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及血细胞电流变特性研究进展

血液及血细胞电流变特性研究进展

一、血液与血细胞电流变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玉[1](2021)在《黄颡鱼和长吻鮠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

张月林[2](2021)在《载丹酚酸B/阿霉素的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纳米粒的构建及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物与辅料相结合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是近年来纳米制剂研究的新兴方向。中药制剂中同样有“药辅合一”的理念,但相关基础研究较少。三七多糖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因此本课题将三七多糖进行羧甲基化修饰后与壳聚糖结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药物载体,将化学药物与天然产物联用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成功制备了载有化疗药物阿霉素与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中药活性成分丹酚酸B的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了载药工艺优化,理化性质表征,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以及在不同的p H条件下的释药行为的考察,丰富了“药辅合一”理念的同时为化学药物(阿霉素)与天然产物(丹酚酸B)联用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支撑。本研究将“药辅合一”理念应用到聚电解质复合物新型制剂的构建中,三七多糖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是“药辅合一”的理想物质。三七多糖羧甲基化后作为聚阴离子可以与壳聚糖等聚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载体,通过静电作用包载具有带电荷的药物(丹酚酸B与阿霉素),从而实现以羧甲基三七多糖为药物和辅料,构建了聚电解质复合物载体,又增强活性的“药辅合一”的理念。以氢氧化钠为碱化试剂,一氯乙酸为醚化试剂,制备羧甲基三七多糖,以羧甲基取代度、扫描电镜、红外、差示扫描量热、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分子量、粘度测定等表征手段来说明羧甲基修饰成功与否。同时用-OH·的清除率来评价羧甲基三七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经羧甲基化修饰的三七多糖显着提高了其对-OH·的清除能力(IC50值从46.32mg/mL降低到2.03mg/mL)。采用聚电解质滴定法成功制备了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X射线衍射等表征方法对比考察了壳聚糖、羧甲基三七多糖、二者物理混合物及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外观形貌与峰型变化,实验表明成功制备了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以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及小鼠心肌细胞H9C2为体外细胞模型,利用CCK-8法检测丹酚酸B与阿霉素两种药物不同配比情况下对两种细胞的毒性作用,确定了载药体系最佳的药物质量配比为20:1-25:1;建立了两种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采用微射流法将丹酚酸B与阿霉素包载于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载体中,成功构建载丹酚酸B/阿霉素的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以包封率及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壳聚糖与羧甲基三七多糖不同质量比、不同反应的p H进行考察;以粒径与PDI为评价指标,对复溶条件进行考察,最终确定了最优制备载药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的最佳条件,即壳聚糖与羧甲基三七多糖质量比3:1;p H为4.8;0.9%Na Cl注射液复溶;超声破碎2 min;冻干粉复溶稳定性为27 h。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载丹酚酸B/阿霉素的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的粒径、PDI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载药的纳米载体粒径在350 nm左右,分布均匀,表面带正电荷。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制剂进行外观形貌检测,透射电镜图下可见制剂均团块状,分散性好,大小分布均匀。红外光谱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确定丹酚酸B/阿霉素成功包载于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利用溶血实验考察纳米载体的血液安全性,结果表明纳米载体无溶血现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安全性,细胞毒性实验表明三七多糖经羧甲基化后增强其抗肿瘤活性。在pH 5.5及pH 7.4条件下考察载丹酚酸B/阿霉素的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的体外溶出特性;建立体外溶出实验中两种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与溶液组相比,构建的载丹酚酸B/阿霉素的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在p H 5.5条件下的丹酚酸B或阿霉素累计溶出度大于p H 7.4条件下,表明构建的载丹酚酸B/阿霉素的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具有p H响应性。

秦明礼[3](2021)在《血栓弹力图仪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血栓弹力图是检测凝血功能状态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在手术中起着指导输血、高凝状态监测及纠正等作用。由于传统血栓弹力图仪容易受自动化加样系统复杂工作环境干扰,导致无法与自动化加样系统协同工作,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凝血功能检测的效率提升,阻碍了自动化检测的进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凝血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凝血信号采集的原理,分析了信号采集时环境对检测系统的干扰状况,之后针对不同类型干扰提出了解决方法,最后通过Duffing振子提取微弱信号。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并设计了抗干扰采集电路。首先分析了电快速脉冲群干扰模型,推导了其在不同频率范围下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基于传统的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EFT)干扰滤波器,提出了一种新型滤波器,极大的改善了对EFT干扰的抑制效果,使得采集系统可以在其干扰下高性能工作。针对自动化加样系统电机振动干扰影响凝血信号采集这一问题,本文从分析了振动信号的特点,并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加以抑制。(2)针对凝血信号特点建立了处理方法。分析了凝血信号的特点,针对凝血信号前期淹没在探针振动干扰中的问题,利用基于Duffing振子的混沌理论和小波分解两种方法提取出微弱的凝血弹力信号,实现了强噪声干扰下的微弱信号提取。最后通过爬坡算法识别有效信号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合成血栓弹力曲线。(3)设计了检测系统设计了应用软件。实现了血栓弹力曲线的动态绘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实验。通过50次对照实验,新型检测系统的对R值、K值、angle值、MA值检测得到的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6%、98%、96%、94%,检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3.3%、4.30%、1.99%、10.46%。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检测系统具有了更好的抗干扰性能,可工作于强干扰的环境下,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图52幅,表4个,参考文献56篇。

李孟[4](2021)在《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药学及药效学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以消症散结止痛贴膏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采用UPLC-Q-Exactive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分析和表征,筛选有效成分;复制相关动物模型,系统评价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药效学;体内实验观察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对裸鼠乳腺癌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异体瘤体体积,抑瘤率影响,检测VEGF,Bcl,Caspase-3基因和蛋白表达,体外实验培养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通过检测观察本制剂体外对目的细胞系的存活率、凋亡率、VEGF,Bcl,Bax,Caspase-3基因及蛋白的改变,阐明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治疗乳腺癌的机制。方法:1.采用UPLC-Q-Exactive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分析和表征,进一步筛选出含量占比高、生物活性强的成分,应用UPLC MS/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2.选取4-6周雌性BALB/C-nu纯系裸鼠,在小鼠左侧第2个乳房脂肪层内接种MCF-7细胞悬液胞,建立裸鼠乳腺癌荷瘤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阳性对照组(氟尿嘧啶溶液)(B组),消症散结止痛贴膏低剂量组(C组),消症散结止痛贴膏中剂量组(D组)及消症散结止痛贴膏高剂量组(E组)共五组,每组12只,模型组给予蜂蜡麻油等容积混合物,在小鼠细胞接种处皮肤局部外敷,阳性对照药组给予5-FU(腹腔注射,20mg·kg-1·3d-1),其余三组给予消症散结止痛贴膏低中高剂量局部外敷,其中给药周期除阳性对照组外的四组每日一次,连续给药21天,阳性对照组每周一次,连续给药三周,定期观测小鼠体重,记录一般情况变化,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长度(a)及宽度(b),计算肿瘤近似体积(V)V=1/2ab2(单位cm3);计算各组中抑瘤率;光镜下观察荷瘤组织及肿瘤组织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荷瘤组织汇总CD34阳性表达,并观察血管新生情况,Real Time 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荷瘤组织中VEGF,Bcl-2及Caspase-3基因及蛋白表达。3.药效学研究中,分别以建立雌二醇致大鼠及家兔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琼脂肉芽肿,电、热刺激致痛模型,血瘀型模型等,评价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抑制乳腺增生,对肉芽肿重量,抗炎镇痛及对血液粘稠度影响等药效学改变。4.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复苏,传代稳定后,MTT方法检测MCF-7细胞活性,检测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溶液乳腺癌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确定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溶液最佳干预浓度及干预时间,以备后续实验应用。5.将稳定传代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予干预,实验组给予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溶液进行干预,应用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MCF-7细胞中VEGF,Bcl-2及Caspase-3 m RNA表达。6.将稳定的MCF-7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予干预,实验组给予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溶液进行干预,Westernblot方法检测VEGF,Bcl,Bax,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1.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具有针对性状、含膏量、黏附力、重量差异、含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自制贴膏为黄棕色半固体制剂;含膏量暂定为每贴不低于24.994g/100 cm2。初黏力为不低于17号钢球;10片消症散结止痛贴膏重量的RSD为1.41%。2.消症散结止痛贴膏中的姜黄、藤黄、莪术、白芷、天葵子薄层鉴别方法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莪术等药材的鉴别方法,重复性好,耐用性强,方法科学可靠。3.在动物体内实验中,空白对照组小鼠肿瘤生长迅速,余治疗组均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其中阳性对照组及消症散结止痛贴膏中、高剂量抑制最强,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低剂量组则不及其他三组治疗组(P<0.05);各治疗组中小鼠一般状态较空白组相比,未出现行为和进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皮毛光泽情况和精神状态的方面的异常。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模型组组癌细胞排列非常紧密,细胞核完整,大小均一,且无结缔组织,各治疗组中肿瘤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皱缩,伴不同程度结缔组织,其中高剂量和阳性对照药物组别中结缔组织较其他治疗组比较,表达更多;免疫组化中各组中均有CD34阳性表达,表明荷瘤组织中新生血管,而经治疗后,均可减少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其中以中、高剂量和阳性对照药物组血管新生较模型组减少,优于低剂量组(P<0.05)。4.在抗炎镇痛实验结果表明,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可明显减轻大鼠皮下棉球肉芽肿及皮下琼脂肉芽肿重量,与基质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可有效减低电刺激及热刺激致小鼠疼痛反应,优于基质对照组(P<0.05)。5.在活血化瘀药效学实验中,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可有效降低血瘀大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冰水浸泡)全血粘度(包括高切和低切变率)、血浆粘度、还原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含量、体外血栓指数、体外血栓长度及湿重;增加正常小鼠耳部微血管血液流速、管径及固定区域有血细胞流动的毛细血管数目,上述结果与血瘀模型基质组比较,均优于该组(P<0.05)。6.在对乳腺增生药效学实验中,经与乳腺增生模型基质对照组对比,消症散结止痛贴膏高中低三个剂量均可可有效降低雌二醇所致大鼠及家兔乳腺增生(P<0.05),表现为降低雌二醇所致乳腺增生动物乳房重量、乳头高度、乳房外观病变程度及乳腺组织病理变化程度、降低家兔血清雌二醇水平及乳腺组织病理变化程度(P<0.05)。7.在动物实验基因检测部分,结果表明,模型组中荷瘤组织中VEGF,Bcl-2均显着增高,明显高于其他治疗四组(P<0.05),Caspase-3则明显低于其余四组Caspase-3;治疗组中比较,阳性对照组中VEGF,Bcl-2和Caspase-3基因表达,与高剂量组中比较无差异经(P>0.05),而中、低剂量组则表现为VEGF,Bcl-2高于高剂量和阳性对照组(P<0.05),Caspase-3表达低于次两组(P<0.05)。8.在动物实验基蛋白检测部分,结果与基因表达呈一致性,表现为模型组VEGF,Bcl-2蛋白均显着增高,明显高于其他治疗四组(P<0.05),Caspase-3蛋白则明显低于其余四组;与阳性对照组对比,高剂量表现为效果相当(P>0.05),中低剂量则不及阳性对照组(P<0.05)。9.取人乳腺癌MCF-7常规培养,经传代,复苏稳定后,以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提取物溶液制备后7个浓度,分别在24h和48h干预MCF-7细胞,经MTT法检测,最佳浓度为0.32mg/m L,干预最佳时间为24h。10.光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对照组:随时间增加,细胞死亡,在48h时,细胞大量死亡。培养初期6h时癌细胞呈典型的腺体样排列,随时间增长,细胞呈锥形,核位于细胞一侧,呈扭曲、折叠、凹陷等畸形改变,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实验组:培养初期6h,与对照组对比,有少量细胞死亡,随时间增加,细胞死亡加速,排列稀疏,核仁多而形态不规则,胞质减少,胞质及核内可见多量弥散的小空泡,在同等时间下,死亡较对照组增多。11.细胞基因学检测部分: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提取物可有效降低MCF-7细胞中VEGF及Bcl-2 m RNA表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Caspease-3m RNA表达则表现为无差异(P>0.05)。12.细胞蛋白学检测部分: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提取物可有效降低MCF-7细胞中VEGF及Bcl-2 m RNA表达,优于对照组(P<0.05),可显着升高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消症散结止痛贴膏中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姜黄素,其含量为2.85mg/g。藤黄酸不多于15.15mg/g。2.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可以显着降低荷瘤裸鼠一般情况,抑瘤率,破坏荷瘤组织癌细胞形态,增加荷瘤中结缔组织,减少荷瘤组织中微血管新生。3.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具有抑制乳腺增生、活血化瘀、抗慢性炎症镇痛及抗乳腺癌作用。4.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可显着减少荷瘤裸鼠荷瘤组织中VEGF,Bcl-2中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Caspase-3 m RNA和蛋白表达,阻断血管生成信号的传导,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5.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提取物可显着可抑制MCF-7细胞中VEGF及Bcl-2的表达,促进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表达,并可能是通过激活Caspase-3,诱导MCF-7细胞凋亡,防治乳腺癌。

刘雪梅[5](2021)在《Blautia producta对脂多糖诱导急性炎症的缓解作用及其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布劳特氏属(Blauti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肠道和粪便中的厌氧微生物,包含20个种。近年来,Blautia的相关研究表明其相对丰度变化与炎症及代谢性疾病的改善密切相关,但仍缺乏其发挥特定功效的直接证据。基因组分析有助于了解菌株进化、生理特性和潜在功能,然而目前有关Blautia的基因组信息较少,且尚未开展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本论文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分析基因与菌株特性之间的关系,并探究Blauti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急性炎症的缓解作用,结合系统的安全性研究,为进一步挖掘Blautia的益生功能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不同种的Blautia在基因组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分离源、基因组大小均能影响其在系统进化树上的聚类;Blautia具有开放的基因组,其核心基因功能占比最多的是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物合成;所有Blautia菌株中都存在负责NRPs和Sactipeptide生物合成基因簇。从小鼠粪便中分离获得B.producta D4,其在岐阜厌氧培养基中具有较快的生长速率和较强的产酸能力。(2)通过腹腔注射LPS(5 mg/kg)构建急性炎症模型,探究B.producta对急性炎症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B.producta D4和B.producta DSM2950干预能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提高短链脂肪酸含量、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进而缓解炎症;不同菌株干预能减轻LPS诱导的肝脏、肺和结肠的损伤,尤其对急性肝损伤表现出较好改善效果。进一步分析可知,其通过降低肝损伤标志物(ALT和AST)水平,提高肝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SOD和GSH-Px),降低炎症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和关键调节因子(TLR4、My D88和Caspase-3)的蛋白水平来缓解肝损伤。(3)在基因层面分析发现,B.producta D4和B.producta DSM2950鉴定出的毒力基因大多负责调控、铁离子摄取;两株菌中都鉴定出1个携带毒素基因的基因岛以及9种不同类别的抗生素耐受基因。表型实验得出,菌株不具备溶血性,同时对测试的大部分抗生素敏感。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灌胃不同剂量的B.producta D4和B.producta DSM2950对小鼠的体重、摄食饮水及器官指数均无影响,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未显示出与空白组的显着性差异。此外,通过对小鼠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组织的病理观察可知小鼠组织形态无异常改变,初步表明B.producta是安全的。

张轩[6](2021)在《产纳豆激酶和凝乳酶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在发酵乳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枯草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传统发酵食品内,可产生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纳豆因其富含具有抗血栓功能的纳豆激酶(Nattokinase),作为一种风味食品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发酵生产的纳豆激酶也已被用于抗血栓功能食品或药品的制备。另外,也有报道,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可调节机体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发挥抗炎、抗肿瘤以及延缓衰老等作用。目前,纳豆激酶口服产品的剂型单一,且耐胃酸和肠道缓释能力较差;枯草芽孢杆菌益生菌制剂主要为冻干菌粉,食用人群局限。上述产品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研究针对上述产品的不足,利用筛选的同时产生纳豆激酶和凝乳酶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枯草芽孢杆菌功能发酵乳和一种纳豆激酶口服缓释制剂,对其制备工艺和相关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用从自然界采集的稻草作为发酵菌种的来源制作纳豆,从自制纳豆浸出液中分离、筛选出产双酶(纤维蛋白溶解酶和凝乳酶)的菌株。通过对菌株形态观察和生化特性检测,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确定此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B.subtilis JNFE0126。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该菌株产纳豆激酶活性最高达14512.4IU/mL,产凝乳酶活性最高达875.5 SU/mL,可以满足中性条件下制备凝固型发酵乳的要求。酶抑制剂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纤溶活性来源于丝氨酸蛋白酶,凝乳活性来源于金属蛋白酶。提取该菌株的DNA,根据基因库中已经报道的纳豆激酶和凝乳酶(金属蛋白酶M4)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基因调取扩增后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上述两种酶的基因,其序列分别与已经报道的纳豆激酶和金属蛋白酶M4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源性分别为99.1%和97.6%)。其次,分别收集B.subtilis JNFE0126纳豆激酶和凝乳酶最高产酶期的发酵液,采用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色谱及凝胶过滤色谱分别对纳豆激酶和凝乳酶进行分离纯化,然后用SDS-PAGE检验样品纯度及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结果表明,纯化的纳豆激酶和凝乳酶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7 KD和42 KD左右。纳豆激酶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7.0,pH 6.0-9.0条件下具有较高的酶活和较好的稳定性。凝乳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6.5,在pH 6.0-8.0条件下具有较高的酶活,在pH 5-10条件下有较好的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并优化了B.subtilis JNFE0126发酵鲜牛乳制作凝固型发酵乳的配方和发酵条件,评价了所得产品的品质特性和抗血栓功能。优化的配方和发酵条件为:鲜牛乳,大豆蛋白2%,蔗糖4%,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1.5%,果胶0.1%,藻酸丙二醇酯(PGA)0.1%,发酵温度41℃,发酵时间8 h。得到发酵乳为软嫩的乳白色凝乳块,奶香浓郁,口感爽滑,无明显不良风味。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凝乳块内部呈现海绵状微观结构,酪蛋白胶束及亚胶束相互交联形成整体的三维结构,胶束间仍然存在大量微细孔隙,这些孔隙起着保持水分的作用。发酵乳的纤溶活性达215.1 U/mL,4℃储藏14天酶活性可保留66%,储藏60天活性仍保留43%;小鼠黑尾试验表明,口服该发酵乳具有显着的体内抗血栓效果。应用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性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评价了上述发酵乳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和对炎症性肠病的防治效果,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和实际应用前景。动物疾病症状观察和肠道组织病理分析结果表明,口服B.subtilis JNFE0126发酵乳可明显减轻DSS诱导性炎症性肠病动物的疾病严重程度,减轻动物的肠道粘膜的出血、炎症和溃疡等病理损伤;动物肠道菌群的检测分析和和肠粘膜内炎症相关因子和上皮再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口服B.subtilis JNFE0126菌株发酵乳可调节动物的肠道菌群,增加菌群的多样性,抑制有害菌生长;该发酵乳可抑制肠道粘膜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提高炎症抑制因子表达水平,因而减轻肠粘膜的炎症性损伤。与此同时,B.subtilis JNFE0126发酵乳可促进肠粘膜上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粘膜细胞的粘液蛋白和上皮连接蛋白的表达,加速肠粘膜屏障和上皮屏障的修复,从而抵御有害菌和炎症因子的侵入。最后,研制了一种具有双层壳-核结构(壳聚糖核-纳豆激酶-酪蛋白)的纳豆激酶口服缓释颗粒,并通过动物试验评价其在体内抗血栓作用。采用壳聚糖为核心,京尼平为壳聚糖核-纳豆激酶交联剂,牛乳酪蛋白为颗粒外层保护材料,TG酶为保护层的交联剂,按照分步交联的程序制备纳豆激酶缓释颗粒。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获得的缓释颗粒进行形态学分析,并使用纳米金交联的IgG作为模型药物验证了酪蛋白保护层的包埋效果,确定其形成了双层壳-核结构。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试验测定了该缓释颗粒的释放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该颗粒在胃酸中能有效保护纳豆激酶活性,并在肠液中缓释达12小时。最终对该缓释颗粒进行动物口服试验,动态观察颗粒内纳豆激酶的体内缓释过程及其抗血栓效果。结果表明,上述纳豆激酶口服缓释颗粒具有很强的抗胃酸能力,并在肠道内可缓慢释放出纳豆激酶及其不同大小相对分子质量的具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降解产物,缓释过程超过12小时。小鼠黑尾模型动物口服该颗粒,可明显抑制小鼠尾部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并促进血栓溶解,效果显着优于口服游离纳豆激酶。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筛选的B.subtilis JNFE0126制备的发酵乳具有抗血栓和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开发的纳豆激酶口服缓释颗粒具有耐胃酸能力和肠道缓释功能,可提高纳豆激酶的口服利用度,有望作为功能食品添加剂用于研制抗血栓功能食品。

杨浩[7](2021)在《多功能伤口敷料的制备及其止血与抗感染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口的大量出血和细菌感染是造成伤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伤口进行快速止血,并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对伤口细菌感染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多功能伤口敷料,其集快速止血、细菌感染检测以及原位光动力抗菌治疗于一体,可智能干预伤口治疗的全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Gaussian、Molinspiration和ACD/Log P软件设计了具有低HOMO-LUMO能隙值和高水溶性的阳离子光敏剂(3T-MP-BH),3T-MP-BH无细胞毒性,具有双重抗菌机制,在氙灯照射下,3T-MP-BH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率高达100%。(2)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了多孔淀粉接枝共聚物(PSGC),其吸水倍数为398.80 g/g。以单宁酸和聚乙二醇为原料制备得到了胶粘剂(TAPEC),其粘附强度为111.82 k Pa,且可重复利用。PSGC的吸水性和TAPEC的粘附性有利于创口的快速止血。(3)采用浸泡超声的方法将MUG负载到细菌纤维素(BC)膜上制备了检测层(BC/MUG);以醋酸纤维素(CA)和3T-MP-BH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防护抑菌层(CA/3T-MP-BH)。细菌分泌的β-葡萄糖醛酸甙酶(β-GUS)可与4-甲基伞型酮-β-D-葡糖苷酸(MUG)反应生成荧光分子4-甲基伞形酮(4-MU),BC/MUG依靠这一反应比色检测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而CA/3T-MP-BH可光动力杀灭这三种菌,杀菌率高达99%。(4)以BC/MUG为纺丝接收板、以CA和3T-MP-BH的混合溶液为纺丝液,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双层膜,TAPEC做为中间连接层将双层膜与止血抑菌层粘附起来得到伤口敷料。伤口敷料在兔耳动脉出血模型中可1 s止血,这是吸水剂PSGC和粘附剂TAPEC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小鼠伤口模型中,被细菌感染的小鼠经伤口敷料光动力治疗后其伤口愈合率为97.33%,高于其他实验组的伤口愈合率,证明伤口敷料具备细菌感染治疗能力。同时,小鼠伤口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血清炎症因子分析证明伤口敷料具备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丁健[8](2021)在《GEFS+的致病基因验证和海马MRS变化与智力水平研究》文中提出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tic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是以家系为整体做出诊断的癫痫综合征。目前研究表明,GEFS+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性。迄今为止,虽然有数量不少的GEFS+家系被研究报道,但是在这些被报道的家系中存在基因突变的家系比例不到20%。GEFS+的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并未得到阐明。本研究前期对收集到的GEFS+家系成员进行了致病基因的筛查,在一个家系发现存在着编码钾离子通道β亚基的KCNAB3基因的杂合错义突变c.773A>G(p.H258R),该基因的位点突变既往在GEFS+家系中未见报道,基因致病性的评估表明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为可能致病。我们推测KCNAB3基因可能是中国人群GEFS+的新的致病基因。本研究拟对KCNAB3基因的突变进行细胞功能学的验证,并应用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对GEFS+患儿海马进行功能检测以及应用韦氏智力评估工具对患儿进行智力评估。探讨GEFS+的发病机制并了解GEFS+患儿海马及认知功能是否受影响,为GEFS+的病因、预后等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对象:收集2016年01月~2019年12月诊断为GEFS+的家系30个。方法:对KCNAB3基因的杂合错义突变c.773A>G(p.H258R)位点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使用293Ta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将重组慢病毒质粒感染人类胚胎肾细胞293(HEK293),使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进行细胞功能学验证。对30个GEFS+家系先证者患儿进行海马1H-MRS波谱值以及智商检测,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转染野生型KCNA1重组慢病毒质粒HEK293细胞的钾离子电流是不失活的电流。转染野生型KCNA1+野生型KCNAB3重组慢病毒质粒HEK293细胞的钾离子电流出现失活特性。转染野生型KCNA1+突变型KCNAB3重组慢病毒质粒HEK293细胞的钾离子电流失活特性更明显。2.野生型KCNA1组电流密度为 59.674±45.053 pA/pF(n=12),野生型 KCNA1+野生型KCNAB3组电流密度为35.485±28.695pA/pF(n=11),野生型KCNA1+突变型KCNAB3组电流密度为22.607±19.473 pA/pF(n=11),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GEFS+患儿与对照组双侧海马NAA/Cr、Cho/Cr、NAA/(Cho+Cr)数值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4.GEFS+患儿与对照组智力等级分布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5.GEFS+患儿的言语智商(VIQ)及总智商(FIQ)均低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操作智商(PIQ)低于对照组,但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KCNAB3基因突变可以加速钾离子通道失活、抑制钾离子电流,提示突变可能提高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癫痫或惊厥的发作。2.KCNAB3基因可能是中国人群GEFS+新的致病基因。3.本研究中GEFS+患儿的海马MRS改变不明显。4.本研究中GEFS+患儿的言语智商(VIQ)及总智商(FIQ)低于正常儿童,而智力等级分布及操作智商(PIQ)与正常儿童之间无差异。

罗雪[9](2021)在《HCN2和HCN4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具有起搏功能的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目的:通过在体外分离BMSCs,构建一套BMSCs特有的培养方法,并诱导及分化BMSCs,从而建立选择BMSCs最佳流程,从而来探讨BMSCs在生物学中的特性。方法:红细胞裂解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选是从猪骨髓分离单核细胞两种常用的分离方法,在体外的环境下,将分离获得的单核细胞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以收集的细胞分成BMSC诱导组和对照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递至第三代。BMSC诱导组采用不同的诱导方法,加入诱导液,持续7-14天。诱导完成后,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结果:采用骨髓抽吸法采集猪骨髓,充质干细胞来自于猪骨髓中分离获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中CD45、CD11B、CD90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前两者为阴性,第三个为阳性。由此可见,培养的猪骨髓干细胞符合干细胞的特性。结论:MSCs可以被诱导,分别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心肌样细胞和脂肪样细胞,由此可见,MSCs能够分化为三层胚胎细胞,为后续进一步诱导做了铺垫。第二部分HCN2和HCN4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目的:构建能够使MSCs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体系,探讨让心肌细胞能够具有起搏样电流的操作方法,并通过检测起搏通道蛋白的表达情况及If电流动力学特性,探索探讨HCN2和HCN4对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以获得能够稳定、持久的心肌细胞的诱导机制和方法。方法:以小型成猪为实验对象,提取并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5、CD11B和CD90的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来进行检测。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预,HCN2+HCN4组:被HCN2和HCN4基因共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组:被心肌诱导液进行诱导分化。α-actin、cTnT和Desmin是常见的心肌标志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选择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来检测细胞HCN2通道、HCN4通道电流激活曲线及CsCl对异源表达电流的抑制作用。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CD11B和CD90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前两个为阴性,第三个表达为阳性。转染后的HCN2和HCN4基因,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CN2+HCN4组HCN2、HCN4、α-actin和cTnT表达明显增加,可与BMSC诱导组比较。HCN2+HCN4组能够记录与If性质相似的细胞膜通道离子电流。结论:HCN2、HCN4过表达可显着增强MSCs体外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诱导的心肌细胞具有起搏样离子电流。第三部分BMSCs转染HCN1、HCN2和HCN4后诱导为具有起搏样电流细胞的研究目的:研究起搏样细胞的构建方法,并对转染细胞的起搏通道蛋白的表达及If电流动力学特性进行检测,期待能够获得稳定、持久的起搏样细胞。方法:用生物起搏的靶基因HCN1、HCN2、HCN4分别转染到猪MSCs细胞内,把转染后MSCS诱导为具有起博样电流的细胞。结果:用全细胞膜片钳对转染后细胞进行检测,能成功检测出If电流,为建立新型有效的细胞生物起搏技术奠定实验基础。结论:BMSCs转染HCN1、HCN2和HCN4基因后可提高向起搏样细胞诱导分化效率。

冯迪,王广华,唐文来,杨继全[10](2021)在《微流控阻抗流式细胞仪在单细胞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单细胞水平的检测能够在细胞群中分辨出稀有的异常细胞,在生物医学领域如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估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整合微流控技术、电阻抗技术与流式细胞术,微流控阻抗细胞仪能够在微流体精确操控条件下,实现流动态单细胞的连续、无损阻抗检测。与传统的单细胞检测方法相比,微流控阻抗细胞仪具有非标记、多参数、低污染和检测速度快等显着优势,为细胞的种类鉴别与状态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近年来研究学者已成功开发出各式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微流控阻抗细胞仪。本文首先介绍直流阻抗细胞仪、交流阻抗细胞仪以及形变阻抗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和开发进展,随后讨论微流控阻抗细胞仪在血细胞、癌细胞和微生物等生物样品检测中的最新应用情况,并从集成化和微型化两方面阐述微流控阻抗细胞仪在临床即时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最后总结了现有微流控阻抗细胞仪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血液与血细胞电流变特性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与血细胞电流变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载丹酚酸B/阿霉素的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纳米粒的构建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CPNPS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CPNPS的制备
        2.2 CPNPS的表征
        2.3 抗氧化活性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CPNPS的表征
        3.2 抗氧化活性研究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PNPS-CHI PECs的构建及表征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CPNPS-CHI PECs的构建
        2.2 CPNPS-CHI PECs的表征
    3 实验结果
        3.1 外观形貌考察
        3.2 红外光谱分析
        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4 X射线衍射分析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PNPS-CHI PECs_NPs@Sal B/DOX的制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不同Sal B/DOX配比对4T1细胞的毒性作用
        2.3 不同Sal B/DOX配比对H9C2细胞的毒性作用
        2.4 Sal B/DOX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2.5 载药CPNPS-CHI PECs_NPs的制备工艺优化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Sal B/DOX配比对4T1细胞的毒性作用
        3.2 不同Sal B/DOX配比对H9C2细胞的毒性作用
        3.3 Sal B/DOX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3.4 CHI与CPNPS不同质量比对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影响
        3.5 不同pH条件下对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影响
        3.6 复溶条件考察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PNPS-CHI PECs_NPs@Sal B/DOX的表征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粒径、PDI和电位测定
        2.2 外观形貌考察
        2.3 红外光谱分析
        2.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5 X射线衍射分析
        2.6 血液安全性考察
        2.7 细胞毒性测定
    3 试验结果
        3.1 粒径、PDI及电位分布
        3.2 外观形貌考察
        3.3 红外光谱分析
        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5 X射线衍射分析
        3.6 血液安全性实验结果
        3.7 细胞毒性测定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PNPS-CHI PECs_NPs@Sal B/DOX体外溶出评价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溶出介质中Sal B/DOX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体外溶出度考察
    3 实验结果
        3.1 溶出介质中Sal B/DOX分析方法的建立
        3.2 体外溶出度考察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壳聚糖的聚电解质复合物的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聚电解质复合物
        2.1 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形成原理
        2.2 参数影响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形成
        2.3 聚电解质复合物形成的方法
        2.4 活性物质在聚电解质复合物中的载药方式
    3 基于壳聚糖的聚电解质复合物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应用
        3.1 粘膜传递
        3.2 肿瘤治疗
        3.3 基因传递
        3.4 抗HIV治疗
    4 结论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血栓弹力图仪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弱信号提取研究现状
        1.2.2 抗干扰滤波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思路
2 血栓弹力图仪相关技术原理
    2.1 血栓弹力图原理及参数意义
        2.1.1 血栓弹力图仪(TEG)
        2.1.2 旋转式血栓弹力计(ROTEM)
        2.1.3 血栓弹力测量原理推导
    2.2 角度传感器的结构模型
        2.2.1 角度传感器的结构原理
        2.2.2 角度传感器的模型分析
        2.2.3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2.3 本章内容小结
3 血液弹力的高精度采集及抗干扰
    3.1 干扰来源
        3.1.1 电磁干扰三要素
        3.1.2 电磁辐射干扰
        3.1.3 电机干扰
    3.2 电机干扰数学模型
        3.2.1 电机振动干扰模型
        3.2.2 电机干扰采集与滤除
    3.3 电快速脉冲群干扰抑制
        3.3.1 电快速脉冲群抗干扰数学模型
        3.3.2 传统EFT滤波器
        3.3.3 改进的EFT滤波器
    3.4 高精度采集的实现
        3.4.1 程控放大电路设计
        3.4.2 滤波及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弹力信号的分析及滤波
    4.1 信号特征分析
        4.1.1 信号的时域分析
        4.1.2 信号的频域分析
    4.2 信号预处理
        4.2.1 改进后的数字滤波器
        4.2.2 改进后数字滤波器的效果
    4.3 噪声抑制算法研究
        4.3.1 自相关检波理论
        4.3.2 小波变换检测微弱信号
        4.3.3 提取效果分析
    4.4 基于Duffing振子弱信号检测
        4.4.1 Duffing振子信号检测原理
        4.4.2 基于Lyapunov指数计算临界值
        4.4.3 Duffing方程改进
        4.4.4 实验与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血栓弹力图仪的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框架
    5.2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5.2.1 温度控制软件设计
        5.2.2 数据采集驱动设计
    5.3 应用系统软件设计
        5.3.1 数据获取及数据处理
        5.3.2 信息显示模块
        5.3.3 数据管理
    5.4 检测系统实验分析
        5.4.1 实验平台与实验步骤
        5.4.2 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药学及药效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乳腺癌病名源流
    2 乳腺癌的研究现状
        2.1 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3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概述
        3.1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组成
        3.2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各药物的成分、药理作用及抗癌的作用机制
    4 中药透皮贴剂的现状
第二章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质量控制及经皮渗透特性研究
    第一节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质量控制研究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试药
        2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检查
        2.1 性状
        2.2 含膏量测定
        2.3 初黏力测定
        2.4 赋形性
        2.5 重量差异检查
        3 定性鉴别
        3.1 显微鉴别
        3.2 薄层鉴别
        4 含量测定
        4.1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中藤黄酸的限量检查
        4.2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中姜黄素的含量测定
        5 讨论
        5.1 显微鉴别
        5.2 薄层鉴别
        5.3 含量测定
    第二节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经皮渗透特性研究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透皮吸收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透皮吸收实验
        2.3 透皮吸收累积渗透量测定
        2.4 透皮吸收模型拟合
        3 讨论
第三章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化学成分定性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条件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扫描模式对质谱分析结果的影响
        3.2 不同提取溶剂对质谱分析结果的影响
        3.3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化学成分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抗乳腺癌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药物及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
        2.2 取材及样品处理
        2.3 HE染色并观察
        2.4 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
        2.5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组织中VEGF,Bcl-2和Caspase-3mRNA表达
        2.6 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VEGF,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裸鼠的一般状态观察
        4.2 裸鼠肿瘤体积、体重 、瘤重 、抑瘤率
        4.3 各组裸鼠肿瘤光镜下病理学改变
        4.4 药物对肿瘤组织密度的影响
        4.5 各组 裸鼠荷瘤组 织中VEGF,Bcl-2,Caspase-3 mRNA表达
        4.6 各组 裸鼠荷瘤组 织中VEGF,Bcl-2,Caspase-3蛋白表达
        5 讨论
    第二节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活血化瘀作用
        1 实验材料与动物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对实验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2.2 对正常小鼠耳部微循环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节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抗炎镇痛作用
        1 实验材料与动物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2.1 对大鼠皮下棉球肉芽肿重量的影响
        2.2 对大鼠皮下琼脂肉芽肿重量的影响
        2.3 对电刺激致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鼠尾刺激法)
        2.4 对热刺激致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热板法)
        3 讨论
    第四节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对乳腺增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动物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材料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对雌二醇致大鼠乳腺增生的的影响
        2.2 对雌二醇致家兔乳腺增生的的影响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对雌二醇致大鼠乳腺增生的的影响
        4.2 对雌二醇致家兔乳腺增生的的影响
        5 讨论
第五章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抑制MCF-7 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对MCF-7细胞VEGF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细胞株
        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提取物溶液制备
        2.3 对乳腺癌MCF-7 细胞活性的影响
        2.4 细胞分组与干预
        2.5 Real-Time PCR检测MCF-7细胞中VEGF,Bcl-2,Caspase-3mRNA表达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MTT比色法检测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提取物对细胞増殖的影响
        4.2 光镜下观察细胞生长
        4.3 对MCF-7细胞中Bcl-2、Caspease-3及VEGF mRNA表达量的影响
        5 讨论
    第二节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细胞株
        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1.3 实验仪器
        1.4 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提取物溶液制备
        2.3 细胞分组与干预
        2.4 Westerblot方法检测MCF中 VEGF、Bax、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提取物对MCF-7细胞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4.2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提取物对MCF-7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消症散结止痛贴膏提取物对MCF-7细胞Caspase-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全文总结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Blautia producta对脂多糖诱导急性炎症的缓解作用及其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Blautia概述
        1.1.1 Blautia基因组概述
        1.1.2 Blautia的基本生理特性
        1.1.3 影响Blautia丰度的因素
        1.1.4 Blautia的生理功能
    1.2 炎症相关研究进展
        1.2.1 脂多糖诱导的全身炎症概述
        1.2.2 脂多糖诱导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
    1.3 益生菌的安全性评价
        1.3.1 基于基因组学的安全性评价
        1.3.2 体外安全性评价
        1.3.3 体内安全性评价
    1.4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Blautia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样品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2.3.2 菌株生长特性研究
        2.3.3 基因组测序、组装、结构预测和功能注释
        2.3.4 泛基因组及核心基因组分析
        2.3.5 直系同源基因分析
        2.3.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3.7 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株分离鉴定及基本特性
        2.4.2 菌株生长特性鉴定
        2.4.3 菌株基因组特征
        2.4.4 菌株的泛基因组和核心基因组
        2.4.5 菌株的核心基因和特有基因分析
        2.4.6 菌株系统发育树的分析
        2.4.7 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lautia producta对脂多糖诱导急性炎症的缓解作用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动物
        3.2.3 培养基
        3.2.4 试剂
        3.2.5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所需菌液制备
        3.3.2 动物实验设计
        3.3.3 小鼠血清炎症标志物及其生化指标的测定
        3.3.4 小鼠肝脏、肺、结肠组织切片病理观察
        3.3.5 小鼠肝脏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3.3.6 实时定量RT-PCR
        3.3.7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3.3.8 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3.3.9 小鼠肠道菌群的测定
        3.3.10 数据统计及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菌株干预对小鼠体重、摄食和饮水量的影响
        3.4.2 不同菌株干预对小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3.4.3 不同菌株干预对小鼠各器官组织病理影响
        3.4.4 不同菌株干预对小鼠血清中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3.4.5 不同菌株干预对小鼠肝脏抗氧化指标影响
        3.4.6 不同菌株干预对小鼠肝脏炎症mRNA水平的影响
        3.4.7 不同菌株干预对小鼠肝脏免疫组化的影响
        3.4.8 不同菌株干预对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3.4.9 不同菌株干预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lautia producta的安全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菌株
        4.2.2 实验动物
        4.2.3 培养基
        4.2.4 主要试剂
        4.2.5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菌株培养及动物实验所需菌液制备
        4.3.2 毒力基因鉴定
        4.3.3 抗生素耐受基因鉴定
        4.3.4 基因岛鉴定
        4.3.5 溶血性测定
        4.3.6 抗生素耐受性测定
        4.3.7 动物实验设计
        4.3.8 脏器指数测定
        4.3.9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测定
        4.3.10 小鼠脏器形态学观察
        4.3.11 数据统计及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Blautia producta的毒力基因鉴定
        4.4.2 Blautia producta的基因岛组鉴定
        4.4.3 Blautia producta的抗生素耐受性评价
        4.4.4 Blautia producta的溶血性测定
        4.4.5 Blautia producta对小鼠健康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 75株Blautia的基因组特征
附录Ⅲ:Blautia producta的菌株鉴定信息

(6)产纳豆激酶和凝乳酶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在发酵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简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枯草芽孢杆菌简介
    1.2 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
        1.2.1 纳豆激酶的酶学性质
        1.2.2 纳豆激酶的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1.2.3 纳豆激酶与其它溶栓药物的比较及其溶栓优势
    1.3 枯草芽孢杆菌凝乳酶的研究进展
    1.4 枯草芽孢杆菌在发酵食品及益生菌制剂中的应用
    1.5 枯草芽孢杆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和在医药保健领域的应用
        1.5.1 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
        1.5.2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1.6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产纳豆激酶和凝乳酶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配方
        2.3.2 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活力测定方法
        2.3.3 凝乳酶活力测定方法
        2.3.4 产纳豆激酶和凝乳酶双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3.5 产双酶菌株菌株的鉴定
        2.3.6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的生长特征检测
        2.3.7 B.subtilis JNFE0126 株菌发酵液凝乳酶和纤溶酶活性的动态检测
        2.3.8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产双酶能力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2.3.9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保藏
        2.3.10 酶抑制剂抑制试验分析纤溶酶和凝乳酶的类型
        2.3.11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的两种酶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产双酶(纳豆激酶和凝乳酶)菌株的筛选
        2.4.2 B.subtilis nk1 菌株的鉴定
        2.4.3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的生长和产酶特性
        2.4.4 蛋白酶抑制剂实验分析纤溶酶和凝乳酶类型
        2.4.5 B.subtilisJNFE0126 的纳豆激酶和M4 金属蛋白酶基因PCR扩增和测序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产发酵液中纳豆激酶和凝乳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
        3.3.2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的活化
        3.3.3 纳豆激酶、凝乳酶粗酶液的制备
        3.3.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Bradford检测法
        3.3.5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
        3.3.6 凝乳酶的分离纯化
        3.3.7 纳豆激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3.8 凝乳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
        3.4.2 凝乳酶的分离纯化
        3.4.3 纯化酶的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
        3.4.4 纳豆激酶的酶学性质
        3.4.5 凝乳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4.6 纯化凝乳酶的凝乳效果及其潜在应用价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的研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发酵乳制备方法
        4.3.2 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
        4.3.3 发酵乳理化指标测定
        4.3.4 发酵乳感官评定
        4.3.5 发酵乳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观察
        4.3.6 发酵乳的微观结构观察
        4.3.7 发酵乳动物体内抗血栓作用
        4.3.8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乳配方和发酵条件
        4.4.2 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发酵乳最适发酵条件
        4.4.3 正交试验确定稳定剂配方
        4.4.4 发酵过程中菌量、p H和酶活的变化
        4.4.5 发酵乳总蛋白和总糖含量
        4.4.6 发酵乳感官评定结果
        4.4.7 发酵乳的流变学特性
        4.4.8 发酵乳的持水力和质构测定结果
        4.4.9 发酵乳的微观凝胶结构
        4.4.10 发酵乳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4.4.11 小鼠黑尾模型验证发酵乳体内抗血栓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预防和治疗炎症性肠病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的制备及其CFU计数和革兰氏染色
        5.3.2 DSS诱导性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动物分组
        5.3.3 模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的测定
        5.3.4 小肠和结肠的组织学切片观察和组织学评分
        5.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3.6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5.3.7 肠道菌群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的外观、CFU计数及其Gram’s染色
        5.4.2 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对DSS诱导性炎症性肠病动物DAI的影响
        5.4.3 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对小肠和结肠病理变化的影响
        5.4.4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对白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抗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5.4.5 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对Lgr-5,CDX-2,Mucin-2 表达水平的影响
        5.4.6 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对ZO1和Villin表达水平的影响
        5.4.7 口服发酵乳对DSS诱导的IBD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豆激酶缓释颗粒的研制
    6.1 前言
    6.2 材料和设备
        6.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缓释颗粒原材料的各种反应体系内纳豆激酶纤溶活性测定
        6.3.2 双层壳-核结构的纳豆激酶缓释颗粒的设计和构建
        6.3.3 纳豆激酶缓释颗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6.3.4 装载纳豆激酶和模型药物的缓释颗粒微观结构的显微镜观察
        6.3.5 纳豆激酶缓释颗粒在储藏过程中的纤溶活性的动态测定
        6.3.6 模拟消化液对缓释颗粒纤溶活性的影响
        6.3.7 模拟消化液对缓释颗粒粒径、ζ-电位和表面结构的影响
        6.3.8 荧光标记模拟药物(Ig G)缓释颗粒口服后在小鼠消化道内分布情况分析
        6.3.9 口服纳豆激酶缓释颗粒后小鼠肠道内的活性酶的释放和吸收试验
        6.3.10 口服纳豆激酶缓释颗粒对模型小鼠血栓治疗效果的评价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纳豆激酶缓释颗粒的设计与构建
        6.4.2 颗粒双层壳-核结构的鉴定与验证
        6.4.3 纳豆激酶缓释颗粒保藏过程中酶活的变化
        6.4.4 缓释颗粒中纳豆激酶的体外释放特性
        6.4.5 双层壳-核结构缓释颗粒所装载模型药物口服后在体内的释放
        6.4.6 口服纳豆激酶缓释颗粒对黑尾模型小鼠的血栓治疗效果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多功能伤口敷料的制备及其止血与抗感染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细菌感染及治疗
        1.2.1 细菌耐药性
        1.2.2 季铵盐抗菌剂
        1.2.3 光动力疗法
    1.3 止血材料
        1.3.1 止血机理
        1.3.2 止血材料分类
    1.4 单宁酸及其应用
    1.5 聚乙二醇及其应用
    1.6 细菌检测概述
    1.7 纤维素膜
        1.7.1 醋酸纤维素膜
        1.7.2 细菌纤维素膜
    1.8 课题选题及研究内容
        1.8.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8.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阳离子光敏剂的设计与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其规格
        2.2.2 实验仪器及其生产厂家
        2.2.3 阳离子光敏剂的设计
        2.2.4 阳离子光敏剂的合成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抗菌性能测定
        2.3.2 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2.3.3 单线态氧的检测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3.5 细胞毒性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光敏剂的设计
        2.4.2 不同小分子的抗菌效果比较
        2.4.3 3T-MP-BH的抗菌性能
        2.4.4 3T-MP-BH抗菌机理的研究
        2.4.5 3T-MP-BH细胞毒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水材料PSGC和胶粘剂TAPEC的制备及其体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其规格
        3.2.2 实验仪器及其生产厂家
        3.2.3 多孔淀粉的制备
        3.2.4 吸水材料PSGC的制备
        3.2.5 PEG-CHO的合成
        3.2.6 胶粘剂TAPEC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3.2 PSGC的 BET测试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3.3.5 PSGC的吸水性能测试
        3.3.6 PSGC体外止血性能测试
        3.3.7 TAPEC的粘附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多孔淀粉的制备条件优化
        3.4.2 多孔淀粉的SEM分析
        3.4.3 多孔淀粉的XRD分析
        3.4.4 PSGC的制备条件优化
        3.4.5 PSGC的 FTIR和 XPS分析
        3.4.6 PSGC的 BET分析
        3.4.7 不同材料的吸水性能比较
        3.4.8 PSGC和 SGC在不同环境下的吸水性能
        3.4.9 PSGC体外止血性能分析
        3.4.10 PSGC吸附血小板的SEM分析
        3.4.11 TAPEC的 FTIR分析
        3.4.12 不同配比对TAPEC粘附性能的影响
        3.4.13 TAPEC在不同环境下的粘附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层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估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其规格
        4.2.2 实验仪器及其生产厂家
        4.2.3 检测层BC/MUG的制备
        4.2.4 防护抑菌层CA/3T-MP-BH的制备
        4.2.5 双层膜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MUG的荧光反应测定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3.3 检测层BC/MUG对细菌的响应测定
        4.3.4 CA/3T-MP-BH的抗菌性能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MUG的荧光反应机理研究
        4.4.2 检测层BC/MUG的 SEM分析
        4.4.3 检测层BC/MUG对细菌响应的分析
        4.4.4 CA膜的制备条件优化
        4.4.5 CA/3T-MP-BH的 SEM分析
        4.4.6 CA/3T-MP-BH的抗菌性能研究
        4.4.7 双层膜的SEM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功能伤口敷料的制备与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其规格
        5.2.2 实验仪器及其生产厂家
        5.2.3 多功能伤口敷料的制备
        5.2.4 兔耳动脉出血模型的建立
        5.2.5 小鼠伤口模型的建立
        5.2.6 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兔耳动脉止血效果分析
        5.3.2 小鼠感染伤口的检测及治疗
        5.3.3 小鼠伤口组织病理学观察
        5.3.4 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GEFS+的致病基因验证和海马MRS变化与智力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致病基因的验证
    第一章 前言
        1.1 基因异常与癫痫
        1.2 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的概念
        1.3 GEFS~+的致病原理
        1.4 GEFS~+的相关的基因
        1.4.1 编码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亚基的基因
        1.4.2 编码配体门控性氯离子通道GABA_A亚基的基因
        1.5 钾离子通道
        1.5.1 Kv通道
        1.5.2 内向整流通道
    第二章 研究对象
    第三章 试剂和仪器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试剂盒
        3.3 主要设备和仪器
        3.4 相关溶液配方
        3.5 生物信息途径及主要软件
    第四章 实验方法
        4.1 质粒构建
        4.1.1 载体的线性化及infusion反应
        4.1.2 目的片段和载体的连接--Fast-Fusion~(TM)反应
        4.1.3 转化
        4.1.4 PCR法筛选重组克隆
        4.1.5 质粒DNA酶切
        4.2 制备慢病毒
        4.2.1 培养包装细胞
        4.2.2 制备DNA-EndoFectin转染复合物
        4.2.3 转染包装细胞
        4.2.4 收获慢病毒颗粒
        4.3 慢病毒滴度检验
        4.4 转染目的细胞
        4.5 基因表达检测
        4.5.1 RT-PCR检测
        4.5.2 荧光显微镜检测
        4.6 膜片钳检测
        4.7 统计学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果
        5.1 KCNAB3基因突变家系资料
        5.2 突变型质粒酶切鉴定
        5.3 慢病毒滴度检验(荧光法)
        5.4 HEK293细胞的转染结果检测
        5.4.1 RT-PCR检测结果
        5.4.2 荧光显微镜检测
        5.5 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检测结果
        5.5.1 KCNAB3基因突变对电压依赖钾通道动力学的影响
        5.5.2 电流密度的比较
    第六章 讨论
        6.1 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
        6.2 KCNAB3基因
    第七章 结论
第二部分 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儿海马MRS变化与智力水平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GEFS~+与海马硬化的关系
        1.2 海马的结构与功能
        1.3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1.4 癫痫与智力低下
        1.4.1 癫痫发作与智力低下
        1.4.2 癫痫持续状态与智力低下
        1.4.3 热性惊厥与智力低下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试验组
        2.1.2 对照组
        2.2 研究方法
        2.2.1 视频脑电图监测
        2.2.2 头颅MRI平扫+MRS检查
        2.2.3 海马硬化诊断标准
        2.2.4 智力测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GEFS~+家系临床表型分析
        3.2 GEFS~+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资料
        3.3 GEFS~+组与对照组性别及年龄对比分析
        3.4 GEFS~+组与对照组左右两侧海马波谱值对比分析
        3.5 GEFS~+患儿组与对照组双侧海马波谱平均值对比分析
        3.6 GEFS~+患儿组与对照组智力评估对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GEFS~+患儿海马MRS变化分析
        4.2 GEFS~+患儿智力测试分析
        4.3 GEFS~+患儿海马损伤与智力关系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基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HCN2和HCN4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具有起搏功能的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神经元样细胞
        2.2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脂肪细胞
        2.3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心肌细胞
    3. 讨论
第二部分 HCN2和HCN4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骨髓干细胞(BMSCs)提取
        1.2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和分组
        1.4 免疫荧光染色
        1.5 免疫印迹
        1.6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2.2 HCN2和HCN4可显着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体外分化
        2.3 HCN2和HCN4恢复体外培养的BMSCs细胞的离子电流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HCN1、HCN2和HCN4转染BMSCS后诱导为具有起搏样电流细胞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实验仪器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转染后MSCs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稳定转染HCN阳性干细胞起搏离子通道电流
        2.2 HCN2和HCN4联合转染后MSCs诱导为起搏样细胞的形态
    3. 讨论
本实验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HCN通道与心脏生物起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微流控阻抗流式细胞仪在单细胞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微流控阻抗流式细胞仪
    2.1 直流/低频阻抗流式细胞仪
    2.2 交流阻抗流式细胞仪
    2.3 形变阻抗细胞仪
3 阻抗细胞仪在单细胞检测中的应用
    3.1 血细胞
        3.1.1 白细胞
        3.1.2 红细胞
    3.2 癌细胞
    3.3 细菌
4 阻抗细胞仪在临床即时检测中的应用
    4.1 阻抗检测芯片的集成化
    4.2 阻抗检测系统的微型化
5 结论与展望

四、血液与血细胞电流变特性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颡鱼和长吻鮠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D]. 王宏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载丹酚酸B/阿霉素的羧甲基三七多糖-壳聚糖纳米粒的构建及初步研究[D]. 张月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血栓弹力图仪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秦明礼.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消症散结止痛贴膏的药学及药效学基础研究[D]. 李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Blautia producta对脂多糖诱导急性炎症的缓解作用及其安全性研究[D]. 刘雪梅. 江南大学, 2021(01)
  • [6]产纳豆激酶和凝乳酶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在发酵乳中的应用[D]. 张轩. 江南大学, 2021(01)
  • [7]多功能伤口敷料的制备及其止血与抗感染的性能研究[D]. 杨浩. 广西大学, 2021(12)
  • [8]GEFS+的致病基因验证和海马MRS变化与智力水平研究[D]. 丁健.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9]HCN2和HCN4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具有起搏功能的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D]. 罗雪. 扬州大学, 2021(08)
  • [10]微流控阻抗流式细胞仪在单细胞检测中的应用[J]. 冯迪,王广华,唐文来,杨继全. 化学进展, 2021(04)

标签:;  ;  ;  

血液及血细胞电流变特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