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柳州地区冰雹的预报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黄嘉丽[1](2021)在《广西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文中提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中国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离不开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广西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水热条件,但广西粮食生产无论是面积、总产量还是单位产量在全国各省市中的排名并不高。我们在看到广西具有优渥水热条件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广西地处气象灾害高发区的风险。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旱灾害仍然是影响广西粮食生产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本文以广西为研究区域,分析广西水旱灾害和粮食生产的特征,探讨水旱灾害给广西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可为农业水旱灾害防治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有价值参考。研究利用粮食生产(播种面积、产量、单产)资料及水旱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降水量)资料,在1978-2017年长时间尺度下分析广西粮食生产及水旱灾害特征,在1988-2017年长时间尺度下分析14个地级市(含其管辖的县级市、县、自治县等)粮食生产的时空特征及水旱灾害的时空特征,基于减产率与减产量的年份识别分析水旱灾害对广西粮食生产的影响,并进行广西粮食生产对水旱灾害的敏感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1978-2017年间,广西农作物播种面积波动上升,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稳定下降,与此同时,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尽管40年来广西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广西粮食的总产量以及单位产量却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广西粮食生产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旦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就会引起粮食的较大波动,遇到政策对粮食生产不利的时期更是雪上加霜。(2)14市粮食播种面积呈现不同态势的下降,其中变化量最大为崇左,极值比为1.14,年均下降幅度为19.3千公顷/10a,最小为钦州,极值比为0.13,年均下降幅度为0.4千公顷/10a。粮食产量变化量最大为来宾,极值比为1.04,最小为百色,极值比为0.43。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变化量最大为崇左,极值比为1.50,最小为桂林,极值比为0.32。(3)1978-2017年间,平均每年广西水旱灾害成灾占比和受灾占比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旱灾的成灾与受灾面积近年愈来愈少,水灾愈来愈多。年平均水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均是桂林市,年平均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最大的是来宾市。(4)广西特大水灾减产年份为1994-1998年、2001-2006年、2008年、2010-2011年以及2014年;特大旱灾减产年份为1988年、1990-1992年、2003-2007年、2009-2010年。在本文进行广西水灾变化分析时曾得到1994-2013年间广西水灾受灾面积上升趋势显着、1986-1999年旱灾受灾面积上升显着的结论,而15个广西水灾特大减产年份有14个年份出现在这一时间段,说明水灾对广西粮食生产的影响非常明显;11个旱灾特大减产年份中有4个年份出现在这一时间段,同样说明广西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相较水灾小,验证了皮尔逊的结果。(5)20世纪90年代是粮食对灾害最敏感的时期,其次是21世纪10年代,4个年代的粮食敏感度呈现高低交替态势。其中,进入21世纪的敏感值下降幅度最大,较上一个年代下降了33.3%。分析致灾因子可以发现:90年代受大气环流异常活动影响,灾害频发,且90年代的抗灾减灾能力较弱。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粮食敏感度降至历史最低。但10年后敏感度的迅速反弹,可能与种粮收入的减少,农民积极性不足有关。
吴福浪,董群,白松竹,肖王星,张晶晶,沈欣[2](2020)在《浙江“03.21”致灾强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文中认为利用区域自动站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对2019年3月21日浙江省一次强雹暴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雹暴发生在850 hPa形势场上有"人"字形切变线发展、200 hPa形势场上有高空急流的背景下。对流云团在不稳定层结和强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发展为超级单体。(2)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低层具有明显的钩状回波和倒V形缺口,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典型的高悬强回波、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了深厚持久的中气旋。(3)冰雹直径与最大VIL值、TBSS长度成正比。最大VIL值在1~2个体扫跃增25 kg·m-2时,地面开始产生冰雹。
雷晓霞[3](2019)在《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问题研究 ——以柳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危机是受到公认的21世纪人类社会所需面对的最大挑战,由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面对日益频繁发生、灾害影响面大、造成损失严重的极端天气实际,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成为公共安全体系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不仅仅是讨论单纯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水平,还需要考验整个社会公共管理问题,属于危机管理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样背景下,一个城市是否能否认清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性,构建有效的气象灾害管理体系,组织各领域各群体协同合作,共同应对,既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为了科学处置气象灾害事件或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事件,柳州市多年以来一直在努力构建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尽可能减少各种损失。但由于柳州现行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模式不够理想,各个部门的应急资源还未能得到很好的整合,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本文立足于柳州市气候特征和主要气象灾害概况,本文结合气象灾害和应急管理的概念,通过具体气象灾害应急案例的分析,指出柳州市气象灾害应急联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这其中不仅包括应急管理过程中技术问题的特殊性,也有公共管理部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上的管理角度。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城市在应急管理联动上的成功经验和有前瞻性的探索,结合柳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何提高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效率的建议和对策。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加强气象灾害联动防御责任组织结构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的工作流程,优化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联动会商和信息共享力度,以及探索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准备工作认证,这些都是提高柳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覃靖,潘海,刘蕾[4](2017)在《柳州“4·09”致灾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文中指出利用柳州和桂林天气雷达(SB)资料和相关实况资料,对2016年4月9日夜间柳州一次强雹暴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雹暴发生在低层热低压发展,中层有冷温槽发展东移,高层有急流的背景下。地面干线和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的对流云团在不稳定层结和较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发展为超级单体。(2)超级单体的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出明显的钩状回波或倒"V"型人流缺口。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回波墙。最大的回波强度出现在沿着回波墙的一个竖直的狭长区域,其值达到65 dBz。相应的中低层径向速度图呈现出一个强中气旋,旋转速度达到24 m·s。该中气旋的发展和维持使得超级单体风暴发展并维持。(3)得出大冰雹临近预警的雷达参数量化指标:最大反射率因子达到60 dBz,中等强度以上中气旋,VIL值和VIL密度分别达到60 kg·m-2和5.0 g·m-3,50 dBz以上强回波区伸展到-30℃层高度以上。
李宜爽,刘蕾,王艺[5](2016)在《广西柳州2016年4月一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分析》文中认为利用Micaps资料、地面加密自动观测资料、NCEP/NCAR的1°×1°每6h再分析资料以及新一代雷达资料,对2016年4月9日发生在柳州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高空冷涡槽后干冷平流及地面西南暖低压的影响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为此次冰雹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及动力条件,低层适当的水汽条件、高CAPE值以及较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2)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及低层锋区的南压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因子;(3)适宜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强风暴云发展,为雹粒的形成、增长和降落提供了有利条件;(4)雷达回波分析表明,回波云中存在≥60d Bz的回波单体,回波区出现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是判别有无冰雹天气的重要指标。
覃靖,潘海,刘蕾[6](2016)在《柳州“409”致灾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柳州和桂林天气雷达(SB)资料和相关实况资料,对2016年4月9日夜间柳州一次强雹暴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雹暴发生在地面热低压发展,中层有冷温槽发展东移,高层有急流的背景下。地面干线和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的对流云团在不稳定层结和较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发展为超级单体。(2)超级单体的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出明显的钩状回波或倒"V"型入流缺口。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回波墙。最大的回波强度出现在沿着回波墙的一个竖直的狭长区域,其值达到65dbz。相应的中低层径向速度图呈现出一个强中气旋,旋转速度达到24m.s-1。该中气旋的发展和维持使得超级单体风暴发展并维持。(3)可用反射率因子强回波中心值达65dbz,50dbz以上强回波区伸展到-30℃层高度以上,VIL,值和VIL密度分别达到70kg.m-2和6.0g.m-3作为大冰雹的预警指标,可用VIL值明显跃增提前20分钟预警冰雹。
梁维亮,屈梅芳,赖珍权,农孟松[7](2016)在《广西地区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雷达特征及环境场分析》文中认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NCEP的1.0°×1.0°和2.5°×2.5°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的方法对2014年6月5日广西区域性强雷暴天气过程的雷达特征和环境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地区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是在500 h Pa前倾槽与地面静止锋配合的有利天气背景下,由两个弓形回波造成的。广西北部地区的弓形回波强度较弱,移动较慢,呈低质心和垂直上升结构,属强降水雷暴系统,造成了短时强降水重复出现,导致大范围暴雨;广西南部地区的弓形回波强度较强,移动较快,具有前侧和后侧入流缺口、前倾结构、中层径向辐合等雷暴大风的典型特征,造成大范围雷暴大风和局地短时强降水。中层环境湿度及垂直风切变的差异是造成广西北部和南部地区雷暴天气类型差异的环境背景原因。广西南部地区中层干区是由副热带高压环流内的干空气在西南急流作用下向北输送造成的。850—500 h Pa西南急流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则是由高空槽与副热带高压快速靠近导致的强气压梯度造成的。
黄归兰,赵宇,马继华,王庆国,陈阳[8](2015)在《广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布特征及发布》文中指出利用2009—2013年广西预警信号发布通知单及评价表等资料,运用分类统计等方法,得出了近4年广西各类预警信号发布的时空分布特征、发布频次及发布准确率。资料表明:暴雨、雷电、高温预警信号是广西使用最频繁的3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预警发布总数分布呈西少东多的态势,预警信号发布准确率较高,正确预警中提前预警所占的比重最大。针对预警信号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若干对策,以期进一步增强气象预警能力,提高气象预警水平。
覃靖,潘海[9](2009)在《具有双有界弱回波区特征的超级单体雹暴雷达回波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08年3月20日凌晨发生在柳州地区的超级单体雹暴,在垂直风切变、三体散射、中气旋、三维结构和风暴属性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三体散射(TBSS)特征回波可以作为判断冰雹云、防雹预警的指标,并且具有一定提前量,最大时间提前量可达半个小时,高反射率因子区域越大,TBSS的长度越长,最大长度可达20 km;雷暴尺度涡旋的出现有利于大冰雹的生成;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值和强回波区高度跃增反映冰雹碰并增长过程,降雹期两者多次跳跃使雹暴长时间维持;对于矮顶超级单体风暴,VIL密度更能反映降大冰雹的潜势;双倒"V"字型入流缺口和双有界弱回波区的出现意味着即将降雹,并且降雹时间较长。
梁岱云,周惠文[10](2005)在《多普勒雷达在南宁大雨预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19992003年南宁市引进多普勒天气雷达以来43个大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天气形势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相结合,以天气来向的角度,对各类型多普勒雷达回波的源地、生消影响关键区、径向速度场特征进行总结,建立了3种类型的南宁大雨天气概念模型。
二、柳州地区冰雹的预报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州地区冰雹的预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小结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数据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括 |
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3 广西粮食生产时空特征分析 |
3.1 广西粮食生产总体分析 |
3.2 广西各地市粮食生产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3.2.1 播种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 |
3.2.2 总产量时间变化节律 |
3.2.3 单位产量的时间变化节律 |
3.3 广西粮食生产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
3.3.1 播种面积的空间分布规律 |
3.3.2 总产量的空间变化特征 |
3.3.3 单位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4 广西水旱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
4.1 水旱灾害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4.1.1 广西自然灾害变化分析 |
4.1.2 广西水旱灾害变化分析 |
4.1.3 受灾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 |
4.1.4 成灾面积时间变化节律 |
4.1.5 受灾率的时间变化 |
4.1.6 成灾率的时间变化特征 |
4.2 旱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
4.2.1 受灾面积的空间分布规律 |
4.2.2 成灾面积的空间变化特征 |
4.2.3 受灾率的空间变化特征 |
4.2.4 成灾率的空间变化特征 |
5 水旱灾害对广西粮食生产影响分析 |
5.1 基于减产率与减产量的年份识别 |
5.2 广西粮食生产对水旱灾害的敏感性研究 |
5.2.1 水旱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
5.2.2 敏感度计算 |
5.2.3 敏感度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浙江“03.21”致灾强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资料来源 |
2 天气实况及灾情 |
3 天气背景及环境条件分析 |
3.1 天气背景 |
3.2 环境条件 |
4 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
4.1 超级单体演变过程 |
4.2 超级单体垂直结构 |
4.3 VIL值与大冰雹 |
5 结 论 |
(3)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问题研究 ——以柳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的阐释 |
2.1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概念 |
2.1.1 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衍生灾害 |
2.1.2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概念 |
2.1.3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概念 |
2.2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2.2.3 协调联动机制相关概念和内涵 |
第三章 柳州市气象灾害现状和应急管理特征 |
3.1 柳州市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特征 |
3.1.1 影响柳州市的主要气象灾害 |
3.1.2 柳州市暴雨洪涝灾害主要情况 |
3.2 柳州市气象灾害应急联动管理的现状 |
3.2.1 柳州市气象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
3.2.2 重大气象信息报告党政主要负责人工作情况 |
3.2.3 跨地市之间区域联防体系建设情况 |
第四章 2017年柳州市“8.13”暴雨洪涝灾害案例 |
4.1 2017 年柳州市“8.13”暴雨洪涝灾害案例 |
4.1.1 案例背景 |
4.1.2 预报预警阶段 |
4.1.3 灾害发生过程 |
4.2 灾害发生成因分析 |
4.3 柳州市气象灾害应急联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应急管理联动机构不完善 |
4.3.2 决策指挥作用滞后和联动作用不力 |
4.3.3 灾害信息传递不畅 |
4.3.4 社会参与机制缺乏 |
第五章 国内外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管理建设经验 |
5.1.1 美国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情况 |
5.1.2 日本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建设情况 |
5.2 国内其他城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联动工作经验——以北京为例 |
第六章 柳州市气象灾害应急联动管理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
6.1 加强气象灾害联动防御责任组织结构建设 |
6.2 优化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标准体系建设 |
6.3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的工作流程 |
6.4 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联动会商和信息共享力度 |
6.5 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准备工作认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柳州“4·09”致灾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l环境条件分析 |
1.1 天气形势分析 |
1.2 热力条件和对流不稳定性分析 |
1.3 近地面层的触发条件 |
1.4 地形的作用 |
2 雹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
2.1 风暴的演变过程 |
2.2 超级单体的垂直结构 |
2.3 VIL值与大冰雹 |
2.4 冰雹的预警指标 |
3 结论 |
(5)广西柳州2016年4月一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冰雹天气过程概况 |
3 天气形势分析 |
4 物理量场分析 |
4.1 不稳定条件分析 |
4.1.1 沙瓦特指数(SI) |
4.1.2 对流有效位能(CAPE)及环境风条件 |
4.1.3 θse垂直分布特征 |
4.2 水汽条件 |
4.3 动力条件 |
5 雷达回波演变特征 |
6 结论 |
(7)广西地区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雷达特征及环境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雷暴天气实况 |
2 结果分析 |
2.1 雷达回波特征 |
2.1.1 柳州地区回波特征 |
2.1.2 南宁地区回波特征 |
2.1.3 梧州地区回波特征 |
2.2 天气系统 |
2.3 探空曲线和对流参数特征 |
2.4 雷暴天气类型差异的环境场成因 |
2.4.1 500 h Pa干层 |
2.4.2 垂直风切变 |
3 结论与讨论 |
(8)广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布特征及发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预警信号资料和方法 |
2统计结果 |
2.1预警信号年发布次数统计 |
2.2不同等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年均发布次数 |
2.3预警信号发布准确率分析 |
2.4广西常用预警信号空间分布 |
3预警信号发布面临的新形势 |
4预警信号发布工作对策 |
(9)具有双有界弱回波区特征的超级单体雹暴雷达回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垂直风切变 |
2 回波演变 |
2.1 三体散射 (TBSS) |
2.2 中气旋 |
2.3 三维结构 |
2.4 风暴属性随时间的演变 |
3 小结 |
(10)多普勒雷达在南宁大雨预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分析 |
1.1 样本选取 |
1.2 研究方法 |
2 大雨概念模型 |
2.1 北面系统影响型 (8/43) |
2.1.1 天气形势 |
2.1.2 回波特征 |
2.2 西南气流控制型 (18/43) |
2.2.1 天气形势 |
2.2.2 回波特征 |
2.3 热带系统影响型 (13/43) |
2.3.1 天气形势 |
2.3.2 回波特征 |
3 小结 |
四、柳州地区冰雹的预报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D]. 黄嘉丽.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浙江“03.21”致灾强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J]. 吴福浪,董群,白松竹,肖王星,张晶晶,沈欣. 浙江气象, 2020(04)
- [3]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问题研究 ——以柳州市为例[D]. 雷晓霞. 广西大学, 2019(01)
- [4]柳州“4·09”致灾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J]. 覃靖,潘海,刘蕾. 气象, 2017(06)
- [5]广西柳州2016年4月一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 李宜爽,刘蕾,王艺.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03)
- [6]柳州“409”致灾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A]. 覃靖,潘海,刘蕾. 2016年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 2016
- [7]广西地区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雷达特征及环境场分析[J]. 梁维亮,屈梅芳,赖珍权,农孟松.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03)
- [8]广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布特征及发布[J]. 黄归兰,赵宇,马继华,王庆国,陈阳. 气象科技, 2015(02)
- [9]具有双有界弱回波区特征的超级单体雹暴雷达回波分析[J]. 覃靖,潘海.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5)
- [10]多普勒雷达在南宁大雨预报中的应用[J]. 梁岱云,周惠文. 广西气象,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