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鲫鱼肌肉微白蛋白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乐常[1](2009)在《鲫鱼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内源性抑制剂的研究》文中认为鱼糜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凝胶劣化现象是影响鱼糜品质的重要因素。与海水鱼相比,淡水鱼鱼糜加工更容易产生凝胶劣化。目前研究表明,鱼肌肉中含有的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MBSP)降解肌原纤维蛋白是造成鱼糜凝胶劣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一种天然有效的MBSP抑制剂来防止鱼糜的凝胶劣化,成为目前鱼糜加工技术的另一方向。近年,从白姑鱼肌肉中分离出一种内源性的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yofibril-bound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 MBSPI),且与猪的GPI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关于淡水鱼MBSPI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鲫鱼为材料,研究其肌肉中MBSP的天然内源性抑制剂,并尝试初步解释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本试验通过缓冲液抽提、酸沉淀、离子交换色谱、亲和层析等方法从鲫鱼肌肉肌原纤维中纯化得到MBSP,并对其性质进行分析。纯化MBSP的回收率为2.4 %,纯化倍数为600倍,MBSP对胰蛋白酶类底物都有不同程度降解,其中对Boc-Gln-Arg-Arg-MCA降解最为显着,对组织蛋白酶底物Z-Phe-Arg-MCA、氨肽酶底物Arg-MCA以及胰凝乳蛋白酶底物Suc-Leu-Leu-Val-Try-MCA与Suc-Ala-Ala-Pro-Phe-MCA均不分解作用。抑制剂试验结果显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MBSP有强烈抑制,E-64对MBSP有部分抑制。以上结果说明MBSP属于胰蛋白酶类的丝氨酸蛋白酶。本试验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Q-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Superdex 200凝胶过滤层析得到纯化,回收率为8.0 %,纯化倍数为468倍。通过凝胶过滤测定的分子量为120 kDa,而在SDS-PAGE中,则检测到2个不同的亚基(55 kDa,65 kDa),推测其为异源二聚体结构。通过LC-MS/MS高效液相-串联质谱进行的肽指纹图谱鉴定结果显示,得到的肽段与斑马鱼gpia的同源性为91.7 %,与gpib的同源性为97.5 %。以果糖-6-磷酸(F-6-D)为底物时,GPI的Km=0.36 mmol/L,GPI的最适pH与温度分别为8.5与50℃,且在pH8.0-9.5与40℃以下较稳定。鲫鱼GPI能特异抑制鲫鱼MBSP活性,而对其它类型的丝氨酸蛋白酶以及白姑鱼的MBSP没有抑制作用。动力学实验表明GPI对MBSP属于可逆竞争型抑制,其Ki为0.075μmol/L。GPI对MBSP降解肌原纤维蛋白酶的抑制试验显示,GPI对肌原纤维的降解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肌球蛋白重链(MHC)、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的降解都得到了有效抑制。本研究结果提示,多功能蛋白质GPI作为一种内源性的MBSP抑制剂可能对鱼体肌肉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GPI也可作为添加剂应用于鱼糜制品生产,有效抑制由MBSP引起的肌原纤维蛋白分解。
陈亨莉[2](2013)在《克氏原螯虾过敏原的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克氏原螯虾年产量及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因食用克氏原螯虾而导致过敏的病例时有发生,影响着克氏原螯虾的食用安全性及国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开展克氏原螯虾过敏原的研究显得迫切而有意义。本文以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过敏组分,重点完成过敏原的分离纯化及性质分析,探讨加工处理方法对过敏原致敏性的影响,为开发低致敏性或无致敏性的产品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利用27份甲壳类过敏患者血清,通过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出克氏原螯虾肌肉中40kDa、22kDa及36kDa的蛋白为其过敏组分。采用硫酸铵盐析、离子交换柱层析的方法从克氏原螯虾肌浆中分离纯化出40kDa的的过敏组分,并应用兔抗拟穴青蟹AK多克隆抗体鉴定其为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其性质研究结果显示,AK是糖含量为0.60%的糖蛋白;对热不稳定,高温处理可以降低其IgE结合活性;对酸不稳定,强碱对其IgE结合活性有一定的影响;AK对胰液具有耐受性;AK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同时存在线性抗原表位和构象抗原表位。此外,蒸煮处理能有效降低其IgE结合活性。采用硫酸铵盐析、柱层析的方法从克氏原螯虾肌浆中分离纯化出22kDa的过敏组分,并通过MALDI MS鉴定其为肌质钙结合蛋白(sarcoplasmic calcium-binding protein,SCP);其性质研究结果表明,SCP是一种糖含量为4.90%的糖蛋白;对热稳定,在强酸碱条件下均不被降解,其热处理及酸碱处理产物的IgE结合活性并没有降低;能被消化酶所降解;SCP具有多态性, SCP-II的IgE结合活性较弱,SCP含有a、b、c三种亚基,均有IgE结合活性;SCP含有较多的转角及卷曲结构,易于形成抗原表位。采用制备丙酮粉、等电点沉淀、硫酸铵盐析、柱层析等方法从克氏原螯虾肌原纤维中分离纯化出36kDa的过敏组分,并应用兔抗拟穴青蟹TM多克隆抗体鉴定其为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其性质研究结果显示,TM的糖含量为1.14%,对热稳定;对酸碱具有耐受性;能被消化酶所降解;TM是由α-螺旋构成的简单的超螺旋结构,以线性表位居多。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LC)和血蓝蛋白(hemocyanin,HMC)是虾类的新型过敏原。本文先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再利用9份甲壳类过敏患者血清进行确认。采用制备丙酮粉、等电点沉淀、硫酸分级盐析及柱层析方法从克氏原螯虾肌原纤维中分离纯化出18kDa的MLC,并通过MALDI MS进行鉴定。利用甲壳类过敏患者血清检测,初步判断MLC为克氏原螯虾的过敏原。其性质研究结果显示,MLC的糖含量为4.30%;对热稳定;在强酸碱性条件下均不被降解;但能被消化酶所降解。MLC主要由α-螺旋和卷曲组成,含有很少的β-折叠和转角,且同时具有线性抗原表位和构象抗原表位。采用离心及凝胶柱层析的方法从克氏原螯虾血淋巴中分离纯化出HMC,并应用兔抗凡纳滨对虾HMC多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表明,HMC是由68、72、76、82、84和88kDa六个亚基组成的六聚体。利用甲壳类过敏患者血清检测,初步判断HMC为克氏原螯虾的一种过敏原。其性质分析结果显示,HMC的糖含量为1.99%;对热稳定;对酸不稳定;对胰液耐受性。TM、MLC及SCP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都是热稳定性蛋白,对酸碱稳定,都能被消化酶消化;AK和HMC二者的理化性质较为相近,均对酸不稳定,能耐胰液消化。AK、SCP、MLC空间结构比TM复杂。通过血清学实验、性质分析结果表明TM是克氏原螯虾的主要过敏原,AK、SCP是克氏原螯虾的重要过敏原,初步推断MLC和HMC是克氏原螯虾的潜在过敏原,但克氏原螯虾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的过敏组分。
杨锋[3](2009)在《鲫鱼肝胰脏中胰蛋白酶和胰凝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胰蛋白酶(Trypsin,EC 3.4.21.4)和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sin,EC 3.4.21.1)是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中的主要水解酶,也是肽链内切酶。胰蛋白酶专一裂解碱性氨基酸残基(Lys,Arg)羧基侧链的肽键;而胰凝乳蛋白酶则专一水解Phe、Trp和Tyr等疏水氨基酸残基羧基侧链的肽键。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不但在鱼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在低温下具有较高的酶活性,是具有潜在重要应用价值的工具酶。目前,国内外关于鱼类胰蛋白酶的研究较多,但对胰凝乳蛋白酶的研究却很少。本课题首次以淡水鲫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肝胰脏中胰凝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研究其酶学性质,并制备了抗胰凝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多克隆抗体,为今后研究淡水鱼胰凝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生理功能以及这类酶在生物、医药以及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课题分离纯化胰凝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方法包括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层析、SP-Sepharose阳离子交换层析和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等。本研究得到了两种类型的胰凝乳蛋白酶(阴离子型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sin A和阳离子型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sin B)和一种阴离子型胰蛋白酶。SDS-PAGE和Native-PAGE结果表明Chymotrypsin A、Chymotrypsin B和Trypsin都得到了高度纯化。SDS-PAGE显示Chymotrypsin A、Chymotrypsin B和Trypsin的分子量分别为28 kDa、27 kDa和21 kDa。以Suc-Leu-Leu-Val-Tyr-MCA为底物,Chymotrypsin A、Chymotrypsin B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C和50°C,最适pH值分别为pH 7.5和pH 8.5;当水解底物Boc-Phe-Ser-Arg-MCA时,Trypsin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是35°C和pH 8.5。Chymotrypsin A、Chymotrypsin B和Trypsin在40°C以下稳定性较好, pH值的耐受范围为5.5至11.0。丝氨酸类蛋白酶抑制剂对Chymotrypsin A、Chymotrypsin B和Trypsin产生强烈抑制,并且两种酶的抑制效果相似。Trypsin底物特异性实验表明,该酶对荧光底物Boc-Gln-Arg-Arg-MCA的分解能力最强。Chymotrypsin A、Chymotrypsin B和Trypsin可被Ca2+和Mg2+离子激活,而被Fe2+、Zn2+、Mn2+、Cu2+、Ba2+和Cd2+离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动力学实验表明,以Suc-Leu-Leu-Val-Tyr-MCA为底物,Chymotrypsin A、Chymotrypsin B的Km值分别为1.4和0.5μmol/L,所对应的Kcat值分别为2.7和3.4 s-1;而Trypsin的Km值和Kcat值分别为0.8μmol/L和203.5 s-1。免疫印迹实验表明,Chymotrypsin A和Chymotrypsin B可以与抗鲫鱼Chymotrypsin B抗体呈阳性反应;Trypsin可与抗鲤鱼trypsin抗体呈阳性反应。
李如亮,曹新文[4](1992)在《鲫鱼肌肉微白蛋白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建立了一个简易的方法,纯化了鲫鱼肌肉中的两种微白蛋白(Parvalbumin)。经PAGE、SDS-PAGE 和等电聚焦-PAGE 均证明为单一谱带。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为典型的苯丙氨酸特征吸收光谱。微白蛋白Ⅰ的分子量为11500,等电点为d.2.微白蛋白Ⅱ的分子量为10500,等电点为3.8.经 DNS-Cl 末端分析法证明其 N-末端是封闭的。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微白蛋白Ⅰ不含脯氨酸、甲硫氨酸和酪氨酸。酸性氨基酸与苯丙氮酸含量较高。园二色性光谱分析表明微白蛋白Ⅰ呈典型的α-螺旋结构,是一个典型的α-蛋白。
耿莉娜[5](2008)在《鲫鱼和黄鳝肝胰脏中胰蛋白酶的纯化、性质及蛋白分解活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胰蛋白酶是消化酶的一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对鱼类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胰蛋白酶来源于鱼类的胰脏、肠道和幽门盲囊。胰蛋白酶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鱼类胰脏中,被肠激酶或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自身激活,分子构象发生一定改变后转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鱼类胰蛋白酶的相关研究可为人工配合饵料提供相关信息,也可为一直作为下脚料的鱼类内脏的合理回收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未见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纯化、性质及蛋白分解活性的比较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主要是对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性质和蛋白分解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具体研究如下:1.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的纯化将鲫鱼和黄鳝解剖取出肝胰脏,用预冷双蒸水淋洗,沥干后加入四倍体积的Tris-HCl缓冲液,搅碎过夜提取,离心取上清液,在24h内测完粗胰酶活性。粗提液用30-70%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心收集沉淀溶解得粗酶液,透析过夜。透析后的提取液先用HiTrap Benzamidine FF(high sub)亲和预装柱纯化,用pH3.0的甘氨酸-HCl洗脱,收集具有胰蛋白酶活性的洗脱峰进行离子交换,离子交换填料采用Amersham公司的DEAE-SepharoseTM Fast Flow(1.2×20cm),用含0-0.5M NaCl的Tris-HCl缓冲液进行梯度洗脱,收集具有胰蛋白酶活性的洗脱峰。用考马斯亮兰蛋白测定试剂盒测定各步收集组分的蛋白质含量,以TAME为底物,测定各步收集组分的胰蛋白酶活性,计算产率和纯化倍数来确定各阶段的纯化效果,测得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的最终的产率分别为14.1%和17.6%,纯化倍数分别达到了约821倍和775倍。2.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性质的比较研究用5%的浓缩胶和12%的分离胶进行SDS-PAGE电泳,最终纯化得到的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均呈现出单一条带。并测得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的分子量分别为25.4KDa和26.8KDa。以BANPA为底物,测得鲫鱼胰蛋白酶的动力学常数(Km)为0.035mM,黄鳝胰蛋白酶的动力学常数(Km)为0.023mM。设定不同的温度和pH值,以TAME为底物测得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均为55℃,最适反应pH分别为8.5和8.0,而且这两种胰蛋白酶在500C以下活性较稳定,鲫鱼胰蛋白酶在pH5.0-10.0范围内较稳定,而黄鳝胰蛋白酶在pH6.0-9.0范围内稳定性较高,两种胰蛋白酶在酸性条件下活性丧失得很快极不稳定。取纯化后的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和抑制剂处理30min后,以TAME为底物测定剩余酶活性进行比较,得到Na+、Ca2+对两种胰蛋白酶的活性并无明显影响,Mg2+对两种胰蛋白酶的活性有轻微的抑制作用,Cu2+对两种胰蛋白酶的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K+对两种胰蛋白酶的活性影响均是先激活后抑制;β-巯基乙醇和EDTA钠对两种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 PMSF和苯甲脒对两种胰蛋白酶活性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蛋白分解活性的比较研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并比较了两种纯化的胰蛋白酶对酪蛋白、牛血清白蛋白、水解乳蛋白、豆粕、菜粕、棉粕和鱼粉的离体消化率和对蛋白质的酶解动力学。这两种胰蛋白酶对这7种蛋白的酶解速度和消化能力均差异显着(P<0.05),其中豆粕、菜粕、棉粕和鱼粉四种饲料蛋白原料中鲫鱼胰蛋白酶对棉粕的消化能力较强,黄鳝胰蛋白酶对鱼粉的消化能力较强,而且鲫鱼胰蛋白酶的活性要高于黄鳝胰蛋白酶。
杨娟[6](2018)在《CNBr-Papain-Sepharose 4B亲和法对草鱼鱼糜漂洗液中CPIs回收纯化及其性质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 protease inhibitor,CPIs)是一类能够抑制半胱氨酸内肽酶的天然蛋白酶抑制剂。广泛地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在食品加工及医药等领域中拥有潜在的使用价值。本文以木瓜蛋白酶(Papain)为配基自制亲和填料(CNBr-Papain-Speharose 4B)并测试其稳定性,进而用于回收草鱼鱼糜漂洗液(Surimi wash water,SWW)中的CPIs,并对该CPIs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该结果为探索漂洗液中CPIs高效快速回收纯化方法奠定了实验基础,同时为系统鉴定利用该方式回收的CPIs的性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方法。实验所得结果如下:首先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经粗提取后,将粗提液经过用CNBr-Papain-Speharose 4B亲和层析回收CPIs,并结合抑制活性和反相酶谱法检测结果,确定纯化效率及比活性最高的峰III为目的峰。该峰在反相酶谱上呈现表观分子量为22kDa和20kDa的两条带。其在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C18RP-HPLC)形成了两个尖锐峰Cystatin-I和Cystatin-II,分别纯化了21.57倍和12.16倍,收率分别为0.93%和0.51%。鱼糜漂洗液CPIs进TSK gel G2000 SWXL HPLC发现其各组分单一,并测定得分子量分别为22.0kDa和19.5kDa。同时,Cystatin-I和Cystatin-II均具较宽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范围;且均对木瓜蛋白酶(Papain)、组织蛋白酶B/L(Cathepsin B/L)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均对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psin)有少量抑制作用,而对胰蛋白酶(Trypsin)不具有抑制活性。二者均属于竞争性抑制剂,其对Papain的抑制常数Ki分别为6.0nmol和16.25nmol。经双向电泳鉴定,Cystatin-I的分子量和等电点pI约为22kDa和8.6,Cystatin-II的为19.7kDa和8.6。通过RPLC-MS/MS质谱鉴定,这两种CPIs均含有Cystatins超级族的特征保守序列QVAAG,并结合该蛋白的性质分析,推断这两种CPIs有可能属于Cystatins(家族II)成员。制备亲和层析填料,用溴化氰(Cyperine Bromide,CNBr)活化的琼脂糖(Sepharose 4B)与木瓜蛋白酶(Papain)偶联制备CNBr-Papain-Speharose 4B,通过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出现明显的紫外吸收峰(280nm)及典型的酰胺峰(1672cm-1、1547cm-1、1249cm-1),从而确定了已将Papain偶联至CNBr-Sepharose 4B。利用重组鲢鱼Cystatin(家族II,20.9kDa)的吸附率为指标来筛选琼脂糖对Papain适宜的偶联密度,即CNBr-Speharose 4B和Papain最佳质量比为1:0.035(w/v)。以Cystatin吸附率为指标测定填料的热和pH稳定,发现该填料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以及较好的二价金属耐受性和贮藏稳定性。
潘创[7](2014)在《凡纳滨对虾壳中β虾青蛋白的提取、纯化及其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虾等甲壳动物在熟制时,其甲壳颜色会由自然状态下的深灰色转变成橘红色,这主要是虾壳中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在高温下发生变性而释放的色素所引起的。对甲壳红变现象的研究一直集中在加热时类胡萝卜素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上,然而研究表明:从不同动物的甲壳中提取的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的性质是不同的,这些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的理化性质对虾壳红变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却少有研究。凡纳滨对虾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且产量大,对虾的消费方式以加热食用为主。虾壳的色泽不仅左右消费选择,同时也是鲜度感官评定的基本要素。然而,不同温度、时间、盐浓度等条件下加热对虾壳色泽影响的系统性分析研究报道仍然很少。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以湛江盛产的凡纳滨对虾为原料,重点研究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的提取方法、蛋白质的理化特性以及不同热处理方式对虾壳红变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从凡纳滨虾壳中提取的β虾青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对比分析了pH调节法提取β虾青蛋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β虾青蛋白是一种以α螺旋为主要二级结构,分子量为75000Da的大分子物质。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80nm,等电点为5.6。pH调节法分离β虾青蛋白的最大溶解度在酸性溶液中为60.5%(pH3.0),在碱性溶液中为55.7%(pH11.0)。最大回收率为pH3.0时的47.5%,高于传统盐析法的24.3%。所得β虾青蛋白的纯度为78.23%,略高于盐析法的74.06%。两种方法所得蛋白在最大吸收波长上无差异。(2)研究了pH (3-11)、温度(25-100℃)、加热时间(1-90min)、盐浓度(0.1-5.0mol/L)、醇浓度(10-70%)对从凡纳滨对虾壳中提取的β虾青蛋白二级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β虾青蛋白的酸碱稳定范围为pH6.0-8.0,其α螺旋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超过该pH范围会引起α螺旋含量显着下降(p<0.05),最低值为pH5.0时的25.5%。损失的α螺旋以转化为无规则卷曲为主。升高温度会使α螺旋含量显着下降(p<0.05);加热至60-70℃时,β虾青蛋白处于热变性的中间温度,即α螺旋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升温至80℃时可使蛋白质变性达到最大。升温导致的α螺旋损失主要转化为无规则卷曲。低温下(<60℃)延长加热时间会使α螺旋含量显着下降(p<0.05),高温下(>80℃)则无显着变化(p>0.05)。未加热时,0.1mol/L盐浓度会诱导α螺旋的生成,高盐浓度会引起β虾青蛋白可逆变性;升温后外加盐会加速β虾青蛋白变性,其加速能力与浓度成反比。40℃下加热时损失的α螺旋主要用于生成β折叠,加热至60℃以上时,损失的α螺旋主要转化为β折叠和β转角。三氟乙醇和甲醇对α螺旋的诱导和抑制均有显着作用(p<0.05)且均与醇浓度成正相关。诱导生成的α螺旋主要来源于无规则卷曲,抑制损失的α螺旋则多数转化为β折叠。(3)研究了pH (3.6-6.6)、加热温度(40-100℃)、加热时间(1-20min)和外加盐浓度(0.1-4.0mol/L)条件下β虾青蛋白与虾壳红变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pH下加热时虾壳色泽(L、a)显着升高(p<0.05),在β虾青蛋白等电点下加热时虾壳红变最显着。虾壳色泽(L、a)随温度的升高显着升高(p<0.05)。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虾壳色泽L值显着增加,而a值则显着下降(p<0.05)。外加盐实验显示,虾壳色泽(L、a)均显着下降(p<0.05)。正交实验结果显示,虾壳红变最佳条件为:加热温度80℃,盐浓度2.0mol/L,溶液pH3.6,加热时间1min。
江丰[8](2011)在《基于固定化AChE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以其高效的杀虫能力而非常广泛的应用于农业中。然而,正是由于它的广泛使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也对人类健康的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目前实际应用的一些检测方法,如: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或者这些方法的联用,虽然这些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但它们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和昂贵的设备,因此,难以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要。相对而言,酶生物传感器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提供一条快速、简便的途径。本研究将淡水鲫鱼肌肉乙酰胆碱酯酶(AChE)作为生物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化学发光仪作为检测器,并以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为化学发光体系,通过流动分析法来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研究结果和内容如下:1、以淡水鲫鱼脑和肌肉中AChE为酶源,以辛硫磷、乐果、敌敌畏、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克百威为抑制剂,分析这几种农药的浓度和抑制时间对鲫鱼脑和肌肉中AChE的活性影响,再计算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表明:这几种农药对鲫鱼脑和肌肉粗酶的活性均有较强的抑制效果,且都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丁硫克百威、克百威和敌敌畏对AChE的抑制效果最强。农药对鲫鱼脑和肌肉抑制率达到最大值所需时间分别为10 min和12 min。因此,二者对各类农药的敏感性无显着差异,但考虑到肌肉中AChE原料来源广,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选择小鲫鱼肌肉AChE作为生物传感器的酶源。2、采用聚乙二醇分级沉淀结合硫酸铵盐析法纯化鲫鱼肌肉AChE,并研究了固定化AChE的条件和固定化酶的性质。结果表明:纯化后的AChE比酶活为2329.95μmol/min/g,酶活回收率为48.36%,其纯化倍数为41.37倍。固定化酶的方法为:0.1gCNBr活化的Sepharose 4B凝胶用1 mmol/L的HCl溶胀20 min后,与活力为7U的AChE溶液混合,于4℃下110 g振荡10h。所制备的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为75%,对pH值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均优于非固定化酶,并且固定化方法对酶结构的改变很小3、研究了用于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此传感器采用流动分析法,并以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为化学发光体系,农药的浓度是通过检测酶解产物硫代胆碱的量来反映的。抑制的酶可以通过1 mM2-PAM来进行复活,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缩短分析时间,本研究优化了传感器的参数,具体包括:铁氰化钾和鲁米诺浓度、pH值、流速、农药抑制时间和酶复活时间。在最优的测定条件下,敌敌畏、毒死蜱、丁硫克百威的检出限分别为0.070 mg/kg、0.009 mg/kg、.068 mg/kg。为了进一步验证传感器的实用性,特将传感器应用于检测湖水、苹果和包菜的农药残留,结果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回收率(75%-105%)和较好的重现性(RSD<10%,n=7)。酶反应器在保存2个月后其相对化学发光值仅下降24.63%。此外,对于传感器的检测原理也做了一定的探讨。
乔永刚[9](2014)在《鱼类饲料中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型蝇蛆蛋白原料-蝇蛆培养物作为鱼粉替代物,在室内养殖系统(养殖桶规格300L)或池塘网箱(2×2m)中进行为期6-10周的摄食生长试验,研究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对黄鳝、鲫鱼、罗非鱼和鲈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探讨几种主要代表经济水生动物饲料中蝇蛆培养物使用的最佳比例,为蝇蛆培养物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初始体重(25.35±0.51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研究对象,以蝇蛆培养物(CP≥65%)分别替代0%(D1,对照组)、12.5%(D2)、25%(D3)、37.5%(D4)和62.5%(D5)的鱼粉蛋白,配制5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研究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对黄鳝生长、消化酶活力、体组成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在室外2m×2m网箱中进行,每个网箱饲喂60尾,每处理组3个重复,以体重3-5%投喂量,日投喂1次,试验持续10周。实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添加蝇蛆培养物时,各实验组存活率均显着高于未添加组(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中蝇蛆培养物比例的增加,黄鳝增重率呈现上升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其中25%替代水平组(D3组)达到最大并显着高于对照组(D1)(P<0.05)。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活性随着蝇蛆培养物比例的增加而显着升高(P<0.05),而淀粉酶活性保持稳定。蝇蛆培养物对血清总蛋白、甘油三酯、血糖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显着降低了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P<0.05)。蝇蛆培养物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无显着影响,各饲料组差异不显着(P>0.05)。溶菌酶活性有随着蝇蛆培养物含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保持稳定(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有随着蝇蛆培养物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蝇蛆培养物则显着降低了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饲料中不同比例蝇蛆培养物对鳝鱼水分、蛋白、脂肪和灰分均无显着影响。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在黄鳝饲料中蝇蛆培养物是一种可以部分替代鱼粉的新型蛋白原料,以生长为评价指标,在黄鳝饲料中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为62.5%。2.以初始体重(12.01±0.09g)的湘云鲫为研究对象,以蝇蛆培养物(CP≥65%)分别替代饲料中0%(对照组,D1)、20%(D2)、33.3%(D3)、66.7%(D4)和100%(D5)的鱼粉蛋白,配制5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研究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对鲫鱼生长、消化酶活力、体组成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组鲫鱼存活率在97-100%之间,并无显着差异(P>0.05)。各试验组增重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随着饲料中蝇蛆培养物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实验组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保持稳定(P>0.05)。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对血清总蛋白、血糖、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蝇蛆培养物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各试验组补体C3和补体C4活性保持稳定(P>0.05)。上述结果表明,以生长为依据,在鲫鱼饲料中,蝇蛆培养物是一种可以全部替代鱼粉的新型蛋白原料,综合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在鲫鱼饲料中替代鱼粉蛋白的最佳比例为66.7%。3.以初始体重(2.12±0.01g)的罗非鱼为研究对象,以蝇蛆培养物(CP≥65%)分别替代饲料中0%(对照组,D1)、20%(D2)、40%(D3)、80%(D4)和100%(D5)的鱼粉蛋白,配制5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研究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生长、免疫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组罗非鱼存活率在90-100%之间,并无显着差异(P>0.05)。各试验组增重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蝇蛆培养物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蝇蛆培养物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清蛋白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对罗非鱼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无显着影响(P>0.05)。各实验组鱼体和肌肉的水分、蛋白、脂肪和灰分含量保持稳定(P>0.05)。罗非鱼对蝇蛆培养物的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2.45%和92.17%。上述生长结果表明,在罗非鱼饲料中,蝇蛆培养物是一种可以100%替代鱼粉的新型蛋白原料,综合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在罗非鱼饲料中替代鱼粉蛋白的最佳比例为40%。4.以初始体重(10.70±0.03g)的日本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以蝇蛆培养物(CP≥65%)分别替代饲料中0%(对照组,D1)、15%(D2)、30%(D3)、45%(D4)、75%(D5)和100%(D6)的鱼粉蛋白,配制6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研究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对鲈鱼、消化酶活力、体组成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在室内水循环系统中进行,每桶饲喂25尾,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天投喂2次(9:00和16:30),饱食投喂,试验持续6周。实验结果表明,蝇蛆培养物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鲈鱼存活和增重具有显着影响(P<0.05),替代比例超过75%的D5和D6组的存活率和增重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饲料组(D2、D3和D4)与基础饲料组并无显着差异(P>0.05)。蝇蛆培养物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鲈鱼形体指标(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并无显着影响(P>0.05),随着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肠道蛋白酶活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保持相对稳定(P>0.05)。蝇蛆培养物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随着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出现先升高而后逐渐降低的趋势,100%替代水平组(D6)的数值最低(P<0.05)。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血糖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而血清球蛋白保持相对稳定,尿素氮含量随着替代比例增加出现先下降而后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比例超过75%的D5和D6组的鱼体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其他饲料组(P<0.05),鱼体灰分含量显着高于基础组和其他饲料组(P<0.05)。各饲料组鱼体水分和粗脂肪均无显着影响(P>0.05)。上述结果表明,蝇蛆培养物在鲈鱼饲料中可以作为一种替代鱼粉的新型蛋白原料来使用,综合生长和生理指标,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蛋白的最佳比例为15%,最高替代比例不超过鱼粉蛋白的30%。
蒋加鹏[10](2019)在《餐厨垃圾好氧发酵产物的品质评价及其在鲫鱼饲料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试验从餐厨垃圾和活性污泥中用BHI培养基和LB培养基初筛,经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平板筛选,最终鉴定并确定2株具有较强分解能力的细菌株CY-1和CY-7作为试验菌株,通过优化其单菌株发酵及混合发酵条件,辅以酶制剂制成固态发酵菌剂,在BYM-F1-2型生物环保厨余机中进行25 d餐厨垃圾的好氧发酵,确定最佳发酵菌剂配伍和发酵条件,在BYM-B1-10型生物环保厨余机,得到试验用厨余发酵产物(Fermentation products of kitchen waste,FPKW)。对 FPKW 进行系统的物理性状、常规营养组分、微量元素、有害微生物及不同存储条件下毒素的综合评估后,将FPKW作为一种潜在的饲料原料,分别以0%、3%、6%、9%、12%、15%和30%添加到鲫鱼饲料中,制成6种等氮饲料,进行了为期60天的养殖试验,探究了其对初始体重为7.4±0.21g“中科3号”鲫鱼幼鱼的生长、表观消化率、血液生化指标和消化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餐厨垃圾和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8株细菌株,经过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平板筛选后,最终确定两株具有高酶活性的菌株CY-1和CY-7为试验菌株。CY-1菌株在LB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较大,圆形,生理生化鉴定为革兰氏阳性菌,不可厌氧生长,16S rDNA共有1491 bp,进化树分析显示CY-1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的同源性置信度达到71,初步判断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CY-7菌株则为小菌落,圆形,湿润,浅黄色,生理生化鉴定为革兰氏阴性菌,不可厌氧生长,16S rDNA共有1480 bp,进化树分析显示CY-7与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同源性置信度达到 100。2.分别对菌株CY-1和CY-7进行单菌株和1:1混合菌株摇床培养,24 h后菌株CY-1和CY-7混合培养的总菌数(9.1×108 cfu/g)显着高于CY-1的5.3×107 cfu/g和CY-7的3.5×107 cfu/g。7 L发酵罐中CY-1和CY-7等比例混合发酵,OD值显示CY-1和CY-7的混合发酵的迟缓期(lag phase)约为4 h,随即进入指数期(log phase),在20 h左右进入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酶活均在发酵16 h左右达到稳定期(蛋白酶47.2 U/ml,脂肪酶20.9 U/ml,淀粉酶38.9 U/ml);混菌发酵至16 h后,开始出现芽孢,连续发酵至20 h,芽孢大量生成芽孢,形成率基本达到90%以上。3.在BYM-F1-2生物环保厨余机中同时添加酶制剂和固体菌剂组,25 d的连续发酵结束后,厨余垃圾的减重率达到94.23%,发酵过程中餐厨样品总菌数均维持在1011 cfu/g。选用固体菌剂加酶制剂的发酵条件,在BYM-B1-10生物厨余机中连续发酵25 d,烘干得到FPKW用于后续试验。4.未经粉碎的FPKW为棕褐色固形物,经分级筛后,8目、12目、24目、32目筛上物主要为骨头和纤维,重量占比分别为35.94%、22.92%、22.12%和11.98%;32目筛下物主要为肉松状黄色粉末,重量比例为7.85%。FPKW经过粉碎后90%可过40目。FPKW粗蛋白质含量为18.7%,粗脂肪含量为20.4%,粗纤维为4.9%,灰分为5.7%,水分为7.5%,总磷含量为1.18%,水溶性氯化物含量为1.65%;微量元素中镁的含量最高为9.9×102 mg/kg,铁为2.4×102 mg/kg,铜为5.5 mg/kg,锌为39 mg/kg,硒为0.62 mg/kg,砷为0.089 mg/kg,而铅、汞、镉和铬均未检出;FPKW的17种氨基酸总量为17.43%,必需氨基酸为7.1%(占总氨基酸的40.73%),谷氨酸含量最高为2.68%,赖氨酸含量为1.09%,蛋氨酸含量为0.37%,经过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的评价判定,FPKW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Val缬氨酸。5.0d的FPKW的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沙门氏菌和大肠菌群均未检出。室温开袋放置10 d后FPKW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9.36 ug/kg;而密封放置10 d后FPKW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13.55 ug/kg,均低于国家饲料原料毒素的限量标准。无论何种储存方式,FPKW中呕吐毒素、沙门氏菌和大肠菌群均未检出。6.(1)饲料中FPKW添加量为9%时,60天鲫鱼幼鱼的增重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各组(P<0.05),而FPKW添加量达到30%时鲫鱼幼鱼的增重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各组(P<0.05)。鲫鱼的增重率(Y)与饲料中FPKW添加量(X)之间的关系可用Y=-1579.8X2+364.47X+282.02(R2=0.7313)表示,鲫鱼饲料中FPKW的最适添加量为1.7%~21.3%,当FPKW添加量为11.5%时,鲫鱼可获得最大的生长率。(2)FPKW添加量在15%及以下时,鲫鱼的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鲫鱼中肠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均随FPKW添加量的升高而先升高后下降,FPKW添加量达到30%时中场和肝脏蛋白酶显着降低(P<0.05);鲫鱼肝胰脏和中肠的脂肪酶均在FPKW添加量为30%时达到峰值(32.49 U/g prot,52.01 U/g prot);鲫鱼的淀粉酶活性均随着FPKW添加量的上升而降低。(3)随着FPKW添加比例的上升,鲫鱼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SOD、T-AOC和脂质的含量升高。鲫鱼组织切片证实较高的FPKW添加组中,鲫鱼幼鱼的肠道、肝脏和肾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以上结果表明,菌株CY-1和CY-7的混合发酵菌液辅以酶制剂在厨余机中可高效处理餐厨垃圾,并可在发酵过程中大大降低有害微生物及毒素的风险,所得到的FPKW营养指标符合饲料原料营养标准,经粉碎、筛分处理后,在鲫鱼饲料中适量添加可促进鲫鱼生长,且添加量不超过15%时对鲫鱼增重率、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
二、鲫鱼肌肉微白蛋白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鲫鱼肌肉微白蛋白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鲫鱼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内源性抑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 |
1.2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
1.3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试剂 |
2.3 实验所用溶液及其配制 |
2.3.1 鲫鱼肌肉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MBSP)纯化所用溶液 |
2.3.2 鲫鱼肌肉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 |
2.3.3 SDS-PAGE 所用溶液 |
2.3.4 银染色所用溶液 |
2.3.5 Western Blot 所用溶液 |
2.4 仪器 |
2.5 实验方法 |
2.5.1 蛋白质浓度测定 |
2.5.2 SDS-PAGE 及Native-PAGE |
2.5.3 免疫交叉反应 |
2.5.4 MBSP 活力测定 |
2.5.5 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MBSP 的分离纯化 |
2.5.6 鲫鱼肌肉MBSP 的性质分析 |
2.5.7 鲫鱼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的纯化方案 |
2.5.8 鲫鱼GPI 的性质分析 |
2.5.9 GPI 对MBSP 的抑制作用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鲫鱼MBSP 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 |
3.1.1 鲫鱼MBSP 的分离纯化结果 |
3.1.2 鲫鱼MBSP 的底物特异性 |
3.1.3 不同抑制剂对MBSP 的影响 |
3.2 鲫鱼GPI 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 |
3.2.1 GPI 酶活测定方法的确定 |
3.2.2 GPI 纯化及分子量鉴定 |
3.2.3 鲫鱼GPI 的性质研究 |
3.3 鲫鱼GPI 对MBSP 的抑制作用 |
3.3.1 GPI 对各种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
3.3.2 GPI 对鲫鱼MBSP 的抑制类型鉴定 |
3.3.3 GPI 对鲫鱼MBSP 降解鲫鱼肌原纤维的抑制作用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克氏原螯虾过敏原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食物过敏 |
1.2 食物过敏原 |
1.2.1 常见的食物过敏原 |
1.2.2 食物过敏原的一般特性 |
1.2.3 过敏原的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4 加工处理方式对食物过敏原的影响 |
1.3 甲壳类动物过敏原的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原材料 |
2.1.2 血清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1.5 溶液配制 |
2.2 方法 |
2.2.1 克氏原螯虾过敏组分的分析 |
2.2.2 过敏原的纯化与鉴定 |
2.2.3 过敏原的理化性质分析 |
2.2.4 过敏原的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5 过敏原的多克隆抗体制备与检测 |
2.2.6 加工处理对纯化过敏原的影响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克氏原螯虾肌肉过敏组分的分析 |
3.1.1 肌浆蛋白中过敏组分的鉴定 |
3.1.2 肌原纤维蛋白中过敏组分的鉴定 |
3.2 AK 的性质研究 |
3.2.1 肌浆中 40 kDa 过敏组分的纯化与鉴定 |
3.2.2 AK 的理化性质分析 |
3.2.3 AK 的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4 加工处理对 AK 的影响 |
3.3 SCP 的性质研究 |
3.3.1 肌浆中 22 kDa 过敏组分的纯化与鉴定 |
3.3.2 SCP 的理化性质分析 |
3.3.3 SCP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4 SCP 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检测 |
3.4 TM 的性质研究 |
3.4.1 肌原纤维中 36 kDa 过敏组分的纯化与鉴定 |
3.4.2 TM 的理化性质分析 |
3.4.3 TM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5 MLC 的性质研究 |
3.5.1 肌原纤维中 MLC 的纯化与鉴定 |
3.5.2 MLC 的 IgE 结合活性分析 |
3.5.3 MLC 的理化性质分析 |
3.5.4 MLC 的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6 HMC 的性质研究 |
3.6.1 血淋巴中 HMC 的纯化与鉴定 |
3.6.2 HMC 的 IgE 结合活性分析 |
3.6.3 HMC 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AK 的性质研究 |
4.2 SCP 的性质研究 |
4.3 TM 的性质研究 |
4.4 MLC 的性质研究 |
4.5 HMC 的性质研究 |
4.6 五种过敏原的分析比较 |
4.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3)鲫鱼肝胰脏中胰蛋白酶和胰凝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鲫鱼简介 |
1.2 胰凝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研究现状 |
1.2.1 胰凝乳蛋白酶(原)和胰凝乳蛋白酶 |
1.2.2 胰凝乳蛋白酶的分离纯化 |
1.2.3 胰蛋白酶(原)和胰蛋白酶 |
1.2.4 胰蛋白酶的分离纯化 |
1.3 胰凝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应用的研究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用鱼 |
2.1.2 试剂 |
2.1.3 实验所用溶液及其制备 |
2.1.4 实验所用仪器 |
2.2 方法 |
2.2.1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2.2.2 蛋白酶浓度的测定 |
2.2.3 SDS-PAGE、Native-PAGE 及Gelatin Zymography |
2.2.4 胰凝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纯化方案 |
2.2.5 性质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鲫鱼胰凝乳蛋白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
3.1.1 鲫鱼胰凝乳蛋白酶的纯化 |
1 硫酸铵分级范围确定 |
2 胰凝乳蛋白酶的柱层析分离 |
3.1.2 胰凝乳蛋白酶的性质研究 |
1 电泳和酶谱分析 |
2 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 |
3 金属离子对胰凝乳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4 胰凝乳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
5 胰凝乳蛋白酶的最适 pH 和 pH 稳定性 |
6 鲫鱼胰凝乳蛋白酶的动力学参数 |
7 鲫鱼胰凝乳蛋白酶的免疫印迹反应 |
3.2 胰蛋白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
3.2.1 胰蛋白酶的纯化 |
3.2.2 胰蛋白酶的性质研究 |
1 电泳和酶谱分析 |
2 蛋白酶抑制剂及底物特异性作用 |
3 金属离子对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4 鲫鱼胰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
5 鲫鱼胰蛋白酶的最适 pH 和 pH 稳定性 |
6 鲫鱼胰蛋白酶的动力学参数 |
7 鲫鱼胰蛋白酶的免疫交叉反应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鲫鱼和黄鳝肝胰脏中胰蛋白酶的纯化、性质及蛋白分解活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 鱼类胰蛋白酶的研究现状 |
2 胰蛋白酶的应用研究 |
第2章 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的纯化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3章 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性质的比较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4章 鲫鱼和黄鳝胰蛋白酶蛋白分解活性的比较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6)CNBr-Papain-Sepharose 4B亲和法对草鱼鱼糜漂洗液中CPIs回收纯化及其性质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文献综述 |
1.1 立题背景 |
1.2 Cystatin超家族的概述 |
1.2.1 Cystatin超家族的发现 |
1.2.2 超家族的分类 |
1.3 鱼类Cystatins(家族II) |
1.3.1 .Cystatins(家族II)的来源 |
1.3.2 Cystatins(家族II)的结构 |
1.3.3 Cystatins(家族II)的抑制机制 |
1.3.4 Cystatins(家族II)的生理活性和功能 |
1.3.5 Cystatins(家族II)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前景 |
1.3.6 天然鱼源Cystatins(家族II)的研究进展 |
1.4 亲和层析技术概述 |
1.4.1 亲和层析的原理 |
1.4.2 亲和层析的基质 |
1.4.3 亲和层析在Cystatins中的纯化应用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抑制活性测定 |
2.2.2 蛋白浓度测定 |
2.2.3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粗酶液制备 |
2.2.4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分离纯化 |
2.2.5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基本理化性质鉴定 |
2.2.6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明胶底物-SDS-反相酶谱法初步鉴定 |
2.2.7 C18RP-HPLC法鉴定CPIs的纯度 |
2.2.8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测定 |
2.2.9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抑制活性类型鉴定 |
2.2.10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抑制常数Ki测定 |
2.2.11 CNBr-Papain-Sepharose4B亲和填料的制备 |
2.2.12 CNBr-Papain-Sepharose4B亲和填料的性能分析 |
2.2.13 CNBr-Papain-Sepharose4B的装柱 |
2.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粗提条件筛选 |
3.1.1 粗提过程中酸碱处理条件的筛选 |
3.1.2 粗提过程中硫酸铵分级沉淀浓度范围的筛选 |
3.2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粗提液制备 |
3.3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分离纯化及其鉴定 |
3.3.1 CNBr-Papain-Sepharose4B亲和层析 |
3.3.2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C18RP-HPLC分离纯化 |
3.3.3 C18RP-HPLC法鉴定CPIs的纯度与疏水性 |
3.3.4 TSKgelG2000SWXLHPLC色谱法测定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分子量 |
3.4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纯化表 |
3.5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理化性质鉴定 |
3.5.1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热稳定性测定 |
3.5.2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酸碱稳定性测定 |
3.5.3 草鱼鱼糜漂洗液中CPIs的抑制常数Ki的测定 |
3.5.4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对Papain的抑制活性 |
3.5.5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抑制活性类型的测定 |
3.5.6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双向电泳 |
3.5.7 草鱼鱼糜漂洗液CPIs的质谱鉴定 |
3.6 亲和填料CNBr-Papain-Sepharose4B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
3.6.1 CNBr-Papain-Sepharose4B的紫外光谱分析 |
3.6.2 CNBr-Papain-Sepharose4B的红外光谱分析 |
3.6.3 CNBr-Papain-Sepharose4B的微球性状描述 |
3.6.4 Papain偶联密度及Cystatin吸附性能(亲和率)测定 |
3.6.5 CNBr-Papain-Sepharose4B热稳定测定 |
3.6.6 CNBr-Papain-Sepharose4B酸碱稳定性测定 |
3.6.7 CNBr-Papain-Sepharose4B对二价金属离子的耐受性 |
3.6.8 CNBr-Papain-Sepharose4B对金属螯合剂EDTA的耐受性 |
3.6.9 CNBr-Papain-Sepharose4B贮藏稳定性 |
4 讨论 |
4.1 CNBr-Papain-Sepharose4B纯化Cystatins(家族II)的应用 |
4.2 关于鱼Cystatins(家族II)的稳定性 |
4.3 关于鱼源Cystatins(家族II)活性特征与抑制常数Ki |
4.4 关于草鱼鱼糜漂洗液Cystatins家族的分类 |
4.5 Sepharose4B载体活化及Papain偶联过程中特性的分析 |
4.6 Cystatin的吸附率为指标来筛选Papian适宜偶联密度 |
4.7 关于Papain亲和填料的制备及其稳定性 |
4.8 关于亲和层析的吸附与洗脱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7)凡纳滨对虾壳中β虾青蛋白的提取、纯化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产动物中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的种类 |
1.2 水产动物中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的分布 |
1.2.1 无脊椎动物 |
1.2.2 有鳍鱼类 |
1.3 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的研究现状 |
1.3.1 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
1.3.2 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的性质与功能 |
1.3.3 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与虾壳红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凡纳滨对虾壳中β虾青蛋白的提取与纯化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原料与预处理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2.4 实验方法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β虾青蛋白的光谱性质 |
2.3.2 β虾青蛋白的分子量与等电点 |
2.3.3 pH 调节法分离β虾青蛋白的回收率、溶解度与纯度 |
2.4 本章小结 |
3 β虾青蛋白的理化性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与预处理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2.4 实验方法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pH 对β虾青蛋白性质的影响 |
3.3.2 温度对β虾青蛋白性质的影响 |
3.3.3 加热时间对β虾青蛋白性质的影响 |
3.3.4 外加盐对β虾青蛋白热变性的影响 |
3.3.5 醇对β虾青蛋白性质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凡纳滨对虾红变工艺参数的优化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与预处理 |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加热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壳红变的影响 |
4.3.2 不同加热时间对凡纳滨对虾壳红变的影响 |
4.3.3 不同盐浓度对凡纳滨对虾壳红变的影响 |
4.3.4 不同 pH 对凡纳滨对虾壳红变的影响 |
4.3.5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基于固定化AChE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农药的使用现状及危害 |
2 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使用情况和危害分析 |
3 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现状 |
4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 |
4.1 化学快速检测技术 |
4.2 酶抑制法 |
4.3 免疫分析法 |
4.4 生物传感器法 |
4.4.1 生物传感器概念和基本结构 |
4.4.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4.4.3 光学生物传感器 |
4.4.4 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
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5.1 研究目标 |
5.2 研究内容 |
5.2.1 敏感性研究 |
5.2.2 固定化鲫鱼脑AChE及其部分性质的测定 |
5.2.3 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其检测效果的评价 |
5.2.4 检测机理的探讨 |
5.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鲫鱼乙酰胆碱酯酶的提取和性质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粗酶的提取 |
1.3.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1.3.3 酶活测定 |
1.3.4 不同生长期鲫鱼酶活的测定 |
1.3.5 半抑制浓度测定 |
1.3.6 时间-抑制率曲线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长期鲫鱼酶活的对比 |
2.2 不同种类农药对AChE粗酶液的抑制效应 |
2.3 不同种类农药对AChE粗酶液的半数抑制浓度 |
2.4 时间-抑制率曲线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鲫鱼肌肉乙酰胆碱酯酶的纯化及其固定化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鲫鱼肌肉AChE的提取 |
1.3.2 PEG分级沉淀鲫鱼肌肉AChE |
1.3.3 硫酸铵盐析法纯化鲫鱼肌肉AChE |
1.3.4 固定化酶的制备 |
1.3.5 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
1.3.6 游离酶酶和固定化酶的动力学曲线 |
1.3.7 游离酶的酶活测定和蛋白质测定 |
1.3.8 固定化酶酶活测定 |
1.3.9 PEG含量测定 |
1.3.10 催化动力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鲫鱼肌肉AChE纯化结果 |
2.1.1 PEG分级沉淀鲫鱼肌肉AChE |
2.1.2 硫酸铵盐析法沉淀鲫鱼肌肉AChE |
2.2 固定化条件 |
2.3 固定化酶的pH值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
2.4 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动力学曲线 |
2.5 催化动力学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固定化乙酰胆碱酯酶的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5 实验方法 |
1.5.1 酶反应器的制备 |
1.5.2 传感器的组装及使用步骤 |
1.5.3 传感器的使用步骤 |
1.5.4 农药浓度的测定 |
1.5.5 样品准备 |
1.5.6 农药的氧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传感器操作条件 |
2.1.1 铁氰化钾浓度 |
2.1.2 鲁米诺浓度 |
2.1.3 体系pH |
2.1.4 流速 |
2.1.5 预氧化对农药测定的影响 |
2.1.6 农药抑制时间 |
2.1.7 复活剂恢复酶活时间 |
2.1.8 底物与酶反应时间 |
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 检测方法的评价 |
2.3.1 精密度实验 |
2.3.2 回收率实验 |
2.3.3 重复使用效果 |
2.4 固定化酶的保存时间 |
2.5 机理的讨论 |
2.5.1 化学发光分析 |
2.5.2 紫外光谱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酶传感器条件的优化与性能评价 |
3.3 固定化酶的复活 |
3.4 有机磷农药的预氧化 |
3.5 传感器的机理 |
3.6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目录 |
(9)鱼类饲料中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综述:蝇蛆蛋白资源开发及应用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蝇蛆资源优势及营养价值 |
2.1 蝇蛆资源特点 |
2.2 蝇蛆与其他昆虫营养成分比较 |
2.3 蝇蛆的营养价值 |
3 蝇蛆蛋白饲料应用研究 |
3.1 蝇蛆蛋白资源在陆生动物上的应用 |
3.2 蝇蛆蛋白资源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
4 蝇蛆蛋白资源的特殊生物活性 |
4.1 蝇蛆的抗菌及抗病毒效果 |
4.2 对动物血液生化指标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4.3 蝇蛆对试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
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第二章 蝇蛆培养物的制作原理及简要工艺流程 |
1 前言 |
2 何为蝇蛆培养物 |
3 生产原理和条件 |
4 制作工艺 |
5 蝇蛆培养物营养成分分析 |
第三章 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第四章 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对鲫鱼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第五章 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对杂交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O.aureus)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第六章 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全文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10)餐厨垃圾好氧发酵产物的品质评价及其在鲫鱼饲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餐厨垃圾简介 |
1.1.1 餐厨垃圾的概念与现状 |
1.1.2 餐厨垃圾的主要组成和理化特性 |
1.2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填埋 |
1.2.2 焚烧 |
1.2.3 厌氧能源化 |
1.2.4 好氧堆肥发酵技术 |
1.3 餐厨垃圾的好氧微生物混合发酵及常见微生物菌种 |
1.4 餐厨垃圾在饲料上的应用及潜在风险 |
1.4.1 餐厨垃圾在饲料上的应用 |
1.4.2 餐厨垃圾在饲料上的应用的潜在风险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试验内容 |
第二章 用于餐厨垃圾处理的高活力菌株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采样 |
2.1.2 细菌培养基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4 菌种的富集与筛选 |
2.1.5 菌种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餐厨垃圾处理菌株CY-1和CY-7 的获得 |
2.2.2 菌株CY-1和CY-7 的形态学鉴定 |
2.2.3 菌株CY-1和CY-7 的生理生化鉴定 |
2.2.4 菌株CY-1和CY-7的16S rDNA鉴定 |
2.3 小结 |
第三章 餐厨垃圾处理菌种的发酵条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发酵条件试验 |
3.1.3 评价指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CY-1和CY-7 的单菌和混菌发酵的总菌数比较 |
3.2.2 混菌发酵的产芽孢数量分析 |
3.2.3 混菌发酵过程的消化酶活分析 |
3.3 讨论 |
3.3.1 CY-1和CY-7 的特性和混合发酵产芽孢特性分析 |
3.3.2 CY-1和CY-7 的混合发酵产酶特性分析 |
第四章 餐厨垃圾的好氧发酵条件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发酵菌剂的制备 |
4.1.2 厨余机发酵条件优化 |
4.1.3 大型厨余机好氧发酵餐厨垃圾 |
4.1.4 评价指标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条件对餐厨垃圾好氧发酵的减重率影响 |
4.2.2 餐厨垃圾好氧发酵过程的总菌数分析 |
4.3 讨论 |
4.3.1 发酵条件对餐厨垃圾发酵减重率的影响 |
4.3.2 发酵条件对餐厨垃圾发酵总菌数的影响 |
第五章 厨余发酵产物的评估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厨余发酵产物的筛分及观察 |
5.1.3 厨余发酵产物的营养价值评价 |
5.1.4 厨余发酵产物的有害微生物及毒素分析 |
5.1.5 数据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厨余发酵产物的物理性状分析 |
5.2.2 厨余发酵产物的营养指标检测 |
5.2.3 厨余发酵产物的氨基酸检测及评价 |
5.2.4 厨余发酵产物的微量元素检测 |
5.2.5 厨余发酵产物的有害微生物及产物分析 |
5.3 讨论 |
5.3.1 厨余发酵产物营养价值分析 |
5.3.2 厨余发酵产物的安全风险评估 |
第六章 厨余发酵产物在鲫鱼饲料上的应用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鱼种 |
6.1.2 试验饲料 |
6.1.3 试验养殖管理与样品收集 |
6.1.4 评价指标 |
6.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饲料中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生长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
6.2.2 饲料中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
6.2.3 饲料中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的影响 |
6.2.4 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饲料中适量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生长性能和消化的影响 |
6.3.2 饲料中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6.3.3 饲料中过量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组织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鲫鱼肌肉微白蛋白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鲫鱼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内源性抑制剂的研究[D]. 孙乐常. 集美大学, 2009(01)
- [2]克氏原螯虾过敏原的性质研究[D]. 陈亨莉. 集美大学, 2013(04)
- [3]鲫鱼肝胰脏中胰蛋白酶和胰凝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D]. 杨锋. 集美大学, 2009(01)
- [4]鲫鱼肌肉微白蛋白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J]. 李如亮,曹新文.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04)
- [5]鲫鱼和黄鳝肝胰脏中胰蛋白酶的纯化、性质及蛋白分解活性的比较研究[D]. 耿莉娜. 重庆师范大学, 2008(01)
- [6]CNBr-Papain-Sepharose 4B亲和法对草鱼鱼糜漂洗液中CPIs回收纯化及其性质鉴定[D]. 杨娟.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7]凡纳滨对虾壳中β虾青蛋白的提取、纯化及其性质研究[D]. 潘创. 广东海洋大学, 2014(02)
- [8]基于固定化AChE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D]. 江丰.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 [9]鱼类饲料中蝇蛆培养物替代鱼粉的研究[D]. 乔永刚.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10]餐厨垃圾好氧发酵产物的品质评价及其在鲫鱼饲料中的应用[D]. 蒋加鹏.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