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基本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郭沅鑫[1](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杨洋[2](2020)在《组织力: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理论研究对接党中央提出的要求,把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纳入学术视野是一项现实任务。目前有关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研究正处于积极发展阶段,主要分为理论性和实务性研究,一是对组织力内涵、内容等理论建设和讨论,二是对如何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性建议。这两种研究的方式和思路是未来一个阶段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影响组织力的制约因素以及对其进行观察的方式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也就是说,连接二者之间的“桥梁”性研究可能是未来的重点之一。尽管组织力的研究热潮源自于十九大报告,但这一理论背后有着丰厚的思想渊源、理论论述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组织力这一概念,也根本不可能为中国发展实际提供直接的思路,但他们的思想包含有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力理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有关党的支部建设、组织建设、人民史观等等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加强组织力建设的思想指南,对中国共产党提高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新时代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组织力建设发表过一系列的论述,为十九大形成组织力重大命题奠定了重要基础。党在对自身理论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组织力”这一党“**力”体最新的话语表达,为指导实践提供了话语支撑。十九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组织力命题推向深入,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的宏观背景下,全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顶层设计与战略决策相结合的方式,为组织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历了初步探索、全面推进和新的起点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基层党组织建设都在不断推进。党中央持续加强部署城市基层党组织各项建设,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科学实践,街道社区党组织在队伍建设、组织架构、主要职责等方面的规定更加合理更加精准。上海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探索中形成了以“凝聚力工程”为抓手的特色党建形式,在此基础上逐渐构建起“1+2”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体制、“三三制”社区党建管理模式,这些兼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方式,为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研究选择了上海几个社区进行调研,辅以官方文件等相关资料,深入社区中观察社区党组织在自身建设和引领社区建设的各项状况,探讨和分析制约当前城市社区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上海市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居民社区,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着普遍性,经过初步调研和比较,最终决定选取四个社区开展进一步观察,分别为:一个历经了由差向好“根本性”扭转的大型社区、一个市中心老公房社区、一个市中心的纯商品房社区和一个兼具前三个社区部分特色的近郊商品房社区。组织力在这四个社区中呈现出强弱各异且有两极分化等的趋势。结合理论与实际,社区党组织组织力的强弱主要与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功能建设,以及在社区中传播政党文化和树立政党权威有关,这样的观察结果就构成了制约组织力提升因素的分析框架,不仅对应着现实,也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涵相互照应。从主体性因素来看,主要是组织建设和功能建设问题。组织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各项建设的根本,其中带头人队伍和组织体系建设是首要因素。具有很强个人能力和党性原则的干部队伍,能够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具有科学合理和不断优化的组织结构能够为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功能建设的弱化必然导致党组织整体上的逐步弱化。自建立以来,党就凭借自身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发挥各项功能,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社区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必须以更新的时代任务为契机,按照党中央的精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大力拓展以服务为中心的各项政党功能建设,在实现政党功能中提升党员素质,在推动自身对社区的有效领导和有效服务中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提升自身的组织力。从政党文化因素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发挥其从内部支撑向外部传播的问题。党的先进文化是党组织各项建设的价值支撑,这为推动服务型党组织的构建以及向外科学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党和国家建设的推动性因素。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现今,一些错误价值取向和腐朽文化不断冲击着党的先进文化体系,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危害。在城市社区,党组织必须不断传播优秀的政党文化,才能抵制各类错误价值取向和腐朽文化,形成以党的文化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形成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通过文化的传播,在社区形成政党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从政党权威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共同体问题。面对逐渐形成的原子化社会,党组织需要通过树立权威的形象,将持续分化的基层社会弥合起来。缺乏认同的社区难以跟上党组织各项建设的脚步,党组织的发展也缺乏强有力的支撑,这就形成了边缘化的态势。因此,无论是党员还是群众,增强其认同感是树立政党权威的根本。从社区角度出发,需要通过物理空间、组织空间和关系空间的建构,形成以党组织权威和核心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提升。组织力的提升需要有效地破解思路。第一,增强队伍建设和组织结构优化是组织建设的主体内容,也是其他几项思路的基本前提。只有选优配强党组织的带头人队伍,才能为不断扩大的党组织工作覆盖面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才能不断满足来自党中央和社区两个方向上的合理期待。第二,强化功能建设是党组织开展有效服务的基本方式,对内的监督管理和规范方面、对外的服务整合和动员方面是社区党组织功能建设的重点,也是组织力提升的重要内容。第三,政党文化具有影响社区的持久性力量,厚植政党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和科学的传播将为凝聚社区,特别是为构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供根本的精神依托。第四,在政党权威的建构下,党组织组织力将实现主动式和协同式的有效提升。尽管破解组织力难题的思路还有许多,但这几种思路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城市社区党组织提升组织力较为主要的优化路径。
刘栋[3](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重点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建设思想,总结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以求“研之有理”。厘清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是实现“研之有据”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现实所需。从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又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战斗力。从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阶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边区经济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从党的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围绕自身政治建设进行了丰富实践,主要包括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方向和效果,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在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斗争中突出了理论指导的创新性,出于革命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在军队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法宝。循着历史逻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方向引领、核心领导、路线遵循、示范引领、整风运动、纪律约束等方面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结合复杂环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赵丽[4](2019)在《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乡村振兴成为学术界广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容置疑,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针对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独立研究的成果较多,而将两者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却鲜有涉及,其成果结论全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因此离开乡村振兴谈基层党建,忽视了基层党建的根本任务;而离开基层党建谈乡村振兴,就忽视了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所以对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研究是一项重要任务和重要课题。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深入访谈法,以湘西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取得成效的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湘西州农村党委组织部、村委委员会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并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了解湘西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中困境,主要是面临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思路缺、培育“四有”农民效果差、“三治协同”治理格局能力弱等困境。其根本原因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核心作用缺失、组织功能不强、党员队伍素质整体偏低。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结合湘西州实际情况,遵循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对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出具体措施,主要从培养骨干队伍、完善制度建设和创新主要方法三个方面来有效解决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可以为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推广价值。
康晨[5](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政策广泛推行,农村实行由中央推行的基层民主管理的政权组织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成为党在农村执政的关键。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从党执政的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一切工作活动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坚强稳固无论是对于党执政的基础、国家的管理以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党建的共性与个性。剖析不同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任务与理论贡献。回顾了当建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主线,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总结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对随机抽取的西部农村个案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运行状况。在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在理论研究、实践调研以及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与完善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案、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以及具体措施。论文由八章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理由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难点,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回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第四章改革开发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第五章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第六章以西部农村为例,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实践分析。第七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八章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条件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理清总体工作思路的前提下,处理好与乡镇党委、村委会以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包括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二是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首先,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其次,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再次,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包括七个方面。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两级机构。村支书亲自主管,各党小组具体实施。把村党支部日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以党建工作为动力,把村党支部的建设放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和考虑,建立问题整改、督察指导制度,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机制。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采用考核制度进行管理。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以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村级各项管理事务细分,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村级各项事务的管理科学设置。要求村“两委”班子严格按照星级标准履职尽责,通过客观公正科学评估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奖勤罚懒扶差,促进村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办事效率,大力倡导执行文化树立良好形象。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严格管理制度,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在行政村中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两报告一监督”工作法,规定所有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的决策议事过程,都必须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下,按照工作程序实施,规范议事制度。党支部应制定《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对村民议事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先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运用已有的基础设施资源,真正服务农民、农村与农业生产,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制定《村干部报酬发放办法》,保证村干部报酬按时足额发放。解决村干部付出与所得失衡,后顾之忧难解,影响工作热情,村干部选拔困难,结构老化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稳定村干部的队伍。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完善奖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施高额奖励措施,并注重完善各项惩处措施。把村“两委”干部的绩效报酬与村“两委”班子星级评选等次挂钩,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建立择优汰劣机制。实行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择优汰劣机制。建立问责机制。对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造成村级“三资”流失、增加村级债务的责任人,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创新村干部流动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出路多元化。主要采取消化、转任、考录、吸收、引导等办法,为村干部个人发展畅通渠道,拓宽出路。实行有为者有位。建立正常的任用干部秩序,必须坚持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选拔干部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选拔村干部,必须看他在群众中的工作能力,坚持看实绩、看能力提拔干部。没有工作成绩的干部,就应该给那些“有为”者腾出位置。确保能者上、庸者下。
吴超晟[6](2019)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与变革》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赖以存在、发展和完成使命的物质基础。党的基层组织保证了党形成强大的群体力量,凝聚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达到思想、意志和行动的高度统一。城市基层处于国家、社会、政党三者相互作用的重叠区,是现代化进程的最前沿。作为城市基层社会的领导核心,城市基层党组织是政党、国家和社会三维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方面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城市社会阶层更加多元,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环境、对象、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使命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理论上讲,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有效性和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基层党组织与城市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新形势下,城市基层党组织要主动适应城市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深刻变化,与时俱进地进行调适与变革,始终与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保持高度契合,进一步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才能保持实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效引领城市治理、有力整合城市基层社会的有机统一。本研究围绕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组织的调适与变革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从基层党组织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回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脉络,并从现代化的理论视角下对城市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初步分析。其次,对城市基层党组织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概貌性的回顾,运用结构—功能的分析框架对城市基层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形态、人员构成和运作制度,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利益协调、社会整合等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再次,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分析视角,把城市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重点分析了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治理危机的出现、内部结构的变革等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再者,运用政党调适理论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性困境,揭示了组织内卷化、治理失灵、社会组织力弱化等具体特征,并从基层组织科层化、政治功能弱化、资源汲取能力不足、意识形态创新性欠缺等方面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性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立足城市基层党建的新形势,从革新组织理念、完善组织体系、提升组织力、提高制度化水平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在现代化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开放融合的理念,通过构建扁平网络化的组织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制度化建设,实现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与变革。
吴雯雯[7](2019)在《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而理论的产生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径发展,因此,注重对基层具体实践经验的理论提炼和总结,是推动党建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以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实践为对象,研究分析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本文的选题具有一“新”一“旧”,一“难”一“易”两个重要特性。一“新”一“旧”。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关键就在于一个“新”字,新在时间阶段的划分上,在学术界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开展研究,可以看出,相对于乡村振兴中来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农村基层党建格局已“旧”。此外,还有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阶段重庆的农村基层党建、上海的社区楼宇党建进行研究等,这些与本文研究的历史阶段定位不同,对象也不尽相同。一“难”一“易”。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农村快速腾飞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基层治理等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如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农村社会出现阶层分化,农民思想更加开放,农村人口流动加剧,信息化改变人与人沟通的渠道,传统农村社会的固有结构被打破等,这些都为农村基层党建带来新挑战和新问题。构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难”就难在它是一项基于具体实践的研究,而不是纯理论思想的建构,如果缺乏基层实践的支撑,这项研究将缺乏扎根于泥土的实践价值。2017年,中组部将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课题放在浙江。为什么将目光锁定浙江?因为浙江有着自下而上丰富的基层实践和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浙江从一个陆域资源并不充裕的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农民收入连续32年排名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552元增加到22866元,年均增长率为1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37:1缩小到2.07:1,全省农村呈现出村容越来越整洁、村风越来越文明、农民越来越富裕的面貌,可以说浙江省农村发展领先于很多地区很多年。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很多创新做法都获得来中央的认可,“浙江二十条”被中组部印发在全国范围推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等都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武义县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宁波市宁海县的“小微权力清单”、绍兴市诸暨市“枫桥经验”等“点上开花”的基层创新经验,都获得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这样看来,既有了研究对象,又有了实践经验,如何从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中总结提炼出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呢?“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研究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提供了很好的新视角。农村基层党建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主要包括政党、政府、社会三个要素,和政党与政府、政党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的三对关系,只要厘清了这“三要素”“三对关系”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更好地解答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如何优化政权运行的方式。本研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将农村发展为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分成四个部分,并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构建新格局。进入新时代,农村新群体和新业态层出不穷、蓬勃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就要扩大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通过探索“党建+互联网”新路子,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党建+产业”模式引领产业发展等,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经济新业态中的引领力和影响力。第二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构建新格局。密切党群关系,一直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出现阶层分化,各种不同职业的“新农人”出现,他们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等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基层民主权利和监督权利的需求更加旺盛,外出流动人口也一直是管理中的难点、痛点。浙江省创新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党员电子身份证等,拉近了政党和社会的联系。第三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构建新格局。党建一直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农村基层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更多,如何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安全,浙江省有着“枫桥经验”的老底子,同时又创新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村民说事”制度、村规民约等做法,构建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综治的基层治理体系。第四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构建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基层作为政治权力向下延伸的“神经末梢”,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都是影响党在基层执政根基的“大事”,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都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洪良[8](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义和本质规定。党的政治建设所内含的“政治强党”意蕴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逻辑指引,也是从政治能力视角思考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逻辑理路。在党的政治建设意义上,提升党的政治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确保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政治权威,彰显党的政治本色和政治特征的关键之举。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内涵要义要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解析党的政治能力的内容构成、价值功能和本质属性。要从政党能力的视角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一般的、共性的、基本的政治诉求,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的重要论述,尝试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两个层面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内容要素,在此基础上阐释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总结出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内在逻辑与政治诉求,全面把握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政治诉求和政治目标来源于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结合党的政治建设的的发展历程来看,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必然结果,是回应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创新举措,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焕发出强大政治活力,为新时代管党治党积累了有益经验。出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需要,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就成为新时代“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核心要义。可见,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政治先进性,如何锻造强大的政治能力,如何以党的政治能力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能力要素系统来看,党的政治能力着眼于党的政治力和组织力建设的特定过程,其内在包含了党的能力系统的诸多要素,体现了党的建设和执政背后的共性政治要求。参照党的政治建设基本范畴,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内容要素可划分为职能性政治能力、保障性政治能力、方法性政治能力、核心性政治能力、预防性政治能力,规定了党的政治能力是由多重能力要素整合构成的整体性能力系统。这种能力系统是对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能力的系统化表达,是对党的政治功能、责任使命、政治角色、政治本领等的综合体现。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多年努力和实践探索,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质量。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上的强力挑战,党的政治能力建设面临和现实梗阻和阻滞因素愈加明显,提升党的政治能力的相关实践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而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现党内政治团结、凝聚统一共识,着力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在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方面,要尝试将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增强中国共产党政治先进性的核心政治资源,在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不断释放巨大的政治能量。要以“能力强党”为价值导引,按照体系化建设思路为新时代党组织政治能力建设提供丰富的方法路径,着力构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目标功能体系、主体内容体系、组织保障体系、效益评价体系。针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专业化能力不高、政治素养不强、政治能力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等问题,要尝试从政治思维、政治素养、政治本领等方面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担当。并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支持下,不断强化和优化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机制,深化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制度化路径。
张鹏[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置于党的建设过程进行考察,综合运用历史和文本的研究方法,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集中教育进行历史细分,划分为20世纪80-90年代的集中教育、21世纪初期的集中教育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集中教育等三个历史阶段,并按照历史演进的逻辑对每一个历史阶段进行系统梳理,重点突出党的集中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使命,在此基础上,系统勾勒四十年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演化轨迹,历史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发展脉络,进而整体透视党的集中教育的成功因素、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启示。第一章,绪论。主要从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重难点和不足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交代,为本研究深入开展和有序推进奠定知识性基础。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理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成体系化的理论存在。本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的理论发展史,重点回溯了马克思恩格斯集中教育理论、列宁集中教育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理论。这些为本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准备。第三章,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历史回顾。本节立足于国家改革开发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历史大时代背景,对这一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三查三整”、整风整党、1957年整风、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等教育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还原了这一阶段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实践进程,刻画出这一阶段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演进方式。第四章,20世纪80-90年代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演进。本节立足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转型的大时代背景,对这一时期的整党、“三讲”教育活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还原了这一阶段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实践进程,勾勒了这一阶段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演进脉络。第五章,21世纪初期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演进。本节立足于21世纪头十年中国所处的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代背景,对这一阶段党内先后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等三次集中教育活动进行了剖析,勾画了这一时期党的集中教育实践路线图。第六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演进。本节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背景,对这一时期中央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深入剖析,动态把握这一阶段党的集中教育活动的演化轨迹。第七章,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经验透视。本节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集中教育的历史长镜头,对这一长时段党的集中教育进行透视,重点剖析了党的集中教育取得成功的因素,考察了党的集中教育所表征出来的新特点,基于此得出了党的集中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张克兵[10](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二、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基本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基本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拟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2)组织力: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与文献评价 |
(一)研究综述 |
(二)文献评价 |
三、核心概念 |
(一)组织力 |
(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命题的思想、论述和实践基础 |
一、支部与群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渊源 |
二、党员与组织:历史实践中对组织力的理论论述 |
(一)历史文献中关于组织力的理论论述 |
(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重大命题的形成 |
三、部署与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创新 |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命题形成 |
(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丰富了党的工作路线思想内容 |
第二章 社区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历史发展与上海实践特色 |
一、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发展:从探索到新起点 |
(一)初步探索 |
(二)全面推进 |
(三)新的起点 |
二、上海的实践特色:凝聚力工程与制度创新 |
(一)以“凝聚力工程”为抓手的基层党建实践 |
(二)以服务群众为核心的工作方向 |
第三章 社区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社会观察与制约因素 |
一、若干社区观察点选取的考虑 |
(一)三种社区类型的介绍与比较 |
(二)上海四个社区观察点的选取 |
二、四个社区组织力建设的情况 |
三、深入四个社区观察点的发现 |
四、制约组织力建设的原因分析 |
(一)组织建设与功能建设:有效领导与服务的前提 |
(二)政党文化:由内向外推动价值统合的精神支撑 |
(三)政党权威: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的社区共同体 |
(四)城市社区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四章 从组织覆盖到功能强化:组织力提升的主体性因素 |
一、组织建设:提升社区党组织有效领导的根本方式 |
(一)内聚与延伸:队伍建设与对社区的示范效应 |
(二)优化与覆盖:自身架构与社区的工作覆盖面 |
(三)规范与期待:党与社区两个方向的合力塑造 |
二、功能建设:提升社区党组织有效服务的基本方式 |
(一)结构与目的:社区中政党功能的意涵与指向 |
(二)一致与差异:政党功能与组织力之间的关联 |
(三)向内与向外:政党功能聚焦发力的四项内容 |
第五章 向内支撑到向外传播:组织力提升的政党文化因素 |
一、服务型党组织:政党文化支撑与承载的具体指向 |
(一)政党文化在社区中的“服务”属性 |
(二)政党文化是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核 |
二、吸引与传播:城市社区政党文化的主要建设方向 |
三、统合与转化:以政党文化提升组织力的内在逻辑 |
(一)政党文化对社区的统合 |
(二)文化力向组织力的转化 |
第六章 服从合作到主动认同:组织力提升的政党权威因素 |
一、服从与合作:政党权威在社区中的双重实质 |
二、两种认同:政党权威与组织力提升的关联性 |
三、三个空间:政党权威推动组织力建设的重点 |
第七章 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优化路径 |
一、组织建设视角下的组织力提升 |
二、政党功能视角下的组织力提升 |
三、政党文化视角下的组织力提升 |
四、政党权威视角下的组织力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文献资料 |
二、学术着作 |
三、期刊论文 |
四、学位论文 |
附录 |
一、访谈提纲 |
二、调查问卷 |
三、访谈对象 |
四、文档资料 |
后记 |
(3)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延安时期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一)延安时期 |
(二)党的政治建设 |
(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二、政治和讲政治 |
(一)政治 |
(二)讲政治 |
三、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
(一)党的建设 |
(二)党的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三)国家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 |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
(一)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必须坚定政治信仰 |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事业的政治领导 |
(三)政治能力的提高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条件 |
(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思想 |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 |
(二)中国传统政治忠诚观涵养政德 |
(三)中国传统大局观给予历史启迪 |
(四)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养料滋养 |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建设积累的经验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化的要求 |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着眼点 |
(四)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 |
一、历史条件: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创建 |
(一)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
(二)局部执政奠定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
(三)共产国际的变化增强了党的自主性 |
二、实践需要: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
(二)应对外部困境和危机的内在要求 |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 |
三、党建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使然 |
(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政治信仰 |
(二)党的政治领导弱化的状况需要及时扭转 |
(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亟待提高 |
(四)保持党的自身肌体健康需净化政治生态 |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 |
一、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 |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提高党的战斗力 |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 |
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 |
(一)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
(四)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 |
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
(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
(二)彰显边区各机关政治属性 |
(三)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
(四)在政治历练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
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 |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促进全党团结统一 |
(三)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以确保德才兼备 |
(四)建设廉洁政治以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
第五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 |
(一)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方向和效果 |
(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
(三)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 |
(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
(五)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
(一)形势严峻彰显任务艰巨性 |
(二)理论指导方面创新性突出 |
(三)具体实践方面侧重于军队 |
(四)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 |
第六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
(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坚持正确政治路线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
(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
(五)延安时期以整风形式加强政治建设是党的伟大创举 |
(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
(二)将维护党的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 |
(三)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
(四)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五)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
(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概述 |
第一节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 |
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内涵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目标 |
三、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
一、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必然要求 |
二、巩固党在广大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 |
三、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 |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
一、形成“党建+”“五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
二、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三农”工作队伍 |
三、建立健全“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第二章 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 |
一、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查设计 |
二、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实践 |
三、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经验 |
第二节 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
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思路缺 |
二、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四有”新型农民效果差 |
三、打造完善“三治协同”乡村治理格局能力弱 |
第三节 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面临困境的原因 |
一、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核心作用缺失 |
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功能不强 |
三、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引领乡村振兴的素质整体偏低 |
第三章 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对策 |
第一节 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基本思路 |
一、坚持“三型”党组织建设是先导 |
二、突出组织力和政治功能建设是根本 |
三、提升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是重点 |
第二节 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原则 |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原则 |
二、贯彻党章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原则 |
三、坚持问题导向和总结基层经验相结合原则 |
第三节 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措施 |
一、建设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骨干队伍 |
二、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制度建设 |
三、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要方法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内容 |
1.3.3 重点难点 |
1.4 研究的方法、创新和不足 |
1.4.1 研究方法 |
1.4.2 预计创新点 |
1.4.3 研究不足 |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思想 |
2.1.2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
2.1.3 列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2.2 毛泽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2.2.1 重视党小组建设 |
2.2.2 提出“支部建在连上” |
2.2.3 强调“党代表制度” |
2.2.4 正式提出“党的基层组织”的定名 |
2.2.5 重视农村党员思想建设问题 |
2.2.6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结合实际 |
2.2.7 基层党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 |
2.2.8 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理论 |
2.3 邓小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2.3.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 |
2.3.2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适应社会情况的变化 |
2.3.3 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党员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
2.4 江泽民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
2.4.1 提出党执政的基础 |
2.4.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
2.4.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 |
2.4.4 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 |
2.4.5 提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 |
2.5 胡锦涛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
2.5.1 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任务战斗堡垒 |
2.5.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 |
2.5.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途径 |
2.5.4 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
2.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村党建思想的共性和个性 |
2.6.1 共性 |
2.6.2 个性 |
第3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 |
3.1 改革开放前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3.1.1 民主革命时期 |
3.1.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
3.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3.2.1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调整(1978-1989) |
3.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规范完善(1989.6-2002) |
3.2.3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2002年-2012年) |
3.2.4 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2012年) |
第4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途径 |
4.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 |
4.1.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 |
4.1.2 提高领导能力的抓手 |
4.1.3 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的路径 |
4.2 以“三级联创”为主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 |
4.2.1 提高工作能力的落脚点 |
4.2.2 提高工作能力的原则 |
4.2.3 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 |
4.2.4 提高工作能力的本质 |
4.3 以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为载体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 |
4.3.1 以共同致富为载体 |
4.3.2 以党员“带头致富”为抓手 |
4.3.3 以“共同致富”为重点 |
4.4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协调能力 |
4.4.1 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
4.4.2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
4.5 以村务公开为基础提高村党支部的创新能力 |
4.5.1 探索党内民主实现的多种形式 |
4.5.2 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 |
第5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
5.1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农村工作基础 |
5.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
5.1.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 |
5.1.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者 |
5.1.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领导者 |
5.1.5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
5.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建设的推动者 |
5.1.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
5.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针 |
5.2.1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
5.2.2 重视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关系 |
5.2.3 完善相关制度 |
5.3 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 |
5.3.1 党管农村工作意义重大 |
5.3.2 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
5.3.3 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 |
5.3.4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5.4 坚持不断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 |
5.4.1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建设 |
5.4.2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思想建设 |
5.4.3 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
5.4.4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
5.4.5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作风建设 |
第6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
6.1 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
6.1.1 西部农村的概况 |
6.1.2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
6.2 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
6.2.1 党支部领导班子的运行状况 |
6.2.2 党员队伍的建设状况 |
6.2.3 党支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状况 |
6.2.4 党支部的工作机制的运行状况 |
6.2.5 党支部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业绩状况 |
6.2.6 群众对村党支部的看法与要求 |
第7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7.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
7.1.1 基层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的问题 |
7.1.2 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问题 |
7.1.3 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问题 |
7.1.4 基层党组织执政资源薄弱与执政地位的问题 |
7.1.6 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问题 |
7.1.7 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大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
7.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挑战 |
7.2.1 作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 |
7.2.2 作为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面临的挑战 |
7.2.3 作为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临的挑战 |
7.2.4 作为农村党员的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
7.2.5 作为农村流动人口利益的维护者面临的挑战 |
第8章 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 |
8.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原则 |
8.1.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 |
8.1.2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原则 |
8.2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设想 |
8.2.1 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 |
8.2.2 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
8.2.3 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 |
8.3 新时期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8.3.1 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 |
8.3.2 村级党组织与乡镇党委的关系 |
8.3.3 村级党组织与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 |
8.4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 |
8.4.1 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 |
8.4.2 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 |
8.4.3 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 |
8.4.4 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
8.4.5 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 |
8.4.6 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 |
8.4.7 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与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内涵 |
一、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概念 |
二、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素 |
三、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 |
第二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 |
三、中国共产党领袖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三节 现代化视角下的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现代化理论及发展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内在机理 |
三、城市基层党组织在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角色 |
第二章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变迁 |
一、居委会党建阶段(1949—1987) |
二、社区党建阶段(1987—2012) |
三、城市基层党建阶段(2012— ) |
第二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 |
一、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架构与形态 |
二、城市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构成与管理 |
三、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与机制 |
第三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考察 |
一、政治领导功能 |
二、社会治理功能 |
三、公共服务功能 |
四、社会整合功能 |
五、利益协调功能 |
第三章 现代化对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城市基层党组织 |
一、开放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
二、现代化进程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压力输入 |
第二节 结构的失衡:现代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
一、从“单位人”到“社会人” |
二、新型经济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 |
三、社会原子化趋势明显 |
第三节 功能的失调:现代化进程伴生的城市治理危机 |
一、人口无序集聚带来的社会治理压力 |
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带来的挑战 |
三、社会利益分化引发社会整合困境 |
四、互联网潜藏着社会治理风险 |
第四节 组织的失序:现代化对城市基层党组织体系的影响 |
一、“全覆盖”下的遗漏:党建“空白”点 |
二、来自市场的挑战:传统组织边界的突破 |
三、组织认同危机:党员组织意识的淡化 |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调适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政党调适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组织结构 |
二、意识形态 |
三、体制制度 |
第二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调适性问题的表征 |
一、组织“内卷化” |
二、治理失灵 |
三、社会组织力弱化 |
第三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调适问题产生的动因 |
一、基层组织结构科层化 |
二、政治功能弱化 |
三、社会资源汲取能力不足 |
四、意识形态创新引领不足 |
第五章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系统性回应与变革 |
第一节 创新理念:注重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 |
一、从单向发力到全面统筹 |
二、从“各自为战”到系统集成 |
三、从封闭独立到开放融合 |
第二节 优化结构:构建网络化扁平化的城市基层组织体系 |
一、优化城市基层党组织设置 |
二、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 |
三、推动城市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组织互联互动 |
四、促进党建传统优势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 |
第三节 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城市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
一、提升政治领导力 |
二、提升思想引领力 |
三、提升群众动员力 |
四、提升社会号召力 |
五、提升发展推动力 |
第四节 走向现代化:推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制度化建设 |
一、权威的领导制度 |
二、灵活的工作制度 |
三、高效的联动制度 |
四、有效的监督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重大意义 |
(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
(二)政党、政府、社会:认识农村基层党建的三个新视角 |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浙江智慧”和“浙江经验” |
二、文献综述与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成果的评价 |
三、创新性与不足 |
四、学术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探索突破阶段(1978-1991年) |
一、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整顿工作 |
二、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
三、拓宽乡镇企业党建的新领域 |
第二节 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2年) |
一、村富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
二、村穷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
三、村穷民穷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城乡统筹阶段(2002—2012年) |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指导与实践 |
二、浙江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
第四节 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 |
一、十八大以来浙江“三农”工作的新成就 |
二、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顶层设计 |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 |
第一节 数字乡村战略下的“党建+互联网”建设 |
一、义乌市互联网党建 |
二、杭州市临安区白牛村电商党建 |
第二节 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 |
一、创新做法 |
二、具体成效 |
第三节 “党建+产业”建设红色茶香小镇 |
一、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全产业链 |
二、找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
三、善于通过教育宣传引导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
第四节 小结 |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
二、在农村新经济新业态中完善党建功能 |
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的创新 |
第一节 全省推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制度 |
一、围绕“全覆盖”做到全部走到 |
二、围绕“走进去”给群众办好事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群众中的创新做法 |
一、余姚市“小板凳”群众工作法 |
二、嘉善县建立“民情在线系统” |
三、台州市坚持民主恳谈 |
四、长兴县推行党员身份证制度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 |
第三节 小结 |
一、围绕农业人口转型强化政党利益综合功能 |
二、健全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
三、创新农村党代表服务群众的制度载体 |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创新 |
第一节 “枫桥经验”老典型焕发新生机 |
一、毛泽东批示的“枫桥经验”到底是什么 |
二、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
三、枫桥经验的成效和启示 |
第二节 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 |
一、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
二、象山县“村民说事”制度 |
三、龙游县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基层治理法制化 |
第三节 小结 |
一、农村基层党建要发挥引领作用 |
二、构建“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第五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创新 |
第一节 村级组织换届拉票贿选问题研究 |
一、拉票贿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
二、破解拉票贿选难题的创新和做法 |
第二节 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给权力套上紧箍 |
一、详细列出小微权力清单并公开公示 |
二、构建规范运行基本流程的“操作图” |
三、构建村民对村干部规范用权的监督机制 |
四、出台村干部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办法 |
第三节 郑宅镇安山村以家规家训家风推进基层党建 |
一、“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家风 |
二、以“小家”促“大家”的做法及启示 |
第四节 小结 |
一、严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
二、完善管住小微权力的体制机制 |
三、培厚农村清廉文化的丰厚土壤 |
第六章 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总体布局 |
第一节 新时代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后基层党建工作的适应度不够 |
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使党建工作覆盖的范围更广 |
三、基层社会治理发展中对党建引领提出更高要求 |
四、网络时代的兴起对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的考验 |
五、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给小微权力套上紧箍 |
第二节 构建党建牵引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基本思路 |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
二、突出顶层设计原则 |
三、坚持责任到人原则 |
四、注重从严治党原则 |
第三节 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
一、经济发展 |
二、文化建设 |
三、社会治理 |
四、基本保障 |
五、人才储备 |
六、党员管理 |
第四节 政党、政府、社会三要素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
一、政党自身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横向拓展 |
二、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村党组织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互动 |
三、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横向协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内部资料 |
二、着作和文献类 |
三、期刊类 |
后记 |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价值 |
(一)研究缘起 |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政治意义 |
2.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 |
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力量保障 |
(二)选题价值 |
二、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一)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内涵及认识视角分析 |
1.政治能力的概念究证 |
2.政党能力的认识表达 |
3.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界定及其解释视角 |
(二)当前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 |
1.研究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内涵 |
2.研究党的政治能力系统的内容要素 |
3.研究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方式路径 |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与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党的政治能力的学理分析 |
一、政党能力与党的政治能力 |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内涵要义及其特征 |
(一)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属性及其认识视角 |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内涵与基本特征 |
三、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基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能力视角 |
(一)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具体涵义不同 |
(二)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生成机理不同 |
(三)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政治目标不同 |
(四)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提升路径不同 |
(五)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融合取向 |
四、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表达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的政治能力建设思想 |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认识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经验 |
一、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历程回顾和实践观照 |
(一)革命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历程回溯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基本历程 |
(四)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升 |
二、政治建设进程中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明确了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要求 |
(二)逐步完善了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和能力要素 |
(三)始终以政治能力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的议程和走向 |
(四)突出了党的政治能力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系统的内容要素 |
一、党的政治建设视域下能力要素生成的政治考量 |
(一)全面提升党组织政治建设质量 |
(二)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本领 |
(三)领导力生成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二、主体视角下党的政治能力要素的综合分析 |
(一)党组织的政治能力:组织力、凝聚力、领导力的统一 |
(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党性素养与政治本领的统一 |
三、党的政治能力系统的要素构成与主要内容 |
(一)党的职能性政治能力 |
(二)党的保障性政治能力 |
(三)党的方法性政治能力 |
(四)党的核心性政治能力 |
(五)党的预防性政治能力 |
第四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成效分析 |
(一)政治能力建设有力应对了新时代党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挑战 |
(二)政治能力建设有效解决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性政治问题 |
(三)政治能力建设有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
(四)政治能力建设有力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规范化 |
二、现阶段提升党的政治能力的困境挑战 |
(一)党的政治能力建设与党内治理的逻辑关联 |
(二)当前提升党的政治能力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三、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影响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 |
(二)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妨碍党的政治能力提升 |
(三)全面从严治党不力阻滞党的政治能力提升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
一、着力构建党组织政治能力建设的功能保障体系 |
(一)目标功能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重点筑牢党的政治根基 |
(二)主体内容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核心规范党组织建设 |
(三)组织保障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要义保障党的政治建设 |
(四)效能评价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标准审视党建综合效益 |
二、积极探寻党员干部队伍政治能力提升的多元化路径 |
(一)着力拓展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
(二)着力健全党员干部队伍政治能力提升的保障体系 |
三、着力优化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机制 |
(一)优化党内政治教育机制:坚定党员干部政治立场 |
(二)优化党内政治生活管理机制:严肃党组织政治生活 |
(三)优化领导干部作用发挥机制:激发领导干部生机活力 |
(四)优化政治能力运行评估机制:完善党的政治能力内容要素 |
余论:治理意义上党的政治能力的理解向度 |
一、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政治能力的价值审察 |
二、党的政治能力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功能统一性 |
(一)党建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
(二)国家治理与党内治理功能互补 |
(三)党的政治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
三、制度有效性: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点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其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集中教育概念界定 |
2.1.1 党内教育 |
2.1.2 党内集中教育 |
2.1.3 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要素 |
2.1.4 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要求 |
2.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2.1 关于集中教育的阵地理论 |
2.2.2 关于理论掌握群众的理论 |
2.2.3 关于集中教育转化的理论 |
2.3 列宁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3.1 关于教育阵地理论的发展 |
2.3.2 关于教育的灌输理论 |
2.3.3 关于集中教育的方法论 |
2.4 毛泽东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4.1 关于干部教育的理论 |
2.4.2 关于思想教育的理论 |
2.4.3 关于作风教育的理论 |
2.4.4 关于集中教育方法的理论 |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教育理论 |
2.5.1 邓小平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5.2 江泽民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5.3 胡锦涛关于集中教育的理论 |
2.5.4 习近平关于集中教育理论 |
2.6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的研究意义 |
2.6.1 开展集中教育的必要性 |
2.6.2 开展集中教育的可能性 |
2.6.3 开展集中教育的原则 |
2.6.4 开展集中教育的方法 |
第3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历史回顾 |
3.1 延安整风运动 |
3.1.1 坚持理想信仰 |
3.1.2 推进历程 |
3.1.3 延安整风运动深刻的影响 |
3.2 三查三整 |
3.2.1 土地革命顺利进行 |
3.2.2 三查三整的方法和过程 |
3.2.3 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 |
3.3 建国初期整风整党运动 |
3.3.1 新形势与新任务 |
3.3.2 整风的原则 |
3.3.3 整风运动成效 |
3.4 1957 年整风运动 |
3.4.1 开展整风运动原因 |
3.4.2 整风运动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
3.4.3 整风运动的失误带来的启示 |
3.5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3.5.1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
3.5.2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进程 |
3.5.3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历史影响 |
第4章 20 世纪80-90 年代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演进 |
4.1 整党教育活动 |
4.1.1 历史遗留问题倒逼 |
4.1.2 整党目标的精准性 |
4.1.3 全面恢复党的肌能 |
4.2 “三讲”教育活动 |
4.2.1 适应中国社会转型的选择 |
4.2.2 “三讲”教育的核心是讲政治 |
4.2.3 “三讲”教育路线图 |
4.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
4.3.1 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 |
4.3.2 着眼于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武装 |
4.3.3 极大提升了农村党员干部能力 |
第5章 21世纪初期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演进 |
5.1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5.1.1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历史选择 |
5.1.2 核心是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
5.1.3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序推进 |
5.2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5.2.1 关于发展理念的党内教育课 |
5.2.2 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关键词 |
5.2.3 全党践行科学发展观能力全面提升 |
5.3 创先争优活动 |
5.3.1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继续 |
5.3.2 创先争优活动的核心要义 |
5.3.3 营造了创先争优的社会风气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演进 |
6.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6.1.1 着力化解党的四风问题 |
6.1.2 全面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主题 |
6.1.3 党的作风建设的一场深刻革命 |
6.2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6.2.1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新部署 |
6.2.2 核心内容是“严”与“实” |
6.2.3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顶层设计 |
6.3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6.3.1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 |
6.3.2 “学”与“做”的内在逻辑 |
6.3.3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
6.4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6.4.1 “初心”就是谋幸福,谋复兴 |
6.4.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经验透视 |
7.1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成功因素分析 |
7.1.1 中央统筹领导党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 |
7.1.2 试点先行完善党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
7.1.3 科学设定党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
7.1.4 动态跟踪指导党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 |
7.2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
7.2.1 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
7.2.2 分批分类开展党的集中教育活动 |
7.2.3 领导带头推动党的集中教育活动走向深入 |
7.2.4 上下联动有序推进党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 |
7.3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历史地位 |
7.3.1 在思想建党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
7.3.2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
7.3.3 党内集中教育加强了党内的团结 |
7.4 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
7.4.1 集中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武装全党的重要法宝 |
7.4.2 集中教育是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路径 |
7.4.3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教育活动必须长期坚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
一、组织力 |
二、政党组织力 |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
一、政治领导力 |
二、经济发展力 |
三、文化繁荣力 |
四、社会治理力 |
五、自身建设力 |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基本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2]组织力: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研究[D]. 杨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4]湘西州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赵丽. 吉首大学, 2019(02)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D]. 康晨.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6]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调适与变革[D]. 吴超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D]. 吴雯雯.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D]. 赵洪良. 兰州大学, 2020(01)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D]. 张鹏. 吉林大学, 2019(02)
- [10]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