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瓶梅》与白糖(论文文献综述)
钟晓璐[1](2017)在《中国古代餐花行为及其文学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花为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饮食行为。花朵最初是作为菜蔬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随着食物来源的丰富,花朵作为食材地位日衰,逐渐成为餐桌上的点缀。但由于花朵药用、审美价值的发现和花朵食品时限性、多功能性、超阶级性等特点,餐花行为得以延续,有些特殊的餐花行为甚至成为节俗被普遍接受并保存至今。在花朵饮食的这一演变过程中,古代文人将自身采集、制作、食用花朵的经历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餐花文学题材。最初的餐花书写笼罩在巫术的神秘晦涩之下,与沟通神灵、辟邪延寿挂钩。唐以后,文人在丰富餐花意象,细化饮食描写的同时更多的将个人情趣、文化品位注入餐花书写。元明清时期,散曲、戏剧、小说等体裁中的餐花书写逐渐丰富起来,使得餐花书写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在餐花书写的发展过程中,屈原作为餐花第一人,首次以食用花朵象征修养德行,为后世以食花明志、比德奠定基础。陶渊明从千花百卉中独拈出一枝菊来,以自身的隐逸标格,赋予了食用菊花淡薄悠远、复归自然的新意趣。苏轼和杨万里以文人的独特“味觉”,从花中吃出了旷适和清高。《金瓶梅》和《红楼梦》两部小说中则展现出两个不同社会阶层以花为食俗与雅两种不同的情趣。整体来看,餐花书写呈现出前期少、后期多;专题少、意象多;具体少、抽象多的特点。文人的餐花书写除了比德明志之外,主要用于表现宴饮场面、塑造人物形象。但餐花书写所体现的不仅有文人主清淡、尚本味、崇养生的饮食思想,还有他们重精致、崇风雅、讲情趣的审美倾向,更包含着他们重德行、慕先贤、贵清空的价值取向。
本刊编辑部[2](1996)在《《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文中研究说明1.《文献》杂志自1979年创刊,至1985年共计出版二十二辑,1986年以后每年出版四辑。2.本索引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编排,共分为:文学;史学;敦煌、帛书;方志、舆图;谱牒、碑刻;传记、行实;善本叙录;抄本、写本、未刊本;目录;序跋、题记;版本、校勘;辨误、补正;辑侠;文献;书札;书史;刻书、藏书、访书;怀念、回顾及其他;书目文献出版社图书介绍等十九大类。编写顺序依次为篇名、作者、年代、期数(1979—1985年则为总辑数)。3.本索引编制匆促,分类难称允当,请读者使用时注意。
程维[3](2018)在《浮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寡语者第一章第1叠军统蓝衣社南昌站的危险人物机密档案卷宗里,常常出现柳士龙的名字。那些有关材料皆语焉不详,笼罩着柳士龙这个名字也就有些神出鬼没云遮雾罩般的神秘。偶尓我的身份是豫章茶叶商人,武宁木材商人,有时也是景德镇瓷商,袁州的夏布商人,或樟树药商。我不可能是广润门火神庙新新戏园子里的武生,不
李昕升[4](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认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郑平昆[5](1992)在《《金瓶梅》与白糖》文中研究表明 《金瓶梅词话》写西门庆家莚不断,席上珍馐美味应有尽有,此时作者每每提到白糖,如43回吴月娘宴请乔太太时,奉上来的"果馅元宵,——都是银镶茶钟,金杏叶茶匙,放白糖、玫瑰,馨香美口"。再如45回吴月娘丫头给李桂姐"装了一盒元宵,一盒白糖薄脆"。看来元宵以白糖做馅或用白糖单作的甜食,在当时受人青睐。白糖问世何时,据清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云:
诗黛雯[6](2015)在《汉缅俚语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中缅两国同根,汉缅两种语言同源。近年来中缅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发展迅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两国间互派留学生就是很好的证明。文化的差异是造成交际障碍的最主要因素,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很多语言要素中也包含中浓厚的文化色彩,单纯地学习语言,效果并不理想,学习数年汉语,对有些语言现象仍然一知半解、不明就里。比如俚语。而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俚语出现的频率又是比较高的,俚语构成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和日常交流的一个障碍。由此,本人想到做一个汉语和缅甸语的俚语比较研究,以此多一些对俚语的理性认识,了解汉语和缅甸语在俚语上的差异。这对学习汉语的缅甸学生和学习缅甸语的中国学生,都是有益的。本文拟以汉缅两国俚语研究领域已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并以现存在汉缅两种语言中口语里丰富的俚语作为语料,参考文化语言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分类法、对比研究法分析研究汉缅俚语的差异,并分析汉缅俚语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
蔡迎春[7](2017)在《《衆喜寳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道光年间,陈衆喜所撰《衆喜宝卷》,不仅完整地记录了长生教创立者汪长生的宗教生涯以及长生教的渊源、宗旨和教羲,而且还在文本上栏部分汇集了衆多与长生教相关的儒、释、道以及其他民间宗教的资料,可谓一部研究长生教和其他民间宗教的重要经卷。从卷册篇幅、文本内容结构和刊行流播等角度而言,《衆喜宝卷》所具的学术价值是笔者所搜集的长生教其他经卷,甚至是其它民间宝卷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封《衆喜宝卷》现存版本异同考论的基础上,通过封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与新发现的其他长生教新材料进行封比,进而封宗教劝化宣教的宗教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深化了封长生教基本教羲、教派历史、教派属性、仪式活动等方面的认识,而且还以一叶而观全貌,封目前於宝卷研究本身存在着的诸多观点和问题进行辨析,以期推动宝卷学领域的研究进程。正文分"研究篇"和"校录篇"两大部分,其中"研究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为"《衆喜宝卷》版本考论"。成书於清道光廿九年(1849)的《衆喜宝卷》自问世以後便在下层社会广爲流傅,故不断重版刊印,版本衆多,且各有优劣。通过封《衆喜宝卷》所有版本进行全面汇集,不仅从版本形式和内容上辨其异同,为俊来研究者的版本选择提供可靠依据,而且还核封了目前所收录《衆喜宝卷》的目录成果,并封其收入情况与实际馆藏情况进行封比,发现目前目录成果中封於宝卷文献的着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引起学界的关注。第二章为"《衆喜宝卷》文本形式与内容"。《衆喜宝卷》的上栏文本主要分三种形式:介绍性文本、经文性文本或其它形式文本,内容庞杂,结构松散,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上作者如此编排是有内在罗辑和规律可循的;下栏文本主要分为故事文本和劝化文本两种类型,其中故事文本主要以两个故事为一主一暗两条线索展开,实际上是代表两种修行方式,一种是以衆喜和其父母为代表的修行方式,即长生教的修行方式,一种则是以赵桂瑛为代表的修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长生教与其他民间宗教的斗争,最终是长生教获胜;上下两栏在文本结构上相封独立,但文本内容又互有关联。《衆喜宝卷》的文本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念卷活动的神圣性,增强了念卷内容的广泛性,使念卷活动的功能从斋供仪式转变为劝化。第三章为"《衆喜宝卷》的功能——基於新出现《两卷本》的封比分析"。通过封《衆喜宝卷》的五卷本,以及新发现的两卷本,从文本结构及文本内容方面的封比,发现两卷本的《衆喜宝卷》仅是五卷本的《衆喜宝卷》精缩刊本,两卷本保留了五卷本的下栏分品部分,并封下栏文本从分品和内容方面进行了删减,而宝卷的宗教属性则没有改燮,同时,在文本中未能找到任何民间秘密宗教的内容,完全是用来进行斋供仪式的文本。因此,为宝卷可以放在文献考据和齐供仪式的视角进行研究提供坚实可信的文献基础。第四章为"从《科仪》看《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兼论长生教"。通过封《衆喜宝卷》文本内容的分析,并与长生教另一经典《科仪》进行比较,系统梳理长生教从源起、教羲到仪式活动,从而勾勒明万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的发展历程。弥补了先前封《衆喜宝卷》研究的不足,如介绍陈衆喜其人其书、长生教的宗旨、信仰、教规、戒律,以及作者所知的其他民间宗教,大体还是从宗教组成要素以及宗教发展简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太深入。本文力图通过封该宝卷文本内容进行专题分析,为封该文献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而丰富长生教研究的内容,并且进一步为从斋供仪式角度进行研究宝卷提供依据。第五章为"宣教与劝化:《衆喜宝卷》之宗教功能"。与善书相比,宝卷的内容多以神在人间的生活为主,神仙角色在宝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多新奇的故事情节,另外唱词封推动情节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衆喜宝卷》中以衆喜的宣教劝化故事和三次受灾经历、赵桂瑛的故事、衆喜宣教劝化二个阶段、两个方面以代表四方的共同作用下,宣教劝化内容从行为准则的劝世观到道德昇华的修道观不断昇华。"校录篇"涵盖《衆喜宝卷》题解及录文、《科仪》的题解及录文两个部分。
俞为洁[8](2015)在《桂花饮食小史》文中提出桂花是中国近20个市的市花,在旅游、休闲、餐饮、保健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本文对古籍所记的桂花饮食做了较系统的梳理分析,以期有助于桂花饮食的复原和研制。
二、《金瓶梅》与白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瓶梅》与白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餐花行为及其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花朵饮食发展状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花朵饮食的发展状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花朵饮食的特点 |
第二章 餐花行为文学书写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先秦至唐前——餐花书写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第二节 唐宋时期——餐花书写的迸发与繁荣 |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餐花书写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三章 屈原的餐花书写兼论餐花与巫风 |
第一节 餐花书写起源与楚地巫风 |
第二节 屈作中的餐花书写 |
第三节 屈原餐花书写的影响 |
第四章 陶渊明的餐菊书写兼论餐花与服食 |
第一节 陶渊明与菊花 |
第二节 陶渊明的餐菊与服食 |
第三节 陶渊明的餐花书写及其影响 |
第五章 苏轼、杨万里的餐花书写兼论餐花与市井生活 |
第一节 餐花书写与市井生活 |
第二节 苏轼餐花书写与旷适心境 |
第三节 杨万里餐花书写与清高情志 |
第六章 《金瓶梅》《红楼梦》中的餐花书写 |
第一节 《金瓶梅》中的餐花书写 |
第二节 《红楼梦》中的餐花书写 |
第三节 餐花书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
第七章 餐花书写的特点及其价值与意义 |
第一节 餐花书写的特点 |
第二节 餐花书写的文学价值 |
第三节 餐花书写的文化意蕴 |
征引文献目录 |
致谢 |
(4)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汉缅俚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理论方法及可行性、特色 |
第五节 论文结构思路 |
第二章 汉缅俚语本体比较 |
第一节 汉缅俚语结构特征比较 |
第二节 汉缅俚语来源 |
第三节 汉缅俚语语义特征比较 |
第三章 汉缅俚语文化内涵比较 |
第一节 反映宗教信仰 |
第二节 反映数字文化 |
第三节 反映传统习俗 |
第四节 反映社会文化背景 |
第五节 反映对动物的好恶评价 |
第四章 汉缅俚语在形象和寓意的角度上分析 |
第一节 汉缅俚语中形象和寓意基本等于 |
第二节 汉缅俚语中形象对等和寓意不对等 |
第三节 汉缅俚语中寓意对等形象不对等 |
第五章 汉缅俚语修辞方式的比较 |
第一节 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第二节 缅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第三节 汉缅俚语的修辞方式的异同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衆喜寳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动态 |
(一) 关於宝卷 |
(二) 关於《衆喜宝卷》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五、主要内容 |
研究篇 |
第一章 《衆喜宝卷》版本考论 |
一、《衆喜宝卷》版本调查 |
(一) 着录情况 |
(二) 出版情况 |
(三) 收藏情况 |
二、版本调查後发现的问题 |
(一) 目录收录 |
(二) 版本汇总 |
三、《衆喜宝卷》五卷本之间的异同 |
(一) 封面 |
(二) 书名页 |
(三) 卷首页 |
(四) 目录页 |
(五) 卷尾页 |
(六) 卷五附志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衆喜宝卷》文本形式与内容 |
一、从《安乐铭》看《衆喜宝卷》的文本形式 |
(一) 《安乐铭》的文本形式 |
(二) 《衆喜宝卷》文本形式 |
(三) 两者之间的在文本形式方面的异同 |
二、《衆喜宝卷》的文本内容 |
(一) 下栏文本内容分析 |
(二) 上栏文本内容分析 |
(三) 上下栏文本之间的关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衆喜宝卷》的功能——基於新出现《两卷本》的封比分析 |
一、五卷本与两卷本分品异同 |
二、五卷本与两卷本内容异同 |
三、齐供仪式文本?——《衆喜宝卷》的功能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科仪》看《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兼论长生教 |
一、关於《科仪》 |
二、关於长生教 |
(一) 源起 |
(二) 教义 |
(三) 仪式活动 |
三、《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 |
(一) 《科仪》中齐供仪式的相关内容 |
(二) 《衆喜宝卷》与《科仪》之间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劝化与宣教:《衆喜宝卷》之宗教功能 |
一、《衆喜宝卷》的故事劝化 |
(一) 衆喜在劝化经历中的三次受灾 |
(二) 桂瑛修行经历的种种磨难 |
三、傅教劝化 |
(一) 劝化过程中经历的二个阶段 |
(二) 劝世与劝道:《衆喜宝卷》劝化的两种策略 |
本章小结 |
校录篇 |
《衆喜粗言宝卷》 |
题解 |
录文 |
《科仪》 |
题解 |
录文 |
参考文献 |
後记 |
(8)桂花饮食小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腌桂花 |
二、桂花茶饮 |
(一) 桂花茶 |
(二) 桂花饮料 |
三、桂花糕饼 |
四、桂花酒 |
五、其他桂花食品 |
四、《金瓶梅》与白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餐花行为及其文学书写研究[D]. 钟晓璐.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2]《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J]. 本刊编辑部. 文献, 1996(03)
- [3]浮灯[J]. 程维. 百花洲, 2018(01)
- [4]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5]《金瓶梅》与白糖[J]. 郑平昆. 文献, 1992(04)
- [6]汉缅俚语对比研究[D]. 诗黛雯. 广西民族大学, 2015(10)
- [7]《衆喜寳卷》研究[D]. 蔡迎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9)
- [8]桂花饮食小史[J]. 俞为洁.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