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培育我省市场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培育我省市场体系

一、认真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 加快培育我省市场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师观研究》文中认为

李青[2](2021)在《当代中国农业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文中指出

石仲泉[3](2020)在《邓小平与新中国七十年》文中指出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0世纪是个伟大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有三位历史伟人,一是孙中山,二是毛泽东,第三位就是邓小平。对民族复兴有巨大影响的历史性事件也有三个,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二是新中国的成立,三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是三大伟人还是三大里程碑事件,邓小平都在其列。邓小平同孙中山、毛泽东一样,是个传奇人物。为了使贫弱的中国强大,16岁的他毅然离开故土,踏上旅欧勤工俭学的航船。经过四

冯正强[4](2018)在《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围绕“何谓友善”这一根本问题,本项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展开深入细致探讨,以逐步廓清“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思想内涵和丰富践行路径,进一步拓宽人们理解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视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入脑入心,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内涵反思,主要从概念反思、理论溯源、传统底蕴及其当代彰显等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本项研究不仅从日常层面、美德层面、至善层面、制度层面等维度对友善概念进行了反思,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体系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友善价值观与其他核心价值观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本项研究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进行了理论溯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思想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友善价值观蕴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主要领导人也从中国实际出发,为友善价值观的“核心”之路做好了铺垫。再次,本项研究还从中西方传统哲学、伦理学的学科视野出发,对友善价值观的中西传统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本项研究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重点论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当代彰显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问题,我们认为,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密切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维度全面、系统、深入地展开对这一关键问题的探讨,力图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构建起一条立体路径,密织起一道友善之网。特别是在经济层面、生态层面,本文主要从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维度出发,探讨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在人们的经济生活、生态保护方面的多元抓手,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培育践行友善价值观也应成为一种伦理自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唯有依靠良知与理性,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友善价值观才能真正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的精神灯塔,引领我们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马长青[5](2014)在《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增快。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我国城市化建设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党中央依据实现历史性发展的新形势、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新内涵,提出了实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目标。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部,目前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其它省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城市财富积累速率与民生幸福要求的不同步、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要素集约水平的不匹配、城市规模适度控制与才人集聚的不平衡和城市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协调等矛盾,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动力相对于东中部各省的发展实践存在农业、工业和科技等方面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对贵州这样的西部省份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和实现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城市化理论以及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角度对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问题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以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学说、城市化理论、因子分析、数据包络模型、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等理论以及实证方法为基础,从宏观、中观层面来认识、考察和分析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以我国城市化发展情况和贵州省城市化发展现状为切入点,研究了包括影响因素、发展效率、发展路径、发展模式选择以及保障措施等在内的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为人们研究新型城市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问题,本文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介绍了城市与城市化的一般理论,对于城市概念、城市特征与功能、城市构成、城市经济地位与作用等城市学说等基础性理论进行了概述,并对城市发展理论、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城市化中的公共经济学理论作了一个简单的综述,并介绍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模式;第二,回顾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化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我国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情况,并结合现状分析了贵州省新型城市化过程面临的问题;第三,针对贵州省城市化发展现状,构建适合贵州省实际情况的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指标选择,构建了以经济、生活、社会、环境、人口为一体的五角星形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第四,基于五角星形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包络模型,对贵州省直辖的9个行政区划地区进行了城市化发展效率的实证研究;第五,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熵值法和离差法,分析了贵州13个地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模式选择。选择五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各种模式的标杆城市,对各类模式的优劣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个指标在各类模式下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贵州省各市(州)城市化发展程度评价模型确定了贵州省各市(县)城市化的发展特征,并利用离差法比较了贵州省各市(州)与五种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契合程度,发现人口转型城市化模式最适合贵阳市,而其它城市则适合地县改市城市化模式;第六,结合实证结果,针对贵州省新型城市化五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叶燊[6](2014)在《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教育思想是党的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十六大以来,我党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展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引领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理论系统性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紧紧围绕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这个主题,梳理了其理论源泉,指出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分析了其国内外背景,认为其是对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社会变革趋势的积极回应;概括了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包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发展,以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基本政策,以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等;总结了其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如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教育公平进一步增强等;展望了其对我国未来教育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为深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力争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徐昕[7](2013)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组织建设一直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现实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特殊性,赋予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战斗堡垒的作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有彝、苗、傣、白、回、哈尼、傈僳等26个少数民族、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集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于一身,是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一个较为典型的地区。研究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基层党建,不仅可以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而且可以对本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提供切实指导,还可以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论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真收集了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各种文件材料与数据资料,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内众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从而把握了地方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和特殊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对基层党建工作突出成绩和亮点进行了总结,获得了新的宝贵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对策措施。特别是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殊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多角度论证,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思路和观点。本论文除导论外,共十章,分三个层次,论证和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三个层次内在逻辑紧密联系,第一个层次是理论依据,第二个层次是实证分析,第三个层次是经验总结和工作创新。第一、二章属于论文的第一个层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和概括了我党90多年以来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形成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基层党建工作规律与经验的认识。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要求,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进行了理论的论证。第三、四章属于论文的第二个层次,立足于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实证调查和问卷分析,概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等特殊性问题和原因。第五、六、七、八、九、十章属于论文的第三个层次,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典型案例为支撑,较系统地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思路与观点。本论文研究力求主要创新点:一是研究内容。论文紧扣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最新的理论与要求,紧密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这一较为典型和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规律、经验指导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实践,又通过调查研究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特殊问题和典型经验上升到理论,进一步充实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二是理论观点。较系统地研究和提出,以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创新基层党建,以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为方法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基层党建,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为精神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三是研究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综合运用政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大量实地调查、问卷分析、个案剖析的基础上,运用党建的基本理论、规律、经验,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党建工作实际,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经验与思路。论文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证性研究,对于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较系统深入的探索。

白姣姣[8](2013)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的伟大梦想。这一中国梦既历史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理想,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共同富裕才有了从理想变为现实的可能性,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才真正找到了并创新了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旗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也是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政治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本质就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显着提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引起人民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立足现实,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新中国成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和启示。本文主要涉及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不懈追求和实践探索。第二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贫富差距问题,分析了其现状以及导致我国贫富差距日趋扩大的成因,为总结国家采取的相关战略措施提供铺垫。第三部分,主要根据前一部分的问题现状与原因分析,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缩小贫富差距上采取的战略措施。第四部分,则在本文前三部分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得出的重要启示。

王科[9](2012)在《和谐视野中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研究 ——以苏联和中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着眼于社会和谐,通过对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回顾,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和谐问题上的经验与启示。本文的努力有利于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中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多偏重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人的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发展、社会矛盾、社会关系、社会主义模式转换、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层面等视角,而社会和谐视角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都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缺乏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专门性的研究,且研究内容和具体结论都有局限。本文的研究可以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为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历史镜鉴和理论依据。全文包括导论和四章。导论界定了本文的基本概念,对国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评论,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四章分别梳理了古今中外的社会和谐理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力图阐明社会主义的“应然”;以世界上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和中国为例,系统地研究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社会和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力图阐明现实社会主义的“实然”;最后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在和谐问题上的经验与启示。第一章概述了古今中外的社会和谐理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的共同理想。许多学者和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描述或论证过社会和谐理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和谐理想的继承、改造、创新、发展,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理论。这种理论以唯物辩证法为主要方法分析人类社会,深刻揭示了自阶级社会以来人类长期陷于社会不和谐的深层原因,特别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以及方法和途径,并以“两个和解”为目标,预测了未来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基本形态的社会和谐图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理想因其科学性、普适性的品格而成为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目标,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第二章梳理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和谐问题。20世纪,以中俄为代表的东方落后国家由于国内、外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率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的主客观条件极为复杂,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又非常薄弱,因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充满艰难曲折。前苏联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这主要是因为它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实施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实现了公平正义,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基础,满足了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前苏联在建设过程中长期不能和谐发展并且最终解体,主要是因为战后苏联没能抓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体制、路线、方针、政策偏离时代、国情,长期畸形发展,放纵官僚特权,忽视民生问题等。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分析了社会和谐与不和谐问题。新中国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是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维护了国家独立自主的地位,扞卫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和睦、社会稳定的和谐局面。但逐步凸显的体制弊端、脱离国情的“左”倾偏差、扩大化的“阶级斗争”、持续不断的群众运动造成了一些社会不和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之路,使我国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同时,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应对挑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正在为最大限度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促进社会和谐而奋斗。第四章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在和谐问题上的经验与启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融洽社会关系方面有一定的功效。但长期看,苏联模式损害了社会和谐。1978年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新模式、新路径,和谐发展的前景因而日益明朗。由此可见,道路选择问题是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问题。中苏两国在道路选择过程中曾以各种方式解决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实践证明“大清洗”、“继续革命”、局部改革、固守传统都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苏联模式中有损社会和谐的体制弊病,而放弃社会主义更是一条动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之路的探索表明,只有稳步而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革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还表明,在社会和谐问题上,执政党建设是关键,科学发展是基础,以人为本是价值依托,公平正义是基本前提。

郭占恒[10](2011)在《执政为民 科学有为 按中央精神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浙江省委的执政实践》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发展成为执政党。党执政以来,经历了由打破外部封锁、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探索实行计划经济,到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党的执政是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坚定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组织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来实现的。其中,省一级党委的执政实践,是实现党的

二、认真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 加快培育我省市场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真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 加快培育我省市场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3)邓小平与新中国七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参与建设使新中国站起来的奠基开拓和特殊岁月的全面整顿
    (一)主政大西南。
        1.进军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2.平稳接管城市,大力发展经济。
        3.狠抓农村工作,稳定社会基础。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民族经济文化。
        5.针对西南地区复杂特点,分批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二)参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三)维护党的团结,深邃思考执政党建设理论。
    (四)大刀阔斧地全面整顿,同“四人帮”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二、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带领中国开始了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第一个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推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
    (二)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三)提出一系列“大政策”,为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披荆斩棘,开启伟大征程。
    (四)提出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明确“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五)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不断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开创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为改革开放伟业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七)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推进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大业。
    (八)在国际风云的急剧变幻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和一整套指导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方针。
    (九)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这是改革开放伟业的根本保证。
    (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三、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后继者的不断坚持和发展下进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一)始终不渝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始终不渝地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概念审视
    2.1 “友善”概念分析
        2.1.1 友善的日常层面语义
        2.1.2 作为美德范畴的友善概念反思
        2.1.3 作为客观存在之善的友善概念反思
        2.1.4 作为制度层面的友善概念简析
        2.1.5 友善的近义词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中的友善价值观
        2.2.1 富强与文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厚实地基
        2.2.2 民主与法治: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2.2.3 平等与公正: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基本准则
        2.2.4 自由与和谐: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终极向往
        2.2.5 爱国、敬业与诚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第3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理论溯源
    3.1 马克思恩格斯论友善价值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博爱价值观的批判
        3.1.2 马克思恩格斯对友善价值观的直接阐述
        3.1.3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涵
        3.1.4 团结合作:通向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3.1.5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终极归宿
    3.2 列宁论友善价值观
        3.2.1 列宁共产主义道德思想中的友善蕴涵
        3.2.2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中的友善蕴涵
        3.2.3 列宁友善思想的其他表达
    3.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者的友善价值观
        3.3.1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3.3.2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3.3.3 江泽民、胡锦涛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第4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继承借鉴
    4.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价值观继承
        4.1.1 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的仁爱本质
        4.1.2 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的良心本体
        4.1.3 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的涵养途径
    4.2 西方思想视野中的友善价值观批判借鉴
        4.2.1 善的追求:西方传统友善观的德性本质
        4.2.2 爱与友爱:西方传统友善观的直接表达
        4.2.3 “无家可归”:现代性视域下的非友善症候
        4.2.4 路在何方:通达友善之途的哲学解释学维度
第5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当代彰显
    5.1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困境
        5.1.1 看待友善价值观的辩证视野
        5.1.2 友善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之一: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5.1.3 友善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之二:中国社会的严酷现实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涵
        5.2.1 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底蕴
        5.2.2 党性修养论述中的友善蕴涵
        5.2.3 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友善情怀
        5.2.4 生态建设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彰显
        5.2.5 合作共赢外交战略中的友善价值观彰显
    5.3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5.3.1 筑牢友善价值观的制度“堤坝”
        5.3.2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增强敬畏感
        5.3.3 全面依法治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第6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
    6.1 政治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2 经济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3 社会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4 文化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5 生态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结语:让友善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评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
        1.3.2 国内研究文献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 研究框架
2 城市化相关理论以及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模式
    2.1 城市学说
        2.1.1 城市的定义
        2.1.2 城市的特征与功能
        2.1.3 城市的构成
        2.1.4 城市的经济地位与作用
    2.2 城市化相关理论
        2.2.1 城市发展理论
        2.2.2 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论
        2.2.3 二元经济理论
        2.2.4 城市化中的公共经济学理论
    2.3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2.3.1 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向
        2.3.2 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向
    2.4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2.4.1 结构转型城市化模式
        2.4.2 人口转型城市化模式
        2.4.3 逆城市化模式
        2.4.4 地县改市城市化模式
        2.4.5 概念性城市化模式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城市化发展情况及贵州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回顾
        3.1.1 城市化发展探索时期(1949-1978)
        3.1.2 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1979-2002)
        3.1.3 城市化科学发展时期(2003-2009)
        3.1.4 新型城市化发展时期(2010-)
    3.2 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3.2.1 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现状
        3.2.2 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现状
        3.2.3 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现状
    3.3 我国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概况
        3.3.1 江浙地区城市化发展概况
        3.3.2 珠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概况
        3.3.3 长株潭地区城市化发展概况
    3.4 贵州省城市化发展现状
        3.4.1 贵州省城市产业结构现状
        3.4.2 贵州省城市人口发展现状
        3.4.3 贵州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3.5 现阶段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3.5.1 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3.5.2 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3.5.3 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路径与推进策略
    3.6 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3.6.1 民生幸福要求与城市财富积累速率不同步
        3.6.2 要素集约水平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不匹配
        3.6.3 城市规模适度控制与人才集聚的不平衡
        3.6.4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物质文明建设不协调
        3.6.5 现代城市管理水平与城市化发展速度不适应
    3.7 贵州省新型城市化的实施路径
    3.8 本章小结
4 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构建
    4.1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意义及构建原则
        4.1.1 构建城市化评价体系的意义
        4.1.2 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4.1.3 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4.2 依据贵州省特征的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选择
        4.2.1 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特殊现状
        4.2.2 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选择的理念和原则
        4.2.3 新型城市化评价体系的可选指标
    4.3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4.3.1 因子分析法概述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 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指标选择
        4.3.4 五角星形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贵州省各市(州)城市化发展效率评价
    5.1 贵州省区域发展概况
    5.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基本模型
    5.3 DMU的选取和数据选取
    5.4 贵州各市相关指标的投入产出效率
        5.4.1 经济城市化的投入产出效率
        5.4.2 社会城市化的投入产出效率
        5.4.3 人口城市化的投入产出效率
        5.4.4 生活城市化的投入产出效率
        5.4.5 环境城市化的投入产出效率
    5.5 新型城市化发展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选择研究
    6.1 各种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标杆城市选择及分析
        6.1.1 不同模式标杆城市样本选择
        6.1.2 各模式下五种城市化指标的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6.1.3 不同模式下发展指标相对重要性分析
    6.2 贵州各市(州)城市化发展程度评价
        6.2.1 熵值法在发展程度评价中的应用
        6.2.2 数据来源
        6.2.3 发展程度评价结果
    6.3 贵州省各市(州)最优城市化模式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研究
    7.1 贵州省生活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7.1.1 贵州省生活城市化遵循的基本原则
        7.1.2 贵州省生活城市化的具体路径措施
    7.2 贵州省经济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7.2.1 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7.2.2 贵州省经济城市化的具体路径措施
    7.3 贵州省环境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7.3.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
        7.3.2 贵州省环境城市化的具体路径措施
    7.4 贵州省社会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7.4.1 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
        7.4.2 进一步加强城乡劳动就业体系完善
    7.5 贵州省人口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7.5.1 贵州省人口城市化的具体模式选择
        7.5.2 贵州省人口城市化的具体路径措施
    7.6 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实施的保障措施
        7.6.1 构建科学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实施的政策保障
        7.6.2 近期城镇化总体目标与工作重点的政策措施保障
        7.6.3 中部城镇密集发展地区发展目标与政策措施保障
        7.6.4 发展重点城镇模式目标的政策保障措施
        7.6.5 小城镇发展战略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7.6.6 市、州、重点地区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贵州省城市化发展展望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6)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源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概述
        二、列宁的教育思想概述
    第二节 十六大以前党的教育思想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国际背景
        一、强化教育优先发展,增加教育投入
        二、聚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三、追求教育公平,促进全民教育
        四、创建学习型社会,推进终身教育
        五、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教育竞争加剧
        六、教育信息化进展提速,引发教育方式全方位改革
    第二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引领教育体制改革
        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推动教育结构走向优化
        三、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要求教育改革突出公平与均衡
        四、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
        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四、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教育的基本政策
        六、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坚持以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为指导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坚持教育公平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坚持教育反映时代特点
        四、坚持教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服务
        五、坚持党的教育理论开放性品质
        六、坚持改革创新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事业的成就与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事业的成就
        一、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强化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逐步深化
        三、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
        四、教育改革开放更加深入
        五、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第二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更新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二、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人才创新能力不强
        三、教育体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
        四、教育结构与布局不尽科学,城乡、区域教育不平衡
第五章 以党的教育思想新成果推进教育发展
    第一节 深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重要任务
        二、切实保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三、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
    第二节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增强大中小学德育的实效
        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
        三、重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三节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六、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
        七、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
        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切实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一、建立和完善保障教育公平的制度
        二、合理配置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四、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
    第五节 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二、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办学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四、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论文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创新
第一章 以党的执政理论规律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第一节 以党的执政理论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二、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三、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四、江泽民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五、胡锦涛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第二节 以党的执政规律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二、遵循党的执政规律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
        三、用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实践检验党建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以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一、坚持党的执政经验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
        二、用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三、用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民生改善
第二章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
    第一节 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题
        二、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主线
        三、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要求
        四、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八项要求
    第二节 全面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用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二、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衡量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三、用贯彻新党章的实践检验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十八大后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二、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三、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创新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第三章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实证调查分析
    第一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州情和基层党建概况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州情概况
        二、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概况
    第二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一、调查问卷情况
        二、调查问卷A卷分析报告
        三、调查问卷B卷分析报告
第四章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特殊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特殊问题
        一、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殊问题
        二、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民族关系特殊问题
        三、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基层民主和治理特殊问题
        四、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民族宗教和民族文化特殊问题
        五、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改善民生特殊问题
    第二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特殊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边疆民族地区应对“三股势力”渗透与反渗透具有长期性
        二、边疆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和现实困难
        三、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与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凸显
        四、边疆民族地区解决民生民主和民族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
        五、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存在具体困难和矛盾
第五章 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为主题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党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题
        一、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
        二、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
        三、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主题
    第二节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探索
        一、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难题
        三、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政策思考
    第三节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探索路径
        二、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实践成效
        三、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经验启示
第六章 以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为根本方法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制度保障
        一、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基层党建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二、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重要方法
        三、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一、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优化党组织设置的认识
        二、从纵向融合和横向联合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三、与时俱进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四、探索新模式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第三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建案例分析
        一、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
        三、建设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
        四、健全基层为民服务网络
        五、完善基层帮扶机制
        六、整顿软散基层党组织
第七章 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一、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财力保障
        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环境保障
        三、推进民族法制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司法保障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保障
        五、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保障
        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才保障
    第二节 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一、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基层党建创新探索
        二、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基层党建实践成效
    第三节 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创新基层党建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武定县西和村创新基层党建历程
        二、楚雄州武定县西和村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第八章 以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民族党员干部是边疆民族地区创新基层党建的关键
        一、民族党员干部是基层党组织巩固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民族党员干部是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中间桥梁
        三、提升民族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要求
        四、提升民族党员干部文化素质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五、提高民族党员干部民主意识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以民族党员干部培养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一、建好队伍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前提
        二、教育培训是提高民族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方法
        三、制度建设是加强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保障
        四、实践锻炼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途径
        五、作风建设是边疆民族地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保证
    第三节 以民族党员干部培养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党员实用人才队伍
        二、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坚持创先争优常态化增强民族党员队伍活力
        四、坚持在“一线”工作中培养锻炼干部
        五、强化监督机制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
第九章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优秀民族文化是创新基层党建的精神动力
        一、优秀民族文化提供基层党建思想资源
        二、优秀民族文化赋予基层党建创新活力
        三、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基层党建凝聚力创造力
    第二节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一、弘扬以彝族特色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
        二、坚持基层党建与优秀民族文化发展融合创新
    第三节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探索
        二、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成效
        三、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第十章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
        一、充分认识改善民生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二、重点解决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三、重视解决基层党组织在改善民生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一、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服务基层群众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民生改善
        三、选优训强基层干部提升服务能力
        四、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节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实践
        二、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成效
        三、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与实践探索
    2.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
        2.1.1 通过消灭剥削制度消除贫富悬殊,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2.1.2 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提高公有化程度
        2.1.3 通过区域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促进地区共同发展
    2.2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道路
        2.2.1 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2.2.2 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
    2.3 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向共同富裕
        2.3.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3.2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
        2.3.3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贫富差距问题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3.1.1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3.1.2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日益凸显
        3.1.3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成因分析
        3.2.1 国情原因
        3.2.2 国家政策和体制效应
        3.2.3 市场化改革的负面影响
        3.2.4 收入分配不公的因素
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战略措施
    4.1 完善社会分配机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4.1.1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
        4.1.2 “提低、扩中、调高”,更加注重公平
        4.1.3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全民保障水平
    4.2 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4.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政策安排
        4.2.2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改善财政支农的方式和效率
        4.2.3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城镇化水平
    4.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区域共同富裕进程
        4.3.1 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
        4.3.2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倾斜力度
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道路探索的启示
    5.1 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5.2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5.3 把走共同富裕道路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统一起来
    5.4 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目标的全面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和谐视野中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研究 ——以苏联和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本文的基本概念
    二、 有关方面研究述评和本文研究价值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创新
第一章 社会和谐理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和谐理想
        一、 儒家的社会和谐理想
        二、 道家的社会和谐理想
        三、 释家的社会和谐理想
        四、 中国近代思想家的社会和谐理想
    第二节 西方的社会和谐理想
        一、 古希腊的社会和谐理想
        二、 欧洲基督教的社会和谐理想
        三、 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和谐理想
        四、 社会主义流派①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想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
        一、 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
        二、 社会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社会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
        四、 社会和谐思想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前苏联在社会和谐问题上的曲折历程
    第一节 1917-1924 年的探索
        一、 战时政策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二、 新经济政策在和谐问题上的效应
        三、 探索中的经验
    第二节 1924-1953 年的转变
        一、 大转变对社会和谐的积极意义
        二、 大转变对社会和谐的消极影响
        三、 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节 1953-1985 年的实践
        一、 改革发展中的和谐因素
        二、 日益累积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三、 历史的反思
    第四节 1985-1991 年的挫折
        一、 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契机
        二、 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与冲突
        三、 沉痛的教训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之路的探索
    第一节 新中国前 30 年的艰辛探索
        一、 1949-1966 年的探索
        二、 1966-1976 年的失误
        三、 新中国前 30 年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之路
        一、 1978-1992 年的开拓
        二、 20 世纪 90 年代的突破
        三、 本世纪的新问题与新举措
        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和谐问题上的经验与启示
    一、 道路选择问题是社会和谐的根本问题
    二、 改革是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
    三、 执政党建设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四、 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五、 以人为本是社会和谐的价值依托
    六、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执政为民 科学有为 按中央精神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浙江省委的执政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和全方位开放, 积极培育市场经济主体, 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坚持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发展各具优势的特色经济
三、坚持以民为本, 统筹兼顾,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促进经济与文化紧密融合, 不断增强综合竞争的软实力
五、坚持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形成共同推进全局工作的整体合力

四、认真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 加快培育我省市场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师观研究[D]. 胡鑫.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当代中国农业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D]. 李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邓小平与新中国七十年[J]. 石仲泉. 中共党史研究, 2020(02)
  • [4]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研究[D]. 冯正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5]贵州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研究[D]. 马长青. 中南大学, 2014(12)
  • [6]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研究[D]. 叶燊.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7]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D]. 徐昕. 云南大学, 2013(12)
  •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启示[D]. 白姣姣. 新疆师范大学, 2013(06)
  • [9]和谐视野中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研究 ——以苏联和中国为例[D]. 王科. 中共中央党校, 2012(01)
  • [10]执政为民 科学有为 按中央精神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浙江省委的执政实践[J]. 郭占恒. 政策了望, 2011(06)

标签:;  ;  ;  ;  ;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培育我省市场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