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的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魏星[1](2021)在《体育运动后适当饮茶的作用探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魄,提升身体素质。体育运动会消耗大量能量,使人们感到身体疲惫,体育运动后适当饮茶可及时为人体补充缺失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疲劳等。讨论了体育运动后身体机能情况,结合对茶的药效作用与营养成分探究,分析了人们体育运动后适当饮茶的主要作用,同时,饮茶也需要遵循科学、适当的原则,不当的饮茶习惯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最后列举了一些饮茶注意事项,为人们合理饮茶提供参考。
范荣昌,袁晓阳[2](2021)在《多元驱动下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干预性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探析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影响因素,以多元驱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视角,提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干预性措施,得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结论,其中,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结构不均衡,作息习惯不规律;第二,体育锻炼主动参与意识较为薄弱;第三,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驱动力不足;第四,网络娱乐活动占据大量课余时间。而外在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而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基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不同的视角,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性措施,在多元驱动下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付婉婷,何阳[3](2021)在《疫情防控下家庭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形势非常严峻,居家隔离减少外出时防止大规模爆发疫情最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家庭进行体育运动是抵抗病毒,提,高自身免疫力和增强战胜病毒决心的重要力量。本文探索当前家庭体育对健康影响的发文现状、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检索以家庭体育对健康影响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共获得227篇,借助Cite Space V对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研究热点主要有2个:(1)家庭体育对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2)家庭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及家庭体育对其促进作用,描述了家庭体育的特征,并提出了开展家庭体育的方法策略。
连克杰,王星明,孙绍生[4](2021)在《论增强体质为导向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意识等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学生体质这一根本目标和指标则反映出这些尚未落实到位。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教学内容,体育与健康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国内外学校体育研究成果,探讨了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增强体质为导向的学校体育教育所起的理论作用,旨在提高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质概念和意义的认识,初步奠定学校体育的理论基础,使学校体育工作更好地得到发展。
彭晓红[5](2021)在《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刚[6](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褚昕宇[7](2021)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文件和政策的问世也推动着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提供了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保障,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计划,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青少年只有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目标。从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和国内外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不难看出,国内外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运动不足成为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锻炼习惯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获取青少年锻炼习惯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回归、层次聚类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建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中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及特征,提出了干预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为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整体情况有待改善,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趋于多元。青少年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但由于久坐、屏幕依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多数青少年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其中女生差于男生;青少年体育课内外身体活动量不够;青少年有一定的参与锻炼的意识和认知,但在锻炼主动性和知识方面有所欠缺。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受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为了探究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构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揭示出包含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四个方面的32条目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赋权的AHP模型建构,为揭示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提供测量工具。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的方法验证了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模型各因素(25条目)均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学校因素高于其他影响因素,鉴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对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3)运用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问卷和SRHI量表进一步分析模型中各条目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程度,显示个人因素中的享受乐趣、舒缓压力,实现目标的满意感,体育活动主动性有助于青少年产生并保持体育锻炼习惯;家庭因素中,父母体育知识和运动习惯、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和父母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因素中,学业压力、体育老师指导水平、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同伴们参与体育锻炼,对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亦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社会因素中,政府大型体育活动、城市运动设施易得性和政府推广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较重要因素。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各模块的影响因素之间均有复杂性的联系。学校因素目前可能在对个人的在体育中感受的乐趣或个人满意感和学业压力等方面有负向的影响。社会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系数较高并且均是正向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青少年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男性明显优于女性。通过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分析显示,年龄越小,体育锻炼习惯受到家庭影响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受学校影响越明显,16-18岁阶段受学校因素影响达到峰值,随着青少年的不断成长,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4)揭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情景线索、激励和锻炼行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在个体层面上锻炼意识和情景线索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作用的关键。社会层面作用机制体现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效应和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作用机制的特点表现为:体育锻炼习惯促进的早期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奖励作用的动态性和习惯养成的长期性。(5)根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予以青少年锻炼习惯干预,应该进一步关注认知-意向-行动-保持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注重锻炼意识诱导和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和促进社区、学校、家庭的体育锻炼促进网络体系建立的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干预策略。
杨维鑫[8](2021)在《足球体适能对9-10岁儿童体能表现和运动愉悦感的影响 ——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近几年来我国的青少年儿童健康指标整体正在逐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影响青少年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为进一步明确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颁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使青少年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丰富青少年的体育赛事;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支持体系的发展。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科学化的足球体适能课程方案对学生体能表现和运动愉悦感的影响,同时进一步验证足球体适能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对象为足球体适能对9-10岁儿童体能表现和运动愉悦度的影响,干预对象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9-10岁学生,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足球体适能实验干预测试分为前后两次进行,测试包括: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愉悦感。数据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各项指标组内和组间是否呈现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舒张压: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测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测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收缩压: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测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测组间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3)安静时心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均呈现显着性的差异(p<0.05)。4)平衡能力:实验组干预前后组内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5)速度素质(30m):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均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测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测组间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6)立定跳远:实验组干预前后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7)Yo-Yo间歇性恢复儿童奔跑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均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测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测组间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8)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测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测组间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显示:1)身体机能方面:短周期的足球体适能运动课程可以改善青少年儿童的收缩压和安静时心率,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儿童安静时心率也有改善作用,但短周期的足球体适能课程对其改善效果更加显着,足球体适能课程相对比与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儿童的舒张压改善显着,故建议将足球体适能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中。2)身体素质方面:短周期的足球体适能课程可以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平衡能力、速度素质、立定跳远距离和YYIR1C成绩,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儿童的速度素质YYIR1C也有提高,但短周期的足球体适能相对比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的提高更加显着,故建议设置以足球体适能为主的足球兴趣课、选修课,丰富校园课程的同时促进青少年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3)运动愉悦感方面:短周期的足球体适能课程和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度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相对比短周期的足球体适能对青少年儿童参与度与活动的愉悦感改善更为显着,故建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足球体适能课程,提高青少年儿童参与课程的愉悦度。
杨鲜[9](2021)在《荣高棠体育观及体育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解读法,对荣高棠的体育理论及实践贡献进行分析和探讨。荣高棠(1912年-2006年)原国家体委副主任,新中国第一枚奥林匹克银制勋章的获得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对其体育基本观念和体育实践的考察能更好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基本的特征,为新时代加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本文首先从荣高棠的教育经历出发,总结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小学酷爱篮球运动;初中在重视体育教育的平民中学就读;高中作为省级篮球队代表参加全运会赛事;大学就读于以重视体育而闻名的清华大学。就读清华大学期间抗日战争爆发,荣高棠随着清华大学南迁,在南迁过程中参加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来宣传体育救国思想。在荣高棠求学经历中可以窥见其所受到的体育熏陶和影响。其次对荣高棠体育着述和体育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表明,荣高棠的体育观及体育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议、组织、筹备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加强政府对体育运动的领导;二、在全国举办体育学习会、培训班、业余体育短训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体育干部,积蓄体育人才后备力量;三、倡议创办《体育报》报纸和《新体育》杂志,成立人民体育出版社,开创我国体育宣传事业的先河;四、在青少年和军队中推行“劳卫制”,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发展;五、拓展体育的外交功能,开展体育外交活动,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六、利用举办和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申办奥运会等契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中国化进程;七、提出“抓优势、抓重点”的竞技体育工作理念,提升乒乓球、排球、登山等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纵观荣高棠的一生,他自年幼时期与体育结缘,少年热爱体育,青年开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事业奋斗终生。梳理其体育实践,厘清其思想脉络,总结其中的影响和价值,从体育杰出个体发展的角度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揭示国家、民族的体育发展与个体生命之间互动共生的复杂关系。还可以从又一个侧面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贾新星[10](2021)在《家庭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 ——以上海市初中生为例》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从以往研究看,大多集中在学校体育方面,而忽视了家庭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和相关理论基础,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然后了解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和家庭因素的基本情况,探究家庭因素中对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具有显着影响作用的因素,最后提出改善家庭因素、提升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上海市1145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设计符合本研究的《家庭体育物理因素问卷》、《家庭体育行为因素问卷》和《家庭体育心理因素问卷》,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7、0.928和0.944;结构效度分别为0.838、0.919和0.945;收敛效度均大于0.5;区别效度均满足AVE开根号值大于各成对维度的相关系数。(2)上海市初中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为57.710±36.874min/d。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区域对上海市初中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进行分析,男生高于女生,预初班高于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外环外高于内环内、内外环间,差异均具有显着性。(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抚养方式对上海市初中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具有显着影响(4)家庭体育物理因素方面,家庭体育器材装备和家庭体育空间对上海市初中生MVPA均具有显着性影响。其中,男、女生在家庭体育器材装备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区域的学生在家庭体育器材装备和家庭体育空间上均存在显着差异。(5)家庭体育行为因素方面,家庭表率支持、家庭经济支持和家庭静态行为限制对上海市初中生MVPA均具有显着性影响。从人口统计学角度看,不同性别、年级和区域在家庭表率支持、家庭静态行为限制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6)家庭体育心理因素方面,父母期望对上海市初中生MVPA具有显着性影响。其中,男女生在父母期望和父母态度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父母态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论:(1)上海市初中生总体的身体活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存在一定差距。其中,男生身体活动水平高于女生,预初班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高于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外环外高于内环内、内外环间。(2)家庭基本因素,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抚养方式可以显着影响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3)充足的家庭体育器材装备和合理配置的家庭体育空间可以显着影响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有助于促进其自主参加身体活动。(4)家庭的表率支持、经济支持可以正向影响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更好地培养初中生参与身体活动的习惯,家庭静态行为限制为初中生参与身体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5)父母对参与身体活动的期望和态度,可以影响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
二、科学的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的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运动后适当饮茶的作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运动与饮茶的联系 |
1.1 运动后身体机能的特点 |
1.2 茶水的营养成分与药效作用 |
2 体育运动后适当饮茶的作用 |
2.1 有益身心健康 |
2.2 有助于消化食物 |
2.3 其他良性作用 |
3 体育运动后饮茶须注意事项 |
3.1 遵循“适量、适时、科学”的基本原则 |
3.2 注意事项 |
(2)多元驱动下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干预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因素梳理 |
1.1 内在因素 |
1.1.1 饮食结构不均衡,作息习惯不规律 |
1.1.2 体育锻炼的主动参与意识较为薄弱 |
1.1.3 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驱动力不足 |
1.1.4 网络娱乐活动占据大量的课余时间 |
1.2 外在因素 |
1.2.1 政策因素 |
1.2.2 社会因素 |
1.2.3 学校因素 |
1.2.4 家庭因素 |
2. 多元驱动的干预性措施 |
2.1 政府驱动的干预性措施 |
2.2 政府驱动的干预性措施 |
2.3 学校驱动的干预性措施 |
2.4 政府驱动的干预性措施 |
2.5 自我驱动的干预性措施 |
3. 结语 |
(3)疫情防控下家庭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研究方法 |
1.1 基于JAVA平台的Cite SpaceⅤ可视化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 |
1.2 问卷调查法 |
2 结果 |
2.1 发文量情况 |
2.2 国内家庭体育对健康影响研究核心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及其引用量 |
2.3 家庭体育对健康影响研究热点 |
3.1 疫情期间的健康现状 |
3.1.1 疫情期间的体质健康的现状 |
3.1.2 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的现状 |
3.2 家庭体育对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 |
3.2.1 改善亚健康身体状态,增强免疫力 |
3.2.2 培养体育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
3.2.3 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 |
3.2.4 学校体育的延伸,终身体育的发展 |
3.3 家庭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
3.3.1 调节情绪变化,释放心理压力 |
3.3.2 增进感情,营造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
3.3.3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自信心 |
3.3.4 加强团队合作的意识 |
3.4 家庭体育的特征和发展策略 |
3.4.1 锻炼时间的自由性和地点的灵活性 |
3.4.2 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设施的简易性 |
3.4.3 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拓宽家庭体育活动场所 |
3.4.4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体育消费 |
3.3.5加强居民体育生活化宣传,树立正确家庭体育观念 |
3.3.6通过学校体育培养科学训练方法,促使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 |
4 结论 |
(4)论增强体质为导向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质的概念和范畴 |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三、增强体质为导向的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
四、增强体质为导向的学校体育与运动习惯的养成 |
五、增强体质为导向的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
(6)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
1.2 研究问题 |
1.2.1 实践问题 |
1.2.2 理论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
2.1.2 体医融合 |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
2.4.3 顾客参与水平 |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
2.5 理论基础 |
2.5.1 服务主导逻辑 |
2.5.2 MOA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
3.2.1 产品混合性 |
3.2.2 对象广泛性 |
3.2.3 过程融合性 |
3.2.4 价值多样性 |
3.2.5 主动参与性 |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方法选择 |
4.1.2 案例选择 |
4.1.3 研究资料收集 |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
4.2.0 案例介绍 |
4.2.1 研究发现 |
4.3 案例研究结论 |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2.1 研究设计 |
5.2.2 质性分析过程 |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
5.3 模型阐述 |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
6.1 研究假设推导 |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
6.2 研究量表设计 |
6.2.1 初始量表设计 |
6.2.2 研究量表纯化 |
6.2.3 正式量表设计 |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6.3.1 调查问卷设计 |
6.3.2 小样本测试 |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
6.4.1 数据收集 |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3 信度、效度检验 |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内外对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日益增加 |
1.2.2 运动不足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 |
1.2.3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 |
1.2.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6 研究技术路线、思路与创新点 |
1.6.1 研究技术路线 |
1.6.2 研究思路 |
1.6.3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习惯 |
2.1.1 习惯的定义 |
2.1.2 习惯的心理学机制 |
2.2 体育锻炼习惯 |
2.2.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及其特征 |
2.2.2 体育锻炼习惯的产生-保持-打破 |
2.2.3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2.2.4 体育锻炼习惯测量方法 |
2.2.5 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体育锻炼习惯相关研究 |
2.2.6 体育锻炼习惯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2.2.7 体育锻炼习惯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相关理论基础 |
3.1 体育锻炼行为相关理论模型 |
3.1.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
3.1.2 跨理论模型 |
3.1.3 自我决定理论 |
3.1.4 社会认知理论 |
3.2 习惯的双系统理论 |
3.2.1 双系统理论——目标与习惯 |
3.2.2 双系统模型的建构 |
3.2.3 双系统模型的控制 |
3.3 本章小结 |
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调查与访谈 |
4.1 现状调查与访谈的意义 |
4.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问卷的发放 |
4.2.1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 |
4.2.2 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 |
4.2.3 问卷发放情况 |
4.3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
4.3.1 健康情形和生活方式 |
4.3.2 身体活动量 |
4.3.3 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
4.3.4 青少年健康意识 |
4.3.5 体育锻炼习惯和影响因素初步调查 |
4.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访谈 |
4.4.1 访谈对象简介 |
4.4.2 访谈内容主题结构检验 |
4.4.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与养成过程访谈结果 |
4.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
4.5.1 青少年对自己的健康现状较满意 |
4.5.2 久坐和屏幕依赖的不良生活方式值得关注 |
4.5.3 有一定的健康意识但锻炼知识有所欠缺 |
4.5.4 男生体力活动情况优于女生 |
4.5.5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社团有待进一步加强 |
4.5.6 亟待环境改变促进锻炼习惯养成 |
4.6 本章小结 |
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与验证 |
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建构的意义 |
5.2 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阐释 |
5.2.1 影响因素模块划分 |
5.2.2 影响因素条目与AHP赋权方法 |
5.2.3 量表与问卷发放 |
5.2.4 层次聚类分析 |
5.2.5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5.3.1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与优化 |
5.3.2 专家对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赋权 |
5.3.3 赋权前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和SRHI回归分析 |
5.3.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与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
5.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数据结果讨论 |
5.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路径理论分析 |
5.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
5.5.2 聚类因子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
5.5.3 个人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5.5.4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5.5.5 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5.5.6 社会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5.6 不同性别、年龄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探析 |
5.6.1 不同性别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5.6.2 不同年龄段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5.6.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个案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作用机制与干预策略 |
6.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作用路径探讨 |
6.2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影响因素机制阐释 |
6.2.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机制理论基础 |
6.2.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作用特点探析 |
6.2.3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个体层面作用机制 |
6.2.4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社会层面作用机制 |
6.3 体育锻炼习惯干预策略 |
6.3.1 认知-意向-行动-保持 |
6.3.2 锻炼意识的诱导 |
6.3.3 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 |
6.3.4 促进社区、学校与家庭体育网络体系的建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健康、体能活动及生活习惯问卷 |
附录二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问卷(32 条目) |
附录三 锻炼习惯自我报告系数量表 |
附录四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 AHP 专家问卷 |
附录五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
附录六 访谈对象名单及基本信息 |
附录七 个案分析材料 |
10 致谢 |
11 博士就读期间研究经历 |
(8)足球体适能对9-10岁儿童体能表现和运动愉悦感的影响 ——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文件重视青少年健康的发展 |
1.1.2 理论依据:青少年儿童参与足球运动得到大力推广 |
1.1.3 实践依据:足球体适能运动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
1.2 研究目的 |
1.2.1 探讨科学化的足球体适能方案对青少年儿童健康的影响 |
1.2.2 为足球体适能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提供有力依据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足球体适能 |
2.1.2 运动干预 |
2.1.3 体能 |
2.1.4 运动愉悦感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1 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发展 |
2.2.2 足球课程的开展情况 |
2.2.3 足球课程运动干预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实验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实验法 |
3.3.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正态分布检验 |
4.1.1 实验组正态分布检验 |
4.1.2 对照组正态分布检验 |
4.2 实验受试者干预前后身体机能指标情况 |
4.2.1 实验组干预前后组内身体机能变化情况 |
4.2.2 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身体机能变化情况 |
4.2.3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测组间身体机能变化情况 |
4.2.4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测组间身体机能变化情况 |
4.2.5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组间身体机能对比分析 |
4.3 实验受试者干预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情况 |
4.3.1 实验组干预前后组内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
4.3.2 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
4.3.3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测组间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
4.3.4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测组间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
4.3.5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和组间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4 实验受试者干预前后运动愉悦感情况 |
4.4.1 实验组干预前后组内运动愉悦感变化情况 |
4.4.2 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运动愉悦感变化情况 |
4.4.3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测组间运动愉悦感变化情况 |
4.4.4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测组间运动愉悦感变化情况 |
4.4.5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和组间运动愉悦感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身体机能方面 |
5.1.2 身体素质方面 |
5.1.3 运动愉悦感方面 |
5.2 建议 |
5.2.1 足球体适能促进儿童身体机能发展 |
5.2.2 足球体适能促进儿童身体素质发展 |
5.2.3 足球体适能提高儿童运动愉悦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足球体适能对9-10 岁儿童体能表现和运动愉悦感的影响调查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对照组和实验组方案 |
(9)荣高棠体育观及体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重要体育人物及其体育思想研究 |
1.2.2 有关荣高棠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2 荣高棠早期的个人经历 |
2.1 荣高棠求学阶段的体育熏染 |
2.1.1 小学:同学眼中的篮球好手 |
2.1.2 初中:平民中学重视体育课程 |
2.1.3 高中: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运动会 |
2.1.4 大学:清华体育文化氛围熏陶 |
2.2 带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宣传抗日精神 |
3 荣高棠体育观及其实践研究 |
3.1 荣高棠的体育观念变化 |
3.1.1 体育管理观:政府的领导作用 |
3.1.2 竞技体育观:“抓优势、抓重点” |
3.1.3 体育功能观:体育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 |
3.2 荣高棠体育实践及其贡献 |
3.2.1 加强政府对体育的领导 |
3.2.2 推动中国体育的对外交往 |
3.2.3 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中国化进程 |
3.2.4 提升竞技体育国内外影响力 |
4 荣高棠体育观念及实践历史评价 |
4.1 对社会的价值贡献 |
4.2 对个人发展的价值贡献 |
5 结语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一:荣高棠人物关系图谱 |
附录二:荣高棠年谱 |
(10)家庭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 ——以上海市初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有待提升 |
1.1.2 国家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工作非常重视 |
1.1.3 身体活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 |
1.1.4 家庭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身体活动 |
2.1.2 家庭因素 |
2.1.3 相关研究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生态学理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3 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相关因素 |
2.3.1 家庭基本因素对学生身体活动的影响 |
2.3.2 家庭体育因素对学生身体活动的影响 |
2.4 总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确定最小样本量 |
3.1.3 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问卷信效度检验 |
4.1.1 家庭体育物理因素问卷 |
4.1.2 家庭体育行为因素问卷 |
4.1.3 家庭体育心理因素问卷 |
4.2 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 |
4.3 身体活动的差异分析 |
4.3.1 不同性别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 |
4.3.2 不同年级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 |
4.3.3 不同区域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 |
4.4 家庭基本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
4.4.1 描述性分析 |
4.4.2 差异性分析 |
4.4.3 相关分析 |
4.4.4 回归分析 |
4.5 家庭体育物理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
4.5.1 描述性分析 |
4.5.2 差异性分析 |
4.5.3 相关分析 |
4.5.4 回归分析 |
4.6 家庭体育行为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
4.6.1 描述性分析 |
4.6.2 差异性分析 |
4.6.3 相关分析 |
4.6.4 回归分析 |
4.7 家庭体育心理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
4.7.1 描述性分析 |
4.7.2 差异性分析 |
4.7.3 相关分析 |
4.7.4 回归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发放学校汇总表 |
附录2 《家庭因素与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3 《家庭因素与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4 《家庭体育物理因素问卷》 |
附录5 《家庭体育行为因素问卷》 |
附录6 《家庭体育心理因素问卷》 |
附录7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科学的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运动后适当饮茶的作用探究[J]. 魏星. 福建茶叶, 2021(11)
- [2]多元驱动下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干预性措施研究[J]. 范荣昌,袁晓阳. 尚舞, 2021(21)
- [3]疫情防控下家庭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探究[J]. 付婉婷,何阳.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10)
- [4]论增强体质为导向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J]. 连克杰,王星明,孙绍生. 教育教学论坛, 2021(41)
- [5]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系统的设计研究[D]. 彭晓红.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6]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7]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 褚昕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8]足球体适能对9-10岁儿童体能表现和运动愉悦感的影响 ——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为例[D]. 杨维鑫.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9]荣高棠体育观及体育实践研究[D]. 杨鲜.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10]家庭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 ——以上海市初中生为例[D]. 贾新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