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用腐植酸钠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刘梅堂,王天雷,程瑶,付玉,张盼,谢萌,孙萌萌,杨大圩[1](2014)在《中国泥炭褐煤资源及发展腐植酸钾产业潜力》文中指出泥炭、褐煤含有丰富的腐植酸,是世界各国规模化生产腐植酸产品的主要资源。针对中国煤炭腐植酸资源开发粗放、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的现实问题,评述了国内腐植酸行业的特点及发展高附加值腐植酸产品的潜力方向。首先介绍了国内主要煤炭腐植酸资源泥炭和褐煤的分布特征及成分特点。其次综述了腐植酸产品的主要加工工艺和其在工农业各领域的国内应用现状。最后基于国情,从国内农业肥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腐植酸的应用潜力出发,提出并评价了腐植酸高附加值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腐植酸钾肥的发展潜力。
秦谊,张敉,向诚,戴伟锋,何静,贾庆明,李宝才[2](2018)在《中华腐植酸医药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要:腐植酸在我国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对医药健康事业的重视,腐植酸的医药研究与应用又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特别是在人类重大和多发疾病,如糖尿病、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防治和药理研究方面展示出了新的活力。本文从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这三大基本要素出发,简要评述了近20年来国内学者在矿物源腐植酸医药研究领域的进展,主要涉及医药研发的有效性研究、安全性研究、质量控制研究、面临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月梅[3](2011)在《黄腐酸钠的药理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腐植酸(humic acid,HA)是由自然界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缩合形成的产物,含有羧基、羰基、醌基、酚基等多种活性基团,按照腐植酸分子量和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可分为黑腐酸、棕腐酸和黄腐酸。几千年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有关于腐植酸药用的记载,主要用以治疗鼻子出血、妇女气血痛等疾病。现已发现腐植酸及其盐类具有醒酒、抗炎、抗溃疡、止血活血、抗菌、抗病毒等作用。黄腐酸(fulvic acid,FA)是HA中分子量最小、溶解度最高、生物活性最强、吸收效果最佳的部分,故药用中以FA及其盐类为主。不同产地的FA因煤化程度和提取方法不同而药效各异,在胃肠道运动及脂质代谢方面,各地的黄腐酸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本实验从云南寻甸年青褐煤中提取黄腐酸,并制成黄腐酸钠(FA-Na)。采用碳末推进法和胃溃疡模型,观察黄腐酸钠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及胃溃疡的影响;以造模成功的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黄腐酸钠对高血脂模型及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脂、血糖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以黑色炭末为指示剂,通过测定正常小鼠、复方地芬诺酯或生大黄分别致胃肠运动抑制或脾虚腹泻模型炭末推进百分率,观察黄腐酸钠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采用无水乙醇灌胃造成小鼠急性胃溃疡,观察黄腐酸钠预防给药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计算溃疡指数和溃疡抑制率。结果:黄腐酸钠灌胃对正常小鼠、生大黄致小鼠腹泻模型均有一定抑制胃肠运动作用,对复方地芬诺酯所致小鼠胃肠运动减弱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无水乙醇引起的小鼠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高剂量黄腐酸钠与阳性对照药物雷尼替丁的溃疡指数和溃疡抑制率无显着性差异。在剂量范围内,黄腐酸钠的急性毒性很小,具有止泻、抗胃溃疡、保护胃黏膜损伤的作用。2采用小鼠腹腔注射蛋黄乳剂造成急性高血脂模型,用酶标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观察黄腐酸钠对正常小鼠及高血脂模型小鼠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结果,腐酸钠对正常小鼠及高血脂模型小鼠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无明显的作用,黄腐酸钠没有降血脂的作用。3采用小鼠腹腔注射四氧嘧啶的方法造成糖尿病模型,考察黄腐酸钠、腐植酸钠及茶褐素对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结果,黄腐酸钠、腐植酸钠及茶褐素对糖尿病小鼠体内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性。黄腐酸钠、腐植酸钠及茶褐素对于口服糖耐量试验,高剂量组的黄腐酸钠、腐植酸钠及茶褐素能显着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耐量。结论:寻甸黄腐酸钠具有止泻、抗胃溃疡、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耐量的作用,但对高血脂及糖尿病模型的血脂、血糖并无明显作用。
李威,邹立壮,朱书全,钱芬芬[4](2005)在《腐植酸应用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腐植酸(humic acid)是动植物遗骸,主要是植物的遗骸,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以及地球化学的一系列过程造成和积累起来的一类有机物质。它广泛存在于土壤、湖泊、河流、海洋中。自然界中的泥炭、褐煤和风化煤中含有丰富的腐植酸。它是影响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潜在的、可大力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有机资源。腐植酸自Achard
刘金安[5](2019)在《过氧化氢法提取矿源黄腐酸工艺优化及其抗肝癌药理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提取黄腐酸的不同产地原料煤品质,设计优化其提取工艺,并尝试建立一种适用度良好的红外光谱标准曲线作为同种来源和相同生产工艺控制分析方法。对黄腐酸的抗肿瘤作用作系统的药理学试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数据,以期进行黄腐酸的抗肿瘤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方法:1测定原料煤的水分、灰分、腐植酸类物质含量等基本性质,对五种样品的品质质量进行分析。2采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方法,以体外抑制肿瘤活性的抑制率和IC50为指标,确定黄腐酸体外抗肿瘤的作用,筛选最佳抑瘤药效的黄腐酸来源。3采用BOX-BehnKen Design法,应用Design Exper v11.0.5b软件进行实验设计,以黄腐酸的氧解得率及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IC50为综合指标,进行黄腐酸提取工艺优化,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筛选最佳工艺。4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黄腐酸的红外光谱进行初步的结构分析,尝试建立一种控制分析方法。5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确定黄腐酸的LD50,作为下一步小鼠体内实验的给药剂量依据。6通过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以小鼠一般情况、抑瘤率及免疫器官指数等作为检测指标,考察黄腐酸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7在确定黄腐酸具有确切的抗肿瘤作用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法,从诱导细胞凋亡、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等方面对黄腐酸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结果:1通过体外抗肿瘤的抑制率和IC50,初步确定了黄腐酸体外抗肿瘤的作用,并确定了最佳的来源为3号样品。2黄腐酸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液固比3:1、氧化剂浓度15%、氧解时间90%。该参数条件下,黄腐酸对两种肝癌细胞(BEL-7402、HepG2)体外抑制活性的IC50均为最小值。3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确定黄腐酸的LD50为2.4255g/kg,LD50的95%置信区间为(2.0687,2.8439)。4黄腐酸抑制HepG2活性的IC50为1.5909mg/ml,抑制BEL-7402活性的IC50为4.4858mg/ml;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黄腐酸对HepG2早期凋亡率及晚期凋亡率的影响极其显着(P<0.01)。5与模型组相比,黄腐酸各给药组瘤重显着减少(P<0.01):与顺铂组相比,黄腐酸中剂量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肝脏指数均呈现显着提高(P<0.01,P<0.05)。6与模型组相比,黄腐酸各给药组的TNF-α、IL-2含量显着提高(P<0.01)。7与模型组相比,黄腐酸中剂量组脾脏及外周血CD3+CD4+细胞数量百分比增加(P<0.01),CD3+CD4+/CD3+CD8+的比值升高(P<0.01,P<0.05)。结论:1体外抗肿瘤的初步筛选确定了黄腐酸的一种固定来源。2响应面法提取制备黄腐酸重复性良好,数据有效可靠。3通过体外试验得到,黄腐酸提高了肿瘤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及晚期凋亡率。4黄腐酸的抗肿瘤机制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3+CD8+的比值有关。通过以上较为系统的药理学试验,初步肯定了黄腐酸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为黄腐酸抗肿瘤的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持。
陈龙星[6](2015)在《煤泥氧化制备腐植酸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原煤入选量的提高,煤泥的产量也在增大。目前主要是电厂燃烧或露天堆放,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且是资源的浪费。利用煤泥制备腐植酸,解决煤泥利用单一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其经济价值。本课题研究黄陵煤泥氧化制备腐植酸。首先通过酸洗除掉煤泥中金属离子,测定预处理后盐酸溶液中金属离子的量,确定最佳盐酸溶液的pH值;然后再进行空气加热和H2O2氧化,滴定法测定氧化后煤泥中腐植酸的含量,确定最佳氧化方式;最后,通过NaOH提取氧化煤泥中腐植酸,加入盐酸或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酸析获得腐植酸产品。在煤泥预处理实验中,pH值1的盐酸溶液处理效果较好,可以除掉煤泥中大约3%的金属离子(Fe、Al、Mg、Ca)。在煤泥的氧化实验中,采用两种方式对其进行氧化,一是空气中加热氧化,氧化温度310℃,氧化时间6h,煤泥中腐植酸总量为34.64%;二是H2O2氧化,用30%H2O2氧化煤泥,氧化温度40℃,氧化时间48h,煤泥中腐植酸总量为2.21%。明显空气中加热氧化较好。以黄陵煤泥为原料,碱溶酸沉法制备腐植酸实验中,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氧化温度、氧化时间、碱液浓度、固液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酸析pH对腐植酸产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条件。制备腐植酸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氧化温度310℃,氧化时间6h,碱液浓度1.5%,风化煤和碱液的固液比1:25,反应温度95℃,反应时间2h,酸化pH值1.5,腐植酸产率为26.84%。正交试验中,影响腐植酸的产率因素排序依次为:碱液浓度、氧化时间、氧化温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碱溶-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制备腐植酸实验中,最优条件下腐植酸产率为24.37%。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分析确定制备产品为腐植酸,再将其进行成份分离,结果表明制备的腐植酸中黑腐酸含量达到95%以上。碱溶酸沉法制备的腐植酸的纯度为85.4%,总酸性为7.761mmol/g羧基含量为5.625mmol/g羟基含量为2.136mmol/g,灰分含量为4.56%;碱溶-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制备的腐植酸纯度为92.54%,总酸性为8.013mmol/g,羧基含量为5.804mmol/g,羟基含量为2.209mmol/g,灰分含量为2.44%。
王彩霞[7](2008)在《添喂腐植酸钠对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了添喂腐植酸钠对绵羊瘤胃和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Ⅰ:选取4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细毛公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别添喂腐植酸钠0、2、4、6 g.d-1.sheep-1,以研究其对绵羊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食后3 h, 4 g.d-1.sheep-1组和6 g.d-1.sheep-1组的瘤胃pH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0.08和0.07(P<0.05)。采食后3 h,2 g.d-1.sheep-1组、4 g.d-1.sheep-1组和6 g.d-1.sheep-1组的瘤胃液氨态氮浓度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3.75%、18.09%和16.03%(P<0.01)。在采食后3 h,各腐植酸钠添加组的瘤胃液乙酸、丙酸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余各时间点均不显着。添喂4 g.d-1.sheep-1显着提高了干物质、有机物的前胃消失量和消失率(P<0.05),添喂6 g.d-1.sheep-1显着提高了干物质的前胃消失量(P<0.05);到达小肠微生物蛋白量有随腐植酸钠添喂量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P>0.05)。试验Ⅱ:选取4只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细毛公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别添喂腐植酸钠0、2、4、6 g.d-1.sheep-1,以研究其对绵羊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喂腐植酸钠2、4、6 g.d-1.sheep-1时绵羊对干物质的消化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5.59%、14.45%(P<0.05)、11.10%(P<0.05);有机物的消化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5.59%、15.20%(P<0.05)、10.13%,其中4 g.d-1.sheep-1组绵羊对有机物的消化量显着高于2 g.d-1.sheep-1组和6 g.d-1.sheep-1组(P<0.05);半纤维素的消化量相应比对照组分别提高9.82%、68.20%(P<0.01)和27.80%(P<0.01)。添喂腐植酸钠2、4、6 g.d-1.sheep-1时对绵羊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钙、磷等养分的消化率没有显着影响,对绵羊氮、钙、磷的代谢没有显着影响。本研究表明,添喂腐植酸钠可显着提高成年绵羊的采食量,显着提高绵羊对干物质、有机物、半纤维素的消化量,但对绵羊氮、钙、磷的代谢无显着影响。综合腐植酸钠对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4~6 g.d-1.sheep-1为腐植酸钠的适宜添喂量。
周霞萍[8](2010)在《腐植酸药物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腐植酸药物研究的新进展,提出了从分子/准分子层面,研究开发资源极其丰富的年青煤腐植酸药源的重要性。根据腐植酸作为兽药和其在人类抑制肿瘤、抗血脂、抗艾滋病等30多种疾病方面的药物性能,认为通过选择性降解、结构修饰,更有利于从中西药角度阐述腐植酸最小活性单元与不同靶标的药理作用,以及腐植酸兼作载体促进特征反应、酶联免疫反应的机制。
张汉琪[9](2021)在《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腐植酸(Humic Acid,HA)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有机弱酸混合物。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与溶解性大小,腐植酸可分为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类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有机质,腐植酸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增产增效作用显着,尤其以腐植酸盐与黄腐酸应用最为广泛。柠檬是药食同源水果的代表之一,含有挥发油及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同时柠檬种植也是瑞丽地区的经济支柱性产业。本论文以瑞丽地区种植柠檬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腐植酸钠和黄腐酸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为腐植酸类物质的作用机制与柠檬的品质提升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碱提法从四川德阳的褐煤提取了腐植酸纳与黄腐酸,并对其中的水分、灰分、总腐植酸、游离腐植酸、水溶性腐植酸、黄腐酸含量以及p H值进行测定。(2)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11个采收期经过不同处理方法(叶喷或浇灌)的柠檬叶中的挥发油,含量对比分析表明:叶喷或浇灌处理时,5g/L的黄腐酸和5g/L腐植酸钠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含量均有提升效果,且黄腐酸优于腐植酸钠;浇灌处理时,施用黄腐酸的较优浓度为5g/L,腐植酸钠为1g/L;施用方式上,总体上叶喷效果优于浇灌,但叶喷的提升效果呈现季节差异。(3)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6个采收期经过不同处理方法(叶喷或浇灌)的柠檬叶中的总黄酮进行了含量测定。含量对比分析发现:黄腐酸和腐植酸钠对柠檬叶中黄酮含量均有提升作用,但提升效果呈现季节差异。浇灌处理时,5g/L的黄腐酸的提升效果优于5g/L的腐植酸钠;叶喷处理时,5g/L的腐植酸钠的效果优于5g/L的黄腐酸;浇灌时,黄腐酸的较优浓度为5g/L,腐植酸钠为5g/L;施用方式上,总体上叶喷效果优于浇灌,但叶喷的提升效果呈现季节差异。(4)运用转录组测序方法,结合代谢组分析结果,对腐植酸与黄腐酸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果表明:5g/L黄腐酸浇灌处理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有765个,其中经KEGG数据库注释了211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淀粉和蔗糖代谢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10g/L腐植酸钠浇灌处理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有71个,其中经KEGG数据库注释了35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吞噬体与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腐植酸钠叶喷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有307个,其中经KEGG数据库注释了106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与苯丙烷生物合成等。结合差异基因与差异代谢物分析推断: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当中萜类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可能与腐植酸类物质对他们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与中间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有关,如牻牛儿牻牛儿基二磷酸合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香豆酰-CoA连接酶等。
周贺鹏[10](2011)在《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铅锌硫化矿中伴生银的综合回收一直是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难题,传统工艺多采用石灰在高碱条件下抑制黄铁矿回收铅、锌主金属矿物,而伴生银矿物由于可浮性与黄铁矿相近,在高碱工艺中容易受到抑制,损失严重,综合回收困难。本文以四川会理锌矿所属的铅锌银硫化矿为研究对象,进行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及机理研究,为寻找更加合适的伴生银综合工艺提供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通过工艺矿物学和铅锌银硫化矿浮选行为的研究,查明了影响铅锌矿中伴生银综合回收的因素。结果表明银矿物对矿浆pH十分敏感,当矿浆pH>9.0后,银的可浮性就开始明显下降。同时矿石中95.67%的银矿物以伴生银的形式存在,它们嵌布特征复杂,嵌布粒度细微,难以单体解离,无法单独浮选回收,只能依靠载体矿物一并回收。根据工艺矿物学和浮选行为研究结果,进行了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矿浆pH值为8.5的低碱条件下,采用(氯化钙+腐植酸钠)作黄铁矿的抑制剂,硫酸锌作闪锌矿的抑制剂,(乙硫氮+丁铵黑药)作铅及伴生银矿物的捕收剂实现了铅锌矿物的浮选分离和黄铁矿的有效抑制,同时将银矿物尽可能的富集回收在铅精矿中;铅浮选尾矿采用硫酸铜作活化剂,(氯化钙+腐植酸钠)作抑制剂,丁基黄药作捕收剂,在矿浆pH值为8.5的低碱条件下浮选闪锌矿和伴生银矿物获得了良好的试验指标。将此工艺投入四川会理锌矿进行工业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新工艺不但能提高铅、锌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而且显着提高了银的回收率,使银在铅、锌精矿(尤其是铅精矿)中得到了很好的富集回收。与原高碱工艺相比,铅精矿中铅回收率提高了0.38%、银回收率提高了11.56%;锌精矿中锌回收率提高了0.10%、银回收率提高了10.66%,银总回收率提高了22.22%。对新工艺中银的走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银矿物与铅、锌矿物的走向一致,随铅、锌矿物的富集而得以回收,且富集比与铅、锌矿物基本相同。证明了新工艺将铅、锌矿物作为银矿物的主要载体矿物进行富集回收银是完全可行的。利用现代测试技术和浮选药剂的作用原理对新工艺进行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乙硫氮、丁铵黑药和丁基黄药都对银矿物具有良好的捕收作用,有利于银矿物的浮选回收;而硫酸锌、氯化钙和腐植酸对闪锌矿和黄铁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不会影响银矿物的可浮性,整个工艺都在矿浆pH为8.5的低碱条件下进行,有利于铅锌及伴生银矿物的综合回收。
二、药用腐植酸钠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用腐植酸钠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泥炭褐煤资源及发展腐植酸钾产业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煤炭腐植酸资源 |
1.1 中国泥炭资源 |
1.2 中国褐煤资源 |
2 腐植酸的提取工艺 |
2.1 碱提酸析法 |
2.2 强酸提取法 |
2.3 有机溶剂提取法 |
2.4 离子交换法 |
3 腐植酸类产品的应用 |
3.1 腐植酸类产品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3.2 腐植酸类产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
3.3 煤炭腐植酸行业存在的问题 |
4 中国腐植酸钾产业的发展潜力 |
4.1 腐植酸钾是传统钾肥的绿色替代品 |
4.2 腐植酸提取工艺为腐植酸钾提供了发展基础 |
4.3 开发腐植酸钾符合我国肥料资源现状的现实需求 |
4.4 国内非水溶性钾矿综合利用技术是开发腐植酸钾的技术基础 |
5 结论 |
(2)中华腐植酸医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医药应用历史 |
2 有效性研究 |
2.1 降血糖 |
2.2 醒酒、保肝 |
2.3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
2.4 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HIV) |
2.5 抗肿瘤 |
2.6 腐植酸营养元素化合物 |
3 安全性研究 |
4 质量控制研究 |
5 面临的问题 |
5.1 活性物质基础研究薄弱 |
5.2 药理研究方向过于广泛, 机理研究不深入 |
5.3 安全性研究尚不成熟 |
5.4 质量控制是腐植酸医药研发一大瓶颈 |
6 展望 |
(3)黄腐酸钠的药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腐植酸及黄腐酸 |
1.1.1 腐植酸及黄腐酸简介 |
1.1.2 腐植酸、黄腐酸的制备 |
1.1.3 腐植酸、黄腐酸的结构和性质 |
1.1.4 腐植酸、黄腐酸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 腹泻疾病简介 |
1.3 胃溃疡简介 |
1.4 高血脂简介 |
1.5 糖尿病简介 |
1.6 本课题立体依据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黄腐酸钠对小鼠胃肠道运动及胃溃疡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物及试剂 |
2.1.2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FA-Na对正常小鼠及复方地芬诺酯所致的小鼠小肠推进抑制的影响 |
2.2.2 FA-Na对脾虚小鼠体重及胃肠运动的影响 |
2.2.3 FA-Na对无水乙醇致胃溃疡的影响 |
2.2.4 FA-Na急性毒性实验 |
2.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3 结果 |
2.3.1 FA-Na对正常和胃肠运动抑制模型小鼠肠道内炭末推进率的影响 |
2.3.2 FA-Na对脾虚小鼠体征、体重及小肠碳末推进运动的影响 |
2.3.3 FA-Na对无水乙醇致胃溃疡的影响 |
2.3.4 FA-Na急性毒性实验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黄腐酸钠对正常小鼠及高血脂模型小鼠血脂的影响 |
3.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材料 |
3.1.1 主要实验仪器 |
3.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3.1.3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FA-Na对正常小鼠血脂的影响 |
3.2.2 FA-Na对高血脂小鼠血脂的影响 |
3.2.3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FA-Na对正常小鼠血脂的影响 |
3.3.2 FA-Na对高血脂小鼠血脂的影响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黄腐酸钠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血脂的影响 |
4.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材料 |
4.1.1 主要实验仪器 |
4.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4.1.3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四氧嘧啶造模实验 |
4.2.2 FA-Na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
4.2.3 FA-Na对糖尿病小鼠葡萄糖耐量的实验 |
4.2.4 腐植酸钠、茶褐素对糖尿病小鼠葡萄糖耐量的实验 |
4.2.5 腐植酸钠、茶褐素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
4.2.6 统计学处理 |
4.3 结果 |
4.3.1 FA-Na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
4.3.2 FA-Na对糖尿病小鼠葡萄糖耐量的实验 |
4.3.3 腐植酸钠、茶褐素对糖尿病小鼠葡萄糖耐量的实验 |
4.3.4 腐植酸钠、茶褐素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语与讨论 |
5.1 主要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5.3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
5.3.1 存在的问题 |
5.3.2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过氧化氢法提取矿源黄腐酸工艺优化及其抗肝癌药理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1 癌症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
1.1 肿瘤的发生、发展现状 |
1.2 抗肿瘤药物的现状 |
2 腐植酸类物质的研究概况 |
2.1 对腐植酸类物质认识的历史追溯 |
2.2 腐植酸的结构研究 |
2.3 黄腐酸的活性物质基础及药理活性研究 |
第二章 原料煤的基本性质 |
1 主要仪器与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水分的测定 |
2.2 灰分的测定 |
2.3 总腐酸的含量测定 |
2.4 黄腐酸的含量测定 |
2.5 游离腐酸的含量测定 |
3 试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来源黄腐酸体外抑制肿瘤细胞作用的筛选 |
1.主要仪器与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2 细胞的复苏及培养 |
2.3 制备单层细胞板 |
2.4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药物筛选 |
3 试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黄腐酸制备工艺 |
1 主要仪器与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FA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试验 |
2.2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 |
3 试验结果 |
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2 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 |
3.3 回归模型建立及方差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黄腐酸红外光谱结构解析 |
1 主要仪器与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黄腐酸的急性毒性试验 |
1 主要仪器与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小鼠急性毒性预试验 |
2.2 小鼠急性毒性正式试验 |
3 试验结果 |
3.1 小鼠急性毒性预试验结果 |
3.2 小鼠急性毒性正式试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黄腐酸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探究 |
1 主要仪器与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黄腐酸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
2.2 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 凋亡情况 |
2.3 黄腐酸对H22 荷瘤小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
2.4 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2 的含量 |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
2.6 数据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黄腐酸体外抗肝癌细胞活性试验结果 |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 细胞凋亡情况 |
3.3 黄腐酸对H22 荷瘤小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
3.4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IL-2 的含量 |
3.5 FA对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中T细胞亚群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6)煤泥氧化制备腐植酸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煤泥利用及预处理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煤泥利用 |
1.2.2 煤泥预处理 |
1.3 腐植酸及其制备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1 腐植酸的来源 |
1.3.2 煤的氧化反应 |
1.3.3 腐植酸提取 |
1.3.4 腐植酸类物质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2 煤泥氧化制备腐植酸的技术路线 |
2 煤泥的氧化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煤泥分析 |
2.2.1 煤泥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
2.2.2 煤泥灰分分析 |
2.2.3 煤泥XRD分析 |
2.3 煤泥预处理 |
2.4 煤泥氧化 |
2.4.1 加热氧化 |
2.4.2 H_2O_2氧化 |
2.4.3 氧化煤泥中总腐植酸含量的测定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煤泥预处理结果及分析 |
2.5.2 加热氧化对煤泥中腐植酸总量的影响 |
2.5.3 双氧水氧化对煤泥中腐植酸总量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腐植酸的提取 |
3.1 碱溶酸沉法提取腐植酸方案 |
3.2 碱溶-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腐植酸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碱溶酸沉法提取腐植酸 |
3.3.2 碱溶-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制备腐植酸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产品性能表征 |
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4.2 腐植酸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4.3 腐植酸产品纯度检测 |
4.4 腐植酸灰分测定 |
4.5 腐植酸组分分析 |
4.6 腐植酸中总酸性、羧基和酚羟基的测定 |
4.7 煤泥与腐植酸热稳定性研究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添喂腐植酸钠对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腐植酸及腐植酸盐简介 |
1.2 腐植酸及腐植酸钠的理化性质 |
1.3 腐植酸及其盐类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1.3.1 腐植酸及其盐类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
1.3.2 腐植酸及其盐类对畜禽消化代谢的影响 |
1.3.3 腐植酸钠有缓冲尿素中毒、提高尿素利用的作用 |
1.4 腐植酸及腐植酸钠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
1.4.1 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
1.4.2 在药理方面的应用 |
1.4.3 腐植酸钠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
1.5 腐植酸的安全性研究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绵羊瘤胃消化代谢试验 |
2.1.1 腐植酸钠 |
2.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1.3 试验动物日粮与饲养管理 |
2.1.4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1.5 样品的测定 |
2.1.6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2.2 绵羊整体消化代谢试验 |
2.2.1 腐植酸钠 |
2.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2.3 日粮与饲养管理 |
2.2.4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5 样品的测定 |
2.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 |
3.1.1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瘤胃液pH 的影响 |
3.1.2 添喂腐植酸钠对绵羊瘤胃液NH3-N 浓度的影响 |
3.1.3 添喂腐植酸钠对绵羊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 |
3.1.4 添喂腐植酸钠对干物质等在瘤胃的表观消失量(率)的影响 |
3.1.5 添喂腐植酸钠对到达绵羊小肠粗蛋白、微生物蛋白、过瘤胃蛋白的影响 |
3.2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 |
3.2.1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采食量的影响 |
3.2.2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日粮消化量的影响 |
3.2.3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日粮消化率的影响 |
3.2.4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氮、钙和磷代谢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 |
4.1.1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瘤胃液pH 的影响 |
4.1.2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瘤胃液NH3-N 浓度的影响 |
4.1.3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4.1.4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干物质等在瘤胃的表观消失量(率)的影响 |
4.2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 |
4.2.1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采食量的影响 |
4.2.2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绵羊日粮消化量(率)的影响 |
4.2.3 添喂不同水平的腐植酸钠对氮、钙和磷代谢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腐植酸药物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腐植酸医药研究新进展 |
2 腐植酸兽药研究新进展 |
3 对选择性降解、结构修饰, 从分子/准分子层面研发腐植酸药物的展望 |
(9)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
1.1.1 植物初生代谢 |
1.1.2 植物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联系 |
1.1.3 黄酮类物质的功能和植物代谢研究进展 |
1.1.4 萜类物质的功能和植物代谢研究进展 |
1.1.5 生物碱类物质的功能和生物代谢研究进展 |
1.2 自身与环境因素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1 植物自身因素 |
1.2.2 环境因素 |
1.3 腐植酸对植物次生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1 腐植酸对植物的根系生长与营养吸收的影响 |
1.3.2 腐植酸对环境胁迫下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
1.3.3 腐植酸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调控对植物的影响 |
1.3.4 腐植酸对土壤与肥料中营养物质的转化的影响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腐植酸的提取及分析与试验设计 |
2.1 引言 |
2.2 腐植酸的制备与分析 |
2.2.1 试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2.2.2 原料与药品的准备 |
2.2.3 腐植酸钠与黄腐酸的制备 |
2.2.4 水分的测定 |
2.2.5 灰分的测定 |
2.2.6 总腐植酸的测定 |
2.2.7 游离腐植酸的测定 |
2.2.8 水溶性腐植酸的测定 |
2.2.9 分析结果 |
2.3 试验设计与试验布置 |
2.3.1 试验设计 |
2.3.2 试验布置 |
第三章 腐植酸对柠檬叶中挥发油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3.2.2 柠檬叶中挥发油的提取与含量的测定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两种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腐植酸类物质浓度对柠檬叶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
3.3.3 不同腐植酸类物质施用方式对柠檬叶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腐植酸对柠檬叶中总黄酮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4.2.2 柠檬叶样品的前处理 |
4.2.3 芦丁标准液的配制以建立芦丁标准曲线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3.2 方法学考察 |
4.3.3 不同处理组中柠檬叶中总黄酮含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次生代谢的影响机制探索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柠檬叶转录组测序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
5.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4 数据分析 |
5.3 转录组结果与分析 |
5.3.1 原始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
5.3.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统计分析 |
5.3.3 转录组测序文库质量评估 |
5.3.4 Unigene功能注释结果统计分析 |
5.3.5 基因结构分析 |
5.3.6 基因表达量总体分布 |
5.3.7 转录组测序相关性分析 |
5.3.8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5.3.9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
5.3.10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分析 |
5.4 代谢组分析 |
5.4.1 柠檬叶中差异代谢物分析 |
5.4.2 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
5.5 联合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伴生银的资源状况 |
1.2 铅锌矿中伴生银综合回收的研究现状 |
1.3 铅锌矿中伴生银回收困难的原因与处理措施 |
1.3.1 铅锌矿中伴生银回收困难的原因 |
1.3.2 铅锌矿中伴生银回收困难的处理措施 |
1.4 课题的背景、来源和研究意义、思路 |
1.4.1 课题的背景、来源 |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3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试验试样、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试样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四川会理锌矿铅锌及伴生银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矿石的矿物组成、含量及物相分析 |
3.2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
3.3 主要金属矿物的嵌布特征 |
3.4 主要金属矿物的嵌布粒度 |
3.5 主要金属矿物的单体解离度 |
3.6 银的赋存状态、嵌布特征、嵌布粒度以及与其它矿物的嵌布关系 |
3.6.1 银的赋存状态 |
3.6.2 银的嵌布特征 |
3.6.3 银的嵌布粒度 |
3.6.4 银与其它矿物的嵌布关系 |
3.7 影响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的工艺矿物学因素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pH 值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1 丁基黄药为捕收剂时pH 值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2 乙硫氮为捕收剂时pH 值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3 丁铵黑药为捕收剂时pH 值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 铅浮选时各抑制剂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1 石灰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2 硫酸锌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3 氯化钙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4 腐植酸钠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5 (氯化钙+腐植酸钠)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 锌浮选时各抑制剂对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1 石灰对Cu~(2+)活化后的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2 (氯化钙+腐植酸钠)对Cu~(2+)活化后的铅锌银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小型试验研究 |
5.1 选矿方案的确定 |
5.2 铅浮选循环条件试验及结果 |
5.2.1 捕收剂种类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2 (乙硫氮+丁铵黑药)用量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3 乙硫氮与丁铵黑药配比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4 (氯化钙+腐植酸钠)用量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5 氯化钙与腐植酸钠配比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6 石灰用量对铅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2.7 硫酸锌用量对闪锌矿抑制效果的影响 |
5.2.8 磨矿细度对铅及伴生银回收的影响 |
5.2.9 精选条件对铅及伴生银浮选指标的影响 |
5.2.10 精选次数对铅及伴生银浮选指标的影响 |
5.3 锌浮选循环条件试验及结果 |
5.3.1 丁基黄药用量对锌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3.2 (氯化钙+腐植酸钠)用量对锌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3.3 氯化钙与腐植酸钠配比对锌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3.4 石灰用量对锌及伴生银回收的影响 |
5.3.5 硫酸铜用量对锌及伴生银浮选的影响 |
5.3.6 精选条件对锌及伴生银浮选指标的影响 |
5.3.7 精选次数对锌及伴生银浮选指标的影响 |
5.4 开路流程试验 |
5.5 闭路流程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工业应用研究 |
6.1 入选矿石性质 |
6.2 新老工艺特点与技术条件 |
6.3 新老工艺生产指标 |
6.4 新工艺工业应用结果分析 |
6.5 经济效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银的走向分析 |
7.1 新工艺小型试验中银的走向分析 |
7.1.1 铅浮选循环系统中银的走向分析 |
7.1.2 锌浮选循环系统中银的走向分析 |
7.2 新工艺工业应用中银的走向分析 |
7.2.1 铅浮选循环系统中银的走向分析 |
7.2.2 锌浮选循环系统中银的走向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机理研究 |
8.1 铅锌硫化矿物表面吸附机理研究 |
8.1.1 乙硫氮在不同pH 条件下与方铅矿表面吸附机理研究 |
8.1.2 丁基黄药在不同pH 条件下与闪锌矿表面吸附机理研究 |
8.2 银矿物与捕收剂作用的热力学研究 |
8.3 银矿物与浮选药剂作用的机理研究 |
8.3.1 银矿物与捕收剂作用的机理研究 |
8.3.2 银矿物与活化剂作用的机理研究 |
8.3.3 银矿物与抑制剂作用的机理研究 |
8.4 低碱条件下黄铁矿的抑制机理研究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附录B 在校期间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
四、药用腐植酸钠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泥炭褐煤资源及发展腐植酸钾产业潜力[J]. 刘梅堂,王天雷,程瑶,付玉,张盼,谢萌,孙萌萌,杨大圩. 地学前缘, 2014(05)
- [2]中华腐植酸医药研究现状与展望[J]. 秦谊,张敉,向诚,戴伟锋,何静,贾庆明,李宝才. 腐植酸, 2018(03)
- [3]黄腐酸钠的药理实验研究[D]. 李月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7)
- [4]腐植酸应用研究新进展[A]. 李威,邹立壮,朱书全,钱芬芬. 第五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 2005
- [5]过氧化氢法提取矿源黄腐酸工艺优化及其抗肝癌药理作用的研究[D]. 刘金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6]煤泥氧化制备腐植酸的实验研究[D]. 陈龙星.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7]添喂腐植酸钠对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D]. 王彩霞.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1)
- [8]腐植酸药物研究新进展[J]. 周霞萍. 腐植酸, 2010(03)
- [9]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汉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四川会理锌矿伴生银综合回收工艺及机理研究[D]. 周贺鹏. 江西理工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