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省工业企业劳动卫生管理条例(论文文献综述)
巫成德,周志强[1](2002)在《一起职业卫生行政处罚案例》文中认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业卫生问题,特别是生产场所中的有毒有害因素,对职工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职业卫生监督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目前,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又相对滞后,且又未得到严格的有效的执行。在本案中,因蓄电池有限公司拒绝对从事铅作业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卫生局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由此而引起蓄电池有限公司向双流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继而提起一审、二审行政诉讼,但最终以卫生局胜诉,蓄电池有限公司败诉告终。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本案的分析,能够对职业卫生行政处罚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巫成德,周志强[2](2002)在《一起职业卫生行政处罚案例的浅析》文中研究表明
王锦文[3](1998)在《四川省贯彻执行《尘肺病防治条例》10年回顾》文中研究指明
翁玉玲[4](2019)在《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内容,其内涵与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人本主义”理念和制度发展密切相关。劳动法治是符合国际人权公约、国际劳工标准和我国劳动法价值原则,可促进劳资平等博弈、公平共享、分配正义,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法律运行、社会秩序形态。鉴于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是资方行使经济自由、管理权利、用工自主权的主要形式,与劳动者、劳动关系、劳动者权利(劳权)是不可分割、一体两面的关系,本文基于劳资均衡、分配正义、公平和谐的价值理念,厘定并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的劳动法治问题,是以劳资均衡为目标,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是否、应否、如何接受劳动法治干预、调整问题的探讨。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视域下劳动法治问题,既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也有中国问题的个性、特殊性:宏观层面,源于(市场经济意义的)劳动法理念、制度、机制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发展的滞后;中观层面,表现为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发展的脱节,甚至都没有形成劳动法治的问题意识、价值目标;微观层面,表现为企业劳资关系的失衡,劳资关系公平度、和谐度较低,权利争议频发,利益争议更难解决等。具体而言,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研究背景、问题指向,主要体现于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意义的劳动法严重滞后、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先行、片面引进了发达国家对劳动用工关系的“先进管理经验”。第二,在缺乏劳动法有效约束、缺乏劳动法治制约的情况下,企业用工模式先行一步进行了科学化、技术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而劳动、经济政策实施中忽视了对社会公正、底层劳动者利益的考虑。企业层面的劳资关系由此显着失衡、扭曲,形成了深层次、结构性、普遍性、持久性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资方的经济自由和产权,与劳方的经济自由和劳权,如何能够均衡配置、平等共治、公平共享、分配正义的关系、结构和“企业政体”、“运行模式”,是本文预设的目标模式。本文以“范畴与问题概述——市场经济国家共性、普遍性问题——解决共性问题的价值论与方法论——我国相关问题的特殊性——特殊性所反映的具体法律制度问题(包括用工管理的平衡规制问题、劳资合作管理的平等自治问题)”的逻辑思路进行研究。第一章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劳动法治问题。本文基于劳资均衡、分配正义、公平和谐的价值理念,厘定并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劳动法原则和精神是否得以实现、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能否得到充分保障,目的性权利应否、如何通过工具性权利加以实现,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实现劳资当事人相对均衡的博弈与合作,进而实现劳资分配正义、劳动关系公平和谐等劳动法治问题。本章概括了当前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法治的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并简要介绍了全球一般性问题和中国特殊问题。第二章是对各国企业劳动法治的普遍性问题的探讨。由于雇主立场与劳动保护立场的对立性,各国企业劳动法治呈现劳资竞争互动的发展路径,劳资之间的竞争互动系普遍性问题。此部分系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化历程和秩序演化规律的论述。此部分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受现代劳动法约束、劳动法治化的历史过程以及相关逻辑规律。发达国家的劳动关系管理与调整历程,相互竞争、相互妥协、经济效率价值优先三个阶段,从企业管理与法治竞争、互动,到走向融合,经历了雇主、工会调整,再到当前的劳资共同调整。发达国家劳资互动历程的重要启示在于,劳动法治干预具有必要性和阶段性,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实质上就是资本主导的内部市场化,当前发达国家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个性化”发展,正好印证了其再次法治化需求。第三章是企业劳动法治的一般性制度安排与法理逻辑,是有关市场经济国家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论、主要制度的阐述。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法治化的制度安排与逻辑:其一,劳资公平合作、劳资优质均衡的价值目标,以及产权与劳权、劳资合作的法理逻辑。其二,关系结构。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企业管理权、用工自主权、人力资源管理权,与集体劳权、集体劳动关系被迫形成了伴生关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集体劳权、劳动法治逐步形成了关联性、对应性。其三,制度需求。主要包括:劳资分配正义的制度需求;经济全球化下企业竞争的制度需求。其四,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劳资共治的理念与制度;“刚性”的基本劳权保障与资本的理性妥协机制相结合;资本管理中劳动者力量扶持机制的重要性;社会保护与经济促进平衡兼顾的制度安排。第四章是我国企业劳动法治的特殊性,即资本单边主义。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特殊性问题,在于缺乏市场经济意义的劳动法治的有效干预、调整,也缺乏有效的力量均衡机制,更缺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管理的“理性化”、“自觉化”妥协。首先,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资本单边主义进行实证考察,企业层面劳动法治的现状,发现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公平、正义与“制度襁褓”、企业文化等存在密切关联。其次,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其他国家不同,是缺乏劳动法治干预的背景下,对西方先进管理技术的单边引入、单边发展。最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特殊的“政、资、劳”关系,使得这种单边主义的管理更加突出。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重商主义战略下,劳资愈发失衡,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迫切需要进行法治化、现代化转型。由于地方政府的救济联邦主义、重商主义,劳动关系形成了“政府征收苛重,资方利润挤占工资”的劣质均衡。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法治的特殊问题,与市场经济、法治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劳资关系转型以及劳动法治理念、政府角色等存在密切关联。第五章是我国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方面的平衡规制问题。本章是对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相关立法、法律实施现状、制度缺陷和制度需求进行分析。首先,对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法律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劳动标准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分析我国劳动保障监察职能上的问题。其次,研究企业管理权立法规制中的制度需求,认为我国劳动法律在企业用工管理的规制存在规制失衡的问题,一方面,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审查、企业惩戒权、劳动者救济权方面的规制或保护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劳动法律由于长期形成的父爱主义管制原则,部分用工保护过于严格,导致企业以科学、灵活的管理手段绕过劳动法的监管,严格的用工规制产生“逆向激励”的反效果。最后,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的平衡法治内涵、理念、目标,通过对劳动者基本生存权的刚性保障的加强,以及对其他劳动权益的弹性自治,分析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权的平衡规制。同时,分析父爱主义管制的适用限度、公法与私法协调的法理与现实、国家责任与企业责任的区分。第六章是我国企业劳资合作管理方面的平等自治问题。本章从促进劳资合作、均衡、公平、自由角度研究劳资合作管理中的具体制度缺陷、“劳工四权”的实现状况以及劳动法治理念、制度环境问题与制度需求。第一,承接上一章中关于“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权平衡规制”的讨论,进一步论述劳动关系管理规制中的劳资自治的边界,进而提出劳资合作共治的现实与制度需求。第二,探讨劳动者民主参与制度的立法问题,以及实质落实该项制度的法治条件、实施原则。第三,分析我国劳动力量扶持机制的缺失及构建问题,分析工会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发挥问题,以及对工具性权利、劳动者代表制度确立、落实的制度需求,具体包括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障机制、劳资分配正义的理念、资本妥协让步的压力机制、劳动者市场议价力的提高。第四,研究劳资均衡、劳资合作理念在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融入的必要性。第五,分析我国企业法与劳动法在劳动保护规定中的冲突、衔接问题,以及我国企业法中对工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的规范缺失问题,同时,借鉴域外企业立法经验,研究企业法与劳动法在整体制度、价值取向上的冲突问题与衔接。试图通过以上制度理念的调整和相互衔接与合作,实现劳动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平衡。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在企业组织体系、生产过程中,劳动权与资本产权是一对耦合的、对称的合作关系,两者之间的平衡,符合人权、法治社会和企业竞争发展的制度需求。第二,经济体制、法治社会转型期间,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单边主义”是微观劳动关系矛盾的重要原因。第三,劳动法父爱主义管制将促进用工管理实践基于资本逐利性的“逆向激励”,加剧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的偏离。第四,劳动权益的刚性保障、公权力的合理发挥、企业内部理性合作意识以及有效的资本妥协让步机制是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法治化的制度需求。基于我国企业劳动法治的特殊性,本文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应当以平衡法为原则,以底线性、合理性为限度,适度考虑严格规制对企业的“逆向激励”效果,完善劳动法律的刚性、强制性保障,对资本单边主义进行限制。包括劳动基准立法、执法的全面性、切实性,以及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必要性限制。其次,有必要加强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关于劳资分配正义理念的软约束,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劳动保护要求。最后,在保障底线性劳动条件的基础上,应当通过资本妥协的压力机制的实质构建,提高劳动者的市场议价力,“扶持”劳动者与资本对抗、博弈、协商的力量,推进劳动者利益代表机制的合法化、正规化,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理性妥协,从而促进劳资合作与共治。
本刊编辑部[5](2009)在《劳动保护 安全生产60年大事记(四)(1979-1989)》文中认为1979年1月13日~2月18日,国家劳动总局副局长章萍率领中国劳动保护考察团,考察了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两国的劳动保护立法、安全监察、安全教育和劳动保护科学研究工作。1月15日,全国总工会发出加强
李临,廖全礼,高天华,叶蜀萍,唐志义,张文勇,马晓黎[6](1996)在《加强四川省劳动卫生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仅就作者参加地方劳动卫生立法、执法检查和劳动卫生管理实践工作中的一些感受,结合贯彻劳动卫生法规。就加强四川省劳动卫生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出目标激励、考核激励、建立内部监督、加强外部监督和加强对执法人员水平考核的管理措施。
李临[7](1993)在《试论四川省劳动卫生立法的特点》文中指出 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专业性、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多部门的管理、多学科的应用。由于其直接服务于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决议和卫生标准,对保护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工业生产的发展,企业管理类型的变革,部分企业法人代表的短期任期制意识的存在,更使劳动卫生工作方面的问题
沈国安,兰亚佳,李宏,张磊,王治明[8](2001)在《四川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949~1998)》文中提出目的 :摸清四川省尘肺的分布现状和发病规律 ,为制定尘肺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制定全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全省自 1949~ 1998年所有尘肺病例逐一登记 ,按统一的编码和程序软件 ,将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 ,建立全省尘肺病例管理系统 ,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全省共有尘肺病例 35 377例 ,其中现患 2 395 8例 (占 6 7.72 % ) ,死亡 11419例 (占 32 .2 8% )。主要分布在内江、达州、乐山、成都、宜宾和广元 6市 ;在行业中 ,以煤炭、冶金、建材和铁道为主 ;尘肺种类以矽肺和煤工尘肺为主 ,共 34397例 (97.2 3% )。三期尘肺占尘肺总数的 9.43%。历年尘肺现患病例呈逐年增长趋势 ,1998年为 196 0年的 97.39倍。新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均以 80年代最高。尘肺的平均发病年龄和工龄分别为 47.88岁和 2 2 .75年 ,并均随年代推移而延长。尘肺结核的合并率为 12 .96 % ,其中以水泥尘肺、三期尘肺和死亡病例所占比例最高 ,分别为 15 .5 7% ,19.0 9%和 2 0 .5 4%。全省尘肺累积病死率为 32 .2 8% ,并以石棉肺(4 3.98% )和三期尘肺 (5 8.83% )最高。尘肺患者的平均死亡年龄为 6 0 .71岁。尘肺的主要死因依次为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心病、肺结核和癌瘤。结论 :四川省粉尘危害未能得到根?
伍晓洋[9](1990)在《四川省劳动卫生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四川省工业企业劳动卫生管理条例》》文中指出 《四川省工业企业劳动卫生管理条例》于1990年11月7日,经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该《条例》从起草到通过历时三年整,曾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多次修改。它的通过标志着四川省劳动卫生管理工作已走上法制管理轨道,它的施行将为
谭利民[10](1993)在《四川省两档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文中认为 四川省于1984年在全省县属以上全民所有制企业开展工业劳动卫生情况及职工健康情况建档工作(以下简称两档),1986年全面建档工作结束,经检查验收,全省县属上以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卫生情况建档率为99.3%,职工健康情况建档率为98.9%,从建档中获取的大量信息,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近年来,各地在巩固和完善两档工作,深化两档管理方面取得显着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本文就目前省内各地两档管理现状,对我省两档管理对策进行探讨,供同行及有关部门参考。
二、四川省工业企业劳动卫生管理条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工业企业劳动卫生管理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2)一起职业卫生行政处罚案例的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案情简介 |
2 本案特点 |
2.1 行政处罚决定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 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
2.2 行政处罚完全符合法定程序 |
2.2.1 双流县卫生行政处罚程度正确。 |
2.2.2 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
2.2.3 不予听证符合法律规定。 |
2.3 行政管理相对人拒绝体检的理由不能成立 |
3 法院的审理认定内容 |
4 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
(4)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为什么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的劳动法治问题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创新之处 |
四、几点说明 |
第一章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概述 |
第一节 主要概念 |
一、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
二、何为劳动法治 |
第二节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的关系 |
一、基于生产关系的相关性 |
二、基于法律关系的相关性 |
三、基于价值和目标的相关性 |
第三节 劳动法治问题 |
一、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 |
二、全球一般性问题和中国特殊问题 |
第四节 理论工具 |
一、科斯的企业性质理论 |
二、布洛维的工厂政体理论 |
三、劳资分配正义理论 |
四、工具性权利理论 |
第二章 各国企业劳动法治的普遍性:劳资竞争互动 |
第一节 横向考察:发达国家劳动法治秩序生成 |
一、美国:工作场所下的劳资共治 |
二、法国:经济形势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 |
三、德国:劳工力量“扶持”机制的形成 |
四、日本:管理主义模式的典范 |
五、英国:社会伙伴关系 |
第二节 纵向考察:发达国家劳动法治演化规律 |
一、与劳动法治相互竞争阶段 |
二、与劳动法治相互妥协、相互制衡阶段 |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效率价值优先阶段 |
第三节 当前发达国家劳资互动的问题 |
一、经济全球化下资本的阶段性优势 |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推行 |
第四节 发达国家劳资互动、劳动法治化历程的启示 |
一、劳动法治干预的必要性与阶段性 |
二、资本主导的内部市场化的法治干预需求 |
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个性化”与法治化需求 |
第三章 企业劳动法治的一般性制度安排与法理逻辑 |
第一节 价值目标和法理逻辑 |
一、价值目标 |
二、法理逻辑 |
第二节 企业劳动法治的关系结构 |
一、企业规章制定权与劳动者权利关系 |
二、企业决策权与民主参与权的关系 |
三、企业法与劳动法的关系 |
第三节 企业劳动法治制度需求与路径 |
一、社会维度需求:劳资分配正义 |
二、经济维度需求:全球化下企业竞争发展 |
三、路径之一:劳工权利的刚性保障与柔性协调 |
四、路径之二:企业管理视域下劳动者力量扶持机制的重要性 |
五、路径之三:劳资共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法治的融合 |
六、路径之四:社会保护与经济促进的平衡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劳动法治的特殊性:资本单边主义 |
第一节 资本单边主义的现象、影响因素 |
一、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严苛管控 |
二、企业劳资合作管理的形式主义 |
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公平、正义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单边发展 |
一、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的发展错位 |
二、劳动法治理论的滞后性 |
第三节 政府重商主义战略下劳资失衡 |
一、“政、资、劳”之间的特殊关系 |
二、地方政府对企业用工自主权的放大 |
第四节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法治转型需求 |
一、转型动因:劳资权力支配关系 |
二、转型起点:统治性企业政体 |
三、转型方向:现代化、法治化 |
第五章 我国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平衡规制 |
第一节 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法律实施问题 |
一、劳动法律实施效果不佳 |
二、劳动保障监察职能缺失 |
第二节 规制不足:企业管理权的必要性规制缺失 |
一、劳动关系争议的重要原因:企业管理权的滥用 |
二、企业规章制度的程序、内容规范漏洞 |
三、缺乏企业惩戒权的必要性限制 |
第三节 规制过度:劳动法律父爱主义管制 |
一、强制性保护对平等博弈机制的“制度替代” |
二、严格用工保护下企业管理制度逐利性的“逆向激励” |
第四节 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权的平衡规制 |
一、劳动法改革的平衡法取向 |
二、劳动者权益的刚性保障 |
三、父爱主义管制的有限适用 |
第六章 我国企业劳资合作管理的平等自治 |
第一节 劳动关系管理规制中的劳资自治的边界 |
一、个体自治的界限 |
二、团体自治与集体劳动关系的法治化 |
三、“基准线以上问题”的弹性干预 |
第二节 劳资共治机制、条件 |
一、劳资共治的制度缺陷 |
二、劳资共治的条件完善 |
第三节 劳方力量扶持机制 |
一、工会监督职能缺失与企业管理的资本单边主义 |
二、工具性权利、劳动者代表制度的构建 |
三、劳动者市场议价力的提高 |
第四节 劳资均衡合作理念 |
一、企业社会责任对劳动者权益的忽视 |
二、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价值理念的软性约束 |
第五节 企业法与劳动法的劳资合作制度衔接 |
一、我国工会、职代会在企业法中的尴尬地位 |
二、域外企业法中的劳动权利制度 |
三、我国企业用工自主权与劳动者权益的法律衔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劳动保护 安全生产60年大事记(四)(1979-1989)(论文提纲范文)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8)四川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949~1998)(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内容和方法 |
1.1 调查对象和内容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2 调查结果 |
2.1 尘肺分布状况 |
2.1.1 尘肺病例地区及构成 |
2.1.2 尘肺病例行业和工种分布及构成 见图2。 |
2.1.3 尘肺病例的年代分布 |
2.1.4 尘肺病例的种类构成 |
2.1.5 尘肺的期别构成 |
2.2 尘肺发病和发展动态 |
2.2.1 发病年龄和发病工龄 |
2.2.2 历年新病例、累积、现患和死亡病例数及其变动情况 |
2.2.3 各行业、各种尘肺不同年代新病例数 |
2.2.4 各行业、各种尘肺不同年代现患病例数 |
2.3 尘肺合并肺结核 |
2.4 尘肺的死亡 |
2.4.1 尘肺的病死率 |
2.4.2 尘肺的死亡年龄 |
2.4.3 尘肺的病程 |
2.4.4 各行业、各种尘肺不同年代死亡病例数 |
2.4.5 尘肺的死因构成 |
3 讨论 |
3.1 全省尘肺发病和分布特点 |
3.2 全省尘肺发展动态和变化规律 |
3.3 尘肺的合并症和死因 |
3.4 对我省防尘效果的综合评价 |
四、四川省工业企业劳动卫生管理条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起职业卫生行政处罚案例[J]. 巫成德,周志强. 职业与健康, 2002(07)
- [2]一起职业卫生行政处罚案例的浅析[J]. 巫成德,周志强.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2(02)
- [3]四川省贯彻执行《尘肺病防治条例》10年回顾[J]. 王锦文. 职业卫生与病伤, 1998(01)
- [4]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问题研究[D]. 翁玉玲.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5]劳动保护 安全生产60年大事记(四)(1979-1989)[J]. 本刊编辑部. 劳动保护, 2009(12)
- [6]加强四川省劳动卫生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 李临,廖全礼,高天华,叶蜀萍,唐志义,张文勇,马晓黎. 现代预防医学, 1996(01)
- [7]试论四川省劳动卫生立法的特点[J]. 李临. 职业卫生与病伤, 1993(03)
- [8]四川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949~1998)[J]. 沈国安,兰亚佳,李宏,张磊,王治明.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1(02)
- [9]四川省劳动卫生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四川省工业企业劳动卫生管理条例》[J]. 伍晓洋. 职业卫生与病伤, 1990(04)
- [10]四川省两档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 谭利民. 职业卫生与病伤, 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