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瘤养殖黑鱼一例

带瘤养殖黑鱼一例

一、养殖乌鳢肿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孔雨昕,田佳鑫,彭思博,王桂芹[1](2021)在《3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3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质量为(3.43±0.05) g的乌鳢36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了108 CFU/g的乳酸乳球菌L21(L21组)、植物乳杆菌W21(W21组)、粪肠球菌L2(L2组)的实验饲料,8周后,采集乌鳢血清、肝脏、脾脏、肾脏和肠道,以检测相关指标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的3种乳酸菌均可显着提高乌鳢的平均增重率(AWGR)、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效率(FER),其中L21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L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W21和L2组溶菌酶(LZM)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各组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均不显着。各组织中IL-1β、IL-8、IL-10和TNF-α基因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乳酸菌对肠道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乳酸乳球菌L21对乌鳢的应用效果最好,能够提高乌鳢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免疫基因表达,但对血清抗氧化能力并无显着影响。

祝新茗[2](2021)在《沙葱黄酮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及抗炎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水产动物多受环境影响发生免疫应激反应,为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降低免疫应激带来的经济损失,开发绿色安全有效的免疫增强剂已成为热点问题。沙葱黄酮(Allium mongolicum Regel flavonoids AMRF)是葱属植物-沙葱中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具有改善哺乳动物生长性能、调节机体免疫能力及缓解细胞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然而,关于AMRF在水产动物上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乌鳢(Channa argus)为研究对象,研究AMRF对乌鳢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以脂多糖(LPS)作为免疫刺激剂,研究AMRF对LPS诱导炎症反应的预保护作用,为使AMRF成为一种新型免疫增强剂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共分为4部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AMRF对乌鳢生长、饲料利用及肠道形态的影响本试验以初始体重为(3.44±0.31)g的乌鳢作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10、20、40、60 mg/kg AMRF,饲喂8 w后测定其生长性能及肠道形态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0-60 mg/kg AMRF能显着提高乌鳢终末体重及饲料效率(P<0.05);40-60 mg/kg AMRF能显着提高乌鳢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P<0.05);10-60mg/kg AMRF对乌鳢肝体比、脏体比及肥满度等形体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另外当AMRF添加量为20-40 mg/kg时,乌鳢后肠绒毛高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为20-60 mg/kg时,乌鳢后肠肌肉层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AMRF对乌鳢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在试验一基础上,取各组乌鳢血清及肝脏,测定其免疫指标及抗氧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抗氧化能力方面,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0-60 mg/kg AMRF能显着提高乌鳢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添加20-60 mg/kg AMRF则能显着提高乌鳢血清CAT及肝脏SOD、GSH-PX活性,降低血清及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在免疫能力相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10-60 mg/kg AMRF显着降低乌鳢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提高血清补体3(C3)含量(P<0.05);40-60 mg/kg AMRF则能显着提高乌鳢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及总蛋白水平(P<0.05);20-60 mg/kg AMRF则能使乌鳢血清中白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60 mg/kg AMRF可使乌鳢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 M)含量显着上升(P<0.05),其余各组均无显着差异;此外,AMRF对乌鳢血清中补体4(C4)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3)AMRF缓解LPS诱导乌鳢炎症反应的作用本试验在试验二基础上,通过腹腔注射LPS方式,研究AMRF对LPS诱导乌鳢炎症反应的预保护作用。以0 mg/kg注射PBS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注射LPS组分别为LPS+0组,LPS+10组,LPS+20组,LPS+40组,LPS+60组。试验结果表明,在抗氧化能力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注射LPS后乌鳢血清及肝脏SOD、CAT及GSH-PX活性显着下降,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与LPS+0组相比,添加10-60 mg/kg AMRF能显着提高乌鳢血清SOD及GSH-PX活性,降低肝脏MDA含量(P<0.05);添加20-60 mg/kg AMRF能显着提高血清及肝脏中CAT活性,降低血清MDA含量(P<0.05);添加40-60 mg/kg AMRF则能显着提高乌鳢肝脏SOD及GSH-PX活性(P<0.05)。在免疫能力相关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注射LPS能显着下调AKP、总蛋白、白蛋白、LZM、Ig M、C3及C4水平,上调AST及ALT水平(P<0.05)。与LPS+0组相比,饲料中添加20-40 mg/kg AMRF能显着提高乌鳢血清AKP活性(P<0.05);添加10-60 mg/kg AMRF可显着降低血清AST活性,提高C3含量(P<0.05);添加20-60 mg/kg AMRF可显着降低血清ALT活性,提高血清中白蛋白、LZM及C4水平(P<0.05);添加40-60 mg/kg AMRF可显着提高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添加10-40 mg/kg AMRF可显着提高血清Ig M含量(P<0.05)。在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乌鳢注射LPS后其肝脏、脾脏、肾脏及肠道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相对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上升(P<0.05)。与LPS+0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0-60 mg/kg AMRF均能显着降低肝脏、脾脏、肾脏及肠道中IL-1、IL-8、TNF-α及NF-κB p65基因表达水平(P<0.05)。(4)AMRF对乌鳢血淋巴细胞活性、抗氧化能力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本试验在细胞层面上研究AMRF对乌鳢血淋巴细胞的影响,分别在细胞悬液中添加0.00(对照组)、25.00、50.00、100.00、200.00μg/m L AMRF,培养24 h后测定其细胞活性、抗氧化指标及基因表达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5-200μg/m L AMRF能显着提高乌鳢血淋巴细胞活性(P<0.05);50-200μg/m L AMRF能显着提高乌鳢血淋巴细胞中T-AOC、一氧化氮(NO)水平(P<0.05);100-200μg/m L AMRF能显着提高CAT活性(P<0.05);250-200μg/m L AMRF能显着提高T-SOD、GSH-PX活性(P<0.05);100μg/m L AMRF能显着降低MDA含量(P>0.05),其余添加组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基因表达方面,与对照组相比,100μg/m L AMRF能显着降低乌鳢血淋巴细胞中IL-1、TNF-α表达量,提高热休克蛋白70(HSP70)、热休克蛋白90(HSP90)、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α)基因表达量(P<0.05);50-200μg/m L AMRF能显着降低NF-κB p65表达量,提高糖皮质激素受体(GR)基因表达量(P<0.05);25-200μg/m L AMRF能显着降低IL-8基因表达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AMRF能改善乌鳢生长性能、免疫及抗氧化功能及抗胁迫能力。综合以上指标可知,乌鳢饲料中添加AMRF适宜含量为40-60 mg/kg,乌鳢血淋巴细胞中AMRF适宜添加量为100-200μg/m L。

田佳鑫[3](2021)在《乳酸菌缓解高脂饲料诱导乌鳢脂肪肝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鱼类脂肪肝疾病是全世界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尤其在我国淡水养殖品种中高发,肝脏脂肪沉积是诱导脂肪肝发病的主要原因,乳酸菌作为典型益生菌,在水产领域中的研究证明其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力,但乳酸菌缓解鱼类脂肪肝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其降脂的分子机制也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乌鳢(Channa argus)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run)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进行干预,通过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探究3株乳酸菌缓解C.argus脂肪肝的分子机制,为C.argus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开辟新思路。本研究内容共五部分,研究结果如下:(1)C.argus脂肪肝模型建立为探究C.argus脂肪肝形成的分子机制,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设立脂肪含量为9%(Control)、16%(L16)和22%(L22)的高脂饲料,连续饲喂C.argus 90 d,于30 d、60d和90 d进行取样,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90 d后Control组肝脏切片细胞紧密且无空泡,L22组和L16组肝细胞存在大量脂滴,且L22组呈网状结构,L22组血清和肝脏中TG和TC含量显着升高,血清中抗氧化酶CAT、SOD和GSH-Px酶活水平显着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L22组肝脏NF-κB表达水平显着高于L16组和Control组,且L22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Cas3、Cas8和Cas9的表达水平也显着高于L16组和Control组,L22组血清中GOT和GPT水平显着高于L16组和L22组,证明脂肪水平为22%的饲料饲喂C.argus能够成功诱发C.argus脂肪肝。(2)基于转录组技术探寻高脂饲料诱发C.argus脂肪肝的关键基因在C.argus脂肪肝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高脂组与对照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高脂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基因GO富集涉及到158个通路,KEGG富集高达312个条信号通路,其中主要机体免疫调节、应激调节和脂肪代谢相关。相对于对照组,高脂饲料能够显着上调机体炎症因子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C.argus肝脏PPARα、ACOX1和LPL等脂肪降解相关基因表达,同时抑制LXRα和SREBP-1c等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推测这些是高脂饲料导致C.argus脂肪肝的关键基因。(3)三株乳酸菌对C.argus生长、免疫、抗氧化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探究L.casei、L.plantarum和L.rhamnosus对C.argus生长、免疫、抗氧化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使用3株乳酸菌调整至1×109CFU/m L包被饲料,饲喂C.argus 56 d后取样,检测生长性能、饲料效率、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以及肠道菌群丰度。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L.casei和L.rhamnosus降低C.argus肠道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相对于Control组,饲料中添加L.rhamnosus能够提高C.argus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而且L.casei、L.plantarum和L.rhamnosus提高C.argus血清和组织中SOD、CAT和GSH-Px酶活水平,上调组织中SOD和GST基因的表达,激活宿主免疫系统,提高C.argus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抵抗A.hydrophila感染,且L.rhamnosus保护效果高于其他2组,保护率高达50%,而L.casei和L.plantarum保护率分别为37.5%和40%。(4)三株乳酸菌对高脂饲料诱导C.argus脂肪肝的影响在C.argus脂肪肝模型的基础上,用L.casei、L.plantarum和L.rhamnosus对高脂饲料进行包被,连续饲喂90 d后,测定肝脏脂质水平、炎症因子、抗氧化酶活以及肠道菌群。切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能够观察到L.casei、L.plantarum和L.rhamnosus能够改善高脂饲料诱导的C.argus脂肪肝症状。L.casei和L.rhamnosus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抑制Protenateria的相对丰度,且L.rhamnosus通过激活PPARα调控下游ACOX1和LPL基因表达,缓解C.argus脂肪肝症状;L.casei通过激活LXRα和LPL参与调节脂代谢,缓解C.argus肝脏脂肪沉积;L.plantarum对肠道菌群丰度并未产生显着影响,与L.casei和L.rhamnosus不同,L.plantarum通过激活LXRα调控SREBP-1c基因表达,缓解C.argus脂肪肝症状。(5)基于PPARα/LXRα体外探究三株乳酸菌缓解高脂饲料诱导C.argus脂肪肝的机制采用油酸(OA)构建C.argus原代肝细胞脂肪沉积模型,结果表明OA浓度为2.5mmol/L是能够显着提高TG、LDL和FFA含量,同时抑制脂代谢关键基因PPARα和LXRα的表达,导致脂肪沉积现象。在此基础上,采用GW6471和GSK2033分别抑制PPARα和LXRα探究L.casei、L.plantarum和L.rhamnosus缓解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L.rhamnosus通过激活PPARα上调,进而激活ACOX1和LPL的转录水平,抑制PPARα活性后,上述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下调,胞内TG水平显着上升,而抑制LXRα活性时,胞内TG水平与L.rhamnosus和OA组无差异;L.plantarum通过激活LXRα表达,降低LDL和FFA含量,抑制PPARα活性后,上述基因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胞内TC和FFA水平与L.plantarum和OA组无差异,而抑制LXRα活性时,胞内脂质水平显着升高;L.casei通过调节PPARα、LXRα和LPL的上调表达,抑制PPARα和LXRα均会导致胞内脂质水平升高。综上所述,体内试验证明L.casei、L.plantarum和L.rhamnosus能够有效缓解高脂饲料诱导的C.argus脂肪肝症状,其中L.rhamnosus的降脂效果略优于其余两株。体外试验进一步证明L.casei、L.plantarum和L.rhamnosus缓解脂肪肝症状的分子机制不尽相同,本研究结果为C.argus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同时也为解决当前水产养殖经济品种脂肪肝提供理论基础。

孔雨昕[4](2021)在《三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免疫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选取乌鳢(Channa argus)为试验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108 CFU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2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W21、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L2饲喂8周,通过以下2部分内容:(1)三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及免疫能力的影响(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抗氧化酶活性、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指标);(2)三种乳酸菌对乌鳢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肠道菌群、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形态、紧密连接基因表达水平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指标),研究三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免疫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抗氧化及免疫能力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L.lactis L21、L.plantarum W21及E.faecalis L2均可显着提高乌鳢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P<0.05),其中添加L.lactis L21组平均增重率(A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最高,添加E.faecalis L2组与L.plantarum W21两组间差异并不显着(P>0.05)。添加E.faecalis L2的乌鳢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相较于对照组均显着上升(P<0.05);L.plantarum W21组和E.faecalis L2组血清LZM活性相较于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饲喂L.lactis L21、L.plantarum W21及E.faecalis L2的乌鳢血清免疫球蛋白M(Ig M)水平均有上升趋势,但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织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均有上升,相对于对照组乌鳢肝脏中L.plantarum W21组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8(IL-8)和白介素-10(IL-10)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乌鳢肝脏及肾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乌鳢脾脏中E.faecalis L2组IL-1β、IL-10及TNF-α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调,L.lactis L21组IL-8及IL-10基因表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乌鳢肾脏中各组IL-10基因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但添加E.faecalis L2组IL-1β和IL-8基因表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着上升(P<0.05)。饲料中分别添加L.lactis L21、L.plantarum W21及E.faecalis L2后各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表达水平均有所下调,脾脏中添加E.faecalis L2组HSP70基因表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肾脏中添加L.lactis L21及E.faecalis L2组HSP70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三种乳酸菌对乌鳢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Illumina Mi Seq测序结果显示,添加L.lactis L21使乌鳢肠道菌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比例有所增加,各组螺旋体门(Spirochaetes)比例显着降低(P<0.05);L.lactis L21组的肠道菌群丰富度相较于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而各组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L.lactis L21及E.faecalis L2使乌鳢的中肠肌肉厚度和褶皱宽度显着提高(P<0.05);三种乳酸菌均可使乌鳢中肠的褶皱高度显着提高(P<0.05),并显着上调claudin-3及闭合小环蛋白-1(ZO-1)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添加E.faecalis L2组ZO-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添加L.plantarum W21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L.lactis L21、L.plantarum W21及E.faecalis L2显着提高乌鳢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P<0.05),其中添加L.lactis L21的乌鳢消化酶活性最高。饲料中添加的三种乳酸菌可使乌鳢肠道SOD、CAT活性显着上升(P<0.05),添加E.faecalis L2组SOD活性最高(P<0.05),且CAT活性显着高于添加L.lactis L21组(P<0.05),添加乳酸菌后对乌鳢肠道丙二醛(MDA)活性无影响(P>0.05),添加L.lactis L21及E.faecalis L2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相较于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L.lactis L21、L.plantarum W21及E.faecalis L2使乌鳢肠道中各组IL-1β、IL-8、IL-10、TNF-α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调,添加E.faecalis L2组IL-8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添加L.lactis L21组(P<0.05),添加L.lactis L21和L.plantarum W21组TNF-α基因表达水平与各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L.lactis L21及E.faecalis L2的乌鳢肠道中HSP70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而L.plantarum W21组肠道HSP70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表明,三种乳酸菌中L.lactis L21对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可增加乌鳢肠道Firmicutes丰度,E.faecalis L2可显着提高乌鳢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并上调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三种乳酸菌均可改善肠道形态并上调紧密连接基因表达水平,增强肠道消化酶活力,促进肠道抗氧化酶分泌,上调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并下调HSP70的基因表达水平,L.lactis L21对肠道屏障指标的效果最佳。因此,三种乳酸菌中L.lactis L21效果最优。

彭思博[5](2021)在《γ-氨基丁酸对乌鳢生长、食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水产动物易受环境的影响产生应激,造成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最终导致生产性能下降。为减少应激对水产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发新型有效的饲料添加剂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神经性抑制递质,在调控机体生长、食欲和抗应激等方面有独到的生理功能。然而,GABA对乌鳢(Channa argus)生长、食欲及免疫的影响未见报道,其内在机制也尚未明确。本研究以乌鳢为研究对象,通过生长试验、急性脑部注射试验和细胞试验,探究GABA对乌鳢生长、食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GABA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于水产养殖实际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本论文研究共三部分,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GABA对乌鳢生长的影响为研究GABA对乌鳢生长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30、60、90和120 mg/kg GABA,其中0 mg/kg为对照组,饲喂乌鳢56 d后取样检测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等指标。结果表明,当饲料GABA水平为30~120 mg/kg时,GABA各添加组乌鳢的平均增重率(A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R)、蛋白质效率(PER)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将饲料GABA水平和乌鳢的平均增重率做抛物线回归分析,乌鳢平均增重率最大时的最适饲料GABA添加水平为88.54~90 mg/kg,将饲料GABA水平和乌鳢的饲料效率做抛物线回归分析,乌鳢饲料效率最大时的最适饲料GABA添加水平为90~102.73 mg/kg。根据生长指标,饲料中GABA最适添加水平为88.54~102.73 mg/kg。(2)GABA对乌鳢食欲的影响为研究GABA对乌鳢食欲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30、60、90和120 mg/kg GABA,其中0 mg/kg为对照组,饲喂乌鳢56 d后取血清、脑和肠道检测食欲相关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当饲料GABA水平为60~120 mg/kg时,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GABA水平为60~120 mg/kg时,血清神经肽Y(NPY)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瘦素(Leptin)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GABA水平为60~120 mg/kg时脑和肠NPY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GABA添加组脑和肠的Leptin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食欲相关指标,饲料中GABA最适添加水平为60~120 mg/kg。为进一步研究GABA对乌鳢食欲的影响,进行了急性脑部注射试验,使用5μL的微量进样器分别将0、50、100、200μg的GABA注射到乌鳢脑部,随后检测脑部食欲相关指标基因表达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急性注射GABA 1 h时,100和200μg GABA组NPY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6 h时,与对照组相比各注射GABA组NPY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注射1 h和6 h时,与对照组相比各注射GABA组Leptin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3)GABA对乌鳢免疫的影响为研究GABA对乌鳢免疫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30、60、90和120 mg/kg GABA,其中0 mg/kg为对照组,饲喂乌鳢56 d后取血清、肾脏和脾脏检测免疫相关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当饲料中GABA水平为90~120 mg/kg时,血清溶菌酶(LZM)、补体3(C3)水平显着高与对照组,白介素-1β(IL-1β)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中GABA水平为90 mg/kg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中GABA水平为120 mg/kg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中GABA水平为60~120 mg/kg时,肾脏和脾脏中核因子-κB(NF-κb)、白介素-8(IL-8)、白介素-12(IL-12)基因及脾脏中髓样分化因子(My D88)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中GABA水平为90~120 mg/kg时,肾脏中My D88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免疫相关指标,饲料中GABA最适添加水平为90~120 mg/kg。为进一步研究GABA对乌鳢免疫的影响,进行了细胞试验。首先利用脂多糖(LPS)作为诱导因子,根据细胞存活率、TNF-α、IL-1β、丙二醛(MDA)水平筛选LPS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构建条纹月鳢细胞系(SSN-1细胞)免疫损伤模型,然后用不同GABA添加水平处理正常SSN-1细胞,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GABA适宜添加水平,最后添加不同GABA水平作用LPS处理SSN-1细胞,检测细胞存活率、TNF-α、IL-1β、MDA水平。结果表明,当1000μg/m L LPS作用正常SSN-1细胞6~24 h时,SSN-1细胞的细胞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TNF-α、IL-1β、MD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GABA作用水平(0、10、100、500、1000μg/m L)的增加,正常SSN-1细胞的细胞活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随着GABA作用时间(6、12、24 h)的增加,细胞活力进一步增加。LPS刺激(1000μg/m L,6 h)可导致SSN-1细胞TNF-α、IL-1β、MDA水平显着上升(P<0.05),当GABA添加水平为150μg/m L时,外源GABA可显着下调IL-1β、MDA水平(P<0.05),当GABA添加水平为150~200μg/m L时,外源GABA可显着下调TNF-α水平(P<0.05)。综上,根据生长试验、脑部注射试验及细胞试验结果可以得出,GABA能够促进乌鳢生长,改善其食欲并提高其免疫力。综合生长、食欲及免疫指标结果,乌鳢饲料的最适GABA添加水平为90~102.73 mg/kg。

赵林辉[6](2021)在《乌鳢源嗜水气单胞菌flaA-OmpA二联基因重组干酪乳杆菌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对水产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水产养殖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取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养殖过程中细菌疾病的爆发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疾病预防中抗生素的限制使用及耐药菌的产生,开发绿色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替代物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本试验以乌鳢(Channa argus)为研究对象,从患病乌鳢组织中分离致病菌,对其鉴定以及毒力基因和耐药性进行分析,并以干酪乳杆菌作为抗原递呈载体,将flaA和OmpA抗原基因重组到穿梭表达质粒,转入干酪乳杆菌,并口服免疫乌鳢,研究重组干酪乳杆菌口服疫苗对乌鳢生长及免疫的影响,为预防鱼类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口服疫苗的研发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理论依据。本试验共分为三部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乌鳢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和耐药性分析本试验为鉴定某水产养殖基地因肠道肠炎及腹水致死乌鳢的致病菌,从患病乌鳢组织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株,经16S r DNA及管家基因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菌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且同源性高达99.1%。毒力基因检测出该W12菌株含有丝氨酸蛋白酶(ser)、黏附素(aha)、脂肪酶(lip)、气溶素(aer)、肠毒素(act)、核酸酶(exu)及密度感应系统调控基因(luxs)7种毒力因子。细菌载量试验结果表明在血液中亦能检测到细菌,表明该株A.hydrophila能导致菌血症,致病力较强;同时在肝脏和肾脏中细菌载量最高,其可能是细菌的主要攻击器官。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噻吩、呋喃妥因、诺氟沙星、氨苄西林及多西环素这7种药物高度敏感。2.flaA、OmpA及flaA-OmpA基因重组干酪乳杆菌的构建及验证在试验一的基础上,克隆flaA、OmpA作为免疫抗原基因,构建3株Lc-MCS-flaA、Lc-MCS-OmpA和Lc-MCS-flaA-OmpA重组干酪乳杆菌,经过基因水平验证和蛋白验证,结果表明,三株重组干酪乳杆菌构建成功,经过Western blotting证明,Lc-MCS-flaA、Lc-MCS-OmpA和Lc-MCS-flaA-OmpA能够表达相应蛋白,其蛋白大小分别为33k Da、35 k Da、68 k Da,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其能够将抗原蛋白锚定在细胞表面。3.重组干酪乳杆菌对乌鳢生长的影响及免疫效果评价在试验二的基础上,将3株重组干酪乳杆菌Lc-MCS-flaA、Lc-MCS-OmpA和Lc-MCS-flaA-OmpA用海藻酸钠包被基础饲料,并设立空质粒组(Lc-MCS)和PBS组饲喂乌鳢64d,检测生长及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重组干酪乳酸菌免疫组对乌鳢的生长无显着影响(P>0.05)。重组干酪乳酸菌组与PBS组相比,均可显着提高乌鳢血清的酶活性及相关免疫因子(P<0.05),融合免疫组(Lc-MCS-flaA-OmpA)能够产生更高的免疫效果,且融合免疫组对于Lc-MCS-flaA和Lc-MCS-OmpA免疫组能够显着的提高乌鳢的免疫水平(P<0.05)。免疫组对乌鳢各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均有提高,肾脏、肠道和肝脏组织中相关免疫基因表达量较高,融合免疫组对于Lc-MCS-flaA和Lc-MCS-OmpA免疫组在肝脏、肾脏和肠道组织中相关免疫基因表达量明显较高,同时Lc-MCS组对于PBS组差异不显着(P>0.05)。攻毒后PBS组在攻毒8 d后全部死亡,Lc-MCS组在11d后全部死亡,Lc-MCS-flaA、Lc-MCS-OmpA和Lc-MCS-flaA-OmpA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8.3%、60%和71.6%。Lc-MCS-flaA-OmpA免疫保护较高。综上所述,3株Lc-MCS-flaA、Lc-MCS-OmpA和Lc-MCS-flaA-OmpA重组干酪乳杆菌均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其中Lc-MCS-flaA-OmpA对于机体免疫指标的激活显着高于其他两组,且相对免疫保护率也更高,能够提供更高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为乌鳢的疾病免疫防控新方法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同时为水产口服疫苗的研究奠定理论依据。

喻志新,张哲溶,张玥,张洋,张树冰[7](2021)在《乌鳢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鳢,也称"黑鱼""乌鱼"等,主要栖息在我国长江流域,北至黑龙江流域。乌鳢体内矿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特别是钙、铁、锌等元素,乌鳢提取液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并影响到伤口愈合中的炎症反应及纤维化过程。乌鳢鱼中所富含的氨基酸如脯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也有助于伤口愈合。乌鳢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其提取物治疗的实验动物相比未治疗组表现出关节软组织肿胀明显减少,说明乌鳢鱼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作用。服用乌鳢提取液的下段,对于剖宫产后女性的子宫伤口恢复效果较为显着。乌鳢不同提取物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也具有不同的作用,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5-HT系统和NA能系统有关。因此,乌鳢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朱锦裕[8](2020)在《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乌鳢为试验对象,主要探究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首先通过检测野生乌鳢肠道中的菌群结构,确定肠道中的优势群落;其次通过培养乌鳢肠道中的好氧菌株,并测定其产蛋白酶能力,来评价豆粕对乌鳢肠道内好氧菌组成和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研究豆粕对乌鳢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探究饲料中豆粕、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之间的关系。试验一:为分析乌鳢(Channa argus Cantor,1842)不同胃肠道部位(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的微生物群落,使用PCR技术和16S rDNA测序技术,在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分别检测到194、140、212和122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结果显示,各部位之间肠道微生物的Sobs,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乌鳢的胃肠道微生物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组成,其中包括盐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邻单胞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同时还有梭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四个部位之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中肠和后肠中,蓝菌门和螺旋菌门数量显着上升(P<0.05)。在后肠和前肠中,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别为优势菌群(P<0.05)。变形菌门在后肠中含量最低(P<0.05)。在属水平上,后肠中的鲸杆菌属和邻单胞菌属显着高于其他三个部位(P<0.05)。梭菌属和普氏菌属在中肠中最高(P<0.05)。盐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在前肠中最高(P<0.05)。副球菌属和弧菌属在胃中最高。有些属仅在某些部位被检测到,如,仅在胃中检测到副球菌属和弧菌属;仅在前肠中检测到盐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仅在中肠中检测到梭菌属和普氏菌属;仅在后肠中检测到鲸杆菌属和邻单胞菌属(P<0.05)。在种水平上,仅在胃中检测到根状不动杆菌,在前肠和中肠分别未检出普氏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而在后肠未检出普氏杆菌和粪杆菌。试验二:本试验通过分离和培养乌鳢肠道内的产蛋白酶好氧菌株,同时用平板培养法测定其产蛋白酶能力,来探究饲料中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乌鳢肠道内好氧菌的组成及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首先配制对照组(D1组)饲料,对照组饲料以脱脂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饲料中添加55%的鱼粉;然后配制2种试验组饲料,用豆粕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中35%(D2组)和75%(D3组)的鱼粉。使用3种试验饲料分别投喂的乌鳢幼鱼(初始体重为10.50±0.84g)8周,每种试验饲料分别投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有乌鳢28尾。试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开展。结果显示:随着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乌鳢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降低(P<0.05)。在3个试验组的乌鳢肠道中共分离出产蛋白酶好氧菌21株,其中D1、D2和D3组分别为16株、19株和20株。然后通过测定培养基上水解圈直径与菌株直径的比值(R/r值)来表示菌株的产蛋白酶能力。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菌株P1004和P1018的R/r值显着降低(P<0.05),但菌株P1009和P1012的R/r值却显着增加(P<0.05)。通过对产蛋白酶能力最大的菌株P1009进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P1009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乌鳢肠道中定植着丰富的产蛋白酶好氧菌,乌鳢肠道内产蛋白酶好氧菌数量和产蛋白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1009)是乌鳢肠道内产蛋白酶能力最强的菌株。试验三:为探究饲料中豆粕替代对肠道菌群,形态和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乌鳢中进行了为期63天的饲养试验。配制四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用不同比例的豆粕来代替0%,25%,50%和75%的脱脂鱼粉(饲料分别命名为G1,G2,G3和G4)。结果显示,不同比例的豆粕替代显着影响乌鳢肠道菌群组成(P<0.05)。在门水平上,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浮霉菌门相比,厚壁菌门的丰度在G4组中最低(P<0.05)。在属水平上,在饲喂G4组饲料的鱼中发现,乳球菌属、地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而鲸杆菌属、浮霉状菌属、希瓦氏菌属、热单胞菌属、红长命菌属和肉食杆菌属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随着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增加,乌鳢后肠的肌层厚度,褶皱高度和微绒毛高度显着降低(P<0.05),同时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10和IL-17F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

刘春[9](2019)在《鱼类类结节病病原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文中认为2009年以来,舒伯特气单胞菌为病原的类结节病在鳢科鱼类中暴发,给鳢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典型症状为肾、肝、脾点状白色类结节结构,此症状在气单胞菌病中非常少见。目前,国内外舒伯特气单胞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较少,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组织病理分析、激光共聚焦活体成像观察、转录组测序、荧光定量PCR检测等技术对类结节病的病原特性、病理特征和致病机制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鱼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菌株生物学特征。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发现近两年流行的43株舒伯特气单胞菌分为同一个ST331型;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发现近10年来的10株菌株基因组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药敏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菌株耐药性有增加的趋势,耐药性的增加与其基因携带的耐药基因有关;罗非鱼源菌株与鳢源菌株基因组差异较小,形态特征、生长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等主要生物学特征基本相似。2.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致病性特征。鳢源菌株WL-2具有淀粉酶活性,不具有蛋白酶、脂肪酶和磷脂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抗血清能力;人工感染实验发现舒伯特气单胞菌对杂交鳢毒力较强,高温可以极大增强鳢源菌株WL-2的毒力;定量检测和活体成像观察发现鳃和肠是舒伯特气单胞菌重要的入侵部位,脾和肾是主要的增殖场所。3.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感染后组织病理分析显示:脾、肾和肝中可观察到大量肉芽肿结节,大量巨噬细胞聚集吞噬病原菌,推测脾、肾和肝是感染靶器官,肉芽肿是感染的主要症状,巨噬细胞是吞噬细菌的主要细胞;肉芽肿是渐进性形成的,其典型结构可分为三层:中心为病原菌细菌和坏死细胞,外面包裹上皮样细胞,最外围为多层纤维细胞包绕。4.舒伯特气单胞菌与吞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印片观察确认病原菌可能在吞噬细胞中存活,引起细胞死亡并释放。对病原菌在鱼体内示踪观察,发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在宿主体内聚集并吞噬病原菌,巨噬细胞可能促进了病原菌的扩散;对病原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后的活体计数和示踪研究,确认病原菌可在小鼠巨噬细胞中存活、增殖。5.杂交鳢抗病原菌感染的机制。对病原菌感染杂交体转录组测序获得1479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441个上调,10355个下调。RT-QPCR分析发现,感染后48h内CXC13、TLR5、IL-1、IL-6、TNF2和IFNy等非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TCR、MHC-I和IgM等特异性相关基因表达量受到抑制,表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病原菌抑制了部分特异性免疫应答。Tunel检测发现,感染后脾脏凋亡细胞明显增加,感染后48h细胞凋亡率(18.12%)显着高于感染前(0.63%);RT-QPCR检测发现,感染后凋亡相关因子TNFa、CASP3、CASP7和CASP8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正常水平,推测病原菌通过TNF/TNFR1凋亡途径介导宿主细胞凋亡,促进了肉芽肿的形成。综合研究结果,推测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和肉芽肿结节形成的部分机制:病原菌通过鳃和肠入侵机体后,宿主中炎症细胞因子快速反应,激活、趋化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聚集对病原菌吞噬。被吞噬的病原菌部分在巨噬细胞内存活,通过吞噬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转移到其它部位,诱导细胞凋亡、破裂,释放病原菌。肝、脾、肾等内脏组织内由于巨噬细胞较容易聚集,释放的病原菌也较多,成为了病原菌感染的主要器官。病原菌与吞噬细胞相互作用产生的大量凋亡细胞碎片和细菌刺激机体巨噬细胞上皮样化和纤维化包裹形成肉芽肿结节。形成的肉芽肿又作为庇护所和栖息地促进了病原菌的增殖和扩散。同时病原菌还通过抑制抗原递呈过程阻止宿主的部分特异性免疫应答,进一步对宿主进行感染。

詹凡玢[10](2019)在《团头鲂tlrs及irf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但是随着团头鲂养殖密度的增加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导致其抗病能力降低,病害频发,尤其是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严重影响了团头鲂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鱼类养殖中病害多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研究鱼类的免疫应答反应及其调控机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团头鲂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及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irfs)基因表达及其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掌握其在调节团头鲂抗细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参考资料。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鉴定出4个能够特异性识别细菌组分的tlrs基因,分别为团头鲂tlr5a(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序列分析表明,4个MaTlrs都具有典型的TLR蛋白结构特征,包括胞外LRR(Leucine-rich repeat)结构区域,胞内TIR(Toll/interleukin-1 receptor)结构区域及跨膜TM(Transmembrane)结构区域,并预测了胞外LRRCT结构域和胞内TIR结构域的蛋白质3D结构,分析发现二者均呈现较为保守的结构特征,并且LRRCT结构域符合α螺旋和β折叠串联结构的特征。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分别属于TLR5亚家族,TLR7亚家族和TLR11亚家族。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其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样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此外研究还发现,嗜水气单胞菌可以有效的诱导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基因在感染后团头鲂的肝脏、脾脏、肾脏、肠和鳃中上调表达。2.克隆得到11个团头鲂irfs(Mairfs)基因,利用Clustal W和SMART在线分析蛋白质序列特征,结果显示,这11个蛋白质都属于非跨膜蛋白并且无信号肽序列,除了MaIrf1和MaIrf2,其余MaIrfs都含有两个保守功能域:IRF和IRF3功能域。预测11个MaIrfs蛋白质的氨基端和羧基端3D结构,结果显示,同一家族的Irfs因子蛋白质的氨基端结构几乎一样,显示出极高的保守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1个MaIrfs分别属于IRF1亚家族,IRF3亚家族,IRF4亚家族和IRF5亚家族。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11个Mairfs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所有检测的组织均有表达,而且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样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研究还发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团头鲂后,可以有效的调控这些基因在肝脏、脾脏、肾脏、肠和鳃中的表达变化,参与机体抗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应答。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团头鲂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β(MaIκB-β)可溶性蛋白,以及MaIrf1和MaIrf2不可溶蛋白,并对其进行抗菌性试验,结果显示获得的MaIκB-β可溶性蛋白在体外试验中并没有抗菌作用,但Western-Blot(WB)和Immuno-Fluorescence(IF)试验结果显示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过程中,干扰素调节因子与炎症因子都参与了抗菌免疫应答。3.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在鲤EPC细胞研究了团头鲂4个Matlrs在信号传导过程中功能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利用GFP融合蛋白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蛋白质都位于细胞质中,其中MaTlr5a和MaTlr5b与早期内涵体和晚期内涵体位于不同位置,而MaTlr9和MaTlr21与早期内涵体和晚期内涵体都位于同一位置。利用过表达载体研究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全长基因对干扰素相关免疫因子的转录调控,结果表明其均能诱导irf3、irf7、isg15、mx1、pkr和viperin的上调,说明团头鲂4个Matlrs的信号传导过程是相似的,但是其上调的时间与上调基因表达量的程度是不同的,对viperin、isg15和irf7上调程度较高,pkr上调程度最小,而且Matlr5b最先调控干扰素通路,可能发挥主要功能,Matlr21最后调控,可能在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因此它们在执行功能中可能有差异,但是都能够参与机体抗病原体的免疫应答。4.利用克隆方法获得6个Mairfs启动子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其启动子序列中都有核转录因子κB(NF-κB)位点。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探究了Matlrs对Mairfs启动子的调控关系,而且在人类293T细胞和鲤EPC细胞这两种细胞系中得到的结果相似,说明此信号传递的过程不受物种限制。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显示团头鲂Matlr5a和Matlr9能够促进Mairf7启动子活性,但是不能促进其他基因的启动子活性;Mairf5b能够促进Mairf1和Mairf7启动子的活性,而Matlr21并不能促进任何Mairfs启动子活性,说明Matlrs对Mairfs启动子的调控较为复杂。利用细胞凋亡试验研究过表达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后,在细菌感染细胞过程中对细胞凋亡的调控,试验结果显示MaTlr5a,MaTlr9和MaTlr21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细胞凋亡,而MaTlr5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细胞凋亡。综上所述,在团头鲂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以及Mairf1、Mairf2、Mairf3、Mairf4a、Mairf4b、Mairf5、Mairf6、Mairf7、Mairf8、Mairf9和Mairf10在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过程中能够调控机体免疫,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好的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入侵,但是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在信号传导及行使功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为进一步探究鱼类Tlr及Irf信号通路在抗细菌过程中的调控奠定基础。

二、养殖乌鳢肿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殖乌鳢肿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2)沙葱黄酮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及抗炎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黄酮类化合物在水产动物营养上的研究进展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理化性质
        1.2 黄酮类化合物对水产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2.1 目的意义
        2.2 技术路线
        2.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沙葱黄酮对乌鳢生长、饲料利用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沙葱黄酮对乌鳢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沙葱黄酮对LPS诱导乌鳢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沙葱黄酮对乌鳢血淋巴细胞活性、抗氧化能力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乳酸菌缓解高脂饲料诱导乌鳢脂肪肝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章综述
    第一章 鱼类脂肪肝疾病的研究现状
        1.1 诱发脂肪肝的因素
        1.2 脂肪肝的鉴别
        1.3 抗脂肪肝因子
    第二章 脂代谢关键基因的研究
        2.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
        2.2 肝X型受体
        2.3 脂蛋白脂肪酶
        2.4 解偶联基因
    第三章 降脂益生菌的相关研究
    第四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及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高脂饲料诱导乌鳢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技术探寻高脂饲料诱发乌鳢脂肪肝的关键基因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三株乳酸菌对乌鳢生长、免疫以及抗氧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三株乳酸菌缓解乌鳢脂肪肝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PPARα/LXRα体外探究三株乳酸菌缓解乌鳢原代肝细胞脂肪沉积的机制
        第一节 油酸诱导C.argus肝细胞脂肪沉积的模型建立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
        5.1.3 讨论
        5.1.4 小结
        第二节 分别抑制 PPARα和LXRα体外探究三株乳酸菌缓解C.argus肝细胞脂肪沉积的机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5.2.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三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免疫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肠道屏障
        1.1 肠道屏障
        1.2 肠道健康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章 乳酸菌对鱼类肠道健康的影响
        2.1 乳酸菌对鱼类肠道环境的耐受力
        2.2 乳酸菌的粘附及其抑菌功能
        2.3 乳酸菌对鱼类肠道屏障的影响
        2.4 展望
    第三章 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目的意义
        3.1 主要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目的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三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及免疫能力的影响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三种乳酸菌对乌鳢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γ-氨基丁酸对乌鳢生长、食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GABA的概述
        1.1 GABA的结构和理化特性
        1.2 GABA的来源及分布
        1.3 GABA的受体
        1.4 GABA的代谢途径
    第二章 GABA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
        2.1 GABA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2.2 GABA对鱼类食欲的影响
        2.3 GABA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 GABA对鱼类免疫力的影响
        2.5 展望
    第三章 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目的意义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3.3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GABA对乌鳢生长的影响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GABA对乌鳢食欲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GABA对乌鳢免疫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乌鳢源嗜水气单胞菌flaA-OmpA二联基因重组干酪乳杆菌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缩略语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嗜水气单胞菌流行及防治方法
    第二章 鞭毛蛋白和外膜蛋白免疫原性分析
    第三章 嗜水气单胞菌水产疫苗的相关研究
    第四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乌鳢致病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OmpA、flaA及 flaA-OmpA重组干酪乳杆菌的构建及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重组干酪乳杆菌对乌鳢生长的影响及免疫效果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乌鳢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乌鳢的营养成分
2 乌鳢的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2.2 促进伤口愈合
    2.3 调节心血管作用
    2.4 骨关节炎治疗作用
    2.5 抗抑郁作用
3 乌鳢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8)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鱼类肠道健康
        1.1.1 鱼类肠道的功能
        1.1.2 鱼类肠道的组织形态
        1.1.3 鱼类肠道的炎症反应
        1.1.4 鱼类肠道的菌群结构
    1.2 豆粕对鱼类肠道健康的影响
        1.2.1 水产饲料蛋白源
        1.2.2 豆粕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1.2.3 豆粕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肠道健康的影响
        1.2.4 豆粕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野生乌鳢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DNA提取
        2.1.3 PCR扩增和序列处理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测序有效性
        2.2.2 分类和Alpha多样性分析
        2.2.3 群落组成和物种丰度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内产蛋白酶好氧菌组成及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饲料
        3.1.2 试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3.1.3 样品收集及指标测定
        3.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产蛋白酶好氧菌数量的影响
        3.2.2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菌产蛋白酶好氧菌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
        3.2.3 产蛋白酶能力最强菌株P1009的鉴定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饲料
        4.1.2 试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4.1.3 样品采集
        4.1.4 指标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试验结果
        4.2.1 豆粕替代对乌鳢生长性能和存活率的影响
        4.2.2 豆粕替代对乌鳢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4.2.3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菌群组成和相对丰度分析
        4.2.4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形态的影响
        4.2.5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情况
致谢

(9)鱼类类结节病病原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类细菌性内脏类结节病的研究进展
        1.1 鱼类内脏类结节病的病原
        1.2 病理学特征
        1.3 肉芽肿的致病机理
        1.4 防治方法
    2 舒伯特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2.1 分类地位
        2.2 生物学特性
        2.3 致病性
        2.4 诊断及检测方法
        2.5 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鱼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舒伯特气单胞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
        3.2 舒伯特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分析
        3.3 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药敏性分析
        3.4 舒伯特气单胞菌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3.5 舒伯特气单胞菌LF1708的全基因组分析
        3.6 两种鱼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的形态学特征分析
        3.7 两种鱼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的生长特性分析
        3.8 两种鱼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舒伯特气单胞菌致病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胞外酶活性
        3.2 抗血清杀菌能力测定
        3.3 宿主特异性检测
        3.4 致病力检测
        3.5 绿色荧光标记舒伯特气单胞菌的构建
        3.6 舒伯特单胞菌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3.7 舒伯特气单胞菌在宿主体内的动态分布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的病理形态学研究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鱼临床症状
        3.2 感染杂交鳢体内病原菌与吞噬细胞分布情况
        3.3 典型病理特征
        3.4 病理变化过程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舒伯特气单胞菌与吞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舒伯特气单胞菌与杂交鳢体内吞噬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3.2 舒伯特气单胞菌与斑马鱼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3.3 舒伯特气单胞菌与斑马鱼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3.4 舒伯特气单胞菌与小鼠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杂交鳢抗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录组测序、分析与验证
        3.2 免疫相关基因在感染杂交鳢脾脏中的表达情况
        3.3 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对宿主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团头鲂tlrs及irf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TLRs和 IRFs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模式识别分子
        1.2.2 Toll样受体的研究起源
        1.2.3 脊椎动物的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
        1.2.4 脊椎动物的干扰素调节因子研究进展
        1.2.5 TLR与 IRF的分类
        1.2.6 IRFs在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1.2.7 团头鲂病害及其免疫学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团头鲂tlrs基因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2.4 嗜水气单胞菌的复壮、鉴定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2.2.5 菌株半致死浓度的测定
        2.2.6 样品采集
        2.2.7 组织RNA提取
        2.2.8 荧光定量cDNA的合成
        2.2.9 基因序列克隆及测序
        2.2.10 PCR和 qPCR
        2.2.11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2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团头鲂tlrs序列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2.3.2 Tlrs氨基酸序列分析
        2.3.3 Tlrs蛋白质二级序列比对分析及三级结构预测
        2.3.4 系统进化分析
        2.3.5 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2.3.6 团头鲂Matlrs的时空表达谱及病原刺激后的表达变化
    2.4 讨论
        2.4.1 团头鲂Matlr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2.4.2 团头鲂Matlrs组织表达分析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团头鲂irfs基因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团头鲂irfs序列克隆及特征分析
        3.3.2 Irfs氨基酸序列分析
        3.3.3 Irfs蛋白质二级序列比对分析及三级结构预测
        3.3.4 系统进化分析
        3.3.5 团头鲂Mairfs的时空表达谱及病原刺激后的表达变化
    3.4 讨论
        3.4.1 团头鲂Mairf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3.4.2 团头鲂Mairfs组织表达分析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团头鲂irfs及 IκB-β基因原核表达及抗菌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4.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4.2.4 基因序列的克隆及测序
        4.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2.6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4.2.7 融合蛋白的纯化
        4.2.8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4.2.9 western-blot试验
    4.3 结果及分析
        4.3.1 重组质粒的构建
        4.3.2 团头鲂MaIrfs与 IκB-β的原核表达
        4.3.3 团头鲂IκB-β的纯化及抗体制备
        4.3.4 western-blot验证抗体及获得纯蛋白的抗菌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团头鲂MaTlrs的亚细胞定位及信号传导功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5.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5.2.4 基因克隆及测序
        5.2.5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5.2.6 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5.2.7 细胞转染(以24 孔板转染为例)
        5.2.8 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定位
        5.2.9 过表达基因对下游干扰素相关免疫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5.3 结果
        5.3.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5.3.2 细胞转染效率
        5.3.3 团头鲂pEGFP-N1-MaTlrs亚细胞定位
        5.3.4 团头鲂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 基因过表达对下游干扰素相关免疫基因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团头鲂MaTlrs的亚细胞定位
        5.4.2 团头鲂Matlrs基因对下游干扰素相关免疫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团头鲂tlrs基因与irfs基因之间的信号传导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6.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6.2.4 基因克隆及测序
        6.2.5 细胞凋亡的测定
    6.3 结果
        6.3.1 六个Mairfs启动子区域克隆及特征分析
        6.3.2 Matlrs与 Mairfs之间的信号传导
        6.3.3 细胞凋亡试验测定
    6.4 讨论
    6.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养殖乌鳢肿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3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孔雨昕,田佳鑫,彭思博,王桂芹. 水产学报, 2021(10)
  • [2]沙葱黄酮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及抗炎能力的影响[D]. 祝新茗.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3]乳酸菌缓解高脂饲料诱导乌鳢脂肪肝的作用机制研究[D]. 田佳鑫.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4]三种乳酸菌对乌鳢生长、抗氧化、免疫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D]. 孔雨昕.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5]γ-氨基丁酸对乌鳢生长、食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 彭思博.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6]乌鳢源嗜水气单胞菌flaA-OmpA二联基因重组干酪乳杆菌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D]. 赵林辉.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7]乌鳢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喻志新,张哲溶,张玥,张洋,张树冰.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1)
  • [8]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D]. 朱锦裕. 扬州大学, 2020(04)
  • [9]鱼类类结节病病原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D]. 刘春.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10]团头鲂tlrs及irf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 詹凡玢.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带瘤养殖黑鱼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