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年

迎接新年

一、Welcoming the New Year(论文文献综述)

陈馨碧[1](2019)在《俄语祝福语篇中的新年定型研究》文中认为定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身份标记,也是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文化语言学中,“语言定型”是最具代表性的定型现象,它是定型在语言层面的投射和实体化,是对语言外世界某客体的主观认识。俄语新年祝福语作为俄罗斯民族语言中的精华,是人们对新年美好祝福的表达,是对俄罗斯民族生活习惯、传统风俗、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体现。本文在文化语言学的框架下以语言定型理论为基础,选取俄语新年祝福语篇作为语料,对其中的新年定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文中对新年定型做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并列举了大量与新年情景和新年形象相关的语言定型,对新年定型的成因、特点和功能都做了较为详尽的阐释。通过对俄语祝福语篇中新年定型的分析,挖掘该定型所体现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探索其内部的精神内涵及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特性。本文对俄语祝福语篇中新年语言定型的研究,不仅是对文化语言学中定型研究对象的扩展和对语言定型理论的深化,也为俄语新年祝福语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有助于俄语学习者们更好地学习俄语言语礼节,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的新年文化和民族文化。同时,随着中俄两国人民交往的不断深入,正确理解和使用新年定型能够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迪·瓦·伊万诺娃[2](2019)在《中俄领导人新年贺词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新年贺词是政治语言的一种类型,是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由国家元首发表的演讲。其目的在于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表达国家就相关重要事务的立场并加强与民众的联系。目前,学术界对新年贺词的关注越来越多,可以说已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2014年至2019年六年的演讲,总结出新年贺词这一政治话语种类在翻译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新年贺词属于政治体制及政治运行机制的体现。里面的内容一般不仅是为了祝贺人民,同时还包含更加重要且具有社会意义的信息。比如,一个国家政府政策的走向、治国理政和对外关系的理念。因此,在翻译政治话语的过程中,尤其是新年贺词,译员必须能够充分表达原文所特有的文化性,必须能够明确传达讲话人想要表达的信息。翻译质量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方面,是因为中俄政治话语的习惯与特点在内容与结构两个层面上有巨大差距;另一方面,是由于译员在两国国情、文化、历史方面知识储备不足。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讲话人的讲话风格与特点可能会增加翻译工作的难度。为了改正译文中的翻译错误,提高翻译质量,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学者们就翻译错误问题的研究情况。选题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如下: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笔者中俄双向同声传译,指出最常见的问题,了解它们的起因,找到解决方法。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政治话语的翻译策略,提高翻译质量。

阿错[3](2019)在《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姜域(vjang yul)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姜域(vjang yu)是藏语历史地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中的姜域主要指狭义的姜域。就今天的地理范围来说,主要包括云南省丽江市的古城区、玉龙县和迪庆州维西县的叶枝、康普、塔城及香格里拉市金沙江沿线的金江、上江、虎跳峡、三坝等地区。除此之外,还包括怒江州贡山县和兰坪县的部分地区。藏传佛教自形成之初,就与姜域有过初步的接触。但真正与姜域发生比较密切的联系肇始于明代。明代木氏土司崛起于滇西北,其势力范围一路向北,直至延伸到滇川藏交界的康区南部地区。这个区域正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重镇,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木氏土司通过噶玛噶举派的影响力对康区南部地区实现有效控制和迎合中央王朝的政治考量,从而支持噶玛噶举派的发展,噶玛噶举派也倚势在姜域迅速传播,并对木氏土司辖区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姜域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使噶玛噶举派的传播呈现起伏不平的状况。但最终中央王朝派驻丽江的流官,虽然没有像木氏土司一样尊崇噶玛噶举派,但也没有打压和严格控制,而是包容性地让其自由传播和发展。因此,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第八世司徒曲吉迥乃、第六世夏玛巴曲珠加措为代表的噶玛噶举派教派首领们广泛接触姜域的各级地方官员,普遍联系普通信众,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社会自上而下地发展,自然形成了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属性。姜域有了正规的噶玛噶举派寺院,而且形成了“姜域十三寺”的格局,也有了自己的活佛转世系统。总的来说,明清时期是噶玛噶举派在姜域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最重要时期。全文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解读“姜”和“姜域”的基础上,比较准确的界定了这一概念。“姜域”作为云南西北部一个特定的地理坐标,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地方政权的不断更替,其所指涉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姜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历史上的南诏国、大理国、云南王等古代云南的地方政权及这些政权所辖区域。古代藏文历史文献中,有的将整个云南都泛泛地称为姜域,甚至有的还把整个云南乃至明代木氏土司所统治的康区南部地区都统称为姜域;狭义的“姜域”则指,清朝末年滇西北噶玛噶举派“姜域十三寺”的格局形成后,噶玛噶举派“姜域十三寺”的分布区域及教区被称为姜域。主要指今天丽江和维西一带的纳西族集聚区。第二,探讨了明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首先,通过对明朝的西南边疆形势、明中央王朝与噶玛噶举派的关系、木氏土司与噶玛噶举派的关系以及藏纳两族历史文化渊源等的分析,阐述了噶玛噶举派传入姜域的必然性。其次,论述了噶玛噶举派传入迪庆的过程,介绍了明代噶玛噶举派在迪庆的主要寺庙,对部分重要寺庙的建寺时间、建寺者等历史进行了考证,并展开了论述。廓清噶玛噶举派在迪庆藏区的历史,为研究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再次,考证了噶玛噶举派正式传入“姜域”的时间和路线,梳理了第八世噶玛巴弥觉多吉、第六世夏玛巴噶旺曲吉旺秀、第九世噶玛巴旺秀多吉与木氏土司之间的互动关系史。对木增土司出资刊刻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进行了全面地考察和论述。对鸡足山、文笔山(姜日穆波)、达摩-当巴圣地等与噶玛噶举派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和阐述。第三,探讨了清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清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7世纪中期清王朝建立初至1723年丽江“改土归流”之间;第二个阶段是1723年丽江改土归流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之间,首先,在第一个阶段,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避逃滇西北,在曲英多吉的影响下,噶玛噶举派在姜域进入了一个繁盛期,但随着曲英多吉离开滇西北,噶玛噶举派逐渐走向衰落。其次,第二个阶段姜域受中央王朝派驻的流官统治。德格八邦寺第八世司徒曲吉迥乃活佛于1729-1759年间三次造访姜域,并在他的持续关注下,噶玛噶举派在姜域逐渐复兴,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开始本土化,也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噶玛噶举派“姜域十三寺”的格局。文章通过《司徒曲吉迥乃自传》对司徒三次丽江之行及对姜域的持续关注的史实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对司徒三次丽江之行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再次,对清代姜域的寺庙、僧人、活佛、信众等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对部分寺庙和高僧历史进行了考证和论述。第四,探讨了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的方式与特征。通过宏观与微观结合,对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的特征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明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社会传播途经来看,呈现出多元化。但从传播的结果来看,明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还未能落地生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尚未形成正规的噶玛噶举派寺院;第二,尚未形成本土僧团;第三,中甸是噶玛噶举派传入姜域的“中转站”,木氏土司的大型佛事活动和兴佛活动都在中甸开展。第四,噶玛噶举派在与汉传佛教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传播,而传播程度、范围及影响还很有限。清代姜域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使噶玛噶举派的传播呈现起伏不平的状况。但后来随着第八世司徒曲吉迥乃活佛为首的噶玛噶举派教派首领和普通僧人进入姜域传法,而且当时中央王朝派驻丽江的流官,虽然没有像木氏土司一样尊崇噶玛噶举派,但也没有进行打压和控制,而是包容性地让其自由传播和发展。因此,噶玛噶举派在姜域迅速自上而下地发展,并开始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也就在这个时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更大程度地被汉文化和纳西族文化等各民族文化吸收与整合,姜域各地噶玛噶举派的寺院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姜域十三寺的格局。从教法传承方面来说,姜域寺庙隶属德格八邦寺的统一管理,而当地各个寺庙之间又是平行的、互不隶属的关系。从寺院的功能方面有说,发挥的是纯宗教的服务功能。而寺院建筑等方面呈现出强烈的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这个时期,姜域民众纷纷送子弟出家为僧,姜域有了自己的僧团和活佛,僧人数达到2000余人。姜域寺庙的学修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宗教实修方面,文峰寺静坐堂独具特色。活佛转世方面出现了姜域自身的活佛转世系统,直至清朝末年,共认定了50余位姜域转世活佛,并且姜域活佛的族别呈现多样化。清代末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逐渐式微。最后,作者在充分论述明清两朝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情况基础上,得出几点重要结论。第一,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第二,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过程中,始终以和平的方式传播佛教。因此,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是佛教和平传播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对该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补充作用。第三,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程度主要受着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姜域传播过程中,丽江的纳西族受汉文化影响大,噶玛噶举派仅仅在部分地区和信众中流行;而维西一带的纳西族受藏族文化的影响大,噶玛噶举派成为该区域所有纳西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罗渊[4](2020)在《基于框架理论的媒体新年献词研究 ——以《南方周末》《人民日报》(2000-2019)为例》文中指出《南方周末》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因其报道聚焦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而受到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其报道代表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和宣传导向,传递着党中央的声音。两份报纸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参考意义,特别是悉心研究其新年献词,能够从中探究和发现媒体新年献词的一定规律。作为一年一度的“命题作文”,各大媒体在抢时间、拼速度、比质量的同时,基于不同的倾向和立场也会产生不同的写作框架。《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和《人民日报》元旦献词凭借其特别的写作视角,特有的语言风格,特定的舆论导向,不断呈现质量上乘的年度佳作,业已成为受众岁末年初的重磅期待。本文选择《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两份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考察在不同倾向和立场下的两份报纸在新年献词表达上的异同,力求探究其隐含的写作框架,并试图提出改进建议。以框架理论为支撑,借助中国台湾学者臧国仁提出的高中低三个层次框架结构,对《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近二十年新年献词的标题、主题、发文数量、发表时间、内容结构、版面设置、关注群体、话语风格、情感基调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是在“披露现实—正视矛盾—迎难而上”的框架下展开的。该框架呈现出重真实客观轻宣传导向、重弱势群体轻上层社会、重人文关怀轻制度诉求的特点。为进一步发挥《南方周末》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其框架进行适当调整。一是进一步认识国情,避免“民粹主义”倾向;二是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避免“上纲上线”倾向;三是进一步弘扬正能量,避免过度低沉倾向。《人民日报》元旦献词是在“回顾—分析—展望”的框架下展开的。该框架呈现出重舆论引导轻人文关怀、重整体概述轻个体凸显、重宣传效果轻真实披露的特点。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元旦献词必须兼具政治性、新闻性和人文性,既有政治宣传功能,也有大众传播功能和人文关怀功能。

欧阳旭[5](2019)在《幼儿园儿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A幼儿园小班为例》文中认为儿歌属于幼儿文学的一种,其句式简短,易于上口,节奏感强,带有趣味性,深受幼儿喜爱。儿歌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多的益处,可以培养幼儿语言发展能力,对幼儿道德情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帮助,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学习儿歌有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着重指出了把运用儿歌的程度作为3-4岁(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的参考标准。因此儿歌在幼儿园中被广泛地运用来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儿歌在幼儿的语言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幼儿园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儿歌教学的发展并不十分理想。该文以探究当前幼儿园儿歌教学的开展情况及对策为核心内容,运用访谈和观察法,对南充市A幼儿园的小班进行调查。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到该幼儿园在南充市无论是师资、教学还是设施方面都处于南充市发展领先靠前的位置,在儿歌教学方面也十分重视,对该园的研究分析结果可以推及南充市的其他幼儿园,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于是对该所幼儿园进入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幼儿园儿歌教学中,相比中班和大班,小班是幼儿园儿歌教学运用最多的阶段,因此笔者对该幼儿园的5个小班,各选取一位教师进行访谈和观察,访谈教师在儿歌认知,以及在进行儿歌教学前和教学中的情况。配合观察法,通过视频拍摄的方式记录5个小班的教师对同一首儿歌教学的运用,便于对比了解该园小班教师在对待同一首儿歌上的不同处理方式。根据对所收集资料的分析,总结出教师在运用儿歌对小班幼儿进行教学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对儿歌认识浅显;教师对儿歌教学价值的认识表面化;教师实施儿歌教学的能力有所欠缺;教师实施儿歌教学的客观条件不足。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整理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为:教师的儿歌理论素养不足;教师对儿歌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儿歌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幼儿园对儿歌教学不够重视。最后从调查分析总结出,小班教师在进行儿歌教学时,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来自教师本身个人的专业素养能力、教学能力,也有幼儿园对儿歌教学的重视程度。根据以上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提高教师儿歌教学及指导的理论;从教师本身提高儿歌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丰富幼儿园儿歌的数量和类型;通过外部条件提高教师的儿歌教学能力。

卫梦梦[6](2020)在《哈尼族与汉族年俗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分别创造了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又迥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传统节日则是民族文化的集中性展示。民族节日是一种普遍的民俗事象,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民俗主体的生产生活、社会结构与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特点。对于哈尼族与汉族来说,“米索扎节”十月年与农历春节都是关于年终岁时的节日,是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泛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观念下的传统农耕祭祀节日,也是庆祝时气变化、季节更替与新旧转化的自然性节日。哈尼族“米索扎节”十月年与汉族春节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民俗仪式,这些民俗仪式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也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探究民俗仪式的文化象征意义与社会功能是理解、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哈尼族“米索扎节”十月年与汉族春节的年俗仪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法,进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勐先乡宣德村管辖的蚌扎村寨这一传统哈尼族村寨,参与体验哈尼族十月年的各项习俗;借助无结构式访谈法搜集关于哈尼族十月年习俗起源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深入挖掘哈尼族十月年习俗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形成对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认识;运用功能分析法分析哈尼族十月年习俗的功能,并与汉族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本研究通过对哈尼族十月年与汉族春节的备年习俗、过年习俗、拜年习俗与完年习俗的梳理,将哈尼族与汉族的年俗从主题上详细地划分为除旧与净化、祭祀与感念、团聚与共享、交流与沟通、占卜与寄望五个主题,以同一主题下哈尼族与汉族不同习俗的对比与分析为主要内容,综合采用文化生态观中文化地理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的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方法分析年俗差异的根源。从民俗所满足的人的需要与民俗所承载的功能来看,哈尼族十月年与汉族春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表现出身体与精神上的调整与休憩的功能;对民族成员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展示与传承功能;凝聚家庭关系、宗族关系或村寨共同体关系的整合功能。两族年俗功能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哈尼族年俗具有谋求村寨安全与展示村寨军事实力的功能。哈尼族与汉族年俗的功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族年俗仪式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总结这种差异,可以将哈尼族十月年表述为:根植于半游牧半耕作的文明形态下的村寨整体性节日;而汉族春节是以中原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从家庭内部到宗族关系与地缘关系,逐渐扩散至整个汉族社会的节日。而哈尼族年俗仪式之所以与汉族不同,并且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基于不同自然环境的半游牧半耕作的高原“游耕文化”与精耕细作的中原农耕文化的差别,以及哈尼社会与汉族社会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村寨集体主义行动逻辑与家庭本位观念。

韩曜阳[7](2018)在《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统整化,强调的是以幼儿为学习主体的统整性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幼儿园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主题活动体现了新的幼儿园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即以幼儿为主体,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统整性的教育内容,充分统整各种教育资源,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周围一切感兴趣的事物特征,建构自身的经验,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实现全面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的幼儿园或幼儿教师在设计或是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困惑,这无益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也不能较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本研究依据课程统整、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等相关理论开展了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探讨了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意蕴、理念与原则,在此基础上具体设计并实施了主题活动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与重庆市W幼儿园D班的T1、T2教师和T3保育教师的通力合作,以D班30名幼儿及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近半年的行动研究。通过研究者与合作教师在行动前期对D班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现状的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快乐的新年”主题活动方案,并基于上一次的实施情况,对活动方案进行了前后三轮的反思与改进,为较好地开展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支撑材料。研究发现,基于课程统整理论所设计与实施的新年节日文化主题活动,使幼儿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新年主题相关的节日文化知识及习俗活动,深化了幼儿对不同民族节日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了幼儿热爱节日文化的浓厚情感,并萌发幼儿将这种情感转化为正向的积极行动。通过研究得出,课程统整是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统整性是课程统整视阈下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节日文化教育宜采用主题式统整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家园合作是开展主题活动的重要手段。建议幼儿园加强对主题活动的理论研究;以主题式统整活动的形式开展幼儿园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教师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开展主题活动要加强家园合作。建议教师要有正确的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观,并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己对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专业技能。

徐秋平[8](2019)在《中国彝族和日本大和族祖先崇拜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祖先崇拜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民族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祖先崇拜的起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祖先崇拜研究也呈现出跨文化特征,出现了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祖先崇拜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日本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保持着持续关注。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界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出现诸多将日本与中国彝族进行比较的研究,随后,国内学者也有相关比较研究的交流,以上研究为本文的比较尝试提供了可行性基础。本文尝试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围绕祖先崇拜进行比较,尝试分析其功能以及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祖先崇拜是一种弥散性宗教。祖先崇拜体现出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相对稳定因素,反映着人们散落于文化中的世界观与道德取向。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许多围绕着祖先进行的丰富的节日与活动,是彝族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主体是大和族,虽然受神佛观念的影响,多重信仰者众多,但是祖先崇拜至今依然是信仰生活的主体,亦被称为家的宗教。论文主要章节如下:第一章:祖先崇拜概述,主要围绕世界范围的祖先崇拜、以及彝族和大和族祖先崇拜相关的节日展开。第二章祖先崇拜与神话。神话为两者祖先崇拜提供合理性依据。大和族的神与祖先性质相同;彝族祖先接近神但不是神。第三章:神、鬼、祖先与子孙。大和族对神鬼祖先的界限模糊;彝族分类明确并强调责任与义务。第四章:家与祖先崇拜。家既是祖先崇拜的基础,也是祖先崇拜的目的。大和族优先考虑家业经济利益,彝族重视共同血缘基础上的家族发展。第五章祖先崇拜与社会控制。控制通过洁净与污秽的观念体现。持久供奉维持祖灵洁净,最终送祖灵回归祖界是彝族子孙后代的责任与义务。祖灵洁净与否与子孙德行密切相关。大和族注重子孙对祖先的供奉。结语部分对两者祖先崇拜观念、行为、意义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得知两者对于祖先观念认知存在差异,祭祖的节日和行为相似,祖先崇拜发挥的功能相似。在世俗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祖先崇拜依然发挥着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促进家族的发展、加强族群的凝聚力的作用,这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在祖先性质的观念上存在差异,但是在祖先崇拜行为,两者存在诸多相似。两者有相似季节性节日祭祖,祛污秽仪式。在祖先崇拜的观念上两者存在差异。大和族祖先的“神”性,彝族祖先崇尚“德”,祖先就带有明确道德取向。大和族关注与祖先情感联系,希望祖先在近旁。彝族祖先观念中贯穿着道德理性,强调着祖先与后代各自的义务与责任。此外,祖先崇拜对于彝族和大和族发挥着相同功能:一:祖先崇拜的灵魂不灭的观念满足了个体摆脱死亡恐惧和追求无限的心理;二:重视家、家族、子孙,在三者互动中,祖先的自然生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永生;三:通过祖先的崇拜的实践,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加强,家族观念的到强化;四:共同的远祖神话、共同的祖先起源地,提供了族群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加强了凝聚力。不同民族的祖先观念或许存在差异性,但是祖先崇拜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祖先崇拜对人类心理的需求、对个体的形塑、家族的稳定发展以及族群凝聚力依然发挥重要功能,这种功能对于彝族文化发展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是笔者想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李洋,胡华[9](2019)在《节庆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以我园“新年欢庆周”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春节象征着团圆、希望,一向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各种庆祝春节的年俗活动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对孩子而言,经历和体验各种年俗活动,是他们走近、了解、喜爱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契机。如果能在幼儿园开展年俗活动,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体验"过大年",必定别有一番乐趣,能让孩子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但春节正值寒假,孩子们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因此,在幼儿园,我们利

阮氏荷(NGUY(?)N TH(?) H(?))[10](2019)在《中越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对比及教学研究》文中指出中越两国一衣带水,都属于东方文化体系。中华文化与越南文化从几千年前开始就有着密切联系,两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传统节日是反映人们生活和国家文化的一面镜子。虽然越南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但是在吸收和继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又与自身的民族特色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对中越的传统节日的对比研究,能够有效的帮助中越两国人民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也可以在对越汉语教学中减少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同时有助于越南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本文以中越两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分析两国的三大传统节日的差异,并对越南汉语学习者进行调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得情况,然后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基本的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中越传统节日的基本情况。首先定义了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的相关概念,归纳出它们的特征,然后从节日的主要内容来考察,分类传统节日。进行介绍了中国和越南传统节日的组成,找出了中越两国的共有传统节日。第二章对中越三大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比较分析。找出两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此对中越文化习俗差异进行分析、找出细节的原因:民族文化特色、宗教信仰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第三章对120名越南汉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越南学生在中国节日文化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和薄弱环节,分析和总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提出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汉语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建议。在对越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把握好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有效避免交际冲突乃至交际失败。

二、Welcoming the New Yea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elcoming the New Year(论文提纲范文)

(1)俄语祝福语篇中的新年定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依据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定型理论
        2.1.1 文化空间下的定型研究
        2.1.2 认知空间下的定型研究
    2.2 语言定型理论
        2.2.1 语言定型的含义
        2.2.2 语言定型的结构
    2.3 语言定型与语言世界图景
    2.4 本章小结
3 俄语祝福语篇中的新年定型
    3.1 新年的情景定型
        3.1.1 新年到来的情景
        3.1.2 新年进行的情景
        3.1.3 新年伴随的情景
    3.2 新年的形象定型
        3.2.1 新年装饰物的形象
        3.2.2 新年饮食的形象
        3.2.3 新年人物的形象
        3.2.4 新年自然物的形象
    3.3 本章小结
4 对俄语祝福语篇中新年定型的分析
    4.1 影响新年定型形成的因素
        4.1.1 自然地理环境
        4.1.2 日常生活
        4.1.3 社会历史背景
        4.1.4 宗教
        4.1.5 民族思维方式
    4.2 新年定型的特点
        4.2.1 复现性
        4.2.2 稳固性
        4.2.3 民族性
    4.3 新年定型的功能
        4.3.1 认知功能
        4.3.2 交际功能
        4.3.3 社会化功能
    4.4 本章小结
5 新年定型折射出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特性
    5.1 双重宗教性
        5.1.1 内在的狂欢精神
        5.1.2 善良的民族本性
    5.2 民族文化性
        5.2.1 超物质的价值取向
        5.2.2 补偿性的心理
        5.2.3 矛盾性的心理
    5.3 宗教与人本的哲学性
        5.3.1 共同性
        5.3.2 追求自由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中俄领导人新年贺词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翻译过程描述
    1.1 译前准备
    1.2 同传过程
第二章 翻译案例分析
    2.1 错译
    2.2 信息漏译
    2.3 语言表达不当
    2.4 语体风格疏漏
    2.5 同义反复
第三章 翻译实践总结
    3.1 模拟口译心得
    3.2 翻译经验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2019 年新年贺词的词汇表
致谢

(3)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姜域(vjang yul)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主要观点、创新点
        2.1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
        2.2 主要观点
        2.3 创新点
        2.4 重难点
第1章 “姜”和“姜域”解读及姜域地理范围
    1.1 “姜”和“姜域”解读
        1.1.1 敦煌古藏文写卷中的“姜”和“姜域”
        1.1.2 其它藏文古文献中的“姜”和“姜域”
    1.2 藏文“姜”几种异写体的分析
        1.2.1 “蛮”与myw
        1.2.2 “诏”与vjang或 ljng
    1.3 姜域地理范围
第2章 明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
    2.1 噶玛噶举派传入“姜域”的政治文化背景
        2.1.1 政治背景
        2.1.2 藏纳两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2.2 噶玛噶举派传入迪庆高原
        2.2.1 噶玛噶举派传入迪庆高原的时间
        2.2.2 噶玛噶举派传入迪庆高原的过程
        2.2.3 噶玛噶举派在迪庆的主要寺庙
    2.3 噶玛噶举派传入姜域
        2.3.1 传入“姜域”的时间
        2.3.2 传入姜域的路线
    2.4 噶玛噶举派高僧与姜域
        2.4.1 第八世噶玛巴弥觉多吉与姜域
        2.4.2 第九世噶玛巴旺秀多吉与姜域
        2.4.3 第六世夏玛巴噶旺曲吉旺秀与姜域
    2.5 建塘版《甘珠尔》木刻版
        2.5.1 刊刻缘起及底本选择
        2.5.2 刊刻及收藏地点
        2.5.3 《甘珠尔》木刻版的命名
        2.5.4 刊刻时间
    2.6 明代噶玛噶举派姜域圣地
        2.6.1 鸡足山
        2.6.2 姜日穆波圣地
        2.6.3 达摩-当巴圣地
    2.7 明代姜域寺庙和僧人
        2.7.1 明代姜域寺庙
        2.7.2 明代姜域僧人
第3章 清代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
    3.1 噶玛噶举派高僧与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
        3.1.1 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与姜域
        3.1.2 司徒曲吉迥乃与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的传播
        3.1.3 第十世夏玛巴曲珠加措与姜域噶玛噶举派
    3.2 清代噶玛噶举派姜域寺庙及活佛僧侣
        3.2.1 姜域寺庙
        3.2.2 姜域活佛和僧侣
    3.3 清末噶玛噶举派姜域的式微
        3.3.1 噶玛噶举派姜域式微的表现
        3.3.2 噶玛噶举派姜域式微的原因
第4章 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的方式与特征
    4.1 明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的方式与特征
        4.1.1 传播的方式
        4.1.2 明代噶玛噶举派姜域传播的特征
    4.2 清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传播的方式及特征
        4.2.1 清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社会传播的方式
        4.2.2 清代噶玛噶举派在姜域社会的传播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藏文拉丁文转写对照表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框架理论的媒体新年献词研究 ——以《南方周末》《人民日报》(2000-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新年献词研究综述
        1.2.2 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内容分析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4 理论基础:框架理论
    1.5 论文创新点
2.《南方周末》新年献词(2000-2019)研究分析
    2.1 样本选取原因
    2.2 变量设置
    2.3 新年献词的高层次结构分析
        2.3.1 标题文学性强抽象表达愿景
        2.3.2 发文数量均衡时间相对固定
        2.3.3 民生角度切入关注公平正义
    2.4 新年献词的中层次结构分析
        2.4.1 头版特刊展示重点突出强调
        2.4.2 聚焦弱势群体敢于呐喊发声
    2.5 新年献词的低层次结构分析
        2.5.1 整体基调沉郁感情色彩强烈
        2.5.2 修辞运用较多话语人文色彩重
3.《人民日报》元旦献词(2000-2019)研究分析
    3.1 样本选取原因
    3.2 变量设置
    3.3 元旦献词的高层次结构
        3.3.1 标题平铺直叙反映宏观大事
        3.3.2 发文时间固定数量保持不变
        3.3.3 家国角度叙事主题较为宏大
    3.4 元旦献词的中层次结构
        3.4.1 由头版位置渐向其他版面转变
    3.5 元旦献词的低层次结构
        3.5.1 正能量性话语鼓舞作用明显
        3.5.2 文笔质朴简约重在叙事说理
4.《南方周末》与《人民日报》新年献词框架之比较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4.1 文章标题
    4.2 发表时间和数量
    4.3 写作主题
    4.4 版面设置
    4.5 话语风格
    4.6 情感基调
    4.7 《人民日报》元旦献词框架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4.7.1 《人民日报》元旦献词框架结论
        4.7.2 《人民日报》元旦献词框架改进建议
    4.8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框架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4.8.1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框架结论
        4.8.2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框架改进建议
        4.8.3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幼儿园儿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A幼儿园小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儿歌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儿歌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三)幼儿园儿歌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儿歌的产生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儿歌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
        (三)儿歌在幼儿园中的运用研究
        (四)幼儿园儿歌教学的相关研究
        (五)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儿歌
        (二)儿歌教学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儿歌教学的理论探讨
    一、儿歌概述
        (一)儿歌的特点
        (二)儿歌的分类
        (三)儿歌的功能
    二、儿歌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活教育理论
        (三)陶行知教育理论
第三章 南充市A幼儿园小班儿歌教学现状调查
    一、儿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选择途径
        (二)选择依据
    二、儿歌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二)教学目标实施的可行性
    三、儿歌教学的准备
        (一)课件的准备
        (二)教具的准备
        (三)环境的准备
        (四)教案的准备
        (五)教师教态的准备
    四、教师教学组织情况
        (一)教师对幼儿的引导
        (二)教师对幼儿的反馈
        (三)课堂环境的组织
第四章 南充市A幼儿园小班儿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儿歌认识浅显
        (一)教师对儿歌的定义认识浅显
        (二)教师对儿歌的分类不清晰
        (三)教师对儿歌教育功能认识不全面
    二、教师对儿歌教学价值的认识表面化
        (一)教学准备不充分
        (二)对儿歌教育价值缺乏深入挖掘
    三、教师实施儿歌教学的能力有所欠缺
        (一)教学方法单一
        (二)教学资源使用贫乏
        (三)教学延伸缺乏
        (四)师生互动少
    四、教师实施儿歌教学的客观条件不足
        (一)儿歌数量少
        (二)儿歌类型少
        (三)幼儿园内部缺乏有效的教研活动支持
第五章 南充市A幼儿园小班儿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儿歌理论素养不足
    二、教师对儿歌教学不够重视
        (一)教学缺乏计划性
        (三)教师对儿歌解读能力有限
    三、教师儿歌教学专业能力不足
        (一)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二)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三)教师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四、幼儿园对儿歌教学不够重视
第六章 幼儿园儿歌教学建议
    一、提高教师儿歌教学的理论素养
    二、提高教师儿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最优化的可能性做好活动准备
        (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三)根据不同儿歌进行分类教学
        (四)科学合理地延伸教学活动
        (五)教师加强教学反思
    三、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四、丰富幼儿园儿歌的数量和类型
    五、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儿歌教学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B 课堂实录
致谢

(6)哈尼族与汉族年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简单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参与式观察法
        1.3.2 功能分析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年俗比较的理论基础
    2.1 文化生态理论
    2.2 文化功能论
    2.3 文化比较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年俗的哈汉比较
    3.1 除旧与净化
        3.1.1 哈尼族的除旧与净化仪式
        3.1.2 汉族的除旧与净化仪式
    3.2 祭祀与感念
        3.2.1 哈尼族的“威嘴”、祭天神与祭祖先神
        3.2.2 汉族的灶王、祭神与祭祖
    3.3 团聚与共享
        3.3.1 哈尼族的长街宴
        3.3.2 汉族的年夜饭
    3.4 交流与沟通
        3.4.1 哈尼族的拜年习俗
        3.4.2 汉族的拜年习俗
        3.4.3 哈尼族的娱乐活动
        3.4.4 汉族的娱乐活动
    3.5 占卜与寄望
        3.5.1 哈尼族的“生轰”占卜
        3.5.2 汉族的“燎疳”占卜
第四章 哈尼族与汉族年俗差异的根源
    4.1 年俗文化变迁的差异
        4.1.1 哈尼族年俗的相对稳定性
        4.1.2 汉族年俗的剧烈变迁
    4.2 哈尼族与汉族年俗差异的自然根源
        4.2.1 哈尼族的高原“游耕文明”
        4.2.2 汉族的中原农耕文明
    4.3 哈尼族与汉族年俗差异的历史根源
        4.3.1 哈尼族村寨集体主义的行动逻辑
        4.3.2 汉族的家庭观念与宗族意识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理论探讨
    (一)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意蕴阐释
    (二)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行动方案设计
    (一)方案设计的依据
    (二)方案目标的制定
    (三)方案内容的选择
三、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行动方案的实施
    (一)第一轮:“世界的新年”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二)第二轮:“红红的中国年”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三)第三轮:“新年的心愿”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四、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后期评估
    (一)活动实施后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者的反思与成长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就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8)中国彝族和日本大和族祖先崇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全球化与文化寻根
        二、祖先崇拜的持续存在
        三、祖先崇拜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祖先崇拜的研究
        二、日本关于彝族文化的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宗教比较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祖先崇拜概述
    第一节 世界范围内的祖先崇拜
        一、世界范围祖先崇拜
        二、祖先崇拜形成基础
    第二节 彝族节日与祖先崇拜
        一、彝族新年
        二、彝族火把节
    第三节 大和族的节日与祖先崇拜
        一、大和族的彼岸会
        二、大和族的盂兰盆
    小结:祖先崇拜与生活方式
第二章 祖先与神话
    第一节 彝族与大和族的远祖崇拜
        一、大和族《古事记》神话
        二、彝族《勒俄特依》神话
    第二节 彝族和大和族的近祖崇拜
        一、彝族与大和族灵魂观
        二、肉体死亡与灵魂永生
        三、生死调和与秩序重建
    第三节 祭祖范式的建构与文化认同
        一、神话突出祖先祭祀的合理性
        二、彝族和大和族神话中的祖先
    小结:神话提供祭祖合理性
第三章 神?鬼?祖先?子孙
    第一节 彝族与大和族灵魂观
        一、彝族与大和族关于神的理解
        二、彝族与大和族关于鬼的认知
        三、彝族与大和族关于神鬼与祖先关系的认知
    第二节 彝族与大和族的生死观
        一、大和族生死如一
        二、彝族的生死隔离
    第三节 彝族与大和族他界观
        一、大和族与现世接壤的他界
        二、彝族现世与他界平行
    第四节 彝族与大和族的祖先与子孙互动
        一、大和族祈愿祖先在近旁
        二、彝族送祖归祖界的责任
    小结: 祖先崇拜反映生存策略
第四章 家与祖先崇拜
    第一节 家与家族的认知
        一、彝族与大和族关于家的认知
        二、彝族与大和族关于祖灵的认知
    第二节 彝族与大和族的家族
        一、大和族以经济利益优先
        二、彝族以血缘关系优先
    第三节 彝族与大和族祖先崇拜的功能
        一、家族利益与联结纽带
        二、家业优先与血缘优先
    小结:祖先崇拜促进家族发展
第五章 祖先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污秽的危险
        一、大和族关于污秽与危险的认知
        二、彝族关于污秽与危险的认知
    第二节 祖灵的洁净
        一、彝族和大和族的日常祓仪
        二、彝族与大和族的季节性祓仪
        三、彝族与大和族祛除污秽的媒介
    第三节 彝族与大和族维持祖先洁净的特征
        一、大和族强调祖先供奉与时限
        二、彝族强调祭祖与子孙言行规范
    小结: 祖先的洁净与神圣权威
结语
    一、关于祖先性质的认知差异
    二、祖先崇拜对生死矛盾的调和功能相同
    三、祖先崇拜促进族群凝聚力的功能相同
附录
参考文献
谢辞

(9)节庆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以我园“新年欢庆周”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除旧
布新
    ●年年有“鱼”
    ●爆竹迎新
    ●大红灯笼高高挂
    ●剪窗花
    ●展红纸写“福”字
贺新春
    ●舞狮子、扭秧歌
    ●拜年
新年庙会

(10)中越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对比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中越传统节日概况
    第一节 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的概念
        一、传统节日的内涵
        二、传统节日的特征
        三、传统节日的基本分类
        四、节日习俗的内涵
    第二节 中越传统节日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组成
        二、越南传统节日的组成
        三、中越共有的传统节日
第二章 中越共有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比较分析
    第一节 春节文化习俗的对比分析
        一、春节文化习俗的相同点
        二、春节文化习俗的不同点
    第二节 端午节文化习俗的对比分析
        一、端午节文化习俗的相同点
        二、端午节文化习俗的不同点
    第三节 中秋节文化习俗的对比分析
        一、中秋节文化习俗的相同点
        二、中秋节文化习俗的不同点
    第四节 中越共有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差异原因分析
        一、民族文化的原因
        二、宗教信仰的原因
        三、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越南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理解中的问题
    第一节 越南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习得情况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小结
    第二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独特地位
        一、传播中国文化
        二、对外汉语语言教学的意义
        三、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助益颇丰
    第三节 越南学生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些许建议
        一、教材编写
        二、教学方法
        三、汉语教师的素养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Welcoming the New Year(论文参考文献)

  • [1]俄语祝福语篇中的新年定型研究[D]. 陈馨碧.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2)
  • [2]中俄领导人新年贺词翻译报告[D]. 迪·瓦·伊万诺娃.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3]明清时期噶玛噶举派姜域(vjang yul)传播研究[D]. 阿错.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4]基于框架理论的媒体新年献词研究 ——以《南方周末》《人民日报》(2000-2019)为例[D]. 罗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5]幼儿园儿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A幼儿园小班为例[D]. 欧阳旭.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6]哈尼族与汉族年俗比较研究[D]. 卫梦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课程统整视阈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D]. 韩曜阳. 西南大学, 2018(01)
  • [8]中国彝族和日本大和族祖先崇拜比较研究[D]. 徐秋平.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9]节庆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以我园“新年欢庆周”活动为例[J]. 李洋,胡华. 幼儿教育, 2019(Z1)
  • [10]中越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对比及教学研究[D]. 阮氏荷(NGUY(?)N TH(?) H(?)).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迎接新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