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音737-300/CFM56经验交流和技术研讨会在琼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1](2007)在《民用飞机维修规划的智能方法与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航空工业是战略性高科技产业,中国自主研制的新型支线飞机已开始总装,大飞机项目也即将进入启动阶段,这对于提升航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用飞机是一项技术和资金密集、运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都很高、组成十分复杂的大型工程系统,设计阶段全机的维修任务规划对飞机全寿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民用飞机的维修任务规划包括全机各组成部分的故障影响及可靠性分析、维修工作确定及其间隔优化等内容。目前进行维修任务规划的主要方法有MSG方法、单部件维修建模方法(经典维修规划模型)和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等三类。由于民用飞机维修规划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等原因,目前国际上进行民用飞机维修任务规划时,有效的方法实际上主要还是依靠原准机的经验数据和设计、维修人员的实际经验。因此,运用智能决策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民机维修任务规划的理论、智能决策方法和技术,对我国民用飞机研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对民机维修任务规划的智能决策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核心是集成MSG方法、基于案例推理方法(CBR)和MAS技术解决维修任务规划的智能决策问题。在维修规划理论方面,通过深入分析MSG、RCM等现代维修理论及其应用实践的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MSG-3原理的数学表达方法,总结性地提出了维修规划的7个基本步骤,并给出了维修策略的总体决策流程。在维修规划方法方面,综述了经典维修规划模型,将CBR方法应用到民用飞机的维修任务规划中,对维修规划CBR决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首先研究了民用飞机的相似性问题,给出相似的定义和判断民用飞机相似的标准,然后,针对基于传统粗糙集进行属性选择的缺陷,提出采用基于相似粗糙集进行案例属性选择的方法。其次,给出了属性权重的计算方法,采用了属性空间的概念并给出了求解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先采用分级式过滤检索算法粗选案例、再采用模糊近邻匹配方法精选案例的案例检索算法。再次,结合民用飞机维修规划的工程实际情况,采用了案例推理和规则推理相结合的集成推理模型,给出了维修规划的案例修改策略。最后对以上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在维修规划技术方面,针对进行维修规划时的分布式以及群体决策的特点,根据MAS的设计原理,研究了基于CBR和MAS的维修任务智能群决策系统模型,提出了基于规则推理与数学模型的案例修改模型。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民用飞机维修大纲群体决策系统。该系统已部分应用于正在研制的民用飞机ARJ21的维修大纲制订工作。
傅金筑[2](1995)在《CFM56发动机在中国安全可靠使用十周年用户研讨会在蓉召开》文中指出 1995年6月1~2,由GE飞机发动机集团主持召开的CFM56发动机在中国安全可靠使用10周年用户研讨会在成都召开。GE飞机发动机集团中国部总裁戴维·沃勒先生、CFM国际市场部副总裁柯让先生、波音中国公司总裁蓝天慕先生以及GE/CFMI中国市场的30多名代表参加
霍志勤[3](2012)在《基于历史数据的中国民航跑道安全管理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民航业赖以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民航业在管理和技术上的提升,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安全业绩,从结果上看安全水平已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中国民航总体上的安全基础仍相对薄弱,安全管理体系尚在完善之中,安全保障能力与行业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尤其在某些安全管理环节上仍然存在明显缺陷,与航空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统计,最近10年来我国民航运输航空最突出的问题当属跑道安全。对跑道安全进行针对性研究既是民航运输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必然诉求,也是行业突破安全管理瓶颈的唯一选择。鉴于此,本文将对跑道安全所包含的三个核心问题即跑道混淆、偏/冲出跑道和跑道侵入,采取数据驱动的形式置于统一的框架下展开研究,综合运用航空事故分析理论、故障诊断理论、灰色系统理论、贝叶斯网络、人工智能等理论和分析方法系统地、定量地研究导致上述三个核心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最终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跑道安全管理理论。本文研究成果将改变中国民航长期以来以感性经验为主的跑道安全管理模式,为航空公司、机场、空管、民航当局等利益相关方制定系统性、针对性的跑道安全防范措施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航空器看错落错跑道事件研究。将跑道混淆划分为从错误道面起飞以及看错、落错跑道两个类型,统计数据表明后者系中国民航近年的突出问题。基于SHEL模型对发生在我国民航最近12年的看错、落错跑道事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该模型尚存在显着不足,于是将SHEL模型修正为M-SHEL模型。利用M-SHEL模型确定了看错、落错跑道事件的成因,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按照对事件影响程度的大小将各要素进行了排序,提出除了容易被识别的机组和环境因素外,管理应该成为重点关注对象。(2)民航运输航空器偏/冲出跑道研究。统计数据表明,航空器偏/冲出跑道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冲出跑道和着陆偏出跑道。对起飞、着陆和中断起飞过程分别进行了力学分析,对滑跑距离进行了模型推演,结果表明与飞机冲出跑道相关的因素包括飞机定型后固有性能、航班运行条件和机组的操纵技能。从航班运行条件和机组的操纵技能两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冲出跑道的防范策略。为了提高人的效能,针对冲出跑道中的不安全行为构建了人的因素干预矩阵。该模型表明,不安全行为需要通过对组织管理、人/团队、技术、任务和环境五个层面进行干预。通过评判安全建议的可行性、可接受性、经济性、有效性,确定其优先级别。为求解着陆航空器偏出跑道的关键要素,提出了基于故障树和贝叶斯网络相融合的建模方法以及故障树和贝叶斯网络间的转换算法。故障树和贝叶斯网络的融合较之传统的故障树分析法有更强的建模分析能力,更逼近事件发生的实际状况,既发挥了逻辑分析的优势又实现了描述多态事件及概率计算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应对着陆航空器偏出跑道问题需对积水、反喷减速板故障、复杂气象条件等主要风险因素给予重点关注。(3)跑道侵入研究。基于国际民航组织提出的跑道侵入的定义,探讨了“地面保护区”的划设框架。“地面保护区”的划设需要考虑航向台、下滑台的场地保护以及升降带和端安全区的保护,还要注意航空器滑行一侧等待位置的连线以及无航空器滑行一侧距离跑道中心线75米的平整区域。为识别热点区域,提出了矩阵法和模糊聚类两种定量研究模型,算例验证表明它对于筛选热点区域具备良好的适用性。结合两种方法并取其交集可以提高结果的可信度。对比研究表明,与航空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航跑道侵入事件的发生具有独特的环境。中国民航跑道侵入最主要的因素是:飞行区管理混乱,人员车辆擅自进入跑道;军民合用机场协调不畅等。基于威胁与差错管理模型对跑道侵入事件的数据进行了定量研究,使用最小二乘法对结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得出了跑道侵入事件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为查找跑道侵入的主要因素奠定了条件。提出了跑道侵入的控制模型,作为一项管理工具,它便于管理者掌握运行状况、实时进行有效干预。(4)跑道安全事件的危害评价、事件调查及形势预测研究。为提高业内人士对于跑道安全事件的认识,提出了一种新的事态评价方法。综合考虑显性危害和潜在危害是一种更理性、客观的方法,实践证明该算法便于操作,易于掌握。对比分析了案例推理和规则推理两种机制的优缺点,建立了一种融合推理的方法。为确定各特征属性的权重,利用最优传递矩阵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使之自然满足一致性要求而无需检验。将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技术进行融合极大地弥补了各自的缺点,为调查跑道安全事件提供了智能辅助决策。利用灰色理论和BP神经网络并基于Shapley权重分配对我国民航跑道安全状况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方法对于提高预测精度有着一定意义,我国民航未来跑道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余磊[4](2012)在《高原机场一发失效应急程序飞行体验平台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高原/地形复杂机场的一发失效应急程序设计和飞行训练,是近年来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和各航空公司重点关注的问题。国内尚未有规范的高原机场一发失效应急程序飞行训练系统,该训练还只限于全动模拟机的检查单练习,飞行员无法获得类似常规飞行模拟训练的高原机场全地景一发失效应急程序训练。本论文基于当前一发失效应急程序飞行训练方式单一的现状,开发了一套基于Windows图形显示界面和PC硬件支持的高原机场应急程序飞行体验平台。该平台以拉萨贡嘎机场为例,利用SketchUp三维建模软件在精度相对可靠的Google Earth地理信息平台上建立了该机场的地景组合模型,完成了平台静态要素的内容开发;根据一发失效应急程序的设计原理,利用波音爬升性能软件BCOP,生成了贡嘎机场的一发失效应急飞行程序(EOSID)的飞行性能数据,通过Google Earth COMAPI的二次开发技术、插值算法和KML语言功能,实现了飞行性能数据在3D环境中的可视化和漫游功能;基于高原机场特有的复杂地形特征,对障碍物视距可视化做了一些创新,如锥形面的可视化算法,多视角观察功能实现等。在平台开发过程中,论文在开发技术和功能优化方面实现了创新。创新点说明如下:1)本文通过分析波音爬升性能软件,实现了BCOP数据的返演接口,实现了性能软件数据在3D环境中可视化和漫游;2)本文选取新兴的Google Earth软件和系列工具用作平台内容开发的依托环境,利用其应用优势,扬长避短,应用上实现了创新;3)基于高原机场复杂地形特性,对障碍物视距可视化做了一些创新,比如锥形面的可视化算法,多视角观察方法与实现等。
徐振兴[5](2012)在《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时代新军事变革席卷全球,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当前我军已经掀起了加强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热潮。近年来有关体系作战能力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拓展。考察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出发,着眼信息时代的现实需求,按照“究竟应如何解读体系作战能力——究竟科学技术在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究竟应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加强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思路,深入探讨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体系不仅仅是“系统的系统”,它还是“人在回路”的系统,因此所有军队都是体系,军事斗争都是体系作战;体系作战以信息交互为前提,信息交互系统的发展推动体系作战形态的演进,进而呈现出三种基本形态:冷兵器条件下基于声光系统的体系作战、热兵器条件下基于电讯系统的体系作战、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体系作战能力实质是“回路的人”的控制能力,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体系作战能力还可分为体系认知能力、体系动员能力、体系攻防能力和体系成长能力,科学技术是实现“回路的人”控制目标的最佳工具,随着科技发展,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规避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文章最后就“现阶段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加强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给出几点具体建议。
马昕[6](2015)在《基于案例推理的教师学习》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及大数据时代里,人类分工日益复杂,面临更多知识型的工作,这对人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知识获取更加方便,对知识水平要求更高的时代里,教师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方式的改变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聚焦于基于案例推理,分析教师学习特性,从基于案例推理的视角深入分析已有教师案例使用模式,得出经验与反思对教师学习的重要性,基于案例推理能够提高教师经验反思的水平,达到提升教师学习水平的目的。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师学习的现实困境,设计了基于案例推理的教师学习模型,从实践层面帮助教师利用案例推理进行学习。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来论述: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全面考察了CBR的源起、内涵,推理模式,以及理论基础,论述了CBR学习的内涵、学习方式、学习工具。第二章从学习到成人学习,探究教师学习作为成人职业学习的特点,深入阐述了教师学习的特性,说明反思和经验在教师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三章通过对课例研究、视频案例、校本教研的分析,指出已有的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中,蕴含基于案例推理的思想,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基于案例推理如何提高教师经验反思水平。第四章从教师学习的现实困境出发,基于案例推理的思想,探究教师学习的有效方法,设计基于案例推理的教师学习模型。论文最后对前文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并进行了展望。
二、波音737-300/CFM56经验交流和技术研讨会在琼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波音737-300/CFM56经验交流和技术研讨会在琼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民用飞机维修规划的智能方法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民机维修任务规划的智能决策问题 |
1.1.2.1 几个基本概念 |
1.1.2.2 维修任务规划的智能决策问题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维修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维修规划 |
1.2.2 维修策略与模型 |
1.2.2.1 维修策略 |
1.2.2.2 维修优化模型 |
1.2.3 维修安排 |
1.2.4 维修性能评价 |
1.2.5 维修系统实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维修规划的MSG 方法及航空维修框架研究 |
2.1 航空维修思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1.1 民用飞机维修思想 |
2.1.2 MSG 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
2.1.3 航空维修思想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2.2 MSG 方法逻辑流程 |
2.2.1 重要维修项目的确定 |
2.2.2 维修工作的确定 |
2.2.2.1 MSI 的功能-故障-影响-原因分析 |
2.2.2.2 维修工作的上层分析 |
2.2.2.3 维修工作的下层分析 |
2.3 应用MSG 方法确定维修工作的数学表达 |
2.3.1 预防性维修工作向量确定方法 |
2.3.1.1 MSI 故障类型的确定 |
2.3.1.2 预防性维修工作向量的确定 |
2.3.2 预防性维修工作的确定方法 |
2.3.2.1 预防性维修工作适用性-有效性系数的确定 |
2.3.2.2 预防性维修工作的确定 |
2.3.3 实例验证 |
2.3.3.1 问题描述 |
2.3.3.2 MSG-3 分析 |
2.3.3.3 数学方法验证 |
2.4 航空维修规划的框架研究 |
2.4.1 航空维修策略 |
2.4.1.1 基本维修策略 |
2.4.1.2 维修策略的选择 |
2.4.1.3 维修工作解释 |
2.4.2 航空维修规划框架 |
2.4.2.1 航空维修规划的制订步骤 |
2.4.2.2 航空维修规划的难点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用飞机相似性研究 |
3.1 民用飞机相似性问题 |
3.1.1 相似性原理 |
3.1.2 国外民用飞机型号发展历程 |
3.1.3 基于类似机型的民用飞机维修规划思想 |
3.1.4 民用飞机维修规划中的属性问题 |
3.2 基于传统粗糙集的属性选择 |
3.2.1 属性选择相关研究 |
3.2.2 传统粗糙集理论基础 |
3.2.3 基于传统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 |
3.2.3.1 连续属性离散化 |
3.2.3.2 基于可辨识矩阵和逻辑运算的属性约简模型与方法 |
3.3 基于相似粗糙集的属性选择方法 |
3.3.1 相似测量计算方法 |
3.3.2 SRS 的相关概念 |
3.3.3 基于SRS 的案例属性选择 |
3.4 实例分析 |
3.4.1 问题描述 |
3.4.2 基于相似粗糙集的民用飞机案例属性选择 |
3.4.2.1 数据预处理过程 |
3.4.2.2 维修工作属性约简的相似差别矩阵计算 |
3.4.2.3 维修工作属性约简 |
3.4.2.4 维修间隔属性约简的相似差别矩阵计算 |
3.4.2.5 维修间隔属性约简 |
3.4.2.6 实例分析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案例推理(CBR)的维修规划方法研究 |
4.1 CBR 原理简介 |
4.1.1 CBR 概述 |
4.1.2 CBR 循环和研究课题 |
4.1.3 CBR 系统关键技术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
4.2 分级式过滤检索算法研究 |
4.2.1 属性权重计算方法 |
4.2.2 属性空间求解算法 |
4.2.2.1 属性空间概念 |
4.2.2.2 属性空间确定算法 |
4.2.3 分级过滤检索思路 |
4.3 模糊近邻匹配方法研究 |
4.4 检索算法的选择与定位 |
4.4.1 检索算法的选择 |
4.4.2 检索算法的定位 |
4.4.3 算法效率 |
4.5 RBR 和CBR 相结合的集成推理方法研究 |
4.5.1 RBR 和CBR |
4.5.2 CBR 与RBR 的集成方式研究 |
4.5.3 维修任务确定的集成推理方法 |
4.6 案例修改方法研究 |
4.6.1 案例修改模型 |
4.6.2 维修任务确定的案例修改模型 |
4.6.2.1 维修任务类型修改模型 |
4.6.2.2 维修间隔修改模型 |
4.7 验证 |
4.7.1 问题分析 |
4.7.2 检索算法的应用 |
4.7.2.1 确定属性权重 |
4.7.2.2 确定属性空间 |
4.7.2.3 分级过滤检索 |
4.7.2.4 模糊近邻匹配检索 |
4.7.3 集成推理方法应用 |
4.7.4 应用CBR 方法确定维修间隔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用飞机维修大纲制订的群体决策系统研究与应用 |
5.1 理论技术基础 |
5.1.1 Agent 概述 |
5.1.2 多Agent 系统概述及其体系结构 |
5.1.2.1 多Agent 系统概述 |
5.1.2.2 多Agent 系统体系结构的三种基本方案 |
5.1.3 多库协同软件 |
5.1.3.1 各库及其管理系统 |
5.1.3.2 多库协同器 |
5.2 基于MAS 和CBR 的民用飞机维修规划的群体决策系统研究 |
5.2.1 设计思路 |
5.2.2 基于CBR 和MAS 的群体决策系统模型 |
5.2.2.1 智体描述 |
5.2.2.2 多库协同器智体 |
5.2.3 基于规则推理和数学模型的案例适配算法 |
5.2.3.1 基本思路 |
5.2.3.2 综合推理机制 |
5.3 经典维修规划模型 |
5.3.1 定时维修模型 |
5.3.2 检查/功能检查(视情维修)维修模型 |
5.3.3 操作/目视检查(隐蔽检测)维修模型 |
5.3.4 润滑工作维修模型 |
5.4 民用飞机维修大纲制订的群体决策系统开发 |
5.4.1 需求分析与应用目标 |
5.4.2 系统总体设计 |
5.4.2.1 系统软硬件平台 |
5.4.2.2 系统功能分析 |
5.4.3 数据库系统设计 |
5.4.3.1 设计思想 |
5.4.3.2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
5.4.4 模块设计 |
5.4.4.1 模型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
5.4.4.2 知识库系统设计与管理 |
5.4.4.3 典型案例库系统 |
5.4.4.4 人机界面系统设计与实现 |
5.5 应用实例-ARJ21 飞机维修大纲制订 |
5.5.1 ARJ21 飞机介绍 |
5.5.2 ARJ21 飞机维修大纲制订过程 |
5.5.3 与其它软件的比较及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1.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6.1.2 论文的创新工作 |
6.2 未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历史数据的中国民航跑道安全管理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跑道安全研究综述 |
1.2.1 跑道混淆 |
1.2.2 偏/冲出跑道 |
1.2.3 跑道侵入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 M-SHEL 模型的看错落错跑道事件原因分析 |
2.1 引言 |
2.2 我国民航机组看错、落错跑道不安全事件统计 |
2.3 基于 SHEL 模型的事件原因分析 |
2.3.1 SHEL 模型 |
2.3.2 SHEL 模型的实证应用 |
2.4 M-SHEL 模型构建与应用 |
2.4.1 SHEL 模型的不足与修正 |
2.4.2 基于 M-SHEL 模型的补充分析 |
2.5 基于 M-SHEL 模型确定主要因素的算法研究 |
2.6 算例分析 |
2.6.1 统计数据与数列构建 |
2.6.2 关联度的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航运输航空器偏/冲出跑道研究 |
3.1 引言 |
3.2 民航偏/冲出跑道事件统计分析 |
3.3 从运行角度对飞机冲出跑道的原因分析 |
3.3.1 飞机冲出跑道因素统计 |
3.3.2 飞机冲出跑道力学模型推演 |
3.3.3 滑跑距离性能分析 |
3.3.4 冲出跑道模拟验证 |
3.4 冲出跑道事故调查中人因建议框架研究 |
3.4.1 机组在冲出跑道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 |
3.4.2 不安全行为的分类与界定 |
3.4.3 冲出跑道中人的因素的干预模型 |
3.4.4 冲出跑道安全建议的综合评估 |
3.4.5 实证分析 |
3.5 民航运输航空器着陆偏出跑道原因分析 |
3.5.1 风险因素及其耦合效应 |
3.5.2 基于故障树及贝叶斯网络的着陆偏出跑道原因分析 |
3.5.3 建模方法改进 |
3.5.4 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跑道侵入系统性防控研究 |
4.1 引言 |
4.2 跑道侵入定义 |
4.2.1 跑道侵入定义的多样性 |
4.2.2 侵入的主体 |
4.2.3 碰撞危险 |
4.2.4 主体行为的被动性 |
4.3 地面保护区的划设方法研究 |
4.3.1 不停航施工保护区 |
4.3.2 升降带 |
4.3.3 跑道端安全区 |
4.3.4 仪表着陆系统场地保护区 |
4.3.5 无障碍区域 |
4.3.6 障碍物评价面 |
4.3.7 地面保护区的总体划设方法与实证 |
4.4 机场热点区域三选法研究 |
4.4.1 衡量热点区域的指标 |
4.4.2 热点区域筛选算法研究 |
4.4.3 算例分析 |
4.5 中国民航跑道侵入现状及与国外的比较 |
4.5.1 按照事件数和事件率统计 |
4.5.2 按照严重程度统计 |
4.5.3 针对交通流量的增加对跑道侵入的影响统计 |
4.5.4 按照事件原因统计 |
4.5.5 识别影响我国民航跑道侵入的关键要素 |
4.6 基于威胁与差错管理模型的跑道侵入控制研究 |
4.6.1 跑道侵入的管理控制 |
4.6.2 跑道侵入的运行控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跑道安全事后的评价与调查研究 |
5.1 引言 |
5.2 跑道安全事件危害评价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危害的维度 |
5.2.3 显性危害和潜在危害的计算模型 |
5.2.4 算例分析 |
5.3 基于规则推理与案例推理相融合的跑道安全调查研究 |
5.3.1 智能推理模型构建 |
5.3.2 两种推理技术的融合 |
5.3.3 算法研究 |
5.3.4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民航跑道安全水平组合预测研究 |
6.1 引言 |
6.2 预测原理 |
6.2.1 构造 GM(1,1)预测模型 |
6.2.2 构造 BP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6.2.3 基于 Shapley 模型的权重分配 |
6.3 算例 |
6.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6.3.2 基于灰色理论的预测 |
6.3.3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预测 |
6.3.4 基于 Shapley 权重分配的组合预测 |
6.3.5 预测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7.2 论文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中国民航近年看错、落错跑道事件 |
附录2:中国民航运输航空器偏/冲出跑道事件数量及百万架次率的年度分布 |
附录3:飞机偏出跑道事件的因果图 |
附录4:基于 MATLAB 的 BP 神经网络计算步骤 |
(4)高原机场一发失效应急程序飞行体验平台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引言 |
1.2 高原机场应急程序飞行体验平台概念 |
1.3 与论文相关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
1.3.1 一发失效应急程序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的结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一发失效应急程序相关技术分析 |
2.1 一发失效应急程序的应用意义 |
2.2 制定一发失效应急程序所需的资料和数据 |
2.2.1 法规文件 |
2.2.2 航行情报气象数据 |
2.2.3 地形障碍物数据 |
2.2.4 飞机性能数据 |
2.3 一发失效应急程序的关键因素分析 |
2.3.1 垂直越障分析 |
2.3.2 水平越障分析 |
2.3.3 决策点确定 |
2.4 贡嘎机场一发失效应急程序数据生成 |
2.4.1 数据生成软件介绍 |
2.4.2 应急程序数据生成 |
2.4.3 数据格式分析与读取 |
2.5 小结 |
第三章 高原机场应急程序飞行体验平台静态内容开发 |
3.1 平台开发环境 |
3.1.1 相关软件介绍 |
3.1.2 Google Earth |
3.2 贡嘎机场三维模型的平台呈现 |
3.2.1 SketchUp 建模工具 |
3.2.2 机场三维建模 |
3.2.3 三维模型的平台呈现 |
3.3 航迹呈现和障碍物标记 |
3.3.1 KML 语言 |
3.3.2 航迹呈现 |
3.3.3 障碍物标志呈现 |
3.4 小结 |
第四章 高原机场应急程序飞行体验平台动态漫游实现 |
4.1 COMAPI 二次开发技术 |
4.2 平台漫游技术基础 |
4.2.1 航迹漫游功能函数 |
4.2.2 航迹漫游插值算法 |
4.3 漫游功能实现思路 |
4.4 漫游功能实现 |
4.4.1 滑行漫游 |
4.4.2 航线漫游 |
4.5 漫游优化技术研究 |
4.5.1 漫游进度控制 |
4.5.2 漫游视点控制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完成的工作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5)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体系、体系作战与体系作战能力 |
2.1 体系是人在回路的系统 |
2.1.1 体系都是系统,但系统并不都是体系 |
2.1.2 “人在回路”是体系的核心特征 |
2.2 军事斗争都是体系作战 |
2.2.1 冷兵器条件下:基于声光系统的体系作战 |
2.2.2 热兵器条件下(含机械化):基于电讯系统的体系作战 |
2.2.3 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 |
2.3 体系作战能力的基本构成 |
2.3.1 体系认知能力 |
2.3.2 体系动员能力 |
2.3.3 体系攻防能力 |
2.3.4 体系成长能力 |
第三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认知能力建设 |
3.1 体系认知能力的内涵 |
3.1.1 体系认知能力的控制对象:信息 |
3.1.2 体系认知能力的控制目标:决策优势 |
3.1.3 体系认知能力建设的内容:信息获取、信息增值、最后决断 |
3.2 信息获取 |
3.2.1 拥有更多信息是作战体系的天性 |
3.2.2 科学技术改进信息获取的两条途径 |
3.2.3 改进信息获取技术需同步改进信息处理技术 |
3.3 信息增值 |
3.3.1 知识是信息增值的土壤 |
3.3.2 知识地位不断提升 |
3.3.3 “四个任何”到“五个恰当” |
3.4 最终决断 |
3.4.1 越发复杂的“算” |
3.4.2 辅助决策系统的兴起 |
3.4.3 人机结合的必要性 |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动员能力建设 |
4.1 体系动员能力的内涵 |
4.1.1 体系动员能力的控制对象:作战系统 |
4.1.2 体系动员能力的控制目标:构成优势 |
4.1.3 体系动员能力建设的内容:作战系统的效能、种类和动员潜力 |
4.2 作战系统的效能 |
4.2.1 粗放规模型改进 |
4.2.2 作战系统的信息化改造 |
4.2.3 信息时代里的“以减促增” |
4.3 作战系统的种类 |
4.3.1 科学技术对作战系统多样化程度的提升作用 |
4.3.2 新型作战力量发展中“新”与“成熟”矛盾的逐渐化解 |
4.3.3 多样化与专业化的进程 |
4.4 动员潜力 |
4.4.1 动员潜力的基础性地位 |
4.4.2 动员潜力的增强与充分利用 |
4.4.3 信息时代作战力量的精确运用 |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攻防能力建设 |
5.1 体系攻防能力的内涵 |
5.1.1 体系攻防能力的控制对象:敌方作战体系 |
5.1.2 体系攻防能力的控制目标:作战胜势 |
5.1.3 体系攻防能力建设的内容:攻防目标、攻防强度、攻防效果 |
5.2 攻防目标 |
5.2.1 科学技术拓展战争维度 |
5.2.2 制权论的更迭 |
5.2.3 心理战渐趋成熟 |
5.3 攻防强度 |
5.3.1 影响杀伤效能的因素 |
5.3.2 攻防强度提升的三条途径 |
5.3.3 谨慎使用的核武器 |
5.4 攻防效果 |
5.4.1 精度的提升 |
5.4.2 精确攻防的三个方面 |
第六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成长能力建设 |
6.1 体系成长能力的内涵 |
6.1.1 体系成长能力的控制对象:关系 |
6.1.2 体系成长能力的控制目标:结构优势 |
6.1.3 体系成长能力建设的内容:自修复、自升级、自适应 |
6.2 自修复 |
6.3 自升级 |
6.3.1 信息交互系统是自升级的基础 |
6.3.2 纵向繁衍向横向一体的转向 |
6.4 自适应 |
6.4.1 自适应的核心是求变 |
6.4.2 战争模拟的发展 |
6.4.3 灵活:信息时代的制胜法则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基于案例推理的教师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以往研究的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于案例推理 |
第一节 基于案例推理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基于案例推理的历史发展 |
第三节 基于案例推理的理论背景 |
第四节 基于案例推理的推理过程 |
第五节 基于案例推理的学习 |
第二章 教师学习 |
第一节 学习 |
第二节 成人学习 |
第三节 教师学习 |
第三章 教师学习的案例使用模式 |
第一节 课例研究 |
第二节 视频案例 |
第三节 校本教研 |
第四节 比较与评析 |
第四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教师学习 |
第一节 当前我国教师学习的现实困境 |
第二节 基于案例推理的教师学习策略设计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后记 |
四、波音737-300/CFM56经验交流和技术研讨会在琼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民用飞机维修规划的智能方法与技术研究[D]. 刘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6)
- [2]CFM56发动机在中国安全可靠使用十周年用户研讨会在蓉召开[J]. 傅金筑. 民航经济与技术, 1995(06)
- [3]基于历史数据的中国民航跑道安全管理关键问题研究[D]. 霍志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4)
- [4]高原机场一发失效应急程序飞行体验平台研究与开发[D]. 余磊.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12(10)
- [5]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D]. 徐振兴.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11)
- [6]基于案例推理的教师学习[D]. 马昕.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