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用户文档检索方法的教育

浅谈用户文档检索方法的教育

一、略谈对用户进行文献检索方法的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严浪[1](2022)在《图书馆用户资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图书馆的网络化,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也逐渐提高。针对图书馆用户到馆率低和信息素养低、图书馆用户资源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的现状,笔者提出加强图书馆用户资源管理的途径有:文献资源优质化;用户服务个性化;用户数据系统化;使用机制循环化。

韩正彪,翟冉冉[2](2022)在《国外基于任务的信息交互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国外基于任务的信息交互(Task-Based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TBII)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综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TBII的集成化研究框架。本研究有利于为今后探索TBII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过程]基于文献调研的方法,对国外基于任务的信息交互研究的现状与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于该主题的研究涉及TBII基本概念、TBII阶段的划分、TBII子活动的影响因素和TBII活动完成的影响因素四个主题。研究构建的TBII集成化研究框架将以上四个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整合。该框架的功能如下:第一,可以揭示TBII各活动阶段的交互关系;第二,可以识别出用户、任务、TBII活动阶段、信息系统及任务产出、效果、绩效之间的关系机理;第三,提出了TBII研究的四种基本研究路径。

乔奋凤,朱欣娟,高岭[3](2021)在《基于自适应扩展机制的领域智能问答系统》文中认为针对目前智能问答系统采用单层网络模型理解用户意图,未能准确关注用户语句中的细节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词分离的双层网络模型用户意图识别方法。第一层使用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和条件随机场模型对用户语句中的关键词及问题句式进行识别,第二层将识别出的关键词作为细节特征,采用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双层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进行问题类型的识别,两层识别的结果为用户意图。实验证明,该方法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平均提升了6%。针对用户数据较少时智能问答系统仍要扩展的需求,提出基于自适应扩展的智能问答系统优化方法。该方法使用基于句法结构的层次聚类算法对未识别的用户问题进行聚类,定期更新问题类型库。实验证明,基于句法结构的层次聚类算法正确率可达76%。

张霈,马敬东,宋阳,韩颖慧[4](2021)在《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采用系统综述法梳理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相关研究进展、成果及意义,分析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改善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提升其健康决策能力提供参考。

刁羽,薛红[5](2021)在《基于电子资源行为小数据的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研究——以电子资源校外访问系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构建由数据采集清洗与转储、数据抓取、协同过滤3个子系统组成的推荐系统,该系统通过提取电子资源校外访问系统中用户浏览、下载文献时的行为小数据抓取文献题录信息;运用协同过滤算法,结合LIS的用户基本信息和抓取的题录信息挖掘相邻用户及其感兴趣的关键词;结合行为小数据和挖掘的关键词抓取相应文献的题录信息并向用户进行个性化推送。该系统还需在数据规范、开放及隐私保护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以期促进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变革与创新。

李华锋,段加乐,孙晓宁[6](2021)在《基于元分析的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在线信息搜寻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用户信息行为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既有文献对在线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因素认定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各影响因素的整体效应值,可为深入理解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提供系统性参考。[方法/过程]选择影响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的8个前因变量、5个调节变量,纳入104篇研究文献的178个独立效应值进行元分析。[结果/结论]感知风险(r=0.166)、自我效能(r=0.309)、感知有用性(r=0.509)、感知易用性(r=0.384)、信源可信度(r=0.441)、信息质量(r=0.466)、信息素养(r=0.389)以及焦虑情绪(r=0.244)对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产生显着正向作用。搜寻渠道、搜寻场景、受教育程度、身份类别和社会文化会对上述8个变量与在线信息搜寻意愿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

范昊,热孜亚·艾海提,李珊珊[7](2021)在《基于元分析的在线社区用户转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目前在用户转移意愿影响因素主题下已有较多相关研究,但不同研究实证结果不尽相同。[方法/过程]本研究对检索筛选后得到的国内外与在线社区用户转移意愿影响因素相关的38篇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定量综合检验了不同因素对在线社区用户转移意愿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引起不同研究间影响程度差异的调节变量。[结果/结论]元分析结果显示,在纳入元分析的15个影响因素中,相对匮乏性、网络义务性和感知价值与用户转移意愿的相关关系最强,感知娱乐性与用户转移意愿的相关关系最弱。社区类型作为调节变量影响感知娱乐性、不满意度、替代品吸引力、网络义务性、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价值6个因素与用户转移意愿的关系。

陈为东[8](2021)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发现离不开偶遇信息的点燃,从而引导个体心理发生顿悟、联结、移情和沉思,个体从偶然的被动获得转移到主动求索,非线性和线性的信息搜索行为彼此共生或演替,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存在。偶遇的信息具有潜在价值,希冀解决科学难题、科研疑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体在搜索、浏览、交互过程中发生信息偶遇的可能性变大,信息偶遇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术新媒体以学术信息服务为己任,包括学术APP、学术虚拟社区、学术微信公众号、学术社交网络和学术博客等多元类型,承载着丰富的学术资源,拥有基数庞大的科研人群,用户之间通过彼此关注、留言、互粉等,形成了社会网络关系,缓解了科研人员的信息孤岛现象。目前关于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主动的交流、交互、共享、贡献、持续使用、科研合作等行为,被动的信息获取行为还有待深入探索。用户在学术新媒体环境下意外获得有趣或有用的信息逐渐常态化,国内外多个领域都有关注信息偶遇,图情领域对信息行为的研究也延伸到了信息偶遇。信息偶遇一般过程模型中涵盖了注意、停驻、检验、摘取、返回5个步骤,表现为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3个阶段。目前缺少从心理和认知层面探析学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原因、感知变化和后续采纳等问题,有必要在偶遇过程下结合用户的感知心理去深入分析信息偶遇现象,挖掘偶遇信息价值,为科学发现提高几率。本文主要分析过程感知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发生前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变、偶遇后用户信息采纳路径以及促进信息偶遇的感知和采纳策略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1)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个体、环境、行为因素和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S-O-R(即刺激—个体心理、生理—反应),结合学术新媒体特色和信息偶遇概念,将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划分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环境、学术信息。在已有信息偶遇发生过程和过程感知模型下分析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将感知融入到偶遇行为过程,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给出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包括5个子机理,分别为信息偶遇前的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的心流体验、认知联结、感知控制,信息偶遇后的行为反馈,深入分析了5个子机理,以及过程与机理的关系,子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2)偶遇前引发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S-O-R模式和技术接受模型从学术新媒体的用户维度、信息维度、环境维度分析引发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给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其中信息维度包括信息特征、信息质量,环境维度囊括了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用户维度涵盖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先验知识以及信息偶遇行为共有9个变量,10个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学术新媒体平台上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问卷设计的题项中涉及到是否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设置,以排除没有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信息特征、信息质量、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对感知有用性均具备显着正向影响;先验知识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控制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信息特征显着影响用户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显着正向影响信息偶遇行为。(3)偶遇中学术新媒体用户的认知演变。本文采用访谈获取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时的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资料,共访谈了15位曾经发生过信息偶遇事件的学术新媒体用户。由于学术新媒体主要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且以学术信息服务为主,因此,本文以硕博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为目标人群,共获得4.5万余字的访谈资料。再根据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获得了初始概念38个、初始范畴19个、主范畴8个,最终得到信息偶遇中的用户认知演变状况,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演变模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中认知变化时的认知结构经历了同化、顺应、图式联结和意义建构过程,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网络,并结合意义建构理论解读了用户从认知鸿沟、断带到认知联结跨越,对认知演变的意义进行了阐释。(4)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构型。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信息采纳模型(IAM)、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感知价值接受模型(VAM),提取了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构成,动因包括: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收益、认知结构、好奇心理和感知成本7个动因。通过问卷获得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数据。利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中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检验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组态构型,经过数据校准(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得到真值表、必要性条件分析、组态充分性条件和结果稳健性分析,得到影响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7条路径,即7种组态结果,并解释了这7条路径。(5)提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前-中-后的感知与采纳策略。刺激物特征显着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从信息偶遇前的信息质量(信息内容、信息源)和信息特征(信息表征和信息标题)等角度实现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用户的认知心理、情感情绪都存在不断的变化,从认知联结、偶遇信息相关信息、感知控制和信息偶遇能力素养角度,帮助用户实现偶遇信息和先验知识的语义互联,更好地理解和研判偶遇信息的作用和价值;最后给出了促进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采纳的策略,从平台可用性、偶遇信息资源关联和学术新媒体的网络口碑等角度,提升偶遇信息的采纳度从而实现信息价值。本研究丰富了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理论体系,信息偶遇是一种被忽略的、被动的、非线性的信息获取或检索行为。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将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分为前-中-后3个阶段,并将用户感知融入到这3个阶段,给出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前引发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化和偶遇后的采纳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信息偶遇现象,丰富了信息行为研究。本文最后给出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感知与采纳策略,为学术新媒体平台和学术知识服务体系的调整提供新的视角,优化学术新媒体的知识服务满意度。

王益成[9](2020)在《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从“信息时代”到“数据驱动”的智慧服务时代,多源异构且海量的数据资源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将多源异构且海量的数据资源纳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涉及的专利数据、科技文献数据、实地调研数据与科技项目数据等,还应该涵盖更广范围的互联网数据资源、科研社交媒体数据资源、社交网络数据资源与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等多种来源的数据形式。数据资源驱动着科技情报服务从用户需求感知、科技情报内容获取与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化推送这三个核心功能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了科技情报服务流程的创新。本研究旨在以新视角探索数据驱动时代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及其特征,以实证分析探索数据驱动时代科技情报服务向智慧服务模式转型的思路,为科技情报机构科学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情报、智能与智慧的辩证关系”、“智慧服务”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智慧服务、科技情报服务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情境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与模式构建法分析了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数据环境、驱动模式、创新模式与模式实现以及保障策略的制定。围绕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成要素及表现特征为出发点对智慧数据、用户需求、智能技术、智慧情报、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情报分析方法这七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各构成要素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中的地位以及数据驱动各构成要素的融合协作的服务特征;第四章以“数据驱动”视角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更多的体现智慧数据服务作为智慧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获取用户需求,利用智能技术分析获取情报,实现场景化服务推送与嵌入式的科技情报服务;第五章就如何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多源数据分析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研究过程,体现了数据驱动作为科技情报服务的新范式与新思想,着重从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等三个科技情报服务流程构成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路径,综合运用用户画像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与场景分析和需求侦测方法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进行解析,并融入科研大数据在此过程中结构、类型与属性分析结果进行解析,探究这些数据在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中的应用关系,进而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并完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体系;第六章采用单案例横向研究方法研究格微软件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系统优化策略;第七章就如何实现科技情报机构实现智慧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分析了相关保障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系统分析了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核心构成要素与特征。构成要素涵盖数据、用户、技术、智慧情报、科技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方法等七个维度,将从这七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而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需求敏感性、数据多源性、技术智能性与服务场景化等四个主要特征进行解读。系统分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是构建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基础,在文献调研并借鉴其它领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各个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数据、用户、技术、内容、科技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方法等七个维度间相互关联、相互印证,进一步丰富着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2)构建了数据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从“数据驱动”视角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更多的体现智慧数据服务作为智慧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获取用户需求,利用智能技术分析获取情报,实现场景化服务推送与嵌入式的科技情报服务。在此过程中优化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优化构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各个构成要素,实现模式最优化并体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四个特征,通过文献调研法探讨已有服务模式的优劣势,重构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与流程,重点突出智慧实现流程,数据如何驱动智慧情报服务。(3)分析了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实现路径。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的三项核心功能为基础,在实现智慧服务核心功能基础上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从多源科研大数据分析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研究过程,体现了数据驱动作为科技情报服务的新范式与新思想,着重从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等三个科技情报服务流程构成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路径,综合运用用户画像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与场景分析和需求侦测方法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进行解析,并融入科研大数据在此过程中结构、类型与属性分析结果进行解析,探究这些数据在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中的应用关系,进而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并完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体系。(4)采用单案例横向研究方法研究格微软件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系统优化策略,在分析格微软件基本概况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模式,并对其较为超前的实践应用成果进行分析,然后借鉴前述构建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研究,提出格微软件在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优化的策略。(5)制定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以构成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过程为主体制定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具体维度包含数据、用户、科技情报工作者、科技情报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技术与方法等维度。如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完备数据分析技术、方法与工具,科技情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数据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应依据重点保障关键要素、完备并疏通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流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整体平衡、联合共建共享等四项基本原则。数据驱动时代,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已然无法满足用户崛起的趋势以及内外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界定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探索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有利于从方法论认知层面为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构建的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也更具实践价值。

张格阁[10](2020)在《基于ACSI模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诞生,图书馆工作观念由“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图书馆用户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在不断地拓展,所包含的范围已经扩大至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从事各种不同活动和工作的人,不仅包括现实用户,还有各类潜在用户也是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对应的用户教育活动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对象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讲座是现今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当前提升高校师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主要实践部分。但目前对高校图书馆的用户教育讲座的研究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特别是对讲座的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没有一套严格成熟的体系。本文以用户教育讲座为研究对象,对用户教育的发展源流、实践活动、概念等,以及用户教育讲座的特点、方式、主题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然后借助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分析对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影响的重要因素,初步探索提升用户满意度的高效可行的方法,为提高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做出尝试性研究。本文借助ACSI,结合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的六大特点,尝试构建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指数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提出切实有效的探索性假设。该模型总计包含用户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用户满意、用户抱怨、用户忠诚这六个潜变量。我们在问卷中,总计构建了 21个可测量变量,来表征这六大潜变量。随后对笔者设计的问卷进行了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结果对调查问卷进行进一步修改。接着进入正式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中以山东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为实证研究对象,并使用SPSS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与校验。最后笔者借助AMOS软件对问卷调查得到的山东大学用户对讲座评价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确保变量之间解释的有效性。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构建的模型与问卷数据进行匹配度的检验。数据分析可得,本文借助ACSI模型构建的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指数模型是适用的。用户对山大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的期望值最高,评价值达到3.963,期望较高;对感知质量的满意度平均值达到3.754,相对期望值较低,但对讲座质量的满意度也较高;对感知价值的满意度为3.660,评价相对较低。用户满意度评价值为3.665,可能是与期望和理想中的讲座相比,还有提升的空间。用户忠诚的评价值为3.706,比满意度评价值还高,说明用户还是愿意继续听讲座的;用户负面宣传可能性为3.498,向图书馆学校有关部门投诉的可能性为2.313,图书馆相关人员要妥善处理用户的抱怨,以更好地提高用户教育讲座的满意度。模型的检验验证了之前的大部分假设,用户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都会对满意度产生正向的影响,用户期望对感知质量、感知质量对感知价值都会产生正向影响,但用户期望对感知价值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感知价值考虑的是讲座的实际价值。用户满意度会对用户忠诚产生正向影响、对用户抱怨产生负向影响,但可能由于山大图书馆对用户抱怨没有进行良好的处理,导致用户抱怨对用户忠诚产生了负向的影响。随后笔者借助研究结果对山东大学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的提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略谈对用户进行文献检索方法的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对用户进行文献检索方法的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图书馆用户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数量统计
    (一)时间维度分析
    (二)作者分布
    (三)文献来源分布
    (四)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统计
二、图书馆用户资源理论综述
三、图书馆用户管理现状
    (一)图书馆用户到馆率低
    (二)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低
四、加强图书馆用户资源管理的途径
    (一)文献资源优质化
    (二)用户服务个性化
    (三)用户数据系统化
    (四)使用机制循环化
五、结语

(2)国外基于任务的信息交互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TBII的相关概念及阶段划分
    2.1 TBII的相关概念
    2.2 TBII的阶段划分
3 TBII子活动的影响因素
    3.1 任务类型和复杂度对信息系统和信息源选择的影响
        3.1.1 任务类型和复杂度对信息系统使用的影响
        3.1.2 任务类型和复杂度对信息源使用的影响
    3.2 任务类型和复杂度对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
        3.2.1 任务类型对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
        3.2.2 任务复杂度对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
    3.3 用户认知对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
4 TBII活动完成的影响因素
    4.1 任务产出的影响因素
    4.2 任务效果的影响因素
        4.2.1 任务类型对任务效果的影响研究
        4.2.2 信息系统对任务效果的影响研究
        4.2.3 TBII各阶段对任务效果的影响研究
    4.3 任务绩效的影响因素
        4.3.1 任务复杂度对任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4.3.2 信息系统对任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4.3.3 TBII各阶段对任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5 TBII的集成化研究框架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3)基于自适应扩展机制的领域智能问答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智能问答系统知识库构建
    1.1 用户问题案例库的构建
    1.2 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
2 基于关键词分离的用户意图识别及基于典型用户问题推理的答案检索
    2.1 基于关键词分离的用户意图识别
        (1)关键词类型不同:
        (2)用户问题类型不同:
        (3)答案检索路径不同:
    2.2 基于典型用户问题推理的答案检索
3 基于自适应扩展的智能问答系统优化方法
    3.1 文本的句法结构
    3.2 层次聚类算法
    3.3 基于句法结构的层次聚类算法
        (1)提取关键词[16],避免关键词语义对文本分析的影响。
        (2)提取文本的句法结构。
4 实验与结果
    4.1 实验数据
    4.2 度量标准
    4.3 实验和结果
5 结束语

(5)基于电子资源行为小数据的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研究——以电子资源校外访问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2 协同过滤与电子资源行为小数据相结合的优势
3 构建基于电子资源行为小数据的协同过滤推荐系统
    3.1 确定及分析电子资源行为小数据来源
    3.2 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的功能及架构
4 实现该系统的关键技术介绍
    4.1 行为小数据提取、清洗及转储
    4.2 基于行为小数据提取用户感兴趣的关键词
    4.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法
        4.3.1 构造用户-关键词评分矩阵
        (1)选择用户
        (2)计算关键词评分
        (3)用户-关键词评分矩阵
        4.3.2 计算相似度,寻找相邻用户
        (1)欧氏距离
        (2)余弦相似度
        (3)修正余弦相似度
        (4)皮尔逊相关系数
        (5)杰卡德相似度
        4.3.3 为用户提取相邻用户的关键词
    4.4 向用户推送文献题录信息
    4.5 及时收集用户反馈信息,调整推送策略
5 结语与展望

(6)基于元分析的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理论基础
    2.1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2.2 技术接受模型
    2.3 自我效能理论
    2.4 感知风险理论
    2.5 焦虑理论
    2.6 信息素养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过程
        3.2.1 文献检索与筛选
        3.2.2 文献编码
4 研究结果
    4.1 出版偏误检验
    4.2 异质性检验
    4.3 整体效应检验
    4.4 调节效应检验
5 结果讨论
    5.1 信息搜寻前因分析
        5.1.1 感知风险和焦虑情绪
        5.1.2 自我效能与信息素养
        5.1.3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5.1.4 信源可信度和信息质量
    5.2 调节效应分析
        5.2.1 搜寻渠道
        5.2.2 搜寻场景
        5.2.3 受教育程度
        5.2.4 身份类别
        5.2.5 社会文化
6 结论

(7)基于元分析的在线社区用户转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
    1.1 在线社区
    1.2 在线社区用户转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与步骤
    2.2 文献检索与筛选
    2.3 文献编码与处理
3 在线社区用户转移意愿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3.1 发表偏倚检验
    3.2 异质性检验
    3.3 关系强度
    3.4 调节效应检验
4 结果与讨论
    4.1 影响在线社区用户转移意愿的因素及其关系强度
    4.2 调节效应的影响分析
5 结语

(8)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2.1.2 信息偶遇行为研究现状
        2.1.3 研究述评
    2.2 概念界定
        2.2.1 学术新媒体
        2.2.2 信息偶遇
        2.2.3 过程感知
        2.2.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内涵
    2.3 理论基础
        2.3.1 意义建构理论
        2.3.2 图式理论
        2.3.3 信息采纳理论
        2.3.4 三元交互决定论
        2.3.5 技术接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分析
    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分析
        3.1.1 学术新媒体用户
        3.1.2 信息偶遇环境
        3.1.3 学术信息
    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
        3.2.1 信息偶遇前
        3.2.2 信息偶遇中
        3.2.3 信息偶遇后
    3.3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与关系
        3.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
        3.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
        3.3.3 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与机理关系
        3.3.4 信息偶遇行为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
        4.1.1 学术新媒体信息维度
        4.1.2 学术新媒体环境维度
        4.1.3 学术新媒体用户维度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3 模型分析与检验
    4.4 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分析
    5.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2.1 扎根理论
        5.2.2 访谈对象筛选
        5.2.3 访谈过程设计
        5.2.4 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5.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5.3.1 开放式编码
        5.3.2 主轴编码
        5.3.3 选择性编码
        5.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5.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模型构建
        5.4.1 模型构建
        5.4.2 分析与讨论
        5.4.3 认知演变意义阐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分析
    6.1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
        6.1.1 偶遇后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依据
        6.1.2 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动因构成
    6.2 研究设计
        6.2.1 定性比较分析
        6.2.2 数据采集
        6.2.3 数据校准
    6.3 分析与讨论
        6.3.1 偶遇信息采纳必要性条件分析
        6.3.2 偶遇信息采纳的组态充分性条件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学术新媒体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感知与采纳行为促进策略
    7.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注意触发策略
        7.1.1 利用多元化信息表征刺激用户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7.1.2 设计趣味性的信息标题吸引用户眼球
        7.1.3 改善信息内容质量提高偶遇信息效用
        7.1.4 监控信息源提高偶遇信息可信度
    7.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认知联结激活策略
        7.2.1 利用资源故事化形式促进用户认知联结
        7.2.2 推送偶遇信息相关的学者、文献和主题提高感知有用性
        7.2.3 增强用户对偶遇信息的感知控制
        7.2.4 加强培养用户的信息偶遇能力素养
    7.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度提升策略
        7.3.1 改善平台可用性提高偶遇信息采纳度
        7.3.2 形成偶遇信息的资源关联提高采纳度
        7.3.3 建立学术新媒体网络口碑提高信息采纳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访谈
    附录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9)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2.1.2 科技情报服务研究现状
        2.1.3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2.1.4 研究现状述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信息链理论
        2.2.3 用户场景理论
        2.2.4 需求层次理论
        2.2.5 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及特征
    3.1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
        3.1.1 智慧数据
        3.1.2 用户需求
        3.1.3 智能技术
        3.1.4 智慧情报
        3.1.5 科技情报工作者
        3.1.6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平台
        3.1.7 科技情报分析方法
    3.2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要素间关联关系
    3.3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特征
        3.3.1 数据多源性
        3.3.2 需求敏感性
        3.3.3 技术智能性
        3.3.4 服务场景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
    4.1 多源数据驱动
        4.1.1 数据多源性
        4.1.2 多源数据融合
    4.2 智慧服务模式构建思路
    4.3 智慧服务模式核心功能设计
        4.3.1 用户需求智慧感知功能
        4.3.2 情报服务智慧决策功能
        4.3.3 用户服务智能推送功能
    4.4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实现
    5.1 多源科研数据调研
        5.1.1 数据结构
        5.1.2 数据类型
        5.1.3 数据属性
    5.2 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科技情报用户需求智慧感知
        5.2.1 用户结构分析
        5.2.2 用户分层画像
        5.2.3 用户动态画像
        5.2.4 用户需求模型构建
    5.3 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公众政策感知智慧研究
        5.3.1 运用网络文本挖掘分析公众政策感知
        5.3.2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公众感知的特征
        5.3.3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公众感知热点主题
    5.4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化推送
        5.4.1 向量空间模型的应用
        5.4.2 场景化服务
        5.4.3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5.4.4 场景化服务推送模型
        5.4.5 场景化服务推送实验
    5.5 科技情报服务智慧反馈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6.1.1 基本概况
        6.1.2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6.2 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模式
        6.2.1 发展模式分析
        6.2.2 实现路径
    6.3 格微软件向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转变的优化
        6.3.1 用户维度优化
        6.3.2 情报维度优化
        6.3.3 服务维度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保障策略
    7.1 政策保障层面
        7.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7.1.2 优化科技情报机构管理架构
    7.2 资源保障层面
        7.2.1 完善科研数据安全保障策略
        7.2.2 推进科研数据开放保障策略
        7.2.3 科技情报数据资源保障策略
    7.3 技术保障层面
        7.3.1 完善技术体系建设保障策略
        7.3.2 完善科技情报服务反馈体系
        7.3.3 创新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工具
    7.4 人才保障层面
        7.4.1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策略
        7.4.2 完善科技情报人才教育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ACSI模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预期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图书馆用户教育概述
    2.2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
    2.3 顾客满意指数模型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指数模型构建
    3.1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构建原则
    3.2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构建
    3.3 模型变量关系假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实证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
    4.1 预调研
    4.2 正式调查数据收集与整理
    4.3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4.5 验证性因子分析
    4.6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发展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调査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略谈对用户进行文献检索方法的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图书馆用户资源管理研究[J]. 严浪. 肇庆学院学报, 2022(01)
  • [2]国外基于任务的信息交互研究现状与进展[J]. 韩正彪,翟冉冉. 情报资料工作, 2022
  • [3]基于自适应扩展机制的领域智能问答系统[J]. 乔奋凤,朱欣娟,高岭.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1(12)
  • [4]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J]. 张霈,马敬东,宋阳,韩颖慧.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1(10)
  • [5]基于电子资源行为小数据的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研究——以电子资源校外访问系统为例[J]. 刁羽,薛红.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9)
  • [6]基于元分析的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李华锋,段加乐,孙晓宁. 图书情报工作, 2021
  • [7]基于元分析的在线社区用户转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范昊,热孜亚·艾海提,李珊珊. 现代情报, 2021(10)
  • [8]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D]. 陈为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9]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D]. 王益成.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基于ACSI模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讲座满意度研究[D]. 张格阁. 山东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浅谈用户文档检索方法的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