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S3型电力机车伺服电机电路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平[1](2009)在《PID参数自整定方法在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SS3B型电力机车传动控制系统多采用基于经典PID速度环加电流环的双闭环控制结构,其中经典PID调节器均是以“模拟运算放大器”为主要元件的模拟PID调节器。模拟PID调节器易实现,稳定性较好,但在实际的调节过程中太过依赖控制对象的模型参数;并且由于电力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大滞后、非线性、强干扰等特点,其固定参数的经典PID控制难以获得良好的系统动态性能。本文针对经典PID控制在SS3B型电力机车传动控制中应用的不足,开展了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算法在SS3B型电力机车传动控制中的设计研究,并在已开发的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中实现此算法。试验证明,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控制使得SS3B型电力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系统动态性能。此外,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算法在微机控制柜中易于实现,算法简单,实际运行过程中占用微机控制柜软硬件资源少,易于微机控制柜的维护。本文首先对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算法在SS3B型电力机车传动控制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中参数的整定进行了仿真。进而在深入分析了SS3B型电力机车运行过程的机车特性后,利用现场试验数据与模型输出数据的对比,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对SS3B型电力机车传动控制系统建立了精确的仿真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来大大缩短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算法中参数整定的时间,使得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算法满足SS3B型电力机车的传动控制控制要求。论文最后,对已应用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算法的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进行了试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为了确保列车、试验设备在试验过程中的安全和严格要求试验时间的前提下,对试验进行了多种方案的设计。现场试验证明,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算法的应用使得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的控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李林蔚[2](2020)在《基于变换器串并联的交直交牵引变电所拓扑结构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牵引负荷的单相性、非线性和冲击性,导致电气化铁路存在无功、谐波和负序等电能质量问题。这些电能质量问题将会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降低其供电质量。此外,分相区的存在使得列车不能连续取流,造成牵引力的损失,降低了列车的运行速度,从而影响铁路的运量。这些问题在交流电气化铁路诞生之初就存在,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电能质量和电分相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方案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且无法取消电分相。基于有源补偿器的同相供电系统虽然能够解决电能质量问题,但理论上只能取消变电所出口处的电分相,无法实现牵引网全线贯通。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交直交牵引变电所为电能质量以及电分相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且展示出良好的前景。交直交牵引变电所可以对电能质量问题进行综合解决,且支持贯通式同相供电,彻底取消分相区,有效调度负荷潮流。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交直交牵引变电所,在拓扑和控制方面作出了大量研究,其中以德国和日本最具代表性。但其所做研究均是基于各自国家电气化铁路的特点进行的探索,并不适合我国国情。结合我国电气化铁路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换器串并联的交直交牵引变电所方案,来解决电气化铁路的电能质量和电分相问题,在拓扑结构、控制策略、并网运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首先,结合我国电气化铁路的特点及现有解决方案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换器串并联的交直交牵引变电所主电路拓扑。对牵引变电所拓扑进行了详细论述,介绍了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并对功率模块性能进行了分析。该拓扑在电气化铁路中应用具有诸多优势。三相对称的特性适合解决负序问题;输出侧的串并联结构使得该方案可使用低电压小电流应力的开关器件应用于高电压、大电流场合,节省了成本;模块化的设计使得系统具有冗余和容错能力,便于维护和管理。控制系统简单,便于工程应用。对主电路进行了设计,并将所提方案与现有方案在成本、经济效益、整体性能、器件数量,控制系统复杂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其优越性。其次,提出了交直交牵引变电所的控制方案,解决了该交直交系统在电气化铁路中应用的特殊性问题。结合牵引负荷特性及系统控制目标,设计了整体控制方案。研究了输入侧参数最优化设计整定问题,提出了基于牵引负荷特性的输入侧控制策略。对于直流环节的二次脉动,分析了传统数字滤波器在牵引供电场合中应用中存在的缺陷,设计了适用于电气化铁路的直流环节数字滤波器。针对输出侧串并联结构,考虑牵引负荷的非线性和冲击性,确定了级联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控制策略和并联结构环流抑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电气化铁路的电能质量问题,且具有良好的输出性能。第三,提出了交直交牵引变电所的并网控制策略。考虑牵引网阻抗的特殊性,对传统下垂控制模型进行了改进。结合主电路结构,提出了基于牵引网阻抗特性的变电所并网运行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可实现交直交牵引变电所和牵引负荷的“即插即用”,并网过程无冲击,动态性能良好,并可自动分配负荷潮流。此外,牵引网电压水平可得到提升,且变电所内输出侧均流效果较好。最后,基于所提方案研制了实验样机。制作了主电路结构与控制系统,并基于样机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郭炎彬[3](2019)在《大功率晶闸管均流均压试验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飞速发展,半导体开关器件(晶闸管、GTO、IGBT等)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工业生产对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在一些行业中,如化工冶金、铁路运输等,设备工作所需要的电流和电压非常大,单个半导体开关器件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常常需要将这些开关器件串并联使用。铁路机车的整流柜中大量使用了半导体开关器件,由于机车整流柜输出高电压和大电流的特点,其中的整流半导体开关器件普遍应用了串并联技术,由于各个开关器件的伏安特性差异和开启通断时间的不一致,会导致开关器件在整流电路中电流或电压分配不均匀,这种不均匀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开关器件的直接损坏,因此,在半导体开关器件串并联应用中必须要通过均压均流测试以保证这些器件分配电压或电流的均匀性。本文以大功率晶闸管均流均压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均压均流试验中存在的关键技术,包含均流试验中的试验大电流负载技术、均压试验中的高电压产生技术;还有针对我国韶山系列电力机车主整流柜均压均流试验台设计的大功率晶闸管触发技术、接线自动控制技术及自动测试技术。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单相和三相整流电路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整流开关器件的电流和耐压给出计算依据;分析典型整流器件二极管和可控硅的特性,为其均压均流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对大功率开关管均流均压试验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以韶山系列电力机车主整流柜的均压均流试验台为对象,研究了其中的试验电源、负载对象、晶闸管触发、试验过程控制自动化及试验测试自动化系统。(3)设计了韶山系列电力机车主整流柜均压均流试验的硬件电路,包括试验电源主电路、试验自动控制电路、晶闸管触发电路、试验数据采集电路。(4)设计了均压均流试验台控制程序,包括试验过程控制的上位机监控软件系统和下位机晶闸管脉冲触发系统程序。最后在SS6B和SS3G电力机车主整流柜上对试验台的均流和均压测试功能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技术提高了机车整流柜均流均压试验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安全操作水平和数据准确性水平。
刘莹[4](2014)在《电气化铁路接入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评估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气化铁路具有运输能力大、消耗能源少、行驶速度快等优点,但高速发展的电气化铁路对电网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电气化铁路负荷产生谐波电流、负荷波动、负序电流等问题,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为了满足国家相关标准中对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的规定,研究电气化铁路机车牵引负荷引起的谐波负序问题及其对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治理方案和需采取的措施,无论对铁路部门还是对电力部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电气化铁路研究意义,综述了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现有的治理方法与案例;总结了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评估流程,列举了电能质量国家标准规程中对电气化铁路谐波和负序的要求;对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牵引变压器和电力机车分别进行了数学分析和建模仿真,分析其特性及其在牵引供电系统中引起的谐波和负序问题,为评估和治理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打下了基础。本文基于某供电公司“大型冲击负荷和电气化铁路接入系统评估及治理技术研究”项目,以某城市五条电气化铁路十四个牵引变电所为例进行电能质量分析。某城市电网规模较大,使得仿真时间较长,对其边界节点的外围部分进行等值化简,从而降低仿真规模、提高仿真效率。使用PSCAD/EMTDC软件,对牵引供电系统带有对称负荷和不对称负荷接入等值电网运行进行了仿真,研究了牵引供电系统产生的谐波和负序等电能质量问题。通过电能质量评估可知,电气化铁路在较大负荷条件下,负序电流很大,不对称负荷运行时电流不平衡度最大可达百分之百,对电力设备造成极大损耗,严重时可导致设备损毁;谐波电流值和电压不平衡度在特定情况下会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实例中电能质量问题较为严重,需要采取治理措施。静止无功补偿器SVC通过动态调节晶闸管导通角控制无功功率的输出,能够降低电压电流的不平衡度,校正功率因数,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本文采用SVC对电气化铁路机车负荷在电网中引起的谐波和负序问题进行治理。SVC可以安装在电气化铁路的牵引供电臂侧、牵引变电所进线侧,以及变电站的电铁供电侧。SVC安装在不同位置的治理效果是不同的。安装点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治理目标来确定。本文从理论研究和仿真验证两个方面阐述了SVC对谐波和负序的治理效果,基于不同安装位置提出了四种治理方案。通过仿真对比其治理效果发现,将SVC安装在牵引供电臂上时对谐波和负序的治理效果最好,且FC装置的接入电压等级低,绝缘要求降低,更利于补偿牵引网的电压损失。SVC具有连续快速调节无功的特性,在电力系统受到扰动时,能有效改善其稳定性,增强电压稳定性,提高暂态功角稳定性,并提高系统输电能力,使电气化铁路能够更加稳定、安全的运行。
盛彩飞[5](2009)在《电力机车和动车组谐波电流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气化铁道已经成为我国电网的主要谐波源,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这一问题日趋严重,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为了对电铁电能质量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必须开展对电力机车和动车组谐波特性的研究。本文总结了我国现有的主要车型,分别针对交直型电力机车、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和动车组研究了其网侧电流的谐波特性。交直型电力机车根据整流主电路的不同可分为五种类型,本文详细分析了代表车型的主电路及其控制原理,推导了机车工况与主电路工作状态的对应关系。对于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和动车组的四象限变流器,本文研究了两电平、三电平及二重化两电平三种拓扑的四象限变流器主电路及普遍使用的预测电流控制策略,并运用双边傅立叶变换方法对四象限变流器网侧电流的谐波含量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我国现有主要车型的仿真模型,并编制了电力机车和动车组谐波电流仿真分析软件。可根据牵引计算给出的机车工况参数,仿真分析网侧电流中的各次谐波幅值、含量及相位。本文对SS4G和CRH2两种车型的网侧电流进行了实际测量。与仿真结果的对比表明研究中所建立的仿真模型的准确度较高。
杨振祥[6](2006)在《机车调簧研究与车体调簧试验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车轮(轴)重分配的均匀性,对于高速重载铁路机车牵引粘着性能、制动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具有两系悬挂结构的机车,其一、二系支承弹簧载荷分布状态,对机车轮(轴)重分配的影响起着决定的作用。研究表明,机车超静定支承结构、各个轮对与机车弹性连接的综合刚度偏差及变形量偏差、以及机车重心的偏离,都必然导致各个轮对承重的不均匀。本文理论研究的重点就是,要在测得机车或车体重心偏离值的前提下,结合各个弹簧支承处实际综合刚度值,通过调整机车各个弹性支承处的实际变形量(即加垫片,通称调簧),使机车各个轮对中承载量对平均承载量的最大偏差值处于最小。即:1、在已知机车重心偏离值时,推导出求取各个轮对中承载量对平均承载量的最大偏差处于最小的值。2、给出在这种最小值状态时的轮对承载量分配方案。3、给出了调整一、二系弹簧处的垫片厚度达到这个状态的方法。4、给出了在现有机车制造标准条件下,机车通过调簧,使其达到上述理想状态时,各型机车重心偏离的最大允差。本文还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解决调簧问题的两试验台方案。即分别开发设计转向架称重调簧试验台和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对一系弹簧和二系弹簧分别在各自的试验台上进行调整。经研究分析,本论文对两个试验台的研制,分别提出了设计要求。论文还着重对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的具体开发设计作了介绍。研究表明,在现有机车结构和实际制造条件下,二系载荷分配不理想,是机车各个轮重分配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开发设计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对改善轮重分配不均匀有着重要意义。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就是通过对车体各二系簧加垫厚度的优化调整(简称为“二系调簧”,下同),最大限度地减小机车制造过程中,在车体二系支承高度方向上的各个零部件尺寸、车体及弹簧刚度参数等,所产生误差的影响,使各个二系支承载荷中的最大偏差值变得尽可能的小。由此,最终使得机车轴重分配尽可能的均匀。最后,试验台经过实际制造、安装、调试和实际应用,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通过对实际各型机车车体的检测与调簧试验,还发现机车车体设计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性建议。同时,论文对后续研究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和打算。
付强[7](2013)在《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二十一世纪我国铁路事业在“客运高速、货运重载”的主题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列车运营速度的提高、单列机车牵引吨位的增加,对机车、车辆装备的检修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机车主变压器作为电力机车能量的来源,是电力机车的心脏,其安全可靠运行对于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高效具有重要作用。但与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的重要作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开展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对于提高机车检修保障水平,完善电力机车故障诊断技术理论,增强电力机车/电动车组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力机车主变压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概述了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结构和应用特点的基础上,从机械振动学、电磁学、电化学、电气学出发,研究分析了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油箱壁振动信号、变压油中溶解气体的特点。并深入探索了符合我国目前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检修工作实际需求和发展机车“状态维修”需要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针对机车主变压器绕组、铁芯变形故障,本文提出了基于油箱振动信号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该技术不但灵敏度高,而且为发展机车主变压器在线状态监测提供了基础。本文首先从变压器的振动产生机理出发,对机车主变压器振动信号的来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机车主变压器油箱振动信号测量位置的选择。同时,本文一方面利用质量-弹簧模型建立了机车主变压器绕组振动的等效数学模型,推导了机车主变压器稳态运行时绕组振动的加速度方程;另一方面深入探讨了引起机车主变压器铁芯振动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其振动信号特征的因素。针对机车主变压器绕组变形的故障检测,本文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变压器等效电路出发,推导了变压器电磁场耦合方程组,并利用ANASYS软件对HXD1C型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进行了实体有限元建模,研究了在不同预紧力下绕组振动信号的变化特点,提出了利用绕组轴向100Hz振动信号对变压器绕组预紧力进行监测的方法。针对变压器铁芯振动信号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小波神经网络训练算法,并将该算法训练的小波神经网络应用于电力机车牵引变压器铁芯松动的故障诊断。MATLAB仿真测试表明应用该算法训练的小波神经网络对基于振动信号的电力机车牵引变压器铁芯松动诊断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以及更高的诊断精度。针对DGA技术在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了DGA技术的原理和已有DGA诊断算法的基础上,将多种DGA诊断方法有机的整合起来,结合机车主变压器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DGA诊断流程。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自组织RBF神经网络训练算法,并将其应用于电力机车主变压器DGA故障诊断。该算法利用平均粒距描述粒子的集中程度,结合Gaussian随机数,按一定概率加大PSO算法中的惯性因子,从而增强了传统PSO的全局搜索能力;同时将FCM算法和Gaussian-PSO算法融合应用到RBF神经网络隐层节点的选择和网络连接权值的优化,改善了以往RBF神经网络的不足,并利用鸢尾属植物数据集及葡萄酒数据集对算法进行了验证。MATLAB仿真测试表明该算法确实具有更高的诊断精度,但训练时间较长。最后,针对目前机车主变压器检修试验装备较为落后的现状,本文在详细研究了机车主变压器型式试验的基本要求和目前机车主变压器检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详细给出了机车主变压器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该系统可以满足目前国内主流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的所有型式试验要求并能利用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数据、变压器表壁振动信号和型式试验数据对被试变压器进行综合诊断。
江海涛[8](2008)在《机车重联无线同步操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南山区普遍采用双机车重联的技术来提高机车的牵引力,两台独立的机车利用电缆实现的重联控制,已经广泛的应用在SS3B,SS4等电力机车型,通过这种重联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机车牵引力,实现重载运输和满足特殊线路上的牵引需要。本论文的研究课题来自于成都铁路局项目:“机车重联无线同步操控系统”,主要针对现有SS3B型电力机车重联牵引技术现状,开发研制一套机车重联无线同步操控系统,代替现在有线重联的控制方式。机车重联运行时,通过无线传输系统实现主控、从控机车之间的同步控制,当列车需要解体或者是重新编组时,重联机车可以迅速投入运用,列车控制和编组更加方便灵活。论文论述了机车重联无线同步操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介绍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组成模块以及系统的工作原理。针对信号采集系统,分析了机车相关的控制信号及状态信号,并设计了信号的采集方案。设计了信号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及其软件工作流程,并分析了系统总线,给出系统相关的接口电路。并给出提高系统的抗干扰的一些措施。
陆远[9](2016)在《韶山8型电力机车通风冷却系统性能分析与改进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S8型电力机车是“八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它的研制成功在当时填补了我国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的空白。但在实际运用中,SS8型电力机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作为电力机车核心部分之一的通风系统,当其发生故障时会严重影响机车的行车状态。本文即是针对SS8型电力机车通风冷却系统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的几个故障,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一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SS8型机车的通风冷却系统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侧重于各通风支路的通风机组的详细介绍;第二部分主要是计算,侧重于通风机的流场,压力以及速度计算。由于具体计算管网阻力的过程太复杂,且计算结果不够精确。本文以SS8型电力机车牵引通风为例,采用试验测试的方法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设计计算,其中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研究周期短,成本低,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对通风觉得研究形成一套完整步骤,为其他通风系统的相关计算提供了可行方案。另外,在这部分内容中,对通风机及其相关知识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对SS8型机车与通风冷却系统紧密相关的辅助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详细介绍。辅助电路方面主要侧重于介绍机车如何给通风冷却系统供电,控制电路方面主要介绍了通风冷却系统中各通风机的启动过程;第四部分是针对SS8型机车通风冷却系统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三个典型故障。通过分析原电路查找故障原因,跟车试验以及结合机车操作规则等方法,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案,运用于现场实际,均使机车克服原有故障,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本文对SS8型电力机车通风冷却系统方面的计算、数值模拟以及故障分析均偏重于实用性,是建立在SS8型电力机车长期的实际运行统计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详尽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对以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吴定善[10](1994)在《SS3型电力机车伺服电机断轴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文中提出分析了造成SS3型电力机车伺服电机断轴的质量原因,并提出了防止措施。
二、SS3型电力机车伺服电机电路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S3型电力机车伺服电机电路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PID参数自整定方法在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力机车传动控制国内外现状 |
1.2 参数自整定控制的发展及其现状 |
1.3 研究PID参数自整定方法在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中应用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SS3B型电力机车传动单元的仿真设计 |
2.1 SS3B型电力机车传动单元工作原理 |
2.2 SS3B型电力机车传动单元仿真设计 |
2.2.1 仿真设计平台简介 |
2.2.2 SS3B型电力机车牵引电机仿真模型设计 |
2.2.3 SS3B型电力机车平波电抗器和硅整流器的仿真模型设计 |
2.2.4 SS3B型电力机车几个特性形成函数的仿真实现 |
2.3 SS3B型电力机车传动单元仿真模型验证 |
第3章 PID参数自整定方法在SS3B型电力机车传动控制中的仿真研究 |
3.1 PID参数自整定方法综述 |
3.2 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方法 |
3.2.1 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方法简介 |
3.2.2 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方法原理 |
3.3 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方法在SS3B型电力机车传动控制系统中的仿真研究 |
3.4 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方法与经典PID控制方法的比较 |
第4章 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方法在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中的实现 |
4.1 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介绍 |
4.2 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硬件环境 |
4.2.1 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硬件环境 |
4.2.2 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硬件组成 |
4.3 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软件环境 |
4.3.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概述 |
4.3.2 uC/OS-Ⅱ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概述 |
4.3.3 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软件主要模块的实现 |
4.4 单神经元PID参数自整定算法在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中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5章 试验与总结 |
5.1 电力机车试验情况 |
5.2 SS3B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试验总结 |
5.3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
第6章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基于变换器串并联的交直交牵引变电所拓扑结构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牵引供电系统突出问题 |
1.2.1 牵引负荷无功问题 |
1.2.2 牵引负荷谐波问题 |
1.2.3 牵引负荷负序问题 |
1.2.4 电分相问题 |
1.3 牵引供电系统突出问题治理方案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相序轮换策略 |
1.3.3 使用平衡变压器 |
1.3.4 无源和有源补偿方案 |
1.3.5 三相-单相对称变换 |
1.3.6 治理方案对比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交直交牵引变电所结构 |
2.1 交直交牵引变电所主电路拓扑结构 |
2.1.1 高压大功率变换器 |
2.1.2 交直交牵引变电所主电路结构 |
2.2 交直交牵引变电所主电路设计 |
2.2.1 系统级 |
2.2.2 整流输入 |
2.2.3 直流环节 |
2.2.4 逆变输出 |
2.3 与现有方案的优势对比分析 |
2.3.1 与传统牵引供电系统的对比 |
2.3.2 与RPC以及基于有源补偿装置的同相供电系统的对比 |
2.3.3 与基于MMC的牵引环流站方案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3 交直交牵引变电所控制策略 |
3.1 总体控制方案设计 |
3.2 交直交牵引变电所输入侧控制 |
3.2.1 交直交系统输入侧整体控制策略 |
3.2.2 单相PWM整流器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 |
3.2.3 单相PWM整流器控制策略 |
3.3 交直交牵引变电所输出侧控制 |
3.3.1 输出侧整体控制策略 |
3.3.2 级联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 |
3.3.3 并联逆变器环流抑制 |
3.3.4 调制策略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1 单相整流器仿真 |
3.4.2 电网侧电能质量仿真 |
3.4.3 输出侧串并联结构仿真 |
3.4.4 负载电流前馈环节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并网运行控制策略 |
4.1 逆变器控制技术 |
4.2 并网运行特性 |
4.3 并网运行控制策略 |
4.4 并网运行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1 并网运行场景 |
4.4.2 空载工况下牵引变电所输出电压与电流 |
4.4.3 负载工况下牵引变电所输出电压与电流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样机研制 |
5.1 实验样机主电路 |
5.1.1 实验样机整体结构 |
5.1.2 功率模块结构 |
5.2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及软件流程 |
5.2.1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5.2.2 控制系统软件流程 |
5.3 样机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功率模块实验结果分析 |
5.3.2 样机整机性能调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大功率晶闸管均流均压试验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半导体开关器件均压均流研究现状 |
1.2.1 半导体开关器件均流均压问题的提出 |
1.2.2 电力机车中均流均压技术应用现状 |
1.2.3 机车主整流柜均流均压试验台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整流电路中大功率晶闸管的均流均压 |
2.1 整流开关器件伏安特性分析 |
2.1.1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分析 |
2.1.2 晶闸管的伏安特性分析 |
2.2 电力机车主整流柜应用的整流电路 |
2.2.1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
2.2.2 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 |
2.2.3 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 |
2.3 大功率晶闸管的均流和均压技术 |
2.3.1 大功率晶闸管的并联均流 |
2.3.2 大功率晶闸管的串联均压 |
2.4 电力机车整流柜中开关管的并联和串联 |
2.4.1 电力机车整流电路中开关管并联应用 |
2.4.2 电力机车整流电路中开关管串联应用 |
2.5 均流试验和均压试验 |
2.5.1 均流试验 |
2.5.2 均压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功率晶闸管均流均压试验台中的关键技术 |
3.1 均流试验中的负载方案 |
3.2 均压试验中的高压建立 |
3.3 均流均压试验的数据采集 |
3.3.1 均流试验中电流检测传感器 |
3.3.2 均压试验中电压检测传感器 |
3.3.3 电压电流参数的数据采集模块 |
3.3.4 Modbus通讯协议 |
3.4 大功率晶闸管触发技术 |
3.4.1 同步信号的触发方式 |
3.4.2 H型桥式晶闸管触发电路 |
3.5 试验接线自动控制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功率晶闸管均流均压试验台硬件系统设计 |
4.1 大功率晶闸管均流均压试验台组成原理 |
4.2 试验台电源主电路的设计 |
4.3 均压均流试验控制电路 |
4.3.1 均流和均压试验变压器的参数计算 |
4.3.2 均流和均压试验自动控制电路 |
4.4 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 |
4.4.1 微处理控制单元 |
4.4.2 GZ7-41 型脉冲输出盒的驱动要求 |
4.4.3 基于IR2104的H型桥式交流驱动电路 |
4.5 均流均压试验参数检测电路设计 |
4.5.1 试验电流参数检测 |
4.5.2 试验电压参数检测 |
4.5.3 采样滤波电路设计 |
4.5.4 信号采集电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功率晶闸管均流均压试验台的软件设计 |
5.1 晶闸管触发控制程序设计 |
5.2 试验台上位机软件设计平台选择 |
5.2.1 均流均压试验台上位机软件的功能需求 |
5.2.2 均流均压试验台上位机软件平台 |
5.3 试验台MCGS监控数据库的设计 |
5.4 组态设备连接 |
5.5 软件测试系统界面设计 |
5.5.1 主界面设计 |
5.5.2 均流和均压试验信息输入界面设计 |
5.5.3 均流测试界面设计 |
5.5.4 均压测试界面设计 |
5.5.5 数据操作界面设计 |
5.6 软件功能脚本程序 |
5.6.1 均流试验界面脚本程序 |
5.6.2 均压试验界面脚本程序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功率晶闸管均流均压试验台的测试 |
6.1 试验台均流试验测试验证 |
6.2 试验台均压试验测试验证 |
6.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A 实时数据库 |
附录 B 脚本程序 |
(4)电气化铁路接入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评估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气化铁路研究意义 |
1.2 电气化铁路基本概念 |
1.3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研究现状 |
1.3.1 牵引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
1.3.2 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气化铁路谐波与负序分析 |
2.1 电能质量国标规程 |
2.2 牵引变压器的数学模型及不平衡度分析 |
2.2.1 单相型牵引变压器 |
2.2.2 V/v型牵引变压器 |
2.2.3 Yn/d11型牵引变压器 |
2.2.4 Scott型牵引变压器 |
2.2.5 阻抗匹配平衡型牵引变压器 |
2.3 电力机车的数学模型及谐波分析 |
2.3.1 交直型电力机车 |
2.3.2 交直交型电力机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牵引供电系统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分析 |
3.1 电网系统等值 |
3.2 实例参数 |
3.3 实例仿真分析 |
3.3.1 110kV牵引供电系统 |
3.3.2 220kV牵引供电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气化铁路治理分析 |
4.1 SVC基本原理与控制策略 |
4.1.1 SVC基本原理 |
4.1.2 SVC控制策略 |
4.2 电气化铁路SVC治理研究 |
4.2.1 SVC治理方案 |
4.2.2 SVC治理方案分析 |
4.2.3 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气化铁路及治理设备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
5.1 电压偏差及电压波动分析 |
5.2 暂态功角稳定性分析 |
5.3 输电能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电力机车和动车组谐波电流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交直型电力机车数学建模与仿真 |
2.1 交直型电力机车分类 |
2.2 SS_(4G)型电力机车模型与仿真 |
2.2.1 SS_(4G)型电力机车主电路 |
2.2.2 SS_(4G)型电力机车仿真建模 |
2.2.3 SS_(4G)型电力机车仿真结果 |
2.3 其他交直型电力机车模型与仿真 |
2.3.1 SS_4型电力机车 |
2.3.2 8K型电力机车 |
2.3.3 SS_3型电力机车 |
2.3.4 SS_1型电力机车 |
2.4 本章小结 |
3 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和动车组数学建模与仿真 |
3.1 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和动车组简介 |
3.1.1 交流交型电力机车简介 |
3.1.2 动车组简介 |
3.2 单相四象限变流器控制原理 |
3.2.1 PWM调制 |
3.2.2 两电平单相四象限整流器 |
3.2.3 三电平单相四象限整流器 |
3.3 单相四象限变流器谐波分析 |
3.3.1 傅立叶分析 |
3.3.2 两电平单相四象限变流器谐波分析 |
3.3.3 三电平单相四象限变流器谐波分析 |
3.3.4 单相四象限变流器交流侧网侧电流谐波分析 |
3.4 仿真算例 |
3.4.1 CRH2型动车组整流主电路建模与仿真 |
3.4.2 CRH5型动车组整流主电路建模与仿真 |
3.5 单相四象限变流器实验研究 |
3.5.1 四象限变流器预测电流控制原理 |
3.5.2 实验平台及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电力机车和动车组电流实测 |
4.1 8K型电力机车测试结果 |
4.2 CRH2型动车组测试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电力机车和动车组谐波电流仿真计算软件 |
5.1 软件介绍 |
5.2 软件操作简要说明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待完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机车调簧研究与车体调簧试验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动态水平及现状 |
1.2.2 国内情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机车调簧技术对机车性能的影响 |
2.1 机车调簧技术对机车粘着重量和牵引力的影响 |
2.1.1 牵引力的形成 |
2.1.2 粘着定律 |
2.2 机车调簧技术对机车制动力的影响 |
第三章 机车轮重偏差原因分析与均衡方法 |
3.1 两系悬挂结构机车静力学模型 |
3.1.1 机车重力W_0分析 |
3.1.2 轨道对机车垂直作用力 P_0分析 |
3.2 轮重偏差的因素 |
3.2.1 轮重偏差的设计因素—机车理论重心偏离其形心 |
3.2.2 轮重偏差的制造因素 |
3.3 轮重均衡的工艺方法 |
3.3.1 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 |
3.3.2 加强检测和选配工作 |
3.3.3 采用修配法装配 |
3.3.4 采用机车自动调簧技术 |
第四章 机车调簧技术的理论分析 |
4.1 机车调簧技术中的力学分析 |
4.1.1 机车横截面上受铅垂力分析 |
4.1.2 机车纵截面上受铅垂力分析 |
4.2 机车调簧准则 |
4.2.1 机车轮重调簧准则 |
4.2.2 机车轴重调簧准则 |
4.3 机车重心偏离允差及其确定方法 |
4.3.1 轴式为 C_0-C_0机车重心对机车纵向对称中线的偏离允差△X_0 |
4.3.2 轴式为 B_0-B_0机车重心对机车纵向对称中线的偏离允差△X_0 |
4.3.3 轴式为 B_0-B_0-B_0机车重心对机车纵向对称中线的偏离允差△X_0 |
4.3.4 机车重心对机车横向对称中线的偏离允差△Y_0 |
第五章 机车调簧工艺与装置研究 |
5.1 机车调簧工艺基本思路 |
5.1.1 转向架称重调簧试验台的功能要求 |
5.1.2 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的功能要求 |
5.2 转向架称重调簧技术及试验装置原理 |
5.2.1 转向架调簧工艺理论分析 |
5.2.2 总体设计和主要技术要求 |
5.2.3 转向架称重调簧试验台的组成 |
5.2.4 转向架称重调簧试验工艺流程要求 |
5.3 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方案设计 |
5.3.1 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主要技术要求 |
5.3.2 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总体方案设计 |
第六章 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设计 |
6.1 车体调簧工艺理论分析 |
6.1.1 二系弹簧悬挂结构力学模型基本假设 |
6.1.2 二系弹簧悬挂结构简化力学模型的建立 |
6.2 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主要技术要求 |
6.3 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硬件设计 |
6.3.1 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 |
6.3.2 试验台测量与控制系统 |
6.3.3 试验台液压伺服控制系统 |
6.4 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调簧程序设计介绍 |
第七章 车体称重调簧试验台的应用及分析 |
7.1 调簧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7.2 从试验数据看机车构架结构和工艺 |
7.3 对机车设计与制造的建议 |
结束语 |
附录 各种车型调簧数据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机车主变压器概述 |
1.3 机车主变压器的特点 |
1.4 机车主变压器的故障类型 |
1.5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 |
1.5.1 变压器铁芯和绕组变形故障诊断 |
1.5.2 变压器绝缘材料缺陷的故障诊断 |
1.5.3 电力机车主变压器型式试验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 |
1.7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结构 |
2 机车主变压器振动信号特性研究 |
2.1 机车主变压器油箱振动信号的来源 |
2.1.1 机车主变压器油箱振动信号的来源 |
2.1.2 机车主变压器油箱振动信号测量位置的选择 |
2.2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振动特性研究 |
2.2.1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的轴向动态结构模型 |
2.2.2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的电磁力的计算 |
2.2.3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轴向振动加速度 |
2.2.4 绕组轴向振动加速度与预紧力的关系 |
2.3 机车主变压器铁芯振动特性研究 |
2.3.1 机车主变压器铁芯振动的机理 |
2.3.2 机车主变压器铁芯状态对振动信号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振动信号的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3.1 机车主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
3.1.1 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的总体结构 |
3.1.2 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的线圈绕组 |
3.1.3 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的铁芯 |
3.1.4 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的其他附属设施 |
3.2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3.2.1 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仿真概述 |
3.2.2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的电磁场耦合 |
3.2.3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的有限元仿真 |
3.3 基于振动信号的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算法 |
3.3.1 机车主变压器铁芯振动信号的特点 |
3.3.2 小波神经网络概述 |
3.3.3 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HPSO) |
3.3.4 基于HPSO-WNN的机车主变压故障诊断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DGA数据的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4.1 油中溶解气体(DGA)算法 |
4.1.1 DGA算法的基本原理 |
4.1.2 基于DGA的故障诊断算法 |
4.2 DGA技术在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4.2.1 机车主变压器DGA故障诊断方法基本流程的研究 |
4.2.2 机车主变压器DGA故障诊断应用实例 |
4.3 自组织RBF神经网络训练算法 |
4.3.1 RBF神经网络概述 |
4.3.2 模糊C值聚类算法 |
4.3.3 Gaussian随机分布PSO算法 |
4.3.4 自组织RBF网络训练算法的流程 |
4.3.5 自组织RBF网络训练算法测试 |
4.4 自组织RBF网络训练算法的应用 |
4.4.1 自组织RBF神经网络在牵引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4.4.2 测试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总结 |
5 机车主变压器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研制 |
5.1 机车主变压器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依据 |
5.1.1 机车主变压器型式试验的主要内容 |
5.1.2 机车主变压器故障检修中存在的问题 |
5.1.3 系统主要技术特点 |
5.2 机车主变压器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的硬件设计 |
5.2.1 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 |
5.2.2 各子系统的设计实现 |
5.2.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5.3 机车主变压器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设计 |
5.3.1 系统的PLC程序设计 |
5.3.2 系统主程序设计 |
5.3.3 故障诊断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8)机车重联无线同步操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机车重联技术概况 |
1.1.1 基于微机网络控制的固定重联系统 |
1.1.2 基于GSM-R技术的无线同步操纵系统 |
1.1.3 采用电缆连接的重联控制系统 |
1.2 本论文研究目标 |
第2章 机车无线同步操纵系统整体设计 |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2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2.2.1 系统基本功能 |
2.2.2 系统特点 |
2.3 系统各模块设计 |
2.3.1 主机 |
2.3.2 信号采集模块 |
2.3.3 输出控制模块 |
2.3.4 无线传输模块 |
2.4 系统工作原理 |
2.4.1 同步控制 |
2.4.2 异步控制 |
2.4.3 信号指挥控制 |
2.4.4 设备故障处理 |
2.4.5 设备通用性 |
2.5 系统通讯方案设计 |
2.5.1 机车信号对无线传输系统的要求 |
2.5.2 通讯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
2.5.3 无线通讯频段的选择 |
2.5.4 数传电台选择 |
第3章 信号采集系统方案研究 |
3.1 信号采集系统的功能要求 |
3.2 机车信号分类 |
3.3 机车控制信号 |
3.3.1 控制电路 |
3.3.2 电子电路 |
3.3.3 控制信号的获取 |
3.4 机车状态监测信号 |
3.4.1 主电路测量参数 |
3.4.2 辅助电路测量参数 |
3.4.3 状态监测信号的获取 |
第4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系统微处理器选择 |
4.2 系统通讯总线选择 |
4.2.1 CAN总线简介 |
4.2.2 CAN总线性能分析 |
4.3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3.1 多路信号采集方式 |
4.3.2 开关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3.3 模拟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4 CAN总线通讯电路设计 |
4.5 输出控制电路设计 |
4.6 实时时钟电路设计 |
4.7 硬件抗干扰设计 |
4.7.1 系统干扰的形成分析 |
4.7.2 硬件电路的可靠性设计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CAN总线通讯设计 |
5.1.1 CAN总线应用层协议分析 |
5.1.2 CAN总线初始化 |
5.1.3 中断发送子程序 |
5.1.4 中断接收子程序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5.2.1 主机端软件设计 |
5.2.2 信号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5.2.3 无线通讯模块软件设计 |
5.3 软件可靠性设计 |
5.3.1 避免程序失控的措施 |
5.3.2 出错检查措施 |
5.3.3 数字滤波技术 |
5.3.4 软件抗干扰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韶山8型电力机车通风冷却系统性能分析与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电力机车通风冷却系统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通风系统构成及分析 |
2.1 机车通风方式 |
2.2 牵引通风系统 |
2.2.1 牵引通风系统构成 |
2.2.2 牵引通风机组 |
2.3 硅机组通风系统 |
2.3.1 硅机组通风系统构成 |
2.3.2 硅整流装置通风机组 |
2.4 制动通风系统 |
2.4.1 制动通风系统构成 |
2.4.2 制动电阻通风机组 |
2.5 主变压器通风系统 |
2.5.1 主变压器通风系统构成 |
2.5.2 主变压器通风机组 |
2.6 总结 |
2.7 主要辅助设备 |
2.7.1 风道继电器 |
2.7.2 过滤除尘装置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通风机系统性能分析 |
3.1 通风机的分类和比较 |
3.1.1 通风机的分类 |
3.1.2 离心式风机和轴流式风机的比较 |
3.2 通风机的管网特性 |
3.3 通风系统相关计算 |
3.3.1 通风系统数值模拟 |
3.3.2 系统管网阻力分析 |
3.3.3 通风机的选型设计 |
3.3.4 试验调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风机的电源系统与控制 |
4.1 辅助电路 |
4.1.1 劈相机概述 |
4.1.2 单相~三相供电系统 |
4.1.3 三相负载电路 |
4.1.4 单相负载电路 |
4.1.5 保护电路 |
4.2 控制电路 |
4.2.1 整备(预备)控制电路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通风冷却系统故障分析与改进措施 |
5.1 辅机顺序启动控制电路缺陷的分析与改进 |
5.1.1 原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
5.1.2 原控制电路存在的问题 |
5.1.3 改进方案 |
5.2 变流器风道故障及改进措施 |
5.2.1 故障现象及分析 |
5.2.2 试验与处理 |
5.2.3 改进措施 |
5.3 防止晶闸管散热片烧损的电路改进 |
5.3.1 故障现象 |
5.3.2 原因分析 |
5.3.3 改进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SS3型电力机车伺服电机电路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PID参数自整定方法在电力机车微机控制柜中的应用研究[D]. 刘云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2]基于变换器串并联的交直交牵引变电所拓扑结构与控制技术研究[D]. 李林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大功率晶闸管均流均压试验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郭炎彬.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4]电气化铁路接入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评估及治理研究[D]. 刘莹. 山东大学, 2014(10)
- [5]电力机车和动车组谐波电流的仿真研究[D]. 盛彩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09(02)
- [6]机车调簧研究与车体调簧试验台设计[D]. 杨振祥. 中南大学, 2006(06)
- [7]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付强. 中南大学, 2013(02)
- [8]机车重联无线同步操控系统的研究[D]. 江海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9]韶山8型电力机车通风冷却系统性能分析与改进措施[D]. 陆远.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10]SS3型电力机车伺服电机断轴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J]. 吴定善. 机车电传动, 1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