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独秀与中东路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马蔚云[1](2015)在《中共内部应对中东路事件的分歧——兼谈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的原因》文中认为中共中央应对中东路事件的策略,实际上是以共产国际六大的"第三时期"理论为依据的。陈独秀三次致信中央,对中央处理中东路事件的策略以及大革命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传统观点对这三封信都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陈独秀丧失革命立场,形成取消主义思想的重要标志。客观地分析,陈独秀的三封信尤其第二封信中虽然包含错误意见,但正确的、有价值的主张占主导地位。然而,当时的党中央认为这是陈独秀已沦为托派分子的标志,最终把它作为开除陈独秀出党的重要依据之一。
段振方[2](2016)在《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与中央争论研究 ——以正确处理党内不同意见为视角》文中指出陈独秀研究一直是党史研究中的热点,随着近年来史料的不断增多,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也逐渐趋于客观公正。学界以往对陈独秀以及陈独秀与中央争论的研究中,较少有从如何处理党内不同意见为视角进行研究。本论文以正确处理党内不同意见为视角,深入分析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与中央出现争论的原因,双方争论的焦点。通过历史事件分析,进而上升到理论高度,从思想理论层面阐述党在处理这些争论中是如何正确把握处理党内不同意见表达。通过深入分析争论事件的缘起、过程和结局,对现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而为更好地发展党内民主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借鉴。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陈独秀与中央争论的缘起。本章主要论述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情况,指出党在创建时期已经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交待陈独秀离开中央的过程及原因,强调大革命失败前“左”倾错误在党内已经出现,并为随后陈独秀与中央的争论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陈独秀与中央争论的内容。本章论述陈独秀与中央关于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歧及引发的其他争论、分析陈独秀与中央在中东路事件宣传策略和原则问题上的矛盾所在,阐述双方围绕托派理论各自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第三部分:陈独秀与中央争论的处理。本章首先强调争论处理的理论依据,其次论述中共关于维护党内思想一致作出的实践探索,最后分析中央对此次争论的处理结果及原因。第四部分:陈独秀与中央争论的启示。本章指出要正确对待党内出现的不同意见,坚决反对党内派别,防止党内思想上的不同意见演变为组织派别问题。此外,党员在党内表达不同意见一定要规范化、程序化,一定要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
刘芙蓉[3](2016)在《中东路事件与中国对外关系走向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东路事件是1929年7月至12月中苏之间由于中东铁路的路权归属问题爆发的一场战事冲突。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中东路事件问题的研究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事件的起因、责任及事件的结局等,一直有不同说法,甚至一般史书的记载也不同程度存在语焉不详的缺憾。为此,本文依据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解密的档案材料,系统梳理和分析中东路事件的来龙去脉,对该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结局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藉此对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时期的内外政策作全面系统的评价,以为历史提供启示和借鉴。中东路事件的发生既缘于东北亚的复杂局势,更缘于南京政府的反苏反共立场和东北当局的强硬态度。在中东路事件中,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出于爱国热情,在东北易帜后有所作为的心态驱使下,没有清楚地认清苏俄国内的政治军事实力,轻率地展开收回东北主权的爱国之争,由此引起中苏武装冲突。在此次战争中,东北军损失惨重,张学良痛心疾首,最后不顾南京国民政府反对,独自与苏联议和,中东路以恢复原状而收场。中东路战争虽然结束,但是对中俄、中日、中美、中欧之间的关系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导致中苏关系由和缓走向交恶、对日关系上产生怯敌之心、在对美对欧关系上愈加被动。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南京国民政府要控制张学良这一真实意图和东北当局的失策外,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的“一边倒”策略及共产国际在这一事件背后的推波助澜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无论如何,对张学良在中东路事件中的扞卫国家主权之举,应有充分认识,不能断然认为张学良发起收回中东路主权的事件是“鲁莽之举”。
朱皓[4](2002)在《陈独秀在中东路事件宣传上与中共中央的分歧》文中指出中东路涉及中苏两国民族利益 ,在中东路事件的宣传上 ,陈独秀支持中共中央“拥护苏联”的口号 ,但认为还必须加上“反对国民党政府误国政策”。陈独秀关于中东路事件的宣传方针 ,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 ,既坚持原则又富于策略 ,它将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了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统一 ,是正确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中东路事件宣传方针 ,忽视了民族利益 ,缺乏群众观念 ,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
刘显忠[5](2009)在《中东路事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是中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学术界虽对此已有不少研究,但由于原始资料不足,对很多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争议颇多的起因,就不能简单归结为路权问题,也不是帝国主义联合反苏行动,而是由中苏"共管"体制的矛盾、地缘政治及中方决策失误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中东路事件发生后,美、日、英、法、德等大国根据自身的利益采取对策,力图使事态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结果既未出现南京政府期待的西方大国共同声援中国的情景,也未形成苏联预言的西方大国联合反苏的局面。中东路事件唯一的、真正的获益者是非当事国日本。
于宝辰[6](2017)在《中东路事件中的满洲省委群众工作》文中指出中东路事件是东北地区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国际事件,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中苏军事冲突。中东路事件牵动了东北地区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外交,经济形势,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东北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当时的满洲省委自身仍然稚嫩,从事群众工作的过程只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东路问题的由来导致了中东路事变具备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的两重性,这使得满洲省委不得不面对复杂和严峻的形势。在中东路事件中,社会环境表现出群众经济斗争情绪不断提高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复,这些又影响到了满洲省委从事工作的具体客观条件。满洲省委在1929年7月到8月进行的群众工作主要是发动群众进行八一赤色日示威,这一工作在在计划上和执行上都表现出来明显的机械主义和盲动主义。最后的结果是工作成为一场得不偿失的冒险,对满洲省委造成了一定损失。满洲省委在1929年9月到12月进行的群众工作主要是中东路工人运动工作。这一工作比较好地选择了政治意义充分、斗争条件有利的中东铁路哈尔滨枢纽,在计划上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工作中的实践符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实质。工作最终取得一定的进展,并为下一阶段的群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满洲省委在1930年1月到3月进行的群众工作是以总罢工为目标的中东路工人运动工作。在中东路事件步入解决轨道和中东路恢复中苏共管的背景下,满洲省委将中东路工人运动推向了高潮。然而在斗争中,中东路工运发生了机会主义路线和总罢工路线的对立和决裂,中东路工运最终以惨烈的失败收场。中东路事件中的满洲省委群众工作对满洲省委的组织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满洲的党由此成为了一个工作和斗争的党。同时这一阶段的群众工作也是中共早期群众工作方法探索中的一部分。在推动中东路事件解决和扞卫解决成果上,中东路事件中的满洲省委群众工作也有其作用。
侯中军[7](2016)在《1949年以来国内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外交关系研究综论》文中研究表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对外关系上,一方面延承了北京政府所遗留下的外交局面,继续进行关税自主以及废除治外法权的交涉,尝试与有约各国进行修约谈判;另一方面,亦将北伐以来的革命外交理念予以变通执行。国民革命军北伐过程中发生的济南惨案以及宁案,都是南京国民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必须予以解决的外交个案。此时,在对苏关系上发生了中东路事件,中苏关系恶化,日本亦加紧筹划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胡忠明[8](1992)在《陈独秀与中东路事件》文中指出 对陈独秀来说,1929年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的政治生涯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转折。他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同中共中央的分歧和争论,在这一年日益发展、公开化,并升级为与中央直接对抗,他因之成为所谓“党内反对派”的代表。最终堕落为托派头面人物,从而真正走上了与党分道扬镶的道路。也正由于此,这一年陈独秀被党
崔萍[9](2000)在《陈独秀与中东路事件各方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祝彦[10](2006)在《评陈独秀与“左”倾中央在“中东路事件”上的争论》文中研究指明在20世纪30年代,中(苏)俄之间因为历史的遗留问题,爆发了“中东路事件”。本来,这个事件是国民党南京政府为了反苏亲西方帝国主义,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挑起的。当时的中共中央在策略上应该揭穿国民党的阴谋诡计,但是当时的“左”倾中央却从“国际革命”的立场出发,提出维护(苏)俄国家利益的口号;相反,陈独秀则清醒地看到了“中东路事件”背后的企图,根据形势提出了恰当的口号。结果,引起陈独秀与当时的中央在“中东路事件”上的争论。
二、陈独秀与中东路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独秀与中东路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内部应对中东路事件的分歧——兼谈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共中央提出“武装保卫苏联”口号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
二、陈独秀反对中央应对中东路事件的策略 |
三、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的原因 |
(2)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与中央争论研究 ——以正确处理党内不同意见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综述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争论的缘起 |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 |
三、陈独秀离开领导岗位 |
第二章 争论的内容 |
一、关于革命形势问题的争论 |
二、关于宣传策略和原则的争论 |
三、围绕托派理论的争论 |
第三章 争论的结局 |
一、处理争论的理论依据 |
二、处理争论的实践探索 |
三、陈独秀与中央争论的结果 |
第四章 争论的启示 |
一、正确对待党内不同意见 |
二、坚决反对派别组织 |
三、党内不同意见表达的规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后记 |
(3)中东路事件与中国对外关系走向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0.1.1 选题目的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创新点 |
0.3.1 研究方法 |
0.3.2 创新点 |
1 中东路事件的缘起 |
1.1 东北亚局势 |
1.1.1 日本的企图 |
1.1.2 中苏的纠葛 |
1.2 南京政府的“革命外交” |
1.2.1 南京政府的统一 |
1.2.2 “革命外交”的出笼 |
1.3 东北当局的强硬立场 |
1.3.1 改旗易帜 |
1.3.2 张学良的意图 |
2 中东路事件的过程及收场 |
2.1 张学良谋求收回中东路管理权 |
2.1.1 中苏共管的体制矛盾 |
2.1.2 强行接管中东路 |
2.2 中苏间的军事冲突与和平交涉 |
2.2.1 苏联发出最后通牒及中苏断交 |
2.2.2 中东铁路战争的爆发与《伯力议定书》的签订 |
3 中东路事件对中国外交走向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
3.1 中东路事件对中国外交走向的影响 |
3.1.1 中苏关系由和缓走向交恶 |
3.1.2 对日关系上产生怯敌之心 |
3.1.3 在中美及中欧关系上愈加被动 |
3.2 造成上述后果的原因分析 |
3.2.1 国民政府的动机 |
3.2.2 东北当局的失策 |
3.2.3 共产党人的态度 |
3.2.4 共产国际的掣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中东路事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中东路事件的起因 |
二、苏联应变的政策与策略 |
三、中东路事件与白俄问题 |
四、中东路事件与大国反应 |
(6)中东路事件中的满洲省委群众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东路事件中满洲省委群众工作的工作环境 |
2.1 从破坏中重建的满洲省委 |
2.2 中东路事件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 |
2.3 中东路事件与东北地区社会思想环境 |
第三章 八一赤色日 |
3.1 八一赤色日工作计划 |
3.2 八一赤色日工作的展开 |
3.3 对八一赤色日工作的总结 |
第四章 中东路工人运动 |
4.1 中东路工运工作计划 |
4.2 中东路工运工作的展开 |
4.3 对中东路工运工作的总结 |
第五章 向中东路总罢工前进 |
5.1 中东路总罢工工作计划 |
5.2 失业团斗争 |
5.3 工会斗争 |
5.4 对本阶段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7)1949年以来国内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外交关系研究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南京国民政府‘革命外交’的提出与修约方针的实施” |
1.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体制的变化 |
2. 废约交涉的提出 |
二、关于“关税自主及撤废领事裁判权交涉” |
1. 关税自主交涉 |
2. 取消领事裁判权交涉 |
三、关于“积案交涉” |
1、济南惨案 |
2. 宁案后期交涉 |
四、关于“中东路事件及日本加紧在东北的扩张” |
1. 中东路事件 |
2. 日本加紧在东北的扩张 |
(1)东方会议及田中奏折 |
(2)万宝山事件及中村事件交涉 |
结语 |
(8)陈独秀与中东路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第一,在宣传策略上. |
第二,在宣传工作与群众的关系上. |
第三,具体到中东路问题的宣传上,双方更是歧见互现。 |
三 |
(9)陈独秀与中东路事件各方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蒋介石:借中东路事件一箭三雕 |
二、张学良:为蒋介石火中取栗, 棋错一步 |
三、苏联:中东路事件是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的开始 |
四、中国共产党:武装保卫苏联 |
五、陈独秀:以反对国民党的“卖国、误国政策”来代替“保卫苏联” |
(10)评陈独秀与“左”倾中央在“中东路事件”上的争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东路事件”的由来 |
二“左”倾中央提出“拥护苏联”的口号 |
三陈独秀的立场与“误国政策”口号的主张 |
四“左”倾中央对陈独秀的指责与批评,引起“误国政策”与“拥护苏联”口号之争 |
五两个口号之争本非原则立场的不同,但却被“上纲上线”了 |
四、陈独秀与中东路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内部应对中东路事件的分歧——兼谈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的原因[J]. 马蔚云.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5(02)
- [2]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与中央争论研究 ——以正确处理党内不同意见为视角[D]. 段振方. 华东政法大学, 2016(11)
- [3]中东路事件与中国对外关系走向影响研究[D]. 刘芙蓉. 辽宁大学, 2016(02)
- [4]陈独秀在中东路事件宣传上与中共中央的分歧[J]. 朱皓.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 [5]中东路事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刘显忠. 历史研究, 2009(06)
- [6]中东路事件中的满洲省委群众工作[D]. 于宝辰. 延边大学, 2017(09)
- [7]1949年以来国内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外交关系研究综论[J]. 侯中军. 晋阳学刊, 2016(06)
- [8]陈独秀与中东路事件[J]. 胡忠明. 安徽省委党校学报, 1992(01)
- [9]陈独秀与中东路事件各方动态分析[J]. 崔萍. 历史教学, 2000(11)
- [10]评陈独秀与“左”倾中央在“中东路事件”上的争论[J]. 祝彦.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