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邱吉尔的文字幽默(论文文献综述)
魏艳辉[1](2013)在《斯特恩式协商-18世纪中叶英国文学场中的劳伦斯·斯特恩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伦斯·斯特恩的《项狄传》和《情感之旅》的文类风格与]8世纪中叶英国小说传统之间的异质性一直是斯特恩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斯特恩研究专家对这两部作品的文类定性与所属文学传统的争议和对话。但已有研究大多根据作者意图来界定斯特恩作品文类属性,缺少对读者接受维度的考察。本文从文学接受研究的视角重新思索斯特恩作品与18世纪中叶小说传统的异质性及其文类定性问题。基于对斯特恩作品所展现的作者创作与读者接受的互动关系的特殊性的分析,以及对已有的文学接受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反思,本文融合汉斯·罗伯特·尧斯的接受美学和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思想,建构了审美和文化双维度的场式生成结构文学接受研究模式。这一模式较以往的研究模式有三点突破:一是提出了评价读者概念;二是完善了生成结构的研究方法;三是融合了文学性和社会性的双重视域。立足于该研究模式,本文将斯特恩式协商,即斯特恩与评价读者的协商,置于18世纪中叶讽刺文衰落和小说兴起的整体结构中,从文类协商、叙事协商和道德协商三方面,对斯特恩作品的异质性及其文类属性进行阐释。文类协商表现为斯特恩与三类真实评价读者之间围绕《项狄传》的文类属性而进行的协商。他们的协商呈现出18世纪中叶文学场中文化维度的结构性关系。这一结构性关系以斯特恩与评价读者的协商为动力,展现出小说和讽刺文的主导与边缘的文化力量对比关系。称之为文化维度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斯特恩与之协商的三类真实评价读者分别是出版商、文学俱乐部和文学评论期刊,斯特恩与他们之间的协商是基于文化资本获取与象征权力实施;第二,讽刺文与小说之间的等级关系是以讽刺诗人群体和小说家群体的边缘和主导的社会位置关系来呈现的。从斯特恩与真实评价读者的协商来看,斯特恩最初将《项狄传》定位为讽刺文,但评价读者促使他逐渐剥离讽刺文特征,并将小说文类风格融入其中,最终在《情感之旅》中彻底转向小说文类表达方式。这一协商过程展现了小说兴起以及小说对讽刺文吸纳的历史语境。叙事协商表现为《项狄传》文本内部的作者与评价读者关于叙事形式的协商。两者的协商呈现出18世纪中叶文学场中审美维度的结构性关系。之所以称之为审美维度,原因如下:第一,作者与评价读者的协商表现为文本内部的潜在作者与潜在评价读者的协商;第二,协商的内容是关于读者期待视野中小说文类的叙事规约;第三,协商的结果主要表现在文本的内在属性之中。从对《项狄传》中的作者-读者对话现象和前进-离题情节模式两个独特的叙事形式的分析来看,斯特恩在这部作品中混合了小说与讽刺文两种属性。如果以斯特恩与三类真实评价读者的协商而产生的结构性关系为参照的话,那么,《项狄传》文本中的作者与评价读者的协商表现出逆反生成结构,即以显在的讽刺文叙事方式挑战和违反小说文类叙事规约的特征。这种挑战不仅违反了小说叙事常规的审美内涵,而且违反了其中所隐含的道德内涵。这为评价读者的否定性接受以及斯特恩在《情感之旅》中的创作转型埋下了伏笔。道德协商表现为《情感之旅》文本内部的潜在作者与潜在评价读者关于道德主题的协商。两者的协商也呈现出18世纪中叶文学场中审美维度的结构性关系。这一审美维度与“叙事协商”部分的区别是其协商的内容是小说文类的道德规约。《情感之旅》中作者与评价读者对话的意识不是以《项狄传》中极为明显的作者-读者对话现象呈现出来,而是叙事过程中隐含了对《项狄传》缺少道德意识的矫正。《情感之旅》在道德感和道德行为再现方面呈现出道德说教内涵。斯特恩并非通过《情感之旅》的创作转型完全顺应评价读者的期待视野,而是将讽刺文方式转化为隐匿的反讽风格对道德实质进行质疑。如果以斯特恩与三类真实评价读者之间协商而产生的结构性关系为参照的话,那么,《情感之旅》文本内部的作者与评价读者的协商表现出顺应生成结构,即小说文类属性占据主导,讽刺文属性退居边缘。这标志着斯特恩正式融入18世纪中叶小说传统之中。通过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发现,斯特恩式协商表现为18世纪中叶文学场中文化维度和审美维度的作者与评价读者协商关系。审美维度协商关系分别表现为《项狄传》中的逆反生成结构和《情感之旅》中的顺应生成结构。从逆反到顺应这一历史性结构变化过程与文化维度所表现出的结构之间存在同构对应关系。在审美和文化两维度的结构性关系的两相生成与参照中,本文发现斯特恩作品异质于18世纪中叶小说传统的原因是,斯特恩在与评价读者协商过程中混合了讽刺文和小说两种文类属性。这包含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过程,斯特恩在两部作品的创作转型中逐渐消减讽刺文属性,最终融入小说传统之中。斯特恩的两部作品见证了18世纪中叶小说文类的兴起包含了对讽刺文的吸纳过程。而小说能够吸纳讽刺文的原因是,与讽刺文的“秩序破除”倾向相比,小说所表现出的“秩序建构”倾向满足了18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建构稳定和谐社会秩序的需要。对斯特恩式协商的个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第一,作者与评价读者的协商可产生文本意义;第二,作品的不同生成结构可建构文学史的发生脉络;第三,文学的文学性和社会性可综合在一起对作品进行考察。同时,审美-文化双维度的场式生成结构研究模式可用于处于转折裂变时期的作家作品研究。
潘薇[2](2006)在《剧场里的毕加索 ——英国剧作家凯萝·邱吉尔的后布莱希特戏剧解读》文中提出凯萝·邱吉尔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剧作家,也是欧美最当红的女剧作家,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剧作家的代表,曾多次荣获“奥比奖”“晚会标准奖”“伦敦西区戏剧奖”“苏珊·史密斯·布莱克博恩奖”“英国西区剧院协会奖”等欧美戏剧大奖。她的创作在总体上继承了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叙事剧传统,是布莱希特戏剧传到英国后在英国的气候和土壤中绽出的新蕾,同时又突破了传统的叙事剧风格,融入了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戏剧、后现代主义乃至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的艺术因素,贯注了凯萝·邱吉尔自身的艺术胸襟与个性特点,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后布莱希特戏剧,有着破旧立新的意义,对在后现代社会里如何对待前人艺术精髓,如何把戏剧的社会政治功能和娱乐功能和谐地统一于戏剧整体当中,提供了精美而具说服力的范例。邱吉尔的戏剧突破了传统叙事剧的主题、结构、间离手法和叙事语汇,提供了多变的视角和多样的可能性。在主题上,邱吉尔力图折射权力政治、性别政治、战争、暴力、都市疏离、环保、母子关系、社会进程的缓慢等时代重大问题,引导观众意识形态上的改变。在结构上,除了采用布莱希特的片断叙事法外,还运用拼贴、对位、变奏等非线性手段,构建了立体复合的戏剧结构。她以戏剧的多重间离,突破和丰富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段,作品中既有演员的多重扮演或角色的重重装扮造成的陌生化的迭加,又有场与场之间的间离、剧情与戏剧小标题的悖反或宏大题旨的落差所造成的反讽,还有怪诞人物或怪诞场面制造的距离感。布莱希特的叙事语言多为自然主义式的写真,而邱吉尔的戏剧语言则更多地呈现出后现代语言的特征。凯萝·邱吉尔成功地将艺术形式与创作主题叠合为一,不断发掘出戏剧新的美学张力,加强了剧场的直观效应,提升了观众的理性思索,拓展了叙事剧的综合表现力。她的剧场是社会的剧场,也是实验的剧场,机智、富有原创性和艺术性。
杨莹[3](2020)在《卡里尔·邱吉尔剧作中的性别伦理危机与重构》文中认为卡里尔·邱吉尔(Caryl Churchill,1938-)是英国当代剧坛最杰出、最当红,也是为数不多能够获得世界性声誉的女剧作家之一,由于身处20世纪60、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的浪潮之中,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转变对邱吉尔本人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1972年的《拥有者》到1976年的《醋汤姆》再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九重天》《上流女孩》《沼泽地》,这些剧作无一不包含着作者对女性权力和两性问题的思考,作品中突出的社会政治关怀和独特的戏剧艺术手法受到了英国国内乃至国际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先后四次获评美国外百老汇戏剧大奖“奥比奖”,并接连斩获了包括“理查德·希拉里纪念奖”、“苏珊·史密斯·布莱克博恩奖”、“晚会标准奖”、“西区戏剧协会奖”等在内的多项欧美戏剧大奖。然而,与国外文学艺术研究领域迅速刮起的“邱吉尔热”相比,由于中译本的缺失,邱吉尔戏剧研究在中国长期处于冷门状态,国内学术研究文献不足百篇,且暂无用中文写作的硕士学位论文。因此,在广泛收集、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有意选取反映卡里尔·邱吉尔女性主义思想主张的三部代表性剧作《拥有者》《九重天》以及《沼泽地》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剧中由不平等的两性关系或性别身份的错位、颠倒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性别伦理危机这一主题,从文学伦理学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出发,按照两性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从伦理困境、伦理失序和伦理重构三个层次来解读文本,通过对戏剧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希望在较为全面地反映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对作者的性别伦理观进行探讨。本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参考文献与附录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要对卡里尔·邱吉尔其人,其创作成就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对本论文选题和写作的缘由以及邱吉尔戏剧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加以说明,最后是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的论述。第一章主要以反映阶级和性别双重压迫的作品《沼泽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女性意识发展初期传统两性关系的转变以及女性伦理困境的产生。《沼泽地》虽然创作年代在后,但由于相对封闭、保守的故事情境和人物关系设定,在情节内容上反而表现出两性关系发展初期的一些特点,这一时期的女性虽然已经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边缘化处境,但还仅仅停留在希望获得男性的认可和尊重,争取最基本生存空间的阶段,对男性力量、男性权威依旧有较强的依赖性。作品的女主人公薇儿作为社会下层劳工阶级女性成了被压迫者的压迫对象,被迫承受着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男权思想的束缚与禁锢,与弗兰克的婚外恋情,母亲与情人的双重伦理身份,更是让她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之中。剧中薇儿的女性意识虽然已经有所觉醒,但她在试图突破资本主义劳工制度的经济封锁之时,却依旧寄希望于女性困境的始作俑者——希望情人弗兰克能够带她逃脱这片充满了女性血泪的沼泽地,尚未意识到隐藏在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劳工制度之后的男权中心思想才是造成自身悲剧命运的根源。第二章集中探讨邱吉尔批判资本扩张与同性压迫的作品《拥有者》,分析由女性权力欲望膨胀导致的传统两性关系倒置,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失序现象。第二小节“身份错位引发的伦理悲剧”,实际上要从两个方向来解读,首先是就女主人公玛丽恩而言,她在事业上的扩张欲与情感上的控制欲,使她背弃了“家庭的天使”的身份,转变成了一个事业上的女强人,传统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被打破,性别身份的错位也让传统的两性关系受到了冲击。其次指的是发生在两个家庭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混乱,物欲与性欲的交织打破了既定的家庭伦理秩序,让两个家庭同时陷入了伦理混乱之中。《拥有者》反映了女性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女性由确认自身身份的渴望发展到在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与男性竞争,并试图以超越、控制男性的方式获得自由解放,女强男弱的性别伦理关系成了此阶段的主要特征。第三章围绕邱吉尔女性主义戏剧代表作《九重天》展开研究,思考由伦理重构实现两性和谐的可能性。通过前面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认识到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权力的扩张,传统的两性关系被颠覆,但女性却并没有因此而获得解放,也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和谐,反而是引发了一系列家庭伦理问题,如果任由女权思想继续膨胀,谁都无法保证女性不会走向极端,取代男性而成为另一个中心话语的建构者。因此,基于对女性主义发展历程的反思,邱吉尔有意在绝对的男权或女权中心之间,探索实现女性解放的“第三条道路”,这主要表现为《九重天》一剧中淡化性别界限,重建多元、自由、宽容的开放式伦理秩序的新尝试。第四章关注戏剧文本在角色设置、结构和情境等方面的特点,探究其创新性艺术实践在传达两性伦理思想方面的表达效果和具体指向。角色换演是邱吉尔戏剧中比较特殊也比较常见的一种艺术技巧,旨在通过多种方式的协调与转换使角色扮演者与角色本身产生较大的差异和距离感,一方面让观众游离于戏剧情境之外,从而转向对现实的思考,另一方面换装行为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性别伦理意涵。第二节主要从戏剧结构入手,分析邱吉尔戏剧的非线性叙事以及开放式结尾等艺术手法的伦理指向,不同于常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头身尾式的结构,片段化的戏剧情节和开放式结尾促使观众脱离戏剧情境,主动参与谋求改革的过程。最后一节从复现式的戏剧情境的角度出发,针对三个剧本中反复出现的某些场景,探究其中所包含的作者对两性问题的思考。结语部分梳理论文的脉络,对研究所涉及的三部戏剧及其所反映的两性关系和伦理问题进行总结论述,呈现邱吉尔女性主义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过程。事实上,论文选取的三部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女性在追求解放和自我实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顾与反思,能够深化读者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解,也更有利于对和谐、平等两性关系的探索。
杨洁[4](2003)在《幽默语言的类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幽默是英文Humor的译音。它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巳不再陌生。它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中的结晶。它以其特殊的语言张力给读者以奇特的艺术享受。“幽默语言是说写者为适切题旨情境而着意变异或创新语言风格的各种构成要素,诸如语音、词汇、与法、文字、篇章、修辞手法等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对幽默语言的研究(笔者认为)是一个综合问题。一方面,汉字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表意文字在语言中词语的搭配和安排以及语义的表达和理解不仅要受语言系统本身规则的制约,同时还要受语言使用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共同惯例的制约。借助语言手段表达的幽默的产生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幽默的产生离不开语境。把特定的化阈值与特定的语境中,以探索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如何使用语言的规律是语用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以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合作原则来指导和分析幽默语言,可以帮助探索语用与幽默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本文除了通过语义、语境、语用、语音等方面对幽默语言产生的机理进行探讨外,还以大量的实例在文中论证了比喻、比拟、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在幽默语言中的具体体现。最后,本文从语言的逻辑性这个角度对幽默语言作了进一步分析。因为幽默语言是人类的智慧语言,它来自敏捷的思维、严密的推理和丰富的联想。然而他的判断和推理不同于科学的判断和推理。它用一种与通常逻辑不同的逻辑去思考问题,以比较灵活的形式将一种思想表达出来。它运用“寓庄于谐”的喜剧性手段,揭开荒唐的滑稽外衣,暗示事物的本质,让听者在“解码”的过程中得到领悟以及“解码”乐趣。总而言之,本文试从语义、语用、语境、语音、修辞手法和语言的逻辑性几个角度对幽默语言进行实例分析,以探讨幽默语言的发生机理进而促进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欣赏。
刘思晓[5](2020)在《卡里尔·邱吉尔戏剧中的魔幻叙事 ——以《优异女子》《食鸟》《妖女》为例》文中指出卡里尔·邱吉尔(Caryl Churchill,1938-)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女戏剧家。她的戏剧充满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实验意识,在英国乃至世界的戏剧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邱吉尔的许多作品都采用了融通古今、奇谲怪诞的非自然叙事,呈现出魔幻的创作风格。本文选取她具有代表性的《优异女子》《食鸟》《妖女》三部剧作为研究案例,以时空、角色、情节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探究了邱吉尔剧作中魔幻叙事的表现形态,发掘了魔幻叙事的隐喻意义和美学效果。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邱吉尔的创作经历及其成就;阐明了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考察了作家剧作中魔幻风格形成的历史维度和主体选择。英国文学传统中的魔幻叙事与邱吉尔的个人才能相结合,构成了她剧作中魔幻风格得以生成的双重动力。而且,邱吉尔采用的魔幻叙事类似于一种当代神话,它揭去了生活表象的外壳,通过象征隐喻开掘出生活的本质。第二章,探究了邱吉尔魔幻叙事表现形态之一:交错的时空。邱吉尔戏剧中的时空概念迥异于传统,三部作品中的时空都不能用现实逻辑去解释。这一部分主要从错位的时间和并置的空间两方面,对邱吉尔戏剧中运用的时空策略进行了分析,进而更清晰地感悟邱吉尔对当代生活的理解。第三章,探究了魔幻叙事表现形态之二:角色的怪诞与叠装。笔者从角色的怪诞和角色叠装两个方面分析邱吉尔魔幻叙事的策略。邱吉尔在戏剧中加入了精灵、鬼魂和作品人物等怪诞的角色,同时利用角色叠装突破了演员和角色搭配的固定性,亦真亦幻,波谲云诡,富有强烈的艺术刺激力。第四章,探究了魔幻叙事表现形态之三:情节的狂欢化。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隐藏了人们各种扭曲和压抑的情绪。为了从有序的、平静的生活中挖掘出人们内心真正的渴求,邱吉尔通过魔幻的手段解放了被禁锢已久的人性。在戏剧中,普通的人类与神怪合体,感受到了暴力之下极致的愉悦。灵魂与肉体径直地交锋与对话,激发出人物内心底处痛苦甚至崩溃的呐喊。邱吉尔以狂欢化的情节配以夸张的舞台动作,将戏剧内在的张力发挥到极致。第五章,发掘了邱吉尔魔幻叙事的美学意义。本章主要从魔幻叙事实现了历史与当代的对话、外化了作家的内心体验以及打破了受众的期待视野三个方面进行了发掘,并对邱吉尔在三部作品中的创作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结语部分,收束全文,并提出展望。邱吉尔通过交错的时空、怪诞的角色、狂欢化的情节展示了当代人极端压抑的复杂情绪,揭露了刻板僵化的社会体制,并启示了重塑社会价值体系的可能路径。邱吉尔充满实验性的魔幻策略为当代戏剧提供了一个新奇的视界,但同时,这种精英式的探索也存在着晦涩难懂的问题。邱吉尔的戏剧既承接着英国文学传统中魔幻叙事,又应和着英国当代文学的使命。只有深刻理解了邱吉尔采用魔幻叙事的动因和必要性,才能深刻领会她所描绘出的当代生活图景。只有深刻理解了邱吉尔魔幻叙事的表现形态和美学效果,才能进一步提升文学创作的洞察力和表现力。
郑悦[6](2012)在《英国当代叙述体剧作研究 ——以约翰·阿登夫妇和凯若·邱吉尔主要剧作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一九五六年柏林剧团访问伦敦并将布莱希特的戏剧传播到了英国,布氏戏剧独特的戏剧结构和舞台呈现手法极大地启发了英国戏剧界,英国当代叙述体戏剧指受布莱希特戏剧影响产生的一批具有“叙述性结构”的戏剧类型,这类戏剧往往采用叙述者介绍戏剧事件为主要结构方式,将舞台从以人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事件叙述为中心,将情节放在观众面前,启发观众对事件进行理解判断。叙述性的结构有助于拓展戏剧的表现空间,强化人物的主体意识,是戏剧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英国当代叙述体剧作与布莱希特的影响密不可分,自一九五六年以后诞生了一大批在形式和内容上摹仿布莱希特戏剧的作品,其中约翰·阿登以戏剧观念与戏剧形式上最接近布氏叙述体戏剧成为这一时期的叙述体剧作研究典型:阿登的戏剧具有极强的现实型和社会性,善于借用历史隐喻现实,并且善用民谣、歌舞、哑剧表演等手法实现“间离效果”。作为一种反幻觉主义的戏剧观念,阿登认为戏剧应该呈现假定性,在戏剧叙述中将现在与历史联结起来,启迪观众更好地认识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他与太太玛格雷塔·达西进行了大量“大众戏剧”和“社群戏剧”的实验,他们合作的作品更强调政治性与革命性。同时,阿登有有别于布莱希特:他的戏剧并没有像布氏戏剧那样具有思辨性,更多继承了英国戏剧传统中理性戏剧与智慧戏剧的观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戏剧进入了“剧场革新”的时代,布莱希特依然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布氏叙述体戏剧第一次强调了观演关系的变化和观众的主体性,英国七十年代之后的叙述体戏剧创作,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剧,也出现了将布莱希特与阿尔托相结合的新趋势,这种尝试是对“间离手法”的发展,叙述体戏剧出现了结构影视化、多重叙述化、以及去政治化的趋势。以凯若·邱吉尔的主要作品为例,她的叙述体戏剧多为对布莱希特方法的发展与运用,将拼贴、并置等手法融入叙述性的主体结构中,造成了独特的间离效果;而她的人物又呈现出历史化的存在的特征,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结起来,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寓言的意义。同时,邱吉尔积极同导演、作曲与编舞合作创造了一系列实验性的戏剧作品,体现出后戏剧剧场的文本特征:文本不再起到主导的作用,而只是剧场叙述的参与者之一。经历了英国当代戏剧的两次浪潮,叙述体剧作已经从早期的“布莱希特化”发展到“后布莱希特戏剧”,英国当代叙述体戏剧也出现了从“叙述性文本”到“叙述性剧场”的新的发展趋势,在影视思潮普及以及各门类艺术跨界融合的当代社会,这一戏剧形式还将不断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力。
林璐[7](2008)在《幽默的预设(前提)理论解析》文中研究表明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在语言学界各个领域中都受到广泛关注。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也有不少相关理论,包括预设(前提)理论可用来研究幽默话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用理论与语用推理原则,预设(前提)理论中的单向性、前提触发语、声言向前提的转换等都为幽默解析提供了视角。
柏云彩[8](2015)在《“她者”的再现 ——卡里尔·邱吉尔女性主义戏剧中的性别与阶级政治》文中提出卡里尔·邱吉尔(Caryl Churchill)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剧作家、女性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因其戏剧艺术成就曾荣获“奥比奖”、“晚间标准奖”、“伦敦西区戏剧奖”与“苏珊·史密斯·布莱克博恩奖”等欧美戏剧大奖。邱吉尔的戏剧以创新的艺术手法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如性别、阶级、种族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邱吉尔致力于创作女性主义戏剧。这些戏剧因反映性别问题而有名,表现了她对女性群体的人文关怀。本研究从性别的视角,运用米歇尔·福柯、朱迪斯·巴特勒、雅克·德里达、皮埃尔·布尔迪厄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理论中有关性别的核心概念,对邱吉尔四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戏剧《醋汤姆》(Vinegar Tom)、《九重天》(Cloud Nine)、《优异女子》(Top Girls)与《沼泽地》(Fen)加以剖析,探讨了邱吉尔女性主义戏剧通过对“她者”的再现所体现的女性性别麻烦与身份建构问题,揭示了邱吉尔的性别与阶级政治,以阐释她对女性主义运动的辩证态度以及她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哲学思想。本文重点阐释三个核心问题:1.邱吉尔在其女性主义戏剧中再现了哪些“她者”形象?2.这些“她者”形象隐喻的女性性别麻烦及其根源是什么?3.邱吉尔运用怎样的女性主义戏剧特征与艺术手法再现女性性别麻烦并颠覆女性既有的性别身份以重建女性主体性?本文基于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认为,邱吉尔在其女性主义戏剧中通过运用后现代女性主义戏剧艺术手法再现不同的“她者”形象,探讨了女性性别麻烦与身份建构问题,体现了她的性别与阶级政治,表达了她对女性主义运动的辩证态度以及她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哲学思想。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基于福柯权力理论中“微观权力”的概念与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中“性别规范”、“性别认同”的概念,主要分析邱吉尔在《醋汤姆》中对“邪恶的女巫”形象的再现,以阐释邱吉尔的历史政治,揭示女性刻板印象的建构性。第二章借助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中“性别操演”、“性别戏仿”与“贱斥物”的概念,主要分析邱吉尔在《九重天》中通过扮装表演的手法对异性恋中“屋中的天使”与同性恋们的再现,以阐释邱吉尔的戏仿政治,消解“女性”概念的一体性,提倡性别身份的多元认同。第三章运用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中“延异”、“重新意指”的概念与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中“他性”的概念,主要分析邱吉尔在《优异女子》中通过全女性角色对历史上不同女性——特别是“成功”职业女性——的再现,以阐释邱吉尔的差异政治,揭示女性团体内部个体的他性,但同时批判模仿男性价值观的激进女性主义及强调个人主义与竞争机制而忽视女性整体解放的自由女性主义。邱吉尔非常重视劳工阶级弱势女性群体的整体解放。第四章使用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性别阶级”的概念与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中“性别化庶民”的概念,主要分析邱吉尔在《沼泽地》中对劳工阶级女性的再现,以阐释邱吉尔的表征政治,揭示无偿家务劳动、劳动性别分工以及资本全球化对劳工阶级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所造成的性别与阶级压迫,提倡女性通过联盟共同抵抗资本主义父权制。本论文通过在以上四章分析邱吉尔对“她者”的再现所体现的性别与阶级政治,发现她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哲学思想。她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哲学思想可被概括如下:一、女性刻板印象是父权制文化中的男性话语霸权通过性别规范对女性进行规训与惩罚的结果,是预设的性别二元对立等级制的产物。女性主义运动应消解男性话语霸权,解构性别二元对立等级制的性别规范。二、男性话语霸权通过异性恋性别规范所行使的权力与暴力迫使女性认同并操演性别规范;而女性在性别认同中会表现出差异与他性。女性主义运动应消解“女性”概念的一体性,尊重女性性别身份的多元认同。三、女性主义运动应反对性别本质主义,提倡女性主体朝着自主化发展。然而,激进女性主义模仿男性价值观,自由女性主义仅注重个人主义与竞争机制,导致姐妹情谊破裂,造成了女性内部的阶级差异与压迫。女性主义运动应警惕激进女性主义与自由女性主义,重视女性弱势群体与女性整体解放。四、解构“女性”概念的一体性也使得女性联盟变得困难。劳工阶级女性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无偿家务劳动、劳动性别分工以及资本全球化给女性带来的性别麻烦,反映了女性作为一个性别阶级遭受压迫的整体性。女性主义运动应注意增强劳工阶级女性的阶级主体意识,提倡劳工阶级女性基于阶级进行联盟,共同抵抗资本主义父权结构,实现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五、国家政策对女性性别身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中,女性应意识到国家政策与妇女解放运动的辩证关系,通过社会运动要求政府建立一些机构并制定有利于女性的政策措施,以改善女性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女性社会运动能够带来国家政策的改变。国家通过立法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压迫女性的社会问题。女性主义运动应提倡改善国家政策以提高女性社会地位。邱吉尔女性主义戏剧所体现的女性历史、认同政治、全女性角色与阶级问题代表了女性主义戏剧的最显着特征。运用女性主义戏剧的以上四个特征,邱吉尔以后现代女性主义戏剧创作手法,如史诗剧结构、合唱队、扮装表演、开放式结尾等,塑造了不同时期的“她者”形象。这些鲜明的女性形象表现了性别之间、阶级之间、甚至女性内部出现的问题,旨在引起社会对父权制男性话语霸权与资本主义体制霸权的关注与批判。邱吉尔的性别与阶级政治、她对女性主义运动持有的辩证态度以及她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哲学思想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女性主义运动,深化人们对女性性别身份问题的思考。
张东兴,赵丽娟,王迎春,张占国,王桂艳[9](2010)在《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文中指出前言"我成了一名小学生了!""我要读书了!""我要学写字了!""我要写文章了!"几乎每个小学生一入学时,都会有这样的兴奋,都会有这样的美好愿望。当小学生活快要结束时,你的愿望实现了没有?你是不是达成了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全部学习目标了呢?先别着急回答,我们还是先来梳理回顾并检测一下吧!
周而复[10](1992)在《黎明前的夜色》文中提出《黎明前的夜色》是作者抗战系列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的第五部。该书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刊特节选其中有关开罗会议的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二、邱吉尔的文字幽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邱吉尔的文字幽默(论文提纲范文)
(1)斯特恩式协商-18世纪中叶英国文学场中的劳伦斯·斯特恩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劳伦斯·斯特恩小说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审美-文化双维度的文学接受研究:对尧斯和布迪厄的理论融合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整体结构 |
第一章 文类协商:18世纪中叶英国文学场中的劳伦斯·斯特恩 |
第一节 斯特恩与出版商的协商 |
第二节 斯特恩与两个文学俱乐部的协商 |
第三节 斯特恩和文学评论期刊的协商 |
第二章 叙事协商:《项狄传》的逆反生成结构 |
第一节 《项狄传》中的作者-读者对话现象 |
第二节 《项狄传》的前进-离题情节模式 |
第三节 《项狄传》情节模式与隐匿的社会伦理制约 |
第三章 道德协商:《情感之旅》的顺应生成结构 |
第一节 情感主义的哲学思考 |
第二节 《情感之旅》中的美与道德 |
第三节 《情感之旅》中的欲望-节制模式 |
第四节 《情感之旅》中隐匿的反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剧场里的毕加索 ——英国剧作家凯萝·邱吉尔的后布莱希特戏剧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创作背景 |
二、后布莱希特戏剧 |
第一章 社会的剧场——促使变革发生 |
第一节 反讽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权力政治——“大用蛊者们”的游戏 |
第二节 重构性别政治——迷失的天使与出走的女巫 |
第三节 世界的损毁与个体的孤立——荒谬的旅馆意识 |
第四节 希望的腰斩——母亲缺席与孩子失语 |
第五节 承载过去→现实→未来的方舟——历史剧六部曲 |
第二章 立体复合的戏剧结构 |
第一节 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
一、断裂、拼贴、穿插 |
二、对位、并置 |
三、重复、变奏 |
第二节 开放多维的戏剧空间 |
一、结局的悬置——多样的可能性 |
二、反中心、多声部——复调的运用 |
三、时空确定性的消解 |
第三章 戏剧的多重间离 |
第一节 剧场座椅→权力宝座:戏剧小标题的解构 |
第二节 歌曲的间离 |
第三节 怪诞的运用 |
第四节 陌生+陌生:角色的多重间离 |
第五节 模糊僭越的身份 |
第四章 语词丛林里的漫游——戏剧语言的探索实验 |
第一节 语词的分割肢解 |
第二节 对话的交插重叠 |
第三节 视听语言的引爆 |
结语 |
附录一:凯萝·邱吉尔戏剧创作和首演(播)年表 |
附录二:凯萝·邱吉尔剧作获奖情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着作和论文 |
致谢 |
(3)卡里尔·邱吉尔剧作中的性别伦理危机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沼泽地》:传统两性关系的转变与女性的伦理困境 |
第一节 男性角色的游离与淡化 |
一、被虚化的“丈夫/父亲”形象 |
二、社会、情感生活中的“弱者” |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显现:自我救赎与自我实现的渴望 |
一、女性受难史的隐性书写 |
二、下层劳工阶级女性的精神觉醒 |
第三节 双重束缚下女性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
一、乡村与城市:对立的社会空间 |
二、女儿与情人:两难的伦理选择 |
第二章 《拥有者》:传统两性关系的颠覆与伦理秩序的混乱 |
第一节 男性气质的萎缩与失落 |
一、性的膨胀与理性的消亡 |
二、消极而被动的“局外人” |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扩张:极端化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
一、野心勃勃的掠夺者形象 |
二、女性群体内部的差异与对立 |
第三节 身份错位引发的伦理悲剧 |
一、社会性别身份的错位 |
二、家庭伦理身份的错位 |
第三章 《九重天》:实现性别平衡的新尝试与伦理秩序重构 |
第一节 男性身份的规避与反叛 |
一、爱德华身份认同的矛盾性 |
二、爱德华对男性身份的彻底背弃 |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突围:自由的情感选择与道德判断 |
一、婚姻关系中女性独立性的增强 |
二、同性恋问题认识与态度的转变 |
第三节 建立多元、自由、宽容的性别伦理秩序 |
一、“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神话的消解 |
二、淡化性别界限的乌托邦式理想状态 |
第四章 卡里尔·邱吉尔的戏剧实验及其性别伦理表达 |
第一节 角色换演:对既定性别伦理秩序的质疑 |
一、“反串式”的角色扮装策略 |
二、角色叠置的舞台表演艺术 |
第二节 立体复合间断式结构:对既定性别伦理秩序的挑战 |
一、男性叙事模式的中断 |
二、开放型文本的伦理指向 |
三、复现式蒙太奇的叙事艺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中邱吉尔戏剧单独引段的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4)幽默语言的类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幽默语言的类型 |
2.1 语义产生的幽默 |
2.1.1 语义双关 |
2.1.2 别解 |
2.1.3 大词小用 |
2.2 语境产生的幽默 |
2.2.1 微观语境 |
2.2.2 宏观语境 |
2.3 语音产生的幽默 |
2.3.1 同音设歧 |
2.3.2 谐音双关 |
2.3.3 语音飞白 |
2.3.4 重音转换 |
2.3.5 默语 |
2.3.6 顿歇 |
2.4 语用产生的幽默 |
2.4.1 Grice合作原则 |
2.4.2 语用产生幽默的手段 |
2.5 其他 |
2.5.1 虚词实解产生幽默 |
2.5.2 数目字也能展现幽默 |
2.6 运用修辞方法创造幽默 |
2.6.1 比喻 |
2.6.2 比拟 |
2.6.3 夸张 |
2.6.4 类比 |
2.6.5 双关 |
2.6.6 对比 |
2.7 运用语言的逻辑性创造的幽默 |
2.7.1 雄辩 |
2.7.2 诡辩 |
第三章 幽默语言应用 |
3.1 再造生命质量 |
3.2 升华思想内容 |
3.3 贵在创新 |
3.4 委婉规劝 |
3.5 进行心态调整 |
3.6 激活创造细胞 |
3.7 打造新理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5)卡里尔·邱吉尔戏剧中的魔幻叙事 ——以《优异女子》《食鸟》《妖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一)邱吉尔的创作经历及其成就 |
(二)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邱吉尔魔幻叙事风格的生成 |
第一节 英国文学传统中的魔幻色彩 |
一、遥远的凯尔特神话 |
二、神秘的哥特小说 |
三、奇幻文学 |
第二节 当代语境下邱吉尔魔幻风格的形成 |
一、二战后的个人选择 |
二、当代西方戏剧的濡染 |
第二章 魔幻叙事的表现形态之一:交错的时空 |
第一节 重构的时间 |
一、历史、现实与虚构的交汇 |
二、平行世界的非理性体验 |
第二节 并置的空间 |
一、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并置 |
二、现实世界与异质世界的并置 |
第三章 魔幻叙事的表现形态之二:角色的怪诞与叠装 |
第一节 相聚的鬼魂 |
第二节 多变的精灵 |
第三节 角色叠装——女性的跨时空合体 |
第四章 魔幻叙事的表现形态之三:情节的狂欢化 |
第一节 人与神的合体 |
一、对快乐的追寻 |
二、对痛苦的报复 |
第二节 灵与肉的直面 |
一、绝望主妇与愤怒的幽灵 |
二、失落男子与“阴阳人” |
第五章 邱吉尔魔幻叙事的美学意义 |
第一节 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
第二节 内心的矛盾冲突得以外化 |
第三节 借助魔幻体验打破期待视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6)英国当代叙述体剧作研究 ——以约翰·阿登夫妇和凯若·邱吉尔主要剧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布莱希特与英国当代叙述体戏剧 |
第一节 布氏叙述体戏剧在英国的传播及接受 |
一、 布莱希特戏剧在英国的传播 |
二、 布氏戏剧在英国的接受与评价 |
第二节 布莱希特与英国当代叙述体戏剧的发展 |
一、 “第一次浪潮”与“布莱希特化” |
二、 “第二次浪潮”与“布莱希特方法” |
三、 “社会现实派”叙述体剧作的主要特征 |
第二章 社会政治批判与戏剧形式的革新—以约翰·阿登与玛格雷塔·达西的主要剧作为例 |
第一节 从超然到愤怒,从主流到边缘—约翰·阿登的的戏剧创作历程 |
第二节 政治诉求·诗意关怀·形式创新—阿登与布莱希特 |
第三节 社群戏剧与大众戏剧—阿登夫妇的实验戏剧 |
第三章 “布莱希特方法”与叙述体戏剧的新趋势—以凯若·邱吉尔主要剧作为例 |
第一节 “布莱希特方法”与邱吉尔的剧作 |
第二节 叙述式结构的发展—多重叙述、拼贴、并置 |
第三节 “历史化存在”的延伸—过去、现在、未来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幽默的预设(前提)理论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预设 (前提) 理论简述 |
三、预设 (前提) 与幽默 |
1. 预设的单向性与幽默 |
2. 前提触发语与幽默 |
3. 忽视前提与幽默 |
4. 声言向前提的转换与幽默 |
四、结语 |
(8)“她者”的再现 ——卡里尔·邱吉尔女性主义戏剧中的性别与阶级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邱吉尔的戏剧艺术成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理论方法 |
第四节 总体结构 |
第一章 历史政治:《醋汤姆》中的女性刻板印象及其建构性 |
第一节 “邪恶的女巫”的女性刻板印象 |
第二节 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规训与惩罚 |
第三节 预设的性别规范与“忧郁的性别认同” |
第四节 解构性别二元对立等级制的戏剧手法 |
第二章 戏仿政治:《九重天》中的扮装表演及其颠覆性 |
第一节 男扮女装的“屋中的天使” |
第二节 女扮男装的“酷儿” |
第三节 白扮黑装的“黑小子” |
第四节 颠覆性别一体性的角色叠置 |
第三章 差异政治:《优异女子》中的全女性角色及其“他性” |
第一节 穿着薄质丝裙的“屋中的天使” |
第二节 逃避男性凝视的女教皇 |
第三节 破裂的姐妹情谊 |
第四节 全女角戏剧的陌生化手法与间离效果 |
第四章 表征政治:《沼泽地》中的庶民女性及其阶级主体性 |
第一节 母亲身份与无偿家务劳动 |
第二节 女性惯习与劳动性别分工 |
第三节 资本全球化与女性联盟 |
第四节 抗拒资本主义父权制的布莱希特式表征形式 |
结论 |
第一节 论文总结 |
第二节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意义 |
引用文献 |
致谢 |
四、邱吉尔的文字幽默(论文参考文献)
- [1]斯特恩式协商-18世纪中叶英国文学场中的劳伦斯·斯特恩小说研究[D]. 魏艳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3(08)
- [2]剧场里的毕加索 ——英国剧作家凯萝·邱吉尔的后布莱希特戏剧解读[D]. 潘薇. 上海戏剧学院, 2006(02)
- [3]卡里尔·邱吉尔剧作中的性别伦理危机与重构[D]. 杨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幽默语言的类型与应用研究[D]. 杨洁. 延边大学, 2003(01)
- [5]卡里尔·邱吉尔戏剧中的魔幻叙事 ——以《优异女子》《食鸟》《妖女》为例[D]. 刘思晓.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英国当代叙述体剧作研究 ——以约翰·阿登夫妇和凯若·邱吉尔主要剧作为例[D]. 郑悦. 上海戏剧学院, 2012(11)
- [7]幽默的预设(前提)理论解析[J]. 林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 [8]“她者”的再现 ——卡里尔·邱吉尔女性主义戏剧中的性别与阶级政治[D]. 柏云彩. 南京大学, 2015(05)
- [9]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J]. 张东兴,赵丽娟,王迎春,张占国,王桂艳.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0(Z1)
- [10]黎明前的夜色[J]. 周而复. 当代, 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