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股份制食堂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金桂兰[1](2012)在《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所引发的社会分化持续进行,社会冲突愈益明显。这就需要加强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研究。以江泽民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围绕着如何正确把握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全面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历史性课题,围绕着如何优化社会阶层结构、达到阶层和谐等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分层的思想,为我们促进社会阶层合理分化,正确处理社会阶层矛盾和冲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首先阐述了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相关概念和理论。其次,分析了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形成:一是阐述了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理论基础。二是对中国和苏联以及西方一些国家在社会分层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揭示了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三是从国内外形势复杂化、中国社会分层加剧、社会阶层矛盾和冲突增加等方面,分析了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产生的现实条件。再次,归纳总结了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江泽民对研究社会分层问题重要性的阐述,二是科学论述了促进社会阶层分化的根本要求;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多元分层标准体系;四是明确提出了处理阶层矛盾协调阶层关系的举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各个阶级阶层利益;培育合理社会阶层结构,统筹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阶层间的合理流动,协调社会阶层关系。继而阐述了江泽民对中国社会主要阶级阶层的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并论述了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特色,即它的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并对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进行了评析。明确提出江泽民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促进阶层分化,优化社会结构,解决我国社会阶层矛盾和冲突等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王伟举[2](2007)在《一个中国版的希波格拉底誓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初的“希波格拉底誓言”刻在石板上,它的原旨是古希腊医生倡导的为医学献身的精神,后来美国塔夫茨(Tufts)大学医学院的院长根据这个精神改写了现代版的“希波格拉底誓言”,这个誓言后来成为所有美国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准则。——题记
王伟举[3](2006)在《大医精诚》文中认为
魏玉[4](2002)在《中国养老福利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作为一类竞争性公共物品,养老福利服务的供给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小政府,大社会”的总体思路,就是要逐步减小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比重,增大社会的基础作用。20世纪末,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养老福利作为社会福利的重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改革时期,非营利组织尤其是各类社会养老福利机构迅速发展,并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逐渐成为养老福利服务供给模式中的主体。论文立足于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指出养老福利服务的“竞争性公共物品”的属性,并选择罗斯的混合福利公式,辅以动态图形分析共同构成研究框架。论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将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将传统的养老福利供给模式概括为“家庭→单位→政府”“三相分离式”的剩余模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变,直接冲击着传统模式。论文全面的分析了传统模式所面临的外部冲击和内部冲突,提出“三相”多元化、“分离”融合化的发展方向,并对“多元融合式”的供给模式进行简单构建。在各地养老福利社会化实践的比较分析基础上,论文以政府采购为目标模式,总结出养老福利服务政府采购模式的涵义、原则、方式、供给关系、管理关系、存在问题等。论文还对两种模式中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作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最后,论文分别从政府管理和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五条政策建议。各地应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积极鼓励社会兴办相应的养老福利机构;逐步完善政府采购、福利机构管理等相关法规制度;大力培育筹资机构、监督机构、评估机构、联合机构、信息机构等其他社会中介组织;拓宽养老机构的外部社会关系,提高其内部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老人以及养老福利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马爱杰[5](2002)在《论农业合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及启示》文中提出现代化是我国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我党为在我国实现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而艰辛探索的历程。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模式,把传统农业合作经济当成是实现我国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唯一形式,以后又进行了传统农业合作化运动并把它推向极端,搞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延续了20多年,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总结了建国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历程的经验教训,逐步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由此我国传统农业合作经济开始向着现代农业合作经济的方向发展。目前,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合作经济在我国农村大量涌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促进现代农业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在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经济中的先进经验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加强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农业法制建设。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传统农业合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这部分由三个层次构成,首先简述了传统农业合作经济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出现;其次叙述了建国后,我党为了平日实现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而照搬苏联模式,依照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搞了传统农业合作化运动,这场运动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过短暂的作用,但由于它自身存在着单一性、封闭性、排斥商品经济的弊病,我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又把它发展到了极端——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使我国农业发展陷入了困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该部分的第三层作出了解释,分析了传统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部分:现代农业合作经济是实现我国衣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 式.该部分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简述了现代农业合作经济理论;第二层则论 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党把农业作为突破口,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废除了“一大 二公”的人民公社,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此基础上把多种成分引入_合作经济,形成了多种形式新型农业合作经济,这些新型农业合作经济具有很强 的生命力和活力,是传统农业合作经济向现代农业合作经济发展的过渡形式,成 为农村新的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第三层论述了现代衣业合作经济巳成为实 9现我国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主要是由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特殊性决定的:①中国要在小农户家庭经营(户均耕地不到半公顷)基础上实施 农业现代化,就必须通过发展各种类型的现代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 产后的服务,才能有效地克服家庭经营的局限性,把家庭经营的优势与现代合作 经营的局限性有效地结合起来。③中国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实施 农业现代化,为了培育健全的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克服各个领域的 部门垄断,有必要建立现代农业合作社。③中国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农村的一 场产业革命,现代合作经济为完成这场产业革命提供了条件.④中国农业现代化 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现代农业合作经济已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 式.③中国农户积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合作 经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累能力. 第三部分:从我国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实现形式曲折发展中得到的启示是: 首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业现代化既要走产业化经营的发 展道路,又要注意经营规模发展的适度性;其次,在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经济中, 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培养有文化、懂科学 的新一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再次,为了使各种新型农业合作经济发展为现代农 业合作经济,咸为实现我国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必须始终 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制建设,完善监督 机制.
石龙镇人民政府[6](1999)在《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展之路——东莞市石龙镇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发展概况》文中研究表明 石龙镇是我国的举重之乡,面积1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万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石龙镇以科技为依托,经济快速发展,1989年被省经委、科委列为省工业卫星镇和省科技进步试点镇。进入90年代后,石龙镇开始尝试和实践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
刘凤鸣[7](1998)在《高校后勤改革与管理形式的多样化》文中指出高校后勤改革与管理形式的多样化刘凤鸣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然会带来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作为具有第三产业性质的高校后勤服务部门,按照十五大对国有中小型企业提出的“采取改组、联合、...
于安邦[8](1997)在《办股份制食堂的尝试》文中研究表明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对于高校后勤这个具有竞争性的行业——食堂来说,放手创办股份制食堂,大力推进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制食堂的发展,是克服当今承包责任制不足的有效管理方法。河南医科大学是一所具有近70年历史的本科院校。校园面积较小,基础设施欠帐过多,设备陈旧,经费紧缺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学校尤其是后勤保障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例如伙食科仅有的4个平均1000平方米左右的学生食堂,承担着全校近5000名学生和教职工的就餐任务,场地狭窄,就餐拥挤,成了亟待解决的热点
吴金良,于邦安,高存胜[9](1996)在《河南医科大学股份制食堂初探》文中研究表明 1.我校伙食科仅有四个平均1000平米左右面积的学生食堂,承担着全校近5000名学生和教职工的就餐任务,场地狭窄,就餐拥挤,成了急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九三年四月,省教委决定我校下半年扩大招生900名,给已经严重超负荷运转的学生食堂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困难。没有场地,没有经费,没有炊管人员,严峻的困难摆在了伙食科全体同志面前。大家清醒的认识到,向学校伸手要经费,情通理顺,困难可以迎刃而解,但学校经费十分紧缺,爱莫能助。请总务处给予经费的支持,全处行政管理经费10年没有增加,入不敷出。伙食科由于连年改
刘观海[10](1996)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思考》文中认为
二、办股份制食堂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办股份制食堂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基本框架 |
第1章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1.1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相关概念 |
1.1.1 阶级与阶层 |
1.1.2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1.1.3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定义 |
1.2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相关理论 |
1.2.1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
1.2.2 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
1.2.3 功能主义分层理论 |
1.2.4 社会分层的冲突理论 |
1.2.5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
第2章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形成 |
2.1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分层理论 |
2.1.2 毛泽东的社会分层理论 |
2.1.3 邓小平的社会分层理论 |
2.2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形成的历史借鉴 |
2.2.1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分层问题的经验教训 |
2.2.2 苏联关于社会分层问题的经验教训 |
2.2.3 资本主义国家关于社会分层问题的经验教训 |
2.3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 |
2.3.1 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化 |
2.3.2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加剧 |
2.3.3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矛盾增加 |
第3章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 |
3.1 社会分层问题是党执政的基本问题 |
3.1.1 重视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 |
3.1.2 重视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
3.2 促进社会阶层分化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
3.2.1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
3.2.2 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 |
3.2.3 社会阶层合理流动,促进人的发展 |
3.2.4 协调社会矛盾,实现各阶层“共赢” |
3.3 完善社会分层标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3.3.1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的多元分层标准 |
3.3.2 各阶层人员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判断标准 |
3.4 处理阶层矛盾协调阶层关系要措施得力 |
3.4.1 培育合理社会阶层结构是协调各阶层关系的着力点 |
3.4.2 整合各个阶级阶层利益是协调阶层矛盾的关键 |
3.4.3 促进社会阶层间的合理流动是协调社会阶层关系的重要途径 |
第4章 江泽民对中国社会主要阶级阶层的分析 |
4.1 江泽民对工人阶级的分析 |
4.1.1 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
4.1.2 坚持和发展当代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
4.1.3 重新审视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
4.2 江泽民对农民阶级的分析 |
4.2.1 阐述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
4.2.2 关注当前最主要的农民问题 |
4.2.3 提出促进农民合理分化的对策 |
4.3 江泽民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分析 |
4.3.1 重新界定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
4.3.2 全面阐释了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 |
4.3.3 明确提出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具体要求 |
4.4 江泽民对军人阶层的分析 |
4.4.1 阐述当代军人阶层的重要地位 |
4.4.2 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
4.4.3 重申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 |
4.4.4 实施“科技强军”的战略 |
4.5 江泽民对新兴社会阶层的分析 |
4.5.1 科学地概括了新兴社会阶层的本质属性 |
4.5.2 充分肯定了新兴社会阶层的作用 |
4.5.3 把新兴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
第5章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特色和价值 |
5.1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特色 |
5.1.1 鲜明的时代性 |
5.1.2 突出的创新性 |
5.1.3 强烈的实践性 |
5.2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价值 |
5.2.1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理论价值 |
5.2.2 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的实践价值 |
结语: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与中国21世纪的社会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一个中国版的希波格拉底誓言(论文提纲范文)
序:从2 0世纪医学成果统计中的忽略说起 |
上篇:大医精诚——“当代药王”用生命书写中国医学的新传奇 |
“当代药王”再现洪湖——一个类似传奇的真实故事 |
挑战古人的权威定论, 周承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破解巨毒草药雷公藤之谜 |
下篇:光大医圣精神——以自身行动创立中国版的“希波格拉底誓言” |
周祖山感言:医学界需要重温“大医精诚”精神, 需要中国版的“希波格拉底誓言”…… |
站在父亲肩膀上, 周祖山在类风湿研究上再攀高峰 |
百尺竿头谱写新篇章——周祖山打造全国特色专科知名医院 |
(3)大医精诚(论文提纲范文)
A.当代药王再现洪湖———个并非传奇的真实故事 |
B.父亲敢于挑战古人权威定论,以生命为代价破解巨毒草药的行为深深影响着周祖山 |
C.周祖山感言:医学界需要重温“大医精诚”精神,需要中国版的“希波格拉底誓言”…… |
D.站在父亲肩膀上,周祖山在类风湿研究上再攀高峰 |
E.百尺竿头,周祖山提出新目标———打造全国特色专科知名医院 |
(4)中国养老福利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社会背景 |
1.1.1 国内背景 |
1.1.2 国外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2.1 养老福利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 |
2.1.1 公共物品的定义及特征 |
2.1.2 公共物品的分类 |
2.1.3 养老福利服务的公共物品特性 |
2.1.4 具有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 |
2.2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
2.2.1 竞争性公共物品的供给特点 |
2.2.2 公共物品的非市场供给 |
2.2.3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
2.3 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 |
2.3.1 社会福利的涵义 |
2.3.2 社会福利的基本特征 |
2.4 社会福利的供给模式 |
2.4.1 Wilensky和Lebeaux的二分法: |
2.4.2 Titmuss的三种福利模式 |
2.4.3 Mishra的社会主义模式 |
2.4.4 福利国家模式 |
2.4.5 社会福利“民营化” |
2.4.6 Rose的混和福利模式 |
2.4.7 “混合型社会福利服务模式” |
2.5 我国养老福利服务供给方式的研究现状 |
2.5.1 概念的研究 |
2.5.2 老年供养体系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的限定 |
3.1.1 养老福利 |
3.1.2 养老福利机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演绎法 |
3.2.2 实证分析法 |
第四章 养老福利的传统供给模式 |
4.1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 |
4.1.1 第一阶段:全国统一福利制度的建立(50~60年代) |
4.1.2 第二阶段:停滞时期(70年代) |
4.1.3 第三阶段:传统福利供给模式的成型时期(80年代) |
4.1.4 第四阶段:养老福利社会化的试验时期(90年代) |
4.1.5 第五阶段:社会福利供给的转型时期(2000年后) |
4.2 传统的养老福利服务供给模式 |
4.2.1 养老福利的地位 |
4.2.2 传统养老福利供给模式的主体结构 |
4.2.3 管理体制 |
4.2.4 资源结构 |
4.3 小结 |
第五章 从“三相分离”到“多元融合” |
5.1 传统模式的外部冲击 |
5.1.1 社会需求格局的新变化 |
5.1.2 城市结构的变化 |
5.1.3 政府机构改革 |
5.1.4 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 |
5.2 传统模式的内部冲突 |
5.2.1 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 |
5.2.2 单位福利的逐渐解体 |
5.2.3 福利机构的尴尬处境 |
5.2.4 待补的家庭养老缺口 |
5.2.5 资源结构发生变化 |
5.3 其他社会福利模式 |
5.4 “多元化融合”供给模式 |
5.4.1 主体多元化 |
5.4.2 从行政运作到互动管理 |
5.4.3 有限市场 |
5.5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
5.5.1 非营利组织的定位 |
5.5.2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
5.5.3 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来源 |
5.6 小结 |
第六章 各地多元融合化实践 |
6.1 上海市 |
6.2 武汉市 |
6.3 北京市 |
6.4 温州市 |
6.5 南京市 |
6.6 兰州市 |
6.7 比较总结 |
第七章 养老福利服务政府采购的模式构建 |
7.1 政府采购理论基础 |
7.1.1 政府采购的概念及特点 |
7.1.2 政府采购的原则 |
7.1.3 政府采购制度 |
7.1.4 我国政府采购的发展 |
7.2 政府采购养老福利服务 |
7.2.1 政府采购养老福利服务的涵义 |
7.2.2 政府采购模式的参与者 |
7.2.3 政府采购模式的运作方式 |
7.2.4 政府采购模式的优缺点 |
第八章 实证分析——养老福利服务的政府采购 |
8.1 上海市养老福利供给背景 |
8.1.1 养老供给趋势严峻 |
8.1.2 上海市养老福利机构概况 |
8.1.3 养老福利社会化的发展 |
8.1.4 民政部门管理体制和财政支出体制的改革 |
8.1.5 上海市养老福利行政体系改革探索 |
8.2 上海市养老服务的政府采购 |
8.2.1 机构养老政府采购——金色港湾老年公寓 |
8.2.2 政府采购机构养老服务的方式 |
8.2.3 居家养老政府采购——街道养老机构 |
8.2.4 居家养老政府采购的方式 |
8.2.5 政府采购养老福利服务的基本原则及范围 |
8.2.6 养老服务的供给体系 |
8.3 养老服务政府采购的效果 |
8.4 政府采购养老福利服务的特点分析 |
8.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九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与着(译)作 |
个人简历 |
(5)论农业合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传统农业合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回顾 |
(一) 传统农业合作经济在我国的出现 |
(二)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生 |
(三) 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
二 现代农业合作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
(一) 现代农业合作经济理论 |
(二) 多种形式新型农业合作经济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
(三) 现代农业合作经济已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
三 我国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实现形式曲折发展的启示 |
(一)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二) 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
(三) 加强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制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办股份制食堂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研究[D]. 金桂兰.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3)
- [2]一个中国版的希波格拉底誓言[J]. 王伟举. 报告文学, 2007(04)
- [3]大医精诚[J]. 王伟举. 长江文艺, 2006(12)
- [4]中国养老福利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模式研究[D]. 魏玉. 清华大学, 2002(02)
- [5]论农业合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及启示[D]. 马爱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02(02)
- [6]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展之路——东莞市石龙镇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发展概况[J]. 石龙镇人民政府. 农村研究, 1999(01)
- [7]高校后勤改革与管理形式的多样化[J]. 刘凤鸣. 中国高教研究, 1998(03)
- [8]办股份制食堂的尝试[J]. 于安邦. 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7(S1)
- [9]河南医科大学股份制食堂初探[J]. 吴金良,于邦安,高存胜. 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6(S1)
- [10]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思考[J]. 刘观海. 福州党政论坛, 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