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二十”抗失血性休克实验

“九点二十”抗失血性休克实验

一、“九二○”的抗出血性休克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1](1973)在《“九二○”的抗出血性休克实验》文中研究指明 "九二○"乃赤霉素同系物中的菌类赤霉素,据文献报道,赤霉素的同系物大概有十四种以上,其中有六种是菌类赤霉素,即所谓GA1、GA2、GA3、GA4、GA7、GA9。其他赤霉素可从柑桔、未成熟的菜豆种子等植物中提取。而人工发酵中产生的赤霉素主要成分是GA3,即赤霉酸。因此通常把"九二○"看成是赤霉酸,其化学结构式为: 以往国内外对"九二○"的研究多限于农牧业上的应用,上海革命医务人员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医疗实践,将"九二"大胆地试用于医学临床。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并对其药理

省医用“九二○”科研协作组办公室[2](1976)在《医用“九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九二○”为赤霉菌(Fungus Gibberella Fujikuroi)产生的一种高效能的生长刺激素,故又称赤霉素(Gibberellinum)。1969年上海、华南等地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的科技人员为了庆贺党的“九大”和建国“二十年大庆”命名为“九二○”。广东地区还曾叫“701”等名称。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广大工农兵群众,革命的卫生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在农用“九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首先发现“九二○”在人体医用的效果。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肯定了其临床价值,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是在战无不胜

刘丽[3](2010)在《出血性休克对大鼠空肠动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出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 HS)可造成正常的肠道动力功能的损伤。肠道动力障碍后引发的肠道细菌增殖在肠道细菌移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肠道的细菌移位又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的原因之一。并且,肠道动力障碍迫使患者使用肠外营养并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在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中胆碱能肠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是胃肠道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刺激胃肠平滑肌收缩。一氧化氮(NO, nitric oxide)是从表达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的神经元释放的,是主要的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递质之一。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观察出血性休克对大鼠小肠运动功能的损伤及其神经源性损伤机制。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HS组。HS组在给予重度出血性休克(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0mmHg左右,持续90min)后行复苏,对照组大鼠给予相同麻醉及插管,但不行放血。复苏6h后处死大鼠。两组大鼠处死前30min伊文斯蓝灌胃测定小肠推进率;通过离体恒温平滑肌浴槽技术,来观察离体空肠平滑肌的自发收缩活动和对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KCl、TTX. NOS的非选择性抑制剂Nω-Nitro-L-arginine (L-NNA)及诱生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抑制剂氨基胍(aminoguanidine, AG)的收缩反应变化。记录空肠收缩的振幅、频率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用于结果的分析。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两组肠肌间神经丛(myenteric plexus, MP)中PGP9.5、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ChaT)和nNOS表达的变化。结果HS组小肠推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空肠平滑肌自发收缩的振幅在HS组显著降低(p<0.05),自发收缩的频率在两组之间却没有显著地差异(p>0.05)。离体空肠对ACh、KCl、TTX、L-NNA的收缩反应,与对照组相比,HS组均显著降低(p<0.05)。然而,加入AG后,在两组之间均未观察到自发收缩振幅有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HS组MP中PGP9.5的免疫阳性面积和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 IOD)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HS组MP中CHaT的免疫阳性面积、IOD、CHaT的免疫阳性神经元数/神经节和CHaT蛋白的表达在HS组大鼠中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HS组MP中nNOS的免疫阳性面积、IOD、nNOS的免疫阳性神经元数/神经节和nNOS蛋白的表达在HS组大鼠中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总之,出血性休克可导致大鼠小肠运动功能的损伤,大鼠空肠MP中胆碱能肠神经及一氧化氮能肠神经的损伤可能是造成HS后肠道运动功能障碍的神经源性机制。

李燕,高操,郑利,司马欣元,武阳[4](2014)在《NaHS抑制创伤出血性休克导致的大鼠心肌组织的凋亡》文中认为目的: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传统的快速扩容措施会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炎症反应和组织细胞的凋亡坏死;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具有抗炎、促进心血管增生等多种生理保护功能,在此实验中我们探索了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对出血性休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雄性SD大鼠出血性休克模型:复制大鼠腹中正切口造成创伤模型,然后经右侧股动脉插管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右侧股静脉建立液体通道准备复苏,给药组大鼠经腹腔给予NaHS(28μmol/kg),经左侧股动脉插管至左心室监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取大鼠复苏后2 h静脉血,测量血清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各组心肌酶改变。以蛋白印记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与Caspase-8的表达变化。结果:外源性H2S对创伤性休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保护了创伤休克导致的心肌细胞的损伤,并上调了大鼠心肌组织中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了促凋亡蛋白Bax及Caspase-8的表达。结论:外源性硫化氢可能通过抑制凋亡途径来保护创伤性休克导致大鼠的心肌组织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吕琦,庄颜峰,王万明,陈学明,徐皓,坂本吉正,高原佐代子,西田昌道,小林国男[5](2004)在《兔出血性休克并腹内压升高后中性粒细胞免疫机能抑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内压升高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均分为A(出血性休克并发腹内压升高)、B(出血性休克)、C(腹内压升高)、D(对照)4组。分别于创伤前、创伤后及创伤后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查中性粒细胞内细胞因子的产生、化学发光法检查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创伤后4 h,A组较创伤前及其余各组中性粒细胞内细胞因子产生减少、吞噬能力下降,NF-κB表达抑制(P<0.05);B和C组除在创伤早期有所变化外,创伤后4 h恢复到创伤前水平;D组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结论出血性休克后腹内压升高对机体形成序贯性二次打击,导致中性粒细胞对内毒素的刺激反应性下降,免疫机能抑制。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腹部间区综合征中发生败血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徐琳[6](2015)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最近的临床研究显示,超过1/3的严重创伤患者在送至急诊室之前、在创伤事故现场即可出现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ATC作为最近明确定义的早期内源性凝血功能异常,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全身血液低凝、早期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以及血小板功能障碍等。ATC由组织损伤和休克低灌注共同启动,一旦发生ATC可致输血需求增加和死亡率增高。而通过使用氨甲环酸与止血复苏等措施,早期有效治疗ATC能够明显减少输血需求和改善病人生存率。虽然目前关于ATC的研究较多,但其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研究显示蛋白C激活在ATC的发病中作为启动因素发挥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与ATC的发病密切相关,并且明显影响患者预后。在严重创伤或出血性休克时,机体可迅速启动生理反应机制以维持内稳态的平衡。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可通过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作用进行调节,进而在上述机制起到主导调控作用。在器官与系统水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产生的作用一般是相互对立的,因而交感/迷走神经活性之间的平衡一旦失调则表现为ANS功能障碍,并且在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作用。在脓毒症、创伤或出血性休克等炎症状态下,机体早期即可出现交感过度激活和迷走活性抑制,导致明显的ANS功能障碍。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检查在创伤患者可有效反映ANS功能障碍程度,其结果与炎症反应、器官功能损害和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均明显相关。目前已经明确,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并可互相作用;但是目前尚无研究关注在ATC中ANS功能障碍与凝血紊乱之间的关系。临床和动物研究已经证实,在炎症状态下通过抑制交感亢进和纠正迷走抑制,可有效改善ANS功能障碍,并能减轻器官功能损害和改善生存率。但纠正ATC中ANS功能障碍对减轻凝血紊乱是否有效,目前暂无相关研究。研究目的:1.评估ATC早期的ANS功能变化,明确其与ATC凝血紊乱之间的相关性。2.通过抑制交感活性/增强迷走活性,评价纠正ANS功能障碍对减轻ATC凝血紊乱的影响,并明确相关机制。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ATC大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凝血紊乱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评价ATC大鼠早期的ANS功能情况,明确其与凝血紊乱之间相关性。方法:将雄性SD大鼠以随机法分配至ATC组与Control组。通过组织损伤与出血性休克建立ATC大鼠模型。损伤休克之前与休克后0,1和2h评价HRV和血浆儿茶酚胺水平(ELISA)。休克后2h检查血栓弹力图(TEG)、PT、APTT以及促炎因子TNF-α、IL-6(ELISA)。组间数据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测验法,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HRV与凝血功能之间关系。结果:休克后ATC组大鼠比Control组的PT、APTT显著增加,而儿茶酚胺水平也持续升高。TEG检查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TC大鼠的R time和K time明显延长,而α角和MA值明显降低。HRV检查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TC大鼠的总功率和高频(HF)明显降低,而低频(LF)和LF:HF比值明显升高。ATC大鼠的TNF-a和IL-6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F以及LF:HF比值均与MA值呈明显的负相关(r=-0.89,-0.64)。结论:ATC大鼠早期即发生ANS功能障碍,表现为同时发生的交感过度激活和迷走活性抑制;同时ATC中ANS功能状态的变化与凝血异常也密切相关。第二部分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对ATC大鼠全身炎症反应和凝血异常的影响目的:通过抑制ATC大鼠交感神经活性,观察对炎症反应和凝血障碍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至Control组、ATC组、ATC+sympathectomy组(化学性交感切除)。ATC+sympathectomy组大鼠在实验前1周内接受2次腹腔注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100 mg/kg),以达到sympathectomy效果。休克损伤前与之后的0,1和2h对大鼠检测HRV。在每组各时间点HRV检测完成之后,处死大鼠获取动脉血样并检测动脉血气、凝血常规检查,以及评估凝血、纤溶、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和儿茶酚胺等标志物(ELISA)。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ATC组大鼠休克后PT和APTT明显延长,儿茶酚胺水平明显上升。HRV检查显示ATC大鼠与Control大鼠相比,同时存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和迷走活性的明显抑制;而sympathectomy可同时抑制这两种变化趋势。与ATC组相比,ATC+sympathectomy组的炎症因子TNF-a和纤溶标志物t PA、PAP水平均明显降低。同时sympathectomy还有效地抑制了ATC大鼠的血浆儿茶酚胺、内皮损伤标志物syndecan-1和s TM水平;但是sympathectomy没有明显改变ATC大鼠的PT和APTT水平。结论:ATC大鼠早期即发生ANS功能障碍,并对全身炎症、多糖包被降解和凝血紊乱均有明显影响。sympathectomy可有效抑制交感活性和纠正ANS功能障碍,并可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纤溶亢进和减轻内皮损伤。第三部分阻滞β-肾上腺素受体活性对ATC大鼠炎症反应和凝血障碍的影响目的:评价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对ATC大鼠炎症反应和凝血紊乱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至Control组、ATC组、ATC+β-blocker组(β-受体阻滞剂)。ATC+β-blocker组大鼠在麻醉置管后、动物模型建立前接受腹腔注射普萘洛尔(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7.5 mg/kg)。休克损伤之前与之后的0,1和2h,均对大鼠评价HRV时域指标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R-R intervals)以及炎症、凝血和内皮激活等标志物(ELISA)。休克后2h评估大鼠肝组织核因子NF-κB的表达,并将大鼠肠系膜组织以镧基固定液灌注后行电镜检查显示多糖包被结构。ATC组和ATC+β-blocker组均另设一组大鼠以比较两组休克后的生存时间。结果:腹腔注射普萘洛尔明显降低了ATC大鼠心率,但是没有明显改变平均动脉压水平。HRV检查显示ATC大鼠的SDNN明显降低,反映了ATC大鼠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而普萘洛尔可有效抑制交感活性和纠正ANS功能障碍。与ATC组相比较,ATC+β-blocker组的炎症因子TNF-a、IL-6和纤溶标志物t PA、PAP水平均明显降低,同时肝脏NF-κB的活性也明显减弱。此外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有效地抑制了ATC大鼠内皮损伤标志物s TM与syndecan-1的水平;电镜检查显示ATC大鼠的多糖包被在休克损伤后明显降解,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对内皮多糖包被具有保护作用。ATC和ATC+β-blocker两组大鼠在休克后的生存时间并无明显差别。结论:阻滞β-肾上腺素受体活性能够抑制ATC的交感活性亢进和纠正ANS功能障碍,并可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内皮损伤和抑制纤溶亢进;提示β-肾上腺素受体的过度激活在AT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第四部分胆碱能抗炎途径激活对ATC大鼠炎症反应和凝血障碍的作用与机制目的:组织损伤和出血休克后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可早期大量释放入血,而HMGB1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作用引起无菌性炎症,并与创伤后凝血病密切相关。本研究中我们评价了迷走神经刺激激活胆碱能抗炎途径对ATC大鼠循环HMGB1水平与凝血紊乱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配至control组、ATC组和ATC+VNS(vagus nerve stimulation,迷走神经刺激)组。ATC+VNS组在动物模型建立、休克期结束后即接受迷走神经电刺激(5V,2ms)达10分钟。休克2h后处死大鼠取得血样与组织标本。通过TEG和HRV分析ANS和凝血系统功能。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评价肝脏NF-κB和HMGB1表达,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浆TNF-α、IL-6和HMGB1水平。取大鼠肺组织分析肺损伤程度,测量肺细胞表面syndecan-1表达,明确HMGB1和syncecan-1 m RNA水平;同时免疫组化检测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与HMGB1在肺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VNS并未明显改变ATC大鼠心率和动脉血压水平。VNS明显改善ATC大鼠的迷走活性抑制,同时有效抑制ATC大鼠K time延长和MA降低的趋势。VNS有效降低了ATC大鼠升高的血浆TNF-α、IL-6和HMGB1水平。肺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TC组大鼠比control组的肺泡细胞表面的syndecan-1表达明显减弱,而VNS有效增强了肺细胞表面的syndecan-1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ATC组肺组织syndecan-1 m RNA表达减弱而HMGB1 m RNA表达增高,VNS仅明显强化了syndecan-1 m RNA的表达。ATC组大鼠肝组织的NF-κB和HMGB1的蛋白水平比control组均明显升高,而VNS仅明显抑制了NF-κB的活性。但是VNS对肝脏HMGB1蛋白水平和肺HMGB1 m RNA表达均无明显影响,说明VNS仅能抑制HMGB1的释放入血,但不改变其m RNA与蛋白水平。创伤休克导致ATC大鼠肺损伤,而VNS可有效减轻肺组织损伤。免疫组化显示ATC组肺HMGB1和RAGE表达均明显上调,而ATC+VNS组HMGB1和RAGE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TC组。结论:VNS能够增强ATC大鼠的迷走活性、减轻ANS功能障碍,并可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和HMGB1的早期释放入血,以及减轻内皮损伤和纠正低凝状态。上述机制可能通过NF-κB和RAGE途径发挥作用。课题总结:1.本研究结果表明ATC大鼠早期发生ANS功能障碍,表现为交感活性亢进和迷走活性抑制,并且ANS功能障碍与炎症反应和凝血紊乱密切相关。2.ATC大鼠早期交感神经活性亢进,有效抑制交感活性能够改善ATC大鼠的炎症反应、内皮损伤与凝血异常。3.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活性可减轻ATC大鼠的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和纤溶亢进,证实β肾上腺素受体过度激活在AT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4.ATC大鼠迷走活性明显抑制,迷走神经电刺激可改善ANS功能障碍,抑制急性炎症反应和HMGB1的早期释放入血,并减轻内皮损伤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秦薇[7](2008)在《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复苏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对急性产科出血性休克病人,容量复苏是院前生命高级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出血未控制前不适当的液体复苏可能恶化休克的结局,一些有关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临床实践指南和部分国家的治疗规范已从传统的快速输液复苏转向一个更为理性、明智的限制性输液复苏治疗。限制性输液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速度和输液量,保持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能有效保障重要器官血供的较低水平范围,从而减少再出血。2006年巴黎国际会议推荐:对于外伤性失血性休克,在外科手术未有效控制出血前复苏平均动脉压至40mmHg;其他类型的休克推荐复苏的目标血压为MAP>65 mmHg。限制性输液复苏明显地减少了休克并发症,改善休克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已取得良好的疗效。产科休克是与妊娠和分娩所致产后出血直接相关的休克,是威胁孕产妇生命的首要原因,鉴于产妇本身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生理特性如高血容量、高凝状态,处于非控性出血状态的孕产妇院前抢救能否应用限制性输液复苏?在产科领域国内外未见报道。余艳红教授课题组自2004年开始对限制性输液复苏孕产妇失血性休克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限制性输液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优于传统快速容量复苏,能明显地改善休克孕兔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出血量,提高存活率,与创伤领域研究结果相一致。然而围绕适宜的复苏血压、合理的输液量、理想的复苏液体、复苏的终点特别是出血未控制前院前处理等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随机、前瞻性实验方法观察限制性输液特别是不同种类的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对微循环灌注、缺血再灌注、能量代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等各方面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妊娠期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的影响,寻找适宜复苏血压、时机及输液种类,提供限制性输液应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的实验数据,为后期临床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以提高抢救失血性休克的成功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第一章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对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微循环的影响【目的】失血性休克治疗后出现大循环和微循环血流不一致的分离现象,治疗后毛细血管无复流使功能毛细血管密度(FCD)下降,FCD的恢复是决定休克预后的重要指标。我们应用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时对孕兔耳窗微循环、血液动力学、系统代谢和生存情况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液体限制性输液对孕兔失血性休克微循环灌注的影响,寻找理想的复苏液体。【方法】1、建立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及微循环耳窗模型:经过麻醉动物、备皮、颈动静脉插管、耳窗制作术后,沿下腹部正中切口打开腹腔,暴露子宫,制作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模型分为4期:①基础期(Base stage,Omin)麻醉、插管、耳窗制作。②急性失血期(shock stage,0~30min):选取孕兔任意一孕囊,剪断此孕囊下方子宫系膜处的一处直径约3-4mm的动脉切断,使用无菌纱布围绕(便于统计出血量),然后颈动脉放血,速率2ml.kg-1.min-1,使MAP在15分钟内降至40mmHg,维持其在40~45mmHg之间15分钟,抽出的血液经肝素化处理以备回输。③院前复苏期(Prehospital stage,30~90min):急性失血期后的30~90min期间。根据预先设定的输液方案给予抢救。④院内复苏期(Hospital stage,90~180min):当实验进行至90min后,缝扎血管彻底止血,回输血液和继续输液治疗以维持MAP在80mmHg,第180min分钟停止实验拔除各插管缝合伤口观察生存一周情况。2、实验分组:选择妊娠期为15~25天新西兰孕兔30只,将实验动物编号随机分为3组:①传统复苏组(NS resuscitation,NS):院前复苏期开始接受大量的生理盐水(NS)及林格氏液(RS)快速输注以维持MAP在80mmHg左右;②限制性输液复苏组(NS hypotension resuscitation,NH):院前复苏期开始接受小量RS输注以维持MAP在60mmHg左右;③高渗高胶限制性输液复苏组(hypertonic hyperosmotic hypotension resuscitation,HHH):院前复苏期开始接受小量HHES(万汶+7.5%氯化钠,4ml/kg)及RS输注以维持MAP在60mmHg左右;各组均于院内复苏期接受手术止血和输血输液治疗,实验结束后吻合血管、缝合伤口,动物给与食物和水笼中饲养观察生存率。3、监测指标:于实验0min、30min、90min、180min并抽血检测BE、PH、PCO2、PO2和HCT水平,连续监测MAP及微循环情况。BE、PH、PCO2、PO2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监测;血HCT采用微量血细胞比容离心机监测;微循环选择有4-6个具有4-6个毛细血管的微循环录像片段分析,FCD计数以观察30秒内毛细血管中至少有一个红细胞通过为标准;于实验180min记录各组失血量和补液量,拔除各插管缝合伤口观察生存一周情况。【结果】1.不同复苏方式孕兔pH,BE,PO2,PCO2的变化:休克后出现代偿性的过度呼吸,表现为动脉血PCO2、pH、BE的下降和PO2的上升,复苏期末限制性复苏组PCO2,PO2基本恢复正常,快速复苏组仍表现为轻度过度呼吸,NH、HHH组与NS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99,P=0.006;F=13.045,P<0.001)。复苏后各组PH和BE逐渐回升,院内复苏末未达到基础期水平,NH、HHH组与NS组组间比较PH和B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94,P<0.001;F=6.670,P=0.004)。说明限制性输液复苏可有效缓解通气过度,有利于酸碱平衡。2.不同复苏方式孕兔微动脉、微静脉直径比较:休克后微动脉、微静脉分别收缩至基础期0.63±0.54%和0.77±0.67%,复苏后微动脉直径恢复,院内复苏期末各组分别为HHH(0.92±0.04%),NH(0.85±0.07%)和NS(0.71±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932.P<0.001)。复苏后微静脉直径渐恢复,院内复苏期末各组分别为HHH(0.88±0.07%),NH(0.87±0.05%)and NS(0.84±0.0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07,P=0.141)。提示高张高胶限制性输液可以有效扩张休克时收缩的微血管,改善微循环。3.不同复苏方式孕兔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FCD)数目比较:休克后各组FCD数目减少到基础期的42.57±5.5%,院前复苏后,FCD渐恢复,在T90min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40.150,P=0.000)。院内复苏后,FCD未恢复至基础期水平,在T180minFCD相对于基础期各组依次为NS组(59.70±4.81%)、NH组(70.30±5.62%)、HHH组(91.70±4.69%),NH、HHH组与NS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932,P=0.000)。院内期末FCD水平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505,p=0.004)。表明限制性输液可以促进失血性休克后毛细血管灌流恢复,高张高胶限制性输液效果更明显。4.不同复苏方式孕兔失血量、补液量、HCT、生存时间比较:院内期末失血量、补液量NH(3.79±0.39 VS37.80±4.65 ml/kg)、HHH组(3.28±0.62VS31.74±4.07ml/kg)显著少于NS组(4.54±0.83 VS44.92±3.25 ml/kg);院内期末HCT NH组(20.50±1.96%)、NH组(20.20±1.55%)显著高于NS组(16.30±1.57%);各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各组孕兔生存率分别为NS(90%、50%、30%),NH(100%、80%、70%),HHH(100%、8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比较生存率有差异。各组中位生存时间NH组(3.00±0.42天)、HHH(3.40±0.48天)、NS(1.70±0.34天天),NS组与NH(X2=5.528,P=0.019)、HHH组(X2=8.679,P=0.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院内期末HCT水平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379,p=0.03)。说明限制性输液复苏可有效地减少内出血及输液量,稳定了HCT,避免血液过度稀释,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延长动物生存时间,增加动物生存率。【结论】不同的液体复苏方式和种类对休克后微循环的恢复和系统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限制性输液复苏较快速输液复苏微动脉收缩减轻,FCD数目增多,组织灌流增加,动物生存时间延长,生存率提高。高张高胶限制性输液较等渗晶体限制性输液能较明显的改善微循环、减少输液量,可望应用于院前急救。第二章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对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休克后由中性粒细胞激活诱发的免疫反应是组织损伤的重要阶段,中性粒细胞和其它巨噬细胞的激活引起组织损伤,最终至器官功能的障碍。应用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时肺组织MPO、血浆PAF水平的变化及早期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探讨不同限制性输液复苏方案对休克后免疫功能和器官损伤的影响。【方法】1、建立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模型:经过麻醉动物、备皮、颈动静脉插管后,沿下腹部正中切口打开腹腔,暴露子宫,制作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模型分为4期:①基础期(Base stage,0min)麻醉、插管。②急性失血期(shock stage,0~30min):选取孕兔任意一孕囊,剪断此孕囊下方子宫系膜处的一处直径约3-4mm的动脉切断,使用无菌纱布围绕(便于统计出血量),然后颈动脉放血,速率2ml.kg-1.min-1,使MAP在15分钟内降至40mmHg,维持其在40~45mmHg之间15分钟,抽出的血液经肝素化处理以备回输。③院前复苏期(Prehospital stage,30~90min):急性失血期后的30~90min期间。根据预先设定的输液方案给予抢救。④院内复苏期(Hospital stage,90~180min):当实验进行至90min后,缝扎血管彻底止血,回输血液和继续输液治疗以维持MAP在80mmHg,第180min分钟停止实验。2、实验分组:选择妊娠期为15~25天新西兰孕兔18只,将实验动物编号随机分为3组:①传统复苏组(NS resuscitation,NS):院前复苏期开始接受大量的生理盐水(NS)及林格氏液(RS)快速输注以维持MAP在80mmHg左右;②限制性输液复苏组(NS hypotension resuscitation,NH):院前复苏期开始接受小量RS输注以维持MAP在60mmHg左右;③高渗高胶限制性输液复苏组(hypertonic hyperosmotic hypotension resuscitation,HHH):院前复苏期开始接受小量HHES(万汶+7.5%氯化钠,4ml/kg)及RS输注以维持MAP在60mmHg左右;各组均于院内复苏期接受手术止血和输血输液治疗,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组织待检。3、监测指标:于实验0min、30min、90min、180min抽血检测血浆PAF水平,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肺脏组织检测MPO酶活性,并制成病理切片,光镜、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MPO、PAF试剂盒分别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和美国ADE公司。【结果】1.不同复苏方式孕兔肺组织MPO比较:采取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后肺组织MPO表达水平不同,复苏期末肺组织中MPO水平在各组间自高到低排列为NS组(3.05±0.34 U/L)、NH组(2.47±0.23 U/L)、HHH组(1.86±0.25 U/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HH组、NH组显著低于NS组,HHH组显著低于NH组(F=27.067,P=0.000)。说明限制性输液复苏较快速输液复苏减轻了休克时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聚集程度。2.不同复苏方式孕兔血浆PAF比较:失血性休克引起血清PAF升高,复苏后血清PAF继续升高,但以NH组、HHH组升高较为缓和,在T180min血清PAF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NS、NH、HHH组(4.41±0.12 pg/ml VS 3.97±0.13 pg/mlVS3.57±0.15pg/ml),且HHH组、NH组显著低于NS组,HHH组显著低于NH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58.562,P=0.000)。提示限制性输液从一定程度上下调了血清PAF水平,减轻了炎性介质对机体的损害,高张高胶限制性输液效果更明显。3.病理改变:快速输液复苏组(NS组)较较限制性输液复苏组(NH、HHH组)Ⅱ肺泡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变短或消失,板层体少且空化,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排列紊乱。说明限制性输液减轻了肺组织结构的损害。【结论】限制性输液下调了休克后血清PAF的水平,减轻了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扣押和聚集的程度,有利于缓解局部缺血缺氧区组织细胞的损害。羟乙基淀粉高渗盐限制性输液复苏可显著抑制休克后肺组织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提示液体的种类和复苏方式可能影响休克后炎症介质的水平和器官的损害程度。第三章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对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各器官ATP酶活性的影响【目的】休克后缺血缺氧的细胞发生多通路的变化,细胞能量代谢从有氧代谢转变为无氧糖酵解,引起细胞内乳酸、氢离子和无机磷酸盐的堆积。细胞内ATP数量的减少源于合成减少、持续消耗和ATP酶活性的改变。我们应用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时血乳酸、离子及各脏器Na+-K+-ATP酶活性、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不同复苏方法对休克后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1、实验分组和方法同第三章。2、监测指标:于实验0min、30min、90min、180min抽血检测LA、Na+、K+水平,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心脏、肝脏、肺脏、肾脏、小肠和骨骼肌等组织检测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Na+、K+采用全自动电解质监测仪(美国康宁公司)监测;LA、ATP酶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结果】1、不同复苏方式孕兔各组织ATP酶活性水平比较:失血性休克引起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的升高,其中Na+-K+-ATP酶的活性较Ca2+-Mg2+-ATP酶升高显著,NS组较NH、HHH组升高显著;在NS组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各脏器组织间的排列自高到低的顺序为骨(7.34±1.41 VS7.04±1.02 umolPi/mgprot/hour)、心肌(6.39±1.28VS6.13±0.83umolPi/mgprot/hour)、肝(6.11±0.97 VS 5.54±0.80 umolPi/mgprot/hour)、肾(5.82±0.69 VS5.54±0.80umolPi/mgprot/hour)、肺(4.14±0.78 VS 3.74±1.04umolPi/mgprot/hour)及肠(3.02±0.37 VS 2.82±0.44 umolPi/mgprot/hour),NH、HHH组表现与NS组相似的规律。其中Na+-K+-ATPase心肌、骨胳肌、肝、肾组织中活性NS组显著高于NH与HHH组(心肌:F=10.727,P=0.001;骨胳肌:F=8.798,P=0.003;肝:F=11.696,P=0.001:肾:F=28.137,P<0.001),肺、肠组织中NS、NH、HHH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肺:F=1.836,P=0.193;肠:F=1.644,P=0.226)。Ca2+-Mg2+-ATPase活性表现与Na+-K+-ATPase相似的规律。表明休克后不同器官代谢水平不同,限制性液体复苏减轻了由于ATPase活性活性改变所继发的能量代谢紊乱。2、不同复苏方式孕兔血浆乳酸、血钠、血钾水平比较:失血性休克引起血乳酸、血钾水平的增高,院内复苏期末血乳酸仍高于基础期水平HHH组(1.9±0.4mmol/L)、NH组(4.4±1.0mmol/L)显著低于NS组(8.6±1.4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758,P<0.001);院内期末血钾水平除HHH组(3.30±0.25mmol/L)恢复至基础期(3.09±0.10mmol/L)水平外,其它各组仍继续升高,NS组仍然高于基础期为4.40±0.17mmol/L,NH、HHH组与NS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849,P<0.001);血钠浓度仅HHH组院前期表现短暂的升高较基础期升高24.4mmol/L(F=875.948,P<0.001),院内期恢复至基础期水平;院内复苏期末骨骼肌组织ATP酶活力和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coefficient:r=0.895,P=0.000).说明限制性输液复苏缓解休克时乳酸的增加,减轻代谢性酸中毒,稳定了血浆电解质水平。休克后的高血浆乳酸水平可能与ATP酶活性的改变相关。【结论】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导致能量代谢障碍,不同器官影响不同,其中心肌和骨胳肌较肺、肠组织中ATP酶活性改变显著。限制性输液复苏较快速输液复苏相对稳定了能量代谢及血浆离子水平,减轻对细胞生物膜及细胞器的损害。第四章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对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各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目的】失血性休克后的液体复苏过程类似于缺血再灌注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失血性休克后继发的组织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未见孕兔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应用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时各脏器SOD、MDA水平的影响,分析不同复苏方法对组织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探讨不同复苏方法对休克后续治疗的意义。【方法】1、实验分组和方法同第三章。2、监测指标: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心脏、肝脏、肺脏、肾脏、小肠和骨骼肌等组织检测SOD活性和MDA水平。SOD、MDA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结果】1、失血性休克后各器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失血性休克时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SOD活性的降低及MDA水平增高;在各组间自高到低排列为NS组、NH组、HHH组,NS组MDA表达水平分别为肺(24.41±2.95 nmol/mgprot)、肝(19.41±2.12 nmol/mgprot)、肾(17.42±3.11nmol/mgprot)、肠(16.21±1.97 nmol/mgprot)、骨胳肌(6.23±3.70 nmol/mgprot)和心肌(5.45±2.52 nmol/mgprot),其中肺水平最高;NS组SOD表达水平分别为肺(94.20±18.77Ul/mgprot)、肝(94.43±8.19 Ul/mgprot)、肾(113.42±11.67Ul/mgprot)、肠(33.00±7.02 Ul/mgprot)、骨胳肌(168.2±7.89 Ul/mgprot)和心肌(164.0±8.47 Ul/mgprot),其中骨骼肌表达最高。表明休克后不同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不同。2、不同复苏方式孕兔各组织SOD活性及MDA水平比较:其中肺、肝、肾、肠组织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MDA水平HHH组、NH组显著低于NS组,HHH组显著低于NH组NH组(肺:F=11.155,p=0.001;肝:F=21.549,p=0.000;肾:F=10.504,p=0.001;肠:F=12.174,p=0.001);SOD活性HHH组、NH组显著高于NS组,HHH组显著高于NH组(肺:F=9.285,P=0.002;肝:F=12.346,P=0.001;肾:F=11.039,P=0.001;肠:F=25.006,P=0.000)。提示限制性输液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能减轻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高张高胶限制性限制性性输液效果更明显。【结论】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院前期限制性输液复苏缓解了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高张高胶限制性输液效果更明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组织器官的损伤程度不同,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阻断损伤的始动及主要损伤器官,可能在休克的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样本量有限,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临床判断休克预后的指导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全文小结1、限制性输液复苏较快速输液复苏微动脉收缩减轻,FCD数目增多,组织灌流增加,动物生存时间延长,生存率提高。高张高胶限制性输液较等渗晶体限制性输液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能较明显的改善微循环、减少输液量,可望应用于院前急救。2、限制性输液下调了休克后血清PAF水平,降低了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扣押和聚集的程度,缓解了由中性粒细胞激活诱发的免疫反应,有利于减轻局部缺血缺氧区组织细胞的损害。3、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后导致能量代谢障碍,不同器官影响不同,其中心肌和骨胳肌ATP酶活性改变显著。限制性输液较快速输液相对稳定了能量代谢及血浆离子平衡,减轻对细胞生物膜及细胞器的损害。4、限制性输液缓解了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组织器官的损伤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阻断损伤的始动及主要损伤器官,可能在休克的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复苏孕兔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对微循环灌注、缺血再灌注、能量代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等系统研究,探讨其有效复苏的病理生理机制,表明院前复苏期在使用晶体液的基础上联合少量高张高胶限制性输液复苏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可取得更好效果。我们的动物实验数据支持:可在在具备良好实验条件的基础上,严格筛选病例,由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负责进行限制性输液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

陈生弟,徐德隆,余慧贞[8](1986)在《L-脯氨酸-L-亮氨酸-甘氨酰胺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文中指出 1971年,Nair等首先在牛的下丘脑中分离到L-脯氨酸-L-亮氨酸-甘氨酰胺(PLG),由于它具有抑制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MSH)释放的作用,故又称为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此后,很多作者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包括药理学、作用机制和生理功能等。结果证明PLG具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它具有抗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对PLG在上述方面的研究成就综述如下。一、药理学在大白鼠中注入同位素14C标记的PLG后,发现PLG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9分钟,

蒋薇[9](2017)在《胆碱能抗炎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内源性/外源性胆碱能抗炎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的免疫稳态,平衡过度的免疫炎症反应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autoimmune disease)的发生往往伴有外周免疫细胞的浸润、活化,导致神经髓鞘蛋白的脱失,引起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尼古丁作为胆碱能受体的激动剂,具有外源性胆碱能抗炎作用,可以有效的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减轻炎症损伤。本研究针对尼古丁的外源性胆碱能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炎症细胞的影响,对细胞发育、分化及迁移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以NK细胞为代表的内源性胆碱能抗炎系统进行探索,确定其随疾病严重程度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内源性调节因子控制疾病的进展。这一研究将对完善胆碱能抗炎系统的理解和其治疗机制的探索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对小鼠建立EAE模型并且皮下置入微量注射泵,研究尼古丁对EAE的临床表现的影响。并且探索其对骨髓、外周及中枢的髓系免疫细胞分布和表型的影响。(2)利用流式分选或磁珠分选获得NK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和PCR确定NK细胞中是否存在胆碱能合成、转运及代谢的关键酶。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 AT),胆碱转运子(Choline Transporter,CHT1),囊泡乙酰胆碱转运子(Vesicular acetylcholine transporter,VACh T)以及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3)利用Ch AT-e GFP小鼠建立EAE动物模型后,检测NK细胞在EAE小鼠中Ch AT表达水平相对于正常小鼠的变化。(4)流式分选出Ch AT+NK细胞和Ch AT-NK细胞,利用基因芯片全基因组检测后进行富集分析。(5)通过在CX3CR1-小鼠建立EAE模型,并且向中枢回输Ch AT+NK细胞和Ch AT-NK细胞,进一步证实和比较Ch AT+NK细胞与Ch AT-NK细胞在CNS免疫炎症微环境中的作用。(6)Ch AT+NK细胞和Ch AT-NK细胞回输后对CNS免疫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明确各个免疫细胞亚群的变化。(7)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transwell实验探索Ch AT+NK细胞与CCR2+Ly6Chi细胞之间的趋化和共定位。(8)免疫荧光染色探索α7n ACh R和Perforin在细胞突触间的分布。(9)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多发性硬化症(MS)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乙酰胆碱(ACh)水平。结果:(1)在EAE模型中,外源性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尼古丁可以有效的抑制中性粒细胞和CCR2+Ly6Chi单核细胞向中枢浸润。(2)NK细胞具有完整的胆碱能系统合成及代谢酶,并且可以合成和分泌乙酰胆碱。(3)在EAE中NK细胞Ch AT表达增加。并且相对成熟的外周的NK细胞Ch AT表达要高于骨髓中的NK细胞。(4)NK细胞Ch AT表达与其转移相关受体CX3CR1和介导免疫耐受相关的受体NKG2A表达密切相关。(5)全基因组基因芯片分析发现Ch AT+NK细胞相对于Ch AT-NK细胞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更具有免疫调节功能。(6)把Ch AT+NK细胞回输到CX3CR1-/-小鼠的CNS进行功能验证更进一步证实了其免疫调节作用,并且通过抑制杀伤CCR2+Ly6Chi细胞发挥免疫保护作用。(7)Ch AT+NK细胞与CCR2+Ly6Chi细胞可以形成免疫突触,并且突触中存在α7n ACh R和Perforin的极化及再分布。(8)CCR2+Ly6Chi细胞对Ch AT+NK细胞失耐受是由于Qa-1表达下调,而Qa-1表达的下调可能是由于NK细胞分泌的乙酰胆碱通过α7n ACh R发挥作用。(9)在MS病人中,我们同样发现病人外周血NK细胞的Ch AT表达和乙酰胆碱合成增加,并且在CD56bright NK细胞中这种上调更为显著。结论:(1)外源性胆碱能系统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浸润而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炎症。(2)NK细胞作为具有抑制CNS免疫炎症作用的调节性细胞,具备合成和分泌内源性乙酰胆碱的作用。(3)Ch AT+NK细胞作为NK细胞的一个亚群,有其特有的免疫特性,并且通过抑制CCR2+Ly6Chi单核细胞在CNS炎症中发挥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4)MS病人外周血NK细胞存在胆碱能系统表达的上调,并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先关,提示其在反应疾病预后中有一定的意义。

胡磊[10](2018)在《氨甲环酸对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给药时机选择。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加入100μmol/L的H2O2作用12h,在H2O2作用开始后30min和60min以及H2O2作用结束前1h和2h这4个时间点加入TXA (150μmol/L); 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HUVECs形态;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多配体聚糖、t PA和PAI-1含量。结果 HUVECs经H2O2作用后,可显著诱导细胞凋亡,上调ICAM、多配体聚糖和t PA的表达,同时抑制PAI-1的表达; TXA在H2O2作用60min内给药可抑制H2O2对HUVECs的凋亡诱导作用,同时下调ICAM、多配体聚糖和t PA的表达,并上调PAI-1的表达,TXA在60min后给药无上述保护作用。结论早期TXA给药对H2O2诱导HUVECs损伤有明显抗纤维蛋白溶解和保护作用,从而表明临床应用TXA需早期给药。

二、“九二○”的抗出血性休克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二○”的抗出血性休克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3)出血性休克对大鼠空肠动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出血性休克对大鼠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方法和步骤
    结果
    讨论
第一部分 出血性休克对大鼠小肠肌间神经丛肠神经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NaHS抑制创伤出血性休克导致的大鼠心肌组织的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动物实验与分组
        1.2.1实验动物及分组
        1.2.2 THS动物模型的复制及处理
    1.3 检测指标
        1.3.1血流动力学监测
        1.3.2心肌酶学检测
        1.3.3心肌组织切片HE染色
        1.3.4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凋亡相关的蛋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NaHS改善了创伤出血性休克导致的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
        2.1.1 NaHS对创伤出血性休克大鼠MAP的作用
        2.1.2 NaHS对创伤出血性休克大鼠HR的影响
    2.2 NaHS减少了创伤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大鼠心肌酶谱的表达
    2.3 NaHS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形态学的影响
    2.4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8 蛋白表达(n=5)
3 讨论

(6)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ATC模型中自主神经功能与凝血异常之间的相关性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对ATC凝血功能紊乱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β-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在ATC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胆碱能抗炎途径对ATC凝血紊乱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神经和内分泌激活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说明
附件
致谢

(7)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复苏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对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微循环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对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对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各器官ATP酶活性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章 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对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各器官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成果
致谢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9)胆碱能抗炎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外源性胆碱能系统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动物和仪器
        1.1.2 主要试剂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尼古丁在体外调节骨髓来源的促炎性单核细胞的产生和存活
        1.2.2 尼古丁在体内抑制CCR2~+Ly6C~(hi)单核细胞向中枢浸润
        1.2.3 尼古丁改变外周血中CCR2~+Ly6C~(hi)单核细胞的分布
        1.2.4 α7nAChR和 α9nAChR介导的胆碱能抗炎活性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1.2.5 尼古丁影响趋化因子的表达水平和产生而影响单核细胞分布
    1.3 讨论
        1.3.1 外源性胆碱能作用可以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发育分化
        1.3.2 外源性胆碱能作用通过抑制CCR2~+Ly6C~(hi)单核细胞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1.4 小结
二、NK细胞中内源性胆碱能系统在细胞发育分化中的表达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动物和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C57BL/6 小鼠NK细胞中胆碱能代谢系统的表达
        2.2.2 C57BL/6 小鼠NK细胞ChAT表达在NK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2.2.3 ChAT~+NK细胞与ChAT~-NK细胞在基因表达和功能性富集分析中的差异
        2.2.4 NK细胞ChAT表达与NK细胞CX3CR1和NKG2A受体表达的关系
        2.2.5 NK细胞ChAT表达在EAE疾病进程中的动态分布
    2.3 讨论
        2.3.1 小鼠NK细胞具备完整的胆碱能代谢系统
        2.3.2 ChAT表达随NK细胞从骨髓到外周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加
        2.3.3 NK细胞在炎症刺激中ChAT表达增加并且使细胞具有特定的免疫表型
    2.4 小结
三、分泌乙酰胆碱的NK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ChAT~+ NK细胞可以改善EAE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
        3.2.2 ChAT~+ NK细胞调节EAE中CNS免疫微环境及免疫细胞分布
        3.2.3 ChAT~+ NK细胞与CCR2~+Ly6C~(hi)单核细胞相互趋化及免疫突触形成
        3.2.4 NKG2A/Qa-1 通路介导ChAT+ NK细胞对CCR2~+Ly6C~(hi)单核细胞的杀伤作用
    3.3 讨论
        3.3.1 NK细胞的内源性胆碱能作用通过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3.3.2 内源性乙酰胆碱调控NKG2A/Qa-1 通路介导免疫失耐受杀伤靶细胞
    3.4 小结
四、多发性硬化症病人外周血NK细胞中胆碱能系统的活化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MS病人脑片中ChAT~+ NK细胞分布的免疫荧光检测
        4.2.2 MS病人外周血NK细胞乙酰胆碱水平与EDSS评分的关系
        4.2.3 MS病人外周血NK细胞乙酰胆碱水平与MRI核磁病灶的关系
        4.2.4 外周血CD16~(dim)CD56b~(right) NK、CD16~(dim)CD56~(dim) NK、CD16~(bright)CD56~(dim)NK细胞亚型中ChAT表达水平的比较
    4.3 讨论
        4.3.1 ChAT~+ NK细胞在MS病人脑片中脱髓鞘病变部位聚集
        4.3.2 MS病人外周血NK细胞ChAT表达和乙酰胆碱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
        4.3.3 MS病人ChAT表达增加在CD16~(dim)CD56~(bright) NK细胞中最为显著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综述
    1 迷走神经的神经解剖
    2 炎症反射弧:传出支
    3 抗炎胆碱能信号的机制
    4 当前研究
    5 实验性治疗策略的前临床研究
    6 对临床研究提供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氨甲环酸对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四、“九二○”的抗出血性休克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九二○”的抗出血性休克实验[J]. 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 中草药通讯, 1973(06)
  • [2]医用“九二○”研究进展[J]. 省医用“九二○”科研协作组办公室.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76(02)
  • [3]出血性休克对大鼠空肠动力的影响[D]. 刘丽.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2)
  • [4]NaHS抑制创伤出血性休克导致的大鼠心肌组织的凋亡[J]. 李燕,高操,郑利,司马欣元,武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11)
  • [5]兔出血性休克并腹内压升高后中性粒细胞免疫机能抑制[J]. 吕琦,庄颜峰,王万明,陈学明,徐皓,坂本吉正,高原佐代子,西田昌道,小林国男.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4(03)
  • [6]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 徐琳. 第二军医大学, 2015(07)
  • [7]不同限制性输液方案复苏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研究[D]. 秦薇. 南方医科大学, 2008(05)
  • [8]L-脯氨酸-L-亮氨酸-甘氨酰胺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 陈生弟,徐德隆,余慧贞.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86(04)
  • [9]胆碱能抗炎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蒋薇. 天津医科大学, 2017(12)
  • [10]氨甲环酸对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 胡磊. 医学研究杂志, 2018(11)

标签:;  ;  

“九点二十”抗失血性休克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