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高岭土矿矿物学特征和生成演化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21)在《熔融石英除铁提纯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彪,侯万荣,刘智杰,徐大兴,柳长峰[2](2021)在《内蒙古中西部晶质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成矿地质环境优越。本文将内蒙古中西部晶质石墨矿床主要划分为"结晶基底型"和"活动带型"两类,对其中典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地质特征、时空分布、矿床规模及矿床成因类型进行了总结。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及石墨成矿特点,认为该区石墨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相对稳定合适的沉积环境与古气候条件、丰富的有机质来源和之后大规模的区域变质作用密切相关。文章最后指出,在内蒙古中西部晶质石墨矿的找矿工作今后需关注3个重点方向:太古宇—古元古界深变质岩区地层、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系浅变质岩地层及鄂尔多斯凹陷北缘石炭系煤系地层。
王文凯[3](2021)在《高岭土合成高硅铝比小晶粒Y及催化裂化性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石油资源日益重质、劣质化,流化催化裂化(FCC)作为重油轻质化的核心工艺,其使用的FCC催化剂在石油炼制工艺催化剂中占有很大比重。Y分子筛作为FCC催化剂的核心组分,目前主要的合成工艺有两种。相较于采用传统化工原料的凝胶工艺合成的产品,高岭土合成的Y分子筛拥有生产成本低、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等优势。本文分别以普通高岭土和细化高岭土为原料,合成了高硅铝比小晶粒的NaY分子筛,考察了投料硅铝比、高岭土粒径等合成条件对产品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合成样品骨架硅铝比、高岭土粒径和高土/偏土质量比例因素对FCC催化剂酸性及催化裂化性能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喷雾成型工艺制备了高岭土微球母体,考察了不同种类高岭土微球、投料硅铝比等合成条件对产品性质的影响,以及Y分子筛在高岭土微球上的晶化过程,并研究了合成样品骨架硅铝比、高土球/偏土球质量比例等因素对FCC催化剂酸性及催化裂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以普通高岭土为原料,合成了中位粒径尺寸在450 nm左右、骨架硅铝比在5.7~6.4的NaY分子筛,比表面积为~694 m2·g-1,骨架破坏温度均在920℃以上;在高土/偏土质量比为1合成的骨架硅铝比为6.1的样品所制备的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最佳。(2)以细化高岭土为原料,合成了骨架硅铝比为6.1,中位晶粒尺寸在310 nm左右的NaY分子筛,其比表面积提高至738 m2·g-1以上。其制备的催化剂酸中心数量以及催化裂化性能均大幅度提升。以原料高土/偏土质量比为0.5,骨架硅铝比为6.1的样品制备的催化剂具有高重油催化裂化活性和高汽油收率的特点,去柴重油转化率高达85.4wt%,汽油收率高达64.2wt%。(3)以不同质量比例的高土微球和偏土微球为原料,分别在两种不同粘结剂配比的高岭土微球表面合成了中位粒径尺寸在~400 nm、骨架硅铝比在6.0~6.4的原位晶化型NaY分子筛。以高土球/偏土球质量比为2合成的骨架硅铝比为6.2的原位晶化样品制备的催化剂,去柴重油转化率高达87.1wt%,同时具有高达63.0wt%和14.9wt%的汽油和液化气收率。(4)以单一的高土微球或偏土微球为原料,合成了骨架硅铝比为5.0~6.4,相对结晶度(≥55%)的原位晶化型NaY分子筛,中位粒径在320~360 nm。在偏土球表面原位晶化生长的NaY样品的相对结晶度和骨架硅铝比更高。以骨架硅铝比为6.2的原位晶化样品制备的催化剂去柴重油转化率为87.0wt%,汽油收率高达64.6wt%,柴油收率仅为3.9wt%。
吴宇杰[4](2021)在《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齐全且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在26个省(区)发现高岭土矿。前人对高岭土矿床成因、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但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多侧重于定性的地质研究,缺少依托信息化时空层面上的定性、定量的规律性分析。对现有高岭土矿床的数据挖掘程度也大多限于表征上的投点分布,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时空演化关系,以及利用好这种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故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全国1000余份高岭土矿床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选取了有代表性且数据比较齐全的521个高岭土矿床,分析了我国高岭土资源概况。结合GIS空间分析、描述性统计等手段,挖掘了高岭土矿床的分布规律。按照研究任务,划分出3个成因类型和6个成因亚类型,划分出4个成矿域、13个成矿省和44个高岭土成矿区带,以此作为分析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的依据。在高岭土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圈定出12个矿集区,对高岭土做定性的潜力评价。识别出成矿远景区,为矿产资源空间分析建模和高岭土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按照资源储量来看,我国高岭土矿床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陕西、江西、江苏等省份。此6省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71%。按照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区带上的分布来看,粤西-桂东南成矿带拥有最多的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和最丰富的大型矿床,总共拥有占全国总查明资源储量的34%。而武功山-杭州湾高岭土矿成矿带矿床数量最多,但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按照成因类型来看,风化残积亚型矿床数量和查明资源储量都最多,拥有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61%。其次为煤系沉积亚型,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13%。(2)我国高岭土成矿区带可划分为44个,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新生代、中生代。在成矿区带上表现为集中分布于华南成矿省,高岭土矿床总数超过全国一半以上,以风化型矿床为主。其次是华北陆块成矿省,涵盖了全国90%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而扬子成矿省相对于华北华南成矿省,最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应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其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占全国此类矿床总数量50%以上。我国高岭土重点矿集区可划分为12个,其中广东茂名、广西合浦、福建同安矿集区宜寻找风化型高岭土,而内蒙古清水河、陕西榆林等北部高岭土矿集区宜重点寻找价值更大的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需注意的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找矿工作可适当往北转移。(3)我国高岭土具备良好的找矿前景,成矿资源潜力较大。成矿远景区13个,分别为陕西北-内蒙南Ⅰ级成矿远景区,闽南风化残积型高岭土Ⅰ级成矿远景区等5个Ⅰ级成矿远景区,以及3个Ⅱ类成矿远景区,5个Ⅲ类成矿远景区。远景区分别位于华北成矿省(Ⅱ-14)、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A)、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B)和华南成矿省(Ⅱ-16)。其中5个Ⅰ类成矿远景区有巨大找矿潜力,其余也均有较大找矿潜力。
吴宇杰,陈从喜,袁峰[5](2021)在《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文中认为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齐全且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非金属矿产。前人对高岭土矿床研究、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利用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但缺少对高岭土矿床成矿和时空分布规律系统性的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对全国现有高岭土矿床和地质勘查资料系统分析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且数据比较齐全的521个高岭土矿床,以GIS空间分析为手段,详细研究了中国高岭土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绘制了中国高岭土成矿区带分布图,分析了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空间分析建模和高岭土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方法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岭土矿床成因类型以风化型和沉积型为主,成矿时代以中、新生代最为重要;高岭土矿床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陕西、江西、江苏等6省份;其中风化型高岭土矿床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沉积型高岭土矿床以华北地区为主。在找矿方向上,南方易寻找风化残积亚型高岭土,北方宜寻找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而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的趋势,寻找这类矿床可适当往北转移。
司庆红,李建国,张博,苗培森,里宏亮,曹民强,朱强[6](2020)在《钱家店凹陷含铀岩系姚家组高岭土化特征及高岭石氢氧同位素的流体指示意义》文中认为钱家店凹陷姚家组高岭石的形成与铀成矿存在流体上的密切联系。通过岩心观察、孔渗测试、光谱扫描及电镜扫描等方法分析了姚家组砂岩高岭土化蚀变空间特征,并对高岭石进行H-O同位素测试,以查明形成高岭石的相关流体及其特征。研究发现:①高岭土化蚀变往往与砂岩的漂白和铀矿化关系密切,灰-灰白色砂岩渗透率明显高于红-红棕色砂岩,联井剖面反映姚家组砂岩的高岭土化与漂白程度总体呈现出沿NW-SE向逐渐减弱的趋势;②姚家组高岭石发育,含铀矿段及围岩砂岩的高岭石含量占黏土矿物的65%~90%,高岭石的δ18OV-SMOW值为-1.03‰~8.82‰,δDV-SMOW值为-115.87‰~-105.51‰,显示高岭石与水具有明显的O同位素分馏现象。以H-O同位素反演流体温度为切入点,从流体温度、流体性质与流向以及流体控制因素的角度探讨形成高岭石的相关流体特征,得到以下认识:①δD-δ18O特征表明形成高岭石的流体温度在40~120℃,且研究区西北部的姚家组砂岩高岭石形成的流体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②与高岭石形成相关的流体可能主要是NW-SE向的较高温深层还原性含烃流体与SW和NW向的低温含氧地下水交汇的酸性流体耦合;③受控于掀斜与反转构造活动的构造天窗和西北部断裂是耦合流体形成的根本原因,而岩相非均质性和渗透性差异分别对地下水和还原性含烃流体有明显影响。
马超[7](2020)在《砂质高岭土尾矿制备高纯石英的基础研究》文中认为高纯石英是信息技术、新能源、电光源等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基础性矿物原料。我国天然水晶和脉石英等优质高纯石英原料资源占石英资源总量不足1%。砂质高岭土尾矿中含有大量石英资源,具有较大回收利用价值。开展砂质高岭土尾矿制备高纯石英的研究,不仅实现了高岭土尾矿的资源化,而且为丰富高纯石英来源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以江西砂质高岭土尾矿中石英资源为原料。首先基于工艺矿物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高岭土尾矿分选石英砂试验,并对回收得到的石英砂粗精矿进行了杂质分析;进而进行了常规焙烧和微波焙烧对石英砂中Al元素脱除效果的对比试验;接着进行了微波焙烧-浸出分离石英砂中Al元素单因素条件试验;探讨了微波焙烧对石英砂中白云母、钾长石等脉石矿物和流体包裹体分离效果的影响规律及机理。江西砂质高岭土尾矿通过“分级-磨矿-擦洗-磁选-重选-两段反浮选”工艺选矿提纯后,获得SiO2含量为99.59%的石英砂粗精矿,其主要杂质元素及含量分别为Al 799μg/g、Fe 36.1μg/g、Na 38.4μg/g、K 327μg/g、Li 22.3μg/g、Ti 21.6μg/g。工艺矿物学研究指出,影响石英砂粗精矿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钾长石、白云母等脉石矿物杂质。通过进行常规焙烧和微波焙烧对石英砂粗精矿中SiO2含量变化和Al元素浸出分离效果影响的对比试验,证明焙烧-水淬具有提高石英砂中SiO2含量和强化Al元素浸出分离效果的作用,且微波焙烧-水淬效果更佳。通过焙烧-浸出分离石英砂粗精矿中Al元素单因素条件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900℃微波焙烧180min-水淬、c(HCl)=2.0mol/L、c(HNO3)=2.0mol/L、c(HF)=1.5mol/L、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600min、搅拌转速500r/min、固液比1g:5mL,最终获得了Al元素含量为236μg/g主要杂质元素总量小于500μg/g的高纯石英砂。KCl掺杂焙烧-浸出提纯石英砂粗精矿试验结果表明:在c(H2SO4)=3.68mol/L、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120min、搅拌转速500r/min、固液比1g:5mL工艺条件下,1%KCl掺杂900℃微波焙烧180min、1%KCl掺杂900℃常规焙烧180min和未掺杂900℃微波焙烧180min后石英砂中Al元素浸出去除率分别为22.11%、19.06%和17.53%。证实KCl掺杂焙烧具有改善石英砂中Al元素浸出分离效果的作用,但改善效果较弱。通过不同焙烧条件下石英砂中脉石矿物纯矿物溶解行为、流体包裹体中特征元素Na含量变化规律以及石英砂形貌变化情况,证实微波焙烧强化石英砂中杂质元素分离效果的机理为三个方面。一是高温改变了白云母对微波响应能力,微波作用促使白云母爆裂粒度变细,强化了石英砂中白云母混合酸溶解分离效果;二是石英砂中流体包裹体的最主要成分为H2O,能被微波选择性加热形成高温热点,强化了石英砂中流体包裹体爆裂分离效果;三是高温作用下石英砂中白云母和钾长石等脉石矿物包裹体或连生体被微波选择性加热,而石英无此特性,促使石英与脉石矿物之间产生裂纹,进一步强化了石英砂中杂质元素混合酸溶解分离效果。研究表明:以砂质高岭土尾矿为原料制备低铁(Fe2O3<50μg/g)石英砂和杂质元素总量小于500μg/g的高纯石英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砂质高岭土尾矿综合利用和高纯石英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黄超军[8](2020)在《高岭石表面特性与浮选行为的关系》文中提出高岭石在煤泥水中大量存在,严重影响煤泥水中细粒煤的沉降回收,由于高岭石表面荷负电,且硬度较低只有莫氏硬度2.8左右,极易泥化,导致煤泥水中有用组分难以回收利用;我国在铝工业冶炼过程中需要铝硅比超过8的一水硬铝石,而高岭石就是其中的主要脉石矿物,如何有效分离高岭石是研究的难题,本文通过以高岭石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矿物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在不同浮选体系下,表面性质的改变对浮选行为的影响,从而建立矿物晶体结构、表面性质与浮选行为的联系,并通过溶液化学计算、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药剂和离子对矿物的作用方式。通过晶体结构计算,高岭石特有的晶格结构决定了其与药剂发生吸附的条件和强度。矿浆溶液中,高岭石端面上的Al-OH和Si-OH会随着pH值的变化而变化,在高岭石(0 0 1)和(0 0-1)底面中,由于存在类质同象和晶格取代现象,其中Al3+和Si4+会被Mg2+,Fe2+,和Al3+所取代,通过计算得出金属离子Mn+—Xn-键的强弱顺序:Si—O>Al—O>Fe—O>Ca—O。单矿物浮选体系下,阴离子捕收剂油酸钠对高岭石浮选适宜pH在碱性范围内,而阳离子捕收剂对高岭石作用的适宜pH在酸性范围内,十二胺对高岭石的捕收效果好于油酸钠;粒度对高岭石浮选的影响很大,在适宜条件下,高岭石细粒级的浮选回收率可超过95%以上。在选用阳离子捕收剂十二胺后,氢氧化钠、稀盐酸作为pH调整剂,研究金属离子对不同粒级高岭石浮选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价离子对高岭石浮选的促进效果普遍强于二价金属离子,不过金属离子的促进作用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矿浆的pH,浮选药剂的种类和用量,抑制剂在本次实验中选了两种抑制剂,无机抑制剂六偏磷酸钠和有机抑制剂木质素磺酸钠,这两种抑制剂在酸性条件下还有抑制作用,高岭石浮选效果减弱,但在碱性或中性环境下,两种抑制剂均可提高高岭石浮选回收率。机理研究表明:油酸钠和十二胺均在矿物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在红外光谱图可看出其出现药剂的特征峰,在XPS中可以看到Al、Si结合能出现偏移。六偏磷酸钠和木质素磺酸钠未发现明显新峰,推测他们能对试验造成影响主要是改变了高岭石的浮选环境来影响高岭石的浮选行为。
张振宇[9](2020)在《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东洋地区位于闽中、周宁-华安断隆带中段南部及杨梅-东华(NE)断裂与安村-古迹口(NW)断裂交汇处南缘。区域火山岩分布广泛,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区域矿产主要以金矿为主,区内尤溪-德化-永泰金矿远景区被誉为福建的“金三角”。福建东洋金矿隶属环太平洋成矿带,是燕山中期火山运动及大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产物。东洋地区内已经发现德化双旗山金矿、邱村金矿、尤溪肖板金矿等20余处矿床(点),区域深部找矿潜力巨大。近几年针对区域内发现的矿床(点)取得不同程度勘查进展,但由于区域深部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程度较低,区域深部找矿始终未获重大突破。本文选题旨在东洋地区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从区域物性,东洋成矿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出发,研究东洋成矿带深部构造、区域矿产特征分布;通过目前已经发掘研究的的典型金矿矿床(点)的特征,结合东洋成矿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区域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区域地质成矿背景以及区域金矿成矿模式,研究探讨东洋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福建东洋成矿带岩石电阻率普遍偏高,高阻高激化特征可以作为该区域的找矿标志之一。区域位于建瓯-南平重力异常区与连城-龙岩重力异常区的过渡区域上,处于重力梯度带中,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总体北西走向,反映为大断裂通过地段,区域内北西向的两处区域剩余重力异常高,与实测重力剖面探测结果基本一致;区域磁场复杂,幅值变化大,整体以北东向条带状高低相间展布,依据区域磁异常特征,将东洋地区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街面-上涌断隆带和中仙-水口火山断陷带,其分别对应区域寿宁-华安断隆带和福鼎-平和断陷带。东洋成矿带经历了晋宁运动以来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以深或大断裂为主干的构造格架,以次级断裂为辅的错综复杂的构造格局,空间上断裂构造相对集中呈带状展布,形成区内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西断裂带。本文依据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结合地面地质,对区域断裂构造、火山构造及侵入岩进行了分析研究,共计推断80条断裂,圈定47处倾入岩体和16处火山构造。东洋成矿带的主要金矿床类型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同时兼有变质热液型金矿。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其分布具有矿带特征,区域内主要金矿(床)点的分布与区内主要北西向构造方向一致,其位于北东向隆起带东侧,从邱村-雷谭一带,再到南东侧岭头坪-岐尾山一带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变质热液型金矿主要是在剪切变形特殊岩性层位和褶皱构造位置形成的金矿,以双旗山、肖坂、山坑等金矿为典型,主要分布在北东向隆起带与北西向成矿构造带交汇部位,是变质热液与岩浆热液及后期构造影响共同形成的该类型矿床(点)。东洋金矿成矿在时间上主要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有关,在空间上,主要受大型火山构造边缘控制,矿点主要分布在深大断裂边缘、小岩体边缘、盆地边缘,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分布。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东洋成矿带深部找矿取的重大突破奠定理论依据。
沈崇辉[10](2020)在《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本次工作对该绿松石矿带中大黄山和笔架山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探讨了绿松石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旨在丰富和完善绿松石成矿理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盆地内玢岩型磁铁矿床的伴生矿床,含磷灰石磁铁矿体(岩)为绿松石矿床的成矿母岩,矿体赋存于高岭石化岩段铁矿体和邻近的围岩辉石闪长玢岩节理裂隙内。绿松石矿床成矿阶段包括假象阶段(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和热液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绿松石矿石矿物以假象状、结核状和脉状形态产出。绿松石具致密微晶-鳞片状、不规则球粒状、放射纤维球粒状等变胶结构,其结构和结晶程度受成矿方式、杂质矿物和重结晶作用控制。绿松石成矿和胶体重结晶过程中,晶体结构中Fe3+和A13+可形成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随绿松石中w(TFeO)增加,颜色由蓝色调向绿色调、黄绿色调变化;当绿松石中w(TFeO)大于w(CuO)时,可划归为绿松石矿物族中的磷铜铁矿(铁绿松石)。与绿松石共生黄铁矿的晶形特征、Co和Ni含量、Co/Ni比值(32-51)和硫同位素值(δ34S=8.3-11.9‰),指示绿松石成矿热液来源于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浆热液,热液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并混合大气降水。根据绿松石共生矿物组合判断成矿温度约为270℃左右,成矿热液为酸性中低温热液。绿松石和磷灰石主要化学成分均为P205,二者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近似,表明绿松石成矿物质P来源于成矿母岩(磁铁矿岩)中的磷灰石。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成因指示成矿物质Cu源于火山岩浆热液。绿松石共生和蚀变矿物指示成矿物质Fe和Al来源于成矿母岩中磁铁矿和钠长石。综合研究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成因。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成矿母岩(磁铁矿岩)发生绿松石矿化,并在成矿母岩和围岩(辉石)闪长玢岩的构造裂隙部位富集成矿。大面积高岭石化和黄铁矿化,地表零星分布的蓝铁矿、银星石等磷酸盐矿物,孔雀石、蓝铜矿等次生含铜矿物是绿松石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玢岩型磁铁矿床发育区域是绿松石矿床的重要的找矿方向。
二、苏州高岭土矿矿物学特征和生成演化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高岭土矿矿物学特征和生成演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中西部晶质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 |
2.1 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
2.2 矿床类型 |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结晶基底型”石墨矿床 |
3.1.1黄土窑石墨矿 |
3.1.2查汗木胡鲁石墨矿 |
3.2“活动带型”石墨矿床 |
3.2.1大乌淀石墨矿 |
3.2.2查干文都日石墨矿 |
4 成矿作用 |
4.1 石墨成矿作用 |
4.2 变质成矿演化过程 |
5 找矿方向 |
6 结论 |
(3)高岭土合成高硅铝比小晶粒Y及催化裂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高岭土合成沸石沸石分子筛概述 |
1.1.1 高岭土利用现状及工艺进展 |
1.1.2 高岭土合成A沸石分子筛 |
1.1.3 高岭土合成ZSM-5 沸石分子筛 |
1.1.4 高岭土合成Y沸石分子筛 |
1.2 NaY沸石分子筛合成技术及进展概述 |
1.2.1 水热合成法合成NaY沸石分子筛 |
1.2.2 微波合成法合成NaY沸石分子筛 |
1.2.3 原位晶化法合成NaY沸石分子筛 |
1.3 原位晶化技术及FCC催化剂概述 |
1.3.1 FCC催化剂的发展历程 |
1.3.2 FCC催化剂的组成 |
1.3.3 催化裂化反应机理 |
1.4 原位晶化技术发展概况 |
1.4.1 Engelhard公司原位晶化型催化剂 |
1.4.2 兰州炼化公司原位晶化型催化剂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NaY分子筛的合成 |
2.2.1 晶种胶配制 |
2.2.2 高岭土细化及活化 |
2.2.3 高岭土微球母体制备及活化 |
2.2.4 分子筛合成 |
2.2.5 催化剂制备 |
2.3 样品的表征与分析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
2.3.2 纳米粒度分析 |
2.3.3 氮气物理吸附 |
2.3.4 扫描电镜 |
2.3.5 差热分析 |
2.3.6 磨损指数分析 |
2.3.7 氨吸附-程序升温脱附 |
2.3.8 催化剂活性评价 |
3 高岭土合成NaY分子筛及其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
3.1 高岭土合成高硅铝比小晶粒NaY分子筛 |
3.2 合成样品的表征 |
3.2.1 SEM及粒度分析 |
3.2.2 结构稳定性表征 |
3.2.3 织构性质分析 |
3.3 高岭土合成Y分子筛催化剂的酸性和催化裂化性能 |
3.3.1 骨架硅铝比的影响 |
3.3.2 原料高岭土粒径的影响 |
3.3.3 原料高/偏土比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岭土微球原位合成NaY分子筛及其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
4.1 原位合成高硅铝比小晶粒NaY分子筛 |
4.1.1 高岭土微球制备 |
4.1.2 混合高岭土微球原位生长高硅铝比小晶粒NaY分子筛 |
4.1.3 高土微球或偏土微球上原位生长高硅铝比小晶粒NaY分子筛 |
4.2 原位晶化样品的表征 |
4.2.1 SEM |
4.2.2 稳定性表征 |
4.2.3 织构性质分析 |
4.3 微球原位晶化Y分子筛催化剂的酸性和催化裂化性能 |
4.3.1 高岭土微球原位合成不同骨架硅铝比Y分子筛催化剂的酸性和催化裂化性能 |
4.3.2 混合高土球、偏土球原位晶化Y分子筛催化剂的酸性和催化裂化性能 |
4.3.3 单一高土球或偏土球原位晶化Y分子筛催化剂的酸性和催化裂化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以及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1.2.2 关于高岭土成因类型研究现状 |
1.2.3 资源潜力评价研究 |
1.3 工作流程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 |
第二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概况 |
2.1 中国高岭土矿资源储量及其特点 |
2.2 资源利用现状 |
第三章 中国高岭土矿床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
3.1 风化型高岭土矿床 |
3.1.1 风化残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
3.1.2 风化淋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
3.2 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 |
3.2.1 热液蚀变亚型高岭土矿床 |
3.2.2 热泉蚀变亚型高岭土矿床 |
3.3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
3.3.1 碎屑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
3.3.2 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
第四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空间分布规律 |
4.1 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域上的分布规律 |
4.2 高岭土矿床在成矿省上的分布规律 |
4.3 高岭土矿床在三级成矿区带上的分布规律 |
4.4 中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空间分布规律 |
第五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
5.1 高岭土的主要成矿时代 |
5.2 与高岭土矿有关岩浆岩的成岩时代 |
5.3 高岭土矿的赋矿地层层位 |
5.4 中国高岭土成矿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 |
5.4.1 风化型高岭土矿床 |
5.4.2 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 |
5.4.3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
5.4.4 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演化史 |
第六章 中国高岭土矿资源潜力评价 |
6.1 高岭土矿集区圈定及主要特征 |
6.2 高岭土矿的成矿预测 |
6.2.1 高岭土预测评价要素 |
6.2.2 远景区资源潜力评价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高岭土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1.1 中国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域上的分布规律 |
1.2 中国高岭土矿床在成矿省上的分布规律 |
1.3 中国高岭土重要矿集区 |
2 中国高岭土矿床的时间分布规律 |
2.1 石炭纪—二叠纪 |
2.2 三叠纪—侏罗纪 |
2.3 第四纪 |
3 中国高岭土矿查明资源储量时空分布特征 |
4 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演化关系 |
4.1 风化型高岭土矿床 |
4.2 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 |
4.3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
4.4 中国高岭土矿床与大地构造演化关系 |
5 结论与建议 |
(6)钱家店凹陷含铀岩系姚家组高岭土化特征及高岭石氢氧同位素的流体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背景 |
1.1 研究区早白垩世以来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
1.2 姚家组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
2 样品选择和分析方法 |
2.1 样品蚀变特征 |
2.2 H-O同位素分析 |
3 姚家组砂岩高岭土化蚀变特征 |
3.1 高岭土化蚀变特征 |
3.2 高岭土化蚀变的空间变化特征 |
3.3 高岭石晶体形态与结晶度 |
4 含铀岩系姚家组砂岩的高岭石H-O同位素特征 |
4.1 高岭石H-O同位素组成 |
4.2 高岭石H-O同位素的分馏特征 |
5 讨论 |
5.1 与高岭石形成相关的流体温度 |
5.2 与高岭石形成相关的流体性质与流向 |
5.3 与高岭石形成相关的流体控制因素 |
6 结论 |
(7)砂质高岭土尾矿制备高纯石英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石英简述 |
1.3 砂质高岭土尾矿提取石英砂研究现状 |
1.4 石英中杂质元素赋存状态及其分离难易程度研究现状 |
1.5 石英砂提纯技术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料、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3 主要试验方法 |
2.4 分析及测试方法 |
第3章 石英分选提纯与影响石英砂粗精矿质量因素分析 |
3.1 砂质高岭土尾矿分选石英砂 |
3.2 影响石英砂粗精矿质量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波焙烧-浸出提纯石英砂试验 |
4.1 焙烧因素对石英砂提纯效 |
4.2 浸出因素对石英砂提纯效果的影响 |
4.3 KCl掺杂微波焙烧对石英砂效果提纯的影响 |
4.4 焙烧-浸出工艺对石英砂杂质元素含量和粒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波焙烧对杂质元素分离效果影响机理研究 |
5.1 石英砂中杂质元素微波焙烧-浸出分离特性 |
5.2 石英砂中脉石矿物混合酸溶解行为 |
5.3 焙烧强化白云母混合酸溶解行为机理分析 |
5.4 焙烧对石英砂中SiO2含量影响机理分析 |
5.5 掺杂KCl微波焙烧提纯石英砂机理分析 |
5.6 焙烧-浸出对石英砂形貌的影响 |
5.7 微波焙烧温度对Al元素浸出分离影响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8)高岭石表面特性与浮选行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高岭石在煤泥水中难以沉降 |
1.2.2 一水硬铝石脱硅 |
1.3 高岭石的成因、性质及其应用 |
1.3.1 高岭石矿物的成因 |
1.3.2 高岭石的性质及其应用 |
1.4 高岭石表面性质研究进展 |
1.4.1 高岭石的吸附机理 |
1.4.2 金属离子对矿物表面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
1.4.3 药剂对高岭石表面特性影响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试样、药剂、仪器与研究方法 |
2.1 试样及其制备 |
2.2 试验药剂 |
2.3 试验仪器 |
2.4 研究方法 |
2.4.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2.4.2 矿物晶体结构中化学键特征理论计算 |
2.4.3 浮选溶液化学计算 |
2.4.4 矿物Zeta电位测定 |
2.4.5 红外光谱测试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第三章 高岭石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 |
3.1 高岭石晶体结构中化学键理论计算 |
3.1.1 矿物结构中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引力可用库仑定律计算 |
3.1.2 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离子性 |
3.1.3 矿物结构中阴阳离子的相对键合强度计算 |
3.1.4 矿物结构中Mn+—Xn-键极性的计算。 |
3.2 高岭石的晶体结构特征分析 |
3.3 高岭石矿物表面荷电性质 |
3.4 高岭石矿物表面能谱分析 |
3.5 矿物粒度与可浮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岭石浮选行为研究 |
4.1 捕收剂对高岭石的可浮性影响 |
4.1.1 阴离子捕收剂 |
4.1.2 阳离子捕收剂 |
4.2 抑制剂(六偏磷酸钠、木质素磺酸钠)对高岭石可浮性影响 |
4.2.1 无机抑制剂 |
4.2.2 有机抑制剂 |
4.3 金属离子对高岭石可浮性影响 |
4.3.1 二价金属离子对高岭石浮选的影响 |
4.3.2 三价金属离子对高岭石浮选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药剂作用机理分析 |
5.1 捕收剂对矿物作用机理 |
5.1.1 油酸钠(C17H33COONa)溶液化学分析 |
5.1.2 十二胺溶液化学分析 |
5.1.3 红外光谱分析 |
5.1.4 XPS分析 |
5.1.5 捕收剂对高岭石颗粒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
5.2 抑制剂对矿物作用机理 |
5.2.1 六偏磷酸钠溶液化学分析 |
5.2.2 红外光谱分析 |
5.3 高岭石的溶液化学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东洋地区研究现状 |
1.2.1 基础地质工作 |
1.2.2 矿产地质工作 |
1.2.3 科研工作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1.2 研究区自然经济地理 |
2.1.3 研究区景观 |
2.1.4 研究区内保护区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3 区域矿产 |
2.3.1 区域矿产特征 |
2.3.2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
第三章 东洋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
3.1 东洋地区区域物性 |
3.1.1 岩矿石磁性特征 |
3.1.2 岩矿石密度特征 |
3.1.3 电阻率特征 |
3.2 东洋地区航磁异常特征 |
第四章 东洋地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4.1 大地电磁测深法 |
4.1.1 大地电磁测深法原理 |
4.1.2 数据采集 |
4.1.3 感应矢量 |
4.1.4 相位张量 |
4.1.5 二维反演和三维反演 |
4.2 磁法勘探 |
4.2.1 磁法勘探原理 |
4.2.2 数据处理 |
4.2.3 区域磁场特征分析 |
4.3 重力勘探 |
4.3.1 重力勘探原理 |
4.3.2 数据处理 |
4.3.3 区域重力场特征分析 |
4.4 区域构造推断 |
4.4.1 断裂构造推断 |
4.4.2 火山构造的圈定 |
4.4.3 侵入岩的圈定 |
4.4.4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第五章 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与成矿规律 |
5.1 区域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 |
5.2 区域典型矿床特征 |
5.3 东洋成矿带成矿要素 |
5.3.1 东洋成矿带控矿地质要素 |
5.3.2 东洋成矿带找矿标志 |
5.3.3 区域成矿模式及成矿系统演化 |
5.4 东洋成矿带成矿规律探讨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绿松石概述 |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
1.3 绿松石研究现状 |
1.3.1 基本特征和应用 |
1.3.2 矿床成因 |
1.3.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 |
2.2 宁芜盆地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矿产资源 |
2.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 |
2.3.1 绿松石矿床分布 |
2.3.2 岩石类型 |
2.3.3 岩石蚀变 |
3 典型绿松石矿床特征 |
3.1 大黄山绿松石矿床 |
3.1.1 矿床地质 |
3.1.2 矿化特征 |
3.2 笔架山绿松石矿床 |
3.2.1 矿床地质 |
3.2.2 矿化特征 |
3.3 绿松石矿床与磁铁矿矿床空间关系 |
3.4 绿松石伴生(共生)矿物 |
4 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
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
4.1.1 样品特征 |
4.1.2 测试方法 |
4.2 矿相学特征 |
4.2.1 绿松石产出特征 |
4.2.2 背散射(BSE)图像 |
4.3 矿物学特征 |
4.3.1 结构特征 |
4.3.2 显微形貌(SEM)特征 |
4.3.3 化学成分 |
4.4 非晶质绿松石 |
4.4.1 矿物学特征 |
4.4.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4.4.3 现象和讨论 |
5 宝石学和谱学特征 |
5.1 宝石学特征 |
5.1.1 常规特征 |
5.1.2 绿松石分类 |
5.1.3 原料品质评价和分级 |
5.1.4 成品品质评价和分级 |
5.2 谱学特征 |
5.2.1 红外光谱特征 |
5.2.2 拉曼光谱特征 |
5.3 差热分析 |
5.3.1 热重曲线 |
5.3.2 差热曲线 |
5.4 绿松石颜色 |
5.4.1 颜色类型 |
5.4.2 化学成分与颜色 |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
6.1.1 样品特征 |
6.1.2 测试方法 |
6.2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
6.2.1 黄铁矿化学成分 |
6.2.2 蚀变矿物化学成分 |
6.3 绿松石和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
6.4 微量元素特征 |
6.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
6.4.2 绿松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 |
6.5 稀土元素特征 |
6.5.1 黄铁矿和绿松石稀土元素 |
6.5.2 绿松石和磷灰石稀土元素 |
6.6 硫同位素特征 |
7 矿床成因 |
7.1 成矿条件 |
7.2 成矿流体(热液)特征 |
7.2.1 成矿流体(热液)来源 |
7.2.2 成矿流体(热液)性质 |
7.3 成矿物质来源 |
7.3.1 P组分来源 |
7.3.2 Cu组分来源 |
7.3.3 Al组分来源 |
7.3.4 Fe组分来源 |
7.4 成因类型和成矿阶段 |
7.4.1 成因类型判定依据 |
7.4.2 成矿阶段 |
7.5 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 |
7.5.1 假象成矿阶段(假象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
7.5.2 热液成矿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
7.5.3 成矿后改造阶段 |
7.5.4 矿化范围 |
8 成矿预测 |
8.1 找矿方向 |
8.2 找矿标志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苏州高岭土矿矿物学特征和生成演化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熔融石英除铁提纯工艺技术研究[D]. 刘鑫.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内蒙古中西部晶质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J]. 杨彪,侯万荣,刘智杰,徐大兴,柳长峰. 矿产勘查, 2021(06)
- [3]高岭土合成高硅铝比小晶粒Y及催化裂化性能[D]. 王文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D]. 吴宇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5]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J]. 吴宇杰,陈从喜,袁峰. 地球学报, 2021(05)
- [6]钱家店凹陷含铀岩系姚家组高岭土化特征及高岭石氢氧同位素的流体指示意义[J]. 司庆红,李建国,张博,苗培森,里宏亮,曹民强,朱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0(04)
- [7]砂质高岭土尾矿制备高纯石英的基础研究[D]. 马超.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12)
- [8]高岭石表面特性与浮选行为的关系[D]. 黄超军.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9]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D]. 张振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10]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D]. 沈崇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