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膏治疗急性阑尾炎

大蒜膏治疗急性阑尾炎

一、大蒜糊剂治疗急性阑尾炎(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凤[1](2020)在《活血解毒汤结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活血解毒汤结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照组术后给予甲硝唑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活血解毒汤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血清炎症介质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结合活血解毒汤治疗,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术后较快恢复。

郑文洁[2](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孙铭[3](2019)在《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印两国幅员辽阔、药材资源丰富,都有独特的传统医药体系,如中医学、阿育吠陀等,且都是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医学系统。中印传统医学交流始于秦汉,以唐为盛,宋后式微,且与佛教的盛衰直接相关。我国藏蒙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吸收了阿育吠陀的部分理论、诊疗和治法,但亦具有自身民族和地域特色。本论文以阿育吠陀、藏医、蒙医、佛医、傣医、维医六种医学的药物制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主治、药材、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以期增进中印两国医学互学互鉴,进一步理清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渊源,有助于肯定藏医学发源和发展于青藏高原的基本事实。目的:揭示中印六种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在主治、药材、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异同,解析阿育吠陀和我国传统医学相互交流的痕迹,从而为当今中印人文交流提供支撑,还可为我国研发新的药物制剂提供参考。方法:1.从中印两国的法定药典、部颁标准以及方剂教材中提取和挖掘印度阿育吠陀与我国五种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信息,建立制剂信息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制剂基本信息,研究六种医学体系药物制剂的主治、药材、剂型、制剂药味数、药材类型、药用部位、制剂命名等特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关联规则研究制剂的配伍规律。分类统计标准:主治按照《GB/T 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中的疾病病名进行分类统计;印度阿育吠陀药物制剂的剂型按照《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的剂型进行分类统计,我国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剂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剂通则进行分类统计。药用部位按照《中药鉴定学》中的药用部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统计。2.采用SPSS 21.0软件的非参数检验法、直观分析法和Cytoscape3.7.1软件的雷达图,研究各个传统医学药物制剂之间在主治、药材、剂型、制剂药味数、药材类型、药用部位、制剂命名、配伍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点。结果:1.中印六种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特点:纳入阿育吠陀药物制剂645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荜茇、姜、诃子、胡椒和余甘子,涉及22种剂型如矿物丸剂、油剂、煮散等;藏医药物制剂458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诃子、红花、木香、豆蔻和余甘子,涉及9种剂型如散剂、丸剂等;蒙医药物制剂164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诃子、红花、栀子、石膏和肉豆蔻,涉及6种剂型如散剂、丸剂等;佛医方剂616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等,常用药材有甘草、当归、姜、地黄和川芎,涉及19种剂型如汤剂等;傣医方剂227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红花丹、姜黄、胡椒、百样解和水菖蒲,涉及14种剂型如汤剂等;维医药物制剂94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西红花、玫瑰花、肉桂、胡椒和诃子,涉及16种剂型如片剂等。2.阿育吠陀和藏医的药物制剂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都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但是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并不相似,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381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共有39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和诃子,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和荜茇较多,诃子在后者的地位更高;共同的配伍体现在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和荜茇几个药材之间。3.阿育吠陀和蒙医的药物制剂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蒙医特色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268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共有25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姜黄、当归、檀香、丁香、沉香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荜茇、姜黄较多,后者使用当归、檀香、丁香、沉香较多;共同的配伍只有荜茇和诃子。4.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佛医方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并不相似,前者更常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636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30种,虽然都使用胡椒、姜黄、诃子、硫磺、当归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姜黄、诃子、硫磺较多,后者使用当归较多;没有共同的配伍。5.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傣医方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432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40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余甘子、芝麻、当归、姜黄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荜茇、余甘子、芝麻较多,后者使用当归和姜黄较多;共同的配伍只有胡椒和姜。6.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维医药物制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262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31种,虽然都使用胡椒、姜黄、荜茇、硫磺、当归、檀香、丁香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姜黄、荜茇、硫磺较多,后者使用当归、檀香、丁香较多;共同的配伍有八对,如荜茇和姜、荜茇和胡椒、胡椒和姜等,但都是前者使用多,后者使用少。结论:中印六种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主治、药材、配伍有相似性,体现了两国传统医学直接或间接的历史交流;但药物制剂总体而言并不相似,在主治的病种结构、药材品种和配伍规律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推测我国五种传统医学可能受本土的气候、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以及中医学、阿拉伯医学的影响所致。另外,从制剂的角度印证了藏医学不完全来源于阿育吠陀的科学论断。

张学风,丛芳芬[4](2019)在《浅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辩证护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重点探讨了急性阑尾炎的中医护理方法。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按照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护理从清利湿热、祛瘀化滞的治则治法出发,根据辩证分型,采取不同的中医护理技术和方法,对促进病情康复有着积极作用。

冉爱华[5](2019)在《中医药治疗慢性单纯性阑尾炎28例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单纯性阑尾炎28例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28例慢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中医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白细胞数量、体温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28例患者治疗后,白细胞总数降到正常水平(4~10)×109/L,恶心、呕吐、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消失,体温下降到正常温度37℃。其中, 25例患者在1周内治愈,其余3例患者均在治疗2周内仍旧存在右下腹疼痛、白细胞数目异常,在给予其静脉滴注抗生素之后,进行手术切除。结论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效果显着,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医院推广使用。

李晨[6](2017)在《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住院给予非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筛选出病例60例,将应用大青膏外敷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只应用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30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缓解情况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项目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腹痛缓解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并将两组患者在治疗1、3、7天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腹痛缓解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治疗3天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等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患者在第1、3、7天症状评分均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7天后,治疗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各项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其效果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急性阑尾炎患者各项炎症反应指标,其效果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3.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可以提高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

李晨,周永坤[7](2017)在《中药外敷法治疗阑尾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中药外敷法是非手术治疗阑尾炎的常用治法,配合内服药物、灌肠治疗、结合理疗、针灸治疗、西医常规治疗等其他治法,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疗效。文章对中药外敷法治疗急慢性阑尾炎进行总结。

田止学[8](2013)在《肠痈汤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230例》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肠痈汤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肠痈汤(金银花、蒲公英、桃仁、大黄、枳实、白芍、延胡索、香木、川楝子、甘草)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大黄、黄连、黄柏、天花粉、白芷、芒硝各等分,大蒜、食醋)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230例。6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痊愈225例,好转5例,有效0例,无效0例。结论:肠痈汤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疗效确切。

张舒平[9](2012)在《慢性阑尾炎58例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慢性阑尾炎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提高对慢性阑尾炎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8例慢性阑尾炎进行综合治疗。结果:58例全部择期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效果满意,临床症状消失。结论:慢性阑尾炎诊断很重要,中西药结合治疗后择期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郭解宁[10](198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文中认为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在外科住院病人中占10~15%。 阑尾炎属于祖国医学所称的“肠痈” 范围,是发生于肠道的痈肿。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有肠痈的记载。两千余年来,祖国历代医学家对“肠痈”的发病与治疗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为我们今天诊治阑尾炎奠定了基础。

二、大蒜糊剂治疗急性阑尾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蒜糊剂治疗急性阑尾炎(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解毒汤结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组标准
    1.3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炎症介质比较
3 讨论

(2)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梵汉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特点
    1、阿育吠陀药物制剂的特点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来源
        1.1.2 数据挖掘
        1.1.3 分类标准
        1.1.4 文献计量学
        1.1.5 揭示配伍规律
        1.2 品种特点
        1.2.1 制剂信息来源
        1.2.2 制剂命名特点
        1.2.3 制剂药味数
        1.2.4 剂型特点
        1.3 主治特点
        1.3.1 主治统计特点
        1.3.2 配伍规律
        1.4 药物特点
        1.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1.4.2 制剂常用药
        1.4.3 药用部位
        1.4.4 辅料
        1.4.5 送服物质
        1.4.6 含汞制剂的使用情况
        1.5 小结
    2、藏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数据挖掘
        2.1.3 分类标准
        2.1.4 文献计量学
        2.1.5 揭示配伍规律
        2.2 品种特点
        2.2.1 制剂信息来源
        2.2.2 制剂命名特点
        2.2.3 制剂药味数
        2.2.4 剂型特点
        2.3 主治特点
        2.3.1 主治统计特点
        2.3.2 配伍规律
        2.4 药物特点
        2.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2.4.2 制剂常用药
        2.4.3 药用部位
        2.5 小结
    3、蒙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3.1 资料与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数据挖掘
        3.1.3 分类标准
        3.1.4 文献计量学
        3.1.5 揭示配伍规律
        3.2 品种特点
        3.2.1 制剂信息来源
        3.2.2 制剂命名特点
        3.2.3 制剂药味数
        3.2.4 剂型特点
        3.3 主治特点
        3.3.1 主治统计特点
        3.3.2 配伍规律
        3.4 药物特点
        3.4.1 药物类别与数量
        3.4.2 制剂常用药
        3.4.3 药用部位
        3.5 小结
    4、佛医方剂的特点
        4.1 资料与方法
        4.1.1 资料来源
        4.1.2 数据挖掘
        4.1.3 分类标准
        4.1.4 文献计量学
        4.1.5 揭示配伍规律
        4.2 品种特点
        4.2.1 方剂信息来源
        4.2.2 方剂命名特点
        4.2.3 方剂药味数
        4.2.4 剂型特点
        4.3 主治特点
        4.3.1 方剂主治的分类特点
        4.3.2 配伍规律
        4.4 药物特点
        4.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4.4.2 方剂常用药
        4.4.3 药用部位
        4.4.4 送服物质
        4.5 小结
    5、傣医方剂的特点
        5.1 资料与方法
        5.1.1 资料来源
        5.1.2 数据挖掘
        5.1.3 分类标准
        5.1.4 文献计量学
        5.1.5 揭示配伍规律
        5.2 品种特点
        5.2.1 方剂信息来源
        5.2.2 方剂命名特点
        5.2.3 方剂药味数
        5.2.4 剂型特点
        5.3 主治特点
        5.3.1 方剂主治的分类特点
        5.3.2 配伍规律
        5.4 药物特点
        5.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5.4.2 方剂常用药
        5.4.3 药用部位
        5.4.4 送服物质
        5.5 小结
    6、维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6.1 资料与方法
        6.1.1 资料来源
        6.1.2 数据挖掘
        6.1.3 分类标准
        6.1.4 文献计量学
        2.1.5 揭示配伍规律
        6.2 品种特点
        6.2.1 制剂规模
        6.2.2 制剂命名特点
        6.2.3 制剂药味数
        6.2.4 剂型特点
        6.3 主治特点
        6.3.1 主治分类特点
        6.3.2 配伍规律
        6.4 药物特点
        6.4.1 药材类别及数量
        6.4.2 制剂常用药
        6.4.3 药用部位
        6.5 小结
第二章 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比较
    1、比较方法
        1.1 直观比较
        1.2 非参数检验比较
    2、结果
        2.1 主治的异同
        2.1.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1.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1.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1.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1.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1.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1.7 小结
        2.2 药材的异同
        2.2.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2.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2.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2.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2.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2.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2.7 共用药材比较
        2.2.8 小结
        2.3 剂型的异同
        2.3.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3.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3.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3.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3.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3.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3.7 小结
        2.4 制剂药味数的异同
        2.4.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4.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4.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4.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4.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4.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4.7 小结
        2.5 药材类型的异同
        2.5.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5.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5.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5.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5.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5.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5.7 小结
        2.6 药用部位的异同
        2.6.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6.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6.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6.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6.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6.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6.7 小结
        2.7 制剂命名的异同
        2.7.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药物藏医制剂比较
        2.7.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7.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7.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7.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7.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7.7 小结
        2.8 配伍的相同点
        2.8.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8.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8.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8.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8.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8.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8.7 小结
    3、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1.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1.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的异同比较
        1.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的异同比较
        1.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1.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2、讨论
        2.1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藏蒙医学的影响
        2.2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佛医、傣医学的影响
        2.3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维医学的影响
    3、创新点
    4、问题和展望
        4.1 阿育吠陀和我国传统医学交流情况研究有待深入
        4.2 应注重中印传统医学交流中的人文社会学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浅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辩证护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基础护理
2 保守治疗的辩证护理
    2.1 气滞血瘀证
    2.2 瘀滞化热证
    2.3 热毒炽盛证
3 手术治疗的护理
4 体会

(5)中医药治疗慢性单纯性阑尾炎2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6)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一)病例来源
        (二)西医诊断标准
        (三)非手术治疗指征
        (四)病例纳入标准
        (五)病例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相关检查及治疗方法
        (三)观察项目及方法
        (四)临床症状、体征记分法
        (五)疗效评价标准
        (六)统计方法及处理
    三、临床资料及研究结果
        (一)性别
        (二)年龄
        (三)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四)治疗第3天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比较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
        (六)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一、中医外治法研究
        (一)中医外治法的定义
        (二)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三)中医外治法的应用原则
        (四)中药外敷的作用机理及优势
        (五)中药外敷法的应用
    二、大青膏及其应用研究
        (一)大青膏的组成与制备
        (二)大青膏的药物研究
        (三)大青膏的临床应用
    三、西医学对急性阑尾炎的检查和治疗
        (一)急性阑尾炎的相关检查
        (二)急性阑尾炎的治疗
    四、疗效评价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
    五、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中药外敷法治疗阑尾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中药外敷
    1.1 清热解毒,软坚消痈
    1.2 泄热解毒,祛瘀止痛
2 中药外敷配合中药内服
    2.1 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2.2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3 中药外敷配合中药灌肠
4 中药外敷配合抗生素

(8)肠痈汤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2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内服药物
    3.2 外敷药物
    3.3 注意事项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结果
6 病案举例
7 讨论

(9)慢性阑尾炎58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依据:
    1.3 症状和体征: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大蒜糊剂治疗急性阑尾炎(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解毒汤结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价值分析[J]. 王玉凤.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05)
  • [2]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D]. 孙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浅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辩证护理方法[J]. 张学风,丛芳芬.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15)
  • [5]中医药治疗慢性单纯性阑尾炎28例疗效观察[J]. 冉爱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02)
  • [6]大青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研究[D]. 李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4)
  • [7]中药外敷法治疗阑尾炎研究进展[J]. 李晨,周永坤.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7(01)
  • [8]肠痈汤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230例[J]. 田止学. 中医研究, 2013(09)
  • [9]慢性阑尾炎58例治疗体会[J]. 张舒平. 吉林医学, 2012(05)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J]. 郭解宁.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89(04)

标签:;  ;  ;  ;  ;  

大蒜膏治疗急性阑尾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