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遗传改良的几个基本问​​题

杉木遗传改良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杉木遗传改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岳武,施季森[1](1984)在《杉木遗传改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续)》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的树木改良中,常用的遗传交配设计(以下简称遗传设计)有:①自由授粉子代剖定②群状交配设计③测交系设计(析因设计);④多系混合杂交⑤双列杂交设计

陈岳武,施季森[2](1983)在《杉木遗传改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自1964年以来,南京林学院和福建省林业厅林木种苗公司合作,开展了杉木遗传改良工作。20年的实践证明,按我们所制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在现有杉木人工林分中进行选择,其遗传增益是明显的。在闽中、闽西北地区,应用杉木普通无性系种子园的种子造林,在相同的立地条件和经营管理下,立木材积生长量平均增长15%,优良家系可增长50%以上,而且抗杉木针叶炭疽病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早期在福建洋口林场营建的种子园,预计到1985年可满足建阳地区每年十五万亩人工更新造林用种。随着普通种子园种子产量的提高与造林面积的扩大,杉木遗传改良将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七十年代中期,我们致力于杉木第二代改良的准备工作。八十年代初,进行了第二代改良的选优和育种园、种子园的营建工作。目前,育种园中收集第二代育种材料350株,部分已进入始花期。1984年将完成第二代种子园的嫁接工作。随着杉木遗传改良工作的深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一些基本的而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探讨于后。

洪菊生,陈伯望[3](1993)在《试论杉木无性选育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我国杉木育种的历史和现状。针对当前针叶树种特别是杉木遗传改良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讨论了杉木育种近期和中长期的育种策略,并对今后的市场需求方向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杉木在近中期的育种目标应逐渐从传统的以建筑和家具材为主转向以造纸和内含物等多种利用方式为主,并在育种策略上有相应的准备和转变。

郑仁华,施季森,翁玉榛,欧阳磊,肖石海[4](2008)在《福建省杉木育种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了国内杉木良种繁育研究概况,总结了福建省杉木良种繁育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福建省杉木育种的目标和推广区域,详细阐述了福建省杉木育种研究的战略思路。今后福建在杉木的良种繁育研究方面应重点抓好:现有遗传测定林的综合评价和利用,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杂交制种、测定和高世代种子园建设,优良无性系选育和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子育种等工作。

齐明[5](2007)在《我国杉木无性系选育的成就、问题和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我国的杉木无性系选育取得了重大进展,涉及杉木的生长、形质、抗病和抗虫等方面,选育了若干优良无性系,区域化试验的结果揭示杉木无性系与环境存在明显的互作。但是高产优质多抗杉木无性系选育也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是生长与材性,生长与抗逆性间存在负的遗传相关,以及无性繁殖中的退化问题等。文中提出了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办法,讨论出了高产优质多抗杉木无性系选育的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对当前杉木无性系选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阮梓材,胡德活,陈仲,林新,黄永权,王华南,林军,李荣增,王远坤,李芬好[6](1998)在《杉木双亲本子代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对12块杉木双亲本子代测定林进行了方差分析,并采用最小显着差数法(LSD法)、性状水平分析法(PL法)、杂交优势效应、配合力(包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等方法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间存在一定差异,优势组合的生长量比对照的增益显着,一般配合力和母本效应十分显着,而超亲优势确实存在。杉木双亲本子代的选择,应以生长量增益为主要指标,结合杂种优势、特殊配合力和性状表现水平等因子综合考虑,可从参试的100个杂交组合中,再选择出有增益的优良组合中优良单株共22株,其家系和个体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累加增益预估值分别达到17.01%、20.96%和72.03%。

施季森[7](2012)在《林木生物技术育种未来10年若干科学问题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一代基因组测序设备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林木生物技术育种也即将步入后基因组时代。笔者对未来10年林木生物技术育种可能面临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对林木基因组研究,木材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遗传调控,林木干细胞生物学与林木生产力,林木基因工程育种,林木理想型育种,林木基因型与生物、非生物抗性互作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我国重要针阔叶模式树种的基因组研究,木材产量和品质育种,以及林木干细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出了建议。

方扬辉[8](2010)在《杉木两水平双列杂交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文中指出本论文以1986年营建在福建省洋口林场的杉木种源内和种源间两水平双列交配设计90个杂交组合实验林23年的材料,对生长量和木材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杂种优势、相关关系以及综合指数选择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2×3和3×4号种源组合在23a三个生长量性状中的总配合力表现均排在前三位;2×4号种源组合在23a胸径性状的总配合力表现最优;2(4)×3(8)号家系组合在23a三个生长量性状中的总配合力表现均排在第一位。2.研究了不同种源组间和家系间杂交组合的生长量性状杂种优势度的年变化及与不同配合力效应的相关性,发现杉木生长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度主要由杂交组合效应C (ik)(jl),即遗传效应控制,显性效应的影响次之,受加性效应的影响最小;不同种源间的杂交组合和家系间的杂交组合在木材品质性状上的杂种优势度及与不同配合力效应的相关性,红心率、偏心率和基本密度性状的杂种优势度控制模式与生长量性状相似,微纤丝角性状的杂种优势度主要受种源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影响。3.三个生长量性状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相互关系,相关系数在0.60503~0.97701之间,所示林龄的胸径性状与材积的相关系数都大于树高性状与材积的相关系数,而且胸径性状与材积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5。三个生长量性状不同林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4.对所有性状进行单性状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按10%入选率选择的优良种源和优良家系,预测子代遗传增益,生长量性状中,最高的为材积性状,分别达到28.04%和23.07%,树高和胸径性状也将有5.38%11.32%的遗传增益;木材品质性状中,最高的为偏心率性状,分别达到12.71%和8.77%,微纤丝角性状次之,分别达到7.45%和5.57%,基本密度性状也将分别有6.68%和1.78%的遗传增益,红心率性状最低,分别将有0.60%和1.63%的遗传增益。5.用23a材积、红心率、偏心率、基本密度和微纤丝角三个性状构建了综合选择指数方程: I =0.287x1+0.292x2-0.803x3-35.462x4-0.917x5综合指数估计的准确度为0.3275。6.根据综合选择指数方程,以10%入选率选优了九个组合,再在这九个组合中各选优了2个单株,最后,以参试试验林单株为单位,依据综合选择指数方程选择20个最优单株。

黄寿先[9](2004)在《杉木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福建省洋口林场1990年营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无性系测定林的55个无性系的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的变异、遗传控制、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同时选取12个无性系对制浆造纸性能的变异及其与生长、材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出与杉木制浆造纸的产量、木耗和手抄纸强度关系最密切的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采用综合指数法选出了6个制浆造纸优良无性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基本密度、微纤丝角、管胞长度、宽度、长宽比、胞腔直径、双壁厚、壁腔比、管胞胞腔周长、胞腔面积等木材品质性状无性系间差异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圆形指数无性系间差异不显着。。 2、杉木无性系性状的遗传控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广义遗传力分别变化在0.389~0.771、0.169~0.703和0.377~0.674之间;木材基本密度广义遗传力在0.335~0.607之间;微纤丝角广义遗传力在0.734~0.867之间;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和管胞长宽比的广义遗传力分别变化在0.470~0.822、0.391~0.820和0.313~0.701之间;胞腔直径、双壁厚和壁腔比的广义遗传力分别变化在0.522~0.618、0.468~0.639和0.509~0.699之间;管胞胞腔面积和胞腔周长的广义遗传力分别变化在0.473~0.830和0.488~0.602之间。说明杉木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和木材品质性状大多受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的遗传控制。 3、杉木无性系单性状选择的遗传增益。以10%的入选率选择优良无性系,按选择强度估算遗传增益,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4.27%、6.36%和15.56%,木材基本密度为3.64%,微纤丝角为19.51%,管胞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分别为5.91%、6.76%和6.81%,管胞胞腔直径、双壁厚和壁腔比分别为7.27%、12.89%和18.84%;与两个对照的平均值比较估算遗传增益,材积为23.17%,木材基本密度为1.64%,微纤丝角为10.79%,管胞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分别为5.14%、7.50%和9.00%,胞腔直径、双壁厚和壁腔比分别为5.55%、9.81%和15.13%。 4、杉木无性系性状间的相关。生长与木材品质性状间的相关表现为:胸径、树高和材积与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宽度、长宽比和胞腔直径呈不显着到显着的遗传负相关,与双壁厚和壁腔比呈显着的遗传正相关,胸径和材积与微纤丝角呈不显着的负相关,树高与微纤丝角呈不显着的遗传正相关。木材品质性状间的相关表现为:木材基本密度与管胞长度呈显着的遗传负相关,与管胞宽度和长宽比呈不显着的遗传负相关,与管胞双壁厚和壁腔比均呈不显着的遗传正相关;管胞长度、宽度和长宽比与管胞双壁厚呈显着的遗传负相关,与壁腔比呈极显着的遗传负相关;微纤丝角与木材基本密度、双壁厚和壁腔比之间呈不显着的负遗传相关,与管胞长度、长宽比呈不显着的正遗传相关。 5、综合指数选择。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材积、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壁腔比和微纤丝角与制浆造纸的产量和质量关系最密切。用这6个性状建立的综合指数方程为: I=-14867X1-6492.75X2+3.18827X3+16.1213X4-4346.99 X5-8.7592 X6综合指数估计的准确度为:rHI=0.900 指数遗传力:h几二0.905 上式中,X,、XZ、X3、为、XS和X6分别为材积、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壁腔比和微纤丝角 以10%的入选率,根据无约束选择指数和约束木材基本密度(木材基本密度大于无性系平均值)分别选出6个优良无性系。根据遗传增益的估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l)综合指数选择在多性状的遗传改良中是必需的。(2)在综合选择中,对呈负相关的重要木材品质性状进行适当的约束可以取得良好的综合改良效果。(3)通过无性系选择生长量和材性上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但无性系选择在生长量改良上的优势大于对材性的改良。 6、性状的年龄与年龄相关。胞腔直径、周长、面积和圆形指数从第1年起、管胞长度、长宽比从第2年起、管胞宽度、微纤丝角从第3年起、管胞双壁厚和壁腔比第5年起、木材基本密度第6年起年龄与年龄相关显着。关键词:杉木,纸浆材,无性系选择,指数选择,遗传增益

刘红[10](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二、杉木遗传改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遗传改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4)福建省杉木育种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杉木良种繁育研究现状
2 福建杉木良种繁育研究的主要成果
    2.1 种源试验和子代测定
    2.2 种子园建园材料选择和良种基地建设
    2.3 无性系育种和繁育
3 杉木育种目标和推广区域
    3.1 育种目标
    3.2 推广区域
4 福建杉木育种战略
    4.1 对现有试验林进行重新调查和评价
    4.2 开展优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
    4.3 杂交制种创造新品种和高世代种子园建设
    4.4 优良无性系选育和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
    4.5 分子育种

(5)我国杉木无性系选育的成就、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杉木无性系选育的成就
2 杉木无性系林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长与材性的负相关
    2.2 抗逆性与生长的负相关
    2.3 生长与生根能力和萌芽数量的关系趋于负相关
    2.4 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在无性系水平上往往更为明显
    2.5 连栽引起的生长衰退问题
    2.6 “退化”问题
    2.7 无性系造林的数目问题
3 高产优质多抗是杉木无性系选育科学合理的目标
4 高产优质多抗杉木无性系的选育方法和途径
5 高产优质多抗杉木无性系选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杉木造林无性系数目的确定
    5.2 重视分子标记在杉木无性系林业中的作用
    5.3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在杉木三优无性系选育中的应用
    5.4 高新技术对杉木多性状遗传改良的影响

(7)林木生物技术育种未来10年若干科学问题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期人工干预下群体遗传组成与林木育种策略
2 基因组海量信息挖掘和功能诠释与解码林木基因组之困
3 木材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遗传调控基础
4 林木干细胞生物学与林木生产力
5 林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
6 林木树冠结构遗传调控与理想型育种
7 林木基因型与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互作
8 结 语

(8)杉木两水平双列杂交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林木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 杉木遗传育种研究
        1.2.1 杉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2.2 杉木杂交育种研究
        1.2.3 杉木木材品质性状的研究
    1.3 杉木生长量与木材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及其联合选择研究
        1.3.1 杉木生长量与木材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3.2 生长与材性联合选择的方法及效果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来源及交配设计
        2.2.2 各性状测定方法
        2.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及与杂种优势度的关系
    3.1 生长性状多年度方差分析
    3.2 23a 生长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3.2.1 23a 生长量性状方差分析与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23a 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
    3.3 生长量性状杂种优势度年变化及与配合力的相关性
        3.3.1 树高性状杂种优势度年变化及与配合力的相关性
        3.3.2 胸径性状杂种优势年变化及与配合力的相关性
        3.3.3 材积性状杂种优势年变化及与配合力的相关性
第四章 木材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及与杂种优势度的关系
    4.1 各木材品质性状方差分析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4.2 木材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4.2.1 木材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
        4.2.2 木材品质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4.2.3 木材品质性状总配合力分析
    4.3 木材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度及与配合力的相关性
        4.3.1 木材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度
        4.3.2 木材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度与各配合力效应的相关性
第五章 生长量和木材品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5.1 各林龄树高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5.2 各林龄胸径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5.3 各林龄材积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5.4 各林龄生长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5.5 木材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5.6 生长量与材性间的相关分析
第六章 优良种源、家系和个体的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6.1 生长量单性状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6.1.1 优良种源杂交组合选择
        6.1.2 优良家系杂交组合选择
        6.1.3 生长量性状遗传参数估算
    6.2 木材品质单性状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6.2.1 优良种源选择
        6.2.2 优良家系选择
        6.2.3 木材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
    6.3 生长量和材性综合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6.3.1 优良家系综合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6.3.2 优良个体综合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生长量配合力分析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7.1.2 优良种源、家系和个体的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7.1.3 多性状综合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7.2 讨论
        7.2.1 优良亲本的配合力
        7.2.2 杂种优势度与配合力的关系
        7.2.3 生长量性状与材性的相关性
        7.2.4 父母本效应
        7.2.5 优良杂交组合的选择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9)杉木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国内外纸浆材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1 国外研究进展
        1.1.1 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变异的研究
        1.1.2 木材纤维形态特征的研究
        1.1.3 微纤丝角
        1.1.4 浆纸性状的研究
        1.1.5 材性早期预测研究
        1.1.6 生长与材性性状间的相关和综合遗传改良研究
        1.1.6.1 生长与材性性状间的相关的研究
        1.1.6.2 生长与材性综合遗传改良可行性研究
        1.1.7 材性性状基因定位的研究
        1.1.8 环境影响的研究
        1.2 国内研究进展
        1.2.1 木材密度的研究
        1.2.1.1 种源间的变异
        1.2.1.2 无性系、家系间的变异
        1.2.1.3 木材密度的株内变异
        1.2.2 木材纤维形态性状的研究
        1.2.2.1 种源间的变异
        1.2.2.2 无性系、家系间的变异
        1.2.2.3 株内变异的研究
        1.2.3 微纤丝角研究
        1.2.4 木材化学组分的变异
        1.2.5 早期选择的研究
        1.2.6 性状间的相关和多性状综合选择研究
        1.2.6.1 生长与材性性状的相关研究
        1.2.6.2 综合选择方法及选择效果
        1.2.7 环境的影响
        1.2.8 新树种制浆适宜性研究
    第二章 杉木材性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2.1 木材基本密度的研究
        2.2 木材管胞形态和微纤丝角的研究
        2.3 木材化学组分的研究
        2.4 环境对材性的影响研究
        2.5 材性早期预测研究
        2.6 材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及材性遗传改良方法研究
        2.6.1 生长和材性的相关及联合选择的可行性研究
        2.6.2 生长与材性联合选择的方法及效果
        2.7 杉木制浆造纸可行性的研究
        2.8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下篇 杉木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第三章 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概况
        3.1.2 木芯样品的采集
        3.1.3 生长量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无性系生长性状的变异
        3.2.2 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和广义遗传力估算
        3.2.3 生长性状选择的遗传增益估算
        3.2.4 无性系胸径生长的年龄变异
        3.2.4.1 胸径生长的径向变异
        3.2.4.2 不同年龄年轮宽度的相关分析
        3.2.4.3 无性系年轮宽度的回归预测
        3.3 小结
        3.3.1 无性系平均生长量的变异
        3.3.2 广义遗传力
        3.3.3 生长量无性系选择的遗传增益
        3.3.4 无性系年轮宽度的径向变异
    第四章 木材密度遗传变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
        4.2.1.1 无性系间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
        4.2.1.2 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方差分析和广义遗传力估算
        4.2.1.3 木材密度选择的遗传增益
        4.2.2 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
        4.2.2.1 木材基本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
        4.2.2.2 木材基本密度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
        4.2.2.3 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回归预测
        4.3 小结
        4.3.1 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
        4.3.2 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广义遗传力估算和遗传增益
        4.3.3 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
    第五章 木材管胞形态遗传变异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管胞长度和宽度测定方法
        5.1.3 管胞横切面形态特征的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管胞形态性状的变异
        5.2.1.1 无性系管胞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的变异
        5.2.1.2 管胞胞腔直径、双壁厚和壁腔比的变异
        5.2.1.3 管胞横切面管胞胞腔周长、胞腔面积和圆形指数的变异
        5.2.2 管胞形态性状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力估算
        5.2.2.1 管胞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力估算
        5.2.2.2 管胞胞腔直径、双壁厚和壁腔比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力估算
        5.2.2.3 管胞横切面管胞胞腔周长、胞腔面积和圆形指数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力估算
        5.2.3 管胞形态性状的选择及遗传增益
        5.2.3.1 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和长宽比的选择及遗传增益
        5.2.3.2 管胞胞腔直径、双壁厚和壁腔比的选择及遗传增益
        5.2.3.3 管胞横切面管胞周长、面积和圆形指数选择及遗传增益
        5.2.4 管胞形态性状的径向变异趋势
        5.2.4.1 管胞长度的径向变异趋势
        5.2.4.2 管胞宽度的径向变异趋势
        5.2.4.3 管胞长宽比的径向变异趋势
        5.2.4.4 管胞双壁厚的径向变异趋势
        5.2.4.5 管胞胞腔直径的径向变异趋势
        5.2.4.6 管胞壁腔比的径向变异趋势
        5.2.4.7 管胞周长的径向变异趋势
        5.2.4.8 管胞面积的径向变异趋势
        5.2.4.9 管胞圆形指数的径向变异趋势
        5.2.5 管胞形态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
        5.2.5.1 管胞长度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
        5.2.5.2 管胞宽度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
        5.2.5.3 管胞长宽比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
        5.2.5.4 管胞双壁厚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
        5.2.5.5 管胞胞腔直径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
        5.2.5.6 管胞壁腔比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
        5.2.5.7 管胞周长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
        5.2.5.8 管胞面积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
        5.2.5.9 管胞圆形指数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
        5.3 小结
        5.3.1 性状的变异
        5.3.2 性状的遗传控制
        5.3.3 无性系选择的遗传增益
        5.3.4 性状的径向变异趋势
        5.3.5 性状的年龄—年龄的相关
    第六章 微纤丝角遗传变异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碘染色法
        6.1.3 硝酸铜+超声波处理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微纤丝角的遗传变异研究
        6.2.1.1 无性系间微纤丝角的变异
        6.2.1.2 无性系微纤丝角的方差分析和遗传力估算
        6.2.1.3 微纤丝角无性系选择及其遗传增益
        6.2.2 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
        6.2.2.1 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趋势
        6.2.2.2 微纤丝角的年—年相关分析
        6.2.2.3 微纤丝角的回归预测
        6.3 小结
        6.3.1 微纤丝角的遗传变异
        6.3.2 无性系微纤丝角遗传力和遗传增益估算
        6.3.3 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
    第七章 化学组分和纸浆、纸张性状的变异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2.1 化学组分的测定
        7.1.2.2 纸浆性能测定
        7.1.1.3 手抄纸性能测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化学组分的变异
        7.2.2 纸浆性能的变异
        7.2.3 手抄纸物理性能的变异
    第八章 杉木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
        8.1 研究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性状的相关分析
        8.2.1.1 生长与木材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8.2.1.2 木材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8.2.1.3 生长性状与浆、纸性状和化学组分的相关分析
        8.2.1.4 木材品质性状与浆、纸性状和化学组分的相关分析
        8.2.2 影响杉木浆、纸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子分析
        8.2.2.1 与纸浆产量关系最密切的主要因子筛选
        8.2.2.2 与化学组分关系最密切的主要因子筛选
        8.2.2.3 与纸浆特性关系最密切的主要因子筛选
        8.2.2.4 与手抄纸强度关系最密切的主要因子筛选
        8.2.3 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的构建
        8.2.3.1 性状的表型遗传参数和边际效应
        8.2.3.2 表型方差和协方差矩阵
        8.2.3.3 综合指数方程
        8.2.4 优良无性系选择及其效果
        8.2.4.1 优良无性系选择及其遗传增益
        8.2.4.2 优良无性系纸浆产量和纸张强度的预估
        8.3 小结
        8.3.1 性状间的相关性
        8.3.2 综合指数选择
        8.3.3 优良无性系纸浆产量和纸张强度预估结果
    第九章 总结论与讨论
        9.1 无性系性状的变异规律
        9.1.1 生长量的变异
        9.1.2 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
        9.1.3 无性系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
        9.1.4 微纤丝角的变异
        9.1.5 化学组分、纸浆、手抄纸性状的变异
        9.2 性状的遗传控制
        9.2.1 生长性状的遗传控制
        9.2.2 木材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
        9.3 单性状的选择及遗传增益
        9.3.1 生长量选择的遗传增益
        9.3.2 木材品质性状选择的遗传增益
        9.4 性状间的相关性
        9.4.1 生长与材性间的相关
        9.4.2 材性间的相关
        9.4.3 生长、材性与浆、纸性状间的相关
        9.5 多性状综合选择方法及选择效果
        9.5.1 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综合选择方法及选择效果
        9.5.2 优良无性系纸浆产量和纸张强度预估结果
        9.6 性状的径向变异趋势
        9.6.1 性状的径向变异趋势
        9.6.2 性状的年龄-年龄相关
        9.7 讨论
        9.7.1 存在问题
        9.7.2 杉木制浆造纸材无性系选育策略
        9.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四、杉木遗传改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杉木遗传改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续)[J]. 陈岳武,施季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01)
  • [2]杉木遗传改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J]. 陈岳武,施季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3(04)
  • [3]试论杉木无性选育策略[J]. 洪菊生,陈伯望. 世界林业研究, 1993(03)
  • [4]福建省杉木育种战略研究[J]. 郑仁华,施季森,翁玉榛,欧阳磊,肖石海. 林业科技开发, 2008(02)
  • [5]我国杉木无性系选育的成就、问题和对策[J]. 齐明. 世界林业研究, 2007(06)
  • [6]杉木双亲本子代选择研究[J]. 阮梓材,胡德活,陈仲,林新,黄永权,王华南,林军,李荣增,王远坤,李芬好. 广东林业科技, 1998(01)
  • [7]林木生物技术育种未来10年若干科学问题展望[J]. 施季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 [8]杉木两水平双列杂交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D]. 方扬辉.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9]杉木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D]. 黄寿先. 南京林业大学, 2004(02)
  •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杉木遗传改良的几个基本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