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重要反映

十年的重要反映

一、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孟广林,朱文旭[1](2022)在《台湾地区世界史研究的检视与反思(1945—2021)》文中研究指明七十余年来,台湾的世界史研究颇有建树,其发展进程可大致划分为1945—1969年的草创时期、1970—1989年的初步发展时期和1990—2021年的新阶段。检视其议题和理路即可发现,台湾学界重点关注15世纪以来的世界史尤其是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追踪西方史学潮流为能事,研究视角呈现"从中国看世界"到"从台湾看周边"的位移。由此,在继承民国西洋史以建构本土世界史教研体系、推动本土史学发展和繁荣华语世界史学术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不过,由于未对学术主体意识的建构予以足够重视,难免滋生诸如话语体系缺失、研究议题分散、学脉赓续孱弱、意识形态纷扰等诸多流弊。破解这些难题,确需加强与大陆之间的学术交流,而这也是构建中国世界史学科"三大体系"课题中应有之义。

戴正兴[2](2021)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施行十年全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施行以来,较大力度地推进语文教育的变革,彰显出异常活跃而灵动的阶段性特征。对十年的发展历程加以回顾与梳理,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于未来有着重要价值与意义。

盖建民[3](2021)在《百年中国道学研究与“文化自信”的初步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构建道学研究的"中国学派"话语体系,是从中国道学现状出发的,不仅立足于中国道学学术研究,也是出于中国本土道教现状的现实考量。目前的道学研究处于西方宗教学话语体系之下,并不适用于回答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理论与现实问题。通常所谓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构建中国道学研究的"中国学派"话语体系,是加强学术自信这一目前情况下应有的学术自觉的必要条件。我们通过对百年中国道学学术史的回顾总结梳理,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道学学术体系的建构,提供构建"中国学派"话语知识体系的实践经验。正有助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来自本土学术研究的可贵经验与实际案例。

曾向红[4](2021)在《中亚地区治理三十年:一项研究议程》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是中亚国家独立三十周年。在涉及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国家构建和社会转型历程这一庞大课题的反思和研究中,中亚地区的地区治理状况及其变迁是一个能带来诸多学理价值和政策启发的学术议程。空间重塑、治理实践、互动规则、象征政治四个方面是中亚地区治理及其变迁研究中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的四个维度。从这四个维度予以考察,大体能勾勒出中亚地区治理变迁的大致轮廓及由此衍生的地区秩序类型。不过,这几个维度是涉及中亚地区治理的"骨架",而要描绘出其"血肉",还需要对其中的几个重点议题予以深入分析。这些议题包括中亚地区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动力、中亚地区秩序的特征及其变迁、中亚地区治理的主要领域及对地区秩序形成和维持的影响、各治理主体在中亚地区秩序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策略。对涉及中亚地区治理的四个维度和四个议题进行细致考察,有望能较为清晰完整地把握三十年来中亚地区的治理状况、变迁轨迹及其发展方向。

刘萍[5](2021)在《“史料革命”:近十年来的史料学研究及反思》文中指出近十年来,在新史学的带动下,史料学研究从学科内部理论问题转向对"史料革命"展开讨论,涉及新史料观及计算机暨数字化技术对史料学的影响,反映了与历史学的互动作用,促进了史料观念的转变,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史料学的发展。但目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涉及的概念及方法等问题缺乏提炼和归纳,也缺乏从史料学角度进行的分析和解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潘天波[6](2020)在《当代美学研究前沿:生态与医疗——兼及美学社会化建构问题》文中提出基于CNKI的CSSCI论文(8610篇)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论文(861篇)为数据,采取Citespace知识图谱计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当代美学近二十年(1998—2018年)文献后发现,全球范围内的美学知识场域始终在分异与共识中展开时空性扩张,生态和医疗或成为当代全球美学研究的两个前沿新的时空场域。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多聚焦于生态美学、实践美学和文艺美学等知识场域,并交织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社会化建构之中,但却暂时显示出较低的知识共识性水平,预示了当代中国美学场域向后现代性美学场域跨域中的边界拓展与空间焦虑。当代西方美学发展的一个显着趋势就是对自我、身体或美感的医疗美学的共识性关注,尤其是偏向于美感、吸引力、体验、审美、感知等具有短暂时间性的医疗知识场域,这或暗示了一场新的美学的社会化革命。管窥当代全球美学研究前沿热点与动态,能增益于美学学科身份的稳固以及美学的社会化理论建设。

周澔頔[7](2021)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但社会现状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不同导致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与《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课程大纲》)的差异。本研究通过使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比《指南》与《课程大纲》的文本与相关文件,旨在分析《指南》与《课程大纲》的发布背景、文件结构、内容、支持系统以及两岸教育政策发展轨迹及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因素的异同,发掘两份文件的共性和各自的优点,寻找两岸学前教育政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可能。《指南》和《课程大纲》都强调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的主体性,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指南》相对而言更为明确易懂、结构清晰且使用对象更广泛,重视幼儿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养成,且突出了学习品质的重要性。《课程大纲》支持系统更为完善,在幼儿与社会的关系上,《课程大纲》兼顾了幼儿发展与社会文化。在部分内容上,《课程大纲》呈现了“小学化”的倾向。两岸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前教育发展也呈现着相似的脉络,朝向了公平且有质量的方向发展。两岸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的状况不同,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也有差异。两岸人口特征的差异导致大陆更强调优质学前教育的普及,而台湾地区更强调学前教育的卓越发展。《指南》与《课程大纲》的相同与差异之处的产生,来源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社会经济、人口因素等各个方面的交互影响。

王泽坤,武志勇[8](2021)在《近十年来美国新闻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量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新闻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是研判美国新闻学研究现状的重要视角。文章对2010—2019年收录在PQDT数据库中的599篇美国新闻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展开量化分析后发现,"网络研究""报纸""社交媒体"的研究热度最高,"教育"话题备受关注。美国新闻学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往往关联多个领域,学科交叉现象普遍。总体来看,美国新闻学博士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倾向于深耕中小群体,紧贴普通民众日常工作与生活。在媒介与社会互动的考察上,博士生较为关心女性问题、认同问题和文化问题。在新闻教育研究方面,个体的健康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热度不减。当前的研究前沿是社会学和健康与环境科学,其中博士生对后者的考察方兴未艾,以特定媒体为切口进行问题发掘的研究视角是新闻学博士生研究的一大特色。综合来看,美国新闻学博士生研究存在"内卷化"和批判性研究较为缺乏的问题,但其注重以人为研究主体的研究理念和"开小口,挖深井"的研究思路对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黎育生[9](2021)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1951年开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而且是一项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70年来的历史时发现,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中国首创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缺少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史实表明,前苏联并没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不过,前苏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且业已成为事实。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默认为从清华大学开始,但最早建立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高校并不是清华大学。对这些观点进行学理爷正,这绝非件小事易事,因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不但是一项历史科学工作,而且一项科学历史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者、勇敢创新者和坚强奋斗者。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推动伟大工程稳步前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站起来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实践探索层和学术研究界是这样。尽管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但对于一个具有近70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仍然难说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更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忽略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不管从历史角度说还是从现实视角看,不管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从理论角度说,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1949-1978)”为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策制度和具体史料为依据,坚持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949到1978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力图从史学角度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客观规律,总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获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阐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提供了前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问题,主要探索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流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确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于我国之历史地位,介绍了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初创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问题,主要透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探索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制度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考察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治挂帅”倾向,分析了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三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主要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发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曲折发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分析了挫折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四章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不过,受“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曲折发展,教训十分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持续新发展,就要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要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要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要坚持老新、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要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结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理路、主要内容、创新观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点拨。选择“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这样一个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作为论题,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简称为“选题新”。没有前人研究可借鉴,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把握难,学界之所以避而让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本研究能克难而成是因为充分占有了1949到1978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文献史料,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文件、高校校史和地方年鉴等,大量文献史料的占有与引用使文章内容丰新,这简称为“内容新”。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我国开始的,而并不是从原苏联传入;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大众默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始,但最早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却并不是清华大学,等等,这简称为“观点新”。新选题的完成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必将使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认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

许子潇[10](2021)在《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陈梦家(1911.4-1966.9),现代着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在古文字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中,陈梦家留下了一批极具分量的学术着作,尤以甲骨学领域的《殷虚卜辞综述》最为系统全面。该书闳中肆外,在总结前人意见的基础上创立己说,全面消化了当时所见的甲骨材料,基本构建起了甲骨学学科框架,代表了陈梦家甲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终成果。本研究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参照陈梦家的其他甲骨学、历史考古学论着,从甲骨学的若干重点问题出发,梳理陈梦家学术观点的改易。参照《殷虚卜辞综述》之前、之后以及同时期的甲骨学着作,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陈梦家观点的来源、成就、不足和影响。结合陈梦家亲友们的信札、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复原陈梦家所处的学术环境和甲骨治学历程。本文主体共六个部分,分为上下两编:一、绪论。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介绍陈梦家甲骨学的研究现状和本次研究的意义-、立场、方法、局限与不足。二、学术生涯研究。探讨陈梦家从诗人转变为学者的原因;解释陈梦家甲骨治学历程中几次研究方向和旨趣的转换;钩沉相关史料,复原作为甲骨学者的陈梦家。三、专题研究。本部分包括正文的第二章至第七章。选择文字考释、断代、祭祀、宗教、地理、职官、世系、继统法、名谓、集合示名等在甲骨学和商代史上较为有代表性的问题,考察陈梦家在这些问题上观点的改易、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相关甲骨学论着和不同学科理论,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陈梦家意见进行全面探讨。四、余论。以论着目和通论性着作为主要材料,梳理甲骨学的学科发展脉络,分析《殷虚卜辞综述》对甲骨学框架的搭建;对陈梦家甲骨学研究和《殷虚卜辞综述》的学术价值做出总结评价。五、附录。在论文撰写时,对《殷虚卜辞综述》论及的若干问题有所思考,择与“甲骨文内容分类”、“二人共贞”、“征人方排谱”问题相关的三篇文章作为附录。以上为论文上编。六、《殷虚卜辞综述》引用甲骨材料研究。从骨片、辞条和文字三个层面对《殷虚卜辞综述》所见引用甲骨材料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制作《殷虚卜辞综述》引甲骨材料整理表,对陈梦家引用的甲骨进行分类、替换《甲骨文合集》号码,全面清理材料引用所见的问题。以上为论文下编。

二、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地区世界史研究的检视与反思(1945—2021)(论文提纲范文)

一台湾世界史研究的脉络流变
二台湾世界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三台湾世界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
四对台湾世界史研究的反思
五结语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施行十年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这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值得回味
二、这十年,语文教育教学在诸多问题上存在误区和倾向引起警觉
三、这十年,众多研究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育研究发展轨迹进行历史考察,并作出各种评述
四、这十年,语文课程改革理论研究的创新,开阔了一线教师的课程改革的视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学实践
五、这十年,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从“暗中摸索”走向“明理探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群文阅读已经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课题
        1.群文阅读的概念研究
        2.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尊崇
        3.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群文阅读教学应该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2)整体性设计问题,让群文横向联合起来。
        (3)有意识传授阅读策略,让群文阅读高效起来。
        (4)结构性呈现文本,让群文有机组合起来。
        (5)灵活运用模式,让群文丰富起来。
    (二)整本书阅读如何融入整个语文课程中?研究者开始了新的探索
        1.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2.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3.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4.整本书阅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共识
六、这十年,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有力地推进了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对阅读教学本真的探求,发现一些新的视角
    (二)对“言意兼得”的实践探索蕴含着明显的理论追求
    (三)对阅读教学的课程组织形式的研究,视角更新更开阔
    (四)对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的展望有了新思考
七、这十年,研究者聚焦习作教学的转型与体系重建,展开了积极的探究,视觉有所拓展
    (一)小学习作教学内容和教学序列建构研究
        1.小学习作教学内容建构研究
        2.小学习作教学序列的研究
    (二)对写作教学转型的研究,有了较明显的突破
    (三)“读写结合”的践行,有了学理的支撑
    (四)对习作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呈现方向性思考
八、展望未来,迎接挑战,语文课改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又将再次出发

(4)中亚地区治理三十年:一项研究议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研究中亚地区治理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二、考察中亚地区治理变迁需要重点关注的四个维度
    1. 空间重塑
    2. 治理实践
    3. 互动规则
    4. 象征政治
三、中亚地区治理变迁研究涉及的四个主要研究议题
    1. 中亚地区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动力
    2. 中亚地区秩序的特征及其变迁
    3. 中亚地区治理的主要议题及对地区秩序形成和维持的影响
    4. 各治理主体在中亚地区秩序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策略
四、结语

(5)“史料革命”:近十年来的史料学研究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史料革命”促近史料学研究方向的转移
二、民间文献如何成为史料
    (一)关于民间文献的概念定义
    (二)收集整理民间文献的方法
    (三)建立民间文献学的构想
三、科技如何改变史料学
    (一)数字化技术使史料的数量和种类极大扩充
    (二)数字化技术使史料的形态及内涵发生改变
    (三)数字化技术使史料获取及考证方式发生革新性变化
    (四)史料数据化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第一,促进对整体史或长时段历史的研究。
        第二,促进跨学科及精准性研究。
    (五)史料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四、如何客观认识“新史料”
五、对“史料革命”研究的反思

(7)《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指南》与《课程大纲》对幼儿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2 《指南》和《课程大纲》二者具有可比性
        1.1.3 《指南》与《课程大纲》可相互借鉴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指南》的研究
        1.2.2 关于《课程大纲》的研究
        1.2.3 关于两岸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分析的对象
        1.5.2 资料分析的方法
2 《指南》与《课程大纲》的颁布背景与研制过程的比较
    2.1 《指南》和《课程大纲》颁布背景的比较
        2.1.1 共同点
        2.1.2 不同点
    2.2 《指南》和《课程大纲》研制过程的比较
        2.2.1 共同点
        2.2.2 不同点
3 《指南》与《课程大纲》基本理念的比较
    3.1 儿童观
        3.1.1 共同点
        3.1.2 不同点
    3.2 学习观
        3.2.1 共同点
        3.2.2 不同点
    3.3 教师观
        3.3.1 共同点
        3.3.2 不同点
4 《指南》与《课程大纲》内容与结构的比较
    4.1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编排表述
        4.1.1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基本框架
        4.1.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表述形式
    4.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年龄段划分
    4.3 《指南》与《课程大纲》各领域对比
        4.3.1 《指南》的健康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身体动作与健康领域
        4.3.2 《指南》的语言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语文领域
        4.3.3 《指南》的社会领域和《课程大纲》的社会领域
        4.3.4 《指南》的科学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认知领域
        4.3.5 《指南》的艺术领域和《课程大纲》的美感领域
        4.3.6 《课程大纲》的情绪领域与《指南》中对应的内容
5 《指南》与《课程大纲》支持系统的比较
    5.1 共同点
    5.2 不同点
6 《指南》与《课程大纲》的异同总结
    6.1 《指南》与《课程大纲》相同点
        6.1.1 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6.1.2 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的经验建构过程
    6.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差异
        6.2.1 《指南》以幼儿为中心,《课程大纲》兼顾幼儿与社会文化
        6.2.2 《指南》重视学习品质,《课程大纲》突出核心素养
        6.2.3 《指南》简明易操作,《课程大纲》系统专业化
        6.2.5 《指南》重视幼儿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培养
        6.2.6 《课程大纲》部分内容稍显“小学化”
7 讨论
    7.1 两岸在文化上有共同的传承
        7.1.1 两岸都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7.1.2 《课程大纲》的理念受到了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
        7.1.3 《课程大纲》受到了西方哲学与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7.2 两岸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相似的脉络
        7.2.1 “以幼儿为本”在实践上的偏离与回归
        7.2.2 “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在政策上的突显
    7.3 两岸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了不同的状况
        7.3.1 大陆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失衡与教育发展不均衡
        7.3.2 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疲弱与对核心素养的强调
    7.4 人口特征的不同产生了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差异
        7.4.1 大陆的人口特征增加了普及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7.4.2 台湾地区生育率下降与学前教育追求卓越
        7.4.3 台湾地区人口结构变化与《课程大纲》突显多元文化
8 研究建议
    8.1 对大陆学前教育的建议
        8.1.1 为《指南》构建更加完善的支持系统
        8.1.2 为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8.1.3 考虑大陆幼儿园课程中应有的议题
    8.2 对台湾地区学前教育的建议
        8.2.1 避免《课程大纲》专业性过强导致的生涩难懂
        8.2.2 应重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8.2.3 考虑如何避免《课程大纲》的“小学化”
参考文献
致谢

(8)近十年来美国新闻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样本选取与分析方法
    (一) 样本选取
    (二) 分析方法
二、 分析结果
    (一) 博士论文产出高校分布
    (二) 研究主题热点分布
    (三) 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四) 基于突现词的研究前沿分析
    (五) 研究主题关联学科分布
三、 总结与讨论
    第一,美国新闻学博士生重视以人为研究主体的研究理念值得参考。
    第二,美国新闻学博士生“开小口,挖深井”的研究思路值得参考。

(9)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起点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1949-195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孕育萌芽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萌芽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流变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呼唤
        (一)主渠道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二)主阵地的开辟:高校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与落实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实
        (三)“双肩挑”: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四、开端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实行“双肩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二)示范典型突出,借鉴创新一脉相承
        (三)多重角色并存,工作任务指向统一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1956-196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政治革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二)经济技术革命:重视知识分子和高举“三面红旗”
        (三)文化教育革命:“双百”方针和“教育大革命”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学理分析与历史演进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政治挂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首要性地位的重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批判定性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实践分析
    四、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唯政治”倾向出现
        (二)“专职化”模式初显
        (三)“大众化”状态显现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透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错误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瘫痪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被宣传队取代
        (四)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发生颠倒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成绩遭否定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失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曲折发展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队伍建设遭受环境影响
        (二)队伍建设一度停滞中断
        (三)队伍建设缺失影响很大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最重要的是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三)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判断标准
        (四)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三、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二)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四)坚持新老、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五)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
        (六)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10)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节 陈氏甲骨学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章 作为甲骨学者的陈梦家 ——生平概要及甲骨治学始末
    第一节 从诗人到学者(1928-1936)
    第二节 从宗教、神话、礼俗到古文字、实物、古史(1932-1937)
    第三节 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到《综述》(1937-1956)
    小结
第二章 陈梦家的甲骨文字考释
    第一节 确释例
    第二节 误释例
    第三节 备考例
    第四节 陈氏甲骨文字考释的特点
第三章 陈梦家的甲骨断代学
    第一节 陈梦家甲骨断代学研究始末
    第二节 有关《甲骨断代学》四篇与《殷虚卜辞综述》差异的考察
    第三节 陈氏甲骨断代研究的基础
    第四节 陈氏甲骨断代的成就
    第五节 陈氏断代的不足与遗憾
    小结
第四章 陈梦家与甲骨文中的祭祀和商代宗教
    第一节 本部分讨论的逻辑与范围
    第二节 陈氏早期的祭名研究
    第三节 《综述》中的周祭研究
    第四节 陈梦家的商代宗教神灵研究及商代宗教观
    第五节 商代晚期的宗庙制度
第五章 陈梦家的商代地理研究
    第一节 陈氏早年商代地理研究述评
    第二节 《禹贡》与陈氏的家国情怀
    第三节 方法与问题——陈氏所见的卜辞地理研究史
    第四节 “方国地理”——陈氏的总结与推进
    第五节 “政治区域”——陈氏的突破与贡献
第六章 陈梦家的卜辞职官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陈氏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综述》之前的卜辞职官研究
    第三节 《综述》第十五章中提到的商代职官
    第四节 《综述》中的职官分类
    小结
第七章 陈梦家的卜辞名谓世系集合庙主研究
    第一节 商代先公诸王名谓、世系研究
    第二节 商代王位的继承法则
    第三节 商王名谓所见的商代日名制度
    第四节 集合示名
    第五节 本部分的反思与小结
第八章 余论及结语
    第一节 甲骨学与甲骨学科
    第二节 构建甲骨学的框架
    第三节 结语
附录一:甲骨分类史小考
附录二:《综述》“并卜卜人”概念补证
附录三:谈《综述》征人方排谱中误收的两版甲骨
主要参考文献(上编)
《殷虚卜辞综述》所见甲骨材料引用问题
    第一节 骨片问题
    第二节 辞条问题
    第三节 释字问题
    第四节 余论
《殷虚卜辞综述》引用甲骨材料整理表
    凡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四、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地区世界史研究的检视与反思(1945—2021)[J]. 孟广林,朱文旭. 史学月刊, 2022(02)
  •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施行十年全观察[J]. 戴正兴. 语文教学通讯, 2021(33)
  • [3]百年中国道学研究与“文化自信”的初步思考[J]. 盖建民. 世界宗教文化, 2021(05)
  • [4]中亚地区治理三十年:一项研究议程[J]. 曾向红. 东北亚论坛, 2021(05)
  • [5]“史料革命”:近十年来的史料学研究及反思[J]. 刘萍. 北方论丛, 2021(05)
  • [6]当代美学研究前沿:生态与医疗——兼及美学社会化建构问题[J]. 潘天波.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02)
  • [7]《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D]. 周澔頔.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近十年来美国新闻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量化分析[J]. 王泽坤,武志勇. 全球传媒学刊, 2021(03)
  • [9]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D]. 黎育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10]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D]. 许子潇.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十年的重要反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