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北部变质岩初探

澜沧江北部变质岩初探

一、初论北澜沧江变质岩(论文文献综述)

李才,谢尧武,董永胜,徐锋,强巴扎西,蒋光武[1](2009)在《北澜沧江带的性质——是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吗?》文中研究说明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是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借助前人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北澜沧江带两侧的基底岩系、古生代沉积建造、地层古生物、火山岩浆弧、变质岩、变质作用、高压变质带、吉塘岩群、酉西群、构造运动分期等进行剖析,并与邻区进行了简单对比。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北澜沧江带是藏东地区连接滇西澜沧江缝合带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纽带,是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界线的倾向性意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验证。

王新雨[2](2018)在《北澜沧江带二叠—三叠纪花岗岩类对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过程的约束》文中研究表明羌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北部,近年来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即羌塘地块不是原先认为的一个板块,而是由南北羌塘块体沿双湖-龙木错缝合带拼贴而成。然而,有关双湖-龙木错缝合带向东的延续问题以及南北羌塘地块的板块属性问题也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北澜沧江构造带西接双湖-龙木错缝合带,南邻昌宁-孟连缝合带,在区域构造对比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分布大量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不同时期花岗岩类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构造背景和形成时代,进而重建古特提斯洋在北澜沧江地区的构造演化。研究区主要发育晚二叠(267-261Ma)至晚三叠世(~230Ma)两个阶段的花岗岩体。早期的岩体包括263-257Ma的小昌都岩体、267-261Ma的察雅岩体,早期的岩体SiO2含量较低(58.1-63.0%),属于酸性至中性的花岗岩类,富含楔石、角闪石等准铝质矿物,具有较低的A/CNK值(0.87-0.92),同时表现出弱的至正的Eu异常,较高的LILE/HFSE比值,明显的Nb,Ta,P,Ti负异常,同位素方面,具有较低的初始87Sr/86Sr含量(0.705524-0.706052),几乎全为正的εNd(t)值(-0.26-7.71)和sNd(t)值(0.68-10.57),这些均表明了小昌都和察雅岩体具有典型的岛弧型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而晚三叠的察拉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完全不同于小昌都和察雅岩体,具体表现为:察拉岩体整体的SiO2含量较高(71.3-74.1%),属于高硅型花岗岩,其楔石、角闪石等准铝质矿物较少见,具有较高的A/CNK值(0.98-1.18),同时表现出较强的Eu负异常,同位素方面,察拉岩体的sNd(t)均为负值(-2.78~-2.59),较为均一,均表明察拉岩体属于典型的过铝质壳源S型花岗岩,综合其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其属于南北羌塘碰撞后造山的环境,其成因模式可能与板块断离有关。藏东北澜沧江带岛弧型花岗岩类以及后碰撞型花岗岩类,与羌中地区、南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同时期的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代表了一致的意义,该延续的岛弧型、后碰撞型岩浆岩带平行于双湖-龙木错-昌宁-孟连缝合带展布,共同代表了古特提斯主洋沿双湖-龙木错-昌宁-孟连缝合带俯冲、闭合的背景。昌都地区碎屑锆石证据表明,昌都地区碎屑锆石主峰值与北羌塘、思茅、印支地块的主峰值基本一致(主峰值主要位于2.45-2.57 Ga,1.8-1.9 Ga,740-880 Ma,410-470 Ma以及215-300 Ma),反映了共同的构造演化事件,同时结合双湖-龙木错-昌宁-孟连缝合带以西的板块和北羌塘、思茅、印支地块具有截然不同的沉积建造、古生物组合(早二叠纪以前)、基底年龄,本文支持北羌塘-昌都-思茅-印支地块在古特提斯时期为同一个板块的观点。

雍永源,向天秀,王洁民[3](1990)在《初论北澜沧江变质岩》文中提出前言北澜沧江变质岩是指出露于西藏东部澜沧江北段西侧,沿他念他翁山呈长条带状展布的变质杂岩,又称"吉塘变质岩"("吉塘群")、"酉西杂岩群"或"类乌齐群",是藏东三大变质岩之一。自李璞(1953)调查以来,先后有西藏地质一队.四川地质局第三区调队、张旗、陈炳蔚、艾长兴、张峰根等对认识北澜沧江变质岩和"三江"地区地质构造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笔者赖以前进的基础。

雍永源,向天秀,王洁民[4](1990)在《初论北澜沧江变质岩》文中研究说明前言北澜沧江变质岩是指出露于西藏东部澜沧江北段西侧,沿他念他翁山呈长条带状展布的变质杂岩,又称“吉塘变质岩”(“吉塘群”)、“酉西杂岩群”或“类乌齐群”,是藏东三大变质岩之一。自李璞(1953)调查以来,先后有西藏地质一队.四川地质局第三区调队、张旗、陈炳蔚、艾长兴、张峰根等对认识北澜沧江变质岩和“三江”地区地质构造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笔者赖以前进的基础。

潘桂棠,王立全,李荣社,尹福光,朱弟成[5](2012)在《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认识大陆地质的关键》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对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东特提斯30多年来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实践基础上,通过与现今西南太平洋区域弧盆构造体系的对比研究,提出了适合于板块构造登陆的现实主义替代模型-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之间的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是板块构造登陆的入门向导,是认识大陆地质演化的关键。基于该模式研究认为,特提斯大洋最初开始于Rodinia超大陆解体的晚前寒武纪晚期,比太平洋体系更老。青藏高原形成受控于不同时期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一系列弧后或弧间盆地消亡、弧-弧或弧-陆碰撞的岛弧造山作用实现大陆边缘增生。该现实主义模式即可成功地解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亦可为现在和将来特提斯构造域与亚洲大陆的地质工作所检验。多岛弧盆系构造的识别与深入研究不仅在造山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全面解剖造山带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与演化历史,而且对于分析前寒武纪大陆克拉通基底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启示。

王根厚[6](2006)在《藏东他念他翁山链变质杂岩系变形特征及表露机制》文中认为藏东他念他翁山链变质杂岩系自北而南可以划分为吉塘变质杂岩带和嘉玉桥变质杂岩带。以构造解析为指导,以岩石流变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显微构造与宏观构造、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及同位素年代学相结合的思路,对吉塘变质杂岩带和嘉玉桥变质杂岩带构造变形、表露机制进行研究。嘉玉桥变质杂岩系包括卡贡褶叠层岩组、嘉玉桥片岩组(透入性韧性流变层)、同卡片麻岩组,各岩组之间通过韧性剪切带依次叠置。拉伸线理具SE140°—NW320°优选方位。综合宏观和微观运动学标志分析,运动学特点为上层系相对下层系自南东(140°)向北西(320°)剪切运动。对多硅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中的石英颗粒进行应变测量,求出费林参数k=∞,表明应变椭球体为伸长的雪茄状,构造变形机制为单向伸展。由石英位错密度估算其差应力值为149.5 MPa。利用兰伯特(1959)法求出主期变形多硅白云母的形成温度为383.27℃,结合矿物组合及矿物变形为分析,主期变形具中-高绿片岩相的变质背景。根据笔者(1993)对杂岩系不同地段主期变形矿物的40Ar/39Ar法年龄测值,其角闪石坪年龄为(164.7±1.33)Ma;多硅白云母坪年龄为(166.27±0.99)Ma。两组数值相当吻合,并与杂岩系的沉积盖层时代(J1-2)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伸展扩张时代(J2)大体相当。对不同变形世代多硅白云母测温表明,主期变形之前的白云母形成温度高于主期白云母形成温度,分析认为主期之前变形变质环境局部可达角闪岩相,主期变质环境为中-高绿片岩相。吉塘变质杂岩系包括酉西片岩组、恩达片麻岩组。酉西岩组主要由钠长石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组成,构造片理为近水平韧性剪切作用产物。构造片理上广布一期透入性拉伸线理,透入性片理上的线理具明显优选方位,方向为280°~100°。根据微观构造分析,韧性剪切指向为自西向东运动。对多硅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中的石英颗粒进行应变测量,求出费林参数K=∞,表明应变椭球体为伸长的雪茄状,构造变形机制为单向伸展。由石英位错密度估算其差应力值为108.8 MPa、140.00 MPa。多硅白云母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认为其形成环境为低温高压蓝片岩相,变质温度确定为320~500℃、压力0.6~1.1 GPa。多硅白云母40Ar/39Ar r测年结果为(230±1)Ma,为中三叠世末期。

邱军强,强巴扎西,谢尧武,崔永泉[7](2015)在《藏东类乌齐地区吉塘岩群的构造地层解析及主要依据》文中研究说明吉塘岩群沿藏东他念他翁—紫曲—吉塘一线分布,主要由片岩、片麻岩和糜棱岩组成构造岩片集合体,变形强烈,同位素年龄自古元古代—晚古生代,有必要进行解体。通过近年来的填图、测制剖面和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并参考前人的资料及综合对比研究,对吉塘岩群(现藏东他念他翁变质杂岩体)进行了解体,将其分解为前奥陶纪—中三叠世类乌齐片麻岩套和前石炭纪吉塘岩群(>340 Ma)2套地质体。然后将类乌齐片麻岩套划分为5个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前奥陶纪查秋赛岩组(438.2±3.6)700.0 Ma、早二叠世都拉扎片麻岩单元(282.1±0.91)Ma、晚二叠世加压玛片麻岩单元(254.0±8.0)Ma、早三叠纪世加隆片麻岩单元(246.3±0.8)Ma、中三叠世宁达片麻岩单元(227.0±0.6)Ma。吉塘岩群的解体是该区地层研究的重要进展,有助于藏东基础地质研究。

徐波[8](2020)在《北澜沧江构造带卡贡地区中-基性岩浆岩岩石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卡贡地区地处澜沧江北段,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扬子陆块)的结合部。澜沧江构造带作为青藏高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与板块研究的一条重要分界线,是研究东特提斯演化的理想地段之一。由于藏东地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研究程度较浅,影响了人们对澜沧江构造带北延问题及其形成和演化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北澜沧江构造带卡贡地区出露的中-基性岩浆岩进行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研究,以探讨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论文对卡贡地区中性侵入岩(莫日村中粒闪长岩和金多村石英闪长岩)和卡贡岩组混杂岩中的晶屑凝灰岩研究发现,晶屑凝灰岩Si O2含量为31.61%~49.37%,Ca O含量变化很大,为1.09%~21.3%;Na2O含量为0.70%~3.66%,K2O含量为0.29%~3.38%,全碱含量(Na2O+K2O)为3.56%~6.04%;岩石具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特征。闪长岩Si O2含量为57.48%~60.83%,较高的Al2O3、Na2O、Ca O含量,K2O含量较低。全碱含量(Na2O+K2O)为6.36%~7.89%,显示出高碱的特征,K2O/Na2O值为0.27~0.50,A/CNK值介于0.77~1.01。闪长岩里特曼指数(σ)介于2.09~3.43之间,为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闪长岩。晶屑凝灰岩与闪长岩在稀土元素分布图中都具有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而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晶屑凝灰岩相对亏损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Th、U等高场强元素。闪长岩相对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Hf、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莫日村中粒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55.2±1.8Ma,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晶屑凝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海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具洋岛玄武岩的特征,晶屑凝灰岩与大理岩组合具洋岛海山组合特征,因此晶屑凝灰岩形成于大洋环境。卡贡地区两类闪长岩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形成于后碰撞的环境。综合资料认为卡贡岩组的晶屑凝灰岩指示了北澜沧江洋的存在;而闪长岩指示了北澜沧江洋在二叠纪末闭合到三叠纪碰撞俯冲-造山的过程,这为澜沧江构造带的北延问题及其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金鹭,王青,朱弟成,谢锦程,张亮亮[9](2017)在《藏东左贡-竹卡地区一些关键地层的时代和物源区示踪》文中研究说明因地层时代和物源区缺乏有效约束,限制了对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东向延伸的北澜沧江缝合带北段构造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报道了位于北澜沧江缝合带北段藏东左贡-竹卡地区的酉西群、竹卡群和甲丕拉组的锆石U-Pb年龄数据,在酉西群变质砂岩和甲丕拉组砂岩中获得的最年轻碎屑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10±7Ma(n=3)和215±1Ma(n=2),将二者的最大沉积时代分别限定为早泥盆世和晚三叠世。竹卡群英安岩的锆石U-Pb年龄(240±1Ma)表明火山岩浆作用发生于中三叠世。碎屑锆石年龄频谱表明,酉西群兼具南羌塘地体约950Ma的碎屑锆石年龄指标和拉萨地体约1110Ma的年龄指标,表明其初始物源可能来自东冈瓦纳大陆内部印度大陆与南极洲之间的Eastern Ghats-Rayner和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洲之间的Albany-Fraser-Bunger-Windmill造山带。甲丕拉组碎屑锆石最年轻的年龄峰值(225±2Ma;n=25)及其Hf同位素组成(-15.7-4.2)与东达山岩基的相似性,指示甲丕拉组的物源很可能来自邻近的东达山岩基。甲丕拉组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215Ma)与东达山岩基最年轻的花岗岩浆活动同期。这一结果,结合东达山地区甲丕拉组与下伏地层之间发生的与羌塘中央隆起带同期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事件,提出在北澜沧江北段的东达山地区,在东达山花岗岩基岩浆作用之后(约215Ma)甲丕拉组磨拉石沉积之前,很可能发生了快速隆升,与青藏高原羌塘中央隆起带的隆升剥露事件同期,可能受控于北澜沧江古特提斯洋壳板片的断离。

潘桂棠,王立全,耿全如,尹福光,王保弟,王冬兵,彭智敏,任飞[10](2020)在《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时空结构——特提斯大洋地质及演化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班公湖—双湖—怒江(中北段)—昌宁—孟连对接带广泛出露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消减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不同变质程度、不同变形样式的洋板块构造地层系统、增生混杂的构造—岩石组合体,可识别出增生的远洋沉积岩、海沟浊积岩、古生代—中生代蛇绿岩、蛇绿混杂岩、洋岛-海山消减增生楔、洋底沉积增生杂岩,基底残块以及以蓝片岩、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记录了青藏高原原古特提斯大洋形成演化的地质信息。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是青藏高原中部一条重要的原古特提斯大洋自北向南后退式俯冲消亡的巨型增生杂岩带,构筑了冈瓦纳大陆与劳亚-泛华夏大陆分界带。

二、初论北澜沧江变质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论北澜沧江变质岩(论文提纲范文)

(2)北澜沧江带二叠—三叠纪花岗岩类对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过程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双湖-龙木错缝合带及花岗岩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古特提斯演化
    2.2 区域地层概况
第三章 构造单元划分
    3.1 缝合带和岛弧岩浆岩带
    3.2 板块划分
第四章 岩石学特征
    4.1 小昌都石英闪长岩体
    4.2 察雅闪长岩体
    4.3 察拉花岗岩体
第五章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实验方法分析
    5.2 主微量元素特征
    5.3 锆石U-Pb年代学
    5.4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5.5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第六章 讨论
    6.1 藏东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北澜沧江带岩浆岩的时代
    6.2 藏东北澜沧江带花岗岩类起源的温度和压力
    6.3 地壳混染/分离结晶对北澜沧江二叠-三叠纪岩体的影响
    6.4 藏东北澜沧江带花岗岩类的岩浆来源及岩浆成因
    6.5 藏东北澜沧江带地区的构造模式
    6.6 藏东地区的高压变质作用
    6.7 北羌塘-昌都-思茅-印支地块的统一性
第七章 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Ⅰ 北澜沧江地区花岗岩类LA-ICP-MS锆石U-Pb测年数据
附表Ⅱ 北澜沧江地区花岗岩类锆石微量元素
附表Ⅲ 北澜沧江地区花岗岩类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特征
附表Ⅳ 北澜沧江地区小昌都、察雅以及察拉岩体主微量元素组成
附表Ⅴ 北澜沧江地区小昌都、察雅以及察拉岩体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个人简历

(6)藏东他念他翁山链变质杂岩系变形特征及表露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言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他念他翁山链地质研究程度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1.4 造山带变质杂岩系特征及研究方法
2 西藏变质杂岩系研究综述
    2.1 高喜马拉雅变质杂岩带
    2.2 拉轨岗日-康马变质杂岩
    2.3 戈日木-聂荣-他念他翁变质杂岩带
3 区域地质概况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区域构造概况
    3.3 区域地层组成
    3.4 岩浆岩
4 嘉玉桥变质杂岩系
    4.1 嘉玉桥变质杂岩系出露地表剖面的构造-岩石-地层柱特征
    4.2 嘉玉桥变质杂岩系构造变形特征
    4.3 片岩组主期变形机制及差应力估算
    4.4 嘉玉桥变质杂岩系构造变形相及变形序列
    4.5 嘉玉桥变质杂岩系变质特征研究
    4.6 嘉玉桥变质杂岩系时代及主期变形、变质时代讨论
    4.7 小结
5 吉塘变质杂岩系
    5.1 吉塘变质杂岩系构造地层柱特征
    5.2 吉塘变质杂岩系构造特征
    5.3 酉西片岩组构造变形特征
    5.4 片麻岩组构造变形特征
    5.5 恩果韧性剪切构造特征
    5.6 吉塘南色曲韧性剪切构造
    5.7 巴青江绵乡一带酉西岩组构造片岩带
    5.8 小结
6 区域构造意义探讨
    6.1 前古特提斯阶段
    6.2 古特提斯阶段
    6.3 新特提斯阶段
    6.4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个人简历

(7)藏东类乌齐地区吉塘岩群的构造地层解析及主要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地质背景
2研究历史
3构造岩石地层特征及时代讨论
    3.1类乌齐片麻岩套[(AnO-T2)LW]
    3.2吉塘岩群(AnCJ.)
4结论

(8)北澜沧江构造带卡贡地区中-基性岩浆岩岩石特征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1.2.1 藏东基础地调及取得的成果
        1.2.2 藏东专项科学研究及取得的成果
    1.3 北澜沧江区域地质研究现状
        1.3.1 北澜沧江构造带的研究现状
        1.3.2 北澜沧江岩浆岩研究现状
        1.3.3 卡贡岩组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2.2 区域构造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断裂
    2.3 区域地层
        2.3.1 元古代
        2.3.2 古生代
        2.3.3 中生代
        2.3.4 新生代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变质岩
第3章 卡贡地区中-基性岩浆岩岩石特征
    3.1 野外特征及样品
        3.1.1 侵入岩野外特征及样品
        3.1.2 火山碎屑岩野外特征及样品
    3.2 岩相学特征
        3.2.1 侵入岩
        3.2.2 火山碎屑岩
第4章 卡贡地区中-基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特征
        4.1.1 侵入岩主量元素特征
        4.1.2 火山碎屑岩主量元素特征
    4.2 微量元素特征
        4.2.1 侵入岩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4.2.2 火山碎屑岩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4.3 锆石U-Pb定年
        4.3.1 分析方法
        4.3.2 锆石U-Pb年龄
第5章 讨论
    5.1 岩石成因
    5.2 形成时限
        5.2.1 闪长岩形成时限
        5.2.2 火山碎屑岩形成时限
    5.3 构造环境
    5.4 卡贡地区两类岩石的联系
    5.5 地质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9)藏东左贡-竹卡地区一些关键地层的时代和物源区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2 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锆石U-Pb年龄特征
    3.2 碎屑锆石Hf同位素
4 讨论
    4.1 左贡-竹卡地区关键地层的年代学格架
        4.1.1 酉西群的沉积时限
        4.1.2 竹卡群岩浆活动时代
        4.1.3 甲丕拉组的沉积时限
    4.2 左贡-竹卡东达山地区关键地层的物源区
        4.2.1 酉西群
        4.2.2 甲丕拉组
    4.3 东达山地区晚三叠世的快速隆升
5 结论

(10)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时空结构——特提斯大洋地质及演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龙木错-双湖俯冲增生杂岩带
    1.1 托和平错-查多岗日洋岛增生杂岩带(C2-P2)
    1.2 龙木错—双湖俯冲增生杂岩带(Pz—T2)
2 南羌塘—左贡增生弧盆系
    2.1 多玛增生弧盆系(Pz2)
    2.2 扎普—多不杂增生弧(J3—K1)
    2.3 南羌塘残余盆地(T3-K)
    2.4 左贡楔顶盆地
3 班公湖—怒江俯冲增生杂岩带
    3.1 班公湖—怒江蛇绿混杂岩带(D—K1)
    3.2 聂荣增生弧(Pt,J)
    3.3 嘉玉桥增生弧(Pz-J)
4 昌宁—孟连俯冲增生杂岩带(Pz2-T2)
5 结语
后记

四、初论北澜沧江变质岩(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澜沧江带的性质——是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吗?[J]. 李才,谢尧武,董永胜,徐锋,强巴扎西,蒋光武. 地质通报, 2009(12)
  • [2]北澜沧江带二叠—三叠纪花岗岩类对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过程的约束[D]. 王新雨.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 [3]初论北澜沧江变质岩[J]. 雍永源,向天秀,王洁民.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90(00)
  • [4]初论北澜沧江变质岩[A]. 雍永源,向天秀,王洁民.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0)——“三江”论文专辑, 1990
  • [5]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认识大陆地质的关键[J]. 潘桂棠,王立全,李荣社,尹福光,朱弟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2(03)
  • [6]藏东他念他翁山链变质杂岩系变形特征及表露机制[D]. 王根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7]藏东类乌齐地区吉塘岩群的构造地层解析及主要依据[J]. 邱军强,强巴扎西,谢尧武,崔永泉. 地质学刊, 2015(01)
  • [8]北澜沧江构造带卡贡地区中-基性岩浆岩岩石特征及构造意义[D]. 徐波.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藏东左贡-竹卡地区一些关键地层的时代和物源区示踪[J]. 金鹭,王青,朱弟成,谢锦程,张亮亮. 岩石学报, 2017(08)
  • [10]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时空结构——特提斯大洋地质及演化问题[J]. 潘桂棠,王立全,耿全如,尹福光,王保弟,王冬兵,彭智敏,任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0(03)

标签:;  ;  ;  ;  ;  

澜沧江北部变质岩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