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氟化钠对小鼠生殖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冉龙艳[1](2021)在《NRH:醌氧化还原酶2介导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及自噬功能改变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能够通过血脑屏障沉积在脑组织中,引起中枢神经病理学改变和认知功能障碍,导致慢性氟中毒性脑损伤。其海马区功能和分子水平的变化机制研究,是目前慢性氟中毒脑损伤的研究重点。氧化应激学说对慢性氟中毒引起的机体多系统病理改变能给出较全面的和相对合理的解释,是慢性氟中毒脑损伤机制中较重要的支撑性理论,但仍需继续丰富和进一步证实。近年来,已发现慢性氟中毒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自噬水平改变有关,且自噬在氧化应激产生的细胞信号传导改变和细胞损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NRH:醌氧化还原酶2(NRH:quinone oxidoreductase 2,NQO2)具有高活性分子特征,能够导致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加重氧化应激损伤,也能造成自噬异常改变。但是,在慢性氟中毒脑损伤机制中,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自噬改变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两者之间是否有关键因子相连接等仍不清楚。本课题主要研究慢性氟中毒导致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域氧化应激和自噬功能的改变,并研究氧化应激和自噬改变之间是否通过NQO2相连接,来探讨慢性氟中毒脑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1、慢性氟中毒大鼠研究:(1)动物模型复制:采用不同含氟浓度饮水(5 ppm,50 ppm和100 ppm)分别饲喂Sprague-Dawley(SD)大鼠3个月和6个月,复制慢性氟中毒动物模型。实验结束时观察大鼠氟斑牙形成,测定大鼠血液、尿液、骨组织和脑组织中含氟量,用以评价模型复制情况。(2)动物行为学研究:使用Morris水迷宫开展定向巡航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以评价长期摄入氟对实验动物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3)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查大鼠脑组织一般组织形态改变;用神经元尼氏染色法观察动物大脑海马区域神经元尼氏小体的变化。(4)海马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检测:使用流式细胞仪和生化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ROS和脂质过氧化物代谢产物丙二醛(Malony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5)海马组织自噬水平检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域神经元亚显微结构变化以及自噬体数量;蛋白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包括: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自噬相关蛋白5(Autophagy related5,ATG5),微管结合蛋白1A/1B轻链3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1A/1B light chain 3B,LC3Ⅱ)和自噬接头蛋白p62(p62/sequestosome-1,p62/SQSTM1)的表达变化;荧光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区域自噬相关蛋白m TOR、ATG5和p62的表达。(6)实验动物海马组织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高通量RNA测序(RNA-seq)和串联质谱标签(Tandem-Mass-Tag,TMT)蛋白组学技术对大鼠海马组织进行测序;通过差异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高氟处理对于大脑海马组织基因和蛋白层面的影响;使用相关性分析和交集分析获取在基因和蛋白层面协同变化的分子,并挑选与氧化应激和自噬有关的分子——NQO2进行后续研究;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数据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和平行反应检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靶向蛋白组学技术进行验证。(7)NQO2表达与自噬及氧化应激相关性:蛋白印迹法检测动物脑组织NQO2的蛋白表达,并与自噬相关蛋白和氧化应激指标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2、体外培养SH-SY5Y(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QO2改变相关性机制研究:(1)RNA干扰和小分子药物处理干扰NQO2表达:构建靶向NQO2的干扰慢病毒转染SH-SY5Y细胞,并使用NQO2抑制剂S29434及激活剂Menadione来调控氟处理的SH-SY5Y细胞模型中NQO2的表达;(2)分析靶向调控氟处理的SH-SY5Y细胞模型中NQO2的表达后自噬和氧化应激改变:检测NQO2抑制或活化状态下,氟处理对自噬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结果:1、慢性氟中毒大鼠模型复制成功:染氟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氟斑牙,血液、尿液、骨组织和脑组织中氟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染氟剂量成正相关关系。2、慢性氟中毒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染氟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普遍出现穿台次数减少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的现象。3、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病理改变:HE染色显示,经氟处理后大鼠脑组织海马CA3区未见明显形态学变化;尼氏染色结果显示染氟组大鼠脑组织海马CA3区神经元尼氏小体较对照组数量明显减少,染色变浅。4、染氟组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增高:慢性氟中毒大鼠大脑海马组织MDA和ROS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5、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染氟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出现核型不规则,核膜皱缩、凹陷呈锯齿状、染色质聚集;胞浆内自噬体明显增多,但未见自噬体数量随染氟时间延长而增多的情况。6、慢性氟中毒大鼠海马组织LC3II及p62蛋白水平表达改变:p-m TOR表达降低,ATG5、LC3 II和p62表达升高,提示自噬流阻滞,自噬水平异常。7、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测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认知功能,学习记忆能力,长时程增效以及自噬调控信号通路中。联合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发现13个变化趋势一致的差异基因,其中NQO2表达差异性最高。8、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NQO2蛋白表达水平改变: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结果均显示NQO2在慢性氟中毒大鼠海马组织中呈现高表达状态,与染氟剂量呈正相关关系;NQO2表达量与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以及氧化应激指标呈显着相关性。9、体外培养细胞NQO2调节机制研究结果:氟处理后,SH-SY5Y细胞NQO2表达升高,p-m TOR表达降低,ATG5、LC3 II和p62表达升高,提示自噬流阻滞,自噬水平异常;细胞MDA和ROS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提示氧化应激水平升高。采用慢病毒干扰和小分子化合物特异性处理调控NQO2表达,结果提示抑制NQO2表达能够降低p62表达,恢复自噬流水平,降低氧化应激影响。结论:1、慢性氟中毒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可能与海马区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自噬功能异常有关:染氟大鼠脑组织ROS及MDA含量增多,SOD活性降低;自噬启动相关蛋白p-m TOR表达降低,自噬体形成相关蛋白ATG5和LC3 II表达增加,自噬溶酶体功能相关蛋白p62积累。2、慢性氟中毒大鼠智力损伤与海马区基因及蛋白水平改变密切相关:差异基因主要出现在富集于与学习、记忆能力和大脑奖赏机制相关的信号通路;部分与认知相关的基因改变持续存在,无法逆转。3、慢性氟中毒大鼠海马组织NQO2增加,可能促进氧化应激水平增加及自噬功能异常:NQO2升高与染氟剂量有关,且与自噬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水平显着相关。4、氟可以促进自噬启动,在一定程度是一种代偿性保护机制;但是随着损伤积累,自噬流不畅,自噬清除功能受阻。而抑制NQO2能够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恢复自噬流通畅,提示NQO2可能是调控自噬流的关键因子。
李雯[2](2021)在《亚急性暴露五氯硝基苯对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环境污染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及动物可通过饮食、饮水、呼吸等多种方式暴露其中。卵巢是雌性哺乳动物重要的生殖内分泌器官,主要功能是排卵及分泌甾体激素。卵巢易受到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引发包括卵巢功能减退、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病症。五氯硝基苯(Pentachloronitrobenzene,PCNB)作为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拌种剂及土壤杀菌剂,可在农作物中残留,并可在动物体内蓄积,给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PCNB连续7天暴露可对卵巢功能造成影响,目前尚没有PCNB相对长期暴露对卵巢功能影响的研究,故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研究PCNB连续28天暴露对雌性大鼠卵巢生殖内分泌功能的干扰作用及其机制。以三周龄雌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大鼠分组后分别进行玉米油和PCNB(50、100 mg/kg)灌胃处理,每日1次,连续28天。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 PCNB剂量组大鼠发情期缩短(P<0.05),100 mg/kg PCNB组大鼠发情前期和发情期均缩短(P<0.05),提示PCNB暴露可能引起大鼠动情周期紊乱。卵泡是卵巢的基本功能单位,为检测PCNB暴露对卵泡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对各级卵巢组织中各级卵泡进行切片染色后计数,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50 mg/kg PCNB组大鼠生长卵泡有下降趋势,100 mg/kg PCNB组大鼠生长卵泡比例显着下降(P<0.05),提示PCNB暴露可影响卵泡正常发育过程。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可抑制原始卵泡募集和初级卵泡的生长。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的方法,对大鼠卵巢组织中AMH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MH主要位于次级卵泡和小窦卵泡的颗粒细胞中,PCNB暴露后大鼠卵巢中AMH的表达量降低。卵巢合成的甾体激素主要是孕激素和雌激素,对雌性哺乳动物生殖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PCNB灌胃结束后于发情间期将大鼠处死并采集静脉血,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大鼠血清甾体激素浓度,结果发现50 mg/kg及100 mg/kg PCNB剂量组大鼠孕酮水平均显着上升(P<0.05),其中50 mg/kg PCNB剂量组大鼠血清孕酮上升幅度略高于100 mg/kg剂量组雌二醇水平在两个实验组均显着下降(P<0.05)。为进一步研究血清甾体激素发生变化的原因,我们通过Western印迹的方法对卵巢组织中甾体激素合成关键酶的表达量进行了检测,研究发现PCNB暴露后大鼠卵巢组织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的表达上调,其中50 mg/kg PCNB剂量组的上调更为明显,但各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50 mg/kg实验组大鼠卵巢组织中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表达上调,100 mg/kg实验组P450scc表达下调,各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甾体激素合成关键酶StAR和P450scc在50 mg/kg PCNB剂量组的表达量均略高于100 mg/kg PCNB剂量组,这与大鼠血清孕酮水平在50 mg/kg PCNB剂量组略高于100 mg/kg PCNB剂量组的情况相符,提示StAR及P450scc可能均在PCNB暴露导致的血清孕酮水平上调中发挥作用。芳香化酶是雌二醇合成的限速酶,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PCNB暴露可导致大鼠卵巢组织中芳香化酶水平显着下降,这与血清雌二醇水平下降相符,提示PCNB可通过抑制卵巢中芳香化酶的水平引起血清激素水平下降。RNA-Seq结果发现,PCNB处理前后大鼠卵巢组织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信号受体结合、激素活性、激素受体结合等功能相关,MAPK信号通路是差异表达的基因富集较多的通路。综上,本研究表明PCNB连续暴露28天可干扰大鼠发情周期,降低卵巢中生长卵泡比例及AMH表达量。PCNB暴露可导致血清孕酮水平显着上升、雌二醇水平显着下降,这可能是通过影响卵巢组织中甾体激素合成关键酶的表达量实现的。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 PCNB导致的卵巢功能损伤。
张潇逸[3](2021)在《活性氧诱发的遗传毒性应激介导砷所致雄性生殖细胞增殖抑制和精子质量下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重点关注砷暴露对雄性小鼠精子质量的影响,并探讨遗传毒性应激在砷所致雄性生殖细胞增殖抑制和精子质量下降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本研究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体内实验由三个独立的实验构成。实验一、将40只雄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s组,对照组饮用超纯水,As组饮用含15mg/L Na As O2的超纯水,70天后处死小鼠、收集睾丸并计数精子。TUNEL实验检测睾丸生殖细胞凋亡;Ki67、PCNA等指标检测睾丸生殖细胞增殖。实验二、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As组腹腔注射4mg/kg Na As O2,分别在砷注射6、24、72h后收集睾丸。Western blotting检测HO-1和p-ATR蛋白水平。实验三、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饮用超纯水,As和As+NAC组饮用含15mg/L Na As O2的超纯水,NAC和As+NAC组注射200mg/kg NAC,35天后收集睾丸并计数精子,免疫组化检测PCNA水平。体外实验:RTCA和Ki67免疫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检测CDK1、Cyclin B1、p-ATR、p53、p21等蛋白水平;彗星实验和γH2AX免疫染色检测DNA损伤;DCFH-DA检测ROS水平;NAC干预实验检测HO-1、p21、Ki67等指标。结果动物实验显示砷暴露小鼠生精小管发育延缓、精子数量减少;Ki67、PCNA等增殖标志物蛋白表达降低;CDK1、Cyclin B1等G2/M期检测点蛋白表达降低;HO-1、p-ATR等细胞应激蛋白表达升高;γH2AX的免疫染色显示,As组小鼠睾丸出现了明显的DNA损伤;NAC干预保护砷所致DNA损伤、增殖抑制和精子数量减少。体外实验中,RTCA和Ki67免疫染色均显示砷抑制GC-1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显示砷诱导GC-1细胞G2/M期阻滞,CDK1和Cyclin B1蛋白表达降低。彗星实验和γH2AX的免疫染色显示砷引起GC-1细胞DNA损伤,p-ATR及其下游靶基因p-p53和p21表达均升高。As组细胞活性氧生成增加,HO-1表达升高。NAC干预减轻砷所致遗传毒性应激和细胞周期阻滞。结论综上所述,活性氧诱发的遗传毒性应激介导砷所致雄性生殖细胞增殖抑制和精子质量下降。
周维政[4](2021)在《氟化物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病易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髋关节出生缺陷疾病,早期会影响学步期儿童的步态,晚期可进展为骨关节炎,严重降低儿童生活质量。早发现,早预防能够显着改善DDH的治疗结局。但DDH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已普遍接受其是由遗传与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除易感基因外,已知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关节松弛、宫内臀位以及生后直腿襁褓等。尤其是关节松弛作为主要危险因素,其增加会明显提高DDH的发病易感性。尽管目前DDH与微量元素的摄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尚缺乏有力的证据,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氟化物亦会对软组织,尤其是富含胶原蛋白的软组织造成损害。而关节囊是维持髋关节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的重要解剖结构,其成分便是胶原蛋白。然而以往研究中并无氟化物致DDH发病的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构建氟中毒与DDH联合的动物模型,以明确氟化物的过量摄入能否造成髋关节关节囊结构强度下降,进而导致关节松弛,增加DDH的发病易感性,并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生命早期高氟暴露对DDH发病率的影响将12只3月龄的Wistar孕鼠(孕0天)随机分成对照组、饮氟50 mg/L组、饮氟100 mg/L组和饮氟150 mg/L组共4组。孕鼠分娩后仍采用相同浓度喂养直至幼鼠离乳(生后21天)。生后立即对幼鼠后肢直腿襁褓体位固定4天。观察各组DDH的发生率。第二部分、氟化物对正常大鼠髋关节关节囊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9只3月龄的Wistar孕鼠(孕0天)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饮氟50 mg/L组和饮氟100 mg/L组。孕鼠分娩后仍采用相同浓度喂养直至幼鼠离乳(生后21天)。收集各组子代髋关节关节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关节囊随着氟化物浓度的升高其表面胶原纤维束排列变化趋势;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关节囊随着氟化物浓度的升高其胶原纤维直径变化趋势;通过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关节囊形态以及胶原纤维含量变化;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各组关节囊组织中Col1a1与Col3a1的mRNA水平以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差异;利用凋亡检测试剂盒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关节囊组织凋亡水平以及凋亡相关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第三部分、氟化物对大鼠关节囊原代成纤维细胞的胶原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组织块法从正常组大鼠髋关节关节囊中提取原代成纤维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利用CCK-8法观察含不同浓度氟化物的培养基对原代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确定实验组细胞接受氟化物干预的浓度;利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Col1a1与Col3a1在细胞水平的表达;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元代成纤维细胞内亚细胞结构改变;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原代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趋势;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生细胞凋亡的比例;通过检测原代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活性氧自由基(ROS)、过氧化氢酶活力(CAT)、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总抗氧化能力(AOC)以及氧化应激损伤指标丙二醛(MDA)的含量综合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氧化应激产生及损伤严重情况差异。结果:第一部分、生命早期高氟暴露对DDH发病率的影响1、生命早期高氟暴露联合生后直腿襁褓建立慢性氟中毒DDH模型成功;2、高氟暴露显着增加生后直腿襁褓所致的DDH的发病率。第二部分、氟化物对正常大鼠髋关节关节囊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1、未施加直腿襁褓方式而单纯生命早期高氟暴露不会导致DDH发病;2、染氟组髋关节关节囊较对照组菲薄,胶原纤维直径纤细,纤维束排列疏松紊乱;3、染氟组关节囊Col1a1与Col3a1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调,而蛋白表达水平Col1a1呈下降趋势,与Col3a1变化趋势相反;4、染氟组关节囊细胞凋亡发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同样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第三部分、氟化物对大鼠关节囊原代成纤维细胞的胶原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1、Col1a1与Col3a1在原代成纤维细胞经氟化物染毒处理后表达趋势与体内实验结果一致;2、在原代成纤维细胞中染氟组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3、染氟组原代成纤维细胞内超微结构(线粒体、内质网等)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变化;4、经染氟处理后的原代成纤维细胞其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着下降,活性氧自由基产生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无明显改变,而氧化应激损伤水平MD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5、原代成纤维细胞中染氟组发生早期凋亡与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1、生命早期高氟暴露并不会直接导致DDH的发病;但会增加DDH的发病易感性;2、高氟造成关节囊胶原纤维纤细且排列稀疏紊乱,导致机械强度下降引发关节松弛;3、高氟下调关节囊Col1a1的表达,但上调Col3a1的表达;4、高氟激活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的氧化应激,调控线粒体内源性途径,促使关节囊成纤维发生细胞凋亡。
于星辰[5](2020)在《氟暴露、线粒体相关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交互作用与儿童智力水平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重点防控的地方病之一,在儿童中,除氟斑牙外,氟的发育神经毒性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动物和细胞实验表明,线粒体产生的活性氧增多及其功能障碍与氟神经毒性密切相关,而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可能参与了氟神经毒性的发生发展。鉴于此,本研究拟在儿童群体中评估内、外氟暴露水平与智力水平和氟斑牙的剂量反应关系;进一步探讨线粒体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儿童智力发育水平的关联,以及与氟暴露的交互作用;并利用体外功能实验探索氟致神经毒性的潜在生物学机制,为寻找氟神经毒性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进而实施早期干预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方法(1)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天津市宝坻区7-13岁儿童共3020名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集尿液、头发和指甲样本,并进行体格检查、氟斑牙评估和智力测试。利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儿童饮用水源、尿液、头发和指甲中的氟含量,综合地评估儿童内、外氟暴露水平。利用分段线性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水氟、尿氟、发氟和指甲氟的暴露水平与智力水平和氟斑牙患病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及阈值和饱和效应,进一步探索氟斑牙与智力的关联。(2)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02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采集血液样本。采用文献回顾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选出与线粒体功能相关并参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基因,利用Haploview软件和SNPinfo工具筛选出中国汉族人群最小等位基因频率≥0.05的潜在功能tag SNPs。采用多重PCR_SNP分型技术对候选SNPs进行分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SNP在不同遗传模型下与智力水平的关联。应用LASSO回归构建与智力相关的SNP-set,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SNP-set评分与智力水平的关联,以评估多个SNPs对智力的联合作用,进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与氟的交互作用。在基因和通路水平上,应用ARTP方法评估遗传变异与智力的关联,以及与氟的交互作用。最后利用SHEsis软件分析不同的单体型与智力的关联。(3)在体外对SH-SY5Y细胞进行Na F梯度染毒实验,采用CCK-8、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细胞流式等方法分别检测关键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生存和凋亡情况、线粒体膜电位和氧化水平、线粒体动力学指标在不同氟染毒剂量下的变化情况。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氟染毒剂量组间的差异,两两比较采用最小差异法。结果(1)在氟暴露与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氟斑牙的关联分析中,共有3020名7-13岁儿童纳入研究。水氟、尿氟、发氟和指甲氟的相关系数在0.34-0.76之间。氟暴露与智力呈非线性剂量效应关系,分段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水氟高于3.4mg/L时,每增加0.5 mg/L,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IQ)下降4.07;尿氟在1.60-2.5mg/L之间时,每增加0.5 mg/L,IQ值下降2.49,增至2.5 mg/L时,IQ水平趋于稳定;发氟和指甲氟每增加1.0μg/g,IQ值分别降低2.24和1.30,分别在10.50μg/g和14.5μg/g趋于稳定。将智力分级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0.20-1.40mg/L的范围内,水氟每增加0.5 mg/L,极优智力(IQ≥130)减少53%(OR=0.47,95%CI:0.47,0.77);尿氟每增加0.5 mg/L,极优智力减少13%(OR=0.87,95%CI:0.75,1.00);发氟每增加1.0μg/g,极优智力和优秀智力(120-129)分别减少36%(OR=0.64,95%CI:0.52,0.79)和43%(OR=0.57,95%CI:0.49,0.67),且在10.5μg/g时减少趋势放缓;指甲氟每增加1.0μg/g,极优智力和优秀智力分别减少24%(OR=0.76,95%CI:0.66,0.87)和28%(OR=0.72,95%CI:0.64,0.82),当指甲氟分别超过18.5μg/g和14.5μg/g后,极优智力和优秀智力减少趋势放缓。氟暴露水平与氟斑牙的关联也存在阈值和饱和效应。水氟在0.80-1.50mg/L时,每增加0.1mg/L,氟斑牙患病风险增加127%(95%CI:104%,152%);尿氟低于2.0mg/L时,每增加0.5mg/L,氟斑牙患病风险增加167%(95%CI:137%,201%);发氟每增加1.0μg/g,氟斑牙患病风险增加9%(95%CI:7%,12%);指甲氟低于20.0μg/g时,每增加1.0μg/g,氟斑牙风险增加14%(95%CI:9%,20%),超出该剂量时氟斑牙风险的增加趋于平缓。氟斑牙与智力等级的关联分析显示,氟斑牙程度每增加一个等级,极优智力的可能性减少30%(OR=0.70,95%CI:0.57,0.86)。(2)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中,共有17个基因的53个质控合格的SNPs入选,在1020名研究对象中,有68例个体因分型检出率低于95%被剔除,最终共有952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经FDR校正后,未发现单个SNP与智力有显着关联。利用LASSO回归筛选出智力相关的重要SNP,根据基因型中风险等位基因的个数将SNP分别编码为0、1、2,结合Logistic回归构建加权的SNP-set=-0.281×rs3788319-0.273×rs1879417-0.241×rs57377675-0.518×rs11556505-0.257×rs7187776,其评分与智力正相关(Ptrend=0.001)。SNP-set与水氟、尿氟和发氟均具有交互作用(P=0.030,0.040,0.010)。应用ARTP模型分析基因和通路水平上遗传变异和智力的关联及与氟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在男性中,Dopaminergic synapse pathway与智力相关(P=0.044),Metabolic pathway与智力的相关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P=0.071),经FDR校正后关联不再显着。交互作用分析中,Dopaminergic synapse pathway与指甲氟未经FDR校正时在男性中存在交互(P=0.049);Alzheimer disease pathway在男性中与水氟、尿氟和发氟均存在交互(P=0.007,0.024,0.078),经FDR校正后与水氟的交互作用仍显着(P=0.049),与尿氟的交互作用为边缘性显着(0.074);Neurotrophin signaling pathway在男性中与发氟和指甲氟交互(P=0.039,0.041),在女性中与发氟交互(P=0.075),经FDR校正后交互作用失去显着性;Metabolic pathway在男性中与水氟和尿氟具有交互作用(P=0.032,0.051),经FDR校正后的P值均为0.074,具有边缘显着性。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在男性中与水氟、尿氟交互(P=0.050,0.030),在女性中与发氟交互(P=0.053),经FDR校正后前两者的P值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均为0.074;Sphingolipid signaling pathway在男性中与水氟、尿氟存在交互(P=0.036,0.041),在女性中与发氟和指甲氟交互(P=0.089,0.019),经FDR调整后与水氟和尿氟的交互作用为边缘性显着(P均为0.074);在男性中,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与水氟、尿氟、发氟和指甲氟均具有交互作用(P=0.051,0.053,0.067,0.079),经FDR调整后前两者的P值具有边缘显着性,均为0.074。这些作用可能主要与COMT、NOS1、NOS3、SLC25A12、TH、TUFM和TOMM40等关键基因有关。(3)在体外SH-SY5Y细胞Na F染毒实验中,随着氟染毒剂量的升高,COMT(P=0.049)、NOS1(P=0.002)、NOS3(P<0.001)、TH(P=0.002)和TOMM40(P=0.002)基因的表达增加,对应的COMT(P=0.007)、NOS(P<0.001)、TH(P<0.001)和TOMM40(P<0.001)蛋白的表达也增加;SLC25A12(P<0.001)和TUFM(P<0.001)基因的表达下降,对应的SLC25A12(P<0.001)和TUFM(P<0.001)蛋白的表达也下降;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01),活性氧含量升高(P<0.001);线粒体转运蛋白Miro1(P<0.001)、自噬相关蛋白ATG5(P<0.001)和PINK1(P=0.001)的表达均增加;细胞早期凋亡率(P<0.001)和总凋亡(P<0.001)均上升,凋亡相关蛋白PARP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明显增多(P=0.027,0.007),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则显着减少(P=0.001)。结论(1)低中度氟暴露水平下儿童仍有氟斑牙患病和智力损失的风险,其剂量效应关系存在阈值和饱和效应,对智力的影响也体现在优秀/极优智力的损失,且氟斑牙与极优智力的损失呈正相关。(2)在SNP-set、基因和通路水平均发现遗传变异与智力相关且与氟存在交互,部分存在性别差异。这些作用可能与COMT、NOS1、NOS3、SLC25A12、TH、TUFM和TOMM40等关键基因有关,潜在的作用通路为Metabolic pathway。(3)高剂量氟可上调COMT、NOS1、NOS3、TH和TOMM40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SLC25A12和TUFM基因和蛋白表达,促进线粒体的氧化应激、转运和自噬,并诱导神经元凋亡。氟可能通过影响关键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干扰线粒体功能及诱导凋亡来发挥神经毒性作用。以上结论需要在大样本人群中验证,且仍需更深入的生物学机探索。
罗应彪[6](2020)在《丙烯酰胺暴露对糖尿病小鼠和肥胖小鼠的毒性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是一种α,β-不饱和酰胺,由富含淀粉的食物在高温下经美拉德反应形成,是食品加工过程的副产物。目前已在许多常见加工类食品中发现大量ACR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人类的接触风险。ACR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随血液循环分布于各个组织和器官,从而导致人体多种系统毒性,威胁人类健康。有研究发现,ACR直接暴露可通过影响脂肪分化,诱导肝细胞脂肪沉积和变性,进而促进肥胖的发生;ACR还可通过减少β细胞数量和胰岛素分泌,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和葡萄糖代谢异常,干扰正常机体的糖脂代谢。但目前有关ACR暴露诱导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糖尿病和肥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和肥胖人群作为易感人群,对环境污染物毒性敏感,但糖尿病人群和肥胖人群是否对ACR毒性易感,ACR暴露是否会加剧糖尿病和肥胖人体的糖脂代谢紊乱尚未可知,亟待研究。因此,本论文拟通过建立糖尿病小鼠和肥胖小鼠模型,研究丙烯酰胺对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从而揭示糖尿病小鼠和肥胖小鼠对丙烯酰胺毒性的易感性,并初步探明丙烯酰胺诱导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1)建立了基于GC-MS技术的肝脏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肝脏组织脂肪酸提取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剂为二氯甲烷-甲醇,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6 h,温度为25℃。GC-MS分析条件为BD-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氦气流速1ml/min,进样体积为0.5μL,分流比为1:10,入口温度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30和250℃,溶剂延迟3 min。程序升温设置:初始温度100℃,保持1 min,以20℃/min增至205℃,以2℃/min增至209℃,以1℃/min增至213℃,以12℃/min增至220℃,以20℃/min增至280℃,总时长为28.75 min。结果表明,样品测定日内精密度为4.957.46%(n=5),新鲜肝脏组织样本稳定性好(n=3),测定结果准确,而冷冻保存处理过程样品不稳定,最终导致脂肪酸测定结果偏低。由上可知,该方法简洁、稳定、适用于组织脂肪酸的分析。(2)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研究ACR暴露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ACR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ACR暴露可加剧糖尿病小鼠的体重下降;并显着增加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血清中AST酶活和肝脏组织MDA含量,降低SOD活力,表明ACR可导致明显的氧化应激,造成肝脏氧化应激损伤,其中糖尿病小鼠对该作用更加敏感。ACR暴露对血糖无显着影响,但可显着降低肝糖原含量,表明ACR可降低肝脏糖原的合成,干扰机体糖代谢。ACR暴露可显着降低血清和肝脏TG水平,显着增加血清LDL-C和HDL-C水平,并可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LDL-C水平和肝脏脂肪酸水平,表明ACR暴露可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脂质代谢,致机体脂质代谢紊乱。机制研究发现,ACR暴露可显着影响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肝脏组织中转录因子SREBP2、SREBP1、HNF4α和PPARP基因及下游相关基因HMG-COAR、Acat1、Fasn、Scd1、Cpt1α表达,干扰CD36、G6PC、PEPCK、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和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Nrf2和Keap1)的表达,说明ACR暴露可通过干扰小鼠糖脂代谢、炎症因子和氧化还原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干扰机体的糖脂代谢,致机体毒性作用,其中糖尿病小鼠对其干扰作用尤为敏感,具有毒性易感性。(3)建立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模型,考察不同剂量ACR对正常小鼠和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为ACR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数据依据和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低剂量ACR长期暴露及与高脂高胆固高糖饲料协同暴露可显着提高小鼠体重和肝脏指数,并显着增加小鼠血清中AST和ALT酶活,表明低剂量ACR长期暴露可诱导机体肥胖和肝脏损伤,且高脂高胆固高糖饮食小鼠对该作用更加敏感。其次,协同暴露均可显着提高血清和肝脏TC和TG水平,显着增加血清LDL-C,并降低血清HDL-C水平,表明低剂量ACR长期暴露可干扰机体脂质代谢,致脂质代谢紊乱,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饮食小鼠的脂质代谢异常。此外,协同暴露可显着提高血清中胰岛素和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瘦素和脂联素水平,ACR暴露可进一步干扰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饮食小鼠的糖脂代谢,加剧机体糖脂质代谢紊乱,促进脂肪蓄积,诱导机体肥胖。
蒋姗姗[7](2019)在《氟对大鼠睾丸精子发生过程中顶体形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氟可以造成精子质量降低和影响精子发生,但对氟是否能诱导精子发生过程中顶体形成及顶体结构损伤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氟中毒大鼠睾丸精子发生中顶体超微结构及形成过程中关键调控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研究氟对精子发生中顶体形成的影响,为探索氟的雄性生殖毒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40只健康SD雄性大鼠(160-180 g),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成四组,即对照组(蒸馏水)、低氟组(25 mg/L NaF)、中氟组(50 mg/L NaF)和高氟组(100 mg/L NaF),每组10只,自由采食饮水,进行氟处理试验。处理8周后,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麻醉处死,取睾丸、附睾、肾脏、肝脏、脾和股骨等组织,称重、固定或冷冻保存备用。运用qRT-PCR检测大鼠睾丸中顶体形成标志基因和核纤层结构所需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应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对睾丸组织中顶体形成和核纤层结构相关蛋白进行检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精子顶体超微结构。【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各氟化钠处理组大鼠睾丸、附睾、肾脏、肝脏、脾的脏体系数均无显着变化(p>0.05);电极法测定大鼠股骨氟离子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氟处理组大鼠股骨氟离子含量均呈显着升高(p<0.001)。2.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氟处理组Zpbp1的mRNA表达水平均呈极显着降低(p<0.01,p<0.001);Spaca1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Dpy19l2的mRNA表达水平在中、高氟组呈极显着降低(p<0.01,p<0.001);而Gba2、Pick1、Gopc和Hrb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对差异表达的3个基因进一步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各氟处理组ZPBP1、SPACA1的蛋白表达量均呈极显着降低(p<0.01,p<0.001);且各氟处理组DPY19L2的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4.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可以观察到正常结构的精子细胞,顶体附着在核的前部,核纤层结构连续;而各氟处理组可以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顶体膜破裂及核纤层不连续和部分缺失。5.应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技术检测大鼠睾丸核纤层结构所需基因Lmna/c、Lmnb1、Lmnb2、Man1、Lap2、Baf、Emerin、Lbr和Hp1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各氟处理组Lmnb2的m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呈极显着降低(p<0.01,p<0.001),而Lmna/c、Lmnb1、Man1、Lap2、Baf、Emerin、Lbr和Hp1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LMNB2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在中、高氟组中呈极显着降低(p<0.01,p<0.001)。【结论】氟可以影响大鼠精子发生过程中的顶体形成,下调顶体形成关键蛋白ZPBP1、SPACA1、DPY19L2的转录和表达,改变顶体和核纤层的超微结构,造成顶体膜结构的破坏和核纤层结构的不连续和部分缺失,LMNB2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这对揭示氟干扰精子形成和诱导的雄性生殖毒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刘晓妍[8](2018)在《氟化钠对猪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但长期、过量的摄入氟可以引起机体氟中毒,导致组织和器官严重受损,影响人类健康。本试验以猪卵母细胞作为NaF的毒理学模型,研究NaF对卵母细胞的核成熟、细胞质成熟以及印记基因的DNA甲基化模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分别用0 mM、2 mM、5 mM和10 mM NaF处理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s,COCs),发现5 mM和10 mM NaF处理COCs时卵丘颗粒细胞不能扩展,卵母细胞成熟率分别呈显着性和极显着性下降;后续的研究采用5 mM NaF来处理猪卵母细胞。2、对成熟卵母细胞的DNA和α微管蛋白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NaF处理组的正常纺锤体形态的卵母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少(20.10%vs.56.27%,P<0.05),拖尾纺锤体的卵母细胞数量显着增加(9.53%vs.1.37%,P<0.05),多极纺锤体的卵母细胞数量极显着增加(37.83%vs.0.80%,P<0.01);用FITC标记的花生凝集素标记成熟卵母细胞的皮质颗粒,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评价皮质颗粒分布,发现NaF处理组中皮质颗粒连续分布的卵母细胞数目显着少于对照组(67.20%vs.94.97%,P<0.05),而皮质颗粒残缺不全且不连续分布的卵母细胞数量显着增加(30.73%vs.4.20%,P<0.05)。3、应用JC-1线粒体膜电位测定试剂盒测定卵母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发现NaF处理组和对照组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显着性差异(0.94 vs.1.00,P>0.05),表明NaF对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没有显着性影响。使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进行膜联蛋白V-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染色,检测早期凋亡MⅡ卵母细胞,发现NaF处理组凋亡信号比对照组强(校正后的值:1.36 vs.1.00),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成熟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和胚胎体外培养时,发现NaF处理组的卵裂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90.30%vs.94.89%,P<0.05),但囊胚形成率极显着地降低(11.18%vs.45.63%,P<0.01),表明NaF影响卵母细胞的发育潜力。5、检测印记基因GRB10,IGF2,PEG1,PEG10,H19,NNAT和XIST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NaF处理组的卵母细胞中NNAT的转录水平显着降低。通过重亚硫酸盐测序(bisulfite DNA sequencing,BSP)和联合重亚硫酸盐限制分析(combined bisulfite restriction analysis,COBRA)的方法对NNAT进行甲基化测序分析,发现对照组中95%发生甲基化,未发生甲基化位点为第19个位点,而NaF处理组100%发生甲基化。通过免疫荧光检测NNAT蛋白的水平,发现NaF显着降低NNAT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6、为了确定NaF是否影响猪卵母细胞的葡萄糖转运,对NaF处理组的成熟卵母细胞进行2-NBDG荧光染色,发现NaF显着影响卵母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能力。向新鲜MⅡ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注射NNAT抗体以阻断NNAT的功能,结果表明与注射IgG的对照组相比,注射NNAT抗体的卵母细胞中2-NBDG的荧光强度显着降低,表明NNAT的异常表达影响了卵母细胞的葡萄糖转运。总之,NaF在猪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影响卵丘扩张、极体排出、纺锤体形态、皮质颗粒分布、早期凋亡和孤雌激活后的发育。此外,NaF增加了NNAT的DNA甲基化水平,下调了其表达,通过扰乱卵母细胞中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影响卵母细胞质量。本研究结果为NaF影响卵母细胞成熟提供了新的毒理学机制。
赵蕾[9](2016)在《氟对小鼠生殖细胞结构和早期受精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哺乳类动物遗传过程中,DNA甲基化是一个重要遗传修饰的调控方式,在胚胎的整个发育过程之中,DNA甲基化在整个基因组的范围内经历了一个动态的重新编码的程序。而印记基因的主要功能是对胚胎的生长及其发育起到调节的作用,胚胎的印记功能发生紊乱则会导致胚胎发育异常甚至死亡。氟中毒引起的组织损害以及生殖毒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遗传毒性方面,氟对胚胎的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以及其对生殖系统所造成的致畸和致癌作用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DNA甲基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97]。氟及其化合物具有显着的遗传毒性,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小鼠饮用含氟水为动物模型,研究了氟对小鼠下丘脑、垂体、睾丸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以及早期胚胎中基因组DNA甲基化和印记基因DNA甲基化的影响,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探讨氟的生殖毒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氟对小鼠生殖细胞结构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下丘脑、垂体组织、睾丸组织在氟处理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高氟组尤为明显。2.通过孕早期小鼠摄入氟对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的研究,利用亚硫酸盐测序(BSP-PCR)技术并结合限制性酶切技术分析了孕鼠连续摄入高浓度氟后早期胚胎中印记基因的DNA甲基化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氟对孕鼠早期胚胎H19的DNA甲基化水平氟处理组为8.17%±4.68%,而对照组为45.34%±5.60%下降明显,分析差异显着,氟处理组的Peg3的DNA甲基化水平为3.52%±0.56%,而对照组是4.08%±0.43%,两者无明显变化,分析差异不显着;氟处理组Kv DMR1的DNA甲基化水平是4.98±0.56%,而对照组为5.48.%±0.32%,无明显变化,分析差异不显着;氟处理组基因组代表基因LINE1的DNA甲基化水平是52.50%±7.39%而对照组为44.67%±7.61%,无明显变化,分析差异不显着,酶切结果与亚硫酸盐测序结果相符。表明孕鼠摄入氟会引发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动态变化,其中DNA甲基化水平只有H19的变化最为明显,同时也发现氟对母本印记基因Peg3、Kv DMR1和LINE1的DNA甲基化产生波动幅度并不大。表明这个浓度的氟不足以干扰整个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稳定,只有印迹基因H19 DNA甲基化受其影响较为敏感。3.通过雄鼠摄入氟对早期受精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摄入氟的雄鼠与正常雌鼠交配后,早期胚胎中H19的DNA甲基化水平氟处理组为10.71%±3.54%,而对照组为44.38%±5.77%,下降明显,分析差异显着;Kv DMR1的DNA甲基化水平,氟处理组为63.89.%±11.72%,而对照组为5.48.%±0.32%明显升高,分析差异显着;Peg3的DNA甲基化水平氟处理组为95.89%±17.72%,而对照组是4.08%±0.43%升高明显,分析差异显着;LINE1基因DNA甲基化水平氟处理组是46.71%±6.89%,而对照组为44.67%±7.61%,无明显变化,分析差异不显着,酶切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雄鼠摄入氟会对早期受精胚胎中印记基因DNA甲基化显着影响,而不会对LINE1基因的DNA甲基化产生显着性影响。表明氟对雄性小鼠精子细胞的甲基化过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使受精后的早期胚胎发育的基因甲基化水平发生显着变化。
斯洋军[10](2013)在《氟对小鼠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文中指出氟中毒引起的非骨相组织损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氟的生殖毒性及对子代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而分子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饮水型氟中毒是由于长期大量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慢性地方性氟中毒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采用小鼠饮用含氟水(100mg/L)为动物模型,研究了氟对小鼠肝脏、精子和早期胚胎中基因组DNA甲基化和印迹基因DNA甲基化的影响,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探讨氟的生殖毒性。1氟对小鼠肝脏DNA甲基化的影响为了解氟对小鼠肝脏中基因组DNA甲基化和逆转座子LINE1基因的DNA甲基化的影响,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偏重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分析了雄鼠连续饮用含氟水35d后,肝脏中LINE1基因和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水平。结果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别是1.20%±0.11%和1.20%±0.14%,差异不显着;LINE1的DNA甲基化水平在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是85.00%±3.15%和81.87%±5.39%,差异不显着。表明雄鼠连续饮用含氟水35d不会直接影响肝脏中DNA甲基化水平。2怀孕雌鼠摄入氟对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为了解早期孕鼠摄入氟对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应用BSP和结合偏重亚硫酸氢盐的限制性酶切分析(COBRA)分析了怀孕雌鼠连续摄入氟2d后,早期胚胎中印迹基因和逆转座子LINE1基因的DNA甲基化的水平。结果显示,氟暴露使早期胚胎H19的DNA甲基化从对照组中的49.33%±7.60%下降为9.12%±5.28%,差异显着;Peg3的DNA甲基化在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是4.14%±0.32%和4.66%±0.45%,差异不显着;LINE1的DNA甲基化在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是42.33%±7.99%和41.67%±7.42%,差异不显着,酶切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测序所得的结果。表明孕鼠摄入氟会直接导致胚胎中父本印迹基因H19的DNA甲基化异常,而不会对母本印迹基因Peg3和逆转座子LINE1的DNA甲基化产生显着性影响。3雄鼠摄入氟对受精后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为了解雄鼠摄入氟对受精后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应用BSP和COBRA分析了摄入氟的雄鼠与雌鼠交配后,早期胚胎中印迹基因和逆转座子LINE1基因DNA甲基化的水平。结果显示,受氟的影响,H19的DNA甲基化水平从原本的49.33%±7.60%下降为27.00%±8.54%,差异显着;Peg3的DNA甲基化水平,从对照组的4.66%±0.45%升高到处理组的96.55%±0%,差异显着;LINE1基因DNA甲基化水平在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是45.50%±7.66%和41.67%±7.42%,差异不显着,酶切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测序所得的结果。表明雄鼠摄入氟会导致与之交配的雌鼠所得胚胎中H19和Peg3的DNA甲基化异常,而不会对LINE1基因的DNA甲基化产生显着性影响。4氟对小鼠精子DNA甲基化影响的研究为了解氟对精子DNA甲基化的影响,应用ELISA和BSP分析了雄鼠连续饮用含氟水35d后,精子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H19、Rasgrf1、Peg31、LINE1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H19的DNA甲基化水平在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是88.63%±5.14%和91.11%±0.95%;Rasgrfl的DNA甲基化水平在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是97.50%±1.12%和97.78%±1.21%;Peg3的DNA甲基化水平在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是0.71%±0.014%和0%±0%;LINE1的DNA甲基化水平在处理组和对照分别是85.96%±3.59%和90.06%±2.39%;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在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是0.44%±0.13%和0.41%±0.10%,差异均不显着。表明雄鼠连续35d摄入氟不会直接影响精子中DNA甲基化水平。
二、氟化钠对小鼠生殖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化钠对小鼠生殖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NRH:醌氧化还原酶2介导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及自噬功能改变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噬与脑损伤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亚急性暴露五氯硝基苯对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环境污染物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缩词表 Abbreviation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活性氧诱发的遗传毒性应激介导砷所致雄性生殖细胞增殖抑制和精子质量下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抗体 |
2.2 动物饲养和处理 |
2.3 细胞培养和处理 |
2.4 砷含量的测定 |
2.5 精子质量评价 |
2.6 睾丸组织病理 |
2.7 TUNEL染色 |
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9 CCK8 实验 |
2.10 Annexin V/PI实验 |
2.11 RTCA实验 |
2.12 免疫荧光染色 |
2.13 细胞周期分析 |
2.14 彗星实验 |
2.15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
2.16 蛋白质免疫印迹 |
2.17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砷暴露对小鼠精子数量的影响 |
3.1.1 砷暴露对小鼠饮食饮水量、体重和睾丸重量的影响 |
3.1.2 砷暴露对小鼠精子数量和生精小管发育的影响 |
3.2 砷暴露对小鼠睾丸和GC-1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1 砷暴露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 |
3.2.2 砷暴露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3 砷暴露对GC-1 细胞凋亡的影响 |
3.2.4 砷暴露对GC-1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5 砷暴露对GC-1 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6 砷暴露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 砷暴露对GC-1 细胞和小鼠睾丸遗传毒性应激反应和DNA损伤的影响 |
3.3.1 砷暴露对GC-1 细胞遗传毒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
3.3.2 砷暴露对GC-1 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3.3.3 砷暴露对小鼠睾丸遗传毒性应激反应和DNA损伤的影响 |
3.4 砷暴露对GC-1 细胞和小鼠睾丸活性氧生成的影响 |
3.4.1 砷暴露对GC-1 细胞活性氧生成的影响 |
3.4.2 砷暴露对小鼠睾丸活性氧生成的影响 |
3.5 NAC干预对砷所致遗传毒性应激反应、增殖抑制和精子数量减少的影响 |
3.5.1 NAC干预对砷所致GC-1 细胞活性氧生成增加的影响 |
3.5.2 NAC干预对砷所致GC-1 细胞增殖抑制和遗传毒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
3.5.3 NAC干预对砷所致小鼠睾丸DNA损伤和增殖抑制的影响 |
3.5.4 NAC干预对砷所致生精小管发育不成熟和精子质量下降的影响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砷的雄性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氟化物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病易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生命早期高氟暴露对DDH发病率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剂的配制 |
2.2.2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联合饮水型氟中毒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生命早期高氟暴露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3.2 生命早期高氟暴露对大鼠门齿氟斑牙患病率的影响 |
3.3 生命早期高氟暴露对大鼠DDH发生率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氟化物对大鼠髋关节囊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剂的配制 |
2.2.2 饮水型氟中毒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3 髋关节病理玻片制作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2.6 Masson染色 |
2.2.7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
2.2.8 免疫蛋白印迹 |
2.2.9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染色 |
2.2.10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生命早期不同氟化物浓度对大鼠体重发育的影响 |
3.2 各染氟组大鼠髋关节关节囊胶原纤维形态的改变 |
3.3 各染氟组大鼠髋关节关节囊超微结构的改变 |
3.4 各染氟组胶原及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差异 |
3.5 各染氟组关节囊组织凋亡程度不同 |
3.6 各染氟组关节囊胶原以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差异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氟化物对髋关节囊原代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剂配制 |
2.2.2 大鼠关节囊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 |
2.2.3 大鼠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的传代培养 |
2.2.4 细胞鉴定 |
2.2.5 细胞存活率测定 |
2.2.6 大鼠关节囊原代成纤维细胞的氟化钠处理 |
2.2.7 透射电镜 |
2.2.8 细胞免疫荧光 |
2.2.9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
2.2.10 免疫蛋白印迹 |
2.2.11 线粒体膜电位水平(JC-10)检测 |
2.2.12 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水平检测 |
2.2.13 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检测 |
2.2.14 细胞总抗氧化能力检测 |
2.2.15 细胞过氧化氢酶活力水平检测 |
2.2.16 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检测 |
2.2.17 凋亡细胞的流式分析检测 |
2.2.18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原代成纤维细胞的鉴定 |
3.2 NaF对关节囊原代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 |
3.3 NaF干预下关节囊原代成纤维细胞的存活率 |
3.4 NaF对关节囊原代成纤维细胞Col1a1和Col3a1表达的影响 |
3.5 NaF对关节囊成纤维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 |
3.6 NaF对关节囊成纤维细胞内超微结构的影响 |
3.7 NaF对关节囊原代成纤维细胞内ROS、MDA含量、CAT活力、SOD活力以及总AOC的影响 |
3.8 NaF对关节囊原代成纤维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
3.9 NaF对关节囊原代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 |
3.10 NaF对关节囊原代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长期摄入过量氟化物所致非骨相损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氟暴露、线粒体相关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交互作用与儿童智力水平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氟暴露与儿童智力发育和氟斑牙的关联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氟暴露、线粒体相关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交互作用与智力的关联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氟暴露所致神经毒性的潜在机制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氟中毒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丙烯酰胺暴露对糖尿病小鼠和肥胖小鼠的毒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简介 |
1.2 ACR的污染 |
1.2.1 食品中ACR的形成及形成机理 |
1.2.2 ACR的吸收代谢 |
1.2.3 食品中ACR的污染现状 |
1.2.4 食品加工过程中ACR的控制 |
1.3 ACR的毒性 |
1.3.1 致癌毒性 |
1.3.2 神经毒性 |
1.3.3 基因毒性 |
1.3.4 生殖和发育毒性 |
1.3.5 糖脂代谢紊乱 |
1.4 脂肪酸 |
1.4.1 脂肪酸的提取 |
1.4.2 脂肪酸的测定 |
1.4.3 脂肪酸与健康 |
1.5 环境污染物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影响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生物样品中脂肪酸GC-MS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条件 |
2.2.2 肝脏组织中脂肪酸的提取与衍生化 |
2.2.3 料液比对肝脏脂肪酸提取效率的影响 |
2.2.4 提取时间对肝脏脂肪提取效率的影响 |
2.2.5 提取温度对肝脏脂肪酸提取效率的影响 |
2.2.6 方法学验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肝脏中脂肪酸的鉴定 |
2.3.2 料液比对肝脏脂肪酸提取效率的影响 |
2.3.3 提取时间对肝脏脂肪酸提取效率的影响 |
2.3.4 提取温度对肝脏脂肪酸提取效率影响 |
2.3.5 方法学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丙烯酰胺急性暴露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 |
3.1.2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
3.2.2 实验分组与给药 |
3.2.3 ACR急性暴露对小鼠一般生长状况的影响 |
3.2.4 ACR急性暴露对小鼠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5 ACR急性暴露对小鼠肝脏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6 肝脏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3.2.7 肝脏RNA提取和RT-PCR定量测定 |
3.2.8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ACR急性暴露对小鼠一般状况、体重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
3.3.2 ACR暴露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3 ACR暴露对小鼠血脂相关指标的影响 |
3.3.4 ACR暴露对小鼠肝脏组织中TC和 TG及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
3.3.5 ACR暴露对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3.3.6 ACR暴露对小鼠肝脏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
3.3.7 ACR暴露对小鼠肝脏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丙烯酰胺暴露对高脂高胆固醇高糖诱导肥胖C57BL/6 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1.1 仪器 |
4.1.2 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肥胖小鼠模型建立和实验分组 |
4.2.2 食物摄入量检测 |
4.2.3 ACR暴露对小鼠血脂含量的影响 |
4.2.4 ACR暴露对小鼠肝脏损伤指标的影响 |
4.2.5 ACR暴露对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4.2.6 ACR暴露对小鼠肝脏脂质水平和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
4.2.7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ACR暴露对小鼠的一般指标的影响 |
4.3.2 ACR暴露对肝脏损伤指标的影响 |
4.3.3 ACR暴露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
4.3.4 ACR暴露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4.3.5 ACR暴露对小鼠肝脏TG、TC和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7)氟对大鼠睾丸精子发生过程中顶体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氟对雄性生殖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
1.1 氟对雄性生殖器官结构与功能的损伤 |
1.2 氟对雄性生殖激素和内分泌的影响 |
1.3 氟的遗传毒性 |
2 精子发生过程中顶体的形成 |
2.1 精子发生及精子形成 |
2.2 顶体的形成 |
2.3 核纤层的结构和功能 |
研究内容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模型建立及样品采集 |
1.2 雄性大鼠脏器系数的测定 |
1.3 大鼠股骨氟含量的测定 |
1.4 大鼠睾丸组织切片制备 |
1.5 大鼠睾丸组织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染色 |
1.6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
1.7 qRT-PCR |
1.8 Western blot |
1.9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氟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氟处理大鼠股骨中氟离子含量的变化 |
2.3 氟对大鼠睾丸中顶体形成标志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2.4 氟对大鼠睾丸中顶体形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2.5 氟对大鼠睾丸顶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2.6 氟对大鼠睾丸核纤层结构所需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氟处理大鼠模型的建立 |
3.2 氟对顶体形成标志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氟对睾丸顶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3.4 氟对睾丸核纤层分子结构所需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氟对精子发生过程中顶体形成的影响机理探讨 |
全文结论 |
英文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8)氟化钠对猪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中英文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氟的毒性效应及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1.1.1 氟对雌性生殖器官的影响 |
1.1.2 氟对雄性生殖器官的影响 |
1.1.3 氟对雌性生殖细胞的影响 |
1.1.4 氟对雄性生殖细胞的影响 |
1.1.5 氟对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
1.1.6 氟对个体发育的影响 |
1.1.7 氟的遗传毒性效应 |
1.2 卵母细胞成熟和持续发育能力的影响因素 |
1.2.1 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 |
1.2.2 卵母细胞核成熟 |
1.2.3 卵母细胞质成熟 |
1.3 卵母细胞与基因印记 |
1.3.1 印记基因 |
1.3.2 DNA甲基化 |
1.3.3 神经元抑制素(Neuronatin,NNAT)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卵母细胞 |
2.1.2 菌株与载体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1.4 主要试验耗材和商品化试剂 |
2.1.5 常用试剂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猪卵母细胞培养 |
2.2.2 免疫荧光染色 |
2.2.3 激光共聚焦评价皮质颗粒分布 |
2.2.4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2.2.5 检测早期凋亡的卵母细胞 |
2.2.6 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和囊胚培养 |
2.2.7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 |
2.2.8 PCR扩增、克隆及测序 |
2.2.9 抗体注射 |
2.2.10 评估卵母细胞中的葡萄糖转运 |
2.2.11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NaF对猪COCs卵丘扩展和卵母细胞成熟度的影响 |
3.1.1 不同浓度Na F处理对猪COCs卵丘扩展的影响 |
3.1.2 不同浓度Na F处理对猪卵母细胞成熟度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Na F的 IVM培养基渗透压对猪卵母细胞成熟度的影响 |
3.2 NaF对猪卵母细胞纺锤体形态的影响 |
3.3 NaF对猪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分布的影响 |
3.4 NaF对猪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5 NaF对猪卵母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 |
3.6 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和囊胚培养 |
3.7 NaF对卵母细胞印记基因表达的影响 |
3.8 NaF对 NNAT甲基化的影响 |
3.9 NaF对 NNA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0 NaF对葡萄糖转运能力的影响 |
3.11 NNAT抗体注射对葡萄糖转运的影响 |
4 讨论 |
4.1 NaF对猪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 |
4.2 NaF对孤雌激活猪卵母细胞囊胚发育的影响 |
4.3 NaF对猪卵母细胞印记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 |
4.4 NaF对猪卵母细胞NNAT甲基化模式的影响 |
4.5 NaF通过改变NNAT甲基化模式影响葡萄糖转运 |
5 小结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4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氟对小鼠生殖细胞结构和早期受精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氟的遗传毒性以及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1.1 氟对生殖系统毒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1.1.1 氟对雄性细胞和生殖器官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
1.1.2 氟对机体酶和雄性激素的影响 |
1.1.3 氟对雌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
1.2 氟在遗传毒性方面的作用 |
1.3 子代健康与氟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 |
第2章 氟对精子的毒理性研究进展 |
2.1 动物实验中氟的毒性作用 |
2.2 氟中毒对人类精子的遗传毒性 |
2.3 氟对精子的作用机制 |
2.3.1 氟在代谢过程中的影响 |
2.3.2 氟对生殖细胞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得诱导作用 |
2.3.3 氟对氧化应激的诱导损伤 |
第3章 小鼠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因素 |
3.1 甲基化波动 |
3.2 DNA去甲基化及甲基化机制 |
3.2.1 形成DNA甲基化的具体机制 |
3.2.2 形成DNA主动去甲基化的机制 |
3.3 DNA的甲基化所导致抑制基因转录机制 |
3.4 环境对早期胚胎的影响 |
3.5 环境对遗传影响的主要因素及其机制 |
3.5.1 DNA甲基化关键酶DNA甲基化转移酶 |
3.5.2 印记基因 |
3.5.3 另外一种印记基因:处于亚稳定状态的等位基因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1章 氟对小鼠生殖细胞结构的影响 |
1.1 材料试剂 |
1.1.1 材料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及溶液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模型样本收集 |
1.2.2 观察小鼠下丘脑、垂体、睾丸超微结构的变化 |
1.2.3 观察氟对睾丸组织学的影响 |
1.3 结果 |
1.3.1 氟对小鼠下丘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
1.3.2 氟对小鼠垂体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
1.3.3 氟对小鼠睾丸组织结构的影响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孕鼠早期摄入氟对胚胎DNA基因甲基化的影响 |
2.1 材料试剂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
2.2.2 提取DNA |
2.2.3 使用偏重亚硫酸氢盐进行处理 |
2.2.4 PCR扩增实验 |
2.2.5 电泳法检测PCR产物 |
2.2.6 克隆测序 |
2.2.7 限制性内酶切分析 |
2.2.8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PCR扩增结果 |
2.3.2 氟处理组印记基因DNA甲基化分析 |
2.3.3 限制性酶切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雄鼠摄入氟对早期受精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 |
3.1 材料试剂 |
3.1.1 材料 |
3.1.2 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及动物模型制备 |
3.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3 偏重亚硫酸氢盐处理 |
3.2.4 PCR扩增 |
3.2.5 克隆测序 |
3.2.6 限制性内酶切分析 |
3.2.7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雄性染毒小鼠检测PCR扩增结果 |
3.3.2 氟对早期胚胎DNA甲基化动态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氟对小鼠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环境因素对小鼠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 |
1 甲基化波动 |
2 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机制 |
2.1 DNA甲基化的形成机制 |
2.2 DNA主动去甲基化的形成机制 |
2.2.1 碱基切除修复机制的去甲基化 |
2.2.2 核酸切除修复机制的去甲基化 |
3 DNA甲基化对基因转录抑制的可能机制 |
4 环境因素对早期胚胎的影响 |
5 环境因素影响的作用机制 |
5.1 DNA甲基化转移酶 |
5.2 印记基因 |
5.3 亚稳定等位基因 |
6 展望 |
第二章 氟中毒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地方性氟中毒的研究概况 |
2 氟在动物机体内的代谢 |
3 氟中毒的研究进展 |
3.1 氟中毒对骨相组织的影响 |
3.2 氟中毒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3.3 氟中毒对肝脏的影响 |
3.4 氟中毒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4 氟中毒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4.1 氟损伤自由基代谢和抗氧化系统功能 |
4.2 氟中毒导致基因表达变化 |
4.3 氟诱导细胞凋亡 |
4.4 氟损伤生物分子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氟对小鼠肝脏DNA甲基化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设计 |
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3 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测定 |
1.2.4 偏重亚硫酸氢盐处理 |
1.2.5 PCR扩增 |
1.2.6 克隆测序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孕鼠摄入氟对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设计 |
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3 偏重亚硫酸氢盐处理 |
1.2.4 PCR扩增 |
1.2.5 克隆测序和酶切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受精前雄鼠摄入氟对受精后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设计 |
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3 偏重亚硫酸氢盐处理 |
1.2.4 PCR扩增 |
1.2.5 克隆测序和酶切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氟对小鼠精子DNA甲基化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设计 |
1.2.2 精子细胞的收集 |
1.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4 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测定 |
1.2.5 偏重亚硫酸氢盐处理 |
1.2.6 PCR扩增 |
1.2.7 克隆测序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氟化钠对小鼠生殖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NRH:醌氧化还原酶2介导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及自噬功能改变的机制研究[D]. 冉龙艳. 贵州医科大学, 2021
- [2]亚急性暴露五氯硝基苯对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初步研究[D]. 李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活性氧诱发的遗传毒性应激介导砷所致雄性生殖细胞增殖抑制和精子质量下降[D]. 张潇逸.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氟化物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病易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周维政.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5]氟暴露、线粒体相关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交互作用与儿童智力水平的关联研究[D]. 于星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6]丙烯酰胺暴露对糖尿病小鼠和肥胖小鼠的毒性及机制研究[D]. 罗应彪. 江苏大学, 2020(02)
- [7]氟对大鼠睾丸精子发生过程中顶体形成的影响[D]. 蒋姗姗.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氟化钠对猪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刘晓妍.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9]氟对小鼠生殖细胞结构和早期受精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D]. 赵蕾. 吉林大学, 2016(08)
- [10]氟对小鼠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的影响[D]. 斯洋军. 扬州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