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重视生物学常用字读音(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丽[1](2020)在《规范和普及中医药常用字读音的意义与措施》文中提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规范和普及中医药常用字读音,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扫除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语言障碍以及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等有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可以从普及语言学工具书使用方法和文字学基础知识入手,通过制作中医药常用字口袋书、展板和宣传册及举行中医药常用字识读竞赛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普及效果。
蒋祥靖[2](2019)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内容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语文教育以识字为基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经验。其中语文教材是识字教学的载体,所以对教材中识字内容和识字教学的研究也从未停止。小学阶段是学习汉字的重要阶段,不同时期的识字教材有其各自的特点,对比古今,可以发现为我们所用的经验。本篇论文以《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部分为研究对象,对比两套书识字部分特点,发现两套教材虽然时隔百余年,但是很多观念是一样的,也有互补之处,所以研究两套教材中识字内容的异同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下教材编写和识字教学的一些思考。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意义、现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简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整体情况,对其编写背景、编写宗旨和编写内容进行介绍。编写背景从时代背景和教材政策背景两方面来研究。第二章:详细阐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特点。通过举例子和列数字的方式,描写该书在收字、编排、生字配图和释义方面的整体情况和特点。其收字方面的特点是:1.贴近儿童日常生活2.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其编排方面的特点是:1.按义类编排2.按词性编排;其释义方面的的特点是:1.侧重汉字的文化意2.侧重汉字的科学意3.侧重汉字的理据意;其插图方面的特点是:以“六宫格”呈现的焦点透视和工笔画相结合的点石斋画报风格。第三章:简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分为编写背景、理念和特点。编写背景从语文教材改革背景和意识形态背景两方面研究。第四章:详细阐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部分的特点。“统编版”从收字、编排和插图三方面阐述其识字部分整体情况和特点。其收字方面的特点是:1.识认有梯度2.识写有侧重3.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其编排方面的特点是:1.形式上以识字单元和随文识字编排2.内容上体现开放性和弹性3.理念上体学生主体性;其生字配图方面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结论:对两套教材识字内容对比分析后,得到一些对识字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两套教材在收字和编写理念上大体上相同。在收字方面,选字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常用字,“名字”和“动字”所占比例较大。在编写理念理念方面,都是让学生更自主能动地去学习,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在编排方式和生字配图方面是差异较大的。编排方式上,《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整套教材都是以义类作为标准的。“统编版”是按随文识字和识字单元编排的。在生字配图方面,“统编版”中插图和汉字的紧密度相对较低,部分图文对应方式存在问题,生字和配图一一对应的特别少,喧宾夺主现象居多。
李艳芝[3](1992)在《应重视生物学常用字读音》文中提出本文作者不仅对学生误读生物学专业名词作了调查,还对造成这一原因作了分析。误读生物学专业名词可以看作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没有很好掌握的一种表现。我国由于地域辽阔,方言种类繁多而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此,我们建议生物学教师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教师对生物学专业名词的发音应正确。在没有把握时,要查阅字典。
李艳芝[4](1991)在《应重视生物学常用字读音》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作者不仅对学生误读生物学专业名词作了调查,还对造成这一原因作了分析。误读生物学专业名词可以看作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没有很好掌握的一种表现。我国由于地域辽阔,方言种类繁多而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此,我们建议生物学教师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教师对生物学专业名词的发音应正确。在没有把握时,要查阅字典。
王骏[5](2006)在《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字本位”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首创,旨在克月艮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眼光”,解决由此产生的系列问题的一种学说。它把“字”作为汉语的基本单位,认为其是汉语中语音、语义、语汇、句法等各平面的交汇点。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诞生以来,徐通锵、潘文国等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得其理论着述渐趋丰富,也引起了学界的一定关注。但理论语言学界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与主流语法研究对“字本位”的相对漠视形成对比的是,在应用领域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法国就产生了“字本位”的汉语教学法。随着国内“字本位”本体研究的兴起,字本位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也逐渐在国内教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以白乐桑、张朋朋为代表的学者,不仅提出了教学法的系统理论,还编写出版了几套专门教材。在国内,目前主张实施“字本位”教学法的学者为数不少。可以说,字本位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教学界,其发展都到了一个较为成熟、期待突破的阶段。 本研究的目的,正是希望在一定的理论深度上实现字本位本体研究和教学法的进一步结合,提出一个有着更稳固的理论支持的、自身更为完整合理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实践所验证的字本位教学法体系。希望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法,能初步走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欧美学生汉字学习艰难、读写能力难以提高,结果导致产生“汉语难学”结论的困境。 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本体篇、心理篇和教学篇。本体篇着重从字本位本体研究中提炼出字本位的教学原则,心理篇用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理论来支持这些原则并给教学法定位。而教学篇则以本体篇、心理篇的内容分别作为教学法在语言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理论基础,在回顾现有教学法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我们所主张的字本位教学法体系,并进行局部的实验验证。 “本体篇——从字本位理论到字本位教学语法”共分3节。1.1.部分综述汉语字本位的本体研究,并将其分成四个发展阶段。1.2.部分从对外教学目的出发,重点说明字本位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其中1.2.1.部分阐述“字”与语素的不同;1.2.2.部分探讨“字”的“形”,即汉字的特殊性;1.2.3.部分探讨“字”的“义”,即从理据性角度阐述汉字和汉语构词方面的特点;1.2.4.部分探讨“字”的“音”,主要着重于汉语的韵律对于句法的影响。1.3.部分总结出字本位理论
黄沚青[6](2014)在《明清闽南方言文献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闽南方言历史悠久,目前所见较早的闽南方言文献出现在明清时期,其中包括方言辞书、戏曲文献、宗教文献等等。这些历史文献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闽南方言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的概貌,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方言词典《正音乡谈》、《官话汇解》,方言戏曲文献《满天春》、《钰妍丽锦》、《百花赛锦》、《荔镜记》为主要研究语料,以其他各类闽南方言文献作为参考材料,对其中的文字、词汇等语言现象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一、考察明清闽南方言文献资料概况,总结前修时贤关於明清闽南方言文献语言研究的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二、从文献学和语言学的双重视角,考辨《正音乡谈》、《官话汇解》两部文献的性质和方言归属,并对《官话汇解》的作者身份进行了考察。三、探讨明清闽南方言文献对於文献整理、辞书编纂、汉语谚语研究、方言词汇史研究及闽南方言用字规范化的重要价值。四、利用即音求义、古今比较、溯本求源、文献互证等方法,对明清闽南方言文献中的词汇、文字展开研究。词汇研究部分,总结方言文献的词汇概貌,对方言词的产生途径进行分析,详细考释了其中的六大类词语。同时从几个方言词的个案分析入手,讨论南方方言词汇的共性。用字研究部分,总结方言文献的用字情况,将方言俗字分为记音字、训读字、同形字、新造字四种类型,并考释了一系列较为特殊的方言俗字。同时,从“探义”的角度入手,对明清闽南方言文献中所见的几个方言词的本字展开研究。此外,还对一些跨方言的方言字进行考察。
张智慧[7](2011)在《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汉字难教、难学的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界讨论最多、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汉字学是以研究汉字本体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研究的中心是汉字的形体。当代文字学者提出了旨在研究汉字本体的构形规律的汉字构形理论,它主要是“探讨汉字的形体依一定的理据构成和演变的规律,包括个体字符的构成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包含的规律”,我们试图以之作为理论指导,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尝试解决目前的难题。本文主体内容为:第一章“汉字形义联系的形成与发展”,提出汉字是以形表意的视觉符号系统。我们认为,汉字形体的主要功能还是表意,示音和记号属于辅助功能,我们以主要功能指称汉字的性质,应该能够体现汉字本身的特征。视觉符号与意义的联系在汉字的萌芽阶段已初步形成。自象形文字逐渐产生,奠定了汉字以形表意的数千年的根基。之后发展出记音手段——假借。假借由盛转衰,说明汉字符号不能走纯表音之路,进而产生将假借意化的新形式——形声,形声的大量产生,代表意符的形成与形义联系的稳固化。第二章“现代汉字的属性与组成”中,第一、二节,探讨意符的示意功能与声符的示音、示意功能。我们认为汉字意符范围广泛,意义类型包括:概念意义、引申意义、文化意义。意符的表意功能保存得较为完好,声符示音功能较差,但仍有部分功能可以利用,部分声符具有示意功能,可挖掘利用。第三节讨论汉字的记号化。我们认为,现代汉字远未达到完全或大部分记号化的程度,大多数字符与记录的词的音义间还有着理据性联系,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与重构这种联系,为汉字教学服务。第四节关于汉字的主要组成成分:笔画、部件、笔顺与构形模式。笔画教学以基本笔画与基本笔形的教学为基础,分层次教学。汉字部件具有可分割性。具体拆分原则:拆分两种情况,不拆两种情况。部件分类:表意部件、示音部件、记号部件,标示部件。表意部件数量少且构字能力强,教学中应尽量利用表意部件进行类推,以表意性为线索贯穿意符的系列教学。关于笔顺,需要重新考虑笔顺教学。王宁认为:一些特殊的字可以不必强求一致。总的运笔规则不能违背。我们赞同这种看法。笔顺教学两阶段:第一阶段,掌握基本规则及其在部件中的应用,形成基本的书写技能。第二阶段,学习书法艺术,形成独特的书写风格。根据现代汉字的现状,我们得到7种构形模式,其中,意音合成字(形声字)所占比例最多,占55.8348%。形声字中明显体现出意符的延续性和抗磨损性。相比之下,声符的延续性和抗磨损性则明显不如意符。我们发现,2905个汉字中,四分之三强的汉字可以从理据入手,无需机械记忆。第五节讨论汉字的讹变与理据重构。理据重构体现了表意文字形义统一的特点,符合由此特点形成的汉民族见形索义的心理特征。第三章“现代汉字教学”,探讨意符和声符的教学方法及意符、声符、记号部件的理据重构成分,为降低汉字学习难度探索途径。本文所做的教学探讨仅限于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即如何将汉字的本体构成部分——字形与语言所赋予的音、义形成可分析的联系,本文从两方面入手,解决相关问题。其一,解析字形的外部组成材料:笔画、部件、构形模式等方面存在的规律,使学生明了汉字的客观组成成分;其二,形成形——义、形——音——义系联的通道,使学生明了汉字字形之所以如此的内部理据,不必局限于外部形体,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降低机械记忆量,改善汉字难学的现状。
李敏[8](2009)在《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演变与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高考既影响到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又影响到语文教学。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高考语文命题入手分析,归纳总结其演变的特点,以便给今后的教学提供导向。高考作为标准化常模参照考试具有难度适中、有较好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的特点。对教学有着导向作用、评价作用、诊断反馈和预测作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走向多元化,引发了语文高考命题的变化。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呈现出各省市自主命题的多元化态势。从微观看命题内容由基础知识、阅读、作文几大部分组成,与课改前有着不同:基础知识考题中突出“常用”二字,将多个知识点杂糅在一起,融入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判断。古诗文默写备受关注,突出传统文化对人格素养的熏陶作用。阅读试题,重点集中在对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赏析评价三个层面的能力考查上。现代文阅读强调时代和生活紧密相连,考查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文段中信息的归纳和分析能力。文言文阅读减少阅读上的文字障碍,注重古代文学中所蕴涵的中华文化精髓。从命题思路和分值看,不再追求对个别字词的解释,而是强调对文意理解和分析。将考试的目光投向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上。作文分值为60分,命题内容主要涉及到认知思维领域、道德判断领域、心灵情感领域。命题形式由原来的话题作文占统治地位转向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者的回归。命题特点在难易适中的基础上体现了社会时代性和哲学思辨性。从宏观看,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在命题维度上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和测试内容的整体性;在命题方式上突出综合性;在试卷风格上体现多元化和个性化;让试卷主题更加关注生活。语文高考命题的演变引发了语文教育改革。首先是语文课程观念上的变化:新的课程性质观、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资源观、课程评价观形成。其次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变化: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妥善处理好了“识记”与“理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更贴近生活,讲求个性。
高萍[9](2012)在《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培养语言和文化上“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历来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使用的汉语教科书大多是以全国普通学校通用的《语文》教科书为蓝本编写的,对各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殊有关注,从而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缺少针对性和适用性,严重阻碍着汉语教学的有效进行。本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下,以教育人类学的生态学理论及语言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综合运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田野点,以延边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阶段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1年级上册至6年级下册为文本分析对象,在对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延边地区教科书使用中的实际情况,对教科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全文共分六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主要交代选题缘起、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内容。第一章,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编写的历史沿革。首先,系统介绍清末民初至建国前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现行教材开发前三个阶段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实施历史;其次,介绍本研究对象——现行延边教育出版社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大致内容。第二章,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从“为何而教”、“教什么内容”和“怎么教”,即教科书承载的课程目标、知识内容和文化选择、教科书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等三个方面对现行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进行静态的文本分析。第三章,关于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结果分析。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调研点,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现行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本文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视角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第四章,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在文本分析和田野调研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及其落实、教科书内容选择、教科书组织及呈现方式三个方面提出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结语中,本研究提出了少数民族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始终贯彻“双语双文化”的理念。同时,尝试提出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科书编写的一般性原则:文化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切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及实用性原则。对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研究有利于厘清朝鲜族汉语教科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轨迹,促进更有效的汉语教学、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时,本研究丰富了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科书的编写理念,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马锦卫[10](2010)在《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古文字资料非常丰富,许多古老民族都有文字。彝文是中国民族古文字中较为古老的文字之一。尽管彝文产生年代久远,但彝文的起源问题没有准确定论,一直受到文字学界和彝学界的高度关注。自十九世纪以来,研究探求彝文起源与发展的论述不断增多,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彝文起源的学说。但纵观各家之言,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不完整或不合理因素。特别是关于彝文产生年代、彝汉文字渊源关系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有学者认为彝文产生于明代,有的认为产生于汉代,有的认为产生于先秦,有的认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的认为产生于与甲金文同时的夏、商、周时代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彝文的起源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取得新的认识。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彝族历史文化及其语言文字,彝文古文献调查,彝文起源,彝文的性质和结构,彝文的发展和规范。本文以翔实的材料、系统的理论、科学的方法为基础,对彝文的起源、发展、特征等作出客观描写,对彝文的产生时代、文字性质、结构规律等进行深入考察及理论阐释,并对彝文使用和规范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建议。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在于,搞清彝文的起源、性质、结构,理清彝文的发展脉络,以便为民族学、彝学、普通文字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并为彝文的使用、规范、改革、发展及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彝文起源及发展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研究,初步解决了彝文的起源、发展、渊源等问题,得出彝文起源于古彝人时代、可将彝文的规范年代推至汉代、四川彝文是现存最古老的彝文等结论。依托各历史阶段翔实的彝文材料,对彝文字形进行共时结构分析和历时演变描写;对彝文各发展阶段的文字状况进行剖析,并对不同阶段的文字进行纵向比较,总结特征、分析差异、阐释原因。提出以四川彝文为基础,对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进行统一规范,并初步提出规范的建议和措施。
二、应重视生物学常用字读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重视生物学常用字读音(论文提纲范文)
(1)规范和普及中医药常用字读音的意义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规范中医药常用字读音的意义 |
1.1 可以提高教学水平,避免“以讹传讹” |
1.2 可以纠正学生错误音读,为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学习扫除语言障碍 |
1.3 可以宣扬优秀中医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2 实施措施 |
(2)《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简介 |
第一节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编写背景 |
第二节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编写宗旨 |
第三节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编写内容 |
第二章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特点 |
第一节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收字情况及特点 |
第二节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编排情况及特点 |
第三节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释义情况及特点 |
第四节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插图情况及特点 |
第三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简介 |
第一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第二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
第四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部分的特点 |
第一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部分的收字情况及特点 |
第二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部分的编排情况及特点 |
第三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部分的插图情况及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目录 |
0.引言——创新型研究的不期而遇 |
1.本体篇——从字本位理论到字本位教学语法 |
1.1.汉语“字本位”理论发展述评 |
1.1.1.早期文献 |
1.1.2.初步创立期(1991—1994) |
1.1.3.理论成型期(1995—1997) |
1.1.4.思索争论期(1998—2000) |
1.1.5.多元发展期(2001— ) |
1.1.6.“字本位”本体研究发展简评 |
1.2.字本位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 |
1.2.1.“字”不等于语素 |
1.2.2.“字”与文字 |
1.2.3.“字”与理据 |
1.2.4.“字”与音韵 |
1.3.“字本位”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
1.3.1.什么是教学语法 |
1.3.2.现行教学语法的不足 |
1.3.3.字本位教学语法的主张 |
2.心理篇——字本位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认知依据 |
2.1.语言教学中的认知法 |
2.1.1.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语言教学的听说法 |
2.1.2.认知心理学和语言教学的认知法 |
2.1.3.认知教学法的困境和出路 |
2.2.字本位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认知法 |
2.3.字本位教学法的认知心理学依据:宏观理论 |
2.3.1.总体框架 |
2.3.2.字本位与知觉 |
2.3.3.字本位与理解 |
2.3.4.字本位与记忆 |
2.4.字本位教学法的认知心理学依据:微观研究 |
2.4.1.关于汉字识别 |
2.4.2.关于语义激活 |
2.4.3.关于心理词典贮存模式 |
2.4.4.字本位词汇输入方式记忆成效的实验研究 |
3.教学篇——字本位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应用 |
3.1.字本位教学法的定位 |
3.2.字本位教学法发展概述 |
3.2.1.国内字本位教学法实践概述 |
3.2.2.国内字本位教学法理论研究概述 |
3.3.总体设计 |
3.3.1.学习者分类 |
3.3.2.“语”、“文”的分与合 |
3.3.3.汉字大纲 |
3.3.4.与其他教学法的相互配合 |
3.4.教材编写 |
3.4.1.《汉语语言文字启蒙》 |
3.4.2.《新编基础汉语》 |
3.4.3.字本位教材的展望 |
3.5.课堂教学 |
3.5.1.汉字教学 |
3.5.2.词汇教学及其实验研究 |
3.6.语言测试 |
3.6.1.分班测试 |
3.6.2.水平测试 |
3.7.小结:字本位教学法概貌 |
4.结语——渴望宽容,期待腾飞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明清闽南方言文献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明清闽南方言文献资料概况 |
一、散见於各类文献中的闽南方言资料 |
二、明清闽南方言文献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正音乡谈》、《官话汇解》考论 |
第一节 《正音乡谈》的版本、体例、性质与方言归属 |
第二节 《官话汇解》的作者身份、编纂体例与方言归属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即音求义 |
二、共时比较 |
三、历时比较 |
四、溯本求源 |
五、文献互证 |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一、有助于闽南方言献曲文献的整理与校勘 |
二、有助于辞书编纂 |
三、有助于汉语谚语研究 |
四、有助于汉语方言词汇史研究 |
五、有助于方言同源词研究 |
六、有助于闽南方言用字的规范化 |
第四章 词汇研究 |
第一节 词汇概貌 |
一、雅俗词语共现 |
二、时代特色鲜明 |
三、方言色彩浓厚 |
第二节 方言词的产生途径 |
一、沿用古语 |
二、方言创新 |
三、吸收外来词 |
第三节 词语汇释 |
一、天文地理 |
二、时令节气 |
三、花果草木 |
三、鸟兽虫鱼 |
四、身体部位 |
五、社会生活 |
六、工具器用 |
第四节 从方言词看南方方言词汇的共性 |
第五章 用字研究 |
第一节 文献用字情祝 |
一、常见的俗字 |
二、独具地域特色的方言俗字 |
第二节 方言俗字类型 |
一、记音字 |
二、训读字 |
三、同形字 |
四、新造字 |
第三节 方言俗字考释 |
一、天文地理 |
二、乌兽虫鱼 |
三、身体动作 |
四、饮食五味 |
五、工具器用 |
第四节 本字探索 |
一、探求方言本字的方法 |
二、本字探索 |
第五节 跨方言的方言俗字 |
一、概说 |
二、跨方言的方言俗字“生” |
结语 |
附录 异体字表 |
徵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书影 |
作者简历 |
(7)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
二、本课题研究综述 |
(一) 汉字构形理论简介 |
(二)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现状 |
1. 对外汉字教学定义 |
2. "汉字难学"的原因讨论 |
3. 有关字形的研究 |
4. 字义研究:形声字表义状况分析 |
5. 汉字教学研究 |
(三) 汉字及汉字教学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体结构 |
第一章 汉字形义联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汉字是以形表意的视觉符号系统 |
第二节 汉字符号体系的形成 |
一、汉字多元化的源头及形义关系的初步形成 |
二、形义联系的初步发展 |
第三节 形义联系的发展与成熟 |
一、假借的兴衰与形声的产生 |
二、形声的大量产生——意符的形成与形义联系的稳固化 |
第二章 现代汉字的属性与组成 |
第一节 意符的示意功能 |
一、意符的界定 |
二、意符的意义类型 |
三、意符的表意功能 |
四、意符与的对外汉字教学 |
第二节 声符的示音、示意功能 |
一、声符的示音度 |
二、声符的表意性 |
第三节 汉字记号化 |
第四节 汉字的主要组成成分:笔画、部件、笔顺与构形模式 |
一、笔画与汉字教学 |
二、部件与汉字教学 |
三、重新考虑笔顺教学 |
四、汉字构形模式 |
第五节 汉字讹变与理据重构 |
第三章 现代汉字教学法 |
第一节 意符的教学 |
一、意符的教学原则 |
二、意符系联教学 |
第二节 声符的教学 |
一、声符教学的难度及教学原则 |
二、声符系联教学 |
第三节 理据重构 |
一、意符理据重构 |
二、声符理据重构 |
三、记号理据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书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演变与语文教育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术语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回顾 |
一、古代的语文考试 |
二、近现代的语文考试 |
三、当今的语文考试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以知识为板块研究语文高考命题 |
二、分地区来研究语文高考 |
三、每年高考后对当年高考语文的点评和对来年高考语文的预测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概述 |
第一节 语文高考的界定 |
一、语文高考的考试性质 |
二、语文高考的功能 |
三、语文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 |
第二节 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因素 |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前提 |
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走向多元化是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内因 |
三、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语文高考变化的外因 |
第三章 课改前语文高考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
第一节 继承阶段(1977—1983) |
第二节 探索阶段(1984—1996) |
一、调整考试内容 |
二、引进选择题,探索语文标准化考试 |
第三节 标准化与规范化的交叉阶段(1991—2001) |
一、《考试说明》及其变化过程 |
二、制定语文考试的能力层级,构建高考语文学科理论框架 |
三、作文命题出现重大改革,话题作文影响深远 |
第四章 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研究 |
第一节 基础知识试题的研究 |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 |
二、语文基础知识真题分析 |
第二节 阅读试题研究 |
一、现代文阅读 |
二、文言文阅读 |
第三节 作文试题研究 |
一、2002—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 |
二、作文内容归类 |
三、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 |
第四节 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特点 |
一、命题维度上突出语文新课程目标整体性 |
二、命题方式上突出综合性 |
三、试卷风格上体现多元化和个性化 |
四、试卷主题更加关注生活 |
第五章 语文高考命题变化引发的语文教育改革 |
第一节 语文课程观念的变化 |
一、树立新的课程性质观 |
二、树立新的课程目标观 |
三、树立新的课程内容观 |
四、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
五、树立新的课程评价观 |
第二节 语文课程教学的变化 |
一、基础知识教学中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 |
二、阅读教学中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三、作文教学中贴近生活,讲求个性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 部分课改后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题 |
致谢 |
(9)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
六、几个问题的说明 |
第一章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编写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历史变迁 |
一、清末民初至建国前 |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期 |
三、改革开放后至新课程改革前期 |
第二节 现行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概况 |
一、教科书开发的相关背景 |
二、教科书概貌 |
第二章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汉语教科书承载的课程目标 |
一、课程日标的历史变迁 |
二、课程目标的现实选择 |
第二节 汉语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
一、知识内容 |
二、文化选择 |
第三节 汉语教科书的组织与呈现 |
一、组织方式 |
二、内容呈现 |
第三章 关于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及主要问题 |
二、调查的范围及调研点的选择 |
三、调查的方法与实施情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
二、教师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第一节 课程目标及其落实 |
一、本民族文化在目标中的缺失 |
二、编写理念与实际运作之间的偏离 |
三、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让位 |
第二节 有关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
一、普及与提高:关于字词安排 |
二、文本与对话:关于课文选择 |
三、传承与缺失:关于文化内容 |
四、强化与平衡:关于难易程度 |
第三节 有关教科书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
一、有序中的无序:关于组织及作业系统 |
二、悄然的误导:关于语言规范性 |
结语:少数民族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 |
一、文化原则:完善教科书内容的基础 |
二、科学性原则:确保教科书存在的前提 |
三、适切性原则:达成教学目标的保障 |
四、趣味性原则: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 |
五、实用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10)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彝族历史文化及其语言文字 |
第一节 彝族社会历史 |
一、彝族的来源及迁徙 |
二、支系情况 |
三、人口分布 |
四、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
五、彝族文献和文学艺术 |
第二节 彝族语言文字 |
一、语言及方言划分 |
二、语言使用情况 |
三、彝文及彝文的使用 |
第二章 彝文古代文献调查 |
第一节 古彝文材料 |
一、四川古彝文材料 |
二、云南古彝文材料 |
三、贵州古彝文材料 |
四、广西古彝文材料 |
五、与彝学专家访谈古彝文情况 |
六、新材料的发现 |
第二节 对古彝文材料的分析及其认识 |
一、对古彝文材料的分析 |
二、彝文文献的分类情况 |
三、对古彝文材料的认识 |
第三章 彝文的起源(上)——彝文起源的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对前人论述的认识 |
一、前人研究综述 |
二、对前人研究学说的认识 |
第二节 对彝文起源文献记载的认识 |
一、口传材料关于彝文起源的传说 |
二、书面文献对彝文起源的记载 |
三、对口传文献中彝文起源传说的认识 |
四、对书面文献中彝文起源记载的认识 |
第四章 彝文的起源(下)——彝文起源的推论 |
第一节 从谱牒材料、夷人历史、毕摩文化看彝文的产生 |
一、谱牒材料 |
二、夷人历史 |
三、毕摩文化 |
第二节 从出土材料看彝文的产生 |
一、从陶器符号看彝文的产生 |
二、从三星堆刻划符号看彝文的产生 |
第五章 彝文的性质和结构 |
第一节 彝文性质的有关学说 |
一、彝文是象形文字说 |
二、彝文是表意文字说 |
三、彝文是音节文字说 |
四、彝文是意音文字说 |
五、彝文是表词文字说 |
第二节 彝文结构的有关学说 |
一、三书说 |
二、四书说 |
三、五书说 |
四、六书说 |
五、七书说 |
六、十书说 |
第三节 彝文字符形体分析 |
一、彝文字的笔画系统 |
二、彝文部首系统 |
三、彝文的笔顺 |
四、彝文的书写结构 |
第四节 彝文字符演变分析 |
第五节 彝文造字法 |
一、象形造字法 |
二、会意造字法 |
三、指事造字法 |
四、变形造字法 |
五、假借造字法 |
第六节 彝文造字结构分析举例 |
一、象形字 |
二、指事字 |
三、会意字 |
第六章 彝文的发展和规范 |
第一节 彝文的初创阶段 |
第二节 彝文的规范阶段 |
一、文献中关于彝文规范的记载 |
二、对文献记载的分析 |
三、出土的秦汉时期古彝文材料 |
第三节 彝文的发展阶段 |
第四节 彝文集大成于明清 |
一、明清彝文文献举例 |
二、明清彝文文献繁荣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五节 彝文发展的特点 |
一、彝文发展具有稳定性 |
二、彝文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三、彝文异体字多 |
第六节 现代彝文的整理和规范 |
一、四川彝文规范方案 |
二、云南规范彝文方案 |
三、川滇黔桂彝文的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应重视生物学常用字读音(论文参考文献)
- [1]规范和普及中医药常用字读音的意义与措施[J]. 刘亚丽.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05)
- [2]《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内容研究[D]. 蒋祥靖.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3]应重视生物学常用字读音[J]. 李艳芝. 生物学教学, 1992(01)
- [4]应重视生物学常用字读音[J]. 李艳芝. 生物学教学, 1991(01)
- [5]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 王骏.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6]明清闽南方言文献语言研究[D]. 黄沚青. 浙江大学, 2014(12)
- [7]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D]. 张智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11(02)
- [8]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演变与语文教育改革研究[D]. 李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09(S1)
- [9]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高萍.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10]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D]. 马锦卫. 西南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