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系棉花Hacknessy细胞质的改良及应用

三系棉花Hacknessy细胞质的改良及应用

一、棉花哈克尼西胞质型三系的改良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赛男[1](2019)在《陆地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新材料建立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培育高产优质杂交种是棉花生产的重大需求,创建具有优良遗传背景的不育系、恢复系新材料对选育强优势杂交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3份陆地棉综合性状优良品系、13份优异纤维品质品系和2个骨干亲本为受体亲本,以分别带有不育基因的材料851A和恢复基因的材料ZB79185R为供体亲本,进行不育系和恢复系新材料创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以不育系851A作为供体亲本(母本),以综合性状优良品系13份、优异纤维品质品系13份和骨干亲本2份分别为受体亲本(父本),二者杂交获得F1并连续回交5代,每一世代选取育性最差的植株进行回交。对创制的不育系新材料花器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育系新材料花丝短且柱头外露,无花粉粒或较少花粉粒,无花粉或少量花粉,花药瘦小。在回交高世代结合育性调查进行花粉活力检测,最后获得不育株率为100%且花粉完全败育的不育系新材料15份。2.将胞质不育的供体亲本ZB79185R为母本,将上述综合性状优良品系、品质优异品系和骨干亲本为受体,通过杂交、连续回交结合高世代分子标记辅助,采用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NAU6466和COTO10,对创制的15个恢复系材料的BC6F1代1752个单株进行鉴定,筛选到415株阳性植株,选取这些植株的种子自交一代获得恢复系新材料15份。对创制的恢复系新材料的花器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恢复系新材料花丝较长且花药饱满,花粉粒较多,花粉量大。用1%的I2-KI染液对花粉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恢复系花粉活性强,植株完全可育。3.不育系新材料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不育系株高变幅为90.3cm119.3cm,第一果枝节位数变幅为4.87.9,果枝数变幅为10.714.6,筛选出QZH-2、QZH-4、QZH-7、QZH-10、QZH-12、QZH-16、QZH-18、QZH-19、QZH-26这些农艺性状优良的不育系新材料。4.恢复系新材料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调查结果显示:恢复系株高变幅为62.0cm122.1cm,第一果枝节位数变幅为2.47.5,果枝数变幅为9.815.0,铃数变幅为4.030.0,烂铃数变幅为0.00.8;纤维长度在28mm31mm的材料有18份占新材料的45%,强度在30c N/tex以上的材料占新材料35%,马克隆值达到B级以上的材料占新材料的70%。筛选出QZH-32、QZH-36、QZH-44、QZH-46、QZH-49、QZH-80这些综合性状优良的恢复系新材料6份。综上,本研究创制了具有优良遗传背景的不育系新材料9份,不育系新材料不育株率100%,花粉完全败育。创制了具有优良遗传背景的恢复系新材料13份,具有优良纤维品质的恢复系新材料17份,新材料育性好,花粉活力强。筛选出QZH-2、QZH-4、QZH-7、QZH-10、QZH-12、QZH-16、QZH-18、QZH-19、QZH-26这些农艺性状优异的陆地棉不育系新材料。筛选出QZH-32、QZH-36、QZH-44、QZH-46、QZH-49、QZH-80这些兼具优良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优质陆地棉恢复系新材料。

刘利彩[2](2015)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候选区域基因SSCP标记开发与分析》文中指出棉花三系杂交制种技术不仅成本低廉、简便高效,而且能够显着提高棉花产量。棉花恢复基因定位与分析对于研究恢复基因作用机制和改良恢复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为亲本,构建F2群体,通过调查F2群体单株的花粉育性,确认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式;对课题前期初步定位的13个SSR标记进行D基因组本地Blast分析,然后对候选区域内存在的PPR基因及其它基因在NCBI网站Blast分析推测其同源基因;采用SSCP标记技术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SA),筛选与恢复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其进行群体基因型分析,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同时,对目标区域内17个候选基因在三系花蕾发育四个时期的表达模式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明确这些基因在三系材料中的表达模式。取得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初步定位的13个SSR标记经过D基因组本地Blast分析,发现13个标记分布在9个不同的Scaffolds上,在包含最近的标记BNL3535的160kb范围内,发现有9个PPR基因和9个非PPR间隔基因成簇存在,其中标记BNL3535位于2个PPR基因CottonDgene10013437和CottonDgene10013446之间,对应的物理距离分别为40.89kb和53.66kb。2、分段设计出覆盖这18个基因序列的引物共155对,再利用SSCP技术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SA)筛选到15对SSCP多态性引物,然后结合前期的3个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对这18个标记在F2群体中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标记定位在距离恢复基因4.8c M范围内。其中BNL3535是距离最近的标记,遗传距离为2.9 c M,343401-1和344805-2是距离恢复基因最近的SSCP标记,遗传距离均为3.2 c M。3、对目标区域内的17个基因在三系花蕾发育四个时期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9个PPR基因的在三系花蕾发育前期(1-2 mm)表达差异不明显,在进入3 mm以后时期的表达模式产生明显差异;而大部分非PPR基因在三系花蕾四个时期的表达存在差异,但是在候选区域内并没有鉴定到在恢复系中特异表达的基因。

聂虎帅[3](2015)在《玉米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已被广泛应用到育种生产实践中。玉米是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利用杂种优势最早最成功的作物之一。最近几十年,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的科学家们对杂种优势机理从理论和实验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提出了一些经典假说。但杂种优势产生的机理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研究。本研究以玉米新品种吉大101为材料,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了杂交种及其亲本苗期的根、叶片以及授粉后15天幼胚的基因表达差异,取幼苗期根、叶片及授粉后15天的幼胚,提取总RNA,反转录将其反转录合成cDNA后进行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选择PstI/MseI和EcoRI/MseI两对酶切组合对双链cDNA进行限制性酶切,得到的粘性末端分别连接对应的人工接头,预扩增后再用240对选择性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最后通过4.5%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差异表达基因。实验共回收了458条差异表达片段,其中根、叶片和幼胚中分别为180、170和108条,对这些差异表达片段进行重复PCR并测序,三个器官中分别成功测序174、156和102条TDF。通过MaizeGDB数据库比对分析,在根、叶片和幼胚中,能找到同源序列的功能片段分别有107、107和90条。分别对这些有功能序列进行Blast2GO功能聚类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基因片段参与物质、能量代谢、抗逆生理活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合成、转录、细胞周期、物质运输以及信号转导途径等,初步推测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qRT-PCR对部分回收的差异表达片段进行可靠性分析,证实其与cDNA-AFLP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cDNA-AFLP在分离差异表达基因所得结果具有可信度和可参考性。结合cDNA-AFLP和qRT-PCR实验结果,依据相同基因在不同材料中表达量的高低,对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模式的分析,结果可总结为以下几种:双亲共沉默表达类型、单亲沉默表达类型、单亲显性表达类型、杂交种特异表达类型及双亲显性表达类型;其中基因单亲显性表达类型和杂交种特异表达类型在本次实验结果中占有较大比例。参照功能聚类分析及qRT-PCR实验结果,从幼苗期根部和授粉后15天幼胚中选取并克隆了7个差异表达基因:基因MPAO和ZmPUB编码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抗病和抗衰老相关蛋白(G-74: polyamine oxidase4, P-3: RING/U-boxsuperfamily protein);基因ZmRanGTP1编码促进植物主根生长、抑制侧根生长相关的蛋白(G-81: RAN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1);基因ZmSEC-14p编码促进植物根毛生长以及具有抗冷功能的蛋白(G-125: Sec14p-likephosphatidylinositol transfer family protein);基因ZmSCP和WD40编码控制灌浆程度、谷粒宽度、胚发育以及植物形态构建等调节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P-6:serine carboxypeptidase-like33, P-15: transducin family protein/WD-40repeat familyprotein)以及基因ZmERD15编码干旱诱导脱水蛋白(P-66: dehydration-inducedprotein-ERD15)。初步推测这些基因在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现在正在进行功能验证,已侵染拟南芥并获得T1代种子。综上所述,本文应用cDNA-AFLP技术研究了玉米杂交种与其亲本在苗期根、叶片以及授粉后15天幼胚中基因的差异表达,所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经过进一步分析及功能验证,对探索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张卫东[4](2014)在《杂交棉人工去雄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也逐步借鉴内地植棉省市的先进经验,开始倾向种植高产、高效、优质的杂交棉。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新疆杂交棉种植面积已接近10万hm2。近年新疆杂交棉推广速度快,种子需求量大,很难达到供需平衡。因此研究高产、高效、规模化的杂交棉制种技术,大量快速生产杂交种,必将是新疆杂交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哈密地区近几年自育杂交棉制种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和示范,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哈密地区杂交制种的去雄方式是以人工去雄为主,可适当引进和开展化学杀雄、器械辅助去雄、喷水杀雄等较为高效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制种效率。2、集花授粉法、小瓶法无论是从便于人工操作,还是从提高制种效果、降低制种成本方面来看,其综合指标优于花对花、套管隔离提前授粉法、盖花法等方法。蜜蜂辅助授粉法已具备初步应用的基础,应尽快完善实现产业化。3、不同部位授粉效果存在差异,柱头中部和底端的授粉效果优于顶端。授粉时应采取全柱头授粉的方式。增加受精的几率,提高健康种子数量,减少不孕籽的产生,增加铃重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4、授粉时尽量选择早上8:00至10:00的最佳时间,此时段授粉的成铃率较高、不孕籽数量较少、单铃重较大。5、随着密度降低,制种时间逐渐延长,低密度处理间差异较小,高密度差异较大。在本试验条件,在密度为86134株/hm2时种子产量最高,最高种子产量2992.4kg/hm2。综合制种劳动力的价格,考虑杂交种的生产成本而言,哈密地区60000-90000株/hm2为合适的杂交制种密度。

姜家生[5](2012)在《棉花细胞核雄性不育系ms5ms6不育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enetic male sterility)是由细胞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其在植物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棉花的核雄性不育系是由控制花粉正常育性的核基因发生突变而形成的不育系,因具有败育比较彻底、恢复源比较广泛,以及易于筛选较高优势杂交组合的优点,在杂交种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主要形态特征有:雄蕊发育异常,花丝不能伸长,花丝数减少,花药干瘪,不能散粉,亦不能产生具有正常功能的花粉;而它的雌蕊却发育正常,并能较广泛地接受异花的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棉花核雄性不育系主要受到1对或2对显隐性基因控制,因而遗传简单,但是,对棉花细胞核雄性不育机理研究却不多。在隐性不育系中纯合体(msms)表现雄性不育。这种不育性能为相对显性基因Ms所恢复,杂合体后代呈简单的孟德尔分离。因此用常规遗传学方法不能使整个群体保持不育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对细胞核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本文以大多数杂交棉育成的亲本棉花细胞核雄性不育系ms5ms6为材料,通过比较花药发育过程超微结构变化、花药发育过程中代谢酶类的活性变化、花药发育过程中代谢激素的活性变化、花药发育过程中矿质元素含量变化,探究棉花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控制相关基因,研讨其细胞核雄性不育发生的可能分子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及其对应的可育系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不育系花药花粉囊壁发育中期中层与绒毡层行为异常,具体表现为中层过早解体,绒毡层细胞出现形状异常和绒毡层过早解体,花粉粒发育受阻。不育株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异常,表现在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数目差异较大。有形成4个子细胞的,称为四分体(四分孢子);有形成3个子细胞的,称为三分孢子;有形成2个子细胞的,称为二分孢子;还有形成多个子细胞的,称为多分孢子。不育株花粉粒因得不到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和调节,无法正常发育,或早期发育受阻,形状异常,无外壁的形成,较早解体,在花药发育后期,则无花粉粒的形成;或中后期虽有外壁的形成,刺突明显,但是内部出现多液泡化,发育被迫停止而解体,在花药发育后期,形成了仅有具刺突外壁而无内容物的中空花粉粒。不育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杂乱无章和绒毡层的提前解体,无疑给花粉粒以后的发育造成了混乱,无法再继续发育下去,过早的止步于此。因而,最终就会形成无花粉粒的雄性不育类型。2、通过对不育系和可育系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酶活性含量变化测定,发现不育株SOD活性在各个发育时期的含量均低于可育株的含量,尤其在花粉败育期,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可育株中的SOD活性是不育株的1.61倍,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在幼花药发育期和花粉母细胞发育期,不育株花药POD活性略低于可育株活性,但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不育株花药POD活性有大幅提升,而可育株活性上升幅度不大。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不育株花药POD活性明显高于可育株活性,差异显着,且差异达到最大。由此可见,棉花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酶活性变化可能与小孢子败育、雄性不育的发生有着重要联系。3、对不育系和可育系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矿质元素含量变化测定,发现Fe和Cu含量在花粉败育发育期均显着低于同期可育株含量。从幼花药发育期到花粉母细胞发育期,不育株中Mn含量的变化与可育株相似,且含量也基本相同,无显着性的差异,以后逐渐增高,含量超过可育株,并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时的含量显着高于同期可育株Mn的含量。4、利用Blast在NCBI核酸数据库中对注册号为EG036041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EST0109进行同源搜索,结果表明其与陆地棉的β-tubulin-8基因具有94%的相似性。利用特异性引物对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药DNA进行PCR扩增,得到分子量介于500-750bp之间靠近750bp、稳定、清晰的单一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切胶回收,克隆测序,比对分析,结果显示,β-tubulin-8基因内含子的第11个核苷酸由A突变成了G,核苷酸的突变可能影响了基因的转录剪接以及发育调控,导致花粉败育的发生,详细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丽,孔宪辉,王旭文,王娟,相吉山,余渝[6](2012)在《9个早熟陆地棉新不育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进一步利用棉花杂种优势,促进三系杂交棉的选育,以哈克尼西棉、三裂棉(D8)和海岛棉(05-53A)3种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新疆早熟陆地棉新陆早33号、新陆早36号和系9为回交亲本,连续回交4代,获得9(3×3)个新不育系(A1~A9);用3个恢复系(R1~R3)与新不育系进行杂交,获得27(9×3)个杂交组合。通过对8个性状配合力分析可知,A3、A4、A6和A9的籽棉产量,A3和A9的单株铃数,A2、A3和A9的铃质量,以及A4和A7的百粒质量的GCA效应值较高;A3×R1组合单株铃数、铃质量和A2×R1组合籽棉产量的SCA效应值最高;这些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共同影响,但一般配合力效应较特殊配合力的略大。对9个新不育系和3个恢复系进行亲本利用价值评价发现,A3、A9和R3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马维军,任爱民,崔明晖,韩秋成,张玉娟,尹国,王双贵[7](2012)在《3个棉花胞质雄性不育系mtDNA的差异性分析》文中提出选取生产上常用的104-7A、晋A和哈克尼西棉3个棉花胞质不育系为试验材料,利用RAPD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探索不同胞质不育系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引物S207、S291和S513在3个不育系中能得到清晰的特异条带,表明这3个不育系的线粒体DNA之间有差异,分别为不同的胞质不育类型。

周心童[8](2012)在《抗除草剂基因EPSPS在棉花杂种优势中的利用及其快速转育》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田杂草危害一直是困扰棉农的问题之一。在棉花已有高产优质等优良性状基础上,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化抗草甘膦基因,增强作物对草甘膦的抗性,以及将抗草甘膦特性作为指示性状应用于杂种生产,已成为植物转基因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以农艺和品质性状优良的9个棉花新品系为母本,以具有EPSPS基因抗草甘膦新品系为父本,通过不去雄人工授粉配制杂交组合,确定筛选真杂种的适宜草甘膦浓度和最适喷施时间,对F1的产量及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棉花一年多代快速回交转育技术,将EPSPS基因转育到5个常规亲本中,以期获得稳定的转基因材料。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草甘膦,确定了有效鉴别父、母本品种抗与非抗草甘膦的最适浓度为2g/L,鉴别杂交种的最适草甘膦浓度为2.25 g/L,即10%草甘膦水剂稀释45倍,最适宜的喷施时间为棉苗三叶期。2.在田间对杂种F1进行草甘膦喷施处理并利用PCR检测目的基因,结果显示9个组合的PCR阳性率介于33.6%62.52%之间,其中有4个组合的阳性率达到50%以上。3.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甘膦处理3 d后不同组合F1的叶片莽草酸含量,结果显示各组合莽草酸含量的高低与其抗草甘膦强弱表现一致,但不同组合受其遗传背景的影响,其抗性强弱亦稍有差异。4.转EPSPS基因棉花F1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F1皮棉产量为1777.1~2441.3 kg/hm2,产量增加显着。产量的增加主要源于铃数的增加,9个组合平均可增加27%,其中组合1增加量达到49%。断裂比强度的竞争优势可高达15%。5.以5个品系为轮回亲本,以抗草甘膦品系为非轮回亲本进行杂交、回交,利用幼胚培养、嫁接、生长调控等集成的棉花一年多代回交转育技术,获得5个品系的BC4转基因抗除草剂新材料。

郭衍龙[9](2012)在《杂交棉正反交F1杂种优势、F2利用价值及制种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研究了华杂棉H318和华杂棉4号两个审定杂交棉品种的正交组合(B11×4-5,B11×119-1)和反交组合(4-5×B11,119-1×B11)F1苗期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以及华杂棉H318F2的利用价值和制种产量,目的是为两个杂交棉品种的顺利推广提供理论和生产实践依据,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苗期农艺性状:两个杂交棉品种正交组合的杂种一代子叶面积大于反交组合杂种一代,且差异极显着,明显受到母体遗传的影响。从两个杂交棉品种正、反交组合前3片真叶发育速度来看,第一片真叶的发育与组配方式有一定的关系,趋向母本,因而,在受到核基因控制外,可能还受到母本的一些影响;第二片真叶生长发育开始,以后各片真叶发育速度逐渐趋向同步。正、反组合之间的苗高和主茎叶数差异不显着,表明两者的遗传主要受双亲核基因的共同作用。2.不同生育时期叶片SPAD值:SPAD值是反映叶绿素含量多少的一个相对指标。两个品种正反交组合之间在各个生育期的叶片SPAD值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表明正反交一代之间叶绿素含量与组配方式无关。3.正、反交方式组配杂种一代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素:华杂棉H318与华杂棉4号两个品种以正交的杂种一代籽、皮棉产量分别为305.6kg/666.7m2、313.8kg/666.7m2和124.9kg/666.7m2、128.0kg/666.7m2;两个品种相应的反交方式组配杂种一代籽、皮棉产量分别为303.5kg/666.7m2、310.3kg/666.7m2和123.6kg/666.7m2、125.9kg/666.7m2,差异都未达到显着水平,同时均表现出较高的中亲优势和高亲优势;与对照(TD-5)相比,两个品种正反交一代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进一步证明华杂棉H318和华杂棉4号与目前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品种TD-5具有同等的产量水平,是二个值得推广的优势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中,华杂棉4号正交单株结铃数高于反交组合,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除此之外,其余性状在正反交之间差异不显着,但是正交组合单铃重和衣指的中亲优势、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都高于反交组合。4.正反交间纤维品质比较:两个品种的正反交一代纤维品质主要指标差异不明显。按照纤维长度、整齐度、麦克隆值、伸长率、比强度的顺序,华杂棉H318正交五项指标分别为29.87mm、84.23%、5.30、6.30%和29.97cN/tex;反交分别为:29.84mm、84.13%、5.27、6.23%和30.77cN/tex。华杂棉4号正交分别为:30.80mm、84.97%、5.29、6.20%和30.47cN/tex;反交分别为:30.74mm、84.53%、5.29、6.20%和30.67cN/tex。两个品种的正反交一代纤维品质综合指标略优于对照,但两个品种的纤维品质杂种优势均不明显。5.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籽棉产量与单铃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衣分呈显着正相关;单铃重与衣分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单株结铃数成显着负相关;单株结铃数与衣分成显着负相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纤维品质各项指标之间相关不显着。在铃期,叶片SPAD值与单株结铃数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在铃期,SPAD值越大,叶片衰老慢,有利于后期铃数的增加。在纤维品质内部,纤维长度与马克隆值和比强度呈显着正相关,伸长率与比强度呈极显着负相关。6.华杂棉H318F2的利用价值:华杂棉H318F2籽棉产量为295.2kg/666.7m2,皮棉产量为117.5kg/666.7m2,与F1相比分别降低3.40%、5.92%,与对照(TD-5)比较,分别降低2.51%、4.47%,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水平;F2纤维比强度显着低于F1,但与对照差异不显着,除此之外,其余指标与亲本及对照差异不显着;F2抗棉铃虫特性发生分离,有接近75%的植株继承了抗虫亲本的抗虫性,接近25%表现为感虫,抗虫性的遗传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表明华杂棉H318F2仍有一定的利用价值。7.华杂棉H318制种产量:在相同田间条件下,非抗虫亲本作母本(正交)制种产量低于抗虫亲本作母本(反交)制种。当田间种植为密度1300株/666.7m2时,反交制种产量最高,达74.9kg/666.7m2;正交制种产量最低,为51.6kg/666.7m2。反交种了子指变小,但两种杂交方式对种子发芽率没有显着差异。

陈富成,祁建民,陶爱芬,徐建堂,陈涛,林荔辉[10](2011)在《棉麻纤维作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麻是我国重要天然纤维作物。本文对我国棉麻作物雄性不育的类型、雄性不育的选育及雄性不育的机理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棉麻作物雄性不育研究发展方向与杂种优势利用有关问题,同时提出了雄性不育系选育的思路。

二、棉花哈克尼西胞质型三系的改良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哈克尼西胞质型三系的改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陆地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新材料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1.1.1 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
        1.1.2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1.1.3 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
    1.2 棉花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1.2.2 植物雄性不育的来源
        1.2.3 棉花雄性不育的研究现状
    1.3 陆地棉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
        1.3.1 棉花种质资源类别
        1.3.2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研究
        1.3.3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不育系新材料创制方法及技术路线
        2.3.2 恢复系新材料创制方法及技术路线
        2.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恢复基因
        2.3.4 不育系新材料田间育性调查
        2.3.5 恢复系新材料花粉观察与活性鉴定试验
        2.3.6 不育系、恢复系新材料农艺性状调查
        2.3.7 恢复系新材料纤维品质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受体亲本农艺性状及其遗传基础解析
    3.2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
    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育恢复基因
    3.4 不育系和恢复系新材料田间育性调查
    3.5 花粉观察与活性鉴定结果分析
    3.6 产量构成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3.6.1 不育系新材料产量构成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3.6.2 恢复系新材料产量构成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3.7 恢复系新材料纤维品质测定性状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
    4.2 分子辅助标记选择育种
    4.3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4.4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2)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候选区域基因SSCP标记开发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杂种优势的利用
    1.2 三系杂交棉的重要性
    1.3 恢复系在三系中的重要地位
    1.4 棉花恢复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4.1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遗传方式
        1.4.2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定位现状
        1.4.3 棉花育性恢复基因的克隆
    1.5 常用的分子标记
        1.5.1 分子标记简介
        1.5.2 常用分子标记的种类
    1.6 D基因组测序为恢复基因标记定位提供重要信息
    1.7 PPR基因与育性恢复基因
        1.7.1 PPR蛋白结构
        1.7.2 PPR蛋白质的分子功能
    1.8 育性恢复基因研究展望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报告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性状调查
        2.2.2 核酸提取
        2.2.3 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SA)构建基因池
        2.2.4 多态性SSR标记D基因组分布
        2.2.5 目标区域PPR基因分析
        2.2.6 SSCP引物多态性筛选
        2.2.7 多态性SSCP标记测序验证
        2.2.8 SSCP多态性引物群体验证
        2.2.9 荧光定量PCR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多态性SSR标记染色体分布
        2.3.2 目标区域PPR基因分析
        2.3.3 恢复基因定位
        2.3.4 目标区域相关基因荧光定量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关于PPR基因的荧光定量分析
    3.2 关于恢复基因精细定位研究的展望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玉米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1.2.1 杂种优势的定义和度量方法
        1.2.2 作物杂种优势的应用
        1.2.2.1 玉米杂种优势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2.2.2 水稻杂种优势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2.2.3 油菜杂种优势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2.2.4 棉花杂种优势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2.3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1.2.3.1 显性假说
        1.2.3.2 超显性假说
        1.2.3.3 上位性互作假说
        1.2.3.4 亲本遗传差异性与杂种优势
        1.2.3.5 表观遗传与杂种优势
        1.2.3.6 遗传振动合成学说
        1.2.3.7 基因网络系统假说与杂种优势
        1.2.3.8 有机体生活力理论与杂种优势
        1.2.3.9 遗传平衡理论
        1.2.3.10 活性基因效应假说与杂种优势
    1.3 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方法
        1.3.1 QTL 定位
        1.3.2 蛋白组学
        1.3.3 表观遗传学
        1.3.4 转录组学
        1.3.4.1 基因表达差异与杂种优势
        1.3.4.2 转录组水平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2.1 杂交种组配
        1.4.2.2 杂交种及其亲本之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1.4.2.3 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第2章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溶液配制
    2.4 主要仪器设备
    2.5 技术路线
    2.6 实验方法
        2.6.1 玉米形态学指标测定
        2.6.1.2 幼胚形态学指标测定
        2.6.2 总 RNA 提取
        2.6.3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2.6.4 双链 cDNA 的合成
        2.6.5 cDNA 样品酶切及接头连接
        2.6.6 cDNA 样品预扩增
        2.6.7 选择性扩增
        2.6.8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2.6.9 银染
        2.6.10 目的条带的回收
        2.6.11 目的片段重复 PCR
        2.6.12 目的片段琼脂糖回收
        2.6.13 目的片段测序
        2.6.14 测序结果分析
        2.6.15 Real‐time qRT‐PCR
    2.7 实验结果
        2.7.1 形态指标测定
        2.7.2 总 RNA 提取
        2.7.3 双链 cDNA 酶切
        2.7.4 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
        2.7.5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7.6 目的片段琼脂糖回收测序
        2.7.7 测序结果同源性分析
        2.7.8 功能序列聚类分析
        2.7.9 杂种优势形成相关候选基因同源性分析
        2.7.10 候选基因功能验证
        2.7.11 候选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2.8 讨论
    2.9 小结
第3章 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
        3.1.2 载体及菌株
        3.1.3 实验药品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试剂配制
        3.2.2 总 RNA 提取
        3.2.3 cDNA 第一链合成
        3.2.4 引物设计
        3.2.5 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克隆
        3.2.6 目的片段胶回收
        3.2.7 胶回收片段加 A 反应
        3.2.8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连接
        3.2.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2.10 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转化
        3.2.11 质粒 DNA 的提取
        3.2.12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双酶切
        3.2.1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2.14 冻融法制备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3.2.15 农杆菌转化及分子鉴定
        3.2.16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3.2.17 阳性植株的筛选
        3.2.18 植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2.19 PCR 检测阳性植株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总 RNA 提取及 cDNA 第一链合成
        3.3.2 候选基因的克隆
        3.3.3 候选基因编码蛋白质多重序列比对
        3.3.4 植物表达载体的鉴定
        3.3.5 转基因植株抗性筛选
        3.3.6 基因组 DNA 提取
        3.3.7 拟转基因植株 PCR 检测
    3.4 补充实验
        3.4.1 拟南芥杂交
        3.4.2 杂交拟南芥表型及生理指标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杂交棉人工去雄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1.2.2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1.2.3 棉花人工去雄授粉制种研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授粉部位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及处理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授粉部位对成铃数的影响
        2.2.2 不同授粉部位对单铃重的影响
        2.2.3 不同授粉部位对不孕子的影响
        2.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授粉时间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授粉时段对成铃数的影响
        3.2.2 不同授粉时段对单铃重的影响
        3.2.3 不同授粉时段对不孕籽的影响
        3.2.4 本章小结
第4章 母本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处理生育进程差异分析
        4.2.2 不同密度的单株铃数、单铃重和成铃率的差异
        4.2.3 不同密度种子产量差异
        4.2.4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密地区杂交制种技术规程
    5.1 范围
    5.2 制种前准备工作
        5.2.1 制种田选择
        5.2.2 制种田栽培模式
        5.2.3 保证亲本纯度提高杂种优势
        5.2.4 制种工人要求
        5.2.5 合理调配花粉,清除自交铃
        5.2.6 化学调控
        5.2.7 病虫害防治
    5.3 去雄、授粉(制种)
    5.4 注意事项
    5.5 制种管理措施
        5.5.1 规范化管理
        5.5.2 技术监管人员责任
        5.5.3 制种人员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棉花细胞核雄性不育系ms5ms6不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雄性不育类型
    2 棉花核雄性不育的获得
        2.1 自然突变体选择
        2.2 基因重组
        2.3 人工诱变
        2.4 杂交转育
        2.5 回交转育
        2.6 生物技术创造
    3 棉花核雄性不育系不育机理研究及其利用现状
        3.1 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形态学研究
        3.2 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
        3.3 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生理生化研究
    4 细胞核雄性不育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4.1 核雄性不育系的基因类型
        4.2 核雄性不育的基因假说
        4.3 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5 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5.1 棉花核雄性不育杂交种选育
        5.2 标记不育系的研究
    6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棉花双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ms_5ms_6细胞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常可育株花药的发育与结构
        2.2 不育株花药的发育与结构
    3 结论与讨论
        3.1 ms_5ms_6雄性不育株子代分离比例不稳定
        3.2 小孢子败育发生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
        3.3 绒毡层的异常行为是导致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4 图版(Graphs and Figures)
第三章 棉花双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ms_5ms_6发育过程中SOD、POD活性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D活性的动态变化
        2.2 POD活性的动态变化
    3 讨论
        3.1 SOD活性与棉花细胞核雄性不育系ms_5ms_6不育
        3.2 POD活性与棉花细胞核雄性不育系msms_5ms_6不育
第四章 棉花双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ms_5ms_6发育过程中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ms_5ms_6花蕾发育过程中Fe含量的变化
        2.2 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ms_5ms_6花蕾发育过程中Cu含量的变化
        2.3 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ms_5ms_6花蕾发育过程中Mn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第五章 棉花双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ms_5ms_6不育分子机理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总DNA的提取
        2.2 DNA电泳检测分析
        2.3 β-tubulin-8基因DNA片段的克隆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DNA样品的电泳检测
        3.2 β-tubulin-8基因DNA片段的克隆
        3.3 可育与不育克隆片段序列比对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学期间参加研究项目情况
在学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6)9个早熟陆地棉新不育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2.2 亲本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分析
    2.3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2.4 亲本利用分类及评价
3 讨 论

(7)3个棉花胞质雄性不育系mtDNA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线粒体的分离
        1.2.2 mtDNA的裂解和纯化
        1.2.3 mtDNA检测
        1.2.4 mtDNA的RAPD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tDNA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2.2 琼脂糖凝胶电泳
    2.3 RAPD扩增结果
3 讨论

(8)抗除草剂基因EPSPS在棉花杂种优势中的利用及其快速转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草甘膦及其应用
        1.1.1 草甘膦理化性质
        1.1.2 草甘膦特性
        1.1.3 草甘膦作用机理
    1.2 抗草甘膦棉花研究进展
        1.2.1 棉花抗草甘膦性状的获得途径
        1.2.2 我国抗草甘膦转基因研究进展
    1.3 杂种优势利用概述
        1.3.1 杂种优势概念
        1.3.2 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1.3.3 杂种利用方式及技术
    1.4 一年多代快速育种技术在棉花上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杂交组合配制及田间种植
        2.2.2 草甘膦浓度和喷施时间的确定及阳性率统计
        2.2.3 抗草甘膦组合F1 田间播种量及播种方式的确定
        2.2.4 产量及品质性状调查
        2.2.5 莽草酸含量测定
        2.2.6 杂种优势分析
        2.2.7 转EPSPS 基因植株的快速回交转育
3 结果与分析
    3.1 适宜草甘膦浓度确定
    3.2 草甘膦喷施时间的确定
    3.3 田间播种量和播种方式的确定
    3.4 杂交种莽草酸含量测定及分析
        3.4.1 莽草酸标准曲线制备
        3.4.2 莽草酸含量测定
    3.5 转EPSPS 基因棉花杂种优势分析
        3.5.1 转EPSPS 杂交种的产量分析
        3.5.2 产量构成因子杂种优势分析
        3.5.3 各组合纤维品质杂种优势比较
        3.5.4 竞争优势分析
    3.6 EPSPS 基因的快速回交转育
        3.6.1 转基因棉花幼苗幼胚培养及PCR 检测
        3.6.2 转基因植株的嫁接
4 讨论
    4.1 抗草甘膦棉花的应用
    4.2 抗草甘膦棉花材料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4.3 抗草甘膦棉花高代回交材料的应用前景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9)杂交棉正反交F1杂种优势、F2利用价值及制种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1.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1.2 抗虫杂交棉研究进展
        1.2.1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
        1.2.2 抗虫杂交棉研究
    2 棉花正反交组合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3 杂种二代利用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棉花杂种二代利用研究进展
    4 制种效率研究
        4.1 利用不育系制种
        4.2 蜂媒传粉
        4.3 利用化学杀雄剂
        4.4 人工授粉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杂交棉正、反交组合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苗期主要农艺性状
        1.3.2 SPAD值测定
        1.3.3 产量性状
        1.3.4 纤维品质
        1.3.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华杂棉H18、华杂棉4号正反交F_1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差异
        2.1.1 苗期真叶发育速度及子叶面积比较
        2.1.2 苗期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比较
        2.1.3 不同生育时期叶片SPAD值的差异比较
        2.1.4 产量性状的差异比较
        2.1.5 纤维品质性状的差异比较
        2.2 华杂棉H318、华杂棉4号正反交F_1杂种优势分析
        2.2.1 产量性状杂种优势
        2.2.2 维品质杂种优势分析
        2.3 产量、叶片SPAD值与纤维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华杂棉H318和华杂棉4号的正、反交一代苗期形态性状
        3.2 正、反交一代不同生育时期SPAD值
        3.3 正、反交组合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
        3.4 参试材料农艺性状间相关性
第三章 华杂棉H318 F_2利用价值与正反交制种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华杂棉H318 F_1、F_2比较试验
        2.2 华杂棉H318正反交制种比较
        2.3 性状调查与统计方法
        2.3.1 华杂棉H318 F_1、F_2比较试验
        2.3.2 正反交制种比较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华杂棉H318 F_1与F_2群体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比较分析
        3.1.1 F_1与F_2群体产量及构成因素差异比较
        3.1.2 F_1与F_2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比较
        3.2 华杂棉H318 F_1与F_2纤维品质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3.2.1 F_1与F_2群体纤维品质性状差异比较
        3.2.2 F_1与F_2群体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比较
        3.3 华杂棉H318 F_2群体内单株产量及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
        3.3.1 杂种F_2群体内单株产量及相关性状变异
        3.3.2 杂种F_2群体内单株品质性状变异
        3.4 华杂棉H318 F_2抗虫性鉴定
        3.5 华杂棉H318正反交制种
        3.5.1 不同组配方式对制种产量影响
        3.5.2 正、反交制种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杂种二代利用价值
        4.1.1 杂种二代产量的衰退与利用价值
        4.1.2 杂种二代品质性状的分离
        4.1.3 杂种二代棉、红铃虫的抗性分离对生产的影响
        4.2 杂交棉组合正、反交制种
        4.3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前景
        4.3.1 杂种二代的利用
        4.3.2 不育系的利用
        4.3.3 化学杀雄剂的使用
参考文献
致谢

(10)棉麻纤维作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雄性不育研究现状
    1.1 棉花雄性不育类型
        1.1.1 棉花核雄性不育
        1.1.2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
        1.1.3 棉花生态敏感型不育
    1.2 棉花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1.3 棉花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1.3.1 棉花雄性不育细胞学基础研究
        1.3.2 棉花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2 麻类雄性不育研究现状
    2.1 麻类雄性不育类型
        2.1.1 黄/红麻雄性不育类型
        2.1.2 苎麻雄性不育类型
        2.1.3 亚麻雄性不育类型
    2.2 麻类雄性不育的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2.2.1 黄/红麻雄性不育系选育研究
        2.2.2 苎麻雄性不育系选育研究
        2.2.3 亚麻雄性不育系选育研究
    2.3 麻类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2.3.1 黄麻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研究
        2.3.2 红麻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
        2.3.3 红麻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
        2.3.4 苎麻、亚麻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3 讨论与展望
    3.1 关于加强棉麻作物不育机理研究的思考
    3.2 加强棉麻作物新的雄性不育系的基础研究
    3.3 应用雄性不育提高杂种优势利用

四、棉花哈克尼西胞质型三系的改良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陆地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新材料建立及评价[D]. 刘赛男.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2]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候选区域基因SSCP标记开发与分析[D]. 刘利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3]玉米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聂虎帅. 吉林大学, 2015(09)
  • [4]杂交棉人工去雄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D]. 张卫东.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5]棉花细胞核雄性不育系ms5ms6不育机理研究[D]. 姜家生.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7)
  • [6]9个早熟陆地棉新不育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J]. 刘丽,孔宪辉,王旭文,王娟,相吉山,余渝. 西北农业学报, 2012(11)
  • [7]3个棉花胞质雄性不育系mtDNA的差异性分析[J]. 马维军,任爱民,崔明晖,韩秋成,张玉娟,尹国,王双贵. 棉花科学, 2012(05)
  • [8]抗除草剂基因EPSPS在棉花杂种优势中的利用及其快速转育[D]. 周心童.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9]杂交棉正反交F1杂种优势、F2利用价值及制种效率研究[D]. 郭衍龙.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1)
  • [10]棉麻纤维作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及展望[J]. 陈富成,祁建民,陶爱芬,徐建堂,陈涛,林荔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02)

标签:;  ;  ;  

三系棉花Hacknessy细胞质的改良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