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给我的启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昊天[1](2019)在《后方法理论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文中指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与理论性知识相对的一种重要知识类别,是在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实际使用以指导教学决策的动态知识体系。如若说理论性知识用于武装教师的头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则对教师在具体或特定情境中的行动起指引作用。教学的实践属性要求教师在具备一定的理论性知识的同时,还拥有相应的实践性知识。由于理论性知识无法直接复制到实际教学情境中,相关研究也证明职前教师所学教学理论与资深教师实际教学经验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且新手教师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常出现“现实冲击”现象。因此,支撑教师教学实践的实际上是融合了其个人价值观、教学信念、过往教学及生活经验的实践性知识。该知识影响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同时,还支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进行专业判断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正是意识到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知识相关研究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外部传授过程转为教师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研究,并从显性的学科理论性知识转向隐性的实践性知识研究上。目前,实践性知识在教师教学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以及教学行为背后真正的主宰,也是教师进行行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对教育实践的改进和整体教育学的繁荣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后方法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刺激回忆、绘制概念图、深度访谈、叙事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探寻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构成共性特征,探究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阶段性特征,探讨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人来源及外在来源,进而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动态生成机制。本文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各职业发展阶段对外汉语教师在实践性知识内容构成上有何共性特征及阶段性特征?在知识结构上有何异同?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从何而来?生成机制如何?全文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在对研究核心概念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阐释本文理论基础。第二章为研究设计。首先展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随后对本文所实施的刺激回忆、绘制概念图、深度访谈、教育叙事等研究设计的过程及方法进行如实、详尽的介绍与描述。第三章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性考察。本章按照阿卜杜拉哈菲兹(Abdelhafez)于2014年提出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分类标准,选取八位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具有典型性的教师作为样本开展研究。在一轮完整的教学周期(一学期)内,进行课堂观察共计48课时、刺激回忆24次(时长为45小时41分56秒)。经过科学转写与修改,获得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原始数据约17万字。在运用专家指导、第三方检测、成员检测等方式保证研究效度的情况下,对上述原始数据进行切分、归类与编码,共获得知识单位1943个,提炼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本土概念共计51个,其中样本教师共性高级编码29个,非共性高级编码22个。随后,以阿卜杜拉哈菲兹(Abdelhafez)类属分析结论为分析框架,将共性高级编码划入关于教师自我、学生、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媒介、教学环境等六类教师实践性知识中,并结合样本教师刺激回忆的内容,运用后方法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对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性内容构成进行详细解读与深入分析。第四章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阶段性特征。本章以教师职业发展阶段为线,以教师刺激回忆内容为依据,结合八位样本教师分别绘制的实践性知识概念图,从知识内容及知识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群体特征。第五章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本章以“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为主题,运用半结构性访谈的形式对八位样本教师分别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总时长达5小时31分4秒,获得采访录音转写文本约5.1万字。在此基础上,从个人来源及外在来源两个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师9种实践性知识来源进行分析,并对两类知识来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与讨论。第六章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本章选取1名样本教师进行个案叙事研究,以职业发展阶段为纲,通过将其撰写的时间跨度长达10年的18篇教育叙事进行词云分析,对其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行动态描述,尝试揭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第七章为结论,总结了主要研究发现,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与启示,并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结论主要包括:第一,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在内容构成上具有共性特征。在关于教师自我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拥有较强的职业动机与责任感;个性心理及过往经历对其当下的教学有重要影响;丰富的生活及语言知识储备、一定的跨文化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在关于学生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尊重各国学生带入汉语课堂的身份特征,重视对学生学习特点、学习状态的观察,并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关于课程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可较为准确地把握各级各类汉语教学的目标及重点,关注课程间的关联,在课程呈现明显课型特征的同时,兼顾训练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在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对词汇、语法的讲解重视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平面”的展示,并兼顾语音、汉字等其他语言要素教学;对教学内容分类处理,注重其实用性、渐进性与复现性;教学环节完整且稳定,讲求教学节奏,重视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在积极实践启发式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在关于教学媒介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重视对教材的使用及对教学素材的补充,运用较为严格的标准选择教学资源,并综合运用板书与多媒体设备对语言知识进行合理呈现。在关于教学环境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认为客观环境影响教学体验,并具备一定的非预期教学情境应对能力;他们将汉语课堂与中国社会生活建立密切联系,并将中国文化元素教学蕴于语言教学中。第二,使用“合理弹性空间”的概念概括各职业发展阶段对外汉语教师群体在实践性知识内容上的差异,指出:教师群体间知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教学要素体察力与对学生的忽略空间、教学行为目标力与对标准的让步空间、教学过程贯通力与对资源的延展空间、教学示范呈现力与对自我的内控空间四个方面;知识结构方面,随着职业发展阶段的推进,不仅教师所绘概念节点数量、节点表述的专业化与精炼度有着明显提升,单一知识类别内部组织结构、层级划分亦更为复杂与优化,且各知识类别间逐渐打破独立封闭的状态,存在明显互动关系。第三,个人来源与外在来源均是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重要生成渠道,两大来源虽相互作用,但个人来源起决定性作用。在个人来源方面,过往经历是实践性知识的最稳定的来源,日常生活体验则实现了教师教学素材的积累;教师的个性心理为课堂打上了明显的个人“烙印”,自发性反思则是实践性知识更新与发展的推动力。在外在来源方面,合作共同体、教学观摩与培训对教师各类实践性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对外汉语教师对科(教)学研究活动、教学资源、行业与国家政策等三种来源的利用程度及范围较为有限。第四,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是一个包括观察与体会、外化与接收、实践与反思、生成与强化等四个阶段的循环发展、动态开放的过程。实践性知识经过感知与初构后并未停止,而是进入新一轮知识生成的循环与扩散。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第一,以多名教授各级各类汉语课程样本教师通过刺激回忆呈现的大量一手实践性知识为依据,按照科学的知识类别划分标准,对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构成的共性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形成了对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较为全面的认识;第二,以“合理弹性空间”概括并分析各职业发展阶段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特征,创造性地运用样本教师所绘概念图,从结构上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了立体化分析;第三,对对外汉语教师具有独特性的实践性知识个人来源与外在来源进行了全面展示,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知识生成过程,构建起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为教师知识建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在理论上,拓宽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范围,深化了对外汉语教师知识领域学术研究,作为将后方法教育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结合的首次尝试,有效扩展了后方法教育理论的适用范围,也为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提供了理论支撑。现实上,实现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凝练与分享,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及社会对对外汉语教师的了解。此外,本研究所用研究方法可为对外汉语教师师资培养模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

魏小娟[2](2020)在《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课堂中的研究与应用 ——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据结构》作为中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扎实的数据结构知识为后续高级语言课程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基础;从生存角度看,数据结构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在相关职业岗位中的胜任能力。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通过游戏、故事、比喻等方式启迪诱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教学方法,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荷的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分层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个别差异,使各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策略。本研究创新性的将两种教学法有机结合,构建了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并运用到中职《数据结构》课堂。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验、调查、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接着阐释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通过对课程特点,学情,教学现状的深入刨析,论述了基于启发式的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定了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具体步骤;详细记录实践研究的具体过程,包括实践目的、实践对象的选择、实践假设和实践过程;尔后对比分析了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前后测的成绩差距。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两个班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另外以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实验班学生对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实施的满意度。综合分析三方面数据,得出以下结论: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的运用,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助于他们对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算法等抽象类知识的理解;学习目标与任务的分层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大大增加了课堂参与度;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信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同时使师生关系更融洽,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基于启发式分层教学法的有序组织,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使数据结构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郎潇[3](2020)在《启发式美术教学案例研究 ——以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思创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未来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都属于十分重要的软实力范畴。教育系统和各种培训体系正逐步被看作是提高人们创新技能的有力武器。央美高参小启发式教育由央美研究生担任主讲老师,从视觉创造入手,软化学生的思维,调动孩子们对创造的积极性,并将这种方式推广到提高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启发式美术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运用不同研究理论架构,分析高参小启发式教育创造力培养的效用及不足之处。高等院校学生在本科及研究生学习阶段,自身需要持续进行创作实践,同时不断需要获取最领先与最直接的感性体验与信息,他们的创作要求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因此,艺术家本身就是符合未来社会对教师终身需要的群体,他们进入基础教育担任教师,是对于学校教育的良好互补,同时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具备较高艺术素养,能够熟练使用多种创作媒介和创作手段,不仅仅可以在创作过程中保护与启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以其出色的艺术素养启发学生完成兼具创意性同时呈现较好视觉效果的艺术作品。高参小项目实施五年,笔者在整个过程以及亲身体验到学生与自己的共同成长。然而,北京地区所具有的高等艺术教育资源以及其他艺术教育资源并不完全代表整个国内艺术教育资源现状。因此,在其他地区如何推广与实现这一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思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如何这一目标?如何能够更好地保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帮助中国学生在21世纪越发激烈的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笔者认为视觉艺术教育这一兼具逻辑性、情感性、多样性的教育方式会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李海[4](2019)在《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文中提出实践知能是上海“青浦经验”发展到今天最核心的概念,是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青浦实验、教师行动教育模式和教师发展指导者三个阶段40年左右的实践研究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团队关于实践知能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词源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与实践知能有关的词语“知识”、“能力”、“实践”的生活来源及其发展,分析了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哲学观点以及各个不同哲学观点的共同之处。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尤其是结合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四个问题,进一步探寻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重新界定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在鲍建生教授关于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框架进行了细化。在这个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下,以《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究》为主要干预性课程,选择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内容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对某高校的2015级44名职前数学教师、2016级76名职前数学教师在2017年秋季学期和2018年秋季学期分别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干预性教学。本文以设计研究为研究的方法论,在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基础上,编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讨论等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对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解决四个研究问题:(1)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是怎样的?(2)职前数学教师在学习干预课程中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证明的教学进行了什么样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他们理解这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帮助?(3)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框架之下,职前数学教师对研究者提供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文本案例的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作用?(4)经过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产生了哪些变化?经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现状不容乐观,但同时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并非空白,虽然职前数学教师没有真正做数学教师的经验,但他们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知识基础、教学过程和支持系统领域都存在着一定的积累,这些积累来自于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包括中小学的教育过程和大学教育过程和部分职前数学教师做中小学数学家教的过程;职前数学教师通过接受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他们在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数学素养和信息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课堂把控能力还比较薄弱;2.通过运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进行教学干预,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得到很大的发展,表现为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存在显着性差异;3.实践知能模型应用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在应用过程中需做好设计,即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干预过程;4.在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的教和学,也要注重随时将理论与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组织、引导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思考、分析和研讨,不但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教学理论,也有利于理解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5.为职前数学教师提供比较成熟的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教学案例,并且组织他们对案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讨论、交流,对他们理解三个定理的证明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6.通过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设计教学、讨论和信心宣告,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的支持系统(信念与态度)得到提高。7.本研究设计的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教学,对提高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具有明显的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研究、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最后,结合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对高校数学教师教育数学专业任课教师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给出了一些建议。并且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相信,为开拓新的数学教育研究广阔天地,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做出了些许的进展工作。

韩龙淑[5](2007)在《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的启发式教学,经过历代教育研究者接力式的努力,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思想逐渐丰富和发展。基于数学学科的启发式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然而与之相应的针对性研究却比较缺乏。在继承和尊重启发式教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教与学对应”、“教与数学对应”的二重原理为立论基点,结合数学研课活动进行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是本研究的突破口。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一般启发式教学及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理论、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前提性思考;其次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与意义、基本特征、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条件系统、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策略、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启发要素进行了探索和构建;然后对启发性提示语的基本特征、功能,数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元认知提示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对数学启发式教学中构建具有层级的提示语链进行了尝试,结合数学解题探讨了运用元认知提示语启发学生生成有意义的新信息;并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研究;最后从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启发的方式等方面做了进一步思考。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基于数学学科的启发式教学的特征探讨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为:数学情境的愤悱性,数学学习的建构性,数学知识的结构性,数学教学的过程性。2.数学启发式教学条件系统的构建构建了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情境性、建构性、结构性、过程性、情感性条件。3.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策略研究4.数学启发式教学中启发要素的剖析对启发的目标定向、启发学什么、启发如何学、如何启发学等启发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剖析。5.数学启发式教学中的启发性提示语探讨了启发性提示语的基本特征,提出元认知提示语具有认知活动的路标、思维策略的指导、促进迁移、激发自我意识等基本功能,对27节数学课例中元认知提示语的运用进行透析,并尝试构建具有层级的提示语链。6.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孙世梅[6](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谭卉[7](2014)在《中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课堂运用的探究》文中提出时代在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启发式教学从它一诞生就成为了我们的宝贵财产,成为了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改革中语文教学新课标要求课堂不断地革新,改变旧有的学习方式,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交流平台,呈现出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学生主体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出来,教师逐步地向幕后转变,师生互动,生生间交流沟通在新时期显得更加重要。启发式教学更看重教学中学习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探索精神的培养,它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互相参与互动的过程。它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启发式教学课堂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内涵和外延的后,用启发式思想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独立寻求答案,学会分析问题。不再仅仅从理论地层面上去探讨启发式教学,而是真正地将其落实到实处,落实到课堂中间,落实到上课的每一分钟里,在启发式教学的引导下,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各种能力,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课堂运用非常必要值得深入探究的。本论文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渊源追溯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渊源,从而发展地看待当今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了语文课堂的基本现状简析及现阶段呈现的问题,并佐及启发式教学的优越性和课堂运用的必要性。论文的第三个部分着重分析启发式教学现阶段课堂运用的误区,警惕错误地运用而不知所以。论文的第四个部分,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将结合教学案例重点从创新地角度探讨启发式教学在新时期的运用。

张天明[8](2016)在《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文中提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是中国教学论的文化根基。对这一文化根基的研究,是基于文化传承进行的与时俱进的诠释和探索,是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基础研究。而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是指从学术史角度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进行的梳理与审视,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是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是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百年中的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只是进行了较为零星地探讨。为此,有必要从学术史视角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百年研究的变化沉浮展开系统梳理,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以便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未来研究和现代转换提供基础与参考。百年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大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12-1949年的“沉寂与兴起”时期。该时期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在“全盘西化”、“文化本位”、残酷战争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沉寂、兴起、微弱延续三个阶段。该时期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于三个维度:一是专题研究初步兴起。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阐释了“闻道”和“育人”,但较为零散;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学法研究初步显现;有关传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时机、考试等其他思想研究有所涉及,但论述不多。二是比较类研究处于“表层对比”层次。虽出现了许多比较类的研究,但主要是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思想本身的对比。三是研究视角上史观多样。研究开始运用了实证史观、进化史观、实用史观、唯物史观等史学观点,不过,史观之外的其他视角非常缺乏。虽然该时期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如下问题不得不让人思考: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而极少进入教学论的学科视域;研究多为解读性研究,缺乏真正的实践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呈现出难以融合样态。第二个时期为1949-1976年的“缓行与异变”时期。该时期的研究在“全盘苏化”、“中国化”、“革命化”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冷落、缓行、异变三个阶段。整个研究时期,相关论着不多,进展缓慢。该时期出现了学而不厌、启发教学、师生关系、闻道与行道、教学活动史等方面的研究专文,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初步独立。但是,该时期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比较类研究集中于儒家教学思想与法家教学思想之间的对比。经过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该时期的研究在发展态势上处于踟蹰状态,研究总体“下沉”,但以潜隐的方式继续前行;研究性质逐步走向了异变,在文革时期达到高峰;研究主体的整体学术心态呈现出鲜明的“纠结”特征。第三个时期为1977-2014年的“恢复与发展”时期。该时期研究在“拨乱反正”、“国学热”、“本土化”等因素影响下逐步从恢复走向发展,进而达到相对兴盛。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研究总体上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出版了多部传统教学思想的相关学术着作;二是专题研究“百花齐放”。传统教学目的研究兼有整体与细微,开始延伸到“自然”层面;传统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其本质观也渐受重视;传统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总体概述和纵向梳理,阴阳学教学内容受到重视;传统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研究全面繁荣,古代读书法备受关注;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了禅宗教学艺术的专门研究;教学主体研究上,教师研究集中于社会地位和德能素质,师生关系研究主题和视角有所拓展。此外,其他方面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三是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到文化内层。该时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看上去非常繁荣,但这种“繁荣”却令人担忧:其研究论着数量的飙升只是相对于以往研究绝对性的数字增长,这些论着在研究内容上内含大量重复,其所谓内容之丰富并非完全真实,而是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且其研究话语的表达西方化,缺少中国自身话语的运用。纵观百年,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百年里,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重复性研究较多,许多主题未能拓展细化;研究地位边缘化,传统教学思想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材料与外延材料忽缺;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对传统教学思想做到客观审视;研究话语他者化和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鉴于此,我国传统教学思想未来研究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挖掘原始典籍之教学本意,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加强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多维运用,强调中外教学思想的融合创生。

万敏[9](2020)在《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文中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自古以来对中国教育事业影响颇深。继承与发展启发式教学,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推进启发式教学理论系统化、深根实践是作为数学教师的责任。本文在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归纳分析,和量化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启发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属于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以服务于一线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应用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的“六何”方法论,探究和构建小学数学教师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涵义、模式。“六何三启”模式从宏观上探讨了”教学模式框架,利用“六何三启”系统的内部精细化考察特性,从微观上精细化研究每一何原理以支撑模式。从微观上构建的“六何三启”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分别是“本原”原理、“运用研究问题一般方法”原理、“问题结构化”原理、“启发性提示语”原理、“高观点”原理和“数学交流”原理。在深度探究构建“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一线教师实践需求,规范出模式的具体教学框架、反思、说课模板,提出启发式教学策略及具体对应的启发式教学案例。首先,本文采取行动研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理论深根于实践,实践反思深化理论模型。在教师行动研究过程中应用“主客位”研究法,力求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各种方法多地收集资料,反思、总结归纳整体性的探究问题,例如:行动研究过程与学校日常教研有机融合,将研究融入到日常校级公开课、说课、评课、教研活动、半结构哈访谈中。这样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意义构建和分析情境脉络,探究本身价值。然后在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应用量化分析和质性化分析微格研究行动研究程性资料,通过对量化数据、质性数据的分析,总结与反思“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性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的程度、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程度,确定本研究的实践价值。最后对“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研究在元认知及系统性理论方面,启发式教学学生思维水平影响效果测量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邵炜世[10](2018)在《基于元启发式的分布式车间调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今市场和制造全球化趋势,为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生产车间已经由单一车间向多车间转变,从集中式结构变为分散式结构,形成了分布式车间生产模式。车间调度在分布式车间生产中至关重要,有效的调度算法和优化技术能够优化生产系统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分布式车间调度问题相对单车间调度问题更加复杂,尤其是调度方法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分布式车间调度问题是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难问题,传统的调度方法如分支定界法、数学规划方法、启发式规则,都很难获取问题的最优解或者计算量太大。元启发式算法(meta-heuristics)不依赖求解问题,通过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解,是求解调度问题的有效方法,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深入研究了制造系统中广泛存在的零等待、零空闲、交货期等加工约束,提出了基于改进的教学优化算法以及Memetic算法的调度方法。并将相关成果扩展到分布式调度车间调度中,对分布式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以及带有装配过程的分布式零空闲流水车间调度问题进行了求解。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教学优化算法存在的不足,从概率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概率分布模型的协同学习机制,将概率模型嵌入教授或者学习阶段,即将概率分布作为老师或者信息交流平台。针对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学习阶段的离散教学优化算法(HDTPL)。该算法通过对工件序列邻域变换来模拟教授过程,同时采用概率模型作为知识收集的平台,每个学生通过该平台交流学习,实现了学生之间的自学习。基于标准测试用例的测试结果验证了HDTPL有效性和优越性。(2)研究了分布式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问题,建立了该问题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及提出了若干邻域变换的加速算法,有效的减少了计算的复杂度。针对分布式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问题,结合变邻域搜索、变邻域下降搜索、随机变邻域提出了三种迭代贪婪算法IGVNS、IGVND、IGRNS。大量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求解效果优于当前同领域其他分布式车间调度算法。(3)研究了带有准备时间多目标分布式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问题,考虑了最大完成时间和总延迟时间为优化目标。在每台机器上,从当前工件加工完成到下一工件开始加工前存在准备时间。提出了一种基于Pareto非支配解的分布估计算法求解上述问题。建立了三种概率模型,即工件在空工厂的概率、两个工件在同一工厂的概率、两个工件相邻的概率。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参考模板的采样算法来产生后代,并对档案集以及后代个体进行了多目标局部搜索。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优于其他相关算法,并且所得到的解具有良好的分布性和逼近性。(4)针对零空闲流水车间调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直方图模型的Memetic算法(MANEH)。MANEH考虑了工件的顺序以及相似工件块,采用基于混合边和点直方图模型的随机采样交叉方式,避免工件选择的盲目性。在局部搜索部分,在变邻域搜索中加入了随机参考邻域搜索以及基于模拟退火的接受准则,使得局部搜索能力进一步提高。基于大规模测试用例的实验验证了MANEH优越性。(5)针对带有交货期约束的零空闲流水车间调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概率教授的离散教学优化算法(HDTLM)。在教授阶段,根据优秀学生个体和教师构建概率模型,对概率模型采样生成一系列位置序列;采用共有序列的概念来代替原始教学优化算法平均个体的概念,根据位置序列和共有序列来产生新个体。在学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从上到下传递知识。通过与当前较为先进的几种算法对比,验证了HDTLM的优越性。(6)研究了带有装配过程的分布式零空闲流水车间调度问题。针对已有工件分配规则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工件分配规则,使得同一产品的相关工件加工顺序尽可能紧凑,同时使得装配过程尽早开始,减少装配等待时间。针对带有装配过程的分布式零空闲车间调度问题,提出混合迭代局部搜索(HILS)算法和混合变邻域搜索(HVNS)算法。通过求解标准测试用例,验证了HILS和HVNS的性能显着优于同领域同其他相关算法。

二、启发式教学给我的启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启发式教学给我的启发(论文提纲范文)

(1)后方法理论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1.4.1 研究综述
        1.4.2 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总体安排
        2.1.1 研究问题
        2.1.2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刺激回忆法
        2.2.2 概念图法
        2.2.3 深度访谈法
        2.2.4 叙事研究法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共性考察
    3.1 关于教师自我的知识
        3.1.1 职业动机与责任感
        3.1.2 知识储备与跨文化能力
        3.1.3 个性心理与课堂教学
        3.1.4 过往经历与课堂教学
    3.2 关于学生的知识
        3.2.1 学生身份及学习背景
        3.2.2 学习特点及学习状态
        3.2.3 学生性格及师生关系
    3.3 关于课程的知识
        3.3.1 教学目标及安排重点
        3.3.2 课型特征与语言综合能力
        3.3.3 课程与课程间的关联
    3.4 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
        3.4.1 语言要素与句法、语义及语用
        3.4.2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渐进性及复现性
        3.4.3 教学环节、教学节奏与学生参与度
    3.5 关于教学媒介的知识
        3.5.1 教材的使用与素材的补充
        3.5.2 板书的运用与多媒体设备
        3.5.3 教学资源的选择及其标准
    3.6 关于教学环境的知识
        3.6.1 教学内容联系中国社会
        3.6.2 文化教学蕴于语言教学
        3.6.3 物理环境影响教学体验
        3.6.4 非预期情境及其应对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阶段性特征
    4.1 职业发展阶段内容特征:合理弹性空间
        4.1.1 教学要素体察力与对学生的忽略空间
        4.1.2 教学行为目标力与对标准的让步空间
        4.1.3 教学过程贯通力与对资源的延展空间
        4.1.4 教学示范呈现力与对自我的内控空间
    4.2 职业发展阶段结构特征:概念图的视角
        4.2.1 概念节点特征与分析
        4.2.2 层级结构特征与分析
        4.2.3 交叉链接特征与分析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
    5.1 个人来源
        5.1.1 过往经历与日常体验
        5.1.2 个性心理
        5.1.3 个人反思
        5.1.4 科(教)学研究活动
    5.2 外在来源
        5.2.1 合作共同体
        5.2.2 教学观摩与职业培训
        5.2.3 教材与教学资源
        5.2.4 行业与国家政策
    5.3 个人来源与外在来源的关系
第六章 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
    6.1 基于个案的实践性知识生成分析
        6.1.1 职前教师阶段
        6.1.2 新手教师阶段
        6.1.3 胜任教师阶段
        6.1.4 成熟教师阶段
        6.1.5 走向专家教师阶段
    6.2 基于个案的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
        6.2.1 生成机制模型
        6.2.2 实践性知识的感知与初构
        6.2.3 实践性知识的循环与扩散
第七章 结语
    7.1 回顾与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1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1-2 课堂观察记录实例
附录2- 刺激回忆实例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访谈实例
附录5- F老师教育叙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课堂中的研究与应用 ——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3.0 阶段
        1.1.2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点教育的现象逐渐消失
        1.1.3 中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外分层教学的研究进展
    1.4 国内分层教学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于启发式的分层教学的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启发式教学法
        2.1.2 分层教学法
        2.1.3 启发式分层教学法
    2.2 启发式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2.2.1 教育学理论
        2.2.2 心理学理论
第3章 中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3.1 课程特点分析
    3.2 学情分析
        3.2.1 学习信心不足
        3.2.2 表现欲强
        3.2.3 逐渐完善的中高职衔接政策
    3.3 教学现状分析
        3.3.1 教学模式生搬硬套
        3.3.2 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3.3.3 教学方法单调
        3.3.4 教学评价单一
    3.4 基于启发式的分层教学法引入数据结构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4.1 必要性
        3.4.2 可行性
第4章 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数据结构》中的实施步骤
    4.1 基于启发式的分层教学法的设计流程
    4.2 多因素调查分析
    4.3 学生分层分组
    4.4 教学目标分层
    4.5 教学分层
    4.6 分层练习
    4.7 分层评价
    4.8 动态调整
第5章 基于启发式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目的
    5.2 实践对象
    5.3 实践假设
    5.4 实践过程
        5.4.1 多因素分析
        5.4.2 学生分层分组
        5.4.3 教学目标分层
        5.4.4 分层授课
        5.4.5 分层练习
        5.4.6 分层评价
        5.4.7 动态调整
第6章 实践效果
    6.1 实践结果分析
        6.1.1 知识技能测试数据分析
        6.1.2 课堂参与度分析
        6.1.3 学生满意度分析
    6.2 实践结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专业认识问卷调查
附录Ⅱ 参与式教学态度调查
附录Ⅲ 课堂加分细则表

(3)启发式美术教学案例研究 ——以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思创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古代哲学思想家有关启发式教学观点
    第二节 以“儿童为中心”取向——工具主义启发式教学研究
    第三节 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中的启发式教学研究
第二章 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思创课启发式教学研究
    第一节 课程背景
    第二节 思创课启发式教学案例研究
    第三节 比较研究解析思创课启发式美术教学特点
第三章 思创课启发式教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思创课与神经美学
    第二节 思创课与社会学
    第三节 思创课与教育学、心理学
第四章 思创课教学对象个案研究
    第一节 课程叙事法调查分析
    第二节 个案调查
第五章 思创课教师专业背景与启发式教学分析
    第一节 课堂分析
    第二节 、通过视觉艺术启发思维创造的四个步骤
    第三节 思创课引导对特殊儿童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六章 高等艺术院校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第一节 高等艺术院校与基础教育资源整合
    第二节 建构严谨的启发式美术教学体系
    第三节 资源整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第四节 5G时代与艺术教育
第七章 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
    第一节 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自身成长的意义
    第二节 对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自身的意义
    第三节 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意义
    第四节 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五节 对艺术学院的意义
    第六节 社会现实意义
    第七节 研究不足
第八章 结语
附件一:参考文献
附件二:专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钱初熹
附件三:专访中央美术学院李帆教授
附件四:笔者部分为思创课设计的课件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4)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到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1.1.2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重要转型
        1.1.3 我国职前数学教师培养概要及其主要问题
        1.1.4 初中几何证明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教学困难
        1.1.5 重视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职前数学教师
        1.2.2 实践知能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了解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1.3.2 优化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数学教师培养的方式
        1.3.3 为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4 研究问题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实践知能
        2.1.1 实践知能相关词语的词源分析
        2.1.2 知识的哲学理论概览
        2.1.3 知识及其分类
        2.1.4 实践的哲学理论概览
        2.1.5 教师知识及其分类
        2.1.6 教师知识的实践取向
        2.1.7 已有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研究
    2.2 发展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模式、方法与措施
    2.3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推理与证明教学知识研究
    2.4 几何证明教学研究
        2.4.1 什么是推理与证明
        2.4.2 数学推理与证明历史发展的简要轮廓
        2.4.3 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框架
    3.1 已有“知能”研究文献述评
    3.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和结构
        3.2.1 顾泠沅先生和鲍建生教授关注实践知能的缘起及基本研究思路
        3.2.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发展的简要脉络
        3.2.3 已有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述评
        3.2.4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研究的展望
        3.2.5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
        3.2.6 本研究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定义及其框架
        3.2.7 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进一步细化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三个定理的选定
    4.3 实践知能发展干预性课程的教学
        4.3.1 干预课程的教学目标
        4.3.2 干预课程的教学内容
        4.3.3 干预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
    4.4 研究方法
        4.4.1 设计研究概述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
        4.4.2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其子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
    4.5 研究流程
        4.5.1 设计研究的研究流程
        4.5.2 第一轮、第二轮研究研究流程
    4.6 研究工具
        4.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前后测)的形成
        4.6.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的形成
    4.7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具体实施
        4.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的实施
        4.7.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访谈的实施
    4.8 研究数据的收集
    4.9 研究数据的分析方式
    4.10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4.10.1 研究的信度
        4.10.2 研究的效度
        4.10.3 研究的伦理
第5章 第一轮研究结果
    5.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5.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5.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5.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5.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5.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5.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5.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4 小结
    5.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5.3.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5.3.2 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5.3.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6章 第二轮研究结果
    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6.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6.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6.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6.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6.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中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6.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6.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3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2 职前数学教师对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3 职前数学教师对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4 案例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6.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6.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6.4.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6.4.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7章 对两轮研究的总结
    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掌握的现状
        7.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2 教学理论的学习、讨论和分析对掌握三个定理教学的价值
    7.3 教学案例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7.4 两轮研究问卷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7.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7.4.2 两轮问卷调查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7.4.3 从两轮研究中访谈个别研究对象而发现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启示与建议
        8.2.1 研究启示
        8.2.2 建议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4 研究的主要贡献
    8.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职前数学教师对其他同学三个定理证明的讨论提纲
    附录2 :研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3 :职前数学教师从业信心宣告书
    附录4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
    附录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2.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3.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6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学习思考提纲
    附录7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研讨讨论提纲
    附录8 :职前数学教师干预性课程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个人简历
    2.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
    3.发表论文
致谢

(5)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的缘由、意义与问题的确定
        0.1.1 启发式教学思想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
        0.1.2 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需要重新认识和深化
        0.1.3 数学研课活动引发的思考
    §0.2 研究的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
        0.2.1 研究的设计思路
        0.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0.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0.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1章 研究述评及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1 一般启发式教学研究的沿革
        1.1.1 国内关于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1.1.2 国外关于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1.2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状况
        1.2.1 国内关于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1.2.2 国外关于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现状的评述及思考
        1.3.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的趋势
第2章 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基础
    §2.1 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1.2 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的教学论基础
        2.1.3 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心理学基础
        2.1.4 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2.1.5 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的系统科学基础
    §2.2 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
        2.2.1 数学课堂观察与教学录象分析
        2.2.2 数学教师对数学启发式教学认识的调查研究
        2.2.3 影响数学启发式教学实施因素的调查研究
第3章 数学启发式教学理论探究
    §3.1 "启发"的涵义及数学启发式教学
        3.1.1 "启发"的涵义
        3.1.2 数学启发式教学
        3.1.3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目的与意义
    §3.2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3.2.1 数学情境的愤悱性
        3.2.2 数学学习的建构性
        3.2.3 数学知识的结构性
        3.2.4 数学教学的过程性
    §3.3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条件系统
        3.3.1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3.3.2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3.3.3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结构性条件
        3.3.4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3.3.5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情感性条件
    §3.4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3.4.1 以"愤悱术"和"产婆术"作为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3.4.2 以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作为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切入点
        3.4.3 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定向
        3.4.4 以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活动作为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式
        3.4.5 以必要的时间等待和反馈作为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保证
    §3.5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启发要素
        3.5.1 启发的目标定向
        3.5.2 启发学什么
        3.5.3 启发如何学
        3.5.4 如何启发学
        3.5.5 启发的时机和力度
第4章 数学启发式教学中的启发性提示语
    §4.1 启发性提示语
        4.1.1 启发性提示语的由来与发展
        4.1.2 启发性提示语的特征
        4.1.3 启发性提示语的分类及其功能
    §4.2 数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元认知提示语的现状透析
        4.2.1 数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元认知提示语的频次统计
        4.2.2 数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元认知提示语的特点及其分析
    §4.3 数学启发式教学中元认知提示语的合理运用
        4.3.1 数学启发式教学中具有层级的提示语链的构建
        4.3.2 从数学知识分类的视角探讨元认知提示语的运用
第5章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5.1 基于反思性数学学习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
        5.1.1 基于反思性数学学习的启发式教学实验
        5.1.2 数学解题的启发式教学实验课例
    §5.2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5.2.1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实验及其分析
        5.2.2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实验课例
第6章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6.1 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理性认识
    §6.2 数学启发式教学中启发的方式
        6.2.1 认知维度的启发方式
        6.2.2 情感维度的启发方式
    §6.3 研究中的不足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数学启发式教学调查问卷
附录2: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前测)
附录3: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后测)
后记

(6)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二、研究背景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级教师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育价值
        (四)教育价值取向
        (五)教学价值取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
        (二)数据的整理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一)Y教师:业精于勤
        (二)S教师:钻之弥坚
        (三)X教师:独辟蹊径
        (四)L教师:行稳致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一、坚持“人”的立场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二、秉持“双基”为基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二)“放电影”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后记

(7)中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课堂运用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 选题的理由和价值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第一章 语文启发式教学的涵义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语文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渊源
        一、国内的研究
        二、国外的研究
    第二节 新时期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近现代启发式教学内涵的研究
        二、新时期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章 语文启发式教学课堂运用的必要性
    第一节 语文课堂的基本现状简析及现阶段呈现的问题
        一、在主体方面,学生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体的不彻底性
        二、在行为方面,教师的“专制”压制了学生的自由
        三、在心理方面,教师的“高高在上”导致了学生的畏惧和依赖
        四、在情境方面,教师独白式的“表演”缺失“观众”的参与
    第二节 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优越性
        一、更实际地贯彻教育方针政策与新课程改革
        二、更直面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三、更全面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更高效地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三章 现阶段启发式教学课堂运用的误区
    第一节 启发式教学不切实际,违背现实
    第二节 启发教学的对象针对化,难以普及
    第三节 启发教学同化于问答教学,方法单一
    第四节 启发式教学等于一种简单的“法”或“式”
    第五节 启发教学以结果为中心的思路教学,本末倒置
    第六节 启发式教学的启而不发
第四章 新时代启发式教学语文课堂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 语文课文的主题不唯一性,创新性
        一、主题开辟出时代的新航路
        二、主题开辟出的道路——条条通罗马
    第二节 引发认知冲突的教学对话——逐步启发
        一、字词涵义引发的认知冲突——启发教学
        二、经验引发的认知冲突——启发教学
    第三节 创设启发教学情境——多媒体、语言等灵活运用
        一、多媒体情境创设启发
        二、生活化情境创设启发
        三、多媒体、语言等融合情境启发
        四、角色扮演情境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一)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
        (三) 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
        (四) 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发展概况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内容梳理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沉寂与兴起:1912-1949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沉寂--兴起--微弱延续
        (一) 清朝晚期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开端
        (二) 1912-1927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沉寂
        (三) 1928-1942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起
        (四) 1943-1949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微弱延续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专题研究初兴·表层对比·史观多样
        (一) 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零散性地阐释“闻道”和“育人”
        (二) 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与学法研究初步显现
        (三) “边缘化”教学专题研究:简要探讨中潜含着较大发展空间
        (四) 比较类研究: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的“表层对比”
        (五) 研究视角:史观解读的多样与其他视角的缺乏
    三、研究初步兴起之反思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大多为解读性研究
        (四) 传统教学思想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难以融合
第三章 缓行与异变:1949-1976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 1949-195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冷落
        (二) 1956-196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缓行
        (三) 1966-197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异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专题研究细化·首着问世·儒法比较
        (一) “元素性”研究状况:从“整体观照”走向“专题细化”
        (二) 研究初步独立的标志: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
        (三) 研究异变集中表现: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
        (四) 比较类研究之转向:儒与法教学思想比较“研究”最受关注
    三、研究缓行异变之省思
        (一) 研究发展之基本态势:踟蹰
        (二) 研究性质之变化状况:异变
        (三) 研究主体之学术心态:纠结
第四章 恢复与发展:1977-2014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恢复--发展--兴盛
        (一) 1977-1983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恢复
        (二) 1984-199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发展
        (三) 1997-2014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盛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独立化·百花齐放·文化内层
        (一) 研究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多部研究着作诞生
        (二) 教学目的研究兼顾整体与细微,延伸到“自然”层面
        (三) 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教学本质观引起注意
        (四) 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纵向梳理和阴阳学研究
        (五) 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全面繁荣,读书法备受关注
        (六) 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禅宗教学艺术专门研究
        (七) 教学主体关系研究视角拓展,教师地位和德能颇受重视
        (八) 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文化内层
    三、研究兴盛繁荣之忧思
        (一) 总体繁荣景象之简要描绘
        (二) 数量飙升之思:绝对与相对
        (三) 内容丰富之思:真实与虚假
        (四) 研究话语之思:西方与中国
第五章 特点与趋势: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总体论析
    一、纵向观照: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嬗变的主要特点
        (一) 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
        (二) 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
        (三) 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
        (四) 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
        (五) 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
    二、横向反思: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复性研究普遍,许多主题未能深入细化
        (二) 研究地位边缘化,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 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和外延材料忽缺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客观审视
        (五) 研究话语他者化与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
    三、未来展望: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发展的应然趋势
        (一) 清思待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
        (二) 返璞归真------努力挖掘材料的教学本意
        (三) 话语重构------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
        (四) 立体透视------加强视角方法的多维运用
        (五) 融合创生------强调中外思想的有机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意义与问题的确定
    (一)启发式教学的深化与发展
    (二)数学研课活动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五)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1.数学启发式教学基本内涵
        2.数学启发式教学基本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3.数学启发式教的实践及实验研究
    (二)国外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三)“六何”方法论研究现状综述
四、小学数学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研究基础
    (一)六何三启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元认知理论
        2.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3.系统性思维理论
    (二)“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
        1.数学教师对数学启发式教学认识的调查研究
        2.启发式教学认识问卷开放题分析
五、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理论研究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1.启发涵义
        2.启发式教学涵义
    (二)小学数学“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六何三启的基本内涵
        2.六何三启教学的模式结构
        3.“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框架
    (三)“六何三启”启发式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理策略
        1.从何启发?教“本原”原理
        2.“六何三启”是何?“运用研究问题一般方法”的原理
        3.如何启发?“六何”之“问题结构化”原理
        4.如何精细化问题串?“启发性提示语”的原理
        5.变何?立足“高观点”拓展问题串
        6.有何?教“数学交流”原理
    (四)模式应用课例
        1.“六何三启”教学设计
        2.“六何”启发式教学设计反思
        3.启发式教学效果
六、“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行动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界定问题
    (二)制定研究计划
        1.预设达到目标
        2.试图改变的因素
        3.行动实施计划—行动的步骤和时间安排图
    (三)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
    (四)行动研究过程
七、行动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量化数据的分析与结果
    (二)质性数据的分析
        1.课堂实录、评课记录、说课、反思结果分析
        2.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分析
八、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价值
        1.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程度。
        2.“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性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的程度
    (二)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不足
        2.研究的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基于元启发式的分布式车间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分布式车间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1.4 基于元启发式算法的生产调度方法概述
        1.4.1 基于群策略的元启发式方法
        1.4.2 基于轨迹策略元启发式方法
    1.5 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1.6 本文研究内容
        1.6.1 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概率学习的离散教学优化算法的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方法
    2.1 引言
    2.2 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问题
    2.3 基本教学优化算法
    2.4 基于概率分布模型协同学习机制
    2.5 混合离散概率模型的教学优化算法
        2.5.1 离散教授阶段
        2.5.2 离散概率学习阶段
        2.5.3 局部搜索
        2.5.4 种群重构
        2.5.5 算法流程
    2.6 实验对比与分析
        2.6.1 实验设置
        2.6.2 参数设置
        2.6.3 局部搜索性能分析
        2.6.4 DTPL、eACGA、EDA、HTLBO对比与分析
        2.6.5 与NWFSP相关算法对比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迭代贪婪算法的分布式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方法
    3.1 引言
    3.2 分布式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问题
        3.2.1 符号注释
        3.2.2 问题定义
        3.2.3 目标函数计算方法
        3.2.4 快速邻域评估方法
    3.3 迭代贪婪方法
        3.3.1 初始化方法
        3.3.2 破坏重建
        3.3.3 邻域变换
        3.3.4 局部搜索
        3.3.5 基于VNS的迭代贪婪算法
        3.3.6 基于VND的迭代贪婪算法
        3.3.7 基于随机邻域的迭代贪婪算法
    3.4 实验对比与分析
        3.4.1 实验设置
        3.4.2 参数设置
        3.4.3 DNEH+Dipak性能分析
        3.4.4 局部搜索性能对比与分析
        3.4.5 DNWFSP相关算法对比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布估计算法的多目标分布式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方法
    4.1 引言
    4.2 带有准备时间的多目标分布式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问题
        4.2.1 多目标优化问题
        4.2.2 问题描述
        4.2.3 目标函数计算方法
    4.3 基于Pareto非支配解的分布估计算法
        4.3.1 种群初始化
        4.3.2 概率模型及更新机制
        4.3.3 基于参考序列的采样
        4.3.4 多目标局部搜索
        4.3.5 算法流程
    4.4 实验对比与分析
        4.4.1 实验设置
        4.4.2 MDNWFSP-SDST相关算法
        4.4.3 评价指标
        4.4.4 参数设置
        4.4.5 PEDA组成部分性能对比与分析
        4.4.6 MDNWFSP-SDST相关算法对比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混合直方图模型Memetic算法的零空闲流水车间调度方法
    5.1 引言
    5.2 零空闲流水车间调度问题
    5.3 基于混合边和点直方图模型的Memetic算法(MANEH)
        5.3.1 种群初始化
        5.3.2 基于直方图模型的随机采样交叉
        5.3.3 变异
        5.3.4 局部搜索
        5.3.5 种群更新
        5.3.6 算法流程
    5.4 实验对比与分析
        5.4.1 实验设置
        5.4.2 参数设置
        5.4.3 MANEH算法组成部分性能对比与分析
        5.4.4 与Memetic相关算法对比与分析
        5.4.5 与NIFSP相关算法对比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混合离散教学优化算法带有交货期的零空闲流水车间调度方法
    6.1 引言
    6.2 带有交货期的零空闲流水车间调度问题
    6.3 混合离散教学优化算法
        6.3.1 基于概率模型的离散教授阶段
        6.3.2 基于分层结构的离散学习阶段
        6.3.3 强化学习阶段
        6.3.4 算法流程
    6.4 实验对比与分析
        6.4.1 实验设置
        6.4.2 参数设置
        6.4.3 HDTLM算法组成部分性能对比与分析
        6.4.4 基于Taillard测试用例的算法对比与分析
        6.4.5 基于VRF测试用例的算法对比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混合局部搜索的带有装配过程的分布式零空闲流水车间调度方法
    7.1 引言
    7.2 带有装配过程的分布式零空闲流水车间调度问题
        7.2.1 符号注释
        7.2.2 问题定义
        7.2.3 目标函数
        7.2.4 工件分配规则
        7.2.5 扩展的启发式方法
    7.3 局部搜索方法
        7.3.1 插入邻域结构加速方法
        7.3.2 邻域搜索方法
        7.3.3 混合迭代局部搜索
        7.3.4 混合变邻域搜索
    7.4 实验对比与分析
        7.4.1 参数设置
        7.4.2 启发式方法对比与分析
        7.4.3 初始解生成方法对比与分析
        7.4.4 DANIFSP算法对比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零空闲流水车间调度问题测试集最优解
附录2 分布式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测试集最优解

四、启发式教学给我的启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后方法理论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 李昊天. 山东大学, 2019(02)
  • [2]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课堂中的研究与应用 ——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D]. 魏小娟.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10)
  • [3]启发式美术教学案例研究 ——以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思创课为例[D]. 郎潇.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4]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D]. 李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D]. 韩龙淑.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6]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7]中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课堂运用的探究[D]. 谭卉.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8]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D]. 张天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9]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D]. 万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元启发式的分布式车间调度方法研究[D]. 邵炜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启发式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