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养学报第14卷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宁[1](2021)在《青藏高原不同居群穗花韭矿质元素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分布于西藏不同区域穗花韭居群地上部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情况,对33个居群的穗花韭地上部干样中的Ca、K、Mg、P、S、Na、Cu、Fe、Zn、Mn、B等11种矿质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取得以下结果:1、在33个居群中各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矿质元素含量Ca、K的在1%左右,Mg、P、S在0.1%左右,Na、Fe在0.01%左右;Mn、Zn、B在0.001%左右;Cu在0.0001%左右;矿质元素Na、Mg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9.85%、53.67%,在六种常量元素中Na元素变异系数最大、Mg元素变异系数最小,矿质元素Fe、B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6.10%、71.46%,在六种微量元素中Fe变异系数最大、B元素变异系数最小;各元素含量在居群间呈非一致性的显着性或极显着性差异。2、相关分析显示,Ca与Zn显着负相关,与B极显着正相关;Cu与Fe、K、Mg、Mn、P、S、Zn极显着正相关;Fe与Mg、Mn、Na极显着正相关;K与P、S、Zn极显着正相关;Mg与Mn极显着正相关,与Zn显着正相关;Mn与P、Zn显着正相关;P与S显着正相关,与Zn极显着正相关。在N28°14′14″30°25′36.51″、E83°46′25″?92°40′11.38″、海拔3187?4528m范围内,部分元素含量与海拔和经纬度间有一定相关性,但总体地理位置对各类元素含量的影响较小,各元素含量与各居群所处的行政区域无明显关系。3、用常、微量元素隶属函数值均值以卡方距离可变类法聚类,结合各元素含量实际,在距离65.41处可将33个居群分为5类,即第一类:常量元素含量中等、微量元素较高,但常微量元素平均含量比值较高;第二类:常、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均较高,常微量元素平均含量比值较低;第三类:常、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常微量元素平均含量比值较低;第四类:常量元素平均含量中等偏低,微量元素较低,常微量元素平均含量比值较高;第五类:常、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均低,常微量元素平均含量比值较高。
王丽娟[2](2020)在《赫依偏盛大鼠模型及赫依体质者血液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依据蒙医学理论,通过动物实验,探索赫依偏盛病理模型建立方法,寻找其相关检测指标。通过模型动物及赫依偏盛者血液代谢组学研究,初步探讨赫依偏盛的发生机制。方法:1.赫依偏盛大鼠模型研究中,以蒙医学理论中致病四因素为基础,将SD大鼠分为正常组,低、中、高剂量模型组,每组又分雄性组和雌性组,共分8组。正常组给予正常饮食。模型组每日灌胃不同剂量的荞面、咖啡,饮红茶,持续4个月,第4个月施加一定量的吹风、扰动、惊吓及交替冷热环境等因素。观测大鼠一般状态、摄食量及体重;计算脏器指数;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脏组织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大脑中的5-羟色胺(5-HT),y-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HE染色法观察心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内皮素1(ET-1);利用液-质联用技术,以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分析并找出血液中代谢差异物及分布趋势。2.赫依体质者血液代谢组学研究中,根据蒙医学理论和相关专家的体质判定,在参加课题的志愿者中挑选出赫依体质者和聚合型体质者各30名,利用液-质联用技术检测比较两组人体血液中代谢差异物,分析其代谢通路。结果:1.赫依偏盛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4个月期间各剂量组模型大鼠在多方面逐渐发生显着变化。一般状态及摄食量方面,大鼠毛发粗糙无光泽,活动灵活多变,脾气暴躁,易受惊,大便深黑有光泽,摄食量变少;体重方面,与正常组比较,雄性组大鼠低剂量组有轻微减轻,中、高剂量组均有明显减轻。而雌性组大鼠低、中、高剂量组体重只有轻微减轻;脏器指数方面,与正常组比较,部分模型组动物脏器指数(低剂量雄性组肾脏,低剂量雌性组,肺脏中剂量雌性组肝脏和脾脏)有降低现象;生化指标方面,与正常组比较,雄性中剂量组CK-MB,CK和高剂量组心脏组织CK-MB、CK及LDH有明显提高。雌性中剂量组CK,高剂量组CK-MB、CK及LDH有显着升高。各剂量模型组大鼠脑组织5-HT、GABA、NE及DA水平有显着提高;病理观察方面,正常组心肌纤维排列紧密整齐,高剂量模型组可见少量心肌纤维细胞核固缩,心肌纤维断裂并少量出血。免疫组化检测结果,TGF-β1和ET-1的表达趋势为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正常组;大鼠血清代谢组学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雄性低、中、高剂量模型组,分别找到29、33、43个代谢差异物和10、12、16个相关代谢通路。雌性低、中、高剂量模型组,分别找到36、32、31个代谢差异物和12、11、14个相关代谢通路;与正常组比较,雄性组共找到57个代谢差异物,18个相关代谢通路;雌性组共找到59个代谢差异物,17个相关代谢通路;不分雌雄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共找到75个代谢差异物,21个相关代谢通路。2.赫依体质者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与聚合型体质比较,共鉴定出19个代谢差异物,找到20个相关代谢通路,其中3个代谢通路具有显着差异,分别是嘧啶代谢(Pyrimidine metabolism)、氮代谢(Nitrogen metabolism)、鞘脂类代谢(Sphingolipid metabolism)通路。结论:1.给予大鼠一定量的荞面、咖啡及红茶等饮食,施加一定量的吹风、扰动、惊吓及交替冷热环境等因素,可以建成赫依偏盛模型;2.可选择动物的一般状态、摄食量、体重和心肌CK-MB、CK、LDH及脑组织5-HT、GABA、NE、DA等作为检测指标;3.赫依偏盛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物及赫依偏盛者血液代谢物中发现的75个差异物和21个代谢通路,可作为进一步筛选赫依偏盛人体标志物及病机研究的基础数据;4.本课题研究结果,为赫依病的病机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为抑赫依蒙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检测指标,为蒙医特色病理模型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具体方法。
胡琦[3](2018)在《基于PI3K-Akt-FoxO信号通路探讨四物汤调节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四物汤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OP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检测四物汤作用后PI3K、Akt、FoxO、CyclinD1、p27KIP1、Bim基因表达,Akt和FoxO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用PI3K选择性抑制剂作用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探讨四物汤调节OP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PI3K-Akt-FoxO信号通路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四物汤对OP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观察四物汤对OP9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I3K、Akt、FoxO、CyclinD1、p27KIP1及Bim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FoxO、CyclinD1、p27KIP1、Bim的蛋白质表达及Akt和FoxO的磷酸化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I3K、Akt、CyclinD1、p27KIP1、Bim的蛋白质表达及FoxO和Akt的磷酸化水平,用PI3K选择性抑制剂LY294002作用于OP9细胞后,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验证四物汤对OP9细胞PI3K-Akt-FoxO信号通路的作用。结果:(1)四物汤促进OP9细胞的增殖;(2)四物汤能促进OP9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明显抑制细胞凋亡;(3)四物汤显着上调PI3K、Akt和CyclinD1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FoxO、p27KIP1和Bim基因表达,提高Akt和FoxO的磷酸化水平;(4)四物汤能够显着上调OP9细胞PI3K、Akt、p-Akt、p-FoxO及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27KIP1、Bim蛋白表达水平;(5)LY294002显着抑制四物汤上调PI3K、Akt、p-Akt、p-FoxO及CyclinD1基因表达的作用,显着抑制四物汤下调FoxO、p27KIP1、Bim基因表达的作用。结论:四物汤具有促进OP9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的作用,其作用与调节PI3K-Akt-FoxO信号通路有关。
李文武[4](2015)在《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血清指标和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为深入探讨海藻多糖在水产生产养殖中的实际作用,选取规格一致的健康斜带石斑鱼120尾(90±2.6 g,15±2.25 cm),均匀分为4组,每组设两个重复共计30尾。对照组日粮中不添加海带粗多糖,实验组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1.5%的海带粗多糖,经过48d饲喂,测定各生长指标、肠道功能及相关免疫指标。实验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和胃肠道酶活性:从结果可知,实验组0.5%组和1.0%组斜带石斑鱼的FAW, WGR, CF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P<0.05), FCR的值也显着低于对照组FCR值(P<0.05);0.5%组的内脏比和肝体比(HIS)也显着高于对照组比值(P<0.05),而FCR极显着低于对照组值(P<0.01)。胃、肠蛋白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影响变化中,0.5%组斜带石斑鱼各酶值均较对照组有极显着的提高(P<0.01),1.0%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0.5%组和1.0%组中肠段乳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各肠段蔗糖酶活性虽有提高,但大体差异不显着(P>0.05)。可见,饲料中添加0.5%的海带粗多糖时,可明显改善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提高消化酶活性。2、肠组织形态和黏膜免疫: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肠绒毛长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以及肠黏膜IELs和MCs数量均有所提高,中肠段IL-1β、IL-8和TLR2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此中,以0.5%组,1.0%组较对照组有极显着或显着的提高(P<0.01或P<0.05)。由此得出,日粮中添加海带多糖可明显改善斜带石斑鱼肠道组织形态,提高相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水平,其中以0.5%的添加量效果最佳。3、血液生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海带粗多糖能够提高血清中IL-2、IL-6、IFN-a、TP水平,提高LZM、CAT及SOD酶活性,降低C3、C4含量,降低UREA、CREA水平和ALP酶活性,对AST和ALT酶活性影响不大。在三种添加比中,以0.5%的海带粗多糖添加剂量效果最明显。4、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肠道内的菌群结构较为简单,优势菌群种类较少,与空白组相比,海带粗多糖能明显丰富斜带石斑鱼肠道内菌群结构多样性,并提高某些优势菌群的相对含量,其中,多糖添加量为0.5%和1.0%时,其作用更为显着(菌群结构相似性为70%左右);1.5%时其菌群结构与空白组相似性较高(1次PCR为82%,2次PCR为80%),作用不明显。结论:海带粗多糖作为鱼功能性饲料添加剂,能明显促进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提高斜带石斑鱼的免疫功能、改善鱼肠道的菌群结构,且其添加量为0.5%时作用效果较明显。
王鹏飞[5](2013)在《金霉素生产菌种的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金色链霉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金霉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高产菌株;通过摇瓶实验研究蛋白胨替代、添加金属离子及快慢速利用碳源等对金霉素发酵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如温度、培养周期、补料方式等对金色链霉菌生长代谢的影响;采用50L、6m3、180m3发酵罐为主要培养方法,验证了突变菌株的生产能力;采用发酵系统变频控制技术,分析金霉素发酵过程中搅拌速度、搅拌桨对发酵溶解氧和效价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果:出发菌株D29,经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出1株稳定的高产突变株F3,摇瓶效价达25502μg/ml,较出发菌株高10.8%;通过实验确定了菌株种龄为22-24h,适宜培养温度为29℃,补料工艺以连续流加较好;在发酵72h时加入1ppm的铁离子或200ppm的镁离子,发酵液效价分别提高了4.3%和7.3%;金霉素发酵培养基中蛋白胨添加比例为1.0%效价最高,建立了蛋白胨的替代产品及比例,其结果为50%黄豆饼粉、70%玉米浆、70%花生饼粉替代蛋白胨可使发酵水平分别提高8.1%、1.5%、8.4%。葡萄糖替代15%玉米淀粉灭菌后补入发酵罐中,明显降低前期发酵液pH,可使发酵效价维持在正常水平;突变菌株F3经50L、6m3、180m3发酵罐发酵实验,确认在生产能力上优势明显;用变频设备控制6m3发酵罐搅拌转速,平均单批电单耗1446Kw,相较于恒速搅拌,节电率18%;以上研究结果对于实际生产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齐尚锋[6](2011)在《EDTA-Na2脱钙模拟椎体骨质疏松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第一部分:EDTA-Na2脱钙模拟椎体骨质疏松体外模型的选择研究背景: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骨质疏松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经历了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折的危险明显加大。该病的防治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对骨质疏松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骨质疏松的模型也广泛应用。正确选择和制备一个理想的骨质疏松实验动物的模型,是开展骨质疏松研究工作的基础。目前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常用的方法分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和局部骨质丢失模型,具体包括去势、药物(激素,维甲酸,羟基脲,同型半胱氨酸)、废用、失重、甲状旁腺切除术、增龄、低钙、转基因、基因敲除、酒精、放射、细胞等模型,但是常规建立模型的方法耗时较多,无法提供在初期大量使用动物模型进行设计修改和测试的要求,同时在动物的购买、饲养、药物、手术费用投入较大,而且动物的数量有限,差异性,重复性差。快速有效的建立模型将为骨质疏松症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EDTA脱钙方法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能够制备出满足骨质疏松实验的大量动物模型。相较于活体动物模型其优点:(1)快速、简便、费用低;(2)可靠性好;(3)通过调整脱钙的时间,还可以调控模型的骨质疏松程度。而试验动物的选择也是关键,目前常用的有灵长类、啮齿目动物、兔形目、食肉目、偶蹄目等,绵羊在形态计量学方面,做为脊柱动物模型与人类相比均具有良好的相似性和可比性。短期内制备脱钙骨质疏松体外模型国内张智海等曾有描述,其用椎弓根钻孔EDTA-Na2脱钙的方法达到骨质疏松的目的,但没有阐明骨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及椎弓根钻孔对椎体骨密度的影响,本试验正是研究经椎弓根钻孔并EDTA-Na2脱钙的绵羊椎骨体外骨质疏松模型、脱钙时间与骨密度的变化及椎弓根钻孔对骨密度变化的影响。此种快速制备骨质疏松模型的方法可以为骨质疏松症的科研及防治节省宝贵时间。目的:观察利用EDTA-Na2脱钙后椎体骨密度的变化,以及打孔对椎体骨密度的影响,探讨一种制作骨质疏松模型的方法。方法:取70个新鲜绵羊腰1椎体,随机分成10小组,每组7个标本,1-5组全部经椎弓根打孔,记A大组,6-10组不行椎弓根打孔,记为B大组,然后把标本侵入0.4916mmol/L的EDTA-Na2脱钙液体中,分别在0(未浸)、3、6、9、12天分别取出A大组与B大组各一小组行骨密度测试及每组取一个标本大体剖开。观察脱钙时间与A.B两组骨密度变化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B两组随着脱钙时间的延长,大体观察可见各组标本骨小梁逐渐变细、间隙增宽,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逐渐减低的趋势,并且各组脱钙前后骨密度变化均有明显的差异性。A与B大组间在骨密度的变化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采用0.4916mmol/L EDTA-Na2脱钙12天可模拟轻、中、重度骨质疏松,经椎弓根打孔对骨密度变化没有影响,但钻孔可能对制造易压缩的骨质疏松骨折模型有实际意义。第二部分:EDTA-Na2脱钙模拟椎体骨质疏松体外模型的建立研究背景:越来越多的人口患有骨质疏松疾病,由骨质疏松导致的脊柱压缩性骨折已严重危害老人的健康和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随着对骨质疏松研究的不断深入,骨质疏松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器械的试制及药品的研制,都需要在大量、可重复的动物模型上进行试验。而建立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受到诸多限制,并且骨质疏松的活体动物模型,常用来研究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所以目前迫切需要一种可短期内制作的体外骨质疏松模型的方法。我们正是建立这种经EDTA-Na2脱钙的绵羊椎骨体外骨质疏松模型,并且是可以改变骨密度和骨强度的大量、可重复的骨质疏松椎骨体外模型,而且标本在脱钙程度与脱钙时间上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降低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骨骼疾病,骨密度和骨质量的好坏反应了骨强度的高低。临床用来检测骨质疏松的方法有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检测、骨矿密度(BMD)测量、定量超声测定、骨强度分析、常规X线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等。目前,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是依赖骨形态学测量和骨矿物密度(BMD)值的测定。而根据现有的条件,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本实验对体外骨质疏松模型同时进行了骨灰化测定。目的: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Na2)体外脱钙后的椎体模拟椎体骨质疏松,对椎体骨质疏松模型进行DR、DEXA、Micro-CT、骨灰化等检测,观察短期制造骨质疏松模型的结果,探讨一种短期制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的方法。方法:取84个新鲜绵羊胸腰椎3联体,随机分成7组,记为A. B.C. D.E.F.G每组12个标本,中间椎体钻孔后,在室温下将椎体浸入0.4916mmol/L的EDTA-Na2脱钙液体中,分别在0(未浸)、3、6、9、12天每组各取一个标本测骨密度,其中每组在脱钙0、9天行X拍片(n=7)后大体剖开观察,中间椎体Micro-CT检查(n=7)及骨灰化测定(n=7)。结果:随着脱钙时间的延长,大体观察可见各组标本骨小梁逐渐变细、间隙增宽,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逐渐减低的趋势,并且各组脱钙前后骨密度变化均有明显的差异性。Micro-CT检测脱钙9天椎体的骨小梁表观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各向异性的程度、欧拉数、骨小梁连结密度均有明显的变化(p<0.05),骨灰化测定脱钙0、9天骨矿物质含量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采用0.4916mmol/L EDTA-Na2脱钙9-12天可模拟中、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快速、可行、重复性高的方法。第三部分:骨质疏松体外模型的生物力学试验及临床意义研究背景:1885年,Pommer最早提出“骨质疏松”这一名词,意思是骨质减少,可见布满空隙的骨骼,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骨质疏松大会上明确提出其定义,之后在1993年的第四届大会上得到完善,并为世界各国所公认,2001年,美国国家卫生学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降低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骨骼疾病,骨密度和骨质量的好坏反应了骨强度的高低。1987年,法国学者Galibert和Deramond根据外科手术填塞骨水泥的经验采用经皮穿刺椎体后注射骨水泥治疗血管瘤,此可谓将经皮椎体成形术运用于临床的最初报道。1990年,Galibert和Deramond进一步提出该技术可扩大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这标志着椎体成形术的突破性进展。此后该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及椎体成形术后绵羊胸腰段三联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方法:取0.4916mmol/L的EDTA-Na2脱钙液体中的A. B. C. D. E. F. G组绵羊胸腰椎三联体每组6个,共42个,分别在第0(未浸)、3、6、12天每组各取一个标本,而在第9天每组取两个标本,以供试验使用。测量每个椎体的高度,计算压缩50%所需形变量。以最大压力为压缩强度,将各标本上下椎体卡在压缩模具上,然后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以5mm/min的加载速率进行垂直加载,直到标本屈服为止,测出最大抗压力。记录载荷和形变(高度)的变化,得到载荷-形变曲线,以最大载荷为压缩强度,以载荷-形变曲线的斜率为压缩刚度。在压缩过程中不断用注射器向标本上注射0.9%氯化钠溶液,保持椎体湿润。取第9天压缩标本行椎体成形术,分为PMMA组和活性骨水泥组,每组各7个标本,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模拟临床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操作。用3.5mm钻头作椎弓根钻孔,直至椎体前中1/3交界处,置入导针后沿导针放入一根套管针,沿套管放入可扩张球形气囊,然后向气囊内充气扩张。球囊扩张及复位满意后将其复原后撤出。调配骨水泥,PMMA组使用zimmer骨水泥,活性骨水泥组使用CPC/PMMA复合组成的生物活性骨水泥。将调配好的骨水泥装入注射器中,在团状期将骨水泥经工作套管推入椎体内空腔。根据球囊扩张体积确定骨水泥注射量。各椎体拍摄正侧位X线片,测量各椎体高度、压缩刚度及压缩强度(方法同前)。观察随脱钙时间延长BMD与椎体压缩强度和刚度的变化,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椎体成形前后椎体压缩强度和刚度的变化。结果:随着脱钙时间的延长,各组的BMD、椎体压缩强度和刚度逐渐降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5);椎体成形术后各组的椎体压缩强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PMMA组的椎体压缩刚度与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性骨水泥组的刚度高于术前组和PMMA组(P<0.01)。椎体BMD与椎体压缩强度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γ=0.976,P<0.01)。BMD的大小直接影响椎体承载能力的大小。椎体刚度反映椎体在轴向载荷下,抵抗变形能力的大小,与BMD亦成正相关关系(γ=0.922,P<0.01)结论:1.BMD可以反映椎体骨质疏松的程度及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帮助。2.活性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后可以恢复椎体的生物力学强度,可达到正常椎体的生理需求。3. EDTA快速脱钙制备骨质疏松模型法可以为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提供基础。
李琼[7](2010)在《百合多糖提取纯化及结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百合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及百合皂甘、秋水仙碱等抗癌活性成分和促进细胞免疫功能的多糖等生物功能活性成分。近年的研究表明,百合多糖还具有抗肿瘤、降血糖、抗衰老和抗疲劳等功效。本文综述了百合的基本情况以及百合多糖的研究现状,并对百合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组成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百合多糖,并应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提取工艺:提取温度55℃,物料比1:12,提取时间3h,多糖实际提取率为3.04%。第二,将提取得到的粗多糖经过DEAE 52-纤维素分离得到三种多糖:水洗脱得到的百合多糖I,0.04MNaCl洗脱得到的百合多糖II, 0.1MNaOH洗脱得到的百合多糖Ⅲ。葡聚糖层析使三种多糖得到进一步纯化。第三,将纯化后的多糖进行了理化性质的初步鉴定,发现百合多糖Ⅰ为浅黄色晶体,不溶于冷水和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微溶于热水;不含淀粉;糖醛酸含量为13.64%;百合多糖Ⅱ为浅黄色晶体,不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不含淀粉;其糖醛酸含量为10.98%;百合多糖Ⅲ为浅黄色粉末,易吸潮,不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易溶于冷水和热水;含淀粉;糖醛酸含量14.55%。第四,采用HPLC测量多糖分子量,显示百合多糖Ⅰ的平均分子量为97000,百合多糖Ⅱ的平均分子量范围220000-465000,百合多糖Ⅲ的平均分子量94000。第五,对百合多糖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三种多糖都有-OH、C=O、C-O-C等多糖的特征吸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百合的综合运用、提高湖南百合产业升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郭俊清[8](2009)在《亮氨酸及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对绒山羊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对不同水平保护性亮氨酸及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对绒山羊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瘤胃保护性亮氨酸及HMB钙产品的制备及保护性亮氨酸稳定性检验的研究试验1瘤胃保护性亮氨酸的稳定性检验研究本实验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淀粉作为壁材对亮氨酸进行包被处理,并通过体外法和半体内法将包被亮氨酸(RPLeu)在人工唾液、瘤胃液及十二指肠液中分别培养2、4、6、8、12、16、24小时后测定其释放率来检验过瘤胃保护亮氨酸在绒山羊消化道中的稳定性以及可消化性。试验结果表明,包被亮氨酸的释放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呈升高趋势;经过8小时培养后,在人工唾液、瘤胃液和十二指肠液中RPLeu的释放率分别为10.63%、25.82%和85.27%。由此表明RPLeu在人工唾液和瘤胃液中有较好的稳定性,在十二指肠液中具有较好的可消化性。第二部分瘤胃保护性亮氨酸及HMB钙对绒山羊氮消化代谢影响的研究试验2不同水平亮氨酸、HMB钙对绒山羊消化道营养物质流通规律影响的研究选用21只健康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瘘管。试验分为七组,即基础日粮(对照组)、添加0.5g/dHMB钙组(简称A组),添加1g/dHMB钙组(简称B组),添加1.5g/dHMB钙组(简称C组),添加0.5g/dLeu组(简称D组),添加1g/dLeu组(简称E组),添加1.5g/dLeu组(简称F组)。通过Co-EDTA连续灌注技术测定营养物质流通率和十二指肠氨基酸的流通量,结果表明:C组和添加亮氨酸组瘤胃的Kp值比其他组高;各试验组均提高了DM、NDF和ADF在瘤胃中的流通量,C组、E组和F组提高了胃区中DM、NDF和ADF的消失量(p﹤0.05)。C组和E组的十二指肠氨基酸流通量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试验3不同水平亮氨酸、HMB钙对绒山羊氮代谢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本试验动物分组和饲养管理同试验2。通过全收粪尿法研究不同添加水平下水平条件下,亮氨酸、HMB钙对绒山羊氮消化代谢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羊基础日粮中添加保护性亮氨酸、HMB钙盐增加了机体氮的摄入量和机体氮的沉积量,提高了试验羊的日增重并减少了UUN的排放;其中C组和E组降低了PUN水平和血浆氨氮的含量(p<0.05);除A组和D组外,其它添加组均能引起血浆EAA和TAA含量的提高。第三部分瘤胃保护性亮氨酸及HMB钙对内蒙古白绒山羊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试验4不同水平亮氨酸、HMB钙对绒山羊非特异性免疫影响的研究本试验通过对动物机体的碳廓清指数(κ)、吞噬指数(α)和血清溶菌酶的测定,研究不同水平HMB、Leu对绒山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添加组较对照组均提高了机体的碳廓清指数(κ),吞噬系数(α)和血清溶菌酶含量,增强了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其中C组和E组对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的作用更显着(P<0.05)。试验5不同水平亮氨酸、HMB钙对绒山羊特异性免疫影响的研究本试验采用酶联接免疫吸附法对特异性免疫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水平HMB、Leu对绒山羊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亮氨酸、HMB钙盐可通过提高血清中IgG的含量、IgM的含量,降低血清中可溶性CD4和CD8的含量而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机能,其中C组的作用更为明显(P<0.05)。而且随着试验期的延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第四部分瘤胃保护性亮氨酸及HMB钙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试验6不同水平亮氨酸、HMB钙对绒山羊骨骼肌蛋白合成影响的研究本试验通过对mTOR信号通路中p70S6K和4E-BP1磷酸化的测定,研究亮氨酸、HMB钙对绒山羊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亮氨酸和HMB-Ca组较对照组比提高了肌肉组织4E-BP1和p70S6K磷酸化的表达量,促进了机体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且差异显着。其中C组和E组对4E-BP1和p70S6K磷酸化的影响较大。试验7不同水平亮氨酸、HMB钙对绒山羊产绒性能的研究本试验通过对机体绒毛长度和净绒率的测定,研究不同水平HMB、Leu对绒山羊产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各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提高绒山羊的绒长、绒厚、毛长的月增长和净绒率的趋势。其中E组作用较显着(p<0.05)。
金建昌[9](2006)在《茭白壳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膳食纤维是一种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及可溶性多糖等多种成分的混合物,作为功能性食品的重要功效成分之一,在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中越来越被重视。而茭白壳作为茭白产业的副产品,其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成分,目前一直没有被很好的利用。不溶性膳食纤维是膳食纤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非常广泛。本论文以茭白壳为原材料,采用化学法来制备不溶性膳食纤维,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不溶性膳食纤维制备的最佳工艺;以不溶性膳食纤维产品为原料,分别通过正交实验采用H2O2漂白和微波辅助漂白进行处理,得到最佳漂白工艺;同时分析了环境温度和膳食纤维的粒度大小对其理化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按料液比1∶8,在1.0mol/L的NaOH溶液中40℃下处理100min,洗涤至中性后再在pH=2的硫酸溶液中60℃下浸泡120min,洗涤至中性后,65℃下恒温干燥4h,粉碎。2、H2O2漂白的最佳工艺为:按料液比1∶20,用浓度为4%的H2O2,在pH=12溶液中60℃下处理3小时。微波辅助H2O2漂白的最佳工艺为:按料液比1∶20,用4%H2O2的溶液,800W功率下处理120s。3、环境温度和膳食纤维粒度对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大。膨胀力、持水力和吸油力随粒度的减小而增大,但过分粉碎会使其性能下降;结合水力则随粒度的减小而始终减小。膨胀力、持水力在高温下性能较好,而吸油力和结合水力则相反。
郭玉华[10](2005)在《中国泌乳期荷斯坦奶牛维生素A、D、E的需要量及其在消化道内动态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选择58头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设计分两阶段研究了泌乳期荷斯坦维生素A、D、E的需要量以及维生素A、D、E对乳脂、抗体、抗氧化性能及血清和牛奶中维生素A、D、E浓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维生素A、D、E适宜添加量分别是:1250000IU/d、16000IU/d和1300mg/d。 2.随着维生素A、D、E剂量的增加,乳脂、乳蛋白、乳糖、总固体物质和游离脂肪酸的变化不显着(P>0.05);各抗体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上升不显着(P>0.05);SOD和GSH有不同程度的增加,MDA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变化不显着(P>0.05);牛奶和血清中的矿物质变化不显着(P>0.05);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等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变化不显着(P>0.05);血清和牛奶中的维生素A和E极显着上升(P<0.01)。 第二部分 选用27头荷斯坦奶牛,采用L9(34)正交表的设计形式研究了维生素A、D、E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维生素A、D、E在本实验的添加水平下,对所考察的奶产量、乳脂、抗体浓度等指标方面三者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 2.血清和牛奶中维生素A和E的浓度随着维生素A和E添加剂量的增加而极显着上升(P<0.01)。 第三部分 选择3头条件一致的荷斯坦奶牛,安装永久性的瘤胃瘘管、十二指肠瘘管和回肠瘘管;用ETDA-Co做标记物,采用了3×3拉丁方设计研究了不同维生素A、D、E添加水平对奶牛瘤胃、十二指肠、回肠和血液中维生素A、D、E浓度的影响、以及维生素A、D、E在小肠中的吸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1.瘤胃、十二指肠、回肠和血液中维生素A、E浓度随着维生素A、E剂量的
二、营养学报第14卷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养学报第14卷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不同居群穗花韭矿质元素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a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大量元素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1.2.2 微量元素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1.2.3 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1.2.4 生境和遗传对矿质元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
1.2.5 矿质元素对人体的影响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测试方法 |
2.2.1 样品处理 |
2.2.2 各元素含量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居群穗花韭常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1.1 不同居群穗花韭Ca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1.2 不同居群穗花韭K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1.3 不同居群穗花韭Mg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1.4 不同居群穗花韭Na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1.5 不同居群穗花韭P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1.6 不同居群穗花韭S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2 不同居群穗花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2.1 不同居群穗花韭Cu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2.2 不同居群穗花韭Fe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2.3 不同居群穗花韭Mn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2.4 不同居群穗花韭Zn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2.5 不同居群穗花韭B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3 居群间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隶属函数分析 |
3.3.1 11 种元素隶属函数值均值排序 |
3.3.2 常量元素隶属函数值均值排序 |
3.3.3 微量元素隶属函数值均值排序 |
3.4 不同居群穗花韭地上部各矿质营养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3.5 不同居群穗花韭地上部各矿质营养元素间的聚类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生境对植物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4.2 遗传对植物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4.3 穗花韭与葱属植物及其他蔬菜作物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比较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赫依偏盛大鼠模型及赫依体质者血液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PI3K-Akt-FoxO信号通路探讨四物汤调节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四物汤对OP9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系及来源 |
1.2 实验药品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1.6 四物汤水煎液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OP9细胞培养 |
2.2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5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四物汤对OP9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四物汤对OP9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 四物汤对OP9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四物汤调节OP9细胞PI3K-Akt-FoxO信号通路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靶基因表达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系及来源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 |
2.2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 |
2.3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基因扩增曲线和基因熔解曲线 |
3.2 四物汤对OP9细胞CyclinD1、p27~(KIP1)、Bim mRNA表达的影响 |
3.3 四物汤对OP9细胞CyclinD1、p27~(KIP1)、Bim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四物汤调节OP9细胞PI3K-Akt-FoxO信号通路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系及来源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MTT法计算LY294002作用浓度 |
2.2 实验分组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 |
2.4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质 |
2.5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蛋白质 |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2.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8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LY294002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3.2 四物汤及LY294002对OP9细胞PI3K、Akt、FoxO mRNA表达的影响 |
3.3 四物汤及LY294002对OP9细胞PI3K、Akt、p-Akt、FoxO、p-FoxO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3.4 四物汤及LY294002对OP9细胞PI3K、Akt、p-Akt、p-FoxO表达的影响 |
3.5 四物汤及LY294002对OP9细胞CyclinD1、p27~(KIP1)、Bim mRNA表达的影响 |
3.6 四物汤及LY294002对OP9细胞CyclinD1、p27~(KIP1)、Bim蛋白质的表达的影响 |
3.7 四物汤及LY294002对OP9细胞CyclinD1、p27~(KIP1)、Bim表达的影响 |
3.8 四物汤及PI3K选择性抑制剂对OP9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3.9 四物汤及LY294002对OP9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小结 |
讨论 |
1 血虚证与四物汤 |
1.1 血虚证的研究现状 |
1.2 四物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
1.3 四物汤各味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2 HIM与 BMSCs |
3 四物汤调节OP9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
3.1 四物汤调节OP9细胞周期和凋亡 |
3.2 四物汤对OP9细胞CyclinD1、p27~(KIP1)、Bim基因表达的调节 |
4 四物汤对PI3K-Akt-FoxO通路信号转导分子的调节 |
4.1 PI3K |
4.2 Akt |
4.3 FoxO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致谢 |
论文着作 |
(4)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血清指标和肠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斜带石斑鱼的生物学特性 |
2 海藻多糖的研究进展 |
3 鱼类的营养与保健现状 |
4 鱼类的免疫特点 |
5 海藻多糖的临床应用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胃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海带粗多糖对胃肠道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3.2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各肠段二糖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肠道组织形态和相关免疫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肠道组织形态的变化 |
3.2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肠道相关免疫细胞数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五章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血清中IL-2、IL-6和IFN-α的影响 |
3.2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中肠黏膜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8和TLR2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六章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血液生化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
3.2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血液生化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七章 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样品16S rDNA PCR扩增及检测结果 |
3.2 各处理组与对照组斜带石斑鱼肠道菌群DGGE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金霉素生产菌种的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霉素简介 |
1.1.1 金霉素的理化性质 |
1.1.2 金霉素的作用机制 |
1.1.3 国内外金霉素生产 |
1.1.4 金霉素的市场前景 |
1.2 金霉素的生物合成 |
1.2.1 金霉素生物合成途径 |
1.2.2 参与金霉素生物合成过程的酶 |
1.2.3 初级代谢与金霉素的生物合成 |
1.2.4 金属离子对发酵的影响 |
1.3 金霉素的生产方法 |
1.3.1 菌种 |
1.3.2 发酵工艺 |
1.3.2.1 培养基 |
1.3.2.2 发酵条件 |
1.4 金霉素发酵过程的调控 |
1.4.1 微生物发酵过程前体的调控 |
1.4.2 碳分解产物对金霉素合成的调节 |
1.4.3 金霉素生物合成的氮调节 |
1.4.4 磷酸盐的调节 |
1.4.5 其他影响金霉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
1.4.5.1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 |
1.4.5.2 种龄对发酵的影响 |
1.4.5.3 补料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
1.4.5.4 不同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1.5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2.1 斜面培养基 |
2.1.2.2 摇瓶种子培养基 |
2.1.2.3 摇瓶发酵培养基 |
2.1.2.4 平板培养基 |
2.1.2.5 种子罐培养基 |
2.1.2.6 发酵罐培养基 |
2.1.2.7 补料罐培养基 |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3.1 主要试剂 |
2.1.3.2 主要仪器 |
2.1.4 溶液配制 |
2.2 方法 |
2.2.1 培养方法 |
2.2.1.1 种子斜面和平板筛选培养方法 |
2.2.1.2 摇瓶种子培养方法 |
2.2.1.3 摇瓶发酵培养方法 |
2.2.1.4 种子罐培养条件及控制参数 |
2.2.1.5 发酵罐培养条件及控制参数 |
2.2.2 金霉素发酵液效价的化学测定方法 |
2.2.1.1 金霉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1.2 金霉素效价的测定 |
2.2.3 发酵液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
2.2.3.1 原理 |
2.2.3.2 标准总糖表的绘制 |
2.2.3.3 发酵液总糖测定方法 |
2.2.4 发酵液中菌体浓度分析方法 |
2.2.5 发酵液中氮含量的测定 |
2.2.5.1 原理 |
2.2.5.2 发酵液氨基氮测定方法 |
2.3 金霉素菌种的复合诱变选育 |
2.3.1 紫外线诱变 |
2.3.2 氯化锂处理 |
2.3.3 致死率曲线的绘制 |
2.3.4 突变率曲线的绘制 |
2.3.5 高产突变株的筛选 |
2.3.6 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
2.4 碳源和氮源的替代 |
2.4.1 蛋白胨添加实验 |
2.4.2 蛋白胨替代实验 |
2.4.3 正交法筛选发酵培养基 |
2.4.4 葡萄糖替代玉米淀粉 |
2.5 金属离子对金霉素耐性变株发酵的影响实验 |
2.5.1 Mg~(2+)对金霉素发酵的影响 |
2.5.2. Fe~(2+)对金霉素发酵的影响 |
2.6 金霉素发酵工艺的优化实验 |
2.6.1 摇瓶种龄的实验 |
2.6.2 培养温度 |
2.6.3 补料实验 |
2.7 突变菌种放大实验 |
2.7.1 发酵方法 |
2.8 变频控制技术在金霉素发酵中的应用 |
2.8.1 发酵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金霉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 金霉素生产菌种的复合诱变选育 |
3.2.1 F3选育谱系 |
3.2.2 出发菌株的菌落形态分布 |
3.2.3 菌落形态与产量的相关性 |
3.2.4 复合诱变筛选结果 |
3.2.5 复合诱变致死率曲线 |
3.2.6 复合诱变突变率曲线 |
3.2.7 F3高产菌株的筛选 |
3.2.8 F3的传代稳定性 |
3.2.9 讨论 |
3.3 碳源和氮源的优化 |
3.3.1 蛋白胨单因素实验 |
3.3.2 花生饼粉替代蛋白胨 |
3.3.3 黄豆饼粉替代蛋白胨 |
3.3.4 硫酸铵替代蛋白胨 |
3.3.5 玉米浆替代蛋白胨 |
3.3.6 正交试验结果 |
3.3.7 葡萄糖替代玉米淀粉 |
3.3.8 讨论 |
3.4 金属离子对金霉素发酵的影响 |
3.4.1 Mg~(2+)添加实验结果 |
3.4.2 Fe~2对金霉素发酵的影响 |
3.4.3 讨论 |
3.5 金霉素发酵工艺的优化 |
3.5.1 摇瓶种龄对金霉素发酵的影响 |
3.5.2 发酵培养温度对金霉素发酵的影响 |
3.5.3 补料对金霉素发酵的影响 |
3.5.4 讨论 |
3.6 筛选菌种放大培养 |
3.6.1 50L发酵罐实验结果 |
3.6.2 50L发酵呼吸参数曲线 |
3.6.3 6m~3发酵罐实验结果 |
3.6.4 6m~3发酵罐发酵曲线 |
3.6.5 180m~3发酵罐实验结果 |
3.6.7 讨论 |
3.7 变频控制技术在金霉素发酵中的应用 |
3.7.1 6m~3发酵罐实验结果 |
3.7.2 6m~3发酵罐发酵曲线 |
3.7.3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EDTA-Na2脱钙模拟椎体骨质疏松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EDTA-Na_2脱钙模拟椎体骨质疏松体外模型的选择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与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EDTA-Na_2脱钙模拟椎体骨质疏松体外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与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骨质疏松体外模型的生物力学试验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与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实用新型专利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 |
(7)百合多糖提取纯化及结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百合中主要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 |
1.1 百合成分研究动态 |
1.2 百合产品的加工 |
1.3 百合的食疗价值 |
1.4 中药百合的临床应用 |
2 药用百合多糖的研究现状 |
2.1 药用百合多糖的提取 |
2.2 药用百合多糖的分离纯化 |
2.3 含量测定 |
2.4 结构鉴定 |
2.5 药理作用 |
2.6 小结 |
第二章 响应面优化百合多糖提取工艺 |
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百合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
2.2 多糖含量的测定 |
2.3 百合多糖提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
2.4 响应面实验分析安排 |
2.5 百合多糖的脱蛋白研究 |
3 实验结果分析 |
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3.2 百合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3 响应面分析方案及结果 |
3.4 验证性试验 |
3.5 多糖脱蛋白单因素实验结果 |
3.6 脱蛋白的正交实验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百合多糖的分离纯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百合多糖的DEAE52-纤维素纯化 |
2.2 百合多糖的葡聚糖G-100纯化 |
3 实验结果分析 |
3.1 百合多糖的DEAE52-纤维素分级纯化 |
3.2 百合多糖的葡聚糖纯化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百合多糖的纯化和结构鉴定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理化性质分析 |
2.2 分子量测定 |
2.3 紫外扫描 |
2.4 红外扫描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理化性质 |
3.2 分子量测定 |
3.3 紫外光谱分析 |
3.4 红外光谱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亮氨酸及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对绒山羊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氨基酸的研究历程 |
1.1.1 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 |
1.1.2 限制性与非限制性氨基酸 |
1.1.3 氨基酸间的拮抗 |
1.1.4 氨基酸理想平衡模式 |
1.1.5 功能性氨基酸 |
1.2 过瘤胃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过瘤胃技术的实践应用 |
1.2.2 过瘤胃氨基酸的研究进展 |
1.2.3 RPAA 的稳定性的检验与评价 |
1.3 亮氨酸及其代谢产物HMB 的研究进展 |
1.3.1 亮氨酸及HMB |
1.3.2 HMB 的安全性 |
1.3.3 亮氨酸及HMB 对机体免疫的调节作用 |
1.3.4 亮氨酸及HMB 对蛋白质合成的调节作用 |
1.3.5 免疫与蛋白质研究技术的应用 |
1.4 试验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瘤胃保护性亮氨酸稳定性检验的研究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1.3 小结 |
2.2 不同水平亮氨酸、HMB 钙盐对绒山羊消化道营养物质流通规律影响的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2.3 小结 |
2.3 不同水平亮氨酸、HMB 钙对绒山羊氮代谢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3 小结 |
2.4 不同水平亮氨酸、HMB 钙盐对绒山羊对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2.4.3 讨论和小结 |
2.5 不同水平亮氨酸、HMB 钙盐对绒山羊对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
2.5.1 材料与方法 |
2.5.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2.5.3 讨论和小结 |
2.6 不同水平亮氨酸、HMB 钙盐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
2.6.1 材料与方法 |
2.6.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2.6.3 讨论与小结 |
2.7 不同水平亮氨酸、HMB 钙盐对绒山羊产绒性能的影响 |
2.7.1 材料与方法 |
2.7.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2.7.3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论文总体讨论 |
3.1.1 瘤胃保护性亮氨酸的稳定性检验 |
3.1.2 瘤胃保护性亮氨酸、HMB 钙盐对绒山羊氮消化代谢影响的研究 |
3.1.3 瘤胃保护性亮氨酸及HMB钙对内蒙古白绒山羊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 |
3.1.4 瘤胃保护性亮氨酸及HMB 钙对绒山羊骨骼肌合成影响的研究 |
3.1.5 瘤胃保护性亮氨酸及HMB 钙对绒山羊产绒性能影响的研究 |
3.2 论文总体结论 |
3.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3.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茭白壳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茭白综合利用现状 |
1.1.1 茭白概况 |
1.1.2 茭白加工利用的现状 |
1.2 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1.2.1 膳食纤维的定义 |
1.2.2 膳食纤维的组成 |
1.2.3 膳食纤维的分类 |
1.2.4 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 |
1.2.5 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 |
1.2.6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
1.2.7 膳食纤维的推荐摄入量 |
1.2.8 膳食纤维的改性 |
1.2.9 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
1.2.10 膳食纤维在食品工业中的的应用 |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研究目标 |
1.3.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目标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器材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分析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茭白壳原料的成分 |
2.4.2 NaOH处理对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的影响 |
2.4.3 H_2SO_4处理对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的影响 |
2.4.4 不溶性膳食纤维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
2.4.5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成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漂白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H_2O_2漂白最佳工艺的确定 |
3.4.2 微波辅助H_2O_2漂白实验 |
3.4.3 H_2O_2漂白与微波辅助H_2O_2漂白效果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膳食纤维的营养成分 |
4.3.2 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国泌乳期荷斯坦奶牛维生素A、D、E的需要量及其在消化道内动态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奶牛维生素A基础研究进展 |
2.奶牛维生素D基础研究进展 |
3.奶牛维生素E基础研究进展 |
4.奶牛维生素A、D、E的需要量研究进展 |
5.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线路 |
第一章 泌乳期荷斯坦奶牛维生素A、D、E需要量的研究 |
第一节 维生素A、D、E需要量的初步确定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维生素A、D、E对奶产量的影响 |
2.2 维生素A、D、E对乳脂、乳蛋白等的影响 |
2.3 维生素A、D、E对抗体的影响 |
2.4 维生素A、D、E对机体抗氧化性能和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2.5 维生素A、D、E对矿物质元素的影响 |
2.6 维生素A、D、E对血清中维生素A、D、E浓度的影响 |
3.小结 |
第二节 维生素A、D、E适宜需要量的进一步筛选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维生素A、D、E各水平对奶产量的影响 |
2.2 维生素A、D、E各水平对乳脂、乳蛋白等的影响 |
2.3 维生素A、D、E对抗体的影响 |
2.4 维生素A、D、E对机体抗氧化性能及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2.5 维生素A、D、E对血红蛋白等的影响 |
2.6 维生素A、D、E对矿物质元素的影响 |
2.7 维生素A、D、E对血清和牛奶中维生素A、D、E浓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维生素A、D、E适宜添加量 |
3.1.1 维生素A适宜添加量 |
3.1.2 维生素D适宜添加量 |
3.1.3 维生素E适宜添加量 |
3.2 影响维生素A、D、E需要量的因素 |
3.2.1 影响维生素A需要量的因素 |
3.2.2 影响维生素D需要量的因素 |
3.2.3 影响维生素E需要量的因素 |
3.3 维生素A、D、E营养状况的评价 |
3.3.1 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评价 |
3.3.2 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评价 |
3.3.3 维生素E营养状况的评价 |
3.4 维生素与机体免疫功能 |
3.4.1 维生素A与机体免疫功能 |
3.4.2 维生素D与机体免疫功能 |
3.4.3 维生素E与机体免疫功能 |
3.5 维生素与机体抗氧化功能 |
3.5.1 维生素A与抗氧化 |
3.5.2 维生素E与抗氧化 |
3.6 维生素与奶牛乳房健康以及对SCC的影响 |
3.7 维生素与血浆NEFA |
4.小结 |
第二章 维生素A、D、E互作效应的研究及最佳组合的选择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维生素A、D、E对奶产量的影响及适宜需要量 |
2.2 维生素A、D、E对乳脂、乳蛋白等的影响 |
2.3 维生素A、D、E对抗体影响 |
2.4 维生素A、D、E对机体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5 维生素A、D、E对血红蛋白等的影响 |
2.6 维生素A、D、E对矿物质的影响 |
2.7 维生素A、E对血清和牛奶中维生素A、E浓度的影响 |
3.讨论 |
3.1 维生素与矿物质之间的互作效应 |
3.1.1 VA与锌的互作效应及VA对奶牛血清和牛奶中锌浓度的影响 |
3.1.2 维生素A与铁、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关系 |
3.2 维生素A、D、E之间的互作效应 |
3.2.1 维生素A和维生素E之间的互作关系 |
3.2.1.1 VA添加量对血清和牛奶中VE浓度的影响 |
3.2.1.2 VE添加量对血清和牛奶中VA浓度的影响 |
3.2.2 维生素A和维生素D之间的互作关系 |
3.3 VA、VE添加量对血清和牛奶中VA、VE浓度的影响 |
3.3.1 VA添加量对血清和牛奶中VA浓度的影响 |
3.3.2 VE添加量对血清和牛奶中VE浓度的影响 |
4.小结 |
第三章 维生素A、D、E在消化道内动态变化的研究 |
引言 |
1.材枓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维生素A、E对瘤胃干物质等维生素A、E浓度的影响 |
2.2 瘤胃中维生素A、E浓度24小时变化 |
2.3 十二指肠DM维生素A、E浓度24小时变化 |
2.4 回肠DM维生素A、E浓度24小时变化 |
2.5 血液中维生素A、E浓度24小时变化 |
2.6 维生素A、D、E对十二指肠和回肠流量的影响 |
2.7 VA、VE对机体VA、VE吸收量的影响 |
3.讨论 |
3.1 VA和VE的添加量对瘤胃VA和VE浓度的影响 |
3.2 VA、VE对十二指肠VA、VE浓度和小肠吸收量的影响 |
3.3 VA、VE的添加量对回肠VA、VE浓度的影响 |
3.4 不同时间对回肠中维生素A浓度的影响 |
3.5 不同时间对回肠中维生素E浓度的影响 |
4.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及今后的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营养学报第14卷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不同居群穗花韭矿质元素差异性分析[D]. 王小宁.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2]赫依偏盛大鼠模型及赫依体质者血液代谢组学研究[D]. 王丽娟.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基于PI3K-Akt-FoxO信号通路探讨四物汤调节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D]. 胡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海带粗多糖对斜带石斑鱼血清指标和肠道功能的影响[D]. 李文武.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5]金霉素生产菌种的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研究[D]. 王鹏飞.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6]EDTA-Na2脱钙模拟椎体骨质疏松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D]. 齐尚锋. 山东大学, 2011(12)
- [7]百合多糖提取纯化及结构鉴定[D]. 李琼.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8]亮氨酸及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对绒山羊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D]. 郭俊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9]茭白壳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D]. 金建昌. 浙江大学, 2006(02)
- [10]中国泌乳期荷斯坦奶牛维生素A、D、E的需要量及其在消化道内动态变化的研究[D]. 郭玉华. 扬州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