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杂种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的研究 Ⅱ.配合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红[1](2021)在《小麦核质杂种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淀粉特性研究》文中认为
王新珂[2](2021)在《25个辣椒组合杂种优势分析及亲本选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聂中欣[3](2021)在《番茄优良自交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顾帅磊[4](2021)在《蓖麻骨干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对101份蓖麻亲本划分了杂种优势群,对部分优异亲本及其F1代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101份亲本中,11个连续性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28~64.24%,平均值为35.84%。15个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为4.418~4.610,平均值为4.545。2.用58对SSR引物在101份亲本中共检测出328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到等位基因4~12个,平均5.655个。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532~0.844,平均为0.731。101份蓖麻亲本被划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3.2019年1×11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中,各亲本(前5名)一般配合力表现为:株高:B13-1>B1-3>B11-1>B27-6>B63-5(倒序);主穗位高:MSBK-3>B63-5>B11-1>B6-6>B13-1(倒序);茎粗:AS-20>MSBK-3>GD-9>B63-5>A3-2;有效分枝数:B63-5>AS-20>MSBK-3>B13-1>SD-21;有效果穗数:B63-5>MSBK-3>AS-20>B13-1>SD-21;主穗蒴果数:B13-1>AS-20>A3-2>B27-6>B6-6;百粒重:GD-9>B46-4>B6-6>B11-1>A3-2。4.2020年3×18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中,各亲本(前5名)一般配合力表现如下:出苗期:雌性系FG-4最好,两性系FG-1和MD-1最优;出苗率:YB-5>AS-1>B1-3>YB-3>GD-8;茎粗:YB-5>TG-2>YB-3>B1-2>GD-9;主穗位高:AS-1<SD-22<B1-3<FG-2<YB-3(倒序);主茎节数:AS-1>B1-3>GGB-1>FG-2>YB-3;有效果穗数:B1-3>B2-2>B1-2>YB-3>B13-1;主穗蒴果数:B1-3>YB-5>B13-1>SD-22>YB-3;一级分枝蒴果数:YB-5>B6-6>B13-1>FG-2>YB-3;主茎穗长:B1-3>FG-2>YB-5>B13-1>SD-10;一级分枝果穗长:SD-21>FG-2>B13-1>SD-10>YB-5。各组合特殊配合力表现(前5名,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如下:出苗期:FG-4×FG-1、FG-4×MD-1;出苗率:FG-4×SD-10、FG-4×GGB-1、GGB-1×GD-9、YB-3×FG-1、YB-3×B13-1;茎粗:SD-21×B2-2、FG-4×SD-22、FG-4×TG-2、YB-3×B13-1、20×GD-9;主穗位高:FG-4×B13-1、SD-21×FG-2、SD-21×FG-10、YB-3×B1-2、YB-3×MD-1(倒序);有效果穗数:SD-21×B2-2、YB-3×B1-3、YB-3×B13-1、FG-4×FG-3、FG-4×SD-22;主穗蒴果数:YB-3×B13-1、FG-4×SD-22、SD-21×B1-2、SD-21×MD-1、YB-3×B1-3;主茎节数:FG-4×GD-9、FG-4×B13-1、SD-21×GD-8、YB-3×B1-2、YB-3×SD-12;一级分枝蒴果数:SD-21×B6-6、YB-3×FG-2、FG-4×FG-3、SD-21×SD-10、YB-3×GD-8;主茎穗长:SD-21×YB-5、FG-4×SD-12、YB-3×B13-1、YB-3×B2-2、FG-4×FG-2;一级分枝果穗长:FG-4×B13-1、SD-21×B6-6、SD-21×FG-1、FG-4×FG-3、YB-3×B2-2。5.茎粗、主穗位高、单株有效果穗数、主穗蒴果数、主茎节数、主茎穗长和一级分枝穗长等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69-79%),狭义遗传力中等(30.1-58.3%);一级分枝穗蒴果数、出苗率、出苗期的广义遗传力较高(77.63%、78.92%、76.54%)狭义遗传力较低或很低(30.1%、27.4%、5.06%)。
李威[5](2021)在《1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杂交种的优良表现取决于亲本自交系,亲本的选择与选配是杂交育种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之一。配合力是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种组配的核心,是选配亲本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本研究以课题组新培育的19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了78个杂交组合,试验中测定了株高、穗位高、茎粗、雄穗长、雄穗分支数、穗上叶夹角、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秃尖长度,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遗传参数估计和相关性分析。对自交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为自交系在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株型性状和穗部性状一般配合力得知,自交系003、006、009、055、097、100、117、120、133、167、565、566、567、572、576、579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优良;如自交系003株高和穗位高的一般配合力值为-3.54和-5.63,利用自交系003组配杂交种可以有效的降低株高和穗位高。自交系117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0.07、-10.85和-5.24。自交系167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7.76、-1.85和-7.13。自交系566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11.54、-12.94和-18.30。自交系576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2.57、-29.66和-5.36。自交系117、167、566、576的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均为负值且较小。利用这四个自交系组配杂交种,能够有效的减小雄穗大小,获得株型紧凑上冲的品种。自交系055穗长、行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8.06、0.21。自交系572穗长、行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6.77、3.15。利用自交系055和572作为亲本,组配杂交种容易获得果穗较长,行粒数多的组合。2.依据各杂交组合株型性状和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得知,杂交组合006×565、012×566、012×579、053×567、097×565、100×565、117×566、117×576、133×579、167×576、188×572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可进一步进行试验;如117×576组合的株高、穗位高、雄穗长、雄穗分支数、穗上叶夹角均为负向效应,茎粗表现为正向效应,该组合表现株型紧凑上冲,株高、穗位适中。如100×565的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秃尖长度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表现为负值,这个组合综合性状表现突出。3.通过对各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得知,株高、穗位高、茎粗、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六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除茎粗以外,都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说明株高等五个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株高和雄穗分支数的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宜早代选择。穗位高、茎粗、雄穗长、穗上叶夹角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宜高世代选择。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秃尖长度5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不宜在早代选择,宜在自交系高世代性状表现稳定后进行选择。4.通过对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得知,株高和穗位高、穗粗和雄穗分支数、穗长和行粒数呈极显着正相关;雄穗长和穗长、雄穗长和穗行数,穗粗和穗行数呈显着正相关。株高和雄穗分支、穗位高和雄穗长、穗位高和穗行数呈极显着负相关。穗行数和行粒数、行粒数和秃尖长呈显着负相关。分析评估了所选自交系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价值,为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种组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汉霞,马巧云,单福华,田立平,张风廷[6](2021)在《北部冬麦区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北部冬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及其与配合力关系,选用14个普通小麦品种为亲本材料,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49(7×7)份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分析,并根据亲本的性状表现和一般配合力(GCA)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杂交小麦具有普遍的中亲优势,对照优势较强,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制约杂交小麦产量优势的主要因素。长6452、周麦30号、京生麦1号、中麦175的单株产量GCA较高,强优势组合有中麦175/周麦30号、中麦175/泰科麦33、京花12/周麦30号、农大5181/长6452、京生麦1号/长6452、京冬17/长6452、中麦175/石优20、京生麦1号/周麦30、中麦175/长6452、农大5181/中优206。依据双亲之一的GCA效应值或者双亲GCA效应之和较大的要求进行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出现的几率较大。经聚类分析,依据8个性状的GCA和表现值将14个亲本分别划分为5个和4个类别。
苑少华,李艳梅,白建芳,段文静,谭照国,刘子涵,王娜,赵昌平,张风廷,陈兆波,张立平[7](2020)在《小麦雄性不育系BS366和FA-101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BS型二系杂交小麦及F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和遗传率,以BS型不育系BS366和F型不育系FA-101以及16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模式分析了14个杂交组合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BS366和FA-101组合产量的主要因素的顺序不一致;BS366/济麦12、BS366/凤麦24、BS366/07品151-80和FA-101/川麦21等4个组合的单株粒重超对照优势大于12%,且株高低于对照,绵阳35和凤麦24可作为优良父本使用;杂种优势超对照值与其父本GCA值、组合SCA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与GCA的相关性要大于与SCA的相关性,但父本GCA值与组合SCA值几乎无相关性;BS366和FA-101两个不育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不同,而且具有相同父本的两组不育系组合的杂种优势趋势、规律以及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大多存在差异,因此利用BS和FA两种不育系选育杂交种的策略有所不同。
邵晨旭[8](2020)在《羽衣甘蓝杂交配组与制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以异花授粉为主,杂种优势明显,为我国北方地区晚秋及初冬重要的园林花卉。目前国内生产所用的种子主要依赖进口,生产制种主要以人工授粉为主,效率低下、产量不足,制种成本高,因此,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羽衣甘蓝杂交种,探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制种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课题组多年纯化选育出的雄性不育系和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对沈阳地区秋季羽衣甘蓝露地的播种期进行了试验;对羽衣甘蓝各观赏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了分析,选择出性状优良的羽衣甘蓝杂交组合及亲本;进行了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天然授粉试验,探究了沈阳地区蜂媒授粉代替人工授粉的可行性以及蜜蜂授粉技术。试验取得的结果如下:(1)对4个不同播种期的羽衣甘蓝生长情况和变色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地区于6月25日~7月10日进行播种的羽衣甘蓝,在“十一”期间,植株生长充分,心叶丰富且鲜艳,观赏效果较好。(2)羽衣甘蓝观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株高呈负向中亲优势(-4.41%),外叶数(14.54%)、心叶数(4.42%)、外叶开展度(5.82%)和心叶开展度(1.95%)具有中亲优势,对于羽衣甘蓝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3)对羽衣甘蓝观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分析,选出5个一般配合力较好的羽衣甘蓝亲本以及7个特殊配合力较好的杂交组合。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材料不同,各性状的遗传力也不同。在2个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中,外叶叶形指数和心叶叶形指数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在早代可以选择出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株高、外叶开展度和心叶开展度受非加性效应控制,需在高代选择;而外叶数和心叶数2个性状,在2×7配组中,受非加性效应控制,不能稳定遗传;在2×6配组中,容易受环境影响,需作为辅助性状选择杂交组合。(4)对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天然授粉技术进行探究,结果如下:沈阳地区羽衣甘蓝于11月1日~11月15日在温室大棚内进行播种可提供用于春季天然授粉的植物材料;采用1:2~1:4的父母本配比,天然蜜蜂授粉均可获得较多的杂交种子,在1:2的父母本配比下,种子的饱满程度则优于1:3和1:4的种子;蜜蜂授粉与人工授粉相比,结实情况和角果长度相差不大,而授粉效率大大提升,种子的饱满程度蜜蜂授粉也要优于人工授粉。
林子翔[9](2020)在《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园艺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与种质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都市观光农业和家庭园艺产业的发展,拥有奇特果型以及食用功能的观赏辣椒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我国目前缺乏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观赏辣椒品种,国内针对观赏辣椒种质资源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以及种质创新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课题组收集到的39份观赏辣椒种质资源的45个农艺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对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分析。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了8份优质材料作为亲本,配置杂交一代组合,对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进行分析,筛选一组综合表现优良的正反交组合,配置F2代群体,对其观赏性状的遗传分离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取得的结果如下:1.39份观赏辣椒种质材料的18个数量性状中,极差最大的是单株结果数、株幅和株高,各种质材料的株型性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变异系数的分布范围在25%~99%之间,平均值为46%,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果实直径,果柄长的变异系数最低;质量性状中,果皮色的多样性指数最高,果面光泽和果实着生方式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植株形态方面,植株尺寸与叶片尺寸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P<0.05);花色与果色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叶片尺寸与果实尺寸;叶色和花冠色、果皮色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果皮色与果直径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2.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65.35%,可代表大部分的农艺性状信息,包含了叶片因子、花果颜色因子、株型因子、果实因子等观赏性状的多方面信息,再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在卡方距离2.35时可将39份材料分成3个亚类,分别为矮生开展型小果亚类、半直立型多果亚类和紫色系亚类。隶属函数分析法表明,39份种质材料中,根据各种质材料的D值大小对观赏辣椒的观赏价值进行强弱排序。其中P32的D值最大,综合观赏价值最高。3.观赏辣椒的杂种优势普遍存在,56份F1组合的株型性状中,98%的组合株高和株幅表现超中优势,株型性状的中亲优势由大到小依次为:株高>分枝级数>株幅>主枝长>侧枝数>始花节位。86%的组合株高表现超亲优势,超亲优势平均值依次为:株高>株幅>级数>主茎直径>始花节位>主枝长>侧枝数;57%的组合在叶长性状上表现出中亲优势,95%的组合在花朵直径方面表现中亲优势,中亲优势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单株花朵数>叶宽>花药长度>叶柄长>花瓣长度>花径>花柱长度>单节叶腋着生花数>叶片长>叶间距。超亲优势排序为单株花朵数>花药长度>花径>叶宽>柱头长度>花瓣长度>叶柄长>叶片长>单节叶腋着生花数>叶间距。果实新性状的中亲优势指数排序为:单果种子数>单株结果数>单果重>果柄长>果直径>果长度>果柄直径>果肉厚;超亲优势排序为:单果种子数>单株结果数>果柄长>果长度>果柄直径>果直径>单果重>果肉厚。4.杂交组合和亲本性状之间的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双亲与杂种一代的20个主要性状的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利用亲本值的大小预测杂种一代的表现是可行的途径。杂种一代单株结果数受到高中低三个亲本值的综合影响,尤其是中亲值的影响较大;F1代的株高、主枝长和侧枝数极大的受到亲本平均值的影响。欲提高杂种一代的株高值与侧枝数的数量,应选择株高较大的亲本或者侧枝数多的亲本,注意提高双亲均值。F1代的叶片尺寸和花朵尺寸受到双亲均值尤其是高值亲本的极大影响,欲提高叶片和花朵的尺寸性状就要注意提高双亲均值尤其是数值较大的高值亲本,才有利于提高F1代的叶片和花朵尺寸。5.配合力分析表明,8份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值在不同性状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单株结果数一般配合力值最大的是P7,果长度的一般配合力最大的亲本是P8。P8适合作为选育大果品种的亲本、增加杂种的果实尺寸,P7可作为选育丰果亲本;植株性状方面,P14适合选育株高较高大、侧枝数较多品种,P9则适合选育株幅较宽、主茎直径大的品种;花果性状方面,P7可以作为选育丰花品种的候选亲本,P9适合作为选育大型叶片和花朵品种的候选亲本。组合P6×P22、P6×P15和P7×P23在果实性状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可作为选育优良果实性状的良性组合材料;P8×P22、P9×P8可作为选育较高株型观赏辣椒的良好组合;P6×P15在10个农艺性状上均呈正值,表现较大的株幅和粗壮的生长势以及较紧凑的叶片和株型,为最优组合。6.卵圆形叶片亲本和披针形叶片亲本杂交,开展型亲本和直立型亲本杂交,F1与F2代在株型与叶型的农艺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亲本P6和P15在叶片长、叶宽、叶柄长、株高、侧枝数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其正反交组合P6×P15、P15×P6的F2代群体性状分离比结果,结合卡方检验,可得结论:观赏辣椒果实簇生性状对单生性状为隐性遗传;有限分枝对无限分枝为隐性遗传;株型开展型株对直立型株具有隐性上位作用;叶型披针形对卵圆形具有隐性上位作用。
韩亚丽,林春晶,赵丽梅,张春宝[10](2020)在《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杂种优势是一种天然现象,即杂交后代在产量、适应性和对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方面表现出超过双亲的特点。由于杂种优势能够使农作物产量和抗性等方面显着提升,故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植物学家们已经初步解释了作物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和遗传机制,但是杂种优势的形成原因复杂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阐述了杂种优势预测方法及主要农作物对杂种优势的应用进展,可以预见未来的研究会通过先进的测序技术结合多组学研究来逐步阐明杂种优势的复杂机理。同时更多地挖掘与杂种优势相关的基因、分子标记;创新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从而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准确的方向。
二、杂种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的研究 Ⅱ.配合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种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的研究 Ⅱ.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4)蓖麻骨干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蓖麻概述 |
1.1.1 蓖麻简介 |
1.1.2 蓖麻的经济价值 |
1.1.3 蓖麻的供求关系 |
1.2 杂种优势和杂种优势群 |
1.2.1 杂种优势与杂种优势群 |
1.2.2 国内外蓖麻育种研究进展 |
1.3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
1.3.1 蓖麻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1.3.2 SSR标记在蓖麻种质划分中的应用 |
1.4 配合力 |
1.4.1 配合力及其分析方法 |
1.4.2 配合力的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及田间种植 |
2.1.1 供试材料 |
2.1.2 田间种植试验 |
2.2 性状统计调查 |
2.3 分子标记分析 |
2.3.1 DNA提取和检测 |
2.3.2 试验所用引物 |
2.3.3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体系 |
2.4 数据处理 |
2.4.1 表型性状分析 |
2.4.2 分子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材料的代表性与多样性 |
3.2 杂种优势群划分 |
3.2.1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3.2.2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
3.2.3 杂种优势群划分 |
3.2.4 来自不同地区材料的居群间聚类分析 |
3.3 2019年配合力分析 |
3.3.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3.3.2 配合力分析 |
3.4 2020年配合力分析 |
3.4.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3.4.2 一般配合力分析 |
3.4.3 特殊配合力分析 |
3.4.4 杂种优势分析 |
3.4.5 各性状遗传力估算 |
4 讨论与总结 |
4.1 材料的代表性 |
4.2 杂种优势群划分 |
4.3 2019年配合力分析 |
4.4 2020年配合力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导师简介 |
(5)1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玉米的起源进化 |
1.2 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1.2.1 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1.2.2 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1.3 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 |
1.4 配合力的概念及分析方法 |
1.4.1 配合力 |
1.4.2 测定配合力的方法 |
1.4.3 配合力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田间设计及管理 |
2.3 田间调查及农艺性状测定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4.1 方差分析 |
2.4.2 配合力分析 |
2.4.3 遗传相关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玉米株型性状配合力的分析 |
3.1.1 玉米株型性状的方差分析 |
3.1.2 玉米株型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3.1.3 玉米株型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3.1.4 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
3.2 玉米穗部性状配合力的分析 |
3.2.1 玉米穗部性状的方差分析 |
3.2.2 玉米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3.2.3 玉米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3.2.4 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
3.3 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表现 |
4.1.1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 |
4.1.2 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 |
4.2 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及相关性 |
4.3 下一步课题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6)北部冬麦区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性状调查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种优势表现 |
2.2 配合力效应 |
2.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2.2.2 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GCA效应 |
2.2.3 杂交组合的SCA效应 |
2.3 杂种优势与GCA、SCA的关系 |
2.4 杂种优势群划分 |
2.4.1 根据亲本GCA划分杂种优势群 |
2.4.2 根据亲本性状表现划分优势群 |
3 讨 论 |
(7)小麦雄性不育系BS366和FA-101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和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亲本及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
2.1.1 杂交组合配合力方差分析 |
2.1.2 亲本的GCA效应分析 |
2.1.3 杂交组合产量三要素和单株粒重的SCA效应分析 |
2.2 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析 |
2.3 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相关性分析 |
2.4 BS不育系与FA不育系配合力及后代杂种优势比较分析 |
2.4.1 BS366和FA-101配合力比较分析 |
2.4.2 BS366和FA-101杂种优势比较分析 |
2.4.3 BS366和FA-101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
3 讨 论 |
3.1 BS及F型不育系优良杂交组合及父本的 筛选 |
3.2 BS366与FA-101的组合的比较分析 |
(8)羽衣甘蓝杂交配组与制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
1.1.1 杂种优势研究概况 |
1.1.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研究 |
1.1.3 羽衣甘蓝杂种优势的利用 |
1.2 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研究进展 |
1.2.1 配合力分析的作用 |
1.2.2 配合力分析的方法 |
1.2.3 配合力分析的应用 |
1.2.4 遗传力的利用 |
1.3 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羽衣甘蓝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与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秋季适宜播种时期的确定 |
2.2.2 羽衣甘蓝各观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2.2.3 羽衣甘蓝杂交组合各观赏性状的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
2.2.4 羽衣甘蓝杂交配组各观赏性状的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露地天然授粉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羽衣甘蓝春季天然授粉适宜的播种期 |
3.2.2 不同父母本配比对羽衣甘蓝天然授粉的影响 |
3.2.3 不同授粉方式对羽衣甘蓝结实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秋季适宜播种时期的确定 |
4.1.2 羽衣甘蓝各观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析 |
4.1.3 羽衣甘蓝杂交配组各观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
4.1.4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露地天然授粉技术的确定 |
4.2 讨论 |
4.2.1 羽衣甘蓝观赏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 |
4.2.2 羽衣甘蓝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
4.2.3 羽衣甘蓝观赏性状的遗传力比较 |
4.2.4 不同制种技术的种子产量和品质比较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9)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园艺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与种质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观赏辣椒基本概述 |
1.2 国内外观赏辣椒研究进展 |
1.2.1 观赏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
1.2.2 观赏辣椒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1.3 观赏性状评价方法 |
1.3.1 相关性分析法 |
1.3.2 主成分分析法 |
1.3.3 聚类分析法 |
1.3.4 隶属函数分析 |
1.4 辣椒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评价进展 |
1.5 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
2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评价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地点地理位置及气候 |
2.2.3 育苗与栽培方式 |
2.2.4 试验仪器 |
2.2.5 数据调查 |
2.2.6 数据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1.1 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多样性分析 |
2.3.1.2 质量性状分布频率及多样性分析 |
2.3.2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3.3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
2.3.3.1 主成分分析 |
2.3.3.2 聚类分析 |
2.3.4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
2.3.4.1 评价指标与数据分析 |
2.3.4.2 39份观赏辣椒种质材料的株型性状比较 |
2.3.4.3 39份观赏辣椒种质材料的叶片性状比较 |
2.3.4.4 39份观赏辣椒种质材料的果实性状比较 |
2.3.4.5 39份观赏辣椒种质材料的观赏性综合评价 |
2.3.4.5.1 隶属函数分析 |
2.3.4.5.2 权重的确定 |
2.3.4.5.3 综合评价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2.4.2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
2.4.3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
2.4.4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分析 |
3 观赏辣椒种质资源杂交一代遗传效应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与指标选定 |
3.2.3 数据处理和计算 |
3.2.3.1 杂种优势计算公式 |
3.2.3.2 配合力计算公式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杂种优势分析 |
3.3.1.1 亲本各性状平均值比较 |
3.3.1.2 杂交组合株型性状的杂种优势 |
3.3.1.3 杂交组合花叶性状的杂种优势 |
3.3.1.4 杂交组合果实性状的杂种优势 |
3.3.2 观赏辣椒亲本与F_1代农艺性状间的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 |
3.3.2.1 F_1代各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3.2.2 F_1代各农艺性状间的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 |
3.3.3 配合力分析 |
3.3.3.1 观赏辣椒杂交组合性状基因型方差分析 |
3.3.3.2 观赏辣椒杂交组合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
3.3.3.3 观赏辣椒亲本一般配合力分析 |
3.3.3.4 观赏辣椒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分析 |
3.3.4 小结与讨论 |
3.3.4.1 观赏辣椒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研究 |
3.3.4.2 观赏辣椒农艺性状间的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 |
3.3.4.3 观赏辣椒杂交组合配合力分析 |
4 观赏辣椒优势组合F_2代遗传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方法以及测定指标 |
4.2.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优势组合F_1、F_2代方差分析 |
4.3.2 优势组合F_2代群体性状变异和性状分离卡方检验 |
4.4 小结与讨论 |
4.4.1 优势组合F_1、F_2代方差分析 |
4.4.2 优势组合F_2代群体性状变异和性状分离卡方检验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 |
1.1 配合力法 |
1.2 生理生化法 |
1.3 分子标记法 |
2 杂种优势预测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应用 |
2.1 杂种优势预测在玉米上的应用 |
2.2 杂种优势预测在水稻上的应用 |
2.3 杂种优势预测在小麦上的应用 |
2.4 杂种优势预测在大豆上的应用 |
2.5 杂种优势预测在油菜上的应用 |
2.6 杂种优势预测在其它作物上的应用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四、杂种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的研究 Ⅱ.配合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核质杂种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淀粉特性研究[D]. 李燕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25个辣椒组合杂种优势分析及亲本选配研究[D]. 王新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番茄优良自交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D]. 聂中欣.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蓖麻骨干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D]. 顾帅磊.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5]1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D]. 李威.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6]北部冬麦区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王汉霞,马巧云,单福华,田立平,张风廷. 麦类作物学报, 2021(09)
- [7]小麦雄性不育系BS366和FA-101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苑少华,李艳梅,白建芳,段文静,谭照国,刘子涵,王娜,赵昌平,张风廷,陈兆波,张立平. 麦类作物学报, 2020(12)
- [8]羽衣甘蓝杂交配组与制种技术研究[D]. 邵晨旭.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9]观赏辣椒种质资源园艺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与种质创新研究[D]. 林子翔.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10]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J]. 韩亚丽,林春晶,赵丽梅,张春宝. 东北农业科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