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综合利用

苦荞综合利用

一、苦荞麦的综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邬清韬,王海华,申权,田建红,唐新科[1](2021)在《苦荞麦叶斑病原诱导的FtWRKY39基因克隆、表达与生化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病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叶斑病由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黑孢霉(Nigrospora osmanthi)引起。采用逆转录PCR方法,从接种A. alternata的苦荞麦叶RNA样品中克隆获得FtWRKY39基因的cDNA序列。FtWRKY39 cDNA长1 037 bp,含有1个长为1 029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编码342个氨基酸。FtWRKY39具有1个典型的WRKY保守结构域,锌指类型为CCHC,归类于WRKY第Ⅲ组。FtWRKY39与苦荞麦WRKY12、藜麦(Chenopodium quinoa)WRKY41和甜菜(Beta vulgaris) WRKY41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较高,序列同一性分别为50.9%、44.6%、43.7%。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分析表明,绝大部分的FtWRKY39定位在细胞核中,少量分布于细胞质内,与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一致。FtWRKY39的C端为酸性结构区,富含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位点,提示它具有转录激活活性,酵母单杂交实验证实了这种推测。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FtWRKY39在根中的表达丰度最高,其次是果、花和叶,在茎中表达水平最低; Ft WRKY39受A. alternata和N. osmanthi以及3种重要的抗病相关激素——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乙烯(ET)显着诱导。上述结果提示, FtWRKY39具有作为转录因子的基本结构与生化特征,可能通过SA、JA/ET信号通路介导对苦荞麦叶斑病的抗性反应。

董春霞[2](2021)在《添加气流膨化苦荞粉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进一步扩宽苦荞麦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本试验研究了气流膨化对苦荞粉的基本组分、微观结构、水合特性、糊化特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将气流膨化苦荞粉与小麦粉混合制备成面团(混粉面团),研究了混粉面团的发酵特性、质构特性、拉伸特性等。最后制成馒头,以纯小麦粉馒头为对照研究了其品质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对三种原料粉(小麦粉、苦荞粉和膨化苦荞粉)基本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麦粉的水分含量最高,灰分、蛋白质、粗脂肪、总黄酮含量最低;色度测定表明小麦粉L*值最大,a*、b*值均小于苦荞粉和膨化苦荞粉。小麦粉糊化特性参数值均大于苦荞粉和膨化苦荞粉。膨化后苦荞粉的水分和总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55.32%和13.56%,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总黄酮含量增加了56.49%。膨化后苦荞粉的体积增大,堆积密度从0.686 g/m L降低到0.097 g/m L,吸水性、水溶性等水合特性值均有增加。从微观结构来看,膨化粉呈现出成片聚集状态,表面变得粗糙且出现孔洞。膨化后苦荞粉的糊化黏度、衰减值、回生值及峰值时间等糊化参数值均有所减少。(2)苦荞粉的添加使混粉面团的吸水率稍有减少,而膨化苦荞粉的添加使混粉面团吸水率显着增加。在添加量相同的情况下,添加膨化苦荞粉面团的吸水率显着(p<0.05)高于添加苦荞粉面团的吸水率。添加膨化苦荞粉的面团的形成时间小于小麦面团的形成时间,且差异显着(p<0.05)。与小麦面团相比,添加苦荞粉或者膨化苦荞粉均降低了面团的最小黏度值(C2),但添加膨化苦荞粉的面团的C2值低于添加苦荞粉的面团的C2值。随着苦荞粉添加比例的增加,面团的峰值黏度值(C3)从1.83 Nm增加到2.14 Nm,而膨化苦荞粉的添加量增加使面团的C3值变小;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的添加使混合面团的回生值降低。(3)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的添加会显着影响面团的残余应力值(E2),使面团越来越接近于固体,硬度变大,使其难以压缩。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的添加使面团黏着性增大,黏聚性减小,弹性变差。在添加比例相同时,膨化苦荞粉面团的黏着性小于苦荞粉面团的黏着性,弹性值和黏聚性值均大于苦荞粉面团。混合面团的胶着性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添加相同比例的膨化粉面团回复性大于苦荞粉面团。添加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使小麦面团的最大抗拉伸阻力明显降低,拉断距离也显着降低。随着苦荞粉和膨化苦荞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团的最大发酵高度分别降低了44.3%和61.1%。添加膨化苦荞粉的面团的持气率高于添加苦荞粉的面团。(4)随着苦荞粉和膨化苦荞粉添加比例的增加,混粉馒头的比容呈现减小的趋势。馒头皮和馒头瓤的L*值降低。馒头的a*值随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的添加量增加而增加,b*无规律变化。膨化苦荞粉馒头比苦荞粉具有更低的L*值和更大的a*值,混粉馒头及小麦粉馒头的皮和瓤的颜色之间没有显着差异。随着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添加量的增加,馒头的硬度变大,弹性降低。膨化苦荞粉与添加相同比例的苦荞粉馒头相比硬度更小、弹性更好。从感官评价结果看来,膨化苦荞粉馒头具有更高的感官得分,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通过以上结果得出结论如下:气流膨化可显着改善苦荞粉的理化性质,将其以一定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制成混粉面团,混粉面团的黏聚性、回复性、发酵特性等均优于苦荞粉面团,将其进一步制备成混粉馒头,馒头的品质得到了改良。因此气流膨化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加工苦荞麦的方法。

王菲,李颖,简天琪,张琪,王战勇[3](2020)在《黑苦荞麦黄酮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浸提法提取黑苦荞麦黄酮,研究黑苦荞麦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黑苦荞麦黄酮提取的最适条件为:乙醇浓度70%(V/V),液料比50∶1 mL/g,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10 min,水浴温度50℃,水浴时间40 min,此时得率为19.31 mg/g干重。黑苦荞麦黄酮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对·OH具有很强的清除能力,效果好于VC;对DPPH、·O2-具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和还原能力,但是效果均稍差于VC。

钱广涛[4](2020)在《不同品种苦荞芽苗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和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又称鞑靼荞麦,是双子叶石竹目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苦荞麦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黄酮类、酚类、萜类、有机酸类等是其主要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黄酮醇、黄烷醇、查尔酮、黄烷酮、原花青素和花青素等。药理学研究显示苦荞中的原花青素、芦丁、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消炎抗菌、抗氧化、降血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苦荞种子中含有高活性的芦丁降解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萌发后可有效克服芦丁的降解,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可显着提高活性营养物质的含量,近年来随着苦荞麦苗被列为新资源食品,市场上出现了以苦荞芽和苦荞苗为代表的新型芽苗类蔬菜,同时苦荞芽苗在医药、化妆品、保健品、食品等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有关对苦荞芽和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首先利用LC-QTOF-MS对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鉴定,利用LC-QQQ-MSMS对不同品种苦荞芽和苦荞苗中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析,拟从代谢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不同品种苦荞芽和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代谢差异及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筛选高营养、高品质的苦荞芽苗奠定基础。本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苦荞苗中黄酮成分谱的建立利用LC-QTOF-MS质谱联用技术在ESI+,ESI-电离模式下对苦荞苗混合样品进行分析,基于荞麦属中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同时利用LC-QQQ-MS/MS子离子扫描模式获取化合物碎片离子信息,共鉴定出46个黄酮类化合物。2.苦荞苗样品检测方法的建立基于UPLC-QQQ-MS/MS建立了苦荞苗样品中46个黄酮类化合物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过程中对子离子、母离子、电压值和碰撞能量等参数进行了优化,为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靶向检测奠定了基础。3.差异化合物的筛选40种不同品种的苦荞芽和苦荞苗在种子颜色和形状上均有差异,其中颜色上分为黑色(n=20),黄褐色(n=20);按照形状分为长形(n=20),短形(n=20)。利用多变量统计分析对不同品种苦荞芽和苦荞苗在种子颜色和种子形状上进行差异化合物筛选,在种子颜色不同的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分别筛选出3种、4种差异化合物;在种子形状不同的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分别筛选出4种、1种差异化合物;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共筛选出了28种差异化合物。其中种子颜色不同的苦荞芽和苦荞苗差异化合物变化趋势不一致,种子形状为长形的苦荞苗差异化合物高于种子形状为短形的苦荞苗,但种子形状为长形的苦荞芽差异化合物却低于种子形状为短形的苦荞芽,两者在差异化合物上呈相反趋势;而苦荞芽和苦荞苗相比,苦荞芽中大多数差异化合物高于苦荞苗,共筛选出25种差异化合物,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苦荞芽和苦荞苗中所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差异性。4.黄酮类合成中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根据相关代谢数据,选取1508-TB115为材料,分别对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4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MRM模式检测并对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进行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苦荞苗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4种黄酮类化合物峰面积均低于苦荞芽,苦荞芽中基因FtPAL、FtC4H、Ft4CL、FtCHS、FtCHI、FtF3H、FtF3’H、FtFLS、FtDFR、FtLAR、FtANS、FtANR表达量均高于苦荞苗。相关试验为后期苦荞芽和苦荞苗转录组测序分析、相关分子实验以及优良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提高苦荞芽和苦荞苗的科技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张杰,程伟,李娜,潘天全[5](2019)在《苦荞营养成分及其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苦荞营养丰富,是所有粮食作物中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较好的食品资源,其主要功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降血糖、降血压、抗氧化等功效。目前,苦荞及其产品的精加工与深加工等开发利用程度依然较低,其药效作用开发应用较少,有必要进一步充分认识苦荞的价值、研究现状及不足。从苦荞营养成分及其综合利用、苦荞黄酮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苦荞配制酒生产过程中的苦荞黄酮提取工艺等方面阐述了苦荞的起源、种植、营养成分及其功效,归纳了目前苦荞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介绍了配置型苦荞酒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指出健康型苦荞酒的开发具有积极的市场前景,以期为苦荞的综合利用、苦荞酒的开发等提供借鉴。

李兴[6](2019)在《一种复配杂粮饮料制作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杂粮营养丰富,保健功能强,经济价值高。近年来随着杂粮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深入研究,其“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等特性被广大消费者熟知。杂粮饮料作为一种便捷易食用的食品满足了现代快节奏下消费者的需求,市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本研究以藜麦、燕麦、苦荞麦为主要原料,通过烘焙、粉碎、糊化、酶解、复配等主要工艺进行复配杂粮饮料的研制。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并结合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等方法确定了复配杂粮饮料的最佳生产工艺和生产配方,进一步对饮料的品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复配杂粮饮料关键制备工艺研究。原料烘焙工艺的优化和复配杂粮粉配比的确定。以感官评价和总黄酮为评定指标,确定了藜麦的烘焙参数为140℃、30 min;苦荞的烘焙参数为150℃、30 min;复配杂粮粉的质量配比为藜麦40%、燕麦40%、苦荞20%。以原料利用率、葡萄糖当量(DE)值、可溶性固形物等为考察因素,研究了料水比、α-淀粉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时间对原料酶解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酶解工艺为:料水比为1:20(g/mL),α-淀粉酶添加量为16 U/g,温度70℃,时间60 min时,此时原料的酶解效果最佳,DE值为85.9%。2.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及稳定性研究。以最佳工艺制得的杂粮酶解液为原料,在此基础上通过AHP—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确定了辅料的添加量为:植脂末0.8%(W/V)、柠檬酸0.01%(W/V)、果葡糖浆3.0%(V/V)。进一步对复配杂粮饮料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以离心沉淀率和Zeta电位为指标,选择蔗糖脂肪酸酯(蔗糖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甘酯)、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卡拉胶作为稳定剂,其添加量分别为蔗糖酯0.04%、单甘酯0.03%、CMC-Na0.05%、卡拉胶0.04%,在此条件下该饮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复配杂粮饮料品质分析。从感官评价、营养功能成分、风味物质和微生物指标等方面对复配杂粮饮料的品质进行了分析。该饮料的感官性状为:色泽:乳白色;气味:具有浓郁的谷物烘焙香气;口感:口感细腻润滑,酸甜适中;组织状态:产品质地均匀,无沉淀。营养功能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复配杂粮饮料中的氨基酸总量为0.168 g/100g,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为0.27g/100g;脂肪含量为0.1 g/100g;pH为6.05;总黄酮含量为139.4μg/mL;总多酚含量为90.0μg/mL。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GC-MS)对饮料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测定,共鉴定出了39种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醇类以及吡嗪类杂环呈香化合物等。经分析检测,该复配杂粮饮料中微生物指标均未超标,符合国标中所规定的要求。4.复配杂粮饮料体外模拟消化抗氧化能力的研究。通过体外模拟口腔消化、胃肠道消化对饮料中的黄酮、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经过胃肠道消化后总黄酮和多酚含量分别为50.1μg/mL和59.0μg/mL,表明消化处理对饮料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溶出量有影响。此外,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还表明了复配杂粮饮料抗氧化活性能力的大小与其总黄酮和多酚含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本研究研制出一款口感细腻、风味适宜,具有一定营养保健价值的新型杂粮饮品。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杂粮加工制品的类型,提升了杂粮的加工技术水平,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杂粮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马洁[7](2019)在《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团流变学及面包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世界上约有1%2%的人口对麸质过敏,目前唯一的方法是患者终身采用无麸质饮食。大米和苦荞麦营养成分丰富且能弥补无麸质饮食营养缺陷,可满足麸质过敏和乳糜泻患者对食品安全性和营养性的需求。本研究选择盐丰47大米粉(以下简称盐丰)、辽粳294大米粉(以下简称辽粳)和秋田小町大米粉(以下简称秋田)为原料,将其分别与苦荞麦粉配制成大米粉/苦荞麦混粉,研究不同品种大米粉和苦荞麦粉比例对混粉面团特性和面包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苦荞麦粉结合水能力弱,但持水性和水溶性高于三种大米粉;盐丰持水性低,但吸水性和膨润力高;辽粳结合水能力弱,但吸水性和膨润力较强;秋田持水性和结合水能力强,但吸水性和膨润力弱;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的水溶性和吸油性无显着性影响;盐丰和辽粳热糊稳定性高,加入苦荞麦粉影响辽粳糊化稳定性,不影响盐丰/苦荞麦混粉和辽粳/苦荞麦混粉回生,但会促进秋田回生。此外,混粉吸水性降低,糊化稳定提高,更易形成黏性糊状物,但冷却后回生程度升高,说明添加苦荞麦粉可用于改善加工过程中大米粉凝胶的稳定性。加入苦荞麦粉降低米粉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提高面团黏度,但不影响辽粳面团蛋白质弱化。盐丰/苦荞麦混粉和辽粳/苦荞麦混粉淀粉凝胶受苦荞麦粉添加量影响,加入一定量苦荞麦粉可抑制辽粳面团和秋田面团淀粉回生,但添加量过高会促进盐丰和辽粳回生;加入苦荞麦粉可抑制辽粳面团和秋田面团剪切稀化,稳定辽粳面团和秋田面团结构,而苦荞麦粉添加量对盐丰面团剪切稀化、面团硬度和面团结构有明显影响;秋田面团和秋田/苦荞麦混粉面团的G’和G"较高,加入苦荞麦粉会降低米粉面团的G’和G"。说明大米粉吸水性和凝胶化能力强,加入苦荞麦粉可调节混粉面团吸水率和盐丰面团黏性,提高米粉面团黏合力和凝聚力,改变米粉面团中蛋白质的分散状态,增强辽粳面团和秋田面团的耐揉性和黏性,稳定辽粳面团和秋田面团结构,但会减弱盐丰面团耐揉性。以辽粳为原料可制得高比容、高弹性和低硬度的纯米粉面包,而加入苦荞麦粉后,辽粳/苦荞麦混粉面包比容减小、弹性降低、硬度增加;与辽粳/苦荞麦混粉面包相比,添加一定量苦荞麦粉可提高盐丰/苦荞麦混粉面包和秋田/苦荞麦混粉面包比容和弹性,降低面包硬度。说明大米粉品种和苦荞麦粉添加量显着影响米粉面团特性和面包品质,辽粳适宜制作无麸质纯米粉面包,而盐丰适宜与一定量苦荞麦粉混配制作面包,可提高面包比容和弹性,降低焙烤损失,调节面包硬度。

王成龙[8](2018)在《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及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荞麦,属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是一种重要的食药同源作物,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我国西南地区是学界公认的世界荞麦起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野生荞麦资源。如何全面掌握野生荞麦遗传信息,准确阐述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关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深入挖掘我国丰富的野生荞麦种质资源,也急需开发可用于荞麦属植物新种鉴定及种内亲缘关系研究的高效分子标记。于此同时,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荞麦基因组信息作为数据支撑。然而,荞麦属植物基因资源的缺乏也极大得阻碍了荞麦种间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研究的进程,影响着荞麦分子育种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而制约了野生荞麦优良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因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系统进化和遗传资源评价研究的理想材料。充分挖掘我国西南地区丰富的野生荞麦资源,开展对野生金荞麦和螺髻山野荞麦的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全面的比较分析,挖掘潜在分子标记,辅助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和亲缘关系研究,继而应用于野生荞麦资源的准确鉴定与开发利用,将对于荞麦属植物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应用意义,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野生荞麦资源进行考察与统计,结果发现:目前所报道的荞麦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均有分布,但不同种之间的分布范围存在较大差异。野生金荞麦(F.cymosum)、细柄野荞麦(F.gracilipes)和齿翅野荞麦(F.gracilipes var.odontopterum)的分布区域较广,而羌彩野荞(F.qiangcai)、皱叶野荞(F.crispatifolium)及海螺沟野荞麦(F.hailuogouense)的分布区域则较为狭窄,在四川北部、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地区均分布有丰富的野生荞麦种质资源,继而印证了我国西南地区作为世界荞麦起源中心的重要观点。另一方面,通过对野生荞麦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的评价与比较,我们发现野生荞麦在蛋白质、氨基酸及总黄酮含量等方面并不逊色于栽培荞麦,充分证明了野生荞麦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2)对两个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后发现,野生金荞麦和螺髻山野生荞麦的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59320 bp和159265 bp。随后,与已报道的栽培荞麦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螺髻山野荞麦与其他荞麦叶绿体基因组间的差异最大,其与野生金荞麦、甜荞麦和苦荞麦之间检测出的SNP数量达到5940、6260、5992,而野生金荞麦和苦荞麦叶绿体基因组间的差异最小,其SNP数量仅为317;同时,通过计算叶绿体编码基因中的同义替换(dS)和非同义替换(dN)的比值,发现在四个荞麦属植物间多数基因的dN/dS小于1,仅有ndhK、ycf1、rpoC2、rpl20、petL和rpl32的dN/dS比值大于1,说明上述基因在荞麦属植物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正选择;叶绿体基因组不同区域间的边界分析发现,rps19和ndhF处于四个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LSC/IRb和IRb/SSC的边界。在野生金荞麦和苦荞麦叶绿体基因组中,rps15基因在SSC/IRa的边界发生了位移;于此同时,分别在野生金荞麦和螺髻山野荞麦中发现48和61个SSRs位点;对叶绿体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进行检测,分别在野生金荞麦和螺髻山野生荞麦中检测到42和31个重复序列;随后,通过叶绿体基因组比对分析,共发掘出10个荞麦叶绿体基因组高突变区域,分别包括:trnS-trnG、rpoB-rpoC、trnT-psbD、trnT-trnL、rbcL-accD、ycf4-cemA、psbE-petL、ndhF-rpl32、ycf3-trnS以及ndhA内含子区域;结合SNP、基因进化选择、边界分析、SSRs和重复序列检测结果,均证明了野生金荞麦与苦荞麦具有极高的序列相似性,二者的亲缘关系更加密切;最后,基于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信息构建系统进化树,进一步明确了四个荞麦属植物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证明了野生金荞麦与苦荞麦的亲缘关系更近;叶绿体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展现出螺髻山野荞麦处于一个独特的进化位置,表明野生荞麦物种在进化上与栽培种间具有较大的差别;通过研究,我们首次公布了野生金荞麦和螺髻山野荞麦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信息,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野生荞麦与栽培荞麦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结果将对于荞麦属植物的种质鉴定、分子标记辅助的系统进化研究、野生荞麦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及荞麦遗传育种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关于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方面的研究均基于少数基因片段信息,所提供的分子证据还很有限,得出的荞麦属植物种间关系仍不清晰。研究将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而挖掘出的分子标记,并结合形态学知识,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我国西南地区荞麦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得出的psbE-petL和ndhA内含子区域可以作为区分荞麦栽培种与野生种的理想分子标记;同时,利用matK+psbE-petL和psbE-petL+ndhA两个组合可以更清晰的阐明荞麦属植物的种间关系;综合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果,明确了荞麦属内各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我们认为:荞麦属植物应分为两个大的类群:类群Ⅰ包括栽培甜荞麦(F.esculentum)、苦荞麦(F.tartaricum)及其野生种和野生金荞麦(F.cymosum);类群Ⅱ主要包括荞麦属中其他野生种,包括:线叶野荞麦(F.lineare)、羌彩野荞(F.qiangcai)和皱叶野荞(F.crispatifolium)等野生荞麦。同时,在类群Ⅱ中,丽花野荞麦(F.callianthum)、汶川野荞(F.wenchuanense)和普格野荞麦(F.pugense)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野生荞麦相比较为原始;小野荞麦(F.leptopodum)、金沙野荞麦(F.jinshaense)和线叶野荞麦(F.lineare)的关系较近,三者总是稳定的聚为一支;而F.macrocarpum与细柄野荞(F.gracilipes)、齿翅野荞麦(F.gracilipes var.odontopterum)、皱叶野荞麦间的关系较为密切;红翅野荞(F.gracilipes var.odontopterum-R)、螺髻山野荞麦(F.luojishanense)和羌彩野荞稳定的聚为一支,说明其间的亲缘关系较近。4)本研究以开发适用于荞麦属种间系统进化研究和新种鉴定的分子标记为目的,因而,我们对新发现的荞麦属植物新种——龙肘山野荞麦(F.longzhoushanense)的系统进化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形态学、核型分析以及结合matK及psbE-petL分子标记,均证明其作为荞麦属植物新种的地位。实现了利用新发掘的荞麦属植物分子标记对新种的准确鉴定,进一步印证了psbE-petL在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及新种鉴定中的潜在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西南地区丰富的荞麦种质资源,通过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基因组比较分析结果,发掘了包括psbE-petL和ndhA内含子区域在内的10个荞麦属植物分子标记,并利用trnT-trnL、psbE-petL和ndhA内含子实现了对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关系的探讨及分子标记辅助的新种的鉴定。本研究为野生荞麦资源的系统整理,荞麦属基因资源的充实及荞麦种间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林巧,惠广萍,肖诗明,巩发永,刘晓燕[9](2018)在《凉山苦荞产业发展状况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具有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作用;是现今经济市场中主要产业之一。基于此,结合凉山州苦荞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政策作了简要介绍,分别从安全隐患、品牌建设、市场冲击、企业标准、政府投入等方面介绍了凉山州苦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建立合作社、立体化组织建设、产品质量管理、拓展市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罗凤莲,蒲培瑶[10](2018)在《超声波辅助提取苦荞麦总黄酮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探究溶剂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对苦荞麦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苦荞麦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85%,料液比1∶25(g∶mL),超声时间40 min,超声功率100 W。在此条件下,苦荞麦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404%。

二、苦荞麦的综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荞麦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苦荞麦叶斑病原诱导的FtWRKY39基因克隆、表达与生化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苦荞麦培养与激素处理
    1.2 病原培养与接种
    1.3 Ft WRKY39 c DNA的分离
    1.4 序列分析
    1.5 亚细胞定位分析
    1.6 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1.7 总RNA提取、逆转录和q PCR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Ft WRKY39编码序列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2 Ft WRKY39的同源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
    2.3 Ft WRKY39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2.4 Ft WRK39转录激活分析
    2.5 Ft WRK39启动子顺式元件的预测与分析
    2.6 Ft WRK39表达的q PCR分析
3 讨论

(2)添加气流膨化苦荞粉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苦荞的种植状况
    1.2 苦荞营养
        1.2.1 苦荞淀粉
        1.2.2 苦荞蛋白质
        1.2.3 苦荞脂肪
        1.2.4 矿物质和维生素
        1.2.5 苦荞多酚
        1.2.6 苦荞多糖
    1.3 苦荞在食品中的应用
        1.3.1 苦荞在固体食品中的应用
        1.3.2 苦荞在饮品中的应用
        1.3.3 苦荞在无麸质饮食中的应用
    1.4 苦荞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1.5 气流膨化技术概况
        1.5.1 气流膨化技术研究现状
        1.5.2 气流膨化技术在苦荞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粉和苦荞粉理化性质的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以改变其理化性质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膨化苦荞粉的制备
        2.2.2 基本组分的测定
        2.2.3 堆积密度的测定
        2.2.4 颜色的测定
        2.2.5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2.6 芦丁和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2.2.7 微观结构的测定
        2.2.8 凝胶性质和保水力的测定
        2.2.9 糊化特性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小麦粉和苦荞粉的基本组分分析
        2.4.2 小麦粉和苦荞粉的堆积密度和颜色分析
        2.4.3 小麦粉和苦荞粉的微观结构分析
        2.4.4 小麦粉和苦荞粉的水合特性分析
        2.4.5 小麦粉和苦荞粉的糊化特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气流膨化苦荞粉-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混合粉的配置
        3.2.2 混合面团的制备制作
        3.2.3 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测定
        3.2.4 发酵流变性质的测定
        3.2.5 面团TPA的测定
        3.2.6 面团拉伸特性的测定
        3.2.7 面团应力松弛特性的测定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结果分析
        3.4.2 面团的质构特性分析
        3.4.3 面团的拉伸特性结果分析
        3.4.4 面团的应力松弛结果分析
        3.4.5 面团的发酵流变特性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气流膨化苦荞粉-小麦粉馒头品质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馒头样品的制备
        4.2.2 馒头比容的测定
        4.2.3 馒头色度的测定
        4.2.4 馒头质构的测定
        4.2.5 馒头中芦丁、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4.2.6 馒头感官评价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馒头比容的结果分析
        4.4.2 馒头的颜色结果分析
        4.4.3 馒头的质构特性结果分析
        4.4.4 馒头中芦丁、槲皮素含量结果分析
        4.4.5 不同苦荞粉添加量对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黑苦荞麦黄酮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1.2 黑苦荞黄酮提取
    1.3 黑苦荞黄酮体外抗氧化实验
        1.3.1 对DPPH的清除效果[10-11]
        1.3.2 对·O2-的清除效果
        1.3.3 对·OH的清除效果
        1.3.4 还原力的效果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实验
        2.1.1 乙醇浓度的影响
        2.1.2 料液比的影响
        2.1.3 超声功率的影响
        2.1.4 超声时间的影响
        2.1.5 水浴温度的影响
        2.1.6 水浴时间的影响
    2.2 响应面优化实验
        2.2.1 实验结果
        2.2.2 响应面图解析
        2.2.3 验证实验
    2.3 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
        2.3.1 清除DPPH的效果
        2.3.2 清除·O2-的效果
        2.3.3 清除·OH的效果
        2.3.4 还原力的效果
3 结论

(4)不同品种苦荞芽苗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和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苦荞麦概述
        1.1.1 苦荞麦生物学特征及资源分布
        1.1.2 苦荞麦的营养成分
        1.1.3 苦荞麦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
    1.2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机构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和药理作用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测定方法
    1.3 萌发对苦荞营养成分的影响
    1.4 影响苦荞苗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因素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LC-MS对苦荞苗黄酮成分的定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3 主要使用的软件
        2.2.4 色谱-质谱条件
        2.2.5 供试品制备
        2.2.6 对照品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C-QTOF-MS鉴定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
        2.3.2 LC-QQQ-MSMS鉴定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LC-MS/MS的苦荞芽苗黄酮成分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3 主要使用的软件
        3.2.4 色谱-质谱条件
        3.2.5 供试品制备
        3.2.6 对照品制备
        3.2.7 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建立策略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黄酮标准品检测方法
        3.3.2 黄酮化合物检测方法
    3.4 小结
第四章 种子来源不同的苦荞苗黄酮化合物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3 主要使用的软件
        4.2.4 色谱-质谱条件
        4.2.5 供试品制备
        4.2.6 对照品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来源于不同性状苦荞种子的苦荞芽研究
        4.3.2 来源于不同性状苦荞种子的苦荞苗研究
        4.3.3 不同种类苦荞芽和苦荞苗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及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3 RNA的提取、cDNA的制备
        5.2.4 对照品、供试品的制备
        5.2.5 色谱-质谱条件
        5.2.6 引物设计及基因表达分析
        5.2.7 苦荞芽和苦荞苗转录组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苦荞芽和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情况
        5.3.2 苦荞芽和苦荞苗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缩略词表
    附录2:试剂与仪器型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或论文
致谢

(5)苦荞营养成分及其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苦荞主要营养成分及其综合利用
    1.1 蛋白质与氨基酸
    1.2 不饱和脂肪酸
    1.3 维生素和矿物质
    1.4 淀粉和粗纤维素
    1.5 黄酮类化合物
2 苦荞黄酮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2.1 溶剂提取法
    2.2 微波辅助提取法
    2.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2.4 酶解法
    2.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2.6 亚临界萃取(HFC)
3 苦荞配制酒生产过程中的苦荞黄酮提取工艺
4 讨论与总结

(6)一种复配杂粮饮料制作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藜麦概述
        1.1.1 藜麦的营养保健价值
        1.1.2 藜麦加工利用现状
    1.2 燕麦概述
        1.2.1 燕麦的营养保健价值
        1.2.2 燕麦加工利用现状
    1.3 苦荞麦概述
        1.3.1 苦荞的营养保健价值
        1.3.2 苦荞的加工利用现状
    1.4 杂粮饮料的研究概况
    1.5 论文设计
        1.5.1 立题依据
        1.5.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配杂粮饮料制备关键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复配杂粮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
        2.2.2 原料烘焙工艺的优化
        2.2.3 复配杂粮粉的配比优化研究
        2.2.4 酶解工艺的优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烘焙条件的确定
        2.3.2 复配杂粮粉配比的确定
        2.3.3 酶解工艺条件的优化
        2.3.4 酶解液中营养成分分析
        2.3.5 酶解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杂粮酶解液的制备
        3.2.2 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
        3.2.3 稳定性研究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
        3.3.2 稳定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配杂粮饮料品质分析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杂粮饮料理化成分测定
        4.2.2 杂粮饮料活性成分测定
        4.2.3 杂粮饮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4.2.4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杂粮饮料感官评价
        4.3.2 杂粮饮料理化成分分析
        4.3.3 杂粮饮料活性成分分析
        4.3.4 杂粮饮料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4.3.5 微生物指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配杂粮饮料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
        5.2.2 功能活性成分的测定
        5.2.3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饮料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5.3.2 饮料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中多酚含量的动态变化
        5.3.3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团流变学及面包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无麸质食品
        1.1.1 无麸质食品概念及标准
        1.1.2 国内外无麸质食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荞麦概况
        1.2.1 荞麦资源及营养
        1.2.2 荞麦在无麸质面包中的应用
    1.3 大米概况
        1.3.1 大米资源及营养
        1.3.2 大米在无麸质面包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
        2.2.2 物理性质
        2.2.3 热力学特性测定
        2.2.4 水合性质测定
        2.2.5 凝胶性质测定
        2.2.6 吸油性测定
        2.2.7 糊化性质测定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 大米粉和苦荞麦粉基本组分分析
        2.3.2 大米粉和苦荞麦粉物理特性
        2.3.3 大米粉和苦荞麦粉热力学特性
        2.3.4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水合特性的影响
        2.3.5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吸油性的影响
        2.3.6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凝胶特性的影响
        2.3.7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团流变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试剂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配粉及面团制作
        3.2.2 Mixolab混合实验
        3.2.3 面团黏附性
        3.2.4 流变斜坡及模型拟合
        3.2.5 动态流变特性
        3.2.6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影响
        3.3.2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团黏附性的影响
        3.3.3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团流动特性的影响
        3.3.4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团动态流变学的影响
        3.3.5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包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试剂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面包配方和制作
        4.2.2 面包比容的测定
        4.2.3 面包水分含量的测定
        4.2.4 面包焙烤损失的测定
        4.2.5 面包质构的测定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包比容的影响
        4.3.2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包焙烤损失的影响
        4.3.3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包水分含量的影响
        4.3.4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包硬度的影响
        4.3.5 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包弹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及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荞麦属植物概述
        1.1.1 荞麦属植物生物学特征
        1.1.2 荞麦属植物营养特征
        1.1.3 荞麦属植物药用价值
        1.1.4 荞麦属植物其他应用价值
    1.2 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
        1.2.1 荞麦属分类地位及种类
        1.2.2 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
        1.2.3 荞麦属植物资源及分布
    1.3 叶绿体基因组概述
        1.3.1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1.3.2 叶绿体基因组应用于系统进化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关键问题
第2章 西南地区野生荞麦资源调查与收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西南地区野生荞麦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
        2.2.2 世界荞麦资源的统计与整理
    2.3 实验结果
        2.3.1 西南地区野生荞麦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
        2.3.2 西南地区野生荞麦种质资源评价及鉴定
        2.3.3 世界荞麦资源的统计与整理
    2.4 讨论
第3章 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分析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植物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分析软件
    3.2 实验方法
        3.2.1 测序材料形态学分析
        3.2.2 基因组DNA提取、测序和序列组装
        3.2.3 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注释
        3.2.4 荞麦叶绿体基因组SSRs多态性分析
        3.2.5 荞麦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3.2.6 荞麦叶绿体基因组SNP突变检测及边界分析
        3.2.7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高突变区分析
        3.2.8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信息的系统进化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荞麦属植物形态学比较分析
        3.3.2 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特征
        3.3.3 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结构
        3.3.4 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注释
        3.3.5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SNP突变检测
        3.3.6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3.3.7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边界分析
        3.3.8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SSRs多态性分析
        3.3.9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3.3.10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高突变区域分析
        3.3.11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信息的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分析
    3.4 讨论
        3.4.1 形态学差异分析
        3.4.2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与比较分析
        3.4.3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信息的系统进化关系重构
第4章 西南地区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植物材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形态学分析
        4.2.2 分子标记
        4.2.3 基因组DNA提取及PCR扩增
        4.2.4 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基于野生荞麦形态特征的PCA分析
        4.3.2 基于分子标记的系统进化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基于分子标记的荞麦属新种的发现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1 植物材料
        5.1.2 仪器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核型分析
        5.2.2 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形态学描述
        5.3.2 核型分析
        5.3.3 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创新及展望
    6.1 结论
        6.1.1 西南地区野生荞麦资源调查与收集
        6.1.2 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分析
        6.1.3 西南地区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
        6.1.4 基于分子标记的荞麦属新种的发现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9)凉山苦荞产业发展状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凉山苦荞基本信息
    1.1 凉山苦荞分布情况
    1.2 凉山苦荞发展历史
    1.3 凉山苦荞发展现状
        1.3.1 生产状况
        1.3.1. 1 企业规模小, 技术装备差
        1.3.1. 2 初级产品多, 营养美味食品少
        1.3.1. 3 产业链条短, 经济效益低
        1.3.1. 4 科企结亲少, 创新机制弱
        1.3.2 科技状况
        1.3.3 品牌建设状况
        1.3.4 市场需求
    1.4 凉山政策
2 凉山苦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隐患
    2.2 市场冲击
    2.3 企业管理
    2.4 政府投入
3 解决方案
    3.1 合作社种植
    3.2 企业创新
        3.2.1 立体化组织
        3.2.2 质量管理
        3.2.3 企业改进
    3.3 市场潜力

(10)超声波辅助提取苦荞麦总黄酮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黄酮的提取与测定
        1.3.2 单因素试验
        1.3.3 正交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2.2.1 乙醇体积分数对苦荞麦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2 料液比对苦荞麦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3 超声时间对苦荞麦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4 超声功率对苦荞麦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3 正交试验结果
    2.4 验证试验
3 结论

四、苦荞麦的综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苦荞麦叶斑病原诱导的FtWRKY39基因克隆、表达与生化特性分析[J]. 邬清韬,王海华,申权,田建红,唐新科. 植物生理学报, 2021(07)
  • [2]添加气流膨化苦荞粉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D]. 董春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黑苦荞麦黄酮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 王菲,李颖,简天琪,张琪,王战勇. 应用化工, 2020(11)
  • [4]不同品种苦荞芽苗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和代谢组学研究[D]. 钱广涛.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5]苦荞营养成分及其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研究[J]. 张杰,程伟,李娜,潘天全. 酿酒, 2019(05)
  • [6]一种复配杂粮饮料制作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李兴. 成都大学, 2019(01)
  • [7]添加苦荞麦粉对米粉面团流变学及面包品质的影响[D]. 马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8]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及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D]. 王成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9]凉山苦荞产业发展状况探究[J]. 林巧,惠广萍,肖诗明,巩发永,刘晓燕. 南方农业, 2018(21)
  • [10]超声波辅助提取苦荞麦总黄酮工艺研究[J]. 罗凤莲,蒲培瑶. 农产品加工, 2018(02)

标签:;  ;  ;  ;  ;  

苦荞综合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