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ZK-14.3/40-6型膨胀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陈纯正[1](1974)在《活塞式膨胀机(二)》文中认为活塞式膨胀机热力计算的任务是:确定膨胀机的主要几何尺寸,确定示功图各个特性点(即示功图上2、3、4、5各点)的气体参数,并且绘制膨胀机动力计算所必须的示功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2](1978)在《制氧工问答(二)》文中指出1.问:什么叫热量,什么叫冷量?答:当对工质进行加热时,它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反映出温度升高或物态发生变化,也就是使工质内部所具有的能量增加。能量不能无中生有,分子能量的增加是由于在加热过程中将外部能量转移给工质的结果,通常说加给了工质热量。因此,热量是工质内部分子所具有的能量变化的一种度量。结果分子运动的动能增加,反映出温度升高。
杭州制氧机厂[3](1977)在《PZK-14.3/40-6型膨胀机的使用与维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简述:PZK-14.3/40-6型活塞式膨胀机是立式、单缸、单级、单作用,活塞式膨胀机。结构如图所示:用以代替原 150米3/小时制氧机的1LP-16.6/50-6型活塞式膨胀机它较原膨胀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
叶必楠[4](1982)在《带膨胀机中压循环空分设备的节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单机入手,介绍了小型制氧机各个方面的节能措施,如提高空压机和膨胀机的效率、空气滤清器的维护、净化设备的更新、空分塔的节能以及开展综合利用等。最后作者指出了我国小型制氧机能源浪费的严重情况,提仪统筹规划、定点供气。
蒋龙[5](2020)在《变壁厚涡旋膨胀机型线参数的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有机朗肯循环对余热的利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方法之一。本文对用于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的变壁厚涡旋膨胀机进行了建模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平面曲线啮合理论,得到了涡旋型线实现啮合需满足的条件。对构成涡旋型线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涡旋型线的基本结构参数。构造了双圆弧修正和双圆弧加直线修正两种齿头修正方法,推导出两种齿头修正各自的修正齿面积。(2)分别建立了圆渐开线‐高次曲线组合型线、圆渐开线‐圆弧组合型线和变基圆半径涡旋型线的几何模型。构建了高次曲线组合型线、圆弧组合型线的占积比模型进行了;推导了变基圆半径涡旋型线的容积计算公式。同时建立了泄漏的数学模型。(3)根据已建立的各变壁厚涡旋型线的几何模型、数学模型,得到了构成变壁厚型线的初始参数。分析了相应初始参数对两种齿头修正的修正齿面积和修正面积系数的影响,得出了两修正的修正齿面积与渐开线发生角、修正角、基圆半径成正比,修正面积系数与渐开线发生角成反比,与修正角成正比;通过分析初始参数对高次曲线组合型线和圆弧组合型线的占积比的影响,得出了二者型线面积与基圆半径和终端渐开角成正比,占积比与基圆半径成反比,与终端渐开角成正比;分析得出了变基圆半径涡旋型线的容积随基圆控制系数的增加而变小,泄漏随基圆控制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为之后的优化分析提供参考。(4)运用遗传算法对两种齿头修正的修正齿面积、修正面积系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对高次曲线组合型线和圆弧组合型线的型线面积、占积比进行了优化分析。运用粒子群算法对变基圆半径涡旋型线的盘径、膨胀比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到了单目标优化下各优化目标极值时的初始参数取值,以及多目标优化下各优化目标的非劣解集对应的初始参数取值。(5)通过搭建涡旋膨胀机测试平台,对基于采用圆渐开线涡旋型线和高次曲线膨胀机的性能进行了试验。测量了两类膨胀机的电压、电流、功率随进气压力的变化,对比得出了高次曲线涡旋膨胀机在较高进气压力下性能提升较为明显;高次曲线组合型线的排气压力、质量流量、转速随进气压力成正比关系。
强建国[6](2007)在《涡旋压缩腔几何模型与涡旋齿强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涡旋压缩机的工作特性,基于通用型线理论确定涡旋齿基本参数,建立了涡旋压缩腔几何模型,并用模型分析、模拟了圆渐开线涡旋压缩腔。通过理论研究与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涡旋齿的作用载荷、应力和变形的基本规律。基于涡旋齿载荷、应力、变形和工程实践分析了涡旋齿的失效形式,并结合试验和样机研制研究涡旋齿的强度,建立了涡旋齿强度模型,确定了涡旋齿的基本设计准则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流程。涡旋压缩腔几何模型与涡旋齿强度研究为涡旋机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热力学、强度及可靠性等研究及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获得高性能样机的基本思路,对涡旋机械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涡旋机械的基本组成有涡旋盘、防自转机构、轴向和径向随变机构、密封和润滑机构等。定义动涡旋齿外型线和静涡旋齿内型线对应的节线为a类节线,动涡旋齿内型线和静涡旋齿外型线对应的节线为b类节线。定义与涡旋齿中线法向角对应的涡旋齿外、内型线法向分量之差为涡旋齿法向齿厚,对应的涡旋齿外、内型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全齿厚。基于涡旋型线及涡旋机械的特点,确定涡旋齿公转半径、型线最大切向分量、齿厚系数和涡旋齿高为涡旋齿的四个基本参数;依据节线类型把压缩腔分为a类压缩腔和b类压缩腔。建立了由型线、压缩腔形状变化、生命周期和压缩腔数综合构成的涡旋压缩腔几何模型。利用该几何模型可对压缩腔的特性进行全面分析。圆渐开线涡旋压缩腔用压缩腔长度和容积可作为压缩腔的基本特性,分析和模拟表明圆渐开线压缩腔变形稳定且效率高,工程中适宜采用以圆渐开线为基础的型线,如PMP型线;建立了综合内压作用和稳态温度场作用的涡旋齿载荷模型。涡旋齿工作中相当于受到间隔为π的π展角区域内压作用,载荷大小为涡旋齿内外壁面的压力差。涡旋齿内压载荷变化不连续,当动涡旋齿转角为开始排气角时不但载荷最大,而且作用区域离涡旋齿中央区域最远。对于小参数涡旋齿,涡旋齿的稳态温度可由其中面温度代替,靠近涡旋齿中央区域的部分涡旋齿温度为排气温度,而其余部分温度随法向角增大而近似于线性下降,涡旋齿末端的温度为吸气温度;涡旋齿应力分析适宜分析等效应力,变形以分析涡旋齿的径向和轴向变形为主。不同内压作用、稳态温度场作用、π展角区域内压作用、多π展角区域内压作用及其耦合作用下的应力与变形有限元分析表明:不同参数的涡旋齿模型模拟得到的涡旋齿等效应力和变形基本规律相同;涡旋齿等效应力和变形主要由内压载荷和稳态温度场作用引起,内压作用的等效应力和变形以涡旋齿公转周期而变化,稳态温度场作用的等效应力和变形基本保持不变;整个涡旋齿上齿根处等效应力最大,涡旋齿的径向变形比轴向变形量大,但轴向变形对压缩机的性能影响更大;内压作用的等效应力和轴向变形比稳态温度场作用的小,尽管内压和稳态温度场对涡旋齿变形与应力的作用效应相反,但都不能简单叠加,应力与变形基本受稳态温度场控制;内压作用对等效应力和变形有明显的削弱作用,而且使等效应力和变形的变化更加平稳。受均匀内压作用、π展角区域内压作用时涡旋齿根等效应力以及稳态温度场作用时的涡旋齿高变形都可进行简化计算,计算实例证明简化计算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偏差较小,可满足工程实践要求;常见的涡旋齿失效形式有涡旋齿折断失效、表面损伤失效和过大变形三种基本类型,其中涡旋齿根弯曲疲劳折断、涡旋齿面点蚀、涡旋齿轴向磨损、胶合和涡旋齿过大变形是其主要的失效形式。所建立的涡旋齿强度模型由涡旋齿根强度(静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和涡旋齿轴向刚度组成。确定了涡旋齿根强度为涡旋齿的基本设计准则,并校核轴向刚度。以多π展角区域内压作用的应力作为应力幅,以稳态温度场和内压耦合作用的应力作为平均应力,可通过计算齿根安全系数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钢制的涡旋齿强度计算中可简化计算涡旋齿根应力集中综合影响系数。涡旋齿强度计算或基于涡旋齿强度进行参数设计都可按基本相同的流程进行,为提高涡旋齿轴向的密封性能和磨损强度,可基于稳态温度场的涡旋齿变形规律对涡旋齿高尺寸公差进行修正;通过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得到了获得高性能涡旋机械的基本思路:1)利用压缩腔几何模型选择并优化型线,获得变形效率、稳定性良好的涡旋压缩腔;2)通过强度模型选择合理的涡旋齿材料和参数,预测涡旋机械的强度和基本性能;3)采用合理的轴系结构、防自转机构、随变机构的同时,采用齿顶密封条结构,并基于稳态温度场对涡旋齿高公差进行修正。
二、PZK-14.3/40-6型膨胀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ZK-14.3/40-6型膨胀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5)变壁厚涡旋膨胀机型线参数的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涡旋型线的研究 |
1.2.2 涡旋膨胀机的研究 |
1.2.3 ORC系统的研究 |
1.3 涡旋膨胀机 |
1.3.1 涡旋膨胀机的主要结构 |
1.3.2 涡旋膨胀机的工作过程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涡旋型线几何理论 |
2.1 涡旋型线啮合理论 |
2.1.1 平面曲线啮合理论 |
2.1.2 涡旋型线的构成 |
2.1.3 涡旋型线基本结构参数 |
2.2 涡旋型线齿头修正介绍 |
2.2.1 双圆弧修正 |
2.2.2 双圆弧加直线修正 |
2.2.3 其他类型齿头修正 |
2.2.4 修正面积系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壁厚涡旋型线及模型的建立 |
3.1 圆渐开线‐高次曲线组合的型线建立 |
3.1.1 型线的建立 |
3.1.2 齿面积计算 |
3.1.3 型线的占积比模型建立 |
3.2 圆渐开线‐圆弧组合的型线建立 |
3.2.1 型线的建立 |
3.2.2 齿面积计算 |
3.3 变基圆半径涡旋型线的建立 |
3.3.1 型线的建立 |
3.3.2 容积的计算 |
3.4 泄漏模型 |
3.4.1 切向泄漏及计算 |
3.4.2 径向泄漏及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壁厚涡旋型线参数的影响分析 |
4.1 齿头修正参数的影响分析 |
4.1.1 双圆弧修正 |
4.1.2 双圆弧加直线修正 |
4.1.3 修正面积及修正面积系数 |
4.2 高次曲线和圆弧组合型线参数的影响分析 |
4.2.1 基圆半径对占积比的影响 |
4.2.2 终端渐开角对涡旋型线的影响 |
4.3 变基圆半径涡旋型线参数的影响分析 |
4.3.1 控制系数对盘径的影响 |
4.3.2 终端渐开角与盘径的关系 |
4.3.3 盘径一定时,控制系数与容积的关系 |
4.3.4 盘径一定时,控制系数对切向泄漏线的影响 |
4.3.5 盘径一定时,控制系数对径向泄漏线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算法理论及参数优化选取 |
5.1 优化算法理论 |
5.1.1 单目标优化理论 |
5.1.2 多目标优化理论 |
5.1.3 遗传算法理论 |
5.1.4 粒子群算法理论 |
5.2 遗传算法对齿头修正的参数优化选取 |
5.2.1 单优化目标‐多初始参数的优化选取 |
5.2.2 多优化目标下渐开线发生角的优化选取 |
5.2.3 多优化目标‐多初始参数优化选取 |
5.3 遗传算法对高次曲线、圆弧组合型线的参数优化选取 |
5.3.1 高次曲线‐圆渐开线组合型线的优化 |
5.3.2 圆弧‐圆渐开线组合型线的优化 |
5.4 粒子群算法对变基圆半径涡旋型线的参数优化选取 |
5.4.1 单目标多参数优化 |
5.4.2 多目标单参数优化 |
5.4.3 多目标多参数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试验分析 |
6.1 试验系统及设备 |
6.2 测试基本方法步骤 |
6.3 试验结果分析 |
6.3.1 电压、电流随进气压力的变化 |
6.3.2 功率随进气压力的变化 |
6.3.3 排气压力、质量流量、转速随进气压力的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全文总结 |
2.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涡旋压缩腔几何模型与涡旋齿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涡旋机械的发展与应用 |
1.1.1 涡旋机械的发展历史 |
1.1.2 涡旋机械的应用 |
1.2 涡旋机械的研究现状 |
1.2.1 机构模型研究 |
1.2.2 型线理论研究 |
1.2.3 数学模型研究 |
1.2.4 结构研究 |
1.2.5 流场及过程特性研究 |
1.2.6 动力学特性研究 |
1.2.7 涡旋齿刚度与强度研究 |
1.2.8 设计与制造研究 |
1.2.9 高性能样机研究 |
1.3 本文研究项目选题、内容和意义 |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2章 涡旋机械理论与涡旋压缩机 |
2.1 涡旋机构模型 |
2.2 平面型线啮合原理 |
2.2.1 平面共轭型线 |
2.2.2 渐开线类型线的特点 |
2.2.3 用解析包络法求解共轭型线 |
2.3 通用型线理论 |
2.4 单涡旋齿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2.5 双涡旋齿涡旋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2.5.1 双涡旋齿涡旋压缩机的工作过程 |
2.5.2 双涡旋齿几何模型 |
2.6 涡旋压缩机的结构 |
2.6.1 防自转机构 |
2.6.2 轴向随变 |
2.6.3 径向随变 |
2.6.4 密封与润滑 |
2.6.5 轴及平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涡旋压缩腔几何模型 |
3.1 基于通用型线的涡旋机械基本参数 |
3.1.1 涡旋齿 |
3.1.2 涡旋齿厚和齿厚分量 |
3.1.3 涡旋齿厚的确定 |
3.1.4 小参数涡旋齿 |
3.2 涡旋压缩腔几何模型 |
3.2.1 涡旋压缩腔 |
3.2.2 涡旋压缩腔几何模型 |
3.2.3 涡旋压缩腔特性 |
3.3 渐开线涡旋压缩腔变形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涡旋齿应力与变形分析 |
4.1 涡旋齿载荷模型 |
4.2 涡旋齿作用内压分析 |
4.2.1 基于通用型线涡旋齿作用内压分析 |
4.2.2 渐开线涡旋齿作用内压分析 |
4.3 涡旋齿稳态温度场 |
4.4 涡旋齿应力分析 |
4.4.1 涡旋齿应力分析方法与方案 |
4.4.2 内压作用涡旋齿等效应力分析 |
4.4.3 稳态温度场作用涡旋齿等效应力分析 |
4.4.4 内压与稳态温度场耦合作用涡旋齿等效应力分析 |
4.5 涡旋齿变形分析 |
4.5.1 涡旋齿变形分析方法与方案 |
4.5.2 内压作用涡旋齿变形分析 |
4.5.3 稳态温度场作用涡旋齿变形分析 |
4.5.4 内压与稳态温度场耦合作用涡旋齿变形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涡旋齿强度研究 |
5.1 涡旋齿的失效形式及其强度模型 |
5.1.1 涡旋齿的失效形式 |
5.1.2 涡旋齿的强度模型 |
5.2 涡旋齿常用材料及其基本特性 |
5.2.1 涡旋齿体材料 |
5.2.2 涡旋齿顶密封条及齿面涂层常用材料 |
5.3 涡旋齿轴向密封与摩擦 |
5.4 涡旋齿强度计算 |
5.4.1 涡旋齿强度基本计算准则 |
5.4.2 涡旋齿强度计算 |
5.4.3 基于涡旋齿强度的基本参数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涡旋压缩机样机研制与试验 |
6.1 涡旋压缩机样机研制 |
6.1.1 WTY0.6-1.5/0.1-0.6型涡旋天然气压缩机 |
6.1.2 WWKY3.3/2型双涡旋齿无油润滑涡旋空气压缩机 |
6.2 涡旋压缩机性能试验 |
6.2.1 压缩机性能动态测试系统 |
6.2.2 WTY0.6-1.5/0.1-0.6型涡旋天然气压缩机性能试验 |
6.2.3 WWKY3.3/2型双涡旋齿无油润滑涡旋空气压缩机性能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分析涡旋机械的基本组成,确定压缩腔几何模型与涡旋齿强度研究的必要性 |
2 基于通用型线确定涡旋齿的基本参数,建立了涡旋压缩腔几何模型 |
3 建立涡旋齿载荷模型并分析计算了涡旋齿载荷 |
4 分析了涡旋齿的应力与变形 |
5 分析涡旋齿失效形式,建立了强度模型井计算强度 |
6 通过研究得到了获得高性能样机的基本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
附录B 涡旋齿等效应力有限元模拟图例 |
附录C 涡旋齿变形有限元模拟图例 |
附录D 涡旋齿常见失效图例 |
四、PZK-14.3/40-6型膨胀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活塞式膨胀机(二)[J]. 陈纯正. 深冷简报, 1974(02)
- [2]制氧工问答(二)[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深冷技术, 1978(S2)
- [3]PZK-14.3/40-6型膨胀机的使用与维护[J]. 杭州制氧机厂. 深冷技术, 1977(S1)
- [4]带膨胀机中压循环空分设备的节能[J]. 叶必楠. 深冷技术, 1982(03)
- [5]变壁厚涡旋膨胀机型线参数的优化分析[D]. 蒋龙.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6]涡旋压缩腔几何模型与涡旋齿强度研究[D]. 强建国. 兰州理工大学,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