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当代新兵入伍动因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阳[1](2017)在《新世纪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全面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防建设也随之取得了全面的改进与发展。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是当今社会环境下需要进行改革及发展的重要方面。新世纪背景下,社会形势复杂,中国军人要在社会中树立正确的革命价值观,是当下新兵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新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是确保国家稳定和谐的重要前提。在深入进行军队改革之际,搞好新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军队深化改革总体目标的重要保证。加强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是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一个国家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提高了,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每个阶段,我军都高度重视新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创建新型人民军队、提高部队战斗力、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军继续狠抓新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也走过一些弯路,但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军不仅将新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地位,而且适时地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工作方法。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文化日益走向多元化,新兵的思想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文化的也对新兵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新的时代给我军的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面对新世纪对我军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要做好新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创新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一是要增强教育主体的技能本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二是要准确把握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三是要形成部队、家庭、社会共育氛围;四是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方面多管齐下,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张玥华[2](1996)在《对当代新兵入伍动因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当代新兵入伍动因探析 新兵入伍动因纷繁复杂,同一名新兵入伍动因也可能多种并存。一般地说,同一名新兵诸种入伍动因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最强的,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动因,称为主导性动因;其余强度较低的动因,称为辅助性动因,本文依据新兵在某一方面的主导性动因,从宏观上把新兵划分为五种类型。
徐昕[3](2017)在《角色理论视域下新兵军队适应力研究 ——以NJ市武警支队新兵X中队调查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新思潮新思想新观念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由于早期社会化环境的影响,在进入部队后,部分新兵会出现各种各样诸如日常习惯难改变、生活节奏跟不上、训练强度承受不了、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军队适应力问题,这些适应不良的状况往往由于角色认同延缓、封闭导致,也会因为适应力不良变相出现角色混淆甚至导致角色失败。而角色理论中的角色认同和角色扮演有助于刚入伍的新兵顺利接纳自我和适应新环境,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较快适应军队生活,为新兵顺利再社会化和构建和谐军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但刚入伍的新兵对自己即将扮演一个全新角色的认同才是他们即将开始的军旅生活的灵魂、核心。只有首先对自己身份的认可才会更顺利的融入和适应日后的部队生活,才会更好的扮演好"军人"这一角色。新兵对自身转变为职业军人的角色认同强弱,不仅关系到新兵今后在部队生活和职业角色的认识与定位,深刻影响他们的历练动力和自我培养意识,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现役部队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职业军人,提高我国未来国防事业的质量。通过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NJ市武警支队新兵X中队刚入伍的一批新兵进行军队适应力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部分对自我角色认同度较高的新兵在军队的适应力也较高,但自我角色认同高的新兵不一定适应力都好,其中角色扮演能力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分刚开始缺乏对自我认同的新兵适应力相对较弱也较慢,但如果其角色扮演能力较好者,其适应力也可能会好;另一方面,最终适应较顺利的新兵,他们对自我的认同度均在不同程度上或不断加强或明显提高。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新兵军队适应力与角色认同和角色扮演能力之间不是单方向某一个或某两个因素影响另一个,而是互为影响因子。新兵的军队适应力受到他们对自我角色认同程度、角色扮演能力和我国军队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明确新兵军队适应力状况与自我角色认同程度和角色扮演能力之间的关系,能为促进新兵更好适应并最终顺利融入军队生活、成功完成军人角色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有价值的理论思考。从普通公民转换为职业军人,再到完全适应军队生活,这不仅要求新兵从心理上认同军人角色,而需要他们良好的角色扮演能力以支撑,并在行为上去实际践行军人角色,做到学习生活、训练工作、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交往方式等真正军人化、部队化。
罗益昌[4](2013)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我军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准备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围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主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相关论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充分借鉴和运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运用理论思辨、质化研究、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当前我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深刻反思当前部队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以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探索和揭示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和方法。在理论构建上,论文重点从个体价值观心理层面揭示了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机理、从部队培育工作实践层面揭示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原理;在方法探索上,论文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统实践方法。论文按照“反思现状和提出问题”、“揭示规律和构建理论”、“探索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分六章展开。第一章是导论,主要是反思现状和揭示问题。本章从政治形势、经济格局、军事背景、文化环境等八个方面揭示了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从而确立了研究的现实基点。归纳和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军人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我军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现状,揭示了培育工作中出现的“培育认识简单化、培育内容知性化、培育方法表面化、培育组织部门化、培育效果双面化”等问题。另外,本章还对研究的价值、思路、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主要是论文理论依据的梳理。从“人的本质理论”、“价值关系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和“思想灌输论”等方面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从毛泽东“中心环节论”、邓小平“首位首抓论”、江泽民“灵魂工程师论”、胡锦涛“核心价值观论”、习近平“教育强军论”等方面归纳出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锦涛、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从“社会互动理论”、“个体内化理论”和“意识潜化理论”等提炼出西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借鉴性理论;从“精神境界”、“情感路径”、“基本策略”等方面凝练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性理论。按照指导性理论、现代西方借鉴性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借鉴性理论三个类别系统树立了能支撑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理论资源。第三、四、五章主要是论文的理论构建。第三章从我军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考察、概念界定以及内涵分析的视角,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第四章从军人个体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个体特征、心理路径、内在机理等方面系统揭示了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机理。其中,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军人的“内在需要”、“自我意识”和“社会实践”;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特征主要有“多元冲突”、“反思选择”、“文化反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路径是“初步感知”、“逻辑理解”、“心理认同”、“观念内化”、“行为外化”;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理主要包括“动力性因素和驱动机理”、“认同性因素和接受机理”、“社会性因素和制约机理”。第五章主要从“教育作用机制”、“环境影响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培育机制进行了探讨。其中,“教育作用机制”主要论述了培育者与培育对象的“交往性”以及两者之间在过程与角色上的“互动”、“互哺”机制;“环境影响机制”主要论述了社会环境的“导向”机制、群体环境的“感染”机制、强军目标的“牵引”机制、军事文化的“熏陶”机制;“制度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制度的“强制性执行”、“日常性养成”和“规范性建设”。第六章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方法研究。包括“范式转型”、“模式构建”、“方法探索”等。“范式转型”主要是角色、内容和机制转型;“模式构建”进一步解读和揭示了“主课堂、主渠道、主旋律、主阵地、主战场”五种模式的深刻内涵;在“方法探索中”,论文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探索了“6+1”以及“9式法”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手段,即“思想教育、舆论引导、典型示范、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和“领导带头”,以及“系统工程式、精品课堂式、区域协作式、分类定单式、文化艺术式、上下捆绑式、信息网络式、官兵互动式”,为培育·工作提供了系统科学的实践方法。最后一部分是附录,编选了几则部队、院校等不同类型单位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施案例,目的是通过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示,对论文所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模式等进行实证性说明。
程晋辉[5](2013)在《新时期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研究》文中提出2000年,我国对征兵政策实行了微调,有计划地在地方高校征集部分在读大学学生应征入伍。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各部队反映:在读大学学生应征入伍,有效地改善了我军兵员的学历和知识结构。2010年,我国对征兵政策再次实行了调整,将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对象扩展到大学毕业生,使我军兵员的学历结构,初步形成了大学毕业生(含大学在读生)、高(初)中毕业生相结合的体系,从整体提高了兵员的文化素质。随着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莘莘学子走入军营,不仅使我军信息化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同时,也给我军传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积极探讨如何针对大学生士兵的特点搞好管理工作,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进程,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虽然,在十几年来,各单位都在研究和探索针对大学生士兵进行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仍然处于“分散和独立”的状态,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本文以新时期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大学生士兵的现状入手,深入剖析部队在管理工作大学生士兵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炼出针对大学生士兵入伍后,给部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并在认识新特点、分析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上,积极探寻理论与实践上的具体对策和措施,力争将“分散和独立”研究的状态,纳入“系统化”研究的轨道,以丰富和完善做好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为指导部队搞好对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徐立平[6](2012)在《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为选题,以文学价值为切入点,立足于对新写实小说进行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拟在以往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重新梳理新写实小说这一文学现象本身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力图对新写实小说进行系统地研究和价值重估,以期深化对新写实小说的再认识。文章借鉴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在此基础之上,试图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即:艺术构成价值、个体表现价值、审美感受价值、精神内涵价值(包括“真实性”),以及文学史价值,主要结合新写实小说的四位代表作家——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及其代表性作品,来对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进行比较客观、全面以及综合性地分析与阐释。在艺术构成价值方面,我们分别从“人”的故事与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呈现以及创作方法上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四个方面来对新写实小说的艺术构成价值加以探究。在个体表现价值方面,新写实小说不仅饱含着作家历经时代历史而又“发乎己身”所留下的丰富印迹,而且我们还从以往文学研究界较少关注的作家视角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效果加以揭示,这更有利于我们对新写实小说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在审美感受价值方面,新写实小说不仅给读者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上的丰富直观感受,而且往往还在心灵深处给予读者一种或悲或喜或五味杂陈的震撼之感。在精神内涵价值方面,新写实小说在其平凡而琐碎的表象之下不仅承载着关于时代、历史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与思考,而且还对最普遍存在于世的“人”之生存、生活乃至发展等问题都做出了蕴含着生命性的阐释与探索性的哲思。而这些方面往往又因其以“潜隐”的方式存在并内隐于新写实小说内部,故而常常被以往的研究所忽视。而对于“真实性”问题的阐释,新写实小说则表现出了一种客观唯物、立足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现实的、逼真性的、无限迫近普通人生的“真实”,而且我们认为,它的这种“真实性”还具有一种独特的“质象相通性”。在文学史价值方面,我们看到,新写实小说的呈现也是多样的。一是从“名实观”角度对新写实小说的考察,尽管其命名称谓未完全揭示出其内在之“实”,但它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二是在属性定位方面,对于新写实小说的性质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将其定性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如果非要将其加冕为一种“文学流派”的话,那样则会使新写实小说多了许多外在人为“装扮”的痕迹,从而也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本真性质。三是对于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文本的进一步界定,可以使我们对其最精华的内在有一种直达核心的掌握。四是对新写实小说的理论概括以及艺术特征的探究与思考,使我们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其有一种关乎“理论”又结合“实践”的全面审视,并对其艺术特征里的“还原”与“零度”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与探讨。
陈雪[7](2013)在《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当代军人形象再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渐趋丰盛和消费文化的逐渐渗透,电视剧艺术展现出空前的繁荣态势。这其中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变化分外明显,尤其是在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的契机下,军旅题材电视剧可谓是迎来了新的春天。新世纪的军旅剧不再一味地追求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观照下的革命英雄,而是将视野放得更为开阔,对军人形象的塑造也不再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是将一系列小人物、小故事、小细节展现给观众,带给观众的是更为细腻、真挚的情感和更为真实、贴切的鲜活形象。本文对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研究正是立足于这些变化,将新世纪以来荣获电视剧“飞天奖”的军旅剧作为研究样本。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对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概述,以宏观的方式梳理了军旅剧塑造的军人形象的历史和发展变化,并总结了相应的规律。第二部分,则是以军旅剧中所塑造的典型当代军人形象为研究对象,具体地分析了剧中再现的当代军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并运用图表详细的展现了所选样本中再现的军人形象的具体情形。文章通过对量的总结,归纳出了剧中再现的当代军人的诸多具体特点。第三部分,是对典型化了的当代男性军人形象的细致探讨,文章运用符号学等理论,探究出了男性军人身上的霸权男性气质是通过对身体叙事的借用得以展现的。文章的第四部分,以军旅剧中的女军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作为“绿叶”的她们是如何在军旅剧中展现自身魅力的。文章最后,笔者总结了军旅剧在创作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并且根据军旅剧创作的相应趋势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王铮[8](2018)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指出铸牢军魂始终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持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传承我军优良传统,抓好战斗精神培育,打造强军文化。”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我军铸魂育人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发展方向。研究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于进一步揭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拓展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探索新形势下部队全面建设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分析综合的方法,在界定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的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阐述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理论基础、理论与现实依据、途径与方法,研究和揭示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与规律。界定和论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的含义与基本内容,是研究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项奠基工作。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对待党、人民、国家、使命、荣誉等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经过价值评价所持有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体现着当代革命军人的价值追求,决定着当代革命军人的价值,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培育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熏陶、宣传、教育为主要方式,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创新为主要方法,适应我军履行历史使命和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文化建设、军事训练、职责履行等具体活动,促成当代革命军人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刻领悟和自觉遵守,对当代革命军人进行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教育的过程。我们应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来进一步准确地理解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忠诚于党是灵魂,热爱人民是宗旨,报效国家是义务,献身使命是天职,崇尚荣誉是动力。不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古今都对军人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它们不仅成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渊源,而且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中共历届领导核心对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贡献,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需要搞清楚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理论基础,又必须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依据,它包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政治学相关理论、传播学相关理论、教育学相关理论、管理学相关理论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依据主要表现在:是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迫切需要,是履行新时代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围绕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官兵价值追求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需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规律的新途径: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为指导,确保培育的方向性;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证培育的科学性;三是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凸显培育的时代性;四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渠道,提高培育的实效性;五是以先进军营文化为载体,增强培育的渗透性;六是以养成教育为着力点,强化培育的实践性。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应运用以下主要方法:自我教育法、典型示范法、文化熏陶法、法规约束法、随机教育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是指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机理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学习教育机制、检查督导机制、考评激励机制和全面保障机制。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律,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培育者必须遵循知、信、行辩证统一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辩证统一规律、规范引导与自我建构辩证统一规律。
甘少杰[9](2013)在《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文中提出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清王朝第一次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沉痛打击,清军的惨败和船坚利炮的入侵的严酷事实震惊了清王朝,残酷的事实昭示了原有旧式武科的训练内容和选拔项目已不能担负培养近代军事人才的重任,创建新式军事教育已成为历史所趋。林则徐、魏源等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型军事观的提出,西方列强的威胁与现代军事文明的示范,以及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时代主旋律成为了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推动力。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相标榜,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先导的军事现代化运动在洋务派官僚的倡导下兴起。西方军事装备的利用,导致了军事教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西方近代军事训练与管理方法不断被引进,数理知识、军事理论、战略战术、武器制造原理、海运知识等新兴军事教育内容相继出现。洋务运动中,军事教育仅停留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器物层面,而没有推进到军事制度、军事思想现代化的层次。“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确实为军事教育现代化的推动打开了缺口,但其所提供的发展空间却是极其狭窄的。由于军事制度和军事观念没有突破,因此军队的现代化也无法真正实现。尽管如此,当洋务派启动了中国军事教育发展的乐章后,整个社会开始沿着自身的发展路径演绎。福建船政局等一系列军事工业的建立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兴办,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快速发展;幼童留美教育以及留欧教育的开展,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具有近代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形成在军事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开始逐渐转变,对于西方军事教育的学习已远远突破了“长技”的范围,扩展到了西方军事制度、军事理念方面,冲破了两千年来儒学一统天下的藩篱。到清末新政时期,军事教育改革的发起已由部分的洋务大臣倡导转为清政府的主动变法,开始了对西方军事制度和西方军事教育内容的主动吸收,尚武之风在社会中悄然形成。军事教育摒弃了各自为政、盲目发展的无计划局面,全国开始建立相对规范的军事教育体制,军事教育制度化开始形成。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全面吸收西方文化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开始审视军事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在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之间寻找契合点,军事教育开始向本土化发展。近代着名军校——黄埔军校之所以成为世界着名的四大军校之一,在于军校的办学将西方的先进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与中国的军事实际相结合,很好的实现了军事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寻求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探索道路上,认识到了发展军事教育、建立革命军的重要性。他们积极借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挽救中国于危亡的救国救民的教育宗旨。党代表制、政治部制度的形成实现了党指挥枪,军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军事理念。爱国爱民、精诚团结、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的形成恰是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对西方军事制度的效仿、吸收和改造,无不体现了觉醒后的中国军事教育者对西方军事文化的主动态度。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非计划性向计划性转变的过程,体现出了民主化、世俗化、制度化、科学化、实践化的现代性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引导了中国早期工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也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勃兴。在充分评价军事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流弊和局限,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军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私人化倾向、派系林立等令人深思的教训。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国家统筹是实现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政治体制现代化是军事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军事教育发展的保障,创新军事教育理念是实现人才兴军的关键。
杨典[10](2019)在《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连接经典好莱坞与新好莱坞的纽带,斯坦利·库布里克处于特殊的时代坐标之上,其电影作品继承了经典好莱坞电影的优秀传统,又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在不断拓展好莱坞影片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为电影艺术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本文除绪论外,正文由三章构成。绪论简要概述了选题缘由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库布里克电影宏大的主题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尽管库布里克电影的类型多变,但内在精神却始终一致。他偏爱具有哲学思辨以及社会意义的电影题材,在影片中常常表达出对人类文明、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的质疑与批判,进而表达出对人类命运的悲观情绪和无限担忧。第二章则对库布里克电影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分析。叙事作为电影艺术表现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影艺术水准的高下。库布里克的电影在叙事上遵循好莱坞传统,同时又逐步打破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库布里克电影的叙事时间灵活多变,既保有经典的线性叙事,又体现出叙事结构上的重复与变奏;而叙事空间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则使空间维度参与到叙事,配合了情节发展与人物塑造;叙事人称的转变,则更为有效地控制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既能让观众保持客观理性,又能将观众带入剧作情景,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第三章着重探讨库布里克电影中视听影像的艺术特征,本章主要从镜头、画面以及声音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其视听影像极致的风格化特色,即通过风格化的外部形态彰显影片深刻的主题意义。
二、对当代新兵入伍动因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当代新兵入伍动因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学术界的主要研究状况 |
(一)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成果 |
(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观点 |
(三)目前学术界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一部分 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二)抗日战争时期 |
(三)解放战争时期 |
二、改革开放前的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一)从建国到文革爆发前时期 |
(二)文革时期 |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况 |
第二部分 新世纪新兵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
一、新兵思想特征的变化 |
(一)日益强化的主体意识 |
(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生 |
(三)不断增强的开放意识 |
二、新兵社会、家庭、文化程度的多样性 |
(一)入伍动机的复杂性 |
(二)家庭教育与军队文化的矛盾性 |
(三)文化程度的层次性 |
三、互联网对新兵思想的冲击 |
(一)网络的丰富多彩 |
(二)网络的庞大的信息量 |
(三)网络的不可控性 |
第三部分 创新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
一、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增强教育主体的技能本领 |
(一)提高教育者的综合技能 |
(二)完善考评制度 |
(三)增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
二、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准确把握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 |
(一)恰当划分教育层次,力求因材施教 |
(二)准确把握新兵的思想脉络 |
(三)建立新兵价值体系,强化强军目标 |
三、形成部队、家庭、社会共育氛围 |
(一)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提供外部环境保证 |
(二)优化新兵成长环境,增强教育感染力 |
(三)建立新兵社会家庭环境追踪体系 |
四、多管齐下,增强教育实效性 |
(一)完善教育内容,利用军营文化深入熏陶 |
(二)创新教育手段,熟练运用新媒体提升效果 |
(三)细致教育方法,切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对当代新兵入伍动因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新兵入伍动因探析 |
(一)满腔爱国情,甘尽义务,誓把青春献军营——献身型 |
(二)怀有好奇心,随人短长,跟着别人屁股跑——从众型(二)怀有好奇心,随人短长,跟着别人屁股跑——从众型 |
(三)意在练本事,筹集资本,以利复退图发展——“筹资”型 |
(四)为生活设计,曲线就业,借助参军谋出路——跳板型 |
(五)迫于压力,出于无奈穿军装——被迫型 |
二、新兵入伍动因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影响 |
(一)“实用主义”的现象有所滋长,对部队的稳定提出挑战 |
(二)利己主义的现象有所滋长,与我军的宗旨不相合拍 |
(三)自由主义的现象有所滋长,给部队的管理增加负荷 |
三、打牢新兵思想基础的几点意见 |
(一)树立满腔热情的爱国忧国意识 |
(二)树立大局为重的敬业创业意识 |
(三)树立积极进取的岗位成才意识 |
(四)树立严于律己的自我约束意识 |
(3)角色理论视域下新兵军队适应力研究 ——以NJ市武警支队新兵X中队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3 军队过渡理论和军队适应模型 |
2.4 军队适应力、角色认同程度和角色扮演能力三者的内在联系 |
3 研究设计 |
3.1 核心概念界定 |
3.1.1 角色认同 |
3.1.2 角色扮演 |
3.1.3 角色适应 |
3.2 研究思路梳理 |
3.2.1 分析框架 |
3.2.2 逻辑结构 |
3.3 研究方法操作 |
3.3.1 研究样本 |
3.3.2 资料收集 |
3.3.3 资料分析 |
3.4 研究的信度、效度及伦理问题 |
4 新兵军队适应状况之演变轨迹 |
4.1 准备阶段:新兵角色意识的领悟 |
4.1.1 角色扮演的缘起 |
4.1.2 军人角色社会化 |
4.1.3 角色认知的调整 |
4.2 过渡阶段:新兵角色转型的内化 |
4.2.1 角色义务的转型,缓解新旧角色冲突 |
4.2.2 角色内容的修正,提高新旧角色扮演 |
4.2.3 角色情感的培养,实现新兵角色移情 |
4.3 适应阶段:新兵角色扮演的归属 |
4.3.1 增加角色互动,促进新兵军队交往 |
4.3.2 调适角色行为,内化新兵角色效能 |
4.3.3 培养角色独立,适应军队角色规范 |
5 新兵军队适应困境之相关分析 |
5.1 新兵军队适应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自然环境和人文制度问题 |
5.1.2 压力-紧张问题 |
5.1.3 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问题 |
5.1.4 情感精神类问题 |
5.2 影响新兵军队适应力的主要因素 |
5.2.1 社会及他人的外部客观因素 |
5.2.2 自身内部的主观因素 |
5.3 新兵角色过渡和军队适应结果的衡量 |
5.3.1 新兵入伍初期军队适应的特点 |
5.3.2 新兵军队适应状况的评价指标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反思 |
6.1 总结 |
6.2 反思及对策 |
6.2.1 加强角色学习,做好角色调适,克服心理依赖 |
6.2.2 丰富军队文娱,促进同质融合,强化角色互动 |
6.2.3 重视人文教育,拓展新兵三观,建构情感体验 |
6.2.4 树立优秀榜样,增进角色认同,提高角色适应 |
6.3 研究限制及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缘由 |
0.1.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的时代背景 |
0.1.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
0.1.3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的基本估价 |
0.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价值 |
0.2.1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
0.2.2 对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重大价值 |
0.2.3 对培养新时代的优秀革命军人具有重大价值 |
0.2.4 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价值 |
0.3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思路 |
0.3.1 论文的逻辑结构 |
0.3.2 研究的主要问题 |
0.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与借鉴 |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
1.1.1 人的本质理论 |
1.1.2 价值关系理论 |
1.1.3 社会交往理论 |
1.1.4 思想灌输论 |
1.2 中国共产党领袖的相关论述 |
1.2.1 毛泽东的相关论述 |
1.2.2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 |
1.2.3 江泽民的相关论述 |
1.2.4 胡锦涛的相关论述 |
1.2.5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 |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 |
1.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
1.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构成 |
1.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建设 |
1.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
1.4 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借鉴 |
1.4.1 价值观培育的精神境界 |
1.4.2 价值观形成的情感路径 |
1.4.3 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策略 |
1.5 现代西方相关知识借鉴 |
1.5.1 社会互动理论 |
1.5.2 个体内化理论 |
1.5.3 意识潜化理论 |
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内涵 |
2.1 我军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
2.1.1 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由来 |
2.1.2 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雏形 |
2.1.3 我军各个历史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 |
2.1.4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
2.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
2.2.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界定 |
2.2.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
2.3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把握 |
2.3.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意蕴 |
2.3.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特征 |
3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机理 |
3.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 |
3.1.1 军人的内在需要 |
3.1.2 军人的自我意识 |
3.1.3 军人的社会实践 |
3.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个体特征 |
3.2.1 “多元冲突” |
3.2.2 “反思选择” |
3.2.3 “文化反哺” |
3.3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路径 |
3.3.1 初步感知 |
3.3.2 逻辑理解 |
3.3.3 心理认同 |
3.3.4 观念内化 |
3.3.5 行为外化 |
3.4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理 |
3.4.1 动力性因素与驱动机理 |
3.4.2 认同性因素与接受机理 |
3.4.3 社会性因素与制约机理 |
4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
4.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基本依循 |
4.1.1 培育机制必须遵循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理 |
4.1.2 培育机制必须适应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特点 |
4.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作用机制 |
4.2.1 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主体关系上的“交往性” |
4.2.2 培育者与培育对象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机制 |
4.2.3 培育者与培育对象培育角色上的互哺机制 |
4.3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影响机制 |
4.3.1 社会环境的导向机制 |
4.3.2 群体环境的感染机制 |
4.3.3 强军目标的牵引机制 |
4.3.4 军事文化的熏陶机制 |
4.4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保障机制 |
4.4.1 制度的强制性执行 |
4.4.2 制度的日常性养成 |
4.4.3 制度的规范性建设 |
5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 |
5.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范式转型 |
5.1.1 “角色”转型 |
5.1.2 内容转型 |
5.1.3 机制转型 |
5.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模式构建 |
5.2.1 主课堂模式 |
5.2.2 主渠道模式 |
5.2.3 主旋律模式 |
5.2.4 主阵地模式 |
5.2.5 主战场模式 |
5.3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探索 |
5.3.1 思想启发 |
5.3.2 舆论引导 |
5.3.3 文化熏陶 |
5.3.4 典型示范 |
5.3.5 实践养成 |
5.3.6 制度保障 |
附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实施及案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新时期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全军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新时期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2.1 外军(国)相关研究综述 |
2.2 我军(国)相关研究综述 |
2.3 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评价 |
第3章 大学生士兵现状分析及发展规划探讨 |
3.1 国家有关大学生入伍的相关政策 |
3.2 大学生士兵的特点 |
3.3 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3.4 对大学生士兵发展规划的探讨 |
3.5 管理工作中带兵人应具备的素质 |
第4章 完善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
4.1 把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对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 |
4.2 优化总体设计,明确大学生士兵成长、成才的总体思路 |
4.3 着眼大学生士兵的特点,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
4.4 健全管理机制,推动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
4.5 创新管理方法,增强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学价值及其评价标准 |
一、 何谓“文学价值” |
二、 文学价值的构成 |
三、 文学价值的评价标准 |
第二章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构成价值 |
一、 “人”的故事与题材的选择: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交响 |
二、 人物形象的呈现:工人、农民、市民、知识分子、官人 |
三、 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的萌生 |
四、 语言的表达:平实自然基调下的凡世之音 |
第三章 新写实小说的个体表现价值 |
一、 作家创作的动因机制 |
二、 作品表现的效果机制 |
第四章 新写实小说的审美感受价值 |
一、 感官获得的直观感受 |
二、 心灵深处的震撼之感 |
第五章 新写实小说的精神内涵价值及其“真实性” |
一、 新写实小说的精神内涵价值 |
二、 新写实小说的“真实性” |
第六章 新写实小说的文学史价值 |
一、 新写实小说的命名称谓 |
二、 新写实小说的属性定位 |
三、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及文本界定 |
四、 新写实小说的理论概括与艺术特征表达 |
五、 新写实小说的史学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当代军人形象再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2 军旅题材电视剧概述 |
2.1 军旅题材电视剧概念界定 |
2.2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特点分析 |
2.3 军旅题材电视剧典型军人形象追溯 |
3 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再现的“和平年代”军人形象 |
3.1 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再现的当代军人外在形象 |
3.2 新英雄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军人内在形象 |
4 被消费的身体与情感——典型男性军人形象分析 |
4.1 军人气质:被强化的男性身体魅力 |
4.2 男儿泪:隐匿的叙事动力 |
4.3 战友情:情感的沦陷与救赎 |
5 女性符号的闪现——女性军人形象分析 |
5.1 军旅剧中再现的当代女性军人形象 |
5.2 女性权利的失语与情感的获取 |
5.3 女性气质与“被凝视”的身体 |
6 军旅题材电视剧当代军人形象塑造的思考 |
6.1 军旅剧走向“类型化”更需创新思维 |
6.2 塑造新时期的膜拜图腾还需将艺术与现实接轨 |
6.3 典型形象的塑造要注重主旋律和娱乐性的融合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的概念界定与基本内容 |
2.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的概念界定 |
2.1.1 价值观及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
2.1.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
2.1.3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含义 |
2.1.4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
2.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2.2.1 忠诚于党是灵魂 |
2.2.2 热爱人民是宗旨 |
2.2.3 报效国家是义务 |
2.2.4 献身使命是天职 |
2.2.5 崇尚荣誉是动力 |
第3章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溯源与理论基础 |
3.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溯源 |
3.1.1 中国古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及其启示 |
3.1.2 西方古今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及其启示 |
3.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 |
3.2.2 中共历届领导人对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贡献 |
第4章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4.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依据 |
4.1.1 政治学相关理论 |
4.1.2 传播学相关理论 |
4.1.3 教育学相关理论 |
4.1.4 管理学相关理论 |
4.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依据 |
4.2.1 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迫切需要 |
4.2.2 履行新时代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
4.2.3 围绕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客观要求 |
4.2.4 实现官兵价值追求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 |
第5章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
5.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
5.1.1 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确保培育的方向性 |
5.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证培育的科学性 |
5.1.3 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凸显培育的时代性 |
5.1.4 以理论灌输为主渠道,提高培育的实效性 |
5.1.5 以先进军营文化为载体,增强培育的渗透性 |
5.1.6 以养成教育为着力点,强化培育的实践性 |
5.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 |
5.2.1 自我教育法 |
5.2.2 典型示范法 |
5.2.3 文化熏陶法 |
5.2.4 法规约束法 |
5.2.5 随机教育法 |
第6章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与规律 |
6.1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 |
6.1.1 学习教育机制 |
6.1.2 检查督导机制 |
6.1.3 考评激励机制 |
6.1.4 全面保障机制 |
6.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律 |
6.2.1 知、信、行辩证统一规律 |
6.2.2 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 |
6.2.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辩证统一规律 |
6.2.4 规范引导与自我建构辩证统一规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军事与军事教育 |
1.1.2 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与军事教育现代化 |
1.2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缘由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4 文献综述 |
1.4.1 军事教育史着作 |
1.4.2 军事教育论文 |
1.4.3 教育史、军事史着作 |
1.4.4 现代化理论相关资料 |
1.5 研究构想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发展历程 |
2.1 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发展的背景 |
2.1.1 清末的军备废弛 |
2.1.2 “沧海微澜”——鸦片战争时期军事改革的呼声 |
2.1.3 湘军、淮军的编练 |
2.2 洋务运动时期现代军事教育萌芽 |
2.2.1 “制器兴学”——洋务军事学堂的创立与发展 |
2.2.2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教育的特点 |
2.3 清末新政时期军事教育改革 |
2.3.1 武举制度的废除与武备学堂的兴建 |
2.3.2 军事教育体制的建立 |
2.3.3 清末新政时期军事教育的特点 |
2.4 民国早期现代军事教育的发展 |
2.4.1 辛亥革命对军事教育的推动 |
2.4.2 北洋政府时期军事教育艰难前行 |
2.4.3 民国早期军事教育发展的特点 |
第3章 清末民国早期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 |
3.1 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动因 |
3.1.1 “船坚炮利”——来自西方国家的海上威胁 |
3.1.2 “师夷制夷”——海防意识的萌发 |
3.2 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
3.2.1 甲午战争前的海军教育 |
3.2.2 甲午战争后海军教育的恢复 |
3.2.3 民国时期海军教育的发展 |
3.3 海军留学教育 |
3.3.1 求知异域:海军留学教育的兴起 |
3.3.2 东渡扶桑:甲午战后大规模的海军留日活动 |
3.3.3 规范多元:民国初期海军留学教育的发展 |
3.3.4 海军留学教育的历史评价 |
3.4 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特征 |
3.4.1 教育层次的单一性 |
3.4.2 教育思想的双重性 |
3.4.3 课程设置的西化性 |
3.4.4 教学方法的实战性 |
3.4.5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
第4章 清末民国早期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 |
4.1 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动因 |
4.1.1 “痛定思痛”——甲午海战的反思 |
4.1.2 “整军御侮”——谋求全面军事教育改革 |
4.1.3 “风起云涌”——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兴起 |
4.1.4 “军制变迁”——陆军军事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 |
4.2 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
4.2.1 “跛足前行”—— 甲午战前陆军军事教育概况 |
4.2.2 “整军练武”——新式陆军的训练 |
4.2.3 “举国划一”——陆军军事教育体系的确立 |
4.2.4 “官兵并重”——民国初期的陆军军队教育 |
4.3 陆军留学教育 |
4.3.1 “涓涓细流”——甲午战前的陆军留学教育 |
4.3.2 “以日为师”——甲午战后波澜壮阔的陆军留日教育 |
4.3.3 陆军留学教育与陆军军事现代化 |
4.3.4 陆军留学教育的局限与不足 |
4.4 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特征 |
4.4.1 教育层次的多样性 |
4.4.2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
4.4.3 教育制度的模仿性 |
4.4.4 教育发展的滞后性 |
4.4.5 教育改革的不彻底性 |
4.4.6 教育管理的私有性 |
第5章 清末民国早期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 |
5.1 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动因 |
5.1.1 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提出 |
5.1.2 国内航空人员的匮乏 |
5.2 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
5.2.1 南苑航空学校 |
5.2.2 其他航空学校的创办 |
5.3 空军留学教育 |
5.4 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5.4.1 教育发展的主动性 |
5.4.2 办学形式的开放性 |
5.4.3 教育实施的地方性 |
第6章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个案研究 |
6.1 “将军摇篮”——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现代化办学特征分析 |
6.1.1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办 |
6.1.2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办学特征 |
6.1.3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历史影响 |
6.2 “军校楷模”——黄埔军校现代化办学特征分析 |
6.2.1 黄埔军校的创办 |
6.2.2 黄埔精神的形成与实践 |
6.2.3 黄埔军校的办学特征 |
6.2.4 黄埔军校的历史影响 |
结语 |
一、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特征 |
二、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的社会影响 |
三、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库布里克电影的主题建构 |
第一节 个体欲望的哲理化呈现 |
一、情欲的狂欢 |
二、暴力的宣泄 |
第二节 文明进程中的深刻反思 |
一、对科技的质疑 |
二、对社会的批判 |
第三节 国家意志的荒诞表达 |
一、虚无的权力 |
二、虚伪的政治 |
第二章 库布里克电影的叙事手法 |
第一节 灵活多变的叙事时间 |
一、叙事时间的畸变 |
二、线性与非线性叙事 |
第二节 虚实并置的叙事空间 |
一、封闭式叙事空间 |
二、叙事空间的对称性 |
第三节 时隐时现的叙述者 |
一、叙事人称的远与近 |
二、叙事视点的变换 |
第三章 库布里克电影的视听艺术 |
第一节 多样化的镜头 |
一、意蕴深邃的长镜头 |
二、灵活的运动镜头 |
三、纯主观视点镜头 |
第二节 风格化的画面 |
一、色彩 |
二、光线 |
第三节 戏剧化的声音 |
一、黑色幽默式对白 |
二、非原创音乐的运用 |
结语 |
附录 :库布里克电影创作及获奖情况简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对当代新兵入伍动因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 王阳. 齐鲁工业大学, 2017(05)
- [2]对当代新兵入伍动因的思考[J]. 张玥华. 青年研究, 1996(01)
- [3]角色理论视域下新兵军队适应力研究 ——以NJ市武警支队新兵X中队调查为例[D]. 徐昕.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4]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罗益昌. 武汉大学, 2013(05)
- [5]新时期大学生士兵管理工作研究[D]. 程晋辉. 安徽大学, 2013(05)
- [6]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D]. 徐立平.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6)
- [7]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当代军人形象再现研究[D]. 陈雪.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8]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王铮.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9]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D]. 甘少杰. 河北大学, 2013(12)
- [10]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艺术研究[D]. 杨典.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政治; 新兵入伍; 新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