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审计人员之间的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张北[1](2020)在《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为什么我们需要档案,为什么要耗费人力物力去保管档案,原因无疑是由于档案的本质做决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档案保存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加以利用,能够传承历史,也能够为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审计档案作为专业档案的一种,记录了审计业务的发展流程、审计结果、审计工作质量等众多审计信息。毫不夸张地说,审计档案是审计业务发展的基石。当前,审计信息化高速发展,而审计档案管理却成了信息化过程中的短板,迫切需要建立符合业务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本文从审计业务活动中存在的几大痛点和具体成因出发,针对审计业务本身建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审计档案管理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我们不应该割裂审计业务活动和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因为它们本就是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更好的为审计业务本身服务,审计档案的价值无从体现,将会弱化档案的功效,不利于档案的保存和档案工作本身的发展。本文拟运用理论阐述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现实考察与分析研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审计档案管理模式。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国家审计层面形成的审计档案的管理,而本文关注社会审计层面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另外本课题的研究,依托于档案学、审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审计档案管理的分析更加全面,有助于丰富包含审计档案的专业档案管理理论体系。调研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挖掘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工作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能够支持审计业务开展的新的审计档案管理模式,有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及进一步发展。
《审计艺术研究》课题组,刘达朱[2](2012)在《审计艺术研究》文中提出审计艺术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的和效果,在审计工作中采用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建立在一定的素养、才能、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审计技巧。审计艺术与审计科学、审计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审计科学是审计艺术的前提和基础,审计艺术是审计科学的补充与完善,审计科学与审计艺术是相互融合的;审计艺术反映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审计艺术的发展和运用,审计艺术的发展推动审计文化的变迁。本文对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说话、访谈、询问、审计交换意见、审计机关与其他职能部门沟通这六个关键艺术做了简要介绍。运用审计艺术要遵循审计规范和审计原则、符合审计文化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符合要求的能力和素质这三个基本要求,并把加强审计艺术的理论研究、提高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艺术的能力和素质以及总结提炼和宣传审计艺术经典案例三个方面作为提高审计艺术运用能力和水平的主要途径。
余秋宏[3](2020)在《审计客体的心理分析及应用研究 ——以M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计心理学是在学科多元化的趋势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主要融合了审计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研究审计客体的心理活动及规律,有助于增加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的了解,进而提高其审计效率和质量,构建审计主客体之间良好关系。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性分析法、事例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来对审计客体的心理分析及应用进行研究。本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审计客体的心理分析。重点分析审计客体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规律,阐述审计客体的积极心理与非积极心理,并分析影响审计客体心理变化的因素,从而得出审计客体各种心理产生的原因。其中,在对审计客体心理活动进行研究时,将审计客体心理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对云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6家公司发放《审计客体心理研究的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是审计客体心理的应用研究。引入一些小事例,重点阐述审计客体积极心理与非积极心理对审计的指导意义与不良影响,其次,根据审计客体的心理规律,改进并丰富相应的审计程序,提出应对审计客体积极心理与非积极心理的审计对策。三是M公司审计心理分析。本部分先对M公司及其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介绍,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式了解M公司高层和相关部门经理面对外部审计时的心理、态度及行为,并记录一份“审计客体心理活动”的访谈报告,对M公司中高层人员的心理进行分析,提出审计对策,得出启示。对审计客体的心理分析及应用进行研究:一方面,把对审计客体心理活动的研究纳入审计理论研究的范围,揭示审计客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理论,丰富和发展审计理论,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一方面,应用审计心理学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促进审计实践中人际关系协调、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黄丽华[4](2019)在《关于XG农商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改革开放以来,各式各样的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欣欣向荣。农商银行在近几年也在这国家大好形势下得到蓬勃发展。许多农商银行都是从简单的代理储蓄业务发展起来,绝大部分还是从农村中发展起来,为我们的广大农民解决了资金问题。现在的农商银行也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忘初心,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业务,向其他商业银行学习,为自身的利润创造提供条件。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调整的今天,存贷款利差已经不能满足农商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农商银行也在不断尝试产品创新,找到利润的提升点。而积累了大量农民资金的农商银行如何将资金利用起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在贷款规模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找到新的投资出路是迫在眉睫的。同业理财业务是在近几年兴起的银行热捧业务,农商银行也不甘示弱参与到这项业务中来。渐渐的,农商银行也逐步成为同业理财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由于因为历史原因,在开展同业理财业务的过程中,农商银行不断暴露出其经营管理的不足,如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经营经验欠缺,风险防控能力差,信息获取不及时,整个的流程制度跟不上业务的发展进度等。在享受收益的同时,农商银行也应当对其风险的把控引起重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农商银行风险控制主体,审计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将影响同业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的好坏。农商银行需要在借鉴先进投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找出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和规律,促进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从五个方面对当下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一,交代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第二,介绍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理论概述。先介绍了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内涵,主要涵盖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概念、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目标等两个方面的内容。接着介绍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特点与风险、开展过程中需要的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并着重阐述了实施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保障机制。进一步介绍了相关理论基础,如委托代理理论、风险控制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第三,案例介绍。具体引入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为例子,具体介绍XG农商银行及其同业理财业务情况、农商银行内部审计基本情况包含组织架构、人员素质情况和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开展情况,具体包含使用的技术方法和审计的内容等,通过本部分的介绍来引出后面的内容,本部分也是核心内容。第四,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首先介绍存在问题,诸如内审组织架构不合理、内审工作开展人员安排不合理、内部审计内容不全面、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内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不合理等。其次开展原因分析,存在诸如农商银行对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亲属回避制度执行不严、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等因素。第五,对策建议与结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并归纳总结。根据本文的研究,当前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存在内审组织架构不合理、内审工作开展人员安排不合理、内部审计内容不全面、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内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不合理等不足,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工作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加强人事管理、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完善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制度、改进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审技术与方法等四个方面,对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提出一套合理化建议。农商银行可以选择性的结合实际业务发展和审计开展情况,对自身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自查,从同业理财业务审计制度完善、人员管理、业务培训、风险把控等角度总结出合适的运营方式,让有效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为同业理财业务高速发展保驾护航。
徐会超[5](2019)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审计全覆盖”是新时代审计事业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审计全覆盖”既是政策与背景,又是目标与要求。要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需要国家审计机关、政府内部审计机构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但在人员数量不足、相关专业技能不够的情况下,需要向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机构购买审计服务。政府购买审计服务成为当前我国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凝聚审计力量、形成审计合力,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从而构建各方审计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审计”格局。“审计全覆盖”不仅要求覆盖面要全,更要求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审计监督整体效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横跨“政府”和“市场”,成为了沟通和连接国家审计、政府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桥梁和纽带,既有利于拓宽审计覆盖面,也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本文针对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现状、理论基础与法律依据、购买审计服务的动因、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采购环节、实施审计服务过程中的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风险防控与质量控制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丰富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研究内容体系,推进该问题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入性,能为更好地开展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践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支撑;同时,本文研究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践。本文对以下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第一,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政策法律依据与理论基础方面。经过对文献、资料及政策法律整理与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政策法律依据已经基本完善,既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依据,又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层级的法律规范依据。但遗憾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却没有明确规定,审计署也没有制定统一的审计机关购买审计服务管理办法,建议在审计法修订时对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进行明确规定授权,并由审计署出台相关具体规定。在理论基础方面,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理论基础可以表述为:以“免疫系统论”为核心、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等其他相关理论为辅助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既包括交易成本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共性”理论基础,更包括“免疫系统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等“个性”理论基础。第二,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动因方面。经过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主要动因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构:第一个层面是宏观的国家要求即政策法律驱动层面,国家通过制定政策要求实现“审计全覆盖”、通过法律规定授权政府适当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整合审计资源,这成为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顶层驱动因素;第二个层面是具体的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需求层面,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完成繁重审计工作任务的追求、通过社会审计力量参与来弥补自身人员数量和专业素质不足的现实需要、对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审计质量的追求等方面因素是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直接驱动因素;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审计机构需求,承接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委托的审计业务是社会审计机构的重要业务与收入来源之一,该利益诉求是政府购买审计业务的间接驱动因素。第三,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采购环节方面。经实证研究发现,不同采购方式的采购效率和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招标方式的成交效率最低、耗时最长,其次是竞争性磋商,采购最快的是竞争性谈判;但相比竞争性谈判,政府利用招标和竞争性磋商的购买方式更容易选择到具备良好市场声誉的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而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比其他事务所的成交价格更高且“折扣”更少,这符合审计定价原理。本文认为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集中采购环节,不能只求“采购速度快”、“成交价格低”,而应突出“质量导向”。建议在公开招标数额标准以下的,多采用竞争性磋商的采购方式,增加磋商机会,采用综合评分法确定供应商,并在评审过程中选聘一定的注册会计师担任评审专家,尽量避免“价低者得”、“忽视质量”的情形。第四,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施审计业务环节方面。本文认为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实施审计业务过程中,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是核心,合同签订与履行是关键,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是保障。经过问卷调查与分析,本文发现实施审计业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风险防范与质量控制”、“签订业务合同”、“绩效考核及责任划分”,其次是“现场指导监督”、“业务培训”和“中期检查与考核”等环节。风险方面,“社会审计机构职业能力不胜任风险”、“社会审计机构独立性风险”和“寻租(廉政)风险”是可能存在的“很大”的风险,其次是“业务合同约定不明确风险”、“审计目标偏离风险”和“业务垄断风险”。对于防范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措施方面,“加强全程跟踪监督与沟通”最为重要,其次是“完善中介机构的选任程序”、“规范合同签订与履行”,“加大对违规人员或机构的处罚力度”以及“强化对社会审计机构的服务绩效评价”也很重要。此外,关于职责划分和责任承担方面,依据免疫系统论的理论基础,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质上是“免疫系统”借助外界力量,“借助”并非全部“转让”,最终发挥免疫功能的仍旧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因此,“服务”可以购买,但“责任”不能外包,在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审计服务时,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全程指导、跟进和监督,对于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的审计结果,如果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采纳并形成审计意见,其责任应由审计机关或内部审计机构承担。依据本文研究,结合其他研究文献,本文从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强化依法购买审计服务,厘清购买审计服务的业务种类与范畴,健全购买方式与程序,注重风险风范与质量控制,明确相关主体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等方面,对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完善政府购买审计服务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本文认真梳理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现状,重点对其政策法律依据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政策依据需要尽快转化为法律依据;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效力等级偏低,需要在更高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文件《审计法》中进行授权;并建议审计署出台相关具体规定。二是更系统全面地阐释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理论基础,尝试重构了以“免疫系统论”为核心、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等其他相关理论为辅助的理论基础体系。此外,在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动因、采购环节、实施审计业务环节等研究方面有所创新。系统分析了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驱动因素,不同采购方式的采购效率与效果,实施审计业务环节的各方权利义务、风险防范与质量控制、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等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研究文献大多数是用规范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实证研究论文极为少见,本文通过手工收集的近3000个样本,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徐婷[6](2018)在《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社会造价咨询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主体。但是在竣工结算委托审计过程中,总是由于审计人员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经验参差不齐,审计准则及控制程序不能有效实施,审计方法使用不当,使审计结果无法客观真实反映工程实际造价,对审计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审计质量不高,一方面建设单位无法准确评价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情况,审计结论无法使人信服,另一方面限制了造价咨询企业自身的发展。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造价咨询企业的角度,通过作者参与的实际案例和查阅的大量相关资料、文献等,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造价咨询企业在完成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审计相关理论进行概述,重点对工程项目结算审计质量的概念、内涵进行论述,为论文撰写奠定理论基础。(2)通过作者参与的实际案例和查阅的大量相关资料、文献等,对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重点内容和流程进行梳理,发现造价咨询企业在完成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过程中存着一些典型的问题,总结出质量影响因素。(3)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得出造价咨询企业在完成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数据,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分析排序。(4)针对前文所分析的问题,结合四大影响因素,建立造价咨询企业的竣工结算审计管理体系,为国内造价咨询企业在未来顺利完成竣工结算审计指明了具体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姜毅[7](2013)在《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研究 ——兼论审计模式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变革的世纪,知识经济逐渐兴起,民主政治深入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重物轻人的理念被扬弃,人的价值得到了全方位的关注,“人”开始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中心。由于受物本主义的影响,现有审计理论和实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缺陷和弊端。如何将人纳入审计系统,如何对人及其行为进行风险分析,如何构建系统的人本审计理论体系,就成为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以规范研究为主,结合应用事例分析与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法、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融合运用行为科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尝试构建崭新的人本审计理论体系。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人本思想指导下的审计本质。在分析传统审计理论存在缺陷的基础上,本文创新提出人本审计是指以人及其行为为中心、为根本的审计观。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活动。具体来说,审计是审计人对照既定标准,评价被审计人及其行为的可靠性、合法性、有效性,从而确定被审计人的受托责任,提出改进行为的建议并向人问责的活动。人本审计更关注人的行为动机、行为过程对经济活动这一行为结果产生的主导作用,更重视“人——事/物”的关系,系统分析被审计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审计的实质。其次,本文系统构建了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人本审计理论体系,丰富并发展了审计理论体系。人本审计理论体系包括人本审计基础理论和人本审计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人本审计基础理论主要由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概念等构成。建立在在人本审计本质观下的审计假设至少有以下几点: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一切经济活动源于人及其行为、人及其行为问题易发性、人及其行为可确认、审计可以促进人及其行为改善。按照人本审计本质和假设,人本审计的目标主要有:鉴证、评价人及其行为的可靠性、合法性、有效性;分析、揭示人及其行为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人及其行为的建议,促进人及其行为的价值增值。人本审计概念包括核心概念和派生概念,其中核心概念主要有:独立性、职业谨慎、胜任力、行为责任、行为风险、行为证据、行为标准、行为意见;派生概念主要有:沟通、职业判断、关键人物、行为类型、行为动机、重要性、行为问责、行为改善。人本审计应用理论是以基础理论为原理运用于审计实践所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实践的理论,按行为类型划分为行为可靠性审计理论、行为合法性审计理论、行为有效性审计理论;按审计的主体划分为人本国家审计应用理论、人本民间审计应用理论、人本内部审计应用理论;按审计操作规范划分为人本审计准则理论、人本审计程序与方法理论、人本审计报告理论。再次,本文设计了行为导向的人本审计模式。在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人本审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账表、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等“物”为中心的审计模式,该模式将人及其行为正式纳入审计系统。该模式对现行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将审计风险模型由“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修改为“审计风险=行为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式按行为动机类型,将行为划分为两大类:正面积极行为、反面消极行为,并指出应对反面消极行为的三类:造假欺骗行为、违法违规行为、无效损失行为进行重点的行为风险评估,从而确定审计的重点。该模式改变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为“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相结合的思路开展审计。该模式对传统审计的流程进行了改良,在以往的计划、实施、报告阶段基础上,增加了问责阶段,并在审计方法中引入了对人及其行为进行询问、检查、观察、访谈、心理测评、情景模拟、360度测评等技术和方法,丰富了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该模式对审计报告提出了改进建议,审计报告的对象应是人,审计报告要反映人及其行为的重要信息,审计应提出改进行为的建议。最后,本文用两个审计案例将人本审计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分析。通过在物本审计理念下开展的审计情况与人本审计模拟下的审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在人本审计理论的指引下,审计操作模式有了质的改变,各种新的审计方法得以运用,审计功效显着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物本审计逐渐发展为人本审计成为审计发展的必然这一论断。
杨奕[8](2016)在《企业并购审计风险研究》文中提出在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并购作为一种新型的购买方式,迅速风靡整个亚洲,受到了亚洲企业的欢迎。我国第一例并购案例发生在1987年,自此之后到现在仍然呈指数性增长。并购案例数目的不断增加,也伴随着许多问题的出现,所以审计机构现在比较重视对并购的监督力度,而在审查的过程中必须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因为专业机构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注册会计师一般的工作职责就是检查企业的财务情况和企业资产的调动。但是并购行为所包含的财务信息比较复杂,而且并购活动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共同办理,该活动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难度,而且注册会计师还要仔细分析并购行为对市场经济可能造成的风险。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复杂,干预并购活动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注册会计师不仅要观察企业的购买方式是否合理,还要合理的评估风险因素。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并购审计风险,主要内容包含影响并购审计风险的因素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在并购审计中的应用。为方便研究,建立并购审计的风险模型,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并购审计风险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逐一进行分析,找出降低风险的方法,对各层次的风险加以识别,减少其发生频率。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系不断调整,并购审计被各大企业单位广泛使用,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手段之一。在本文中笔者提出的识别与防范企业并购审计风险的方法,为从事并购审计的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宋夏云[9](2006)在《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审计是基于加强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基本职能在于监督、评价和鉴证。国家审计起源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又服务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国家审计目标理论在整个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研究国家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审计规范和审计报告的基础。从层次上划分,国家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具体目标和项目目标,它们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国家审计目标体系。关于国家审计目标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国家和民众对国家审计功能与作用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国家审计目标是国家审计实践行为的预期效果与最终方向。根据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理论与国家审计关系理论,国家审计总目标在于独立地提供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信息。国家审计总目标体现国家审计的本质与存在意义,它是高度浓缩的、精炼的和相对稳定的;国家审计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分解形式,总目标是具体目标确立的基础。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内容与标准的深化,具体审计目标表现出动态发展的特性;国家审计项目目标是具体审计目标的承担者与最终实现途径。国家审计的目标提出与目标实现具有同等的价值。国家审计目标是审计需求与审计供给的均衡统一。审计需求决定国家审计的理论目标,审计供给影响国家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两者是一对矛盾。根据审计供需理论与目标期望差理论,国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框架的核心要素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强化机制、独立性保证机制、审计规范优化机制和审计报告健全机制。本次研究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研究路径包括问题提出、理论分析、观点对比、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全文共分八章,具体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路径及方法、研究内容及框
陈太辉[10](2008)在《我国国家审计职能演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免疫系统,是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周时期国家审计萌芽到现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这期间,审计实践得到了充足发展,并且,众多学者参与到审计领域的研究之中,其中对于审计职能的研究也不例外。但文献中多是分析审计的具体职能,提出单职能论或多职能论,而没有从国家审计的演化历史和产生根源中寻求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规律,且提出的国家审计职能都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不能够指导未来审计职能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因此,随着国家审计在社会体系中的监督地位日益提高,以及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所赋予的更多信任,研究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史为鉴,尊重历史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文中首先分析了国家审计产生的根源,并从众多文献中提取出国家审计源于公共受托责任的观点,它因公共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又因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公共受托责任本身反映了动态的社会关系,因此,国家审计本身也是变化的,而作为国家审计本质的反映,国家审计职能也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关系,由此,选取公共受托责任作为全文研究国家审计职能演化的基线。在选取基线的基础上,从国家的发展历程出发,分别分析了古代时期、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时期和建国后时期几个阶段中国家审计职能和公共受托责任的演化历程,从这两个演化历程中提取出影响国家审计职能实现程度的七个因素,即国家审计体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府职能、法律制度、政治民主程度、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能力。为了从定量角度验证这些因素的合理性,文中按照问卷设计的原则、程序并遵循问卷处理的步骤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样本选自国家审计署、地方审计机构和地方科研院所从事国家审计研究和工作的人员,对于问卷调查结果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每个时期中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及这些因素对国家审计职能的解释程度,证明了文中提取出的七个因素的合理性。最后,文中分析了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审计职能的内涵及演化特点,探析了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方向。然后按照归纳演绎的方法,从国家审计的本质和影响国家审计职能的七个因素出发,采用辩证的研究方法,提取出国家审计职能演化的总体规律和一般规律,并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探索了国家审计职能演化的动力机制,这从多层面和多角度为认识国家审计职能演化提供了依据。
二、谈审计人员之间的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审计人员之间的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目的 |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国内外研究状况总结 |
0.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0.3.1 理论意义 |
0.3.2 现实意义 |
0.3.3 研究方法 |
0.4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0.4.1 研究特色 |
0.4.2 创新之处 |
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的内容与特点 |
1.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定义 |
1.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内容 |
1.2.1 立项阶段审计文件 |
1.2.2 准备阶段审计文件 |
1.2.3 实施阶段审计文件 |
1.2.4 完成阶段审计文件 |
1.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的特点 |
1.3.1 专业性 |
1.3.2 合法性 |
1.3.3 连贯性 |
1.3.4 程序性 |
1.3.5 系统性 |
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痛点及其成因分析 |
2.1 审计业务痛点 |
2.1.1 信息不对称 |
2.1.2 审计业务质量内部控制不完善 |
2.1.3 存在隐瞒披露甚至协同舞弊行为 |
2.1.4 连续审计存在问题 |
2.1.5 审计档案诉讼证明功能受限 |
2.2 成因分析 |
2.2.1 审计权限受限制 |
2.2.2 程序执行不到位 |
2.2.3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缺失,流动性大 |
2.2.4 与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不配套 |
2.2.5 审计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
3 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设计 |
3.1 模式构成要素 |
3.1.1 会计师事务所 |
3.1.2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
3.1.3 审计档案 |
3.1.4 审计档案使用者 |
3.2 模式结构 |
3.2.1 硬件层 |
3.2.2 数据层 |
3.2.3 功能层 |
3.2.4 交互层 |
3.3 模式运行方式 |
3.3.1 硬件层-数据层交互 |
3.3.2 数据层-功能层交互 |
3.3.3 功能层-交互层交互 |
3.4 模式的优势 |
3.4.1 数据收集分析消除信息不对称 |
3.4.2 及时归档提高内控质量 |
3.4.3 在线协作发现和防止舞弊 |
3.4.4 完整保存保障审计连续性 |
3.4.5 准确记录增强诉讼证明力 |
4 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
4.1 加强技术支持,保证审计程序执行到位 |
4.1.1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
4.1.2 信息安全技术 |
4.2 提高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
4.2.1 聘用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
4.2.2 重视员工档案、审计、计算机三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 |
4.3 提高共享程度 |
4.3.1 建立行业数据库 |
4.3.2 提高内部的共享程度 |
4.4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审计业务质量 |
4.4.1 强化审计人员档案收集保管意识 |
4.4.2 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参与感和荣誉感 |
4.5 加强业务质量内部控制 |
4.5.1 保证档案收集真实完整 |
4.5.2 保证程序逻辑的正确性 |
4.5.3 重视系统安全和访问权限 |
4.6 开发利用审计档案,提升审计水平 |
4.6.1 整理归纳优秀审计成果,为其他审计项目提供借鉴 |
4.6.2 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事后检查提高审计质量 |
4.6.3 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证据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审计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计艺术概述 |
(一) 审计艺术的概念和特征 |
(二) 审计艺术的分类 |
1. 按审计艺术的主体分类 |
2. 按审计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分类 |
3. 按审计艺术的表现形式分类 |
(三) 运用和研究审计艺术的目的和意义 |
1. 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审计质量 |
2. 有利于更好地树立审计的良好形象 |
3. 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和完善审计理论体系 |
二、审计艺术与审计科学、审计文化的关系 |
(一) 审计艺术与审计科学的关系 |
1. 审计科学是审计艺术的前提和基础 (1) |
2. 审计艺术是审计科学的补充与完善 |
3. 审计科学与审计艺术是相互融合的 |
(二) 审计艺术与审计文化的关系 |
1. 审计艺术反映审计文化 |
2. 审计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审计艺术的发展和运用 |
3. 审计艺术的发展推动审计文化的变迁 |
三、审计工作中的关键艺术 |
(一) 审计人员说话的艺术 (1) |
(二) 审计人员访谈的艺术 (2) |
(三) 审计人员询问的艺术 (1) |
(四) 审计人员倾听的艺术 (2) |
(五) 审计交换意见的艺术 (1) |
(六) 审计机关与其他职能部门沟通的艺术 |
四、提高审计艺术运用能力和水平的途径 |
(一) 审计艺术运用的基本要求 |
1. 必须遵循审计规范和审计原则 |
2. 必须符合审计文化的基本要求 |
3. 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符合要求的能力和素质 |
(二) 提高审计艺术运用能力和水平的主要途径 |
1. 加强审计艺术的理论研究 |
2. 提高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艺术的能力和素质 |
3. 总结、提炼和宣传审计艺术经典案例 |
(3)审计客体的心理分析及应用研究 ——以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审计心理学研究 |
二、审计客体的心理规律研究 |
三、审计客体的心理障碍及审计对策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创新点和局限性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二章 审计心理学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审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一、审计主体的心理现象 |
二、审计客体的心理现象 |
三、审计委托者的心理现象 |
第二节 审计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一、心理学 |
二、博弈论 |
三、行为科学理论 |
四、有限理性理论 |
五、信息加工论 |
第三章 审计客体的心理分析 |
第一节 审计客体的心理 |
一、审计客体的个体心理 |
二、审计客体的群体心理 |
三、审计客体的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审计客体的心理活动 |
一、审计客体的积极心理活动 |
二、审计客体的非积极心理活动 |
第三节 审计客体心理产生的原因 |
一、积极心理产生的原因 |
二、非积极心理产生的原因 |
第四节 审计客体心理研究的问卷调查 |
一、审计客体心理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审计客体对待审计工作的态度 |
三、审计客体的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关系 |
四、公司的激励与期望机制对审计客体心理的影响 |
第四章 审计客体心理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审计客体心理带来的影响 |
一、积极心理对审计的指导意义 |
二、非积极心理对审计的不良影响 |
第二节 利用审计客体积极心理的对策 |
一、审计人员缩短审计周期,减少不必要的审计程序 |
二、审计人员保持专业胜任能力,不辜负审计客体的期望 |
三、审计人员坚持公平公正立场,不带个人偏见 |
第三节 应对审计客体非积极心理的对策 |
一、应对审计客体程度上心理障碍的对策 |
二、应对审计客体内容上心理障碍的对策 |
三、应对审计客体方式上心理障碍的对策 |
四、应对审计客体关系上心理障碍的对策 |
第五章 M公司审计心理分析 |
第一节 M公司简介 |
一、M公司总体情况简介 |
二、M公司高层人员简介 |
三、M公司中高层群体结构分析 |
第二节 M公司中高层人员审计心理活动:访谈报告 |
一、M公司的个体心理活动及审计心理分析 |
二、M公司的群体心理活动及审计心理分析 |
第三节 M公司审计心理的应用对策 |
一、M公司中高层人员积极审计心理的意义及其应用 |
二、M公司中高层人员非积极心理的影响及其应对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4)关于XG农商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商银行同业业务的研究 |
1.2.2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的研究 |
1.2.3 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本的基本框架 |
2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
2.1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内涵 |
2.1.1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概念 |
2.1.2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目标 |
2.2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特点与风险 |
2.2.1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特点 |
2.2.2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风险 |
2.3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开展 |
2.3.1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内容 |
2.3.2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方法 |
2.3.3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程序 |
2.4 实施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保障机制 |
2.4.1 完善的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制度规定 |
2.4.2 与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相匹配的内部审计组织力量 |
2.4.3 选择合适的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
2.4.4 全面的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内容 |
2.4.5 确保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独立性 |
2.4.6 严格遵守回避制度 |
2.5 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
2.5.1 委托代理理论 |
2.5.2 风险控制理论 |
2.5.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案例介绍-以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为例 |
3.1 XG农商银行及其同业理财业务情况简介 |
3.1.1 XG农商银行简介 |
3.1.2 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的开展情况 |
3.2 XG农商银行内部审计基本情况 |
3.2.1 XG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3.2.2 XG农商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情况 |
3.2.3 XG农商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 |
3.3 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开展 |
3.3.1 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过程 |
3.3.2 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结果 |
4 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
4.1.1 同业理财业务内审组织架构不合理 |
4.1.2 同业理财业务内审工作开展人员安排不合理 |
4.1.3 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内容不全面 |
4.1.4 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 |
4.1.5 同业理财业务内审人员考核机制不合理 |
4.2 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原因分析 |
4.2.1 XG农商银行对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
4.2.2 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审人事管理水平低 |
4.2.3 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
4.2.4 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
4.2.5 XG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体系建设薄弱 |
5 提高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建议 |
5.1 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
5.1.1 处理好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和其他部门的关系 |
5.1.2 提高农商银行内部员工同业理财业务风险意识 |
5.2 加强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人事管理 |
5.2.1 吸收培养专业型人才 |
5.2.2 完善内部培训机制 |
5.3 提高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独立性 |
5.3.1 改革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利地位 |
5.3.2 健全内部审计激励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经济地位的独立 |
5.3.3 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工作具体过程的独立 |
5.3.4 严格执行回避制度 |
5.4 完善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体系建设 |
5.4.1 对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
5.4.2 优化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程序 |
5.5 改进农商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内审技术与方法 |
5.5.1 加快农商银行内部审计运用系统的整合 |
5.5.2 改进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方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主要概念阐释与界定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 |
一、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动因的研究 |
二、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独立性的研究 |
三、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政府审计外包的研究 |
一、关于政府审计外包的综合研究 |
二、关于政府审计外包特定环节或特定业务类型外包的研究 |
三、国外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经验的研究 |
第三节 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研究 |
一、关于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服务的专题研究 |
二、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与审计资源整合的研究 |
三、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审计收费与风险等方面的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一、国外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二、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现有相关理论基础简论 |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整合与重构 |
第三章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动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样本分年份、省份和采购方式统计 |
二、描述性统计、列联检验 |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采购环节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样本分布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施环节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信度效度检验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一、对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认可程度的分析 |
二、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考虑社会审计机构相关条件的情况分析 |
三、实施审计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重要程度分析 |
四、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 |
五、防范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的措施分析 |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完善政策法律依据,强化依法购买审计服务 |
二、厘清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业务种类与范畴 |
三、健全购买方式与程序 |
四、注重风险防范与质量控制 |
五、明确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 |
第三节 研究创新、局限与展望 |
一、本文创新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理论基础 |
2.1.1 审计基本概念 |
2.1.1.1 审计定义 |
2.1.1.2 竣工结算审计定义 |
2.1.2 工程项目计价理论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2.1.4 成本控制理论 |
2.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6 竣工结算审计相关规范标准和依据 |
2.2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相关理论 |
2.2.1 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的概念 |
2.2.2 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的内涵 |
2.2.3 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的特征 |
2.3 小结 |
第三章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
3.1 竣工结算审计的现状 |
3.1.1 竣工结算审计流程 |
3.1.2 竣工结算审计内容 |
3.1.3 审计前的准备工作 |
3.1.4 竣工结算审计的方法 |
3.2 竣工结算审计存在的问题 |
3.2.1 结算编制不完整,资料不齐全、不真实 |
3.2.2 审计人员技能储备和经验不足、专业知识单一 |
3.2.3 结算审计工作准备不足、缺少沟通 |
3.2.4 缺乏规范可操作的工作指导,审计工作效率低下 |
3.2.5 参建单位项目管理过程不到位 |
3.2.6 委托单位监管不全面,与各方沟通协调不顺畅 |
3.3 小结 |
第四章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
4.1 审计质量因素的分析方法 |
4.1.1 因素筛选依据 |
4.1.2 因素筛选的过程 |
4.1.3 质量影响因素评价方法概述 |
4.2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指标划分与权重确定 |
4.2.1 因素指标划分 |
4.2.2 权重的确定 |
4.3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过程 |
4.3.1 一级权重计算 |
4.3.2 二级权重计算 |
4.3.3 分析与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提高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的措施 |
5.1 竣工结算审计人员的管理 |
5.1.1 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业道德 |
5.1.2 审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 |
5.2 竣工结算组织管理的完善 |
5.2.1 组织架构的搭建 |
5.2.2 结算审计的过程管理控制 |
5.3 竣工结算审计环境因素的管理 |
5.3.1 建立健全送审资料审查制度 |
5.3.2 重视合同关于结算的约定 |
5.4 竣工结算委托机制的优化 |
5.4.1 建立委托审计的动态沟通协调机制 |
5.4.2 建立审计质量网络控制平台 |
5.5 小结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审计项目概况及审计过程 |
6.1.1 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
6.1.2 成立审计小组 |
6.1.3 熟悉招投标及合同实施过程情况 |
6.1.4 工程结算审核范围及审核依据 |
6.1.5 审计的主要过程、方法 |
6.2 工程造价审计结果及核减原因 |
6.2.1 工程造价审计结果 |
6.2.2 造价核减原因 |
6.3 审计项目过程控制 |
6.4 审计中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有效措施 |
6.4.1 土方工程 |
6.4.2 安装工程 |
6.5 审计项目质量的进一步改进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研究 ——兼论审计模式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审计变革 |
1.1.2 国家管理理念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
1.1.3 现有审计的缺陷 |
1.1.4 构建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选题意义 |
1.3.1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逻辑框架 |
1.3.2 研究的创新点及选题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 |
2 人本审计的理论基础 |
2.1 人本思想及其相关理论 |
2.1.1 人本思想 |
2.1.2 人本思想相关理论 |
2.1.3 对本文的启示 |
2.2 行为科学理论 |
2.2.1 行为科学基本内容 |
2.2.2 行为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 |
2.2.3 对本文的启示 |
2.3 受托责任理论 |
2.3.1 受托责任理论的内容 |
2.3.2 受托责任的拓展 |
2.3.3 对本文的启示 |
3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 |
3.1 审计理论与审计理论体系 |
3.1.1 审计理论的涵义 |
3.1.2 审计理论体系的涵义 |
3.1.3 审计理论体系的作用 |
3.2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
3.2.1 确立审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要求 |
3.2.2 审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观点比较分析 |
3.2.3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
3.3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
3.3.1 构建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原则 |
3.3.2 审计理论体系研究观点的比较分析 |
3.3.3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 |
3.4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特点分析 |
4 人本审计本质论 |
4.1 审计本质的涵义及观点评析 |
4.1.1 审计本质的涵义 |
4.1.2 对已有审计本质观点的评析 |
4.2 物本审计的表现形式、特点和缺陷 |
4.2.1 物本审计的表现形式 |
4.2.2 物本审计的特点 |
4.2.3 物本审计的理论缺陷分析 |
4.3 人本审计的本质、特点和理论意义 |
4.3.1 人本审计的本质 |
4.3.2 人本审计的特点 |
4.3.3 人本审计的优点及界定审计本质的理论意义 |
4.4 人本审计应用价值:以国家审计为例 |
4.4.1 国家审计功能发展演变分析 |
4.4.2 国家审计功能的局限性分析 |
4.4.3 人本审计在实现国家审计功能中的作用 |
5 人本审计假设论 |
5.1 审计假设的涵义和意义 |
5.1.1 审计假设的涵义 |
5.1.2 审计假设的意义 |
5.2 审计假设研究典型观点比较分析 |
5.3 人本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 |
5.3.1 构建人本审计假设的原则 |
5.3.2 人本审计假设体系组成要素 |
5.3.3 各项人本审计假设的涵义 |
5.3.4 人本审计假设体系的验证 |
5.4 人本审计假设的实践意义 |
6 人本审计目标论 |
6.1 审计目标的涵义、作用及影响因素 |
6.1.1 审计目标的涵义 |
6.1.2 审计目标的作用 |
6.1.3 审计目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 审计目标演进过程分析 |
6.2.1 审计目标演进过程 |
6.2.2 对审计目标演进过程的分析 |
6.3 人本审计目标体系的构建 |
6.3.1 人本审计的终极目标 |
6.3.2 人本审计的总目标 |
6.3.3 人本审计的具体目标 |
7 人本审计概念论 |
7.1 审计概念的涵义和作用 |
7.1.1 审计概念的涵义 |
7.1.2 审计概念的作用 |
7.2 审计概念的历史演进分析 |
7.2.1 审计概念的探索阶段 |
7.2.2 审计概念的形成阶段 |
7.2.3 国内外审计概念观点的比较分析 |
7.3 人本审计概念体系的构建 |
7.3.1 人本审计概念体系应具备的特点 |
7.3.2 人本审计概念体系的构建 |
7.3.3 人本审计概念体系分析 |
8 人本审计应用理论 |
8.1 人本审计应用理论体系的设计思路 |
8.1.1 人本审计应用理论体系的设计 |
8.1.2 人本审计应用理论体系的分析 |
8.2 按行为类型构建的人本审计应用理论 |
8.2.1 行为可靠性审计 |
8.2.2 行为合法性审计 |
8.2.3 行为有效性审计 |
8.3 按审计主体构建的人本审计应用理论 |
8.3.1 人本国家审计应用理论 |
8.3.2 人本民间审计应用理论 |
8.3.3 人本内部审计应用理论 |
8.4 按审计操作规范构建的人本审计应用理论 |
8.4.1 人本审计准则理论 |
8.4.2 人本审计程序与方法理论 |
8.4.3 人本审计报告理论 |
9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应用模式 |
9.1 审计导向模式涵义 |
9.2 审计导向模式发展演进分析 |
9.2.1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
9.2.2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
9.2.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
9.2.4 对已有审计导向模式的缺陷分析 |
9.3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的设计 |
9.3.1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的涵义 |
9.3.2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的特征 |
9.3.3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风险模型 |
9.4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模式优点分析 |
10 人本审计程序与方法 |
10.1 人本审计程序设计思路 |
10.2 人本审计的具体程序 |
10.2.1 确定审计项目 |
10.2.2 确定被审计的关键人物 |
10.2.3 行为风险评估 |
10.2.4 行为与经济活动、账簿等关系分析 |
10.2.5 审计实施 |
10.2.6 审计报告与问责 |
10.3 人本审计方法设计 |
10.3.1 人本审计通用方法 |
10.3.2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审计方法 |
10.3.3 对行为有效性的审计方法 |
11 人本国家审计案例分析 |
11.1 党政机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
11.1.1 案例基本情况 |
11.1.2 案例模拟前审计情况 |
11.1.3 案例模拟后审计情况 |
11.1.4 对比分析 |
11.2 政府投资公司管理及运营绩效审计调查案例 |
11.2.1 案例基本情况 |
11.2.2 审计实施过程及结果 |
11.2.3 审计报告及整改处理情况 |
11.3 总结分析 |
12 结论及展望 |
12.1 研究结论 |
12.2 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企业并购审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 |
1.2.2 国内文献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及局限性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审计风险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
2.1.2 企业并购与并购审计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3 并购审计特征及其风险要素分析 |
3.1 并购审计的特征 |
3.1.1 并购审计目标多元 |
3.1.2 并购审计范围与内容广泛 |
3.1.3 并购审计关系复杂 |
3.2 并购审计风险要素分析 |
3.2.1 受并购活动本身影响的并购审计风险 |
3.2.2 受并购审计关系影响的并购审计风险 |
4 并购审计风险要素的识别与评估 |
4.1 并购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
4.1.1 并购审计风险模型的产生 |
4.1.2 并购审计风险模型要素分析 |
4.2 模型中风险要素的识别与评估 |
4.2.1 宏观环境因素 |
4.2.2 并购活动自身因素 |
4.2.3 审计人员因素 |
5 并购审计风险防范的建议 |
5.1 并购审计前期加大调研力度 |
5.2 并购审计中期密切跟踪进程 |
5.3 并购审计后期重点关注整合 |
5.3.1 人力资源整合 |
5.3.2 生产资源整合 |
5.3.3 财务资源整合 |
5.3.4 管理与文化整合 |
6 并购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
6.1 案例背景简介 |
6.1.1 公司情况简介 |
6.1.2 案例回顾 |
6.2 案例中并购审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
6.2.1 宏观环境因素 |
6.2.2 并购活动自身因素 |
6.2.3 审计人员因素 |
6.3 案例启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论文的研究动机 |
二 论文的研究路径及方法 |
三 论文的结构及内容安排 |
四 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目标的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国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的文献综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框架要素研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目标的涵义及确立原则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总目标的定位研究 |
第三节 国家审计具体目标研究 |
第四节 国家审计项目目标研究 |
第五节 国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的框架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化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涵义与种类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关的专业胜任能力 |
第三节 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保证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衡量尺度 |
第二节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中国国家审计独立性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审计规范的优化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规范体系的构成及设计原则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法 |
第三节 国家审计准则 |
第四节 国家审计的质量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报告的健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报告的种类和格式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报告的信息特征 |
第三节 国家审计报告的公告制度 |
第四节 国家审计的法律责任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方向 |
一 本研究的结论 |
二 本研究的政策建议 |
三 后续研究方向 |
附录一: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的调查结果 |
附录三: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的调查名单 |
附录四: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五: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的调查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国家审计职能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 |
2 审计产生的起源及审计理论 |
2.1 审计产生的起源 |
2.2 常用于审计的相关理论 |
2.3 研究审计职能演化的基线——受托经济责任 |
2.4 本章小结 |
3 公共受托责任的演化分析 |
3.1 公共受托责任的演化历程 |
3.2 公共受托责任的演化特点 |
3.3 公共受托责任的演化方向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分析 |
4.1 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历程 |
4.2 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特点 |
4.3 影响国家审计职能实现的因素 |
4.4 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方向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国家审计职能影晌因素的调查分析 |
5.1 问卷设计 |
5.2 样本选择 |
5.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规律及其动力机制 |
6.1 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审计职能的内涵分析 |
6.2 国家审计职能演化的总体框架及一般规律 |
6.3 国家审计职能演化的动力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总结及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四、谈审计人员之间的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D]. 张北. 辽宁大学, 2020(01)
- [2]审计艺术研究[J]. 《审计艺术研究》课题组,刘达朱. 审计研究, 2012(03)
- [3]审计客体的心理分析及应用研究 ——以M公司为例[D]. 余秋宏.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关于XG农商行同业理财业务内部审计问题的探讨[D]. 黄丽华.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5]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研究[D]. 徐会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6]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研究[D]. 徐婷. 东南大学, 2018(01)
- [7]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研究 ——兼论审计模式设计及应用[D]. 姜毅.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8]企业并购审计风险研究[D]. 杨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9]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D]. 宋夏云. 上海财经大学, 2006(12)
- [10]我国国家审计职能演化规律研究[D]. 陈太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