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学习学与高等数学(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慧[1](2020)在《导数在高中和大学衔接阶段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导数是具有重要实际应用的数学工具。高考中导数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高考中导数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一些学生也对导数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主动超前学习。但是作者发现导数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瞄准高考,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的转换。因此,本文对导数的衔接教学从教师到学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老师和同学的访谈以及文献研究,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高中生的导数教学情况,对导数衔接教学能做的改变进行了分析,认为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通过对这些高中导数的学习情况进行的研究,本文对高中导数的教学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总结,认为衔接教学是改进高中导数教学的重要方法。接着,作者通过文献综合分析法,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导数在高中和大学衔接教学的现状与成果,对高中与大学衔接教学存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从不同方向探索高中导数的衔接情况。近年来,高中课改中把大学内容的一部分挪到高中,证明了在导数衔接方面,我国高中生的导数衔接是与大学紧密相连的。通过与美国高中生导数学习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发现我国与美国导数衔接教学有明显不同。美国高中生拥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微积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美国导数的教学上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题目设置是比较超前的,它与中国教材一样在题型上有同样的难度,但是具有分阶段题型的性质,能够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中国高中生的学习在于练习更多的题型,并且复杂多变。接着,本文对导数衔接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进行导数衔接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可行的。本文分别从教材内容设置,教师导数衔接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导数三个方面对导数衔接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仔细探讨了如何进行导数衔接教学。作者通过电话访谈以及编制访谈表进行访谈,加深了对导数衔接教学的认识,通过研究与探索,提出了更好的衔接策略。针对导数衔接教学,作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导数衔接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一个具体教学案例并选取了两个成绩相当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分三个维度对学生成绩进行了考察。实践结果表明,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导数运算及几何意义应用方面基本相同,但是采用衔接教学的班级在导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导数的应用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表明衔接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增加对导数的学习兴趣。
魏敏,董志国,张娟,郑伟,王静,潘建梅[2](2019)在《大一新生的学业成绩成败归因分析——以水产养殖专业为例》文中提出高中阶段的学习被动,大学阶段的学习主动。如何适应自主灵活多变的大学学习是大学生的必经阶段,而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是最为关键的过渡阶段。通过对2018级水产养殖专业大一新生的第一学期主要学业成绩进行分析并对主要学业成绩成败进行归因分析,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第一学期主要学业成绩不理想,这一结果与多数学生所持不正确的成败归因有关。在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从而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
彭跃刚[3](2017)在《美国社区学院发展与变革研究》文中提出美国社区学院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和变革的经验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借鉴。相对于对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育研究而言,对美国职业教育的研究在我国略显薄弱。社区学院是美国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教育机构,研究社区学院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较为全面地审视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并提炼出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的经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缘起及研究方案,即第一章"导论"。第二部分阐述社区学院的历史和规律,由第二章"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第三章"社区学院的发展规律"构成。第三部分分析社区学院的现状、特点、问题与改革,由第四章"社区学院的现状"、第五章"社区学院的特点"和第六章"社区学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构成。第四部分预测社区学院的发展趋势并分析社区学院的几个典型问题,由第七章"社区学院的发展趋势"和第八章"社区学院发展与变革中的典型问题研究"构成。第五部分探讨社区学院给高职院校的启示,即第九章"美国社区学院给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阐述了研究缘起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方案等。该章认为美国社区学院的管理和运行方式较为特殊,且社区学院也在不断变革,研究美国社区学院可为中国高职院校提供有益的经验。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因素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在研究美国社区学院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展开。第二章"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分五个阶段分析社区学院的历史:萌芽阶段(1901年-1920年);初步发展阶段(1921年-1944年);快速发展阶段(1945年-1983年);调整和完善阶段(1984年-2008年);再调整阶段(2009年至今)。第三章"社区学院的发展规律"包括:政府推动形成了完善的社区学院网络;与四年制大学和产业界的合作促进了社区学院的健康发展;始终紧扣个人发展需要是社区学院的生命力所在;社区学院发展既受到诸多教育思想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教育思想。第四章"社区学院的现状"阐述从社区学院的六个方面展开: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制度;教育培训项目及课程构成;教师;学生;产学合作;与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第五章"社区学院的特点"包括:社区学院是美国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枢纽;社区学院教育优先服务所在社区;社区学院教育培训课程具有较大弹性;社区学院广泛开展对外合作;社区学院拥有特色鲜明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第六章"社区学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与四年制大学的课程衔接;职业类课程的职业相关性;与产业界的合作以及学生的学业完成。第七章"社区学院的发展趋势"预测了六种趋势:社区学院将更加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社区学院对外合作将更加广泛和深入;社区学院将进一步完善证书体系和课程体系;社区学院将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业完成率;社区学院教育呈现"高移"和"国际化";社区学院评价将会更受重视。第八章"社区学院发展与变革中的典型问题研究"探讨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的课程衔接;证书体系的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产学合作等典型问题。第九章"美国社区学院给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主要有五个方面:高职院校应优先满足区域教育培训需求;应建立专兼职结合且具有流动性的教师队伍;应使课程建设兼顾产业界需要和学生发展;通过多途径实施产学合作;把自身打造成区域内的教育培训枢纽。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有:从较新视角划分了美国社区学院的历史发展阶段;尝试探讨了社区学院的发展规律;启示部分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枢纽的论述有一定新意。受制于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对社区学院的具体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产学合作、转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在未来研究中深入探讨。
牛亏环[4](2015)在《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不仅是构成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要素,而且是影响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提升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本人着手系统地研究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是根据大学生学习特征,采用自评和他评的方式,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分析和价值评判的过程。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如何通过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来改进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本人试图围绕此问题展开较完整的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理念、指标体系、机制、方法、模型及应用,且以指标体系为核心,理念、机制、方法和模型应用紧密联系。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缘由、意义、过程与方法等,并梳理了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第二章评价理念,通过研究探索形成了“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促进多元智力发展、以自主性为主导、以多元化为取向”等四个理念,并分别展开阐述;第三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指标体系,并解析评价的四个一级指标、若干二级指标及三级主要观测点;第四章评价机制,介绍了组织机构、主客体职责的划分,对运作方式进行阐释,并对运作程序进行说明;第五章评价方法,对评价方法的基础进行了论述,并对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综合评价,及方法实践进行了辨析;第六章评价模型及应用,对评价理论体系模块进行了模型构建,并探讨实施了实践运用;第七章总结与展望,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概括、讨论及展望。为了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理论构建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四种研究方法。其中,文献分析法主要用于前期文献综述部分;理论构建法主要适用于理论体系几个部分的系统性研究;调查研究法主要用来对学习过程及评价问题进行实际调查和比较研究,体现在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的专家访谈,对全国16所本科高校的2100余名学生进行学习过程及评价的实践调研,对一所普通大学进行学风情况调研、并对部分学生实施学习过程评价的事后调研;个案研究法主要体现在以一所普通本科高校的一个自然班级学生为个案研究样本,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跟踪调研,并对个案样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判断。本研究的过程有序推进,主要包括研究设计、实施、结果形成、结果的实证分析四个部分。研究设计与实施的技术路线具备严密的逻辑性:确立研究问题后,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同时,着手进行理论研究,构建了理论体系模块的五个部分,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最后对研究问题给出确切的结论回答;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在理论部分内容的研究构建;研究结果的实证分析主要表现在实践部分的验证,且经检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目标表现出了统一性和一致性。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开展,本人厘清了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获得了三项研究结论:一是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成效,可以通过评价指标的方向性引导得到改善提高;二是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体系,可以利用实践对于理论的补充检验获得科学性完善;三是大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系统性研究与实践性改革,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研究的创新性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选题的创新,对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各个主要维度进行了梳理、研究和分析;二是研究结果的创新,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利用定量实证分析对定性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和验证,提高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作为一种研究领域,基本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也会存在一些不足。期望通过此项研究,能推进该领域的可持续性深入研究,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行与科学发展。
周敬慧[5](2014)在《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研究》文中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都明确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学业水平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体现,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学业进行指导是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提高的有效举措,是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全面地了解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开展情况,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利的解决措施,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学说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对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界定了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内涵和目的,完善了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具体内容,指出大学生学业指导包括学科学习指导、课程选修指导、个人发展规划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四个方面。并探讨了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实践,归纳总结出国外大学学业指导中完善的学业指导制度、丰富多彩学业指导内容、专兼职相结合的学业指导队伍等一些可供我们吸收借鉴的经验,为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参照。在查阅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并结合访谈法,调查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现状,总结概括了其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改革提供依据。最后提出,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学业指导,在理念层面、思想层面加强对大学生学业指导的认识,努力营造促进大学生学习的校园文化,高校各级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应对大学生学业指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自身也应积极主动的寻求指导。在制度完善层面,高校应建立分科式学业指导、导师制学业指导、辅导员的学业指导三种制度,并明确各个指导群体的主要责任,以将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在体系构建方面,高校应根据系统论原理,以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专业化、信息化为目标,遵循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开放性原则,从学业指导课程体系、组织机构体系、指导队伍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构建完整的、系统的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胡艳娥[6](2010)在《E大学试读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高校试读生属于高校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学业成绩达不到学校最低标准而被学校要求试读。试读生在试读之前面临着诸多学习适应问题,试读期间又面临着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对于这样一个学业弱势群体,了解他们试读前后的学习适应状况,探索他们学习适应不良的深层原因,提出有利于他们成功转化的措施显得意义重大。本研究以E大学为个案,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择典型性访谈对象,对试读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从四个方面,即学习动机、学习环境适应、学习行为和学习压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找出影响试读生学习适应的因素,提出促进试读生成功转化的相关对策。通过访谈分析,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试读生普遍缺乏学习动机。试读生进入大学后存在学习目标缺失、自律能力不强的问题。由于对学校和专业缺乏认同,他们的学习兴趣始终不浓,学习动力也不足,不能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变化。第二,试读生对学习环境适应不良。从中学到大学,学校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不仅包括校园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氛围的变化,还包括学校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式上的转变,试读生一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第三,试读生大多存在不良的学习行为。如上课不听讲、逃课;课后不交作业,不复习;考试不认真对待等问题。研究还发现,网络游戏极大地影响着试读生的学习和生活,它是导致很多学生学业不良的元凶,尤其是理工科类的试读生,网络成瘾异常普遍。第四,试读生在试读期间压力普遍较大。其中降级试读的学生比跟班试读的学生面临更大的人际交往压力,而理工科类试读生比文科类试读生面临更大的学业压力。
张维[7](2009)在《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之研究 ——基于N大学L学院学生学习及指导现状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高校素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已全面展开。如何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课题之一。新的大学生学习环境,如完全学分制的推行、“按学科大类培养”的新培养模式的实行、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依然主要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的学生管理旧模式、以及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不平衡现状,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学习问题。本研究通过对N大学L学院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及学习指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发现L学院的学生主要存在学习观念功利性强、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意志力弱和存有专业兴趣危机等学习问题。学习指导作为学习改革的基本方式,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而通过对L学院师生和管理人员访谈结果的分析,却发现L学院学习指导的开展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学院师生对开展学习指导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其次在学习指导的实践方面也存在如指导形式单一、指导内容不全面、指导不够深入细致、指导缺乏个性化和制度建设不完善等不足。因此,构建出一套完整、全面、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是立足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二级学院,结合学院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生源等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包含目标体系、操作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基本要素的有机整体。目标体系指的是在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时应达到的目标;操作体系解决的是如何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的问题,具体包括明确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内容和开展的指导形式;保障体系是为了使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有效、可持续运行,采取的关于人员、经费、政策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的基本步骤包括目标体系、操作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建构。全面、明确的大学生学习指导目标体系是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系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连贯性和阶段性相结合”、“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目标建构基本要求,使学生成为真正“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学习者。操作体系是为达到目标而体现在指导学生学习中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它回答了“指导什么”和“如何指导”的问题。指导内容包括大学生学习观念、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专业意识、学习情绪、学业规划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等七个方面的指导。而指导方式则主要可采取如开设《大学生学习导论课》、实行大学生专业导师制、建立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和建设大学生学习指导网站等。保障体系是为了深入有效开展学习指导,在人力、经费、政策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首先,为得到指导人员质与量上的保障,一方面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来不断扩充导师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导师”与“学导”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将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吸收到学习指导队伍中来,以扩张学习指导的主体。其次,通过盘整现有的各种资源,建立学院学习指导专用基金的方法,得到经费上的保障。再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学生激励措施,得到学院政策上的保障。最后,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予以实施,如确定学院学生学习指导中心的职责和具体工作、制定本科生导师管理办法等,促使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有效、可持续运行。通过本研究,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二级学院构画出了一个合理有序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素养,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林毓锜[8](2008)在《我国高校学习改革、学习素质教育与教学思想创新30年纪要——写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文中研究指明从建国初期至1978年间,我国从未有过真正的"学习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将一些高教工作者从旧的习惯思维中解放出来,他们看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潜力远没发挥出来,对旧教学思想进行了扬弃,创新教学思想,克服长期轻视"学生"与"学习"的片面性,对学生进行崭新、系统的学习指导、学习素质教育,提出了"学习改革"的命题和创建"大学学习科学"的理论使命。30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学习思想,出现了崭新的学习指导、学习素质教育的丰富实践,出现了一批批重教重学、爱国爱生、敬业创新的高教工作者。这些学术思想、这些丰富实践、这些敬业创新者的精神,都可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者的参考。
林毓锜[9](2008)在《我国高校学习改革的由来、发展与创新》文中认为从建国初期至1978年间,我国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未涵盖"学习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将一些高教工作者从旧的习惯思维中解放出来,他们看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潜力远没发挥出来,对旧教学思想进行了扬弃,创新教学思想,克服长期轻视"学生"与"学习"的片面性,对学生进行崭新的学习指导,提出了"学习改革"的命题和创建"学习科学"的理论使命。今后,既要在教师中纠正"重教轻学"与"轻视教学"的思想,又要在学生中纠正"轻教偏学"甚至"轻教失学"的现象。宣传新教学思想、继续推进学习改革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吴薇[10](2007)在《大学学习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学习与生俱来,是人类重要而又普遍的活动。在中国,关于大学学习学的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不断发展兴起的领域。中国大学学习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这短暂的20多年时间里,大学学习学走过了一条从稚嫩到相对成熟的发展之路,至今仍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态势。本文就大学学习学研究的意义、研究的进展以及研究的展望作一简要的综述。
二、大学学习学与高等数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学习学与高等数学(论文提纲范文)
(1)导数在高中和大学衔接阶段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导数的重要性 |
1.2 导数教学的重要性 |
1.3 高中阶段导数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1.4 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 |
2 导数衔接教学的基本情况 |
2.1 导数衔接教学的基本概念 |
2.2 导数衔接教学的重要性 |
2.3 国内导数衔接教学研究现状 |
2.4 国外导数衔接教学研究现状 |
3 导数衔接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
3.1 可行性研究 |
3.2 导数衔接教学对教材的要求 |
3.3 教师在导数衔接教学中应避免的问题 |
3.4 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导数 |
4 导数衔接教学的教学策略 |
4.1 高中课堂导数衔接教学的策略 |
4.2 导数衔接教学教学策略的具体实践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大一新生的学业成绩成败归因分析——以水产养殖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意义与关注焦点 |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水产养殖专业大一新生第一学期主要学业成绩及成败归因结果 |
(一)水产养殖专业大一新生主要学业成绩 |
(二)水产养殖专业大一新生主要学业成绩的成败归因 |
四、水产养殖专业大一新生第一学期主要学业成绩及成败归因结果分析 |
(一)主要学业成绩分析 |
(二)主要学业成绩的成败归因分析 |
五、建议 |
(3)美国社区学院发展与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美国社区学院有很多成功经验 |
二、美国社区学院是一种典型的教育模式 |
三、美国社区学院研究具有较大空间 |
四、中国高职院校可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社区学院综合研究 |
二、社区学院历史研究 |
三、社区学院课程研究 |
四、社区学院教师研究 |
五、社区学院产学合作研究 |
六、社区学院转学研究 |
七、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假设 |
三、核心概念 |
四、研究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美国社区学院萌芽时期(1901年-1920年) |
一、社会背景分析 |
二、社区学院发展与变革 |
第二节 美国社区学院初步发展时期(1921年-1944年) |
一、社会背景分析 |
二、社区学院的发展与变革 |
第三节 美国社区学院快速发展时期(1945年-1983年) |
一、社会背景分析 |
二、社区学院发展与变革 |
第四节 美国社区学院调整和完善时期(1984年-2008年) |
一、社会背景分析 |
二、社区学院发展与变革 |
第五节 美国社区学院再变革时期(2009年至今) |
一、社会背景分析 |
二、社区学院发展与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规律探讨 |
第一节 社区学院发展与政府介入 |
一、民众的教育需求促使政府介入社区学院 |
二、提升国家竞争力需要政府干预社区学院 |
三、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需要政府介入社区学院 |
第二节 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互动 |
一、社区学院是四年制大学的生源基地 |
二、社区学院有效衔接高中教育和四年制大学教育 |
三、四年制大学深刻地影响着社区学院转学课程设置 |
四、转学机制对社区学院学生有很强激励作用 |
五、四年制大学促进了社区学院内部课程融合 |
第三节 社区学院与产业互动 |
一、产业变化影响社区学院人才培养规格 |
二、社区学院人才培养离不开产业界参与 |
三、社区学院系统与产业界已结成命运共同体 |
第四节 社区学院与个人教育培训需求 |
一、社区学院的存在基础是满足个人教育培训需求 |
二、多元化的个人教育培训需求不断促使社区学院变革 |
三、社区学院课程设计要兼顾个人当前和未来发展 |
第五节 社区学院教育与教育思想 |
一、教育界人士倡导是社区学院萌芽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
二、办学思想变化直接影响着社区学院教育培训的轨迹 |
三、多种教育思想促进了社区学院发展和变革 |
四、社区学院的长期教育实践丰富了教育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社区学院现状 |
第一节 社区学院的行政管理及学校管理 |
一、社区学院的行政管理 |
二、社区学院的学校管理 |
第二节 社区学院的教育培训服务项目及课程构成 |
一、社区学院的教育培训项目 |
二、社区学院课程构成 |
第三节 社区学院师资 |
一、社区学院师资类型及学历 |
二、社区学院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 |
三、社区学院师资的素质要求 |
四、社区学院教师培训 |
五、社区学院教师考核 |
第四节 社区学院学生 |
一、社区学院学生的特点及构成 |
二、社区学院学生的入学条件及学费 |
三、社区学院学生学业评价及学位(证书)获取 |
第五节 社区学院与产业界的合作 |
一、社区学院产学合作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
二、社区学院产学合作在不同项目中推行且形式多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社区学院的特点 |
第一节 社区学院是美国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枢纽 |
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社区学院管理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
二、以州级管理为主的教育培训系统 |
三、学士学位教育的重要中转站 |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主阵地 |
五、补偿教育和社区培训的重要平台 |
第二节 社区学院教育优先服务所在社区 |
一、社区学院在州范围内"经络通畅" |
二、社区学院教育培训服务覆盖面广 |
第三节 社区学院教育培训课程具有较大弹性 |
一、学科性和职业性兼具 |
二、融合性和发展性并举 |
第四节 社区学院重视转学教育和产学合作 |
一、社区学院重视转学教育 |
二、社区学院重视产学合作 |
第五节 社区学院拥有特色鲜明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
一、专职教师是美国社区学院教育教学的稳定器 |
二、兼职教师是美国社区学院教育教学的平衡器 |
三、教师适度流动制度是社区学院教师队伍的活力激发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 |
第一节 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的课程衔接 |
一、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
二、课程衔接的改革措施 |
第二节 社区学院职业技术类课程的职业相关性 |
一、社区学院职业技术类课程的职业相关性不够 |
二、社区学院提高职业技术类课程职业相关性的举措 |
第三节 社区学院与产业界的合作 |
一、社区学院与产业界合作存在的问题 |
二、推动社区学院和产业界合作的举措 |
第四节 社区学院学生的学业完成 |
一、社区学院学生学业完成面临的问题 |
二、促进社区学院学生学业完成的举措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社区学院将更加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和劳动力市场需要 |
一、国内产业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影响着社区学院的专业结构 |
二、国际产业竞争对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产生间接影响 |
三、社区学院将不断调整教育培训项目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
第二节 社区学院对外合作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
一、社区学院会巩固与产业界的合作 |
二、社区学院将加强与高中和四年制大学的合作 |
三、社区学院会扩大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
第三节 社区学院将进一步完善证书体系和课程体系 |
一、教育界人士会进一步倡导建立统一的证书体系及课程体系 |
二、完善的学科系统将促进统一的证书体系及课程体系的完善 |
三、成熟的职业分类将推动统一的证书体系及课程体系走向完善 |
四、建立统一的证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未来走向 |
第四节 社区学院将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业完成率 |
一、学业完成率低是美国社区学院面临的严酷现实 |
二、社区学院学生学业完成率会受到教育研究者更多关注 |
三、社区学院学生的学业完成率会更受社区学院重视 |
四、政府和社区学院将会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学业完成率 |
第五节 社区学院教育呈现"高移"和"国际化"的趋势 |
一、社区学院教育"高移"趋势分析 |
二、社区学院"国际化"趋势分析 |
第六节 社区学院评价将会更受重视 |
一、社区学院的办学质量受到各方关注 |
二、一些非政府组织用奖项推动社区学院提高办学质量 |
三、一些机构积极探索社区学院的评价及排名 |
四、政府有意促进社区学院提高办学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与变革中的典型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州范围内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的课程衔接 |
一、建立统一的课程编码系统是课程有效衔接的前提 |
二、制定共享的课程及学分互认机制是学生转学的重要保证 |
三、同中有异的课程衔接标准是州范围内转学的现实选择 |
四、网络课程是优化课程衔接的重要方式 |
第二节 社区学院职业技术类证书体系的构建 |
一、建立统一的职业技术类证书体系是市场发展的趋势 |
二、建立职业技术类证书体系已具备的基础 |
三、建立职业技术类证书体系存在的主要障碍 |
四、社区学院系统建立统一职业技术类证书体系的策略 |
第三节 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完善策略 |
一、兼职教师制度的"利" |
二、兼职教师制度的"弊" |
三、兼职教师制度的完善策略 |
第四节 社区学院产学合作机制 |
一、社区学院产学合作存在的主要障碍 |
二、社区学院产学合作具备的优势 |
三、建立和完善社区学院产学合作机制的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美国社区学院给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满足区域教育培训需求 |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培训在服务区域方面存在的弊端 |
二、美国社区学院给我国高职院校在满足区域教育培训需求方面的启示 |
第二节 高职院校课程应兼顾产业界需要和学生发展 |
一、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
二、美国社区学院给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计的启示 |
第三节 高职院校教师应专兼职结合并适度流动 |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面临的突出问题 |
二、美国社区学院给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
第四节 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实施产学合作 |
一、产学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薄弱环节 |
二、美国社区学院给我国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启示 |
第五节 高职院校应在政府支持下把自身打造成教育培训枢纽 |
一、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枢纽地位不明显 |
二、美国社区学院给我国高职院校在打造教育培训枢纽方面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社区学院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2 法案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3 部分人名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4 主要组织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5 相关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及成果 |
后记 |
(4)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二、研究视域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三)核心概念 |
(四)研究内容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发现与创新 |
五、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形成 |
(四)研究结果的实证分析 |
六、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理念 |
一、理念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二、理念的构成 |
(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
(二)促进多元智力发展 |
(三)以自主性为导向 |
(四)以多元化为取向 |
三、理念的体现 |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理论依据 |
(二)调查路径 |
二、指标体系的构成 |
(一)构成要素 |
(二)指标结构 |
三、指标体系的解析 |
(一)一级指标的构成解析 |
(二)二级指标的构成解析 |
(三)三级指标的构成解析 |
四、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机制 |
一、职责划分 |
(一)组织机构 |
(二)主体与客体 |
二、运作方式 |
(一)政策引导 |
(二)目标设置 |
(三)基本要求 |
(四)组织实施 |
(五)规范管理 |
(六)评价指导 |
三、操作程序 |
(一)以委托方为主体的评价流程 |
(二)以评价方为主体的评价流程 |
(三)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具体操作 |
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方法 |
一、方法的基础 |
(一)基于学科的评价方法 |
(二)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 |
(三)基于应用的评价方法 |
(四)方法论与评价学 |
(五)评价方法的类别 |
二、方式方法 |
(一)自我评价方式 |
(二)他人评价方式 |
(三)定性评价方法 |
(四)定量评价方法 |
(五)综合评价方法 |
三、方法的实践 |
第六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模型及应用 |
一、评价模型 |
(一)评价理念模型 |
(二)指标体系模型 |
(三)评价机制模型 |
(四)评价方式模型 |
二、模型应用策略 |
三、模型应用案例 |
(一)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现状调查 |
(二)大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问题分析 |
(三)大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对策建议、路径分析 |
(四)S大学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个案跟踪调查研究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讨论 |
三、建议 |
四、局限 |
五、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5)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加强学业指导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
1.1.2 加强学业指导是高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
1.1.3 加强学业指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学业指导内涵的研究 |
1.3.2 关于当前大学生学习现状的研究 |
1.3.3 关于学业指导系统构建的研究 |
1.3.4 关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5.4 比较研究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学业指导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学业和大学生学业 |
2.1.2 大学生学业指导 |
2.1.3 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内容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说 |
2.2.2 系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实践与经验 |
3.1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学业指导的探索 |
3.1.1 开设学业指导课 |
3.1.2 建立专门的学业指导机构 |
3.1.3 建立学业指导网站 |
3.1.4 学业指导渗透在教学与管理中 |
3.1.5 编写指导教材 |
3.1.6 建立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
3.2 国外高校学业指导的实践 |
3.2.1 美国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实践 |
3.2.2 英国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实践 |
3.3 国外高校学业指导的经验 |
3.3.1 完善的学业指导制度 |
3.3.2 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的学业指导内容 |
3.3.3 覆盖范围广泛的学业指导群体 |
3.3.4 具有专兼职结合的学业指导队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内容 |
4.2 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调查结果分析 |
4.2.1 调查问卷基本信息分析 |
4.2.2 调查结果分析 |
4.3 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取得的成绩 |
4.3.1 指导群体覆盖范围较为广泛 |
4.3.2 部分任课教师能够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 |
4.3.3 以个人成长导师制为依托实施学业指导 |
4.4 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
4.4.1 对学业指导的认识不到位 |
4.4.2 学业指导的内容不全面 |
4.4.3 学业指导形式单一不能因材施教 |
4.4.4 学业指导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强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对策建议 |
5.1 提升大学生学业指导理念 |
5.1.1 营造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 |
5.1.2 高校各级领导应树立重视大学生学业指导的理念 |
5.1.3 教师应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 |
5.1.4 辅导员应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 |
5.1.5 学生应提高对学业指导需求的自觉性 |
5.2 完善大学生学业指导制度 |
5.2.1 分科式学业指导 |
5.2.2 导师制学业指导 |
5.2.3 辅导员的学业指导 |
5.3 构建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 |
5.3.1 构建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目标 |
5.3.2 构建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
5.3.3 构建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具体路径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E大学试读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国内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访谈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高校学生试读政策概况 |
一、试读制度的由来 |
二、E大学试读政策解读 |
第二节 E大学近四年试读生情况分析 |
一、性别分布 |
二、年级分布 |
三、院系分布 |
四、试读类型 |
五、试读结果 |
第二章 学习动机篇 |
第一节 案例呈现 |
一、"我来这个学校说白了就是为了省钱"——小周 |
二"我正好压线进了这个学校,又被调剂到这个系"——小雷 |
三、"这个大学毁了我,但却让我的目标更明确了"——小孙 |
四、"这个大学还行,但是我不喜欢这个专业"——小丁 |
五、"以前高中的时候压得太紧了,上大学了嘛,应该轻松下"——小殷 |
第二节 进一步的分析 |
第三章 学习环境适应篇 |
第一节 案例呈现 |
一、"正在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小周 |
二、"大学没人管,跟高中太不一样了"——小雷 |
三、"我大二就开始在外面租房子"——小孙 |
四、"大家在一起混吧混吧,就放松了"——小丁 |
五、"打游戏是为了融入这个集体"——小殷 |
第二节 进一步的分析 |
第四章 学习行为篇 |
第一节 案例呈现 |
一、"原来是一点都不想学,现在能学了"——小周 |
二、"我开始知道大学该怎么学了"——小雷 |
三、"我有明确的目标,我正在为我的目标努力"——小孙 |
四、"我觉得上课听听还是有好处的,不过我就是比较懒"——小丁 |
五、"不敢玩,玩的时候也心不在焉"——小殷 |
第二节 进一步的分析 |
第五章 学习压力篇 |
第一节 案例呈现 |
一、"你看我头发白了好多啊"——小周 |
二、"从比较优秀的学生到面临退学,心理落差实在太大了"——小雷 |
三、"我想要出国,我没有什么压力"——小孙 |
四、"没有什么压力,我相信我可以的"——小丁 |
五、"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小殷 |
第二节 进一步的分析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影响试读生学习适应的因素分析 |
一、学校教育因素 |
二、家庭因素 |
三、学生因素 |
第二节 促进试读生学习适应的对策 |
一、学校层面 |
二、家庭层面 |
三、试读生个体层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之研究 ——基于N大学L学院学生学习及指导现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是学生学习环境的需要 |
(二) 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是 L学院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 |
(三) 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是 L学院学习指导现状的需要 |
二、文献综述 |
(一) 学习指导的历史发展 |
(二) 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开展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一) 大学生学习指导 |
(二) 基层系统 |
四、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五、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一章 大学生学习与开展学习指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L学院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 大学生学习观功利性强 |
(二)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
(三) 大学生学习意志力弱 |
(四) 大学生专业兴趣存有危机 |
二、L学院开展学习指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 来自学生的声音 |
(二) 来自教师、管理人员的声音 |
(三) “声音”背后隐含的问题分析 |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的内涵分析 |
一、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构建的原则 |
(一) 全面性原则 |
(二) 灵活性原则 |
(三) 系统性原则 |
(四) 可操作性原则 |
二、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的基本框架 |
(一) 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目标体系 |
(二) 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操作体系 |
(三) 大学生学习指导的保障体系 |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一、认清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构建中存在的困难 |
(一) “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
(二) 师生对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意义尚未重视 |
(三) 低师生比和导师资源稀缺的困惑 |
(四) 缺少经费支持 |
(五) 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
二、发挥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构建的有利条件 |
(一) 动力基础: L学院学生对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的需求 |
(二) 环境基础: L学院对提高教学质量日益重视 |
(三) 实践基础: L学院已经开展学习指导的实践经验 |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构建的实践策略 |
一、构建全面、明确的大学生学习指导目标体系 |
(一) 构建学习指导目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
(二) 确立全面的学习指导目标体系内容 |
二、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学习指导操作体系 |
(一) 设置全面化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内容 |
(二) 开展多样化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形式 |
三、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学习指导保障体系 |
(一) 人员保障 |
(二) 经费保障 |
(三) 政策保障 |
(四) 制度保障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高校学习改革、学习素质教育与教学思想创新30年纪要——写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阶段的回顾 |
2 教学思想的创新与学习改革的目标 |
2.1 重教轻学与重学轻教 |
2.2 我们应有怎样的教学思想 |
2.3 为什么必须进行学习改革 |
2.4 学习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
3 学习改革的萌生与命题的正式提出 |
3.1 摸索分科 (局部) 学习指导, 发掘学生自学与创新的潜力 (1980年起) |
3.2 开展全面 (综合) 学习指导的实验, 提高学生全面学习能力 (1984年起) |
3.3“学习改革”命题的提出 (1987~1988年) |
4 学习指导内涵与规模的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正效应 |
4.1 分科 (局部) 学习指导 |
4.2 全面 (综合) 学习指导 |
4.3 由学习指导到学习素质教育 |
4.4 学习思想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
5 大学学习科学研究20年 |
5.1 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功能 |
5.2 研究会组织与研究工作的发展 |
5.3 学习科学形成了不少研究范畴, 已建立起少量学科 |
5.4 出版了不少教材、论着并发表了一批论文 |
5.5 有了研究会会刊 |
5.6 初步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新学习思想 |
5.7 历史不应忘记 |
6 展望 |
6.1“重教重学”与重视学习素质成为普遍认识, 学习素质教育普遍开展, “学生学习素质”列入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
6.2 建设“大学学习学”专业队伍, 建立“大学学习学”学位 |
6.3 全面发展学习科学 |
6.4 发挥学校的主体性, 以学校为单位创建良好的教与学的独特环境 |
6.5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与集体主义旗帜 |
6.6 坚持“两点论” |
(9)我国高校学习改革的由来、发展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思想的创新与学习改革的目标 |
1. 重教轻学与重学轻教。 |
2.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思想。 |
3. 为什么必须进行学习改革。 |
4. 学习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
二、学习改革的萌生与命题的正式提出 |
1. 摸索局部 (分科) 学习指导, 发掘学生自学与创新的潜力 (1980年起) 。 |
2. 开展全面 (综合) 学习指导实验, 提高学生全面学习能力 (1984年起) 。 |
3.“学习改革”命题的提出 (1987~1988年) 。 |
三、学习改革内涵的发展 |
1. 分科 (局部) 学习指导。 |
2. 全面 (综合) 学习指导。 |
3. 由学习指导到学习素质教育。 |
4. 学习思想对教学的促进。 |
四、大学学习科学研究20年 |
1. 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功能。 |
2. 研究会组织与研究工作的发展。 |
3. 学习科学形成了不少研究范畴, 已建立起少量学科。 |
4. 出版了不少教材、论着并发表了一批论文。 |
五、展望 |
1.“重教重学”与重视学习素质成为普遍认识。 |
2. 学习素质教育普遍开展。 |
3. 学习科学全面发展。 |
4. 以学校为单位创建良好的教与学的独特环境。 |
5.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与集体主义旗帜。 |
6. 坚持“两点论”。 |
(10)大学学习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大学学习学的过去与现在 |
(一) 自发研究阶段 (1980—1985) 1﹒理论酝酿 |
(二) 自觉研究阶段 (1986—1995) |
(三) 蓬勃发展时期 (自1999年至今) |
二、中国大学学习学的未来走向 |
(一) 学习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 |
(二) 学习学研究的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 |
(三) 学习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
(四) 学习学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会通。 |
(五) 学习学研究的质与量。 |
(六) 学习学研究内容的不变与变。随着时代的进步, |
四、大学学习学与高等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导数在高中和大学衔接阶段的教学研究[D]. 郭晓慧. 西南大学, 2020(05)
- [2]大一新生的学业成绩成败归因分析——以水产养殖专业为例[J]. 魏敏,董志国,张娟,郑伟,王静,潘建梅. 现代职业教育, 2019(34)
- [3]美国社区学院发展与变革研究[D]. 彭跃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D]. 牛亏环.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7)
- [5]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研究[D]. 周敬慧.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3)
- [6]E大学试读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 胡艳娥.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7]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基层系统之研究 ——基于N大学L学院学生学习及指导现状的分析[D]. 张维.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7)
- [8]我国高校学习改革、学习素质教育与教学思想创新30年纪要——写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J]. 林毓锜. 教学研究, 2008(06)
- [9]我国高校学习改革的由来、发展与创新[J]. 林毓锜.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04)
- [10]大学学习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 吴薇. 高教探索,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