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鼻中隔粘骨膜下切开33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丁日俭[1](1994)在《改良鼻中隔粘骨膜下切开33例体会》文中研究表明改良鼻中隔粘骨膜下切开33例体会兰州邮电医院耳鼻咽喉科丁日俭鼻中隔偏曲所致鼻腔疾病和呼吸障碍,目前尚无有效保守治疗方法,仍赖于手术。常规的手术方法。尚难达到良效。本文将33的改良鼻中隔粘骨膜下切开术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28例,女5例,年龄19~48岁,...
王涛[2](2011)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切口变通疗效比较》文中认为背景鼻中隔偏曲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而手术是解决偏曲的唯一方法,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在额镜下对偏曲进行矫正,这种手术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切口单一;而现在手术多在内镜下进行,手术切口的变通大大扩大了偏曲矫正的手术适应症,值得临床推广,但是需要更多的临床资料探讨鼻中隔偏曲的最佳手术方式。目的比较传统方法和经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技巧和切口变通,以及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的预后效果,探求鼻中隔偏曲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选取鼻中隔偏曲患者,经鼻内窥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48例和传统鼻中隔矫正术45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对比分析。结果在传统手术组,病人平均手术时间为87.01±6.13分钟,手术出血量为13.9±2.17毫升,平均住院时间是6.6±0.82天。45例病人中治愈30例,治愈率66.7%;好转12例,好转率26.7%;其中15例在术后2-4周发生鼻中隔与中鼻甲粘连,经分离后12例好转;出现鼻中隔穿孔2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6.7%。经内镜切口变通手术组,病人平均手术时间为63.10±7.11分钟,手术出血量为8.6±1.33毫升,平均住院时间是3.6±0.71天,48例病人中治愈46例,治愈率95.8%;好转2例,好转率4.2%,有2例术后2-4周发生鼻中隔与中鼻甲粘连,经分离后痊愈,未见迟发型穿孔、鼻梁塌陷、血肿、切口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内镜组的疼痛程度亦轻于传统组。传统组和采用鼻内镜下变通切口治疗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切口变通疗效明显好于传统的手术方式。
彭易坤,胡德峰,杨秀海,李德宏[3](2011)在《多平面分期手术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平面分期手术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6例确诊的OSAHS患者进行多平面分期手术。Ⅰ期手术:均行双侧或单侧下鼻甲黏骨膜下部分切除术,摘除部分下鼻甲骨,13例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3例合并单侧鼻息肉、同侧上颌窦、筛窦炎患者同时切除鼻息肉,开放上颌窦和筛窦;Ⅱ期手术:单纯行H-UPPP手术16例,同期联合硬腭截短软腭前移术2例,同期联合舌骨悬吊术8例。观察手术前后呼吸暂停、打鼾症状改善情况,AHI、LSaO2、平均SaO2、ESS评分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呼吸暂停、打鼾症状均消失或不同程度减轻,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AHI、LSaO2、平均SaO2、ES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所有患者术后均无需行气管切开术。结论根据阻塞平面进行多平面分期手术治疗重度OSAHS患者可提高疗效,并能有效避免围手术期行气管切开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林庆强,詹小燕,郑洪赠,刘真[4](2019)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治愈率、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治愈率、并发症的影响,为在临床上选取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号排序后,取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3例,其中观察组行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对照组行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其他基础指标监测以及操作均相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率为93.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提高治愈率并降低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
谭明[5](2014)在《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术》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行鼻中隔矫正术失败的37例患者在我科行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手术切口在鼻小柱后方、鼻中隔软骨尾端前缘,上自鼻中隔软骨尾端顶部,向下延至鼻腔底部;然后沿此缘依次切开皮肤及黏膜,暴露软骨膜,自前向后将鼻中隔黏膜及粘连的纤维组织切开分离,切除偏曲的部分骨质。与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手术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鼻内镜下采用改良切口行鼻中隔再次矫正术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年,鼻中隔偏曲矫正良好,鼻腔通畅,临床症状显着改善,无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鞍鼻及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术手术时间(自切开黏膜开始至切口缝合结束)平均为20.34±4.7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5.35±3.54ml,一侧中隔粘膜破损2例,粘膜完整35例,疗效好转2例,治愈35例。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9.44±7.2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77±8.15ml,一侧中隔粘膜破损8例,两侧粘膜破损3例,粘膜完整25例,有并发症3例,疗效好转13例,无效3例,治愈20例。改良切口手术组与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手术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治疗效果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手术方式,可以对两侧鼻中隔黏膜之间粘连的纤维组织直接进行切开分离,具有出血少、视野清晰、容易分离、黏膜张力小不容易损伤、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操作简单、安全,大大降低了鼻中隔再次矫正术的难度和风险,术后疗效好、并发症少,创伤小,符合现代鼻微创观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颖[6](2010)在《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显微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术式的改良及手术疗效。方法对84例经鼻内窥镜/显微镜下行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和36例行传统Killian切口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回顾对比分析。结果所有行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病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均得到良好改善,其中术中发生鼻中隔一侧粘膜轻度撕裂5例,但因保证了对侧粘膜的完整,保留了鼻中隔软骨支架,术后均无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鼻中隔偏曲矫正满意,达到了临床治疗目的。与传统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治疗效果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 P < 0. 05)。结论内窥镜/显微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粘膜张力小、视野清晰、术野宽广等优点,对高位和后段偏曲暴露良好,矫正满意。该术式仅去除偏曲的骨性或少量偏曲部分软骨,保留了鼻中隔支架,并发症少,微创,术后疗效好,更符合鼻腔生理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庞文英,王媛,银兴贵,韩红霞[7](2015)在《改良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204例》文中研究说明鼻中隔偏曲常伴有同侧或对侧鼻甲、钩突及半月裂等解剖异常,易诱发鼻窦炎[1]。以往对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首先采取单纯鼻中隔矫正术[2],而后观察12年,视肥厚鼻甲黏膜自行恢复情况及术后鼻腔不适的改善情况,部分患者需进行二次手术,选择性行鼻甲部分肥厚黏膜及肥大的鼻甲骨切除术。我科于2012-12至2014-03对204例明确诊断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根据
刘岷生[8](2009)在《鼻中隔成形术86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陈庆华,刘军,杨引通,高卓平[9](2005)在《鼻内窥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及歪鼻整形术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及歪鼻整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7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行改良鼻中隔矫正术,对9例鼻中隔偏曲伴歪鼻者行改良鼻中隔矫正及歪鼻整形术。结果:136例病人中134例获得满意效果,3例获得良好效果,且经过半年以上随访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鼻内镜下对传统鼻中隔矫正术进行改良及同时行歪鼻整形术,可一次性达到满意治疗效果,且视野清楚、损伤较小、操作方便、术后并发症少。
翟立杰,王志强,秦玉红,孙铁青[10](2003)在《鼻内进路歪鼻-鼻中隔矫正术》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歪鼻-鼻中隔矫正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60例病人中22例行鼻中隔矫正术;14例行骨部歪鼻矫正术;24例行骨部、软骨部歪鼻矫正术(其中歪鼻合并鞍鼻矫正术8例,合并驼峰鼻矫正术3例)。结果 经随访6~24个月,60例病人中,歪鼻矫正良好54例(满意率90.0%)。结论 鼻内进路歪鼻-鼻中隔矫正术,适应症广泛、操作方便、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术中矫正鼻中隔、彻底松解畸形部位的组织及矫正后的内外固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二、改良鼻中隔粘骨膜下切开33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鼻中隔粘骨膜下切开33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切口变通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基本材料 |
1.2 实验设计方案 |
1.3 临床资料 |
1.4 麻醉、手术及术后处理 |
1.4.1 麻醉方法 |
1.4.2 手术方法 |
1.4.2.1 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 |
1.4.2.2 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
1.4.3 术后护理 |
1.5 观测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 |
第2章 结果 |
2.1 手术时间的比较 |
2.2 手术出血量的比较 |
2.3 平均住院时间的比较 |
2.4 术后24小时切口疼痛情况 |
2.5 治愈率、有效率、并发症出现率 |
第3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多平面分期手术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术前检查和问卷调查 |
1.3 手术方法 |
1.3.1 Ⅰ期手术: |
1.3.2 Ⅱ期手术: |
1.4 疗效判定及随访 |
2 结 果 |
2.1 手术前后各参数变化 |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
3 讨 论 |
(4)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治愈率、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愈率对比: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5)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谢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综述 |
1. 正文 |
2.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7)改良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204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讨论 |
(8)鼻中隔成形术8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改良鼻中隔粘骨膜下切开33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鼻中隔粘骨膜下切开33例体会[J]. 丁日俭. 新医学, 1994(01)
- [2]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切口变通疗效比较[D]. 王涛. 青岛大学, 2011(06)
- [3]多平面分期手术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J]. 彭易坤,胡德峰,杨秀海,李德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13)
- [4]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治愈率、并发症的影响[J]. 林庆强,詹小燕,郑洪赠,刘真.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4)
- [5]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术[D]. 谭明.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6]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D]. 杨颖.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7]改良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204例[J]. 庞文英,王媛,银兴贵,韩红霞. 武警医学, 2015(10)
- [8]鼻中隔成形术86例报告[J]. 刘岷生. 甘肃医药, 2009(04)
- [9]鼻内窥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及歪鼻整形术的探讨[J]. 陈庆华,刘军,杨引通,高卓平. 陕西医学杂志, 2005(10)
- [10]鼻内进路歪鼻-鼻中隔矫正术[J]. 翟立杰,王志强,秦玉红,孙铁青.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