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将被纳入全球信息网络

印度尼西亚将被纳入全球信息网络

一、印尼将纳入全球信息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卢光盛[1](2006)在《地区主义视野中的东盟经济合作》文中研究指明这是一篇用地区主义相关理论来研究东盟地区经济合作的论文。一般认为,地区主义主要是指地理范围毗邻的一组国家之间为了寻求国家和地区利益而开展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实践,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思想与信念。从本质上讲,地区主义是研究地区合作中国家与市场、也即政治权力与市场机制如何彼此作用、相互博弈的理论。传统上,地区主义研究有着政治学和经济学两个主要研究方法,而本文选择的是体现两者交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分析视角,从国家与市场互动的角度来讨论地区主义。在案例上,本文选择东盟的地区经济合作为考察对象;在目标上,本文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东盟经济合作的内容、制度、绩效、性质及前景。本文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是:首先,介绍地区主义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然后提出自己的分析框架,以政治经济互动为核心,建构以国家与市场为主要视角的地区主义分析框架。这里所谓的国家是指以主权与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权力和政治意愿,所谓的市场主要是指在资源配置、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中的市场竞争机制。第二,运用这个框架对东盟经济合作这一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从内、外两个层面对东盟经济合作的进程及内容进行讨论;第三,从制度与绩效两方面对东盟经济合作的合作形式及作用进行探讨;第四,对东盟经济合作的核心动力进行剖析,分析东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及内外制约因素,并对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论文全文约18万字,除引言及结论部分外共分5章,各章主题及要点如下:第一章题为“地区主义的一般理论”。第一节主要介绍地区主义研究的相关概念,为全文铺垫地区主义研究的一般背景。第二节主要讨论地区主义研究的主要理论、基本逻辑和研究方法。在简要介绍地区主义研究的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地区主义研究的几条基本逻辑,认为地区主义研究将遵循折中的方法来进行。第三节将国家与市场这一典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角度,引入到地区主义的研究当中。本章提出,追求主权与安全的国家以及追求财富与效率的市场,分别对地区主义构成重大影响,国家与市场的互动从根本上制约着地区主义的性质及发展。第二章题为“东盟内部的地区经济合作”。从本章开始,论文分别从内、外两个层次对东盟经济合作进行讨论。第一节主要梳理东盟地区经济合作的历史脉络,为下文分析提供纵向的发展线索。接下来的第二到第四节,论文分别从“内部贸易合作”、“工业、投资与次地区合作”以及“地区金融合作”三个横向角度介绍东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第五节主要从国别的角度,讨论了地区经济合作中的东盟6个主要国家(新、泰、马、印尼、菲、越)。第三章题为“东盟对外的地区经济合作”。本章从外部层次讨论了对东盟地区经济合作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国家与市场,在内容上主要涉及贸易和投资两大方面。第一节主要分析的是美、日、欧三方,它们对于东盟的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大影响。第二节简要讨论了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分别与东盟开展合作的情况,它们是东盟经济合作中相对次要的外部国家。第三节特别讨论的是东盟-中国的地区经济合作,并对东盟-中国和东盟-印度的地区经济合作进行了简要比较。第四节简单讨论了东盟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侧重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及亚欧会议。第四章题为“东盟经济合作的制度与绩效”。与前两章着重于进程和内容不同,本章的重点在于集中分析东盟经济合作的机制及作用。第一节首先讨论了地区主义与国际制度的密切关联,然后对东盟经济合作进行国际制度的分析。论文认为,东盟经济合作有着一系列的原则、规范、规则与决策程序,它们实际上是经济地区主义的“东盟方式”。对于东盟经济合作的绩效评估,构成了本章的第二节。本节认为,东盟经济合作有着政治与经济的双重作用,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效应。本节重点对东盟地区经济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讨论,从地区经济合作与各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地区竞争力、内部市场成长与外部市场拓展等方面分析了正面效应。但论文也认为,东盟地区经济合作的作用是有限的,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有限、未能有效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形成地区经济整体性以及制度建设还有较大缺陷等方面。第五章题为“东盟经济合作的动力与前景”。本章的前两节分别讨论了国家和市场在东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认为,国家在东盟经济合作中有着主导作用,而市场则有着导向作用,特定的国家与市场条件决定着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及性质。国家层面的牢固主权观、对安全的高度关切、外部大国的重要影响,以及市场层面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内部市场的狭隘、对外部市场的高度依赖,共同制约着东盟经济合作及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及性质。受其影响,东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着向东盟经济共同体升级、向东亚范围扩展的两个趋势,它们将给东盟经济合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康均心,徐翔,高丽丽[2](2018)在《机遇与挑战:我国反恐怖主义研究的未来走向(下篇)》文中研究表明聚焦于反恐怖主义法治、战略、犯罪防控、大数据反恐以及反恐怖主义国际合作等诸方面的现状与挑战,透视我国反恐怖主义研究的未来走向。反恐法治研究领域当前仍集中于构建完善的反恐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等传统问题,未来反恐法治研究会逐渐向复合立法模式的选择,完整的法治反恐怖主义体系的构建等新问题转移;在反恐战略研究中,我国未来反恐战略研究会逐渐从全民、海外反恐战略研究、反恐战略传播机制研究等问题跨向更具广度和深度的研究,特别是国际网络空间新规则和新秩序的构建值得期待;在反恐防控研究领域,国内当前的研究视角涉及边疆地区、互联网领域、体育赛事等多个领域,未来反恐防控研究会更加趋于多元化、多角度化;在反恐大数据研究上,国内还存在研究数量偏少、研究深度不足等问题,在国际方面,大数据分析预测功能以及反恐数据库的构建则相对较成熟,未来应继续加强反恐大数据建设的国际合作,推进技术升级与应用,夯实法律基础,发挥互联网企业在反恐大数据建设中的功能;通过国际性、区域性合作组织搭建的平台,国际国内的反恐国际合作均取得了较大成绩,未来国际反恐合作应注意加强网络恐怖主义领域的合作力度,继续发挥区域性合作组织以及联合国在反恐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江军[3](2011)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天然橡胶资源供给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橡胶与钢铁、石油一样,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中国天然橡胶消费量2000年超过日本,从2001年起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作为世界上消费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进一步加剧了对进口天然橡胶的依赖,使得天然橡胶自给率逐年下降,直接影响到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问题必须在全球视野下来考虑,必须种好天然橡胶,尽量多生产天然橡胶,努力缩小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差距,将中国天然橡胶进口量控制在合理的限度。本研究从世界和亚洲的天然橡胶生产、消费、贸易和库存现状入手,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现状,进而对影响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接着分别运用比较优势和Vague适应性优选法两种经济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大天然橡胶生产优势区的比较优势和品种优选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天然橡胶的供给安全对策和政策建议。本研究内容分为六大部分,一是天然橡胶的生产、消费、贸易和库存现状,包括世界和亚洲主要产胶国的生产现状,世界天然橡胶消费、贸易和库存状况,指出世界天然橡胶生产及消费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是相对而言,消费增长的速度略大于产出的速度,造成世界范围内的天然橡胶供需呈现紧张态势。二是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现状,指出中国还将保持世界第一天然橡胶消费大国的地位。三是影响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的因素分析,指出自然因素、科技创新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天然橡胶的生产和质量,价格波动、产业政策等刺激天然橡胶生产,粮食安全、争地的热区经济作物等制约天然橡胶生产。四是对与天然橡胶争地的主要热区作物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海南和云南优势区的天然橡胶比较优势非常明显,广东优势区缺乏天然橡胶比较优势。五是应用Vague适应性优选法对天然橡胶的品种进行筛选,指出中国国产的优良品种资源在不同天然橡胶生产优势区表现不凡,适于在中国植胶区大规模推广种植。最后提出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对策,并提出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政策建议。本研究发现全世界范围内的天然橡胶库存快速减少,供需呈现紧张态势。虽然面对各种制约,但中国又必须走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给同时进口必要的橡胶作为补充的道路。在与天然橡胶争地的主要热区作物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时,发现海南优势区的天然橡胶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云南优势区的天然橡胶比较优势次之,广东优势区的天然橡胶比较优势缺乏。在对国内外主要种质资源进行Vague适应性优选时发现,中国国产的优良品种资源表现不凡,适于在中国植胶区大规模推广种植。

黄昌朝[4](2013)在《日本东亚环境外交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文中提出本文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论述了日本在东亚区域环境外交中供给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根源、目的、供给手段和主体等内容,并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日本对不同类型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意愿和目的,也总结出了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制度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以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环境问题进入了国际政治的研究范畴,保护和改善环境从此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冷战结束后,环境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全球环境治理活动中,全球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却越来越显示出其结构性的缺陷。国际社会的自助状态、由霸权国家供给并逐步被“私物化”的国际公共产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谁该为环境问题付更大责任的争执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全球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浪潮的一个特征就是区域主义再次兴起,并因其有别于欧洲一体化特点的东亚和北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兴起,以及这一次区域主义是基于区域内部发展,不但在政治、安全、经济方面合作,也在文化、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参与主体也不仅仅是国家主体,企业和市民社会也成为区域一体化的推动力量,而被称为“新区域主义”。在全球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就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一种补充,也是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正是新区域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以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为视角,论述了在东亚区域环境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的状态下,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尤其是日本作为国际环境外交大国在东亚的环境外交中如何供给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二战后,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取得经济发展并成为东亚唯一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日本也遭受了环境危机,一度被称为“污染列岛”。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政策,并在70—80年代就取得了环境治理良好的效果,在环境技术、环保产品和科学研究上都保持世界领先的水平。另一方面,日本从80年代起提出了力争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努力为国际社会发挥自身的贡献。然而日本的政治大国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其所谓的“国际贡献”也总是由于历史的记忆而被国际社会质疑。90年代环境外交的兴起使日本意识到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是日本争取成为国际政治大国的一个新的途径。由于环境具有区域的系统性,且东亚一直是日本经济发展和政治诉求的重要区域,因此力争成为供给东亚环境公共产品的主导国也就成为日本的重要目标。东亚国家从50年代的日本开始,亚洲四小龙、东盟四国和中国的经济先后取得了高速发展,逐步走向了工业化的进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空气污染、海洋污染、水土流失和森林退化等环境问题突出。90年代起,在全球环境治理的背景下,东亚各国也都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区域环境治理所需要的环境公共产品也纷纷出现。日本作为国际环境大国,又是开展环境外交较早的国家,在东亚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日本在东亚供给区域公共产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环境机制创新上的主导和推动作用。②提供环境ODA,且把东亚作为重点援助区域。③推动建立区域环境认知共同体。④日本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中发挥重要的供给作用。本文以东亚三种区域环境公共产品,即“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络”、“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和“东盟环境治理机制”作为案例分析,详细论述了日本在酸雨治理、海洋污染和森林退化这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从论述中可以看出,日本从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环境利益出发,对不同类型的区域环境公共产品,其供给的方法、主体和目的也完全不同。总之,日本在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主导作用,加之东亚邻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供给的意愿和能力。这也是相比起欧洲和北美而言,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本文还论述了日本在推动东亚共同体过程中碰到的障碍,并提出通过提高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制度化水平,增强区域国家的“一体感”,构建新的共同价值观以及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东亚国家可以逐步建立起东亚环境共同体,并由此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日本作为东亚环境大国有作为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主导国的条件和意愿,但是东亚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化水平整体的提高还需要东亚其他国家的共同努力。作为新兴的区域大国,又是区域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对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也很重要。因此本文在结论部分还提出了中国参与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主要途径。

谢贵平[5](2015)在《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认同”的概念与内涵,一是行为体“自者”与“他者”对彼此的或共有的文化、观念、规范与制度等的认可与赞同与否;二是指行为体“自者”与“他者”关系(朋友、敌人、竞争者与亲属等)的确定,既有认同的一面,也有识异的一面。认同的底基是身份认同,由身份认同可衍生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等不同类型与属性的认同。认同具有“关系性”、“实践性”、“建构性”、“复合性”特征。认同的变量是行为体成员对现实境遇中的“生存感”、“归属感”与“安全感”的判定,并以此确定自身的价值归属与价值归趋。行为体成员的生存感、归属感与安全感对不同种类与属性的认同均产生重要影响。安全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安全性”,即客观是否存在威胁;二是“安全感”,即主观上是否存在恐惧;三是“安全化”,即主体间是否存在冲突。“安全感”又包括物质利益诉求的“生存感”、文化心理诉求的“归属感”与荣辱历史记忆的“历史感”。由此可见,认同与安全关系密切,互为影响。首先,安全是一种认同建构,安全的内涵包含三个维度:“客观上没有威胁、主观上没有恐惧、主体间没有冲突”。安全还是一种主体间安全,即使没有客观的威胁与主观的恐惧,主体间的不当互动亦会直接建构出一种新的不安全状态。其次,安全是一种关系,是不同层次的行为体间“自者”与“他者”之间单向的、双向的或多向的对安全内容的“认知”、“判断”、“界定”、“接受”及其“回应”与“商谈”的关系,这种关系交织复合、复杂多样,其中与安全密切相关的不同层次的行为体主要有次国家、国家与超国家。再次,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不同行为体间通过语言和行动建构起“自者”与“他者”间复合的安全关系,建构着安全的互动与共享。最后,安全与“认同危机”密切相关。认同不仅是安全的一个核心要素,往往也是促成危机转型升级与非常态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变量。“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同行为体既是安全威胁的应对者,也可能是安全威胁的制造者。不同层次的“自者”与“他者”认同一方面可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多元共存、和谐共生与共享安全;另一方面,“自者”与“他者”间的认同若发生冲突或产生危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势必会带来安全威胁。认同是安全的核心变量,不同行为体间的“正向认同”有利于维护安全,并能够使得已经发生的危机得以良性转化;反之“负向认同”对安全维护产生消极影响,并能使已经产生的危机继续恶化。中国边疆安全直接威胁与间接威胁并存,显在威胁与潜在威胁共生;按动因、领域、影响范围、威胁程度、威胁源起等不同标准来分,尽管有诸多类型,但多呈现一些共性特征: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新安全”威胁不断凸显,不同领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错叠合,安全威胁呈现跨场域性特征,安全威胁表现形式多样性,威胁主体多重性及责任主体清晰性和模糊性并存,诱发因素的交互性、危害过程的联动性、危害影响的多向性,对人(类)的安全、国际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使得边疆安全治理无论是国内治理还是跨国治理都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与认同及共识难题。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关涉边疆不同行为体间的认同冲突与认同危机是边疆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边疆安全的根本是认同安全,边疆安全治理的核心就是以认同解决异质冲突问题。新时期,在边疆安全治理过程中,只有在对边疆安全威胁的特征与分类、威胁的样式与层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对安全化的行为体、指涉对象、实现路径、行动方案、价值向度的路径选择进行多元探索,确立“和合主义”、“和谐共生”、“优态共存”、“非暴力”原则、“精神共同体”等价值指向,以兼顾人的安全与国家利益为价值支点,继承和拓展传统安全化理论,确立边疆安全治理“选择性”安全化新范式,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层次、治理方式、治理路径、治理内容与治理的阶段性历史任务等方面达成基本的认同,加强认同能力建设,才能有效维护边疆安全。边疆安全治理,在国内层面,需要推行“维稳”、“维权”与“维心”三维一体化模式,着力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生产生活方式,营造公平公正、民主与自由的制度环境,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打造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秩序和谐美好、经济建设生机勃勃,生存生活环境优化和美的平安边疆。以“维心”为本,赢取民心,以“维权”为策,改善民生,以“维稳”为基,融合民族;用“维心”来统领“维权”与“维稳”,用“维权”来促进“维心”与“维稳”,用“维稳”来保障“维心”与“维权”,促进不同行为体间的认同和合与认同整合,使各族人民重建归属感、确立公正感、保障安全感,调动他们和合共建与保卫边疆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国际层面,中国需要与周边国家乃至相关国家弘扬“和合主义”思想,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增信释疑与和平共处,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共有观念的良性认同建构,建立多种沟通与交流机制,参与制定并遵守兼顾多方共同利益的国际规范,同时要加强威慑认同力量建设,促进跨国的认同建构与合作共治,才能和合共建与共享边疆安全,从而最终才能编织“和美边疆”的安全之网。

张程岑[6](2018)在《东南亚跨境烟霾问题及其治理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地区开始广泛种植棕榈、橡胶等经济作物以来,所产生的大规模毁林开荒和泥炭地干旱,致使跨境烟霾逐渐成为这一区域主要的环境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跨境烟霾问题涉及多边利益,难以以一国之力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且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水平发展水平参差不一,也缺乏完善的问题处理体系,所取得的治理成效并不显着。在这样的背景下,东盟作为引导、协调东南亚地区内部问题和合作的地区组织,无疑成为这一危害区域环境事务的治理主体。文章首先对东南亚跨境烟霾的产生情况、原因及东盟各国的反应变化情况进行概述和分析;其后梳理了目前东南亚地区烟霾治理的行动、机制和合作内容,对跨境烟霾防治机制进行系统地探讨;最后,对东南亚地区烟霾治理现存的有关机制的成效与不足进行评述,并对未来东盟跨境烟霾治理情况、中国与东盟烟霾治理合作的趋势进行了个人预测。本文认为,跨境烟霾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东盟国家间的历史性环境问题。虽其产生受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但总体烟霾多为火灾引起且呈规律性分布。受跨境烟霾污染的影响,促使了东盟各国对烟霾问题认知上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在自然、社会、政治上相应发生了外交关系亲疏的变化。为解决问题,各国纷纷开始选择自身改革和对外合作,在行政调整、财政支持、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等领域进行了机制的构建和行动。这些治理机制为加强域内外国家间合作,早日实现东盟经济、安全、社会文化共同体建立做出了贡献。但受制于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及“东盟方式”影响,跨境烟霾的治理机制依旧还存在着诸多不健全方面,导致国家与国际组织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缺乏改革动力、执行进程缓慢、合作效率低下和治理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从现有发展趋势看,未来东南亚跨境烟霾的治理发展趋势情况较为乐观,但距离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闫文虎[7](2006)在《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的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不仅引发了伊斯兰国家内部的民族对立、宗教对抗、武装冲突、恐怖暴力和政府危机,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对地区安全、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为理论基点,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进而从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对台军事斗争战略等高度,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全文除导论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论文的理论支撑点。主要讨论了国家安全的概念及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及其特点,全球化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国家安全的几个方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和我国的新安全观,并引入全文。 第二章,全面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类型、成因、特点和趋势及对世界的影响。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伊斯兰恐怖主义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极端化产物,战争也刺激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的恐怖主义泛滥,教派冲突不断,笔者认为这也是战争刺激下的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极端化表现。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周边地区的影响,分析了东南来、南亚、中亚、俄罗斯车臣地区及其阿富汗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发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如社会动荡、跨国犯罪、伊斯兰语境下的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等等。 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伊斯兰教在我国的主要特点和分布情况,其次,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条件下,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安稳定的伊斯兰因素,分析了东突恐怖组织是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提出东突恐怖组织是伊斯兰极端化语境下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最后,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我国西北穆斯林地区发生的原因。重点指出了国际伊斯兰世界包括伊斯兰极端国际恐怖组织、伊斯兰慈善机构和有些国出于战略上需要对我国东恐怖主义的支持,对西北地区的宗教渗透。 第五章是前四章分析后得出综合结论,主要论述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催生下东突恐怖组织对我国西部安全稳定的影响,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对我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影响,分析了东突组织与台湾“台独分裂势力”联系及其对未来国家对台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准备工作的战略牵制。此外,从全球化视角分析了周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泛滥对我国地缘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打击制毒、贩毒和运毒等边境安全的影响,分析了美国以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为由全面进驻中亚地区、重返东南亚,全面渗透南亚,控制阿富汗对我国地缘政治产生的震荡。 第六章,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历史分析中得出了几点经验教训。发展西部经济,提高包括穆斯林群众在内的物质文化水平,因为经济问题是诱发伊斯兰极

邵帅[8](2019)在《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员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是当前国家正实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等战略中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船员权益保障问题也逐渐受到理论界关注,但由于船员权益涉及跨多个法律部门,环节多,情况特殊复杂,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劳动法项下或涉及《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所列之权益,并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和认知体系,碎片化的研究对改善船员权益现状作用有限。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社会治理正处于转型期,与硬法具有的“国家强制力保障”特征不同,软法着眼于社会实效,与法社会学对法的认识一脉相承。由于与当前社会发展理念内涵高度契合,其兴起在当今中国倡导法律多元主义背景下有一定必然性。软法理论具有较大拓展性,将软法与船员权益保障相结合,推动船员行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文章在船员权益保障领域,结合公权力的运行,通过层层推导辩证地将国内软法和国际软法在多维度展开论述和剖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索建立完善船员权益保障综合制度框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方案。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包括6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首先对于涉及到的船员、权益等概念根据本文研究需要界定了范围。之后通过综合各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当前实际仍从事船员职业的人数已经处在下降拐点,群体质量也不容乐观,船员群体已经开始衰落,对其权益保障具有紧迫性。实践中硬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存在不足,对船员权益保障不力也导致了船员社会评价不断降低,同时也加剧了船员衰落趋势。而软法理论为解决船员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第2章主要对文章涉及的理论进行全面系统论述,包括软法、弱势群体和公权力等法理。软法与法社会学一脉相承,是船员社会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对船员权益的保障离不开公权力,克服公权力异化缺陷需要对权力进行制衡,国家公权力由于具有先天优势而成为制衡的主要对象,解决途径除了对国家公权力分权形成内部制约,以及培养其他公权力形成一定程度外部制衡外,通过软法模式改善公权力的运行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合法性分析方面,本章从人权理论延伸到其下位的弱势群体理论,通过比对和价值梳理,最终得出中国船员的弱势群体属性定位,对其权益予以特殊保障具备法律正当性和必要性。第3章进一步对软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软法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硬法保障不足,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法概念的重构使当前尚运行于法律之外的部分公权力纳入法范畴并受其规制成为可能,对船员领域的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随后,通过对船员权益保障较好的典型国家的作法和制度进行分析归纳,这些国家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不但采取积极的硬法保障手段,而且更重视政策、行政协议、指导手册等软法手段的保障,取得显着成效。第4章将视野投放于国际法,国际法语境下软法构成也颇为丰富,包括不具有强制性义务内容的国际条约,非政府组织参与制定的跨国协议,以及国际公约中的软法条款。在海事领域,国际海事公约中的软法部分对缔约国履行条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强制审核制度及港口国监督制度的实施,国际海事公约约束力呈加强趋势,而且由于这些公约普遍规定了不给予非成员国更优惠待遇条款,海事公约中的公权力效力已不限于成员国范围,其中软法作用也愈加突显。履行国际海事公约对船员权益保障具有重要影响,本章系统论述了国际软法在《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三大主要涉船员海事公约中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脉络。最后对港口国备忘录这种特殊的国际软法形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以期通过借鉴国际法中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履行国际海事公约、保障船员权益的水平。第5章从国家和社会的国内软法角度对涉及船员权益保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涉及的具体领域问题包括:由于部门职责划分缺位交叉造成的公权力本身对船员权益损害;船员社会组织的孱弱导致船员自治程度低下并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中缺少话语权;船员市场的有序和自律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通过对相关领域问题中所涉及的软法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突显了软法在解决船员权益问题中的价值。在所涉及的问题中,一些是源于公权力自身缺陷导致的对船员权益的损害,另外则涉及公权力对由其他原因造成船员权益损害时的保障不力。同时分析了我国在履行公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第6章一方面主张应加强软法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提出以软法和硬法为表、公权力为里的社会治理理论架构。强调通过与硬法的协调配合,逐步建构起符合我国船员权益保障需要的国际、国家及社会软法体系;另一方面从实现路径方面,结合前文提及的船员权益保障相关问题,提出各公权力主体通过分工协作不断推进船员权益保障,开创船员领域软法与硬法共治的新局面。同时在一些具体领域如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船员工会组织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胡爱清[9](2014)在《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研究:区域公共产品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盟作为一个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有着不同特色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其独特的“东盟方式”决策模式与合作成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有些学者认为东盟是一个松散的地区性组织,首脑峰会和部长会议完全是清谈场所,几十年的区域合作成效甚微,完全无法与欧盟发展相提并论;有些学者则认为东盟走过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其本身的存续就证明东盟发展道路合理性。近年来东盟在能源安全合作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各成员国谋求协商一致商讨能源安全事宜,体现了东盟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的包容性、平等性和公平性。该论文以东盟区域能源安全合作进程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公共产品理论探讨在缺乏霸权和硬机制运作背景下,东盟如何在区域成员国间开展合作,集体供应区域公共产品,满足各国对能源安全的需求,综合构建区域能源安全保障平台。推动东盟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合作的动力在于全球能源储量的日益枯竭和国内经济发展对能源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单凭一国力量无法有效应对能源安全困境,唯有通过区域资源整合,共同提供有效保障区域能源安全的公共产品,以集体力量应对能源安全困境,才是谋求区域能源安全的路径。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能源资源禀赋各异,如何实现东盟区域公共产品的合作目标与各成员国对能源安全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成为东盟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的关键。东盟方式作为东盟各国合作供给公共产品的决策方式,体现了区域合作的包容性、协商性和公正性。东盟各国在集体供给区域能源公共产品实践中,从能源公共产品的不同类别出发,采取多样化的供给汇总方式,保证了供给各方责任明晰,避免“搭便车”行为。同时东盟不断吸纳区域外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东盟能源公共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区域公共产品的质量和层次,体现了东盟能源合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

刘英奎[10](2003)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我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即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思考。 一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其机遇和挑战。据统计,2001年全球大约有跨国公司6.5万家,它们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其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其内部和相互间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60%以上,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左右。世界货物、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进而促进了世界各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获性大大提高,各国经济发展对本国资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尤其是随着中国的入世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商到中国投资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已经成群结队地来到中国。国内企业该怎么办?是在国内市场上偏安一隅被动挨打,还是走出国门主动出击,到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二是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振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开始出现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从1998年以来内贸部公布的中国主要商品的供求平衡情况资料看,其中供过于求的比例分别为:1998年上半年为25.8%;1999年上半年为72.1%,下半年为80.0%;2000年上半年为78.36%,下半年为79.64%。市场供过于求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面对这种严重的生产过剩,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非均衡主要是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的,因此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内自我发展来彻底解决,而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 三是自然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瓶颈。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率较低,矿产资源品位较低,尤其是部分战略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预测,按现有的资源利用方式,预计到2010年国内45种主要矿产资源约有1/2不能满足需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获取国外矿产资源以补充国内资源不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是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比例失衡。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但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应该是双向的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走过了一条以“引进来”为主的发展道路,吸引了大量外资,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止2002年12月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外资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479.66亿美元。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世界第二大国,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相比较而言,对外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却无足轻重。最新国际投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吸纳国外投资与发展对外投资应形成合理比例。国际投资经验表明,—个成熟的经济体系,引进外资额与对外投资额的比例一般以100∶110为宜。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研究,各类国家引进外资与海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00∶140,发展中国家为100∶18,而我国仅为100∶8。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走出去”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不相称。面对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趋势,我国有必要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使得国民经济能够长期、健康、协调发展。 五是中国外贸出口深受贸易保护主义的侵害。随着世界生产力的迅速扩张,许多国家商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也更加激烈,从而导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国家频繁利用技术和环境壁皇等非关税措施对商品进口设限;有些国家甚至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韦糙贸易摩擦;不少国家则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组成区域性贸易保护屏障,阻碍外部产品进口。因此,各国之间贸易摩擦此起彼伏。这使得中国出口商品深受其害。据夕阻贸部统计,从1979年至2001年3月底,中国共遭受概起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100多亿美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内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面对这种贸易格局,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越过各种贸易保护壁垒,扩大我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是我国企业新世纪应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我选择了“中国企业实施去出去战略研究”作为论文选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有所帮助。 具体地说,论文的选题具有如下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国内理论界、产业界对于“引进来”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引进来”的实践成绩斐然,“引进来”的理论更是异彩纷呈。然而,我国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屈指可数,关于“走出去

二、印尼将纳入全球信息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尼将纳入全球信息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地区主义视野中的东盟经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地区主义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地区主义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地区主义的理论、逻辑与方法
    第三节 地区主义中的国家与市场
第二章 东盟内部的地区经济合作
    第一节 东盟经济合作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第二节 地区内部的贸易合作
    第三节 东盟的工业、投资与次地区合作
    第四节 地区金融合作与金融危机
    第五节 地区经济合作中的东盟六国
第三章 东盟对外的地区经济合作
    第一节 东盟与美、日、欧的经济合作
    第二节 东盟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第三节 东盟-中国的地区经济合作
    第四节 东盟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
第四章 东盟经济合作的制度与绩效
    第一节 东盟经济合作的制度分析
    第二节 东盟经济合作的绩效评估
第五章 东盟经济合作的动力与前景
    第一节 国家在东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节 市场在东盟经济合作中的导向作用
    第三节 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结论
附录 东南亚地区主义发展主要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2)机遇与挑战:我国反恐怖主义研究的未来走向(下篇)(论文提纲范文)

四、反恐大数据的研究应用
    (一) 当前全球反恐大数据的研究应用
        1.2017年国内反恐大数据研究的检视
        2.2017年国际反恐大数据研究的审视
    (二) 未来反恐大数据研究应用展望
        1. 继续加强反恐大数据建设的国际合作。
        2. 持续推进反恐大数据技术的升级与应用。
        3. 不断夯实反恐大数据建设的法律基础。
        4. 反恐大数据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企业的功能。
五、反恐国际合作研究
    (一) 当前反恐国际合作研究与实务
    (二) 未来反恐国际合作展望
        1. 加强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合作力度。
        2. 发挥区域性合作组织在反恐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 强化联合国在反恐国际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3)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天然橡胶资源供给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天然橡胶概况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8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 综述
2 世界天然橡胶生产现状
    2.1 世界天然橡胶生产现状
    2.2 亚洲天然橡胶生产现状
    2.3 亚洲主要天然橡胶生产国的生产现状
    2.4 其他亚洲天然橡胶生产国的生产现状
    2.5 南美洲主要产胶国情况
    2.6 非洲主要产胶国情况
    2.7 小结
3 世界天然橡胶消费、贸易和库存现状
    3.1 世界天然橡胶消费现状
    3.2 世界天然橡胶贸易现状
    3.3 世界天然橡胶库存现状
    3.4 小结
4 中国天然橡胶生产、消费、贸易和自给现状
    4.1 中国天然橡胶生产现状
    4.2 中国天然橡胶消费现状
    4.3 中国天然橡胶贸易现状
    4.4 中国天然橡胶自给现状
5 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研究影响
    5.1 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的涵义
    5.2 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直接制约因素
    5.3 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存在的问题
    5.4 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的战略选择
    5.5 影响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的因素
    5.6 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研究创新
6 天然橡胶主要争地热区作物的比较优势分析
    6.1 主要争地作物
    6.2 比较优势理论
    6.3 比较优势理论指标的确定
    6.4 比较优势理论指标在天然橡胶主要争地热区作物中的应用
    6.5 结论
7 品种资源优选下的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研究
    7.1 亚洲其他主要天然橡胶生产国的品种选育状况
    7.2 Vague适应性优选法
    7.3 应用Vague适应性优选法筛选天然橡胶品种
    7.4 结论
8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对策研究
    8.1 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对策
    8.2 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致谢

(4)日本东亚环境外交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以及研究问题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为什么选择日本在东亚区域的环境外交作为切入点
        三、研究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外对日本环境外交研究文献综述
        三、关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和日本环境外交研究现状的评析
    第三节 本文的框架结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一、本文框架结构
        二、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三、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与环境外交
    第一节 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框架
        一、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理论根源
        二、区域公共产品理论
        三、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政策涵义
    第二节 国际环境安全与环境外交
        一、国际环境安全观念的形成
        二、环境外交理论综述
    第三节 区域环境治理与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全球环境治理的困境
        二、区域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三、环境外交和区域环境公共产品
第二章 东亚环境问题及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
    第一节 东亚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一、东亚主要环境问题
        二、东亚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现状分析
        一、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
        二、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现状分析
第三章 日本环境外交及其在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作用
    第一节 日本环境外交背景、发展阶段和特点
        一、日本环境外交的背景
        二、日本环境外交的发展阶段
        三、日本环境外交的目的
        四、日本环境外交的特点
    第二节 日本环境外交中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的机制分析
        一、日本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的国内决策机制
        二、参与和发起建立国际环境机制是日本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最重要内容
        三、提供环境ODA是日本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的重要载体
        四、日本非政府组织直接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
        五、日本财界在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中的直接作用
    第三节 日本在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
        一、日本在推动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机制上的主导作用
        二、日本环境ODA是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物资手段
        三、日本在促进东亚环境认知共同体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第四章 日本在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作用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日本在东亚酸雨跨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一种加权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东亚酸雨跨境污染的形成及其区域公共产品类型
        二、日本在东亚区域酸雨治理公共产品中的供给作用
        三、EANET现状整体分析
        四、日本供给加权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意图和局限性分析
    第二节 日本在东亚海洋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一种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东北亚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类型
        二、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
        三、NOWPAP现状整体分析
        四、日本对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日本在东盟国家森林退化治理中的作用——一种最弱环节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东盟森林砍伐和退化问题及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类型
        二、东盟环境治理组织和机制
        三、东盟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现状整体分析
        四、日本对东盟产生的“生态阴影”
        五、日本对最弱环节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和局限性分析
    第四节 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运行状况以及日本作用的综合分析
        一、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运行状况分析
        二、日本对不同汇总技术的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及其根源
第五章 日本视角下区域环境安全一体化对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日本视角下的东亚共同体的发展
        一、日本倡导下的东亚共同体的发展阶段
        二、日本倡导下的东亚共同体的核心要义
    第二节 通过构建环境安全共同体带动东亚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一、东亚共同体构建中的障碍
        二、构建区域环境安全共同体可以克服或避免东亚共同体建设中的障碍
    第三节 对日本推动东亚环境安全共同体的建议和对策分析
        一、完善日本国内环境外交决策机制,使对外政策更具统一性和有效性
        二、调整供给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手段和目的,推动区域环境合作力度
        三、借鉴欧美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经验,破解东亚环境合作困局
终章 日本参与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的意义和困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日本供给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积极意义
    二、日本东亚区域环境外交的困境
    三、中国参与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原则和途径
    四、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对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5)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综述
        1.2.1 国外有关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综述
        1.2.2 国内有关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综述
        1.2.3 对国内外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的评价
    1.3 国内外有关边疆认同安全研究综述
        1.3.1 国外关于边疆认同安全研究
        1.3.2 国内有关边疆认同安全研究综述
        1.3.3 对国内外有关边疆认同安全研究的综合评价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1.7 基本概念的界定
        1.7.1 “边疆”概念的界定
        1.7.2 “安全治理”概念的界定
        1.7.3 “认同危机”与“认同安全”概念的界定
        1.7.4 “认同能力建设”概念的界定
2 认同与安全理论
    2.1 “认同”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2.1.1 “认同”的概念
        2.1.2 “认同”的内涵
        2.1.3 “认同”的特征
    2.2 认同的安全属性
        2.2.1 安全是一种主体间的认同建构
        2.2.2 安全与“认同危机”密切相关
    2.3 “认同”与安全的关系
3 认同安全的建构与维护:边疆安全治理的根本
    3.1 中国边疆主要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3.2 中国边疆安全威胁的识别与评估
    3.3 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的“双重困境”
        3.3.1 边疆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境
        3.3.2 边疆安全治理的认同困境
    3.4 认同安全的建构和维护:边疆安全治理的根本
4 认同与安全:国内外安全治理的考察及其思考
    4.1 “认同”缺失:传统安全维护模式的困境
    4.2 “认同”与合作:国际安全维护方略的积极思想
    4.3 认同危机:国际安全治理的失败教训
    4.4 认同整合:国际安全治理的成功经验
    4.5 和合认同:中国古代边疆安全治理方略
5 “认同”建构与“选择性”安全化:边疆安全治理新范式
    5.1 “选择性”安全化:“安全化”理论的新拓展
        5.1.1 “安全化”:安全议题的“社会建构”及其不足
        5.1.2 “选择性”安全化——“选择性”再建构的“有效性”考量
    5.2 “选择性”安全化的价值取向
    5.3 “选择性”安全化的路径选择
    5.4 “选择性”安全化的价值支点
        5.4.1 “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的不同争论及其思考
        5.4.2 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的价值支点
    5.5 “选择性”安全化的认同基础
6 认同能力建设:边疆安全治理新方略
    6.1 树立“认同安全”建构和维护新理念,探究认同能力建设新方略
    6.2 认同整合:边疆安全治理的国内维度
    6.3 认同建构:边疆安全治理的跨国维度
7 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案例研究
    7.1 身份认同的错位与交融:边疆安全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7.1.1 边疆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与边疆安全关系
        7.1.2 身份认同的错位及其对边疆安全的影响
        7.1.3 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发生错位的驱动因素
        7.1.4 促进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交融、维护边疆安全方略
    7.2 认同危机与“东突”问题治理
        7.2.1 “东突”势力制造认同危机
        7.2.2 “东突”势力制造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
        7.2.3 “东突”势力国际化运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思考
        7.2.4 “东突”问题及一部分维吾尔族认同危机形成的驱动因素
        7.2.5 认同能力建设与“东突”问题治理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
        8.1.1 主要结论
        8.1.2 研究不足
    8.2 研究展望: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到“边疆安全学”
参考文献
    专着
    论文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东南亚跨境烟霾问题及其治理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创新点和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一章 东南亚跨境烟霾问题的发展与由来
    第一节 东南亚跨境烟霾问题的演变
        一、生产模式埋下的隐患(1980年以前)
        二、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1980—1994年)
        三、跨境烟霾范围的扩大(1995—2005年)
        四、烟霾问题的嬗变(2006年以后)
    第二节 跨境烟霾成因分析
        一、自然环境特殊
        二、经济发展不合理
        三、社会发展水平滞后
        四、国家政治体制不完善
    第三节 东南亚跨境烟霾的特点
        一、烟霾起因较为单一
        二、烟霾跨境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三、烟霾发生频率加快
        四、各国受影响程度不同
第二章 跨境烟霾问题对东盟国家间关系影响及其应对
    第一节 跨境烟霾对东盟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
        一、区域自然环境恶化
        二、社会环境不稳定
        三、国家间政治关系波动
    第二节 东盟国家对跨境烟霾问题的应对态度
        一、相互指责、伺机推脱
        二、积极应对、加强合作
        三、维持中立、保持观望
    第三节 跨境烟霾问题影响东盟国家间关系的特点
        一、烟霾影响程度深浅造成了国家应对态度不平衡
        二、受害国和加害国重叠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第三章 东盟国家对跨境烟霾的治理与合作
    第一节 东盟各国的内部治理
        一、加强行政监管
        二、强化经济调节手段
        三、深化社会教育改革
    第二节 东盟成员国间的合作
        一、相关国家间的双边合作
        二、东盟框架内开展的多边合作
    第三节 东盟与域外国家、国际组织间的合作
        一、东盟与域外的双边合作
        二、东盟与域外的多边合作
第四章 东南亚跨境烟霾治理的成效分析
    第一节 跨境烟霾治理的积极影响
        一、 东盟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提高
        二、区域多边合作得到加强
        三、推动东盟政治安全、经济和文化共同体建设
        四、促进东盟对外交往扩大、深入
    第二节 跨境烟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机制不健全使得国家缺乏改革动力
        二、国家间责权不明晰导致执行进程缓慢
        三、“东盟方式”强制性不高降低合作效率
        四、与域外国家、组织合作多停留在协议层面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
    第一节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的基本概念
        二、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体系
        三、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影响
        四、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全球化运动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互动关系
        一、全球化运动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促进作用
        二、全球化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阻碍作用
    第三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伊斯兰极端主义破坏国家主权和和领土完整,威胁国家军事安全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为全球性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诱发了世界性伊斯兰国际恐怖主义
        三、伊斯兰极端主义催生的暴力恐怖活动,扰乱了所在国的经济利益,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秩序
        四、伊斯兰极端主义宣传政教合一,煽动教派冲突和颠覆现政权,引发社会动荡,对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造成威胁
        五、伊斯兰极端主义对所在的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六、伊斯兰极端主义对环境安全的威胁
    第四节 全球化时代我国面临着的主要安全问题及我国的新国家安全观
        一、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二、我国新安全观的主要特征
        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我国的安全问题
第二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国际形势
    第一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内涵及特点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基本内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主要特点
    第二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的失败
        二、伊斯兰世界尚未从根本上做好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准备
        三、二战后超级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及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激发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特别是原教旨主义的兴起
        四、一些国家把宗教复兴作为进行团结人民,统一思想的有力武器
        五、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神权统治的建立把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推向高潮
        六、巨额石油收入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冷战的结束打破了世界格局的力量平衡,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为伊斯兰复兴运动提供了国际空间
        八、伊斯兰教复兴与改革的历史传统,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内因
    第三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世界的影响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使传统的宗教生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宗教势力不断扩大,社会的宗教气氛浓厚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导致了中东伊斯兰世界的重组分化,诱发了中东地区性冲突和战争,使一些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政局动荡不稳、经济发展迟滞
        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加强了泛伊斯兰国际组织的影响,为国际社会多极化进程增添了力量
        四、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使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和势力迅猛发展到世界各地
        五、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诱发下的世界性伊斯兰恐怖主义,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恐怖活动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干涉他国内政和实行霸权政策提供了借口
        七、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还破坏了所在的历史文化,破坏了世界文明
第三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
    第一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的中亚局势
        一、中亚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在中亚兴起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三、中亚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四、当代伊斯兰教复兴对中亚安全的影响
    第二节 车臣—伊斯兰极端主义催生下的民族分裂恐怖活动的“圣地”
        一、俄罗斯伊斯兰教信仰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尤其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对车臣北高加索地区的影响
        三、伊斯兰极端主义在车臣和北高加索地区泛滥成灾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南亚: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诱发下的教派冲突和恐怖“天堂”
        一、南亚穆斯林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南亚的影响
        三、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原因
    第四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东南亚各国影响
        一、东南亚各国的伊斯兰教情况
        二、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
        三、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原因
    第五节 阿富汗—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世界恐怖主义的摇篮
        一、亲苏政权的建立和苏联的入侵催生了伊斯兰复兴,各种伊斯兰组织成为抵抗侵略的中坚力量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与阿富汗军阀混战相因相果,互相影响,催生了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产生
        三、塔利班极端政权的建立使阿富汗成为国际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摇篮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基地
        四、伊斯兰极端主义在阿富汗的泛滥,使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世界级“毒源”地
第四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穆斯林地区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特点
        一、信教民族多,分布广,居住集中
        二、教派多,影响大,地方特色浓厚
        三、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四、伊斯兰教对广大穆斯林影响深远
        五、伊斯兰教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广大穆斯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爱教爱国意识不断增强
        六、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二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影响
        一、宗教氛围异常浓厚
        二、恢复或变相恢复的宗教封建剥削制度在一些地方开始回潮和升温
        三、教派纷争时常不断
        四、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
        五、排挤和打击爱国宗教人士,争夺寺院讲经权
        六、伊斯兰极端势力活动猖撅
    第三节 “东突”恐怖组织—伊斯兰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结合
        一、东突恐怖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东突”恐怖组织活跃的四个阶段
        三、东突恐怖主义的活动特点
        四、“东突”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我国西部发生的原因
        一、全球性的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兴起和国际泛伊斯兰组织的渗透刺激了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升温
        二、国外各种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煽风点火使西北地区的伊斯兰问题变得更加敏感复杂
        三、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是非法宗教势力猖撅的原因之一
        四、民族问题引发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产生
        五、从文化内质上讲,伊斯兰教传统信仰文化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成为非法宗教势力产生的原因之一
        六、伊斯兰教本身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政治参与性为极端主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第五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安全
    第一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地缘安全的影响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使我国周边地区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泛滥,从而加剧周边地区的动荡和不安,进而影响我国边疆安全
        二、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介入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我国的地缘环境发生不利于我国的变化,也使上海合作组织地位和作用面临挑战
    第二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一、危害社会政治稳定
        二、影响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使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复杂化、国际化,也使已解决的边界问题前途不明朗
    第三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一、从我国内部环境讲,恶化了西部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影响了外资引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从外部讲,极端伊斯兰宗教组织恐怖活动的泛滥,使得我国的能源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增大
        三、伊斯兰恐怖主义兴起和我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与美国等国家的合作,影响我国与周边地区的商品贸易、劳务输出、海外企业的正常运转及海外人员的安全
    第四节 东突恐怖势力的活动影响我国的对台做军事斗争的战略
        一、从地缘角度看,台湾与新疆位于中国薄弱边缘地带
        二、“东突”恐怖势力与“台独”势力开始联合,从战略上互相策应
        三、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挟新疆以制台海”的图谋日益显现
第六章 历史的沉思
    一、经济问题是诱发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最主要因素,也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途径
    二、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严防宗教干涉教育,杜绝伊斯兰极端思想对学校的渗透
    三、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以抵抗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
    五、加大管理,力争使我国的伊斯兰教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透明化
    六、加强国际合作,增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力度
    七、加强基层政权和党组织建设,增强对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打击力度
    八、加强军队打击、威慑恐怖主义的能力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8)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船员群体困境及船员权益硬法保障之不足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及检视
        一、船员与海员概念界定
        二、船员权益概念界定
    第二节 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分析
        二、我国船员发展面临瓶颈
        三、我国船员队伍发展困境成因
    第三节 船员权益硬法保障的不足
        一、船员领域硬法建设现状
        二、船员权益硬法保障方面不足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相关概念及法理分析
    第一节 软法的本体理论
        一、软法概念、特征和基本构成
        二、软法的分类
        三、软法是改善公权力服务社会个体的有效模式
    第二节 软法与硬法的界分及相互关系
        一、软法与硬法的界分标准
        二、硬法与软法相互关系
    第三节 实施船员权益特别保障的法理与实证分析
        一、社会弱势群体理论
        二、对船员权益特别保障具备法理正当性
        三、加强船员权益保障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软法保障船员权益的优势分析及国外经验启示
    第一节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优势
        一、符合船员治理的时代需要
        二、弥补硬法保障船员权益不足
        三、有利于船员领域实现法治化
    第二节 国外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启示
        一、部分国家船员发展与保障情况
        二、国外船员权益保障经验归纳和启示
第四章 国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一节 船员领域国际软法价值和发展趋势
        一、海事公约中软法作用和价值
        二、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与船员有关的主要海事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一、海事劳工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三、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四、与船员有关主要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港口国监督备忘录——特殊的国际软法存在
第五章 国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一节 国家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一、组织类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二、公共政策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三、规制行政裁量权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二节 社会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一、信用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三节 我国在履行船员海事公约方面存在不足
        一、宏观层面的不足
        二、实践层面的不足
第六章 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模式建构及相关建议
    第一节 构建船员权益保障的软法模式架构
        一、规制与船员相关的国家软法
        二、培育与船员相关的社会软法
        三、吸收国际软法经验
        四、重构与软法相协调的船员硬法
    第二节 船员权益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与衔接
        一、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
        二、实现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有效衔接
    第三节 实现船员权益保障软法与硬法共治路径
        一、国家应建立便捷高效的权责体系
        二、国家和社会需共同推进船员信用和标准等领域建设
        三、推动各主体在船员领域国际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9)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研究:区域公共产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学者对东盟能源安全与区域合作的研究
        四、国内学者对东盟能源安全与区域合作的研究
    第三节 论文结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框架结构
        二、论文的创新与特色
        三、研究方法
    注释
第一章 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第一节 公共产品理论建构与发展
        一、公共产品理论缘起与发展
        二、国际关系理论的公共产品供给观
        三、全球性公共产品供需特点
    第二节 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建构与发展
        一、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二、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概念界定
        三、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能源安全与东盟区域公共产品合作
    第一节 能源安全概念的演化
        一、安全的内涵
        二、能源安全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的能源安全观
    第二节 作为公共产品的能源安全合作理论与实践
        一、集体能源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
        二、集体合作提供能源安全公共产品实践
        三、集体合作供应能源安全公共产品理论解释
    第三节 东盟能源安全公共产品合作背景及路径
        一、东盟各国合作供应能源公共产品的缘起
        二、东盟能源公共产品供给路径
        三、东盟能源公共产品类型和合作领域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东盟共同能源安全合作目标建构
    第一节 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的现实背景
        一、东盟刚性能源需求和有限产能矛盾上升
        二、东盟各成员国能源储量差异明显
        三、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及能源发展战略内容各异
    第二节 东盟共同能源安全合作目标的区域建构
        一、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目标的演化
        二、东盟区域内行为体对能源安全合作目标的影响
    第三节 区域外行为体对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目标的影响
        一、日本对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目标的影响
        二、欧盟对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目标的影响
        三、国际能源署对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目标的影响
    第四节 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目标的学习和内化
        一、东盟集体能源安全合作目标的内化和适应
        二、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目标形成的特点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东盟能源公共产品合作协商决策
    第一节 协商民主程序下的东盟区域公共产品合作
        一、东盟能源安全合作决策的特点
        二、东盟能源公共产品合作进程中的协商民主决策特点
    第二节 东盟能源公共产品合作协商民主进程
        一、东盟能源公共产品合作开始期(1973-1989)
        二、东盟能源公共产品合作巩固期(1990-1999)
        三、东盟能源公共产品合作发展期(2000-至今)
    第三节 东盟能源公共产品合作协议及行动方案
        一、能源形态公共产品合作协议
        二、物质形态能源公共产品合作协议
        三、服务形态能源公共产品合作协议
        四、制度形态能源公共产品合作协议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东盟能源公共产品的供应
    第一节 东盟能源公共产品供应合作不确定因素
        一、东盟能源形态公共产品供应合作不确定性
        二、东盟物质形态能源公共产品供应合作不确定性
        三、东盟服务形态能源公共产品供应合作不确定性
        四、东盟制度形态能源公共产品供应合作不确定性
    第二节 东盟能源公共产品供应合作主体及汇总方式
        一、东盟区域能源公共产品供应合作主体
        二、东盟能源公共产品合作汇总方式
    第三节 东盟能源公共产品合作供给的集体行动
        一、能源形态公共产品合作供给行动
        二、物质形态公共产品合作供给行动
        三、服务形态公共产品合作供给行动
        四、制度形态公共产品合作供给行动
    小结
    注释
结论
    一、本研究的理论启示
    二、对中国参与东盟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章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
        1.1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入世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
        1.3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4 小结
    第二章 “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内涵与意义
        2.1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形成
        2.2 “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2.3 “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辨证关系
        2.4 对外直接投资与外贸、外汇、外援等的关系
        2.5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2.6 小结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3.1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3.2 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现状与特征
        3.3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发展现状与特征
        3.4 小结
第二部分 “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马克思主的国际投资理论
        4.1 马克思的国际投资理论
        4.2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国际投资理论
        4.3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投资理论的简要评价
    第五章 国际投资宏观理论
        5.1 麦克杜格尔的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
        5.2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5.3 阿利伯的货币区域理论
        5.4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
    第六章 国际投资微观理论
        6.1 垄断优势论
        6.2 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
        6.3 弗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第七章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理论与中国学者对“走出去”战略的研究
        7.1 小规模技术理论
        7.2 技术地方化理论
        7.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7.4 中国学者对“走出去”战略的研究
        7.5 小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
第三部分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研究
    第八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状况
        8.1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阶段
        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特点
        8.3 小结
    第九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选择
        9.1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产业选择
        9.2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区位选择
        9.3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股权模式选择
        9.4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管理模式选择
        9.5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模式选择
        9.6 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组建“战略联盟”发展模式的选择
        9.7 小结: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选择
第四部分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及其主要对策
    第十章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分析
        10.1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障碍
        10.2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内障碍
    第十一章 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对策
        11.1 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11.2 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11.3 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11.4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11.5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印尼将纳入全球信息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区主义视野中的东盟经济合作[D]. 卢光盛. 复旦大学, 2006(02)
  • [2]机遇与挑战:我国反恐怖主义研究的未来走向(下篇)[J]. 康均心,徐翔,高丽丽.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8(05)
  • [3]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天然橡胶资源供给安全研究[D]. 江军. 海南大学, 2011(06)
  • [4]日本东亚环境外交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D]. 黄昌朝. 复旦大学, 2013(03)
  • [5]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D]. 谢贵平. 浙江大学, 2015(08)
  • [6]东南亚跨境烟霾问题及其治理合作研究[D]. 张程岑. 云南大学, 2018(01)
  • [7]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 闫文虎. 西北大学, 2006(11)
  • [8]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D]. 邵帅.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9]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研究:区域公共产品视角[D]. 胡爱清. 暨南大学, 2014(04)
  • [10]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D]. 刘英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标签:;  ;  ;  ;  ;  

印度尼西亚将被纳入全球信息网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