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计划管理 合理确定地价 推进土地出让工作健康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婧妍[1](2021)在《铜山区基准地价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赵剑乔[2](2021)在《温州市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孙钰瑶[3](2021)在《云南省住宅地价与房价时空联动研究》文中认为在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将会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同步。目前土地供应、住房需求、市场结构等不均衡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楼市调控政策。要发挥土地要素、房地产要素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价格是关键手段,而房价存在较强的时间上的动态惯性效应和空间上的区域关联特征。因此,为促进云南房地产市场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研究清楚住宅地价与房价之间的时空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地价和房价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及研究成果后,在地价和房价互动机理基础上,首先展开云南省经济和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次,以2011-2019年云南16州市的土地出让价格和商品住宅价格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两者在时序上的动态关系,并进一步构建房价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云南房价的影响因素。空间上,基于云南129县(市、区),运用反距离加权法建立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和房价的数字价格模型来研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聚类进行异常值分析,最后结合地价房价比来分析云南房地产市场现存的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为:(1)云南住宅用地土地出让价格与商品住宅价格存在长期的正向互动关系,且商品住宅价格还存在着自我推动上涨的趋势;近些年云南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引起了云南住宅用地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且住宅用地土地出让价格并不是云南商品住宅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2)在影响云南房价的因素中,供给方面的因素有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住宅用地土地出让价格、住宅用地推出土地面积;需求方面的因素有人口城市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一年房价的增长率,且需求方面的作用大于供给方面。由于房价的成本弹性相对较低,可以认为供给成本并不是影响云南房价的主要因素,而影响程度最大的人口城市化率,反映出云南省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非均等化等问题,云南地区房价的上涨更多依赖于人口城市化率的推动。(3)房价受需求及空间溢出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住宅用地基准地价的变化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两者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由此说明基准地价的更新不在局限于现实性,要结合周边环境变化以此保持其现势性。其中,罗平县、富源县、沾益市、麒麟区、蒙自市、鹤庆县、巍山县的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和房价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4)2018年云南省有80%的区县地价房价比在5%-15%之间,表明云南绝大部分区县的城区目前执行的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偏低;将16州市的地价房价比与全国50城对比发现,特别是昆明和滇中新区城市与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和辐射南亚东南亚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不相符,其余州市更加偏低,与各级城市等级不相符。最后,从实证研究结果出发,针对云南地区要提升地价房价占比;优化住宅用地供应空间配置,高质量发展中心(滇中)城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土地监管,增强市场透明度;注重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质量和数量的空间均等化发展;重视省会(州市)周边区县房价的增长,调控要注重“城市联动”和“因城施策”。
敬定乾[4](2021)在《基于GTWR模型的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影响研究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文中提出土地是人类发展和开展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工业产业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的快速增长和产业扩散的不断加快,对工业用地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而我国工业用地资源的配置长期处于政府调控下,加之地区政府间的“低价引资”政策,使得市场没有完全发挥出调节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由此引发的资源错配及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深入研究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影响问题,对完善工业用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工业产业合理布局与扩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开展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影响研究,对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产业的协调布局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从时空两个角度探索工业地价和产业扩散的演变规律;借助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刻画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时空影响,并细分不同行业量化工业地价对不同行业产业扩散的影响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产业扩散结果与规划布局产业间的空间匹配性,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识别划分出“高匹配-高地价区”、“高匹配-低地价区”与“低匹配-低地价区”三种匹配类型分区,针对不同匹配类型分区,提出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与产业扩散发展的优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业地价时空演变方面:2009年至2018年,研究区工业地价历经了快速上涨、中期波动和后期平稳三个阶段,总体呈上升态势,平均工业地价由2009年的145.05元/㎡增至2018年的210.45元/㎡,但地价较低的区县数量众多,且地区间较高的地价极差表明区域内工业地价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空间演变方面,工业地价在区域内集聚分布,且重庆地区聚集效应更加明显,川渝两地地价省际差异显着,工业地价呈现由成都-重庆“核心”集聚区逐渐向外部扩散的“近环状”空间分布格局,在“核心”区域呈高地价集聚且地价上涨明显,在其他区域呈低地价集聚且上涨乏力。(2)产业扩散时空演变方面:2009年至2018年,研究区内产业扩散历经了快速上涨、中期下降和后期平稳三个阶段,总体呈下降趋势,在不同工业经济发展时期,其产业扩散的活跃程度存在差异。空间演变方面,亦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产业扩散在成都-重庆“核心”区域有较强的集聚态势。近年来随着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产业扩散重心在东南-西北方向上不断交替和迁移,并且产业扩散有向西南部、东北部分散的趋势,整体分布“中心-外围”的规律显着。(3)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影响方面:研究表明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空间影响力度较强,是影响产业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整体来看,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影响为负,且产业扩散对工业地价敏感度的空间异质性显着。细化到不同行业的产业扩散上:低科技制造业对工业地价的敏感度最高,工业地价变动直接作用到低科技制造业的产业布局和扩散,地价的比较优势导致低科技制造业在低地价区域产生较强的空间集聚;中低科技制造业和中高科技制造业对工业地价的敏感度较高,工业地价变动对产业扩散的影响作用有所降低,但仍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以市场潜力、交通条件为代表,反映区域消费潜力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因素对产业扩散的影响力度增大;而对于高科技制造业,工业地价变动对产业扩散的影响为正,产业扩散呈现向技术和资本优势较为明显的地区集聚的特征。(4)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与产业扩散发展优化建议方面:成渝双城经济圈整体方面,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产业布局和扩散的总体规划;完善工业地价市场化体系,促进产业在区域间的有序扩散;建设毗邻地区产业扩散一体化发展的试验区,打造产业扩散通道基础,形成产业扩散新格局。“高匹配-高地价区”应支持工业用地及其价格的市场化竞争,发挥工业地价与产业扩散良性循环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整合产业园区资源,强化高科技制造业集聚发展,同时兼顾区域间工业经济的公平发展。“高匹配-低地价区”应保持工业地价区域差异,强化地价在用地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产业扩散在区域间的良性互补,引导低科技制造业向外腾退和扩散;严控工业用地低价出让,防止低科技制造业扎堆无序扩散,为工业地价的健康发展留足上涨区间。“低匹配-低地价区”应发挥地价政策控制作用,更新工业用地最低标准;鼓励资源优势地区资源加工产业就地集群化发展,提升资源加工制造业的产业附加值;突出农林产品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地理标志”性产品。
尕让卓玛[5](2021)在《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复杂综合系统,城市用地因此需要承载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各类功能。随着城市形态演化和经济结构更迭,对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和配置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诉求,故城市地价的细分和精细化研究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新趋势。商务办公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是城市空间承载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商务办公楼地价(简称为城市商办地价)作为城市商务空间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直接影响着城市形态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因此,探究商务办公楼用地及其主要细分地类地价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对城市经济空间精细化管理具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城市商办地价与其他城市地价一样,其时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无论是商办地价的时间波动还是空间分异,必然都是在某些特定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受某种机理的支配。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商办地价的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提炼和构建了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以2006年-2015年杭州市主城区商务办公楼地价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并通过OLS、GTWR、GWR、TWR等模型比较分析,识别那些主导这一特征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探究城市商办地价的时空演变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是城市经济和空间形态结构在时空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在时间维度不同阶段的特征遵循经典供需理论,而城市商办地价在区位、邻里和个别尺度的空间差异可以用地价竞租理论、亨利·乔治定理及特征价格理论分别解释,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依据其在不同时空维度的影响程度可以划分为区位因素、邻里因素和个别因素。2、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在时间上总体上呈现“大小年”交替出现的波动状态。其中,201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在空间上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在该时间段内有较强的分异特征,表现为由低值集聚逐步向高值集聚转变,且商办地价“热点”主要分布在武林-湖滨CBD区周围,说明现代城市的商务经济依旧对城市成熟CBD具有强空间依赖性。3、构建了由区位中心度、交通通达度、商务集聚度等7个影响因素共17个影响因子组成的商办地价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因子体系。对该因子体系的OLS检验结果显示,与湖滨CBD的距离(CBD2)、与钱江CBD的距离(CBD3)商务集聚度(BUN)、区块产业结构水平(EL)、区块住宅地价水平(PL)、生活服务配套成熟度(EN)、宗地面积(AR)等因子统计检验显着,与住宅地价及商业地价的影响因子体系差别明显。4、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时间加权地理回归(TWR)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定量解释和分析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用AIC、R2和RSS来考察GWR系列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证明2006-2015年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影响因子的GTWR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优度,各模型拟合优度GTWR>TWR>GWR>OLS。5、杭州商办细分地类中商业金融兼办公用地(商办地类1)和商业商务用地(商办地类2)地价在时空演变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异特征,受区块住宅地价水平(PL)、生活服务配套成熟度(EN)、宗地容积率(FRO)等为共同的影响因子。而二者影响因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区位中心度和产业结构的敏感度差异显着。6、商办地价时空演变具有区位选择机理、“点-轴”演进机理和功能推动机理,故建议杭州商办地价未来管理可以做以下4点尝试:1)建构商办用地的“阳光型”价格体系,提升区位选择机制;2)学习“香农经验”完善商办用地配套,提高“点-轴”辐射力;3)推进商办用地的“共享模式”创新,升级商办用地承载力;4)依据“公共池塘资源”属性制定政策规则,优化商办用地时空配置
韩汛[6](2020)在《城市更新中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空间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城市更新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土地二次开发的手段,是产权与空间重构的过程,其得以顺利推进取决于多主体间空间发展权的分配与调整[1]。其中,政府、开发企业与居民是主要的利益群体,互相之间针对利益分配展开着激烈的博弈行为,尤其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制度性冲突表现得最为复杂。深圳对城市更新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核心特征,在利益调控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清晰的政策体系。自1980年特区成立以来,相继出台了近二百多项城市更新政策,这种频繁“打补丁”式的政策调整,反应出了政企利益的平衡过程的变化规律。因此,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深圳城市更新中的政策进行解读,剖析影响政企利益平衡的关键因素,探讨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同时,引入政策变迁理论,为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做出预判,期望为深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深圳城市更新政策进行分析,按照城市更新的关键时间节点,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政策探索期(1980-2008);政策形成期(2009-2015);政策完善期(2016-至今)。并通过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每一个阶段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以及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进行解析。其次,结合对政策内容、政策评价的分析,提取出每个时间阶段影响政企利益平衡的关键因素,并对该阶段为实现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进行分析。接着,综合三个时间阶段对关键影响因素与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的分析,总结因素变化的规律,提取出完善的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内容。最后,本研究基于政策变迁理论对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做出预判。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城市更新政企利益的博弈是围绕政策展开的,政企利益的平衡点随着政策在不断地变化,借由政策的驱动由一种平衡格局转变为另一种平衡格局。政企利益的博弈可以通过关键影响因素反应出来,包括地价、容积率、用地贡献等,政府对某一因素的调整,通过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实现向企业取利(或让利)的目的,以此来推动城市更新市场的平稳运作。其次,总结了影响政企利益平衡的关键影响因素的阶段变化特点,从政策探索期(1980-2008)至政策完善期(2016-至今)调控手段实现了由单因素调控到多因素综合调控的转变;调控内容实现了由直接针对原因进行调控到针对原因背后的规律进行研究以制定对策;调控方式实现了由明确的数值到设定量化的调节系数实现调控。再次,借由政策提取了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1)多因素联动进行利益协调;2)以准入限制因素形成约束;3)引导进行公益住房的配建;4)有效奖励与补偿进行引导。最后,针对目前面临的新冠疫情突发、5G+物联网时代到来的机遇与挑战,借由政策变迁理论分析了“问题之窗、政策之窗、政治之窗”的内容,并提出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
俞佳宁[7](2020)在《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引起了土地界各层次全方位的探讨和反思。作为常州市的工业优势发展区域,在高质量发展的潮流中,新北区已经面临诸多发展瓶颈,例如规划空间不足、低效用地再开发困难和土地亩产效益偏低等问题。因此,探索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破除工业用地无效供给,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是破解新北区发展面临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首先,本研究梳理了政策起源,对工业用地绩效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国内外学界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掌握了学理意义上的知识,进而从概念和理论中整合出与本研究相关的论点。其次,本研究以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深入访谈等方法,从利用情况、失衡问题、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制度壁垒、隐形障碍等制约因素,结合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典型城市的9位土地部门管理者访谈记录,从准入门槛、价格修正、政务公开、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对策建议。最后,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对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设计理念进行反思结语,实证分析了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设计,可以有效破除新北区内的工业用地无效供给,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期望依托本研究,在未来构建出一套更适合新北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企业和谐稳定政策机制。该论文有图6幅,表17个,参考文献70篇。
吴淑萍[8](2019)在《地方政府城市土地供应量价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政府是中国城市土地的垄断供给者、城市土地市场的管理者和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其土地供应决策显着影响土地资源配置、土地市场运行和土地政策执行,是关系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通过探究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背景、影响因素和核心内容,构建理论和实证模型,对地方政府自身、土地市场表现和中央行政干预影响下的地方政府宏观土地供应数量决策和微观土地出让起始价格决策进行了系统分析。论文首先基于土地供应制度和土地市场特征,识别了宏观土地供应数量和微观土地出让起始价格两类核心决策内容,以及地方政府自身、地方土地市场和中央政府三类关键影响因素;进而基于局部均衡和拍卖理论建立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进行宏、微观土地供应决策的理论路径,理论探讨了宏、微观决策的联动关系,以及三类因素对土地供应宏、微观量价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宏、微观数据,针对居住、商业办公、工业三类用地,分别检验了:(1)在地方政府自身效用目标下,地方经济和政府官员特征对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的影响;(2)在政府-市场关系下,前期土地市场表现通过地方政府的学习行为对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的影响,及其对后续土地市场表现的影响;(3)在中央-地方关系下,中央行政干预对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中的代理问题及其对土地市场成交量价的影响。论文发现:(1)地方政府的土地供应决策是宏、微观两个维度的决策,宏、微观决策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宏观土地供应数量对微观土地出让起始价格存在负向影响。(2)地方政府作为土地垄断供给者,在自身效用目标下,其土地供应量价决策首先受到地方经济和政府官员特征的影响,“以地生租”动机显着影响居住和商办用地供应决策,“晋升激励”动机显着影响居住和工业用地供应决策。(3)地方政府作为土地市场管理者,在动态决策路径下,其土地供应量价决策进一步受到前期土地市场量价表现的影响,并最终影响了土地市场成交量价的周期性波动。(4)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代理人,在代理决策路径下,其土地供应量价决策还受到中央行政干预的影响;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动机不一致、市场不确定以及决策非理性,其决策存在代理问题。最后,论文从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提升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能力、完善城市土地调控工具、改善中央-地方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为从供给端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吴娟[9](2019)在《重庆两江新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的效果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工业用地,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如何供应和使用,始终与经济发展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在当下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不动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出发,如何推进土地供应、尤其是工业用地供应制度的改革,以使其更符合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激发经济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开始,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的总体要求;2016年,原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印发<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将落实产业用地政策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年,重庆市就从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出台了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的有关指导文件,并将产业门类较全的两江新区确定为全市首个试点区域。两江新区自2010年成立以来,就肩负了“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伟大改革任务,到2017年底,新区共出让工业用地246宗、实际累计供应面积达到2768.63公顷,占规划已获批产业用地面积的45%。2018年的评价节点时,工业用地的供应潜力在6.18-9.2之间,工业用地的供应潜力与经济发展情况。2017年,两江新区启动了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市级层面对本次改革的要求,新区制定了工作方案,并设定了完成的时间节点。并于2017年完成了全市首宗“弹性年期出让”的工业用地供应,同年完成“先租后让”的工业用地弹性供应试点。通过近两年的试点,两江新区为我市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作出了有效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政策配套、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海市,安徽省蚌埠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的改革工作相比,两江新区的试点工作还未进入“深水期”,效果也不够明显。通过分析发现,两江新区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存在已出台政策操作性不强、后续政策乏力,积累经验较少,改革的主动性不高等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加强政策准备、强化政策执行、关注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深入推进两江新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的同时,将为重庆市全面推行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提供路径参考。
王欢[10](2019)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城乡二元建设用地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各地自发的和政府推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启了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进程。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为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界定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方法、logistic实证分析法、层次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考察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揭示了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运行机制、收益分配及风险防控。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规定。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交易的市场,包括以下四层涵义:一是建设用地所有者平等参与土地市场的市场准入机制,实现了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权能对等;二是统一、高效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运行机制,最大程度地释放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市场调节功能。三是城乡建设用地相关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保证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主体在收益共享权利、收益共享机会以及收益共享规则上的平等性;四是适度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最大程度地促进建设用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由割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首先,城乡建设用地在法律制度、产权安排等方面的不对称性是制约当前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根本原因。其次,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还面临着主体障碍和市场约束。其中,主体障碍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主体认知与入市意愿低;市场约束则表现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价格形成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不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成本高、风险大以及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市场市场限制较多。(3)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主要由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规则、交易程序、交易平台所构成。在此基本架构中,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为原则,在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同时在政府监督和管理下,促进建设用地市场的规范有效运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城镇规划区内采取“实物交易+指标交易”和城镇规划区外采取“指标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建设用地交易模式,用以解决由于土地的空间性以及位置的固定性造成的建设用地供需不匹配的问题。(4)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土地价格形成机理。以效用最大化理论为基础,引入讨价还价因子,将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双方的主观偏好(风险规避系数)和客观能力(讨价还价能力)区分开来,并纳入同一模型,探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中的土地交易价格的形成机理。不难发现,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其风险规避系数越高,讨价还价能力越低,土地的成交价格就会越低,反之亦然。为了提高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运行效率,应该在成立专门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机构,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讨价还价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乡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和交易中介在信息传播上的重要作用,并辅以政府信息供给的主要责任,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获取成本,形成较为公平合理的土地交易价格。(5)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条件下的土地收益分配。根据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认为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增值、农地转用增值、供不应求增值、规划管制增值、外部辐射增值等。得出相应的分配原则是:(1)由农村集体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带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绝对地租必须全部归农民集体所有;(2)由地块经济条件、交通状况、资源分布的差异造成的级差地租I的分配顺序应该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用地单位;(3)由农村集体、政府和企业在同一块建设用地上追加投资改变该土地的生产效率而产生的地级差收益Ⅱ的收益分配顺序应该为地方政府>集体经济组织>用地企业。(6)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风险评估与防范。从指标层看,加剧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风险、农村宅基地失去社会保障的功能的风险、国家对土地管理失控的风险、利益分配不公平的风险、降低房价的风险等五个指标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较大。从准则层看,降低政府管理效益的风险、侵害农民利益的风险、消弱国家宏观调控的风险、冲击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的风险严重程度分别为0.3437、0.3184、0.1522、0.1236、0.0621。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系统风险的评估值为0.44,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在整体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使其控制在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二、加强计划管理 合理确定地价 推进土地出让工作健康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计划管理 合理确定地价 推进土地出让工作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3)云南省住宅地价与房价时空联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地价与房价的研究方法 |
二、地价与房价关系研究 |
三、地价与房价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住宅地价 |
二、商品住宅价格 |
三、地价与房价的关系 |
四、地价房价比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地租地价理论 |
二、城市土地区位理论 |
三、供求均衡理论 |
四、蛛网滞后模型 |
五、预期理论 |
六、地价与房价的互动机理 |
第三章 云南省住宅市场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
一、区位概况 |
二、经济发展状况 |
三、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云南省土地市场分析 |
一、土地市场供求分析 |
二、土地价格分析 |
第三节 云南省商品住宅市场分析 |
一、商品住宅市场供求分析 |
二、商品住宅价格分析 |
第四章 基于PVAR模型的住宅地价与房价动态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模型变量的检验 |
一、相关性检验 |
二、单位根检验 |
三、协整检验 |
第四节 构建PVAR模型 |
一、滞后阶数的选取 |
二、GMM估计 |
三、Granger因果检验 |
第五节 PVAR模型的动态关系分析 |
一、脉冲响应分析 |
二、方差分解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D模型的房价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处理 |
第二节 模型指标的现状分析 |
第三节 模型的介绍与构建 |
一、面板数据基本模型 |
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构建 |
第四节 自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五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IDW插值的住宅地价与房价空间关系研究 |
第一节 云南县域环境概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三节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一、数据结构分析 |
二、全局趋势分析 |
三、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数字价格模型 |
一、数字地价模型(DLPM)的建立 |
二、数字房价模型(DHPM)的建立 |
第五节 聚类分析 |
第六节 地价房价比分析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GTWR模型的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影响研究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工业地价相关研究 |
1.2.3 产业扩散相关研究 |
1.2.4 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影响研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地租地价理论 |
1.3.2 产业扩散理论 |
1.4 本章小结 |
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1.1 研究目标 |
2.1.2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技术路线 |
2.3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域界定 |
3.1.1 地理位置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3.1.4 工业产业概况 |
3.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预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4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地价时空演变分析 |
4.1 工业地价的时间演变分析 |
4.2 工业地价水平的空间分布 |
4.3 工业地价变动指数空间演变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扩散时空演变分析 |
5.1 产业扩散的时间演变分析 |
5.2 产业扩散的空间分布 |
5.3 产业扩散规模指数空间演变分析 |
5.4 产业扩散规模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5.4.1 重心转移足迹分析 |
5.4.2 标准差椭圆分析 |
5.5 产业扩散空间相关性分析 |
5.5.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5.5.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影响分析 |
6.1 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整体影响作用 |
6.2 工业地价对低科技制造业产业扩散的影响分析 |
6.3 工业地价对中低科技制造业产业扩散的影响分析 |
6.4 工业地价对中高科技制造业产业扩散的影响分析 |
6.5 工业地价对高科技制造业产业扩散的影响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与产业扩散发展优化建议 |
7.1 产业扩散结果与规划产业布局的对比分析 |
7.2 基于匹配度的区域类型划定 |
7.3 优化发展建议 |
7.3.1 成渝双城经济圈总体优化建议 |
7.3.2 高匹配-高地价区优化建议 |
7.3.3 高匹配-低地价区优化建议 |
7.3.4 低匹配-低地价区优化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讨论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可能的创新点 |
8.3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商办用地的概念和特征 |
1.1.1 商办用地及商办地价 |
1.1.2 商办用地的基本特征 |
1.2 研究的背景 |
1.2.1 理论背景 |
1.2.2 现实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结构框架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城市地价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
2.1.1 城市地价 |
2.1.2 城市地价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
2.2 城市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城市地价影响因素及其分类 |
2.2.2 城市地价时空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
2.3 商办地价及其时空分异相关研究 |
2.3.1 生产性服务业及其时空特征 |
2.3.2 商务办公楼及其租金特征 |
2.4 文献评述及研究切入点 |
3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的理论框架及实证前提 |
3.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 |
3.1.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2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 |
3.2 我国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研究的实证前提 |
3.2.1 相对稳定的政策区间: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政策因素 |
3.2.2 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我国商办地价发展的时间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研究数据 |
4.1 数据选择 |
4.1.1 研究区选择 |
4.1.2 研究空间范围选择 |
4.1.3 研究时间范围选择 |
4.1.4 数据类型选择 |
4.2 数据的获取 |
4.2.1 原始数据的采集 |
4.2.2 地价数据的预处理 |
4.2.3 研究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 |
4.3 杭州商办样本数据的特征分析 |
4.3.1 不同年份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
4.3.2 不同区域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
4.3.3 不同用途分类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5 杭州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
5.1 杭州商办用地价的时间特征 |
5.2 商办地价的数据结构与趋势 |
5.2.1 杭州商办地价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
5.2.2 杭州商办地价的空间趋势 |
5.3 商办地价的空间分异总体特征分析 |
5.3.1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5.3.2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异质性分析 |
5.3.3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插值分析 |
5.4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
5.4.1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样本空间分布特征 |
5.4.2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空间分异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6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体系研究 |
6.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体系构建与量化 |
6.1.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简析 |
6.1.2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6.1.3 影响因子说明与量化 |
6.2 基于常规线性回归(OLS)模型的影响因子检验 |
6.2.1 常规线性回归(OLS)模型简介 |
6.2.2 OLS模型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
6.3 基于GWR系列模型的影响因子检验 |
6.3.1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概述 |
6.3.2 模型构建 |
6.3.3 模型回归结果的比较及选择 |
6.4 本章小结 |
7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比较分析 |
7.1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
7.1.1 典型区位因素分析 |
7.1.2 邻里因素 |
7.1.3 个别因素:宗地面积 |
7.2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分析 |
7.2.1 商办细分地类地价时空演变影响因子的模型检验 |
7.2.2 商办地类1 影响因子分析 |
7.2.3 商办地类2 影响因子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及其政策启示 |
8.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演变机理解析 |
8.1.1 区位选择机理 |
8.1.2 点-轴演进机理 |
8.1.3 功能推动机理 |
8.2 政策启示 |
8.2.1 建构商办用地的“阳光型”价格体系,提升区位选择机制 |
8.2.2 学习“香农经验”完善商办用地配套,提高“点-轴”辐射力 |
8.2.3 推进商办楼用地的“共享模式”创新,升级商办用地承载力 |
8.2.4 依据“公共池塘资源”属性制定政策规则,优化商办用地时空配置 |
8.3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可能的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6)城市更新中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
2.1 相关理论阐述 |
2.1.1 博弈论 |
2.1.2 机制设计理论 |
2.1.3 政策工具理论 |
2.2 相关概念解析 |
2.2.1 政企利益的主体 |
2.2.2 政企博弈的产生 |
2.2.3 利益平衡的手段 |
2.3 研究思路构建 |
2.3.1 基于PSR模型的纵向思路 |
2.3.2 基于时间维度的横向思路 |
2.3.3 实证对象:深圳市龙华区 |
2.4 本章小结 |
3 政策探索期(1980-2008):摸石过河,鼓励改造 |
3.1 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 |
3.1.1 特区成立,市场化之门打开 |
3.1.2 制度改革,破除发展的桎梏 |
3.2 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
3.2.1 房价激增,多头供地炒地 |
3.2.2 “种房保地”,旧村抢建高潮 |
3.2.3 快速扩张,土地粗放利用 |
3.3 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 |
3.3.1 政策内容 |
3.3.2 政策评价 |
3.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3.3.4 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政策形成期(2009-2015):建章立制,引导更新 |
4.1 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 |
4.1.1 特区扩容,规划建设互联互通 |
4.1.2 制度支持,推进“三旧”改造 |
4.2 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
4.2.1 房市发酵,违规投机行为增加 |
4.2.2 历史遗留,繁荣与城市问题并存 |
4.2.3 制度缺失,市场主体讨价还价 |
4.3 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 |
4.3.1 政策内容 |
4.3.2 政策评价 |
4.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4.3.4 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政策完善期(2016-至今):放管结合,限定更新 |
5.1 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 |
5.1.1 湾区经济,打造区域增长极 |
5.1.2 “强区放权”,资源配置向下沉 |
5.2 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
5.2.1 潜力有限,企业“挑肥拣瘦” |
5.2.2 经济导向,忽略公共利益 |
5.2.3 工业旧改,产业空间难保障 |
5.3 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 |
5.3.1 政策内容 |
5.3.2 政策评价 |
5.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5.3.4 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利益平衡的机制提取及政策趋势研判 |
6.1 政策响应的多阶段特征分析 |
6.1.1 政策总体特征分析 |
6.1.2 关键影响因素特征 |
6.2 利益平衡的机制提取 |
6.2.1 多因素联动进行利益协调 |
6.2.2 以准入限制因素形成约束 |
6.2.3 引导进行公益住房的配建 |
6.2.4 有效奖励与补偿进行引导 |
6.3 对未来政策制定方向的研判 |
6.3.1 政策变迁动力分析 |
6.3.2 当前阶段的机遇与挑战 |
6.3.3 政策制定方向的预判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录1:深圳城市更新政策收集表录 |
附录2:关键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图谱 |
致谢 |
(7)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和研究创新点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阐释 |
3 新北区在尝试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新北区概况 |
3.2 工业用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失衡问题 |
3.3 工业用地潜力释放中存在的疲弱问题 |
3.4 工业用地导向管理中存在的能动低下问题 |
4 制约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主要因素 |
4.1 现存制度中存在的不可抗因素 |
4.2 执行制度中存在的隐形障碍因素 |
4.3 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多重思索与尝试 |
5 完善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相关对策 |
5.1 国内部分城市的典型经验及借鉴 |
5.2 提高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准入门槛 |
5.3 研究新北区差别化供应价格修正梯度 |
5.4 净化新北区差别化供应信息公开环境 |
5.5 规范新北区差别化供后评价与监督机制 |
5.6 实现新北区差别化供应全生命周期管理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地方政府城市土地供应量价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研究 |
1.2.2 拍卖理论与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研究 |
1.2.3 代理理论与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研究 |
1.2.4 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研究 |
1.2.5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的影响因素和核心内容 |
2.1 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的制度和市场背景 |
2.1.1 土地供应制度演进 |
2.1.2 土地市场变化 |
2.2 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的影响机制 |
2.2.1 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中的角色演变 |
2.2.2 地方政府自身的影响 |
2.2.3 地方土地市场的影响 |
2.2.4 中央政府的影响 |
2.3 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的核心内容 |
2.3.1 核心宏观决策:供应数量 |
2.3.2 核心微观决策:出让起始价格 |
2.4 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的研究框架及章节逻辑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的理论分析 |
3.1 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的建模思路 |
3.1.1 决策过程和决策内容 |
3.1.2 决策结果 |
3.2 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的理论模型 |
3.2.1 基准模型 |
3.2.2 拓展模型 |
3.3 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的理论路径 |
3.3.1 地方经济和政府官员影响下的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 |
3.3.2 市场影响下的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 |
3.3.3 中央干预下的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方经济和政府官员影响下的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 |
4.1 城市土地供应中的地方经济和政府官员特征 |
4.1.1 地方经济特征 |
4.1.2 政府官员特征 |
4.2 地方政府宏观土地供应数量决策 |
4.2.1 理论假设和模型设定 |
4.2.2 数据和描述分析 |
4.2.3 地方经济特征与土地供应数量决策 |
4.2.4 政府官员特征与土地供应数量决策 |
4.3 地方政府微观土地出让起始价格决策 |
4.3.1 理论假设和模型设定 |
4.3.2 数据和描述分析 |
4.3.3 供应数量、地方经济特征与土地出让起始价格决策 |
4.3.4 供应数量、政府官员特征与土地出让起始价格决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市场影响下的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 |
5.1 城市土地供应中的政府-市场关系 |
5.2 市场表现与地方政府宏观土地供应数量决策 |
5.2.1 理论假设 |
5.2.2 数据和描述分析 |
5.2.3 前期土地成交数量对当期土地供应数量决策的影响 |
5.2.4 当期土地供应数量决策对土地成交数量的影响 |
5.2.5 当期土地供应数量决策对土地成交数量波动的影响 |
5.2.6 稳健性检验 |
5.3 市场表现与地方政府微观土地出让起始价格决策 |
5.3.1 理论假设 |
5.3.2 数据和描述分析 |
5.3.3 前期土地成交价格对当期土地起始价格决策的影响 |
5.3.4 当期土地起始价格决策对土地成交价格的影响 |
5.3.5 当期土地起始价格决策对土地成交价格波动的影响 |
5.3.6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央干预下的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量价决策 |
6.1 城市土地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关系 |
6.1.1 中央-地方委托代理关系 |
6.1.2 中央-地方委托代理关系演进 |
6.2 中央数量干预与地方政府宏观土地供应数量决策 |
6.2.1 政策背景和理论假设 |
6.2.2 数据和描述分析 |
6.2.3 模型设定 |
6.2.4 数量干预对土地供应数量决策的影响 |
6.2.5 土地供应数量决策对土地成交数量的影响 |
6.2.6 稳健性检验 |
6.3 中央价格干预与地方政府微观土地出让起始价格决策 |
6.3.1 政策背景和理论假设 |
6.3.2 数据和描述分析 |
6.3.3 模型设定 |
6.3.4 价格干预对土地出让起始价格决策的影响 |
6.3.5 土地出让起始价格决策对土地成交价格的影响 |
6.3.6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1.2 政策建议 |
7.2 研究的主要贡献、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7.2.1 研究的主要贡献 |
7.2.2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理论模型推论证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重庆两江新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的效果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我国工业用地供应管理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2 工业用地供应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2.1 土地供应的理论基础 |
2.1.1 地租理论 |
2.1.2 地价理论 |
2.1.3 资源配置理论 |
2.1.4 土地资源管理理论 |
2.2 土地是生产要素 |
2.3 工业用地供应制度的沿革 |
2.3.1 土地供应的有关概念 |
2.3.2 我国工业用地供应制度的建立 |
2.3.3 与国内外工业用地供应管理的比较 |
3 两江新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方案 |
3.1 两江新区基本情况 |
3.2 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工业用地供应情况分析 |
3.2.1 产业用地总体规划 |
3.2.2 工业开发区工业用地供应情况分析 |
3.3 工业开发区工业用地供应力测算 |
3.4 两江新区工业用地供应中存在的问题 |
3.4.1 对项目用地面积的测算较粗放 |
3.4.2 土地供应与土地使用的矛盾突出 |
3.4.3 工业用地供应潜力不足,发展空间受限 |
3.4.4 供后约束手段有限,力度不高 |
3.5 两江新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的方案 |
3.5.1 重庆市关于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 |
3.5.2 两江新区对改革试点的工作安排 |
3.5.3 试点工作的预期效果 |
4 两江新区开展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的效果评估 |
4.1 两江新区开展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的情况 |
4.1.1 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的案例 |
4.1.2 配套政策出台的具体情况 |
4.2 对本阶段改革试点效果的评估 |
4.2.1 配套政策制定工作 |
4.2.2 促进工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
4.2.3 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 |
4.3 与部分地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情况的比较 |
4.3.1 上海市“统筹有力、分类保障”的先进经验 |
4.3.2 安徽省蚌埠市“提高改革参与度”的积极尝试 |
4.3.3 成都市“扎实开展试点”的具体做法 |
4.3.4 两江新区与上述城市推进改革的经验比较 |
4.4 两江新区现有试点工作存在的不足 |
4.4.1 已出台政策操作性不强、后续政策乏力 |
4.4.2 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的试点经验积累较少 |
4.4.3 存在就试点而试点的问题,主动性不高 |
5 提升两江新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政策准备 |
5.1.1 提高认识,形成改革合力 |
5.1.2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
5.1.3 加强调研,尽早出台配套政策 |
5.2 强化政策执行 |
5.2.1 加强政策执行的分类指导 |
5.2.2 切实改革工业用地供应方式 |
5.2.3 加强政策执行的评估与修正 |
5.3 加强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工业用地弹性方式出让之我见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相关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主要的创新点 |
1.5.2 主要的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市场 |
2.1.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
2.1.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制度变迁理论 |
2.2.2 土地产权理论 |
2.2.3 土地市场理论 |
2.2.4 地租地价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
3.1 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
3.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探索与试验 |
3.2.1 从法律的禁锢到政策的松动 |
3.2.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态:由改革试验区例证 |
3.3 我国现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存在的问题 |
3.3.1 市场运行机制被扭曲 |
3.3.2 农民利益被损害 |
3.3.3 助长土地财政与土地寻租 |
3.4 本章小结 |
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制约因素 |
4.1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法律困境 |
4.1.1 集体建设用地法律性质定位不清 |
4.1.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规划方面法律缺失 |
4.2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制度缺陷 |
4.2.1 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主体不明确 |
4.2.2 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期限不明确 |
4.2.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配套制度不健全 |
4.3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主体障碍 |
4.3.1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 |
4.3.2 农民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认知不足 |
4.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市场约束 |
4.4.1 集体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不规范 |
4.4.2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不规范 |
4.4.3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市场限制较多 |
4.5 本章小结 |
5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与主要模式 |
5.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
5.1.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基本目标 |
5.1.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指导原则 |
5.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 |
5.2.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架构解析 |
5.2.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主要内容 |
5.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主要模式 |
5.3.1 城镇规划区内采取“实物交易+指标交易”模式 |
5.3.2 城镇规划区外采取“指标交易”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6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
6.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供求机制 |
6.1.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供求主体决策 |
6.1.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供求均衡调节 |
6.1.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供求机制的构建 |
6.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价格机制 |
6.2.1 土地价格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 |
6.2.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 |
6.2.3 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理 |
6.2.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价格机制的构建 |
6.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竞争机制 |
6.3.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市场结构 |
6.3.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形式 |
6.3.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竞争机制的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7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条件下的土地收益分配 |
7.1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的形成 |
7.2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原理 |
7.2.1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主体 |
7.2.2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原理 |
7.3 典型试点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实践 |
7.3.1 政府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比较 |
7.3.2 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比较 |
7.3.3 需求主体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比较 |
7.3.4 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用途规定的比较 |
7.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的构建 |
7.4.1 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收益分配 |
7.4.2 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收益分配 |
7.5 本章小结 |
8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 |
8.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风险因素识别 |
8.1.1 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 |
8.1.2 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风险 |
8.1.3 冲击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
8.1.4 侵害农民权益的风险 |
8.1.5 降低政府管理效益的风险 |
8.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指标评估 |
8.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8.2.2 判断矩阵的构造 |
8.2.3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
8.2.4 指标层风险因素对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的综合权重 |
8.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等级评估 |
8.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8.3.2 确定风险等级 |
8.3.3 对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的评估 |
8.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
8.4.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事前风险防范机制 |
8.4.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事中风险防范机制 |
8.4.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事后风险防范机制 |
8.5 本章小结 |
9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与发展的保障措施 |
9.1 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法律规则体系 |
9.1.1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分类标准 |
9.1.2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登记制度 |
9.1.3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规划体系 |
9.2 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价格体系 |
9.2.1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地价评估体系 |
9.2.2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度 |
9.2.3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最低限价制度 |
9.2.4 建立城乡统一的地价公示和地价申报制度 |
9.3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收益分配机制 |
9.3.1 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指导性规定 |
9.3.2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税费体系 |
9.3.3 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多样化收益分配方式 |
9.3.4 规范相关主体的土地增值收益的使用方向 |
9.3.5 弱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 |
9.4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服务体系 |
9.4.1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平台 |
9.4.2 构建多元化的城乡建设用地金融服务体系 |
9.5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研究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加强计划管理 合理确定地价 推进土地出让工作健康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铜山区基准地价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婧妍.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温州市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问题研究[D]. 赵剑乔.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3]云南省住宅地价与房价时空联动研究[D]. 孙钰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基于GTWR模型的工业地价对产业扩散的影响研究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D]. 敬定乾.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D]. 尕让卓玛. 浙江大学, 2021(08)
- [6]城市更新中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D]. 韩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研究[D]. 俞佳宁.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地方政府城市土地供应量价决策研究[D]. 吴淑萍. 清华大学, 2019(02)
- [9]重庆两江新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的效果与提升对策研究[D]. 吴娟.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研究[D]. 王欢.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