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成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血管生成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一、血管生成与恶性血液病(论文文献综述)

张靖宜[1](2021)在《恶性血液病铁代谢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初诊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铁代谢状态。2探讨铁代谢相关细胞因子对初诊恶性血液病患者铁代谢的影响。3探讨不同铁缺乏状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期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初诊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50%且血清铁蛋白(SF)≤800ng/m L的患者作为铁缺乏组,共43例;将其中SF>800ng/m L或TSAT≥50%的患者作为铁饱和组,共59例。对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饮食情况、营养状态、疾病类型等一般情况进行调查;检测血清铁(SI)、铁蛋白(SF)、铁调素(Hepcidin)等铁代谢参数以及细胞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应用FACT-An评分量表作为评估工具,对治疗前的所有患者完成一次评估。将所有资料汇总并建立数据库,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中位数比较使用Kruskai-Wallis检验。铁代谢状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作为研究对象的10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表现为铁饱和状态的患者59例(57.8%),表现为铁缺乏(ID)状态的患者43例(42.2%)。其中功能性缺铁(FID)患者占比90.7%(39/43)。2铁缺乏组与铁饱和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血红蛋白(Hb)、贫血程度、体质指数(BMI)、体能状态(ECOG-PS评分)及营养状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铁代谢指标比较,铁缺乏组患者SI、TSAT的中位数低于铁饱和组,铁缺乏组患者TF中位数高于铁饱和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SF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较,铁缺乏组患者hepcidin、IL-6、TNF-α中位数高于铁饱和组患者;铁缺乏组患者EPO中位数低于铁饱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IL-1、IFN-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发生缺铁为因变量,以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细胞因子作为自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L-6、hepcidin水平增高是恶性血液病初诊患者铁缺乏状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素(P<0.05)。3两组患者FACT-An量表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初诊恶性血液病患者群体中,最常见的铁代谢状态为功能性缺铁(FID)。2铁缺乏患者外周血中EPO、SI、TSAT水平低于铁饱和患者,TF、hepcidin、IL-6、TNF-α表达水平高于铁饱和患者。3 IL-6、hepcidin血清浓度升高可能与初诊恶性血液病患者群体铁缺乏状态的发生密切相关。4铁代谢状态与恶性血液病患者生活质量无关。图0幅;表6个;参121篇。

马轶,冀林华,崔森,朱明明,罗伟[2](2021)在《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恶性血液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恶性血液病常侵犯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死亡率高,预后差。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为Ⅳ型胶原酶,其通过降解基膜和细胞外基质,从而影响黏附分子的调节作用,降低肿瘤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增加肿瘤细胞扩散的能力,是肿瘤细胞突破原发部位而发生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原因。在恶性血液病中,机体通过不同的通路和相关蛋白调控MMP-9的表达,每种通路的每个环节均有不同的药物作用靶点,不同的靶点最终都可使MMP-9的表达水平下降。研究MMP-9在恶性血液病中的调控机制,可为进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为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范腾[3](2020)在《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研究表明,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安全、临床有效。为进一步完善复方青黄散临床疗效、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在课题组研究基础上,对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利用MDS转基因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和作用机制探讨。研究一 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6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1年半的6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相关因素。患者一般资料描述采用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61例MDS患者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后:16例获得血液学改善(16/61,26.2%),40例获得血液学稳定(40/61,65.6%),5例治疗无效(5/61,8.2%),血液学进步率为91.8%。(2)61例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85.59±26.6g/L)较治疗前(79.23±21.28g/L)显着升高(p=0.016)。(3)61例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1.14±0.63×109/L)较治疗前(1.01±0.53×109/L)升高,无显着差异(p=0.12)。(4)61 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43.67±37.79 × 109/L)较治疗前(44.35±38.23×109/L)无显着改变(p=0.93)。(5)61 例患者在治疗后 3 月(260ml)、6月(180ml)以及1年半(80ml)的输血量较治疗前(350ml)显着减少(p=0.0004)。(6)年龄小于60岁,染色体核型预后好和中等及IPSS-R低危和中危患者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疗效较好。(7)61例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后未见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复方青黄散治疗MDS患者的血液学进步率为91.8%,复方青黄散对红系改善较为明显。研究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药效学,本研究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基因小鼠模型并进行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的转基因MDS模型小鼠。M11PTD/WT/Runx1Δ/Δ和TPM+小鼠发病后,将其骨髓移植到受体鼠体内(B6J和B6J*129),TPM+移植小鼠给予多西环素食物诱导发病,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则等待发病。移植后监测小鼠移植物嵌合度。小鼠发病后将16只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复方青黄散或PBS灌胃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复方青黄散给药小鼠药物剂量为4.2mg/kg/天,PBS组给予100ul/天。评价给药前、后小鼠血常规的变化,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1)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移植1月后移植物嵌合度检测: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CD45.2+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6.19±3.21%,TPM+移植小鼠中,GFP+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4.59±7.22%。(2)复方青黄散和PBS治疗组小鼠治疗前血常规基线。PBS组和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的基线一致(p=0.32,0.19,0.55)。(3)复方青黄散和PBS组小鼠治疗后血常规变化。①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较PBS组小鼠血红蛋白显着升高(p=0.009,0.026,0.015);②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红细胞较PBS组红细胞显着升高(p=0.005,0.012,0.004);③治疗后第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小板较PBS组小鼠显着升高(p=0.029)。(4)复方青黄散组和PBS组小鼠生存时间:PBS对照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为47.5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记录至128天,仍未得到中位生存时间,复方青黄散治疗组小鼠的生存时间较PBS组显着延长(p=0.04)。结论:复方青黄散可改善MDS模型小鼠贫血、血小板减少,延长其生存时间。研究三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MDS小鼠和正常小鼠及MDS患者和正常人的细胞进行体内、外作用机制和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CCK-8法分析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和人的细胞以及MDS小鼠和人的细胞的细胞活力的作用;(2)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DS小鼠复方青黄散和PBS干预后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红细胞前体细胞分化;(3)采用克隆形成簇、红细胞爆发集落形成簇和红细胞集落形成簇分析,对MDS小鼠骨髓和正常小鼠骨髓进行体外培养,研究复方青黄散对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4)采用免疫蛋白电泳和定量PCR,探讨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和正常克隆的分子学作用机制。结果:(1)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细胞、MDS患者细胞、正常小鼠和人脐带血细胞无细胞活力抑制作用,可促进MDS-L细胞分化。(2)MDS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红细胞前体细胞群Ⅰ、Ⅱ较PBS组显着增加(p=0.014,p=0.031),成熟红细胞群Ⅳ较PBS组显着减少(p=0.039);复方青黄散组正常造血干细胞群较PBS组显着增加(p=0.006),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脾脏较PBS组显着减小(p=0.032)。(3)体外TPM+骨髓移植小鼠骨髓细胞、TPM+、TPM-小鼠骨髓细胞和正常小鼠骨髓的BFU-E和CFU-E培养结果显示:复方青黄散组BFU-E和CFU-E的克隆计数和细胞数均较PBS组增加(p<0.05)。(4)正常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小鼠的LSK,MPP2,MPP3,MPP4及Pre-CFU-E、Pro-E+CFU-E细胞群均较PBS组增加(p<0.05),两组小鼠的脾脏重量和血常规改变无差异(p>0.05)。(5)复方青黄散可下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HIF1A蛋白及下游Binp3,Binp31,Ldha,Hk2,Ddit4基因表达,上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P53、MDM2、VHL蛋白的表达。(6)复方青黄散可上调正常细胞GATA1、GATA2、GATA3蛋白表达。结论:复方青黄散通过促进MDS克隆和正常细胞的红系分化而改善贫血。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分子作用机制为:下调MDS克隆HIF1A表达,发挥抑制MDS克隆作用,使MDS克隆向正常红系分化;上调正常细胞的GATA1、GATA2、GATA3,促进正常细胞的红细胞系分化。

张缤纷[4](2020)在《血可舒组方治疗恶性血液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血可舒组方对恶性血液病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的影响,评价血可舒组方对恶性血液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深化对恶性血液病血瘀证的研究,为其临床改善血瘀状态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血液病血瘀证患者共4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20例。西医治疗组予各相关疾病的常规方案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血可舒组方治疗。两组西药均除外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类药,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观察周期12周,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中医证候积分、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等。完成数据收录后,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系统,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1)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等生理基线上无差异性(P>0.05);实验室检测(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PT、APTT、FIB、D-D、血小板聚集比率)无差异性(P>0.05);中医证候积分无差异性(P>0.05),两组资料可以进行对比分析。(2)血流变:两组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血浆粘度数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两组治疗后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低切数值对比,P=0.00<0.01,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在降低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低切上优势显着。两组治疗后血浆粘度数值对比,P=0.03<0.05,两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在降低血浆粘度上比西医组优势明显。两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数值对比,P=0.588>0.0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在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这项指标上疗效相当。(3)凝血功能:两组PT、APTT数值较治疗前均有升高,并且基本在正常范围以内,中西医结合组稍高于西医组,两组治疗后PT数值对比,P=0.039<0.05,两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在延长PT值的效果上明显优于西医组;两组治疗后APTT数值对比,组间对比,P=0.170>0.0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FIB、D-D数值较前下降,P值分别为0.588和0.388,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在延长APTT、降低FIB、D-D值上与西医组疗效相当。(4)血小板聚集比率: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比率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比率对比,P=0.327>0.0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降低血小板聚集比率的疗效无明显区别。(5)中医症候: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积分明显低于西医组,P=0.001<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对比,P=0.019<0.0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中西医结合组可以综合改善恶性血液病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结论:血可舒组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瘀症状,改善血液高凝高粘状态,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无明显出血风险,对此类疾病的预后与转归颇有帮助,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李雪伟[5](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LLEST抑制白血病血管形成及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K562、U937、SHI-1中长链非编码RNA-LLEST的表达及对血管形成的影响。2.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LEST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K562、U937、SHI-1中抑制血管形成的机制。3.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LEST和PDGF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病人及缺铁性贫血(IDA)病人标本中表达差异。[方法]前期实验结果发现,与缺铁性贫血患者相比,LLEST在恶性血液病中表达较低。我们构建LLEST高表达稳定细胞株K562及LLEST低表达稳定细胞株U937和SHI-1,并通过定量qRT-PCR验证其表达。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LLEST可能发挥作用的基因或靶点。基于对血管形成相关PDGFA基因的预测,随机选择8例缺铁性贫血与8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M2)治疗前后的骨髓标本,提取其单个核细胞,通过qRT-PCR方法检测LLEST及PDGFA基因表达。选取高表达LLEST的K562细胞株、LLEST敲除后低表达的U937,SHI-1细胞株及其各自对照细胞株,检测PDGFA基因及蛋白水平。分别提取其上清,探究体外小管形成是否有差异。选取高表达LLEST的K562细胞株和对照细胞株进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所成的瘤块,并进行免疫组化即HE及CD31染色,探究体内血管形成是否存在差异。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向细胞上清中加入抑制剂和激活剂对LLEST抑制恶性血液病细胞血管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索。[结果]1.小管形成实验发现高表达LLEST的K562细胞株血管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低表达LLEST的U937和SHI-1细胞株血管形成较对照显着增多。体内实验的结果与体外实验类似,高表达LLEST组皮下成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免疫组化提示CD31、HE染色明显少于对照组。2.qRT-PCR发现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LLEST表达显着低于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缓解后LLEST表达显着高于初诊时。缺铁性贫血患者PDGFA表达明显低于初诊M2患者,且治疗缓解后PDGFA水平较初诊时明显下降。定量RT-PCR及ELISA均提示,在高表达LLEST的K562细胞中,PDGFA表达较低,在低表达LLEST的U937和SHI-1细胞中,PDGFA表达高于对照组。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发现LncRNA-LLEST与PDGFA基因具有相互作用。4.向细胞上清中分别加入抑制剂和激活剂后,发现前者较空白对照相比,血管形成显着减少;后者较空白对照相比,血管形成显着增加。[结论]1.长链非编码RNA-LLEST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血管形成。2.PDGFA是LLEST抑制白血病血管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3.LLEST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及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前后表达有差异,PDGFA表达与LLEST相反。

刘飞[6](2017)在《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SP-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可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在体内参与多种生理活动,其中包括抑制血管形成,参与细胞黏附、迁移,诱导细胞凋亡等。但在诱导免疫耐受及在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我们通过测定恶性血液病患者在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时树突状细胞表面TSP-1的表达变化,探讨TSP-1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以临床上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移植前患者、移植后未发生aGVHD患者、移植后刚发生aGVHD时但未进行aGVHD治疗时患者外周血,通过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成熟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移植前、移植后无aGVHD、移植后发生aGVHD时树突状细胞表面TSP-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查看其表达变化有无意义。结果:移植前组树突状细胞中TSP-1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为(47.92±9.24)%,移植后无aGVHD组为(49.10±10.79)%,移植后发生aGVHD组为(23.44±4.46)%。移植前组TSP-1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47.92±9.24)%与移植后无aGVHD组TSP-1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49.10±10.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移植后发生aGVHD组TSP-1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23.44±4.46)%与移植前组(47.92±9.24)%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发生aGVHD组TSP-1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23.44±4.46)%与移植后无aGVHD组(49.10±10.79)%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aGVHD组TSP-1的表达明显比移植前及移植后无aGVHD组降低。结论:aGVHD患者树突状细胞表面TSP-1的表达明显比移植前和移植后无aGVHD组降低,树突状细胞TSP-1的表达和aGVH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严茹红[7](2016)在《人气道胰蛋白酶样蛋白酶4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HATL4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性研究目的:II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ype II transmembrane serine proteases,TTSPs)是一类通过氨基末端跨膜区域锚定在细胞膜上的丝氨酸蛋白酶。人类TTSPs共有17个成员,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起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异常导致癌症、缺铁性贫血、高血压、耳聋等。许多研究证实TTSPs与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我们实验室对TTSPs在恶性血液疾病中的作用开展了相关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人气道胰蛋白酶样蛋白酶4(Human airway trypsin-like protease 4,HATL4)分子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骨髓细胞中异常表达。在本研究中,我们以HATL4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该分子在AM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以及成为疾病诊断、预后指标或治疗靶点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TTSPs的功能以及它们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提供依据,也为TTSPs在肿瘤中的研究拓宽新的角度和视野。研究方法:1.收集恶性血液疾病患者骨髓标本,分离骨髓中的白细胞用于以下各种实验。2.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和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对人恶性血液病细胞系和患者骨髓细胞中HATL4 m RNA的表达进行分析。3.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恶性血液病细胞系和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HATL4蛋白的表达。4.使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正常人外周血(Normal peripheral blood,NPB)白细胞和AML细胞系THP-1及AML患者骨髓细胞中HATL4蛋白的表达与定位。5.利用q RT-PCR检测AML患者治疗后骨髓细胞中HATL4 m 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HATL4 m RNA在AML来源细胞系(HEL、SHI-1和THP-1)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来源细胞系(KU-812、MEG-01和K562)中表达,而在其它恶性血液病细胞系中不表达。另外,HATL4 m RNA在AML患者骨髓细胞中异常髙表达,而在正常人外周血、骨髓和其他白血病如C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CLL(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骨髓细胞中检测不到。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ATL4在AML患者骨髓细胞中异常表达,而在其它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未检测到HATL4蛋白的表达,与m RNA表达结果一致。3.流式细胞术发现HATL4蛋白表达于AML患者骨髓细胞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上,阳性率均为100%,不表达于NPB细胞及T或B淋巴细胞表面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HATL4定位于THP-1和AML骨髓细胞的膜表面。4.在105例治疗后AML病人骨髓标本中,HATL4 m RNA阳性19例,阴性86例。基于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实践指南分级,HATL4表达阳性病人为预后等级差(47.37%)或中等(52.63%),而在表达阴性病人中,小部分(4.65%)是预后等级差,大部分是预后等级中等(69.77%)和良好(25.58%)。在相关性分析中,骨髓细胞HATL4 m RNA表达与患者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和预后等级相关,与其他参数如:年龄、性别、亚型等无显着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HATL4阳性病人无进展生存期显着短于阴性病人(p=0.0299)。结论:本章节研究发现,AML初诊患者骨髓细胞高表达HATL4 m RNA和蛋白,提示HATL4可能作为诊断AML新的生物标志物。此外,AML患者治疗后HATL4的表达与MRD和预后等级相关,HATL4表达水平越高,复发的可能性越大,预后等级越差。此外,HATL4表达阳性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缩短,预示HATL4阳性病人预后不良。因此,HATL4在AM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异常高表达,有望应用于AML的临床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第二章:HATL4的肿瘤细胞生物学体外研究研究目的:在第一章中,我们发现HATL4在AML患者骨髓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并且该表达与AML病人预后不良相关。这些结果提示,HATL4在肿瘤细胞的异常表达可能与AML的病理过程相关。我们推测,HATL4的表达可能影响AML细胞的肿瘤生物学功能,从而参与AML的发生发展。因此,本研究中我们选用了内源性表达HATL4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THP-1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特异性沉默HATL4 m RNA的表达,在体外水平研究HATL4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HATL4在AML细胞生物学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构建特异性干扰HATL4的sh RNA(Short hairpin RNA)慢病毒载体,利用磷酸钙沉淀法制备慢病毒,侵染AML系THP-1细胞,干扰HATL4 m RNA的表达,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慢病毒干扰效率。2.用FCM检测对照组和干扰组中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阳性率,以THP-1细胞为阴性对照。3.以构建的HATL4-pc DNA3.1全长基因为模板,采用定点突变,构建HATL4突变体。利用瞬间高压电穿孔细胞膜,将HATL4突变体转入到已特异性沉默HATL4的细胞中,该突变体不能被sh RNA特异性沉默,从而在sh RNA干扰后的THP-1细胞中恢复HATL4的表达。4.通过流式分选(Flow sorting),用间接荧光染色法将上述电转化表达HATL4突变体的细胞分选出来。5.利用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特异性沉默HATL4m RNA表达后对THP-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6.采用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 migration assay)检测HATL4表达下调后THP-1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7.通过基底膜侵袭实验(Transwell Matrigel invasion assay)检测HATL4表达下调后THP-1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另外,在实验中加入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抑制剂GM6001,观察HATL4沉默前后THP-1细胞侵袭Matrigel能力的改变。8.收集HATL4沉默前后THP-1细胞的培养上清,通过明胶酶谱法分析HATL4表达水平高低对上清中MMP-2和MMP-9活性的影响。9.转染表达HATL4于中国仓鼠卵(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膜上,研究HATL4对重组pro-MMP-2蛋白的活化,用MMP-2活性试剂盒检测上清,以此验证HATL4是否参与pro-MMP-2酶原的激活。研究结果:1.我们采用si RNA特异性沉默HATL4 m RNA的表达。用含sh H(包含特异性沉默HATL4的sh RNA核苷酸序列,命名为干扰组)和sh NC(以sh H序列为靶序列打乱的核苷酸序列,命名为对照组)目的质粒的病毒侵染THP-1细胞,培养72 h后,经过FCM检测细胞中GFP的阳性率(即病毒侵染效率)大于99%。再经q RT-PCR检测干扰组的HATL4 m RNA表达抑制率大约是70%,因此筛选到两组对照组(sh NC1和sh NC2)和干扰组(sh H1和sh H2)细胞。2.将构建的两个HATL4突变体,电转导入两个干扰组细胞(sh H1和sh H2)中,培养扩大后,间接荧光染色,经流式分选得到HATL4突变体表达阳性细胞(命名为恢复组,sh R1和sh R2)。然后分别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HATL4m RNA和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sh NC1和sh NC2)相比,干扰组(sh H1和sh H2)细胞中,HATL4 m RNA和蛋白表达抑制率约70%。HATL4突变体重新表达的两个恢复组(sh R1和sh R2)细胞株中,HATL4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sh RNA介导的HATL4沉默是特异的,这些细胞可用于后续的功能学研究。3.细胞增殖实验表明,特异性沉默HATL4表达以及沉默后又恢复HATL4表达对THP-1细胞的增殖能力没有明显改变。4.细胞迁移实验表明,降低HATL4表达对THP-1细胞的迁移能力没有明显改变。5.基底膜侵袭实验表明,抑制HATL4表达后,THP-1肿瘤细胞对Matrigel的侵袭能力显着降低。此外,加入MMP抑制剂GM6001明显降低对照组和干扰组细胞侵袭Matrigel的能力,说明HATL4增强THP-1细胞侵袭能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MMPs介导的。6.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对照组、干扰组和恢复组THP-1细胞上清中pro-MMP-2总量基本相同,但明胶酶谱实验提示,干扰组细胞中活化的MMP-2(62k Da)和MMP-9(83 k Da)表达明显减弱,并且以活化的MMP-2条带减弱为主。这些结果提示,HATL4表达降低可能抑制MMP-2酶原的激活。7.检测到HATL4过表达的CHO细胞上清中MMP-2酶原的激活显着增强,提示HATL4可能是通过激活pro-MMP-2生成MMP-2发挥其蛋白水解功能,降解基底膜,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同时明胶酶谱实验也证实有活化的MMP-2生成。结论:在体外细胞实验中,HATL4的表达不改变AML来源的THP-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但能增强AML来源的THP-1细胞侵袭Matrigel以及降解明胶的能力。我们的结果还提示,HATL4可能是主要通过激活pro-MMP-2,从而增强肿瘤细胞降解基底膜的侵袭能力。第三章:HATL4在小鼠肿瘤模型中的生物学研究研究目的:在第一章中,我们发现蛋白酶HATL4在AML细胞中异常高表达,而且HATL4的表达与AML病人治疗后预后不良相关,提示HATL4在AML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第二章中,我们发现HATL4能够增强AML来源的THP-1细胞侵袭Matrigel的能力。另外,我们通过明胶酶谱等实验发现HATL4可能是通过激活MMPs,尤其是MMP-2,从而促进细胞基底膜降解,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的发现,在本章研究中,我们选用裸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上述对照组、干扰组和恢复组细胞进行小鼠皮下荷瘤试验,观察成瘤大小,从体内水平来研究HATL4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等能力的影响,探讨HATL4在AM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方法:1.将上述对照组、干扰组和恢复组THP-1细胞扩增培养后,皮下接种六周龄雄性裸小鼠后肢内侧,定期观察各组成瘤情况,测量肿瘤的长宽,计算肿瘤体积。2.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瘤组织细胞进行Ki-67和CD34染色,分别检测瘤组织中细胞增殖和血管表达情况。3.通过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d T-mediated d 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对三组裸鼠肿瘤组织切片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研究结果:1.接种第10天后,可以观察到裸小鼠后肢内侧肿瘤形成。第24天后,干扰组细胞(sh H1和sh H2)接种的小鼠肿瘤增长速度显着低于相应的其它两组。第36天后,小动物活体成像观测到荧光信号出现在肿瘤接种部位。在干扰组小鼠,肿瘤荧光信号较弱,且成瘤体积小,平均肿瘤体积和重量均明显小于其它两组。2.与相应的对照组和恢复组相比,干扰组小鼠肿瘤组织切片中Ki-67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这一结果提示抑制HATL4的表达降低了THP-1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增殖能力。因此HATL4在体内可能通过促进THP-1细胞的侵润和增殖能力而发挥促肿瘤生长的效应。3.在三组裸鼠肿瘤组织切片中,计数各500个细胞中TUNEL阳性细胞数,统计结果显示三组阳性率没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干扰组的THP-1细胞在裸鼠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因此,移植瘤在干扰组裸鼠体内生长速度减缓以及瘤体积的减小并不是由于细胞凋亡增加而引起的。4.用血管标记物CD34对瘤组织血管进行染色并统计,发现三组的瘤组织血管数量没有明显差异,提示HATL4的表达与否并不影响THP-1细胞移植瘤内血管的生成。因此,THP-1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机制和生长速度与血管生成没有直接关系。结论:在裸鼠体内肿瘤模型中,HATL4可以促进THP-1来源的肿瘤细胞增殖,加快肿瘤生长速度。这一结果提示,HATL4可能参与AML的病理过程,促进AML的发生发展。总之,我们首次发现II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HATL4在AML初诊病人中异常高表达,提示HATL4可以成为一个诊断AML新的生物标志物。我们的结果也显示AML患者治疗后骨髓细胞中HATL4的表达与MRD和预后等级呈显着相关。因此,HATL4在AML骨髓细胞中的异常高表达,有望应用于AML的临床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在HATL4的作用机制方面,我们发现HATL4能激活MMPs,特别是MMP-2,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生长而参与AML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于润红[8](2015)在《儿童恶性血液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应用iTRAQ技术联合2D LC-MS/MS筛选儿童恶性血液病血清蛋白质标志物背景与目的恶性血液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其诊断主要依靠骨髓或淋巴结穿刺活检,但因其损伤较大致使患儿依从性差;近年来随着合理规范化疗及治疗策略的不断创新,恶性血液病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然而仍有一部分患儿难以达到完全缓解或复发,并且传统的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大造成化疗相关性死亡率高,因此恶性血液病急需寻找非侵袭性和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标记的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two-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LC-MS/MS)联合生物信息分析软件系统(Ingenuity Pathways Analysis,IPA)的使用,是寻找差异蛋白、筛选蛋白分子标志物的理想工具。本研究联合iTRAQ-2DLC-MS/MS与IPA技术筛选儿童恶性血液病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探讨恶性血液病诊断、治疗的新靶点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1.分别收集儿童初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maturation,M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M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M5)、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T-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T-NHL)血清各20例作为实验组,收集同期体检正常儿童血清20例作为对照组。等量混合各组血清标本,提取蛋白后应用多重亲和去除系统(Multiple Affinity Removel System,MARS)去除血清中14种高丰度蛋白,超滤除盐后采用Bradford法测定总蛋白浓度。2.应用iTRAQ试剂标记经胰酶消化后的肽段,113标记正常儿童对照组,114标记B-ALL组,115标记T-ALL组,116标记M2组,117标记M3组,118标记M5组,119标记B-NHL组,121标记T-NHL组。将标记后的肽段混合,运用二维高效反相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然后串联质谱对样品进行分析鉴定。3.根据所鉴定出蛋白质的iTRAQ相对定量值,通过对儿童恶性血液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蛋白表达量分别进行比较,筛选出差异倍数在1.2倍以上(上调或下调)的差异蛋白。4.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IPA分别分析恶性血液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表达蛋白,获得各组差异蛋白的生物功能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和蛋白间相互作用网络;查阅差异蛋白相关文献并根据IPA分析结果初步筛选出有意义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5.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分别检测了50例B-ALL、20例T-ALL、20例M2、20例M3、20例M5、20例B-NHL、20例T-NHL和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血清LRG1、S100A8和SPARC表达水平,并计算其统计学意义来验证质谱的准确性,进一步筛选与儿童恶性血液病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结果1.应用iTRAQ-2DLC-MS/MS技术,比较儿童恶性血液病各组和对照组血清差异蛋白,筛查与恶性血液病相关的血清标志物。质谱鉴定总共得到534个非冗余蛋白质,以正常儿童对照组蛋白质作为对照,分别计算各组表达值与正常对照组比值,设定其比值>1.2或<0.8(即差异倍数>1.2且P<0.05)为明显上调或下调蛋白,即各组有意义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2.儿童恶性血液病各组的差异蛋白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与关联蛋白相互作用网络:(1)B-ALL组的血清差异蛋白共有81个,其中上调20个,下调61个;经IPA软件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与细胞信号转导和交互(Cell-To-Cell Signaling and Interaction)、组织发育(Tissue Development)、细胞运动(Cellular Movement)、免疫细胞运输(Immune Cell Trafficking)、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血液系统的发育和功能(Hematologic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等相关的功能中;而参与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LXR/RXR Activation、Coagulation System、Intrinsic Prothrombin Activation Pathway、Atherosclerosis Signaling以及Extrinsic Prothrombin Activation Pathway通路等;差异蛋白共参与4个主要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参与网络的目的差异蛋白超过9个)。(2)T-ALL组的血清差异蛋白共有85个,其中上调43个,下调42个;经IPA软件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与Cell-To-Cell Signaling and Interaction、Tissue Development、Cellular Movement、Immune Cell Trafficking、Cardiovascular Disease、Hematologic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等相关的功能中;而参与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LXR/RXR Activation、Atherosclerosis Signaling、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 Signaling、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Macrophages、IL-12 Signaling and Production in Macrophages、Agranulocyte Adhesion and Diapedesis通路等;此外差异蛋白共参与6个主要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参与网络的目的蛋白超过9个)。(3)M2组的血清差异蛋白共有91个,其中上调27个,下调64个;经IPA软件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与Cellular Movement、Immune Cell Trafficking、Cardiovascular Disease、Cell-To-Cell Signaling and Interaction、Tissue Development、Organismal Injury and Abnormalities、Hematologic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Hematological Disease等相关的功能中;而参与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LXR/RXR Activation、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Coagulation System、Atherosclerosis Signaling、Intrinsic Prothrombin Activation Pathway、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 Signaling、IL-12 Signaling and Production in Macrophages、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Macrophages通路等;此外差异蛋白共参与5个主要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参与网络的目的蛋白超过9个)。(4)M3组的血清差异蛋白共有83个,其中上调33个,下调50个;经IPA软件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与Cellular Movement、Immune Cell Trafficking、Hematologic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Cell-To-Cell Signaling and Interaction、Tissue Development、Cardiovascular Disease、Inflammatory Response等相关的功能中;而参与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LXR/RXR Activation、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Atherosclerosis Signaling、Complement System、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Macrophages、IL-12 Signaling and Production in Macrophages通路等;此外差异蛋白共参与5个主要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参与网络的目的蛋白超过11个)。(5)M5组的血清差异蛋白共有84个,其中上调26个,下调58个;经IPA软件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与Cardiovascular Disease、Cell-To-Cell Signaling and Interaction、Tissue Development、Metabolic Disease、Hematological Disease、Hematologic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Organismal Functions、Immune Cell Trafficking等相关的功能中;而参与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LXR/RXR Activation、Complement System、Atherosclerosis Signaling、Coagulation System、IL-12Signaling and Production in Macrophages、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Macrophages通路等;此外差异蛋白共参与5个主要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参与网络的目的蛋白超过11个)。(6)B-NHL组的血清差异蛋白共有79个,其中上调34个,下调45个;经IPA软件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与Cell-To-Cell Signaling and Interaction、Tissue Development、Metabolic Disease、Cellular Movement、Immune Cell Trafficking、Hematologic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等相关的功能中;而参与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LXR/RXR Activation、Intrinsic Prothrombin Activation Pathway、Coagulation System、Extrinsic Prothrombin Activation Pathway、Atherosclerosis Signaling通路等;此外差异蛋白共参与4个主要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参与网络的目的蛋白超过11个)。(7)T-NHL组的血清差异蛋白共有73个,其中上调45个,下调28个;经IPA软件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与Organismal Injury and Abnormalities、Metabolic 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Cell-To-Cell Signaling and Interaction、Tissue Development、Cellular Movement、Hematologic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mmune Cell Trafficking等相关的功能中;而参与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LXR/RXR Activation、Atherosclerosis Signaling、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Macrophages、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 Signaling、IL-12Signaling and Production in Macrophages通路等;此外差异蛋白共参与4个主要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参与网络的目的蛋白超过11个)。3.ELISA检测结果显示血清LRG1、S100A8和SPARC蛋白的表达情况与iTRAQ结果一致。ELISA结果验证了LRG1和S100A8在儿童恶性血液病血清中表达上调;SPARC蛋白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血清中表达水平下调,而在儿童NHL血清中无变化。结论1.本研究首次应用iTRAQ-2DLC-MS/MS联合IPA技术筛选儿童恶性血液病血清的蛋白分子标志物,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精确性,共鉴定到534个非冗余蛋白质。得到了大量可靠的差异蛋白质信息,B-ALL组的差异蛋白共有81个,其中上调20个,下调61个;T-ALL组的血清差异蛋白85个,其中上调43个,下调42个;M2组的血清差异蛋白91个,其中其中上调27个,下调64个;M3组的血清差异蛋白83个,其中上调33个,下调50个;M5组的血清差异蛋白84个,其中其中上调26个,下调58个;B-NHL组的血清差异蛋白79个,其中上调34个,下调45个;T-NHL组的血清差异蛋白73个,其中上调45个,下调28个;为儿童恶性血液病早期诊断提供非侵袭性的手段及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并为进一步研究儿童恶性血液病可能的发病分子机制提供实验基础。2.采用IPA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涉及的信号通路进行分析,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集中于细胞间信号转导与相互作用、血液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组织发育、细胞运动、免疫细胞运输等;进行IPA通路分析,发现大部分差异蛋白集中于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LXR/RXR Activation、Atherosclerosis Signaling、IL-12 Signaling and Production in Macrophages四个通路,为儿童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提供了研究线索。3.采用ELISA对3个候选蛋白LRG1、S100A8和SPARC在血清中的表达进行了验证,结果与质谱鉴定结果一致。其中S100A8和LRG1在儿童恶性血液病中表达上调,SPARC在儿童AL中表达下调,提示S100A8、LRG1可能与儿童恶性血液病发病有关,SPARC可能与AL发病有关,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并需要在临床中进行广泛的验证。4.SPARC可作为鉴别儿童AL与NHL的蛋白标志物。第二部分应用SERPA技术筛选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及自身抗体背景与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占15岁以下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的25%,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目前其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穿刺,但因损伤较大患儿依从性差;近年来由于联合化疗和支持治疗的不断完善,儿童ALL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但ALL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清;化疗难以根除微小残留病变获得长期缓解,仍有约20%的ALL患儿复发,复发后再次化疗常常无效,并且传统的化疗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其在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的造血细胞,产生严重的中性粒细胞缺乏和血小板减少等造成化疗相关性死亡。因此,应用靶向治疗方法特异性地杀灭白血病细胞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着特异性免疫反应,虽然白血病发病初期血清中的许多抗原由于表达丰度很低不易检测,但机体免疫系统已经能够监测到这些抗原的存在,并产生大量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serological proteome analysis,SERRA)是将蛋白质组学技术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高通量筛选肿瘤相关抗原及自身抗体的新技术,本研究应用SERRA技术以人B-ALL细胞株NALM-6、REH及BALL-1的总蛋白作为肿瘤抗原来筛选儿童B-ALL相关抗原及自身抗体,为儿童B-ALL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1.首先提取人B-ALL细胞株NALM-6、REH及BALL-1的总蛋白等量混合作为B-ALL抗原来源,再应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根据蛋白质等电点、分子量的不同对总蛋白进行分离,获得3张相同的凝胶,其中一块2-DE凝胶经考马斯亮蓝染色作为平行胶,其余两块凝胶经电转印将凝胶中的蛋白质转膜,然后分别与B-ALL患儿血清及正常儿童对照血清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获得免疫印迹反应图谱。经计算机图像分析,通过匹配免疫印迹图谱与2-DE凝胶图谱进而识别差异反应的蛋白点(与B-ALL血清反应阳性而与正常儿童血清反应阴性的点),然后在平行的2-DE凝胶上找到与Western Blot中差异反应蛋白质点相匹配的蛋白质点,再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胰酶酶切及MALDI-TOF/TOF-MS/MS质谱鉴定,从而确定在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的相关抗原,实验重复3次。2.为进一步验证筛选得到的B-ALL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特异性,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其中两个蛋白质α-烯醇化酶(α-Enolase,ENO1)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oltage-dependent anion-selective channel protein 1,VDAC1)的自身抗体在30例B-ALL患儿、30例其他肿瘤患儿及25例正常儿童血清中的阳性率。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ENO1与VDAC1在儿童B-ALL骨髓与正常儿童骨髓中的表达差异。4.应用Western Blot检测ENO1与VDAC1在三株B-ALL细胞株NALM-6、REH及BALL-1的表达差异。结果1.应用SERRA技术,在B-ALL细胞株平行胶上筛选出6个差异反应蛋白点(与B-ALL儿童血清反应阳性而与正常儿童血清反应阴性的点),通过质谱鉴定和查询数据库,6个蛋白点分别鉴定为线粒体顺乌头酸酶(aconitase)、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DLD)、ENO1、中链脂酰基辅酶A脱氢酶(medium-chain acyl-Co A dehydrogenase,MCAD)、VDAC1。2.ELISA结果显示ENO1与VDAC1的自身抗体在B-ALL儿童血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7%和23%,明显高于正常儿童(4%和0),但不高于其他肿瘤患者(23%和17%)。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ENO1与VDAC1在儿童B-ALL骨髓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骨髓中的表达。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ENO1与VDAC1蛋白表达水平在三株B-ALL细胞株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1.Enolase 1与VDAC1可能为儿童B-ALL相关抗原。2.VDAC1自身抗体有可能发展为潜在的儿童B-ALL的血清学标志分子。

李静,桂琳,金强,张嵩,罗瑞,叶隽[9](2012)在《VEGF与COX-2在血液肿瘤中的协同表达及临床意义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环氧化酶-2(COX-2)在恶性血液病中的表达,了解两者对血液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观察两者在急性白血病(AL)的不同病期表达的差异,探讨两者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4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共设为对照组)的血清中VEGF与COX-2的含量,分别对90例不同病期AL患者进行血清VEGF与COX-2含量测定,并对疾病转归进行随访。结果:非恶性血液病患者VEGF(91.45±40.16)及COX-2(37.15±31.14),正常健康者(84.1 5±1 5.45)(29.35±26.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患者VEGF(226.1 7±126.81)和COX-2(57.89±41.1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01),两种因子之间在表达上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75。在AL的不同病期存在VEGF和COX-2表达不同,VEGF表达在AL初治组(208.45±1 01.16)高于复发难治组(197.68±89.56)及AL-CR组(143.29±1 54.37);COX-2的表达在AL复发难治组(87.86±44.73)高于初治组(55.10±47.32)和AL-CR组43.04±36.36),AL-CR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性(0.05>P>0.01)。AL患者VEGF与COX-2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1和r≈0.562(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存在VEGF与COX-2的高表达,两者在表达上可能存在相关性。AL不同病期VEGF与COX-2表达有差异,血液肿瘤患者进行VEGF与COX-2的检测,可能为AL病期判断、预测复发、评估预后的研究提供又一依据。

李静,桂琳,金强,张嵩,罗瑞,叶隽[10](2012)在《VEGF与COX-2在血液肿瘤中的协同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环氧化酶-2(COX-2)在恶性血液病中的表达,了解两者对血液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急性白血病(AL)的不同病期表达的差异,探讨两者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4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共设为对照组)的血清中VEGF与COX-2的含量,分别对90例不同病期AL患者进行血清VEGF与COX-2含量测定,并对疾病转归进行随访。结果非恶性血液病患者VEGF(91.45±40.16)及COX-2(37.15±31.14),正常健康者(84.15±15.45)(29.35±26.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患者VEGF(226.17±126.81)和COX-2(57.89±41.1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01),两种因子之间在表达上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75。在AL的不同病期存在VEGF和COX-2表达不同,VEGF表达在AL初治组(208.45±101.16)高于复发难治组(197.68±89.56)及AL-CR组(143.29±154.37);COX-2的表达在AL复发难治组(87.86±44.73)高于初治组(55.10±47.32)和AL-CR组43.04±36.36),AL-CR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性(0.05>P>0.01)。AL患者VEGF与COX-2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1和r≈0.562(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存在VEGF与COX-2的高表达,两者在表达上可能存在相关性。AL不同病期VEGF与COX-2表达有差异,血液肿瘤患者进行VEGF与COX-2的检测,可能为AL病期判断、预测复发、评估预后的研究提供又一依据。

二、血管生成与恶性血液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生成与恶性血液病(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血液病铁代谢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相关因子实验室测定
        1.1.4 统计学分析
        1.1.5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恶性血液病患者铁代谢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1.2.2 恶性血液病患者铁代谢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3 讨论
        1.3.1 恶性血液病与铁代谢
        1.3.2 恶性血液病铁代谢状态与血清EPO、Hepcidin、IL-6、IL-1、IFN-γ、TNF-α
        1.3.3 恶性血液病铁代谢状态与生活质量
        1.3.4 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慢性炎症与癌性贫血
    2.1 引言
    2.2 癌性贫血相关流行病学及分级
    2.3 癌性贫血的相关特征
    2.4 癌症与慢性炎症
        2.4.1 慢性炎症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
        2.4.2 肿瘤起始突变触发癌内或癌源性炎症并持续发展
    2.5 慢性炎症与癌症相关贫血
        2.5.1 铁稳态的改变
        2.5.2 促炎细胞因子对红细胞生成的抑制作用
        2.5.3 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多
    2.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恶性血液病患者调查表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恶性血液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MP-9
    1.1 MMPs的功能和分类
    1.2 MMP-9的结构
2 MMP-9与恶性血液病
    2.1 急性白血病
    2.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2.3 淋巴瘤
        2.3.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
        2.3.2 套细胞淋巴瘤
    2.4 多发性骨髓瘤
    2.5 骨髓增殖性肿瘤
        2.5.1 慢性髓系白血病
        2.5.2 Ph染色体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
3 MMP-9抑制剂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
4 小结

(3)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复方青黄散治疗MDS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研究方案
        1.4 病例选择
        1.5 纳入和排除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疗效评价标准
        1.8 患者资料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外周血细胞计数
        2.3 输血量改变
        2.4 不同年龄疗效比较
        2.5 不同性别疗效比较
        2.6 不同染色体核型疗效比较
        2.7 不同IPSS-R危度疗效比较
        2.8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MDS小鼠模型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骨髓细胞提取
        1.3 药物干预方案
        1.4 外周血细胞计数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1.6 动物实验伦理
        1.7 仪器和设备
        1.8 试剂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MDS小鼠移植物嵌合度检测
        2.2 复方青黄散干预前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2.3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2.4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生存时间
        3. 讨论
    第二节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细胞
        1.3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1.5 q-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1.6 Western-bol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1.7 克隆形成蔟分析
        1.8 实验仪器及耗材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复方青黄散对小鼠和人源细胞细胞活力的作用
        2.2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造血的作用
        2.3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2.4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造血的作用
        2.5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2.6 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的分子作用机制
        2.7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细胞的分子作用机制
        2.8 复方青黄散中雄黄、青黛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文献综述
    (一) 中医论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二) 西医诊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三) 红细胞分化成熟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4)血可舒组方治疗恶性血液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恶性血液病的研究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2. 祖国医学对血瘀证的研究
        2.1 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证候表现
        2.4 治则治法
    3. 现代医学对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
        3.1 概述
        3.2 诊断标准
        3.3 发病机制
        3.4 对应策略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实验设计
        2.1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和中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4.2 治疗方案
        4.3 观察指标及时间
        4.4 疗效评价
        4.5 统计软件及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基本资料
        5.2 血流变
        5.3 凝血功能
        5.4 血小板聚集比率
        5.5 中医疗效评价
        5.6 安全疗效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血可舒组方的理论探索
        2.1 配伍特点
        2.2 药物成分现代化药理研究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长链非编码RNA-LLEST抑制白血病血管形成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LLEST对白血病细胞株血管形成影响的研究
    一、主要材料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方法
    四、统计分析
    五、结果
第二部分 LLEST抑制白血病血管形成与PDGFA
    一、主要材料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方法
    四、统计分析
    五、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形成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6)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SP-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人气道胰蛋白酶样蛋白酶4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HATL4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ATL4的肿瘤细胞生物学体外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HATL4在小鼠肿瘤模型中的生物学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词表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课题所获得基金资助
致谢

(8)儿童恶性血液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应用iTRAQ技术联合2D LC-MS/MS筛选儿童恶性血液病血清蛋白质标志物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SERPA技术筛选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及自身抗体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肿瘤相关抗原及自身抗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VEGF与COX-2在血液肿瘤中的协同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VEGF和COX-2检测
        1.2.2 统计学方法
        1.2.3 治疗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2 .1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VEGF及COX-2的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2.2 血液肿瘤患者不同病期血清VEGF及COX2的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2.2.1 AL患者血清VEGF及COX-2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2.2.1.1 不同病期AL患者血清VEGF、COX-2含量
        2.2.1.2 AL初治患者血清VEGF、COX-2含量与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2.2.1.3 AL初治患者血清VEGF与COX-2相关性
        2.2.2 MDS患者血清VEGF及COX-2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2.2.3 MM患者血清VEGF及COX-2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2.2.4 MPD患者血清VEGF及COX-2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2.2.5 NHL患者血清VEGF及COX-2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2.3 VEGF与COX2表达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四、血管生成与恶性血液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血液病铁代谢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 张靖宜.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恶性血液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马轶,冀林华,崔森,朱明明,罗伟. 医学综述, 2021(08)
  • [3]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D]. 范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血可舒组方治疗恶性血液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缤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长链非编码RNA-LLEST抑制白血病血管形成及机制探讨[D]. 李雪伟. 苏州大学, 2019(04)
  • [6]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SP-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D]. 刘飞.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7]人气道胰蛋白酶样蛋白酶4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研究[D]. 严茹红. 苏州大学, 2016(08)
  • [8]儿童恶性血液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 于润红. 郑州大学, 2015(12)
  • [9]VEGF与COX-2在血液肿瘤中的协同表达及临床意义的探讨[A]. 李静,桂琳,金强,张嵩,罗瑞,叶隽. 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蚌埠市科协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 [10]VEGF与COX-2在血液肿瘤中的协同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J]. 李静,桂琳,金强,张嵩,罗瑞,叶隽. 淮海医药, 2012(03)

标签:;  ;  ;  ;  ;  

血管生成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