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方建筑面积造价编制中面积折算系数X/S的地位和作用——单方价法探索之二(论文文献综述)
邱燕[1](2020)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招投标制度。随着建筑市场的良好发展,以及完全开放的建筑业市场,给建筑业总产值快速增加为建筑企业投标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随着建筑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扩大,给建筑业市场的投标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给建筑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套更科学合理的投标报价决策的体系能够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论文从投标方角度出发,以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报价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决策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建立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模型计算建筑工程的成本,然后采用主成份分析法(PCA),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投标报价决策的因素对应的数据进行处理,把影响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决策的主要因素提取出来,剔除了多个影响投标报价决策的冗余因素,使得与各因素相应的数据更具可视化;然后,基于PCA得出的结果,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多种投标报价方案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应的数值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得到多种方案的投标报价排序;最后,论文指出了在投标报价决策研究中某些不足之处,并对更深层次的研究作出了展望。本文结合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投标报价决策等相关理论的理论以及实践,对全生命周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梳理,建立了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模型。通过基于PCA-FCE模型的投标报价决策模型,为建筑企业在投标报价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廖剑南[2](2020)在《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我国面临着重度老龄化国家、家庭的小型化和“421养老”负担的家庭结构趋势逐渐显现的背景下,政府的财政支付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而养老服务产业投资的长期性、稳定性和高安全性这三大特点与PPP模式的特点相吻合,因此,PPP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管理方式可以与养老产业有效结合。社会资本作为PPP模式养老项目重要的参与者,通过雄厚的资金、丰富的技术、专业的人才、有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等优势,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但是,社会资本方在参与PPP模式养老项目中会面对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从项目的定价、融资到收益等与投资决策相关的内容,这些对其是否参与养老项目都存在疑虑,因此,在社会资本决定参与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时,项目的各个阶段存在何种风险因素?政府与社会资本对于各项风险因素的责任如何划分?如何做好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定价与投资收益决策?项目以何种方式融资?诸如此类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的问题都是目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研究”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投资决策”的视角,以“公共产品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项目管理理论”和“投资决策理论”为理论支点,通过运用实证分析、模糊综合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风险因素、政府和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情况、项目的投资定价决策、投资收益决策和投资融资决策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将项目的投资定价模型与投资收益模型应用于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的案例中证明其可行性,并提出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融资方式。本文由八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与述评。在梳理我国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研究的学术史的同时,吸收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创新的角度,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和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介绍与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相关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公共产品理论、项目区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PPP模式项目相关理论以及与项目投资决策相关的风险、定价、融资和收益理论等,为论文对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现状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打下基础。第三章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现状分析。从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老年人养老需求问题入手,介绍我国目前养老产业项目投资决策的现状和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面临的相关问题。第四章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因素研究。通过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风险进行分解,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把从定性分析的风险转化为基于指标构建的定量方法分析风险因素,确定PPP模式养老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最后得出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中主要的风险因素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关于风险因素的责任分担比例。第五章介绍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定价决策模型。立足于养老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双方风险的承担与主要风险影响因素,依据我国现实的经济水平对项目的价格进行定价。从价格构成、需求导向定价和基于博弈的角度设计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定价模型,同时计算有政府补贴和没有政府补贴时的项目市场定价,最后将构造的投资定价决策模型应用于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的案例。第六章介绍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融资方式。目前我国在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的实施中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论文从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PPP模式养老项目融资、基于资产证券化的PPP模式养老项目融资供给和推进保险资金参与PPP模式养老项目建设三个角度,阐述了构建全生命周期角度下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融资方式的创新理念,期望能对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的融资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思路。第七章介绍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收益决策模型。首先,通过运用基于概率论思想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并确定PPP模式养老项目中的变量,测量其概率分布,由此建立合理的模型参数;其次,从项目收益率、投资年限和净现值三个角度对项目在土地风险、调价风险和需求风险三个条件下的PPP模式养老项目进行模型设计,并寻求对该类型的项目更合适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同时,政府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财政补贴也是作为该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最后,将构造的投资收益决策模型应用于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的案例。第八章全文的总结与展望。基于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政策性建议,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通过上述的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养老产业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收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缺口,原本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收支模式也难以持续,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也处于转型阶段,但是,一方面,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和增长率却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资本方拥有着雄厚的资金、成熟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的人才,不仅可以缓解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也可以通过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获得一定的收益。政府部门通过给予社会资本优惠政策并且与社会资本方共同承担项目的风险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养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最终为我国老年人群体提供合适满意的养老服务。(2)投资决策中收益是影响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项目的关键因素社会资本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是为了在保证项目风险程度较低的情况下稳定地获取一定的项目收益,而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大部分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的社会资本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盈利,约占总数50%的养老机构只是维持了养老项目的收益平衡,仅有大约20%的养老机构取得了项目利润盈余,而剩下30%的养老机构属于亏本的范畴,所以出现了社会上有大量的养老需求,但是很多企业却不愿意投资养老项目的局面。当然,这其中有养老产业发展水平的因素、社会资本方自身投资能力的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因素,同时也有着制度环境的因素。(3)项目风险因素是社会资本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决策中考虑的重点在社会资本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决策中,融资困难、合作伙伴选择失误、市场需求不足和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都是项目主要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会对项目的收益产生重要的影响。过高的项目风险会造成社会资本难以获得盈利甚至难以收回本金,从而使得社会资本在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面前望而却步,因此,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间合理地划分项目风险可以保障各方均承担了最适合的项目风险,推动了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持续运营和服务创新。(4)建立完善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融资决策方式基于新公共服务角度下的多元共治思想,政府部门作为PPP模式养老项目必要的参与者,肩负协调组织其它社会治理主体的责任,社会、企业和第三方部门共同参与到公共产品的服务和供给中,因而,PPP模式养老项目的社会资本方投资者是由社会多方构成的。建立完善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融资决策方式,需要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投资管理,将项目融资安全合理高效地运用于养老项目各个阶段。资产证券化作为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项目融资方式之一可以借鉴到PPP模式养老项目中,可以解决银行贷款高额成本和社会资本项目退出机制等问题。保险资金与PPP模式养老项目具有诸多相契合的地方,通过将保险资金注入养老项目,从而对养老项目的建设、运营等阶段提供风险担保,同时保险资金也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了项目的结构和提升了项目的执行效率。(5)政府部门是否给予PPP模式养老项目补贴决定着社会资本是否投资项目政府给予PPP项目的补贴对于社会资本方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社会资本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与否。通过实证的案例,养老项目的补贴会较大程度地影响社会资本方项目投资收益的回收期,若失去了政府的补贴,不少PPP模式养老项目将会难以在特许经营期内完成项目的预期收益,或者回收期超过特许经营期限的最大值,总体来说,政府部门给予的项目补贴是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方参与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的重要保证。但是,社会资本方不能完全依赖政府部门的项目补贴,而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优化项目的管理方式等方式提高项目的服务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的创新在于:(1)研究角度较为新颖。养老项目是未来热门的研究方向,但是基于PPP模式的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研究成果目前还比较少,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研究养老产业的模式、养老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政策为主,但是涉及通过风险的角度来划分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需要承担的风险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主要侧重于PPP模式养老项目中的社会资本方,明确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的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风险分担方式和程度,由此确定不同的风险因素对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2)确定了更加合适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定价与收益模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项目主要风险并建立基于PPP模式养老项目风险因素的投资定价与收益决策模型。本文立足于养老项目公私双方风险的承担及主要风险影响因素,依据我国现实的经济水平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产品进行定价,设计出符合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和社会资本三方诉求的养老项目产品价格,然后,通过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基于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项目收益的变量和测量其概率分布,并建立合理的模型参数,在此基础上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收益进行模型设计,最终寻求出对该类项目更合适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3)本文立足于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现状,为其提出该类项目合适的项目融资方式。PPP模式的养老项目融资方式与一般的项目不同,也与大多数的PPP模式项目的融资方式也有不同之处。在目前阶段,处于新兴发展时期的PPP模式养老项目面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风险,传统的融资方式还难以与该类项目完全接轨并提供项目融资,基于PPP模式养老项目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为其提出能较好地适用于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融资方式。
龚真生[3](2019)在《军队营房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军队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军队营房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转向以“造价”为核心,这就要求在工程项目中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加强营房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目前,军队营房工程造价管理尚不完善,有必要深入开展军队营房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全面、科学地考虑项目各阶段的影响因素,合理规划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最大提高投资效益。本文针对当前在军队营房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展开对策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在对军队营房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论述的基础上,分析军队营房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控制的特点、内容及原则,梳理了工程建设造价管理各项费用的构成,介绍了主要的工程计价方法,探讨了军队工程造价管理时可能面临的问题,解释了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最终分析了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其次,区分阶段对全过程造价的管理进行论述,着重从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及审价与后评价七个方面阐述造价管理与控制有关内容和方法。通过研究,规划了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造价的管控流程,建立了施工阶段造价控制模型,探讨了竣工阶段的问题与对策,为后评价阶段提供了组织实施方法。由此,构建了军队营房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框架。最后,以某部综合室内训练馆新建工程为例进行分析。决策阶段采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为费用现值进行经济方案的必选。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对拟建项目的土建结构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在招标投标阶段,采用决策树法进行了投标决策分析,并运用综合评分法对项目进行的招标评标,确定中标价格。根据研究工作,建议进一步开发军队营房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控制系统平台,同时加大培养造价管理人才力度,并将营房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后评价列入考评重点。
廖赐平[4](2019)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色发展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理念,发展绿色建筑和提升建筑绿色度是建筑行业的趋势,装配式建筑具“四节能,一环保”等特点,是绿色建筑的主体,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目前,针对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相关绿色化规范标准缺少科学且全面的指导文件;绿色度是衡量绿色建筑产品满足绿色特征的程度、对环境友好程度的综合表达,提升绿色度可减少建筑产业对环境输出量、增加能源输入量,还能满足当前社会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不折损质量、成本、功能、能源利用率。以政府视角开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提升研究具有理论、现实重要性。论文分析了研究国内外有关装配式建筑绿色度、绿色度提升影响要素相关文献,按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顺序纵向梳理绿色度提升影响要素,结合专家访谈方法筛选影响要素,横向梳理确定了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提升影响要素最终清单,归类得到内部要素为环境功能水平、经济功能水平、社会功能水平、资源消耗程度、环境保护程度、工程生产水平、项目管理水平、建造成本水平和维护成本水平九大类,外部要素有社会装配式建筑绿色价值观和政策法律法规支持度;最后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优势,按变量间关联性和逻辑关系绘制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存流量图,利用三角模糊数法对系统模型中有关变量参数赋值权重,构建装配式建筑绿色度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化分析方法,仿真模拟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模型,并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对变量进行单个要素干预仿真模拟,最终得到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提升路径正循环关键回路及影响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提升程度最大的五个关键要素:资源使用效率、新施工方法应用水平、机械化程度、碳排放量、产业结构及运输发展水平。从这五个方面提出对策,为政府、投资部门及相关研究人员制定合理干预政策提供参考,为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提升及相关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一些科学理论依据。
高亚南[5](2018)在《基于历史数据的最低价评标法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最低价评标法在工程招投标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部分投标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标,以低于成本的投标报价投标,致使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甚至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那么,如何在评标过程中实现合理低价中标?工程承包价格的合理水平是什么?本文主要研究历史数据辅助最低价评标法的价格合理性评审,及历史工程交易价格数据库的建立。首先,利用一段时期的历史工程评标、中标数据分析最低价评标法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然后针对最低价评标法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历史工程交易价格数据辅助最低价评标的具体应用。利用典型项目特征识别招标项目的类似工程,然后使用类似工程的交易价格数据从总价和单价两个方面辅助识别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合理性。总价评审包括总价初步评审、价格合理性评审及总价构成合理性评审;单价评审包括全费用综合单价价格评审、不平衡报价识别据投标人串标行为识别。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历史工程交易价格数据库。通过研究,历史招投标数据应用到评标实务中能够将最低价评标法的价格合理性评审和市场价格水平结合起来,完善最低价评标法的评审内容,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合理低价中标。
刘娟[6](2017)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对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需求的不断加强,传统建筑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不仅提升了工程质量、缩减了工期,还拥有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众多优势。但是,目前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相比,还面临评价、成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因此,深入了解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并对碳排放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推进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分析了国内外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并对碳排放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在比较分析各综合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预制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的特点,得到本文的研究方法。其次,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评价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文以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节能减排对比为切入点,将物化阶段划分为工厂生产阶段、物流运输阶段和装配施工阶段,并对各阶段资源、能源、施工组织、建筑垃圾废弃物等方面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除此之外,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了主要建材、能源、机械台班的碳排放因子,并进而设计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评价的流程。再次,以碳排放影响因素为基础,通过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构建了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投资额度、资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临时用地、能源的节约、施工组织及废弃物等七个纬度的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进行解释说明。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同时根据物化阶段的流程设计了物化阶段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最后,论文结合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沈阳市洪汇园项目碳排放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国家工程量消耗定额相关指标对物化阶段的碳排放进行评价,并根据碳排放量计算公式进行物化阶段碳排放量的核算。证明了碳排放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并将评价结果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较,分析其碳减排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再次确定了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针对物化各阶段碳减排控制和管理的对策建议,为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建筑选材、组织施工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陈光冲[7](2017)在《基于历史中标数据的投标价合理性识别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各省市采用的评标方法大都默认投标价是合理的,直接采用投标价进行评标,缺乏对投标价本身的合理性判别。如果投标价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那势必对评标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论文以识别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合理性为研究主题,旨在开发一套对投标人投标报价进行合理性识别的模型与系统。在分析国内外对投标价合理性识别研究的基础上,论文结合工程招投标理论及交易价格体系、工程量清单及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基础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模型构建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论文提出了以工程量清单项为合理投标价判别单元,在历史中标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当前工程量清单项投标价进行合理性判别的投标价合理性识别模型。其次,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确立了工程量清单项投标价影响因素聚类指标体系,为当前工程量清单项与历史中标工程量清单项的归类提供了基础。同时,基于模糊K均值聚类法和层次聚类法相结合的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并确立了投标价合理性识别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最后,论文对基于历史中标数据的投标价合理性识别系统的功能模块,以及运行架构进行了相关的设计。
罗伟[8](2017)在《多元产权模式下的专业市场选址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商品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作为商品集散地的各类专业市场,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拥有产业集群优势的地方政府,特别重视专业市场建设,专业市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区域性特色产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政府主导下,不仅建成单一专业市场,而且逐步建成市场群,甚至一些地方城市因市场成名。专业市场在一些城市得以立项兴建,商铺产权受到重视。恒产者恒心,经营户不再满足只为租客身份,产权意识得到提升。然而,专业市场产权分割与市场整体营运的矛盾困扰着市场的发展,如何化解矛盾,多元产权专业市场模式应运而生。在土地规划或项目招商时事先约定,开发商享受土地以及税费优惠的同时,自持一定比例物业,作为大业主,引导培育市场。本文研究多元产权模式在专业市场中的运用,从产业集群、商圈、交通物流、招商政策、地段等区位因素分析项目选址,用假定开发思路模拟项目开发,分析项目经济效益,以此研判项目选址的可行性。本文研究这种特定的市场开发模式,探索开发商在早期市场选址的决策论证过程。从理论研究到实证分析,为类似项目政府招商及市场开发提供参考。多元产权模式带动专业市场有序发展,提振地方特色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就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张滢[9](2017)在《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投资与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L县XGK村改造项目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中村改造项目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复杂性体现为多方主体参与,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其不确定性体现为拆迁可控性差,履约风险大。同时改造项目兼具房地产项目的属性,因此在研究时需要抓住核心问题,寻找科学的论证方法。本文以项目的投资和风险评价理论为研究工具,并以L县XGK城中村改造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项目的投资和风险评价是其可行性的两个重要决策依据,将投资和风险评价理论运用到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既确定了改造项目的经济价值,又明晰了改造项目的风险因素。运用已有的理论工具解决其具体问题,为保障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创新了方法。在案例研究的理论应用中,一方面从社会评价和经济评价两个维度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在项目风险评价中运用了盈亏平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理论工具,以改造项目的数据为基础,建立函数表达式及模型,实现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际案例为依托的研究路径。通过实践,本文在社会评价中,探讨了改造项目土地价值提升时如何保障民生改善的主体定位。
肖玮敏[10](2016)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标成本管理作为行之有效的成本管控方式之一,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学习运用。科学有效地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管理的方式改善和能力的提升。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企业性质、发展阶段、项目开发目的等多方面差异和多种影响因素的存在,导致对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评价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传统的仅以目标是否实现作为评价的方式,并不能成为衡量目标成本管理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因此,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效果,进而不断改进,对整体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进行界定,并对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因素用检查单法进行梳理;再运用德尔菲法,将梳理出的53个影响因素最终形成具有8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7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效果评价体系;接下来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调整,结合灰色综合评价法以此构建一个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演示,为企业开展评价工作做出参考示范;最后通过研究分析,对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其应用和评价指标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并总结出了效果评价的保障措施,以期针对性的提高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并得出如下结论:(1)目标成本管理的方式有“必达目标”和“奋斗目标”两种,分别对应风控型目标成本管理和激励型目标成本管理。并且由于企业和项目的差异,再加上本身目标成本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对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评价方法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决策。(2)为了使同一企业不同项目的目标成本管理效果既可进行纵向比较,也有横向可比性,本文从目标成本控制效果、目标管理效果、企业经营效益三个角度构建了统一的效果评价体系。(3)通过研究表明,对于所有的企业或项目,动态成本控制这一类指标相较其他而言在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评价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偏风险控制型的项目或企业,应注重的是目标成本编制质量这一类的指标。对于偏激励型的项目或企业,更应注重的是全员成本意识和项目管理协调这两个类型的指标。对于半风控半激励型的项目和企业,由于具有两种交叉的性质,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后再进行指标选择。
二、单方建筑面积造价编制中面积折算系数X/S的地位和作用——单方价法探索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方建筑面积造价编制中面积折算系数X/S的地位和作用——单方价法探索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生命周期成本有关研究 |
1.2.2 与投标报价影响因素有关研究 |
1.2.3 与投标报价方案决策有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概述 |
2.1.1 我国招投标制度 |
2.1.2 我国招投标形式 |
2.2 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相关理论 |
2.2.1 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理论 |
2.2.2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特点 |
2.3 投标报价决策影响因素的识别方法理论 |
2.3.1 多步识别法 |
2.3.2 投入产出法 |
2.3.3 主成分分析法(PCA) |
2.4 投标报价决策相关理论基础 |
2.4.1 因素分析法 |
2.4.2 层次分析法(AHP) |
2.4.3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模型 |
3.1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影响 |
3.2.1 投标决策阶段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影响 |
3.2.2 前期准备阶段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影响 |
3.2.3 建造阶段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影响 |
3.2.4 保修阶段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影响 |
3.2 全生命周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构成 |
3.2.1 建筑工程项目前期准备成本 |
3.2.2 建筑工程项目建造成本 |
3.2.3 建筑工程项目保修成本 |
3.3 全生命周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计算的基本模型 |
3.3.1 静态的全生命周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 |
3.3.2 动态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工程项目投标影响因素识别模型 |
4.1 建筑工程项目投标影响因素识别总体思路 |
4.1.1 建筑工程项目投标影响因素识别流程 |
4.1.2 建筑工程项目投标影响因素识别步骤 |
4.2 建筑工程项目投标影响因素识别分析 |
4.2.1 项目成本 |
4.2.2 市场环境 |
4.2.3 工程项目风险 |
4.2.4 施工组织方案 |
4.2.5 竞争的激烈程度 |
4.2.6 企业竞争力 |
4.3 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投标报价主要因素分析方法 |
4.3.2 投标报价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报价方案决策模型 |
5.1 建设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影响因素评价 |
5.1.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标报价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
5.1.2 投标报价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权重 |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方案选择 |
5.2.1 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报价方案 |
5.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方案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建筑工程项目实例研究 |
6.1 JF建筑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
6.2 JF建筑工程项目成本计算 |
6.2.1 JF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
6.2.2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JF建筑工程项目成本计算 |
6.3 JF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报价方案选择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一 |
附录 调查问卷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2.1 PPP模式的理论研究 |
1.2.2 PPP模式的养老项目研究 |
1.2.3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研究 |
1.3 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项目相关理论 |
2.1.1 公共产品理论 |
2.1.2 项目区分理论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投资决策的相关理论 |
2.2.1 投资决策的理论 |
2.2.2 投资风险决策理论 |
2.2.3 投资定价决策理论 |
2.2.4 投资融资决策理论 |
2.2.5 投资收益决策理论 |
2.3 PPP模式应用于养老项目的理论 |
2.3.1 PPP模式的基本类型 |
2.3.2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操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现状分析 |
3.1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发展现状 |
3.2 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所面临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4 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因素研究 |
4.1 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1 基于项目风险核对表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2 基于风险层级系统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3 基于法律政策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4 基于案例分析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5 基于文献调查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6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风险因素清单 |
4.2 项目风险因素的组成 |
4.2.1 风险评估方法及选择 |
4.2.2 风险评估过程 |
4.2.3 风险评估结果表 |
4.3 基于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因素承担主体确认 |
4.4 本章小结 |
5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定价决策模型 |
5.1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定价原则 |
5.2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定价方法 |
5.3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一般定价模型 |
5.3.1 老年人可承受范围定价 |
5.3.2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补偿性收益的价格 |
5.3.3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产品定价 |
5.4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补贴定价模型 |
5.4.1 床位等前期设施的一次性补贴总额 |
5.4.2 公正报酬定价法的养老项目产品定价和项目的运营补贴 |
5.4.3 养老服务的补贴价格 |
5.4.4 政府的补贴综合定价 |
5.5 博弈视角下PPP模式养老项目定价的激励机制设计 |
5.6 案例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6 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融资方式 |
6.1 推动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融资 |
6.2 构建基于资产证券化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融资决策 |
6.3 推进保险资金参与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融资决策 |
6.4 本章小结 |
7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收益决策模型 |
7.1 公私双方的蒙特卡罗模拟 |
7.1.1 蒙特卡罗模拟的理论 |
7.1.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确定 |
7.1.3 蒙特卡罗模拟中的随机变量概率的分布及常见的概率分布 |
7.2 基于公私双方风险分担下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收益决策模型的构建 |
7.2.1 确定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模型的变量 |
7.2.2 构建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模型 |
7.3 案例应用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PPP 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风险因素发生的重要性、概率和分担主体调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军队营房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提供合理可行的决策 |
1.2.2 保障科学合理的设计 |
1.2.3 控制施工质量和进度 |
1.3 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基本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军队营房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问题分析 |
2.1 建设项目造价的构成 |
2.1.1 国内工程项目造价构成 |
2.1.2 国外建设工程造价构成 |
2.2 军队营房建设项目造价的计价及问题 |
2.2.1 建设工程计价的方法 |
2.2.2 项目计价的特征 |
2.2.3 当前军队营房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
2.3 军队营房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构想 |
2.3.1 导致工程造价“失控”的主要因素 |
2.3.2 军队营房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控制对策构想 |
2.3.3 全过程造价管理发展趋势及BIM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军队营房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 |
3.1 全过程造价管理流程 |
3.2 营房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
3.2.1 建设项目决策的重要意义 |
3.2.2 项目决策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
3.2.3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控的对策 |
3.2.4 建设项目决策阶段造价控制系统图 |
3.2.5 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分析方法 |
3.3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
3.3.1 军队营房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
3.3.2 设计概算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
3.3.3 军队营房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措施 |
3.3.4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造价管控系统框架 |
3.3.5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分析方法 |
3.4 建设项目招标阶段的造价管理分析 |
3.4.1 营房建设项目招标方式及评标方法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
3.4.2 营房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 |
3.4.3 建设项目招标阶段造价控制系统框架 |
3.4.4 建设项目招标阶段的造价分析方法 |
3.5 军队营房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
3.5.1 施工前控制 |
3.5.2 施工中控制 |
3.5.3 施工后控制 |
3.5.4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模型 |
3.6 建设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及审价 |
3.6.1 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及依据 |
3.6.2 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委托审价问题分析 |
3.6.3 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委托审价对策措施 |
3.7 建设项目的后评价 |
3.7.1 项目后评价的目的意义 |
3.7.2 项目后评价的一般方法 |
3.7.3 项目后评价的组织实施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军队营房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案例 |
4.1 某部综合室内训练馆新建工程项目概况 |
4.2 决策设计阶段采暖方案经济评价与造价分析 |
4.3 设计阶段结构方案经济评价与造价控制分析 |
4.4 决策树法在招标投标阶段的运用 |
4.4.1 发布项目招标公告 |
4.4.2 运用决策树法分析项目在招标投标阶段的造价问题 |
4.5 采用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承包商 |
4.6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装配式建筑相关理论 |
2.1.1 装配式建筑概念及发展背景 |
2.1.2 装配式建筑优势及种类 |
2.2 绿色度相关理论 |
2.2.1 绿色度概念 |
2.2.2 绿色度与绿色评价区别 |
2.3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
2.3.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2.3.2 系统动力学原理 |
2.3.3 系统动力学在项目管理中应用 |
2.4 三角模糊数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提升影响要素分析 |
3.1 识别绿色度提升影响要素原则 |
3.1.1 影响要素一般性原则 |
3.1.2 影响要素特殊性原则 |
3.1.3 影响要素政策性原则 |
3.2 识别PC绿色度提升影响要素 |
3.2.1 初步影响要素清单确定 |
3.2.2 影响要素清单修订 |
3.2.3 最终影响要素清单确定 |
3.3 PC绿色度提升影响要素解释 |
3.3.1 内部影响要素解释 |
3.3.2 外部影响要素解释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D的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模型构建 |
4.1 SD模型构建基本原理和目的 |
4.1.1 模型构建原理 |
4.1.2 模型构建目的 |
4.2 构建SD模型主要过程及步骤 |
4.2.1 模型构建过程 |
4.2.2 模型构建步骤 |
4.2.3 模型构建过程及步骤流程图 |
4.3 构建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模型 |
4.3.1 绿色度提升影响要素间关联性 |
4.3.2 因果关系图及反馈回路 |
4.3.3 模型重要变量确定 |
4.3.4 绿色度SD流图模型构建 |
4.4 建立模型变量方程 |
4.4.1 变量方程的假设及原则 |
4.4.2 变量方程理论依据构建 |
4.4.3 模型变量方程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提升仿真及对策 |
5.1 SD仿真软件Vensim PLE |
5.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参数赋值及检验 |
5.2.1 模型参数赋值 |
5.2.2 模型检验 |
5.3 系统模型仿真及分析 |
5.3.1 基本仿真模拟及分析 |
5.3.2 单要素干预仿真模拟及分析 |
5.4 基于仿真结果的提升绿色度路径与对策 |
5.4.1 PC绿色度提升关键路径及分析 |
5.4.2 绿色度提升对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5)基于历史数据的最低价评标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最低价评标法相关研究 |
0.2.2 历史数据的相关研究 |
0.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0.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历史工程交易数据基本分析 |
1.1 评标形式的发展 |
1.1.1 人工评标到电子评标的发展 |
1.1.2 人工评标与电子评标的流程对比 |
1.1.3 工程评标的进一步发展 |
1.2 历史招投标数据的基本分析 |
1.2.1 历史数据的来源及范围 |
1.2.2 历史数据的主要构成分析 |
1.2.3 历史数据的特征分析 |
1.3 交易价格数据库的基本分析 |
1.3.1 数据库建立思路和目标 |
1.3.2 历史工程交易数据库的基本构成 |
1.3.3 数据库的管理和发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最低价评标方法分析 |
2.1 最低价评标法基本分析 |
2.1.1 最低价评标法的评审流程 |
2.1.2 合理低价的内涵 |
2.1.3 评标价与投标价的辨识 |
2.1.4 评标基准价的确定 |
2.2 最低价评标法的实际应用情况 |
2.2.1 南京市评标方法的应用 |
2.2.2 最低价评标中标情况分析 |
2.2.3 没有实现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因分析 |
2.3 最低价评标法价格合理性分析 |
2.3.1 投标报价丧失合理性的原因 |
2.3.2 现行投标报价合理性的判别思路 |
2.3.3 历史数据辅助最低价评标的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投标工程总价分析 |
3.1 总价初步评审与类似工程界定 |
3.1.1 总价初步评审 |
3.1.2 类似工程的界定 |
3.2 类似工程选取 |
3.2.1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方法 |
3.2.2 历史类似工程识别选取 |
3.2.3 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 |
3.3 基于历史数据的总价合理性分析 |
3.3.1 基于基准价的总价评审 |
3.3.2 总价构成合理性分析 |
3.3.3 综合性造价指标数据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投标工程单价分析 |
4.1 分项工程项目划分分析 |
4.1.1 现行计价方法的项目划分分析 |
4.1.2 实物工程量人工成本信息项目划分分析 |
4.1.3 历史数据处理采用的项目划分方法分析 |
4.1.4 已标价工程量清单子目的重组 |
4.2 工程单价构成分析 |
4.2.1 综合单价与全费用综合单价比较 |
4.2.2 历史数据处理采用的计价方法 |
4.2.3 “重组清单”全费用综合单价的计算 |
4.2.4 “重组清单”价格指标数据库 |
4.3 基于历史数据的单价合理性分析 |
4.3.1 单价价格评审 |
4.3.2 不平衡报价的识别 |
4.3.3 串通投标的识别 |
4.4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简介 |
(6)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借鉴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概述 |
2.1.1 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的概念 |
2.1.2 预制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的优势 |
2.1.3 国外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
2.1.4 国内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
2.2 碳排放评价概述 |
2.2.1 碳排放和碳排放因子的概念 |
2.2.2 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概述 |
2.2.3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碳排放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生态足迹理论 |
2.3.2 系统工程理论 |
2.3.3 综合评价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评价分析和内容 |
3.1 预制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节能减排对比分析 |
3.2 物化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工厂生产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3.2.2 物流运输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3.2.3 装配施工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3.3 碳排放因子的确定内容 |
3.3.1 碳排放因子选取的原则 |
3.3.2 能源碳排放因子 |
3.3.3 建筑材料碳排放因子 |
3.3.4 运输碳排放因子 |
3.3.5 施工机械碳排放因子 |
3.4 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评价流程设计内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制装配式建筑碳排放评价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
4.1 碳排放评价边界的确定 |
4.1.1 评价边界确定 |
4.1.2 核算边界确定 |
4.2 预制装配式建筑碳排放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2.3 综合评价指标的说明 |
4.2.4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2.5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3 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4.3.1 工厂生产阶段碳排放计算 |
4.3.2 物流运输阶段碳排放计算 |
4.3.3 装配施工阶段碳排放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沈阳市洪汇园项目物化阶段碳排放评价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述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调研 |
5.2 项目碳排放综合分析和评价 |
5.2.1 项目碳排放分析 |
5.2.2 碳排放综合评价 |
5.3 项目碳排放量计算 |
5.3.1 碳排放因子选择 |
5.3.2 资源消耗碳排放量计算 |
5.3.3 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计算 |
5.3.4 碳排放量计算结果分析评价 |
5.4 项目碳减排效益分析 |
5.4.1 生态效益分析 |
5.4.2 经济效益分析 |
5.4.3 社会效益分析 |
5.5 预制装配式建筑碳排放控制和管理 |
5.5.1 项目碳排放控制流程设计 |
5.5.2 工厂生产碳阶段排放控制和管理 |
5.5.3 物流运输阶段碳排放控制和管理 |
5.5.4 装配施工阶段碳排放控制和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7)基于历史中标数据的投标价合理性识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投标价合理性 |
1.2.2 投标价合理性识别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工程招投标理论及交易价格体系 |
2.1.1 工程项目招投标概述 |
2.1.2 工程交易价格体系 |
2.2 工程量清单及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
2.2.1 工程量清单概述 |
2.2.2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
2.3 投标价合理性识别模型相关理论 |
2.3.1 数据挖掘概述 |
2.3.2 聚类分析概述 |
2.3.3 模型的思想及算法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量清单项投标价影响因素分析及聚类指标体系构建 |
3.1 工程量清单项投标价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内部特征因素 |
3.1.2 外部环境因素 |
3.2 工程量清单项投标价影响因素聚类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构建原则 |
3.2.2 内部特征指标的提取 |
3.2.3 外部环境聚类指标体系初建 |
3.2.4 外部环境指标的问卷调查 |
3.2.5 外部环境聚类指标体系的确立 |
3.2.6 工程量清单项投标价影响因素聚类指标体系的确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投标价合理性识别模型的确立及应用 |
4.1 聚类分析方式的选择 |
4.2 聚类方法的选择 |
4.2.1 K均值聚类与模糊K均值聚类 |
4.2.2 层次聚类法 |
4.3 聚类分析及合理投标价区间的建立 |
4.3.1 以外部环境指标为基础的聚类分析 |
4.3.2 以内部特征指标为基础的聚类分析 |
4.3.3 合理投标价区间的建立 |
4.4 投标价合理性识别模型的应用 |
4.4.1 项目简介 |
4.4.2 历史中标数据的收集与准备 |
4.4.3 工程量清单项聚类分析 |
4.4.4 投标价合理性的判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历史中标数据的投标价合理性识别系统初建 |
5.1 投标价合理性识别系统的功能需求 |
5.2 数据收集存储模块的设计 |
5.2.1 数据收集 |
5.2.2 数据存储 |
5.3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 |
5.4 结果显示模块的设计 |
5.5 投标价合理性识别系统运行架构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投标价影响因素聚类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B 各样本对于各类的隶属度以及相应分类结果 |
附录C 聚类中心 |
作者简介 |
(8)多元产权模式下的专业市场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1.3.1 研究的范围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线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线路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多元产权专业市场基础理论 |
2.1.1 专业市场定义及特征 |
2.1.2 多元产权模式理论 |
2.1.3 传统模式与多元产权模式的专业市场特点对比分析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2.4 借鉴与启示 |
3 多元产权模式下的专业市场选址区位及定位分析 |
3.1 项目选址区位分析 |
3.1.1 政策影响因子分析 |
3.1.2 产业集群影响因子分析 |
3.1.3 商圈影响因子分析 |
3.1.4 地段影响因子分析 |
3.1.5 交通物流影响因子分析 |
3.2 项目选址定位分析 |
3.2.1 项目内外部环境分析 |
3.2.2 总体功能规划分析 |
3.2.3 前期定位决策分析 |
4 多元产权模式下的专业市场选址经济分析 |
4.1 项目经济评估体系构建 |
4.2 经济效益因子分析 |
4.2.1 开发成本分析 |
4.2.2 开发收入分析 |
5 多元产权模式下的专业市场选址评价 |
5.1 项目区位评价 |
5.1.1 区位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
5.1.2 项目区位评价方法 |
5.2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
5.2.1 项目经济评价分析 |
5.2.2 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
5.3 项目选址评价程序分析 |
5.3.1 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结构设计与评价 |
5.3.2 选址洽谈签约 |
6 实证分析——以常州四季青服装城选址为例 |
6.1 常州四季青服装城项目区位及定位分析 |
6.1.1 项目区位分析 |
6.1.2 项目市场分析 |
6.1.3 项目定位分析 |
6.1.4 项目区位评价 |
6.2 常州四季青服装城经济分析与评价 |
6.2.1 项目成本分析 |
6.2.2 项目收入分析 |
6.2.3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
6.3 常州四季青服装城选址评价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专家打分调查表——**专业市场区位分析指标体系评价 |
附件二:某项目建设投资框架协议书(本文已隐去识别名) |
附件三:政府文件 |
作者简介 |
(9)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投资与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L县XGK村改造项目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径 |
第2章 城中村与城中村改造项目 |
2.1 城中村 |
2.1.1 城中村的定义 |
2.1.2 城中村的类型 |
2.1.3 城中村的特征 |
2.1.4 城中村的形成原因 |
2.2 城中村改造项目 |
2.2.1 城中村改造的概念及模式 |
2.2.2 城中村改造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
2.2.3 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概念 |
2.2.4 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具体问题 |
第3章 项目的投资与风险评价理论 |
3.1 项目投资评价 |
3.1.1 社会评价 |
3.1.2 经济评价 |
3.2 项目风险评价 |
3.2.1 盈亏平衡分析法 |
3.2.2 层次分析法 |
3.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2.4 敏感性分析法 |
第4章 XGK城中村改造项目背景 |
4.1 XGK村改造项目概况 |
4.1.1 XGK村现状 |
4.1.2 项目宗地四邻位置 |
4.1.3 项目周边配套设施 |
4.2 XGK村改造项目模式 |
4.3 XGK村改造项目市场分析 |
4.3.1 区域住宅市场成长状况 |
4.3.2 区域供应产品特征 |
4.3.3 区域市场目标客户层研究 |
4.3.4 目标市场及产品定位 |
4.4 XGK村改造项目开发方案 |
4.4.1 项目方案设计 |
4.4.2 项目开发计划 |
4.4.3 项目经济测算 |
4.4.4 项目营销方案 |
第5章 XGK城中村改造项目投资评价实证研究 |
5.1 社会评价 |
5.1.1 土地价值视角的项目社会经济贡献评价 |
5.1.2 专家评估方法的项目民生改善评价 |
5.2 经济评价 |
5.2.1 非贴现现金评价 |
5.2.2 贴现现金评价 |
第6章 XGK城中村改造项目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
6.1 盈亏平衡分析 |
6.2 层次分析 |
6.3 模糊综合评价 |
6.4 敏感性分析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XGK城中村改造项目投资评价分析讨论 |
7.1.1 投资评价结果分析 |
7.1.2 社会评价中民生改善研究的欠缺 |
7.2 XGK城中村改造项目风险评价分析讨论 |
7.2.1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7.2.2 针对市场风险因素的市场调研 |
7.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界定 |
2.1.1 目标成本 |
2.1.2 目标成本管理 |
2.1.3 管理效果评价 |
2.1.4 激励机制理论 |
2.1.5 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界定 |
2.2 目标成本管理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应用现状 |
2.2.1 目标成本管理与效果评价的现状 |
2.2.2 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对企业和员工的影响 |
2.3 目标成本管理的争议分析 |
2.3.1 目标成本编制准确度和管理松弛度的问题 |
2.3.2 目标成本编制版本的时间点和数量问题 |
2.3.3 目标成本管理主责部门分配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影响因素与管理效果评价的联系 |
3.2 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影响因素梳理 |
3.3 影响因素的提炼 |
3.4 本章小结 |
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本章研究思路 |
4.2 指标构建原则 |
4.3 一级二级指标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5 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 |
5.1 本章研究思路 |
5.2 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 |
5.2.1 常用综合评价模型比选 |
5.2.2 评价指标内容分析及标准确定 |
5.2.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权重处理 |
5.2.4 基于灰色理论的综合评价 |
5.2.5 评价人员组成与实施的过程 |
5.3 案例分析 |
5.3.1 案例处理过程 |
5.3.2 指标分析 |
5.3.3 案例处理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提高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
6.1 目标成本管理方式的分类指导 |
6.2 目标成本管理与效果评价的应用指导 |
6.2.1 目标成本编制准确性与松弛度应与项目情况相关 |
6.2.2 编制版本的时间点和数量应和企业管理水平相关 |
6.2.3 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责部门应与企业组织架构相关 |
6.2.4 效果评价应从多角度考虑 |
6.3 评价指标的选用指导 |
6.4 效果评价工作实施的保障措施 |
6.4.1 组织措施 |
6.4.2 技术措施 |
6.4.3 管理措施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单方建筑面积造价编制中面积折算系数X/S的地位和作用——单方价法探索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决策研究[D]. 邱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研究[D]. 廖剑南.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3]军队营房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问题研究[D]. 龚真生.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装配式建筑绿色度提升研究[D]. 廖赐平.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5]基于历史数据的最低价评标法的应用研究[D]. 高亚南. 东南大学, 2018(05)
- [6]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评价研究[D]. 刘娟.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5)
- [7]基于历史中标数据的投标价合理性识别系统研究[D]. 陈光冲. 东南大学, 2017(04)
- [8]多元产权模式下的专业市场选址研究[D]. 罗伟. 浙江大学, 2017(02)
- [9]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投资与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L县XGK村改造项目案例[D]. 张滢. 天津大学, 2017(06)
- [10]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研究[D]. 肖玮敏. 重庆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