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传染性水泡病胚猪肾细胞组织疫苗研究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市肉类联合加工厂[1](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胚猪肾细胞组织疫苗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我们于1973年试制的大红门品系鼠化弱毒疫苗,对小猪安全,保护率为75%;但产量低,每只乳鼠仅可制备8~10头份疫苗(每头猪免疫用量,以含乳鼠肌肉组织毒0.1克计算);而且饲养小白鼠耗费人工饲料,不经济。在北京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屠宰猪的过程中,经常有0.5~1.0市斤左右的胚猪遗弃做为肥料。为提高猪水泡病疫苗产量,我们利用废物,在猪水泡病病毒自然宿主的组织中进行培养,试制胚猪肾细胞组织疫苗。
崔忠道[2](1990)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前言引起猪发生水泡症状的传染病,有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以及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猪水泡病。这四种病以在猪的蹄及口鼻等部位引起水泡病变为其主要特征,在症状上难以区别。重要差别是感染对象范围不同:口蹄疫传染牛、羊、猪等偶蹄动物,水泡性口炎除传染牛、羊、猪外,尚传染马;猪水泡疹及猪水泡病则仅传染猪,不传染其
赵永旭[3](2017)在《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干扰素具有重要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目前已应用于人类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是公认的较为有效的生物治疗药物之一。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αvirus,PEDV)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一种重要病原,属于冠状病毒,2011年出现新型变异毒株,并迅速呈现全国性大流行,造成我国哺乳仔猪大量死亡,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由于经典株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因此养猪生产中急切需要探索有效的防控技术,以解临床防控的当务之急。猪α-干扰素对猪传染性胃肠炎冠状病毒具有较好抗病毒效果。本研究以重组猪α-干扰素(rPoIFN-α)产业化为目标,对产业化发酵工艺生产、产品冻干保护剂、产品标准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rPoIFN-α在体内外PEDV感染有较好抗病毒效果,并优化了临床上产品使用方案,具有较好应用前景。本研究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毕赤酵母表达rPoIFN-α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为了建立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GS115/pPIK9K-PoIFN-α产业化的发酵工艺,我们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应用100L的发酵罐摸索了分批发酵和补料发酵(以溶氧为信号进行控制)的生产工艺,研究比对了不同发酵工艺对工程菌生长以及重组蛋白分泌表达的影响。结果为:分批发酵方式下培养16h,蛋白表达量达到高峰为1.15mg/mL,蛋白活性8.69×106U/mL,之后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在补料发酵方式下培养20h,蛋白表达量达高峰1.89mg/mL,蛋白活性5.29×107U/mL。补料发酵方式能够显着提高菌体密度及蛋白表达量,缩短发酵周期且蛋白活性优于分批发酵,具有很好应用价值。2.rPoIFN-α新型冻干保护剂及冻干工艺研究本试验通过对冻干保护剂配方、配苗比例及冻干曲线的对比研究,摸索rPoIFN-α冻干制剂的最佳的冻干工艺。结果显示,两种保护剂按照1:1的配苗比例分装,冻干曲线设定-40℃预冻5h,-40℃~-10℃升华10h,-10℃~2℃二次升华5 h,2℃~26℃解析干燥6 h,均可获得冻型稳定且剩余水分、真空度理想的rPoIFN-α冻干制剂。在冻干前后rPoIFN-α含量损失率方面,抗原活力稳定剂组冻干后含量降低0.13~0.89%,牛奶蔗糖保护剂组含量降低1.34~2.91%,显示在冻干过程中抗原活力稳定剂对rPoIFN-α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此外通过对各试验组rPoIFN-α在2~8℃和37℃条件下进行保存期及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牛奶蔗糖保护剂各试验组在2~8℃条件保存24个月或37℃条件保存10d,蛋白含量分别下降3~6%和2.5%~6%,蛋白活性平均下降约1~2个滴度;而抗原活力稳定剂各试验组在2~8℃条件保存24个月或37℃条件保存10d,蛋白含量下降小于1%,蛋白活性无变化。因此抗原活力稳定剂对rPoIFN-α的保存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牛奶蔗糖保护剂。因此,选定抗原活力稳定剂作为该产品的冻干保护剂。3.rPoIFN-α冻干制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作用本研究制备3批rPoIFN-α冻干制品,采用牛肾细胞(MDBK)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测定rPoIFN-此生物学活性为1×107U/mL。该产品冻干后性状、剩余水分、真空度、纯粹性、安全性检验均符合《中国兽药典》相关制品质量检验要求。采用rPoIFN-α制品,测定其体外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株活性效果,采用2015012批次rPoIFN-α制品,测定其对PEDV的体外抑制效果,表明:(1)该批次rPoIFN-α在细胞上感作24h,对EBVAC15的阻断作用最明显,1个活性单位(107稀释)即可完全抑制病毒增殖;如果感作1h,则100个活性单位(105稀释)才可完全抑制病毒增殖。(2)rPoIFN-α和EBVAC15预混1 h后共感染细胞,1000个活性单位(104稀释)才可以完全抑制病毒增殖。(3)PEDV先感染细胞1h后,rPoIFN-α对病毒几乎无抑制作用。4.rPoIFN-α冻干制剂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本研究选择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猪场,应用rPoIFN-α开展初生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应用rPoIFN-α对初生仔猪PED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存活率可达50%~70%,比未处理病猪提高20%~40%。通过临床应用跟踪,对rPoIFN-α使用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为:(1)rPoIFN-α用于发病早期紧急预防及治疗PEDV效果理想;(2)肌肉注射与口服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肌肉注射方式较口服便捷;(3)母猪和仔猪联用(母猪产前10 d和3d分别注射2.5头份rPoIFN-α,仔猪出生当天及第二天口服/注射1头份rPoIFN-α)预防效果明显优于母猪/仔猪单独使用;(4)PED发病中晚期时使用rPoIFN-α治疗效果不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仔猪发生PED中后期肠道已严重损伤,持续的腹泻引起机体严重脱水和酸中毒,仅用rPoIFN-α难以缓解脱水和酸中毒问题。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rPoIFN-α产业化生产工艺及体外效力检验方法,临床应用结果证明其对仔猪PED有较好治疗效果,并制定了本产品的猪场应用方案,为临床防治流行性腹泻提供了 一种新方法。
农林部兽医药品监察所[4](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细胞弱毒疫苗试制试用》文中指出 猪传染性水泡病在我国流行至今没能彻底控制。根据农林部提出用组织培养法生产疫苗的科研任务,我们在学习推广上海龙华四系鼠化弱毒疫苗的基础上,1974年底开展用国外引进的IB-RS-2猪肾传代细胞制取龙华毒细胞弱毒苗的研究。两年来,通过一系列试验,在北京郊区试用,1975年和甘肃省兽药厂协作,在大生产条件下,取得用大转瓶旋转培养试制
田宏[5](2006)在《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文中提出猪水疱病和猪瘟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入A类动物疫病。猪水疱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及其它水疱性疾病相似,难以区分,从而妨碍了猪及猪产品的流通和国际贸易;猪瘟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致病力强,危害严重。猪瘟弱毒疫苗对于控制猪瘟大流行虽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使用弱毒疫苗后,难以区分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动物,不利于鉴别病猪。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预防猪水疱病的疫苗。研制安全高效并具有潜在标记的基因工程疫苗,将为控制猪水疱病和猪瘟探索新的技术方法。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了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研究其免疫效果,为猪水疱病和猪瘟新型疫苗的研究探索一条可供参考之路。1.构建了猪水疱病结构蛋白P1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 puro-P1),并与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pVSV-G共转染GP2-293包装细胞,获得了包装完整的假病毒,测定滴度。假病毒经polybrene(8μg/mL)的介导使该假病毒感染靶细胞PK-15,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克隆。间接免疫荧光显示PK-15细胞表达的P1衣壳前体蛋白能被猪水疱病病毒(SVDV)阳性血清所识别,表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PCR可从不同代次(分别选取第1,8,16代和30代)的阳性细胞中扩增到SVDV的P1基因,证明靶细胞可稳定的携带目的基因传代。2.大量收获阳性细胞培养物,用弗氏佐剂乳化并免疫豚鼠。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阻断ELISA和细胞中和试验,对制备的疫苗效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豚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增殖;阻断ELISA结果表明,免疫组4号豚鼠从首免后的第3周开始出现特异性SVDV抗体,而其他的免疫组豚鼠也从免疫后的第4周开始的全面出现SVDV抗体;应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对免疫接种后第4周、第6周及第8周采集的豚鼠血清中和抗体的滴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免疫接种4周时,免疫接种组2号豚鼠的中和抗体为1∶8,其余均小于1∶8;免疫接种组从第6周开始,中和抗体滴度均达到1∶8,甚至超过1∶8,而空白对照组血清中和抗体始终全部小于1∶4。3.采用与猪水疱病类似的方法建立了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的细胞株。免疫荧光和ELISA显示,PK-15细胞表达的E2蛋白能被CSFV阳性血清所识别,表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PCR可扩增到不同代次(本次试验分别选取第1,10,20代和30代)阳性细胞基因中的E2基因,证明靶细胞可稳定的携带目的基因传代。4.大量收获表达产物,乳化并免疫家兔。通过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阻断ELISA
黄小波[6](2006)在《猪传染性胃肠炎检测基因芯片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H株N基因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enteritis,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仔猪严重腹泻、呕吐和脱水,该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研究从病原学上证实了该病在四川的流行,建立了TGEV基因芯片检测新方法,进行了重要功能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TGE的诊断、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H株的分离鉴定 将腹泻病料接种到到ST细胞(猪睾丸传代细胞)上,连续盲传5代后开始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病变在接毒后30h开始出现,表现为:细胞肿胀、变圆、有散在堆积、最后细胞皱缩、崩解破碎,脱落。该病毒的TCID50为10-3.92/0.04ml、病毒能被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阳性血清所中和,中和指数为242;透射电镜观察细胞中聚集大量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大小约75-90nm,病毒以胞外分泌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对5溴脱氧尿核苷不敏感,为RNA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对胰蛋白酶有抵抗力,pH4.0-pH8.0稳定。将分离鉴定的病毒命名为SC-H株。SC-H株的分离为该病的病原学研究、诊断和防制积累了材料。 2 TGEV SC-H株主要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用RT-PCR技术扩增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H株的S(分为S1、S2、S3、S4四段)、sM、M、N、ORF7、S′及POL基因,将扩增片段插入pMD18-T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pMD-S1、pMD-S2、pMD-S3、pMD-S4、pMD-sM、pMD-M、pMD-N、pMD-ORF7、pMD-S′及pMD-POL,核苷酸测序结果显示S1、S2、S3、S4长度分别为1260bp、1280bp、1062bp、1217bp,序列拼接后S基因片段长4542bp;sM、M、N,ORF7、S′和POL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378bp、852bp、1188bp、436bp、886bp及303bp。S、sM、M、N和ORF7扩增片段分别包括TGEV完整的ORF2、ORF4、ORF5、ORF6和ORF7,长度分别为4344bp、249bp、789bp、1149bp和237bp,分别编码1147、82、262、382、78个氨基酸。S、sM、M、N、ORF7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和其他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98.1-99.8%、98.1-99.7%、94.2-99.7%、98.1-99.9%及93.6-99.5%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4.1-99.7%、92.7-98.8%、92.0-99.2%、95.3-99.5%及84.8-96.2%之间。进化分析显示SC-H株与Purdue株有相对较近的遗传距离。TGEV主要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为后续构建检测基因芯片和研究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7](1976)在《细胞培养技术》文中指出
宋德光[8](2008)在《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水泡性口炎病毒受体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是引起多种动物水泡性口炎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属于弹状病毒科的成员。VSV对马、牛、猪特别易感,羊、山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均有易感性。水泡性口炎与口蹄疫、猪水泡病、猪水泡疹的临床症状十分相似,以口腔黏膜、舌、唇、乳头和蹄冠部上皮出现水泡为主要特征。VSV对不同动物致病性的共同特征为具有嗜上皮性,根据这一特性开展该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对于水泡性口炎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犊牛口腔黏膜上皮为材料,分离培养犊牛原代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经形态学观察、细胞贴壁率和生长曲线计算、流式细胞仪检测等系统鉴定,确定已成功建立了一种原代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方法,并获得高纯度的原代上皮细胞,为研究具有嗜上皮性病毒的侵入机制和细胞cDNA文库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体系。将VSV接种于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应用超薄切片技术进行病毒的形态发生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征的观察,通过接毒细胞出现病变和电镜观察到弹状病毒样粒子,证实VSV可感染原代培养的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并能繁殖扩增病毒。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初步明确VSV对该细胞的侵袭过程,且病毒通过细胞膜和胞浆内的空泡膜上出芽增殖后获得囊膜而成熟。将原代细胞大量培养增殖后,提取细胞的总RNA后分离其mRNA,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构建了对VSV具有高反应性的CPMBCs高质量cDNA表达文库。未扩增文库的滴度为1.3×107 pfu/mL,文库重组率为95.8%,扩增后文库滴度为2.4×1010 pfu/mL。为高通量地从库中筛选出与VSV相互作用的噬菌体重组子,即寻找该病毒相互作用受体蛋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纯化的VSV与构建的T7噬菌体展示文库进行文库筛选,获得一个VSV可能的受体蛋白基因功能区片段。该基因片段长度为801bp,含有一大小为375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4个氨基酸残基,将其命名为CPMBCsCP1。测序结果经登陆NCBI BLAST核酸同源性检索为与人类的剪接因子3b的同源性较高。DNAStar软件和ScanProsite分析结果表明是CPMBCsCP1蛋白亲水性较好,具有免疫原性和良好的抗原性,其生物学活性有可能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接受多种信号的调控。该项研究不仅为VSV由其受体介导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将为我国针对VSV引发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张敬友[9](2005)在《进境猪精液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与进口活动物相比,引进国外优良种猪精液最大的好处在于传播疾病的风险小、运输方便、运输成本低;其次通过引进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还有提高优良品种利用率、加快优良遗传性状传递、扩大传递范围、减少种畜饲养量、节约饲料和管理成本以及不受时间、地域、种畜生命限制等优点。尽管引进种猪精液可能导致疾病传入的风险相对较小,但并非没有风险。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如非洲猪瘟、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等仍然可以通过精液进行传播。因此在引进国外优良种猪精液的同时,如何保证进境精液不携带任何传染病,保护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安全,成为检验检疫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而风险分析是解决这一课题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根据国际上动物疫病的最新流行状况及研究进展,参考国际上已有的通行做法(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等),结合我国动物疫病的实际情况,主要以OIE定性的方法对进口猪精液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找出了52种与猪精液传播有关的潜在疾病,在此基础上,通过初步分析确定19种疾病作为重点关注疾病,针对19种重点关注疾病展开详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适合我国风险保护水平的检疫措施。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符合WTO、OIE、SPS要求又适合我国风险保护水平的进境猪精液风险管理措施:“向中国申请猪人工授精中心注册兽医问卷”、“进境种猪精液卫生检疫要求”、“向中国申请猪人工授精中心注册的卫生要求”、“进境猪遗传物质备案场兽医卫生要求”。该报告已经成为我国制定进口动物遗传物质检疫措施的重要科学依据,并被WTO主要成员国家所接受。
李建强[10](2009)在《两种猪腹泻冠状病毒基因组克隆及载体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swine,TGEV)均为冠状病毒科(Coron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成员,是引起猪腹泻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国内外对PEDV和TGEV全序列的测定、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及反向遗传学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本研究以采集的甘肃PEDV DX和TGEV TS毒株为材料,进行了两毒株全基因组的测序、部分基因的表达、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缺陷性病毒载体的构建。其主要结果如下:1.克隆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DX株结构蛋白基因和非结构蛋白基因。分析结果显示DX株S基因、M基因、sM基因和N基因分别为4152、681、231和1326个碱基,聚合酶基因和ORF3基因分别为20354和675个碱基。结构蛋白S基因核苷酸数与英国毒株CV777、中国株JS-2004-2以及韩国株Chujin99相等,均为4152个碱基,比韩国毒株AF500215、AF237764 S基因少9个碱基。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与中国毒株JS-2004-2关系最为密切。2.构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DX毒株N蛋白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了预期的N蛋白,试验表明其有良好的反应原性。3.分别构建了PEDV和TGEV S和N双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细胞显示绿色荧光蛋白得以表达,证明目的外源基因可在细胞中表达。4.克隆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S株全基因组。结果表明TGEV TS株全长基因组为28541 bp。其中结构蛋白基因S、sM、M和N分别为4350、246、786和1146碱基,非结构蛋白基因ORF1、ORF3和ORF7分别为20054、1015和237碱基, 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319和280碱基。TGEV TS ORF1a和ORF1b蛋白分别由4017和2680个氨基酸组成。进化树分析表明所有TGEV毒株可分为Purdue和Miller亚群,TGEV TS株与Miller亚群进化关系最为相近。5. TGEV TS株在ST、IB-RS-2(IB)和PK-15细胞上传代表明:在该3种细胞连传10代均可出现病变,ST细胞接毒后培养36小时病变特征明显,IB-RS-2和PK-15细胞接毒后48小时病变明显。TGEV TS株在ST细胞接毒后连传10代培养可以用PCR方法检测到3’端基因组,而其在IB和PK-15上接毒后连传10代用PCR方法检测不到3’端基因组。TGEV TS株在PK-15和IB细胞接毒连传50培养,感染PK-15细胞可检测到3’端基因组,而感染IB细胞检测不到3’端基因组。TS株接毒ST和PK-15细胞连传50代培养,PCR扩增3’端基因组发现TS毒株在PK-15细胞传代变异比ST细胞变异大。6.构建TGEV TS缺陷性病毒载体M33,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到载体中,在辅助病毒的作用下转染ST细胞,可观察到荧光蛋白的表达。
二、猪传染性水泡病胚猪肾细胞组织疫苗研究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传染性水泡病胚猪肾细胞组织疫苗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3)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干扰素特性与应用概述 |
1 干扰素的分类 |
1.1 Ⅰ型干扰素 |
1.2 Ⅱ 型干扰素 |
2 生物学活性 |
2.1 抗病毒活性 |
2.2 抗肿瘤活性 |
2.3 免疫调节作用 |
2.4 基因工程表达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
3 干扰素的应用 |
3.1 干扰素在人医上的应用 |
3.2 干扰素在临床兽医上的应用 |
4 PoIFN-A研究进展 |
4.1 PoIFN-α分子结构 |
4.2 PoIFN-α作用机制 |
4.3 PoIFN-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5 干扰素应用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冷冻干燥保护剂应用概述 |
1 冷冻干燥对蛋白质的损伤 |
1.1 低温 |
1.2 pH值 |
1.3 失水 |
1.4 冷冻干燥保护剂 |
2 冷冻干燥保护剂的分类 |
2.1 小分子物质 |
2.2 大分子物质 |
2.3 其他类型保护剂 |
3 冻干保护剂的保护机理 |
3.1 冷冻保护机理 |
3.2 干燥中的保护机理 |
4 冻干保护剂的制备 |
4.1 配制 |
4.2 灭菌 |
5 应用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概述 |
1 病原学特征 |
2 流行病学 |
3 致病机理 |
4 诊断方法 |
4.1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2 实验室诊断 |
5 预防与控制 |
5.1 灭活疫苗 |
5.2 弱毒活疫苗 |
5.3 基因工程疫苗 |
5.4 返饲 |
6 PEDV变异毒株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毕赤酵母表达RPOIFN-A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补料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菌体生长密度情况 |
2.2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菌体密度生长情况 |
2.3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蛋白动态监测情况 |
2.4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PoIFN-α蛋白浓度及活性情况 |
2.5 PoIFN-α浓缩工艺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RPOIFN-A新型冻干保护剂及冻干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材料和设备 |
2 方法 |
2.1 rPoIFN-α冻干品制备 |
2.2 rPoIFN-α冻干品检测 |
2.3 rPoIFN-α冻干品保存期试验 |
3 结果 |
3.1 rPoIFN-α冻干品检测结果 |
3.2 rPoIFN-α冻干品保存期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RPOIFN-A冻干制剂体外抗病毒活性测定 |
1 试剂与材料 |
1.1 试剂 |
1.2 材料 |
2 方法 |
2.1 物理性状 |
2.2 剩余水分测定 |
2.3 真空度测定 |
2.4 纯粹性检验 |
2.5 安全性检验 |
2.6 干扰素活性测定 |
2.7 干扰素抗PEDV效果测定 |
3 结果 |
3.1 物理性状 |
3.2 剩余水分 |
3.3 真空度 |
3.4 纯粹性检验 |
3.5 安全性检验 |
3.6 干扰素活性测定 |
3.7 干扰素抗PEDV效果测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RPOIFN-A冻干制剂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试验猪场PED诊断结果 |
2.2 1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
2.3 2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
2.4 3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
2.5 rPoIFN-α防治仔猪PED临床使用方案优化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
附录一 |
附录二 |
(5)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水疱病及猪水疱病病毒研究进展 |
1.1 猪水疱病研究进展 |
1.1.1 病原学 |
1.1.2 猪水疱病的流行病学 |
1.1.3 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理 |
1.1.4 诊断 |
1.1.5 猪水疱病的防控策略 |
1.2 猪水疱病病毒研究进展 |
1.2.1 猪水疱病病毒的形态及理化特性 |
1.2.2 SVDV 基因组结构 |
1.2.3 SVDV 编码的蛋白及其功能 |
1.2.3.1 结构蛋白 |
1.2.3.2 非结构蛋白 |
1.3 猪水疱病疫苗研究进展 |
1.3.1 弱毒疫苗 |
1.3.2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
1.3.3 基因工程疫苗 |
1.3.3.1 基因缺失毒力致弱疫苗 |
1.3.3.2 亚单位疫苗 |
1.3.3.3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
1.3.4 合成肽疫苗 |
1.4 小结 |
第二章 猪瘟及猪瘟病毒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CSFV 的病原学及生物学特性 |
2.2.1 CSFV 的病原学 |
2.2.1.1 CSFV 病毒粒子结构 |
2.2.1.2 CSFV 的理化特性 |
2.2.2 CSFV 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2.2.2.1 抗原性 |
2.2.2.2 病原性及病理特性 |
2.2.2.3 遗传特性 |
2.3 CSFV 致病机制的研究 |
2.3.1 CSFV 的免疫病理学 |
2.3.2 CSFV 在体内的复制过程 |
2.3.3 猪瘟病毒对体外培养细胞的影响 |
2.4 CSFV 的分子免疫学 |
2.5 猪瘟防制策略与防制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
2.6 结束语 |
第三章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研究 |
3.1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 |
3.1.1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
3.1.1.1 辅助病毒互补的逆转录病毒质粒载体 |
3.1.1.2 不需要辅助病毒互补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
3.1.1.3 广寄主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
3.1.1.4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
3.1.2 包装细胞系 |
3.1.3 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 |
3.2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基本原理 |
3.3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与应用 |
3.4 影响逆转录病毒载体表达效率的影响因素 |
3.5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在基因治疗及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
3.5.1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3.5.2 逆转录病毒载体在基因表达反面的应用 |
3.6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缺陷 |
3.7 小结 |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猪水疱病亚单位标记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质粒载体、工程菌及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细胞及种毒 |
4.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4.1.5 目的基因的获取 |
4.1.6 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及鉴定 |
4.1.6.1 构建策略 |
4.1.6.2 重组质粒的构建即克隆方法 |
4.1.6.2.1 大肠杆菌JM109 感受态的制备 |
4.1.6.2.2 PCR 产物及载体质粒的酶切、回收及连接 |
4.1.6.2.3 连接产物的转化 |
4.1.6.2.4 重组质粒的制备 |
4.1.6.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4.1.6.3 重组SCDV HK/70 P1 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4.1.6.4 重组质粒的测序 |
4.1.7 体外转染质粒的制备 |
4.1.8 转染包装细胞GP2-293 |
4.1.9 重组假型病毒的收获 |
4.1.10 病毒滴度的检测 |
4.1.11 假型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PK15 细胞 |
4.1.12 P1 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 |
4.1.12.1 P1 基因的PCR 整合鉴定 |
4.1.12.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1 基因的表达 |
4.1.12.3 P1 基因在PK15 细胞中的稳定性鉴定 |
4.2 结果 |
4.2.1 SVDV HK/70 P1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
4.2.2 重组质粒pBABE puro-P1 的鉴定结果 |
4.2.3 假型病毒感染PK15 细胞后PCR 鉴定P1 基因的整合结果 |
4.2.4 免疫荧光检测PK15 细胞中P1 基因的表达 |
4.2.5 P1 基因的稳定性整合鉴定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猪水疱病亚单位疫苗的豚鼠免疫实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免疫原与实验动物 |
5.1.2 主要试剂 |
5.1.3 免疫用抗原的制备 |
5.1.4 重组抗原对豚鼠的免疫程序 |
5.1.5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5.1.5.1 各种溶液的配制 |
5.1.5.2 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 |
5.1.5.3 淋巴细胞的增殖实验 |
5.1.6 双夹心ELISA 检测免疫豚鼠的SVDV 特异性抗体 |
5.1.7 SVDV HK/70 的复壮及半数细胞感染剂量(TCID50)的测定 |
5.1.8 细胞中和实验测定豚鼠血清SVDV 抗体效价 |
5.2 结果 |
5.2.1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5.2.2 免疫豚鼠SVDV 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
5.2.3 SVDV 半数感染剂量的测定结果 |
5.2.4 细胞中和实验测定豚鼠中和抗体 |
5.3 讨论 |
第六章 猪瘟亚单位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质粒载体、工程菌及主要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细胞 |
6.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6.1.5 目的基因的获取 |
6.1.6 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及鉴定 |
6.1.6.1 构建策略 |
6.1.6.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克隆的基本方法 |
6.1.6.2.1 大肠杆菌JM109 感受态的制备 |
6.1.6.2.2 PCR 产物及载体质粒的酶切、回收及连接 |
6.1.6.2.3 连接产物的转化 |
6.1.6.2.4 重组质粒的制备 |
6.1.6.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6.1.6.3 重组CSFV Shimen E2 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6.1.6.4 重组质粒的测序 |
6.1.7 体外转染质粒的制备 |
6.1.8 转染包装细胞GP2-293 |
6.1.9 重组假型病毒的收获 |
6.1.10 病毒滴度的检测 |
6.1.11 假型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PK15 细胞 |
6.1.12 E2 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 |
6.1.12.1 E2 基因的PCR 整合鉴定 |
6.1.12.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E2 基因的表达 |
6.1.12.3 夹心 ELISA 检测 E2 蛋白的活性 |
6.1.12.4 E2 基因在PK15 细胞中的稳定性整合鉴定 |
6.2 结果 |
6.2.1 CSFV Shimen E2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
6.2.2 重组质粒pBABE puro-E2 的鉴定结果 |
6.2.3 假型病毒感染PK15 细胞后PCR 鉴定E2 基因的整合结果 |
6.2.4 E2 基因的稳定性整合鉴定结果 |
6.2.5 免疫荧光检测PK15 细胞中E2 基因的表达 |
6.2.6 ELISA 检测细胞培养物中E2 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6.3 讨论 |
第七章 猪瘟亚单位疫苗的兔免疫保护实验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主要试剂 |
7.1.2 免疫用的抗原的制备 |
7.1.3 重组抗原对家兔的免疫实验 |
7.1.4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7.1.4.1 各种溶液的配制 |
7.1.4.2 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 |
7.1.4.3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7.1.5 阻断ELISA 检测免疫家兔的CSFV 特异性抗体 |
7.1.6 实验兔子的病毒攻击保护实验 |
7.2 结果 |
7.2.1 T 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
7.2.2 免疫兔子CSFV 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
7.2.3 攻毒兔子的免疫保护实验结果 |
7.2.3.1 兔子体温变化 |
7.2.3.2 攻毒兔子脾脏变化 |
7.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猪传染性胃肠炎检测基因芯片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H株N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
一 猪传染性胃肠炎研究进展 |
二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疫病检测中的应用 |
前言 |
第一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H株的分离鉴定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章 TGEV SC-H株主要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检测基因芯片的初步构建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四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H株N基因表达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水泡性口炎病毒受体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水泡性口炎病毒研究进展 |
1 VSV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
2 VSV基因组成、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
3 VSV的分子致病机制 |
4 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检测技术 |
5 VSV在抗病毒、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
6 结语 |
第二章 病毒细胞膜受体的筛选与鉴定研究进展 |
1 病毒受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功能 |
2 病毒受体的筛选与鉴定方法 |
3 结语 |
第三章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
1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产生 |
2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 |
3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特点 |
4 噬菌体系统的种类 |
5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种类 |
6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筛选 |
7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新生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水泡性口炎病毒感染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CPMBCs cDNA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水泡性口炎病毒CPMBCs膜受体的初步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9)进境猪精液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表 |
1 引言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 |
1.2.1 国际框架 |
1.2.2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
1.3 风险分析的方法 |
2 风险因素的确定 |
2.1 潜在致病因素的范围 |
2.2 风险因素确定的原则和标准 |
2.3 潜在致病因素的评估 |
2.4 风险因素(即重点关注疾病)名单 |
3 风险评估 |
3.1 口蹄疫 |
3.2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 |
3.3 日本脑炎 |
3.4 马脑脊髓炎 |
3.5 猪细小病毒病 |
3.6 尼帕病毒病 |
3.7 断乳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
3.8 猪水疱疹病毒病 |
3.9 猪腮腺炎 |
3.10 猪水泡病 |
3.11 非洲猪瘟 |
3.12 猪瘟 |
3.13 水泡性口炎 |
3.14 牛瘟 |
3.15 伪狂犬病 |
3.16 捷申病 |
3.17 猪布氏杆菌病 |
3.18 猪结核杆菌病 |
3.19 钩端螺旋体 |
4 风险管理 |
4.1 向中国申请猪人工授精中心注册的要求 |
4.2 进境种猪精液卫生检疫要求 |
4.3 进境猪精液备案企业兽医卫生要求 |
4.4 向中国申请猪人工授精中心注册的兽医问卷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重点关注疾病推荐检疫管理措施总结 |
附录2 表1-1:列入OIE《法典》疾病名单按以下标准 |
附录3 表2-1:进口猪精液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评估 |
附录4 进境动物遗传物质检疫管理办法 |
附录5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对动物精液的卫生检疫要求 |
附录6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关于种猪精液的国际动物健康检疫证书模式 |
致谢 |
(10)两种猪腹泻冠状病毒基因组克隆及载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写词英汉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DX 株全基因组的克隆分析与N 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一节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克隆与特征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PEDV DX 结构蛋白基因的RT-PCR 扩增 |
1.2.2 PCR 产物的克隆与鉴定 |
1.2.3 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
1.2.4 PEDV S 基因的序列及其特性分析 |
1.2.5 PEDV M 基因的序列及其特性分析 |
1.2.6 PEDV N 基因的序列及其特性分析 |
1.2.7 PEDV sM 基因的序列及其特性分析 |
1.3 讨论 |
第二节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聚合酶及ORF3 的克隆与特征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PEDV DX ORF1 及ORF3 基因的RT-PCR 扩增 |
2.2.2 PCR 产物的克隆与鉴定 |
2.2.3 序列的测定及拼接 |
2.2.4 DX 株聚合酶基因的序列比较及其特性分析 |
2.2.5 PEDV DX 株ORF3 序列及其特性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节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DX 株N 蛋白的原核表达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N 基因的RT-PCR 扩增及鉴定 |
3.2.2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
3.2.3 SDS-PAGE 电泳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N 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毒株与细胞 |
1.2 载体及菌株 |
1.3 工具酶及其它试剂盒 |
1.4 细胞培养 |
1.5 病毒RNA 的提取 |
1.6 S 中和抗原位点和N 基因的制备 |
1.7 S 中和抗原位点片段和N 基因的连接 |
1.8 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 |
1.9 同源重组用线性化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的获得 |
1.10 AdEasier-1 BJ5183 菌细菌感受态的制备 |
1.11 电转化 AdEasier-1 BJ5183 细菌感受态细胞 |
1.12 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质粒的鉴定 |
1.13 用重组腺病毒质粒转化宿主菌 DH10B |
1.14 转染AD-293 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 中和抗原位点和N 基因的扩增和鉴定 |
2.2 S 中和抗原位点和N 基因在pQIC-X 载体上的连接及鉴定 |
2.3 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 |
2.4 获得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质粒 |
2.5 重组腺病毒的收获及鉴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S 株全基因特征及在不同细胞上的传代特性 |
第一节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S 株结构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TGEV TS 株S、sM、M 和N 的RT-PCR 扩增 |
1.2.2 PCR 产物的克隆与鉴定 |
1.2.3 序列的测定及拼接 |
1.2.4 TS 株结构蛋白基因的序列比较及其特性分析 |
1.3 讨论 |
第二节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S 株非结构蛋白基因及非编码区的克隆及特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TGEV TS ORF1、ORF3 和ORF7 的RT-PCR 扩增 |
2.2.2 PCR 产物的克隆与鉴定 |
2.2.3 序列的测定及拼接 |
2.2.4 TS 株结构蛋白基因的序列比较及其特性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节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不同细胞传代的特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K-15 细胞胰酶耐受性 |
3.2.2 TGEV 在不同细胞中的传代 |
3.2.3 TGEV 传代不同细胞50 代3’基因组的克隆 |
3.2.4 TGEV TS 在ST 细胞和PK-15 细胞培养50 代后3’基因的序列分析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N 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毒株与细胞 |
1.1.2 载体及菌株 |
1.1.3 工具酶及其它试剂盒 |
1.2 试验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病毒RNA 的提取 |
1.2.3 S 中和抗原位点和N 基因的制备 |
1.2.4 TGEV S 基因 AD 抗原位点片段和N 基因的连接 |
1.2.5 含感受态细胞的准备 |
1.2.6 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 |
1.2.7 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构建 |
1.2.8 转染AD-293 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 |
2 结果与分析 |
2.1 TGEV TS S AD 位点和N 基因的RT-PCR 扩增 |
2.2 S AD 位点和N 基因在pQICX 载体上的连接及鉴定 |
2.3 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 |
2.4 获得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质粒 |
2.5 重组腺病毒的收获及鉴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猪传染性胃肠炎缺陷性病毒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病毒的增殖与收获 |
1.2.2 病毒RNA 的提取 |
1.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2.4 RT-PCR 扩增 |
1.2.5 PCR 产物的纯化回收 |
1.2.6 连接反应 |
1.2.7 连接反应 |
1.2.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1.2.9 转化 |
1.2.10 质粒DNA 的提取 |
1.2.11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1.2.12 重组质粒PCR 鉴定 |
1.2.13 pSL1180 载体的改造和鉴定 |
1.2.14 pSL-M33 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1.2.15 表达荧光蛋白的pSL-M33-GFP 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1.2.16 缺陷性病毒荧光蛋白的表达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构建缺陷性病毒载体片段的克隆 |
2.2 构建缺陷性病毒载体片段的鉴定 |
2.3 构建缺陷性病毒载体片段的鉴定 |
2.3.1 pSL1180-CMV-BGH 载体的鉴定 |
2.3.2 pSL1180-M33 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3.3 pSL1180-M33 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4 缺陷性病毒载体在辅助病毒作用下荧光的表达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 一般生物学特性 |
2 基因组结构及表达方式 |
3 基因及其蛋白的研究 |
3.1 聚合酶基因 |
3.2 S 基因 |
3.3 开放阅读框架ORF3 |
3.4 sM (small membrane) 基因 |
3.5 M (membrane) 基因 |
3.6 N (nucleocapsid) 基因 |
4 PEDV 分子生物学检测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 一般生物学特性 |
2 基因组结构及表达方式 |
3 基因及其蛋白的研究 |
3.1 S 基因 |
3.2 M 基因 |
3.3 N 基因 |
3.4 sM 基因 |
3.5 基因1 |
3.6 基因3 |
3.7 基因7 |
3.8 非编码区 |
4 感染性cDNA 的研究 |
5 TGEV 的组织嗜性 |
6 TGEV 的变异性和免疫 |
7 TGEV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TGEV TS 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Genbank: DQ201447) |
附录2 PEDV DX 结构蛋白和ORF3 核苷酸序列(Genbank:EU031893) |
附录3 PEDV DX 非结构蛋白ORF1 核苷酸序列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四、猪传染性水泡病胚猪肾细胞组织疫苗研究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猪传染性水泡病胚猪肾细胞组织疫苗研究报告[J]. 北京市肉类联合加工厂.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2]猪传染性水泡病的研究[J]. 崔忠道. 北京实验动物科学, 1990(02)
- [3]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D]. 赵永旭.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猪传染性水泡病细胞弱毒疫苗试制试用[J]. 农林部兽医药品监察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5]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D]. 田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6]猪传染性胃肠炎检测基因芯片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H株N基因表达研究[D]. 黄小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
- [7]细胞培养技术[J].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6(04)
- [8]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水泡性口炎病毒受体的筛选[D]. 宋德光. 吉林大学, 2008(07)
- [9]进境猪精液风险分析[D]. 张敬友.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10]两种猪腹泻冠状病毒基因组克隆及载体构建[D]. 李建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