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地幔岩石中的硫化物成分

中国东部地幔岩石中的硫化物成分

一、中国东部地幔岩中的硫化物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田瑞聪,李大鹏,张文,田京祥,于晓卫,耿科,张岩[1](2022)在《胶北隆起中生代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是巨量金质来源的关键》文中研究表明胶东地区金矿巨量金质来源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直接证据。在没有其它更有效的直接证明巨量金质来源的情况下,本文通过胶北隆起主要地质体新鲜岩石大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的变化规律,间接得出中生代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是巨量金质来源的关键,即郭家岭和伟德山两期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和演化可能是巨量金质来源的主要形成机制,同时更是热量供给源,而玲珑花岗岩可能是少量金质的提供者和主要赋矿地质体。胶东地区金矿主要成矿时间(130~105Ma)与郭家岭(130~125Ma)和伟德山(126~108Ma)两期花岗岩浆演化结晶时间完全吻合,说明其关系密切,岩浆混合反应和冷凝期,岩浆热液上升运移沉淀成矿。该区中生代地质体对早前寒武纪的地球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继承性,中生代地壳混合了大量地幔物质,Au丰度偏高,平均为1.31×10-9,为地球化学高背景场。

呼冬强,张强,孟和[2](2021)在《新疆北山地区罗东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罗东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位于新疆东部北山地区,呈眼球状出露于白地洼-淤泥河断裂北侧,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长岩、橄榄岩、辉石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等,具有明显的堆晶结构。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罗东岩体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且经历了早期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上地壳混染作用,具有良好的铜镍矿形成条件。罗东岩体的母岩浆应该为高镁高温苦橄质岩浆,是地幔软流圈在尖晶石矿物稳定区域较高程度部分熔融后产物。岩石MgO为7%~33.7%,属含铜镍中等镁铁质岩石,镁铁比(m/f)为1.70~6.80,主体属于铁质超镁铁岩,综合分析罗东地区地、物、化信息显示岩体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综合找矿模型的构建为北山地区经济、快速地从众多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中筛选出有利的赋矿岩体提供了经验和方向。

杨万志,田江涛,郭秀玮[3](2021)在《喀喇昆仑岔路口地区麦美奇质岩石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岔路口地区超基性熔岩主要由玻基纯橄岩和玻基辉橄岩组成,呈夹层状断续分布于玄武岩、玄武质火山岩及硅质岩中,总体上构成了深海相火山-沉积建造。玻基纯橄岩和玻基辉橄岩中的橄榄石斑晶多呈自形-半自形晶,11件样品25个测点获得的SiO2含量为38.68%~40.58%,MgO含量主要为44.43%~46.72%,Ni值主要为1 100×10-6~2 381×10-6,计算得出的Fo值为85.60~87.71。在岩石化学成分上,SiO2含量为38.51%~42.86%,MgO含量为26.81%~31.28%,TFe O含量为12.17%~14.52%,TiO2含量为1.00%~1.45%,Na2O+K2O含量为0.17%~0.67%,在岩石化学分类上属麦美奇岩。因玻基辉橄岩中存在较多辉石斑晶而与传统麦美奇岩存在明显区别,因此暂将研究区超基性熔岩称为"麦美奇质岩石"。选用橄榄石最高Fo值和其寄主岩石TFe O含量估算出上述麦美奇质岩石原生岩浆中的MgO含量≥18.18%,据此限定地幔熔融温度和压力下限分别为1 580℃和3.9 GPa。结合岔路口地区麦美奇质岩石具有洋岛玄武岩微量元素特征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区麦美奇质岩石形成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的伸展环境,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地幔柱有关。

王焰,魏博,谭伟,汪在聪,曾庆栋[4](2021)在《脉状金矿床的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来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脉状金矿床(Lode Gold Deposit)在全球广泛分布,是最具经济价值的金矿床类型之一.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金的来源一直都是认识脉状金矿床成因的中心议题.全球脉状金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即:新太古代(2.8~2.5Ga)、古元古代(2.1~1.8Ga)和新元古代至今(700Ma至今).基于对脉状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和成矿流体的认识,目前普遍认为其成矿流体来源主要有4种,包括变质流体、与花岗岩体有关的岩浆-热液流体、俯冲流体和幔源熔/流体.文章重点介绍了幔源熔/流体成矿过程的主要特点以及幔源熔/流体的成分特征和金富集机理,并简要介绍了辽东地区与幔源熔/流体有关的脉状金矿床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这些研究表明,含水的交代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幔源熔/流体,可能是华北克拉通一些中生代脉状金矿床(如五龙金矿)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

方维萱,郭玉乾,贾润幸,童祥,马振飞[5](2021)在《论云南个旧锡铜钨三稀金属矿集区叠加成矿系统与垂向构造岩相学结构的关系》文中提出采用构造岩相学分带和变形筛分、宏观与微观构造岩相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个旧矿集区构造和叠加成矿系统进行研究,深入揭示了该矿集区内锡铜钨钴铯铷多金属战略矿产富集机制、叠加成矿作用与构造岩相学结构样式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认为,该区发育前岩浆侵入期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同岩浆侵入期岩浆侵入构造系统和构造样式、后岩浆侵入期岩溶构造样式,它们在不同时间域内发生了异时同位叠加成相成矿与同时异相分异作用,对个旧叠加成矿系统和锡铜钨钴铯铷多金属成矿作用具有显着不同的控制作用。锡铜钨铯铷多金属叠加成矿系统具有9个垂向构造岩相分带结构样式,从深到浅依次为:浅色花岗岩相(VTZ8)和岩浆气成热液结晶核相(VTZ9)为黑云母花岗岩(γK2a-b-c)同岩浆侵入期构造岩相带,分布在花岗岩侵入体顶部和边部;岩浆接触交代构造岩相带矽卡岩化相-矽卡岩相带(VTZ7),是同岩浆侵入期地层-岩浆系统耦合反应的构造岩相带;富含残余岩浆的高温气液体系发生了岩浆-气液隐爆角砾岩化,形成进入个旧组内岩浆热流柱构造和电气石热液隐爆角砾岩相带(VTZ6);同岩浆侵入期在个旧组内构造-流体耦合作用,形成了上覆断褶式碳酸盐岩层(VTZ4)和碎裂岩化大理岩化相-电气石碎裂岩化大理岩相带(VTZ5)、远端的似层状碎裂岩化相含锡白云岩(VTZ3);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内碱性苦橄岩-碱性火山岩相带和火山喷发机构为前岩浆侵入期构造;云贵高原侵蚀面(VTZ1)和表生岩溶构造系统(VTZ2)为后岩浆侵入构造系统,它们叠加在同岩浆侵入构造系统(VTZ3、VTZ4、VTZ5、VTZ6、VTZ7、VTZ8、VTZ9)之中。这些新成果为该矿集区深部探测和隐伏构造岩相的预测建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甄世民,王大钊,白海军,贾儒雅,王江,查钟健,李阳,缪建普[6](2021)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宣化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文中认为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地区(张宣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区内自显生宙以来构造活动频繁,并产出大量岩浆岩和金矿床,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构造-成矿演化体系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张宣地区的水泉沟正长岩、响水沟似斑状花岗岩、井儿洼粗安岩-英安岩、象山花岗闪长岩、青羊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张家口组流纹岩的锆石年龄、Lu-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组成进行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获得区内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侵位时期主要为海西期(峰值398Ma和373Ma)、印支期(峰值234Ma)和燕山期(峰值143Ma和130Ma)。张宣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古太平洋俯冲过程。早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到泥盆纪,白乃庙岛弧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弧陆碰撞,张宣地区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富集地幔岩浆上涌并经历了地壳的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的共同作用,形成大量碱性岩;二叠纪末期-三叠纪,各微陆块相互碰撞,张宣地区处于碰撞后伸展阶段,地幔岩浆引起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基性、酸性岩浆混合,导致区内的基性岩与酸性岩共存;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形成区内大范围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张宣地区产有大量金矿、铅锌矿、银矿及少量铜矿和钼矿,金矿集中产于宣化-崇礼-赤城交界处,而银铅锌多金属矿则成群成带环绕金矿化集中区分布。成矿时间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印支期成矿尚未明确,但成矿潜力巨大。根据地质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可将张宣地区的金矿床划分为"东坪式"、"小营盘式"和"张全庄式"三类。古生代-中生代各时期岩浆活动对金成矿均有贡献,大部分金矿床与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联系密切,多期次成矿及成矿叠加是形成张宣地区大量金矿床的重要因素。

李逸凡,李洪奎,陈国栋,张玉波,陈莉,梁太涛[7](2021)在《胶东夏甸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夏甸金矿床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成矿行为,本次以夏甸金矿床外围花岗岩、构造碎裂岩和金矿石的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资料为依据,研究其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在不同岩矿石中丰减富集变化及成矿过程。在化学成分方面,招平断裂带碎裂岩中具有较高的SiO2、K2O值,Fe2O3、Na2O、CaO降幅较多,反映了成矿阶段存在有普遍的硅化现象和钾化现象和铁质流失现象进入到热液成矿中;矿石化学成分中SiO2、Al2O3和Fe2O3具有较大幅度的增升和降低的双重变化特点,尤其是铁、钾、钙增加比例较高,指示与成矿过程中普遍发育的黄铁矿化相一致,矿石中K2O含量比玲珑花岗岩平均含量高30%,则代表钾化的岩石更有利于金矿的沉淀。夏甸金矿区的围岩中Au元素含量普遍低于正常的玲珑花岗岩,但Ag、W等元素含量则普遍较高,是平均值的3~10倍,断裂带碎裂岩中亲硫(亲铜)元素Ag、Cu、Pb、Zn明显增高,尤其是Ag和Zn分别是玲珑花岗岩的2.79倍和2.09倍,说明亲硫(亲铜)元素与金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亲铁元素Cr、Co、Ni、Mo、Au、Sn、W整体上呈递增状况,大离子亲石元素Li、Be、Rb、Zr、Nb、W、Sr、Ba、As大多呈亏损状态。矿石中Au、Ag、W、Cu等具有强烈的富集,其中Au富集了381.40倍,W富集了3961.23倍,Ag富集了254.16倍,Cu富集了116.19倍,而Bi、Mo、As、Pb、Zn等富集度相对稍低,在3~20倍之间。在围岩、破碎蚀变带和金矿石中,皆出现了非常高的W元素富集,展示了招平断裂带具有独特的成矿地球化学行为。夏甸矿区围岩、构造蚀变碎裂岩和金矿石中的ΣREE总量分别为78.82×10-6、27.15×10-6和102.43×10-6,LREE/HREE比值分别为19.3、8.46和12.66,金矿石中具有相对较高的ΣREE、LREE和HREE,说明在成矿过程中外来物质的加入改变了稀土元素的含量和比值,也是区分矿与非矿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矿区围岩、构造蚀变碎裂岩和金矿石的δEu分别为1.88、1.49和0.83,Eu/Sm值分别为1.57、2.05和0.69,Ce/Yb值分别为25.15、5.33和12.86,轻重稀土内部分馏均较小,成矿环境为弱氧化环境,说明夏甸金矿在成矿过程中,稀土元素更多地是反映从流体体系中带入到成矿的过程,使矿石中稀土元素含量相对增加。结合光片鉴定结果,在金成矿过程中,先期形成的黄铁矿多呈碎粒状,裂纹十分发育,黄铜矿呈他形粒状充填于黄铁矿裂纹中与金共生,说明自然金是与黄铜矿是同期形成的,而晚于黄铁矿的形成时间。

梁晓姝[8](2021)在《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提出蔡家营铅锌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宣地区,属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北缘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矿区。本文以出露于矿区北侧的花岗斑岩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研及对该地区地质特征、岩石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流体包裹体等特征的深入分析,再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进一步探讨蔡家营矿床与赋矿花岗斑岩体或岩浆热液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蔡家营地区乃至张宣地区找矿提供理论指导。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广泛分布于矿区内,多呈脉状侵入于古太古代红旗营子岩群中。花岗斑岩具斑状结构-基质文象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钾长石(10%)、石英(10%)和少量暗色矿物构成,基质(80%)由长英质构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CG-4和CG-14两件花岗斑岩样品分别形成于140.9±0.8Ma和143.6±0.7Ma,属于早白垩世,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斑岩具富硅、相对富钾、全碱含量高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5~1.24之间,A/NK介于1.15~1.41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微量元素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表现出U、Ta、Nd、Hf、Sm呈现正异常,Ba、K、P、Ti呈现明显的负异常。稀土配分曲线较为平坦,整体呈“海鸥式”分布,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且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锆饱和温度均值约为853.895℃,推测该花岗斑岩具A型花岗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CG-4和CG-14两件样品εHf(t)介于-0.08~-13.49和-18.37~-16.32之间,相对应的二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2介于1196~2042 Ma和2224~2350 Ma之间,显示其岩浆来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物质重熔。流体包裹体数据表明含矿石英脉样品中成矿流体为中温、中盐度、中密度的H2O-Na Cl体系,结合前人对蔡家营铅锌矿区矿石流体包裹体和H-O、S、Pb同位素等研究得出:成矿物质源于下地壳和地幔深部混合,故推测蔡家营花岗斑岩体可能与蔡家营铅锌矿床成矿有密切关系。

郝建瑞[9](2021)在《小秦岭金矿田桐沟金矿床成矿金属来源、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金矿田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可被分为北、中、南三个矿带。前人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南、北矿带,对于中矿带的研究相对较少,影响了对小秦岭金矿田作为一个整体的金成矿作用特征、机制和规律的全面认识。本文以研究较少的位于中矿带的桐沟金矿床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地质、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小秦岭桐沟金矿床的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四个阶段:(Ⅰ)黄铁矿-石英阶段、(Ⅱ)自然金-石英-黄铁矿阶段、(Ⅲ)自然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Ⅳ)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Ⅱ、Ⅲ阶段是主要的金矿化阶段。发育自然金以及碲铋矿、碲铅矿等碲化物,金与碲化物共生产出。2.黄铁矿原位微区LA-ICP-MS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表明,桐沟金矿床中黄铁矿贫As,而Ⅱ、Ⅲ阶段的黄铁矿中,Au与Ag、Te、Bi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表明Au主要以次显微Au-Ag-Te-Bi矿物包体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Au与Te、Bi以熔体形式共同迁移、富集与沉淀。桐沟金矿床及小秦岭金矿田普遍存在的Au(Ag)-Te-Bi富集特征指示了成矿金属与深部岩浆作用有关。3.不同成矿阶段的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组成与太华群围岩中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指示为岩浆硫源。方铅矿原位Pb同位素组成指示为具有一定比例幔源组分的混合铅源。S-Pb同位素分析表明,桐沟金矿床的成矿金属来源于幔源岩浆热液活动。4.桐沟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与载金黄铁矿共生的热液独居石U-Pb年龄为128±16 Ma。小秦岭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包括桐沟金矿床在内的小秦岭金矿田形成于中国东部区域伸展构造体制中,是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过程中幔源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

曾志杰[10](2021)在《东秦岭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道庄超大型矽卡岩型钼钨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处于着名的东秦岭钼矿带内,是我国典型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之一。前人对三道庄钼钨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而对于三道庄矿床成矿机制,尤其是成矿作用过程中挥发份(F、Cl、S)和氧逸度变化对巨量钼钨沉淀的控制作用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次研究以三道庄矿床成矿岩体中的造岩矿物(岩浆黑云母和岩浆磷灰石)、不同热液蚀变阶段的蚀变矿物(热液黑云母、热液磷灰石、石榴石、透辉石、阳起石)及不同产状、成矿阶段的金属矿物(磁铁矿、白钨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不同矿物进行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测定,通过矿物温度计、氧逸度计等方法探讨从岩浆到热液阶段,成矿系统中温度、氧逸度、挥发份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揭示不同矿物的形成环境、成矿物质的迁移和沉淀机制,从而全面理解矽卡岩型钼钨矿床金属沉淀的控制因素,为今后类似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及找矿预测等提供参考。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结果显示,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的成岩成矿阶段可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为:(1)成岩阶段,即与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形成阶段;(2)早期矽卡岩阶段;(3)石英-钾长石-黑云母阶-磁铁矿阶段;(4)晚期矽卡岩阶段;(5)石英-硫化物阶段;(6)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辉钼矿主要成细脉状、浸染状矿化。对岩体中呈斑晶和基质状态分布的黑云母和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中黑云母的电子探针成分计算,结果显示斑晶黑云母和基质黑云母结晶温度分别为623°C-662°C和546°C-579°C,热液黑云母蚀变温度为355°C-435°C,表明从岩浆到钾硅酸盐化蚀变阶段,整个成矿体系温度是逐渐降低的。花岗斑岩中岩浆黑云母和磷灰石电子探针成分显示岩浆系统中挥发份F、S含量均较高,Cl含量较低,而早期较高F、S含量增大了成矿金属物质W、Mo在各体系中的溶解度,W、Mo金属可能主要以Mo O3F-和H3WO4F的形式在流体中迁移。热液黑云母和磷灰石电子探针成分显示流体中F含量逐渐较小,Cl含量在矽卡岩阶段有上升趋势,表明Mo O2Cl22-n、WO2Cl22-n络合物可能参与了Mo、W的迁移。而初始岩浆流体较高S含量,为辉钼矿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岩浆黑云母Fe3+/Fe2+(0.11-0.13)和XMg值(0.56-0.60)整体均低于石英-钾长石脉中黑云母Fe3+/Fe2+(0.12-0.17)及XMg值(0.60-0.64),暗示从岩浆阶段到钾硅酸盐化阶段流体氧逸度的增大。同时,不同产状的磁铁矿、磷灰石LA-ICP-MS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和晚期矽卡岩阶段中磁铁矿的V含量分别为:787×10-6-1274×10-6(平均值921×10-6)、17.34×10-6-215.51×10-6(平均值105.76×10-6)和2563×10-6-3620×10-6(平均值2911×10-6),总体表现为从成矿花岗斑岩到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磁铁矿中V含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而从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到晚期矽卡岩阶段,磁铁矿中的V含量呈明显的升高趋势;花岗斑岩、矽卡岩和石英-方解石脉中磷灰石δEu值分别为:0.21-0.32、0.54-0.67、0.34-0.65,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从岩浆阶段到钾硅酸盐化阶段再到晚期矽卡岩阶段,流体氧逸度先增大后降低。矽卡岩阶段早期主要以钙铁榴石和透辉石的组合,而晚期为钙铝榴石和钙铁辉石的组合,也暗示氧逸度存在降低现象,且早期石榴石环带中Fe和Al含量的“锯齿状”变化,表明幕式流体作用的存在,导致局部成矿阶段会有升高-降低的变化。电子探针成分结果显示5种类型白钨矿中Mo的含量分别为:10.75%-24.11%(Sch1a)、2.81%-11.75%(Sch1b)、0.23%-0.56%(Sch2a)、0.16%-0.47%(Sch2b)、0.11%-0.36%(Sch3),总体表现为从Sch1a到Sch3,白钨矿中的Mo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且Mo和δEu有着很好的正相关性,这些特征暗示晚期矽卡岩阶段流体氧逸度的进一步减小,而氧逸度的降低对W以白钨矿形式沉淀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三道庄钼钨矿早期岩浆流体具有高温度、氧逸度和富挥发份F、S特征,岩浆黑云母、磷灰石和磁铁矿成分显示早期流体Mo、W含量较高;随着岩浆热液的演化,在矽卡岩阶段和钾化阶段氧逸度小幅度上升,黑云母、磷灰石和磁铁矿Mo、W含量一致显示,流体中Mo和W含量呈增大趋势。随着成矿流体与围岩之间反应增强,形成大量矽卡岩矿物,并伴随有流体沸腾及大气水的混合作用导致流体性质的快速转变,引起磁铁矿、白钨矿和辉钼矿等开始大规模沉淀。因此,三道庄矿床W、Mo的沉淀是受到多种机制的协同作用。

二、中国东部地幔岩中的硫化物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东部地幔岩中的硫化物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胶北隆起中生代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是巨量金质来源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分析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采集
    2.2 分析方法及精度
    2.3 分析结果及数据处理
3 讨论
    3.1 胶北隆起不同地质体元素丰度特征
    3.2 胶东地区Au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3.3 壳幔岩浆混合反应析出巨量金质
    3.4 中生代玲珑、郭家岭和伟德山三期花岗岩岩浆演化与成矿的耦合
    3.5 不同地质体对金矿成矿的有利度分析
4 结论

(2)新疆北山地区罗东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岩相特征
3 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主量元素特征
    4.2 微量元素特征
5 讨论
    5.1 同化混染作用
    5.2 分离结晶作用
    5.3 源区性质
    5.4 成矿条件分析
        5.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4.2 土壤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特征
        5.4.3 综合找矿模型
6 结论

(3)喀喇昆仑岔路口地区麦美奇质岩石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与样品描述
2 矿物化学成分
    2.1 分析方法
    2.2 分析结果
3 全岩地球化学
    3.1 分析方法
    3.2 分析结果
        3.2.1 主量元素
        3.2.2 痕量元素
4 讨论
    4.1 麦美奇质岩石
    4.2 母岩浆性质与熔融条件
    4.3 形成时代与构造意义
5 结论

(4)脉状金矿床的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 脉状金矿床的时空分布
2 脉状金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3 脉状金矿床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及争议
    3.1 变质流体
    3.2 与花岗岩岩体有关的岩浆-热液流体
    3.3 俯冲流体
    3.4 幔源熔/流体
4 地幔源区和幔源岩浆对脉状金矿床形成的影响及争议
    4.1 岩石圈地幔的金丰度
    4.2 煌斑岩脉与金富集
5 幔源成矿熔/流体的成分特征
6 幔源成矿熔/流体对华北克拉通辽东地区中生代脉状金矿床形成的贡献
7 结语和展望

(5)论云南个旧锡铜钨三稀金属矿集区叠加成矿系统与垂向构造岩相学结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个旧-建水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系统
    1.1 个旧-建水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系统与构造演化
    1.2 个旧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内火山喷流沉积-叠加改造成矿系统
    1.3 滇东南印支期山弧盆耦合转换格局与区域成矿
2 燕山期岩浆侵入序列与垂向构造岩相学分带
    2.1 个旧东区岩浆侵入构造系统的垂向分带
    2.2 似层状碎裂岩化相含锡石白云岩(VTZ3)与似层状白云岩型锡矿床
    2.3 个旧组内断褶式碳酸盐岩层(VTZ4)与脉带状锡银多金属矿床
    2.4 碎裂岩化电气石热液岩溶大理岩相带(VTZ5)与电气石细网脉带型锡矿床
    2.5 热液角砾岩相带和电气石热液隐爆角砾岩相带(VTZ6)与三稀金属矿
    2.6 矽卡岩化相-矽卡岩相带(VTZ7)与矽卡岩型锡铜多金属矿床
    2.7 浅色花岗岩相(VTZ8)和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根部相(VTZ8)与蚀变花岗岩型锡矿床
3 表生岩溶构造系统与表生成矿
    3.1 高原侵蚀面(VTZ1)
    3.2 高原侵蚀面与锡铅锌-锰表生成矿系列
    3.3 浅部新生代隐伏岩溶构造系统(VTZ2)
    3.4 锡铅层间氧化矿的储矿构造样式与成因归属
4 结论

(6)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宣化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研究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地质特征
3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
    3.1 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分析方法
    3.2 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
    4.2 全岩主微量特征
5 讨论
    5.1 成岩年龄
    5.2 岩石成因
        5.2.1 海西期岩浆岩
        5.2.2 印支期岩浆岩
        5.2.3 燕山期岩浆岩
    5.3 张宣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演化
    5.4 张宣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成矿作用
        5.4.1 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5.4.2 矿床时间分布特征
        5.4.3 张宣地区金成矿作用
        5.4.3. 1 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4.3. 2 金成矿年龄
6 结论

(7)胶东夏甸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背景及矿床特征
    1.1 成矿地质背景
    1.2 矿床特征简况
2 样品与测试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测试
    2.2 分析结果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元素地球化学
    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 讨论
5 结论

(8)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2.1 矿体规模、产状、形态及矿物成分
        3.2.2 矿石结构、构造
    3.3 围岩蚀变、矿化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第四章 花岗斑岩岩石学特征
    4.1 花岗斑岩的空间分布
    4.2 花岗斑岩的岩相学特征
第五章 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
    5.1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1.1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测试方法
        5.1.2 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
        5.1.3 锆石微量元素
    5.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第六章 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6.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6.2 分析测试方法
    6.3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4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5 锆饱和温度计算
第七章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7.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7.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7.3 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特征
第八章 花岗斑岩与成矿关系的探讨
    8.1 成矿时代的限定
    8.2 矿床成因
    8.3 成矿模式
    8.4 找矿远景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9)小秦岭金矿田桐沟金矿床成矿金属来源、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阶段
第四章 成矿金属来源与金的富集机制
    4.1 矿相学及电子探针分析
    4.2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及其意义
    4.3 硫化物原位S、Pb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第五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样品及实验方法
    5.2 测试结果
    5.3 成矿时代
第六章 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东秦岭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矿物学对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作用指示的研究现状
    1.3 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相关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4 热液蚀变
    3.5 矿体特征
    3.6 矿石特征
    3.7 矿物特征
    3.8 成矿期次
第四章 研究样品及测试方法
    4.1 研究样品
    4.2 测试方法
第五章 三道庄钼钨矿床矿物成分特征
    5.1 脉石矿物
    5.2 金属矿物
第六章 矿物成分对矽卡岩型钼钨矿床成矿作用指示
    6.1 矿物成分对成矿作用过程温度变化的指示
    6.2 矿物成分对成矿作用过程挥发份变化的指示
    6.3 矿物成分对成矿作用过程氧逸度变化的指示
    6.4 矿物成分对成矿流体演化的指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中国东部地幔岩中的硫化物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1]胶北隆起中生代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是巨量金质来源的关键[J]. 田瑞聪,李大鹏,张文,田京祥,于晓卫,耿科,张岩. 岩石学报, 2022
  • [2]新疆北山地区罗东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 呼冬强,张强,孟和. 西北地质, 2021(03)
  • [3]喀喇昆仑岔路口地区麦美奇质岩石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J]. 杨万志,田江涛,郭秀玮. 世界地质, 2021(03)
  • [4]脉状金矿床的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来源[J]. 王焰,魏博,谭伟,汪在聪,曾庆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09)
  • [5]论云南个旧锡铜钨三稀金属矿集区叠加成矿系统与垂向构造岩相学结构的关系[J]. 方维萱,郭玉乾,贾润幸,童祥,马振飞. 地质力学学报, 2021
  • [6]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宣化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J]. 甄世民,王大钊,白海军,贾儒雅,王江,查钟健,李阳,缪建普. 岩石学报, 2021(06)
  • [7]胶东夏甸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李逸凡,李洪奎,陈国栋,张玉波,陈莉,梁太涛. 地质学报, 2021(06)
  • [8]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梁晓姝.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9]小秦岭金矿田桐沟金矿床成矿金属来源、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D]. 郝建瑞.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10]东秦岭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曾志杰.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标签:;  ;  ;  ;  ;  

中国东部地幔岩石中的硫化物成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