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垂直宽带圆阵天线(论文文献综述)
李燚[1](2021)在《面向无人机探测与定位的信号分析与特征提取》文中研究说明
林志鹏[2](2021)在《基于毫米波圆柱阵列的多维信道参数估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泛用于第五代(Fifth-Generation,5G)无线通信的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由于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和出色的方向特性,因此极具实现高精度信道参数估计的潜力。然而,目前大多数应用于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系统的信道参数估计方法不但具有很高的软硬件复杂度,而且没能有效地将信道本身的特性加以利用以提升参数估计的性能,导致这些方法在5G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通过对接收信号中的角度、时延等信息进行处理,本文为基于大规模圆柱阵列的5G毫米波通信系统提出了有效的信道参数(如方向或传输距离等)估计方法。与传统线阵和平面方阵相比,圆柱阵列不仅对波束失准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而且对由于阵列振动引起的角度变化有很高的鲁棒性,所以非常适用于毫米波通信系统。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了适用于毫米波室内场景的低复杂度信道参数估计方法。通过利用毫米波多天线信道的稀疏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压缩的信号预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滤除接收信号中的多次反射和漫反射分量。因此,可以在保留用于信道参数估计的有用信号分量的同时,显着减小接收信号的元素空间尺寸。本文还设计了一种基于波束空间变换的联合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RSS)—到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估计算法。该算法在低维波束空间中对信道参数进行估计,进一步降低了信道参数估计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2)将信道参数估计方法扩展到采用混合圆柱阵列的室外毫米波通信场景(如:城市微小区(Urban Micro,UMi)和乡村宏小区(Rural Macro,RMa)),并提出适用于宽带通信系统的信号预处理方法。通过采用线性变换的方式对混合波束成形架构进行设计,可以在不破坏接收信号中多重旋转不变性结构的条件下,极大降低系统所需的射频链数目,从而减小系统的硬件开销。通过对各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号进行线性组合,所提宽带预处理方法实现了整个频带上信号的一致性,这使基于子空间的参数估计算法可以充分利用宽带毫米信道的高时间分辨率特性对整个频带上的信道参数进行联合估计,极大提高了参数估计的精度。(3)采用张量方法对接收信号进行建模,并使用基于张量的子空间算法滤除信号在所有维度(时间、频率和空间)中的噪声分量。本文建立了接收信号的高阶奇异值分解模型,并利用信号在各维度中的旋转不变性关系同时对各路径的时延、方位角和俯仰角进行估计。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基于矩阵的信道参数估计方法相比,所提出的基于张量的信道参数估计算法可以在不明显增加系统计算量的前提下,显着提升信道参数的估计精度。(4)为了在提供较强的网络接入能力的同时,降低网络的运行成本和能量消耗,本文设计了适用于海量物联网场景的新型内嵌式混合圆柱天线阵列,并提出了相应的基于信号二阶统计信息的角度估计算法。本文使用相位—空间变换将圆柱天线阵列响应矢量中非线性的相位信息变换为随阵元位置呈线性变化的形式,在不损坏圆柱阵列固有的轴向对称结构的条件下,保证了较好的信道参数估计精度。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利用稀疏阵列技术设计混合波束成形中的射频链连接矩阵,能够在射频链路数目很少的情况下对大量物联网设备的角度信息进行精确估计。总之,本文针对不同的毫米波通信场景(如:室内、UMi、RMa和海量物联网),分别提出了实用的圆柱阵列设计方案和高效的信道参数估计方法。本文提出的基于圆柱阵列的信道参数估计方法不仅可以在参数估计精度损失很小的情况下,显着降低系统的硬件成本,还能够在较低的计算复杂度下对信道参数进行精确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圆柱阵列及相应的信道参数估计方法可以满足多种毫米波场景的通信和部署要求。
潘泽昊[3](2021)在《同时同频全双工电磁通信的天线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数据交换需求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半双工模式已不能满足通信发展需求,如何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增加时间资源分配效率是下一代无线网络提供更高数据和吞吐量的关键因素。同时同频全双工(Co-time co-frequency full duplexing,CCFD)无线通信与传统的频分或时分双工系统相比,通过在同一载波下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理论上具有将频谱效率翻倍的潜力,其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如何抑制本地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自干扰,实现收发端的高隔离。天线层面、模拟和数字层面的自干扰消除技术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实现需要的高隔离。然而由于实际元件的各种误差,仅在模拟和数字层面很难消除自干扰,因此,通过天线层面尽可能的抑制自干扰成为推动CCFD通信面向实际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同时同频全双工电磁通信的天线阵为研究课题,在5.8GHz为中心频率ISM频段内探讨了具有普适性的全双工馈电网络及同时同频全双工天线阵、并进行原理性系统实验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论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在天线层面的CCFD无线通信研究背景,并对收发分离、近场解耦、天线方向图调零及改进型馈电网络等方案做了阐述。其次,以中心侧馈激励的贴片天线为出发点,讨论了以差分网络为基础的全双工馈电网络,并具体分析了两路等幅反向信号相互抵消过程中的天线端口隔离性能与相位幅度不平衡度的关系。高隔离度的双圆极化天线阵列研究。本文研制了一款C波段双端口高隔离的双圆极化天线。基于全双工馈电网络,在双线极化天线阵列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实现了用于圆极化的全双工馈电网络,实现了天线阵列高隔离度特性。宽带高隔离双圆极化天线阵列设计。基于全双工馈电网络,开发了一款2×4的环型双圆极化天线阵。通过优化布阵,改善了阵列的工作带宽,实现了宽带高隔离双圆极化特性。为了验证其性能,对样机进行了同步数据传输试验。为了进一步改进端口之间的隔离特性,本文研制了基于槽线的高隔离四端口器件及一款具有普适性的全双工馈电网络。探讨了一款2×2的双圆极化天线阵列,实现窄带内高隔离带宽与轴比带宽。本文最后对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后续面向CCFD电磁通信的全双工天线阵列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何仕景[4](2021)在《接收多波束相关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远程洲际弹道导弹探测跟踪需求的增加,相控阵天线理论与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上数字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相控阵雷达。由于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具有灵活的波束控制和超低的波束副瓣等特点,使之成为了相控阵雷达技术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随着近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在诸多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声呐、通信、卫星天线等。本文结合实际相控阵雷达工程项目,对接收多波束形成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工作主要如下:首先,介绍了阵列天线的基本原理与三种天线模型,重点分析了均匀线阵的基本特性和天线方向图,并以均匀线阵为基础介绍了波束形成相关原理与数字多波束形成方法。然后,分别介绍了雷达测角相关原理与两种常用的雷达测角方法,并对传统多波束测角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上述方法的测角误差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相邻三波束的多波束测角方法和一种基于迭代的多波束测角方法,通过在多种波束间隔与波束数量条件下的仿真实验比较说明它们相较传统方法的性能优越性。最后,运用Vivado、ISE等工具、采用VHDL语言在FPGA硬件平台上实现了:通过数字下变频技术,将相控阵雷达天线接收的32路中频信号搬移到基带并进行4倍抽取;针对天线32个接收通道的幅相误差,利用脉冲压缩技术和斜距法完成了内场和外场校正;通过Matlab等软件生成了波束相关权值数据,并根据雷达系统控制形成了8个接收波束;通过外场无人机飞行实验获得目标点迹数据,分析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
高阳[5](2021)在《用于AOA室内定位的UWB设备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一环,位置信息在诸多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全球卫星定位的技术,所获得的室外位置信息在导航与位置跟踪中得到的普遍应用。但是,许多能体现位置信息价值的应用中,例如物资管控,智慧就医,生产安全管理等,其需要的位置信息往往在室内,同时需要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以实现应用功能。本文分析了当前主流的室内位置感知技术特点。基于信号强度的位置感知技术精度性能不足,基于UWB的位置感知系统需要布设的室内定位基站较多。因此,当前主流位置感知技术在室内定位应用所需的精度性能和布设成本方面存在冲突。同时,本文就室内必然存在的多径环境对定位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过对比分析得出UWB脉冲信号相比其他连续波信号,在抗多径影响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从稳健性和环境适应性上来讲是室内定位最优的信号体制选择。因此,本文立足于UWB信号作为定位使用的无线电信号,结合到达角度测量技术和距离测量技术,研究和实现高精度且低成本的AOA室内定位设备。本文详细分析了UWB无线电收发的机制与实现方式,并就如何使用UWB信号进行多径分离的编码方法和接收方法做了重点研究,基于此获得定位所需的首达路径信息。同时,本文就如何使用首达路径信息获取定位所需的收发时间信息和载波相位信息做了阐述,为实现角度和距离的联合定位鉴定了理论基础。在AOA室内定位所需的无线电测距技术研究中,本文就影响测距性能的节点间频差因素带来的影响做了重点分析,并提出了两种校准频差的测距实现方法和一种频差对消的实现方法。然后结合室内位置信息获取的实际需求,在频差对消的测距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使用的UWB收发平台DW1000芯片所能实现的实际功能进行了测距算法的改进,给出了一种能基于DW1000实现的高精度测距方法,并进行了实际的测试验证。在AOA室内定位所需的到达角度测量技术研究中,本文基于干涉仪原理,建立了任意阵列测角的通用数学模型,并优选了均匀圆阵作为实际采用的天线阵列形式。同时,在天线阵列相位差获取方面,就接收机并行测相法和串行测相法进行了性能分析和对比,结合室内定位系统在容量,标签功耗,测距耗时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性能需求,选择了并行测相法作为实际实现方法。在到达角解算算法上面,本文基于均匀圆阵,依托任意阵元间的相差信息进行到达角的最优估计。并出于提高到达角测角精度考虑,本文所采用的圆阵半径为信号半波长,在多天线之间同时存在长基线和短基线,测角算法会受相位模糊影响,因此本文还同步研究了利用相似度函数解模糊的算法,提升解模糊容差。同时,本文就测角的系统模型和误差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阵列传输误差校准方法。最后,进行了实际的到达角测量性能验证。本文基于上述的UWB测距和测向方法,进行了AOA室内定位系统的研制,完成了系统样机的设计与实现。通过提出的位置坐标估计算法在较低的运算量下进行定位信息获取。同时,本文采用了Sage-Husa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进行数据滤波与处理,在提升定位精度和动态性能的同时,解决了传统卡尔曼滤波对坏值处理的不足。最后,本文就定位性能进行了实测,实现了优于30cm的高精度位置估计性能。
佘骏[6](2020)在《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下的无线传播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室内无线通信技术是现有和未来通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室内无线通信已经从传统的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逐渐衍生出基于5G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边缘计算等相结合的新兴室内应用场景,这些场景中存在大量人体、物体以及设备的生产、活动、连接和交互,构成了室内的人-机-物复杂场景。这类场景具有散射体丰富、环境小且封闭等特点,人体和物体对其无线传播特性的影响远比室外以及传统的室内场景更显着。因此,充分了解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紧密围绕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下的无线传播模型研究这一科学问题,在会议室、走廊、楼梯和办公室等各种典型的室内环境中,进行了2.6GHz、3.5GHz等热点频段和9~12GHz等潜力频段上的大量信道测量实验,研究了不同人员密度、用户握持终端、遮挡视距等典型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的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建立了针对各类传播特性的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无线信道传播模型,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1)提出了适用于会议室、楼梯和走廊三种典型室内环境在不同人员密度下的路径损耗模型,为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中路径损耗的精确预测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该方案的特征是将功率延迟函数建模为一个损耗值与距离无关、与人员密度相关的混响分量,和一个服从对数-距离衰减方式的主径分量的叠加值,并通过积分运算得到路径损耗公式,然后采集大量实测结果实现模型参数拟合。经验证,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吻合。相比已有的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所提出的模型能在准确预测路径损耗的同时,更好地解释路径损耗因子异常值,并能通过剔除混响分量的影响、提取主径分量的衰落情况,为典型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的链路预算提供更准确的模型依据。(2)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包含人数因子和环境因子的混响时间模型。该模型提供了一种在室内复杂场景中快速计算混响时间的方法,并解决了因室内人数增减或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变化建模问题。验证结果表明,与既有模型相比,提出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确度。该模型还可方便地扩展到同类场景,并通过更新人数因子和场景依赖的环境因子来实现模型的场景适应。此外,还改进了功率延迟谱的预测方法,通过引入混响时间参数降低了Nakagami-m分布因子的建模算法复杂度。(3)进行了Massive MIMO室内办公室环境信道传播特性分析与建模。在典型办公室环境内,搭建了基于32天线的Massive MIMO阵列和不同天线数的多天线终端组成的测量平台,进行了3.5GHz频段上实地信道测量以及信道频率响应的建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道遍历容量随终端天线数目增长而提高;在用户手持情形下,遍历容量的统计平均值与非手持情形无显着差异,但信道性能在低容量区段存在进一步劣化的现象。(4)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包含用户手持效应因子的室内环境无线传播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用户的手持效应、接收端相关效应、发射端相关效应、耦合效应,并将手持效应因子建模为幅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相位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将耦合效应因子建模为幅度服从Nakagami-m分布、相位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遍历容量、中断容量值均与实测吻合,与既有的Kronecker模型和Weichselberger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更高的精确性、更明确的物理意义和更强的可扩展性。(5)提出了X波段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无线传播模型。该模型采用粒子滤波方法,解决了人-机-物复杂场景下信道参数的动态预测问题。该模型并利用多径分量的主要衰减机制联立状态方程,并实现了时延域动态预测。经与测量数据对比验证,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功率延迟谱、平均时延参数。与传统的TDL等静态模型相比,可以进行动态更新和实时建模。本章的测量工作有助于较高频段室内无线传播特性的系统性研究,本章模型成果可为海量机器类通信等典型人-机-物复杂场景下的感知数据采集、信道主动测量等算法开发提供支撑。本文围绕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下的无线传播模型开展的研究工作和所得成果,可为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室内覆盖部署、物理层设计、系统级别仿真和系统搭建提供重要支撑。
陈栋志,颜卫忠,孔凡伟,白旭东[7](2020)在《一种优化的均匀圆阵测向方法》文中认为被动雷达导引头多数采用干涉仪测向方法,然而当基线长度大于波长的两倍时可能出现相位模糊问题,这会导致测向错误。本文以八阵元为例,介绍了均匀圆阵干涉仪测向理论,利用相互垂直的基线组进行角度匹配实现解模糊,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范中涛[8](2020)在《基于空域滤波的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的不断提高,其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卫星离地球很远,卫星信号到达导航接收机时电平十分微弱,卫星导航接收机接收到的导航信号比较容易受到空间干扰的影响,进而导致导航接收机无法准确的完成导航定位功能。因此,为了使卫星导航接收机能在各类干扰环境下正常工作,对导航接收机进行抗干扰研究就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导航接收机抗干扰问题,采用基于多阵元天线的空域滤波结构对空间压制式干扰(单频压制干扰及压制式窄带干扰)进行自适应滤波,最终实现对干扰的滤除,保证导航接收机的正常运作。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工作成果主要有:第一,对抗干扰导航接收机结构开展了研究;针对接收机信号处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分析了导航接收机的受扰机理;通过对多种干扰类型分析,面向压制式干扰这一主要的强干扰类型,针对其特点提出采用基于多阵元天线结构的自适应空域滤波算法作为抗干扰手段;第二,对基于多阵元天线的波达方向估计(DOA)算法开展研究,通过编写代码仿真实现了包括MUSIC和ESPRIT两种算法,分析其优缺点。针对MUSIC算法估计时间与估计精度之间的矛盾,提出变步进搜索方法,在保证估计精度的前提下显着缩短了估计时间;由于两种算法在估计时间和估计精度上各自的优势,提出MUSIC和ESPRIT联合算法,通过ESPRIT算法快速获得信号角度的粗略估计,再由MUSIC算法获得精确估计,该方法进一步权衡了估计时间与估计精度之间的矛盾;针对多干扰源存在时DOA估计自由度不足问题,探究了基于四阶累积量对阵列的扩展方法;第三,对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空域滤波结构与空时域滤波结果下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波束形成算法的仿真,观察不同信干比及干扰个数条件下的干扰抑制性能,得出空域滤波结构下干扰抑制算法在零陷深度上的不足;引入空时域滤波结构,通过设置对比实验证明该结构下算法干扰抑制性能有明显的提升,其中零陷深度降低了10d B左右,在多干扰存在时均能有效抑制;第四,将上述研究成果集成到导航接收机抗干扰仿真平台中,主要开发工作包括接口文件读写及仿真数据生成模块、DOA估计及波束成形算法模块和结果演示模块。通过平台的展示结果,接收的混杂信号经算法处理后的信干比满足导航接收机正常工作时的抗干扰容限要求。
李博仑[9](2020)在《波束切换/可重构圆阵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用户数量急剧增加,移动数据流量也将呈爆炸式增长。然而,频谱资源却非常紧缺,因此,用户数量大、频谱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智能天线技术应运而生。智能天线通过控制天线的波束方向和形状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质量,通过波束切换技术和可重构技术等方法实现。天线阵是智能天线系统中的关键器件之一,最常用的是线阵和矩形平面阵,但是这两种天线阵不易提供全方位角波束扫描,并且在扫描过程中波束形状和增益会发生变化,而圆环阵列天线可以弥补以上不足,因此,本文对波束切换/可重构圆环阵天线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以下成果:(1)根据圆环阵列天线的基本理论,通过MATLAB仿真对圆环阵的方向性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主要探究了半径波长比、阵元数目和阵元电流大小对方向图的影响。通过仿真,得到了在水平面形成双波束所需要的条件及阵元电流分布,并且通过循环改变阵元电流大小的幅控方式实现了波束切换功能。(2)设计了一款工作频段为3.4GHz~3.6GHz的内嵌式微带馈电印刷单极子天线,以印刷单极子天线作为阵元,设计了一款6元圆环阵列天线,运用HFSS电磁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优化,实现了单向波束的辐射特性。为了使单向波束具有更好的方向性,又设计了一款加载中心阵元的7元圆环阵列天线,并通过幅控的方式实现了全方位的波束切换。在此基础上,对所设计的天线阵进行了实物加工和测试,得到单向波束最大增益为1.5dBi,前后比约为7dBi,3dB波瓣宽度约为90°,并且可以通过幅控的方式实现波束切换,切换后的波束与切换之前的波束差异不大,验证了仿真结果。(3)设计了一款折合巴伦馈电印刷偶极子天线作为有源振子的准八木天线,工作频段为3.4GHz~3.6GHz。通过偏置电路控制天线中二极管的导通与截止,从而实现方向图可重构。然后以该可重构准八木天线作为阵元天线,组成了8元圆环阵列天线。采用并联型电路结构设计了一款射频开关电路来控制不同位置的两个阵元天线工作。通过切换工作阵元可以实现16个方向的波束扫描,并覆盖整个水平面。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一款微带馈电印刷单极子天线作为有源振子的准八木天线,作为阵元,组成8元圆环阵,并对圆环阵进行了实物加工和测试,测试得到状态1波束最大增益约为4.8dBi,前后比约为10dBi,最大增益方向约为40°;状态2波束最大增益约为5dBi,前后比约为8dBi,最大增益方向约为55°,实测结果与仿真相比性能略有下降,但验证了仿真结果。
何伟杰[10](2020)在《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无线电测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电的应用也因其便捷性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信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无线电测向技术既是军事科技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民用领域发展的重点方向。无线电监测就是利用电子设备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搜索、截获和分析,并利用无线电测向技术对发射站进行定位。由于当前的违法无线电设备等干扰源体积小、携带自由、运动灵活、不易被发现定位,以人工和车载方式的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已经无法快速精准的对非法信号源进行定位,并且该方式耗时、耗力、耗材。针对无线电监测技术的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无线电测向技术,该技术能实现对非法信号源的快速测向和定位,具有实时监控、灵活机动测向等特点,能够对人、车难以到达但电磁环境复杂的地点,如机场周边、铁路沿线、丛林高山等地区,实现对非法或未知信号源的快速搜索、监测、定位。本文以无线电测向技术为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了干涉仪测向技术、无源时差定位技术、双通道测向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算法、基于三次相关的时延估计算法等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本文首先对当前的无线测向的几种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工作原理和测向特点等。文章分别对几种无线电测向体制的工作原理和测向特点进行介绍,几种技术包括干涉仪测向体制、到达时间差测向体制、空间谱估计测向体制等,并针对传统的无人机平台的测向技术,对其测向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设计和优化,以适用所选用的SLA-GH170型号的无人机。一是采用了干涉仪测向技术与无源时差定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无人机平台测向技术的高效快捷;二是选取了便于搭载的五阵元天线和双通道接收机。其次,重点论述了相关干涉仪测向的基本原理及其算法,用五阵元天线圆阵天线作为接收天线,接收来波信号,用双通道干涉仪作为接收机将信号送入处理单元,通过实时建立相位差样本库,减小了样本库的规模,确定信号的来波方向。最后得出随着信号的频率升高,测向结果确定的信号来波的相位角和俯仰角越准确,也就是测向的精度越高。俯仰角相较于方位角,确定的俯仰角始终要比方位角准确,误差低。再次,针对无源定位中时延估计在低信噪比时估值准确度低的问题,在研究传统互相关法及自相关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三次相关的时延估计算法。算法以传统互相关法为基础,利用两路输入信号的自相关功率谱函数与传统互相关功率谱函数做互相关,使三次相关功率谱函数中信号频点处的幅值呈现指数倍增长,进而弱化与其他细小尖峰幅值间的关系,达到时延估计取值所需要的互相关功率谱函数的理想效果。最后,对搭载的无人机平台,采用干涉仪测向与无源时差定位技术相结合的双通道测向方式联调联试。重点介绍了双通道测向系统的硬件及其功能,软件及其流程等。
二、垂直宽带圆阵天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垂直宽带圆阵天线(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毫米波圆柱阵列的多维信道参数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场景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数字圆柱阵列的联合RSS-AoA估计 |
2.1 研究动机 |
2.2 系统模型 |
2.3 信道压缩 |
2.3.1 角度量化 |
2.3.2 虚拟波束选择 |
2.4 联合RSS-AoA估计 |
2.4.1 RSS距离估计 |
2.4.2 角度估计 |
2.5 三维无线定位及复杂度分析 |
2.5.1 定位方案设计 |
2.5.2 算法复杂度分析 |
2.6 性能评估及讨论 |
2.6.1 波束空间角度估计 |
2.6.2 位置估计 |
2.6.3 量化误差的影响 |
2.7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三维宽带混合圆柱阵列的信道参数估计 |
3.1 研究动机 |
3.2 系统模型 |
3.3 “两步”式宽带混合波束成形策略 |
3.3.1 垂直波束选择 |
3.3.2 水平准离散傅里叶变换波束成形 |
3.3.3 多维空间插值 |
3.4 宽带联合时延—角度估计算法 |
3.4.1 时延估计 |
3.4.2 角度估计 |
3.4.3 多径参数匹配 |
3.4.4 复杂度分析 |
3.5 仿真结果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张量的混合定向圆柱阵列信道参数估计 |
4.1 研究动机 |
4.2 系统模型 |
4.3 混合定向波束成形设计 |
4.4 宽带信号的低复杂度相干预处理 |
4.5 基于张量的参数估计 |
4.5.1 信号的截断高阶奇异值分解 |
4.5.2 联合角度—时延估计 |
4.5.3 基于张量的圆柱阵列空间平滑方法 |
4.5.4 软硬件复杂度分析 |
4.6 仿真结果及讨论 |
4.7 小结 |
第五章 内嵌式混合圆柱阵列设计及DoA估计 |
5.1 研究动机 |
5.2 系统模型 |
5.3 内嵌式三维混合圆柱阵列 |
5.3.1 稀疏阵列技术概述 |
5.3.2 相位—空间变换 |
5.3.3 射频链连接矩阵设计 |
5.4 基于空间平滑的张量n-秩增强方法 |
5.5 二维DoA估计 |
5.5.1 俯仰角估计 |
5.5.2 方位角估计 |
5.5.3 软硬件复杂度分析 |
5.6 仿真结果及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附录 |
A 张量运算的性质 |
B 第二章的证明与推导 |
B.1 第2.4.2.1节的渐近性的证明 |
B.2 第2.5.1节每条路径的存在两个可能位置的证明 |
B.3 第2.6节CRLB的推导 |
C 第三章的证明和推导 |
C.1 第3.3.2节引理3.1的证明 |
C.2 第3.3.2节定理3.1的证明 |
D 第四章的证明和推导 |
D.1 第4.3节定理4.1的证明 |
E 第五章的证明和推导 |
E.1 第5.3.2节定理5.1的证明 |
E.2 第5.4节定理5.2的证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3)同时同频全双工电磁通信的天线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收发分离天线 |
1.2.2 近场解耦 |
1.2.3 天线方向图调零 |
1.2.4 改进型馈电网络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微带天线及全双工馈电网络基本理论 |
2.1 微带线理论 |
2.2 微带贴片天线基本概念 |
2.2.1 贴片天线辐射原理 |
2.2.2 贴片天线圆极化实现技术 |
2.3 全双工馈电网络基本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隔离双圆极化天线阵列研究 |
3.1 双线极化高隔离天线阵列 |
3.2 C 波段高隔离双圆极化天线阵列 |
3.2.1 高隔离双圆极化天线阵列参数优化 |
3.2.2 高隔离双圆极化天线仿真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宽带高隔离双圆极化天线阵列研究 |
4.1 应用于宽带全双工天线阵列设计 |
4.2 宽带高隔离双圆极化圆环阵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 |
4.2.1 隔离性能分析 |
4.2.2 圆极化性能分析 |
4.2.3 天线性能优化 |
4.3 宽带高隔离双圆极化天线阵列仿真与测试 |
4.4 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窄带高隔离双圆极化天线阵列研究 |
5.1 高隔离四端口混合网络的设计 |
5.2 具有普适性的全双工馈电网络 |
5.3 窄带高隔离双圆极化天线阵列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 |
5.4 窄带高隔离双圆极化天线阵列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接收多波束相关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章节及安排 |
第二章 数字多波束形成基本原理 |
2.1 阵列天线相关理论 |
2.1.1 直线阵基本理论 |
2.1.2 平面阵基本理论 |
2.1.3 均匀圆阵基本理论 |
2.2 波束形成相关理论 |
2.2.1 波束形成原理 |
2.2.2 自适应波束形成 |
2.3 数字多波束形成原理 |
2.4 数字多波束形成实现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时多波束测角算法 |
3.1 振幅法和差测角原理 |
3.2 相位法测角原理 |
3.3 基于相邻三波束测角算法 |
3.3.1 传统多波束测角方法 |
3.3.2 改进的多波束测角方法 |
3.3.3 改进的多波束测角方法仿真与分析 |
3.4 迭代多波束测角算法 |
3.4.1 实现方法及步骤 |
3.4.2 迭代算法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接收多波束系统总体设计与FPGA实现 |
4.1 系统功能和相关技术指标 |
4.1.1 系统功能 |
4.1.2 相关技术指标 |
4.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1 时序设计 |
4.2.2 接收多波束系统设计 |
4.3 FPGA芯片和软件程序设计 |
4.3.1 K-7 XC7K325T芯片简介 |
4.3.2 时钟模块 |
4.3.3 AD数据采集及处理 |
4.3.4 数字下变频 |
4.3.5 幅相校正 |
4.3.6 天线副瓣降低 |
4.3.7 数字多波束合成 |
4.3.8 系统控制与传输接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相关硬件设计 |
5.1.1 接收多波束板卡设计 |
5.1.2 雷达总体结构设计 |
5.1.3 雷达终端控制界面 |
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2.1 接收多波束合成测试 |
5.2.2 无人机飞行测试 |
5.2.3 目标点迹相关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用于AOA室内定位的UWB设备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宽带室内定位技术 |
1.2.2 到达角测量技术 |
1.2.3 基于AOA(Angle of Arrival)的定位技术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UWB室内定位技术基础 |
2.1 UWB信号特征及在室内定位中的优势 |
2.1.1 多径传播对无线电定位的性能影响 |
2.1.2 UWB信号在抗多径性能中的优势 |
2.2 UWB无线收发基础理论和实现方案 |
2.2.1 UWB信号的信号调制与信道调制 |
2.2.2 UWB信号的接收与解调 |
2.2.3 基于三进制完备序列的UWB信号编码序列 |
2.2.4 基于循环自相关的UWB信号接收及首达路径检测 |
2.2.5 UWB无线收发时间测量 |
2.2.6 UWB信号载波相位测量 |
2.2.7 无线收发系统及实现方案 |
2.3 基于UWB的定位方法 |
2.3.1 基于传播时间参数的测距和定位方法 |
2.3.2 基于载波相位的到达角估计和定位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OA室内定位设备需求分析 |
3.1 定位精度需求 |
3.2 单基站定位需求 |
3.3 定位设备设计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UWB的AOA室内定位设备的设计 |
4.1 基于UWB的高精度测距方案设计 |
4.1.1 频率差对测距精度的影响 |
4.1.2 基于载波瞬时相差估计的高精度测距方法 |
4.1.3 基于时差估计的高精度测距方法 |
4.1.4 基于频差对消的高精度测距方法 |
4.1.5 不同高精度测距方法的特点对比 |
4.1.6 UWB进行高精度测距的方法选择 |
4.2 基于UWB的来波测向方案设计 |
4.2.1 并行多通道相差测量方法 |
4.2.2 时分单通道相差测量方法 |
4.2.3 不同相差测量方法的比较 |
4.2.4 UWB多通道载波到达相差测量方法的选择 |
4.2.5 天线阵列的选取 |
4.2.6 来波角度解算算法 |
4.2.7 系统模型和误差分析 |
4.2.8 阵列传输误差校正 |
4.3 基于UWB的AOA定位设备设计 |
4.3.1 利用距离和角度的三维位置估计 |
4.3.2 地图坐标系匹配 |
4.3.3 数据滤波与修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UWB的AOA室内定位设备的实现 |
5.1 UWB高精度测距方案的实现 |
5.1.1 UWB高精度测距方案的硬件实现 |
5.1.2 UWB高精度测距方案的软件实现 |
5.2 UWB测向方案的实现 |
5.2.1 UWB测向方案的硬件实现 |
5.2.2 UWB测向方案的软件实现 |
5.3 AOA定位设备的实现 |
5.3.1 AOA定位设备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5.3.2 AOA定位设备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基于UWB的AOA室内定位设备的测试分析 |
6.1 UWB测距性能测试与分析 |
6.1.1 UWB测距性能验证测试方案 |
6.1.2 UWB测距性能验证测试步骤 |
6.1.3 UWB测距性能验证测试结果 |
6.1.4 UWB测距测试结果分析 |
6.2 UWB测向性能测试与分析 |
6.2.1 UWB测向性能验证测试方案 |
6.2.2 UWB测向性能验证测试步骤 |
6.2.3 UWB测向性能验证测试结果 |
6.2.4 UWB测向测试结果与分析 |
6.3 AOA室内定位设备测试与分析 |
6.3.1 AOA定位性能验证测试方案 |
6.3.2 AOA定位性能验证测试步骤 |
6.3.3 AOA定位性能验证测试结果 |
6.3.4 AOA定位测试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下的无线传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无线传播模型研究现状和挑战 |
1.3.1 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大小尺度衰落特性的研究现状和挑战 |
1.3.2 室内人-机-物Massive MIMO场景无线传播模型的研究现状和挑战 |
1.3.3 X波段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无线传播模型的研究现状和挑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1.4.1 主要工作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室内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概述 |
2.1 引言 |
2.2 室内无线信道的传播机制 |
2.2.1 球面波扩散 |
2.2.2 波导效应 |
2.2.3 单导体效应和索末菲理论 |
2.2.4 镜面反射 |
2.2.5 穿透、绕射和散射效应 |
2.2.6 多径传播机制 |
2.3 室内无线信道的测量 |
2.3.1 时域测量 |
2.3.2 频域测量 |
2.4 室内无线信道的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人员密度下的室内环境路径损耗模型 |
3.1 引言 |
3.2 测量场景和方案 |
3.2.1 测量场景 |
3.2.2 测量方案 |
3.3 路径损耗模型 |
3.3.1 路径损耗分量定义 |
3.3.2 计算公式 |
3.3.3 模型验证 |
3.3.4 路径损耗因子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包含人数因子和环境因子的混响时间模型 |
4.1 引言 |
4.2 模型建立 |
4.2.1 混响衰减机制 |
4.2.2 环境因子 |
4.2.3 人数因子 |
4.2.4 功率延迟谱 |
4.3 模型验证 |
4.3.1 混响时间模型验证 |
4.3.2 功率延迟谱模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天线数的Massive MIMO信道传播特性分析与建模 |
5.1 引言 |
5.2 Massive MIMO信道测量 |
5.2.1 测量平台 |
5.2.2 测量场景和方案 |
5.3 模型建立和参数提取 |
5.4 容量性能分析和模型验证 |
5.4.1 容量性能分析 |
5.4.2 模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包含用户手持效应因子的室内办公室环境无线传播模型 |
6.1 引言 |
6.2 测量系统、测量场景和实验方案 |
6.3 包含手持因子的无线传播模型 |
6.3.1 手持效应因子 |
6.3.2 模型参数提取 |
6.3.3 模型生成算法 |
6.4 模型验证 |
6.4.1 遍历容量 |
6.4.2 中断容量 |
6.4.3 验证结果和模型性能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X波段室内人-机-物场景无线传播模型 |
7.1 引言 |
7.2 测量场景和方案 |
7.3 路径损耗特性 |
7.3.1 喇叭天线 |
7.3.2 贴片天线 |
7.4 基于粒子滤波的无线传播模型 |
7.4.1 粒子滤波初始化 |
7.4.2 状态方程 |
7.4.3 权值更新和重采样 |
7.4.4 模型参数提取 |
7.5 模型验证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基于空域滤波的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抗干扰导航接收机结构 |
2.1 导航接收机原理 |
2.1.1 导航接收机组成 |
2.1.2 信号的捕获 |
2.1.3 信号的跟踪 |
2.2 干扰对导航接收机作用机理 |
2.2.1 常见干扰类型及影响 |
2.2.2 压制式干扰建模 |
2.2.3 干扰分析 |
2.3 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措施 |
2.4 常见阵列模型及处理方法 |
2.4.1 接收阵列模型 |
2.4.1.1 均匀线阵(ULA) |
2.4.1.2 均匀圆弧阵 |
2.4.1.3 均匀圆阵(UCA) |
2.4.2 加性噪声模型 |
2.4.3 窄带信号模型 |
2.4.4 DOA估计传统方法 |
2.4.4.1 波束形成法 |
2.4.4.2 Capon最小方差法 |
2.4.4.3 子空间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均匀圆阵DOA估计算法及仿真 |
3.1 引言 |
3.2 信源数估计 |
3.2.1 基于信息论准则的估计方法 |
3.2.2 MDL算法仿真 |
3.3 均匀线阵DOA估计算法 |
3.3.1 多重信号(MUSIC)分类算法 |
3.3.2 旋转不变子空间算法 |
3.4 均匀线阵DOA估计仿真分析 |
3.4.1 MUSIC算法仿真 |
3.4.2 ESPRIT算法仿真 |
3.5 均匀圆阵DOA估计仿真分析 |
3.5.1 UCA数学模型 |
3.5.2 通过相位模式激励的UCA测向 |
3.5.3 均匀圆阵ESPRIT算法 |
3.5.4 均匀圆阵DOA估计仿真及结果分析 |
3.6 基于四阶累积量的阵列扩展 |
3.6.1 四阶累积量相关知识 |
3.6.2 四阶累积量的阵列扩展 |
3.7 本章小结 |
4 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4.1 前言 |
4.2 自适应滤波常用最优化准则(最佳波束形成器) |
4.2.1 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 |
4.2.2 最大信噪比(Max SNR)准则 |
4.2.3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准则 |
4.3 空域自适应滤波算法 |
4.3.1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波束形成器 |
4.3.2 LCMV波束形成仿真 |
4.4 空时域自适应滤波算法 |
4.4.1 算法原理 |
4.4.2 仿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仿真平台搭建 |
5.1 仿真平台总体流程 |
5.2 仿真平台功能 |
5.2.1 接口文件读写及仿真数据生成 |
5.2.2 DOA估计及自适应滤波模块 |
5.3 结果输出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波束切换/可重构圆阵天线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波束切换天线的研究现状 |
1.2.2 方向性图可重构天线的研究现状 |
1.2.3 圆环阵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相关基本理论 |
2.1 圆环阵列天线的方向图函数 |
2.2 微带单极子天线的介绍 |
2.3 功分器的相关介绍 |
2.4 八木天线的相关理论 |
2.4.1 传统八木天线的相关理论 |
2.4.2 准八木天线的相关理论 |
2.5 射频开关的相关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圆环阵列天线方向图特性探究 |
3.1 引言 |
3.2 阵元幅度分布对水平面方向图的影响 |
3.2.1 不同幅度分布方式的水平面方向图 |
3.2.2 连续改变两个幅度分布方式水平面方向图 |
3.3 阵元个数对水平面方向图的影响 |
3.4 圆环阵半径对水平面方向图的影响 |
3.5 阵元相位对水平面方向图的影响 |
3.6 加载中心阵元的圆环阵水平面方向图特性探究 |
3.7 本章小结 |
4 圆环阵列天线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六元圆环阵列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
4.2.1 微带单极子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
4.2.2 六元圆环阵列的设计与仿真 |
4.3 六元圆环阵列天线的优化与仿真 |
4.3.1 六元圆环阵列天线阵元的改进 |
4.3.2 六元圆环阵列天线半径的改进 |
4.3.3 六元圆环阵列天线的改进 |
4.4 加载中心阵元的七元圆环阵列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
4.5 波束切换圆环阵列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
4.6 一分七不等分功分器的设计与仿真 |
4.6.1 一分二功分器的设计 |
4.6.2 一分七功分器的设计与仿真 |
4.7 波束切换圆环阵列天线的实物加工与测试 |
4.7.1 微带单极子天线的实物加工与测试 |
4.7.2 一分七功分器的实物加工与测试 |
4.7.3 波束切换圆环阵列天线的实物加工与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5 波束切换/可重构圆环阵列天线的设计 |
5.1 引言 |
5.2 八元圆环阵列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
5.2.1 方向图可重构准八木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
5.2.2 巴伦馈电波束切换/可重构圆阵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
5.2.3 微带馈电方向图可重构准八木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
5.2.4 微带馈电波束切换/可重构圆阵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
5.3 一分四射频开关的设计与仿真 |
5.4 波束切换/可重构圆阵天线的实物加工与测试 |
5.4.1 微带馈电准八木天线的实物加工与测试 |
5.4.2 微带馈电波束切换/可重构圆阵天线的实物加工与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无线电测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无线电测向技术 |
2.1 测向体制的介绍 |
2.1.1 测向方法的分类 |
2.1.2 无线电测向技术指标 |
2.2 常见的测向体制 |
2.2.1 空间谱估计测向技术 |
2.2.2 比幅式测向技术 |
2.2.3 多普勒测向技术 |
2.2.4 干涉仪测向技术 |
2.2.5 无源测向定位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相关干涉仪测向技术 |
3.1 相位干涉仪测向技术 |
3.1.1 一维单基线相位干涉仪测向 |
3.1.2 二维单基线相位干涉仪测向技术 |
3.2 双通道相关干涉仪测向 |
3.2.1 测向原理 |
3.2.2 双通道干涉仪测向系统的特点 |
3.3 样本库的建立 |
3.3.1 五阵元相位样本库 |
3.3.2 相关系数计算 |
3.4 双通道干涉仪测向仿真 |
3.4.1 仿真流程 |
3.4.2 测向误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无源时差定位技术 |
4.1 无源定位技术 |
4.1.1 无源定位技术的分类 |
4.1.2 主要技术指标 |
4.2 无源时差定位 |
4.2.1 无源时差定位原理 |
4.2.2 传统的互相关算法 |
4.2.3 三次相关时延估计算法 |
4.2.4 仿真结果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测向系统的测试与应用 |
5.1 系统的方案设计 |
5.2 系统组成 |
5.2.1 SLA-GH170无人直升机 |
5.2.2 五阵元天线 |
5.2.3 双通道测向接收机 |
5.3 测试流程 |
5.4 系统的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垂直宽带圆阵天线(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无人机探测与定位的信号分析与特征提取[D]. 李燚.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2]基于毫米波圆柱阵列的多维信道参数估计研究[D]. 林志鹏.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同时同频全双工电磁通信的天线阵研究[D]. 潘泽昊.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接收多波束相关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D]. 何仕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用于AOA室内定位的UWB设备的设计与实现[D]. 高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室内人-机-物复杂场景下的无线传播模型研究[D]. 佘骏.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7]一种优化的均匀圆阵测向方法[A]. 陈栋志,颜卫忠,孔凡伟,白旭东. 2020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 2020
- [8]基于空域滤波的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研究[D]. 范中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波束切换/可重构圆阵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 李博仑.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无线电测向技术研究[D]. 何伟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