一、从宏观把握农村后进支部转化的基本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董玲玲[1](2021)在《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它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共青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前景。反之,共产党能否吸引越来越多的共青团成员加入到共产党当中,是衡量共产党的感召力、影响力、领导力的重要尺度。研究共青团的发展问题是研究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侧面。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其实质是深化和拓展了对西欧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矛盾、冲突、运动发展的“前哨”,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已经成为观察各国政治发展的“显微镜”和“风向标”。从西方国家新社会运动以来,青年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运动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已经成为政治参与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并持续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力。在金融危机后爆发的一系列激进抗议运动中(如西班牙“愤怒者”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黄马甲”运动等),青年群体都广泛参与其中,并就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青年失业问题、教育问题、性别平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诉求。可以说,关注青年群体、重视青年问题、缓和青年矛盾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前国外共产党普遍面临严重的组织和发展困境,重要表现之一是党员人数持续下降、组织力量持续衰减且呈老龄化、碎片化趋势发展,以及共产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严重不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包括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的不足,也包括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无法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共鸣,难以吸引青年人加入共青团组织进而加入到共产党当中,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这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进路在于,从西欧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端出发,结合百余年来西欧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主要理论流派等,选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与共产主义政党有着特殊关系的西欧共青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在溯往历史、立足今朝和展望未来这三重意蕴上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宏观把握。第一层面:溯往历史。既从宏观层面厘清了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及发展的历史脉络,又从微观层面梳理了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葡萄牙共产主义青年、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塞浦路斯联合民主青年组织、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希腊共产主义青年、比利时共产主义行动委员会等数十个具体的共青团组织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行动。第二层面:立足今朝。在理论层面剖析了西欧共青团组织的性质、指导思想、党团关系、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中心任务等若干基本问题,具体阐释了西欧共青团组织关于青年问题的社会主义方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展望。在现实层面,提出西欧共青团组织正面临着组织的持续分化、政治地位边缘化和身份认同困境的三重实践困境,并明确了造成困境的三大根源正是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的空间受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然处于低潮。第三层面:展望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主义的复归、日益严峻的青年问题亟待解决以及持续爆发的青年抗议运动都昭示着西欧共青团组织并未“走向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出现了发展的新机遇。面对这种形势,西欧共青团组织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治身份定位、充分运用多元化宣传手段壮大自己,同时争取在青年运动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徐庚[2](2021)在《徐州市村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李娜[3](2021)在《河南库区移民村党建工作研究 ——以信阳市平昌关镇A村为例》文中指出
赵冰洁[4](2021)在《高校党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实践 ——以滨州市属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吕婧[5](2021)在《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认为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机勃勃的力量之源,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支柱。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历久而常新的主题,是每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必须要让爱国主义紧紧扎根在大学生心中,并成长为参天大树,筑牢爱国信仰根基,才能培养出可以肩负复兴伟业的时代新青年。在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培育和增进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山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三晋人民用热血和生命在近代历史发展各个时期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瑰宝,它集中反映着党和人民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育人功效,是新形势下开展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素材与优质载体。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论题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主要对山西红色文化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对山西红色文化的宝贵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进行分析,它可以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坚定方向、创新形式、丰富素材、增强情感体验,这将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第三部分是对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阐述说明,在总结调查问卷数据和归纳访谈结果的基础上,对当前山西红色文化应用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深入探讨分析影响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佳的制约因素。第四部分综合了前述分析,从增强理论教育夯实爱国认知、优化育人氛围厚植爱国情怀、拓宽传播渠道砥砺爱国意志、完善教育机制筑牢爱国信仰、开展实践活动践履爱国行动这五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应用山西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杨楠[6](2021)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权力监督作为权力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和关键维度。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长期执政的唯一执政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强化党内权力监督必然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监督机制构建与完善的关键举措与核心环节。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内监督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是党在传承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与吸收外来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探索完善的制度安排。因此,厘清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解析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并在巡视制度的百年探索中把握变迁特征、挖掘变迁经验,从而探索符合中国政治实际且与中国政治基因相匹配的更具适用性、有效性和创新性的巡视制度发展路径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学人的重要使命。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研究仍存在较多不足与研究空间,因而围绕此问题开展深入地探讨尤为必要。在明确相关概念和理论资源的基础上,遵循认识问题、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经典逻辑,重点回答巡视制度变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等重点难点问题,从而揭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事实与基本逻辑。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明晰话语内涵、厘定论述边界、展开学术论争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清晰厘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明确地划分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阶段,并对变迁动因、变迁特征以及路径选择进行分析。通过对制度、制度变迁、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从而明确本研究中所指涉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基本含义。此外,理论对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着重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进行阐述,从而借鉴相关政治学理论开展研究。准确划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阶段,清晰描述巡视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是解析变迁动因、归纳变迁特征的重要前提。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巡视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制度面貌。具体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1928年制度的生成,1931年制度的更新以及1934年以后制度的逐渐衰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巡视制度在1955年得到了初步探索,但在1957年以后便日渐停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巡视制度经历了1996年的制度重建、2004年的制度完善与2009年的制度健全三个主要历程。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内巡视制度也发生了历史性变迁,主要经历了2015年的制度创新和2017年的制度优化两个阶段。在对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以后,探究历次关键性变迁的动力因素尤为重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的生成不仅深受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特派员制度的影响,更与应对当时党组织困境密切相关。巡视制度的更新既与当时党组织的外部困境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有关,还与党内巡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紧密相连。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被视为巡视制度逐渐衰微的关键节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饶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了巡视制度的变迁。而1957年进行的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以及毛泽东的思想观念变化又成为巡视制度日渐停滞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法制观念与监督观念为巡视制度的重新建立提供了观念支持,而1989年的政治风波则加速了党内巡视制度的重建进程。此外,重建巡视制度也是中共中央为切实解决党内中高级领导干部存在的严重腐败与作风问题而做出的理性选择。此后,巡视制度历经完善与健全,不仅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决策部署有关,也是中共中央为解决巡视实践困境并将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制度化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在巡视制度的创新发展中,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观念支撑,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则是关键因素。此外,与巡视制度相关的其他党内法规变革也要求巡视制度进行相应匹配衔接。党内监督条例的修订是巡视制度优化的直接因素,党内存在的政治纪律不强、政治意识薄弱等突出问题则是巡视制度优化的深层动因。在对巡视制度变迁主要历程与动力因素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视角把握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审视巡视制度变迁全貌与探寻巡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都具有重要价值。巡视制度变迁的结构科学性、功能聚焦性和方式多重性是百年来党内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具体而言,从制度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巡视主体日益专职化、巡视对象逐步全覆盖、巡视方法渐趋多元化、巡视程序不断规范化、巡视权责更加一致化;从制度功能来看,主要表现为由多元功能向监督功能聚焦、由多元监督向政治监督聚焦两方面特征;从变迁方式来看,主要呈现渐进性、外生性与合意性特征。如何从制度变迁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从而以史为鉴、趋利避害、启迪后人成为制度变迁研究的重要环节。政治权力主体的适应变革、现代政治观念的有效支撑、多元制度体系的匹配衔接以及关键时间要素的精准把控是未来巡视制度变迁的重要驱动路径,而积极推动巡视制度结构现代化、促进巡视制度功能政治化、增强巡视制度执行实效性则是巡视制度变迁的内容指向,从而推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更加成熟完备、协同高效。
贾绍俊[7](2021)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得以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对象主体、话语体系、实现目标等方面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掌控和全面性领导上,体现为要从整个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理论和价值维度来看,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其“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条件、重大任务和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从微观角度来讲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吸引力、阐释力等话语能力建设的增强,从中观来讲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加强,是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然而进一步从宏观来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建构和建设的中心目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乃是功在当今、利于千秋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话语研究的以往理论经验来看,话语权具有流变性的典型特征,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是受到其自身执政能力、执政合法性的直接影响,与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自觉等息息相关。从历史维度来看,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才能够获得政治保证和关键主体力量;只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实现话语传播多样化和话语践行的示范化,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找准着力点。遵循这些经验启示,针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呈现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的人民性、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话语传播的自觉性,通过整体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为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主体保障。本研究正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相统一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话语研究的成果和智慧,遵循理论、历史、现实、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理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持。
吴江宇[8](2021)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党建同心圆”为例》文中提出乡村作为基层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域的一个部分,既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也映射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党组织在乡村的领导地位确立已久,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中的领导者,近年来,随着农村多元主体的快速发育,乡村治理逐步走向现代社会的多元共治,然而多元共治场域基层党组织一元领导地位遭遇挑战,农村多元治理呈现出碎片化、无序化乱象,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面临重重问题。面对种种治理难题,全国各地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展开了乡村治理创新的新一轮探索,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治理机制和方法,其中基层党建引领治理共同体建构的议题与实践内容丰富广泛。但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尚还存在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应如何搭建党建平台,协调多元治理主体?如何调动群众参与,构建共同治理机制?如何打造共同价值,凝聚多元治理力量?等现实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理论上的回应。本文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为命题,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党建同心圆治理模式作为研究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党建同心圆的生成建设背景、制度机制设计、创新实践举措、治理运行效果,最终归纳总结得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方向进路,深化分析了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政党与治理双重逻辑以及党建同心圆治理的中国之治。
张敏妮[9](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问题关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之所以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归根结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并逐步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然而,当前西方负面价值观和不良社会思潮纷繁而至,持续滋扰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消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当代中国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因此,在新时代的场域中开展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培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制度认知、制度情感、制度评价、制度对比和制度培育这五个维度来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数据反馈了解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制度自信现状和制度自信培育现状,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并基于此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有效路径。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研究背景。该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制度自信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其次,该部分论述了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最后,该部分还论述了本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概述。该部分首先对制度、自信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从制度认知、制度认同、制度信仰和制度实践四个维度论述了制度自信的层次。再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支撑来论述自信的理论逻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形成来论述自信的历史依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成就来论述自信的现实基础。最后,该部分从促进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识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来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该部分首先论述了问卷设计的思路和结构设置,而后从调查实施及样本数据、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布、问卷调查采样情况总体概述来论述了问卷实证研究的施测过程。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现状及其原因分析。该部分通过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调查问卷,指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制度认知、制度情感、制度评价、制度比较和制度培育的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西方不良思潮的消解影响,部分高校忽视制度自信培育途径的多样性,个别教师缺乏对制度自信的重要性认识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足有关。第五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有效路径。该部分主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方法、育人载体以及教育合力这五个角度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培育路径。首先,推进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就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认知。一是在国内历史比较中提升大学生制度认知,二是在中西方制度比较中体现我国制度优势。其次,还要通过挖掘课程中的制度自信教育元素、增强教师的制度自信育人意识和能力以及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来发挥“课程思政”建设对提升大学生制度认知的积极作用。再次,要创新制度自信教学方法以增强培育效果。第一,以重点热点为载体,提升教学吸引力;第二,以共性特性为前提,增强教学针对性;第三,以主导主体为切入,增强教学亲和力;第四,以“三进”为方式,强化教学系统性;此外,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要发挥党团组织、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网络媒体的育人作用,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多方联动。最后,通过夯实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社会保障力,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学校主导力,争取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家庭支持力以及提高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学生践行力,来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合力体系。
高鑫娣[10](2021)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性安排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化发展是强三农之基、固邦国之本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基层党建制度探索、确立、完善、创新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明确了“变”与“不变”是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发展进程的主线。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党建体制搭建起了以“一章程两条例”为核心的“四梁八柱”,但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仍然存在作用发挥缺乏整体性、配套衔接缺乏科学性、执行缺乏强制力、创新缺乏滞后性等问题,通过搜集典型事例、开展实地调研找寻问题的症结,进一步厘清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制度主体与客体、制度环境与制度结构等方面的关系。最后,本文立足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从优化制度环境、提升制度绩效、巩固制度规范、完善制度结构、实现制度目标等方面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制度性安排的基本思路,致力于提升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基层组织力,努力实现人民主体性目标与新时代农村党建制度化发展的“四个统一”。
二、从宏观把握农村后进支部转化的基本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宏观把握农村后进支部转化的基本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主要概况 |
2.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关系理析 |
2.1.1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青年运动的关系 |
2.1.2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 |
2.1.3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共产党的关系 |
2.2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 |
2.2.1 20 世纪初苏俄影响下建立的早期共产主义青年组织 |
2.2.2 二战爆发后西欧共青团的发展壮大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建立 |
2.2.3 20世纪60年代“五月风暴”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由盛转衰 |
2.2.4 苏东剧变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重建与转型 |
2.2.5 欧洲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区域联合的新动向 |
第3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代表组织 |
3.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原则 |
3.1.1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
3.1.2 坚持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的组织地位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
3.1.3 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未来的共产党员 |
3.2 西欧共青团的主要代表性组织 |
3.2.1 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2 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 |
3.2.3 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4 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5 希腊共产主义青年 |
第4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探索 |
4.1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问题的认识 |
4.1.1 青年问题的具体表现 |
4.1.2 青年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
4.1.3 青年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
4.2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思考 |
4.2.1 当代资本主义陷入持续的衰退与危机 |
4.2.2 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危机 |
4.2.3 对冷战后欧盟和北约的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一体化实质的新认识 |
4.3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认识 |
4.3.1 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源的剖析 |
4.3.2 对实现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分析 |
4.3.3 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方案的探析 |
第5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及未来前景 |
5.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困境的主要表现 |
5.1.1 组织的持续分化及其碎片化发展 |
5.1.2 政治力量衰减及其地位的边缘化 |
5.1.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分野及特色不足 |
5.1.4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身份认同困境 |
5.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困境的根源 |
5.2.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处于低潮 |
5.2.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 |
5.2.3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空间受限 |
5.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前景 |
5.3.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机遇 |
5.3.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策略 |
5.3.3 西欧共青团组织在左翼阵营中的新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西欧共青团及其他政党组织中外文对照 |
附录二 当代世界共产党党章党纲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
附录三 西欧共青团章程纲领选编选译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5)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山西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概述 |
2.1 山西红色文化概述 |
2.1.1 山西红色文化的界定 |
2.1.2 山西红色文化的类型 |
2.1.3 山西红色文化的特点 |
2.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
2.2.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阐释 |
2.2.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义 |
2.3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分析 |
2.3.1 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
2.3.2 有利于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
2.3.3 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
2.3.4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体验 |
3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1.3 调查问卷的回收和统计 |
3.2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效 |
3.2.1 社会各界对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共识 |
3.2.2 部分高校对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展开 |
3.2.3 学生自身对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广泛认同 |
3.3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大学生对山西红色文化认知程度有限 |
3.3.2 高校运用山西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创新较少 |
3.3.3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 |
3.4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错综复杂外部环境带来的严峻考验 |
3.4.2 山西红色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
3.4.3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保障机制不健全 |
4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及实现路径 |
4.1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
4.1.1 时代性原则 |
4.1.2 “三贴近”原则 |
4.1.3 系统性原则 |
4.2 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
4.2.1 增强山西红色文化理论教育,夯实爱国认知 |
4.2.2 优化山西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厚植爱国情怀 |
4.2.3 拓宽山西红色文化传播渠道,砥砺爱国意志 |
4.2.4 完善山西红色文化教育机制,筑牢爱国信仰 |
4.2.5 开展山西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践履爱国行动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理论阐释研究 |
(二)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历史考察研究 |
(三)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实践探索研究 |
(四)已有研究评析 |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内容结构 |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制度概念的界定 |
(二)制度变迁概念的界定 |
(三)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概念的界定 |
二、相关理论阐述 |
(一)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
(三)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
(一)制度生成:1928 年《巡视条例》的颁布 |
(二)制度更新:1931 年《中央巡视条例》的颁布 |
(三)制度衰微:1934 年后《中央巡视条例》逐渐衰微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
(一)制度探索:1955 年关于建立巡视制度决定的提出 |
(二)制度停滞:1957 年后巡视制度日渐停滞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
(一)制度重建:1996 年关于建立巡视制度试行办法的颁布 |
(二)制度完善:2004 年关于巡视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 |
(三)制度健全:2009 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
(一)制度创新:2015 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颁布 |
(二)制度优化:2017 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修订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
(一)巡视制度生成的动力因素 |
(二)巡视制度更新的动力因素 |
(三)巡视制度衰微的动力因素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
(一)巡视制度探索的动力因素 |
(二)巡视制度停滞的动力因素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
(一)巡视制度重建的动力因素 |
(二)巡视制度完善的动力因素 |
(三)巡视制度健全的动力因素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
(一)巡视制度创新的动力因素 |
(二)巡视制度优化的动力因素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
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结构科学性 |
(一)巡视主体日益专职化 |
(二)巡视对象逐步全覆盖 |
(三)巡视方法渐趋多元化 |
(四)巡视程序不断规范化 |
(五)巡视权责更加一致化 |
二、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功能聚焦性 |
(一)由多元功能向监督功能聚焦 |
(二)由多元监督向政治监督聚焦 |
三、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方式多重性 |
(一)巡视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性 |
(二)巡视制度变迁方式的外生性 |
(三)巡视制度变迁方式的合意性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
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驱动路径 |
(一)政治权力主体的适应变革 |
(二)现代政治观念的有效支撑 |
(三)多元制度体系的匹配衔接 |
(四)关键时间要素的精准把控 |
二、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内容指向 |
(一)推动巡视制度结构现代化 |
(二)促进巡视制度功能政治化 |
(三)增强巡视制度执行实效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
(一)基本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概念界定 |
(一)话语与话语权 |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和影响因素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先在条件 |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话语建设的能力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 |
(一)话语主体与话语权建设队伍 |
(二)话语主题与话语建设内容 |
(三)话语方式与话语权建设的载体 |
(四)话语效果与话语权建设的实效评价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影响因素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科学性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立场及其人民性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使命及其自觉性 |
(四)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的话语践行及其示范性 |
注释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民主革命早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进行探索 |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走向成熟 |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主动开展 |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巩固政权和过渡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加强 |
(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
(三) “文革”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遭遇严重挫折 |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调适与巩固 |
(二)进入新世纪后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充实和提高 |
(三)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深化与丰富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新时代对话语权重要性认识的增强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 |
(三)新时代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平台建设 |
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经验启示 |
(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
(三)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示范化 |
注释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成就 |
(一)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格局 |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系 |
(三)迈向媒体融合利用进行话语传播的良好态势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境遇 |
(一)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迷惑与应对 |
(二)全球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话语批判 |
(三)信息化与虚拟话语场的挑战与利用 |
(四)社会利益分化与异质话语立场的挑战与导引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损害了党的话语公信力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在建构话语权上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
(三)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群众性话语转向和表达不足 |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仍需改进加强 |
(五)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注释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多维路向 |
一、以理论创新和宣传引导为基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水平 |
(二)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导引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二、以制度建设和从严治党为保障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 |
(二)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可以转化制度优势和话语力量 |
(三)制度治党取得实效可以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 |
三、以提高话语建设能力为关键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
(一)坚持把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
(二)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大众化 |
(三)提高思政课展现“中国理论”世界话语权的能力 |
四、以网络安全治理为主要抓手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 |
(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协同 |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
(三)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
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责任 |
(一)明确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主体责任 |
(二)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来提高领导水平 |
(三)要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落实监督机制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党建同心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主题与研究述评 |
1.研究主题 |
2.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预设 |
1.概念界定 |
2.理论预设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研究方法 |
2.资料来源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限度 |
1.创新之处 |
2.研究限度 |
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生成启动 |
(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生成背景 |
1.党建主体治理权威弱化 |
2.党建主体治理能力不足 |
3.乡贤治村参与秩序混乱 |
4.村民自治群众参与不足 |
(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现实启动 |
1.初步酝酿党员群众圆桌会议 |
2.确立圆桌民主协商处事程序 |
3.推动党建同心圆的多元治理 |
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创新实践 |
(一)建强组织,强化引领主体 |
1.重构基层党建组织 |
2.推进基层网络治理 |
3.整合基层党建资源 |
4.完善基层党建机制 |
(二)群众为本,激活乡村参与 |
1.激发群众参与,激活末梢治理 |
2.面向群众需求,突出精细治理 |
3.立足群众利益,强调德法兼治 |
(三)组织整合,协同多元共治 |
1.吸纳社会组织,共创乡村服务 |
2.引领多元协商,促成合作行动 |
3.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系统整合 |
三、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效果评价 |
(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主要成效 |
1.创新建强组织,推动多元治理 |
2.深化整合资源,激活乡村建设 |
3.切实动员群众,圆融党群关系 |
(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尚存问题 |
1.组织间参与共同体治理水平差异问题 |
2.普通群众参与治理主动性问题仍然存在 |
四、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方向 |
(一)一核多元的引领格局 |
1.固本强基:发挥引领核心作用 |
2.赋权增能:培育多元社会力量 |
3.一核多能:综合网络功能体系 |
(二)四位一体的引领策略 |
1.以政治引领把握治理方向 |
2.以价值引领凝聚治理共识 |
3.以能力引领强化网格能力 |
4.以平台引领促成协同行动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比较研究法 |
(五)研究重难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六)创新之处 |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概述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1.制度 |
2.自信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四个层次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知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仰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 |
(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的依据 |
1.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支撑 |
2.历史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形成 |
3.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成就 |
(四)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的现实意义 |
1.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 |
2.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
3.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识 |
4.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 |
三、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设计思路与结构设置 |
1.问卷设计思路 |
2.问卷结构设置 |
(二)实证研究的施测过程 |
1.调查实施及样本数据采集分析 |
2.问卷调查对象的数据描述统计 |
3.调查问卷采样情况总体概述 |
四、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现状聚焦 |
(一)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及其培育现状的整体分析 |
1.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知比较全面 |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情感日益加深 |
3.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评价科学合理 |
4.大学生对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比较整体理性客观 |
5.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提出更高要求 |
(二)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及其培育存在的不足 |
1.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知深度不够 |
2.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情感厚度不足 |
3.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评价不够科学 |
4.部分大学生对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比较不够客观 |
5.部分高校及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育强调不够 |
(三)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原因 |
1.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
2.部分高校忽视制度自信培育途径的多样性 |
3.个别教师缺乏对制度自信培育重要性的认识 |
4.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足 |
五、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的路径探索 |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 |
1.在国内历史比较中提升大学生制度认知 |
2.在中西方制度比较中体现我国制度优势 |
(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 |
1.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制度自信教育元素 |
2.增强教师的制度自信培育意识和能力 |
3.用多元评价检验课程的制度自信育人效果 |
(三)创新大学生制度自信的教学方法 |
1.以重点热点为导向,提升教学吸引力 |
2.以共性个性为前提,增强教学针对性 |
3.以主导主体为切入,增强教学亲和力 |
4.以“三进”为方式,强化教学系统性 |
(四)推进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多方联动 |
1.发挥党团组织的育人作用 |
2.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
3.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
4.发挥网络媒体的育人作用 |
(五)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合力体系 |
1.夯实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社会保障力 |
2.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学校主导力 |
3.争取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家庭支持力 |
4.提高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的学生践行力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现状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性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综述 |
1.3.1 政策文件综述 |
1.3.2 具体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重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 |
1.5.1 制度、制度建设与制度性安排 |
1.5.2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建 |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化发展历程 |
2.1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期间农村党建制度的发展历程 |
2.1.1 转折时期的探索(1978-1992 年) |
2.1.2 农村党建制度框架的初步确立(1992-2000 年) |
2.1.3 农村党建制度的推进与完善(2000-2012 年) |
2.2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党建制度化的工作创新 |
2.2.1 农村基层党建布局基本实现结构性耦合 |
2.2.2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政治性日益突显 |
2.2.3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显着提升 |
2.2.4 农村基层党建的监督机制日益健全 |
3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制度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的作用发挥缺乏整体性 |
3.1.1 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自身定位不清 |
3.1.2 部分基层组织单打独斗相互卸力 |
3.2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的配套衔接缺乏科学性 |
3.2.1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的可操作性不足 |
3.2.2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执行监督不力 |
3.3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的具体执行缺乏强制力 |
3.3.1 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制度意识不足 |
3.3.2 实体性制度缺乏程序性制度的支撑 |
3.4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的创新存在滞后性 |
3.4.1 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不足 |
3.4.2 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破旧立新不及时 |
4 完善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制度性安排的基本思路 |
4.1 优化农村党建中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制度环境 |
4.1.1 构建并完善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体制 |
4.1.2 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政治体检制度 |
4.1.3 制定并执行农村党内政治生活准则 |
4.2 提升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制度绩效 |
4.2.1 深化新时代农村党建制度化的价值引领 |
4.2.2 强化党员干部群众的制度意识和制度认同 |
4.2.3 总结思想建设经验并形成实体性制度规范 |
4.3 巩固农村党的组织建设战斗堡垒作用的制度规范 |
4.3.1 创新新时代农村党组织工作流程图制度 |
4.3.2 规范农村党员干部的选用育考程序 |
4.4 完善以法治提升作风建设实效性的制度结构 |
4.4.1 落实从严抓农村党组织作风建设的制度安排 |
4.4.2 提升农村作风建设信息公开制的公众信度 |
4.5 努力实现农村党建中坚定不移守规矩的制度目标 |
4.5.1 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纪律制度体系 |
4.5.2 筑牢农村党组织破坏规矩的监督防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从宏观把握农村后进支部转化的基本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董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2]徐州市村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徐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河南库区移民村党建工作研究 ——以信阳市平昌关镇A村为例[D]. 李娜.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4]高校党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实践 ——以滨州市属高校为例[D]. 赵冰洁. 新疆大学, 2021
- [5]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吕婧. 中北大学, 2021(09)
- [6]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研究[D]. 杨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7]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D]. 贾绍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党建同心圆”为例[D]. 吴江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研究[D]. 张敏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性安排研究[D]. 高鑫娣. 浙江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