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金矿区域成矿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1](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王成辉,徐珏,黄凡,陈郑辉,应立娟,刘善宝[2](2014)在《中国金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概要》文中指出我国金矿资源较为丰富,金矿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矿种之一。本文在全国潜力评价项目开展过程中,在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资源特征、勘查进展、金矿类型、时空分布、成矿谱系的分析与归纳,初步总结了中国金矿成矿规律。文章总结了我国金矿的资源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预测的角度,将我国金矿分为花岗绿岩型金矿、火山岩型金矿、与岩浆岩有关金矿、沉积建造中的金矿、与表生作用有关金矿等五大预测类型;在统计的基础上,将我国金矿分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成矿期,并初步总结了各成矿期金矿的空间分布特征等;提出了成金带的概念,并划分了53个成金带,概括了其主要特征;厘定出71个与金矿有关的成矿系列,建立了中国金矿成矿谱系。认为应该继续加强我国金矿成矿体系和成矿规律研究,通过理论指导找矿勘查部署并综合评价,以期取得更大的找矿进展。
丁正江[3](2014)在《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东地区地处古特提斯与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横跨华北板块和苏鲁大别造山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尤其以燕山早期由被动陆缘转为活动陆缘为标志,该区进入环太平洋构造域发展演化阶段以来,壳幔作用强烈,幔源流体上侵,成岩成矿作用显着。论文以最新矿床学理论为指导,以该区地球动力学演化背景为主线,以现代测试分析技术为辅助,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在综合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重新厘定了胶东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背景;系统深入研究了各成因类型典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时代,厘定了成因类型,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研究,将胶东地区中生代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系统划分为受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动力学机制控制的2大成矿系列,包括5个成矿亚系列和15个矿床式。通过研究,明确指出该区中生代印支期末稀有金属铍成矿主要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有关,而燕山期以来的成岩成矿作用严格受伊泽奈奇板块俯冲作用所控制。区内燕山期发生的5次主要成岩成矿作用,分别对应于古太平洋板块的156.6Ma、137Ma、97Ma等3期增生期及其中间期。燕山早期(160155Ma),欧亚大陆东部由被动陆缘转化为活动陆缘,伊泽奈奇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控制了邢家山式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燕山晚期135125Ma,伊泽奈奇板块的不断俯冲,岩石圈不断加厚,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控制了香夼式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铅锌矿床和王家庄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锌矿床;125115Ma,伊泽奈奇冷的洋壳的快速NWW向俯冲,引发地幔强烈对流,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幔源C-H-O流体涌入上地壳导致了巨量金的堆积,形成了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及胶莱盆地边缘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115110Ma,伊泽奈奇板块后撤式俯冲,胶东地区转为大陆弧环境,壳幔混熔型岩浆高位侵入,控制了冷家、尚家庄、南台等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的形成;10090Ma,伊泽奈奇-太平洋板块洋中脊俯冲消亡,上地幔物质强烈对流,岩石圈强烈伸展,形成了汤村店子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金铅锌银铜多金属矿床和杜家崖式(类)卡林型金矿。分别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和辉钼矿Re-Os法对邢家山钼钨矿床成矿岩体和矿石矿物辉钼矿进行了同位素测年,获得母岩幸福山岩体成岩年龄为(157±2)Ma、辉钼矿成矿年龄为(158.7±2.5)Ma,将邢家山钼钨矿床形成时代厘定为燕山早期,并通过与中国东部地区该期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对比,提出并论证了胶东地区存在中生代燕山早期钼钨多金属成矿作用,并指出胶东地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在160155Ma期间,填补了该期成矿作用研究的空白。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福山杜家崖金矿、荣成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床和荣成大疃刘家铍矿床之成矿背景、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等,分别确定了矿床成因,首次明确提出杜家崖金矿为(类)卡林型金矿、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为斑岩型矿床、大疃刘家铍矿为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并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伟德山地区斑岩型铜钼矿床母岩成岩年龄为(113.4±1.8)Ma和(114.2±2.1)Ma,指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于115110Ma。杜家崖(类)卡林型金矿的研究与提出,为该区岩石圈存在强烈伸展期提供了矿床学证据,同时也填补了该期矿床研究的空白。同时指出,广泛发育于栖霞-蓬莱-福山成矿区中南部福山高疃-东厅地区粉子山群中的金矿(化)可能亦属此类型,已发现的杜家崖金矿和隆口金矿(微细浸染型)分别为该区的南、北界。大疃刘家铍矿为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以细粒羟硅铍石矿物出现的低温热液脉型独立铍矿床,提供了铍矿研究的一个新类型。综合分析研究了区内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指出前三者同为受胶东西部地区中地壳不连续面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脆韧性平缓断裂构造控制,发生于岩石圈剧烈减薄,地壳应力松弛,但仍呈挤压状态,幔源C-H-O流体提供了主要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主成矿期成矿流体为中温、低密度、低盐度的H2O-CO2-NaCl流体,成矿作用发生于6.3212.55km,属中等深度条件。金牛山断裂带金矿为定位于早期张性陡倾断裂中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控矿构造属开放空间,矿液不易集中,形成矿体规模较小,该成矿带缺少形成焦家式金矿床的构造条件。对新发现的岔夼金锑矿床的研究显示,该矿床为一中偏低温热液型矿床,属造山型金矿的浅成矿床,成矿时代与其他造山型金矿成矿期一致;由于矿床受剥蚀较少,保存较好,深部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在此基础上,对该类型金矿建立了地壳连续成矿模式。研究指出,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金矿,为受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与燕山晚期地幔强烈对流、幔源流体上升有关,与造山型金矿同期。蓬家夼式、宋家沟式和郭城式金矿是统一构造系统不同构造部位上发育的同类型金矿。该区新发现的铅锌矿化为后期叠生矿化,大致发育于晚白垩世早期,与杜家崖金矿形成大致同期,此期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化在胶东地区普遍存在。最后,论文系统总结了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指出该区成矿作用主要包括2期贵金属成矿作用和4期多金属成矿作用,前者以125115Ma造山型金矿成矿为主,卡林型金矿成矿为辅;后者以分别发生于160155Ma、135125Ma和115110Ma之3期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为主,205Ma(?)的低温热液脉型铍成矿作用为辅。对胶东地区成矿区带重新进行了划分,即莱州西部、招远-平度、栖霞-蓬莱-福山、胶莱盆地东北缘、牟平-乳山、文登-威海、荣成等7个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并把胶东地区中生代成矿划分为金矿和多金属矿2个成矿系列,分5个成矿亚系列、15个矿床式。
王登红,徐志刚,盛继福,朱明玉,徐珏,袁忠信,白鸽,屈文俊,李华芹,陈郑辉,王成辉,黄凡,张长青,王永磊,应立娟,李厚民,高兰,孙涛,付勇,李建康,武广,唐菊兴,丰成友,赵正,张大权[4](2014)在《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对重要矿产开展全国性的资源潜力评价,是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又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自20062013年的8年间,通过对400多个典型矿床的野外调查,开展了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全面研究,编制了成矿规律研究的技术要求,组织了全国性的技术培训,指导了大区和省级项目成矿规律研究工作,完成了大区和省级项目典型矿床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的验收、汇总和综合,编制了全国单矿种(组)成矿规律相关专题图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同位素定年的方法和成矿规律编图方法,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奠定了扎实了理论基础,有效地指导了潜力评价和地质找矿工作,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显着地提升了我国成矿学的研究水平。
王新华[5](2020)在《大水金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数值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水金矿集区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带交汇部位的白龙江逆冲推覆构造带前缘。近年来在大水金矿集区内部相继发现了格尔柯超大型金矿床、辛曲大型金矿床、忠曲中型金矿床等一批金矿床。该地区多年的找矿成果表明大水金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且区内主要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类似,外围具有较大找矿潜力。本文研究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数值建模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研究区成矿地质特征为先导,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特征、区域地球物理磁法异常特征,总结了大水金矿集区主要金矿床的成矿规律并提取找矿预测要素,引入深度学习数值建模技术,对大水金矿集区内成矿远景潜力进行了评价,对找矿靶区进行了圈定。通过对比研究大水金矿集区内主要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深入分析区域金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特征、主要控矿因素、找矿要素提取方法,总结了区域金成矿规律。通过区域地球化学场及结合空间加权主成分分析研究,分析了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与控矿构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空间加权主成分分析结果,区内金成矿主要与Ag、As、Au、Hg、Sb、W的低温成矿元素组合异常关系密切,尤其是Au-Ag-Sb-W组合异常,与矿集区内主要金矿床对应良好,可作为区内成矿热液活动的指示,是大水金矿集区内重要的地球化学找矿要素。进一步地,通过空间加权主成分分析结果,提取了不同主成分间的空间加权分配权重,对区内地球化学找矿要素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量化。通过对区域地球物理场结合小波多尺度分析技术的研究,对区域内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隐伏构造、岩体信息进行了重点识别和提取。岩体周边的磁异常梯度带为与成矿空间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物理要素,岩体及其周边构造破碎带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和金矿化富集场所。大水金矿集区内侵入岩体及岩脉周边的磁异常缓冲区与梯度带是构建本区成矿预测模型的基本要素之一。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归纳了大水金矿集区成矿预测要素及其提取机制,针对地质大数据背景下成矿预测数值建模技术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成矿预测数值建模方法,并建立了适配于地质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GeoNet。针对深度学习数据集在成矿预测任务上应用可能存在的样本不平衡问题,本文在算法层面提出了矿体预测误分类成本敏感学习机制,在数据层面提出了 OGA-SMOTE品位适应过采样技术。针对深度学习模型可能存在的过拟合问题,本文引入了成矿预测数值建模数据扩增机制。针对传统成矿预测模型的“尺度陷阱”问题,本文提出了 Multi-Scaler多尺度成矿信息注意力机制。通过ROC曲线分析和P-A图解分别对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预测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本文使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GeoNet模型对大水金矿集区的远景成矿潜力进行了评价,圈定了六处找矿远景靶区,通过相关单位钻孔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为该区域下一步的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参考方向。
张璟[6](2012)在《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指出辽西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处在华北板块与天山—兴蒙造山带两大一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自新太古代初始陆核形成之初至燕山期构造岩浆高度活化,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主应力体制也由前燕山期EW向为主导的构造格局转变为以NE向为主导的濒太平洋体制。构造运动的长期性、多期次性,造成了该地区金成矿作用的叠加性、累积性,使得辽西地区具备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区域性鲜明特色的金矿床。本次研究旨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工作、研究成果,结合本次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辽西地区金矿展开全面研究。研究思路如下:辽西地区地质背景研究—辽西地区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重砂、遥感分专题研究—金矿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单元层面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辽西地区金矿综合信息研究—辽西地区金矿找矿靶区圈定。具体研究过程及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初步分析辽西地区构造单元:主要占据华北板块与天山—兴蒙造山带两大一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将辽西地区划分至四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存留新太古代构造单元、中元古代构造单元及古生代构造单元,燕山期形成的构造单元(以断陷盆地为主),侏罗纪形成的构造岩浆岩单元。为之后的成矿单元划分提供了构造环境理论依据。(2)通过辽西地区地层、岩浆岩、变质岩研究,对辽西地区地质体分布有了宏观把握;通过区域构造研究,明确了与金成矿相关的构造分布格局。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理顺辽西地区构造演化过程。(3)对项目中收集到的辽西地区1/50万重力、航磁、金元素化探、重砂、遥感资料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及成图。利用重力、航磁、遥感资料,解译构造形迹。利用金元素化探异常及金重砂异常初步圈定金异常区,为之后的金成矿单元划分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4)综合考虑辽西地区构造单元分布、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分布特点,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重砂、遥感等方面研究成果,以已发现金矿分布格局为基础,将辽西地区划分为6个成矿单元以展开之后的研究工作。成矿单元分别为: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及天山—兴蒙造山带南缘建平弧后盆地成矿单元。(5)在成矿单元划分基础上,选取充分能代表本单元成矿特点的已发现金矿作为典型矿床展开研究。上述成矿单元内分别选择以下金矿:(1-1)三十亩地金矿;(1-2)东五家子金矿;(1-3)二道沟金矿;(1-4)后梅林皋金矿;(2-1)大樱桃沟金矿;(2-2)排山楼金矿;(2-3)双羊金矿;(3-1)大石沟金矿;(3-2)水泉金矿;(4-1)柏杖子金矿;(5-1)红石砬子金矿;(6-1)霍家地金矿。三十亩地金矿、后梅林皋金矿、双羊金矿、大石沟金矿、霍家地金矿为首次研究,并初步确定了它们的成因类型:三十亩地金矿为燕山期受岩浆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后梅林皋金矿为燕山期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双羊金矿为海西期形成的同韧性剪切型金矿,大石沟金矿为与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霍家地金矿为晚侏罗世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6)以典型矿床研究成果为基础,从金矿成矿特征、成矿时代、物源及产出部位等方面探索同一成矿单元内金矿成矿的规律性,首次编制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成矿模式图。(7)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角度探讨造成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与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这两个相邻成矿单元成矿现状差异性的深层原因;全面划分辽西金矿成矿类型及成矿系列,辽西金矿成矿系列初步划分为(Ⅰ)海西期变质热液型金成矿系列(Ⅱ)燕山期岩浆热液型金成矿系列;初步确定各成矿单元地质层面找矿标志。(8)辽西地区金矿综合信息研究过程中,首先从典型矿床出发,提取适合典型矿床尺度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预测要素。将其推广至成矿单元,转化为适合成矿单元尺度上的区域性预测要素,全面建立上述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之后的金矿找矿靶区圈定奠定了基础。(9)充分利用综合信息研究成果,按成矿单元对辽西金矿展开全面预测工作,并最终圈定靶区。靶区圈定过程中所使用软件为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主要涉及到MRAS评价系统矿产资源评价模块下的“矿床综合预测模型”和“证据权重模型”。以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这两个成矿单元为例,分别详细介绍“矿床综合预测模型”和“证据权重模型”的应用过程。除上述2个成矿单元外,其他成矿单元因矿床级别分级差异性不大,主要使用“证据权重模型”。(10)综合辽西地区各成矿单元找矿靶区圈定特点,统一划定靶区圈定后验概率(P)即:P≥0.9,A级找矿靶区;0.9>P≥0.623207,B级找矿靶区;0.623207>P≥0.376544,C级找矿靶区。共获得A级找矿靶区4处,B级找矿靶区12处,C级找矿靶区13处。(11)除后验概率(P)较大的找矿靶区,如东井子A级找矿靶区、万寿镇A级找矿靶区外,应重点关注已发现金矿数量规模与后验概率(P)“相对距离”较大的找矿靶区。经研究,T08(瓦子峪B级找矿靶区)、T09(平顶山西侧B级找矿靶区)找矿靶区未发现金矿点,然而经综合分析成矿前景较好,可在前述找矿靶区圈定、分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
林建辉,罗允义,树皋,郜兆典,张忠伟[7](2015)在《广西区域成矿规律综述及成矿系列划分》文中研究表明在对广西重要矿种不同矿床类型地层、岩浆岩、构造等控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总结了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热液(热水、热卤水)作用和第四纪风化作用形成的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最终按照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与热液(热水、热卤水)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系列组合、与风化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4种组合类型划分了广西重要矿种不同矿床类型的成矿系列。
高玲玲[8](2020)在《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阿尔泰南缘地处中亚造山带西段、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汇聚带北缘。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大体经历了:前震旦纪古陆形成阶段,震旦纪-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形成、俯冲和闭合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晚期大陆板块碰撞阶段,中生代亚洲大陆边缘以及新生代陆内造山四个复杂演化阶段,是我国重要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集区。阿尔泰南缘西段以发育金、铜-锌多金属矿床为特色,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VMS型矿床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温热液脉型两种。其中VMS型主要代表矿床有阿舍勒铜锌矿床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等。区内VMS型矿床主要产于阿舍勒组一套火山沉积岩/次火山岩中,成矿作用大体经历了早期海相火山喷气-同生热液沉积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作用;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主要产于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中,成矿作用一般经历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VMS型矿床矿石及其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大量富液相包裹体(LV型)、少量富气相包裹体(VL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也逐渐减小,由初期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演化为后期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同位素C、H、O及流体包裹体综合研究表明:在成矿初期时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成矿流体中混入了海水;S、Pb同位素数据暗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地层中。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LV型)、富气相包裹体(VL型)、含CO2包裹体(LC型)和纯CO2包裹体(C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减小;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稳定同位素C、H、O研究表明:金矿早期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中期晚期不断有大气水混入,由S、Pb同位素数值暗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和地层。对研究区内主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岩浆岩、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显示,VMS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阿舍勒铜锌矿床(342Ma)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383Ma);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300290Ma)。上述成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1)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大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西伯利亚块板的构造背景之下的矿化;(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有关的矿化。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VMS型及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分别产于阿舍勒组和托克萨雷组,并且矿床的分布与北西向延伸的断裂同向,构造不同程度控制、影响矿床的产出,金矿床往往沿着侵入体边缘分布,围岩蚀变发育并有一定的分带性且对于矿体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性。时间上研究区中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380340Ma的铜-锌金多金属矿化以及290300Ma的金矿化。在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采用“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预测概念模型”,建立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成矿信息的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以定量化空间数据分析和集成方法为主线,开展了区域金、铜-锌及多金属矿床、地质、化探以及遥感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金成矿远景区5处,铜-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4处。
田杰鹏[9](2020)在《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文中认为栖蓬福矿集区是胶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金铜钼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华北和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的俯冲作用为本区的成岩成矿提供动力环境。本文采用矿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方法,对区内马家窑金矿、杜家崖金矿、香夼铜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侵入岩体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岩成矿年龄,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获得如下认识:研究区内金多金属矿矿床类型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脉型、斑岩-矽卡岩型以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低密度,且富含CO2的还原性质的热液体系,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温压条件综合分析认为金矿床成矿深度集中于3.5~8km。石英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以岩浆流体为主;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床,初始流体为岩浆流体,后期有大气水的混入。原位硫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岩浆特征;而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铅同位素结果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和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属性;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铅的来源以上地壳和造山带为主。氦氩同位素结果显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地幔流体参与成矿比例最高,其次为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最低。采用黄铁矿等硫化物Rb-Sr同位素定年法、碳酸盐矿物Sm-Nd同位素定年法,首次精确获得马家窑金矿、大柳行金矿、杨家夼金矿和香夼铜铅锌矿的成矿年龄,分别为 123.4±2.9Ma、117.6±0.1Ma、123.5±8.1Ma和 125.8±3.8Ma。本区内燕山期发育晚侏罗世(160~145Ma)、早白垩世早期(130~126Ma)、早白垩世晚期(118~ll0Ma)三期岩浆活动,并伴随三期大规模成矿事件。其中金矿主要集中于早白垩世早期(123.5~117.6Ma)成矿。有色多金属矿床成矿可划分为三期:晚侏罗世的矽卡岩型钨钼矿(邢家山钨钼矿,158Ma);早白垩世早期的斑岩型铅锌矿(香夼铜铅锌矿,125.8Ma);早白垩世晚期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铜矿(王家庄铜矿,116.1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结果表明,自ll0Ma以来,研究区内中生代岩体剥蚀深度约3.27~3.52km,剥蚀深度远小于矿床的成矿深度,说明研究区内矿床形成之后得到较好保存,目前区内矿床开采深度普遍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王成辉,王登红,黄凡,徐珏,陈郑辉,应立娟,刘善宝[10](2012)在《中国金矿集区及其资源潜力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金矿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矿种之一。由于其产出对时代、地层、构造甚至岩浆岩都没有特别的选择性而在中国广泛分布,但又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通常某一种类型主要集中在某一区域,如花岗-绿岩型金矿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台周缘,而卡林型金矿集中在滇黔桂和陕甘川两大金三角。根据这一特点,通过综合研究,本文在III级成矿区带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金矿类型、典型矿床成矿条件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参照区域成矿要素,初步划分出阿尔泰、准噶尔、东天山—北山等32个金矿集区,总结了各金矿集区的基本地质特征,重点分析了胶东、小秦岭、燕辽、滇黔桂4个金矿集区的成矿条件,总结了其成矿规律并探讨了各自的成矿潜力和找矿方向,并根据近年来金矿勘查的新进展,对今后找矿工作提出了建议。
二、中国金矿区域成矿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金矿区域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
2.3 21世纪初至今 |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
3.1 岩浆矿床 |
3.2 斑岩型矿床 |
3.3 矽卡岩型矿床 |
3.4 玢岩型铁矿床 |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
3.8 造山型金矿床 |
3.9 卡林型金矿床 |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
3.1 1 沉积矿床 |
3.1 2 铀矿床 |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
3.16超大型矿床 |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
4.2 若干成矿理论 |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
5.1 元素地球化学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 成矿年代学 |
5.5 矿田构造 |
5.6 成矿实验 |
6 找矿重大发现 |
7 结束语 |
(2)中国金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金矿资源概况 |
1.1 资源量 |
1.2 存在的问题 |
2 金矿类型 |
2.1 前人工作评述 |
2.2 金矿矿产预测类型 |
3 金矿成矿规律概要 |
3.1 中国金矿成矿期的划分 |
3.2 各成矿期主要特征 |
3.3 金矿的空间分布———成金带划分 |
4 金矿成矿系列与成矿体系 |
5 结论 |
(3)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
1.2.1 地质工作程度 |
1.2.2 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进展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太古宇 |
2.2.2 元古宇 |
2.2.3 显生宇 |
2.3 区域侵入岩 |
2.3.1 太古代侵入岩 |
2.3.2 元古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火山岩 |
2.5 区域构造 |
2.5.1 褶皱 |
2.5.2 韧性剪切带 |
2.5.3 脆(韧)性断裂构造 |
2.6 区域地球物理 |
2.7 区域地球化学 |
2.8 区域莫霍面深度 |
2.9 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
2.9.1 中生代主要岩浆岩成岩构造背景 |
2.9.2 太平洋板块发展与中国东部构造运动的内在联系 |
2.9.3 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
2.10 区域矿产 |
第3章 典型矿床特征 |
3.1 造山型金矿 |
3.1.1 中成矿床——以玲珑金矿床为例 |
3.1.2 浅成矿床——以岔夼金锑矿为例 |
3.1.3 胶东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
3.2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
3.2.1 邢家山钨钼矿床 |
3.2.2 香夼铅锌铜矿床 |
3.2.3 冷家-南台铜钼矿床 |
3.3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
3.3.1 大疃刘家铍矿床 |
3.3.2 王家庄铜锌矿床 |
3.3.3 胶莱盆地东北缘金矿床 |
3.3.4 汤村店子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床 |
3.3.5 杜家崖金矿床 |
第4章 区域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
4.1 区域控矿条件 |
4.1.1 地球动力学背景 |
4.1.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 |
4.1.3 区域重力场、莫霍面特征 |
4.1.4 地层条件 |
4.1.5 区域花岗岩 |
4.1.6 火山活动 |
4.1.7 脉岩条件 |
4.1.8 构造条件 |
4.2 区域成矿规律 |
4.2.1 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
4.2.2 成矿带的划分 |
4.2.3 成矿系列的划分 |
4.3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
4.3.1 成矿潜力分析 |
4.3.2 找矿方向及方法手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
致谢 |
(4)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方面的新进展 |
2 重要矿种成矿规律研究进展 |
3 成矿区带方面的研究进展 |
4 矿床类型和矿产预测类型研究进展 |
5 典型矿床研究进展 |
6 同位素年代学的方法创新与应用 |
7 对与成矿规律有关重大科学问题的探讨 |
8 创新点概述 |
8.1 理论创新 |
8.2 方法创新 |
8.3 集成创新 |
8.4 新认识新观点 |
9 结语 |
(5)大水金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数值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5.1 主要成果 |
1.5.2 主要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3 区域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 |
3.1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1 格尔柯金矿床 |
3.1.2 辛曲金矿床 |
3.1.3 忠曲金矿床 |
3.2 成矿规律 |
3.2.1 金成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
3.2.2 金成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
4 成矿要素提取与建模数据准备 |
4.1 成矿预测要素提取方法研究 |
4.1.1 地质信息要素提取 |
4.1.2 地球物理信息要素 |
4.1.3 地球化学信息要素 |
4.2 样本不平衡性处理方法研究 |
4.2.1 数据层面样本不平衡性处理 |
4.2.2 算法层面样本不平衡处理 |
4.2.3 基于有限数据的高质量样本生成模型 |
4.3 用于深度学习成矿预测模型的数据增强方法研究 |
4.4 小结 |
5 区域成矿预测数值模型构建 |
5.1 从区域成矿概念模型到深度学习模型 |
5.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5.2.1 卷积层 |
5.2.2 池化层 |
5.2.3 激活函数层 |
5.2.4 全连接层 |
5.2.5 目标函数层 |
5.3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成矿预测模型 |
5.3.1 GeoNet模型结构 |
5.3.2 多尺度注意力机制及模块 |
5.3.3 成本敏感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
5.4 小结 |
6 模型性能评估与成矿远景预测应用 |
6.1 性能评估 |
6.1.1 ROC曲线分析 |
6.1.2 预测率图解分析 |
6.2 大水矿集区成矿远景预测 |
6.3 靶区验证 |
6.4 小结 |
7 结语与展望 |
7.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6)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辽西地区金矿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章 辽西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火山岩分布 |
2.3.2 侵入岩分布 |
2.4 区域变质岩 |
2.5 区域构造 |
2.6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章 辽西地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自然重砂及遥感特征 |
3.1 地球物理场特征 |
3.1.1 研究区重力场特征 |
3.1.2 研究区航磁场特征 |
3.2 金地球化学场特征 |
3.3 自然重砂特征 |
3.4 遥感特征 |
3.4.1 大型断裂带解译 |
3.4.2 中型断裂解译 |
3.4.3 韧脆性变形构造带解译 |
3.4.4 环形要素解译 |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
4.1 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 |
4.1.1 三十亩地金矿 |
4.1.2 东五家子金矿 |
4.1.3 二道沟金矿 |
4.1.4 后梅林皋金矿 |
4.2 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 |
4.2.1 大樱桃沟金矿 |
4.2.2 排山楼金矿 |
4.2.3 双羊金矿 |
4.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 |
4.3.1 大石沟金矿 |
4.3.2 水泉金矿 |
4.4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 |
4.5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 |
4.6 天山兴蒙造山带南缘建平弧后盆地成矿单元 |
第5章 成矿规律研究 |
5.1 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1.1 单元金矿统计特征 |
5.1.2 成矿规律特征 |
5.2 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2.1 成矿单元金矿统计特征 |
5.2.2 成矿规律特征 |
5.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3.1 成矿单元金矿统计特征 |
5.3.2 成矿规律特征 |
5.4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5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6 建平弧后盆地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7 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 |
5.7.1 叶柏寿—旧庙单元与锦州—阜新单元对比研究 |
5.7.2 辽西金矿成矿类型划分 |
5.7.3 辽西金矿成矿系列建立 |
5.7.4 各成矿单元成矿要素提取 |
第6章 辽西金矿综合信息研究 |
6.1 典型矿床综合信息研究 |
6.1.1 东五家子金矿 |
6.1.2 二道沟金矿 |
6.1.3 排山楼金矿 |
6.1.4 大板金矿 |
6.1.5 柏杖子金矿 |
6.1.6 水泉金矿 |
6.1.7 红石砬子金矿 |
6.2 成矿单元预测要素—综合找矿模型 |
6.2.1 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
6.2.2 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
6.2.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
6.2.4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
6.2.5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
第7章 辽西金矿找矿靶区圈定 |
7.1 矿床综合预测模型应用—以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为例 |
7.2 证据权重预测模型应用—以锦州阜新成矿单元为例 |
7.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靶区圈定 |
7.4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靶区圈定 |
7.5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靶区圈定 |
第8章 勘查部署建议及结论 |
8.1 勘查部署建议 |
8.2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成果 |
致谢 |
(7)广西区域成矿规律综述及成矿系列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1. 1 大地构造背景 |
1. 2 区域构造运动特征及演化 |
2 区域成矿规律综述 |
2. 1 地层控矿因素 |
2. 2 岩浆活动与成矿 |
2. 3 构造控矿因素 |
3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
3. 1 沉积矿床 |
3. 2 岩浆矿床 |
3. 3 热液( 热水、热卤水) 矿床 |
3. 4 风化矿床 |
4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
4. 1 成矿区带的划分 |
4. 2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
(1)滇东-川南-黔西Pb-Zn-Fe-REE-磷-硫铁矿-钙芒硝-煤成矿亚带(Ⅲ-77-1) |
(2)江南隆起西段Sn-W-Au-Sb-Fe-Mn-Cu-重晶石-滑石成矿带(Ⅲ-78) |
(3)湘中-桂中北(坳陷)Sn-Pb-Zn-W-Fe-Cu-SbHg-Mn成矿带(Ⅲ-86) |
(4)南岭W-Sn-Mo-Be-REE-(Pb-Zn-Au)成矿带(Ⅲ-83) |
(5)粤西-桂东南Sn-Au-Ag-Cu-Pb-Zn-Fe-Mo-W-Nb-Ta-Mn-硫铁矿成矿带(Ⅲ-85) |
(6)钦州(残海)Au-Cu-Pb-Zn-Ag-Mn-稀土元素-膨润土-萤石-石膏-煤-油页岩成矿带(Ⅲ-87) |
(7)桂西-黔西南-滇东南北部(右江地槽)AuSb-Hg-Ag-Mn-Al-Sn-Cu-Ti-Te-稀土元素-煤-石油-水晶成矿带(Ⅲ-88) |
(8)滇东南南部Sn-Ag-Pb-Zn-W-Sb-Hg-Mn成矿带的东缘———广西部分(Ⅲ-89) |
5 成矿系列划分 |
5. 1 成矿系列划分 |
6 结论 |
(8)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同类型金矿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矿床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3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1.6.1 主要认识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早古生代侵入岩 |
2.3.2 晚古生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2.4.1 早古生代矿床 |
2.4.2 晚古生代矿床 |
2.4.3 中-新生代矿床 |
第3章 研究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
3.1 VMS型矿床 |
3.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3.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3.2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
3.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3.2.2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3.2.3 金坝金矿 |
第4章 主要矿床成因研究 |
4.1 VMS型矿床 |
4.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4.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4.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 |
4.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4.2.2 托库孜巴依金矿 |
4.2.3 金坝金矿 |
第5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构造背景 |
5.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5.1.2 萨尔朔克金及多金属矿床 |
5.1.3 多拉纳萨依金矿床 |
5.1.4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5.1.5 金坝金矿床 |
5.2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2.1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2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3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6章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6.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条件 |
6.1.1 VMS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1.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2 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
6.2.1 VMS型金、铜-锌多金属矿 |
6.2.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
6.2.3 矿床空间分布及产出规律 |
6.2.4 矿床时间演化规律 |
6.3 金、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 |
6.3.1 VMS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
6.3.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找矿标志 |
6.4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 |
6.4.1 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建设 |
6.4.2 成矿相关信息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 |
6.4.3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基础地质 |
1.2.2 物化探工作 |
1.2.3 矿产勘查工作 |
1.2.4 以往科研工作 |
1.2.5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3.1 区域岩浆活动 |
1.3.2 矿床地质特征 |
1.3.3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 |
1.3.4 成矿时代 |
1.3.5 区域成矿规律、成矿后变化保存及成矿预测 |
1.4 技术路线 |
1.4.1 资料系统收集 |
1.4.2 野外地质观测 |
1.4.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
1.4.4 岩石地球化学测试 |
1.4.5 流体包裹体研究 |
1.4.6 H-O-S-Pb-He-Ar同位素测试 |
1.4.7 年代学测试 |
1.4.8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
1.4.9 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1.5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
1.5.1 论文结构 |
1.5.2 完成实物工作量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新太古界地层 |
2.1.2 古元古界地层 |
2.1.3 新元古界地层 |
2.1.4 中生界地层 |
2.1.5 新生界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 |
2.2.2 韧性剪切带 |
2.2.3 脆性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2.3.1 中新太古代侵入岩 |
2.3.2 古元古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概况 |
3.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3.1.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
3.1.2 区域磁场特征 |
3.1.3 重磁异常与矿化的关系 |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4. 矿床地质特征 |
4.1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
4.1.1 马家窑金矿 |
4.1.2 西陡崖金矿 |
4.1.3 大柳行金矿 |
4.1.4 笏山金矿 |
4.1.5 王家庄铜矿 |
4.2 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 |
4.2.1 杜家崖金矿 |
4.3 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
4.3.1 邢家山钨钼矿 |
4.3.2 香夼铜铅锌矿 |
5. 区域成矿作用 |
5.1 成矿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 |
5.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1.2 H-O同位素组成 |
5.1.3 原位S同位素 |
5.1.4 Pb同位素 |
5.1.5 He-Ar同位素 |
5.2 成矿时代研究 |
5.2.1 Rb-Sr同位素年代学 |
5.2.2 Sm-Nd同位素年代学 |
5.2.3 Re-Os同位素年代学 |
5.2.4 讨论 |
5.3 区域控矿因素 |
5.3.1 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成矿 |
5.3.2 中生代花岗岩与成矿 |
5.3.3 构造与成矿 |
5.3.4 围岩蚀变与成矿 |
5.4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
5.4.1 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 |
5.4.2 上叠构造演化与成矿 |
5.5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
5.5.1 实验方法 |
5.5.2 热年代学结果 |
5.5.3 磷灰石热史模拟分析 |
5.6 成矿预测 |
5.6.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
5.6.2 最小预测区的圈定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四、中国金矿区域成矿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2]中国金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概要[J]. 王成辉,徐珏,黄凡,陈郑辉,应立娟,刘善宝. 地质学报, 2014(12)
- [3]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D]. 丁正江. 吉林大学, 2014(10)
- [4]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J]. 王登红,徐志刚,盛继福,朱明玉,徐珏,袁忠信,白鸽,屈文俊,李华芹,陈郑辉,王成辉,黄凡,张长青,王永磊,应立娟,李厚民,高兰,孙涛,付勇,李建康,武广,唐菊兴,丰成友,赵正,张大权. 地质学报, 2014(12)
- [5]大水金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数值模型研究[D]. 王新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6]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张璟. 吉林大学, 2012(03)
- [7]广西区域成矿规律综述及成矿系列划分[J]. 林建辉,罗允义,树皋,郜兆典,张忠伟. 矿床地质, 2015(06)
- [8]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高玲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9]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D]. 田杰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10]中国金矿集区及其资源潜力探讨[J]. 王成辉,王登红,黄凡,徐珏,陈郑辉,应立娟,刘善宝. 中国地质,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