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与中老年健康长寿(论文文献综述)
覃竹韵[1](2017)在《中老年城乡居民健康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CHARLS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人到中年以后,身体各项机能开始衰退,成为多种疾病的易感人群,可以说,中老年群体已经成为身体健康的"弱势"群体。而我国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而且导致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出现差异。因此在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的今天,中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而由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我国中老年居民的城乡健康差异问题更值得探讨。本文以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的调查数据,选取多维度生理健康指标(慢性病患病数量、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自评健康)作为健康测度,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我国中老年居民的生理健康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影响中老年居民健康状况的因素,并通过分开处理城乡样本,进一步探讨我国中老年居民之间的城乡健康差异,观察影响因素对城乡样本健康状况的不同作用。通过分析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状况确实存在城乡差异,城镇中老年居民的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IADL)和自评健康(SRH)好于农村中老年居民。(2)个人特征对中老年健康状况在不同健康指标上有不同作用。年龄方面,年龄越大不一定越不健康,年龄因素在三个健康指标上的表现形式不同;性别方面,需要关注女性健康,城镇中老年女性比男性患多种慢性病的概率大,农村中老年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现IADL受损;婚姻状况方面,婚姻对IADL有保护作用;受教育程度方面,接受教育对中老年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和IADL情况有利,并且对农村中老年居民抑制IADL障碍发生更有利,但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比没文化的更消极。(3)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期健康与中老年健康正相关。居住地区经济越发达、个人收入越高对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IADL情况、自评健康越有利。其中,中西部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在农村产生的差异比城镇的差异大。15岁前(含15岁)的健康状况越好,中老年居民越不易患多种慢性病,自评健康越积极,且对农村中老年居民显着,对城镇中老年居民不显着。(4)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利于中老年居民的健康。(5)社会支持网络对中老年健康有显着影响。社交活动方面,社交活动对IADL情况和自评健康有正向影响;子女数量方面,子女越多对中老年居民的IADL情况越不利,与城镇中老年的慢性病患病情况负相关,与农村中老年的自评健康负相关;养老依靠方面,有稳定养老依靠对中老年居民的健康更有利,并且更能抑制农村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等级恶化。总的来说,依靠储蓄对健康指标出现消极作用的可能性最小,依靠子女次之。(6)健康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影响,慢性病患病情况是影响IADL的主要因素之一,对IADL有负向影响;慢性病患病情况和IADL情况是影响自评健康的主要因素,对自评健康有负向影响。针对实证结论,本文给出了几条政策建议: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中老年居民的健康教育程度;重视女性与儿童的健康状况;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鼓励中老年城乡居民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力度。
仲亚琴[2](2014)在《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大量研究发现利用收入、教育或职业衡量的不同社会阶层中,健康是不平等分布的。早期关于健康的社会经济梯度的研究集中于阐述这些梯度的存在,很少去研究社会经济梯度背后的原因。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都致力于解释成年期出现健康差异的原因,但没有一个因素,无论是单独的还是结合的,能完全地解释健康的社会经济梯度。研究者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影响并非是一时的,而是持续的、累积的,人生早期的生活经历会对未来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儿童期非常关键。儿童期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生活环境对成年期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疾病风险有着长期的影响,这种影响将可能持续一生。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期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成年期健康以及长寿的关系,致力于从源头探究健康差异。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非常有限。多数研究的健康指标集中在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部分文献利用了比较单一的健康指标如自评健康、认知功能等,全面综合地从生理、心理等方面评价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少,并且在使用不同的指标以及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开展研究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水平、人们的健康状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我国中老年人的生活轨迹可能更为复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中老年群体的儿童期及当前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而对健康状况造成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讨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的关系以及生命历程里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中老年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减少健康差异、促进健康公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目的包括:构建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关系的理论和实证模型;揭示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自评健康、日常活动能力、认知功能、抑郁症状等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中老年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儿童期健康、中老年期社会经济地位及中老年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减少健康差异、促进健康公平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2年全国基线调查,CHARLS的抽样方法为多阶段分层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最终抽取28个省(直辖市),150个县(区),450个行政村(社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参与问卷调查及体检的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删除关键变量缺失及异常值的样本,本研究最终纳入的家户数为8520,样本量为13516。在分析方法上,本研究首先对样本的基本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然后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了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不同健康指标的关系,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在模型中逐步纳入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儿童期健康、中老年期社会经济地位,分析逐步控制上述因素后模型的变化;随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及中老年期社会经济的综合指标,分析生命历程里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最后是构建PLS路径分析模型,探讨了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儿童期健康、中老年期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不同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资料的统计分析由SPSS16.0软件和Smart PLS2.0软件完成。主要研究结果(1)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对象自评健康为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的比例分别为6.9%、15.3%、47.7%、27.4%和2.6%,日常活动能力的受损率为16.8%,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37.7%,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0.9%,认知均分为12.73分。除了高血压患病之外,单因素分析均显示,儿童期SES处于劣势的研究对象,中老年期的健康状况较差。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了中老年当前的SES之后,儿童期SES与自评健康、日常活动能力受损、抑郁症状以及高血压患病的关系消失,但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儿童期居住于城镇、父母亲接受过教育的研究对象,中老年期的认知功能更好。(2)儿童期到中老年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与中老年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对象的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地区不同,儿童期SES综合得分存在差异(P<0.001),低龄、在婚、东中部的研究对象,儿童期SES综合得分较高;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地区不同,中老年期SES的综合得分存在差异(P<0.001),男性、低龄、在婚、东部的研究对象,中老年期SES的综合得分较高。研究对象从儿童期到中老年期SES的变动“保持低水平”、“由高到低”、“由低到高”、“保持高水平”的比例分别为37.4%、12.6%、21.6%和28.4%。低龄组、在婚组“保持高水平”的比例更高,和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更难上升。SES变动形式不同,自评健康不良率、ADL受损率、高血压患病率、抑郁症状发生率、认知功能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儿童期SES较低但经历了SES上升的研究对象与SES未经历上升的相比,健康状况更好;相反,儿童期SES较高但后期经历了SES下降的研究对象与未经历SES下降的相比,健康状况更差。但高血压患病未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SES“保持高水平”的研究对象高血压患病风险最高,“保持低水平”的患病风险最低。(3)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关系的路径分析所有的PLS路径模型均显示,儿童期SES与中老年SES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大,儿童期SES越高,中老年期SES越高;儿童期SES越高,儿童期健康状况越好;儿童期健康状况越好,中老年SES越高;中老年SES越高,自评健康越好,日常活动能力受损越小,抑郁症状发生风险越低,认知功能越好。儿童期SES与不同健康指标的关系有差异,儿童期SES对中老年认知具有直接影响,儿童期SES越高,中老年期认知功能越好,但与其他健康指标的关系,未见统计学意义,儿童期SES与其他健康指标的关系更多是通过儿童期健康及中老年SES的间接作用。另外,儿童期健康与不同健康指标的关系也有差异,儿童期健康状况越好,中老年自评健康越好,抑郁症状发生风险越低,但与ADL、高血压患病以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及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儿童期SES对中老年健康具有长远的影响,儿童期SES处于劣势,会增加中老年健康状况不良的风险。但对于不同的健康指标,这种关系的强度不一样,对于自评健康、日常活动能力、高血压患病和抑郁症状,主要是通过儿童期健康及中老年当前的社会经济地位发挥中介作用,证实了“路径模型”;对于认知功能,则更多体现了儿童期SES直接的作用,证实了“累积劣势模型”。(2)儿童期到中老年期SES上移,能部分补偿儿童期不良SES的负面影响,儿童期到中老年期SES下移,早期良好SES的影响会被下移的SES所抵消。(3)儿童期SES处于劣势的研究对象,中老年期SES更为低下。社会经济地位具有代际转移的特点,证实了“地位获得模型”。(4)儿童期健康状况不良的研究对象,中老年期SES更为低下,体现在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较低,验证了“健康选择学说”。(5)儿童期健康状况不良,中老年期的自评健康较差,日常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人生早期的健康状况产生长远影响,甚至持续终身。(6)研究对象当前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现居地为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家庭人均收入低的研究对象,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日常活动能力受损较严重,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认知功能较为低下。因此,缩小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上述结论具有如下政策含义(1)重视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对整个生命历程的长远影响,将儿童期作为生命历程里降低健康差异的最佳时机。缩小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不仅能缩小当前的健康差异,而且对未来健康产生潜在的长远影响。(2)改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公平,不仅仅依赖于个人当前的社会经济地位或卫生服务因素,还有赖于早期的生活经历和健康状况。意味着完善卫生系统内的举措只是解决卫生服务本身的问题,要增进健康,促进公平,不仅需要相对完善的卫生服务,更需着力破解卫生系统之外的诸多问题。要将其置于一个宏观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框架下综合考虑,注重缩小城乡社会经济差异、教育差异。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性(1)现有的关于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成年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本研究利用我国大规模的调研数据,基于生命历程理论,从生理、心理、认知功能等方面全面探讨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状况的关系,提供来自我国的证据。(2)通过构建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探讨了生命历程里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弥补了国内该方面研究的不足。(3)构建PLS路径分析模型,对儿童期SES、儿童期健康、中老年SES以及中老年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有利于为减小健康差异、促进公平的政策制定找到干预点。本研究的不足(1)只掌握了有限的儿童期信息,儿童期到中老年的时间跨度大,且利用的是横断面数据,本研究只是对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2)对于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个体来说,可能在进入中年之前就已经去世,被排除在本研究的样本之外,可能导致一定的样本选择偏倚。(3)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只包括两个时点,而出生时的情况及中期之前的工作收入等都有可能影响健康状况,由于数据的限制,并未考虑这一影响,有可能影响研究结论。
刘璐[3](2020)在《空竹锻炼对中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低出生率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致使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在“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制定了“健康老龄化”发展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提升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热议的内容。参与体育锻炼是提高中老年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空竹的发展使得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中老年人的喜爱,探讨空竹锻炼对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对于促进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上海地区45岁及以上参与空竹锻炼的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杨浦区、徐汇区、松江等10个辖区进行实地访谈及问卷发放。从中老年空竹练习者的人口统计学与空竹锻炼实际情况出发,剖析空竹锻炼情况与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各个维度间的关系。旨在为今后更多人中老年人参与空竹锻炼提供真实可靠的现实依据以及科学化的指导。研究结论如下:(1)被调查的上海市中老年人空竹练习者的男女人数比例基本持平;近六成参与人员为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学历多为高中或中专学历;月收入状况较为理想,处于中等水平;接近90%的中老年人为已婚状态;超过半数的中老年人与老伴一起生活。(2)中老年人参与空竹锻炼的总体情况,约五分之三的中老年人空竹运动年限超过4年;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人数将近四分之三;且近九成的空竹练习者每次运动超过30分钟,强度适中;半数以上的中老年人参与空竹锻炼时选择与“竹友”一起;参与空竹运动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身体素质;锻炼场所集中在公园、广场及自家小区附近的空地。(3)上海市中老年空竹练习者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四个维度中,社会关系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环境维度得分,心理维度得分较差,生理维度得分最低;中老年空竹练习者生活质量在性别、月收入水平上差异较小,在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居住形式上差异较大。(4)空竹锻炼与中老年参与者生活质量四个维度成显着正相关;锻炼年限、频次、时间、强度对参与者心理维度、生理维度、环境维度、社会关系维度均有积极影响,其中空竹锻炼频次影响最大。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心理层面,表现为消减负面情绪提升幸福感、催生“心流体验”产生积极情绪、“再社会化”增强自我认同感、发挥余热实现人生价值;生理层面,表现为“轻体育”项目能有效改善健康状态、积极运动成瘾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工作能力;环境层面,表现为独特技艺法宝创造经济价值、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医疗负担;社会关系层面,表现为兴趣发展拓展社会活动圈、技艺切磋增加人群亲密度、活态化传承增加社会参与度、利人利己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邓延彬[4](2020)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社区老年健康教育中的小组工作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老人的健康问题愈加突显。满足农村老年人对更高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需要,已成为我国老年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从农村社区的老年健康教育现状出发,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服务,这对于维护和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陇南市Y村的老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作为资料收集方法。首先,利用随机抽样抽取了8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样本,采用《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测评问卷》调查了样本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积极老龄化的总体情况;并在与样本老人的访谈过程中,总结出Y村老人对健康教育的具体需求,包括了对健康生活方式、老年疾病防治、积极健康心态和良好社会参与的需要;然后,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法了解到Y村社区老年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也发现社区老年健康教育存在着活动频次低、形式单一和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能有效地满足社区老人对健康生活的需要;最后,本研究选择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面向Y村老年群体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小组活动的互动性和灵活性,不仅能够增进老年人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便于在农村社区进行推广。在本研究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笔者选取积极老龄化作为理论视角,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应的过程。“积极”强调的是老年人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和能力并能够做出贡献。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健康教育不但要关注老年人健康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还应帮助老年人培育老有所为的积极心态。在此基础上,本文确立了知识信息、行为能力与社会参与三个要素构成的社会工作实践框架。知识信息包括了老年人日常保健、常见病防治和跌倒预防等方面的健康知识与资讯;行为能力主要是指老年人应对和解决健康问题的信心与能力;社会参与即老年群体在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志愿服务和公共事务等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机会和参与意愿;围绕着实践框架,社会工作者在老年小组中开展了7个环节的老年健康教育小组活动。小组结束后,笔者分别从小组满意度和工作效果两个方面对老年健康教育活动进行了评估。研究结论表明,以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农村老年健康教育服务是行之有效的,不仅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还有助于形成合作互助的社会支持环境,增强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社工专业能力欠缺、社会资源整合效率低和组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不足之处,建议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社会力量支持和注重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改善。
魏胜敏[5](2012)在《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提出传统导引养生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养生文化的瑰宝。传统导引养生术根植于优秀的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功法和独到的健身养生价值。为了使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需要我们本着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态度从哲学层面上深入探索它的方法论特征与当代价值,寻找导引养生术当代价值实现的理论及其创新发展的道路。本研究以哲学和文化学为主要支撑理论,以导引养生术演变历史为经,中西方文化背景为纬,采用史学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和归纳、类比等思辨方法,同时辅以调查法,对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和当代价值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探索。首先对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系统地了解它的演变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对导引养生术所产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导引养生术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应用方法学和文化学理论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揭示了其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七大方法论特征:系统主义、自然主义、适中主义、结构主义、超越主义、体验主义、神秘主义,并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诠释,对其精华与糟粕作以辩证分析。导引养生术可分为医疗祛病、预防保健、强身壮力三大类,它们功法共同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内外兼修、顺应自然、适中绵和、因人而异等特点。其次从社会变迁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需要的角度,通过对中西方养生健身思想与方法手段的比较,探讨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当代价值之所在。研究结果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导引养身术独到的健身养生、疗病保健的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等方面的社会价值;以及促进文化认同、彰显民族精神、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等文化价值。最后主要以实证的方式论证了蕴含着我国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特征的导引养生术,虽产生于农耕经济时期,但至今仍然成为国人喜爱的体育文化,仍是我国人民健身、休闲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举国上下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热潮中,无论在农村或在城市,甚至在高校仍有众多的爱好者和热心人在努力继承发扬它,让它在当代社会中充分发挥其现代价值。同时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提出了它的创新发展之路。
赵改秀[6](2020)在《普及与推广视域下中老年人武术传习方案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太极拳为例》文中提出“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将健康、健身提升至国家高度,然而我国老龄化国情日趋明显的情况下,中老年群体的健康与健身问题将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起关键作用。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的代表性项目,在中老年群体的健身与健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武术供给与中老年群体需求不对称、武术传习缺乏系统性、趣味性及文化性等问题,影响了武术在中老年群体的普及与推广。本研究以中老年群体健身养生、娱乐交友、修身养性的武术需求为导向,依据中老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按自由进出机制,设计开发一套可以在社会上流传推广的武术传习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及改进方案,为武术在中老年群体普及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以泰勒原理、“少即是多”及“先见林再见树”理论为理论依据,进行了中老年人武术传习方案的设计;并通过实验法与逻辑分析法,以石家庄市藏龙福地社区符合条件的中老年人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四个半月的实验及一个半月的后期学习情况观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传习效果,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合传习对象日常学习表现,改进与完善传习方案,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及建议。结论:(1)基于普及与推广视域下,设计的中老年人武术传习方案,以“强调健身养生,突出娱乐交友,寓学于乐,修身养性”为核心,包含传习目标、传习内容、传习程序、传习形式、传习用具、结业汇报、传习注意事项七个板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传习目标;选取以优秀传统武术中缓慢类拳种为主,包括多样练习内容与形式的传习内容;由“玩”到“练”再到“演”的传习程序;课堂教学与外出观摩体验多样化结合的传习形式;以硬件与软件多样化相结合的传习用具;技术展示与点评、师生分享与总结和专家评价与交流三个结构环节构成的结业汇报;综合中老年人个性与共性需求的传习注意事项)。(2)本研究设计的中老年人武术传习方案能够满足中老年人健身养生、娱乐交友及修身养性的武术需求(根据传习方案在社区中老人群中的实验结果与分析,学员对方案整体及七个板块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由“玩”到“练”再到“演”的传习程序和硬件与软件传习用具的合理运用,有效激发并保持了中老年人武术学习兴趣;简单多样且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与外出观摩体验多样化结合的传习形式,提高了中老年人主观锻炼体验;以中老年人需求为导向,设计的以“强调健身养生,突出娱乐交友,寓学于乐,修身养性”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方案,满足了中老年人需求,促进了中老年人继续学习)。建议:(1)为促进武术更好的在中老年群体更好的普及与推广,可将培训班与辅导站螺旋式结合,利用培训班的系统性、科学性,突出传习的专业性,依托辅导站的便利性、日常性,对培训班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巩固。(2)传习过程发挥或借用学员个人优势,争取使每位学员有用武之地,发挥集体最大优势,同时增强学员武术活动的参与感,提高学员对武术传习活动的参与度。(3)根据培训便利条件,建议对学习较好的学员颁发教练资格认证,激发与鼓励学员将自己所学武术内容与他人分享。(4)将武术融入广场舞、健步走等中老年群体普及与推广较好的项目,借其势促进武术的普及与推广。(5)传习过程中,注重技术动作寓意及内涵,更易激发中老年人武术传习兴趣。(6)针对武术项目的特性,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攻防技击或健身养生感兴趣的中老年人为重点普及与推广对象。
谭华云[7](2019)在《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于旅游与迁移之间的舒适移民,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流动现象。舒适移民“美好日常生活实践”及其对乡村社会空间的发展与变迁的影响,有别于一般旅游与传统移民,缺乏系统性的现象解释与理论研究,是人文地理学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日常生活实践及其引致的乡村绅士化的过程、格局、机制与效应调控,可以更好地理解微观地理尺度的舒适移民驱动的乡村社会空间变迁的轨迹,为全球生活方式流动背景下的乡村绅士化发展的规律揭示提供中国语境的案例支撑。以扎根理论方法指导数据搜集与编码分析,结合文献述评,确定“舒适移民如何引致乡村社会生活空间变迁”这一学术问题。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来获取和分析多种来源的数据资料。从时空发展与人地关系的综合视角,以“人”的生活(舒适移民特征类型、日常生活与生活空间实践)--“地”的变迁(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时空特征)--“人地”互动关系(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形成机制与效应调控)为研究主线,形成“三条主线、三大问题、六项内容”的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解释性框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舒适移民主体类型。巴马盘阳河流域的舒适移民以退休人群为主,在职业、教育、财富上具有中产阶层特征,迁移旨在过健康美好生活,表现为季节性旅游和长居生活。舒适移民主要分化为季节性旅游者、健康移民、生活方式型企业主移民和度假移民等四种类型。2.舒适移民日常生活与聚居生活空间。舒适移民在迁入地自发集聚,其日常生活具有近居住地和向康养景区集聚的空间特征。舒适移民聚居生活空间类型分化为原生型长寿屯落、商业生活街区、田园度假村和高端养生小区,呈现出从嵌入型聚居生活空间向舒适移民飞地过渡的发展趋势。3.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特征。乡村人口阶层、住宅类型与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景观设施、人文治理的重构与转向共同表征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通过梳理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背景与脉络,展演出绅士化发展路径的动态化和多元化趋势,映射出绅士化从散点分布向团块扩张的空间特征。萌芽阶段,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形成散点状的绅士化的乡村生活空间;成长阶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扩张出散点状与团块状并置的绅士化的乡村生活空间。发展阶段,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占主导地位,日益形成集聚型的绅士化的乡村生活空间。4.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格局。构建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评价体系,以舒适移民聚居生活空间(自然村/街区/小区)为单元,对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型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汇析,发现舒适型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聚居生活空间类型和微观地理区位的分异特征,并呈现出集聚化和非均质发展的空间特征。5.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形成机制。以推拉、供需和利益相关者为理论视角分析多元力量共同作用下的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形成机制。城乡背景环境的推拉力因素主要作用于舒适迁移现象的发生;需求供给因素主要作用于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多元化发展;利益相关者行动主要作用于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类型和空间差异,三者共同驱动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6.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效应与调控。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影响效应具有综合性,积极效应包括乡村“租金差”得以实现,常住人口增长,乡村经济复兴,社区福祉增进,乡村重焕生机;负面效应包括“癌症村”负面形象、生态环境退化、生活空间冲突和长寿文化的“去地方化”变迁。应秉持“统筹发展、共生共荣、主客共治、环境关照”的理念,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调控策略来引导舒适移民健康美好生活实践和乡村社会空间的和谐发展。
陈蕾[8](2019)在《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对1990-2017年全球健康预期寿命相关数据分析显示,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处于不健康的时间也相对延长。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也迅速提高,老年人健康相关的问题也相对复杂,对老年人健康测量的综合指标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自评健康及死亡水平相关的测量指标并不能完整和系统的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也不能完全的反映老年人生命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在文献归纳的基础上,对我国老年健康综合指标虚弱指数进行了创新性的定量测度,对老年人虚弱动态变化状况——虚弱轨迹进行了拟合,并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以揭示相关规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在生命历程视角下,采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中2005-2014年的追踪数据,构造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研究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及变动对虚弱的影响。首先,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利用ADL、IADL、慢病情况、自评健康等40个老年人健康指标构造虚弱指数;其次,结合组基模型和不同时期的虚弱指数合成虚弱轨迹;之后,选取童年是否充分医疗、是否挨饿、出生地等6个指标测量儿童期社会经济状况,选取60岁前主要职业、是否有退休工资、是否有足够生活费等5个指标测量中老年期社会经济状况,并利用归一法生成社会经济地位变动指标;最后,利用分层线性模型展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经济地位变化对虚弱指数影响的研究,利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展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经济地位变化对虚弱轨迹影响的研究。具体研究发现如下:(1)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影响从童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来看,父亲职业层次高的、10岁时候父母双亲都存活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童年时候的医疗条件和童年时候是否挨饿对老年人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影响,童年时候医疗充分和童年时候不挨饿的老年人归属于类型1持续健康型(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从中老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来看,老年人居住地、生活费是否够用对虚弱指数具有显着影响。生活费够用的老年人相对不够用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相对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老年人生活费是否够用对虚弱轨迹具有显着影响,生活费够用的的老年人相对于生活费不够用的老年人归属于虚弱轨迹类型1(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当同时纳入儿童时期和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相关变量的时候,居住在农村、10岁时候双亲存活的及生活费够用的老年人虚弱指数升高的可能性更低;童年就医条件好的、童年时候不挨饿的老年人虚弱轨迹为类型1(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生活费充分的老年人相对不够用的老年人虚弱轨迹为类型1(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2)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影响老年人从儿童时期到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的降低或者持续中等相对于社会经济地位持续低对老年人虚弱指数有持续显着保护作用。童年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老年人儿童时期到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变高和社会经济地位持续为中等对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持续显着影响,社会经济地位变高,虚弱轨迹类型归属类型1(相对于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知社会经济地位的升高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保护作用;控制变量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也有显着影响,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婚姻)具有显着性,即低龄男性已婚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健康行为方面吸烟、喝酒、吃水果、吃蔬菜、锻炼身体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即这几项行为变量对健康有保护作用;控制变量对虚弱轨迹的影响有显着差异,男性高龄老年人虚弱轨迹归属于类型1(对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小,吃水果的老年人相对不吃水果的老年人归属类型1(对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小。另外从社会经济环境变量来看,空气质量、失业率和文盲率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性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认为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老年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它们既影响了老年期虚弱指数的高低,也影响了虚弱轨迹的归属。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虚弱的预防和健康保护机制的建设:一构建全方位、多层面、全生命历程的理念框架,二建立完整完善的虚弱预防和健康预期寿命促进政策体系,三是针对特殊人群,加强有针对性的风险保护机制建设。
张俭[9](2012)在《中国长寿之乡彭山老年生活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彭山2007年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评选为“中国长寿之乡”,成为首次正式以中国命名的国家级长寿地区。彭山长寿源远流长。被称为“中华第一寿”享年高达八百岁的彭祖就长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通过亲身的研究和实践创立了系统的长寿养生文化,奠定了彭山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长寿文化发祥地的坚实基础;同时,这里还是有“中华第一孝”美名的西晋文学家李密的故里,他撰写的《陈情表》情真意诚,力透纸背的孝亲敬老情愫千多年来熏陶培养了彭山入浓厚的孝亲睦邻传统,为彭山形成区域长寿现象起到了十分重要和深刻的社会作用。彭山长寿十分有特色。与同样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的湖南麻阳、福建永福以及湖北钟祥、广西巴马、江苏如皋等等相比较,彭山在自然环境条件上没有明显的优势,更没有前者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优异天然环境资源,因此不少人甚至研究者都认为,彭山之所以长寿主要得益于彭祖建立的以性生活为特征的长寿养生文化。彭山地域长寿现象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吸引社会普遍的关注,而且众多试图为老龄化问题寻求解决答案的学者专家们也把彭山视为最佳研究样本和对象。不过,迄今围绕彭山长寿问题所做过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自然环境以及医学因素的分析,从人口学和社会学角度所做的研究分析相对不足。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影响制约人的健康和长寿的诸多因素中,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其影响作用所占的比重高达60%。生活方式是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范畴,其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内容相关的方面。换句话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生活方式就等于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本论文根据研究需要,将生活方式设定为:人们为有效生存而开展的生活的方式,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劳动消费、闲暇娱乐、社会交往四个方面。并且以此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对彭山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彭山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现实状况,分析彭山人口健康长寿的原因和方法,提炼能够推而广之的健康长寿法则,为社会提供可以实践的健康长寿生活之路。本论文通过对彭山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彭山老年人饮食节制,生活规律,而且清淡寡欲,知足常乐。他们大多坚持做家务、锻炼身体,活到老,动到老,和邻里亲近,喜欢和老朋友来往,闲暇生活丰富睡眠充足,生活方式科学合理,习惯良好。而且,彭山老年人性生活十分和谐,36.69%的老年人认为性生活对自己来说重要,并且目前还有性生活的老年人比例也占到了29.3%。特别是半数的老人认为自己和配偶关系亲密,近半数的老人觉得自己和配偶的关系较好,鉴于性问题的隐晦性,这其实就是老人们认可自己性生活圆满的一种表述。另一方面,通过在彭山的调查,还发现彭山县基本实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9项免费服务项目对全县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建立并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设施状况多项主要基础指标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县基本养老保险金实现了100%社会化发放,对失地农民、城镇失业职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障体系办理,按月发放养老保障金。政府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60岁以上老人全部给予了最低生活保障,年满60岁的人员还享受每人每年720元的扶助金。这一相对充分的医疗福利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老年人们对于医疗福利资源的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百岁老人的访谈中,几乎每一户老人都谈到了子女晚辈的孝顺,不少老年人表示没有子女对自己的照护就没有自己的健康长寿。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底色最精粹的价值观念,其倡导的和谐亲睦、爱老敬老对于彭山健康长寿发挥了非常积极和重要的的影响作用。基于对彭山老年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本论文认为彭山形成“高龄者众百岁者多”区域长寿现象,就是人们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相对充分的医疗福利系统以及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三大机制有效合力作用的结果。这种有别于自然环境、遗传因素之类“先天硬件”的影响机制是可以移植和复制的健康“软件”,对于社会和普通大众的健康实践活动具有更现实和有效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21世纪是提高和发展人类寿命质量和内容的时代,而且我国正在进入老龄高速化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每年以数百万规模增加,如何“给岁月以生命”,让老年人健康长寿,对于减缓社会保障系统和421结构家庭负担压力,实现社会成功老龄化,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优异的自然环境优质的的遗传基无疑都有利于健康长寿,但比较起来,影响和制约健康长寿的更关键因素在于个体为主的生活方式因素和社会为主的医疗福利因素,包括传统文化因素,因此,源于彭山老年生活方式归纳提炼的健康长寿法则:生活方式+医疗福利+传统文化=健康长寿之路的法则能够进一步促进健康长寿有效发展,并且推动“不分年龄人人分享”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本论文的结构,全文共分7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根据国内外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背景,结合彭山健康长寿现象的相关状况,提出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意义,以及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章关于生活方式研究的综述。本章主要对国内外关于生活方式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综述,并对老年生活方式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本论文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关基本概念进行厘清和界定。第3章彭山老年生活方式的调查。本章概要说明了彭山老年生活方式调查的指标体系架构、以及采用的调查方法。同时说明了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包括调查实施的情况,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整个调查的进展过程。第4章彭山老年生活方式的基本描述。本章根据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主要围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彭山老年生活方式进行描述,直观真实地还原彭山老年人的现实基本生活状况,包括他们性生活的状况。此外还录入了通过访谈法获得的部分百岁老人的生活状况和习惯,形象地勾勒了彭山老年人生活的内容和方法。第5章彭山老年健康生活法则的分析。本章着重梳理彭山老年生活方式中方法性和规律性的内容,并从社会环境因素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两个视角剖析制约彭山长寿现象的关键因素,分析彭山长寿的规律,并通过区域横向比较香港长寿现象,阐述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相对完备的医疗福利设施条件和主要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形成彭山区域长寿现象最关键的三个关键性要素,可以称其为彭山健康长寿法则。第6章彭山健康长寿法则的启示。本章依据彭山健康长寿法则昭示的方法和途径,阐述彭山健康长寿法则对于个体行为和团体主要指政府作为的启迪作用,并依据该法则具体诠释了化解健康长寿良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构建和谐健康的老龄化社会,缓解老龄化冲击的具体实施的方法。第七章研究的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是本论文基本观点的总结,特别肯定了弘扬传统文化和推进老年能产业对于实现健康长寿的积极有效作用;并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加强横向对比,有针对性地细化彭山健康长寿法则,一定能极大地推动全社会成功实现积极老龄化,有效促进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全面妥善解决。
冯艳[10](2018)在《老年健康行为特征、演变及其健康效应》文中认为2017年中国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60岁以后的余寿中60%~80%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长寿不健康”意味着对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巨大需求。老年是慢性病高发人群。慢性病发病原因不仅限于生物因素,是遗传、生活方式、环境、既往病史、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长期作用会引起疾病发生。健康的预防投入成本远低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成本。部分老年人开始自觉或不自觉通过行为方式来进行辅助的自我健康预防、管理、甚至康复治疗。老年健康行为具有什么特征?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规律如何?哪些因素会促进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机制是怎样?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间存在什么关联?这些问题的解答,关系着老年健康行为的优化,制约着老年健康状况的改进,关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健康行为优化问题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本文的重点是老年健康行为的特征和演变。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模型从健康行为指标的外显变量中挖掘出老年健康行为潜变量,对老年健康行为进行了类别划分和特征描述,探讨了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的差异化表现,刻画了十年间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规律,揭示了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影响机制,阐明了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健康效应和约束作用。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在健康中国和人口老龄化的多重时代背景下,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CLHLS(2005~2014)数据和访谈资料做好研究准备,在此基础上界定核心概念、确定研究目标、拟定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选定研究方法、规划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在阐述健康行为改变和健康相关理论内容的同时,结合研究内容安排简要交代了相关理论的应用。第三部分为本文的实证部分,第2~5章。第2章交代实证分析相关准备,说明了数据预处理策略、显变量选取和其他变量设置依据,进行了样本描述统计。第3章揭示老年健康行为特征及差异,将包含风险健康行为和健康促进行为在内的11个具体行为指标作为外显变量,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模型确定老年健康行为潜变量,并进行精准的分类,探讨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与服务、家庭特征、个人特征方面的差异。第4章呈现了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先用增长混合模型勾勒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规律,再结合质性资料梳理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第5章使用交叉滞后自回归模型在给出健康行为的健康效应同时,揭示了健康状况对老年健康行为的约束作用。第四部分全面总结了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对后续研究进行了规划和设想。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主要有五点研究发现:第一,基于具体健康行为指标显变量组合可以确定老年健康行为潜变量。老年健康行为可以相对精准地划分为消极型、相对消极型、一般型、相对积极型、积极型五个类别。十年间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的比例不断变化,老年健康行为优化的趋势日渐明朗。第二,老年健康行为在社会保障与服务、家庭特征和个人特征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显着差异。享受社区提供保健服务的老年健康行为更健康;童年患病能够及时治疗的老年人健康行为更良好;养老保障通常会促使老年人倾向较良好的健康行为;享有医疗保障会使老年健康行为呈现“两极分化”(消极型和积极型并存)特征;家庭年收入较高的老年人会倾向更良好的健康行为;受教育年限较长的老年人、有配偶的老年人、职业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健康行为更为良好;老年健康行为具有显着的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第三,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在循环往复中呈现健康化倾向。十年间77.2%的老年健康行为朝着积极方向调整,即矫正型;22.8%的老年健康行为朝着消极方向转变或维持不变,即非矫正型。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行为矫正的难度和参与热情存在明显差别。第四,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受到社会保障与服务、家庭特征和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过去患病得到及时治疗、享有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健康行为矫正的概率较低。社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与老年健康行为矫正存在正向关联。家庭年收入越低、年龄较大、受教育年限较短、60岁前职业层次相对较低、非城市老年人健康行为矫正的可能性较大。健康状况变差是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主要诱因,自觉调整意识觉醒才是促成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真正动力,家庭成员影响是促成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重要因素,工作或经济等其他因素对老年健康行为矫正具有辅助作用。第五,老年健康与健康状况间存在显着关联。老年健康行为对自评健康、自理能力、器具性日常生活功能间存在正向促进效应,与心理健康、认知能力间存在逐期强化的正向关联性。自评健康、认知能力、心理健康对老年健康行为倾向具有正向约束作用。自理能力和器具性日常生活功能对老年健康行为倾向的约束力度较弱、约束方向模糊。老年健康行为与慢性病呈负向关联,慢性病对老年健康行为具有负向约束作用,慢性病患病种数越多的老年人越倾向风险性较小健康行为。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第一,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增强老年人健康行为的自我约束力。第二,优化当前医疗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增强医疗保险制度的预防功能,为老年健康行为优化提供制度支撑。第三,增加财政投入,鼓励卫生服务机构、居民委员会和老年人家庭间的通力协作,切实保障老年健康行为优化。同时,从探讨老年健康行为城乡差异、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的群体异质性以及深化老年健康行为优化社会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后续研究规划和设想。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新意。本文将健康行为作为促进老年医疗和养老问题同步解决的切入点,是落实“医养结合”理念的新探索。大多数老年人处于“带病生存”或“长寿不健康”的现实困境,“医养结合”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之一。现有研究关于“医养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和养老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忽略了老年人自身在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养老风险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本文聚焦老年健康行为,呈现十年间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挖掘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源动力,寻求通过老年健康行为优化缓解老年医疗和养老压力的新路径,既是对“医养结合”相关研究的有益拓展,也是缓解老年健康与养老困境的积极探索。第二,分析方法上的新尝试。本文基于“外显变量→潜变量”的思路,借助潜在类别分析模型,跳出了老年健康行为评价的困境,给出了老年健康行为相对精准的分类,有助于老年群体的细分研究。应用四期健康行为潜变量数据,借助类别变量的增长混合模型,兼顾群体异质性和组内个体间发展轨迹的变异,得出了十年间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量化结果。在揭示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同时,应用交叉滞后自回归模型的理念,通过“前测健康行为→后测健康状况”和“前测健康状况→后测健康行为”的三阶段双路径组合策略,对老年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间的关联进行了初步推断,是探究变量间互为因果关系的积极尝试。
二、运动与中老年健康长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与中老年健康长寿(论文提纲范文)
(1)中老年城乡居民健康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CHARLS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中老年人 |
2.1.2 健康及其测度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健康需求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居民健康城乡差异的国内外研究 |
2.3.2 关于居民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 |
2.3.3 小结 |
3 数据和方法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数据处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分析框架 |
3.2.2 变量选择 |
3.2.2.1 因变量的选择 |
3.2.2.2 自变量的选择 |
3.2.3 模型设定 |
4 中老年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比较的描述性分析 |
4.1 中老年城乡居民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
4.2 中老年城乡居民客观健康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4.2.1 慢性病患病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
4.2.2 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的描述性统计 |
4.3 中老年城乡居民主观健康指标(自评健康)的描述性统计 |
4.4 小结 |
5 实证结果分析 |
5.1 中老年城乡居民客观健康指标相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1 慢性病患病情况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1.1 总样本回归结果与解释 |
5.1.1.2 城乡样本分别回归结果与解释 |
5.1.1.3 小结 |
5.1.2 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2.1 总样本回归结果与解释 |
5.1.2.2 城乡样本分别回归结果与解释 |
5.1.2.3 小结 |
5.2 中老年城乡居民主观健康指标(自评健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2.1 总样本回归结果与解释 |
5.2.2 城乡样本分别回归结果与解释 |
5.2.3 小结 |
6 结果与政策建议 |
6.1 结果 |
6.2 政策建议 |
6.3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成年健康的相关理论 |
2.2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对成年健康的影响机制及路径 |
2.3 社会经济地位的定义及测量指标 |
2.4 中老年健康的测量 |
2.5 国内外研究空白点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框架与实证模型构建 |
3.2 资料来源与方法 |
3.3 概念界定和分析指标的选取 |
3.4 分析方法 |
第四章 调查地区和样本基本情况 |
4.1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
4.2 样本基本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状况的关系 |
5.1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自评健康的关系 |
5.2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的关系 |
5.3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抑郁症状的关系 |
5.4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高血压患病的关系 |
5.5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认知功能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儿童期到中老年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
6.1 综合性社会经济地位指标的构建 |
6.2 儿童期至中老年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与中老年健康状况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状况的路径分析 |
7.1 儿童期SES与中老年健康的PLS初始模型的构建 |
7.2 儿童期SES与自评健康的PLS路径模型 |
7.3 儿童期SES与日常活动能力的PLS路径模型 |
7.4 儿童期SES与抑郁症状的PLS路径模型 |
7.5 儿童期SES与高血压患病的PLS路径模型 |
7.6 儿童期SES与认知功能的PLS路径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 |
8.1 方法学讨论 |
8.2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状况的关系 |
8.3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儿童期健康、中老年期社会经济地位及中老年健康关系的讨论 |
8.4 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
8.5 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之间的双向关系 |
8.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空竹锻炼对中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老龄化”政策的提出 |
1.1.2 发挥民间传统体育的价值 |
1.1.3 空竹项目的活态化传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空竹运动 |
2.1.2 中老年 |
2.1.3 生活质量 |
2.2 国内外有关空竹研究概述 |
2.2.1 空竹起源与传承保护研究 |
2.2.2 空竹与身体健康领域研究 |
2.2.3 空竹与学校教育领域研究 |
2.3 国内外有关生活质量研究概述 |
2.3.1 国外生活质量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现状 |
2.3.3 中老年生活质量研究现状 |
2.4 中老年人体育锻炼与生活质量的研究概述 |
2.4.1 中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研究概述 |
2.4.2 体育锻炼与生活质量研究现状 |
2.5 理论基础 |
2.5.1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5.2 社会支持理论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中老年空竹练习者的基本概况 |
4.1.1 练习者的性别年龄情况 |
4.1.2 练习者的学历和月收入情况 |
4.1.3 练习者的婚姻和家庭居住形式 |
4.2 中老年群体空竹练习情况 |
4.2.1 空竹练习年限及每周练习次数 |
4.2.2 空竹练习时长及每次练习强度 |
4.2.3 空竹练习场地及组织形式 |
4.2.4 空竹参与动机分析 |
4.3 中老年空竹练习者生活质量现状 |
4.3.1 中老年空竹练习者总体生活质量现状 |
4.3.2 中老年空竹练习者心理维度现状 |
4.3.3 中老年空竹练习者生理维度现状 |
4.3.4 中老年空竹练习者环境维度现状 |
4.3.5 中老年空竹练习者社会关系维度现状 |
4.3.6 不同背景中老年空竹练习者生活质量分析 |
4.4 上海中老年人空竹锻炼与生活质量的分析 |
4.4.1 上海中老年人空竹锻炼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4.2 上海中老年人空竹锻炼与生活质量的回归分析 |
4.4.2.1 空竹锻炼与心理维度的回归分析 |
4.4.2.2 空竹锻炼与生理维度的回归分析 |
4.4.2.3 空竹锻炼与环境维度的回归分析 |
4.4.2.4 空竹锻炼与社会关系维度的回归分析 |
4.5 空竹锻炼对中老年练习者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4.5.1 空竹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维度的积极影响 |
4.5.1.1 消减负面情绪,提升幸福感 |
4.5.1.2 催生“心流体验”,产生积极情绪 |
4.5.1.3 老年人再社会化,增强自我认同感 |
4.5.1.4 发挥余热,实现人生价值 |
4.5.2 空竹锻炼对中老年人生理维度的积极影响 |
4.5.2.1 “轻体育”项目,有效改善健康状态 |
4.5.2.2 积极运动成瘾,养成良好运动习惯 |
4.5.2.3 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工作能力 |
4.5.3 空竹锻炼对中老年人环境维度的积极影响 |
4.5.3.1 独特技艺法宝,创造经济价值 |
4.5.3.2 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医疗负担 |
4.5.4 空竹锻炼对中老年人社会关系维度的积极影响 |
4.5.4.1 兴趣发展,扩展社会活动圈 |
4.5.4.2 技艺切磋,增加人群亲密度 |
4.5.4.3 活态传承,增加社会参与度 |
4.5.4.4 利人利己,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附件1 调查问卷 |
附件2 访谈提纲 |
(4)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社区老年健康教育中的小组工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概念界定 |
1.3.1 健康 |
1.3.2 积极老龄化 |
1.3.3 健康教育 |
1.4 研究现状 |
1.4.1 积极老龄化的研究现状 |
1.4.2 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思路 |
2.2 资料收集方法 |
2.2.1 问卷法 |
2.2.2 无结构访谈 |
2.2.3 参与式观察 |
2.3 农村老年健康教育的实践框架 |
2.3.1 理论基础:积极老龄化 |
2.3.2 实务方法:小组社会工作 |
2.3.3 实践要素:知识信息、行为能力和社会参与 |
2.3.4 实践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Y村社区老年健康教育的调查 |
3.1 社区概况 |
3.2 社区老年人生活现状与健康教育需求 |
3.2.1 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总体情况 |
3.2.2 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需求 |
3.3 社区老年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
3.3.1 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 |
3.3.2 社区老年健康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老年健康教育中的小组工作实务过程 |
4.1 健康教育老年小组的前期准备 |
4.1.1 小组工作的目标设定 |
4.1.2 小组工作的资源筹备 |
4.1.3 小组成员的招募 |
4.2 健康教育老年小组的活动过程 |
4.2.1 “小组融入活动” |
4.2.2 “健康初体验” |
4.2.3 “健康知识学习” |
4.2.4 “健康九九,活力重阳”老年趣味运动会 |
4.2.5 “社区志愿服务” |
4.2.6 “健康帮帮团” |
4.2.7 “结组活动” |
第五章 老年健康教育中的小组工作评估 |
5.1 组员对老年健康教育小组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
5.2 老年健康教育小组工作的效果评估 |
5.2.1 组员健康意识的变化 |
5.2.2 组员社会参与的变化 |
5.2.3 组员生活质量的变化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积极老龄化测评问卷》 |
附录二 :小组工作评价表 |
附录三 :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 |
致谢 |
(5)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依据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六、有关本研究概念辨析 |
第一章 传统哲学思想对导引养生观影响的历史追溯 |
第一节 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对导引养生观的影响 |
第二节 秦汉时期哲学思想对导引养生观的影响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对导引养生观的影响 |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哲学思想对导引养生观的影响 |
第五节 宋元时期哲学思想对导引养生观的影响 |
第六节 明清时期哲学思想对导引养生观的影响 |
第七节 新中国时期科学思想对导引养生观的影响 |
第二章 传统思维方式对导引养生术的影响 |
第一节 整体性思维方式对导引养生术的影响 |
一、整体性思维概念与特点 |
二、整体性思维方式对传统导引养生术的影响 |
第二节 直觉(顿悟)思维方式对导引养生术的影响 |
一、少思寡欲、游心于淡的生命自我直观 |
二、体验、顿悟生命体内外修炼独特方法 |
第三节 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对导引养生术的影响 |
一、传统导引取象思维释义 |
二、取象思维方式对导引养生术的影响 |
第四节 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对导引养生术的影响 |
第五节 内向性思维方式对导引养生术的影响 |
第三章 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 |
第一节 系统主义:导引养生术天人合一境界的整体观 |
第二节 自然主义:导引养生术遵循的法则 |
第三节 适中主义:导引养生术的“和合”情结 |
第四节 结构主义:导引养生术“应象”的特殊架构 |
第五节 超越主义:导引养生术的不懈追求 |
第六节 体验主义:导引养生术修炼始终遵循的要领 |
第七节 神秘主义:导引养生术与现代社会不和谐之症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统导引养生术功能类型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医疗祛病类导引术方法特征 |
一、中医养生——医疗导引术的理论为基础 |
二、身体疾患——医疗导引术的主要对象 |
三、动静兼修——医疗导引术的方法特征 |
第二节 预防保健、健身延年类导引方法特征 |
一、“未病先防”的思想 |
二、“健身延年”的价值追求 |
三、导引与行气吐纳(动静)相结合的技术特色 |
四、“形易小劳”的适量强度 |
第三节 强身壮力类导引方法特征 |
一、“刚柔相济、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的导引原则 |
二、体现“旋转屈伸、伸筋拔骨”的技术特征 |
三、以“强身健体、内养外壮”为主要目的 |
第五章 中西方健身养生观念与方法的差异与融合 |
第一节 中西方健身养生术差异 |
一、中西方健身养生观念的差异比较 |
二、中西方健身养生方法之差异 |
第二节 从中西方健身养生术的互补性看导引术当代价值 |
一、西方健身运动对现代“文明疾病”的无奈 |
二、中西方健身养生术的互补性 |
小结 |
第六章 传统导引养生术当代健身养生价值 |
第一节 相关价值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导引养生术价值取向哲学基础 |
第三节 导引养生术当代“优势需要” |
第四节 导引养生术“治病保健、健身养生”的价值追求 |
第七章 传统导引养生术的当代社会价值 |
第一节 “缓解医疗经济压力”的社会价值 |
一、人口老龄化社会对导引养生术的需要 |
二、导引养生术适合我国农村与不发达地区健身的需要 |
第二节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 |
一、“修身养性”促进现代社会和谐 |
二、“身国同治”蕴涵着个体与社会双重价值 |
三、导引养生文化“和”的社会价值 |
第八章 传统导引养生术当代文化价值 |
第一节 传统导引养生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 |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结和升华 |
二、传统养生健身节的文化传承 |
三、交流比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四、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
第二节 传统导引养生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
第三节 传统导引养生术丰富大众文化生活 |
一、河北省体育健身俱乐部 |
二、十运会开幕式上展风采 |
三、助力健康,百城千村交流展示 |
第四节 传统导引养生术彰显民族精神 |
一、自强不息的主体追求精神 |
二、彰显温和谦逊的民族性格 |
三、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 |
四、“致中合”的民族和谐精神 |
第五节 世界健身文化领域的“特色品牌” |
一、导引养生术独特的养生思想 |
二、中国传统功法在国外传播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传统导引养生术当代价值实现及其对策探索 |
第一节 传统导引养生术当代价值实现案例 |
一、案例1:安徽亳州传统华佗五禽戏 |
二、案例2:北京体育大学导引养生中心 |
三、案例启示 |
启示一 |
启示二 |
第二节 传统导引养生术当代价值实现对策探索 |
一、专家问卷调查帕累托截集结果 |
二、导引养生术传承创新发展对策 |
第十章 总体结论、研究创新点 |
附件1 |
附件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普及与推广视域下中老年人武术传习方案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太极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中老年人 |
1.1.2 武术 |
1.1.3 传习 |
1.1.4 方案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中老年人身心发展的研究 |
1.2.2 关于中老年人科学健身的研究 |
1.2.3 关于武术在中老年群体传习现状的研究 |
1.2.4 关于中老年群体武术需求的研究 |
1.2.5 关于武术普及与推广的研究 |
1.2.6 关于武术传习内容的研究 |
1.2.7 关于方案设计与应用的研究 |
1.2.8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老年人武术传习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
3.1.1 泰勒原理 |
3.1.2 “先见林再见树”理论 |
3.1.3 “少即是多”理论 |
3.2 中老年人武术传习方案的设计 |
3.2.1 传习目的 |
3.2.2 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
3.2.3 方案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
3.2.4 中老年人武术传习方案三要素 |
3.3 传习方案在社区中老人群中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传习方案满意度分析 |
3.3.2 武术学习兴趣分析 |
3.3.3 主观锻炼体验分析 |
3.3.4 提高班参加学习情况分析 |
3.4 传习方案的改进策略 |
3.4.1 传习人数以20-25 人为宜 |
3.4.2 前期理论渗透技术,后期增加阶段性理论总结 |
3.4.3 增加课下巩固复习环节 |
结论与建议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舒适移民成为新的流动现象 |
1.1.2 “流动中的美好生活”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
1.1.3 绅士化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概念界定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章节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舒适移民 |
2.1.1 舒适移民概念厘析 |
2.1.2 迁移动机 |
2.1.3 生活实践 |
2.1.4 聚居生活空间 |
2.1.5 目的地影响效应 |
2.2 绅士化 |
2.2.1 绅士化概念辨析 |
2.2.2 绅士化的类型特征分析 |
2.2.3 绅士化的理论解释 |
2.2.4 绅士化的地域空间效应 |
2.3 乡村绅士化 |
2.3.1 乡村绅士化概念辨析 |
2.3.2 乡村绅士化特征 |
2.3.3 乡村绅士化影响效应 |
2.3.4 乡村绅士化形成机理 |
2.4 研究述评 |
2.4.1 舒适移民乡村生活实践有待系统深入研究 |
2.4.2 生活方式流动下的乡村社会空间变迁研究可借鉴绅士化理论 |
3 研究区域与研究实施 |
3.1 研究区域 |
3.2 调研过程 |
3.3 调研说明 |
3.3.1 “圈层”式调研 |
3.3.2 问卷调查与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3.4 扎根理论编码 |
3.4.1 实质性编码 |
3.4.2 理论性编码 |
4 舒适移民主体类型 |
4.1 舒适移民主体特征 |
4.1.1 客源地 |
4.1.2 性别、年龄与婚姻 |
4.1.3 健康 |
4.1.4 教育与职业 |
4.1.5 财富与阶层 |
4.2 舒适移民居停生活特征 |
4.2.1 居停动机 |
4.2.2 居停次数与时长 |
4.2.3 陪伴状态与出行方式 |
4.2.4 消费水平 |
4.3 舒适移民类型 |
4.3.1 季节性旅游者 |
4.3.2 健康移民 |
4.3.3 生活方式型企业主移民 |
4.3.4 度假移民 |
4.4 本章小结 |
5 舒适移民日常生活与聚居生活空间 |
5.1 舒适移民日常生活 |
5.1.1 居住 |
5.1.2 饮食 |
5.1.3 购物 |
5.1.4 医疗保健 |
5.1.5 休闲游憩 |
5.1.6 社交公益 |
5.2 舒适移民聚居生活空间类型 |
5.2.1 原生型长寿屯落 |
5.2.2 旅游商业街 |
5.2.3 田园度假村 |
5.2.4 高端养生小区 |
5.3 本章小结 |
6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特征 |
6.1 乡村绅士化的时序分析 |
6.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时序分析 |
6.2.1 乡村原生社会空间形态(1994 年前) |
6.2.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萌芽阶段(1995-2005 年) |
6.2.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成长阶段(2006-2012 年) |
6.2.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发展阶段(2013 年- ) |
6.3 本章小结 |
7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 |
7.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
7.1.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评价维度与指标构成 |
7.1.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指标体系 |
7.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指数 |
7.2.1 人口阶层变化指数 |
7.2.2 住房结构条件指数 |
7.2.3 经济生产变化指数 |
7.2.4 景观设施变化指数 |
7.2.5 人文治理变化指数 |
7.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空间差异 |
7.3.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单项指标分析 |
7.3.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指标汇析 |
7.3.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聚居生活空间类型差异 |
7.3.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地理空间分异 |
7.3.5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ArcGIS核密度特征 |
7.3.6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冷热点集聚特征 |
7.4 本章小节 |
8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形成机制 |
8.1 舒适移民现象出现的“推拉”机制 |
8.1.1 城市人居环境问题成为舒适移民现象发生的基础推力 |
8.1.2 乡村舒适的康养环境是舒适移民现象形成的基础拉力 |
8.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多元化发展的“供需”机制 |
8.2.1 舒适移民健康美好生活实践推动乡村绅士化多元化发展 |
8.2.2 资源环境“租金差”诱致多方供给,驱动乡村绅士化多元发展 |
8.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差异的“利益相关者”机制 |
8.3.1 多元力量主导下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阶段差异 |
8.3.2 多元力量主导下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空间差异 |
8.4 本章小结 |
9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效应与调控 |
9.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影响效应 |
9.1.1 “租金差”得以实现,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 |
9.1.2 乡村经济日渐复兴,内生式发展乏力 |
9.1.3 乡村社区重焕生机,生活空间冲突浮现 |
9.1.4 乡村“再地方化”,何方是长寿归途? |
9.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效应调控 |
9.2.1 “统筹发展”:丰富舒适移民公共设施与服务供给 |
9.2.2 “共生共荣”:多类型绅士化和谐发展 |
9.2.3 “主客共治”:营造可依恋的美好生活空间 |
9.2.4 “环境关照”:促进迁入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
9.3 本章小结 |
10 结论、讨论及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1.1 舒适移民引致的乡村社会空间变迁需要新的解释性框架 |
10.1.2 舒适移民主体类型 |
10.1.3 舒适移民日常生活与聚居生活空间类型 |
10.1.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特征 |
10.1.5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格局 |
10.1.6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形成机制 |
10.1.7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效应与调控 |
10.2 讨论 |
10.2.1 舒适移民群体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异同 |
10.2.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表征比对 |
10.2.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机制异同 |
10.2.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效应比较 |
10.3 创新 |
10.3.1 探索了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测度方法 |
10.3.2 丰实了生活方式流动背景下的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机理解释 |
10.3.3 完善了舒适移民和乡村绅士化研究的微观地域系统性 |
10.4 不足与展望 |
10.4.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有待更长的历时性分析 |
10.4.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空间格局分析有待深入 |
10.4.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影响因素有待精确剥离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舒适移民/(“候鸟旅游”)日常生活问卷调查 |
附录 B:舒适移民/(“候鸟人”)半结构访谈提纲 |
附录 C:乡村社会空间变迁问卷 |
附录 D:村屯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提纲 |
附录 E: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养老服务压力增大与健康老龄化的提出 |
1.1.2 健康评价的兴起与综合指标体系的运用 |
1.1.3 生命历程与健康差异化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理论层面研究意义 |
1.2.2 实际层面研究意义 |
1.2.3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与文献来源 |
2.2 相关概念定义和测量研究回顾 |
2.2.1 虚弱的定义相关研究 |
2.2.2 虚弱的测量——虚弱指数相关研究 |
2.2.3 虚弱轨迹 |
2.2.4 社会经济地位在健康领域的定义及测量方式研究 |
2.3 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虚弱指数的相关研究 |
2.3.1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虚弱指数相关研究 |
2.3.2 中老年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虚弱指数相关研究 |
2.4 社会经济地位与虚弱轨迹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模型和研究设计 |
3.1 相关理论基础 |
3.1.1 生命历程理论 |
3.1.2 社会因果论 |
3.1.3 健康累积劣势理论 |
3.2 研究设计 |
3.2.1 概念界定和指标的选取 |
3.2.2 变量的测量 |
3.2.3 数据来源 |
3.2.4 数据模型 |
3.2.5 研究框架的构建 |
3.2.6 研究假设 |
4 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 |
4.1 数据预处理及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
4.1.1 老年人虚弱指数构建情况 |
4.1.2 样本老年人虚弱指数的分布情况 |
4.1.3 分年龄、性别角度下虚弱指数的分布情况 |
4.1.4 老年人社会经济分布情况 |
4.2 模型的设定和检验 |
4.2.1 组基发展模型的介绍 |
4.2.2 组基发展模型拟合结果 |
4.3 老年人虚弱轨迹类型 |
4.3.1 总体老年人虚弱轨迹类型 |
4.3.2 不同虚弱轨迹类型的老年人特征 |
4.3.3 老年人虚弱轨迹的性别差异 |
4.3.4 老年人虚弱轨迹的年龄差异 |
4.4 本章小结 |
5 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 |
5.1 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影响分析 |
5.1.1 童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多层线性分析 |
5.1.2 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多层线性分析 |
5.1.3 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多层线性分析 |
5.1.4 小结 |
5.2 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影响分析 |
5.2.1 童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归属影响分析 |
5.2.2 中老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归属影响分析 |
5.2.3 生命历程视角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归属影响分析 |
5.2.4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 |
6.1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参数生成和变量预处理 |
6.2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指数的影响分析 |
6.2.1 模型设计 |
6.2.2 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虚弱指数多层线性影响分析 |
6.2.3 小结 |
6.3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轨迹的影响分析 |
6.3.1 模型设计 |
6.3.2 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虚弱轨迹影响分析 |
6.3.3 小结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儿童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
7.1.2 中老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
7.1.3 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
7.1.4 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
7.2 研究建议 |
7.2.1 理念框架:多层面,全方位,全生命历程进行预防虚弱 |
7.2.2 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虚弱预防和健康预期寿命促进政策体系 |
7.2.3 特殊人群:加强有针对性的风险保护机制建设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9)中国长寿之乡彭山老年生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背景 |
1.1.2 彭山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价值 |
1.2.2 学术意义 |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主要内容及构架 |
1.4.2 研究数据说明 |
1.5 创新与不足 |
1.6 小结 |
2. 老年生活方式相关研究综述 |
2.1 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
2.1.1 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
2.1.2 老年生活方式研究状况 |
2.2 健康长寿研究状况 |
2.3 老年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老年社会学理论 |
2.3.2 老年社会支持理论 |
2.3.3 积极老龄化理念 |
2.4 彭山健康长寿研究状况 |
2.5 重要概念关系的厘定 |
2.5.1 中国长寿之乡及其考核标准 |
2.5.2 老年生活方式定义 |
2.5.3 健康生活方式 |
2.6 小结 |
3. 彭山老年生活方式调查 |
3.1 彭山老年人口状况 |
3.1.1 中国长寿之乡彭山的基础分析 |
3.1.2 彭山老年人口结构 |
3.2 老年生活方式调查指标设计 |
3.2.1 指标的设计原则 |
3.2.2 指标体系的架构 |
3.2.3 调查分析方法 |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3.1 调查内容 |
3.3.2 调查区域与样本 |
3.3.3 调查实施 |
4. 彭山老年生活方式基本描述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1.1 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 |
4.1.2. 老年人口的婚姻生育 |
4.1.3. 老年人口的经济收入 |
4.2 彭山老年人的生理健康状况 |
4.2.1 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 |
4.2.2 老年人口的饮食情况 |
4.2.3 老年人口的锻炼状况 |
4.2.4 老年人口的烟酒状况 |
4.3 彭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
4.4 彭山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状况 |
4.5 彭山老年人的性生活状况 |
4.5.1 彭祖与彭山长寿现象关系 |
4.5.2 老年人口的性生活状况 |
4.6 访谈 彭山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个案 |
4.7 小结 |
5. 彭山健康长寿法则分析 |
5.1 彭山健康长寿生活方法分析 |
5.1.1 健康长寿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 |
5.1.2 彭山老年人的个性化生活商讨 |
5.2 彭山健康长寿原因分析 |
5.2.1 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 |
5.2.2 传统文化因素的作用 |
5.3 彭山健康长寿法则归纳 |
5.3.1. 彭山健康长寿法则定义 |
5.3.2 区域案例参考——香港的健康长寿状况 |
5.4 小结 |
6. 彭山健康长寿法则的理论意义与启示 |
6.1 彭山健康长寿法则的理论意义 |
6.1.1 对个体行为的指导意义 |
6.1.2 对政府作为的引导价值 |
6.2 几点启示和思考 |
7.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彭山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老年健康行为特征、演变及其健康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与思路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老年人 |
二、健康与老年健康 |
三、健康行为 |
四、生活方式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一、健康行为相关研究 |
二、老年健康评价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健康行为改变相关理论 |
二、健康相关理论 |
第二章 研究数据、变量选取与样本描述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一、老年健康研究主要数据 |
二、CLHLS数据与预处理思路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定义 |
一、健康行为显变量指标 |
二、老年健康变量 |
三、其他主要变量 |
第三节 样本描述 |
第三章 老年健康行为特征及潜在类别分析 |
第一节 老年健康行为的一般特征 |
一、老年饮食行为特征 |
二、老年锻炼行为特征 |
三、老年社会活动参与行为特征 |
四、老年饮酒行为特征 |
五、老年吸烟行为特征 |
第二节 老年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分析原理解析 |
一、潜在类别分析原理 |
二、潜在类别分析模型评价指标 |
第三节 潜在类别分析结果及差异化 |
一、基于2005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
二、基于2008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
三、基于2011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
四、基于2014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及影响机制 |
第一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一般描述 |
一、老年健康行为变化描述分析 |
二、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个案分析 |
第二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原理解析 |
一、增长混合模型原理 |
二、增长混合模型评价指标 |
第三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模型结果 |
一、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结果 |
二、老年健康行为分类型演变趋势 |
第四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影响因素 |
一、数据处理与变量设置 |
二、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影响因素模型结果 |
第五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过程与机制 |
一、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动力 |
二、老年健康行为演变过程简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年健康行为的健康效应 |
第一节 不同行为类别老年人的健康差异 |
一、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描述分析 |
二、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的交互分析 |
第二节 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自回归交叉滞后分析 |
一、自回归交叉滞后模型设定 |
二、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
第三节 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的关联解析 |
一、老年健康行为的健康效应 |
二、健康状况对健康行为的约束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运动与中老年健康长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老年城乡居民健康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CHARLS数据分析[D]. 覃竹韵. 南京大学, 2017(09)
- [2]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中老年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D]. 仲亚琴. 山东大学, 2014(12)
- [3]空竹锻炼对中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刘璐.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社区老年健康教育中的小组工作实践[D]. 邓延彬. 兰州大学, 2020(01)
- [5]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D]. 魏胜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6]普及与推广视域下中老年人武术传习方案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太极拳为例[D]. 赵改秀.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研究[D]. 谭华云.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D]. 陈蕾.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9]中国长寿之乡彭山老年生活方式研究[D]. 张俭.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3)
- [10]老年健康行为特征、演变及其健康效应[D]. 冯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