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乙酰长春花碱酰胺临床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潘光照[1](2021)在《硫酸长春质碱抑制胃癌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一种全人类共同的“噩梦”,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诊断出的癌症之一,在所有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五,而其死亡率却排名第四。近年来,尽管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性疗法和化学疗法等在胃癌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化学疗法是一种有效且广泛使用的癌症治疗方法,然而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伴随的高毒副作用也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伤痛。因此,筛选和开发低毒、高效的新型抗癌药物和新治疗策略显得迫在眉睫。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研究团队在长春花(Madagascar periwinkle)的叶子中发现一种天然成分---长春花碱(vinblastine,又译为长春碱),随后其被发现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长春花碱是一种强效的细胞分裂抑制剂,被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如淋巴瘤、睾丸癌、乳腺癌、膀胱癌和肺癌等。此外,多种长春花提取物或类似物,如长春瑞滨(Vinorelbine)、长春地辛(Vindesine)、长春新碱(Vincristine)、长春花碱(Vinblasine)和长春弗宁(Vinflunine),具有较好的肿瘤抑制效果,并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其强毒副作用往往也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顺铂(Cisplatin,Cis)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睾丸癌、卵巢癌、膀胱癌、肺癌、子宫颈癌、头颈癌和胃癌以及其他一些实体瘤治疗的金属基团抗肿瘤药物。在具有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的同时,顺铂同样也表现出很多的毒副作用。顺铂表现出了约40种个体毒性,其中肾毒性是最常见的一种。顺铂的抗癌活性毋庸置疑,但是长期使用所产生的强副作用无疑等同于服用慢性毒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春质碱(Catharanthine)是长春花中的的一种提取物,该生物碱类化合物被进一步修饰为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硫酸长春质碱(Cathearanthine Sulfate),简写为CAS,其抗癌活性和机制未见报道。本课题研究发现,CAS具有较好的胃癌抑制效果,能够显着增强顺铂的治疗效果,且能够有效降低顺铂治疗中的毒副作用。本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CAS表现出较好的抗胃癌活性且毒性较低在细胞水平,CAS显着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MKN-45的生长,并且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利用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对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和检测,发现CAS并不会诱发经典的细胞凋亡。运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周期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CAS处理组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主要阻滞于G0/G1期;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对该时期关键调节蛋白,如、CDK2、Cyclin E1及Cyclin E2进行检测,发现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因子p21显着上调,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CDK2)以及细胞周期蛋白E1和E2(Cyclin E1和Cyclin E2)均显着下调,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在个体水平,为了验证CAS的体内抗癌效果,课题组成功构建了小鼠皮下人源和细胞来源异种移植瘤模型(PDX和CDX模型),然后通过腹腔给药方式进行给药处理。结果显示,无论是CDX还是PDX模型,CAS治疗组瘤块体积和质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CAS在体内也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移植瘤中增殖相关因子Ki67,发现CAS治疗可以显着性地降低Ki67在这些瘤块中的表达。通过伊红和苏木精染色(H&E staining)发现,经CAS处理小鼠的瘤块发生明显的核质不均一,细胞明显变大且出现胞质空泡化。利用长期毒性试验(Long-term toxicity test)以探究该药物是否对小鼠的脏器产生毒副作用,结果表明经CAS处理后小鼠的重要脏器(心脏、脾脏、肺、肾脏和肝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CAS对实验动物无毒或毒性较低,表明该化合物单体具有潜在的临床开发价值,但CAS对小鼠是否具有其他毒副作用仍需作进一步的探究。2.CAS通过激活PERK/ATF4/eIF2α/CHOP和IRE1α/XBP1信号轴诱发损伤性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为了探究CAS的抑癌机制,利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对CAS处理前后的两株胃癌细胞(SGC-7901和MKN-45)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组学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表明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相关的基因集显着富集于CAS处理组。GO分析显示经CAS处理后,多个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发生改变,同样包括UPR。经CAS处理后,在SGC-7901细胞中参与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基因上调多达43个,在MKN-45细胞中有33个,其中在两细胞株中共同上调表达的基因有20个。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上调因子属于参与响应PERK和IRE1α跨膜感受器介导的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通过蛋白印迹对小鼠异种移植瘤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PERK、ATF4、eIF2α、p-eIF2α、CHOP和IRE1α等均显着上调,表明发现PERK和IRE1α这两条内质网应激通路均被活化。利用基因敲低技术或小分子抑制剂,敲除或抑制PERK和IRE1α通路活性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CAS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CAS可能通过诱发损伤性内质网应激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3.CAS通过内质网应激激活ATF4/AMPKα/ULK1和XBP1/Beclin-1信号通路介导细胞自噬细胞在应激状态下会启动UPR,诱发ERS,进而也可能会激活细胞自噬。那么CAS诱发的UPR是否也会诱导自噬的发生呢?利用各种策略对自噬标志物LC3B进行检测,发现经CAS处理的细胞或肿瘤组织中LC3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LC3B信号出现大量的点状聚集。在电子显微镜下,CAS处理组细胞或肿瘤组织中后观察到大量积聚的自噬小体。这些结果表明CAS能够显着诱发细胞自噬。为了进一步探究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关系,通过RNA干扰技术和特异性抑制剂,敲低或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跨膜感受器PERK和IRE1α的表达水平或活性,发现CAS诱导的细胞自噬水平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抑制,表明CAS介导的细胞自噬与ERS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UPR通过PERK、ATF6和IRE1α这三条经典的通路调节包括mTOR、AMPKα和Beclin-1/ATG在内的多条自噬通路,进而调节细胞自噬的发生。为了探究CAS诱导细胞自噬发生的下游通路,通过蛋白印迹技术对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发现CAS 能够显着激活ATF4/AMPKα/ULK1 和XBP1/Beclin-1/ATG信号轴。当这两条信号通路的同时阻断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自噬的发生。这些研究结果表明ATF4/AMPKα/ULK1和XBP1/Beclin-1/ATG信号通路活化是CAS诱导细胞自噬所必需的。4.CAS通过靶向细胞骨架系统破坏自噬流自噬的发生往往存在两种状态,即自噬通量流通和自噬通量阻断。通过联合多种自噬激活剂或者抑制剂以探究自噬流的状态。研究发现PI3K特异性抑制剂3-MA可以显着降低CAS诱发的自噬水平,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能够进一步增强细胞自噬水平,而自噬流阻断剂Bafilomycin A1(Baf A1)或氯喹(Chloroquine,CQ)则不能够增强CAS诱发的自噬水平。自噬双标系统mRFP-GFP-LC3是自噬流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通过追踪红绿荧光信号来判断自噬流通情况。通过荧光观察,发现CAS处理组细胞中所有的点状自噬信号均为黄色,这些结果初步表明CAS发挥自噬阻断作用。紧接着,为了更直接地验证CAS是否影响了自噬小体与溶酶体的融合,通过LC3-GFP与溶酶体标记物Lyso-tracker或LAMP1进行共定位分析。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AS处理48 h后LC3B点状信号与溶酶体并无明显共定位,这些结果表明CAS诱发的自噬阻断可能发生于自噬早期。为了进一步探究自噬流阻断的机制,对RNA-Seq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CAS处理后,微管和微丝相关基因显着下调。利用鬼笔环肽标记细胞微丝结构,发现CAS处理组细胞发生明显的微丝解聚。这种解聚有别于因自噬激活本身所造成的功能性解聚,因为CAS处理后除了微丝解聚,还伴随β-actin蛋白表达的下调,此外,解聚的actin蛋白与LC3B并无明显的共定位。CAS对细胞骨架系统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尤其对微管和微丝。自噬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代谢过程,许多细胞器均参与完成了这个过程。细胞骨架作为细胞的一个支撑系统,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是必需的。许多报道已表明骨架系统在细胞自噬的发生过程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不同于长春新碱对微管系统造成的显着性解聚,CAS处理后却导致了细胞微管组织的重塑;微管重塑是细胞应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而微管的重塑往往对其执行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蛋白印迹检测发现经CAS处理的细胞中,β-tubulin蛋白的表达明显被下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AS诱发的自噬流阻断的主要原因是细胞骨架系统功能障碍所介导的。大多数长春花碱提取物具有微管靶向性,为了深入探究CAS是否对细胞骨架系统具有靶向性,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我们发现配体分子CAS与其受体分子β-actin的氨基酸残基可以通过疏水作用力、芳环堆积力结合;此外,CAS还可以通过氢键与β-tubulin的ASP457、GLU502、LYS449、LYS498残基发生物理性结合。细胞热位移实验显示经CAS处理的细胞中,无论β-actin还是β-tubulin均具有更强的热稳定性。这些结果表明CAS与β-actin和β-tubulin通过物理作用力发生结合,进而破坏细胞骨架系统,导致骨架功能障碍。5.CAS介导的自噬阻断增强了顺铂的化疗敏感性并提高了荷瘤小鼠的生存能力我们探究CAS与顺铂联合使用是否仍然会介导细胞自噬。通过对自噬标志物LC3B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联合用药依然导致了自噬的发生。比较有趣的是,SQSTM1的表达也被上调,提示联合用药仍然是会导致自噬流的阻断。通过MTT和平板克隆实验,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策略对胃癌细胞具有更佳的抑制效果。为了评估联合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通过单剂量急性毒性试验(single dose acute toxicity)和亚慢性毒性试验(long term toxicity test)发现,CAS 与 Cis 联合治疗可以减轻Cis单药治疗出现的脏器和组织损伤,尤其是对肾脏、胃肠的损伤。通过Chou-Talalay的方法评估CAS联合Cis是否具有协同治疗胃癌的作用,结果表明CAS在一个广泛的Cis浓度范围内与其联合具有协同抑制胃癌的作用(联合系数Combination Index,CI<1.0);进一步检测发现联合化疗能够实现在较低浓度的Cis条件下诱发更加显着的DNA损伤,进而导致凋亡的发生。皮下异种移植瘤实验显示,相较于任一单药治疗,联合策略对肿瘤具有更佳的抑制效果。为了探究联合治疗策略是否对可以延长原位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我们构建了两位病人来源的原位异种移植瘤模型,通过阶段性药物治疗后,发现CAS与Cis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延长患癌小鼠的生存期。这些结果表明CAS介导的自噬流阻断效应增强了 Cis对胃癌的化疗敏感性,并且延长了原位瘤小鼠的生存期。总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CAS通过激活ERS依赖性的自噬,同时又通过物理结合至细胞骨架系统,造成细胞骨架功能障碍,进而破坏自噬流。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CAS介导的自噬流破坏在细胞生存中扮演了消极的角色。重要的是,CAS可与Cis发挥协同抑癌作用,同时可以拮抗Cis诱发的个体毒性。因此,这些结果表明,CAS与Cis联合使用是一种可行的胃癌治疗方法,可为其在胃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临床前见解。
张书楣[2](1976)在《去乙酰长春花碱酰胺临床前的研究》文中认为 斯威尼(Sweeney)等报道3-胺甲酰基-4-羟基长春花碱,即去乙酰长春花碱酰胺(DVA),对实验动物肿瘤的活性与长春新碱(VCR)相当,例如对加特纳(Gardner)淋巴肿瘤去乙酰长春花碱酰胺以0.2~0.25毫克/公斤的剂量,长春新碱以0.2毫克/公斤的剂量,都完全抑制肿瘤的生长,而长春花碱(VLB)以
贾彩云,纪人明[3](1994)在《抗肿瘤新药——西艾克在临床应用中的毒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 西艾克(长春地辛,VDS)是一种新的半合成抗肿瘤植物药,其结构与长春花碱(VLB)相似。是长春花碱的衍生物——去乙酰长春花碱酰胺(desacetyl vinblatine amide),抗肿瘤谱较长春花碱及长春新碱(VCR)广。毒性介于二者之间,与这两种药无交叉耐药性。自一九七六年在美国和欧洲临试用以来,证明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疗效佳。对多种实体瘤如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非何杰金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均有较好的疗效。对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卵
习利平,宋新波,张丽娟[4](2011)在《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长春碱类抗肿瘤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显示出很好的疗效。综述其发现、提取分离、药理作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对其进行的结构修饰和近年来出现的新剂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石岩玉[5](2020)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促进卵巢癌SKOV3细胞调亡和抑制侵袭的研究》文中指出卵巢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在妇科肿瘤中,卵巢癌的病死率位于首位[1]。由于卵巢癌发病隐匿,又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技术,导致70%卵巢癌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阶段[2]。目前临床治疗措施主要是手术+化疗+维持治疗(PARP抑制剂),其中化疗仍是卵巢癌治疗的关键手段。70%左右的上皮性卵巢癌对铂类联合紫杉醇化疗敏感,然而随着化疗次数增多,最终出现铂耐药、疾病出现难以控制的进展[3],致使晚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30%左右[4]。顺铂是常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临床上用于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5]。目前多数认为顺铂杀灭肿瘤细胞的机制主要是引起DNA损伤、破坏DNA复制和转录而致细胞毒性,间接启动线粒体通路介导的内源性凋亡途径,其中Bcl-2/BAX家族和Caspase家族蛋白的活化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6]。顺铂为药物剂量-浓度依赖性的抗肿瘤药物,但因其严重的神经毒性、耳肾毒性等严重副作用,限制了铂类药物的大剂量长期应用,另外,长期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铂类耐药,限制了铂类药物使用。需要寻找药物与铂类药物联合应用,提高疗效,延缓耐药,降低剂量减轻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叶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逐渐受到关注。培美曲塞是一种新型多靶点抗叶酸代谢药物[7],体外研究显示,培美曲塞主要抑制胸苷酸合成酶(TS),对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甘氨酰胺核苷酸甲酰转移酶活性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嘌呤和嘧啶合成障碍,从而抑制DNA复制、阻滞细胞于S期。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培美曲塞与化疗药物联用对恶性胸膜间皮瘤、肺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具有抗瘤活性[8]。培美曲塞通过细胞膜上的叶酸结合蛋白运输系统进入细胞内[9],其抗肿瘤治疗的效应可能与叶酸受体的表达的高低有关。目前发现的叶酸受体有三种亚型[10],分别为叶酸受体-α(FR-α)、叶酸受体-β(FR-β)、叶酸受体-γ(FR-γ)。其中FR-α的高表达与人类肿瘤进展、化疗耐药相关[11]。FR-α位于细胞外膜[12],通过胞饮机制将叶酸转运到细胞内,通过胸苷酸合成酶(TS)等参与噪呤、嘧啶的合成。YU等[11]实验研究表明,FR-α在正常卵巢、卵巢良性病变的血清、组织不表达或者低表达,而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呈现高表达状态,大多数表达于浆液性卵巢癌。FR-α高表达通过加强嘌呤、嘧啶的合成作用,促进肿瘤细胞DNA复制及损伤修复、导致肿瘤细胞的耐药。有资料显示FR-α高表达可能是培美曲塞抗肿瘤治疗的有效生物学标记[13]。当与顺铂联用时,一方面使顺铂所致肿瘤细胞DNA损伤不能修复、增强顺铂化疗的敏感性;另一方面通过阻止DNA复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14]。本实验旨在研究抗叶酸代谢药物培美曲塞与顺铂联用,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凋亡、侵袭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临床卵巢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通过qRT-PCR技术、Western Blot法检测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卵巢癌SKOV3细胞中FR-α及胸苷酸合成酶(TS)的mRNA及蛋白水平,并着重研究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1.研究对象: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卵巢癌SKOV3细胞。2.研究方法:qRT-PCR技术、Western Blot法检测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卵巢癌SKOV3细胞中FR-α mRNA、蛋白及TS mRNA、蛋白水平;MTT、Annexin V-FITC和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术、Transwell检测培美曲塞、顺铂及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对SKOV3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培美曲塞、顺铂及联合使用时对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Western Blot法检测SKOV3细胞加入培美曲塞前后TS、FR-α蛋白的变化。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定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定量资料,培美曲塞、顺铂及联合使用对SKOV3侵袭及凋亡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FR-α 蛋白(0.46±0.04)、TS 蛋白(0.34±0.03)在卵巢癌 SKOV3 细胞,与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中的FR-α蛋白(0.12±0.02)、TS蛋白(0.19±0.02)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FR-α mRNA(3.73±1.50)、TS mRNA(1.77±0.48)在卵巢癌SKOV3细胞,与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中的FR-αmRNA(0.90±0.38)、TS mRNA(0.75±0.29)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体外采用不同浓度(10mg/L、20mg/L、40mg/L、80mg/L、160mg/L、320mg/L、640mg/L、1280mg/L)的培美曲塞处理 SKOV3,不同浓度(0.75mg/L、1.5mg/L、3mg/L、6mg/L、12mg/L)的顺铂处理SKOV3。结果显示培美曲塞、顺铂对SKOV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呈剂量浓度依赖性,培美曲塞IC50值为(597.53±113.27)mg/L,顺铂 IC50 值为(8.23±0.79)mg/L。6mg/L 顺铂的增殖抑制率为(25.57±0.94)%,320mg/L培美曲塞的增殖抑制率为(34.82±1.64)%,二者联合的抑制率为(50.00±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选取为6mg/L顺铂、320mg/L培美曲塞作为后续实验浓度。3.侵袭结果表明,培美曲塞组平均侵袭细胞数(53.11±4.17)个,顺铂组平均侵袭细胞数(43.89±3.69)个,培美曲塞+顺铂组平均侵袭细胞数(26.22±2.99)个,对照组平均侵袭细胞数(73.44±6.16),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较单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药组较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凋亡结果表明,培美曲塞组细胞凋亡率为(17.46±0.84)%,顺铂组凋亡率为(20.50±0.93)%,而联合使用凋亡率则增加到(36.41±2.07)%,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大于单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药组较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Bcl-2蛋白在顺铂组(0.25±0.03)、培美曲塞组(0.31±0.02)、顺铂+培美曲塞组(0.12±0.01),对照组(0.49±0.03);BAX蛋白在顺铂组(0.42±0.04)、培美曲塞组(0.37±0.03)、顺铂+培美曲塞组(0.61 ±0.04),对照组(0.16±0.02)。联合用药组的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顺铂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加入培美曲塞后SKOV3细胞中的TS蛋白(0.34±0.03),较SKOV3细胞中的TS蛋白(0.25±0.0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FR-α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1.培美曲塞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减弱细胞侵袭,与顺铂联合具有协同作用。2.在卵巢癌SKOV3细胞中FR-α、TS蛋白呈现高表达状态,培美曲塞可降低TS蛋白的表达。3.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可能通过降低叶酸代谢通路中TS蛋白的表达抑制DNA复制及损伤修复,激活线粒体通路介导的内源性凋亡途径,从而为顺铂化疗起到增敏作用,为治疗卵巢癌提供新的思路。
尚海,潘莉,杨澍,陈虹,程卯生[6](2010)在《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细胞形态、细胞分裂、信号转导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微管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微管蛋白已经成为研究与开发全新抗癌药物的重要靶点之一,作用于微管系统的微管蛋白抑制剂也已成为一类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该类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或者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而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着重介绍了微管蛋白抑制剂的药理活性和临床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该类抑制剂的发展趋势。
张鹏[7](2006)在《化疗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的重新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由于技术限制,此前还较少有人直观地展现非同步化条件下化疗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胞周期特异性。但是,细胞周期同步化被证明是对细胞状态的一种干扰,可能导致“假象”研究结果。在这部分研究中,我们将首先建立化疗药物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细胞系的细胞周期特异性检测模型。方法:以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系(MOLT-4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喜树碱(CPT)、阿糖胞苷(Ara-C)、替尼泊甙(VM-26)、甲氨蝶呤(MTX)、泰素(Taxol)、长春新碱(VCR)等常用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Cell-cycle specific agents, CCSA)以不同剂量、不同作用时间加以处理,以API法检测细胞凋亡的细胞周期特异性。以分选后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对API法的结果加以进一步验证。从而比较观察出各种药物诱导细胞周期特异性凋亡的最佳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建立模型。结果:CCSA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系,在较低浓度及较短时间内仅引起细胞周期阻滞效应或(和)少量细胞周期特异性凋亡,在一定浓度及作用时间范围内出现明显的细胞周期特异性凋亡,超出这个范围后,往往引起广泛的无周期特异性的细胞死亡。喜树碱0.2μg/ml,阿糖胞苷100μg/ml,替尼泊甙50μg/ml,甲氨蝶呤40μg/ml作用4-6小时出现S期特异性凋亡;泰素1μg/ml、长春新碱1μg/ml作用9小时出现G2/M期凋亡。结论:CCSA诱导的典型的早期细胞周期特异性凋亡在一定条件范围内可被API技术检测。在以对数生长的Molt-4细胞为模型时,这种特异性与目前一般认为的一致。目的:利用第一部分研究建立的研究模型,检测在靶细胞生长状态发生改变后,化疗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胞周期特异性,探讨化疗药物作用于体内外肿瘤的细胞周期特异性有无改变。方法:建立“高密度状态”培养的Molt-4细胞模型,观察药物引起的细胞周期特异性凋亡,比较其与以对数生长期模型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以临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研究对象,观察药物在体内、外的不同效应。结果:当作用于“高密度状态”的Molt-4细胞时,CPT、Ara-C、MTX、VM-26、VCR与Taxol诱导的细胞凋亡主要都集中于G0/G1期,少部分在S期。当作用于临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标本时, CPT、Ara-C、MTX、VM-26与VCR诱导的细胞凋亡主要都集中于G0/G1期,少部分在S期,Taxol则在S期。在对一例进行初次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观察中,发现单用阿糖胞苷诱导G0/G1期及少量S期特异性凋亡,阿糖胞苷联合泰素在体内诱导的细胞周期特异性凋亡与此相同。而这些结果与对数生长期模型都不相同。结论:在体内外不同生长状态下,化疗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胞周期特异性会发生改变。化疗药物作用于“高密度状态”的Molt-4细胞以及作用于临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标本所诱导的凋亡的细胞周期特异性类似,而且与患者化疗时体内的结果相符,进一步证实“高密度状态”的Molt-4细胞是体外培养细胞系模拟体内条件的较佳模型。我们的发现同时还提示,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分类表可能与药物在体内的实际效应存在较大出入,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刘超[8](2020)在《苦参碱衍生物M19的芳香化结构修饰以及骨靶向前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具有明确药理活性的中药活性单体进行必要的化学结构优化,继而开发各种可靠稳定的新型药物是中药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硫代苦参碱衍生物M19(13-氨甲基-18-硫代苦参碱)是前期所开发的来自于传统中药苦参的高生物活性中药单体衍生物,前期研究已证明M19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骨质疏松活性,但其也存在分子脂溶性较差、结构不稳定以及细胞毒性还有待改善等问题。此外,由于M19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易发生脱靶效应,难以直接作为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提高M19的成药性并使其具有对骨质疏松症的精准治疗能力,本文围绕M19开展了传统化学结构修饰以及骨靶向多肽缀合物前药两种优化策略的探索。首先,本文对M19进行了芳香疏水基团引入的传统化学结构修饰策略。我们采用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将基于靶点晶体结构所设计的一系列M19芳香化衍生物与其抗骨质疏松靶点核糖体蛋白S5(RPS5)进行了Lib Dock分子模拟对接,虚拟筛选出了综合打分最高且在化学手段上能够实现的目标化合物M54(13-二硫代氨甲基甲酸苄酯-18-硫代苦参碱)。随后我们以槐果碱为原料,经过硫代、迈克尔加成以及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化等反应顺利完成了M54的实验室合成,总收率8.8%,化学性质表征均经过ESI-MS,1H-NMR,13C-NMR确证。结构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M54水溶液在14天内未发现明显降解产物,较原型药物M19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高。体外生物活性表征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原型化合物M19,其细胞毒性得到了降低并且其对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抑制作用得到了提高。随后,我们通过慢病毒对RAW247.6细胞中的RPS5进行敲除,围绕M54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进行了验证并证实了我们虚拟筛选靶标选择的正确性。体内实验显示M54仍具有较好的抗骨质疏松活性,能够明显改善卵巢切除小鼠骨质的丢失并改善了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Tb.N),单位体积骨表面积(BS/TV)等相关参数。最后,我们还针对M54实验室合成产率低下,合成步骤繁琐以及无法大规模生产等问题,对其合成工艺开展了研究。我们采用二氯甲烷代替原甲苯作为反应溶剂,解决了副产物难以处理导致产率低下的问题,并成功实现了一锅法制备M54-3,两步收率可达到40.4%。随后我们考察了精制方法并最终选用乙醇作为精制溶剂,成功解决了二氯甲烷的溶剂残留问题并且产物纯度达标。最后我们开展了放大合成,采用了百克级规模的原料投料,并能够成功获得百克级别的成品,纯度>98%,总收率28%。该部分工作表明,芳香化结构修饰成功改善了M19的化学结构稳定性,细胞毒性以及破骨细胞分化生长抑制活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M19的成药性,使得最优衍生物M54具备了开发成为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潜力。更重要的是,我们首次报道了基于靶点RPS5晶体结构的苦参碱衍生物设计与虚拟筛选工作,该虚拟筛选结果与M54实际生物活性的提高相符,大幅提高了苦参碱衍生物开发研究的效率,对包括苦参碱在内的抗骨质疏松活性中药单体成药性提高研究都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此外,我们所开发的合成工艺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目标化合物的产率和纯度并且二氯甲烷溶剂残留达标,将原克级别的合成能力大幅提高到了百克级别,满足了后续研究对原料药的需求,使得最优衍生物M54具备了开发成为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基础条件,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生物碱类中药活性单体的工艺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其次,本文对M19开展了基于多肽-药物缀合物(PDCs)的前药修饰策略。我们将M19与具有骨靶向性质的多聚天冬氨酸通过组织蛋白酶K二肽底物亮氨酸-精氨酸相连接,设计得到了基于M19的骨靶向PDCs。随后我们通过固相多肽合成法(SPPS)与液相化学结合的方法成功合成系列目标缀合物,纯度>95%,总产率约在30%左右。结构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各多肽缀合物水溶液在14天内未发现明显降解产物,较原型药物M19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高。随后的生物活性表征实验结果显示,缀合物能够在组织蛋白酶K的作用下4小时内释放出95%以上的原型药物,80分钟内与羟基磷灰石产生95%以上的结合并且能够在糜蛋白酶的环境中保持结构的稳定,具备良好的药物释放效率、骨组织亲和性以及水解酶稳定性。此外,相较于原型药物M19,缀合物的细胞毒性效应得到了降低,并且除缀合物BTM19-1以外,缀合物对破骨细胞活性的抑制效果与原型药物相当。该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靶向前药修饰在稳定分子结构并赋予M19骨靶向性质的同时,还降低了原型药物的细胞毒性,保持了原型分子对破骨细胞的抑制活性,同样成功提高了M19的成药性。此外,该工作也是骨靶向PDCs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中的首次报道,我们所开发的该骨靶向PDCs构建策略适用性较广,为基于中药单体或其衍生物的其他类似骨靶向修饰工作提供了研究思路。
王彦婷[9](2017)在《新型微管蛋白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癌症已经成为引起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已有多种抗肿瘤药物用于临床治疗,但普遍存在难以区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容易引发肿瘤产生抗药性以及毒副作用较大等问题,因此急需研发一些具有低毒、寡副作用、靶点独特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分子,用于癌症的治疗。其中,微管蛋白抑制剂是近年来用于癌症治疗的新型药物之一,该类药物因具有高效的分子靶向专一性、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以及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破坏作用,备受关注。微管蛋白上有四个经典的抑制剂结合位点,其中,秋水仙碱位点因具有结合腔体积小利于研究、配体分子结构要求简单易于研发等特点,越来越多作用于秋水仙碱位点的微管蛋白抑制剂被广泛研究。根据近些年报道的微管蛋白抑制剂及本课题组多年的研究积累,借助于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基于吲哚、苯并咪唑、噻唑、吡唑、酰胺、磺酰胺、酮肟等活性基团的微管蛋白抑制剂小分子数据库,并从中筛选虚拟活性比较好的化合物;然后基于组合化学的原理,设计、合成出5个系列共109个新型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利用元素分析、1H-NMR、13C-NMR、MS分析等手段对这些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其中9个化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结构分析确定了其三维空间结构。此外,系统评价了这些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主要结果简述如下。(1)含苯甲酰胺的吲哚接枝苯并咪唑衍生物共合成了 24个新的含苯甲酰胺的吲哚接枝苯并咪唑衍生物(A1-A24)。活性结果显示,6个(占25%)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显着高于秋水仙碱;3个(占12.5%)化合物的抗癌活性优于CA-4。其中化合物A14表现出最好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IC50=1.5 μM),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CA-4(IC50=1.8 μM)和秋水仙碱(IC50=2.62μM);同时化合物A14对三株细胞A549、HepG2和MCF-7表现出很好的抗细胞增殖活性,IC50分别为2.4、3.8和5.1μM,效果同样优于阳性对照CA-4(IC50分别是:2.8μM、7.4μM、9.4μM)和秋水仙碱(IC50分别是:4.4μM、10.5μM、13.5 μM)。另外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A14能够有效诱导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在G2/M期。细胞毒实验也证明此类化合物对人体是几乎没有毒性作用的,因此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的潜在药物。对24个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A环上OCH3取代、B环上间位供电子取代,会增强化合物的抗癌活性。(2)含苯磺酰胺的吲哚接枝苯并咪唑衍生物共合成了 22个新的含苯磺酰胺的吲哚接枝苯并咪唑衍生物(B1-B22)。活性结果显示,5个(占22.7%)化合物表现出比秋水仙碱更好的抗癌活性;3个(占13.6%)化合物表现出比CA-4更强的抗癌活性。其中化合物B19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最好,IC50=1.41μM,明显优于阳性对照CA-4(IC50=1.9μM)和秋水仙碱(IC50=2.54μM);四种细胞中,化合物B19对A549的抗细胞增殖活性最好IC50=1.6μM,同样优于阳性对照CA-4(IC50=2.2μM)和秋水仙碱(IC50=4.1μM)。另外,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B19能够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并且有效地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实验也进一步验证了化合物B19对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作用。对22个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A环上的OCH3取代、B环上的CH3取代、C环上的多个供电子取代,能够显着增强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3)查尔酮肟衍生物共合成了 18个新的查尔酮肟衍生物(C1-C18)。活性结果显示,2个(占11.1%)化合物表现出比阳性对照CA-4更好的抗癌抗性。其中化合物C7表现出最好的抗微管蛋白效果和抗癌细胞效果(Tubulin:IC50=1.6μM,A549:IC50=2.1μM,Hela:IC50=3.5μM,MCF-7:IC50=3.6 μM),效果优于阳性对照 CA-4(Tubulin:IC50=1.8μM,A549:IC50=3μM,Hela:IC50=9.3μM,MCF-7:IC50=8.4μM);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C7能够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诱导发生细胞凋亡。对18个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A环上的2,4,6-三甲氧基、B环上的间位供电子取代,会增强该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4)吲哚接枝噻唑腙类衍生物共合成了 22个新的吲哚接枝噻唑腙类衍生物(D1-D22)。活性结果显示,大多数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D18、D16、D22、D10。其中化合物D18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最好,IC50=1.28 μM,优于阳性对照CA-4(IC50=2.1μM)和秋水仙碱(IC50=3.2μM);在癌细胞抗性实验结果中,D18对A549细胞的抗细胞增殖活性也是最好的IC50=0.4μM,同样优于阳性对照CA-4(IC50=7.4μM)和秋水仙碱(IC50=10.5μM)。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D18能够有效地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并且有效地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实验也进一步验证了化合物D18对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作用。对22个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R1是H、R2是OCH3取代、R3是间位Br取代,会增强该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5)含吡唑环结构的苯并咪唑接枝磺酰胺类衍生物共合成了 23个新的含吡唑环结构的苯并咪唑接枝磺酰胺类衍生物(E1-E23)。活性结果显示,3个(占13%)化合物显示出比秋水仙碱更好的抗癌活性,1个(占4.3%)化合物显示出比CA-4更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E18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和抗细胞增殖活性都是最好的,对Tubulin、A549、Hela、HepG2 和 MCF-7 的 IC50分别为 1.52、0.15、0.21、0.33 和 0.17μM,明显优于阳性对照 CA-4(对 Tubulin、A549、Hela、HepG2 和 MCF-7 的 IC50分别为1.61、0.16、0.24、0.33 和 0.18μM)和秋水仙碱(对 Tubulin、A549、Hela、HepG2和MCF-7的IC50分别为2.26、0.22、0.36、0.42和0.44μM)的抑制活性。另外,化合物E18能够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并能有效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实验也进一步验证了化合物E18对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作用;小鼠体内实验也表明了化合物E18对肿瘤是有抑制效果的,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对23个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A环的对位CF3取代、B环的多个供电子取代,均能增强该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
白逍,王翠玲,边六交,张晓斌[10](2021)在《叶酸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酸受体在大多数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而在正常细胞表面不表达或者非常少地表达。若叶酸能够携带肿瘤药物直接到达肿瘤病灶,那么通过叶酸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将药物靶向递送到癌细胞,即可发挥与母药相当或者更高的疗效。这样肿瘤药物对正常细胞及组织的损害将大幅度降低,同时也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药效。近几年来,叶酸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有的研究已经进入临床Ⅲ期阶段,例如叶酸-去乙酰长春碱单酰肼缀合物(EC145)。本文综述了最近几年来叶酸与抗肿瘤药物以化学键形成叶酸抗癌药物缀合物的研究现状。
二、去乙酰长春花碱酰胺临床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乙酰长春花碱酰胺临床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硫酸长春质碱抑制胃癌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长春花生物碱类药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内质网应激概述 |
1.3.1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反应 |
1.3.2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反应激活通路 |
1.4 细胞自噬概述 |
1.4.1 细胞自噬定义 |
1.4.2 细胞自噬的分类 |
1.4.3 自噬体的形成过程和分子机理 |
1.4.4 自噬体形成、转运与细胞骨架系统 |
1.4.5 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1.5 内质网应激与细胞自噬 |
1.5.1 内质网应激与自噬激活的关系 |
1.5.2 未折叠蛋白反应与自噬激活 |
1.6 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 |
1.6.1 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毒副作用 |
1.6.2 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硫酸长春质碱抗胃癌活性评估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细胞及病人样本 |
3.1.2 实验动物 |
3.1.3 数据处理软件 |
3.1.4 实验试剂 |
3.1.5 实验耗材 |
3.1.6 实验仪器 |
3.1.7 实验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复苏 |
3.2.2 细胞培养 |
3.2.3 细胞传代 |
3.2.4 细胞冻存 |
3.2.5 免疫印迹 |
3.2.6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 |
3.2.7 流式细胞检测 |
3.2.8 平板克隆 |
3.2.9 NOD/SCID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 |
3.2.10 免疫组织化学(IHC) |
3.2.11 H&E染色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硫酸长春质碱与长春新碱对细胞增殖影响的差异分析 |
3.3.2 硫酸长春质碱体内体外抑癌活性检测 |
3.3.3 硫酸长春质碱毒性初步检测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硫酸长春质碱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细胞及病人样本 |
4.1.2 实验动物 |
4.1.3 数据处理软件 |
4.1.4 实验试剂 |
4.1.5 实验耗材 |
4.1.6 实验仪器 |
4.1.7 干扰以及定量引物设计 |
4.1.8 实验试剂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RNA提取、cDNA制备与实时荧光定量(RT-qPCR) |
4.2.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4.2.3 PLKO.1-Puro干扰载体的构建 |
4.2.4 质粒转化与超纯抽提 |
4.2.5 慢病毒包装及收集(细胞转染) |
4.2.6 细胞感染及稳转细胞株筛选 |
4.2.7 细胞微丝鬼笔环肽染色 |
4.2.8 GFP-LC3 融合质粒瞬转 |
4.2.9 GFP-LC3/e GFP-mRFP-LC3 单双标腺病毒感染细胞 |
4.2.10 电子显微镜亚细胞结构观测(TEM)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基于CAS处理的RNA-seq大数据分析 |
4.3.2 CAS处理激活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研究 |
4.3.3 CAS激活的内质网应激在细胞生存中扮演的角色 |
4.3.4 CAS通过内质网应激激活细胞自噬的研究 |
4.3.5 CAS激活细胞自噬通路的研究 |
4.3.6 CAS介导的自噬通量活性探究 |
4.3.7 CAS介导自噬流阻断机制的研究 |
4.3.8 CAS介导细胞骨架系统靶向性研究 |
4.3.9 CAS 介导的自噬流抑制在细胞生存中扮演的角色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硫酸长春质碱联合顺铂(Cis)治疗胃癌应用与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细胞及病人样本 |
5.1.2 实验动物 |
5.1.3 数据处理软件 |
5.1.4 实验试剂 |
5.1.5 实验耗材 |
5.1.6 实验仪器 |
5.1.7 实验试剂配制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细胞生存率计算 |
5.2.2 平板克隆实验 |
5.2.3 NOD/SCID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 |
5.2.4 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5.2.5 流式细胞凋亡检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CAS与 Cis协同抑制胃癌的研究 |
5.3.2 CAS与 Cis联合治疗小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的研究 |
5.3.3 CAS与 Cis联合治疗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
5.3.4 CAS与 Cis联合化疗毒性评估 |
5.3.5 CAS与 Cis联合化疗对原位荷瘤鼠生存期的影响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综合与讨论 |
6.1 CAS 表现出较好的抗胃癌效果且无明显的脏器毒性 |
6.2 CAS 同时激活 PERK/ATF4/e IF2α/CHOP 和 IRE1α/XBP1 信号通路诱发损伤性内质网应激 |
6.3 CAS 通过内质网激活 ATF4/AMPKα/ULK1 和 XBP1/Beclin-1/ATG信号通路介导细胞自噬 |
6.4 CAS 靶向细胞骨架介导骨架损伤破坏自噬流 |
6.5 CAS 协同 Cis 治疗可以促进原位荷瘤鼠的生存期 |
6.6 CAS 抗胃癌活性及协同 Cis 治疗胃癌机理初步探究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课题参研情况 |
致谢 |
(4)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取分离 |
1.1 溶剂提取 |
1.2 超临界萃取法 |
2 药理作用 |
2.1 抗肿瘤 |
2.2 降血糖 |
2.3 其他作用 |
3 作用机制 |
4 结构修饰 |
4.1 长春质碱环的修饰 |
4.2 文多灵环的修饰 |
4.3 长春碱类药物的活性中心 |
5 不良反应 |
6 新剂型 |
6.1 长春新碱-Ig G结合物 |
6.2 控释膜 |
6.3 脂质体 |
6.4 传递体 |
7 结语 |
(5)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促进卵巢癌SKOV3细胞调亡和抑制侵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2 实验标本、试剂及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叶酸受体α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的微管蛋白解聚剂 (图2) |
1.1 Combretastatin A-4、combretastatin A-4phosphate与combretastatin A-4类似物 |
1.2 吲哚-磺胺类化合物 |
1.3 长春碱类化合物 |
1.4 长春花生物碱与拟茎点霉毒素的拼合物 |
1.5 Dolastatins 10及其类似物 |
1.6 软海绵素B与eribulin |
1.7 吲哚-3-草酰胺类化合物 |
1.8 取代吲哚-3-草酰鬼臼毒素类化合物 |
1.9 7-二乙氨基-3- (2'-苯并恶唑基) -香豆素 (DBC) |
2 促进微管蛋白聚合的微管蛋白聚合剂 (图3) |
2.1 紫杉醇及其类似物 |
2.2 埃博霉素及其类似物 |
2.3 Discodermolide |
2.4 Laulimalide |
2.5 4′-甲氧基-2-苯乙烯基色酮 |
结语 |
(7)化疗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的重新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化疗药物作用于体外对数生长期细胞模型的细胞周期特异性 |
1. 中文摘要 |
2. 英文摘要 |
3. 前言 |
4. 材料和方法 |
5. 实验结果 |
6. 讨论 |
7.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化疗药物作用于高密度培养状态下的 Molt-4 细胞和临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评估 |
1. 中文摘要 |
2. 英文摘要 |
3. 前言 |
4. 材料和方法 |
5. 结果 |
6. 讨论 |
7.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表一: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在分子水平的交汇与协同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恶性肿瘤化学药物治疗的历史演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8)苦参碱衍生物M19的芳香化结构修饰以及骨靶向前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一、苦参碱具有抗骨质疏松活性在内的广泛药理作用 |
二、化学结构修饰已成为提高苦参碱成药性的重要手段 |
三、中药活性单体的靶向前药修饰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
四、总结 |
第二章 M19的芳香化结构修饰研究 |
一、本章引言 |
二、试剂与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与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19的骨靶向前药修饰研究 |
一、本章引言 |
二、试剂与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与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语 |
综述 抗骨质疏松活性中药单体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一、科研工作 |
二、参与基金项目 |
三、发表论文 |
四、申请专利 |
致谢 |
(9)新型微管蛋白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癌症的危害及治疗手段 |
1.1.1 癌症的危害 |
1.1.2 癌症的治疗手段 |
1.2 微管的结构与功能 |
1.2.1 微管的结构 |
1.2.2 微管的动力学特性 |
1.2.3 微管的功能 |
1.3 微管蛋白抑制剂 |
1.3.1 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 |
1.3.2 微管蛋白聚合促进剂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含苯甲酰胺的吲哚接枝苯并咪唑(IBB)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 |
第一节 IBB的设计 |
1.1 Discovery Studio分子模拟对接方法 |
1.2 设计思路 |
1.2.1 活性片段的选择 |
1.2.2 目标化合物的确定 |
第二节 IBB的化学合成 |
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2.2 合成步骤 |
2.3 化合物结构鉴定信息 |
2.4 化合物单晶结构信息 |
第三节 IBB的生物活性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细胞毒活性和微管蛋白抑制活性 |
3.2.2 诱导细胞凋亡活性 |
3.2.3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4 分子对接分析 |
3.2.5 3D-QSAR模型 |
3.3 小结 |
第三章 含苯磺酰胺的吲哚接枝苯并咪唑类(IBBsul)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 |
第一节 IBBsul的设计 |
第二节 IBBsul的化学合成 |
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2.2 合成步骤 |
2.3 化合物结构鉴定信息 |
2.4 化合物单晶结构信息 |
第三节 IBBsul的生物活性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细胞毒活性和微管蛋白抑制活性 |
3.2.2 诱导细胞凋亡活性 |
3.2.3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4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化合物B19对微管蛋白形态的影响 |
3.2.5 分子对接 |
3.3 小结 |
第四章 查尔酮肟类(CO)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 |
第一节 CO的设计 |
第二节 CO的化学合成 |
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2.2 合成步骤 |
2.3 化合物结构鉴定信息 |
2.4 化合物单晶结构信息 |
第三节 CO的生物活性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细胞毒活性和微管蛋白抑制活性 |
3.2.2 诱导细胞凋亡活性 |
3.2.3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4 分子对接 |
3.2.5 3D-QSAR模型 |
3.3 小结 |
第五章 吲哚接枝噻唑腙类(ITH)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 |
第一节 ITH的设计 |
第二节 ITH的化学合成 |
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2.2 合成步骤 |
2.3 化合物结构鉴定信息 |
第三节 ITH的生物活性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微管蛋白抑制活性 |
3.2.2 诱导细胞凋亡活性 |
3.2.3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4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化合物对微管蛋白的影响 |
3.2.5 分子对接分析 |
3.3 小结 |
第六章 含吡唑结构的苯并咪唑接枝磺酰胺类(BBP)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 |
第一节 BBP的设计 |
第二节 BBP的化学合成 |
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2.2 合成步骤 |
2.3 化合物结构鉴定信息 |
2.4 化合物单晶结构信息 |
第三节 BBP的生物活性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微管蛋白抑制活性和细胞毒活性 |
3.2.2 诱导细胞凋亡活性 |
3.2.3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4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化合物对微管蛋白形态的影响 |
3.2.5 分子对接分析 |
3.2.6 化合物对小鼠肝癌模型的治疗效果 |
3.3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录: 代表性化合物氢谱、碳谱和质谱 |
(10)叶酸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叶酸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
2 叶酸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连接构成及结构特点 |
3 不同连接方式的叶酸靶向抗肿瘤药物 |
3.1 叶酸末端直接通过酰腙键和母药连接的叶酸缀合物 |
3.2 叶酸末端与 Linker 由酰胺键连接后 Linker 再与母药通过酯基连接的叶酸缀合物 |
3.3 叶酸末端与Linker由酰胺键连接后Linker再与母物通过酰胺键连接的叶酸缀合物 |
3.3.1 叶酸-苯丁酸氮芥缀合物 |
3.3.2 叶酸-半抗原佐剂缀合物 |
3.4 叶酸末端与Linker由酰胺键连接后Linker通过可裂解断开的连接键再与母药通过酯基相连的叶酸缀合物 |
3.4.1 叶酸-埃坡霉素缀合物 |
3.4.2 叶酸-喜树碱缀合物 |
3.5 叶酸末端与Linker由酰胺键连接后Linker通过可裂解断开的连接键再与母药通过酰胺键或碳氮单键连接的叶酸缀合物 |
3.5.1 叶酸-去乙酰长春碱单酰肼缀合物 |
3.5.2 叶酸-tubulysins 缀合物 |
3.5.3 叶酸-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缀合物 |
3.5.4 叶酸-长春碱-丝裂霉素缀合物 |
3.6 叶酸末端与Linker由酰胺键连接后Linker通过可裂解断开的连接键再与母药通过碳碳单键连接的叶酸缀合物 |
4 结语 |
四、去乙酰长春花碱酰胺临床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酸长春质碱抑制胃癌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D]. 潘光照. 西南大学, 2021(01)
- [2]去乙酰长春花碱酰胺临床前的研究[J]. 张书楣. 中草药通讯, 1976(07)
- [3]抗肿瘤新药——西艾克在临床应用中的毒副反应[J]. 贾彩云,纪人明. 实用肿瘤学杂志, 1994(04)
- [4]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J]. 习利平,宋新波,张丽娟. 药物评价研究, 2011(01)
- [5]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促进卵巢癌SKOV3细胞调亡和抑制侵袭的研究[D]. 石岩玉. 郑州大学, 2020(02)
- [6]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尚海,潘莉,杨澍,陈虹,程卯生. 药学学报, 2010(09)
- [7]化疗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的重新评估[D]. 张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8]苦参碱衍生物M19的芳香化结构修饰以及骨靶向前药研究[D]. 刘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新型微管蛋白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 王彦婷. 南京大学, 2017(01)
- [10]叶酸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J]. 白逍,王翠玲,边六交,张晓斌.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