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好编辑和翻译两道关 不断提高外宣品的质量(一)(论文文献综述)
孔祥立[1](2017)在《从历时性视角看外宣翻译及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外宣翻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理论研究也得到蓬勃发展。论文从历时性视角考察外宣翻译及其研究历程,对其进行阶段性划分,并对各阶段进行评述,最后对外宣翻译的未来展开预期。
黄信[2](2016)在《藏区外宣翻译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藏区外宣翻译是我国涉藏外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西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事关国家形象与安全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工作大局。做好藏区的外宣翻译,要求各工作者在外宣翻译中讲究策略,努力做到"三贴近"、坚持"内外有别"、注重"信息性",坚持"政府主导"等外宣策略。具体而言就是要贴近藏区发展的实际、结合藏区丰富的外宣资源、关注境外受众对藏区的信息需求和思维习惯;在突出外宣信息性的基础上注意外宣的平衡性、事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藏区的各级政府部门也要完善外宣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的外宣翻译,形成"政府抓外宣,全民参与外宣"的良好局面。
黄信[3](2016)在《藏区外宣翻译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藏区外宣翻译是我国涉藏外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西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事关国家形象与安全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工作大局。做好藏区的外宣翻译,要求各工作者在外宣翻译中讲究策略,努力做到"三贴近"、坚持"内外有别"、注重"信息性",坚持"政府主导"等外宣策略。具体而言就是要贴近藏区发展的实际、结合藏区丰富的外宣资源、关注境外受众对藏区的信息需求和思维习惯;在突出外宣信息性的基础上注意外宣的平衡性、事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藏区的各级政府部门也要完善外宣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的外宣翻译,形成"政府抓外宣,全民参与外宣"的良好局面。
谢柯[4](2015)在《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平行文本比较及启示》文中指出运用平行文本比较模式归纳和分析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在表述内容和表述方式上的差异,并揭示其对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的重要启示,即应在英译时采用编译、改写等变通翻译策略。基于平行文本比较的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充分考虑了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译文的接受问题,对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和跨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陈胜利[5](2014)在《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接触语言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接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主要研究不同源的、或虽同源但已分化的语言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规律。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词汇的借用。从词汇角度说,整个英语史就是一部词汇借用史。英语在其1500多年的变迁过程中,共计吸纳了120多种语言的词汇。它从几个日耳曼部族的语言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成为“不是世界语的世界语”。英语借词的来源,非常广泛,这其中就有一部分是来自汉语。由于是小宗词源,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虽然早在19世纪晚期语言学家就开始提及,但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起色和改观,代表性研究有Chan&Kwok(1985)的香港词汇研究、美国学者Garland Cannon(1987;1988)的汉语词汇研究,以及大陆学者汪榕培(1986;2001;2002)先生的“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里,国内这个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但繁华的背后,有两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是“量”的问题:英语里到底有多少汉语借词?二是“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借词?有怎样的规律?本论文从接触语言学的角度,以已有语料和自建语料为基础,整合已有的借词理论,采用理论研究和语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借词的整个“动态”过程为“纲”,以借词的分类为“目”,以语言、社会、文化等因素为切入“点”,以借词语料为支撑“面”,做到“点”“面”结合,“纲”举“目”张。语言接触研究,既讲接触,也讲影响,换言之,就是过程、结果两者都要兼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借词“动态过程论”的构想,将借词研究的外延扩大,保留传统的“词典借词”研究,增加“前借词”和“后造词”的研究。这样,借词研究,就分成了三个阶段,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全面考察,有助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形成系统的、分层的认识。前借词,是指“临时借用”的翻译词汇;后造词,是指英语、汉语或英汉语混合而“新造”的词汇,两者都是“新词”,通常情况下,不能视同“借词”,但随着接触的深入,时间的推移,它们却有可能转化为“借词”。从借词角度看,前借词阶段的音译和仿译方法,有利于“新词”向“借词”转化;后造词阶段的“新造词”,特别是英语新造词,由于舍弃了汉语的形式,看不到汉语的“源模”,因而,相比之下,难成借词,一般词典不予收录,收录了也不注明词源,总体说来,数量有限,难以统计。语言的发展和演变,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一些非语言因素,如政治因素、科技因素等,借助现代快捷的传媒,可穿越时空,让“新词”一举成为“借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词典借词,顾名思义,就是被一般英语词典收录了的汉语借词,处于借用过程的“借入”阶段。根据其语素和构式的存无,可细分为音译借词、混合借词和义借词三种。音译借词的数量,大致有三、四百个,从时间上看,16世纪之前的很少,主要集中在19世纪和20世纪,总体呈增长趋势;从语义上看,多为饮食、艺术、动植物、政治等词汇;从拼法上看,普通话拼音词汇最多,以后依次是威妥玛拼音、粤语拼音、威妥玛之前的拉丁拼音、闽南语拼音以及洋泾浜英语等等。需要强调的是,洋泾浜英语的借用方式,和普通的借词方式不同,其特点是“结构借用”比较突出;借词有直接借词和间接借词两种。间接借词中,以“日媒词”贡献最大,有200多个。由于词源考证复杂,尚待深入研究。混合借词有派生和复合两种方式,通过派生方式产生的汉语借词大约有100个;通过复合方式产生的大约800个,其中音译义注词有几十个,描写词有700多个。音译义注词通常为单个英语词汇,说明其前面音译词的语义类别。描写词是一种最便捷、最经济、最易懂的借词的方式,因此,在整个借词中所占的比例也最大。义借词有引申和仿译两种类型。词义发生引申,有时是因为语音相似,有时是因为语义相似,这类汉语借词数量有限,加之表现形式为“旧词添新义”,因而其“借词”身份常遭质疑。仿译由于英汉词形同构、语素对应,易于“依瓢画葫芦”,所以,这类借词越来越多,英语里大致有100多个,并且呈强劲增长趋势。译借词的构成方式,以两个或三个词为主,一个或四个词为辅。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词汇,反映现代中国风貌。接触语言学认为,借用成分、借用数量跟语言接触的强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借词数量和接触强度成正比。偶然的接触,一般只借用实义词——通常是名词,也有一些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但没有结构上的借用。高强度的接触,既有词汇借用,也有结构借用。对照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经受住了检验。汉语和英语接触,18世纪之前,总体程度不高,因而借词也不多;到了19、20两个世纪,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接触越发频繁,借词也随之增多,但增长方式不同,音译借词是“递增”式发展,而仿译借词是“倍增”式发展,且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词汇,不像音译借词多为中国“土产”、“古董”等。地域方面,广东、香港、福建、上海等地,语言接触时间较早、较长、较强,因而,借词中,出现了粤语拼音、闽南语拼音以及洋泾浜英语等。整体上看,英语对汉语的借用,主要是以词汇为主,音译借词多为“命名”之需;结构上的借用较少,主要体现在仿译词和洋泾浜英语的短句上。英汉语间的接触强度,介于“偶然接触”和“强度不高的接触”之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它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如汉语英译、词汇教学、词典编纂、二语习得、语言规划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借词角度看,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及音译和仿译的翻译方法,会给汉语词汇提供更多“接触”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汉语词汇走入英语。这些汉语词汇,特别是文化词汇,一旦成为借词,也便成了文化符号和文化“使者”。它们架构起中外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桥梁,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刘安洪[6](2013)在《平行文本比较对中国博物馆概况英译的启示》文中认为论文在Werlich文本语法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适用于博物馆概况英译的平行文本比较模式。论文对比分析了中英文博物馆概况在文本惯例上的特点,并藉此探讨了英译中国博物馆概况所获得的若干启示。通过对平行文本的对比分析,论文提出了英译中国博物馆概况时可采用某些变通翻译策略并配以例子予以分析。
吴自选[7](2013)在《且编,且译,且写——论形象片英译者身份的动态重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形象片中译英工作者不仅仅是译者,同时也往往是中文编者和英文写作者,是编者、译者和作者三种身份的动态重叠。译者的编者或作者身份缺失可能影响形象片英译的品质以及对外传播的效果。为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形象片英译者应在权衡电子媒介对外传播的所有因素之后在动态中准确构建自己的身份。
张其帆[8](2011)在《汉英同传中删减与增译现象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Gile(2009)的认知负荷模型和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以源语和译文间距(EVS)作为测量工具,分析王岐山副总理发言的英语同传中的删减与增译现象。该案例中所涉及的删减现象分为完全省略和归纳省略两类,其主要目的为配合目标语语言习惯和减低认知负荷两类。增译的类别则包括显化、脱壳、补充三类,其主要目的为配合目标语语言习惯。
黄信,颜晓英[9](2011)在《康巴藏区外宣翻译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康巴藏区,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但康巴藏区的外宣翻译存在着政治意识、形象意识和精品意识淡薄,外宣翻译人才缺乏,外宣翻译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大力培养优秀的外宣翻译人才,建立康巴外宣语料库,加强翻译出版多方合作,力推外宣精品是改善该现状的主要措施。
黄友义[10](2000)在《把好编辑和翻译两道关 不断提高外宣品的质量(二)》文中认为 把住翻译关是做好外宣品的关键我国的外宣品这几年在质量上取得的明显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翻译水平低下严重地拖了后腿。不可否认,这几年出现了一些上乘译文,给人一种中国的外文水平随着改革开放也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次获奖的作品中就有
二、把好编辑和翻译两道关 不断提高外宣品的质量(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好编辑和翻译两道关 不断提高外宣品的质量(一)(论文提纲范文)
(4)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平行文本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对比与分析 |
( 一) 语料 |
( 二) 平行文本对比与分析 |
1. 表述内容上的差异 |
2. 表述方式上的差异 |
三、启示 |
四、结语 |
(5)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接触语言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概览 |
2.1 借词定义 |
2.1.1 借词的术语 |
2.1.2 借词的界定 |
2.2 国内汉语借词研究 |
2.3 国外汉语借词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接触语言学视域下的借词理论 |
3.1 接触语言学简介 |
3.1.1 术语来源 |
3.1.2 研究历史 |
3.1.3 概念界定 |
3.2 借词理论综述 |
3.2.1 Whitney 的“借用等级”论 |
3.2.2 Saussure 的借词“外部要素”论 |
3.2.3 Sapir 的借词“文化”论 |
3.2.4 Bloomfield 的借词“二元”论 |
3.2.5 Haugen 的借词“复制再生”论 |
3.2.6 Weinreich 的借词“社会”论 |
3.2.7 Cannon 的借词“同化等级”论 |
3.2.8 Thomason & Kaufman 的借用“触变类型”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前借词研究 |
4.1 国内刊物翻译策略:归化 |
4.2 国外刊物翻译策略:异化 |
4.3 原因与对策 |
4.4 小结 |
第五章 词典借词研究 |
5.1 音译借词 |
5.2 混合借词 |
5.2.1 派生 |
5.2.2 复合 |
5.3 义借词 |
5.3.1 引申 |
5.3.2 仿译 |
5.4 小结 |
第六章 后造词研究 |
6.1 英语新造词 |
6.2 英汉新造词 |
6.3 汉语新造词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启示 |
7.2.1 对汉语英译的启示 |
7.2.2 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平行文本比较对中国博物馆概况英译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英文博物馆概况文本比较与分析 |
2.1 文本结构 |
2.2 文本内容 |
2.3 文本单位 |
2.4 修辞风格 |
3. 平行文本比较对中国博物馆概况英译的启示 |
4. 结语 |
(7)且编,且译,且写——论形象片英译者身份的动态重叠(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编者与作者:形象片英译者的另外两个身份 |
三、形象片英译者身份重叠的动态性 |
四、结语 |
(8)汉英同传中删减与增译现象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同传中的省略 |
2. 同传中的增译 |
3. 理论框架 |
4. 研究案例 |
5. 分析结果 |
5.1 完全省略 |
5.2 归纳省略 |
5.3 显化增译 |
5.4 脱壳增译 |
5.5 补充增译 |
6.结论 |
(9)康巴藏区外宣翻译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宣翻译 |
二、康巴藏区外宣翻译的现状 |
(一)外宣翻译意识淡薄,效果不佳 |
1.政治意识淡薄 |
2.形象意识淡薄 |
3.精品意识淡薄 |
(二)外宣翻译人才奇缺,译品量少质低 |
(三)、外宣翻译形式单一,地区品牌不响 |
三、康巴藏区外宣翻译的对策 |
(一)培养外宣翻译人才,把好编辑翻译两道关 |
1.康巴藏区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策略 |
(1)着力提升政治素质 |
(2)狠抓知识储备 |
(3)倡导团队意识 |
(4)提高业务能力 |
(5)成立外宣翻译专门机构 |
2.把好编辑翻译两道关的策略 |
(二)建立康巴外宣语料库,实现网络化 |
(三)加强翻译出版合作,力推外宣精品 |
结语 |
四、把好编辑和翻译两道关 不断提高外宣品的质量(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历时性视角看外宣翻译及其研究[J]. 孔祥立. 校园英语, 2017(31)
- [2]藏区外宣翻译的策略研究[J]. 黄信.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04)
- [3]藏区外宣翻译的策略研究[J]. 黄信. 民族翻译, 2016(02)
- [4]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平行文本比较及启示[J]. 谢柯.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5]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接触语言学视角[D]. 陈胜利. 苏州大学, 2014(10)
- [6]平行文本比较对中国博物馆概况英译的启示[J]. 刘安洪. 外国语文, 2013(06)
- [7]且编,且译,且写——论形象片英译者身份的动态重叠[J]. 吴自选. 上海翻译, 2013(01)
- [8]汉英同传中删减与增译现象的案例分析[J]. 张其帆. 中国翻译, 2011(06)
- [9]康巴藏区外宣翻译现状与对策研究[J]. 黄信,颜晓英.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1(03)
- [10]把好编辑和翻译两道关 不断提高外宣品的质量(二)[J]. 黄友义. 对外大传播, 200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