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弹用的电动执行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柴晓慧[1](2012)在《一种大功率电动舵系统负载特性及加载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舵系统作为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是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导弹的飞行过程中,通过带动舵面偏转,实现对导弹飞行姿态的控制。舵面在偏转过程中,舵机输出轴须承受多种负载力矩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种大功率电动舵系统的负载特性进行研究,设计特定的加载装置,通过试验验证与分析,达到优化舵系统性能、提高舵系统负载特性的目的。首先,论文在分析电动舵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参数系统模型,分析负载条件下各种参数对舵系统性能的影响,合理选择电机的机械特性,使之与舵机的输出特性相匹配。其次,考虑舵系统传动机构对其负载特性的影响,综合考虑传动比、转动惯量等因素后,确定了传动机构的方案,并对传动系统的刚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计算。最后,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加工的机械装置实现反操纵加载,通过试验验证大功率电动舵系统的负载特性。
魏欣[2](2007)在《电动比例舵机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总体上分析和设计了炮射制导弹药电动舵伺服系统,根据弹用伺服系统的设计要求,针对弹用伺服系统组成的各部分进行了分析,利用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建立了舵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此数学模型,利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设计了舵机的变结构控制器,同时为兼顾理论和工程应用需求,本文结合实际同时推导了连续滑模和离散滑模的控制律,并分别对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为了比较说明问题,课题还采用了一种改进型的PID算法来设计舵机控制器,并设计了基于LPC936单片机的控制器来实现上述控制律,设计和制作了配套的其他外围驱动和反馈电路,在负载模拟器上进行半实物的控制仿真。最后对两种控制方式设计的控制器在控制性能各方面上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电动舵机滑模变结构控器和改进型PID控制器的设计均基本能满足设计指标的要求,但应用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系统在快速性和稳定性性能上显得更加优越,这为将来类似工程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积极的参考意义。
曾漫,何卫国[3](2010)在《舵机综合性能测试平台的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舵机是导弹控制系统的重要执行机构,为实现对空空导弹用各种舵机空载和加载性能的测试,建立了一个通用化的舵机综合性能测试平台;系统借助通用化测试仪器,通过局域网和GPIB总线,结合VMIC内存反射网,进行多个测试单元的同步测试,采用根据预先设定的任意载荷谱,进行舵机非线性旋转加载和直线横向力加载的电动加载方式,准确快速完成各种舵机综合性能测试;具有测试精度高、覆盖性广、通用性强、易扩展升级和全程自动化测试的特点,为舵机的性能研究和设计改进提供了一个良好和完整的测试环境。
刘兴中,张显亭,魏旭来[4](2017)在《基于FPGA的无刷力矩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了基于FPGA平台无刷力矩电机的导弹用电动舵机控制系统方案。试验和应用证明该系统具有体积小、无需减速机构、响应速度快、输出转矩大、控制精度高等特点,适合制导炸弹用舵系统控制。
石海[5](2016)在《全闭环电动舵机及其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随着制导武器向着小型化、高精度、高响应的方向迅猛发展,电动舵机作为指导武器关键执行部件,它的性能优劣将直接影响着飞航导弹整体的性能,决定着飞航导弹的命中率。本文借助实验室与航天院所的合作项目,开展对全闭环电动舵机的研究,针对国内普遍采用低性能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舵机,研制一套采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小型、高效、高响应的全闭环电动导弹舵机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不论是体积、重量上还是效率、功率密度上都要优于直流电机,因此,采用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电动舵机的动力源是未来高效能、全电动舵机的重要发展趋势。根据电动舵机相关技术指标要求,确定出舵机总体结构方案,根据总体方案对电动舵机各组成环节进行详细设计与优化。舵机动力源采用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利用电磁仿真软件JMAG-Designer多次计算优化确定出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的各尺寸参数,如槽极数、气隙、定子内外径等。由于舵机最终输出的力矩较大,不能设计成直驱式,故还要设计出小体积、高效率的减速传动机构,利用此减速机构配合永磁同步电机输出舵机要求的力矩与转速。为满足舵机控制需要,还需设计电机转子和舵面位置检测用磁电编码器,对电机转子位置和舵面位置检测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全闭环电动舵机的控制精度。电动舵机作为一个位置随动控制系统,为实现其高精度控制,还需对舵机制器进行详细研制,包括控制器硬件设计和软件算法编制。对于舵机控制器硬件方面,要合理利用弹上电源设计出控制器供电电路;为实现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和驱动,需设计电机三相电流反馈检测电路、磁电编码器通讯电路以及控制PWM信号的功率放大电路;为实现电动舵机与弹上上位机的时时可靠通讯,还需设计高效的通讯电路。舵机控制策略选用成熟可靠的位置-速度-电流三闭环PID控制算法。为避免设计中隐藏的疏漏,通过建立全闭环电动舵机的整体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模块对其进行指令跟踪响应仿真分析。此外,本文还搭建了全电动舵机等效半实物实验平台,通过仿真和等效实验,对全电动舵系统进行相关研究,为后续全电动舵机实物平台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王一诚[6](2009)在《弹用舵机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动舵机的应用日益广泛,正逐步代替液压舵机和气动舵机。电动舵机不仅能够提高伺服系统的性能,同时可降低系统的重量和维护费用。本文设计了一套全数字导弹舵机伺服系统,该系统以无刷直流电机作为伺服电机,采用三闭环的控制策略,实现舵面位置的高性能跟踪,以满足导弹舵机的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要求。论文首先介绍了舵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系统总体方案,详细分析了舵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数学模型,推导出电动舵机系统的总数学模型。论文的第二部分根据导弹对舵机系统的指标要求,采用基于电流环比例调节器、速度环PI调节器、位置环模糊自整定PID调节器的三闭环控制方法,从而实现导弹舵机系统的全数字控制。文章重点介绍了基于位置环模糊自整定PID调节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仿真分析对算法进行了验证。论文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完成了基于TMS320LF2407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的控制器和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等硬件的设计以及基于三闭环控制算法的软件设计。论文的第四部分对舵机系统样机进行了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静态和动态性能。论文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舵机控制系统后续改进工作进行了展望。
李文娟[7](2016)在《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设计及工作可靠性仿真研究》文中认为折叠翼面是导弹弹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导弹贮存、运输与发射阶段处于折叠状态,当导弹发射出筒后,在展开机构的作用下展开并锁定,为导弹飞行提供气动力。目前公开的关于导弹折叠翼面展开机构的研究均为一次折叠,当翼面展长较大时,则需进行多次折叠以满足现代箱/筒式导弹的发射需求。因此,开展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相关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型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对其进行构型综合与力学特性分析,可靠性仿真研究,测试装置设计及原理样机试验,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依据图论理论,对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进行构型综合分析;基于功能需求及实际设计要求,对展开机构进行构型优选,确定最佳构型方案。通过构态变换,验证所选构型方案的合理性。2、以机构启动时压力角最小,包络尺寸半径最小及弹体尺寸半径最大为优化目标对展开机构进行尺寸优化设计;进行展开机构关键零部件选型与设计,进而完成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的总体设计。基于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建立考虑驱动力、气动力、重力、运动副摩擦力及冲击力的展开机构动力学理论模型,确定展开过程中的运动参数及展开到位冲击力的变化规律,利用Pro/E-Adams联合仿真,完成展开机构动力学仿真求解,验证展开机构满足设计指标要求。3、基于Adams仿真平台,完成展开机构虚拟样机模型的参数化。综合考虑运动构件尺寸误差、运动副间隙及驱动力峰值等随机因素的影响,通过Adams/Insight模块对展开机构进行可靠性仿真试验,获得试验结果,利用Matlab软件分别求得展开角度可靠度、展开到位时间可靠度及锁紧销轴冲击力可靠度,最终完成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系统工作可靠度的计算。4、建立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地面测试装置,进行展开功能验证试验,得到试验结果;对虚拟样机进行与测试装置相同工作条件下的动力学仿真,获取仿真结果;通过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测试装置设计的正确性。
杨超凡,聂振金,郭鹏[8](2016)在《一种微小型电动舵机设计仿真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微小型导弹用舵机体积小、质量小、响应快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高可靠性、高灵敏度、低成本、小型化的电动舵机伺服系统。经建模仿真和试验验证,该系统满足快速性、线性度、频带宽度等方面的指标,为舵机小型化设计及导弹微小型化设计奠定基础。
王京铎,孙纯祥,马隽[9](2005)在《基于DSP和FUZZY-PID控制的弹用电动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中主要研究了全数字三闭环控制和 FUZZY—PID 控制相结合的电动导弹舵机系统控制的新方法.同时介绍了弹用电动舵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 TM320LF2407A 芯片的特点以及无刷直流电机在电动导弹舵机系统中的应用.
张孟伟[10](2020)在《单杆操控的变桨距微型涡桨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与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杆操控是先进涡桨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实验室一台真实的可变桨距微型涡桨发动机为对象开展控制系统研究,内容涉及微型涡桨发动机建模、单杆操控系统设计、硬件在环仿真试验以及台架试验。(1)微型涡桨发动机建模研究。本文根据开环试验数据,利用二阶ARX模型建立核心机转速动态模型,利用转子动力学方法建立螺旋桨转速动态模型,最终建立了以燃油量和桨距角为输入量,核心机和螺旋桨转速为输出量的微型涡桨发动机慢车以上状态数值拟合模型。以该模型为研究对象,建立恒转速闭环控制算法,并进行仿真验证。(2)单杆操控系统设计。本文通过分析微型涡桨发动机的工作特性,设计单杆操控系统结构。设计了单杆操控系统的控制计划,规划发动机核心机转速与螺旋桨转速,使单功率杆线性对应发动机输出功率。设计单杆操控系统的控制算法,建立参考模型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设计算法参数,使其能自动调节燃油量与桨距角,跟踪核心机与螺旋桨转速指令。通过数值仿真对单杆操控系统进行了验证。(3)硬件在环仿真试验。针对发动机台架的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特点,设计接口模拟器的硬件与软件。根据发动机监控需求,设计微型涡桨发动机的上位机监控软件,软件拥有对发动机的完整监控权限,能够在不同控制律间实现平稳切换。对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进行硬件在环仿真,模拟真实台架上的控制效果并对控制算法进行优化。(4)台架试验验证。对实验室微型涡桨发动机进行台架试车,验证单杆操控系统的可行性与效果。台架试验表明,本文设计的单杆操控系统能有效控制双自由度发动机,简化发动机操作;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可有效进行多变量控制;功率规划系统可实现功率杆开度与发动机功率的线性对应,输出功率偏差不超过3%;单杆稳态控制计划与传统的恒转速控制计划相比,相同功率下平均耗油可降低5.7%。
二、导弹用的电动执行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弹用的电动执行机构(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大功率电动舵系统负载特性及加载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在当前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负载条件下的控制系统分析与建模 |
2.1 舵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舵系统工程应用要求 |
2.3 舵系统负载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减速器机构总减速比及减速效率的确定 |
2.3.2 舵机机械特性曲线确定 |
2.3.3 系统用伺服电机的选择及参数计算 |
2.3.4 大功率舵放大器电路方案设计与实现 |
2.4 舵系统建模及分析 |
2.4.1 舵机模型分析 |
2.4.2 减速器模型分析 |
2.4.3 位置反馈环节参数确定 |
2.4.4 微分校正环节参数确定 |
2.4.5 舵系统死区及线性区确定 |
2.4.6 舵放大器增益计算 |
2.5 舵系统闭环控制模型 |
2.6 闭环系统特性分析 |
2.7 系统仿真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传动机构设计及刚度分析 |
3.1 传动机构谐振频率和刚度的影响分析 |
3.2 舵机传动机构设计 |
3.3 主运动链传动及减速机构选择 |
3.3.1 主运动链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 |
3.3.2 滚珠丝杠减速器设计分析 |
3.4 滚珠丝杠传动机构的刚度计算 |
3.4.1 滚珠丝杠的轴向刚度 |
3.4.2 支承安装丝杠的轴向刚度 |
3.4.3 螺母的刚度 |
3.4.4 角接触轴承的刚度 |
3.4.5 进给滚珠丝杠副的扭转刚度 |
3.4.6 传动系统的综合刚度 |
3.4.7 刚度计算 |
3.5 位置反馈运动链齿轮减速器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反操纵负载台研究 |
4.1 方案对比及选择 |
4.1.1 四杆机构加载装置 |
4.1.2 凸轮导轨加载装置原理 |
4.2 方案的设计实现 |
4.2.1 总体结构布局 |
4.2.2 加载台工作过程简介 |
4.2.3 杆系设计 |
4.2.4 弹簧的设计 |
4.2.5 丝杠螺母和电机的选择 |
4.2.6 导轨的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负载特性的仿真试验验证 |
5.1 试验内容与方法简介 |
5.2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电动比例舵机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项目背景、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
1.3 前人在本领域的工作成果简述和尚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所作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炮射制导弹药舵系统结构方案设计 |
2.1 伺服系统 |
2.2 电动舵机设计的技术指标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1 舵系统传动部分设计及参数计算 |
2.3.2 伺服电机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电动舵系统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3.1 舵系统模型建立 |
3.1.1 理论模型推导 |
3.1.2 模型参数实验修正 |
3.1.3 模型分析 |
3.2 连续滑模变结构控制及控制器的设计 |
3.2.1 滑模变结构控制基本原理 |
3.2.2 连续滑模控制器的设计概述 |
3.2.3 连续滑模控制律的推导 |
3.2.4 系统滑模运动的稳定性分析 |
3.2.5 连续滑模的仿真及结论 |
3.3 离散滑模变结构控制及控制器的设计 |
3.3.1 离散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原则 |
3.3.2 线性时间连续系统的离散化 |
3.3.3 到达条件分析 |
3.3.4 离散时间变结构系统的等效控制 |
3.3.5 滑模矩阵参数的分析与选择 |
3.3.6 离散滑模的仿真与结论 |
3.3.7 控制律的软件实现 |
3.4 关于抖振问题的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硬件电路的实现与分析 |
4.1 概述 |
4.2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方案 |
4.2.1 数字控制器简介 |
4.2.2 A/D 转换 |
4.2.3 PWM 原理及单片机实现 |
4.3 伺服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4.4 光电隔离电路 |
4.5 反馈电位计 |
4.6 本章小结 |
5 改进型 PID 控制器的设计与比较 |
5.1 舵控制系统改进 PID 的实现 |
5.1.1 改进型 PID 简介 |
5.1.2 控制律的计算与实现 |
5.1.3 控制律的软件实现 |
5.1.4 调试和 PID 参数整定 |
5.1.5 工程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
5.2 改进型 PID 控制与变结构控制的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舵机综合性能测试平台的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设计 |
1.1 总体设计 |
1.2 测控单元 |
1.3 供电单元 |
1.4 电动加载台 |
1.5 加载控制单元 |
1.6 气源单元 |
2 系统软件设计 |
2.1 总体框图 |
2.2 舵控信号的产生 |
2.3 舵偏信号的采集 |
2.4 测试性能评估 |
2.5 测试系统的自检 |
3 结束语 |
(4)基于FPGA的无刷力矩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
2 硬件设计 |
2.1 FPGA主控及外围电路设计 |
2.2 驱动及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
2.3 A/D转换及调理电路设计 |
2.4 旋变解算及处理电路设计 |
3 软件算法设计 |
3.1 系统软件设计组成 |
3.2 电流环设计 |
3.3 速度环设计 |
3.4 位置环设计 |
4 试验情况 |
5 结语 |
(5)全闭环电动舵机及其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全闭环电动舵机系统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全闭环电动舵机的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全闭环电动舵机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全闭环舵机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2.3 电动舵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2.4 小型化电动舵机系统各环节方案设计 |
2.4.1 减速传动机构的小型化设计 |
2.4.2 小型化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 |
2.4.3 小型高精度位置检测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闭环电动舵机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舵机控制器硬件总体设计 |
3.3 舵机控制器电源模块设计 |
3.4 舵机控制器控制模块设计 |
3.4.1 控制模块设计 |
3.4.2 与弹上上位机的通讯模块设计 |
3.4.3 与磁电编码器的通讯模块设计 |
3.5 舵机控制器功率驱动模块设计 |
3.5.1 控制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
3.5.2 功率逆变模块电路设计 |
3.6 舵机控制器信号检测模块设计 |
3.6.1 三相反馈电流检测 |
3.6.2 母线电压检测 |
3.7 小型化位置检测磁电编码器硬件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闭环电动舵机系统数学建模 |
4.1 引言 |
4.2 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4.3 减速传动机构数学模型 |
4.4 舵面位置反馈编码器数学模型 |
4.5 电动舵机控制器的数学模型 |
4.6 全闭环电动舵机系统数学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闭环电动舵机系统仿真与实验分析 |
5.1 引言 |
5.2 全闭环电动舵机仿真分析 |
5.3 全闭环电动舵机跟踪算法验证实验 |
5.3.1 全闭环电动舵机跟踪实验方案 |
5.3.2 全闭环电动舵机空载指令跟踪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弹用舵机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导弹电动舵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导弹电动舵机研究现状 |
1.2.3 导弹电动舵机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动舵机系统总体方案与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电动舵机系统总体方案 |
2.1.1 电动舵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
2.1.2 舵机系统设计方案 |
2.1.2.1 DSP控制单元 |
2.1.2.2 功率主电路、驱动电路、主电流采样电路 |
2.1.2.3 舵机转角检测电路及速度计算 |
2.1.2.4 无刷直流电机 |
2.1.2.5 减速器 |
2.2 电动舵机系统模型建立 |
2.2.1 无刷直流电机及其数学模型 |
2.2.1.1 无刷直流电机组成 |
2.2.1.2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
2.2.1.3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2.2.2 驱动器数学模型 |
2.2.3 减速传动机构的数学模型 |
2.2.4 反馈电位器数学模型 |
2.2.5 控制器数学模型 |
2.2.6 电动舵机系统数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舵机系统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3.1 导弹对舵机系统的性能要求 |
3.2 舵机控制器性能分析 |
3.3 电流环调节器设计 |
3.4 速度环调节器设计 |
3.5 位置环调节器设计 |
3.5.1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原理 |
3.5.2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设计 |
3.5.2.1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并模糊化 |
3.5.2.2 模糊规则表建立 |
3.5.2.3 隶属函数 |
3.5.2.4 模糊推理 |
3.6 电动舵机系统仿真分析 |
3.6.1 电动舵机系统线性化条件下的传递函数 |
3.6.2 采用模糊自整定PID调节器仿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TMS320LF2407A DSP芯片概述 |
4.1.1 TMS320LF2407A事件管理器 |
4.1.2 TMS320LF2407A中断处理系统 |
4.2 DSP最小系统及扩展电路设计 |
4.2.1 电源转换及复位电路 |
4.2.2 在线仿真调试JTAG口和外扩存储器 |
4.2.3 PWM波形产生原理与PWM输出隔离电路 |
4.3 转子位置检测电路设计 |
4.4 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4.5 转角控制信号接口电路设计 |
4.6 舵面位置检测电路设计 |
4.7 主功率电路设计 |
4.7.1 功率器件选取 |
4.7.2 主功率电路设计 |
4.8 驱动电路设计 |
4.9 保护电路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5.3.1 捕获中断服务程序 |
5.3.2 A/D转换中断服务程序 |
5.4 校正环节程序设计 |
5.4.1 位置调节程序设计 |
5.4.2 速度调节程序设计 |
5.4.3 电流调节子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舵机系统样机试验测试 |
6.1 试验前状态 |
6.2 空载条件下动态特性测试 |
6.3 舵机系统加载条件跟随特性试验 |
6.4 弹体系侧向过载试验 |
6.5 弹体系俯仰、偏航系统试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设计及工作可靠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折叠展开机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折叠翼面展开机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折叠翼面展开机构类型研究现状 |
1.3.2 折叠翼面展开机构力学分析综述 |
1.3.3 折叠翼面展开机构试验分析研究现状 |
1.3.4 折叠翼面展开机构可靠性仿真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构型综合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组成与功能分析 |
2.3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构型综合 |
2.3.1 运动链结构的数学描述 |
2.3.2 展开机构拓扑图建立 |
2.3.3 展开机构构型综合分析 |
2.3.4 展开机构构型评判与优选 |
2.4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构态变换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总体设计 |
3.1 引言 |
3.2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方案设计 |
3.2.1 主要设计指标 |
3.2.2 展开机构工作原理 |
3.2.3 展开机构设计方案 |
3.3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尺寸优化设计 |
3.3.1 展开机构尺寸参数确定 |
3.3.2 展开机构尺寸优化 |
3.4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结构设计 |
3.4.1 驱动装置选型 |
3.4.2 折叠翼面设计 |
3.4.3 展开机构设计 |
3.4.4 锁定及防过位装置结构设计 |
3.4.5 展开机构结构总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力学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受力分析 |
4.2.1 气动力分析 |
4.2.2 重力分析 |
4.2.3 摩擦力分析 |
4.2.4 驱动力分析 |
4.3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运动学分析 |
4.3.1 角位置分析 |
4.3.2 角速度分析 |
4.3.3 角加速度分析 |
4.3.4 运动学模型求解 |
4.4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动力学分析 |
4.4.1 系统动能分析 |
4.4.2 系统广义惯性力 |
4.4.3 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
4.4.4 考虑锁定冲击载荷下的运动微分方程 |
4.4.5 展开机构动力学仿真求解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工作可靠性仿真 |
5.1 引言 |
5.2 展开机构工作可靠性理论建模 |
5.3 展开机构可靠性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1 建立参数化几何模型 |
5.3.2 添加约束 |
5.3.3 添加外载荷及摩擦力 |
5.4 展开机构模型参数化 |
5.4.1 确定设计变量 |
5.4.2 尺寸误差参数化 |
5.4.3 运动参数化 |
5.4.4 间隙参数化 |
5.4.5 驱动参数化 |
5.5 设置仿真输出响应 |
5.6 基于Adams/Insight的工作可靠性仿真试验 |
5.7 展开机构工作可靠度计算 |
5.7.1 展开角度可靠度计算 |
5.7.2 展开到位时间可靠度计算 |
5.7.3 锁紧销轴冲击力可靠度计算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性能试验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测试装置功能分析 |
6.3 测试装置设计 |
6.3.1 测试装置技术指标要求 |
6.3.2 展开机构测试台设计 |
6.3.3 控制系统设计 |
6.4 原理样机展开试验 |
6.5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
6.6 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与项目 |
附录Ⅰ 尺寸优化设计LINGO程序 |
附录Ⅱ 可靠性仿真试验数据处理Matlab程序 |
(8)一种微小型电动舵机设计仿真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电动舵机工作原理及方案设计 |
1.1 电动舵机工作原理 |
1.2 电动舵机总体方案设计 |
2 舵机数学建模 |
2.1 电机数学模型 |
2.2 传动机构数学模型 |
2.3 舵机系统建模 |
3 仿真与试验 |
3.1 系统仿真 |
3.2 试验 |
4结论 |
(10)单杆操控的变桨距微型涡桨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写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涡桨发动机建模技术 |
1.2.2 涡桨发动机控制计划 |
1.2.3 航空发动机多变量控制技术 |
1.3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微型涡桨发动机建模与仿真验证 |
2.1 微型涡桨发动机简介 |
2.2 微型涡桨发动机慢车以上状态模型建立 |
2.2.1 开环控制试验与数据处理 |
2.2.2 核心机转速拟合模型 |
2.2.3 螺旋桨转速拟合模型 |
2.2.4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2.3 微型涡桨发动机恒转速闭环控制算法 |
2.3.1 PI控制算法结构 |
2.3.2 PI控制算法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型涡桨发动机单杆操控系统设计 |
3.1 典型涡桨发动机控制系统 |
3.1.1 涡桨发动机传统控制方式 |
3.1.2 功率管理系统 |
3.2 单杆操控系统结构设计 |
3.3 单杆操控系统的控制计划设计 |
3.3.1 功率规划系统设计 |
3.3.2 稳态工作线获取 |
3.3.3 动态工作线选择 |
3.4 单杆操控系统的控制算法设计 |
3.4.1 滑动模态定义及数学表达 |
3.4.2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定义 |
3.4.3 使用极点配置方法设计MIMO系统的滑模面 |
3.4.4 参考模型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 |
3.5 微型涡桨发动机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设计与验证 |
3.5.1 控制算法结构 |
3.5.2 参考模型设计与验证 |
3.5.3 参数求取与算法搭建 |
3.5.4 控制算法仿真 |
3.6 单杆操控系统仿真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在环仿真试验 |
4.1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搭建 |
4.1.1 接口模拟器硬件设计 |
4.1.2 接口模拟器软件设计 |
4.1.3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4.2 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仿真 |
4.2.1 数值仿真与嵌入式程序联调方法 |
4.2.2 抖振抑制 |
4.2.3 仿真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台架试验验证 |
5.1 台架试验前准备 |
5.1.1 发动机台架结构 |
5.1.2 台架结构检查 |
5.1.3 执行机构与传感器检查 |
5.1.4 控制器限制 |
5.2 单杆控制台架试验 |
5.2.1 台架滑模变结构控制效果 |
5.2.2 单杆操控系统效果 |
5.2.3 节油效果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导弹用的电动执行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大功率电动舵系统负载特性及加载装置研究[D]. 柴晓慧.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2]电动比例舵机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D]. 魏欣.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6)
- [3]舵机综合性能测试平台的系统实现[J]. 曾漫,何卫国.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0(07)
- [4]基于FPGA的无刷力矩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研究[J]. 刘兴中,张显亭,魏旭来.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17(06)
- [5]全闭环电动舵机及其特性的研究[D]. 石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6]弹用舵机控制技术研究[D]. 王一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S1)
- [7]二次折叠翼面展开机构设计及工作可靠性仿真研究[D]. 李文娟.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8)
- [8]一种微小型电动舵机设计仿真与试验[J]. 杨超凡,聂振金,郭鹏.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6(05)
- [9]基于DSP和FUZZY-PID控制的弹用电动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J]. 王京铎,孙纯祥,马隽.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5(SA)
- [10]单杆操控的变桨距微型涡桨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与验证[D]. 张孟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