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练习21 社科类(2)(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霞[1](2019)在《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状况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深水区,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成为各方最为关切的问题。在诸多方案中,强化学生学习评价是最重要的一个。其中,由于注重学生多方面的持续发展,过程性评价备受关注。为了使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本研究从学生、教师及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探究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状况,并基于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在梳理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H大学2015级、2016级和2017级的本科生以及H大学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从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以及评价效果等方面探究课程实施中过程性评价的开展状况。通过对2116份学生调查问卷、55份学生访谈资料和24份教师访谈资料分析得出,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整体实施状况一般。其中,不同年级、学科类型和班级人数会使大学生对过程性评价实施状况的感知产生差异:2017级本科生对过程性评价的整体感知优于其他年级;艺术体育类学生对过程性评价感知优于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班级人数越少,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效果越好。研究还发现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学科类型、班级规模、课程类型以及教学条件等。除此之外,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中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评价内容片面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方式形式化、评价反馈迟滞化和专业知识碎片化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学校班级规模过大、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制度、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认知存在偏差以及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等方面造成的。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综合过程性评价“应然”的理论要求与各高校实施过程性评价优秀经验的“实然”,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改善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状况。一是遵循发展性的评价理念,做到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位一体;二是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如规范评价实施过程、完善评价反馈制度以及建立评价监督制度等;三是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落实可操作的具体策略;四是学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如优化班级规模、创设支持环境、提高师资队伍及完善教学条件等。
王小平(OONKAEW MISS ARISA)[2](2019)在《泰国本土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以《华文读本》(1-3册)和《中学华语》(1-4册)为例》文中指出泰国和中国两国在文化、经济、政治方面有着诸多交流,往来密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泰国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旅游业发达,在中国的游客成为赴泰旅行最大游客群体的情况下,学习汉语对泰国当地人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每一年中国会派出大量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前往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教授汉语。语言习得不是单一的语言形式和语音的习得,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人们学习语言及准确使用语言的重要因素。一本汉语教材不光有词汇、语法等语言本体知识,也有一定的文化内容。而探讨教材中的文化现象或文化因素,对进一步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选择泰国本土的《中学华语》和《华文读本》两套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对比,探究教材中编写者对文化因素的筛选的原则,其次,在对比两本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种类、出现频率、出现形式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泰国本土教材现存的问题,如:泰国本土教材中关于中泰文化对比部分过少,多数集中在泰国本土文化的介绍,且教材内容难易安排缺少递进。最后,结合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编写建议,如: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合理安排教材难度;建立中泰合作成立专业教材编写团队;提高教材表达的准确性;考虑文化因素的时代性;注重中泰文化因素选择时的平衡等以及丰富教学模式,寓教于乐。
赵娟娟[3](2020)在《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综合性大学成为教师培养的重要力量。为促进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本研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调查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整体状况和提升策略,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提供支持。本研究以H大学2016、2017、2018和2019级师范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情感以及职业效能4个维度探寻H大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状况。通过对1620份问卷和48份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H大学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整体上处于一般以上水平,且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4个维度上表现不均衡,职业价值维度得分最高,而职业意志维度得分最低。不同户籍所在地的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年级、性别和学科类别的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着差异,具体如下:2016级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高于其他年级;女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高于男生;艺术体育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高于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研究还发现,自身因素与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有高度相关,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与之则有中度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依次递减。这些因素的子因素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依据调查结果,结合当前H大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从7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提升综合性大学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教育发展;二是强化师范生遴选,提高生源质量;三是重视“师范性”,营造教师教育文化氛围;四是优化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实用性”;五是加强授课教师培养,提高职业素养;六是强化教育实习,确保实习效果;七是全面认识自我,激发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李云霞[4](2019)在《《积极的教练技术—源于积极心理学的教练课》(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基于逻辑翻译学理论的指导》文中提出逻辑翻译学是由阎德胜教授创立的一门翻译理论,该理论是以逻辑为视角来指导翻译实践,在多种类别的文本中皆有应用,如科技类文本、法律类文本等。这些应用都体现了逻辑翻译学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得到翻译理论界的广泛认可,并体现了逻辑翻译学理论的发展潜力。然而,逻辑翻译学理论对于社科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指导较少。实际上,该理论对社科类文本的翻译指导十分有效,只是相关的可行性研究较少。我们知道社科类文本在非文学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而理论应用的不全面性不利于逻辑翻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用逻辑翻译学理论指导社科类文本的翻译实践十分有必要。为更好的翻译社科类材料,本实践报告选取《积极的教练技术——源于积极心理学的教练课》一书为材料,从真实的翻译实践出发,在翻译过程中以逻辑翻译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表明该理论能十分有效的指导社科类文本的翻译实践,并希望总结出一些适用于社科类文本的翻译技巧。通过实践,本翻译报告认为,尽管翻译质量的好坏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但翻译本质上是一种逻辑活动,译者需十分注重译文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且社科类文本的特征就是具有更严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因此,以逻辑翻译学作为理论指导,将逻辑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可以极大的提升社科类文本的翻译质量。由此可见,逻辑翻译学理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此次翻译实践加深了笔者对翻译的认识,如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学的相关知识,还与人的思维活动及逻辑密切相关。笔者总结得出逻辑翻译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且社科类文本翻译的关键在于理顺逻辑关系。翻译人员应积极学习语言之外的知识,注重翻译过程中思路的逻辑性以及文本的逻辑性。
谢泽银[5](2019)在《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注重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其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为探寻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调查本科生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感知,从而总结出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为高校的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启示。本研究以H大学2015、2016和2017级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4个维度探寻H大学的本科生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感知状况。通过对1819份调查问卷和52份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最令本科生满意的方面依次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性别、学科类型及课程性质会使本科生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感知产生差异。在具体特征上,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课程目标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和目的性;课程内容具有切合性、价值性、新颖性和多样性;课程实施特征包括两方面,其中课程实施主体的特征为教师拥有征服学生的人格魅力、学生有积极主动的课程投入;课程实施过程的特征包括教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及和谐融洽的课堂互动;课程评价特征为难易适中的评价难度、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满载而归的评价结果。通过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理性分析可知,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主体是可靠理智的学生;课程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实质是“金课”。鉴于此,本研究基于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主要从四个方面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启示。在课程目标上,应具有科教融合的课程发展目标、灵活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行的课程学习目标;在课程内容上,不仅应使课程内容来源多样化,还应灵活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上,教师既要坚守为师之道,学生又要承担为生之职,师生还要共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在课程评价方面,既要使评价方式多元化,又要合理提升评价难度,还要增加学生的课程学习收获。
牟浩飞[6](2019)在《翻转课堂在初中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学的改革,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主流,翻转课堂顺应时代的潮流出现。翻转课堂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平台为媒介、以分组学习为方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本文以济南市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一班和五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以翻转课堂在初中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进行设计并展开教学。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首先对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对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进行设计,根据设计内容展开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最后通过篮球教学实验对翻转课堂进行验证与对比得出研究结论:(1)翻转课堂研究理论相当成熟,在国内外的各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应用,实施翻转课堂应具备的条件是:完善的网络技术设备、学生高度的自主性、教师的专业素养等。(2)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共同促进学生篮球投篮技术知识技能的内化。(3)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在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篮球投篮技术、知识理论水平的提高。(4)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合作能力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
和珊[7](2017)在《对外汉语中高级精读教材《拾级汉语》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拾级汉语》中高级精读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考察结果表明:中级阶段,课文以生活类、社科类话题为主,课文体裁以记叙文为主;生词词量略小于参考数值,注释采取英文释义,释义方式比较固定,词语选讲重点突出;语言点数量存在超纲问题,但公式化的呈现方式线性直观,方便学生记忆,例句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练习题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题型相对固定,重现率比较高。高级阶段,课文题材多样化,但题材之间的数量分布不太均衡,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文体裁以议论文为主,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生词词量没有达标,注释采取中文释义,体现了词的辩义特征,词语选讲详略得当。成语是高级阶段的特色,总体来看,成语知识内容丰富;语言点和例句的分布比较均匀,语言点讲解简洁化、多样化;练习题量充足,题型切合课型特点,有利于培养汉语语感。在考察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控制课文难易度,丰富题材和体裁,适当选入实用性强的背诵课文;标注重点生词,对同一词性的生词集中排列,释义方式多样化;控制语言点数量,根据不同阶段语言点体系制成语法表;增加合作探究类的练习题型,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适当缩减题量;充分考虑学生和老师的编写意见;增加教材趣味性;重视版面设计与编写理念。
王小英[8](2021)在《一项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在大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英语在国际交流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获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座及出国交流的机会,大学生对学术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需求显得愈发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从学习者个人需求分析模型出发,探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的实际需求。本研究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和课堂观察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进行研究,回答两个问题: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学术英语口语需求的总体情况如何?2)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是否有差异,并说明原因。首先,笔者采用陈冰冰(2010)的个人需求分析模型,结合Ferris&Tagg(1996a,1996b)、Evans&Greens(2007)和杨惠中(2015)的问卷进行改编,并设计出适合本研究的问卷。其次,对40名受试进行先验研究,得出Cronach Alph系数为.975,KMO数值为.844(>0.6),表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第三,笔者发放并成功收回207份有效问卷,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中10名受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后,笔者对受试所在班级进行10节课堂观察,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学术英语口语需求较为强烈。第二,男女生在学术英语口语需求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具体因子包括: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材料、课堂教学和教师素养。第三,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和教师素养需求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最后,笔者根据研究发现,从性别和专业两个方面对学术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指明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朴秀珍[9](2008)在《为来华留学的韩国中学生而编的汉语阅读教材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于现有的5种18册中韩教材的分析和对在中国留学的韩国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而提出为韩国中学生编写汉语阅读教材的思路。我们在考察、学习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先对5种中韩教材进行了分析,所分析的教材是中国初中英语教材、中国高中英语教材、韩国初中英语阅读教材、韩国高中英语阅读教材和成人汉语阅读教材,总共是18册。分析从教材的题材、体裁和练习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归纳,从中了解现有的中韩教材的现状,并归纳出调查问卷项目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在中国留学的112名韩国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调查被试的基本信息,学生对教材的看法和要求,学生喜好的题材、体裁、练习方式。然后根据问卷调查成果,对现有的教材现状和韩国学生的需求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到针对韩国中学生的汉语阅读教材的编写思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教材分析表明,现有的教材在题材方面比较偏重生活类、社科类和科普类的话题,特别是社科类偏多,韩国中学生感兴趣的人物类内容却偏少;体裁方面,比较偏重说明文,韩国中学生喜欢的抒情文极少出现;在练习方式方面比较偏重语篇、词语的练习,尤其是有关“课文细节理解”、“理解词义和词义关系”、“用目的语解释词义或翻译”,跟韩国中学生喜欢的“理解词义和词义关系”、“理解词语的用法”、“熟悉话题”也有一定的差距。(2)韩国中学生对现有的汉语阅读教材并不满意。对趣味性、实用性和多样性的满意度最低,针对性和知识性稍微高点;同时也认为生词和语法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3)韩国中学生喜欢生活类和人物类的题材;从具体问卷项目选择看,中学生都喜欢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思考而设计自己未来的、引起好奇心和同感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强的题材。(4)韩国中学生最喜欢抒情文、记述文和应用文,不喜欢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体裁,其中最不喜欢说明文。中学生都喜欢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实际阅读材料,不喜欢客观性强的散文类体裁。(5)韩国中学生对单独练习和结对或小组练习、跟课文相关的问题和不相关的问题都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另外,他们虽然喜欢活动型练习,但不喜欢为了解答付出很多功夫的练习方式。通过这次研究,我们认为阅读教材虽然是语言技能教材,但就中学生而言,阅读教材是一个能够接触世界的窗户。因为语言基础有限,只有通过精心的设计,学生才能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进而通过教材获取的知识和情感,他们的未成熟的知识体系、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同时成长起来。因此,中学生汉语阅读教材中,一定要实现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知识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本文的主要不足是:(1)考察的教材数量少。本文只是就5种中韩第二语言教材进行了考察,比起目前中韩中学生第二语言教材出版市场已经进入兴盛期,其品种和数量都在迅猛发展的形势,考察的范围显得比较窄;(2)参考文献有限。目前针对中学生研究的文献比较少,另外,虽然我们尽力搜索有关资料,但仍有些有价值的资料没有找到;(3)有关分析不够深入。由于本人水平的限制,在问卷设计上,有一些冗余的信息;在分析上,关于各种教材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也缺乏比较深入的分析。
李婷婷[10](2014)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过度追逐经济利益,忽视人文关怀的发展模式,使社会普遍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现实发展亟需具有文科出身的创业者和从业者。高等教育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激增,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低水平。提高创业素质,成为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实践,忽视人文社科类专业和理工类学生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并不能真正从创业教育中受益。充分把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意义重大,既可以丰富创业教育理论,还可以为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指导。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充分研读并理解创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普通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状况进行调查。着重对人文社科类学生和理工类学生的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创业教育进行了比较。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已有的创业教育研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进行解说,主要包括界定相关概念,论证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的辩证关系,分析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第三部分以X省四所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得到关于普通高校创业教育以及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第四部分,探究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认识层面,观念落后;行动层面,资源匮乏。第五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实施对策,包括加强理论研究;普及创业教育理念;学校培养师资,创新管理,构建课程体系;社会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二、练习21 社科类(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练习21 社科类(2)(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状况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过程性评价顺应大学生学习评价的普遍趋势 |
2.过程性评价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
3.国内关于过程性评价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
2.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
3.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理论概述 |
(一)大学生学习评价的解读 |
1.学生学习评价的概念 |
2.大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 |
3.大学生学习评价的类型 |
(二)大学生学习评价的趋势:评价重点从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 |
(三)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特征 |
1.关注课程学习过程 |
2.注重反馈的及时性 |
3.重视过程的持续性 |
4.注重非预期结果 |
(四)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构成维度 |
1.评价标准 |
2.评价内容 |
3.评价主体 |
4.评价方式 |
5.评价效果 |
三、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1.问卷预测与信度、效度检测 |
2.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
3.问卷的数据统计 |
4.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1.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总体现状 |
2.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差异性分析 |
3.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影响因素 |
四、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存在的问题 |
1.评价内容片面化,全面性欠缺 |
2.评价主体单一化,民主性不足 |
3.评价方式形式化,创新性不强 |
4.评价反馈迟滞化,时效性不高 |
5.专业知识碎片化,系统性不够 |
(二)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学校班级规模过大 |
2.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制度 |
3.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认识存在偏差 |
4.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 |
五、改进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建议 |
(一)遵循发展性的评价理念,夯实评价实施的基础 |
1.关注学习动机:“求真务学”而非“功名利禄” |
2.注重学习过程:“过程”而非“过场” |
3.重视学习结果:“过程性结果”而非“终结性结果” |
(二)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促进评价规范化实施 |
1.规范评价实施过程:科学有序运行 |
2.完善评价反馈制度:重视可持续反馈 |
3.建立评价监督制度:多方联合监督 |
(三)落实可操作的具体策略,推动评价切实实行 |
1.多重融合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
2.多维转换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
3.综合运用评价方式:灵活多样,不拘形式 |
4.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变“操控学习”为“支持学习” |
5.学生打破惰性思维:积极主动学习 |
(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保障评价有效实施 |
1.优化班级规模:实施小班教学 |
2.创设支持环境:科研教学并举 |
3.提高师资队伍:组织专业培训 |
4.完善教学条件:整合多方资源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泰国本土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以《华文读本》(1-3册)和《中学华语》(1-4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综述 |
第2章 《华文读本》教材中的文化现象分析 |
2.1 《华文读本》教材简介 |
2.2 《华文读本》教材编写理念及特色 |
2.3 《华文读本》教材的文化内容 |
2.4 《华文读本》教材中文化因素的总体情况 |
2.5 《华文读本》教材文化因素所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中学华语》教材中的文化现象分析 |
3.1 《中学华语》教材简介 |
3.2 《中学华语》教材编写理念及特色 |
3.3 《中学华语》教材文化内容 |
3.4 《中学华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
3.5 《中学华语》教材文化因素所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华文读本》、《中学华语》中文化因素的对比 |
4.1 教材编写原则及概念 |
4.2 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对比 |
4.2.1 从词汇角度看《华文读本》和《中学华语》文化因素选择 |
4.2.2 从课文角度看《华文读本》和《中学华语》文化因素选择 |
4.2.3 从练习角度看《华文读本》和《中学华语》文化因素选择 |
第5章 对泰国本土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编写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综合性大学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力量 |
2.教师职业认同对师范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
2.关于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概述 |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
1.教师职业认同 |
2.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 |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 |
1.职业意志 |
2.职业价值 |
3.职业情感 |
4.职业效能 |
(三)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挑战 |
二、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1.问卷的预测与信效度检验 |
2.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
3.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
(三)调查结果 |
1.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描述统计分析 |
2.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
三、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一)社会因素 |
(二)高校因素 |
(三)家庭因素 |
(四)自身因素 |
四、提高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策略 |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教育发展 |
(二)强化师范生遴选,提高生源质量 |
(三)重视“师范性”,营造教师教育文化氛围 |
(四)优化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实用性” |
(五)加强授课教师培养,提高职业素养 |
(六)强化教育实习,确保实习效果 |
(七)全面认识自我,激发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积极的教练技术—源于积极心理学的教练课》(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基于逻辑翻译学理论的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译前分析与翻译过程 |
2.1 翻译实践选材和意义 |
2.2 文本分析与翻译过程 |
第三章 逻辑翻译学理论介绍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逻辑翻译学的内涵 |
3.3 逻辑翻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普通逻辑与翻译的关系 |
4.2 翻译逻辑的应用 |
4.3 科学逻辑中的增词与减词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高满意度本科课程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
2.建设高满意度课程是促进学生学习投入与发展的关键策略 |
3.高校学生课程满意度有待提高的现实状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高校课程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2.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课程满意度理论概述 |
(一)学术本位和学生本位:高校课程的两种价值观 |
1.学术本位课程观 |
2.学生本位课程观与课程满意度的提出 |
(二)课程满意度的内涵及维度 |
1.课程满意度的内涵 |
2.课程满意度的维度 |
(三)关于课程满意度的相关争论 |
1.学生能否参与课程建设 |
2.满意度是否为理想的课程评价标准 |
3.课程满意度的评价结果是否有用 |
三、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特征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问卷的编制 |
(二)调查实施 |
1.问卷预测与信效度检验 |
2.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
3.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情况 |
4.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
(三)调查结果及其数据分析 |
1.高满意度本科课程基于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差异性特征分析 |
四、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分析 |
(一)课程目标特征 |
1.导向性:具体明确,引导学习 |
2.灵活性:因课制宜,灵活表述 |
3.目的性:分阶目的,激发学习 |
(二)课程内容特征 |
1.切合性:与学生的认知图式“不期而遇” |
2.价值性: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谋而合” |
3.新颖性:与学生的好奇心理“相辅相成” |
4.多样性:与学生的求知欲望“完美结合” |
(三)课程实施特征 |
1.实施主体的特征 |
2.实施过程的特征 |
(四)课程评价特征 |
1.难易适中的评价难度 |
2.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 |
3.满载而归的课程收获 |
五、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理性分析 |
(一)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主体:可靠理智的学生 |
(二)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
(三)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实质:高质量“金课” |
六、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基于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特征的分析 |
(一)课程目标层面 |
1.科教融合的课程发展目标 |
2.灵活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
3.具体可行的课程学习目标 |
(二)课程内容层面 |
1.课程内容来源的多样化 |
2.课程内容组织的灵活化 |
(三)课程实施层面 |
1.教师:德才兼备,坚守为师之道 |
2.学生:刻苦努力,承担为生之职 |
3.课堂教学:师生同力,共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
(四)课程评价方面 |
1.评价方式:由“单一方式”转为“综合多元” |
2.评价难度:由“难易不定”转为“适度挑战” |
3.评价结果:由“追求成绩”转为“注重收获”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翻转课堂在初中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选题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翻转课堂的起源 |
2.2 翻转课堂的内涵及外延 |
2.2.1 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 |
2.2.2 翻转课堂的内涵 |
2.2.3 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的关系 |
2.3 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2.3.3 翻转课堂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分析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3.2.6 数据统计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 |
3.4 研究步骤 |
3.5 可行性分析 |
4.翻转课堂在初中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应用的设计与实施 |
4.1 翻转课堂设计的理论基础 |
4.2 翻转课堂设计的教学理念 |
4.3 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 |
4.3.1 翻转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
4.3.2 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 |
4.3.3 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
4.3.4 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 |
4.3.4 翻转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 |
4.4 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教学的实验步骤 |
4.4.1 实验实施步骤 |
4.4.2 影响实验实施的因素 |
4.5 篮球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实施具体环节 |
4.5.1 课前准备环节 |
4.5.2 课前预习环节 |
4.5.3 课中练习环节 |
4.5.4 课后巩固环节 |
4.5.5 翻转课堂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5.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测分析 |
5.1.1 翻转课堂实施前体质水平测试指标分析 |
5.1.2 翻转课堂实施前篮球技能水平分析 |
5.2 实验后测分析 |
5.2.1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体质变化情况分析 |
5.2.2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篮球投篮技术动作技能分析 |
5.2.3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的投篮成绩影响分析 |
5.2.4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知识内化程度分析 |
5.2.5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 |
5.2.6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
5.2.7 翻转课堂实施后对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分析 |
5.3 篮球投篮技术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中存在问题分析 |
5.4 翻转课堂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5.4.1 翻转课堂在篮球教学中实施的条件和要素 |
5.4.2 翻转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
5.4.3 翻转课堂实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对外汉语中高级精读教材《拾级汉语》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拾级汉语》中级精读教材考察 |
第一节 《拾级汉语》中级精读教材课文考察 |
一、课文题材考察 |
二、课文体裁考察 |
三、课文来源考察 |
第二节 《拾级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生词考察 |
一、生词词量考察 |
二、生词注释考察 |
三、词语选讲考察 |
第三节 《拾级汉语》中级精读教材语言点考察 |
一、语言点数量考察 |
二、语言点呈现方式考察 |
三、语言点例句考察 |
第四节 《拾级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练习考察 |
一、练习题量考察 |
二、练习题型考察 |
第二章 《拾级汉语》高级精读教材考察 |
第一节 《拾级汉语》高级精读教材课文考察 |
一、课文题材考察 |
二、课文体裁考察 |
三、课文来源考察 |
第二节 《拾级汉语》高级精读教材生词考察 |
一、生词词量考察 |
二、生词注释考察 |
三、词语选讲考察 |
四、成语考察 |
第三节 《拾级汉语》高级精读教材语言点考察 |
一、语言点数量考察 |
二、语言点呈现方式考察 |
三、语言点例句考察 |
第四节 《拾级汉语》高级精读教材练习考察 |
一、练习题量考察 |
二、练习题型考察 |
第三章 《拾级汉语》中高级精读教材分析及相应编写建议 |
第一节 《拾级汉语》中级精读教材分析 |
一、课文分析 |
二、生词分析 |
三、语言点分析 |
四、练习分析 |
第二节 《拾级汉语》高级精读教材分析 |
一、课文分析 |
二、生词分析 |
三、语言点分析 |
四、练习分析 |
第三节 相应编写建议 |
一、课文方面的建议 |
二、生词方面的建议 |
三、语言点方面的建议 |
四、练习方面的建议 |
五、其他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一项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学术英语 |
二、学术英语口语 |
三、需求分析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需求分析相关理论模型 |
二、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 |
第三节 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相关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学术英语口语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学术英语口语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学术英语口语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问卷调查 |
二、半结构式访谈 |
三、课堂观察 |
第四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一、数据收集 |
二、数据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总体情况 |
一、学习愿望 |
二、学习动机 |
三、学习策略 |
四、学习材料 |
五、课堂教学 |
六、教师素养 |
七、评估方法 |
第二节 不同类型(性别和专业)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差异比较 |
一、男女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差异比较 |
二、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差异比较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第二节 教学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局限 |
第四节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英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先验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附录四 :课堂观察提纲 |
表目录 |
图目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为来华留学的韩国中学生而编的汉语阅读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内容 |
0.2 研究意义 |
1. 前人研究综述 |
1.1 年龄与第二语言学习 |
1.2 对第二语言阅读教材编写的研究 |
2. 理论依据 |
2.1 第二语言习得(SLA)理论的年龄因素 |
2.2 “语言-内容融合学习”教学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教材分析 |
3.2 问卷调查和分析 |
4. 关于中韩5种教材的考察 |
4.1 题材分析 |
4.2 体裁分析 |
4.3 练习方式分析 |
4.4 小结 |
5. 问卷调查 |
5.1 问卷设计 |
5.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6. 新教材的设计原则 |
6.1 针对学习者的动机和目的 |
6.2 适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
6.3 对编写教材的具体建议 |
7. 本文的不足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 |
致谢 |
(10)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解说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普通高校 |
2.1.2 人文社科类专业 |
2.1.3 创业 |
2.1.4 创业教育 |
2.2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的辩证关系 |
2.2.1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 |
2.2.2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
2.2.3 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 |
2.3 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 |
2.3.1 对学生的价值 |
2.3.2 对人文社会学科的价值 |
2.3.3 对社会的价值 |
第三章 普通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
3.1 普通高校学生(含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和理工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 |
3.1.1 调查的设计 |
3.1.2 调查的结果 |
3.2 普通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 |
3.2.1 普通高校学生(含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和理工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 |
3.2.2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边缘化 |
第四章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认识层面:观念落后 |
4.1.1 理论研究较少,专业性弱,指导性差 |
4.1.2 僵化固定的传统理念 |
4.2 行动层面:资源匮乏 |
4.2.1 学校方面:师资和基地是短板 |
4.2.2 社会方面:创业教育资金不足 |
4.2.3 政府方面:创业及创业教育政策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
第五章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对策 |
5.1 加强理论研究,强化指导意义 |
5.1.1 重视理论研究的开放性 |
5.1.2 加强理论研究的应用性 |
5.2 普及创业教育理念 |
5.3 学校方面:着力培养师资,创新管理,构建课程体系 |
5.3.1 培养创业教育师资 |
5.3.2 设立专门创业组织机构 |
5.3.3 构建课程体系 |
5.4 社会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
5.5 政府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承诺书 |
四、练习21 社科类(2)(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状况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刘彩霞. 河南大学, 2019(01)
- [2]泰国本土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以《华文读本》(1-3册)和《中学华语》(1-4册)为例[D]. 王小平(OONKAEW MISS ARISA).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3]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赵娟娟. 河南大学, 2020(02)
- [4]《积极的教练技术—源于积极心理学的教练课》(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基于逻辑翻译学理论的指导[D]. 李云霞.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5]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谢泽银. 河南大学, 2019(01)
- [6]翻转课堂在初中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牟浩飞. 济南大学, 2019(01)
- [7]对外汉语中高级精读教材《拾级汉语》考察[D]. 和珊. 黑龙江大学, 2017(07)
- [8]一项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D]. 王小英. 喀什大学, 2021(07)
- [9]为来华留学的韩国中学生而编的汉语阅读教材研究[D]. 朴秀珍. 北京语言大学, 2008(S1)
- [10]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 李婷婷. 山西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