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震颤麻痹综合征与抑郁(论文文献综述)
邱红秀[1](2021)在《既济水火法治疗帕金森病失眠阴虚火旺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临床帕金森病失眠相关病例,采用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以既济水火法组方,治疗阴虚火旺证型帕金森病失眠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失眠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本试验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汉口院区脑病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PD失眠患者,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64例。按照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剔除脱落3例。最终对照组30例,给予抗帕金森病基础治疗(口服抗帕金森药)及右佐匹克隆片;观察组31例,给予既济水火法组方联合基础治疗,共干预8周。治疗前对年龄、性别、失眠病程、H-Y分级进行可比性分析。在治疗前后进行量表(帕金森病睡眠评估量表-2,PDSS-2;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记录及评定。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结果,并结合中医疗效指标,以验证既济水火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观察对象在治疗前分别进行性别、年龄、失眠病程及H-Y分级统计分析,上述四种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在进行相应量表评分的分析上具有可比性。2.PDSS-2评分两组组内、组间的比较:治疗2周后,观察组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显着(P<0.01);且两组间差异显着(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且总体差异明显(P<0.05);且此时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3.两组ISI量表评分方面比较:治疗后1周后,观察组评分较治疗前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显着(P<0.01);且两组间评分差异显着(P<0.01)。治疗后8周时,观察组评分较治疗前评分降幅明显,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明显(P<0.05);且此时,两组间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差异显着(P<0.01)。4.两组PSQI量表评分比较: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评分,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SRSS量表评分两组的比较:治疗8周后,观察组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的评分,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两组HAMA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低,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5.中医症候积分两组组内、组间的比较:治疗后8周时,观察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积分较治疗前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6.中医治疗失眠有效率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观察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整个临床研究过程中,两组研究对象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观察对象的生命体征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1.既济水火法组方联合抗帕金森病基础治疗可显着改善阴虚火旺证帕金森病患者的失眠症状。2.右佐匹克隆片联合抗帕金森病基础治疗可在短期时间内改善PD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且效果明确;但既济水火法组方联合抗帕金森病基础治疗,对于改善阴虚火旺证PD患者失眠症状的长期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且临床疗效更为稳定。3.既济水火法组方对改善阴虚火旺证PD失眠患者的焦虑状态有一定优势,右佐匹克隆片对于PD失眠患者焦虑状态临床疗效无优势。4.既济水火法用于治疗PD失眠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
袁源[2](2021)在《社区中老年人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证候分布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社区范围内中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及相关资料的横断面研究,分析社区中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睡眠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医学提供最新的睡眠障碍流行病学依据,更好地指导社区中老年人睡眠障碍的中西医预防和干预措施,提高社区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法本课题运用调查问卷,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上的常住中老人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史、生活方式、近1个月用药情况、睡眠相关社会因素、体育锻炼情况等信息,并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睡眠质量,广泛性焦虑量表评估焦虑程度,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评估抑郁程度,中医症状调查表调查睡眠障碍患者中医症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社区中老年人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睡眠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得出社区中老年人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睡眠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结论。结果1社区中老年人睡眠情况:调查对象的PSQI总分均值7.29±5.76,睡眠正常者(PSQI总分≤7)165人,睡眠障碍者(PSQI总分>7)83人,睡眠障碍患病率33.47%。睡眠障碍组睡眠时间因子、睡眠效率因子、睡眠障碍因子、催眠药物因子、PSQI总分平均得分更高(因子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睡眠质量更差。睡眠障碍组上床时间更早,入睡时间延长,起床时间更早,睡眠时间更短,睡眠效率更低。2社区不同特征中老年人睡眠情况统计结果: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既往疾病、使用药物、出现睡眠问题可能原因、体育锻炼、焦虑、抑郁者的睡眠障碍发病率差异显着(P<0.05),而不同性别、月收入、饮食习惯、吸烟、饮酒者睡眠障碍发病率差异不显着(P>0.05)。3睡眠质量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年龄、文化程度、体育锻炼总频率、每周体育锻炼频率、焦虑、抑郁、睡眠环境不适、生活、学习或工作中的重大事件、婚姻满意度、家庭关系和谐度、睡前不良习惯、午睡时间过长、其他因素(如生闷气、睡前想太多、照顾孩子等)是睡眠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其中年龄、焦虑、抑郁、睡眠环境不适、生活、学习或工作中的重大事件、对婚姻不满意、家庭关系不和谐、睡前不良习惯、午睡时间过长、其他因素(如生闷气、睡前想太多、照顾孩子等)的OR>1;而文化程度、体育锻炼总频率、每周体育锻炼频率的OR<1。4睡眠障碍中医证候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中医证候因子分析归纳总结出6个中医证候,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脾虚证(24.1%)、肝郁肾虚证(21.7%)、肝郁化火证(14.6%)、心肝脾虚证(13.2%)、阴虚火旺证(13.2%)、心脾两虚证(13.2%)。聚类分析归纳总结出6个中医证候:肝郁化火证、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心肝肾虚证、肝肾阴虚证。结果与因子分析结果类似。结论1北京市朝阳区社区中老年人睡眠障碍总体患病率33.47%,睡眠障碍组睡眠时间因子、睡眠效率因子、睡眠障碍因子、催眠药物因子、PSQI总分平均得分更高(因子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睡眠质量更差。睡眠障碍组上床时间更早,入睡时间延长,起床时间更早,睡眠时间更短,睡眠效率更低。2年龄、文化程度、体育锻炼总频率、每周体育锻炼频率、焦虑、抑郁、睡眠环境不适、生活、学习或工作中的重大事件、婚姻满意度、家庭关系和谐度、睡前不良习惯、午睡时间过长、其他因素(如生闷气、睡前想太多、照顾孩子等)是睡眠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3睡眠障碍中医证候,按照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肝郁肾虚证、肝郁化火证、心肝脾虚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主要病位在心、肝、脾、肾,病性以虚为主,虚实夹杂。
廖珍珍[3](2021)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早期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P300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来评价早期帕金森疾病(Parkinson’s disease,PD)伴有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患者在接受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in,r TMS)治疗后,是否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改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早期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到2020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早期帕金森病伴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分析他们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焦虑抑郁情绪等相关影响因素,纳入符合条件的早期帕金森病伴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 TMS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以左前额叶背外侧皮层(the Dorsolateral Left Prefrontal Cortex,DLPFC)为刺激部位,r TMS治疗组给予1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处理,对照组给予伪刺激处理,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MOCA量表总评分及各个子项评分、p300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情况。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后r TMS治疗组MOCA量表总分(22.07±1.48)、P300波幅(7.95±1.89)较对照组MOCA量表总分(21.10±1.49)、P300波幅(6.85±1.92)更高,P300潜伏期(325.18±17.73)较对照组P300潜伏期相比(334.87±18.95)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t=2.24,P<0.05、t=2.04,P<0.05)。说明治疗后r TMS治疗组的认知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后r TMS治疗组记忆子项评分(3.53±0.68)比对照组记忆子项评分(3.07±0.8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5)。说明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r TMS治疗组在记忆方面的改善超过了对照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r TMS治疗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了明显改善。且主要体现在记忆能力的改善上。
加倩[4](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5](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许竹雅[6](2020)在《护士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麻醉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探讨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可开具的关于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麻醉药物的处方具体内容和形式,并为未来护理处方权的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搜索Science Direct、Pub Med等外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并查阅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非洲多个国家护士处方集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麻醉药物处方相关内容,结合我国《临床药物手册》(第五版)相关研究内容,初步确定关于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麻醉药物处方内容的专家咨询问卷。2、半结构访谈法: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访谈内容,在同意护士拥有处方权的专家中,选取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科3名护理专家和2名医疗专家,精神科的3名医疗专家和2名护理专家;泌尿系统肾内科3名护理专家和2名医疗专家以及麻醉科的3名医疗专家和2名护理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专家选择标准为:(1)有十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验;(2)副高及以上职称;(3)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4)具有严谨求实的态度、自愿参加。((1)(2)(3)项符合两项即可)。根据访谈结果,修改专家咨询问卷,形成第一轮正式的专家咨询问卷。3、德尔菲法:在所有同意护士拥有处方权的专家中,根据专家入选标准选取专家,本研究专家入选标准为:(1)有临床工作经验且在本专业研究领域从事工作10年以上;(2)副高级及以上职称;(3)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4)对本研究有积极性,自愿参与。((1)(2)(3)项符合两项即可)。于此,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专家咨询问卷主要是邀请山西、陕西、海南等地三甲医院医疗专家19名(神经内科专家10名,精神科专家9名),护理专家21名(神经内科专家15名,精神科专家6名)进行2轮专家咨询;泌尿系统药物专家咨询问卷主要是邀请山西、湖北、北京等地三甲医院医疗专家10名,护理专家13名进行2轮专家咨询;麻醉药物专家咨询问卷主要是邀请山西、浙江等地医疗专家9名,护理专家7名进行专家咨询。对专家咨询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确定护士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麻醉药物处方可开具的具体内容和处方形式。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2.0和Microsoft Excel数据库,计算专家认同率、专家权威系数和积极系数。研究结果:1、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处方内容和形式的确定1.1神经内科药物处方内容和形式的确定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是96.43%和100%,权威系数分别是0.78和0.86,最终确定可开具独立处方和协议处方两种形式的3种药物:双氯芬酸钠、布洛芬、多奈哌齐;协议处方和延长处方两种形式的2种药物:普瑞巴林、吲哚美辛;延长处方形式2种药物:银杏叶提取物、前列地尔;协议处方形式12种药物:萘普生、舒林酸、美洛昔康、吡罗昔康、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左旋多巴/苄丝肼、左旋多巴、吡拉西坦、氯吡格雷、阿司匹林。1.2精神科药物处方内容和形式的确定两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分别是88.24%和100%,权威系数分别是0.81和0.87,咨询结果可靠。且精神科所有药物的专家认同率均小于80%,不建议护士开具处方。包括药物:阿立哌唑(66.67%)、氯丙嗪(53.33%)、氟哌啶醇(66.67%)、氯氮平(60.00%)、氟哌利多(66.67%)、奋乃静(60.00%)、硫利达嗪(53.33%)、奥氮平(73.33%)、阿米替林(53.33%)、西酞普兰(60.00%)、丙咪嗪(53.33%)、多塞平(66.67%)、度洛西汀(60.00%)、艾司西酞普兰(73.33%)、氟西汀(60.00%)、帕罗西汀(66.67%)、舍曲林(73.33%)、曲唑酮(66.67%)、文拉法辛(60.00%)、阿普唑仑(66.67%)、硝西泮(60.00%)、劳拉西泮(53.33%)、丁螺环酮(60.00%)。2、泌尿系统药物处方内容和形式的确定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分别是92.59%和100%,权威系数分别是0.78和0.85,咨询结果可靠。最终建议肾内科护士可开具协议处方和延长处方两种形式的2种药物:布美他尼、枸橼酸钠;独立处方和协议处方两种形式的1种药物:骨化三醇;协议处方形式10种药物:氢氯噻嗪、螺内酯、氨苯喋啶、甘露醇、甘油、呋塞米、司维拉姆、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硫酸鱼精蛋白。3、麻醉药物处方内容和形式的确定经第一轮专家咨询,所有麻醉药物的专家认同率均小于51%,不建议护士开具处方,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分别是85%和0.82。包括药物:布比卡因(43.75%)、罗哌卡因(37.50%)、利多卡因(31.25%)、丙胺卡因(43.75%)、丁卡因(37.50%)、普鲁卡因(31.25%)、甲哌卡因(43.75%)、丙泊酚(37.50%)、氯胺酮(25.00%)、依托咪酯(37.50%)、羟丁酸钠(18.75%)、硫喷妥钠(31.25%)、氧化亚氮(25.00%)、地氟烷(31.25%)、异氟烷(43.75%)、七氟烷(37.50%)、芬太尼(37.50%)、吗啡(43.75%)、纳络酮(18.75%)、美沙酮(31.25%)、阿芬太尼(37.50%)、瑞芬太尼(50.00%)、罗库溴铵(37.50%)、氯琥珀胆碱(50.00%)、维库溴铵(43.75%)、顺阿曲库铵(31.25%)、米库氯铵(31.25%)。结论:1、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中,专家建议护士可开具的处方药物包括神经内科8个类别共19种药物,其中3种药物独立/协议处方形式,2种药物协议/延长处方,2种药物延长处方,其余12种药物均为协议处方;不建议精神科护士开具精神科的所有药物处方。2、在泌尿系统药物中,专家建议护士可开具的处方药物包括3个类别,共13种药物,其中2种药物协议/延长处方,1种药物独立/协议处方,其余10种药物均为协议处方。3、专家不建议麻醉护士开具所有的麻醉药物处方。
薛妍[7](2020)在《固本定颤方治疗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通过观察固本定颤方对于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患者UPDRSⅢ、中医证候评分、改良H-Y分级以及血清Hcy、Hs-CRP等指标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为固本定颤方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门诊的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多巴丝肼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固本定颤方。治疗12周后,分别比较两组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中的第Ⅲ部分(UPDRSⅢ)、中医证候评分、改良H-Y分级、多巴丝肼用量、血清Hcy、Hs-CRP方面的变化情况。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X2检验,以P<0.05提示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果 1治疗后两组UPDRSⅢ评分均明显下降且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UPDRSⅢ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皆有显着改善,且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比较,治疗组(87.88%)明显高于对照组(46.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H-Y分级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多巴丝肼用量较治疗前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多巴丝肼用量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多巴丝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治疗组Hcy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治疗组Hs-CRP水平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固本定颤方对于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UPDRSⅢ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降低相关血清学指标(Hcy、HsCRP);2固本定颤方用药安全无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西药用量,但仍不能代替西药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暂不能达到逆转疾病的作用。图0个;表11个;参154篇。
刘红喜[8](2020)在《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与分布组合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探索帕金森病的证候要素及分布、组合特点,为帕金森病辨证规范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1由课题组负责单位统一制定《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观察表》,经统一培训后,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河北省泊头市中医院协作进行病例收集,共纳入患者195例,属于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调查。2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运用因子分析探索帕金森病的常见证候要素,结合临床专家实践经验,初步确定公因子(证候要素)的个数及各个公因子包含的症状,建立函数方程,计算公因子得分,统计证候要素分布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探索证候要素组合特点。结果1因子分析显示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为0.662>0.5,说明变量间偏相关程度较强,该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效果较好。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为6992.230(P<0.001),可知各变量拒绝独立性,具有较强相关性,适于因子分析。2因子分析得到26个初始公因子,通过公因子合并,根据因子得分函数数学模型及方差贡献率,建立9个合并后公因子(9种证候要素)得分函数:fl(气虚)=0.0203×步态慌张+0.0076×视物模糊+0.0075 ×言语謇涩+0.0076 ×肢体疼痛+.0052 ×腰膝酸软+0.0037 ×表情淡漠+0.0083 ×小碎步+0.0061 ×齿摇+0.0188× 乏力+0.0149×神疲+0.0087× 气短+0.0061× 多梦+0.0065× 自汗+0.0168×面色萎黄+0.0135 ×流涎f2(阴虚)=0.0167×潮热盗汗+0.0057×脉弦+0.0164×小便短赤+0.0146×排便无力+0.0136×便干便难+0.0139 × 目涩+.0062 × 口渴+0.0135 × 脉细+0.0119×舌少津+0.0139 ×舌苔少+0.0145 ×舌瘦+0.0055 ×脉数+0.0109 ×善太息f3(阳虚)=0.0184×尿后余沥+0.0170×尿急+0.0137×脉濡+0.0085×面浮肢肿+0.0072 ×畏寒肢冷f4(火)=0.0178×舌苔黄+0.0171 ×失眠+0.0135×多梦+0.0090×头晕+0.0064×急躁易怒+0.0070 ×脉数f5(痰)=0.0116×脉滑+0.0131×咳痰+0.0083×麻木+0.0072× 口黏腻f6(血瘀)=0.0120×舌暗+0.0060×面色晦暗+0.0148×眼眶青黑+0.0100×脉涩+0.0124× 口唇紫暗f7(湿)=0.0057× 大便臭秽+0.0145×舌苔厚+0.0031 ×舌苔腻+0.0128 × 口臭+0.0122 × 口黏腻+0.0076 × 口苦+0.0169 × 肢倦身重+0.0160 × 头重如裹+0.0201 × 舌淡红f8(风)=0.0240X四肢拘急+0.0190×身体僵直+0.0077×表情淡漠+0.0074×步态拖拉+0.0063 ×步态不稳+0.0141 ×脉弦+0.0146 ×肢体震颤+0.0180 ×头晕+0.0048 ×运动迟缓f9(气滞)=0.0175×胸胁胀痛+0.0186×胸闷+0.0169×心悸+0.0114×善太息+0.0109×脉弦+0.0058×耳鸣+0.0058× 口苦3在帕金森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中,以气虚、阴虚、风所占比例最高,所占比例分别为31.8%、28.2%、21.0%;其次为湿、血瘀、气滞、火、痰、阳虚,其中湿比例较高,所占比例为11.79%;涉及的主要脏腑为肝、肾,次要脏腑为脾、心;在整体证候要素分布中,虚证所占比例为60.5%,实证所占比例为39.5%。4女性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气虚34(32.4%)、阴虚30(28.6%)、风19(18.1%)、湿14(13.3%)所占比例较高;男性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气虚28(31.1%)、阴虚25(27.8%)、风22(24.4%)、湿9(10.0%)所占比例较高。Pearson卡方检验P=0.702>0.05,显示在本研究中帕金森病证候要素在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5年龄与血瘀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172(P<0.05);年龄与气虚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169(P<0.05);年龄与气滞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017(P<0.05)。6赫雅分级与风、气虚、气滞、阴虚、血瘀、火呈正相关,其中与风正相关,相关系数0.502(P<0.01);与气虚正相关,相关系数0.341(P<0.01);与气滞正相关,相关系数0.237(P<0.01);与阴虚正相关,相关系数0.188(P<0.01)。7病程早期中医证候要素中气虚46(31.1%)、阴虚40(27.0%)、风30(20.3%)、湿20(13.5%)所占比例较高;病程中晚期中医证候要素中气虚16(34.0%)、阴虚15(31.9%)、风11(23.4%)所占比例较高。Pearson卡方检验P=0.571>0.05,显示在本研究中帕金森病证候要素在病程分期上的分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8震颤型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阴虚17(29.8%)、气虚13(22.8%)、湿11(19.3%)所占比例较高;运动分型为少动-强直型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阴虚10(43.5%)、气虚9(39.1%)所占比例较高;运动分型为混合型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气虚40(34.8%)、风35(30.4%)、阴虚28(24.3%)所占比例较高。Pearson卡方检验P=0.002<0.01,显示在本研究中帕金森病证候要素在运动分型上的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即证候要素气虚、阴虚、风在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所占比例较高,证候要素湿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占据比例较高。9将80个症状信息条目作为变量纳入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实际,截取聚类结果为7类,分别为肝肾亏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浊阻滞证、风火内动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结论1帕金森病主要涉及9类证候要素,主要证候要素为气虚、阴虚、风,其后依次为湿、血瘀、气滞、火、痰、阳虚,病性属虚实夹杂,以虚证表现较为突出,涉及的主要脏腑为肝、肾,次要脏腑为脾、心。2证候要素气虚、阴虚、风、湿贯穿疾病全程,气虚、阴虚、风在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所占比例较高,证候要素湿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所占比例较高。3帕金森病的证候要素虚实夹杂,聚类组合成证型的情况:肝肾亏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浊阻滞证、风火内动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本病证候要素虚实并见,证候要素组合主要表现为肝肾、气虚、阴虚、湿浊相兼错杂。
李旻颖[9](2020)在《基于“从阳论治”针灸治疗帕金森病肌强直的临床研究与机制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对近5年针灸结合多巴胺效能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探求针灸辅助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循证医学证据。2.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通过设立“从阳论治”针灸方案针灸治疗组和安慰针灸对照组,评价基于“从阳论治”治疗帕金森病肌强直的临床疗效,并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对疗效进行客观量化的评价,同时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Webster症状评分和帕金森病生存质量量表(PDQ-39)等指标评价该方案治疗帕金森有效性及安全性。3.通过血尿酸、血同型半胧氨酸(homocysteine,Hcy)、甘油三酯(total glycerin trilaurat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检测,试从氧化应激和脂质代谢角度探索针灸治疗帕金森病可能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文献评价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ail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自2014年12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文献,对针灸辅助治疗帕金森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评价针灸辅助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1.检索策略中文检索词:帕金森、震颤麻痹、颤证、颤病、针灸、针、针刺、艾灸、灸、热敏灸、电针、头针、腹针、体针、耳针。英文检索词:Parkinson disease、Parkinson’s disease、Paralysis agitans、Parkinsonism、Shaking palsy、acupuncture、moxibustion、electroacupuncture、auriculoacupuncture、needle、moxa。上述检索词以主题词、自由词和关键词结合,通过OR和AND为连接词进行运算检索。2.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所制作的“偏倚风险评估”工作表进行质量评价,评估和筛选过程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进行,在评估和筛选过程中,两名研究者如有意见不一则协商决定,如协商仍无法达成一致,则由第三名研究者分析决定。3.统计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漏斗图,根据文献分散程度检测发表偏倚。使用比值(OR)、相对危险度(RR)进行对二分类变量资料进行描述,使用均数差值(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对连续性变量进行描述,设CI可信区间为95%,P<0.05时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若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异质性较大则先进行亚组分析,若行亚组分析后异质性仍较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通过广东省中医院招募有肌强直症状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受试者,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生成受试者随机号和分组结果,按1:1 比例将60例受试者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针灸组用“从阳论治”针灸方案治疗,对照组用安慰灸、安慰针、安慰埋针治疗,治疗期间维持原多巴胺效能药物服药方案。1.干预方案(1)针灸组①取穴:精灸:第一组穴位:膀胱经从天柱到膀胱俞每穴、绝骨穴(双);第二组穴位:督脉从风府到腰阳关每穴、涌泉穴(双);两组交替。针刺:百会、头维、外关(双)、足临泣(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廉泉、三阴交(双);埋耳穴皮内针:取耳穴心、肝、肾区,左右交替。穴位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与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②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进行常规消毒后,使用套迭针具,先针双侧外关、足临泣、三阴交,后针百会、头维、廉泉,最后针刺引气归元,刺入后行提插捻转至患者得气即止,留针30min。出针后俯卧位或坐位行精灸治疗,直径0.2mm、高0.3mm的艾炷用万花油粘附在穴位上,点燃至艾柱剩1/3-1/4时将其移去,每穴2壮。艾柱精灸后埋耳针,嘱患者留针3天,感觉不适时可自行取下。(2)对照组①取穴:同针灸组②操作:医生嘱患者仰卧位,医者进行常规消毒后,使用套迭针具,针刺顺序同针灸组,但使用一次性平头针,仅碰触患者皮肤,不刺入皮下,安慰针留针30min。患者出针后嘱其俯卧位或坐位行安慰精灸治疗,在穴位上涂较多万花油浸湿艾柱使其无法点燃,余操作同针灸组。埋安慰耳针,在针尖下垫—橡皮膏,使针尖完全平贴其上而不直接刺入受试者皮肤,余同针灸组。2.疗程总疗程为12周,每周行2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不小于48h,共24次,完成80%即为有效病例。3.评价指标及时点主要评价指标:UPDRS强直评分次要评价指标:SWE技术所测得四肢肌肉杨氏模量值;UPDRS评分、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量表评分、PDQ-39评分;其他观察指标:尿酸、TC、TG、LDL-C、HDL-C、Hcy、用药记录、安全性评价、依从性评价、蒙蔽效应评价量表、不良反应等。评价时点:选取第0、6、12周共3个时点作为评价时点,时点①:SWE检查、量表评价(包括UPDRS评分、Webster改良量表评分、PDQ-39评分)、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时点②:SWE检查、量表评价;时点③:SWE检查、量表评价、依从性评价、盲法蒙蔽效应评价量表;随时记录: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等。4.数据统计采用SPSS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性质类型(分类、有序、计量等)选择适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若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方差分析,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满足则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多时点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若交互作用显着,则行简单效应分析,若交互作用不显着,则看主效应结果。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和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剔除和脱落病例方面需统计各组脱落病例人数和组内占比,对脱落和剔除原因进行描述。安全性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并对不良反应/事件与针灸治疗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文献评价结果通过文献检索、阅读标题和摘要后初步筛选中英文文献192篇,经过阅读全文后最终纳入中文23篇、英文4篇,共27篇,所含病例数为1951例。纳入文献均为临床的随机对照研究。在针灸结合多巴胺效能类药物与单用多巴胺效能类药物对照的文献中,以临床有效率为结局指标的文献共17篇,经异质性检验P=0.80,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MD=3.49,CI=(2.59,4.70),在8.21,P<0.00001],提示针灸结合药物治疗优于单用药物治疗。以UPDRS总分为结局指标的文献有11篇,共纳入828例,异质性较大(P<0.00001;I2=91%),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得P<0.00001;亚组分析显示疗程<12周的研究异质性较小(P=0.80,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得[MD=6.14 CI=(4.26,8.02),Z=6.41,P<0.00001],而≥12周的研究异质性仍较高(P<0.00001;I2=89%),分析异质性来源剔除异质性大的文献后同质性较高(P=0.9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得[MD=10.36 CI=(8.77,11.94),Z=12.81,P<0.00001],提示针灸结合药物治疗优于单用药物治疗,且疗效可能与疗程相关。在UPDRS各部分评分方面,4个部分分别纳入(4、4、7、4篇)文献,检验结果均显示两种干预疗效有差异(P<0.05),提示在改善UPDRS各部分评分方面,针灸结合药物治疗优于单用药物治疗。报道了 Webster症状评分量表评分的研究有4项,异质性较高(P<0.00001;I2=98%),分析异质性来源,剔除了异质性来源文献后结论反转,且异质性仍偏高(P=0.10;I2=5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得[MD=2.89 CI=(1.21,4.58),Z=3.36,P=0.0008],针灸结合药物治疗优于单用药物治疗,但结果不稳定。在针灸联合药物与安慰针灸联合药物方面,UPDRS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纳入2篇文献、UPDRS运动功能评分纳入4篇文献,PDQ-39总分纳入3篇文献,结果均显示两种干预手段疗效差异不显着,提示针灸组与安慰针灸组在这几个方面疗效相当。结果表明,针灸结合多巴胺效能类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疗效优于单用多巴胺效能类药物治疗,针灸结合药物与安慰针灸结合药物治疗对P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疗效相当。2.临床试验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本研究中共纳入有效病例52例,其中针灸组28例,对照组24例,两组治疗前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身高、体重、帕金森病程、肌强直病程、既往是否接受针灸治疗、用药情况、肌张力障碍情况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肌强直程度①UPDRS强直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时评分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治疗第6周和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均无显着差异(P>0.05),差值比较方面,两组治疗前后UPDRS强直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WE检查结果方面治疗前两组肱二头肌、肱桡肌、股直肌和小腿三头肌杨氏模量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肱二头肌杨氏模量值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针灸组在降低肱二头肌杨氏模量值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肱桡肌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针灸组在降低肱桡肌杨氏模量值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股直肌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针灸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经股直肌杨氏模量值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针灸组下降较对照组显着(P<0.05),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小腿三头肌方面,两组治疗第6周与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在降低小腿三头肌杨氏模量值方面均无显着疗效。(3)UPDRS 评分在总分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时评分与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针灸组在降低UPDRS总分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I精神、行为和情绪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Ⅱ日常生活活动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Ⅲ运动功能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Ⅳ治疗并发症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4)改良Webster症状量表评分治疗前两组Webster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差值比较方面治疗前后两组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在Webster症状评分降低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PDQ-39 评分在改善整体生活质量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针灸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经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针灸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显着(P<0.05),在改善整体生活质量方面,针灸组有一定疗效,对照组疗效不显着,与对照组相比针灸组疗效有一定优势。在①运动功能、②日常生活行为、④耻辱感和⑦社交方面,针灸组和对照组均无显着疗效(P>0.05)。在③精神情感、⑥认知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组间比较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⑤社会支持和⑧身体不适方面,针灸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第6周和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血液生化指标治疗前两组尿酸、Hcy、TG、TC、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各指标均无显着变化(P>0.05),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针灸组和对照组对尿酸、Hcy、TG、TC、HDL-C、LDL-C水平均无显着影响。(7)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测得肱二头肌杨氏模量值差值及4块肌肉杨氏模量值总和差值,与UPDRS强直评分、UPDRS总分和第Ⅲ部分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呈正相关(P<0.05),股直肌差值与UPDRS总分差值低度正相关(P<0.05)与UPDRS强直评分和第Ⅲ部分运动功能评分差值无显着相关性(P>0.05),肱桡肌和小腿三头肌差值与UPDRS强直评分、UPDRS总分和UPDRS运动功能评分差值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8)盲法蒙蔽效应评价对照组受试者在针刺、精灸、埋耳针以及对整体治疗的认可度上与针灸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盲法蒙蔽效应较好。(9)用药情况研究期间3例受试者服药方案有更改,其中针灸组1例,对照组2例。结论:1.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结合多巴胺效能类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疗效优于单用多巴胺效能类药物治疗,针灸结合药物与安慰针灸结合药物治疗对P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疗效相当,纳入研究较少,结论不一致,异质性较大。2.“从阳论治”针灸方案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肌强直症状,可降低肱二头肌、肱桡肌和股直肌肌肉的僵硬程度,但对小腿三头肌肌肉硬度未见显着影响,安慰针灸未见显着疗效。3.“从阳论治”针灸方案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主要表现在运动功能和精神、行为和情绪方面,其症状的改善与肌强直的改善有关;本方案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主要体现在身体不适、精神情感、社会支持和认知方面,安慰针灸疗效不显着。4.当前研究未发现针灸治疗帕金森病效应与氧化应激和脂质代谢机制的关联。
李梦阳[10](2020)在《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最大限度减少衰弱导致残疾或再住院事件的发生。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2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0例;女性148例),整理收集基本临床资料,采用Fried衰弱症状学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衰弱状况与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的评估,根据Fried评分标准,分为非衰弱组(82例)、衰弱前期组(96例)、衰弱组(120例),对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响衰弱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及衰弱组三组之间性别、年龄、冠心病(CHD)、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白蛋白(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认知功能障碍的检出率[49(40.8%)]显高于非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9(11%);28(29.2%)](P<0.05)。衰弱组焦虑状态的检出率[52(43.3%)]显高于非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10(12.2%);27(28.1%)](P<0.05)。衰弱组抑郁的检出率[30(25%)]显高于非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6(7.3%);23(24%)](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衰弱和认知功能、焦虑、抑郁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557,95%CI:1.021-2.374,P=0.040)、冠心病(OR=2.639,95%CI:1.386-5.022,P=0.003)、认知功能(OR=4.360,95%CI:1.788-10.629,P=0.001),焦态状态(OR=2.718,95%CI:1.188-6.220,P=0.018)、抑郁状态(OR=3.350,95%CI:1.211-9.270,P=0.020)是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衰弱综合征和认知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的存在有一定联系,我们需进行筛查、尽早期识别与干预,尽可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从而实现健康老龄化。
二、震颤麻痹综合征与抑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震颤麻痹综合征与抑郁(论文提纲范文)
(1)既济水火法治疗帕金森病失眠阴虚火旺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基础 |
1.帕金森病失眠的西医学认识 |
1.1 帕金森病的西医学认识 |
1.2 失眠的现代医学认识 |
1.3 帕金森病失眠的西医学认识 |
2.帕金森病失眠的中医学认识 |
2.1 帕金森病的中医学病因病机认识 |
2.2 失眠的中医学病因、病机认识 |
2.3 帕金森病失眠的中医学病因病机认识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学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剔除、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案 |
3.1 分组方法 |
3.2 干预方法 |
3.3 临床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 |
3.5 数据处理 |
3.6 技术路线 |
4.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疗效评价观察资料比较 |
4.3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研究结果分析 |
1.1 治疗前的资料分析 |
1.2 疗效结果分析 |
2.既济水火法治疗帕金森病失眠阴虚火旺证的理法方药依据 |
2.1 机理浅议 |
2.2 既济水火法组方释义 |
2.3 潘德祥教授运用既济水火法治疗帕金森病失眠经验 |
3.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失眠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表1:知情同意书 |
附表2:2016 版 PD 诊断标准 |
附表3:失眠诊断标准 |
附表4:帕金森氏病 Hoehn—Yahr(修正)分级量表 |
附表5: 帕金森病睡眠质量量表(PDSS-2) |
附表6: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 |
附表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
附表8: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
附表9:汉密尔顿抑焦虑表(HAMA) |
附表10:中医临床症候评分量表 |
附表11:武汉市中医医院中药饮片煎服方法 |
致谢 |
(2)社区中老年人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证候分布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睡眠障碍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 睡眠障碍定义、分类和诊断工具 |
2 睡眠障碍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
3 睡眠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睡眠障碍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研究进展 |
1 睡眠障碍中医病名溯源 |
2 睡眠障碍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3 睡眠障碍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布规律 |
2.2 焦虑、抑郁情况 |
2.3 社区不同特征中老年人睡眠情况统计 |
2.4 社区中老年人不同焦虑、抑郁者睡眠情况统计 |
2.5 社区中老年人睡眠质量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2.6 社区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因子分析 |
2.7 社区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社区中老年人睡眠情况分析 |
3.2 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
3.3 睡眠障碍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
附录3 广泛性焦虑量表 |
附录4 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 |
附录5 中医症状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3)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早期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 |
参考文献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6)护士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麻醉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法简介 |
2.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3 咨询问卷的形成 |
3.1 专家咨询简介 |
3.2 专家的选择 |
3.3 专家咨询问卷的编制 |
3.4 专家咨询的实施 |
4 护士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结果 |
4.1 第一轮护士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结果 |
4.2 第二轮护士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结果 |
4.3 咨询专家的可靠性分析 |
5 护士泌尿系统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结果 |
5.1 第一轮护士泌尿系统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结果 |
5.2 第二轮护士泌尿系统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结果 |
5.3 咨询专家的可靠性分析 |
6 护士麻醉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结果 |
6.1 护士麻醉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结果 |
6.2 咨询专家的可靠性分析 |
7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研究结论 |
7.3 对策(建议) |
7.4 论文的创新点 |
7.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固本定颤方治疗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剔除标准 |
1.1.6 脱落标准 |
1.1.7 临床脱落病例的处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2.3 疗效评价标准 |
1.3 统计方法 |
1.4 结果 |
1.4.1 一般资料分析 |
1.4.2 临床资料分析 |
1.4.3 安全性分析 |
1.5 讨论 |
1.5.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1.5.2 组方及药物分析 |
1.5.3 结果分析 |
1.6 不足与展望 |
1.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
2.1.1 概述 |
2.1.2 帕金森病病因的认识 |
2.1.3 与帕金森病相关的血清学指标 |
2.1.4 西医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 |
2.2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
2.2.1 中医病名的概述 |
2.2.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3 中医颤证的辨证论治 |
2.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附录B 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与分布组合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帕金森病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
1 古代文献论述 |
2 病因病机阐述 |
3 证候临床分型 |
4 证候名家经验 |
5 证候临床研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数理统计方法在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
1 数理统计方法 |
2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流程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 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频次分布 |
1 一般资料 |
2 分级分期分型 |
3 中医四诊信息的频次分布 |
第二部分 证候要素提取与分布研究 |
1 证候要素提取 |
2 证候要素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研究 |
3 证候要素得分与赫雅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
4 证候要素与病程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
5 证候要素与运动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三部分 证候要素组合研究 |
1 中医四诊信息聚类分析 |
2 证素归类及证型判定 |
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疾病的分级分期分型 |
3 中医四诊信息分布 |
4 证候要素的提取与分布 |
5 证候要素的组合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基于“从阳论治”针灸治疗帕金森病肌强直的临床研究与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帕金森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帕金森病的定义 |
1.1.2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3 帕金森病的危害 |
1.1.4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机制 |
1.1.5 帕金森病的诊断 |
1.1.6 帕金森病肌强直 |
1.1.7 帕金森病的西医治疗 |
1.2 帕金森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2.1 帕金森病的中医病名及源流 |
1.2.2 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 |
1.2.3 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现状 |
1.3 “从阳论治”针灸方案治疗帕金森病肌强直 |
1.4 小结 |
第二章 针灸辅助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检索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及整理 |
2.1.5 偏倚风险评估 |
2.1.6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2 文献一般特征 |
2.2.3 偏倚风险评估 |
2.2.4 结果分析 |
2.2.5 讨论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病例来源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病例选择 |
3.1.4 研究设计 |
3.1.5 样本量估算 |
3.1.6 分组和盲法 |
3.1.7 干预措施 |
3.1.8 伦理学考量 |
3.1.9 评价指标及观测时点 |
3.1.10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 |
3.1.11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1.12 技术路线图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一般资料及分析 |
3.2.2 各观察指标分析 |
3.3 讨论 |
3.3.1 研究意义 |
3.3.2 “从阳论治”的中医理论基础 |
3.3.3 “从阳论治”针灸方案的制定 |
3.3.4 对照组的选择 |
3.3.5 结局指标的选择 |
3.3.6 疗程的选择 |
3.3.7 机制探索指标的选择 |
3.3.8 结果讨论 |
3.3.9 创新点 |
3.3.10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基本临床资料收集 |
2.2 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
2.3 衰弱的评估 |
2.4 认知功能的评估 |
2.5 焦虑的评估 |
2.6 抑郁的评估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震颤麻痹综合征与抑郁(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济水火法治疗帕金森病失眠阴虚火旺证的临床观察[D]. 邱红秀.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社区中老年人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证候分布调查研究[D]. 袁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早期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 廖珍珍.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护士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麻醉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D]. 许竹雅.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7]固本定颤方治疗肾虚痰浊型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临床观察[D]. 薛妍.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与分布组合探索性研究[D]. 刘红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9]基于“从阳论治”针灸治疗帕金森病肌强直的临床研究与机制探索[D]. 李旻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相关性研究[D]. 李梦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